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研究"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研究

計畫編號:NSC-88-2411-H-004-007 執行期限:87/8/1----88/07/31 主持人: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摘要

歷來中國戲曲人才的培育,不外乎是經由宮廷教習、私人傳藝、家族世襲、 科班訓練等途徑,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也陸續有專業戲曲院校的產生,肩負起了 培育藝術人才與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京劇藝術教育基本上仍然沿襲了傳統戲曲 的教育方式,以「投師學藝」或「以班帶班」的形式為主;而民初「科班」的成 立,使京劇藝術教育更走向專門化與正規化;同時也有一些以私人興學方式所成 立的戲劇學校,對於京劇人才的培育也極有建樹;其後京劇藝術則被吸納於正式 的教育體制中,由政府來出資經營管理,以中等學校教育為主體,成為傳承京劇 藝術教育的主力。 現今在學校體制中的京劇藝術教育,多半是以表演藝術人才的養成為重心, 經由坐科的學習鍛鍊,來奠定扎實的基礎工底;而也有些學校則延續基礎教育, 提供各種進修深造的課程,並拓展到其他相關專業領域的人才培育。由於京劇教 育本身肩負著多重的教育屬性,因此在課程的規劃設計上,必須涵蓋普通學科與 術科訓練,基礎幼功的學習與專門學識的進修,人文思想的涵養與舞台藝術的實 踐等不同層面。因此必須在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的發展下,兼顧心理與生理的面 向而因材施教;且需建立「一貫性」的課程規劃與學程體制,才能提供更多元化 且更深入的藝術教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資質與性向,選擇合適的課程進行研 修,以便能全方位的培養京劇藝術各專業領域的人才。 此外,民間也有各種社會京劇藝術教育的推行,如院校社團的組織,票房曲 會的設置,聯誼活動的舉辦,研習課程的企劃,電視京劇的播錄,示範講座的製 作,以及各種巡迴推廣演出等,都培養出不少愛好京劇的人口,這對於京劇藝術 的普及與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性。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頻繁,因此也開啟 了許多合作對話的空間,或邀請彼岸的師資來台教學授課,或前往大陸去拜師學 藝,或者舉辦兩岸劇校學生的舞台聯演,以及籌劃各類競賽來相互觀摩競技等, 這提供了兩岸京劇藝術教育更多刺激成長的契機。 關鍵字:京劇藝術、戲曲、藝術教育

(2)

一、計畫緣由與目的

隨著時空的急遽變遷,社會結構的轉型易位,大眾傳媒的多元發展,速食文 化的價值取向等,傳統戲曲在現今不僅面臨著時代的考驗,更由於專業藝術人才 的缺乏,而產生許多本質上的問題。歷來中國戲曲人才的培育,不外乎是經由宮 廷教習、私人傳藝、家族世襲、科班訓練等途徑,並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也陸續 有專業戲曲院校的產生,肩負起了培育藝術人才與推動藝術教育的使命。 京劇藝術教育基本上仍然沿襲了傳統戲曲的教育方式,以「投師學藝」或「以 班帶班」的形式為主;而民初「科班」的成立,使京劇教育更走向專門化與正規 化;其後則有一些以私人興學方式成立的戲劇學校,也培育了不少藝術人才;至 南京「國立戲劇學校」、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等設立,京劇藝術教育正式 被吸納於教育體制之中;政府遷台後,有由私人創辦後改為政府經營的「復興劇 校」,有原隸屬於軍中劇團後歸併為「國光藝校」的三軍劇校,以及文化大學戲 劇系國劇組等,都是台灣傳承京劇藝術教育的主力。 近幾年來劇校校園事件頻傳,引發了各界對於傳統戲曲教育的關注;而隨著 「藝術教育法」的立法制定,也促使我們更進一步地去深思傳統戲曲藝術教育如 何兼顧協調心理與生理、學科與術科等課程,並擬訂具有整體性、前瞻性、系統 性、進階性的教育學程體制;尤其在八八年國光劇校與復興劇校合併為「國立台 灣戲曲專科學校」之際,若能藉由對傳統京劇藝術教育進行研究回顧,必能對當 前台灣京劇藝術教育的規劃,提供歷史經驗與思考法則的諮詢信息,進而也能作 為統籌其它傳統戲曲劇種藝術教育的借鑒參考。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戲曲藝術的繁衍發展,離不開藝術教育的研習與培訓。歷來中國戲曲人才的 培育,如唐宋時有宮廷教坊的歌舞教習;金元時有著名藝人如朱帘秀等演員的私 人傳藝;明清之際有官賈文人組織家班訓練才藝,民間班社以藝學家傳或手把徒 弟的方式培養人才;而後更發展出科班教學與專業院校的設立等,都是培育藝術 人才與推動藝術教育推動的主要途徑。傳統京劇藝術教育基本上仍然沿襲了傳統 戲曲的教育方式,以「投師學藝」或「以班帶班」的形式為主;而民初「科班」 的成立,使京劇教育更走向專門化與正規化;其後則有一些以私人興學方式成立 的戲劇學校,也培育了不少藝術人才;至南京「國立戲劇學校」、北平「中華戲 曲專科學校」等設立,京劇藝術教育正式被吸納於教育體制之中。 政府遷台後,有由私人出資創辦,然後改由政府經營的「復興劇藝學校」;

