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職教育再造的挑戰與展望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職教育再造的挑戰與展望"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Ol : 1O

.6249IS

E.

2

0l

4.6S.2.01

技職教育再逅的挑戰與展望

吳明振教授

林雅幸科長

陳堵基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 草北市立內湖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壹、前面

。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期 足,而有廣設高中,甚至廢高職之議, 社會傳統視技職教育為次等教育之刻板 印象等因素,加上少子女他問題的影響 日深,使得技職教育發展受到相當程度 的阻礙。 由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臺灣高科 技產業、服務業等知識經濟產業比例的 提升,高等技術人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技職校院的提升轉型固有其時代背景和 需要,然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經濟的發 展需求,技職教育的制度、目標、課噁 規劃與教學內涵,亦需適時加以變革, 因應潮流趨勢調整修正,與時俱進,以 培育未來經濟與產業發展所需之人才。 本文分析當前我國技職教育發展趨 勢與問題,探討技職教育再造政策的方

(2)

向與內涵,並對未來技職教育發展策略 提供看法與建議。

貳、當前按職教育面臨

間題與挑戰

近二十年來年台灣教育改革積極推

行,大量技職學校改制,雖達成技職教

育多元化目標,但隨著產業全球化及經 濟環境轉變,技職教育亦遭受學界及企 業界批評,認為所培養人才無法為職場 所用,造成學用落差,引發技職教育轉 型與發展方向的省思與討論。以下分別 就八個面向加以說明:

一、校院改制改名問題

六十年代初期,專科學校確實對當 時臺灣產業提供適當人力需求;自教改 推動以來,為提升技職教育人才培育素 質,教育部積極輔導專科及技術學院改 制改名,成為以科技大學為主流的高等 嘲教育體制;加以大量設置綜合高中 ,調降高中職學生人數比例,加強通識 教育及招收高中應屆畢業生,但卻未能 在基本能力及專業技術能力上有所精進 ,導致技職教育內容無法務實致用的質 變,包括師資、課程及學生三方面均有 朝一般大學之學術研究傾斜的變化,因 此有學者質疑這樣的現象,是否有助於 提升技職教育的品質(吳清山、簡惠閔

,

2008)

廖年淼、劉玲慧 (2009 )認為,無 論是五專或是二專都是園中或高中畢業 生就學的選工頁,且目前14所專科學校中 ,有 13 所為醫護學校,當前職場缺乏醫 護人力之際,若專科學校漸漸萎縮,亦

要考量大學層級之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或一般大學所培育醫事人力量能,是否 足夠填補職場所需人力之缺口。

二、教師實務能力問題

亞都麗緻集團嚴長壽蓋事長2011 年4 月發表的「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及相 關談話中,對我國技職教育有如下批評 「技職教育偏差己造成基層技術勞力 短缺,無實務經驗的博士攻占技職體系 、業師努力拼博士...0 J 在師資的專 業方面,技專校院師資來源確實以國內 外普通大學之研究所為主,半數以上教 師缺乏實務經驗,教學逐步朝向理論發 展。國內部份大專校院在教師升等、教 師評鑑等雖已發展出「尊重各領域學術 專業」的共識與做法,將教師的多項表 現納入評審範圍,但政府部門有關五年 五百億、頂尖大學、國科會與教育部各 項傑出研究,以及多數大學校內研究傑 出、講座教授相關獎項的審查,仍相當 重的比例是以 SSCI 、 SCI 等期刊文章及其

(3)

影響力 (IF) 為評比標準(林明池,

2011

)

;升等審查制度雖然規定教師可以專 利、創新成果、專業技術管理、產學合 作研發成果等技術報告升等,但地位及 便利性質遠不如學術論文升等,教師以 技術報告升等送審率低,且各校以業界 實務能力聘任之專業技術教師為數少, 因此以學術導向的技專教師升等聘任制 度,對課程教學反而逐漸與普遍大學接 近,模糊技職教育的特色,而有與產業 界需求脫節情況。

