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應用於IEEE 802.11a之10位元100MS/s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應用於IEEE 802.11a之10位元100MS/s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應用於 IEEE 802.11a 之 10 位元 100MS/s

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

10 Bits 100MS/s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for IEEE 802.11a

研 究 生:朱陳糧

指導教授:董蘭榮 博士

(2)

應用於 IEEE 802.11a 之 10 位元 100MS/s

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

10 Bits 100MS/s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for IEEE 802.11a

研 究 生:朱陳糧 Student:Liang ChuChen

指導教授:董蘭榮 博士 Advisor:Dr. Lan-Rong Dung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eptember 2005

(3)

應用於 IEEE 802.11a 之 10 位元 100MS/s

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

學生:朱陳糧 指導教授:董蘭榮 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電機與控制學程

(研究所﹚碩士班

本論文設計實現一個應用於 802.11a 之 10 位元 100MS/s 數位類比轉換

器,在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的實現,切換電流源式是一個很好的實現方

法。但由於製程參數漂移的關係,使得數位/類比轉換器的規格很難達到較

高的精確度。傳統使用校正電路雖可改善數位/類比轉換器的精確度,但所

付出的成本與複雜度也提高許多。故本論文參考一個電流源偏壓技巧,稱

為『抗製程漂移偏壓電流源』技術,改善臨界電壓漂移與電源導線壓降造

成電流誤差,並應用於電流源的設計,經蒙地卡羅模擬結果證實,利用此

方法,受製程參數影響造成 V

th

漂移以及(W/L)誤差和電源電壓誤差的影響

有顯著的改善。在考量梯度誤差方面電流源採用四象限對稱佈置,消除線

性和拋物線梯度誤差。最後使用 TSMC 0.35μm Mixed Signal 2P4M 製程完

成 12bit 電流源式數位/類比轉換器之設計,完成電路後證實,此一電流源

式數位/類比轉換器,有效克服和改善製程漂移,梯度誤差等問題。

(4)

10 Bits 100MS/s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for IEEE 802.11a

student:Liang Chuchen Advisors:Dr. Lan-Rong Dung

Degree Progra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thesis describes a 10-bit 100MS/s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DAC) for

IEEE 802.11a. For high-speed application, The current-source mode has been

popular in high speed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applications. However, to

obtain accurate current-source is not easy due to process variation. Although

several calibration circuit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the cost and

circuit complexity are usually very large. 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raditional

threshold-voltage compensation method, we use a new current source biasing

technique to reduce the current error caused by inevitable threshold-voltage

variation, transistor (w/l) size variation, power-source variation and temperature

change. Finally we apply this technique to 10-bit weighted-current-source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SPICE simulations show that for 0.35-µm TSMC Mixed

Signal 2P4M process with a 3.3 V power supply; the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variation is reduced significantly.

(5)

誌 謝

回首生活, 而今終能有所小成, 頗有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感。而能完成

此篇論文,深覺得之於人者太多, 出之於己者太少, 故書此誌謝獻給所有

曾幫助過我的人。

首先最要感謝的, 即是我的指導教授 董蘭榮博士,讓我有幸跨入積體

電路設計領域的殿堂,在為學處事各方面給予的教誨, 銘感五內,永誌難

忘。

感謝 張隆國老師、陳科宏老師、黃錫瑜老師 撥冗指導, 對這篇論文

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使其內容更加完備。

再者, 要感謝博士班學長張騰轟, 在我研究過程中不厭其煩的教導與

幫助。其次要感謝葉丁豪在我研究低潮時給予我的勉勵與鼓舞, 以及學弟

呂文豪與所有實驗室同學的陪伴與幫助。

最要感謝的, 是從小辛苦生育、養育、教育我的父母,對我全心全力

的付出,若不是他們長久來的支持, 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小小成果。感謝女

友秦宇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人,

謝謝你們!

