•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策略之分析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策略之分析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 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白子易 博士. 校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策略之分析 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A Study Analyzing the Campus Greenhouse Gas (GHG) Inventory and Carbon Neutral Strategy –Taking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or Example. 研究生: 呂雪峯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七 月.

(2) 謝 誌 年過半百重新進入學校學習,選擇個人長期從事的環境教育修習碩士學位, 是給自己的禮物也是自我生命的挑戰,二年半的時間很短暫但充滿歡笑與收穫。 提升專業能力的課程學習並不吃力,撰寫研究論文才是煎熬與實力的考驗。伴隨 著無比的壓力,論文一字一句在慌忙中慢慢完成,時間飛快流逝越到尾聲越是緊 張,衷心感謝這段期間所有幫助我的良師益友。 恩師白子易教授青年才俊、學識淵博,過去已指導近百位研究生,很榮幸成 為老師在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任教的第一位研究生。白教授對學生不時鼓勵與耐心 指導,使我在學業及待人處事上有所成長,讓我感念在心永難忘懷。此外,特別 感謝總務處營繕組載宜玲女士,熱心協助溫室氣體盤查資料收集,並提供許多校 方相關資料。承蒙中央大學歐陽嶠暉榮譽教授、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萬騰州教授、 交通大學副校長黃志彬教授,在百忙之中抽空擔任口試委員指導學生論文,並提 供許多寶貴意見,讓研究論文內容更為完善,在此由衷感謝。 環教所像是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在每位教授身上學習到不只是環教領域的 專業學識,也感受師長對學生的無私奉獻。感謝品師學姐在學務上的耐心協助。 尤其在論文撰寫期間,泊源學長與欣憶學妹適時伸出援手解危,所上每位學長姐 鼓勵照顧、同班同學們的加油打氣、學弟妹的互助關懷,讓人覺得進入環教所真 是幸福!然而此刻心中也充滿許多不捨。 最後感謝心愛的家人與好友們,無時無刻給予無限的支持,讓我終於完成環 教所的學業。一路走來感謝有您,未來,個人仍將一本初衷竭盡所能發揮所學, 繼續為環境教育而努力。. 呂雪峯 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013 年 7 月 18 日.

(3) 校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策略之分析研究 -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例 摘. 要. 本研究以調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01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校園碳中和 之評估。目前國內各級學校皆採用教育部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台「校園溫室氣體 管理系統」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排除計算無法掌控其活動及溫室氣體排放。本研 究為正確統計校園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統計其他間接排放(範疇三)的師生通 勤車輛、在校呼吸量及民生校區甲烷氣體等排放量。校園溫室氣體盤查結果增加 為4,104.71公噸CO2e,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101年度溫室氣體盤查公告清冊資料 3,446.09公噸CO2e,兩者相差658.62公噸CO2e、19.11%。 統計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各類排放源之排放量,依序為固定式排放源3,197.1公 噸CO2e,逸散性排放源459.34公噸CO2e,移動式排放源448.27公噸CO2e。比較各 範疇溫室氣體排放,以範疇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為3,040.63公噸CO2e、 占74.08%,主要為使用電力的CO2排放量。盤查結果扣除校園碳吸存量82.73公噸 CO2e,尚差4,021.98公噸CO2e方能達成校園碳中和,校方需增加268公頃天然林, 或補植17,590株闊葉樹。由於校園之規劃不易大量增加植栽,校方宜積極規劃溫 室氣體減量策略,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措施,努力達成校園碳中和之目標,降低校 園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學校營運對環境的負擔,作為社會各界實施節能減碳之典 範。 關鍵字:溫室氣體盤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碳中和. i.

(4) A Study Analyzing the Campus Greenhouse Gas (GHG) Inventory and Carbon Neutral Strategy –Taking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for Example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2012 to assess the campus carbon neutral. At present, schools of all levels in Taiwan use the “campus greenhouse gas management system” of “Campus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GHG inventory where the calculation of GHG emission from uncontrollable activities was excluded. This study accurately gathered statistics on campus GHG emissions and increased the collection of statistics on other indirect emissions (Category 3) from commuter vehic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 campus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piration and methane gas emission from communities. The result of the campus GHG inventory showed that the CO2e increased to 4,104.71 ton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at of (CO2e 3,446.09 tons) the GHG inventory repor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 2011 was 658.62 tons (19.11%).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n the emissions of various GHGs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the CO2e of stationary emission sources, fugitive emission sources and mobile emission sources were 3,197.1 tons, 459.34 tons and 448.27 tons,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on GHG emissions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gases showed that the emission of category 2 indirect GHGs was the largest (CO 2e was 3,040.63 tons, 74.08%), which was mainly the emission of CO2 from use of electric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after the campus carbon sequestration (CO2e was 82.73 tons) was deducted, the CO2e of 4021.98 tons was still required to reach campus carbon neutral. The school has to increase the area of natural forest by 268 hectares or additionally plant 17,590 broad-leaved tree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plan and increase planting significantly in campus, the school should aggressively develop GHG reduction strategy, implement GHG reduction measures, try its best to achieve the ii.

(5) objective of campus carbon neutral, reduce the emissions of campus GHGs, reduce the burden of school operation to environment and act as an example to implement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for various fields in the society. Keywords: Greenhouse Gas (GHG) Inventor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arbon neutral. iii.

(6) 目 摘. 錄. 要 ................................................................................................................................... i. Abstract................................................................................................................................ ii 目. 錄 ................................................................................................................................. iv. 圖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 ...............................................................................7 第二節 溫室氣體盤查與管理 ..................................................................................... 23 第三節 校園溫室氣體管理 ......................................................................................... 33 第四節 碳吸存與校園碳中和策略 ............................................................................. 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5 第一節 研究流程 ........................................................................................................55 第二節 校園簡介及範疇界定 ..................................................................................... 57 第三節 排放源之量化................................................................................................. 63 第四節 碳吸存之調查與量化 .....................................................................................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 69 第二節 本研究盤查結果 ............................................................................................. 71 第三節 溫室氣體排放比較 ......................................................................................... 78 第四節 校園碳吸存調查 ............................................................................................. 84 第五節 碳中和結果分析 ............................................................................................. 91 第六節 校園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iv.

(7) 第一節 結論 .............................................................................................................. 103 第二節 建議 .............................................................................................................. 104 參考文獻 ........................................................................................................................... 105 附錄 ................................................................................................................................... 111. v.

(8) 圖目錄 圖 2-1. 溫室效應圖 ..............................................................................................................8. 圖 2-2. 公元 0-2000 年溫室氣體濃度趨勢圖....................................................................9. 圖 2-3 1901-2012 年臺灣 13 個平地測站平均溫度時間序列圖 .................................... 11 圖 2-4 1995-2004 年平均溫升及 2070-2100 年平均溫升預測圖 ................................ 12 圖 2-5. 臺灣 1990 年能源供應結構 ................................................................................... 14. 圖 2-6. 臺灣 2000 年能源供應結構 ................................................................................... 15. 圖 2-7. 臺灣 2011 年能源供應結構 ................................................................................... 15. 圖 2-8. 臺灣 1990 至 2008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 18. 圖 2-9. 臺灣 1990-2008 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圖 ................................................ 20. 圖 2-10. 我國歷年燃料燃燒 CO2 排放趨勢圖 .................................................................. 22. 圖 2-11. 我國電力 CO2 排放比例趨勢圖 ........................................................................... 22. 圖 2-12. 101 學年度各級學校數量統計圖 ........................................................................ 34. 圖 2-13 95 年度各級學校用電度數比例 .......................................................................... 36 圖 2-14. 教育部暨所屬機關學校 95-98 年度用電量統計圖 ..........................................37. 圖 2-15. 溫室氣體盤查流程圖........................................................................................... 40. 圖 3-1. 研究流程圖 ............................................................................................................ 56. 圖 3-2. 國立臺中教育大校園分布圖 ................................................................................. 58. 圖 3-3.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民生校區平面圖 ..................................................................... 59. 圖 3-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英才校區平面圖 ..................................................................... 59. 圖 4-1. 固定式排放源各範疇統計圖 ................................................................................. 70. 圖 4-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統計圖 .................................................. 72. 圖 4-3. 固定式排放源各範疇統計圖 ................................................................................. 73. 圖 4-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較圖 ..........................................78. 圖 4-6.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各範疇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圖 ...................................80. 圖 4-7.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各類型溫室氣體排放情形 ............................. 81. 圖 4-8.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每人年平均排放量 ............................................ 82. 圖 4-9.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各範疇溫室氣體統計圖 ................................. 84. 圖 4-10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植物種類類統計圖.................................................................. 85. vi.