三、課程規劃實施問題

在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為了因

應社會變遷,技職教育加人許多人文及

資訊忱的課程,造成學生專業能力的滑 落;高職教育逐漸萎縮且目標定位不清 ,技專校院的課程及教學也與普通大學 日漸趨近,未能落實建教合作、實習及 位課程推動機制,顯示臺灣技職教育 課程需要重新調整並思考有效策略,以 提供學生務實學習內涵。李隆盛、賴春 金 (2011 )認為,校外實習應該儘可能使 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經驗中學習和成;而 學生實習有酬或無酬,被認為是檢驗學 生深人職場真實工作程度的重要準則 因此提出技專校院校外實習課程應以「 富有學習的有酬工作經驗」為理想。

四、學生素質問題

蔡明學 (2011 )指出,高職受到升 學主義及考試領導教學的影響,使高職 從職業技能為主的就業導向,轉變為追 求升學發展情形,技職教育的特色因而 淪失;加上一般社會傳統仍然有重學術 輕實務觀念,技職教育淪為學生次級選 擇,在生源不足以及部分學校為提升學 生素質情況下,技專校院開始招收基礎 學科能力好的高中學生,排擠高職學生 的升學進路,衝擊弱化高職教育;而課 程安排無法因應學生個別程度差異,造 成學習意願不高,學生程度反趨低落。

五、十二年國教政策影響問題

2014 年為政府預計開始推動實施 十二年國教政策的一年,然而行政院所 編列技職教育總預算卻較2013年減少,因

此遭質疑為「輕技職 J

;

2012 教育論壇

「弱勢報告:期待一個更適性的未來」 '亦指出配合十二年國教的新修「高級 中等教育法 J '只有特色招生和免試人 學兩條路,此人學制度設計將壓縮技術

型高中的特殊招生需要,扼殺技職教已

生機,呼籲「莫讓技職教育淪為十二年 國教政策的犧牲品」。

8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期

(4)

六、少子女化問題

臺灣地區初婚年齡及生育年齡均顯

著延後, 1999年生宙平均年齡28.1歲,至

2009年生母平均年齡30.2歲,學校少子女

f七日趨嚴重,國小在學總人數不斷下降 ,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從2001

年的 192萬 5 ,491 人,驟降為 2011 年 145 萬

6 ,585 人,減少將近47萬在學人數,少子

女他導致各級學校招生缺額不斷擴大。 林俊彥、張惠雯 (2009 )指出,學 生因傳統升學主義之影響,就讀志願本 傾向先選擇普通教育,在少子女他且高 等技職教育市場供過於求情況下,將造 成高職缺額暴增,影響銜接高職之技專 校院生源進路,技專校院未來在招生與 經營方面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曾瑞

議、張文夥及郭姿秀等人 (2009 )則認為

,少子女他對技專校院在學校經營管理 所面臨問題,有教育經費相互排擠、學 校將面臨招生不足之困境、學校過度競

籽成資源浪費高等教育品質下降

師資過剩的人力資源閒置等。

七、學雜費負擔問題

廖年淼、劉孟珊 (2004 )研究發現 ,進入高職學校就讀的學生學雜費負擔 約略是高中生的1. 5 倍,但高職學校的生 師比及享用的資源卻都低於普通高中; 出身已屬劣勢的技職教育體系學生,面 臨較為匿乏的教育資源卻負擔比較昂貴 的學費,此一現象不利於技職教育的發 展。 依據 102年7 月 10 日訂定公布高級中等 教育法第2條及第 56條規定 r 符合一定 條件者,兔納學費 J '103學年度人學之 新生開始逐年實施高中職(五專前三年 )免學費,就讀高中並符合所定補助基

準者(家戶所得於約定金額以下)亦兔

學費措施,此舉雖可減輕經濟較弱勢學 生就讀高職之學費壓力,鼓勵弱勢學生 就讀高職;另方面亦也有就讀高職(技 職教育)學生家庭必為社經地位較低之 假設,造成社會刻版印象扭轉不易。葉 埸彬 (2008 )認為,社會各界對技職教育 的認知不夠清楚,選填志願先普通後技 職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與家長的觀念與 價值觀,若未徹底改變此情勢,仍難以 提升技職教育的尊嚴。

八、學用落差問題

受到社會文他「重學術、輕技術」 觀念的影響,技職教育實作特色逐漸流 失,與職業的需求產生脫節,企業用人 「選校不選系」情節,造成技職學生就 業日益困難;一般大學錄取率不斷提高 ,次等教育觀念導致技職校院招收的學 生素質下降,影響技職教育競爭力。

(5)