(6)

目錄

中文摘要...I ENGLISH ABSTRACT ... II 誌謝... III 目錄...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簡介... 1 1.2 研究動機... 2 1.3 論文組織... 3 第二章 數位/類比轉換器原理 ... 4 2.1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 ... 4

2.2 理想數位/類比轉換器(IDEAL DAC) ... 4

2.3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規格參數 ... 5

2.3.1 解析度(Resolution) ... 5

2.3.2 偏移誤差(Offset error) ... 5

2.3.3 增益誤差(Gain error) ... 6

2.3.4 精確度(Accuracy) ... 7

2.3.5 累積非線性誤差(Integral nonlinearity error INL)... 7

2.3.6 差動非線性誤差(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error DNL)... 8

(7)

2.3.8 轉換率(Conversion rate ) ... 8

2.3.9 單調增加特性( Monotonicity ) ... 8

2.4 數位類比轉換器基本架構 ... 9

2.4.1 電阻串列式數位/類比轉換器(Resistor-String DAC)... 9

2.4.2 兩級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2-STAGE RESISTOR-STRING DAC)... 10

2.4.3 權重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BINARY-WEIGHTED RESISTOR DAC) ... 10

2.4.4 R-2R 電阻梯式數位/類比轉換器(R-2R ladders DAC)... 11

2.4.5 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數位/類比轉換器(CHARGE-REDISTRIBUTION SWITCHED-CAPACITOR DAC) ... 12

2.4.6 二進位碼權重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14

2.4.7 溫度計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CURRENT MODE THERMOMETER CODE DAC) ... 16

2.4.8 溫度計碼與二進位權重碼共用的區段式電流源數位/類比轉換器... 18

2.4.9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OVERSAMPLING DAC) ... 21

第三章 切換電流源式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設計 ... 27 3.1 12 BIT數位/類比轉換器規格... 27 3.2 12-BIT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 ... 28 3.2.1 12-bit 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架構 ... 28 3.2.2 電流源電路—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技術... 29 3.2.3 差動式切換開關驅動控制電路 ... 30 3.2.4 減少開關切換所產生突波對 DAC 輸出影響... 32 3.2.5 電流源電路—增加電流源輸出阻抗技術 ... 35 3.2.6 電流源 gradient error 問題解決技術 ... 35 3.2.7 二進碼轉溫度計碼編碼電路 ... 38 3.2.8 完整電路 ... 41 3.3 電路模擬結果 ... 42 第四章 晶片佈局... 47

(8)

4.1電流源設計和佈局... 47 4.1.1 電流源設計 ... 47 4.1.2 溫度計碼電流源佈局 ... 50 5.1 溫度計碼編碼電路設計和佈局 ... 51 5.1.1 二進位碼轉溫度計碼編碼電路 ... 52 5.2 Post simulation 模擬結果 ... 59 第五章 測試設定和量測結果 ... 62 5.1 測試環境設定... 62 5.2 量測結果 ... 65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工作展望 ... 69 REFERENCE... 70

(9)

表目錄

表 2.1 二進位碼和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非線性誤差比較 ... 19

表 2.2 二進位碼和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面積比較 ... 19

表 3.1 12 BITS DACPRE-SIMULATION結果 ... 45

表 4.1 電流源電路及偏壓源電晶體規格 ... 49 表 4.2 切換電晶體及驅動控制電路電晶體規格 ... 50 表 4.3 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七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電晶體規格... 55 表 4.4 CELL DECODER 電路電晶體規格 ... 56 表 4.5 LATCH 電路電晶體規格 ... 58 表 4.6 12 BIT DAC 佈局後模擬結果 ... 61

(10)

