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

Copied!
1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論文. 大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 之個案研究. 研 究 生:李允絜 指導教授:掌慶維. 中華民國 102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 i.

(3) 大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個案研究 日期:102 年 6 月 研 究 生:李允絜 指導教授:掌慶維. 中文摘要. 教學反省是體育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然而國內體育教學反省研究主要以 中小學體育教師為對象,大專體育教師層級之研究仍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瞭解 大專體育教師實施普通體育課程之教學反省情形,進一步與目前國內所做有關中小學體 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之結果做比較。本研究以兩位教授普通體育課程之教師為研究參與 者,採用觀察、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以質性歸納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大專體育 教師對教學反省持正向態度;教學反省的內容包含「教師本身」 、 「學生表現」 、 「教師教 學」 、 「班級經營」 、 「學校環境」 、 「政策與制度」等六方面的反省,大專體育教師之反省 內容集中在「學生表現」與「教師教學」兩個方面,「班級經營」及「政策與制度」的 反省上則相對較少;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內容集中在對「教學」及「學生」方面的反 省,雖然比例比其他層級教師為高,但 B 教師有明顯差異、A 教師則無。.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師、體育教學、教學反省. iii.

(4)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Reflection 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June, 2013 Li, Yun-jie Advisor: Ching-Wei Chang. Abstract. 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PE teacher to develop their profession. However, the studies in domestic teaching research are mainly targeted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E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y-level study of PE teachers is still quite scarce. Thu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PE teachers during implementing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past domestic studies related to teaching refle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PE teachers. Two PE teachers who delivering general PE curriculum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were purposively selected in the study. Data were collected primarily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nd analyzed by inductive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iversity PE teachers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contained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student performance, teach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school environment and policy and system. University P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stressed more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eaching, bu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policy and system was relatively less; although university PE teachers reflected more on teaching and student than those PE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as from teacher B, instead of teacher A.. Key words: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iv.

(5) 謝 誌. 雖然幾經波折,但感謝有你們,讓我得以順利的完成學業!本論文得以順利的完成, 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掌慶維教授。從一開始到您的門下,您總是不斷的用引導的方 式讓我自己去探索,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讀書會後的運動、聚餐等,您用自然的態度、 閒聊的方式激發我自己獨立思考、摸索,最後到論文的完成。也要感謝口試委員黃月嬋 教授、林靜萍教授的指導,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其次要感謝的是兩位研究參與教師,王鶴森老師及曾明生老師。感謝兩位老師不厭 其煩的在每節課後與我討論,耐心仔細的給我許多自己教學上的想法、反省的內容,讓 我研究得以順利的完成,對於您們,學生深懷感激! 再次感謝掌門及運動教育學門的所有夥伴,這幾年來的互相照顧、鼓勵與扶持。在 平時的讀書會及研討會的舉辦,大家認真的態度、愉悅的氣氛,使我倍感溫馨,很高興 能在這個大家庭裡與大家一起成長、一起共事。要感謝的夥伴太多,恕無法一一指名感 謝。僅以一顆真摯的心,祝福大家在未來人生的旅途上皆能順心如意。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父親、母親,您們是我永遠的避風港、是我最大的支援。求學 近二十年,雖然時有不如意,時常忤逆您們的意思。但您們總是嘴巴上念幾句後,給予 全力的支持,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走自己的路。感謝您們!. 李允絜 謹誌 2013 年 07 月 31 日. v.

(6) 目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 ……….….……………………………………………………………..……...….……vi 表次 ………………………………………………………………………………...…........viii 圖次 …………………………………………………………………………………......….viii 附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2 第四節 名詞解釋………………………………………………………………………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貳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教學反省之理論基礎…………………………………………………………5 第二節 體育教學反省研究現況…………………………………………………...…13 第三節 大專體育教學現況……………………………………………………...……25. vi.

(7)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2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0 第四節 實施步驟………………………………………………………..…………….32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3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5. 第一節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信念…………………………...…………………35 第二節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47 第三節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特性…………………………...…………………8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87. 引用文獻……………………………………………………………………….89 附錄…………………………………………………………………………….93. vii.

(8) 表次 表1. 國內外學者反省意涵界定表……………….....………………………………..…….5. 表 2 國內外學者教學反省意涵界定表……………………………………………………..7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14 表 4 個案 A 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內容取向之次數、百分比統計表……………………....67 表 5 個案 B 教師體育教學反省內容取向之次數、百分比統計表……………………....79.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圖…………………….....………………………………………………..…..28 圖 2 研究流程圖…………………….....…………...…………………………………..…..32. 附錄 附錄一 參與觀察紀錄表………….....…………...……………………………………..….93 附錄二 研究前訪談大綱…………….....…………...…………………………………..….94 附錄三 課前訪談大綱…………….....…………...……………………………………...…95 附錄四 課後訪談大綱…………….....…………...……………………………………...…95 附錄五 教學反省札記…………….....…………...……………………………………...…96 附錄六 逐字稿示例…………….....…………...…………………………..…………...…..97. viii.

(9) 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的形成,包含研究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 等,並針對本研究一些重要名詞提出解釋。.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 隨著科技進步,現今社會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過去以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已 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應該強調的是基本能力的培養。基於此,教育部於民國八十七年 九月教育部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九年一貫新課程以七大學習 領域取代學科,預定九十學年度起實施,以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為目標。 任何教育改革與教學創新,學校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成功關鍵,也是帶動改革的源 (蔡英姝,2002) 。教師不但是教育工作的最基層人員,同時也站在教育的第一線,要 讓教育改革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並且順利的推展,如何培養符合教改需求的師資與提升 教師的專業能力絕對是教育能否達到效果的首要工作。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知識、熟練的技巧及適當的態度,才能勝任一位優 良的教師,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程度,教師必須藉由不斷的學習、進修來充實自己,以 提昇教學的成效。吳秋慧 (2004) 指出以往教師專業成長,多經由外在參加在職進修、 研習或研討會的方式,雖然這些管道確實能增進教師的認知和教學技巧,但卻忽略了其 實從教師本身內在的教學反省與自我對話,亦對教師教學專業的提升有深切的影響。 「教 學」是教者與學者在教學內容之間形成的一種交互關係,在這樣的一個互動過程中,教 師不斷的遭遇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情境中不斷接踵而來的問題,開啟了 教師教學反省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陳春蓮,2004) 。從上述觀念,不難發現教學反省與 教育專業能力的提升有密切的關係。 臺灣有關教學反省的研究起步較晚,相對的有關體育教學反省的研究數量有限。目.

(10) 前體育教學反省的研究趨勢上,研究目的都是以了解教學反省的現況為主要目的,但近 年漸漸有將研究焦點專注於實際情境中教學反省的過程。不過研究對象大多數還是集中 於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研究為主,其他層級的對象則尚未討論。有鑑於此,本研 究以大專普通體育之教師為研究對象,排除專業體育課程之教師。希望了解大專普通體 育課程教師之教學反省現況,以便於與目前中小學體育教學反省研究之結果互相比較。 也希望了解目前大學法修訂後大專體育課程逐漸改為選修,體育教師面臨學生選課市場 壓力之下,其教學反省與中小學教師有何不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第一節所述,本研究在探討大專校院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過程。以兩位教授普 通體育課程之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來了解大專院校體育教師面對教學 問題時所遭遇的困難和教學反省的歷程,希望能瞭解大專普通體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的 內容,並拿來與目前國內所做有關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之結果做比較。期能發 現大專體育教師在面臨大學體育選修之市場壓力時,所表現出來的教師教學反省與中小 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有何不同,並提供未來從事有關大專校院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之 依據。.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描述與探討之問題如下: 一、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信念的反省為何? 二、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內容的反省為何? 三、 大專體育教師與其他層級體育教師反省特性的差異?. 2.