綜合以上,我國技職教育面臨學校 課程設計偏向學科理論化、提供專業知 能不足、缺乏實務經驗師資投人,以及 推動產學合作與業界交流腳步較慢、無 法跟上產業發展所需、培育之人才難以 為產業所用等問題,均衝擊著技職教育 學校的生存空間與經營發展,是以如何 改造與創新技職教育實己刻不容緩。

參、技職教育再逅的第

略方向

楊朝祥 (2007 )指出,技職教育最 的價值在於提供學生學習就業所需的 知能,雖然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文及 基礎的學科能力不可缺,但技職教育的 學習內涵仍應以可以獲得雇用技能(

employable

skills) 為主要的考量。美國

的技職教育界在聯邦政府的領導下,深 知學生僱用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因此,

建教合作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企業發展課程(

Industry-developed

curricula) 、學徒訓練(

Apprenticeships)

等,紛紛被採用,以保證技職教育的學 習內涵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 有鑑於此,教育部在 2009 年至 2012 年推動「技職教育再造」第一期計畫,

在「強化務實致用特色發展」及「落實

培育技術人力角色」之定位下,分 5 個 推展面向,提出 10 項施政策略,各項策 略務求從點至面深根落實,逐步逐階段 執行,期透過該方案的實施,達到「改 善師生教學環境、強化產學實務連結、 培育優質專業人才」的目標(教育部,

2009) 。

「技職教育再造」第一期計畫執行

.至2012年止,自 2013年起至 2017年再繼續

推動「技職教育再造」第二期計畫,以 提升技職教育競爭力為目標,強調技職 教育之畢業生都應具有立即就業的能力 ,並能充分提供產業發展所需優質技術 表 1 r 技職教育再造」第一期計畫面向及策略一覽表 5個面向 制度 師資 課程與教學 資源 品管 試辦五專菁 強他教師實 擴展產學緊 改善高職 建立符合技( 英班紮實人 務教學能力 密結合培育 設備提升 專特色評鑑 力 模式 品質 機制 10項策略 強化實務能 引進產業資 落質學生校 建立技專 落實專業證 力選才機制 源協同教學 外質習課程 特色發展 照制度 領域 註:1.作者自行整理。 2.資料來源:教育部 (2009 )。 車。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 期

(6)

人力,進而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觀點 ,其體內容包括「制度調整」、「課程 活他」、「就業促進」等 3 個面向 9 項策 略(教育部,

2013)

,如表2所示。 以下針對 9 項策略的推動目標及具 體作法加予敘述:

一、政策統整

為因應產業變遷,滿足業界人才需 求及提升學生就業力,本項策略規劃結 合政府部門、產業及學校三方資源,以 建立教考訓用政策一致的技職教育發展 策略及產學訓培育機制,並藉由訂定技 職教育相關專法,統整高職與技專校院 教育政策。 其具體作法包括跨部會、產業界及 技職學校合作機制的水平整合,以及建 立高職與技專校院對話平臺的垂直整合 ;建立完善技職教育制度,包括增進教 師實務能力、規劃符合技職學校特色的 評鑑制度、獎勵補助指標導引策略、彈

性及實務課程教學、學生就業力評量、 產業合作結合、企業提供實習機會等內 容,兼顧技職教育特色之技職教育法規 ,建立臺灣技術及職業教育之人才培育 模式,彰顯技術及職業教育之特色。 二、系科調整 近年來由於高職學生漸以升學為導 向,且學校漸往設科成本低之新科系傾 斜,連帶影響技專校院之君主科規劃,也 使得產業人力結構產生傾斜。本項策略 希望透過技專校院與高職學校系科之盤 點、學生變動與產業人力需求分析及獎 補助機制之引導,能使學校所培育之人 力,更緊密連結與貼近產業所需。 作法方面,分析高職與技專端之三長 科設置、在學學生數、新生註冊率等變 動情形,作為學校供給端與產業需求端 對應之基礎;從需求面分析未來可能面 臨缺工之產業對應諾夫科,將高職及技專 熱門設置諾夫科班,與其未來之實際人力 表 2 技職教育再造第二期計畫面向及策略一覽表 3 個面向 9 項策略 制度調整

政策統整 象科調整 實務選才 課程活他 課程彈性 設備更新 實務增能 就業促進 就業接軌 創新創業 證能合一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13