(9) 圖 4-1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植物數量統計圖...................................................................... 85 圖 4-1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年度天然氣使用統計趨勢圖 ................................... 92 圖 4-13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年度油料使用統計趨勢圖....................................... 93 圖 4-1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學年度用電統計圖 .................................................. 94 圖 4-1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每人平均用電量 .......................................... 101. vii.

(10) 表目錄 表 1-1 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 ......................................................2 表 1-2 台灣 95-101 年發電量百分比例表 .........................................................................3 表 2-1. 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潛勢及其來源 .......................................................................9. 表 2-2 1999~2011 歷年能源供給表 .................................................................................. 13 表 2-3. 臺灣 1990-2008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 17. 表 2-4. 臺灣 1990-2008 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 19. 表 2-5. 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趨勢表 ........................................................................... 21. 表 2-6. 台灣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參考方法) ............................................................. 25. 表 2-7. 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不包括電力消費排放) ........................................... 26. 表 2-8 IPCC 與碳足跡計算準則比較 ............................................................................... 30 表 2-9. 燃料及電力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係數.................................................................. 32. 表 2-10. 100、101 學年度各級學校校數統計表 ............................................................... 33. 表 2-11. 95 年度各級學校用電度數統計 .......................................................................... 35. 表 2-12 教育部暨所屬機關學校 95-98 年度用電量統計表 ............................................ 37 表 2-13 教育部校園溫室氣盤查工具之比較 ..................................................................... 40 表 2-14 大學校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相關論文 .......................................................... 42 表 2-15 不同樹種之二氧化碳吸存量 ................................................................................. 45 表 2-16 不同樹種之 CO2 吸存係數 .................................................................................... 46 表 2-17 台灣各種栽植單位面積 40 年 CO2 固定量 ........................................................... 47 表 2-18 台灣常見樹木之平均絕乾比重、碳含量百分比及轉換係數 ............................... 49 表 3-1. 營運邊界範疇表 .................................................................................................... 60. 表 3-2.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 1 的排放) ....................................................................... 61. 表 3-3. 間接溫室氣體排放(範疇 2 與範疇 3) .................................................................... 62. 表 3-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校園溫室氣體盤查活動數據統計表 ....................... 64. 表 3-5. 各類燃料排放係數 ................................................................................................ 65. 表 3-6. 化糞池排放係數考量參數 ..................................................................................... 66. 表 4-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校園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清冊統計表 ....................... 69. 表 4-2. 清冊固定式排放源各範疇別排放比例.................................................................. 70. viii.

(11) 表 4-3.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校園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統計表 ............................... 71. 表 4-4. 固定式排放源各範疇別排放比例表 ..................................................................... 72. 表 4-5. 移動式排放源各範疇別排放比例表 ..................................................................... 73. 表 4-6.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通勤排碳量統計表.................................................................. 75. 表 4-7.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呼吸量統計表 .......................................................... 75. 表 4-8. 逸散性排放源化糞池排放統計表 ......................................................................... 76. 表 4-9.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表 .............................................. 77. 表 4-10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各類別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表 ...................................79 表 4-1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各範疇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表 ................................... 80 表 4-1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一覽表 ............................. 81 表 4-13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溫室氣體人均排放一覽表 ............................. 82 表 4-1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清冊各範疇溫室氣體排放表 ......................... 83 表 4-1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清冊各類別溫室氣體排放表 ......................... 83 表 4-16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喬木植栽一覽表 ..................................................................... 86 表 4-17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灌木植栽一覽表 ..................................................................... 87 表 4-18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度碳吸存一覽表 .......................................................... 89 表 4-19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樹木碳吸存測量表.................................................................. 90 表 4-20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年天然氣使用統計表 .............................................. 91 表 4-21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年油料使用統計表 .................................................. 92 表 4-22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99-101 學年度用電度數表 .................................................. 94 表 4-23 碳中和論文之大學溫室氣體排放比較表 .............................................................. 97 表 4-24 達成碳中和增加植栽面積、數量表 ..................................................................... 98 表 4-2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00-101 年度用電量與人均用電量一覽表 ....................... 101. ix.

(12) 第一章 緒論 近百年來,人類面臨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的威脅,不僅對自然生態造成嚴重 威脅,也對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巨大衝擊。為了化解暖化危機,世界各國無不積極 研擬各種節能減碳政策以因應氣候變遷。.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世界文明發展過程發現:人類自古以來熱衷追求經濟發展,尤其在十八世 紀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大量生產製造的方式,帶動民眾大量消費的生活模式, 以致過度消耗費自然資源,使得地球碳循環平衡系統失調,導致全球暖化與極端 氣候現象,讓自然生態環境急遽惡化。嚴重的氣候變遷威脅著人類的存亡與永續 發展,全球暖化已成為現代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 IPCC)於 1990、1995、2001、2007 年之間提出四份評估報告,其中明確表示: 從工業文明發展以來,人類活動已經對全球自然生態環境產生明顯影響,尤其自 1950 年之後速度更加快速。當人類活動影響地球環境的變化,超越地球本身動態 平衡的臨界點,便會造成各種快速、非線性、無法預測的物理、化學、生物的改 變,其中以大氣的變化最為明顯,尤其是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現象(國 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2012) 。 台灣經濟成長快速,2005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 1%,排名第 22 名, 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近 12 公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江俊忠,2008) 。2009 年台 灣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占全球總量 0.9%,排名第 23 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為 10.89 公噸,是全球平均值的 2.5 倍(能源資訊網,2011) 。2010 年台灣二氧化碳總排 放量占全球總量 0.89%,排名第 20 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略降為 11.66 公噸,如 表 1-1 所示,為全球平均值的 2.6 倍(環保署,2013)。. 1.

(13) 表 1-1 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 臺灣 排名 全球 排放總量 270.22 (百萬公噸 CO2). OECD. 日本. 韓國. 美國. 中國. 20 30,326 12,440 1,143.07 563.08 5,368.63 7,269.85. 人口 (百萬). 23.18. 49. 6,825. 1,232. 127.38. 48.88. 310.11 1,338.30. 每人平均排放 (公噸 CO2/人). 11.66. 19. 4.44. 10.10. 8.97. 11.52. 17.31. 5.43. 排放密集度 0.36 (公斤 CO2/美元). 54. 0.44. 0.34. 0.29. 0.43. 0.41. 0.80. 說明:1.排放總量不包括國際航運排放 CO2 2.排放密集度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ity)及 2005 年美元幣值計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2013).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改變,人們依賴能源維持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國家經濟 發展更需要充沛、穩定的能源供應支持。能源的最主要型態為電力,國內產業發 展帶動用電量需求增加,用電量增加造成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大幅成長,以 1990 年為例,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37,110 千公噸,占全國總二氧化碳排放比例 33.48%。2009 年則增加為 133,182 千公噸,為全國總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的 55.58 %(經濟部能源局,2010)。 臺灣早期電力主要為水力發電, 50 年之後產業蓬勃發展,水力發電已無法滿 足國內的能源需求。民國 55 年以後,火力發電取代水力發電成為臺灣主要的發 電方式。近年來因應全球暖化,台電積極推動能源多元化政策,但火力發電比例 仍高於 70%(台灣電力公司,2013),如表 1-2 所示。國內的使用需求導致電力消 費持續成長,間接導致國內二氧化碳排放大量增加。. 2.