(11)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了使本研究探討目的能更加清楚,茲將重要的研究名詞界定如下: 一、教學反省 「教學反省」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遇到問題,基於想改變並追求成長的動機,運用 本身過往的專業知識、教學信念,進行思考、決定再行動的循環歷程,以解決教學現場 的問題。本研究所指的「教學反省」係指研究者透過觀察、田野札記、錄影、訪談等方 式,探討教師對自我教學的檢討、分析、調整等的心理歷程,以了解教師教學反省的內 容為何。. 二、大專體育教師 大專校院普通體育教師是指任教於臺灣各大專院,校現職的體育教師 (中華民國大 專院校體育總會,2005)。在本研究中,是指兩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別開設 現代舞與初級網球課程之教師。. 三、大專普通體育課程 大專院校體育課程,是指非體育相關科系所能修課的必修或選修之體育課程。本研 究所指的普通體育課程是指兩位參與研究教師所開設的現代舞與初級網球課程。.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依其研究目的而界定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如下: 一、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兩位大專體育經驗教師,為本研究之對象。研究的班級以 3.

(12) 該教師所任教的普通體育,現代舞及網球初級課程。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了解大 專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反省的過程及影響教學反省的因素,而教師反省的歷 程與內容會因為不同的課程間有其特殊性存在,因此研究結果不能類推到其他對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於課前先對老師進行訪談,以了解該堂課程目標與計劃;研究者 再以攝影的方式記錄老師上課過程與田野札記;最後在課後進行訪談,藉以了解教師於 課前、課中、課後的教學反省內容與情形。. 〈三〉研究時間 本研究時程以一百學年度上學期為主,分別記錄十二週及十五週的普通體育;現代舞及 網球初級課程。於計畫實施前先對體育教師教學信念進行了解,再進入體育課程中進行 觀察與訪談。. 二、 研究限制 〈一〉課後訪談內容可能因為個人、環境因素無法如實反映。半結構式的訪談也可能或 多或少限制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所以有時透過研究者提問的方式,與教師上課時的攝 影、田野札記及訪談內容三者做一比較,進行對照。 〈二〉受限於研究參與教師教學工作忙碌,不一定有時間於每堂課前做教學訪談。所以 本研究主要以研究者對研究參與教師於課後進行訪談的內容進行逐字稿的撰寫與分析 其教學內容。 〈三〉研究者本身經驗侷限於國中體育生手教師,以致在教學觀察時,研究者較無法深 入觀察教學中學生的反應、學習成效,以及教師於課堂中教學活動改變、銜接背後所隱 藏的意義。研究者僅能於教學後就訪談大綱與課程當中觀察到的特殊事件做提問。研究 者本身的教學經驗,即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4.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探討體育教學反省之相關理論基礎與研究,以做為本研究文獻探討之 依據。全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教學反省之理論基礎;第二節為體育教學反省研究現況; 第三節為目前臺灣大專體育教學現況。. 第一節 教學反省之理論基礎. 本節先就教學反省的概念開始探討,先釐清反省、教學反省及教學反省的相關概念 之後始能繼續往下探討體育教學反省的概念。本節共分五個部分:第一為反省的意涵、 第二為教學反省的意義、第三為教學反省的層次、第四為教學反省的類型、第五為教學 反省的內容。. 一、反省的意涵 反省(reflect)意指進行反芻、思慮、沈思與思考,字源自於拉丁文字reflectere, 為回顧(bend back)之意,為思考的一種 (陳聖謨,1999) 。「反省」一詞常常以不同 的概念、方式被描述 (謝惠德,1995;王心詠,1998) 。由於在過去「反省」缺乏實證 研究及概念化,所以僅能簡短的綜整目前有關反省之文獻,而無法明確地對「反省」下 一定義。以下就國內外相關學者與研究者的看法,摘錄整理如下表1。. 表1 國內外學者反省意涵界定表 研究者. 反省的意涵 對任何信念或知識型式之理論依據與實施結果,作積極、持續與審慎的. Dewey (1933). 思考。. 5. (續下頁).

(14) Schon (1983) Kemmis (1985) Shulman (1987) Ross (1989). 反省是一種無言、沉默的過程(tacit process),他是對過去與現在的行 為,進行一種自然的思考過程,可以導引未來之行動發展。 反省是辯證的過程,是內在思想、思考歷程與外在的情境之間的互動, 由此反省可導致更進一步的思考與行動。 反省是針對過去的經驗、行動、個人理論,以及所接收的理論進行調和, 也就是對過去經驗重新建構與再探究的歷程。 反省是對於事務加以思考的方式,它包括作理性決定的能力,並對決定 的後果負起責任。 反省是對認知行動、以及認知行動與其所產生的結果的關係進行認知的. 劉錫麒 (1991). 歷程,亦即反省是以認知行動為對象,發生於認知行動中,以了解認知 行動及其結果的關聯性目標的認知歷程。. 陳聖謨 (1999). 個體對所作所為的內隱性檢思歷程,以修正、充實或維持個體的信念與. 吳和堂 (1999). 是一種對事、物再思考的歷程,以其對事物的情境深入分析,尋求解決. 行動,達成更好的行動結果,並能建構個人行動的知識與意義架構。. 之道,或更釐清自己的思想。 反省是一種思考,亦為一種心理運思的歷程,其中包含了體認過去與現. 林玫君 (2000). 在前後不一的矛盾經驗,乃至批判性的分析因果關係,並依分析結果得 到未來行事的依歸。 反省可以被界定為一種有意識的努力,個體審慎地去思考影響自身行動. 陳春蓮 (2003). 的信念、理論與經驗。反省是為了評鑑經驗而重新審視經驗,其目的不 在於判斷,而在於從中學習以期有益未來的行動。 一種連續性的檢視、分析、修正及再建構所思所行的心理思考的歷程活. 陳玉枝 (2003) 胡心瑜 (2009). 動。 反思(reflection)的定義,乃是針對一個經驗、一個問題、或是既有的知 識,進行主動思考,進而加以組織或是重建的過程 6. (續下頁).