)

已/

(7)

需求對準'並彙整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所作之產業人力供需調查,作為核定系 科設置、調整及學生總量依據。優先補 助高職及技專校院調整、設置與製造業 或重點產業類科等辦學成本高,且基層 技術人力缺乏之相關科班。

三、實務選才

鑑於高職學生升學日增,教學內容 受傳統「筆試選才」影響,偏重一般考 科,而忽略實務能力之培養,未來應強

化「實務選才」人學方式,以引導師生

重視實務教學與實作能力,以貼近產業 所需人力。 具體作法為檢討現行招生管道,提 高各技專校院第2階段指定項目甄試以非 書面資料審查方式辦理之比率,以及加 分採計項目與加分比率;將高職各群專 題製作成果表現、競賽、執行業務執照 等務實特色,納入技優甄審報考資格, 鼓勵各校以術科測驗成績為人學選才依 據;整併現行之招生管道,朝簡化招生 、落實實務還才之目的,將同屬實務選 才機制之管道整併。為維持招生管道之 彈性,仍將持續辦理單獨招生,規劃調 整四技二專統一人學測驗方式,以引導 高職重視實務技能之方式辦理。

四、課程彈性

策略目標為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建立從高職至技專校院課程之 銜接,並對焦職場需求,培育學生具備 畢業即可就業之能力。 在作法方面,依產業需求為導向, 建置高職及技專校院課程與教材銜接產 業需求之彈性機制,製作各類群科專業 科目及數位他基礎科目銜接課程,並規 劃高職升學與就業導向模組他課程;調 整系科自我定位,與業界建立策略聯盟 並共構產業導向之實作及特色課程(含 核心專業能力、實習課程及職業倫理) ,由高職、技專及業界共同規劃課程銜 接產業需求之彈性機制,並採分組教學 ;強化技專校院學生基礎學科能力、人 文素養以及英文能力,推動技專校院跨 國學位學程,促進人才國際流動。

五、更新設備

由於國內產黨快速轉型發展,致學 校教學實習設備與產業界產生嚴重落差 ,影響實務教學及學生實作能力之學習 。改善策略為分階段更新高職及技專時y 院製造業或重點產黨類科等成本高且基 層技術人力缺乏之相關系科班設備,匯 整業界設備與發展現況,提供學校更新 汰舊之參考;鼓勵技專校院與在地高中 主2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 期

(8)

、高職及國中形成縱向的連結,開辦短 期技術課程或體驗營隊;整備高職區域

技術教學中心及群科中心學校設備與人

力資源,提供各校配合教師研習、學生 實作等課程;提供誘因鼓勵產業捐贈學 校教學設備,受贈學校與贈與單位應簽 訂捐贈協議書,載明權利義務,以及智 慧財產權歸屬與雙方互惠協定等。

六、實務增能

當前技職校院未具實務經驗專任教 師比率偏高,課程教學及升等機制均傾 向學術研究;學生疏於專業技術與正確 工作態度之養成,致無法與產業密切結 合,產生嚴重學用落差情形。 具體作法分兩大面向。在教師實務 增能方面,包括鼓勵現有教師赴公民營 機構進行短中長期研習服務,以及引進 業師協同教學,聘任具業界經驗之新進 專業科目教師;鼓勵高職專業科目教師 甄試,著重實作測驗;以各項獎補助指

融評鑑機制等制度面,鼓勵技專教師

以技術報告或產學研發成果升等。學生 實務增能方面,包括落實高職、技專校 院學生及研究生於校內、外及海外之企 業或研發單位實習;建立完善實習機制 ,與業界研訂實習課程大綱及實習關鍵 能力學習成效之評核指標,簽訂實習契 約,保障學生權利;建立產企業公會交 流平臺,鼓勵業界與學校合作並提供實 習職缺,針對實習職缺不易提供之產黨 別,設立區域模擬實習公司等。

七、就業接軌

策略目標為開設各類契合式人才培 育專班,並紮實技職教育宣導,培訓學 校職輔人力,以利學生適性發展、就業

接軌及提升就業力。

在作法方面,辦理契合式人才培育 專班,獎補助高職學校結合產企業職訓 中心開辦就業導向專班及辦理學生赴職 場體驗;引導技專校院辦理「產黨學院 J '明定學校與業界在人才培育共同負 擔責任,結合公部門相關資源,建置資 訊交流平臺。此外,將學生就業率納入 評鑑及獎補助之指標、落實技職教育宣 導、建董技職學校學生職涯探索歷程檔 案、培訓技職職涯規劃種子教師、結合 勞委會職訓局辦理區域校園徵才活動等 ,都是可行之配套作法。

