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

之相關研究

王秀惠

1

蔣佳玲

2 1

高雄縣路竹鄉大社國小

2

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

摘要: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的現況,瞭解不同背景 教師之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之差異,進而分析教師教學效能感對教學行為的預測力。本研究採用 普調查法,利用自編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狀況調查問卷」,針對高雄縣 147 所學 校 206 名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共回收 168 份有效問卷。蒐集的資料以獨立 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偏向中、高效能,擔任職務及教學年資等背景變項 間有差異存在。 二、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行為趨向進步取向,不同背景變項間無差異存在。 三、「個人教學效能」對教學行為的預測力最大。 四、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行為取向強度依教學效能感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關鍵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行為、教學效能感

壹、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隨著師資多元化的來臨,教師效能 逐漸受到重視,如何增進教師效能,已 成為教育改革的焦點(邱柏翔,民90)。 在面對日益緊張的師生與家長關係,以 及應合科技所必須再加強的新知能,教 師對教學環境的勝任感及個人內在的信 念,均反應在其行為表現,並進一步影 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柯志恩,民88)。是 以,教師「教學效能感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的發揮,對學生學習成就、人 格發展,甚至對家庭、社會及整個國家 的健全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教育、課程的改革必須透過教師教學的 歷程來實踐,而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主 宰教學的成敗,更是教育品質的重要指 標。在瞬息萬變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在 教學歷程中的決策與行為,會影響教師 的教學品質,因此,欲期教學活動順利 進行,探討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的教學行 為,使其有優異的表現,以增進教師教 學品質,達成教學任務,是不容忽視的 重要課題(葉金裕,民90)。長久以來, 教師的教學效能感經常做為教學成效的 重要指標,但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成 效之間的關係仍未有定論。值此九年一 貫教育改革之際,欲落實我國科學教育 改革的目標,探討當前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 的關係有其必要性。 一般而言,所謂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或稱教師自我教學效能)是指教師從事 教學工作時,對於自己的教學能力及影 響學生學習程度之自我能力評估(Armor, Conry-Oseguera, Cox, King, McDonnell, Pascal, Pauly, & Zellman,1976;Gibson & Dembo , 1984 ; Newmann, Rutter, & Smith,1989;Rosenholtz, 1989; Woolfolk & Hoy,1990;Guskey & Passaro,1994; 周新富,民80;顏銘志,民 85;吳美蘭, 民 88;劉月娥,民 89)。有關教師教學 效能感 在國內外已 有諸多學者 進行探 討。許 多研究是以 教學效能感 為依變 項,探討不同背景因素(性別、教學年 資、擔任職務、學歷、學校規模及班級 大小)之教師教學效能感的差異性,其 研究結果並不一致(Glass & Smith, 1979;Greenwood, Olejnik, & Parkay,

(2)