(3)

劇藝學校」;以及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國劇科、文化大學戲劇系國劇組等教育科系, 都是台灣傳承京劇藝術教育的主力。而八八年國光藝校與復興劇校合併為「國立 戲曲專科學校」,則使得台灣的京劇藝術教育,邁向十年一貫制的教育體制。 至於目前大陸的傳統京劇藝術教育,以中等戲曲教育為主體,如中國戲曲學校附 屬中等戲曲學校,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天津藝術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以及各 省市的藝術學校等,都是培育京劇藝術人才的重要搖籃。而中國戲曲學院 的設置,不僅將京劇表演人才提升到大專院校的層級,也擴及到導演、文學、音 樂、舞台美術等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育。自八五始更設置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 員研究班」,以培養跨世紀的京劇表演藝術人才為宗旨,透過「劇目教學及排演」、 「戲曲表演體系研修」、「文化藝術理論」三大序列課程的講授,來豐富提升年輕 京劇演員的表演藝術。 而民間各種社會京劇藝術教育的推廣,如院校社團的組織,票房曲會的設 置,聯誼活動的舉辦,研習課程的企劃,電視京劇的播錄,示範講座的製作,以 及各種巡迴推廣演出等,都培養出不少愛好京劇的人口,這對於京劇藝術的普及 與人才的培育,都發揮了一定的成效與相當的影響性。八三年起大陸籌辦大型的 「中國京劇票友藝術節」,陸續在福建、瀋陽、安徽等地舉行,參與的成員涵括 了全國各省市的票友社團,透過彩唱清唱與觀摩演出等活動來振興京劇藝術。目 前台灣的票友組織如「台北市寧波同鄉會國劇團」、「興華國劇社」、「 寒梅國劇團」與「博愛國劇團」等,都舉辦有研習教學與舞台演出等活動;而西 門町「正義國劇茶座」的經營,更是許多京劇藝術的業餘愛好者,聯誼吊嗓的聚 會場合。而海外如新加坡的「天韻京劇社」、澳洲雪梨的「僑聲國劇社」、日本的 「京劇研究會」、加拿大的「多倫多國劇社」等,也都培養了為數不少的京劇同 好。 大體來說,傳統京劇藝術教育以培養表演人才為首要任務,雖然有部份工藝 製作與容妝箱管的課程,但是就京劇藝術的整體製作而言,包括編劇、導演、燈 光、舞台設計等專業藝術領域的人才,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教 育體制中,涵蓋相關領域的專業科系與藝術課程,並延聘合適的師資來進行教 授,這或許是應該再思考規劃的。當今台灣的京劇藝校教育面臨著招生的困境, 由於社會價值觀以及畢業出路等考量,以致於家長們並不願意孩童走入京劇的行 列,而學生們的成就動機也不強,因此並不十分投入於課程的鑽研,畢業後也未 能固守崗位。至於學程規劃各校的情況不同,就學的時間長度也不同;而入學的 年齡層也有所差異,由於大陸挖掘出許多具有潛力的年輕苗子,因此提前入校學 習的。通常大部分的劇校都是採住校制,因為課程安排從早到晚,而專業課與文 化課的比重也有所不同,強調「以戲帶工、以功促戲」的劇目教學方式,多半會 安排有實習的課程,以爭取舞台實踐的機會。