(15) 陳立樺 (2010). 反省是一種連續性的檢視、分析、審慎思考、修正及再建構所思所行的 心理思考的歷程活動,以期達到更好的目標及行動。 反省為個體的思考歷程,是對於過去舊經驗與現在所遭遇到問題所進行. 康志偉 (2012). 一種檢視性、分析性的再思考,透過思考與行動的過程來釐清問題與觀 念,建構新的認知歷程與解決問題。.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反省所界定的意義可知:「反省」是對過去的認知行動、經 驗等所產生的結果進行思考、重新審視的過程,用以發現認知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 並作為未來行動發展之依據。. 二、教學反省的意涵 教學反省是身為一個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在反省過程中教師可以檢視自己的教學,發 現理想與實際教學之中的差距,並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有關「教學反省」一詞,雖有 許多用語(如:反省的教師、反省的教學、反省性實踐、行動中反省、教學中反省、反 省性教學、反省性實踐),但卻均指同一件事情 (蔡岳璟,2003) 。以下就各學者對「教 學反省」之意涵以表2呈現: 表2 國內外學者教學反省意涵界定表 研究者 Dewey (1933). 教學反省的意涵 教師經歷了困難、麻煩,或是無法立即解決的事情,因而在行動中暫停行 動,或行動之後去回顧既有的經驗,構思選取對策並加以驗證實施。. Schon (1987) 洪福財 (1997). 在教室情境中,對自己的教學表現有新見解的歷程。 所謂反省性教學是教師在教學中加入反省的成分,對教學的適切性與正當 性進行批判反省;並以反省所得的資料與結果,應用於實際教學,藉以改 進教學、促成教師專業成長、提昇教學品質。 7. (續下頁).

(16) 表 2 國內外學者教學反省意涵界定表(續) 研究者. 教學反省的意涵 教師對教學行為的內隱性檢思歷程,以修正、充實或維持教師的知識與信. 陳聖謨 (1999). 念,並具體轉化為行動,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並能建構教師個人的實際 理論。. 吳和堂 (1999). 反省的意義應擴大至教育情境上的各種問題,只要是以反省為手段企圖解 決問題者,皆可稱之為教學反省。 教師在教學中加入反省的成份,對於教學的適切性與正當性做反省,以修. 蔡岳璟 (2003). 正、充實或維持教師的知識與信念,藉以改進教學,增進教師教學效能, 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教學反省是一種在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後的檢思歷程,教師在教學過程. 陳玉枝 (2003). 中解決問題或重新建構知識,從反省的回饋與檢討中達到改進教學品質的 目標,進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陳春蓮 (2004). 教師對自身秉持的信念、價值與教學行為做持續、反覆的思考,並依據思. 吳秋慧 (2004). 教學者對自身教學的一種內隱性的反思過程,從反思、回饋中修正自我教. 鄭勝吉 (2005). 教學者面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時,以既有經驗為基礎,對問題進行分析而. 考結果引導教學上的改變。. 學的方法和信念,並化為具體行動解決教學或行政上的問題。. 後建構出有效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教師對自己教學前、教學中或教學後的經驗或行為加以檢視、檢. 黃泰源 (2005). 討、分析、批判、調整與評鑑,並改進自己的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 結果。. 教師於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之經驗的檢視、省思與修正,以改進自己 陳郁萍 (2006). 的教學,增進教學效能,提升教學品質,發展理性、批判、分析、計畫、 評鑑思考的能力。. 8. (續下頁).

(17) 表 2 國內外學者教學反省意涵界定表(續) 研究者. 教學反省的意涵 教學反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情境所發生或預設可能發生的事. 溫在成 (2007). 件,進行主動、持續及審慎的反省、批判與檢討的循環歷程,以提升教學 品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綜合上述學者對教學反省的定義可知,「教學反省」始於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遇到問 題,基於想改變並追求成長的動機,運用本身過往的專業知識、教學信念,進行思考、 決定再行動的循環歷程,以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三、教學反省的層次 教學反省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為求解決問題所做的思考與決定。這樣的思考 過程會因為遇到問題的情境不同、目的不同;或與教師本身的專業與經驗的不同而有反 省程度上的不同。目前國內有關教學反省的研究都將教學反省的層次分為四個層次:描 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批判層次等,以下就各學者對於四個層次所提 出的解釋加以說明: 〈一〉描述層次 Beyer (1991) 提出規避的反省,此種反省只做空談,逃避目前枯燥的工作內容,對 於實際的教學只有提出教學現象,沒有進行反省、思考,對教學較無助益 (湯維玲,1996) 。 Simmon (1989) 提出教學思考的七個階層,其中第個二個階層為對於教學事件提出敘述, 未使用任何概念來分辨。由上述觀點來看,描述層次就如字面上的解釋,只有對教學的 事實做單純的描述而沒有教學的反省。 〈二〉技術理性層次 Van Manen(1977) 的研究提出技術理性層次的反省,教師反省的重點在於達到教學 目標所使用過程的效率與成效,焦點集中在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蔡明芳,2008) 。 9.

(18) Goodman (1991)認為教師教學反省的第一階層為「例行式思考」,教師對於政府制定的 教育目的毫不置疑,僅對達成目的的方法進行思考,此階段中幾乎僅是反省的萌芽階段 (李德高,1993) 。歐用生 (1995) 認為技術的反省是對於程序的、技術的問題做反省, 如何利用最好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效果,以達成教學 目標 (鄭勝吉,2004) 。饒見維 (1996) 提出技術的反省是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 進行問題的指認,並分析其教學問題,尋求解決方法,逐步改善其教學行為 (溫在成, 2007) 。綜合以上,技術層次的反省是教師在教學情境中遇到問題,會運用各種方法來 解決問題所做的反省(吳和堂,1999)。 〈三〉實際行動層次 Van Manen (1977) 提出實際行動層次的反省是:教師反省的重點在於闡釋與澄清教 學活動背後的一些假設與傾向 (蔡明芳,2008) 。Elliot (1993) 認為教師的反省有兩種: 一種是技術的反省、一種是實務的反省,技術的反省是指為達目的,必須採取何種方法 的反省;而實務的反省則關心如何使行動和人類的價值觀協調一致(吳和堂,1999)。 饒見維 (1996) 教學反省層次四個分類中,信念與假設的反省提到:教師在省思他們的 行動與其教育價值之間的一致性時,同時也會開始質疑別人加諸在他們身上的各種信念 和假設 (溫在成,2007) 。由此可知,實際反省層次中教師開始思考自己教學目標的意 義是什麼,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教學目的與自己的教學價值觀是否相符合,這樣的目 的是自發的還是外加的。 〈四〉批判思考層次 Van Manen (1977) 認為最高層次的反省是批判層次的反省,教師反省的重點在於以道德、 倫理的標準來檢討實際的行動,教師重新思考既定教學目標本身的公正性與平等性之議 題。Hatton與Smith (1995) 教學行動後的反省可以分為三種:敘述性、對話性、批判性, 敘述性反省解釋如技術理性層次所述。對話性反省是教師試圖與自己對話,對於自己的 教學活動提出反省。批判性反省則是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時利用更廣泛的角度, 如歷史、政治與社會層面,提出改進的策略或事件發生之原因 (蔡明芳,2008) 。饒見 維 (1996) 教學反省層次中的第三層次與第四層次則是批判自己的角色、自己和他人的 10.