八、創新創業

策略目標為訂定補助要點,遴選 6­ 8所科技大學建立技專校院創新創業平臺 '結合地方政府、學校、周邊產業及社 區資源,協助區域經濟發展,及媒合區 域產業所需各層級就業人力。

品ν

(9)

具體作法為辦理創新創業課程研習 營、各項推廣活動、競賽、創業補助計 畫(含學校研發成果衍生新創事業) 推動校園創業文化,協助國際發明展得 獎作品商品化;媒合產業進駐學校,結 合各部會補助計畫,推動各式產學合作 計畫,引導技職師生深入業界,輸出教 學服務。 九、證能合一 目前政府及民間證照種類繁多,唯 未能對應產業實際需求,致學生取得之 證照難以為業界所用,相關課程亦無法 配合調整。 在作法方面,配合系科盤點及調整 結果,提供系科與產業需求相對應、產 企業公會推薦產業界認同之專業證照, 並鼓勵學生取得;結合教考訓用,獎助 高職及技專校院依據各目的事業主管機 關所建置之職能基準,與產業界共同規 劃課程,並協助學生取得通過勞委會之 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標章之結業證書 ,以提升學生就業力。

肆、關於按職教育再進

政第的省思興建議

2009年至 2012年教育部推動的「技

職教育再造」第一期計畫,從制度、師 資、課程與教學、資源、品管規劃等5個 面向著手,確實也能切中技職教育的現 況與問題,回應社會對技職教育檢討改 革的呼聲。該計畫所規劃的 10項施政策 略中, r 引進產業資源協同教學」、「

強 1c 教師實務教學能力」及「落實學生

校外實習課程」等三項策略實為計畫推 動重點,分別訂定了「教育部補助技專 校院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實施要點」 「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教師赴公民營 機構研習服務作業要點」及「教育部補 助技專校院開設校外實習課程作業要點 」並給予申請計畫之技專校院經費補助 。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三項重點策略

的執行成效如下:

(一)遴聘業界專家協同教學計畫 豆化成效而盲, 99學年度共有88所技專校 院通過申請計畫,教育部補助總經費達 8 ,083 萬 5 , 764元,申請業界專家員額數共 計 2 , 100人,補助學校實際遴聘業界專家

人數為5 , 815 人次,比原申請員額數多2.8

倍。 (二)教師赴公民營機構研習服 務計畫在 99學年度共補助的所學校,近 2 , 000名專校院教師參與研習服務,總、γ­ 辦理221 項研習服務課程方案,研習人數 計 1 , 975 人。機構以民營企業居大部分, 有 221 家機構提供教師研習服務機會,其 中民營企業 174家,公營機構 17 家,法人

14

中等教育第65卷第 2 期

(10)

機構 30家;共發展出近 1 , 500個實務教材 、 720個課程,指導2 , 874名學生,製作了 687個專題,各校赴企業研習教師所促成 之產學合作收人高達7 , 188多萬元。 (三)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計畫 99學年度計有 87 所學校申請,補助經費 計新臺幣 1 億0,621 萬的00元,合計補助學

生人數為 8 , 510人。調查各校 99學年度實

際參與符合教育部補助要點課程型態之

實習學生人數達到,273人,較98學年度之

詣,385人,總成長率達到 .84%

;

99學年度

提供各校校外實習課程之實習機構數增

加為 8 ,629家,成長率達 1 1. 5%° (教育部

,

2012)

自 2013 年起至 2017 年繼續推動的「技

職教育再造」第二期計畫,針對 3個面向 規劃 9項策略,相較於第一期計畫內容, 特別強調技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的 培養,以充分提供產業發展所需優質技 術人力,並期望改變社會對技職教育的 觀戚。值茲計畫推動伊始,謹針對計冉