1990;Riggs,1991;Hoy & Woolfolk, 1993;周新富,民 80;孫志麟,民 80; 劉威德,民83;鄭英耀、黃正鵠,民 85; 劉月娥,民89;朱陳翰思,民 91;邱錦 堂,民91;馮雯,民 91;簡玉琴,民 91)。 例如,Greenwood et al.(1990)、周新富 (民80)和邱錦堂(民 91)發現女性教 師的教學效能感高於男性教師;而Riggs (1991)、劉威德(民 83)、及鄭英耀、 黃正鵠(民 85)的研究卻顯示男教師的 教學效能感高於女教師。 至於教師教學效能感、教學信念、 與教學行為之間的關係也是相關研究探 討的重點之一。例如顏銘志(民 85)抽 取高屏地區公立國小127 所學校 1045 名 教師為研究對象,從「進步取向」和「傳 統取向」與「內控性教學效能」和「抗 衡性教學效能」等層面,探討國小教師 教學信念、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的關 係。進步取向者強調知識是可變的、教 師對教學內容和方式有專業自主的決定 權、適應個別差異、維持非正式的師生 關係;傳統取向者強調知識是特定的、 教學必須完全遵照教育當局的規定、維 持較疏遠正式的師生關係、不注重個別 差異。內控性教學效能包含教師盡心教 學、善用教學方法、診斷與補救教學等 三項能力;抗衡性教學效能則指抗衡家 庭、學校、社會與學生差異等四項能力。 其研究結果顯示:國小教師內控性教學 效能偏向高效能,抗衡性教學效能則偏 向低效能,教學年資與教學效能呈正相 關;國小教師教學行為大部分趨向進步 取向,不同背景變項間有差異存在;內 控性教學效能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解釋力 最大。 甄曉蘭和周立勳(民90)則是利用 問卷調查法,抽取雲林縣與嘉義縣市500 名擔任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的教師為研究 對象,從「知識觀」、「教學任務」、「教 學歷程」、「教學評量」與「教學策略」 等層面,探討國小教師的自然科學教學 信念與教學策略的關係。結果顯示:國 小教師愈相信科學知識為學習者主動探 究的結果、無絕對不變的科學定理、在 教學上愈強調問題探究、引導學生主動 發表、重視教學準備與支持多元評量的 國小自然科學教師,愈偏向採用「以學 生學習為主」的教學策略;而愈相信自 然科學中的基本概念是永遠不變的、在 教學上愈強調教師傳授科學的知識、教 導學生獲得正確概念及紙筆評量的重要 性,愈偏向採用「以學科知識為主」的 教學策略。 在測量教師教學效能感工具方面, 國內外已有若干研究嘗試發展。例如 Enochs and Riggs(1990)發展的測量工 具「科學教學效能信念量表」共有23 題, 用以測量職前小學科學教師的自我效 能。該量表包含「個人科學教學效能信 念量表」與「科學教學結果預期量表」 二部分,內容包含對科學概念、科學教 學法、抗衡外在科學不良因素、促進學 生學習等科學效能的評估。結果顯示: 二分項量表的係數分別為 .90 及 .76,顯 示此量表具有相當的可靠性。本研究主 要參考Enochs and Riggs(1990)的「科 學教學效能信念量表」及顏銘志(民85) 的「教師效能量表」,將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區分為「個 人教學效能」、「班級經營效能」、「抗衡 性效能」等三個層面;並參考甄曉蘭和 周立勳(民90)的「國小教師自然科學 教學信念問卷」,轉化為實際之教學行為 後,將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 教學行為區分為「知識與學習觀」、「課 程與教學」、「學習評量」等三個層面, 且依據顏銘志(民85)的研究取向,將 教學行為區分為進步(學習強調學生參 與、根據兒童經驗擬定教學內容與方 式、實施多元評量)與傳統(學習由教 師主導、注重正式化的課程、偏重紙筆 測驗)二個取向,並針對不同背景之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探討其教學效 能感與教學行為之關係,期以增進教師 有效教學行為,提昇科學教育品質。 據此,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包括以 下三項: 1.不同背景的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師之教學效能感是否有差異? 2.不同背景的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師之教學行為是否有差異? 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 能感對教學行為是否具預測作用?

(3)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自編「國小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教師教學狀況調查問卷」以九 十一學年度任教於高雄縣公立國民小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對象進行普 調查。以教師的性別、教學年資、擔任 職務、學歷、學校規模與班級大小等六 種背景變項來探討其對教師教學效能感 與教學行為的影響,以及教師的教學效 能感對教學行為的預測作用。本問卷包 括「基本資料」、「第一部份」(教學效能 感)、「第二部分」(教學行為)等三大項。 教師教學效能感問卷係參考Enochs and Riggs(1990)的「科學教學效能信念量 表」、顏銘志(民85)的「教師效能量表」 編製而成;教學行為量表則參考甄曉蘭 和周立勳(民90)的「國小教師自然科 學教學信念問卷」、顏銘志(民85)的「教 學行為量表」編製而成。 題目類型採李克特式(Likert-type) 六點量表模式,從「完全不同意」到「完 全同意」分成六個等級,其作答方式由 受試者就自己想法及在實際的教學行為 情形,勾選一個最符合自己的選項。計 分方式則是依「完全不同意」到「完全 同意」的等級順序,分別給予1、2、3、 4、5、6 的分數,其中屬於反向題的部分 則採反向計分,得分愈高,代表教師教 學效能感愈高或教學行為愈傾向進步取 向;得分愈低,代表教師教學效能感愈 低或教學行為愈傾向傳統取向。本問卷 的效度分析,以內容效度與專家效度為 主。問卷編製係根據文獻探討並綜合專 家意見而成。問卷編製後請二位具科學 教育背景的大學教授及五位具實務經驗 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員就問卷的 妥適性、題目型態、文詞用語及內容的 適當性等方面提供意見與建議,最後才 完成本問卷。 預試以普調查的方式針對台南市國 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進行,問卷 發送給44 所國民小學共 88 名教師,回 收問卷65 份,有效問卷 64 份。將預試 的有效問卷輸入電腦建檔後,運用SPSS for Windows 的統計套裝軟體,取高低分 約百分之二十七的樣本,進行項目分 析,求出每一題的決斷值,對決斷值偏 低的題目加以刪除,編製成正式量表。 舉例來說,預試問卷教學效能量表第15 題「學生做實驗時,我會去巡視並記錄 學生的操作情形」,因決斷值未達顯著水 準,所以刪除。正式施測則以九十一學 年度高雄縣公立國小現任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教師為普調查的對象,發送給147 所學校共206 名教師,回收問卷 175 份, 有效問卷為168 份。本問卷二部分量表 信度之計算,均採Cronbachα 係數。由於 預試量表的題目經過修改,因此,信度 係數的計算以正式施測的資料為依據, 結果分析如表一、表二。 表一: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之信度係數 因素層面 教學效能感量表 個人教學效能 .78 班級經營效能 .77 抗衡性效能 .70 整體 .84 表二:教學行為量表之信度係數 因素層面 教學行為量表 知識與學習觀 .66 課程與教學 .80 學習評量 .76 整體 .82