圖目錄

圖 1.1 DAC 在無線網路中基本架構 ... 1 圖 2.1 數位/類比轉換器基本架構 ... 4 圖 2.2 DAC 偏移誤差和增益誤差 ... 6 圖 2.3 累積非線性誤差 ... 7 圖 2.4 電阻串列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9 圖 2.6 二進位權重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11 圖 2.7 R-2R 電阻梯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12 圖 2.8 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13 圖 2.9 二進位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14 圖 2.10 MIDCODE GLITCHES... 15 圖 2.12 溫度計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17 圖 2.13 十位元數位/類比轉換器採用溫度計碼和二進碼區段位元關係圖 ... 20 圖 2.14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 21 圖 2.15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 22 圖 2.16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 23 圖 2.17 一階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模型 ... 24 圖 3.1 兩級式切換電流源數位/類比轉換器 ... 28 圖 3.2 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 29 圖 3.3 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蒙第卡羅模擬 128 次電流變化結果... 30 圖 3.4 (A)全差動式切換開關驅動控制電路及,(B)INV1,(C)INV (D)電壓波形... 31 圖 3.5 GLITCH 抑制電流源電路(A)~(E)及波型比較... 34 圖 3.6 電流源電路,增加電流源輸出阻抗 ... 35 圖 3.7 二維線性GRADIENT ERROR... 36

(11)

圖 3.8 二維拋物線GRADIENT ERROR... 36 圖 3.9 四象限對稱佈置 ... 37 圖 3.10 交插對稱順序溫度計碼排列方式 ... 37 圖 3.11 3 位元二進碼到溫度計碼編碼器 ... 39 圖 3.12 6 位元二進碼到 63 碼溫度計碼編碼器 ... 39 圖 3.13 栓鎖電路 ... 40 圖 3.14 6 位元 2 進位碼轉溫度計碼 ... 40 圖 3.15 完整晶片電路架構... 41 圖 3.16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電流波型 ... 42 圖 3.17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DNL 值 ... 43

圖 3.18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INL 值 ... 43

圖 3.19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MONTE CARLO 128次電流分佈圖 ... 43

圖 3.20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MONTE CARLO 128次 DNL 分佈圖 ... 44

圖 3.21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MONTE CARLO 128次 INL 分佈圖 ... 44

圖 3.21 12 BIT DAC 6 BIT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6 BIT 二進權重碼(SS 25°C)... 44

圖 3.22 12 BIT DAC 輸出 DNL=0.54 ILSB (SS 25°C)... 45

圖 3.23 12 BIT DAC 輸出 INL=0.3 I LSB(SS 25°C)... 45

圖 4.1 電流源電路及偏壓電路 ... 48 圖 4.2 電流源電路佈局結果 ... 48 圖 4.3 切換電晶體及驅動控制電路 ... 49 圖 4.4 開關切換電路及驅動電路佈局結果 ... 50 圖 4.5 電流源及開關、驅動電路佈局 ... 51 圖 4.6 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七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 ... 53 圖 4.7 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七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佈局 ... 54 圖 4.8 6 位元二進碼轉換為 63 碼溫度計碼完整轉碼電路 ... 55

(12)

圖 4.9 CELL DECODER 電路... 56 圖 4.10 CELL DECODER 電路佈局... 56 圖 4.11 LATCH 電路... 57 圖 4.12 LATCH 電路佈局... 58 圖 4.13 6 位元二進碼轉換為 63 碼溫度計碼及栓鎖電路完整轉碼電路佈局... 58 圖 4.14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佈局... 59 圖 4.15 POST SIMULATION 輸出電流波形結果... 60 圖 4.16 DNL 結果 (TT25°C)... 60 圖 4.17 INL 結果 (TT25°C)... 60 圖 5.1 晶片測試圖... 62 圖 5.2 步階波輸出波形 ... 65 圖 5.3 DNL=0.9LSB ... 65 圖 5.4 INL=2.5 LSB ... 66 圖 5.5 SIN 波輸出波形,FS=685.48KHZ FC=108MHZ... 66 圖 5.6 SIN 波頻譜 SFDR 為=70.99DB(11.5 BIT)... 66 圖 5.7 SIN 波頻譜,FS=685.55KHZ,FC=108MHZ... 67

