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 第 1 題至第 34 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劃記在答案卡 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或劃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 分計算。

( )1. 連橫《臺灣通史》自序云:「夫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至於今是賴。

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又說:「洪惟我祖宗,渡大海,入荒 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從這些文字可理解連橫的觀點是:

(A)符合世界潮流的文化多樣性觀點 (B)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體的歷史觀 (C)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的歷史解釋 (D)以漢人開拓角度書寫的歷史觀點

( )2. 19 世紀下半葉,英國商人為拓展中國西南部的市場,希望建立一條從印度到中國的陸路貿 易路線。英國印度殖民政府遂對某地發動戰爭,並殖民該地,打通從陸路到中國的門戶。

該地是在:

(A)越南 (B)泰國 (C)緬甸 (D)阿富汗

( )3. 王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西晉取代曹魏,都是權臣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後世史 家稱為「篡位」,但這些君主皆藉「禪讓」理論來合法化政權轉移。禪讓理論最可能來自 何種思想?

(A)道家的清靜無為 (B)佛家的輪迴觀念 (C)墨家的兼愛非攻 (D)儒家的聖賢理想 ( )4. 史家討論美國革命時,指出:1763 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確保北美十三個殖民

地的安全;但 1776 年,北美殖民地卻起來反抗英國,爆發獨立革命。下列何者最可能是史 家推論的美國革命之因?

(A)戰爭導致財政困窘,遂使英國想向殖民地課稅,引起不滿 (B)戰後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減弱,殖民地人民覺得有機可圖 (C)戰爭讓殖民地經濟蕭條,殖民地人民心生不滿,起而抗爭 (D)戰後英國軍力大為衰退,殖民地人民乘虛而起,爭取獨立

( )5. 1930 年代後期,英國採取「姑息政策」以因應希特勒在歐洲的擴張。但當時亦有論者不以 為然,並評論說:「採取姑息政策太過天真了,因為 。」以下哪一段話最 適合承接在這句評論之後,且最能說明此一評論的理由?

(A)希特勒早就提及他打算征服東歐 (B)希特勒本打算要去對抗共產主義 (C)它讓英國有時間重整不足的軍備 (D)它確實有效遏阻納粹主義的擴張

(2)

( )6. 一位學生與同學討論時事,主張「總統制」才是真平等。該生因這 言論遭警察拘留,且被繩子捆綁,頭戴草籠遊街示眾(如圖 1)。

該生後來以冒犯統治者的「不敬罪」被起訴,雖因他不到法定年齡 而未被定罪,但仍遭到退學的處分。這種情況最可能發生於何時的 臺灣?

(A)臺灣民主國時 (B)皇民化時期 (C)二二八事件時 (D)美麗島事件時

( )7. 一位大臣上書:因我朝恩德,南北兩國乃能以兄弟之禮,和平通好至今,長達數十年。有 南方大臣竟利用編寫前朝正史之便,將我祖先事蹟列為四夷傳。請我國史官也比照該國作 法,將該國先世事蹟,列於我朝國史之末。這位大臣最可能是何時人士?雙方史官爭論的 焦點為何?

(A)漢朝;利害之爭 (B)遼朝;正統之爭 (C)元朝;南北之爭 (D)清朝;道統之爭 ( )8.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某地居民認為東城區乃是汙穢之地,是受詛咒之人的居所。一位出身

於東城區的牛奶公司員工,在牛奶製程中接觸到牛奶,被指控汙染產品,同事竟將他活活 燒死,而縱火燒死他的同事並未因此被起訴。這件事最可能發生在:

(A)納粹統治下的德國 (B)種族歧視下的美國 (C)種族隔離下的南非 (D)種姓制度下的印度 ( )9. 圖 2 是某時期興建的教堂內的浮雕,浮雕把魔鬼描繪成是手持錢袋的人,

反映那個時代教會對金錢和商業的看法:教會反對借貸取息的行為,在商 品上強調公道價格。這最可能是發生在哪一時期?

(A)羅馬帝國的晚期,政府不斷提高貨物的稅收 (B)中世紀早期,貨幣供給減少,以物易物盛行 (C)中世紀晚期,商業業已復甦,商人階級興起 (D)宗教改革時,主張以工作致富,以榮耀上帝

( )10. 中亞的吉爾吉斯附近出土一批模仿漢制的方孔圓圜錢幣,錢幣鑄有粟特文字。粟特人散布 在中亞到西亞的綠洲,絡繹於途的大食人、佛教僧侶都曾留下有關他們的記錄。這批出土 錢幣最可能反映哪種歷史現象?

(A)漢人與匈奴間的軍事征戰 (B)唐人與突厥間的貿易往來 (C)宋人與西夏間的邊境貿易 (D)清人與回人間的宗教交流

( )11. 深夜,在工廠旁的麵攤上,剛下工的工人相聚聊天,而黑白電視螢幕上,臺語歌手正唱著 剛推出的新歌,傾訴離開臺灣中南部農村來到都市打拼的工人,思念家鄉的雙親和戀人的 情懷。工人聽了,不禁流下淚來。這種景象最常見於下列哪一時期?

(A) 1930 年代日本政府推動工業化政策 (B) 1950 年代政府推動第一期經建計畫 (C) 1970 年代實施第二次進口替代政策 (D) 1990 年代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 )12. 二次大戰後,中國陷入國共內戰。當時,美國認為惟有中國和平、實行民主,才符合美國

利益,於是派遣馬歇爾為特使,調處國共歧見,最後卻以失敗告終。馬歇爾到中國後,採 取的作法是:

(A)藉美援為手段,推動國共和談,共組聯合政府 (B)軍事援助國民政府,迫中共放棄武裝對抗策略 (C)派第七艦隊巡弋臺灣海峽,避免國共直接衝突 (D)準備承認中共,但通過特別法案確保臺灣安全

圖 1

圖 2

(3)

( )13. 史家分析某一帝國特色:使用遊牧社會的軍事技術優勢,形成自給自足的強悍軍隊,並用 寬容的手段,對待境內不同的宗教與文化,進而組成史上最大的陸地帝國,保護黑海到太 平洋之間的貿易。這個帝國最可能是:

(A)西元前 4 世紀亞歷山大帝國 (B)西元 13 世紀的蒙古帝國 (C)西元 18 世紀的大清帝國 (D)西元 19 世紀俄羅斯帝國

( )14. 羅馬政治家西塞羅以「獅子」和「狐狸」比喻「暴力」與「欺詐」,認為兩者都是野獸手 段,人類應不屑為之。但文藝復興學者馬基維利卻主張:政治領袖若想追求權勢、榮耀和 名聲,必要時須模仿獅子的兇猛與狐狸的狡猾來行事。我們如何理解這個現象?

(A)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常重新詮釋古典著作的理念,以為當代所用 (B)文藝復興時期,學者嚮往古代價值,一味繼承希臘羅馬著作觀點 (C)西塞羅身處政治動盪時期,與馬基維利處境不同,兩種說法無關 (D)馬基維利身處外患頻仍時期,處境和西塞羅類似,故認同其主張

( )15. 在一次紀念馬丁路德的活動中,學者詮釋其歷史意義,反映了官方觀點:他的宗教改革是

「早期的市民階級革命」、是「朝向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階段」。這應是哪一場紀念活動?