(4)

參、研究結果分析及討論

(一)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

教學效能感現況

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 教學效能感現況方面,從表三可以看出,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效能 感在「個人教學效能」和「班級經營效能」 等因素層面有 91.07%以上傾向高效能,顯 示教師在該二層面的教學效能感相當良 好,「抗衡性效能」有 57.14%傾向高效能, 顯示教師在該層面的教學效能感屬中等。 若從傾向高效能百分比來分析,可發現國 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個人教學 效能」層面的效能最傾向高效能。 鄭宏財(民 87)、劉月娥(民 89)、邱柏翔 (民 90)、馮雯(民 91)和簡玉琴(民 91) 的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具有中等、中上或 高度的教學效能感,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而顏銘志(民 85)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 各因素層面的教學效能感不一致,有偏高 效能,亦有偏低效能,與本研究結果有些 不同。顏銘志(民 85)研究高屏地區之國 小教師之教學效能感,結果發現,在「內 控性教學效能」上偏高效能;在「抗衡性 教學效能」上則偏低效能。本研究的「抗 衡性效能」偏中效能,與顏銘志(民 85) 的研究結果不同,此一現象可能原因為研 究對象不同導致研究結果亦不相同。本研 究對象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多數為科 任,與班級學生及家長的互動機會及處理 非關教學的問題較少,因此,「抗衡性效能」 較一般教師為高。 表三:教師教學效能感不同因素層面之現況分析 因素層面 人數 題數 總分 平均數 標準差 傾向高效能百分比 個人教學效能 168 5 30 24.35 2.94 98.81 班級經營效能 168 5 30 22.45 3.41 91.07 抗衡性效能 168 4 24 15.90 2.33 57.14 整體教學效能 168 14 84 62.70 7.33 95.82

(二)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

學效能感之差異情形

若從教師的背景切入,在不同背景教 師教學效能感之差異性方面,發現擔任職 務在抗衡性效能及整體教學效能達顯著水 準,亦即級任教師在整體與抗衡性效能比 科任教師更偏向高效能;而教學年資在三 個因素層面及整體教學效能亦達顯著水 準,亦即服務年資超過 25 年教師的個人教 學效能比服務年資低於 3 年之教師更偏向 高效能;服務年資 3 年以上教師的班級經 營效能比服務年資低於 3 年之教師更偏向 高效能;服務年資 15 年以上教師的整體教 學效能比服務年資低於 3 年之教師更偏向 高效能;至於其他背景(如性別、最高學 歷、學校規模、班級大小等)之差異則未 達顯著水準,整理摘要成表四。 表四:教師教學效能感差異結果摘要表 個人教學效能 班級經營效能 抗衡性效能 整體教學效能 性 別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最高學歷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擔任職務 不顯著 不顯著 級任教師>科任教師 級任教師>科任教師 教學年資 超過25 年> 低於3 年 3~15 年>低於 3 年 15~25 年>低於 3 年 超過25 年>低於 3 年 15~25 年>低於 3 年 超過25 年>低於 3 年 3~15 年>低於 3 年 15~25 年>低於 3 年 超過25 年>低於 3 年 學校規模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5)