(19) 關係以及自己處在某一個情境脈絡中所扮演的功能和意義。並省思自己的思考能力與學 習方式,不但能了解自己如何學習、如何反省,透過這樣的「後設省思」更可以提升自 己的思考能力 (溫在成,2007) 。 了解以上四種教學反省層次之後其實不難發現,教學反省層次是依據反省內容的深 淺來做區分。反省的內容來自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而什麼樣的問題就會產生哪一種 層次的思考。各層次沒有所謂的優劣之分,相反的低層次反省是高層次反省的基礎,也 可以說為了達到高層次的反省必須經歷前面階段才能達到。本研究即以國內研究常用的 四個教學反省層次來加以分類,以求研究結果能與目前研究做討論。. 四、教學反省的類型 教學反省類型是依據反省者在進行反省的時機而定,受Schon(1987)提出反省有行 動中反省(reflection-in-action)、行動後反省(reflection-on-action)與為行動而反省 (reflection-for-action)等三種類型的影響,國內相關研究通常將教師教學反省的時機分為 四種:行動中反省、行動後反省、為行動而反省(行動前反省)、行動中與行動後反省 兩者並用等四種反省的類型,以下就四種類型,整理其他學者提出解釋: 〈一〉行動中反省 Schon認為行動中反省是實踐過程中所做的「立即性」反省,主要反省的要素是「認知 的」,關係著教師如何在複雜的教學現場,作出最佳決定的知識(王義文,2009)。行 動中反省是於教學過程中的反省,亦指教師與情境互動的結果是無法預先決定或設想的, 針對各種非預期、複雜、突發的狀況,及時進行反省,做出即時、適當的回應,因而形 成新的體驗,引導後續的教學行為(陳郁萍,2006)。 〈二〉行動後反省 行動後反省指的是實踐後針對所採的行動進行反省,目地在發現個體的想法與認知 如何導致非預期的後果,提供教師對教室所發生的事件具有更豐富的理解,反省要素可 謂是「描述的」 (陳美玉,1999;陳春蓮,2004) 。因此教學後的反省(reflection-on-teaching) 亦即教師透過對教學行動的反省,針對過去事件的處理,以解決問題與困難,或檢討教 11.

(20) 學事件的起因、處理方式與結果,吸取經驗,記取教訓,將有助於教學參考(洪福財, 1997)。 〈三〉為行動而反省 此種反省是一種在行動前就先進行反省,建立在對於教學中與教學後兩種反省的充 分洞察與掌握上,所以能產生更審慎的察覺,帶有批判性成分的反省,主要關心社會正 義與倫理道德層面,能促進教師對不同教學觀點的反省,對相互矛盾與不一致的現象進 行探究,並採取適當的行動(楊惠琴,1999)。此反省是具有前瞻性、最好的一種省思, 是以經驗為師,以指引將來的活動(歐用生,1995)。 〈四〉行動中與行動後反省並用 吳和堂(1999)與陳玉枝(2003)的研究中綜合Schon的觀點,將教學反省的類型 分為行動中反省、行動後反省、為行動而反省及行動中與行動後反省並用等四類型,其 中第四種是指教學過程中發生事件當時及事後都會思考、分析或想辦法解決該問題,此 反省的方式稱為「行動中反省和行動後反省兩者並用」。 綜合上述研究的觀點,本研究將教學反省的類型分為行動中反省、行動後反省、為 行動而反省及行動中與行動後反省並用等四類,作為本研究探討的因素。. 五、教學反省的內容 與教學有關的反省與思考均屬於教學反省的範圍,因此可以知道教學反省的內容相 當的廣泛,於教學情境中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均是其範疇。Smith(1999) 以四位公立 小學教師來檢視教師的反省過程,研究發現其省思內容為:教與學、主題、政策與制度、 校務計劃、社會的關心。教師關注於校內教學、主題教學與學習的省思,而校外的社會 政策與倫理則為教師省思的重心。 郭玉霞(1995) 認為實習學生在試教時,其教學反省的內容如下:1.教學方面:在 實際試教時所思考的項目。2.學生方面:包括個別差異、參與、準備度、增強、溝通、 特殊學生、創造力、突發事件,以及師生感情。3.教師方面:包括教師的角色與義務、 實習輔導教師、其他試教實習學生、以及對教師工作的準備。4.班級經營方面:包括秩 12.

(21) 序、生活常規訂定、常規執行、行為改變技術、教室環境佈置、以及整潔。5.環境方面: 包括家長、學校、與教育時事。6.本身方面:這方面的反省內容包括:本身口語表達、 自動、自信、檢討與改進。從整體來看,實習學生的反省內容很廣泛,其中在教學與學 生兩方面的思考項目最多。 吳和堂(1999) 的分析中指出,國中實習教師的反省內容計有:學生的各項行為、 班級經營、檢討教學、研習心得、行政工作、同事、實習心得與導師工作。 陳玉枝 (2003) 的研究指出,實習學生教學反省札記中教學反省的內容有:學生方 面、教學方面、教師方面、本身方面、班級經營及學校環境等。其中教學反省次數最多 的是學生方面,其次是教學,第三是本身。陳玉枝 (2007) 的研究針對健康與體育輔導 團員共一百三十七位專家教師進行教學反省的研究。研究發現,同樣的教學反省內容裡 以對「本身」的反省最多,其次是班級經營,第三則是「研習」。. 第二節 體育教學反省研究現況 美國在八十年代興起「反省性教學」(reflectice teaching),將教師視為研究者, 認為教師需要由藉反省及研究教學,考量學生能力,編選適當教材,發展合適教學方式, 方能以批判的角度看待今日的教育環境與政策,以提高教學效能(溫在成,2007) 。基於 上述因素再加上受到六十年代認知心理學興起的影響,有關教師教學反省、思考之研究 漸受到重視,茲將近年來體育教師教學反省之相關實證性研究整理如下表3:. 13.

(22)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2003). 研究結果. 1.反省層次以「實際行動層次」為主。 實習前期以「描述層次」為主,實習 後其以「實際行動層次為主」。反省 札記能提升反省層次。 2.反省類型以「行動後反省」為主。 反省類型會因應問題的急緩而異。 3.反省態度以「專心」為多。實習前 1.問卷調查 期多為「虛心」,後期轉為「專心」。 運動績優保送入學的實習教師反省態 2.內容分析 度高於聯考入學的實習教師。. 國小實習 陳玉枝. 研究方法. 教 師 體 育 國 小 實 習 3.參與觀察 4.反省內容以「本身」和「班級經營」 為主。實習前期關注「本身」為多, 體育教師 教學反省 4.訪談法 後期轉為「學生」,此轉變印證了關 之研究 5.刺激回憶 注理論。 5.反省歷程有所成長,由實習前 法 期的「遇到問題→ 分析問 題」,到後期「遇到問題→分 析問題→ 假設→ 驗證→ 結 論」。 6.實習學校最常使用的輔導方式是 「教學後輔導教師給予回饋」,而「實 習輔導教師」是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影 響者。 1.反省層次以「描述反省」層次最多。 國小教師. 2.國小教師認為教學反省有必要,反. 體育教學. 省可修正自我,教學提升教學成效。. 反省、反. 1.訪談法. 3.國小教師認為阻礙教師體育教學反. 2.內容分析. 省的因素先後是;個人因素、時間因. 3.系統觀察. 素、學生因素、教學環境因素、學校. 國小體育. 吳秋慧 省信念與 (2004) 教師 有效體育 教學之個. 體制因素和政策因素。. 案研究. 4.教學反省促進國小教師的專業成 長。 14. (續下頁).