(A) 1917 年,德國政府紀念宗教改革 400 週年 (B) 1933 年,納粹以紀念路德為名迫害猶太人 (C) 1983 年,東柏林紀念馬丁路德的 500 歲冥誕 (D) 2017 年,德國威丁堡紀念宗教改革 500 週年

( )16. 19 世紀中期,巴西有座城市因附近栽種某種經濟作物,提供工業生產所需原料,迅速致富。

城中修建了電車、路燈和排水系統等先進設施,各國商人紛紛到此交易。但是 20 世紀初,

歐洲人將此一作物移植到東南亞,大量栽植,該城乃迅速沒落。影響這座城市興衰的作物 最可能是:

(A)玉米 (B)可可 (C)甘蔗 (D)橡膠

( )17. 一份考古報告指出:雷厝(雲林麥寮)遺址出土的文物豐富,有史前陶片、青花瓷片、硬 陶、瓦片、瑪瑙珠、鐵器、豐富的海貝,及鹿、羊、牛、豬等獸骨,而以鹿骨最多。遺址 年代約距今 540-340 年間,推測應屬貓兒干文化。學者根據文物內容,推斷這個文化已與 中國有交流,支持學者看法的主要依據應是:

(A)鐵器、海貝 (B)鹿骨最多 (C)青花瓷片、硬陶 (D)瓦片、瑪瑙珠 ( )18. 日本德川幕府常藉外交手段來強化政權的合法性,鞏固統治地位。1607 年到 1811 年,朝

鮮派遣 12 次通信使到日本;1610 年到 1850 年,琉球也派了 21 次使節團。使節團主要是 恭賀將軍繼位或世子出生,各地大名目睹其豐厚的賀禮,聽到祝賀德川一統天下的頌辭,

自然心悅誠服。不過,德川幕府卻從未與中國發展正式關係,最可能的原因是:

(A)幕府實施「鎖國」政策,拒與中國建立關係 (B)幕府拒絕奉行朝貢體制,不願接受天朝秩序 (C)幕府的財政發生困難,無法負擔沉重的賀禮 (D)日本自古以文明開化自居,對中國向來輕視

( )19. 學者指出:這個時期學校廢弛,博士無從傳授學業,學術轉而成為家族世業,而家族又受 地域之限,學術的發展因此皆與家族、地域兩者難以分離。但是,河隴地區(在今日陝西、

甘肅)因距離中原戰禍較遠,又是東西交通要道,遂成為文化學術重鎮。這個時期指的是:

(A)戰國至漢初 (B)魏晉南北朝 (C)唐末至五代 (D)宋末至蒙元

(4)

( )20. 馬來亞的人口組成多元。表 1 是 20 世紀前半期,馬來亞(包含新加坡)人口調查中三個主 要族群的人口變化(單位:人)。

表中甲、乙、丙分別是:

(A)馬來裔、華裔、印度裔 (B)馬來裔、印度裔、華裔 (C)華裔、馬來裔、印度裔 (D)華裔、印度裔、馬來裔

( )21. 以下是有關古希臘時代雅典文化的兩則敘述:

資料甲: 人們家中都設有祭壇,城邦中到處可見神龕,衛城上神廟比比皆是。每個節日開 始前要祭祀,前兆、凶兆和神諭會影響重大決定。準備遠行或店鋪開張等事務都 要事先祈禱。

資料乙: 西元前 5 世紀後期,雅典出現一些稱為「辯士」(sophists)的教師,以教授辯論 術為生,多從經驗角度考察宇宙,認為真理與人本身的需要或利益有關,沒有絕 對真理。最有名的辯士普羅塔哥拉斯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惟辯士在當時 社會的名聲不佳。

對照甲、乙兩則資料,辯士在當時社會「名聲不佳」的原因最可能是:

(A)教授雄辯論戰之術,不符合城邦民主的傳統 (B)主張以人為準繩,抵觸凡事秉承神意之風氣 (C)善於口舌之利,破壞了教師和思想家的形象 (D)大多不事生產,無助於平民經濟生活的發展

( )22. 英國西南部一處溫泉勝地,市內有羅馬神殿遺址,供奉的女神蘇麗絲密涅瓦(Sulis-Minerva),

是當地溫泉守護神蘇麗絲和羅馬勝利女神密涅瓦之綜合體。這是羅馬帝國推動羅馬化的一 個例證,也就是:

(A)摧毀各地神殿,以壓制在地宗教與文化 (B)推廣羅馬文化,以開發英國的觀光資源 (C)將勝利女神給各地膜拜,炫耀尚武精神 (D)以羅馬宗教整合當地信仰,有利其治理 ( )23. 某人陳情說:家中牌位記載祖先名號、生卒年月,目的是不忘本,沒有別的用意。我若毀

棄祖先牌位,被親族舉報到官府,依律當斬。敬請明察轉告,恩准不毀棄牌位。此人最可 能是:

(A)唐朝滅佛時的佛教徒 (B)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 (C)清初的漢人天主教徒 (D)皇民化時期的臺灣人

( )24. 課堂上,老師要學生以 1949 年以後中共的歷史發展進行探究。一位學生蒐集到兩則資料:

資料甲: 1959 至 1961 年的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的人口數,大約在四千萬人左右。

資料乙: 1960 年農業生產總值,比 1959 年下降 12.6%,其中糧食和棉花的產量更跌到 1951 年的水平……城市人均消費量下降 78%。

這位學生探究的主題應是:

(A)土地改革 (B)三反五反 (C)大躍進 (D)文化大革命

( )25. 15 世紀後期,葡萄牙、西班牙積極開拓新貿易航線,是歐洲最早從事海外探險的國家。葡 萄牙人率先沿非洲海岸探險,來到東方;西班牙人則轉而往西航行,意外到達美洲。1494 年,兩國在教宗主持下,簽署「托德西拉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以大西洋中約西 經 46 度半的子午線為中線,劃分勢力範圍:以西歸屬西班牙,以東歸屬葡萄牙。當時,雙 方如此劃分世界,依據的最主要原則是:

(A)發現的先後 (B)文化的相近 (C)實力的強弱 (D)資源的多寡 表 1

1911 年 1921 年 1931 年 1941 年 甲 1,437,000 1,651,000 1,962,000 2,278,000 乙 916,000 1,171,000 1,709,000 2,379,000 丙 267,000 471,000 624,000 744,000

(5)

( )26. 7~13 世紀,奧米雅王朝(Umayyad Dynasty)和阿拔斯王朝先後統治伊斯蘭世界,學者比 較兩者的差異,評論說:「……到阿拔斯王朝時,儘管阿拉伯人在政治上仍發揮重要作用,

但波斯人、埃及人和其他民族也能夠分享權力和財富。」從這段文字的文意反向推論,這 位學者認為奧米雅王朝統治特色是:

(A)阿拉伯裔的軍事貴族受到歧視冷遇 (B)帝國內各族群都有同等地位和權勢 (C)與阿拔斯王朝的族群政策前後一致 (D)阿拉伯人特別受到重用並壟斷政權

( )27. 某國博物館展出一件舊車牌(如圖 3),數字是車號,國旗說明此車屬於英國,底下的俄 文是要讓邊界的俄國守衛知道這是英國軍方用車,允許通行。這件車牌象徵這個國家史上 一段特殊時期。這最可能是哪一場展覽?

(A)德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戰後德國被四國分區占領的文物 (B)俄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列寧領導共產革命時的物件 (C)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二戰期間上海租界所遺留的文物 (D)韓國歷史博物館,展出西方國家參與韓戰時遺留的物件

( )28. 一齣戲中有如下的旁白:當今歐洲強盛,亞洲也不能再沉睡,誕生孔子、孕育釋迦牟尼的 土壤現在是什麼情況?我們早已移民南方島嶼,開發臺灣、呂宋、新加坡、婆羅洲、關島、

夏威夷等地,事業有成。走吧,走向南方的島嶼。這齣戲創作的時代背景最可能是:

(A)晚清中國人移民東南亞 (B)日本倡議大東亞共榮圈 (C)東南亞國家協會的建立 (D)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政策

( )29. 1695 年到 1722 年間,根據估計,英國皇家非洲公司派往西非的雇員,「每十人中就有六 人在第一年內死去,兩人在第二年到第七年間死去,而最終只有一個人能夠活著回到英 國」。直到 19 世紀中葉,前往非洲的歐洲人中,死去者多,存活者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 因最可能是:

(A)歐人互鬥激烈,造成損傷 (B)常與土著戰爭,傷亡嚴重 (C)西非災荒頻仍,生存不易 (D)易感染傳染病,導致死亡 30-31 為題組

清朝前期,清廷為維持滿洲的統治優勢,採取特殊的民族治理策略。以下是兩則資料:

資料甲: 對甲民族,禁止該族學習漢文,強調滿洲與該民族「語言雖異,衣冠則同」的親近感,

皇族經常與該族通婚。

資料乙: 對乙民族,一方面尊崇該民族信奉之宗教,但採「眾建而分其勢」作法。又派大臣進駐 該地,掌控其政、軍事宜。

( )30. 兩段資料中,甲、乙民族分別是指:

(A)朝鮮族/蒙古族 (B)蒙古族/藏族 (C)藏族/漢族 (D)回族/漢族 ( )31. 從兩段資料的敘述判斷,清政府對各民族的治理,應是採取哪一種策略?