冉話語蠶的九項推動策略,提供一些個人

淺見: 一、在政策制訂方面 (一)不論訂定技職教育法規或建 置對話平臺,均須仰賴相關單位放棄本 位主義,開誠布公,具有為國家培育優 質技職人才的共識才能成功。以技專校 院校外實習課程為例,常有企業不願提 供實習名額,或將學生視為替代人力( 廉價勞工) ,造成學生沒有機會透過實 習增進實務能力,所以如何藉由平臺使 企業及其主管機關溝通,讓企業了解其 所肩負之社會責任是非常重要的。 (二)技職教育法規規範對象僅為

學校端,其影響範圍似乎無法擴及於教

育以外之相關單位(例如企業) ,會造 成法規效益受到侷限之缺憾,這是技職 教育再造二期政策未來應思考如何突破 的關鍵。

二、在系科調整方面

(一)實際運作上,學校人才供給 端之盤點調整較為容易掌握,但各目的 事業主管機關所作之產業人力供需調查 ,真確性則尚有待考驗。為建立臺灣人 力資源規劃、執行、檢討之一貫體制,

以促進人力之發展與有效運用,經濟建

設委員會自民國 55 年起出版第一期人力 發展計畫(共提出 12期) ,提出對未來 中期之人力發展策略與具體措施;其後 因人力發展計畫已由各部會自行規劃,

經建會於「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

(民國 94-97 年) J 後,停止辦理相關人

力發展計畫(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3

)。然而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數眾 多,其人力需求調查之定義、指標、方

(11)

法、期間及目的等均有不同,易造成推 估失真之情形;若需求端之真實準確資 料無法獲知,就遑論人才供給端一一學 校能準確無誤對應進行諾夫科調整。 (二)近年來技職校院之化工、機 械等部分工業類基礎科系相繼停招,除 了這些類科辦學成本較高之因素外,與 學生選讀科系偏好亦有相當關聯性;島 生普遍不願選讀工業類基礎科系,每年 招生缺額甚多,在招生名額總量有限及 辦學成本考量下,學校當然將名額調整 至學生就讀意願較高之科系。因此本項 策略除補助經費加強學校開設意願外, 如何設法提高學生就讀缺工及基礎相關 科系意願是重要的工作。

三、在招生還才方面

(一)現行技專校院招生管道相當

多元,在少子女他生源減少情形之下,

各校真不透過各種管道極力爭取學生, 招生準備期間延長,招生困難度提升, 因此欲兼顧簡化招生管道原則,又能落 實實務還才,仍待思考突破之道。 (二)眾所周知「考試領導教學」 '如何設計符合技職教育特色之選才機 制,以確實引導高職教學朝向實務他發 展,亦是技專校院的一大挑戰。

四、在課程規畫。方面

(一)長久以來,高職與技專課程 銜接問題已有非常廣泛之討論,即便經 由本項策略完成高職與技專不足及重複 之銜接課程教材,甚或更進一步製作高 職端及技專端各類科課程教學指引與教 材,然而技專部分的執行落實效果將有 待觀察,大學課程自主以及其師資培育 可成之特殊性將是影響本策略成效之主 因,因此與其他策略的作法結合,透過 補助機制的導引相形重要。 (二)由於高職課綱所規劃課程時 數有限,在加強各類科專業科目講授與 實作課程的安排下,如何能再有充足時 數加強基礎學科、通識博雅教育及語文 能力方面之教學,對高職學校在課程安 排有其挑戰性。 五、在設備更新方面 (一)在規劃設備更新時,學校宜 邀集相關產業企業代表共同研商 '7 解 業界最新使用操作的設備,配合學校現 有教學目標及課程、師資、預算,以達 效益最大他;且要拋棄本位主義或消 4戶, 預算之心態,才能避免設備購置後無法 符應業界需求,或校內並無相對配合之 課程及會操作使用的師資。 (二)若能確實要求廠商損贈設備

..