(23)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反省 現況屬中上水準。 2.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層 台北市國 次、類型、態度、內容彼此之間呈現 民中學體. 1.文獻探討. 國中體育 蔡岳璟 育教師教 2.問卷調查 (2003) 教師 學反省之 3.資料分析. 正相關。 3.不同背景包括教學年資、師資培育 機構、學歷、任教年級、性別、公自. 研究 費、有無兼任行政、學校類型、班級 數、班級學生數之台北市國中體育教 師之交學反省呈顯著相關。. 體育教師 教學反省. 1.系統觀察 法. 在教學反省中,專家教師較偏向技術. 黃 秋 芳 - 以 體 育 國 中 體 育 2.內容分析 反省與實際行動反省,生手教師以描 (2003) 教 學 系 觀 教師. 3.刺激回憶 述反省為. 察工具之. 4.訪談. 主。. 應用為例. 5.正式訪談. 15. (續下頁).

(24)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體育教師.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系統觀察. 教學反省. 法. 在教學反省中,專家教師較偏向技術. 黃 秋 芳 - 以 體 育 國 中 體 育 2.內容分析 反省與實際行動反省,生手教師以描 (2003) 教 學 系 觀 教師. 3.刺激回憶 述反省為. 察工具之. 4.訪談. 應用為例. 5.正式訪談. 主。. 1.反省層次最多「實際行動層次」, 其次「技術理性層次」。 2.反省類型最多為「行動中反省與行 動後反省並用」,其次為「行動後反 省」。 台南市國 3.反省內容以「班級管理」為主,其 小教師健 魏榮俊. 國小體育 康與體育. (2004). 次為「本身」、「學生」等向度。 問卷調查. 教師. 4.教學反省主要影響為「學校同事」. 教學反省 其次為「學生」。 之研究 5.不同背景體育教師教學反省呈顯 著相關,包括性別、最高學歷、師資 培育機構、級科任、有無兼任行政、 任教學校班級數、主要任教年級及主 要任教班級學生數。. 16. (續下頁).

(25)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台南市國小 魏 榮 俊 教 師 健 康 與 國小體育教 問卷調查 (2004). 體育教學反 師. 研究結果 1.反省層次最多「實際行動層 次」,其次「技術理性層次」。 2.反省類型最多為「行動中反省 與行動後反省並用」 ,其次為「行 動後反省」。 3.反省內容以「班級管理」為 主,其次為「本身」、「學生」 等向度。 4.教學反省主要影響為「學校同 事」其次為「學生」。5.不同背 景體育教師教學反省呈顯著相 關,包括性別、最高學歷、師資 培育機構、級科任、有無兼任行 政、任教學校班級數、主要任教 年級及主要任教班級學生數。. 省之研究. 1.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 學習領域教學反省層次大部分. 台東縣國小 教師健康與 國小體育教 鄭 勝 吉 體育學習領 問卷調查 (2005) 師 域教學反省 之研究. 皆屬於「實際行動層次」,其次 為「批判層次」。 2.台東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 學習領域教學反省類型大部分 皆屬於「爲行動而反省」,其次 為「行動中反省和行動後反省兩 者並用」。 4.台東縣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 領域教學國小教師之教學反省 內容,以「班級管理」平均得分 最高,其次為「本身」和「學生」 等向度。. (續下頁). 17.

(26)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反省層次:國小體育專家教師在反 省層次以「實際行動層次」為多。與 其他實習教師和在職教師並無差 異,而且會因背景變項不同,在反省 層次上的表現有不同。 2.反省類型:國小體育專家教師的反 省類型,在理想上是以「為行動而反. 國小專家教. 省」為主。理想和實際上出現不一. 師健康與體. 致,可見,其會因事件的輕重緩急而 國 小 專 家 1.問卷調查. 陳 玉 枝 育教學反省 (2007) 體育教師 之研究. 異。 2.訪談法 3.反省態度:國小體育專家教師的反 省態度良好,呈現「專心」、「虛心」 和「責任心」等反省態度;且會因輔 導團年資越深,反省態度越佳。 4.反省內容:國小體育專家教師在反 省內容,以關注「本身」為主,重視 「學生」的反應。且會因輔導團年資 越深、學校班級數越多,其關注反省 內容越好。 (續下頁). 18.

(27)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屏東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教師教學反省的情形,反省層次以 「實際行動層次」為主,反省類型以 「行動中反省」居多。. 屏東縣國小 2.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最高學歷、 健康與體育 1.文獻探討 擔任職務、指導學校運動校隊及任教 溫 在 成 學習領域教 國 小 體 育 (2007) 師教學反省 教師. 2.問卷調查 年級等因素會影響屏東縣國小健康 3.內容分析 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成長表現。. 與專業成長 3.不同教學反省層次與反省類型的 之研究 教師在專業成長上有差異存在。 4.屏東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教師專業成長的情形可用教學反省 變項與背景變項來預測。 1.體育教師反省情形,反省層次以 「實際行動層次」最多,反省類型以 「行動前反省」居多。 臺北市國中. 2.體育教師反省態度及反省內容與. 體育教師教. 1.文獻探討 教學效能皆屬中上程度。 國中體育. 王 義 文 學反省與教 (2009) 教師 學效能之相. 2.問卷調查 3.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性別、教學 3.內容分析 年資在教師教學反省上達顯著差異。. 關研究. 4.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中,教學年資在 教師教學效能上達顯著差異。 5.不同教學反省層次在教學策略、班 級經營、整體教學效能達顯著差異。 (續下頁) 19.

(28)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國中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可 分為對「學生」、「班級經營」、「教 學」、「教師個人」及環境等五方面 的反省。 2.「學生」層面的反省內容最多。以 學生不良行為、康樂股長反省最多。. 國中體育教 陳立樺 (2010). 國 中 體 育 1.訪談法 師教學反省. 3.在「教學」層面的反省內容中,以 描述教學內容、教學評量及調整教學. 教師. 2.內容分析. 研究. 方面最多。 4. 在「班級經營」層面的教學反省 內容中,主要是針對不良學生及康樂 股長的處理反省最多。 5.在教師層面的反省內容中,著重於 教師個人教學裡面上的反省。 1.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反省的內容 主要以「教師自身」、「學生」、「課. 國小體育教. 程內容」、「環境」方面為主,可見 師運用理解 康志偉 (2012). 1.參與觀察 國小體育. 2.內容分析 重面向。. 式球類教學 教師 法的教學反. 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的反省呈現多. 3.訪談法. 2.理解式教學經驗教師反省內容集 中於課程內容與學生方面,這兩方面. 省. 內容遠超過其他方面。. (續下頁). 20.

(29) 表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1.體育教師其教學反省會受到. 訪談法. 教學情境的影響。. 利用教學反思的 Tsangaridou (1993). 職 前 體 育 教學日誌. 2.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會因個. 策略強化職前體 教師. 非 參 與 觀 人專業發展而有所不同。. 育教師之反思 察. 3.體育教師之教學反省易受到 學生背景的影響。 1.職前教師較不會就其學習環 境做出管理決策。. 實習教師的思考 Sebren (1995). 文件分析. 2.職前教師的課程規劃較不會. 參與觀察. 依據過去與未來的實際指導經. 訪談法. 驗。. 與知識在國小體 職 前 體 育 育課程中發展的 教師 過程 3.初任教師較不會事先考慮學 生的先備經驗。. 教學反省會促進國中體育教師 和國小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和. Tsangaridou 教學反思塑造體 國 小 、 國 參與觀察 &. 專業成長。 育教師的教學信 中 、 高 中 訪談. O'Sullivan 念與教學方法. 體育教師. 反省札記. (1997). 21. (續下頁).