(A)高壓統治 (B)遠交近攻 (C)自由放任 (D)因地制宜

( )32. 1777 年,大陸會議通過《邦聯條款》,為美國憲政奠定初基。《邦聯條款》實施後衍生不 少問題,影響聯邦運作,遂有修訂之議。1787 年,各州代表再度集會費城,以制定新的《美 國憲法》,完善聯邦政治。新憲法在 1789 年獲得各州批准後生效。從《邦聯條款》到《美 國憲法》,美國憲法修訂的趨向是:

(A)加強中央權限,以確保聯邦政府的效率 (B)強化各州權力,以滿足地方自主的願望 (C)明定總統任期,以避免總統的獨裁統治 (D)限定總統權限,以免杯葛國會通過法律

圖 3

(6)

( )33. 臺灣開港通商以來,進出口貿易增加。表 2 是海關統計 1868~1909 年臺灣主要出口商品總 值(年平均)之比例。表中的「乙」應是:

(A)茶 (B)糖 (C)樟腦 (D)稻米

( )34. 藝術史老師分析某時期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強調對稱和均衡,以顯示秩序、宏偉等意 念。喜用豪華、戲劇性的方式,表現緊張感和衝突感」;「這種藝術反映那個世紀文化的 種種對比和矛盾,如:宗教狂熱和塵世慾望、虔信和理性主義、暴力和尊重秩序」。這種 藝術是:

(A)13 世紀的哥德式藝術 (B)15 世紀文藝復興藝術 (C)17 世紀的巴洛克藝術 (D)19 世紀的印象派藝術

二、多選題(占 12 分)

說明: 第 35 題至第 38 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劃記在答 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3 分;答錯 1 個選項 者,得 1.8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6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 以零分計算。

( )35. 一位清代官員記載:「臺灣一郡……其民,閩之泉漳二郡、粵之近海者往焉。閩人占瀕海 平曠地;粵居近山,誘得番人地闢之。故粵富而狡,閩強而悍。其村落,閩曰閩社,粵曰 粵莊。閩呼粵人為『客』。分氣類,積不相能,動輒聚眾持械鬥。平居亦有閩、粵錯處者,

鬥則各依其類。閩、粵鬥則泉、漳合,泉、漳鬥則粵即伺勝敗以乘其後。民情浮而易動。

自康熙 22 年入版圖,於今已百五十餘年矣;亂者凡一十有五,皆閩人也。」這則資料可用 於研究有關清代臺灣的哪些議題?

(A)分類械鬥 (B)水利社會

(C)移民原鄉 (D)宗教信仰

(E)郊商貿易

( )36. 《商君書》主張:國家法令,除了原件,須另抄副本封藏於禁地,未經准許不得進入,若 有擅改者,則「罪皆死不赦」。漢代,皇帝詔書公布之後若發現出錯,則視情節輕重、有無 故意,分別究責與懲處相關人等。這些關乎官文書繕寫、庋藏和管理的規範,目的有哪些?

(A)箝制人民思想自由 (B)管制經濟物資流通 (C)樹立中央統治權威 (D)整飭官僚任命資格 (E)確保政令傳達無誤

( )37. 古巴比倫《漢摩拉比法典》有如下條文:「倘一位貴族攻擊另一位貴族的女兒,害她流產,

須賠 10 個謝克的銀子;若受害婦女死亡,則肇事貴族的女兒須處死。若受害婦女是平民的 女兒,因受攻擊而流產,則肇事貴族罰金減半;若受害婦女死亡,則須賠償半米納。」(按:

1 米納=60 謝克)。上述條文反映出下列哪些觀念?

(A)重視勞動人力 (B)階級差別意識 (C)重男輕女觀念 (D)人命以錢計價 (E)以牙還牙原則

表 2

年度 甲 乙 丙 丁 其他 1868-95 36.22% -- 53.49% 3.92% 6.37%

1896-99 19.22% 12.82% 43.67% 12.56% 11.73%

1900-04 17.01% 20.93% 29.45% 15.31% 17.30%

1905-09 33.75% 24.13% 17.84% 9.70% 14.58%

(7)

( )38. 16、17 世紀的「科學革命」包含新宇宙觀的出現。當時,哲學家常將宇宙比擬為機 械鐘。以下是兩段相關資料:

資料甲: 波以耳說:「各個零件如此整合、協調在一起,然後開始運作。如此繁多的齒輪,

不同零件都以不同的方式運作……每一零件依照預先設定的功能各司其職,規律 地、整齊劃一地……完成任務。」

資料乙: 現代史家指出:「13 世紀末,機械時鐘已經在歐洲出現;14 世紀後,鐘擺大鐘成 為大城市的標準特色。」

閱讀兩段資料,當時哲學家以時鐘比喻宇宙,具有哪些意義?

(A)宇宙的運轉有其規律性和秩序 (B)宇宙的運轉可以為世人所理解 (C)宇宙的運行高深莫測使人敬畏 (D)宇宙運行可藉日常事物來詮釋 (E)宇宙運轉代表上帝已經不存在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占 20 分)

說明: 共有 4 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標明大題號(一、

二、……)與子題號(1、2、……),若因字跡潦草、未標示題號、標錯題號等原因,致評閱 人員無法清楚辨識,該部分不予計分。作答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 筆。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

一、 以下三則資料是明代學者關於「東番」的記載:

資料甲: 陳第〈舟師客問〉云:「沈子(沈有容)嘗私募漁人,直至東番,圖(繪)其地里,乃 知彭(澎)湖以東,上自魍港(布袋),下至加哩(佳里),往往有嶼可泊。」、「賊之所 據誠非版圖,其突而入犯,亦非我之版圖乎?」

資料乙: 葉向高〈改建浯嶼水寨碑〉云:「浯嶼水寨,故在大擔、南太武山外,後徙於中左所之 廈門所。轄地北至崇武,南至料羅。……寨成,而有事東番。東番者,海上夷也。……

頃倭據其地,四出剽掠。將軍(沈有容)便宜興師,冒風濤,力戰蕩其巢。」

資料丙: 屠隆〈平東番記〉云:「東番者,彭(澎)湖外洋海島中夷也。橫亙千里,種類甚繁。……

頃倭奴來據其要害,四出剽掠,飽所欲則還歸巢穴,張樂舉宴為驩(歡);東番莫敢誰 何,(沈有容)滅跡銷聲避之。」

1. 三則資料中的「東番」是指今天的哪裡?(2 分)

2. 根據三則資料,在明人觀念裡「東番」是否屬於明朝版圖?從三則資料中找出一項證據。(2 分,未舉出證據者,本小題不給分)

3. 根據這三則資料判斷,沈有容平「東番」的動機為何?(2 分)

二、 以下是兩則關於 8、9 世紀間(唐後期)長安和汴州的資料:

資料甲: 唐代白居易詩描述長安「百千家似圍棊局(棋盤),十二街如種菜畦」,城內官署、道觀、

佛寺、民房、市集分區而立、格局方正,區外有坊(圍牆)環繞,坊上有門稽查出入,

日出而啟,日入而閉,盜賊宵小無處藏身;坊臨街道,街道筆直通達。

資料乙: 汴州(今河南開封)地處黃河與運河之交。唐代王建詠汴州詩云:「草市迎江貨,津橋 稅海商」、「水門向晚茶商鬧、橋(畔)市(集)通宵酒客行」,雖然街道紊亂、坊牆傾 毀,但經濟活動熱絡。

(8)

1. 比較同時期的長安與汴州,從城市空間區劃與管理的角度看,兩則資料反映唐後期何種「城市 制度」的變化?(2 分)

2. 這種變化反映在兩座城市的生活景象上。參考下表,從資料乙摘出適當的文字,作為反映汴州 生活景象的判斷依據,並書寫於答案卷上。(2 分)

城市 生活景象 判斷依據

長安 城市管理森嚴 坊門日出而啟,日入而閉 汴州 生活秩序自由

3. 汴州地勢平坦,無險可守,但五代和北宋卻都選擇作為都城。根據上述資料與你/妳的歷史知 識推斷,其最主要考量為何?(2 分)

三、 以下是兩段有關 11 世紀歐洲政教衝突的資料:

資料甲: 11 世紀時,羅馬教廷銳意推動教內改革,包括禁止神職買賣、教士娶妻;防堵世俗勢 力干預教宗選舉與教士任命;強化教宗之權威等。這些改革引發諸多爭端,史稱「政教 之爭」或「政教衝突」。