班級大小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不顯著 說明:>代表教學效能感偏向高效能強度的大小 本研究結果發現,擔任不同職務的教 師之教學效能感在某些因素層面有差異, 這與孫志麟(民80)、劉威德(民 83)、謝 寶梅(民84)、鄭宏財(民 87)、朱陳翰思 (民91)、余季容(民 91)和馮雯(民 91) 的研究結果相似;而與劉月娥(民89)的 研究不同。 再者孫志麟(民80)、謝寶梅(民84)、 顏銘志(民85)、鄭宏財(民 87)、劉月娥 (民89)、邱柏翔(民 90)、朱陳翰思(民 91)、馮雯(民 91)和簡玉琴(民 91)的 研究發現,不同教學年資教師在整體或部 分層面的教學效能感有差異,與本研究結 果相符;另有余季容(民91)的研究發現, 不同教學年資的資優班教師之教學效能感 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教學年資的普通班教 師之教學效能感則未達顯著差異。 至於性別、最高學歷、學校規模、班 級大小等變項,本研究結果為無差異,與 劉威德(民83)、余季容(民 91)和簡玉 琴(民91)的研究相符,而孫志麟(民 80)、 謝寶梅(民84)、顏銘志(民 85)、鄭宏財 (民87)、劉月娥(民89)、邱柏翔(民90)、 朱陳翰思(民91)和馮雯(民 91)的研究 結果則與本研究有些不一致。 現今之國小教師大多經過教育專業訓 練,對自己從事教學工作的能力無庸置 疑。因此,不同性別、最高學歷、學校規 模和班級大小等背景之教師,其教學效能 感均偏向高效能。然而,今日科技的進步 與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無所不在,國小學 生因其年幼判斷力不足,常受其誤導而不 自知。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教師得面 臨其挑戰,抗衡外在環境對學生負面的影 響。欲導正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得先取得學 生的信賴,而級任教師朝夕與班上學生相 處,較易發現其問題並及時輔導之,因此, 級任教師的抗衡性效能及整體教學效能顯 著高於科任教師。再則,或許由於經驗的 累積可增長智慧、自信與能力,教學年資 較久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呈現 出較高的教學效能感。然而此一現象也可 能是因為年資較久的教師較少接觸其他新 發展之教學模式,僅針對自己熟悉的教學 習慣加以回答所致。究竟造成此現象的原 因為何,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討。

(三)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教

學行為現況

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之教 學行為現況方面,根據表五的結果可以看 出,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 行為在「知識與學習觀」、「課程與教學」 和「學習評量」等因素層面有95.24%以上 趨向進步取向,顯示教師的教學行為相當 良好。若從趨向進步取向百分比來分析, 可發現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 「課程與教學」層面的行為最趨向進步取 向。 表五:教師教學行為不同因素層面之現況分析 因素層面 人數 題數 總分 平均數 標準差 趨向進步取向百分比 知識與學習觀 168 3 18 13.02 1.68 95.83 課程與教學 168 3 18 14.84 1.80 98.21 學習評量 168 3 18 13.95 2.06 95.24 整體教學行為 168 9 54 41.80 4.39 98.80 湯仁燕(民82)和顏銘志(民 85)的 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相同。而潘雅芳(民 85)的研究發現,國中教師較偏向「評判 主義」的科學信念,且「評判主義」的科 學信念愈強,則「支持行為」的教學行為 愈多。其「支持行為」的內涵與本研究的 進步取向之教學行為相似,故其研究結果 與本研究結果亦雷同。

(6)

(四)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

學行為之差異情形

在不同背景教師的教學行為之差異性 結果發現,在整體及各因素層面的教學行 為未見任何二組平均數達到顯著差異。因 此,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 行為並不因背景的不同而有差異。湯仁燕 (民82)與顏銘志(民 85)的研究結果與 本研究結果有所不同。 國內小學教育的轉捩點始於民國八O 年代,教育改革聲浪風起雲湧,從民國八 十五年頒佈新課程綱要、提倡人本主義、

放教育、小班教學精神到創新教學九年

一貫課程,緊鑼密鼓實施教育改革政

策,其教學的課程、方法與評量的方

式,跳脫舊有的傳統制度,轉而注重生

活化的課程、活潑生動的教學法和多元

的評量,教學的重心也由學生取代教

師。風行草偃結果,教師的教學行為遂

起了三百六十

度大轉變,容許學生參與教 學活動設計、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調整教 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並適應學生的個別差 異而採取不同的評量與標準。因此,基於 上述因素,本研究結果應屬合理----國小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教學行為趨向進 步取向,且不同性別、最高學歷、職務、 教學年資、學校規模和班級大小等背景教 師之教學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五)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相關之