(30) 表 3 國內外相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研究表(續) 研究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體育課堂中體育 女 性 國 小 參與觀察. 1.職前教師能夠反思自己的做. 教師教師的教學 體育教師. 文件分析. 法與特定組的 學生對 他們來. 反思. 訪談. 說,他們確定了特定的教育目 標。. Tsangaridou. 2.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學. (2005). 生是最大的回饋,改變自己的 教學實踐。 3.小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學習的 不同方面的教學,包括內容的 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述學者對體育教學反省的相關研究,研究者依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與研究結果四方面加以分析歸納如下: 一、研究主題方面 由整理的文獻來看,國內教學反省的研究議題大多集中於對教師教學反省的層次、 歷程、內容、影響因素等方面來做探討,而國外研究大多以教學現場實際遇到的問題為 主。. 二、研究對象方面 在研究對象方面,依研究目的不同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大致涵蓋了師資生、師資班 學生與國中小的實習、初任及專家教師,其中有些也包含了研究對象的班級學生而其中 以師範院校的學生及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居多。從上述的相關研究中發現,研究對象有 針對單一個案、數個個案、其帶班學生及地區性整體的問卷調查等研究方式,所以研究 對象從單一到數百人不等;其中教學反省的研究大多以問卷普查的形式居多,而且幾乎 22.

(31) 都是集中於國中小教師的探討。. 三、研究方法方面 在研究方法方面,如果不考慮地區與研究時間先後順序,以採量化的研究方法居多。 多數研究的資料收集大多透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其中少數也有以質為輔的方式來做研究。 但是,實際上國內外實際研究趨勢上有明顯不同,研究者推測因國外教師教學反省的觀 念起步較早,且受到七十年代行動主義發展的影響,因應研究主題以教學現場遇到的問 題之下,研究方法採參與觀察、訪談與資料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為主。國內一開始研究 受到國外發展的影響也是以質性研究為主,後來近年來的研究漸漸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 以了解地區性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普遍性現象。另外陳春蓮 (2007) 是採實驗設計的方 法,分別施予實驗組與控制組不同的教學研習,來比較其差異。綜合前面相關的研究, 在做有關體育教學分析的研究目前臺灣大多還是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來了解。. 四、研究結果方面 在研究結果方面,研究者根據上表所列的國內近年來研究結果加以整理歸納,分別就「教 師教學反思的層次」 、 「教師教學反思的歷程」 、 「教師教學反思的內容」 、 「其他發現」等 四個層面加以說明如下: (一)教師教學反省的層次 根據研究歸納教學反省分為以下四個層次:描述層次;技術理性層次;實際行動層次; 批判反省層次 (陳郁萍,2006) 。有關教師教學反省內容的層次大部分的教師都能達到 描述層次與技術層次的反省,其次為實際層次的反省,但只有少部分教師能達到批判層 次的反省。而教師教學反省之層次大部分是從描述層次與技術理性的層次,逐漸轉成實 際行動與批判反省的層次,因此,教師的反省發展是有其順序性的,剛開始比較偏向技 術理性層面的反省,慢慢的往實際層次及批判層次的反省發展,故我們絕不能忽視描述 層次反省的價值,它不僅為高層次反省的基礎,更能加以改進教師反省思考的層次(孫 維屏,2003) 。 23.

(32) (二)教師教學反省的歷程 由大部分相關研究的探討得知教師教學反省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教學前的 反思(為行動而反省)、教學中的反思(行動中反省)、教學後的反思(行動後反省)。在實 習教師的反省歷程上,實習教師大部分都頃向在「行動後反省」居多(孫維屏,2003; 陳玉枝,2003) 。至於在對於正式體育教師教學反省歷程的研究中,其研究結果頗不一 致;鄭勝吉 (2005) 與王義文 (2009) 的研究指出正式體育教師教學反省歷程為「行動 前反省」居多;而蔡岳璟 (2003) 與魏榮俊 (2004) 的研究中則認為體育教師教學反省 歷程為「行動中反省與行動後反省並用」居多,「行動後反省」次之;另外溫在成 (2007) 的研究卻指出反省類型以「行動中反省」居多。針對此一現象研究者認為,一般正式體 育教師有較佳的專業能力與班級經營管理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反省時不論是「教學前」、 「教學中」亦或是「教學後」均能進行較恰當且有效率的反省,在這樣的情況下體育教 師反省的類型會針對上課需求或是突發狀況來進行反省,所以教學反省的類型會隨著環 境變項與學生變項調整。基於此,隨著研究的範圍、對象及地區的不同才會得到不一樣 的結果。至於實習教師在教學前反省、教學中反省的次數較少的緣故,可能是由於實習 教師教學經驗缺乏,面對複雜的教學情境時,有時在教學前比較無法預知教學的變化而 加以思索,教學中亦無法立即做出適當的反應來加以因應或調整 (孫維屏,2003) 。 (三)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 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所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主要可分為教學、學生、教師、班級 經營、環境、自己本身、政策與制度、研習等。由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教師教學反省的內 容相當多樣化,而其中雖然以「學生反應」與「班級經營」居多,但根據不同研究對象 體育教師於教學反省上的內容也有所差異。 (四)其他發現 除了以上所歸納的研究結果,研究者於上述研究中發現教師教學反省的其他層面。 如吳和堂 (1999) 的研究發現,反省態度與反省內容在專業成長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在大部分的研究裡也發現教學反省有助於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效能與專業能力 (王義 文,2009;吳和堂,1999;吳秋慧,2004;陳春蓮,2003) ;陳春蓮 (2003) 於國小教 24.

(33) 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中也提出教學檔案對教師個人的教學反省能力 頗有助益,但應用於實際的教學情境時,卻無明顯之差異。這之間原因可能起因於教師 個人之教學檔案並未落實於教學情境中,所以教師的反省能力與習慣更有待進一步的培 養。由此可知,教師的反省思考在教學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改進教學,更能提 昇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第三節 目前臺灣大專體育教學現況. 本節目的在說明大學普通體育的沿革,以及如何受到大學法修訂的影響,形成目前大專 體育課程實施的現況。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為大學法的修訂,其二為因應大學法的 修訂普通體育修課規定的變革。 一、大學法的修訂 民國成立以後,教育部於民國元年九月公布學校系統,稱〈壬子學制〉學制分為三 段四級制。同年十月教育部再公布〈大學令〉第一條及明文指出大學教育目標以「教授 高級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在修業年限方面規定各科為三年或四年, 確立大學各學門課程的樣貌 (詹惠雪,1999) 。 民國三十六年元旦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憲法,憲法實施以後,教育部即著手修 訂大學組織法。民國三十七年一月國民政府公布〈大學法〉,在二十七條規定大學修業 年限「醫學院五年,餘均四年,但醫學生及師範生需再加實習一年。」於是形成現在大 學學制的現況。 而大學相關課程規定,則是以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公布之「大學文理法醫農工商師 範八學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及分系科目表施行要點」加以規範 (詹惠雪,1999) 。但隨著 時代變遷,因應高等教育鬆綁,政府八十三年第五次修訂「大學法」,確定大學自治和 學術自主的原則,但已因此對大學體育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因為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的 最後階段,大學體育課程的良莠不只關係到未來大專院校體育課程的存廢,更涉及到學 25.