資料乙: 一位現代學者指出:「教會改革引發的爭論,常冠以『政教之爭』的標題,這會造成誤 導。當時,許多主教和修院院長……對教廷的改革持反對態度,因為無論怎麼改革,這 都會使他們受制於教宗權威。畢竟,他們已習慣於和地方貴族建立合作關係,且雙方常 有親緣、利益和人情關係。他們可不願意淪為教宗的工具。……相反,許多貴族支持教 會改革,至少贊同以溫和方式進行。」

1. 根據上述資料,教宗推動的改革為何引發基督教內部許多人的反彈?請舉出一個原因。(2 分)

2. 這位學者認為,把這段時期教宗的改革引發的爭議單純以「政教之爭」名之,會是一種「誤導」

的看法。他的理由是什麼?(2 分)

四、 1847 年,史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完成《宗教改革時期德意志史》一書,在〈導言〉中,

蘭克暢論史家治史之道,現代史家奉之為圭臬:

「我觀察到這一時刻已經來臨:編寫近代史時,不必再倚賴(事實發生)那個時代歷史家的記錄,

除非這些歷史家對發生的事實確實是親身體驗和見證,那他們的記錄就可以信賴。我們完全不必 理會那些根據距原始資料甚遠的材料寫成的史書,因為它們根據的不是當事人的記述、不是原始 的一手材料。就我書寫的時代而言,要徹底呈現歷史真實已不再遙不可及。我運用大量檔案文獻,

它們是……我在檔案館中蒐集到的……一手史料。」

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 蘭克把歷史材料區分為三類:(甲)「當時史家的記載」;(乙)「後來史家的撰述」;(丙)

「原始的一手材料」。從蘭克的觀點,這三類資料的證據價值,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為何?請 以甲、乙、丙表示。(2 分)

2. 蘭克樂觀的主張:到他的時代,歷史家編寫「近代史」時,「要徹底呈現歷史真實不再遙不可 及」。他樂觀的理由何在?(2 分)

(9)

試題大剖析

蘭陽女中/汪栢年 答 案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D 2. C 3. D 4. A 5. A 6. B 7. B 8. D 9. C 10. B 11. C 12. A 13. B 14. A 15. C 16. D 17. C 18. B 19. B 20. A 21. B 22. D 23. C 24. C 25. A 26. D 27. A 28. B 29. D 30.B 31. D 32. A 33. D 34. C

二、多選題

35. AC 36. CE 37. BDE 38. ABD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 1.臺灣

2.不是;資料一,賊之所據誠非版圖 3.對付倭寇

二、 1.坊市制度已被破壞,由住商分離轉變成住商合一 2.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3.基於經濟、地理位置考量,汴州位於黃河與運河交界,商業貿易繁榮 三、 1.因許多主教和修院院長與貴族有親緣、利益、人情關係

2.當時許多主教和修院院長與地方貴族合作,反對教廷改革;另外,許多貴族贊同以溫和的方式 改革教會

四、 1.丙甲乙

2.因為蘭克在檔案館中蒐集到大量的檔案文獻,成為他撰寫史書的一手史料 解 析

第壹部分:選擇題 一、單選題

1.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2-1 早期臺灣的移民、CH2-2 清代臺灣的移民:說明漢人自 17 世紀以來渡海來臺,從事開發;《選修歷史 III 探究與實作》CH4-2 解讀不同立場的歷史 解釋:掌握史料提出的論點,釐清並分析其論述立場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4-1 社會發展與變遷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漢人遷臺」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臺灣通史》的敘事觀點。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臺灣固海上之荒島爾!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洪維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明末漢人開始來臺 墾殖,連橫的祖先則是於清朝康熙年間自福建漳州來臺。但當時臺灣原住民族早已生存在這 片土地上,且已出現名為大肚王國的部落聯盟,其在臺灣建立的文化、政制早於漢人,可知

《臺灣通史》是以漢人的開拓角度來闡述臺灣開發的過程,故選(D) (A)(B)《臺灣通史》於

(10)

1920 年發行,但並未承認原住民族對開拓臺灣的貢獻,不符合文化多樣性的觀點 (C)由題 幹敘述,可知連橫並未參考文獻及考古資料,若曾參考《熱蘭遮城日記》或日本學者的考古 資料,應會考量平埔族及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圓山文化人留下貝塚,而不會寫出「臺灣固海上 之荒島」這樣的字句

2.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4-3 十九世紀西方霸權與世界的互動:說明 19 世紀後期英 國對印度的統治,以及西方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分布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4-2 列強在亞洲的擴張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新帝國主義在亞洲地區的擴張。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9 世紀下半葉」、

「希望建立一條從印度到中國的陸路貿易路線」,可知為新帝國主義下英國商人的殖民行 動,有意打通印度與中國的貿易路線,而緬甸的地理位置介於印度與中國之間,故選(C) (A) 在 19 世紀新帝國主義擴張的行動中,越南是受到法國的殖民 (B)泰國成為英國與法國兩強 之間的緩衝國家,並未受到英國殖民統治 (D)阿富汗位於印度的西北方,並非介於印度與 中國之間;19 世紀後半葉,英國發動第二次阿富汗戰爭,但英軍死傷慘重,未能掌握阿富汗 的主權

3.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1-1 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CH1-2 傳統權威與統治技術:

透過理解「禪讓」理論背後「五德終始說」內涵,說明中國歷代帝王統治的儒家思想核心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1-1 史前時代的傳說與考古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歷史解釋命題,除了需要具備「禪讓政治」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禪讓理論的起源。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王莽取代西漢,曹魏取代東漢,

西晉取代曹魏」、「這些君主皆藉『禪讓』來合法化政權轉移」,皆是改朝換代的非武裝政權 轉移,代表在這些時代的人民心中,「禪讓」是神聖且合理的手段。考諸史籍,禪讓源於《尚 書》的記載,應為部落聯盟首領採取的傳位方式,例如: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堯、舜、

禹皆為儒家推崇的古代聖王典範,《尚書》則為儒家五經之一,故選(D) (A)道家的清靜無為,

是反對人為的制度,故不會主張建立禪讓的傳位制度 (B)佛家的輪迴思想,是指因業力導致 下一世轉世後的煩惱,並非帝王傳位的政治規則,且佛教要到兩漢之際才傳入中國,而禪讓 事蹟在堯舜時期即已出現,時間不符 (C)墨家的兼愛非攻,是指「用行動表達對整體群眾的 關愛」與「反對不義的戰爭」兩種意義,與王位的傳承規則無關

4.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2-2 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說明 18 世紀後期英國治下 北美十三殖民地爭取獨立的背景、過程與影響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2-1 美國獨立、建國與發展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美國獨立的原因。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763 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擊 敗法國,確保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安全」。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國為了彌補戰爭期間支出的 龐大軍費,故向十三個殖民地人民開徵稅收,例如:1765 年的《印花稅法》、1767 年的《湯 森法案》。然而,由於英國擊敗法國,取得加拿大和法屬路易斯安那的密西西必河以東之地,

殖民地免於法國勢力的威脅,不再需要母國的保護,也對沒有英國議會代表卻必須接受議會 決議之現狀深感不滿,引發後續一連串的抗議行動與獨立戰爭,故選(A) (B)七年戰爭結束 後,英國將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且已沒有法國的威脅,故對殖民地的控制應是 加強 (C)十三個殖民地不再受到法國勢力的威脅,貿易活動更加活絡,並未陷入經濟蕭條的 處境 (D)戰爭後英國贏得許多土地,成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 國力大盛

5.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5-1 世界大戰與冷戰情勢:說明二次大戰之前德國持續侵略 波蘭,英、法害怕戰爭再起而採取姑息態度