(13)

第一章 緒論

1.1

簡介

為了達到頻寬需求在日漸擴增的應用程式下,資料傳輸速度最高達到54Mbps的 802.11a被視為下一代高速無線區域網路規格。因應802.11a之系統規格,本論文設計 實現一個轉換頻率可達100MHz並具有十位元解析度之數位類比轉換器,藉由數位類比 轉換器將數位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再由RF電路輸出,完成無線區域網路發射之動作, 如圖1.1所示。 圖 1.1 DAC 在無線網路中基本架構 在數位/類比轉換器(DAC)電路製作上,在高速、高解析度、穩定…等的訴求將會 是本論文的研究主題。電流源式的數位/類比轉換器在目前要求高速資料轉換率上,有 最優異特性,而電流源間要求高度相似性,此直接影響電路性能。採用溫度計碼的電 流源式數位/類比轉換器,每一電流源間有相同規格設計,可以有最好的線性度,但是 複雜拉線增加佈局困難度,很難單獨使用此一方法完成高位元的數位/類比轉換器,而 採用二進位權重的電流源式數位/類比轉換器,雖然容易完成高位元電路設計,但是每 一個電流源間呈2n 倍比例,要達到高精準的比例很不容易,並且在中間碼轉換時會產生 嚴重突波問題(mid-code glitch),所以在設計高速數位/類比轉換器上權衡溫度計碼

(14)

電流源和二進碼電流源,以達到最佳效能,本文以12位元數位/類比轉換器,採用高六 位元溫度計碼和低六位元二進位權重碼設計。高六位元溫度計碼控制電流源,尤其重 視電流源間因為製程因素和特性漂移差異的影響,使用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技術 [1],電流源間的差異可以降到最小。在考量電流源切換對輸出電流產生突波影響上, 此時最大突波發生在溫度計碼電流源間的切換,設計上只要克服此部分突波問題即 可,因為在低六位元二進位權重碼電流源切換上,突波值不會超過溫度計碼電流源間 的切換值。而實際上造成電流源切換突波可從兩方面了解,其一是路徑上流過電流的 改變產生變化,另一原因為開關電晶體閘極電位變化,導致電流路徑電荷變化,在開 關突波上採用串連緩衝電晶體 [2],能有效克服此一問題。除以上問題外,採用溫度 計碼控制電流源,佔用比較大的晶片面積,梯度誤差問題的影響會比較明顯,解決方 法為採用四對稱排列消除線性和拋物線誤差[3]。 由於數位/類比轉換器實現方法及技巧非常多,而且各種方法均有其優缺點,並不 能面面俱到的考量到所有的規格需求,本論文同時考量到製程參數變化,開關突波問 題以及大面積晶片佈局的梯度影響,最後完成設計並且得到很好的結果。

1.2

研究動機

在閱讀相關文獻之後,了解各種數位/類比轉換器的作法以及優缺點,在這些方法 之中,二進位權重電流源式(binary weighted current source)和溫度計碼電流源式 (thermometer code current source)兩者分段配置很適合去闡訴『抗製程漂移偏壓電 流源』技術,對提高電流源準確性,製程導致臨界電壓的飄移,同時在溫度改變和外 加電壓變化下分析此數位/類比轉換器特性方面,予以驗證其理論的可行性,我們以一 個十二位元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其中低六位元採用二進位權重電流源,高六位元採用 溫度計碼電流源,以此架構予以實做,得到相當優越效能,同時確定其改進效果如預 期所言。

(15)

1.3

論文組織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原理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定理,架構及實作方法。 第三章 介紹 12 位元的數位/類比轉換器架構,以溫度計碼控制的電流源和二進 位權重碼控制電流源並用方式完成設計。 第四章 12 位元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晶片佈局及佈局後模擬結果。 第五章 為 12 位元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量測。 第六章 結論及未來工作展望。