(34) 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 (程瑞福,2010) 。. 二、普通體育修課規定的變革 民國八十三年大學法修正過後,基於大學自主精神而動搖的「體育必修」之規定。民國 八十四年召開「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長會議」共同商討大學必修科目,有關體育課程實施 之決議為「一、二、三年級為必修,不採記學分,四年級為選修,計學分」有關體育選 修是否計入大學畢業最低修課學分門檻,交由各校決定 (李仁德,1995) ,此時大學體 育課仍保有共同必修之精神。然而民國八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司法院大法官第380號解 釋: 「大學課程共同必修違背大學法」 ,致使教育部表示,大專院校體育課程必修的規定 於八十五學年度起不適用,大學課程的實施正式進入各校完全自主 (程瑞福,2010) 。 自此,長期以來實施的大專畢修體育課程制度發生重大的變革,部分大學因應新法實施, 民國八十四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長會議之決議:「前三年必修、無學分,四年級的體育課 程改為選修、有學分的體育課程」,有的大學逐漸改成二年必修、二年選修,甚至有朝 向一年必修、三年選修或全部選修的狀況。 大學體育課程的實施進入各校完全自主的階段,意謂著體育課程交由學校或學生反 應來決定必修或選修,而體育課程一但成為可以被選擇的科目時,面臨的是選課市場的 壓力,學生的選課意願也是體育課程優劣的最直接回應。 程瑞福 (2010) 指出大學體育課程未來的發展趨勢裡,教學目標應有四個轉向:1.符合 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主。2.課程設計內容要休閒樂趣化。3.課程設計內容強調實用性。4. 改變教學方式的省思。四點在在說明大專體育課程目標的轉變。現今的社會裡服務業大 幅成長之下,服務過程中如何滿足顧客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大專課程變革之下, 學生成為體育課的消費者,學生選修體育課程的與否,意謂著體育課程的生存與發展, 視學生的選修意願而定。因此,大專體育教師必須不斷的精進自己的教學,加強自我的 教學專業,設計多元、活潑的課程以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 目前有關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研究對象,大多侷限於國中小體育教師的探討,在其它教 育相關研究早已向下觸及幼兒教學向上探討至高齡者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其他層級體 26.

(35) 育教師之研究尚待後人繼續努力。 有鑑於上述理由,研究者以兩位大專普通體育之教師為研究對象,希望針對大學教 授普通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狀況做研究,以供後續研究進行深入探討之依據。. 27.

(36) 第参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大專體育教師教學的教學反省,焦點在教師教學反省的信念、本 身對體育課程的價值觀、教學反省內容與教師教學反省的特性。因此在研究前先蒐集有 關資料,歸納目前文獻與研究結果,作為本次研究設計的架構與資料分析的依據,本次 研究結果也用來與目前相關研究文獻做討論與比較。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 究對象與研究場域;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驟;第五節為資料處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質性之方式,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文獻分析結果,本研究的架構 如下敘:. 教學反省內容 大專體育教師 教學反省信念. 大 專 體 育 教 師 教 學. 大專體育教師 體育課程信念. 教師本身 學生 教學 班級經營 學校環境 政策與制度. 圖1. 研究架構圖 28.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一、 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 〈一〉 研究現場的選取 研究現場的選取以台北地區大學為主,主要考量距離的因素與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與 訪談。因此,選取研究者所就讀的學校為主,一來研究者來往方便;二來研究者可以花 較多的時間進行資料收集與相關聯繫。經過兩位研究參與大專體育教師同意後,選擇現 代舞與初級網球課程進行研究。 〈二〉 研究參與者的選取 本研究參與者為A、B兩位大專體育經驗教師,兩位教師皆為男性,且兩位教師均 有二十年以上的大專體育課程授課經驗。研究者的選取經過兩位教師同意參與研究並簽 屬同意書後進行本研究。 二、 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的描述 〈一〉 研究現場的描述 1. 學校情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早期以師資培育為學校主要目的。但在民國 八十三年「師資培育法」實施以後,政府師資培育改多元化政策。師大為因應衝擊,積 極轉型發展為綜合大學。目前有十個學院、五十八個系所,學、碩、博士班約一萬四千 多人。校內相關運動設施有體育館、田徑場、游泳池、韻律教室、體操房、桌球室、武 術房、重量訓練室、籃球場、排球場及網球場等。校內甲、乙組運動代表隊及運動社團 均蓬勃發展。學校普通體育課程採三年必修,必須修滿六學期;且不採計學分。是目前 國內大學對於體育課程選修規定最嚴格的學校。 2. 上課環境 本研究以現代舞和初級網球課程的教學為主,因此上課場地的安排主要與小韻律教 室及室外網球場進行。但小韻律教室學期初時因為場地整修,前四週在體育館前空地或 29.

(38) 是體育館地下室進行,場地為水泥材質。而網球場因為是室外場地,所以雨天備案除了 在教室內欣賞影片之外,也曾在體育館四樓商借羽球場地進行練習。 〈二〉 研究對象的描述 研究參與對象有兩位大專體育教師,以下分別描述。 1. 個案A教師 A教師大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畢業後先於國中任教七年。後來申請 獎學金到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舞蹈系念碩士班,主修動作教育。學成歸國後第一年在國 立中正文化中心工作一年,便回到師大任職;翌今教學年資二十九年,在大專任職二十 二年。現於臺師大大學部任教普通體育課土風舞、現代舞等課程,在體育系也曾開設動 作教育、體育教材教法等課。本研究的研究班級以A教師於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星期 二早上十點到十二點所開設的現代舞課程為對象,進行教學反省之研究。 2. 個案B教師 B教師大學同樣畢業於臺師大體育系,畢業以後實習完繼續進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 育研究所,研究方向為運動生理學。完成碩士班學位後先於中原任教一年,即回到師大 繼續服務。教學年資約二十年。目前於校內設運動生理學、初級網球、中級網球及體育 系網球必修科目。本研究以B教師於一百學年度第二學期,星期一下午四點到六點所開 設的初級網球為對象,進行教學反省之研究。.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依據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大專體育教師的教學反省狀況,透過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 內容分析等方法來達成研究目的,研究中用來蒐集資料的工具與方法如下: 一、參與觀察法 參與觀察的資料收集以課堂觀察札記的方式,紀錄研究者於課堂當中所觀察到的事 情,並且盡量描述所發生的情境脈絡與師生的行為。藉此來蒐集教師於課堂中所遇到的 30.