(11)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7-1 二次世界大戰始末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邏輯推論命題,除了需要具備「姑息主義」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 1930 年代後期英國的姑息主義。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採取姑息主義 太天真了」。英國首相張伯倫上臺後,面對 1938 年的德奧合併及慕尼黑會議中德國併吞捷克 蘇臺德區的要求,皆表同意。張伯倫認為,讓德國拿回《凡爾賽條約》中被犧牲的權益,是 維持歐洲和平的必要手段;但另一派認為張伯倫太過天真,希特勒擴張的欲望並不會因此而 得到滿足。張伯倫在慕尼黑會議結束後回到英國,宣稱他帶回「當代的和平」,直到 1939 年 3 月希特勒派軍占領捷克,英國才發覺姑息主義的失敗。事實上,1933 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 理不久,就曾對德國軍方表示,將征服東方作為德國的生存空間,擴充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故選(A) (B)希特勒與日本、義大利組成反共產國際協定,而姑息主義者認為滿足希特勒的 需求有助於抗衡蘇聯,與題幹評論的立場相左 (C)張伯倫認為英國尚未做好戰爭的準備,執 行姑息政策可替英國爭取時間,加強武裝力量,因此對英國而言是有利且務實的行動,並非 天真的作法 (D)姑息主義只維持了約半年左右,德國就破壞了《慕尼黑協定》,證明姑息主 義無法有效遏阻納粹主義的擴張

6.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3-2 西方現代國家統治體制的引進:說明日治時期日本引進 警察制度,與皇民化運動期間強化臺灣人對日本的認同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8-1 皇民化、工業化與南進基地化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臺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主張『總統制』才是真 平等」、「頭戴草籠遊街示眾」。在臺灣歷史上,有警察制度的時期為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 期,而日治時期因顧慮犯人人權,在施以遊街示眾刑罰時,通常會讓犯人頭戴「竹籠」(題 幹為「草籠」,實際上應是竹籠),此外,圖中警察的日式佩刀也隱約可用以判別年代,故選 (B) (A)臺灣民主國已實行名義上的總統制,但並未建立有效掌控人民的警察制度 (C)二二 八事件期間,臺灣最高長官是行政長官陳儀,若此學生要求選出「臺灣總統」,在當時會被 視為「叛亂分子」,所受的處罰應該不是退學,而是失去人身自由甚至寶貴的生命 (D) 1979 年美麗島事件發生時,臺灣已是總統制,而當時事件的參與者是於電視公開受審,並未有戴 竹籠遊街的情形

7.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3-2 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東亞人群移動:透過北宋的「澶淵之 盟」,理解北宋與契丹間的外交對等狀態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7-2 北亞民族的興起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澶淵之盟」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遼的崛起與宋、遼關係。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南北兩國乃能以兄弟之 禮,和平通好至今,長達數十年」,在中國歷史上分踞南、北且以兄弟相稱的政權,為 1005 年(宋真宗景德 2 年)簽訂「澶淵之盟」的宋、遼,兩國互約為兄弟之國,維持約 120 年的 和平。題幹中將大遼列為四夷的「南方大臣」是修訂《新五代史》的北宋大臣歐陽脩。《新 五代史》於 1053 年修訂成書,距「澶淵之盟」的簽訂已 48 年,符合題幹所述「和平通好至 今,長達數十年」。五代之際,契丹人勢力甚強,於 938 年取得燕雲十六州、947 年攻滅後晉,

自居為中原正統,而《新五代史》雖然記載「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

的遼國「祖先事蹟」,卻將之列於〈四夷附錄〉,因此題幹中的遼國大臣才會感到不滿,甚至 威脅要對宋朝比照辦理,故選(B) (A)漢朝與南越之間為君臣關係,並非兄弟之國 (C)元朝 時,南方的越南陳朝不願臣服,兩國發生戰爭,並非兄弟之邦 (D)清朝時,越南為後黎朝、

(12)

阮朝時期,清、越兩國並未建立兄弟之邦,而越南多數時間為清朝的藩屬國,也不可能將女 真視為四夷

8.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7-3 古代印度文明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種姓制度下賤民階層的悲慘遭遇。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東城區乃是汙 穢之地,是受詛咒之人的居所」、「縱火燒死他的同事並未因此被起訴」。世界上許多地區都 有種姓制度,而賤民處於社會最低階層、受到歧視,且只能從事卑賤行業的地區,應是(D) 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A)在納粹統治下的猶太人,被視為不潔之人,不可能與德國人同時受 雇成為同事 (B)(C)美國境內受歧視的非裔美國人、南非境內的黑人,雖然受到歧視,但並 未被視為不潔之人,且任意傷害他們的人仍將受到法律制裁

9.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8-4 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不同時期基督教對商業與金錢的看法。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浮雕把魔 鬼描繪成手持錢袋的人」、「教會反對借貸取息的行為」。中古時期基督教會認為時間屬於上 帝,利用時間落差收取利息是「褻瀆上帝」的行為,故反對借貸取息。另一答題關鍵,是題 幹中對該時代社會經濟狀況的描述,在商品經濟發達、金錢流通量大的地區,借貸生息的行 為較常出現,也會遭受到傳統教會(例如天主教)的反對,故選(C) (A)羅馬帝國晚期,教 會只有限制僧侶借高利貸,尚未擴及其他民眾 (B)中古早期,教會勢力高張,社會上借高利 貸的行為已大幅減少,不必用浮雕警戒世人 (D)宗教改革後,喀爾文教派認為勤奮工作累 積財富可以榮耀上帝,不反對借貸生息,且當時商業模式更為多元,教會應不會單獨關注借 貸問題

10.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3-1 十世紀前的東亞人群移動:透過粟特人的東西貿易,理 解 10 世紀前絲路的人群移動與文化交流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6-1 北方胡族與華南土著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中亞粟特人與中原的互動及交流。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模仿漢制的方 孔圓圜錢幣,錢幣鑄有粟特文字」。中國自戰國時期開始,即已出現方孔圓形錢幣,秦始皇 統一錢幣、鑄造半兩錢,以及後來漢朝的五銖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宋朝的銅錢等,都是方 孔圓形。由題幹可知,「粟特人散布在中亞到西亞的綠洲」,是一支控制絲路貿易的商業民族,

為了交易獲利而模仿中國的方孔圓形幣制,以利在絲路上進行大規模的遠距商業活動,故選 (B) (A)粟特人不是以作戰為主的武士,並未介入漢、匈戰爭 (C)唐代中晚期,粟特人已遷 居西亞波斯地區,而西夏是位於今日寧夏附近,故粟特人不會介入宋人與西夏的貿易 (D) 清代回人分布於新疆、陝甘等西北地區,並非粟特人的活動地區

11.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6-2 戰後計畫經濟到經濟自由化:1960 年代起,臺灣經濟 重心由民生工業轉向重工業,工業區林立,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大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10-1 從經濟重建到國際加工基地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邏輯推論命題,除了需要具備「臺灣經濟」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答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臺灣的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深夜,在工廠旁的 麵攤上,剛下工的工人相聚聊天」、「黑白電視螢幕」。1966 年臺灣成立加工出口區後逐漸工 業化,但加工出口區僅有高雄、臺中、楠梓三處。1974 年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後,臺灣進入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發展重化工業,各地紛紛成立許多工業區,吸引許多農村年輕男女到 都市的工廠工作。此外,1962 年臺灣的電視臺開播,當時發送的是黑白電視訊號,至 1976 年全臺各地皆已完成彩色電視訊號發送,題幹顯示的景象應出現於 1976 年以前,故選(C) (A)日本統治時期只有廣播節目,尚未出現電視 (B) 1950 年代臺灣實施第一次進口替代政策

(13)

(1953~1959 年),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紡織業為主,此時臺灣也尚未出現電視(1962 年電視臺才開播) (D) 1976 年起臺灣已進入彩色電視機時代

12.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 CH6-2 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說明國共內戰期間,美國介 入調停的過程與結果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3-2 國共內戰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馬歇爾調停的策略及目標。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美國認為惟有中國和 平、實行民主,才符合美國利益」,可知美國希望調解國、共軍事衝突,避免爆發大規模內 戰,建立民主中國,使美國的民主陣營勢力更加擴大。馬歇爾於 1945 年 12 月抵達中國,與 國民黨陳群、共產黨周恩來成立三人小組,達成停火協議。但國、共雙方互不信任、衝突再 起,馬歇爾以武器禁運為手段向蔣介石施壓,希望國、共停戰,組成聯合政府,結果調停失 敗,於 1947 年 1 月返回美國,故選(A) (B)調停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C)此為 1950 年韓戰 爆發後的作法 (D) 1979 年美國與中共建交,並制定《臺灣關係法》、提供防禦性武器,使 臺灣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