(14) 表 1-2 台灣 95-101 年發電量百分比例表 年 別. 火力發電. 95. 76.2. 19.5. 4.0. 0.1. 其他(含太陽光 電、氣電共生) -. 96. 76.4. 19.3. 4.1. 0.2. -. 97. 76.2. 19.6. 3.9. 0.3. -. 98. 75.3. 20.7. 3.6. 0.4. -. 99. 76.7. 19.3. 3.6. 0.4. -. 100. 77.0. 19.0. 3.4. 0.6. -. 101. 72.8. 18.4. 4.1. -. 核能發電. 水力發電. 風力發電. 4.1. 資料來源:王仁忠(2011)、台灣電力公司(2013). 面對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嚴重問題,世界各國多次協商會議,規範各國溫 室氣體排放量。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會員國,無法受京都 議定書之約束,但身為地球村成員之一,為降低暖化效應的衝擊,國內政府部門 持續制訂各項節能減碳相關政策。教育部配合國家政策推動校園節能減碳計畫, 如 2007 年 推動「 校 園 溫 室 氣 體 管 理 輔 導 計 畫 」、 2008 年 「我國綠色大學啟 動、管理與前瞻規劃計畫」等,希望提昇大學校園的環境管理成效,達成節約能 源使用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需求。2010 年行政院推行「 國 家 節 能 減 碳 總 行 動 方案」 ,要 求 全國各界所有機關、學校及部隊配合政策,實施各種節能減碳的因 應措施。 節能減碳是全球的發展趨勢,國內必需加強推動能源節約策略,發展低碳生 活方式以符合世界環保潮流。大學校園規模龐大、人數眾多、設備多元,屬於高 排碳量的教育單位,根據楊文廣、張華南、白子易、蕭文達、陳銘雄(2011)以 及李彥蓁 (2010)的研究指出大學電力使用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高達90%以上。 因此,臺中教育大學除了培育青年學子具有環保節能觀念,並應強化減碳行為能 力,有效落實節能減碳措施,努力達成碳中和校園,以肩負高等學府時代教育責 任,減少全球暖化之衝擊。. 3.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因應時代變遷,國內大學為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效能,必須增加教學設備, 但在全球暖化的衝擊之下,學校又需處處講求節能減碳。然而,國內大學關於校 園溫室氣體的研究數量不多,而且盤查範圍多限於範疇一、範疇二。目前,以校 園溫室氣體盤查與「碳中和」有關之研究論文僅三篇,教育系統之大學則無任何 相關研究論文。另外,一般研究論文並未考量加計範疇三之排放量。故本研究擬 調查教職員生通勤之行為,加計範疇三之交通排放量,及教職員在校之呼吸量, 再行調查校園碳吸存量,探討校園碳中和策略。 由於教育部之溫室氣體盤查工具有其限制,故目前國內關於校園溫室氣體盤 查範圍多限於範疇一、範疇二。根據上述各種因素,本研究將達成之目的,歸納 如下: 一、調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溫室氣體排放量(加計範疇三)。 二、調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之碳吸存量。 三、估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園碳中和達成比率。 四、探討校園碳中和之溫室氣體管理措施及相關策略。.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對於本研究之範圍與研究限制加以敘述,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調查範圍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範疇,包括民生校區、五權學生宿舍 區、英才校區、校長宿舍、國際會館、學人會館、向上樓及文創中心等校舍(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 101 年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為研究範疇,但各級學校之成立宗旨、設立科系、 校舍建築、研究設備、地理環境、校地面積、師生人數等情形不同,其他學校若 直接引用本研究結果,可能產生嚴重落差,參考時需考量各校之差異。. 4.

(1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動機及研究目的等相關資料,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 行下列說明。 一、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GHG) 大氣中可吸收地球輻射熱能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通常以二氧化碳當量表 示。常見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 、氧化亞氮(N2O) 、 氫氟碳化物( HFCS )、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 SF6、水蒸氣(H2O)及臭 氧(O3) 。其中有 CO2、CH4、N2O、HFCs、PFCs、SF6 為京都議定書列入減量管 制的六種氣體。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時,會降低地表向太空的輻射率,減少熱量逸 散至太空,所累積的能量促使低層大氣和地表溫度升高(環保署,2012)。 二、溫室氣體盤查 鑑別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種類與數量,在盤查過程可了解溫室氣體排放狀 況,可作為溫室氣體減量與排放管制的依據(教育部節能減碳資訊平台,2011) 。 三、碳中和(Carbon netural) 是一種抵消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之概念,亦即總釋放量為零。各單位將自身 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透過自行減量與抵換方式,達到「零碳」產生。經由 量化→減量→抵換三階段的中和步驟,使得大氣中的温室氣體零增加。碳中和的 目的,在於鼓勵事前進行碳管理計畫,力行節能減碳措施,最後再以取得外部減 量額度的方式來抵換剩餘排放量,使得該單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沒有淨增加(環 保署碳中和登錄管理平台,2011)。. 5.

(17) 6.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依研究目的進行相關文獻回顧,主要包含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溫 室氣體盤查與管理、校園溫室氣體管理、如何推估校園碳吸存量與國內校園碳中 和策略等部份進行探討。. 第一節 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排放 回顧地球的演化歷史,氣候型態是地球億萬年來的自然生態演變現象,然而, 自從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帶動產業蓬勃發展,改善了人類生活品質,加速人口成 長。人類為了滿足舒適的生活與追求經濟發展,不斷掠奪地球自然資源破壞環境, 肆意砍伐原始森林,大量開採地底下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尤其,大 量使用化石能源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地球溫度節節上升。 一、溫室效應與溫室氣體 地球因大氣層的存在而產生溫室效應,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正常 的溫室效應讓地球平均溫度維持在約15℃左右。地球若無大氣層的存在,地球表 面的平均溫度為-18°C。大氣的存在讓地球表面溫度上升約33°C。 大氣層中某些氣體如水蒸氣、二氧化碳等等,可讓 50%太陽輻射穿越到達地 球表面,同時也阻擋地球反射的輻射熱能,減少地球熱能損失,使地表及對流層 溫度升高。這些氣體對地球溫度具有調節的功能,類似農業使用的溫室,所以這 些氣體又被稱為溫室氣體,所產生的影響則稱為溫室效應。由次頁圖 2-1 可得知 溫室效應產生之過程概況。. 7.

(19) 圖 2-1. 溫室效應圖 資料來源:張奇龍(2008). 正常的溫室效應讓地球維持穩定的溫度,形成適合生物生長與生存的環境。 但是,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過高,會降低輻射熱能的反射而使地表氣溫不斷上升。 自1750年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活動逐漸改變大氣層的氣體組成比例,其中二氧化 碳、甲烷與氮氧化物等氣體的濃度已經明顯升高,如圖2-2所示。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藉由植物光合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吸收、土壤及水的吸收, 逐漸在大自然環境中形成平衡狀態。然而,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砍伐樹木造 成森林消失,土地利用方式改變、海洋污染等因素,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 量增加,影響地球原本穩定的碳循環系統。根據過去數千年歷史之冰核樣本分析 所獲得的數據顯示,目前大氣層的溫室氣體的濃度明顯超過工業化以前的濃度, 其中二氧化碳濃度值,由工業化前的280 ppm增加到2005年的379 ppm;甲烷濃度 值從工業化前的715 ppb,增加到2005年的1774 ppb;氧化亞氮濃度從工業化前的 約270ppb,增加到2005年的319 ppb(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2012)。. 8.

(20) 公元. 圖 2-2. 公元 0-2000 年溫室氣體濃度趨勢圖 資料來源:香港天文台(2012). 大氣中輻射熱能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為溫室氣體增加所致。大氣中具有溫室 效應的氣體,以二氧化碳所佔的比例最高為 69.6%,其次依序為甲烷 12.4%,氧 化亞氮 15.8%,氟氯碳化物 2.2%,二氧化碳的數量遠高於其他氣體,因此二氧化 碳的溫室效應仍大於其他氣體。相對於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甲烷、氧化亞氮、氫 氟碳化物等溫室效應潛勢相對更高,詳細資料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的溫室效應潛勢及其來源. 全球溫室潛勢(1) 全球溫室潛勢(2). 排放來源. 1. 1. 化石燃料燃燒、砍伐(燃燒)森林. 23. 25. 農業、天然氣、石油及煤礦、 家畜排泄物管理、垃圾場. N2O. 296. 298. 氮化物肥料使用. PFCs. 5,700~11,900. 7,390~17,700. 鋁製品、半導體、滅火器. 12~12,000. 124~14,800. 滅火器、半導體、噴霧劑. 22,200. 22,800. CO2 CH4. HFC-23 SF6. 9. 電力設施、半導體 資料來源:王仁忠(2011).

(21) 二氧化碳(CO2)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與火山爆發頻率有關,燃燒化 石燃料、土地利用方式改變、森林砍伐、海洋污染使浮游生物死亡,都會使大氣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大約 50~200 年。二氧化 碳濃度由工業化前的 280 ppm 增加到 2005 年的 379 ppm。 甲烷(CH4) :細菌在缺氧情況下分解有機物所產生。自然界半數以上的甲烷 是人為因素造成,如農牧業之動物排泄物發酵、垃圾掩埋、天然氣使用,以及自 然界的濕地排放。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大 約 12~17 年,甲烷濃度工業化前為 715 ppb,2005 年升高至 1774 ppb。 氧化亞氮(N2O) :主要來自化學肥料使用、動物排泄物、燃燒化石燃料、 土地利用方式改變、森林砍伐等因素。氧化亞氮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98 倍, 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大約 120 年。氧化亞氮濃度工業化前為 270ppb,到 2005 年 升高至 319 ppb。 氟氯碳化物(CFCS):主要來源為人造化學物質如清潔劑、泡沫噴出媒介、 防燃劑、冷媒等使用所產生。在大氣中停留時間大約 102 年,1987 年蒙特婁公 約限制氟氯碳化物的製造與使用,已有效控制。全氟碳化合物(PFCs) :主要來 源為鋁製品、滅火器及半導體等製作過程所產生。六氟化硫(SF6) :主要來源 為電力設施絕緣轉換器的氣體洩漏,或半導體及鋁鎂合金的製作過程所產生。 特別是後三項含氟化合物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數千倍到一萬餘倍。 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具有長時間停留的特性,所以溫室氣體排放至大氣之後 不易消失,在長達 10 至 100 餘年的生命週期只能藉著自然演化過程慢慢遞減消 失。由此可知,過去一、二百年前產生的溫室氣體至今仍累積在大氣中,持續 影響地球的氣候型態,引發各種氣候變遷的情形,造成全球環境與社會經濟系 統的衝擊(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2012)。 二、溫室氣體對氣候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在2007年出版第四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 10.