(39) 問題及教師的反應,以探討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行動反省的狀況。並且在課後將札記 中所發現的問題與教師討論,了解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 每堂課中也對教學過程進行錄影,紀錄實際上課情形與師生的互動,供事後的觀察、 紀錄、分析與討論之用。每週兩小時的課程,現代舞共計錄十一週課程;初級網球共計 錄十二週課程。. 二、訪談法 〈一〉計畫實施前訪談 研究者於研究實施前先對兩位大專體育教師的教學反省信念與體育課程信念進行 訪談,訪談題目是參考吳秋慧 (2003) 、康志偉 (2012) 的訪談題目,依研究需要所修 改而成,如附錄。 〈二〉教學前訪談 每堂課前對教師進行訪談,了解課程進度、課程目標與該堂課的教學設計。並將訪 談內容加以錄音,轉譯成逐字稿紀錄來加以分析。 〈三〉教學後訪談 於每次課程結束,研究者先針對該堂課程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訪談題目依據吳秋 慧 (2003) 、黃泰源 (2005) 、康志偉 (2012)的訪談題目而訂成。之後再依據研究者 於教學過程中所觀察的事件與教師進行討論與澄清。訪談內容同樣經由錄音,轉譯成逐 字稿內容再加以分析。. 三、內容分析法 於學期初先蒐集兩位教師課程大綱,並請研究參與教師在授課完畢後撰寫反省札記。 反省札記問題以固定、半結構式問題,由教師撰寫反省內容。礙於兩位大專教師課務與 研究等事務繁忙,反省札記回收不如預期。加上反省札記內容與課後訪談內容幾乎一致, 課後訪談在情境脈絡、問題的澄清解決也較為詳細,所以反省札記內容僅用來與課後訪 談內容做為檢證一途。教學大綱則作為教師對其課程進度、教學內容等反省進行對照。 31.

(40) 研究沒有請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的撰寫是因考量教師課務繁忙,而改以課前訪談 的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進度與設計。藉此討論教師教學前反省的部分。. 第四節 實施步驟. 本研究之流程圖如圖2所示。研究流程可分為問題意識、研究設計、資料蒐集、資 料分析與撰寫報告等五個步驟,研究流程如下 問題 意識. 產生問題. 文獻探討 研究 設計. 決定研究方法與工具. 選取研究對象與取得同意. 研究前教學反省與 體育課程信念訪談 資料 收集. 課前訪談. 課中觀察紀錄. 教師課後反省札記撰寫 資料 分析. 資料分析. 結論 與建 議. 結論與建議 圖2. 研究流程圖 32. 課後訪談.

(41) 第五節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將兩位大專教師研究前教學信念與體育課程信念訪談、上課現場觀察、課前訪談、 田野札記、課後訪談、教師反省札記、教學大綱等資料,透過分析歸納法進行內容分析, 並將內容加以編碼、歸納與分析並互相比較,最後將研究結果予以呈現,並撰寫研究報 告。具體步驟如下: 〈一〉研究前進行教學反省信念與體育課程信念進行訪談,轉譯成文字之後,與後的教 學反省內容進行對照、討論。 〈二〉教學現場進行觀察紀錄,並將研究者觀察到的問題於課後與教師討論與澄清。 〈三〉課前、課後進行訪談轉譯成文字,並將其反省內容進行編碼。 〈四〉依據文獻探討之類目進行分析歸納,以便對照與討論。 〈五〉將研究前訪談、課前訪談、課後訪談等內容進行分析、比較。 〈六〉結合前後資料,將教師教學反省信念、體育課程信念如何影響教學反省與實際的 教學行為進行詮釋。並比較兩位教師反省特性與其他層級教師反省特性之差異。. 二、資料的編碼 本研究所收集的資料依分析與討論需要,所進行編碼的有研究前訪談、課前訪談及 課後訪談等內容。其編碼方式以A師一百零一年三月二十號課後訪談事件一為例: A師:1010320-1,A、B代表A教師與B教師;101代表一百零一年;03代表上課月份; 20代表上課日期;-1代表事件一。. 三、資料的信效度檢核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希望透過多元取向的觀點,以三角檢核的方式來為本研究進行 信度與效度之檢核。三角檢核採用不同方法的三角查證,不同方法可以是訪談、觀察、 33.

(42) 與非干擾性測量等,又稱作「方法間的三角查證」 (鈕文英,2012) 。本研究以觀察法、 訪談法與內容分析等方式來交叉比對,方便研究者的分析與比較並進行詮釋。減少研究 者本身偏見影響。以下分別描述資料蒐集方式: 〈一〉觀察法 觀察法為研究者參與教師教學現場中所觀察到的事件做紀錄。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中 發現教師教學問題與學生反應等事件紀錄下來,並於課後向教師提問、澄清。達到研究 者的解釋與教師覺察自己教學行為之間的一致。 〈二〉訪談法 研究者於研究前、課前及課後對教師進行正式訪談,訪談問題採半結構式的提問。 當教師回答完問題後,研究者會再就觀察的問題在繼續提問。等教師本身對於當天教學 進行反省完後與研究者問題皆澄清,才結束一堂課後的訪談。 〈三〉內容分析 研究者於學期初即蒐集兩位教師的教學大綱與教學進度,並請兩位教師於課後撰寫 教學反省札記,問題採半開放式的問題。教學設計部分因為考量教師課務繁忙,採用課 前訪談的方式代替。教學反省札記因回答問題與訪談內容同質性高,加上回收並沒有很 齊全的狀態,所以僅作為佐證的內容之一。. 34.

(43)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場域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主,而觀察對象是兩位體育系資深體育教師,旨在探 討大專體育教師在普通體育課程中教學反省的狀況。本章依據研究者蒐集的訪談、觀察 與文件資料進行分析,共分成三節,第一節討論個案大專體育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反省 的信念,第二節探討個案大專體育教師教學反省的內容,第三節分別探究兩位大專體育 教師教學反省的差別與其他層次教師教學反省的差異,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大專體育教師教學信念的反省. 本節探討教師過去生活經驗與其教學反省信念的關係,並分別就 A、B 個案大專體 育教師的生活履歷、對於大專體育課程的信念、對於有效體育教學的看法、教學反省的 信念與綜合討論三個部份加以說明: 壹、A 個案大專體育教師 一、A 教師的生活履歷 〈一〉生長背景 A 教師從小生長在小康的家庭環境裡長大,父母對於孩子們的物質供應不虞匱乏,在教 育方面也非常的重視。並且從小就訓練孩子自己做決定,小從自己的衣著、社團的參與, 大到升學、額外補習學跳舞。 「我爸爸、媽媽向來對於我的未來決定也都尊重,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不能傷害別人, 你要好好善待你自己,大概只有這個要求。」 〈A 訪:1010229〉 「所以我來學跳舞,大一額外要補習費,找劉鳳學老師學跳舞,他們一口就答應了, 他們大概了解一下,是歌星演唱後面那個伴舞那個嗎?我說爸爸不是,那是學校的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nhancing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 Secondary Level is a resource package produced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More than 90% of the leaders reported that the Panel Chair was also expected to ensure that all teachers followed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to review evidence of teaching

- Teachers can use assessment data more efficiently to examin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learning progres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ir

The localiza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supersymmetric (exact solvable) field theory. A special Wilson loop is also solvable by

to introduce how teachers may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Purposes of which are to build a cumulative record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ssist teachers in monitoring student’s progress and modifying teaching programs to adapting

It provides ethnic minority parents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parents”) with useful information including Hong Kong’s education system, major education policies

A Very good. You are able to apply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endogenetic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major landform features along plate boundaries to expla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