(16)

第二章 數位/類比轉換器原理

本章將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基本知識,設計 參數規格定義和原理,電路架構等,電路在應用系統中的腳色和地位方塊圖,理想的 數位/類比轉換器,以及其規格參數的定義。

2.1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在電路中的目的就是要把系統中處理完成的數位訊號轉換 為類比訊號,供人類的感觀接收,在自然界中大部分訊息都是類比的訊號,我們人類 的感觀所能接受的訊息也是類比訊號,但是訊號的處理幾乎都是用數位地方式做處 理,輸出是數位的信號,再經由數位/類比轉換器轉換為電的類比信號去驅動機悈裝置 轉換到我們所能接收的訊號。 圖 2.1 數位/類比轉換器基本架構 圖 2.1 為數位/類比轉換基本架構,包括數位資料輸入及信號保持電路,以提供數 位/類比轉換器一個短時靜態的輸入,再輸出部分為一個相對的類比信號,當然這些信 號的轉換都是由控制信號逐步一筆一筆予以轉換。

2.2 理想數位/類比轉換器(Ideal DAC)

2.1 式輸出電壓 Vout為理想數位/類比轉換器的類比輸出電壓大小,Vref為類比電壓

(17)

的參考信號電位,為最大類比輸出電位的 1/2。輸出 Vout和 Vref參考信號的關係為依照 數位訊號 b1,b2…bn輸入乘以所對應的權重(2-1,2-2…2-n),b1相對應的權重值最大為 (2-1 ),我們稱 b1為 MSB,而 bn相對應的權重(2-n)值最小,我們稱 bn為 LSB,n 即為此數 位/類比轉換器的數位數入數目或是稱作解析度。 ) 2 ... 2 2 ( 2 2 1 1 n n ref out V b b b V = − + − + + − (2.1) 在 2.2 式中我們會定義 VLSB的值, 此值為最小類比輸出變化量。 n ref LSBt V V 2 ≡ (2.2)

2.3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規格參數

2.3.1 解析度(Resolution):

此參數定義類比輸出變化位階相對於數位輸入訊號的二進制數目量,單位為 bit, 因此 N bit 數位/類比轉換器(DAC)代表類比輸出有 2N 個位階的電位變化輸出能力,以 12 位元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為例,輸出最大值到輸出最小值間將有 212 =4096 個位階,且 其數位碼對應的類比電位和計算值誤差要在 0.5 LSB 以內,才能確保沒有漏碼情況產 生。

2.3.2 偏移誤差(Offset error):

在 2.3 式中定義 Eoff(DAC)的值,如圖 2.2 所示 ,DAC 實際響應輸出量和理想輸出量 (計算值)之間的誤差值除以單位變化量(VLSB)的值,單位為 bit,在電路實現上,偏移 誤差是很難避免的,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完全消除它,但是在對輸出訊號的應用或 是量測上,我們要知道怎樣去使其影響降到最小,在計算電路性能時,我們要將其考 慮進去,並且修正輸出數據,因為這些偏移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被接受的。

(18)

0 ... 0 ) ( LSB out DAC off V V E ≡ (LSB) (2.3) 圖 2.2 DAC 偏移誤差和增益誤差

2.3.3 增益誤差(Gain error):

在 2.4 式中定義 Egain(DAC)的值,參考圖 2.2 ,增益誤差量為 DAC 修正偏移誤差量後 實際輸出響應和理想輸出量之間的誤差值除以單位變化量(VLSB),單位為 bit,我們之 所以要考慮偏移誤差和增益誤差,是因為我們接下去要計算 DAC 的性能,考慮這些因 素後,修正數據再予以計算我們要量測的指標,包刮 DNL 和 INL…等,為電路精確度 的指標。 ) 1 2 ( 0 ... 0 1 ... 1 ) ( − − ⎥ ⎥ ⎦ ⎤ ⎢ ⎢ ⎣ ⎡ − ≡ N LSB out LSB out DAC gain V V V V E (LSB) (2.4)