(22) 平均溫度上升0.74℃(0.74±0.18℃),而台灣的平均氣溫上升0.8℃,高過於全球平 均值,台灣地區百年溫度變化程上升趨勢如圖2-3所示。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情形越 來越明顯,根據IPCC估計2090-2099年時期的溫度升高的可能範圍為1.1~6.4°C, 以1995-2004年與2070-2100年之溫度改變情形做比較,尤其是陸地溫度上升情 形更甚於海洋,藉由下圖2-4可輕易觀察陸地與海洋溫度變化之差異。根據交通部 中央氣象局預估表示,未來各種極端氣候的現象將更為明顯,如海平面上升,熱 浪、乾旱及豪大雨等強度與頻率增加。當地表變暖降水隨之增多,熱浪和強降水 交互出現頻率將會增加。熱帶氣旋頻率與強度增加,將伴隨更大的風速與雨量, 潛在破壞程度增強,風暴持續時間加長(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2)。. 圖 2-3. 1901-2012 年臺灣 13 個平地測站平均溫度時間序列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2013). 11.

(23) 圖 2-4. 1995-2004 年平均溫升及 2070-2100 年平均溫升預測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2012). 三、溫室氣體與能源使用 臺灣地區隨著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增加,對能源需求亦不斷上升,臺灣本身 所蘊藏的能源非常稀少,絕大多數能源必需仰賴國外進口。臺灣進口能源依存度, 1977 年為 77.30 %,至 2000 年增加為 98.77 %,2011 年 97.93 %(經濟部能源局, 2012) ,過去十餘年來臺灣的能源供給情形,如表 2-2 所示。. 12.

(24) 表 2-2. 1999~2011 歷年能源供給表 單位:千公秉油當量(百分比%). 年別. 1999. 總供給量. 96,833.7. 自產能源. 進口能源. 煤炭. 原油. 天燃氣. 再生 能源. 煤及產 品. 原油及 產品. 液化 天然氣. 核能 發電. 63.2. 47.1. 760.6. 536.1. 30,406.8. 49,030.9. 5,233.0. 11,125.2. (5.40). (11.49). 5,801.6. 11,150.4. (5.59). (10.74). 6,209.4. 10,276.9. (5.73). (9.48). 7,000.7. 11,454.5. (6.16). (10.09). 7,300.7. 11,262.4. (6.01). (9.27). 9,072.7. 11,436.3. (6.73). (8.48). 9,373.0. 11,575.9. (6.89). (8.51). 10,164.4. 11,546.5. (7.32). (8.32). 10,850.4. 11,740.1. (7.43). (8.03). 11,878.7. 11,823.5. (8.41). (8.37). 11,589.2. 12,039.0. (8.39). (8.72). 14,525.8. 12,055.7. (0.07) (0.05) (0.79) (0.58) (31.00) (50.63) 2000. 103,808.4. 57.0. 37.2. 663.9. 514.1. 33,055.7. 52,528.5. (0.05) (0.04) (0.64) (0.49) (31.84) (50.60) 2001. 108,397.3. -. 2002. 113,566.3. -. 2003. 121,451.5. -. 2004. 134,839.9. -. 2005. 135,965.8. -. 2006. 138,846.1. -. 2007. 146,116.2. -. 2008. 141,251.5. -. 2009. 138,057.8. -. 2010. 142,501.1. -. 2011. 138,237.4. -. 40.6. 754.8. 529.2. 35,604.9. 54,941.4. (0.04) (0.70) (0.52) (32.85) (50.69) 51.1. 788.3. 331.4. 37,728.9. 56,191.2. (0.04) (0.69) (0.30) (33.22) (49.48) 45.8. 738.6. 360.4. 39,730.7. 61,992.8. (0.04) (0.61) (0.31) (32.71) (51.04) 44.6. 707.0. 402.1. 43,773.3. 69,404.0. (0.03) (0.52) (0.30) (32.46) (51.47) 32.4. 486.7. 485.2. 43,541.4. 70,469.0. (0.02) (0.36) (0.36) (32.02) (51.83) 23.6. 411.5. 520.0. 45,080.3. 71,099.9. (0.02) (0.30) (0.37) (32.47) (51.21) 17.8. 370.5. 570.4. 47,318.2. 75,248.7. (0.01) (0.25) (0.39) (32.38) (51.50) 16.1. 317.7. 577.8. 46,186.7. 70,451.0. (0.01) (0.22) (0.41) (32.70) (49.88) 16.0. 311.7. 547.5. 42,035.6. 71,518.7. (0.01) (0.23) (0.40) (30.45) (51.80) 14.2. 263.3. 615.7. 41,747.7. 71,375.5. (0.01) (0.18) (0.43) (29.30) (50.09) (10.19) 11.3. 293.5. 642.3. 43,377.8. 63,811.5. 15,986.2. (0.01) (0.21) (0.47) (31.38) (46.16) (11.56). (8.46) 12,200.6 (8.83). 註:1.本表未列出:生質能及廢棄物2010-1.34 %,2011-1.38% 2.再生能源包含水力、地熱、風力、太陽光電、太陽熱能 資料來源:王仁忠(2011)、經濟部能源局(2012). 13.

(25) 臺灣地區能源需求量 1956 年為 3000 千公秉油當量,1990 年為 58,570 千公秉 油當量,2000 年為 103,808.4 千公秉油當量,2011 年更增至 138,237.4 千公秉油 當量。經由歷年能源需求情形,得知各種不同能源別所占比例,1999 年為石油 50.68 %居第一位,以下依次為煤炭 31.07 %,核能發電 11.49 %,天然氣(含液 化天然氣)6.19 %; 2011 年以石油 46.17 %居首位,以下依次為煤炭 31.38 %, 天然氣(含液化天然氣)11.77 %,核能發電 8.83 %,再生能源 0.47 %。但表 2-2 並不包括我國自產的生質能及廢棄物能源,2010 年為 1.34 %,2011 年為 1.38 % 等數值亦未列出(經濟部能源局,2012) 。. 核能發電 13.9%. 液化天然 氣 1.6%. 水力發電 3.5%. 煤炭 23.3%. 1990年能源 供給約58,570 千公秉油當量. 石油 55.5%. 天然氣 2.2%. 圖 2-5. 臺灣 1990 年能源供應結構 資料來源:環保署(2002),本研究繪製. 14.

(26) 圖 2-6. 臺灣 2000 年能源供應結構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1). 再生能源 0.5%. 核能發電 8.8%. 煤炭 31.9%. 原油及產品 46.2%. 2011年能源 供應138,237.4 千公秉油當量. 天然氣 11.8%. 圖 2-7. 臺灣 2011 年能源供應結構 資料來源:環保署(2011),本研究繪製. 由圖 2-5、2-6、2-7 能源供應結構圖,分析得知能源供應以石油占最大比例, 由 1990 年的 55.5 %,漸次遞減降至 2000 年 50.6 %、2011 年 46.2 %。其次為煤. 15.