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 學行為整體及各因素層面的相關達到.01 的顯著水準,各層面相關係數在.15~.62, 且「個人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各層面的 相關比「班級經營效能」、「抗衡性效能」 與教學行為各層面的相關較高。由此顯 示,整體教學效能與整體教學行為,以及 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各因素層面有顯著 的正相關(表六)。 表六: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教學行為相關係數摘要表 知識與學習觀 課程與教學 學習評量 整體教學行為 個人教學效能 .34** .59** .47** .59** 班級經營效能 .28** .56** .48** .56** 抗衡性效能 .15** .41** .25** .34** 整體教學效能 .31** .62** .49** .61** **p<.01

(六)教師教學效能感對教學行為解釋

力之分析

另從表七的結果分析可得,「個人教學 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能使迴歸方程 式達顯著水準。更進一步的分析結果發 現,「個人教學效能」對整體的教學行為有 較大的解釋力,可解釋總變異量的34.68 %,「個人教學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 二種變項,同時可有效解釋整體教學行為 的總變異量達39.90%。 表七:教師教學效能感解釋教學行為之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順序 變項名稱 R平方量 R平方 增加量 迴歸係數 原始 迴歸係數 標準化 F 值 1 個人教學效能 .3468 .3468 .5936 .3972 89.65**

(7)

2 班級經營效能 .3990 .0522 .3934 .3058 56.43** **p<.01

(七)不同教學效能感教師其教學行為之

分析

本研究比較教學效能感高、低分組教 師的教學行為差異情形之結果如表八所 示,「個人教學效能」、「班級經營效能」與 「抗衡性效能」之高、低分組教師,在教 學行為的得分均有差異,即不同教學效能 感教師的教學行為亦會有所不同。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效 能感與教學行為的相關達.01 的顯著水 準。在教學效能感各因素層面高、低分組 教師的教學行為亦有顯著差異,亦即教師 教學效能感的高低會影響教師的行為取 向。再進一步分析發現,教師的「個人教 學效能」與教學行為的相關最高,解釋教 學行為的變異量最大,即預測力最高。由 此顯示,教師在實際的教學行為,其對「個 人教學效能」的知覺勝過「班級經營效能」 與抗衡外在環境負面影響學生而加諸在教 師身上的壓力(抗衡性效能)。此一現象可 能是因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具有高度 信心所致,這或許可以使我們更加肯定國 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確實需要專業 的素養與教學能力。唯有教師個人對自我 專業教學能力有所肯定,才能真正發揮出 來專業的教學行為。 表八:不同教學效能感教師在教學行為的t考驗摘要表 因素層面 組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值 自由度 個人教學效能 高分組 62 27.26 1.39 20.69** 122 低分組 62 21.27 1.80 班級經營效能 高分組 48 26.44 1.56 24.86** 96 低分組 50 18.32 1.67 抗衡性效能 高分組 67 18.09 1.37 17.85** 137 低分組 72 13.82 1.45 **p<.01

肆、結論及建議

根據研究顯示,目前高雄縣國小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在整體教學行為和各 因素層面上的教學行為均趨向進步取向。 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背景變項(性別、 最高學歷、擔任職務、教學年資、學校規 模、班級大小)之教師,其教學行為趨向 進步取向的強度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在 「個人教學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因 素層面偏高,而「抗衡性效能」則偏中效 能,顯示教師們感覺家庭問題、同儕關係、 社會文化及科技傳播媒體等因素對學生負 面影響頗大,甚至自覺無法與之抗衡,以 導正學生行為。教育行政機關對家庭社經 背景較差的學童、不良社會風氣及科技的 不當使用,應建立適當的配套措施,以改 善其不利因素;學校行政方面需加強宣導 親職教育,做好家長與教師溝通的橋樑, 適當安排學習障礙學童的鑑輔及安置,強 化輔導功能,並充分提供資訊以支援教 學,促進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增進教學成 效,提升教育品質。 在「個人教學效能」層面,教學年資 超過25 年比低於 3 年的教師較偏向高效 能;在「班級經營效能」層面,教學年資3 年以上比低於3 年的教師較偏向高效能; 在「抗衡性效能」層面,教學年資15 年以 上比低於3 年的教師較偏向高效能;在整

(8)