(19)

2.3.4 精確度(Accuracy):

絕對精確度(absolute accuracy):

為理想輸出響應和實際響應間的差量,包括偏移誤差量、增益誤差量及 線性誤差量。 相對精確度(relative accuracy):

為理想輸出響應和實際輸出響應在移除或修正偏移誤差量及增益誤差 量後的誤差值。精確度地單位為 bit,且誤差量要小於 0.5 個 LSB,因此以一 個 N bit 精確度的 DAC,則所有的誤差量包刮累積非線性誤差和個別非線性 誤差要小於 0.5*(Vref/2N)。

2.3.5 累積非線性誤差(Integral nonlinearity error INL):

累積非線性誤差(INL)為實際輸出響應在排除和修正後偏移誤差和增益誤差後和 理論值之間的差量,如圖 2.3 所示,將前述誤差修正後實際量和理想值間的最大差量,

圖 2.3 累積非線性誤差

(20)

LSB step N step n n V ideal V ideal V ideal Vn actual Vn INL , 2 1, ( ) 1 ) ( ) ( ) ( = − ≤ − = (LSB) (2.5)

2.3.6 差動非線性誤差(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error DNL):

差動非線性誤差(DNL)為針對個別相鄰間的變化量差值減去 1VLSB所得到的差量的 值,在 2.6 式中定義的值即為一般所稱的 DNL,而一般我們所要求的是最大的 DNL 值必 須小於 0.5 個 VLSB,才算達到設計要求規格。 LSB step step step step n V ideal V ideal V ideal V actual Vn DNL , ( ) 1 ) ( ) ( ) ( = − = (LSB) (2.6)

2.3.7 穩定時間(settling time):

為前一狀態轉換到下一個穩定狀態(電位)的時間,定義狀態改變後和理想值間的 誤差小於 0.5VLSB以內所需的時間,一般而言我們會去考濾中間碼部份,因為這是改變 量最大的地方,穩定時間會是最長的。

2.3.8 轉換率(Conversion rate ):

為最大連續有效轉換資料的速度,為使資料有效轉換,DAC 輸出值和理想值亦必需 誤差小於 0.5VLSB以內,而轉換時間最長將會發生在中間碼部份,因此最大轉換率就是 穩定時間的倒數。

2.3.9 單調增加特性( Monotonicity ):

一個具有單調增加特性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DAC),當數位碼增加時,對應的類比 輸出要相對的增加,當數位碼減少時,對應的類比輸出要相對的下降,DAC 要達到單調 增加特性則 DNL 要小於 0.5 VLSB以內,若 DNL 僅小於一個 VLSB以內,而且要保有單調增 加特性則 INL 要小於 0.5 VLSB以內。

(21)

2.4

數位類比轉換器基本架構

本節將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基本架構,包括 電阻串列式(resistor string DAC),兩級電阻串列式(two stage resistor string DAC),二進位權重電阻式(binary-weighted resistor DAC),R-2R 電阻梯式(r-2r ladders DAC),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charge-redistribution switched-capacitor DAC),二進位碼電流源切換式(current mode binary-weighted code DAC),溫度計碼 電流源切換式(current mode thermometer code DAC)…等。

2.4.1 電阻串列式數位/類比轉換器(Resistor-String DAC):

圖 2.4 為電阻串列式數位到類比轉換器[4],數位信號轉換為相對應開關控制信號以控 制對應的開關,將電阻分壓上電壓傳送到運算放大器輸入(緩衝器),此電路缺點在於 不容易實現高解析度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因為開關數量為 2N 個,電阻數量為 2N -1 圖 2.4 電阻串列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個,以 12 為元為例,開關數量為 212 =4096 個,電阻數量為 212 -1=4095 個,因此所佔面 積會很大,而其優點在於,被動元件電阻在製程上可以有很高的線行特性,若搭配其 他技術,將此類轉換器轉換低位元部份(LSB),可以達到很高的解析度。