(27) 炭,所占比例由 1990 年的 23.3 %漸增至 2000 年 31.9 %、2011 年 31.4 %。天然 氣(含液化天然氣)的比例則由 1990 年 3.8 %,上升至 2000 年 6.2 %、2011 年 11.8 %。在核能供應方面,供應數量變動不大,但因整體能源供應總量增加所占 比例反而下降,由 1990 年 13.9 %降低至 2000 年 10.7 %、2011 年 8.8 %。再生能 源部分(含水力發電)所占比例稀少,1990 年尚且達到 3.5 %,但在 2000 年至 2011 年之間已降至 0.5 %以下。 四、溫室氣體排放及統計 世界各國因應全球暖化,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訂定的「國家溫室氣 體排放清冊指南」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估算,包括: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 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項目的統計,有利於各國了解其溫室氣體排 放現況、趨勢以及未來能源政策之規劃。 依據1996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 ( Intergovenmental Panel for Climate Change,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指南所制訂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冊進行 臺灣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臺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147,109千公噸CO2e(不 包括CO2移除量),上升至2008年284,515千公噸CO2e(不包括CO2移除量),排 放量增加為93.4 %,年平均成長率為3.77 %。淨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128,406 千公噸CO2e,上升至2008年264,707千公噸CO2e,排放量增加為106.15 %,年平 均成長率為4.15 %。. 16.

(28) 表 2-3. 臺灣 1990-2008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單位: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年份. CO2. CH4. N2O. HFCs. PFCs. SF6. CO2吸收 總GHG 淨GHG 量 排放量 排放量. 1990. 122,399. 11,974. 12,736. NE. NE. NE. -18,704 147,109 128,406. 1991. 131,853. 11,219. 13,537. NE. NE. NE. -16,947 156,609 139,661. 1992. 141,259. 12,116. 13,383. NE. NE. NE. -18,979 166,759 147,780. 1993. 152,725. 13,424. 13,679. 1,529. NE. NE. -19,107 181,420 162,313. 1994. 160,162. 14,000. 13,937. 1,802. NE. NE. -19,173 189,900 170,727. 1995. 167,308. 15,545. 13,902. 1,689. NE. NE. -19,206 198,445 179,239. 1996. 175,754. 15,495. 14,217. 2,752. NE. NE. -19,133 208,218 189,085. 1997. 188,951. 15,447. 12,360. 3,115. NE. NE. -19,283 219,873 200,590. 1998. 198,340. 15,149. 11,908. 4,391. NE. NE. -19,298 229,788 210,490. 1999. 207,130. 14,660. 12,258. 3,392. NE. NE. -19,301 237,440 218,139. 2000. 224,661. 11,028. 12,443. 5,639. 2,389. 494. -19,360 256,651 237,291. 2001. 230,576. 9,200. 12,437. 5,412. 2,021. 546. -18,601 260,193 241,592. 2002. 239,593. 7,250. 12,205. 5,415. 2,509. 593. -19,554 267,565 248,011. 2003. 248,599. 6,196. 11,205. 4,920. 2,776. 969. -19,624 274,665 255,041. 2004. 257,279. 5,920. 11,734. 4,494. 2,852. 1,285. -19,672 283,565 263,893. 2005. 263,819. 4,979. 11,461. 1,647. 2,505. 2,893. -19,628 287,303 267,676. 2006. 271,774. 4,486. 11,674. 1,028. 2,657. 2,993. -19,738 294,611 274,873. 2007. 274,973. 4,127. 11,429. 1,031. 2,309. 2,933. -19,730 296,801 277,071. 2008. 263,606. 4,727. 10,839. 1,001. 1,498. 2,844. -19,807 284,515 264,707. 備註:表中NE表未估算(Not Estimated),資料不足或統計工作尚未完成。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摘要(2011). 臺灣排放的溫室氣體含量,以二氧化碳占最大比例,依次為氧化亞氮、含氟 氣體。在1990至2008年之間,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115.37 %,年平均成長率為6.07 %;甲烷排放量減少60.52 %,年平均成長率為-3.19 %;氧化亞氮排放量減少14.89 %,年平均成長率為-0.78 %。. 17.

(29) 圖 2-8. 臺灣 1990 至 2008 年各類溫室氣體排放趨勢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摘要(2011). 由次頁表2-4可得知,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臺灣總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比例 差異。若未將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吸收量列入考量,藉由計算得知,1990年能源 部門75.36 %,工業製程部門占7.98 %,農業部門占9.70 %,廢棄物部門占6.96 %; 2008年,能源部門88.59 %,工業製程部門占6.09 %,農業部門占4.03%,廢棄物 部門占1.28 %;分析歷年臺灣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部門均為能源部門,由1990 至2008年間增加127.4 %,年平均成長率為6.70 %(環保署,2011)。. 18.

(30) 表 2-4. 臺灣 1990-2008 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清單 單位:千噸二氧化碳當量. 年份. 能源部門. 工業製程 部門. 農業部門. 土地利用 變化及 林業部門. 廢棄物 部門. 總 GHG 淨 GHG 排放量 排放量. 1990. 110,861. 11,735. 14,275. -18,704. 10,238. 147,109. 128,406. 1991. 119,952. 12,108. 15,054. -16,947. 9,494. 156,609. 139,661. 1992. 128,230. 13,218. 14,862. -18,979. 10,448. 166,759. 147,780. 1993. 137,637. 16,877. 15,126. -19,107. 11,779. 181,420. 162,313. 1994. 145,679. 16,468. 15,362. -19,173. 12,391. 189,900. 170,727. 1995. 153,188. 16,022. 15,223. -19,206. 14,012. 198,445. 179,239. 1996. 161,636. 17,093. 15,539. -19,133. 13,949. 208,218. 189,085. 1997. 174,037. 18,277. 13,532. -19,283. 14,028. 219,873. 200,590. 1998. 185,417. 17,553. 12,986. -19,298. 13,833. 229,788. 210,490. 1999. 195,398. 15,308. 13,437. -19,301. 13,297. 237,440. 218,139. 2000. 215,504. 17,813. 13,621. -19,360. 9,712. 256,651. 237,291. 2001. 219,869. 19,815. 13,533. -18,601. 7,896. 261,113. 242,512. 2002. 227,852. 20,492. 13,157. -19,554. 6,065. 267,565. 248,011. 2003. 237,229. 20,269. 12,040. -19,624. 5,127. 274,665. 255,041. 2004. 245,319. 20,825. 12,512. -19,672. 4,908. 283,565. 263,893. 2005. 251,716. 19,382. 12,382. -19,628. 3,823. 287,303. 267,676. 2006. 259,283. 19,444. 12,554. -19,738. 3,331. 294,611. 274,873. 2007. 262,804. 18,713. 12,256. -19,730. 3,029. 296,801. 277,071. 2008. 252,058. 17,334. 11,474. -19,807. 3,649. 284,515. 264,707.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摘要)(2011). 19.

(31) 圖 2-9. 臺灣 1990-2008 年各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圖 料來源:中華民國第二版國家通訊(摘要)2011. 五、電力使用與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2010年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於1990年至2009年間,總 能源與總電力消費之CO2 排放量的成長趨勢,如次頁表2-5所示。全國總能源消 費CO2 排放量,於1990年時為110,851千公噸,至2009年時增加為239,615千公噸, 總能源消費CO2 排放量之年平均成長率為5.8%,2008年及2009年受全球不景氣 影響稍有下降,其餘年度能源消費CO2 排放量皆為正成長。 電力消費CO2 排放量的部分,由1990 年37,110千公噸增加至2009年133,182 千公噸,總電力消費CO2 排放量年平均成長率為12.9%。總電力消費CO2 排放 量占總能源消費CO2 排放量的比例,1990年至2009年之間比例由33.48%增加至 55.58%,顯示總電力使用量逐年增加,因此電力消費產生的CO2 排放量也隨之 上升。電力使用的CO2 排放量在總能源消費CO2 排放量中呈現成長的趨勢。尤 其,2003年之後,電力消費CO2 排放比例已超過50%,顯示我國CO2 排放量半 數以上來自電力消費(經濟部能源局,2010)。. 20.

(32) 表 2-5 年別. 我國燃料燃燒 CO2 排放趨勢表. 全國CO2排放總量 能源CO2排放量 (千公噸CO2) (千公噸CO2). 電力CO2排放量 (千公噸CO2). 電力CO2占總CO2 排放比例(%). 1990. 110,851. 50,705. 37,110. 33.48. 1991. 119,943. 57,187. 43,482. 36.25. 1992. 128,220. 61,268. 47,670. 37.18. 1993. 137,626. 68,944. 53,737. 39.05. 1994. 145,669. 73,930. 56,963. 39.10. 1995. 153,176. 79,925. 62,015. 40.49. 1996. 161,624. 85,546. 66,887. 41.38. 1997. 174,024. 96,476. 75,224. 43.23. 1998. 185,403. 105,773. 83,413. 44.99. 1999. 195,384. 113,262. 90,712. 46.43. 2000. 215,488. 129,737. 104,945. 48.70. 2001. 219,855. 134,875. 109,039. 49.60. 2002. 227,836. 138,911. 113,731. 49.92. 2003. 237,213. 149,175. 122,571. 51.67. 2004. 245,303. 155,211. 127,905. 52.14. 2005. 251,699. 161,983. 133,481. 53.03. 2006. 259,265. 169,404. 140,212. 54.08. 2007. 262,787. 173,047. 144,204. 54.87. 2008. 252,042. 167,410. 141,027. 55.95. 2009. 239,615. 158,011. 133,182. 55.58.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0). 21.