車。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 期

(12)

儀器時一併簽訂捐贈協議書,或為一大 突破,過去有相當多企業捐贈設備,原 因可能是曾受惠於學校、校友為回饋母 校、或是為節稅等,若未配合與學校進 行人才培育規劃課程或產學合作技術研 發,往往有設備閒置無法真正讓學生及 教師受益。然產業界簽訂捐贈協請書之 意願'仍有待落實及觀察。

六、在實務增能方面

(一)鼓勵現有教師赴公民營企業 研習立意良好,然除企業界須有此需求 外,研習內容以及研習合約簽訂品質,

亦關條辦理成效甚鉅。在少子女他潮流

下,各校莫不設法搏節開支,所能聘請 之專職新進教師數量實相當有限,而引 進黨界教師協同教學執行困難度相對較 低,但學校仍必須妥善規劃掌控品質; 男在鼓勵教師以技術報告或產學研發成 果升等部分,如同本文前述量能仍無法 與學術論文相比擬,尚待各校修訂法配

J-規及落實實施。

(二)學生實習方面,以目前企業 界提供實習缺額,仍不足以支持所有技 職學校學生接受實習課程之訓練,加以 有薪資實習比例仍不高,如何透過跨部 會協調是未來可以努力方向;建立實習 媒合交流平臺,及設立區域模擬實習公 司,則必須由跨校區域產學合作推動單 位結合各界能量方能成功。

七、在就業接軌方面

(一)學校與業界合作規劃課程及 共編教材之立意良善,然業界教材編製 能力及規劃課程經驗、時間有限,實務 上仍須由學校教師主導,徵求業師意見 與協助,是較為可行的作法。 (二)為提升學生就業所規劃的各 項配套作法,若能增加對配合學校或機 構對應之誘因規劃,則能提高策略推動 之成功機率。

八、在創新創業方面

(一) 102學年度上學期技專校院開 設創業課程者,計有 12校的科系 343 門課 程(技職校院課程資源綱,

2013)

,較集 中在工業工程、文化創意、創新科技管 理等 3類科系開設,普及率似尚有待加強 ;創業必須與產學技術研發或創新商業 模式結合,並與課程配合,以提高學生 學習意願與教學效益。 (二)產學合作是技職學校重要特 色,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業有 10 年以 上歷史,成果相當豐碩,主管機關應思 考未來如何結合學校發展願景與特色, 將產學合作的推動打破點對點有限合作 模式,透過跨部會分工及整合,確實將

(13)

實施效益紮根於學校。

九、在證能合一方面

(一)專業證照質比量更值得關切 ,目前評鑑及獎補助指標已大幅降低專 業證照採計比重,避免學校課程傾斜向 開設容易取得之證照,未來如何統整各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提出之證照尚待教育 主管機關費心。 (二)在職能導向課程部分,教育 部於2001 年推動技專校院君主科本位課程, 並將其在內人評鑑指標; 99年至 101 年教育 部補助技專校院辦理工業類 (5校 24J長) 、車輛類(1 2校系)及研究所(1 2校所) 實務課程研發、試辦及落實計畫,其內 涵也已包含職能導向之課程規劃。課程 改革計畫運用在教學往往需較久之推動 時間,效益上也缺乏比較基準,不易呈 現明顯成果,因此在中央部會或學校端 均不易爭取經費;然課程最直接影響學 生學習成效,似仍妥善延續為宜。

恆、結語

就教育目標而言,技職教育不應只 是為了提供探索職涯機會及職業準備而 形成的教育,還需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 與持續學習能力,並鼓勵個人和社會的 發展,積極參與改善社區,開發方面的 工作和終身學習,培養團隊的技能和發

展(林俊彥、郭宗賢,

2007 ; Moore'

2007) 。技職教育亦應強調其與普通教育 之問的交流及銜接,提高學生的學術、 職業與技術能力,將中學與高等教育予 以連貫,對於教師、行政人員的專業發 展亦應重視,且在技職課程的規劃上強 調有效性與符合就業市場的需求(楊朝

祥, 2010) 。

職業訓練的目的在「即訓即用」 以培育目前職場所需人力為要務;而技 職教育則著重於「對未來所需職業知能 的養成」。在高度分工的社會中,並非 所有職業內容及其課程發展,都可符合 畢業即符合特定就業工作所需的要求, 技職教育課程的規劃應以培養就業準備 所需能力為主,而非僅專注於立即就業 能力。技職教育課程的規劃'應考量未 來(或6-10年後)的產業結構需求與 特質,並且更進一步考量「國際化」需 求。 本文就我國技職教育當前問題挑戰 及未來因應策略為主軸陳述,並就教育 部自 2009年迄今持續推動之第一期、第二 期技職教育再造政策加以分析及提供1;$',,;" 盲。技職教育與臺灣經濟建設發展關你 密切,過去培養不少技術人才,造就臺 灣經濟奇蹟'技職教育在國家技術人才 培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而為回應外界