體教學效能上,教學年資3 年以上比低於 3 年的教師更偏向高效能,證實資深教師之 教學效能感高於資淺教師。故教師應主動 與同儕請益分享教學經驗,學校亦應安排 適當時段讓全體教師專業進修、經驗交 流,互相切磋、成長,增進實習教師及初 任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也藉此機會讓資深 教師接觸不同教學策略,進而提升全體教 師的教學成效。 在教學效能感對教學行為的預測力 上,本研究發現,現今高雄縣國小自然與 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對 教學行為的預測力最大,次為「班級經營 效能」。同時,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師的教學效能感強度不同,其教學行為趨 向進步取向的強度亦有所差異。換句話 說,如欲增進教師進步取向的教學行為, 就得提升其教學效能感。因此,師資培育 機構對未來教師除了培養有形的教育專業 知能外,亦應強調無形的潛在課程----教學 效能感的薰陶,以強化未來教師進步取向 之教學行為。而在職教師的進修研究活 動,亦應朝此方向繼續努力。

伍、參考文獻

1. 朱陳翰思(民 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 效能感與專業智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吳美蘭(民 88):簡介「教師教學效能 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60-69。 3. 余季容(民 91):國中一般智能優異班 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邱柏翔(民 90):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 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邱錦堂(民 91):國中導師信念、班級 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6. 周新富(民 8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 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7. 柯志恩(民 88):教師心革新--教師效 能提升之策略。中等教育,50,1,10-21。 8. 孫志麟(民 80):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 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9. 湯仁燕(民 8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 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馮雯(民 9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 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葉金裕(民 90):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 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4,15-22。 12. 甄曉蘭、周立勳(民 90):國小教師自 然科學教學信念之調查。國民教育研究 學報,7,215-241。 13. 鄭宏財(民 87):國民小學教師全面品 質管理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14. 鄭英耀和黃正鵠(民 85):教師自我效 能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2,219-244。 15. 劉月娥(民 8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 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劉威德(民 83):國中教師學成敗歸因、 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17. 潘雅芳(民 85):國中教師科學信念與 教學信念、教師行為的關係。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 謝寶梅(民 84):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 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 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 79-96。 19. 顏銘志(民 8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

(9)

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20. 簡玉琴(民 91):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 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21.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 L., Pascal, A., Pauly, E., & Zellman, G. (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22. (Report No. R-2007-LAUSD). Santa Monica, CA : The Corpo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30 243 )

23. Enochs, L. G., & Riggs, I. M. (1990).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ing efficacy belief instrument : A preservice elementary scal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90(8), 694-706. 24.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25. Glass, G., & Smith, M. (1979).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class size and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1), 2-16.

26. Greenwood, G. F., Olejnik, S. F., & Parkay, F. W. (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23(2), 102-106.

27. Guskey, T. R., & Passaro, P. D. (1994).

Teacher Efficacy : A study of construct dimension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1(3), 627-643. 28. Hoy, W. K., & Woolfolk, A. E. (1993).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 organizational health of school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4), 355-372.

29. Newmann, F. M., Rutter, R. A., & Smith, M. S. (1989).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ffect school sense of efficacy,

community, and expect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4), 221-238.

30. Riggs, I. M.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ience teacher

self-effic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0 705) 31. Rosenholtz, S. J . (1989). Workplace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eacher quality and commitment :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4), 421-439. 32. Woolfolk, A.,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1), 81-91.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Their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Hsiu-Hui Wang

1

Chia-Ling Chiang2

1Dashe Primary School, Kaohsiung 2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their instructional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The approaches of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were investigated and examined under the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such as sex, age, teaching years, size of schools, etc. In addition, the potential of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was also tested for predicting their behavi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ru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apted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naire, “The Inventory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was developed and answered by 168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from 147 elementary schools in Kaohsiung County.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were performed on the data.

Some results came as the follows: 1.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tended to mid or high degre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were existed in teachers’ capacities in schools and their teaching seniority.

2.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tended to be progressive,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mong teach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3. Teachers’ personal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could be predictable the best to their teaching behavior. 4. There wa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feeling of teaching efficacy and the degree of their

teaching behavior.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 The teaching modes of ELA in English include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language subject teacher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to conduct cross-curricular English

Schools may strategical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each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ternal assessment refers to the assessment practices that teachers and schools employ as part of the ongo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cess during the three years

to introduce how teachers may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A Very good. You are able to apply y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endogenetic process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major landform features along plate boundaries to explain the

• A school with teachers strong in science can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ments in GS by promoting reading in science and providing ample opportunitie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The pre-primary institution is able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round theme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rand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