(22)

2.4.2

兩級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2-Stage Resistor-String DAC

):

相較於電阻串列式數位到類比轉換器(DAC)在實現多位元時需要大量的電晶體開 關和大數量的電阻,並且佔用大面積的缺點,[5]做一改進,在圖 2.5 為改進後的電阻 串列式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稱為兩級電阻串列式,數位信號分為高位元和低位元兩組, 分別解碼以控制開關動作順序,如此轉換器相對應開關控制信號數目為 2x2N/2 +2N/2 個, 電阻為 2x2N/2 -1 個,以 12 為元為例,開關數量為 2x212/2 +212/2 =192 個,電阻數量為 2x212/2 -1=128 個,相較於圖 3.1 此電路大幅減少開關數目和電阻數目,晶片佈局面積也 大幅縮小,但是為了使第二級不會成為第一級的負載,前級和後級間要加入單位增益 緩衝器,對於實現高解析度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相對的也比較可行。以相同原理若 是採用三級或是更多級時將會更節省開關數目和電阻面積。 圖 2.5 兩級電阻串列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2.4.3

權重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Binary-Weighted Resistor DAC): 相較於前兩節的電阻串式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需要比較多的開關控制和大數量 電阻的缺點,在圖 2.6 中為二進碼權重電阻式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輸入電阻以倍數

(23)

方式增加,MSB 部分電阻最小,LSB 電阻最大,對 N 位元轉換器而言,兩者阻抗相差 2N 倍,電阻大小在實作時要很注意比例匹配問題,但是架構上是相對簡單,輸出電壓如 2.7 式所示,控制開關數目和位元數相同,而開關為訊號路經的一部份,開關電阻必須 考慮到輸入電路電阻內,位元切換時因為每一路徑有不同的時間常數,在 LSB 部分有 最大阻抗和最大時間常數,而中間碼部分有最大變化,尤其要注意輸出狀態是否已經 穩定,因此在轉換速度上會有相當限制。電位偏移量也是影響性能的因素之ㄧ,要消 除偏移電位問題可採用全差動式架構,同時可修正為同相輸出。 圖 2.6 二進位權重電阻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n n in in ref F ref F out b b b b B B V R R R b R b R b V R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 2 2 .... 8 4 2 3 3 2 2 1 1 3 2 1 (2.7)

2.4.4 R-2R 電阻梯式數位/類比轉換器(R-2R ladders DAC):

相較於二進碼權重電阻式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輸入阻抗比例過大和時間常數太 大的缺點,在圖 2.7 中為 R-2R 電阻梯式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輸入電阻為 R 和 2R 固 定大小以階梯狀排列,正好客服了二進碼權重電阻式 DAC 在電阻實作上匹配以及每一

(24)

路徑時間常數相差過大的缺點,在實作上更為節省面積和有更好的頻率響應能力,輸 出電壓如 2.8 式所示,控制開關數目和位元數相同,而開關為訊號路經的一部份,併 入 2R 電路電阻內考慮,位元切換時因為每一路徑不同的時間常數,和流經電流不同而 互相補償而得到很均勻地響應速度。 圖 2.7 R-2R 電阻梯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R V I b V R R I b R V ref r N i N i i i ref F i r i F out 2 2 2 1 1 1 = ⎟ ⎠ ⎞ ⎜ ⎝ ⎛ = =

= − = (2.8)

2.4.5 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數位/類比轉換器(Charge-Redistribution

Switched-Capacitor DAC):

此電路基本原理為依照數位碼控制重置輸入各電容值,經由切換開關控制,將輸 入端電容電荷轉換到運算放大器迴授端電容器上,依電荷不滅定律,輸出端產生對應

(25)