18

中等教育第65卷第 2 期

(14)

對技職教育的期待,技職教育唯有隨著 整體環境與社會需求變化,及參考先進 國家作法,有效結合產業需求,致力強 化產業人才的培育,始能落實再造政策 的精神與目標,重現臺灣技職教育的榮 景。

參考文獻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3

)。中

一期人力發展計畫。 2013年 11 月 24

日,取自:

http://www.cepd.gov.tw/

m l. aspx?sNo=0000454 。 吳清山、簡惠閔 (2008 )。臺灣高等技職

教育改革分析: 1996-2007年。教育

研究月刊, 167' 47-67 。 李隆盛、賴春金 (2011 )。技專校院開設 校外實習課程的精進方向。技術及 職業教育季刊,

1

(3)

'27-32 。 技職校院課程資源網 (2013) 02013年 11 月 24 日,取自:

http://course-tvc.

o

yuntech.edu.tw

lW

eb

lD

efau1

t.

aspx

拆明池(

2011

)。學術評比不應獨 SSCI 、 SCI等期刊文章。臺灣教育評 論月刊,

1 (2)

'10 。

林俊彥、郭宗賢 (2007 )。德、澳、美、

日技職教育發展對我國學校行政之 敢示。學校行政, 47

'

13 卜的0 。 林俊彥、張惠雯 (2009 )。我國高等技職 校院行銷管理模式之建構。學校行

政雙月刊,

65 '

1-15 。

林聰明 (2011 )。技職教育人才培育政策 一一「技職教育再造方案」簡介。 技術及職業教育季刊,

1 (2)

2-6 。 教育部 (2009 )。第一期技職教育再造方 案。 教育部(

2012

)。技職再造辦理成果

。 2013年 11 月 24 日,取自:

http://

www.iaci.nkfus

t.

edu.tw

/I

ndustry /

CP.aspx?s=21

&n=37 。 教育部 (2013 )。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方 案。 教育部 (2013 )。中華民國教育統計(

102年度版)

曾瑞議、張文戰、郭姿秀 (2009 )。少子 他對技專校院經營管理壓力與因應 策略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

5

(3)

'175-208 。

楊朝祥 (2007 )。中美技職教育發展之比 較與展望。"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國改研究報告。取自:

http://

www.npf.org.tw/post/2/1716 。 楊朝祥(2 010 )。美國技職教育發展的沿 革、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

47 '

135-164 。 蔡明學(

2011) 0

2009年臺灣地區民眾對 技職教育議題看法之調查。教育人 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

28 (5)

(15)

;場彬岳致約8) 。技職教育政策的評析與 展望。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民 主深化過程中的國家教育發展國際 學術研討會專書, 71-1 的。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廖年淼、劉玲慧 (2009 )。從就業市場表 現析論臺灣專科學校學制調整政策

。教育資料集刊,

43 '

37-51 。

廖年淼、劉孟珊 (2004 )。高中職教育資 源投入之比較分析。教育政策論壇

,

7(

1)

,

41-58 。

Moore

,

L.

(2007). Preaching the word:

Care前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chniques:

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月 82(3),

48-5

1.

ζ

2。 中等教育第 65 卷第 2 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持續配合本部 政策推動藝術教 育、師資供需評 估、辦理教育實習 及 教 師 進 修 工 作,建議針對提升 國民中學專長授 課比率教師進修 第二專長學分班 辦理部分,可後續 追蹤。.

以就業為導向辦理相關課程與措施,培育技職學生專業知識與就業技能,並導 入工作實務訓練,訓練學員職場應用能力,以提供產業所需優質人才。本分署 於民國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一、 能因應美髮技術的發展及社會需求,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素養,落實

審查後完成教學觀察表 綜合報告表 再請對方填寫成長計畫 審核後完成...

二專 工業機械 二技 工業電子科技(高級技術員) 二專 汽車製造維修 二技 無塵室設備(高級技術員) 二專 紡織機械 二技 自動化科技電子(高級技術 二專 機電整合 二技

分署 崑山科技大學 私立 技專校院 財務金融 財富管理與行銷學程 136 雲嘉南. 分署 大同技術學院 私立 技專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