(33) 千公噸CO2 300,000 250,000. 全國排放總量 能源排放量 電力排放量.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公 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1),本研究繪製. 圖 2-10 我國歷年燃料燃燒 CO2 排放趨勢圖 台灣電力系統可分為火力、核能、水力、風力、太陽能及氣電共生等方式, 然而,國內目前仍以燃煤的火力發電為主,電力使用量上升也使電力業排放的空 氣污染持續增加,尤其,自 2003 年起 CO2 排放量占全國 CO2 總體排放已比例超 過 50%,顯示電力業為臺灣 CO2 排放的重要來源(王仁忠,2011) 。. (%) 60. 電力CO2占總CO2排放比例(%). 50 40 30 20 10 0 年別. 圖 2-11 我國電力 CO2 排放比例趨勢圖. 22.

(34) 第二節 溫室氣體盤查與管理 一、溫室氣體盤查規範 (一)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及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冊準則 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聯合國於1992年地 球 高 峰 會 時 制 訂 聯 合 國 氣 候 變 化 綱 要 公 約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於1994年正式通過,宣示將管制 全球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於1997 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 (Kyoto Protocol), 是規範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協議文件,使簽約國達成減量承諾又不 影響現有經濟活動。其中,提出三項彈性機制,即共同執行 (Joint Implementation, JI) 、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與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e, ET)等方法,促進國際的溫室氣體減量合作。京都議定書規範之經濟體 應於2008年至2012年間達成減量目標,管制之氣體則包括二氧化碳(CO2) 、甲 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 、全氟化物(PFCs)及六 氟化硫(SF6)等六種氣體排放必須削減到比1990年少5.2 %。2004年底俄羅斯 國會批准簽署京都議定書,使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達成生效條件,正 式成為國際間溫室氣體減量之規約。 目前,國際上有關溫室氣體統計方式,乃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 組(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所制定規範之「國 家 溫 室 氣 體 清 冊 準 則 」(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以下稱IPCC方法)為參考標準。該方法建議以六大部分統計溫 室氣體排放之各項相關數據: 1.能源使用:估算有關使用能源所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其項目包含燃料使 用、能源生產、製造、運輸、儲存及傳送等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含生 質能),但未包含國際航運使用的部分。 2.工業製程:估算工業製造過程產生之溫室氣體總量,依國際工業標準進行. 23.

(35) 分類,詳細報告各製程中所排放之溫室氣體,但能源使用的排放量不列入 計算。 3.農業活動:估算農業部門活動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主,但生質能燃料 燃燒不列入計算。 4.土地使用變化及林業:估算因土地使用變化、林業排放與移除的溫室氣體量。 5.廢棄物處理:估算垃圾掩埋、廢水處理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6.溶劑使用:估算使用溶劑、揮發性含碳化合物排放的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 (NMVOC)等。 IPCC對於能源使用所排放二氧化碳之計算方法有二種,其一為參考方法乃是 以統計能源供應端的基準方法(reference approach),又稱為由上而下(top-down) 的方法;另一種是統計最終部門能源消費的部門方法(sectoral approach),是一 種由下至上(bottom-up)的方法。 上述兩種方法之估算結果會有少許差異,但相差不多,因為所有能源供應不 完全只做為燃料使用。一般而言,參考方法統計的數值會略大於部門方法統計的 數值(經濟部能源局,2012) 。. 24.

(36) 表 2-6. 台灣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參考方法) 單位:千公噸 CO2. 年 別. 固體燃料. 液體燃料 氣體燃料. 廢棄物. 總計. 成長率(%). 1990. 41,788. 65,264. 2,945. -. 109,997. 0.06. 1991. 45,725. 68,691. 5,259. -. 119,676. 8.80. 1992. 52,854. 68,695. 5,331. -. 126,880. 6.02. 1993. 59,063. 74,620. 5,182. -. 138,865. 9.45. 1994. 61,479. 76,827. 7,066. -. 145,372. 4.69. 1995. 63,394. 81,363. 7,489. -. 152,245. 4.73. 1996. 71,749. 80,689. 7,883. -. 160,321. 5.30. 1997. 82,264. 82,362. 9,130. 530. 174,285. 8.71. 1998. 89,299. 85,463. 11,611. 876. 187,249. 7.44. 1999. 92,361. 89,298. 11,560. 1,389. 194,610. 3.93. 2000. 109,024. 89,992. 13,091. 2,102. 214,210. 10.07. 2001. 114,611. 85,245. 14,563. 2,730. 217,150. 1.37. 2002. 124,471. 83,686. 16,575. 2,742. 227,473. 4.75. 2003. 131,591. 81,544. 16,822. 3,538. 233,494. 2.65. 2004. 137,477. 86,881. 18,731. 3,635. 246,724. 5.67. 2005. 139,626. 85,824. 21,010. 4,360. 250,820. 1.66. 2006. 146,792. 85,294. 21,761. 4,095. 257,942. 2.84. 2007. 153,064. 82,833. 23,643. 4,193. 263,733. 2.24. 2008. 146,801. 72,146. 25,576. 4,799. 249,322. -5.46. 2009. 139,525. 68,397. 23,015. 4,898. 235,835. -5.41. 2010. 148,991. 70,689. 31,521. 4,843. 256,044. 8.57. 2011. 154,500. 68,976. 33,272. 5,300. 262,047. 2.34.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2). 25.

(37) 表 2-7 各部門燃料燃燒 CO2 排放量(不包括電力消費排放) 單位:千公噸 CO2 年別. 能源. 工業. 運輸. 農業. 服務業. 住宅. 總計. 1990. 49,203. 28,808. 19,646. 2,946. 3,621. 4,005. 108,229. 1991. 55,540. 30,318. 20,888. 2,700. 3,529. 4,238. 117,212. 1992. 58,988. 31,787. 24,033. 2,672. 2,989. 4,446. 124,915. 1993. 66,401. 31,903. 26,103. 2,675. 2,490. 4,359. 133,930. 1994. 71,094. 32,976. 27,540. 2,721. 3,018. 4,461. 141,810. 1995. 77,077. 33,603. 28,821. 2,777. 2,445. 4,597. 149,321. 1996. 81,850. 34,655. 29,801. 2,805. 3,175. 4,754. 157,038. 1997. 92,936. 35,930. 30,536. 2,475. 2,483. 4,851. 169,210. 1998. 101,342. 36,444. 31,844. 2,041. 2,948. 4,952. 179,570. 1999. 107,606. 37,657. 32,771. 2,040. 3,155. 5,410. 188,640. 2000. 123,075. 40,379. 33,207. 2,362. 3,220. 5,354. 207,598. 2001. 127,326. 39,453. 33,246. 2,455. 3,562. 5,181. 211,223. 2002. 131,506. 42,114. 34,542. 2,459. 3,493. 5,107. 219,220. 2003. 142,072. 40,547. 34,509. 2,811. 3,961. 4,869. 228,769. 2004. 147,882. 41,091. 35,859. 2,977. 4,118. 4,947. 236,874. 2005. 155,351. 39,856. 36,846. 2,627. 4,243. 5,025. 243,948. 2006. 162,130. 40,916. 36,773. 1,647. 4,272. 4,860. 250,597. 2007. 164,982. 42,732. 35,423. 1,091. 4,224. 4,876. 253,327. 2008. 159,654. 38,850. 33,432. 1,370. 4,230. 4,824. 242,360. 2009. 149,981. 36,447. 33,777. 1,004. 4,257. 4,775. 230,240. 2010. 161,099. 39,715. 34,918. 948. 4,183. 4,766. 245,630. 2011. 164,706. 41,469. 35,416. 946. 4,020. 4,817. 251,374.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2012). 26.