13.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3-2 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東亞人群移動:了解橫跨歐、亞的蒙 古帝國的崛起,其種族政策下與各族群的交流、文化融合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9-3 中古時期歐亞文明的交會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蒙古帝國的統治策略與疆域。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使用游牧社會的軍 事技術優勢」、「史上最大的陸地帝國」。蒙古歷經 13 世紀三次西征後,建立了歷史上疆域範 圍最大的陸上帝國。1259 年,蒙哥汗統治的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兩洲,西起黑海、東 至太平洋,故選(B) (A)西元前 324 年,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其疆域涵蓋歐、亞、非三洲,

從黑海到印度河流域,但並未到達太平洋 (C)大清帝國的疆域並未到達黑海 (D)俄羅斯帝 國並非以游牧社會為主的帝國,總體上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

14.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10-2 文藝復興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因果變遷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文藝復興」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文藝復興時期政治思想的由來。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以『獅子』和『狐 狸』比喻『暴力』與『詐欺』,認為兩者都是野獸手段」。比較西塞羅與馬基維利兩者的理論 與主張,可以發現馬基維利將西塞羅的野獸手段應用在君王的統治風格上,在《君王論》中 主張君王必須擁有「凶猛」與「狡猾」兩種性格,才可以統御國家,故選(A) (B)西塞羅認 為人類不應崇尚暴力與狡猾,但馬基維利將之轉化為君王的統治技巧,而非單純繼承 (C) 馬基維利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當時義大利城邦受到法國、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等外國 勢力威脅,也是處於政治動盪時期 (D)馬基維利並未完全認同西塞羅的主張

15.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2-2 政治經濟變革與社會思潮:說明 19 世紀社會主義興起 的背景,與馬克思無產階級革命、共產社會的主張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3-1 歐美民主政治潮流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共產主義的無產階級主張與革命觀點。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早期的市 民階級革命」、「朝向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階段」。馬克思認為: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歷 史的進步意義,因為他打破了僧侶對宗教信仰的壟斷,是一種早期的階級革命。但是,馬丁 路德主張個人可以理解《聖經》,卻帶來精神上的枷鎖,而要將這些受宗教影響的德國人轉 變為人,是邁向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過程。1983 年的東柏林為東德首都,實施共產主義,較 有可能反映題幹顯示的觀點,故選(C) (A)當時為德意志帝國統治期間(1871~1918 年),

不會贊同共產主義 (B)反共是納粹的一貫主張 (D) 1989 年東歐民主化,1990 年兩德統一,

(14)

東德政府自動消失,故 2017 年威丁堡紀念活動不會再度主張馬克斯主義

16.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4-3 十九世紀西方霸權與世界的互動:說明 19 世紀英國將 橡膠傳入新加坡、馬來亞等地,及其對當地產業、建設的影響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11-2 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新帝國主義統治下經濟作物的栽培與影響。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9 世紀中期」、「提供工業生產所需原料,迅速致富」、「東南亞,大量栽植」,可知此經濟作物 應為橡膠樹。橡膠是製造各種橡膠產品的工業原料;19 世紀後期,英國在新加坡、斯里蘭卡、

馬來亞等地推廣種植橡膠樹,造成巴西橡膠業的沒落,故選(D) (A)(B)(C)玉米、可可、甘 蔗皆非工業原料

17.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1-1 考古發掘與史前文化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雷厝遺址(貓兒干文化)與中國交流的證據。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青 花瓷片、硬陶」。青花瓷源於中國元朝江西景德鎮出產的大維德花瓶,雷厝遺址出土的應為 明代的青花瓷,而「硬陶」為高溫燒製陶器,工業革命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國能夠掌握以超 高溫燒製陶器、瓷器的技術,且雷厝遺址距今 540~340 年,正值中國明清時期,故選(C) (A) 根據劉益昌教授的研究,雷厝文化已進入鐵器時期,故其鐵器亦可能為自製 (B)臺灣本土產 鹿,不足以證明與中國有交流 (D)瑪瑙珠多來自印度或東南亞地區

18.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1-3 東亞的傳統政治權威與統治技術:說明東亞冊封體制的 運行,及 16 世紀後日本與東亞各國互動的發展

【100 課綱】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4-2 近世日本政治與文化的演變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德川幕府與中國的關係。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德川幕府卻從未與中國 發展正式關係」。德川幕府建立於 1603 年,在此之前,明朝與日本維持朝貢貿易直到 1551 年日本發生家臣奪權的大寧寺之變,明朝才斷絕與日本的貿易。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後,中、

日兩國的朝貢貿易仍然中斷。德川幕府建立後,逐漸成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區域體系,脫離中 國朝貢貿易的架構。清朝建立後,日本仍維持既定的自我意識,不願接受以清朝為主體的天 朝秩序,故選(B) (A)德川幕府於 1630 年代實施鎖國政策,但仍允許中國船隻至長崎貿易 (C)由題幹內容可知,德川幕府獲得各國多次豐厚的賀禮,故不會無法承擔對中國的賀禮 (D) 日本在隋唐時期仰慕中國文化,多次派遣使節團學習中原文化

19.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2-1 民間社會組織的型態:說明家庭與宗族組織發展的過 程及其特色

【100 課綱】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2-1 學術思想與宗教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魏晉南北朝河隴地區的學術發展。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博士無從傳授 學業,學術轉而成為家族世業」,漢武帝時設立五經博士,負責傳授經學,至魏晉南北朝時 期,精通一門學問者仍可稱為博士。在魏晉南北朝期間(220~589 年),中原時常發生戰亂,

320 年張寔在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建立前涼政權,其父親張軌建立學校,選擇世家子弟五 百人入學讀書。當時人說:「天下方亂,避難之地唯有涼州」,遂有許多名臣、文士前往投靠,

成為文化學術重鎮,故選(B) (A)漢武帝時,博士的職責才成為傳授經學 (C)唐朝歷經怛羅 斯之役,東西絲路交通已被大食帝國切斷,河隴地區失去交通的重要地位;而唐末、五代的 動亂,則是促使人口多往南方移動 (D)南宋時,此地區為西夏疆域,學術由政府主持,為 了培養人才,而非家族世業

20.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4-3 十九世紀西方霸權與世界的互動:說明 19 世紀英國在 馬來亞經營橡膠業,並從印度、中國等地引進廉價勞工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4-2 列強在亞洲的擴張

(15)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馬來亞人口的組成及演變。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分析表格,在大部分 的時間裡,甲族群人口最多、乙族群其次、丙族群人數最少。在 20 世紀初期,馬來亞成為 英國的殖民地,由於殖民政府需要大量勞工從事礦場及橡膠業,引進大批華人及印度裔居民 定居馬來亞,此時期的人口增加以移入的社會增加為主。在馬來亞社會中,馬來人數量最多,

其次為華人,印度裔最少,故選(A)

21.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1-1 古代文化的遺產:說明古代希臘從神話到哲學的思維 轉變,以及哲學發展對於希臘社會的影響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8-1 希臘與希臘化時代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命題,除了需要具備「希臘文化」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答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雅典辯士名聲不佳的原因。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每個節日開始前要祭 祀,前兆、凶兆和神諭會影響重大決定」、「人是萬物的尺度」。由資料甲可知,雅典人日常 生活都取決於神的旨意,不敢自做主張,人擁有的決定權甚小。由資料乙可知,辯士主張人 能夠衡量宇宙萬物,人的自主判斷權提高,此觀念衝擊雅典人對事物的看法,被視為「詭辯」,

未有好名聲,故選(B) (A)資料甲並未呈現出城邦的民主傳統,且辯論與民主傳統並未衝突 (C)辯士是從經驗角度考察宇宙,並非完全逞口舌之快 (D)資料中並未呈現出辯士不事生產 的情況,且知識的傳授也是提升群體水準的重要工作

22.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8-2 羅馬共和與帝國的發展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羅馬帝國的宗教政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蘇麗絲密涅瓦,是當地溫 泉守護神蘇麗絲和羅馬勝利女神密涅瓦之綜合體」。密涅瓦是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與戰 神,對應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西元前 55 年,羅馬共和國曾派凱撒入侵不列顛;西元 43 年,

羅馬帝國亦派軍入侵不列顛,建為羅馬的一個行省,但當地人民時常反叛。羅馬帝國為了取 得各地人民的認同,支持多種宗教的同時並存,但也加強各地的「羅馬化」,由羅馬人與在 地人共同參與文化整合,常見的作法就是羅馬宗教與在地信仰的融合,故選(D) (A)並未壓 制當地宗教與文化 (B)當時是以便利統治為目的 (C)密涅瓦除了戰神之外,也是智慧女 神,推廣的是羅馬精神,而非尚武精神