(4)

三、計畫成果檢討評估

本計畫在執行期間,首先運用文獻查索的方式,蒐集彙整歷史文獻資料, 與已經出版的研究論述等書籍刊物,以知悉相關的研究成果;並且透過實地訪查 的方式,對於台灣、大陸等相關京劇藝術教育的院校與組織,透過參觀訪問的行 程,收錄了各機構歷史沿革與課程綱要等資料;然後又蒐集了各種書面文字與視 聽影像教材,以窺見京劇藝術教育在學科與術科課程內容的規劃與設計;並配合 對部份的行政主管、教師、學生與京劇藝術專業人才等進行訪談,了解到不同階 層,對於傳統與現今京劇藝術教育的看法,以及其切身的經驗法則。 透過以上的研究方法,的確讓我們對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的發展歷程,有了全 面性的關照。對於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的沿革發展、傳統京劇藝術教育院校的設 置、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的課程規劃、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的目標、傳統京劇藝術教 育的學制等問題,有了更全面且深入的認知與探究,也提供了未來後續研究的空 間;而從歷史的發展規律中也可擷取經驗法則,作為規劃台灣京劇藝術教育的參 考借鑒,以及其他戲曲劇種藝術教育的諮詢;再者台灣與大陸地區的京劇藝術教 育院校或機構,更可以透過交流聯誼的方式,共同尋思探索京劇藝術教育的目標 與學程,並研擬製作各領域專業的課程教材。 由於劇校多半採取住校制,遠離了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因此如何讓學童在 身心的學習成長上,能夠均衡發展而不偏頗,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同時各 種運動傷害以及發聲變嗓等問題,也是必須統合其他學科再投入研究的;至於如 何在基礎教育訓練告一段落時,選取合適的人才進行專業專工的分科,這也是必 須再細密規劃的;至於在教材的整理編撰方面,雖然「口傳心授」仍然是訓練基 本功底的教學方式,但是如果能透過有系統的文字書面資料,以及利用現代化的 電化教學器材,來錄製相關的視聽教學輔助帶,相信定能夠提供給學生更多元的 學習管道。 本計畫的研究成果,讓我們了解到台海兩岸在京劇藝術教育上,有關學程規 劃與課程設計上的差異,也體會到兩岸由於社會環境與人文背景的差異,因此產 生了不同的學習成果。然而由於大陸地區幅員廣闊,因此未能一一走訪相關的藝 術院校,故只能就最主要的藝術重鎮進行訪問研究;同時各院校的書面文字與視 聽影音教材,由於許多學校都是授課教師自行編撰,並未正式出版發行故不易取 得;而預定採訪的相關人士,有些可能有所保留或遺忘,故在資料的可信度上難 免有疏漏訛誤之處。而有關票房或研習活動等社會教育的部份,因為票房的組織 實在相當眾多,因此無法進行全面的查訪,尤其在大陸地區;而各種研習活動由 於未有完整的檔案記錄,是以也無法有確實的時地物可以參考,這都有待後續研

(5)