(38) (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reenhouse Gas Protocol)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環境議題,為降低暖化之衝 擊,國際間持續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相關政策,例如實施自願性減量方案、 制訂及管制能源使用效率與排放標準、開徵碳稅或能源稅,以及導入排放權交 易系統等措施。而消費者、投資人及民間社團等基於全球暖化的考量,對於生 產、產品特性或投資風險的管理皆要求必須公開溫室氣體排放的資訊。為了使 各種管制系統與需求在最大的範圍內能夠良好運作,因此,溫室氣體排放必須 使用統一標準的會計(accounting)程序。以排放交易為例說明,若 A 公司與 B 公司要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權的交易,在交易之前,A 公司必須能夠確認 B 公司 出售的排放信用額度的實際數量,並且能夠轉換為 A 公司的排放減量,否則 A 公司將無法與 B 公司進行交易(台灣地球日,2007) 。 1998 年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與世界資源研究院(WRI)著 手進行雙方資源的整合,為了達成上述的需求,實施一項開發溫室氣體資訊會 計與報告準則的專案策劃──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倡議行動(GHG Protocol Initiative)。此一專案為政府、企業界、非政府組織等各有關團體,共同為企業 溫室氣體排放資訊與會計所進行的專案,希望藉由開放性及包容性的過程,制 訂一套國際認可的溫室氣體會計與報告標準,並且能夠推動至企業與組織之間 廣為使用(台灣地球日,2007) 。 實施溫室氣體盤查將可達成的目的,以下分別說明之。 1. 管理溫室氣體風險並找出減量機會 執行單位制訂全面性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可了解單位本身的溫室氣體 排放狀況,可能負擔的責任與風險。藉由計算統計溫室氣體排放量,讓該 單位找出符合成本的有效減量方式,促進能源與物料使用效率提升,降低 溫室氣體排放。 2. 公開溫室氣體排放資訊與參加溫室氣體自願性減量專案: 因應全球對氣變遷的關注,愈來愈多企業單位被要求公開溫室氣體排放. 27.

(39) 的相關資訊。企業公開其溫室氣體排放資訊,可以增進各利害相關者的良 好關係,建立企業單位良好的社會形象。 3. 因應強制性溫室氣體提報方案的規範 有些國家的政府要求溫室氣體排放單位,必須每年提出其溫室氣體排放 量的資料報告。強制性專案通常要求提報營運範圍內的直接排放量部份, 或是要求某些特定管轄區域內所設立的工廠或設施提出排放量的資料報 告。 4. 參與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市場 近年來,某些國家或地區為了溫室氣體排放的抵減,開始實施溫室氣體 排放交易市場,此交易通常要求僅估算直接排放的部份。這些交易方案需 要較明確的排放與確定的排放上限目標,以決定是否進行排放權之買賣交 易。排放交易系統為了進行獨立的查驗工作,參加的企業必須提報可供稽 查的溫室氣體資訊。 5. 早期行動的成效易於被承認 企業越早建立確實可靠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將使其早期的自願性排放 減量行動,在未來的管制計畫越容易被接受。如果企業早已進行溫室氣體 的相關計算、查驗與登錄等自願性減量專案,則強制性減量方案實施時, 越可能承認企業在基準年之前的自願性減量專案的績效。 (三)ISO 14064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成立於1946年,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主要工作為制定各種國際標準。其中以 14為首的編號是環境管理標準的部分。所有訂立的標準需經過75%會員國的同 意,國際標準組織才會頒佈實施,每隔五年檢討所頒佈標準,以符合國際現況。 此一標準並非強制性要求,各國政府可視其需求,以法令規範廠商遵循必要的 標準。換而言之,任何機構單位也可強制要求其會員或承包廠商的作業方式必 須依照規定標準進行操作。. 28.

(40) ISO 14064:2006,即為溫室氣體查證系列。2006 年 ISO 正式公告之溫室 氣體盤查與查證方法的標準依據,規定國際之間最佳的溫室氣體資料和數據管 理、匯報與驗證模式。透過標準化的方法、計算和驗證排放量數值,確定全球 各地每一單位重量二氧化碳的測量方式都是相同的。主要目的在於統一全球排 放聲明不確定度的計算,以做為最後用戶端的政府、市場貿易或其他相關方, 於受損時索賠或相關事宜的依據。 ISO 14064溫室氣體查證系列之標準分為以下3 部: 1. ISO 14064-1:2600,溫室氣體-第1部 組織層級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之量化及報告附指引之規範。詳細 制定設計、開發、管理與報告的組織之溫室氣體清單的原則和要求規範。 主要項目為確定溫室氣體排放限值、量化組織溫室氣體之排放、移除, 並確定組織改善溫室氣體管理措施的要求事項。同時,制定有關部門溫 室氣體清單的報告、管理、內審與機構驗證責任等的要求規範。 2. ISO 14064-2:溫室氣體-第2部 計畫層級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或移除之量化、監督及報告附指引之規 範。詳細制定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或加快溫室氣體的清除速度的項 目(如:採用再生能源發電、碳吸收和貯存等) ,主要項目為確定項目 基線和與基線相關的監督、量化和報告項目績效的原則和要求規範。 3. ISO 14064-3:溫室氣體-第3部 溫室氣體主張之確證與查證附指引之規範。詳細制定溫室氣體的 核查策劃、評估程序和評估之可信度等項目,以利組織或第三方進行溫 室氣體排放報告之驗證或其他相關行動。 二、溫室氣體排放量之計算 (一)IPCC與碳足跡 近年來全球節能減碳風潮盛行,如何推估二氧化碳數量成為學術界的研 究重點工作。目前,在國際上發展成熟的評估標準規範為 IPCC 與碳足跡(潘. 29.

(41) 彥任,2010)。 表 2-8 項目 來源. IPCC 與碳足跡計算準則比較 碳足跡. IPCC *為聯合國政府氣候變更會依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編制之 溫室氣體寄算準則. *起源於英國標準協會等部門所 提出之企業評估產品計算準則 *用以量化製程、製程系統或產. *提供國際認可方法,供各國用. 品系統溫室氣體之參數. 於估算溫室氣體清單,以向聯 *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破除有煙 合國政府氣候變更會報告 適用範圍 整個國家或區域的總物質與能 源耗用所產生的排放量 計算對象. 囪才有污染之觀念 計算產品於全程生命週期中之碳 排放量. IPCC 公佈之溫室氣體:CO2、N2O、CH4、SF6、HFCS、PFCS. 計算方法 溫室氣體排放量= 活動數據 × 排放係數. 碳足跡計算=活動數據 × 排放 係數 資料來源:潘彥任(2010). (二)溫室氣體排放量推估 在國際上對於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IPCC與碳足跡皆以活動數據乘上排 放係數進行計算,說明如下: 1. 活動數據(activity data):即各種資源的使用量。例如,統計「化石能源 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活動數據即為化石能源的供應量。 2. 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即相對於每單位「活動數據」的二氧化碳排 放當量。 活動數據即為該類化石能源使用的統計數量;排放係數為所使用能源的溫 室氣體排放量。排放係數可使用 IPCC 建議值,但由於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排放特 性有所差異,因此,各國在統計時必須採用當地之排放係數才能提高準確度。 以電力使用為例,由於各國發電結構的不同,造成每單位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 量有所變化,在挪威幾乎完全使用水力發電方式,電力消費並不會排放二氧化. 30.

(42) 碳。若是火力發電所佔比例大者,其單位電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值越高,臺灣的 電力,發電 70% 以上來自火力發電,使用 1 度電等於大約排放 0.6 kg 二氧化碳; 日本每度電約排放 0.5 kg 二氧化碳。所以,電力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 地域性與能源結構差異的特性,各國不可採用其他國家排放係數資料代替。. 31.

(43) 表 2-9 類別. 燃 料 燃 燒. 燃料別及電力. 燃料及電力使用之二氧化碳排放係數 單位CO2排放量. 備 註. 原料煤. 2.693. 主要供鋼鐵之煉焦或水泥熟料燒成製 程所使用之煤,多由澳洲、美國 及加 拿大等國家進口。. 燃料煤. 2.535. 主要供應電廠及汽電共生廠所使用, 多由中國大陸、印尼及澳洲等進口。. 航空汽油. 2.198. 航空燃油 液化天然氣(LNG) 柴油 車用汽油 重油. 2.395 2.419 2.606 2.263 3.111. 液化石油氣(LPG). 1.753. 主要用於家用桶裝液狀瓦斯及液化石 油氣汽車。. 潤滑油 天然氣 一般廢棄物(垃圾). 2.946 1.879 0.805. - - -. 調整前. 供 航 空 動 力 用 , 分 為 100/130 號 及 115/145 號航空汽油。 供噴射式飛機用。 - - 92、95及98等無鉛汽油。 一般燃料油、鍋爐油等。. 調整後. 調整原則: 1.調整台電火力發電燃料耗用量計. 電 力 使 用. 94年度. 0.629. 0.559. 算中煤炭分類方式,個別以煙煤. 95年度. 0.637. 0.564. 與亞煙煤排放係數計算。. 96年度. 0.633. 0.559. 97年度. 0.631. 0.557. 98年度. 0.617. 0.543. 99年度. 0.612. 0.535. 100年度. 0.621. 0.536. 2.新增部分民營風力電廠歷年售電 量數據納入電力係數計算。 3.依此計算原則能源局追溯94~100 年之電力係數進行調整。. 註 1.採用IPPC(2006)部門方法,參考方法計算而得。 2.各燃料與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單位說明,煤為公斤CO2/公斤:油及液化石油氣為公斤 CO2/公升;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為公斤CO2 /立方公尺;電力為公斤CO2e /度。 3.資料來源:工業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2012) 、經濟部能源局(2013). 32.