23.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5-1 中國的危機與轉變:透過祭祀行為的折衷訴願,了解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所遇到的困難及其傳教方法

【100 課綱】康熹版《選修歷史上》CH4-1 中國帝制晚期的文化變遷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史料證據命題,除了需要具備「禮儀之爭」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明清時期中國的禮儀之爭。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家中牌位記載祖先名 號、生卒年月,目的是不忘本」、「若毀棄祖先牌位,被親族舉報到官府,依律當斬」。明末,

耶穌會將天主教傳入中國後,利瑪竇主張中國教徒可以祭天、祭孔、祭祖。清初,羅馬教宗 同意依照利瑪竇的傳教原則,准許中國教徒奉行傳統禮儀。但自 1701 年起,羅馬教宗頒布 禁令,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等行為。若不遵守,將處以破門律,漢人天主教徒陷入《大 清律》與教規的兩難處境,故選(C) (A)唐朝滅佛時,並未要求佛教徒必須毀棄祖先牌位 (B) 來華耶穌會士沒有設置祖先牌位的傳統 (D)皇民化運動時,毀棄祖先牌位不會被處斬,還 會得到官員的嘉許

24.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6-2 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說明大躍進政策的內容,以及 該政策實行後的影響;《選修歷史 III 探究與實作》CH1-2 史料的辨識:了解史料探究的主題 與焦點

(16)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4-2 邁向社會主義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中共大躍進政策的影響。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959 年至 1961 年的非 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的人口數,大約在四千萬人左右」。1958 年,中共實施大躍進(即人民 公社運動),推動大煉鋼、農業生產大躍進等措施,希望在 15 年內「超英趕美」,但土法煉 鋼失敗,糧食生產數字則是遭到誇大、浮報。由於實際上糧食產量減少、釀成饑荒,導致大 量人口死亡,故選(C) (A)中共於 1950 年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約造成數百萬人死 亡 (B) 1951~1952 年推行,是為政治運動,並未導致農業生產下降 (D)文化大革命發生於 1966~1976 的十年期間

25.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4-1 歐洲國家的海外探險:說明 15 世紀以來歐洲國家的海 外探險風潮,以及葡、西兩國首先獨攬商貿利益的局面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11-2 海外探險與新舊大陸的接觸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海外探險後西、葡兩國建立的國際秩序。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以大西 洋中的西經 46 度半的子午線為中線,劃分勢力範圍」。1494 年,經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

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托德西拉條約》,規定兩國共同分割歐洲以外的世界,以西經 46°37' 附近的經線為界,以西屬西班牙,以東屬葡萄牙。由於 1492 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498 年達 伽瑪到達印度,可知此界線的劃分是依據發現的先後,故選(A) (B)界線通過南美洲的巴西,

可知並非依據文化劃分 (C)當時兩國皆為海上殖民的先驅國家,實力相差不大 (D)當時許 多資源尚未被發掘

26.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3-1 伊斯蘭建立與早期傳布:說明從奧米亞王朝至阿拔斯 王朝的轉變,一改阿拉伯本位主義統治,締造真正的「伊斯蘭帝國」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9-2 伊斯蘭文明的發展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奧米雅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比較。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波斯人、埃及 人和其他民族也能夠分享權力和財富」。奧米雅王朝(661~750 年)是由穆阿維亞一世開創,

奠都於大馬士革,建立政教合一的政府。哈里發對波斯人、埃及人等其他族群實施區別對待,

無法享受與阿拉伯穆斯林相同的特權與待遇。由題幹強調「阿拔斯王朝與波斯人、埃及人和 其他民族分享權力和財富」,可知是針對「奧米雅王朝只有阿拉伯穆斯林可享受權力與財富」

的現象提出差異之處,故選(D) (A)非阿拉伯裔遭受歧視與冷遇 (B)奧米雅王朝內部社會充 滿不平等的待遇 (C)與阿拔斯王朝的族群政策不同

27.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5-2 冷戰局勢的形成與發展:說明二次大戰後四國分區占 領德國與柏林的發展,及其在冷戰局勢中的意義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7-1 二次世界大戰始末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圖表判斷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柏林分區占領」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 必須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德國投降後四國分區占領德國。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底下的俄文是要 讓邊界的俄國守衛知道這是英國軍方用車,允許通行」。1945 年 5 月 8 日,納粹投降後,根 據《雅爾達協定》,盟軍英、美、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在蘇聯占領區內的柏林,也分 成東、西兩區,東柏林由蘇聯占領,西柏林由英、美、法三國占領。在此情況下,英、美、

法只能憑藉空中走廊向西柏林運補物資,蘇聯則非正式開放西柏林與德國西部之間的鐵公路 交通。題幹顯示的舊車牌,目的在讓不懂英文的蘇聯守衛,知道這輛車是英國所有,可通行 於西柏林與德國西部地區,故選(A) (B)俄國共產革命時,並未與英國合作 (C)(D)應標示 中文或韓文,而非俄文

28.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6-1 第二次大戰的東亞局勢:了解「大東亞共榮圈」的口

(17)

號、精神及其實際作為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2-2 中日戰爭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大東亞共榮圈的精神與口號。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當今歐洲強盛,亞 洲也不能沉睡」、「開發臺灣、呂宋、新加坡、婆羅洲、關島、夏威夷等地」。1938 年,日本 發表「大東亞新秩序」,號召日、滿、中合作;1940 年,提出大東亞共榮圈,將東南亞視為 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成為日本的國防圈,故選(B) (A)關島、夏威夷不屬於東南亞 (C) 臺灣、關島、夏威夷不屬於東南亞國家協會 (D)臺灣不在一帶一路的涵蓋範圍內

29.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4-3 第二次大戰的東亞局勢:圖 4.3.4 說明奎寧可治療非洲 的致命疾病「瘧疾」,成為 19 世紀後期歐洲國家侵略非洲的優勢之一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4-1 新帝國主義在非洲的瓜分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西方國家殖民非洲遭遇的困境。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直到 19 世紀中 葉,前往非洲的歐洲人中,死去者多,存活者少」。16 世紀起,英國開啟非洲的奴隸貿易,

必須派人員前往西非搜尋黑奴。由於非洲內陸遍布原始的熱帶雨林及沼澤,歐洲人經常罹患 瘧疾和其他疫病,死亡者多。19 世紀中葉後,奎寧大量被應用在治療瘧疾上,死亡人數才逐 漸減少,故選(D) (A) 1884 年柏林西非會議召開,歐洲國家以協議的方式瓜分非洲 (B)歐 洲人憑藉槍砲,土著無力抵抗 (C)災荒並非導致歐洲人死亡的主因

30.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7-2 北亞民族的興起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滿洲人與蒙古、藏族的關係。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語言雖異,衣冠則 同」、「派大臣進駐該地,掌控其政、軍事宜」。滿洲人入主中國、建立清朝後,提出滿蒙一 家的口號以分化漢族、蒙古族。同時,以爵位與財物籠絡蒙古貴族,並採取滿蒙通婚使雙方 關係更加緊密。題幹中,禁止蒙古人學漢文,也是防止蒙漢聯合的措施。西藏方面,1709 年(康熙 48 年)首次派遣大臣前往拉薩,辦理西藏事務,1727 年(雍正 5 年)設立駐藏大 臣並成為定制。在接管西藏政事後,清廷規定達賴喇嘛的世俗權力,形成駐藏大臣、達賴班 禪、俗官系統三者制衡的分權狀態。

31.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7-2 北亞民族的興起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清帝國對各民族的統治策略。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採取特殊的民族治 理策略」。分析甲、乙兩段資料,可以發現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採取既聯合又防範、既拉攏 又分化的政策,對較疏遠的藏族則採取分而治之、派大臣監管的政策,故選(D) (A)對蒙古、