四、主要參考文獻

《申報》京劇資料選編,蔡世臣輯選,1994.12 京劇兩百年概觀,蘇移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 京劇二百年史話,毛家華編著,文建會,1985.5 南北皮黃戲史述 于質彬著 黃山書社 1994.1 第一版 徽班進京二百年祭 顏長珂 黃克主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1.1 北京第一版 戲劇叢刊 天津市古籍書店影印 1993.8 第一版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一)(二)(三)續編 傳記文學出版社 六十年 徽班與京劇 金和增、王蘊明主編 華齡出版社 1992.2 京劇奇芭四大名旦 任明耀著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4.5 元明清劇曲史 陳萬鼐著 鼎文書局 七十六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3.8 第一版 中國戲曲曲藝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1.9 第一版 1985.2 第三刷 京劇知識辭典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10 第一版 1991.4 第二刷 中國戲曲表演技術述要 李熙編著 文華圖書公司 1981.5 香港第一版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 梁秀娟著 遠流出版社 1983.1 第一版 國劇把子大全 馬儷珠編著 開俐實業 1986 第一版 國劇龍套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編印 粵劇南拳 花城出版社 1985.3 第一版 談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形體鍛鍊 白雲生著 通俗文藝出版社 1957.2 第一版 談悟空表演藝術 鄭法祥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3.11 第一版 戲曲武功與墊上體操技巧 馬莉珠編著 開俐實業 1989 第一版 戲曲武功特技選 陸建榮、王佩孚著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3.3 第一版 戲曲龍套藝術 葉仰曦、魯田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3.4 第一版 戲曲龍套教材 郭建英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2.5 第一版 戲曲表演把子功教材 孫盛雲編著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6.5 第一版 戲曲把子功 中國戲曲學院編 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3.10 第一版 戲曲表演身段基本功教材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2 第一版 戲曲表演毯子功教材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2.3 第一版 戲曲表演的十耍技巧 董維賢、曲六乙編寫 中國戲曲出版社 1960 北京第一版 戲曲身段表演基礎訓練 萬鳳姝編寫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8.8 第一版 戲曲筋斗練習方法 古峰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60.5 第一版

(6)

中國京劇習俗 葉濤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4.6 第一版 當代中國戲曲 張庚主編 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4.4 第一版 京劇與中國文化 徐城北 人民出版社 1999.1 第一版

五、附件— 京劇藝術教育出國訪問報告

「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研究」出國訪問報告

國科會專題計畫 NSC 88-2411-H-004-007 蔡欣欣

r說明︰

傳統京劇藝術教育的方式,歷來幾經變革,隨著民國的建立,京劇藝術教育 的重心逐漸轉向學校。因此本次擬訪問中國大陸上,主要培養京劇人才的幾所學 校︰在中等教育(中專)部份的有:「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 「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天津藝術學校」、「江蘇省戲劇學校」、「上海市戲曲學 校」;大學部份有「中國戲曲學院」;另有學制外的編劇、導演培訓班,如「 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市戲劇學院」都曾經辦理過,是以也列為訪談對象。 訪問內容的重點主要為︰招生方面、教學方面、未來出路三部分。 日 期 工 作 紀 要 88.1.13 r今日啟程赴北京,並連絡安排訪問事宜。 88.1.14 r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毓華、王安葵,討論藝術研究院辦理 戲曲編導人才培養的經驗。 r拜訪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薛若鄰 88.1.15 r訪問「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向校長周育德請教戲校教 學的相關狀況、招生情形、未來出路。並觀賞學生實習演出,了解學生 的成果;雖然舞台表現不夠成熟,但每個學生都認真演出。 r到「梨園書店」購買研究所需的戲曲圖書及影音設備。 r拜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衛民老師,了解北京的京劇演出及 發展情形。 r觀賞「南京市越劇團」青年演員陶琪專場演出。 88.1.16 r到「北京圖書大廈」、「三聯書店」購買研究所需的圖書及影音設備。 88.1.17 r向北京影視學院周華斌主任請教電視京劇製作的現況。 r到「中國書店」、「古籍書店」購買研究所需的圖書及影音設備。 88.1.18 r訪問「北京市戲曲藝術學校」校長孫毓敏女士,請教學校教學特色, 該校對培養京劇人才「從小抓起」有一套方法。 r訪問「中國戲曲學院」,向戲曲文學系邵主任請教,了解該系如何借