(44) 第三節 校園溫室氣體管理 一、國內學校概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公布之教育統計中指出:101 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 共計 11,495 所,較 100 學年度增加 3,395 所。其中大專院校 162 所(少 1 所)、 高中職校 495 所(多 4 所)、國民中學 740 所(少 2 所)、國民小學 2,657 所(少 2 所)、幼兒園 6,611 所(多 3416 所)、其他級別(特教學校及各級補校、進修 學校)830 所(少 20 所),如下表 2-10 所示。其中,國內因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實施,原幼稚園及托兒所改制為幼兒園,故 101 學年起學前教育階段統一改稱幼 兒園,該項 100 學年(含)以前僅為幼稚園資料。(教育部,2013)。 表 2-10 項 目. 100、101 學年度各級學校校數統計表 100學年度. 101學年度. 校數(所) 百分比(%) 校數(所) 百分比(%) 大專院校. 163. 2.01. 162. 1.41. 高中職校. 491. 6.06. 495. 4.31. 國民中學. 742. 9.16. 740. 6.44. 國民小學. 2,659. 32.82. 2,657. 23.11. 3,195. 39.44. 6,611. 57.51. 850. 10.49. 830. 7.22. 100幼稚園; 101幼兒園 其他級別 總. 計. 8,100. 100. 11,495. 100.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 、本研究整理. 33.

(45) 國民中學, 740. 國民小學, 2657. 高中職校, 495. 幼兒園, 6611. 大專院校, 162. 其他級別, 830. 圖 2-12. 101 學年度各級學校數量統計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3),本研究繪製. 二、學校能源使用情形 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生產力綠色基金會資料庫統計,95 年度各級學校用戶用電 資料,總用電度約 3‚265.7 百萬 kWh/年,依據當時電價計算,該年度電費約 763‚833 萬元。. 34.

(46) 表 2-11. 95 年度各級學校用電度數統計.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生產力綠色基金會(2006). 分析 95 年度學校用電量,占比例最大的為大專院校 62.85%(大學 42.24%、 科技大學 19.53%、專科 1.08%) ;其他學校所占比例,高中職 16.8%、國民中學 6.89%、國民小學 10.84 %,最少為幼稚園、軍事學校、外僑學校、特教學校等 用電比例合計為 2.62 %。大專院校高耗電力的原因,在於學校規模龐大、師生 人數眾多、設備多元,授課時段、研究實驗時間更為彈性所致。 教育部環保小組統計,96年度全國各級學校,僅僅一年的用電經費就達九十 六億多元,用電度數高達三十五億多度,其中國小的用電量為三億六千多萬度, 用電經費為十億九千多萬元(教育部,2009)。. 35.

(47)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台灣生產力綠色基金會(2006). 圖 2-13. 95 年度各級學校用電度數比例. 根據95年度電力普查資料顯示,學校用電呈現逐年成長。學校用電量增加的 原因,如校舍老舊設備、效率不佳,設備數量增多,以及教學活動、活動舉辦、 會議次數、教職員學生人數、建物面積擴增等等。其中75.3%的電力消費為照明、 空調、辦公事務設備增加,為用電量成長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98年度教育部暨所屬機關學校用電量統計報告得知:96年度較95年度用 電量增加932,739,644度、增加比例為153.43 %,用電量激增之主要原因為:95 年度有20所學校,未填報用電值或填報值為零。97年度比96年度用電量減少 2,022,119度、降低0.13 %。98年度總用電量為1,543,286,131度(不計新設學校), 用電量較97年度增加4,629,289度、約0.30 %。近三年的總用電量皆為15億4千萬 度左右,可見學校用電量並無減低的現像(王仁忠,2011)。. 36.

(48) 表 2-12 教育部暨所屬機關學校 95-98 年度用電量統計表 用電量. 與前一年比較. 年度 (kWh/年). 用電度數相較. 用電成長率. -. -. 95. 607,939,317. 96. 1,540,678,961. 932,739,644. 153.43%. 97. 1,538,656,842. -2,022,119. -0.13%. 98. 1,543,286,131. 4,629,289. 0.30%. 資料來源:王新春(2010). 資料來源:王新春(2010). 圖 2-14 教育部暨所屬機關學校 95-98 年度用電量統計圖. 三、學校能源使用特性 分析學校能源使用特性,分別說明如下: (一)學校能源每日使用時間約為8~14小時,空調、照明及實驗等設備最耗電, 其次為電梯、抽水機、飲水機、個人電腦、事務機器等。 (二)夏季能源消耗主要以空調設備,學校的圖書館、行政大樓、體育館、教室、. 37.

(49) 實驗室、研究室及宿舍的冷氣用電量最大。 (三)照明部份以辦公室、教室、圖書館、走道及室外空間等最耗電,尤其是圖 書館使用時間長達12~14小時。 (四)學校用電需求量較高的月份為5~6月及9~10月。 (五)校舍建築規模龐大,活動使用時間變更時,中央空調不易有效掌控。 (六)各級學校人員編制差異,大專校院電機設備多由專業人員管理;中小學規 模小、編制少無專人負責,故節約能源之績效也不盡相同(經濟部能源 局,2005)。 四、校園溫室氣體管理現況 教育部於96年實施「校園溫室氣體管理輔導計畫」,輔導各級校園進行溫 室氣體之盤查、查證及登錄等作業,並辦理各種宣導活動與訓練課程等工作。 98年教育部建置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台,各校經由「溫室氣體登錄系統」進入 申報,填寫學校彙整、統計及管理之溫室氣體資料(教育部,2009),經由溫 室氣體管理、電力管理及節約能資源等重點工作項目,以協助學校達成節能減 碳目標。 一般校園溫室氣體管理系統,可分為「盤查」、「查證」及「登錄」等三 主要階段,說明如下: (一)盤查:鑑別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種類與數量 盤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排放清冊及盤查報告書。溫室氣體的盤查 與報告資料,必需符合相關性、一致性、完整性、透明度與精確度的ISO 14064 標準要求之原則。 (二)查證:確認溫室氣體盤查執行過程的正確性 查證的目的在於確保組織單位之溫室氣體盤查清冊的設計、擬定、組 織邊界、盤查期間、排放範疇界定與減量之量化,以及管理與報告等方式皆 符合要求之標準。查證方式可分為內部查證、外部查證等二種。 內部查證方式,可協助學校確認校園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資訊準確度,改. 38.

(50) 進內部不良作業方式或程序,減少未來查證的衍生問題。學校能夠經由溫室 氣體減量推動小組的成立,實施溫室氣體盤查與查證,收集彙整必需之單據 憑證(利於確認油、電、瓦斯的使用量),以掌握學校硬體設施或人員異動 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變化情形。 外部查證作業的優點是透過第三者的專業、公正、系統化的檢視、計算 及驗證學校提報的排放數據資訊,提高排放數據的公信力。同時可提供校園 內溫室氣體排放數量資訊及管理方式的改善依據。 我國的外部查證作業方式,通常由民間專業認證機構依據國際標準規範 執行。經評估查證後,如果達成合理保證等級與實質性基本要求,可獲頒合 理保證等級(Reasonable Assurance)之查證聲明書(Verification Statement)。 (三)登錄:上傳排放清冊,有利溫室氣體排放資料的彙整、統計及管理 目前我國溫室氣體組織盤查登錄系統,共計有94年經濟部工業局之 「工業溫室氣體資訊中心」、95年經濟部能源局之「能源產業溫室氣體盤查 暨申報資訊管理系統」、96年環保署綜合各界平台登錄規範格式的「國家溫 室氣體登平台」,以及教育部於2009年建置的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台(教育 部,2009)。. 教育部之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台「校園溫室氣體管理系統」進行規劃盤查, 藉由逐項盤查、查證及登錄,完成溫室氣體排放量統計,建立排放量清冊,進行 初步的校園溫室氣體減量,進而達成節能減碳目標(教育部校園節能減碳資訊平 台,2012),其盤查流程如下圖所示。. 3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