藏族皆未採取高壓統治 (B)滿洲人距離蒙古較近,並未採取進攻戰略 (C)因地制宜,並未 採取自由放任政策

32.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2-3 民主的持續發展與挑戰:說明美國獨立後制憲與建立 聯邦政府的過程,並確立聯邦政府擁有處理全國性事務的權力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2-1 美國獨立、建國與發展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美國《邦聯條款》修訂的目的。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邦聯條款》實 施後衍生不少問題,影響聯邦的運作」。1777 年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實施《邦聯條款》,使 13 個殖民地成為獨立戰爭中的軍事同盟,然而各州權力過大,中央政府權力不足、結構並不 穩固。由於無法保障私有財產及國家資源,愈來愈多人要求修改《邦聯條款》。1787 年,制 憲會議於費城召開,通過《美國憲法》,強化中央權限,使其成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 立、權責分明的國家,故選(A) (B)避免各州權力過大 (C)(D)避免總統獨裁,以及採取三 權分立、司法權歸國會,都是《美國憲法》中的設計,但並非是從《邦聯條款》以來的發展 趨勢

33. 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5-2 清治時期農商經濟的發展:清末臺灣開港通商後,茶、

(18)

糖、樟腦的出口值居前三位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5-2 近代化的努力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圖表判斷命題,除了需要具備「茶、糖、樟腦出口貿易」相關的課程知識 之外,還必須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臺灣開港通商後的重要貿易商品。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1868~1909 年臺灣主要出口商品總值」。在開港通商後的 30 年間,茶葉的出口總值占第一位,其次是蔗 糖、樟腦。因此,丙是茶葉,甲是蔗糖,丁是樟腦。乙是從 1895 年臺灣割讓給日本後,才 輸出至日本,可知乙是稻米,故選(D)

34.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10-2 文藝復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 17 世紀巴洛克藝術的風格。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強調對稱與均衡,

以顯示秩序、宏偉等意念」、「宗教狂熱和塵世慾望、虔信和理性主義」。巴洛克的原意是「變 形的珍珠」,亦即脫離古典與文藝復興的枷鎖,具有戲劇的風格。17 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強調 誇張的表現技法,注重營造緊張、繁瑣的效果。天主教會透過雕琢的具象美、造型美表現宗 教主題,以吸引信徒。法國路易十四則將巴洛克藝術運用在宮廷建築、雕刻、繪畫上,呈現 宏偉壯觀、充滿理想的戲劇效果,故選(C) (A)哥德式藝術風格充滿宗教神祕,推崇中古時 期的陰暗情調,並非以呈現秩序、宏偉為目的 (B)充滿現世意味與人文主義精神 (D)以日 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為描繪對象,著重光影的變化

二、多選題

35.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1-2 清代臺灣的移民:清代來臺的移民以福、客占多數,

往往因文化差異與爭奪經濟資源爆發族群衝突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4-1 社會發展與變遷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清治臺灣的移民械鬥。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動輒聚眾持械鬥」,故可 知為清治時期,不同籍貫人民之間除了文化不同,也因利益而引起集體械鬥;而由「閩之泉 漳二郡、粵之近海者往焉」,亦可用以探討移民原鄉,故選(A)(C) (B)(D)(E)題幹並未提及水 利社會、各族群的宗教信仰與郊商貿易

36.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1-1 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了解中國各朝代集權中央的手 段及其統治技術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3-1 政府規模與政治演變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秦漢法律制訂的目的。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若有擅改者,則『罪皆死 不赦』」、「視情節輕重、有無故意,分別究責與懲處相關人等」,可知目的是藉由法律樹立中 央的統治權威,並避免法律遭到竄改,以確保政令傳達無誤,故選(C)(E) (A)主要呈現法律 的崇高地位,並未顯示對人民思想的箝制 (B)並未提及經濟物資的流通 (D)並未提及官僚 的任命資格

37. 出處: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7-1 兩河流域的古文明

答題技能: 本題符合新綱史料證據命題,除了需要具備「兩河流域」相關的課程知識之外,還必須 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選項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漢摩拉比法典》的精神與罰則。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攻擊貴族婦女 與平民婦女的罰則差異」。《漢摩拉比法典》充滿以牙還牙的報復精神,無論傷害貴族或平民 婦女皆須受罰,但同時也兼顧兩者身分地位的差異,分別制訂輕重不同的罰則。另由題幹內 容可知,貴族婦女攻擊另一位貴族婦女致使流產,須賠 10 謝克,攻擊平民婦女致死,須賠 30 謝克,可看出人命以錢計價的罰則。故選(B)(D)(E) (A)(C)資料中並未呈現

(19)

38. 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2-1 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說明科學革命的宇宙機械觀,

以及科學家以理性認識世界的新思維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4》CH1-1 科學革命與啟蒙運動的意義與影響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科學革命與自然神論。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規律地、整齊劃一地……

完成任務」、「14 世紀後,鐘擺大鐘成為大城市的標準特色」。14 世紀後,機械時鐘已成為歐 洲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哲學家將宇宙比擬為機械時鐘,可知其認為宇宙如同此日常 事物一般具備規律性與秩序,可以為世人所理解,故選(A)(B)(D) (C)資料中並未提及市民 對於宇宙運行的敬畏之情 (E)資料中並未強調上帝已不存在,而是退居幕後,萬物靠自然律 運行

第貳部分:非選擇題

一、出處:【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1》CH2-1 早期臺灣的移民:說明 17 世紀初歐人東來,欲取得臺 灣成為貿易據點,因而與當時的中國政權發生衝突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1》CH1-2 臺灣的原住民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史料證據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早期臺灣」相關的課程知識之 外,還必須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答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明代文獻關於臺灣的記載。題幹敘述中,回答第 1 小題的關鍵訊息為「彭(澎)

湖以東,上自魍港(布袋),下至加哩(佳里),往往有嶼可泊」、「東番者,海上夷也」、「東 番者,彭(澎)湖外洋海島中夷也」等,由地理位置位於澎湖以東,以及「布袋」、「佳里」

等今臺灣南部地名,可知「東番」是指臺灣的原住民;回答第 2 小題的關鍵訊息為「賊之所 據誠非版圖」,可知明朝人認為當時的臺灣不是中國版圖;回答第 3 小題則需綜合判斷,臺 灣雖非中國版圖,但倭寇占據臺灣以為巢穴並「四出剽掠」,影響沿海治安,故沈有容平定 東番的目的應是要對付倭寇

二、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2》CH3-1 十世紀前的東亞人群移動、CH3-2 十一至十四世紀的 東亞人群移動:說明唐、宋兩代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的差異;《選修歷史 III 探究與實作》

CH3-2 從「理解過去」開展歷史探究:透過史料回到歷史脈絡,進行判斷與理解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2》CH5-2 隋唐的盛衰與士族的衰亡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因果變遷命題,除了需要具備「唐宋變革」相關的課程知識之 外,還必須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答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唐宋時期坊市制度的變革。題幹敘述中,關鍵訊息為資料甲中的「日出而啟,

日入而閉」、資料乙的「水門向晚茶商鬧、橋(畔)市(集)通宵酒客行」。可知資料甲時的 坊市制度仍正常運作,但到資料乙時,城市居民作息已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五代 與北宋將都城定都於汴州地區,由資料乙中「地處黃河與運河之交……經濟活動熱絡」,可 知主要是因為有汴河的漕運之利

三、出處: 【108 課綱】龍騰版《歷史 3》CH1-2 中古基督教社會:說明中古時期西歐政教衝突的背景、

重要事件與影響

【100 課綱】康熹版《歷史 3》CH9-4 中古時期西歐的發展

答題技能:本題符合新綱閱讀理解、史料證據命題,除了需要具備「政教衝突」相關的課程知識之 外,還必須進一步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推論」,判斷出最可能符合的答案

解析: 本題測驗主題為 11 世紀西歐的政教衝突。題幹敘述中,回答第 1 小題的關鍵訊息為資料乙 中的「許多主教與修院院長……與地方貴族……常有親緣、利益與人際關係」;回答第 2 小 題的關鍵訊息為「許多主教與修院院長……對教廷的改革持反對態度」、「許多貴族支持教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現行的 99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民國 104 年開始,身障生考試歷史考科將依據 101 學年度實施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綱要」之「歷史課程綱要」(簡稱「101 課綱」)命題

以及高三數學甲Ⅰ、Ⅱ,與數學乙Ⅰ、Ⅱ的選修課程,其中數學 IV 分為 A、B 兩版,B 版 擴充了 A 版的內容,所增加的題材在課程綱要中以◎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講授石湖墟歷史 (課程原有課題) 中文科老師與歷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