(7)

r拜訪中國戲劇協會副主席曲六乙老師。 88.1.19 r訪問「中國戲曲學院」,向舞台美術系張連主任、導演系馬玉請教課 程內容、學生學習狀況、學生的來源與出路。 r訪問「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校長張玉娟,訪談課程內容、 學生學習狀況、學生的來與源出路等問題。並觀賞學生實習演出。 r啟程赴天津。 88.1.20 r拜訪「天津藝術學校」校長孫亭福先生,天津京劇界一向出人才,請 教該校市如何培養人才的。該校最有特色的是「一條龍」的培養方式--從國小起,讀完中專再留校加強三年,是相當扎實的訓練過程。並觀賞 學生的實習演出。 r參觀天津戲曲博物館,原為廣東會館,保存了當時演出的古戲台,極 具特色。 r啟程回北經再轉赴南京。 88.1.21 r拜訪江蘇省藝術研究院胡忌、于質彬老師,請教有關京劇藝術的研究 主題。 88.1.22 r訪問「江蘇省戲劇學校」京劇科程雙椿主任,請教教學狀況,該校在 招生時注重條件好、氣質好的學生,至於原來有無功底並不重要。 88.1.23 r啟程赴上海。 r到「上海書城」購買研究所需的圖書及影音設備。 88.1.24 r到「上海書城」購買研究所需的圖書及影音設備。 r觀賞「上海市戲曲學校」學生在逸夫舞台的演出,整體水準相當不錯。 88.1.25 r訪問「上海戲劇學院」榮院長與舞美系胡妙勝教授,請教辦理戲曲編 導人才的經驗與相關問題。 r到「上海市圖書館」檢索相關研究資料。 88.1.26 r訪問「上海市戲曲學校」京劇科田恩榮科長,將就學狀況做進一步了 解,並請教在放長假時如何督促學生練功、男孩在碰到倒嗓問題時該如 何克服。 88.1.27 r訪問編劇羅懷臻先生,請教編劇人才培養的問題。 r啟程返台北。

r心得︰

大體說來京劇在中國大陸還是受到重視的,因此在學員的招生情況與出路方 面,基本上都不成問題;同時由於畢業後,生活待遇與社會地位都不錯,是以學 生有成就動機,家長也願意配合,這使得在招生生員方面有更多的人才可以擢 拔。招生的人數,每班以一個團來設想,因行當齊全可以排更多的戲,學生能學 得更全面,也方便實習演出。學生畢業後,盡量讓原來一班的學生集中在一個團 內不要打散,如此整體發展的力量會更雄厚。 在辦學方面,戲校的校長多是戲曲專業出身,本身就具有專業的戲曲造詣, 有的還是國家一級演員,因此「專業辦學」很能掌握學校實際的教學狀況。使以

(8)

對於辦學也有很多理念與想法,都盡力爭取資源來付諸實行。遇到具有潛力的學 生,克服各種情況而加以吸收,甚或安排學生家長就近工作,以便照料學生起居。 各校校長也常藉機聯誼,並舉辦各校聯合劇藝競賽,互相觀摩彼此成長。 在教學方面,通常是以專業科目為重,當然還配合學制修研文化課程。有的 學校採取住校制,有的學校可以走讀,學生從早上開始練早功,一直到晚上自習 就寢。學校很重視實習演出,從舞台實踐上磨練經驗,並且聘請了各行當的優秀 名伶前來指導教學。關於男生面臨變聲期的問題,通常是讓學生多練武功,分散 對嗓子的注意力,並加以輔導減少心理壓力。目前學校課程較集中於表演人才的 培養,編導方面的課程較少。而對表演人才而言,最重要的仍是舞台經驗,因此 會鼓勵學生在舞台上磨練一段時間後,再回學校加強理論訓練,這樣對未來的發 展更有幫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5/8 主持人簽 署的同意書版本為 2.0 版、日期為 4/28。但 5/15 協同指 持人代簽的為 1.2 版、日期為 3/18。到底哪一份為最新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28   穆罕默德·瓦利烏拉·汗著,陸水林譯《犍陀羅——來自巴基斯坦的佛教 文明》,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年,第 78-81

中華民國 107 年 05 初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新加坡於 2001 年頒布新綱要,數學教材從統一版本開放至六種版本,本研究據 以考察的國小數學教科書是 2003 年 Times Media 出版國小一至五年級 My Pals are here!Maths

3   有關這一組石刻浮雕的圖解,參見楊泓《南朝的佛本行故事雕刻》,《現代 佛學》1964 年第 4 期,第 31-33 頁。轉刊氏著《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 京: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