電位 Vout,在圖 2.8 中為四位元 DAC 例子,b1 為 MSB,b4 為 LSB,Φ1導通時,因為運算 放大器輸入端虛接地,迴授電容 16C 兩端放電,C 到 8C 電容依照數位碼情況充電到電 位 Vref,當Φ2導通時,C~8C 電容上電荷(biCVref),轉換到運算放大器迴授電容 16C 兩端, 同時產生輸出電壓,電壓大小如 2.9 式所示。電路中 C2 為電位偏移補償電路,Φ1a導 通時,放大器輸出端偏移電荷將會存入 C2,Φ2a導通時將此電荷補償到輸出端,此電位 偏移補償電路適用於單端輸出架構,若採用全差動(fully differential) 電路架構 時,電位偏移量會儲存在放大器的兩個回授電容上,而自動抵消,這也就是為何設計 電路時,設計者喜歡採用全差動電路架構切換電容電路的原因[7]。而此種電路缺點在 於電容間會有不匹配(miss match)問題和電容面積大以及充放電時間常數大等[8]。 圖 2.8 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 − = N i i i ref out b V V 1 2 (2.9) 無論是電阻式或是電容電荷重新分布式,在完成高位元數和高速要求下,都會面臨反 應速度上和晶片面積過大的瓶頸,所以在實現高位元,高資料轉換速度,小面積以及 高解析度參數上,會採用電流源切換式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接下來部分我會介紹二 進位碼權重電流源切換式,相同電流源式或是溫度計碼控制電流源式,以及分段式的 權重電流源或是相同電流源間的分配架構。

(26)

2.4.6 二 進 位 碼 權 重 電 流 切 換 式 數 位 / 類 比 轉 換 器 (Current Mode

Binary-Weighted Code DAC):

圖 2.9 中所示為四位元二進制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2.10 式為輸出電壓公式,是 直接以二進制碼數位碼控制電流源的開關,決定該電流源的導通與否,由於 DAC 輸入 碼均為二進制碼,所以二進制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可以不需要解碼電路,這樣的特性 可以使數位電路部份的複雜度大大下降,進而減少數位電路的佈局面積,並且在電路 圖 2.9 二進位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操作速度上有最少的延遲,儘管擁有這些優點,使設計者喜歡採用於電路中,但在下 列因素的缺點下,此電路仍然有很大限制:

中間碼突波(Middle code glitch),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在中間碼(Middle code)轉換時,以圖 2.10 說明,當輸入碼由 011~11 轉換到 100~00 會產生最大的差動 非線性誤差,和最大的突波現象,這是因為開關動做使電流源在導通和關閉第瞬間會 有電荷回沖(Charge injection),產生突波現象,而在中間碼時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 轉換器的所有電流源皆有導通或是關閉地動作,因此此時的突波現象會是在整個轉換 過程中最大最嚴重的,同時最差的差動非線性誤差也可能在此產生。此外,由於各個 電流源為獨立電源,大小不同,在電晶體上產生的壓降也不一樣,相關性最小,因此 在數位碼為遞增或是遞減時要保證輸出訊號也是相同的遞增或是遞減會是比較困難

(27)

的,保有單調增加特性(Monotonicity)將會是一項考驗。

= − = N i i i F out I b R V 1 1 2 (2.10) 圖 2.10 Midcode Glitches 綜合上述特性,採用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在電路複雜度和速度上有很好表 現,但在突波抑制方面,仍有待努力克服,[9]提出如圖 2.11 中兩級式的(two stage) 的權重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完成十位元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為了達到每一電 流源間的精確比例,低位元五碼的電流源使用相同的 25 =32 子電流源,組成 1:2:4:8:16 比例,並且總和在一起成為高位元五碼的電流源單位電流,同理高位元五碼的電流源 使用相同的 25 =32 子電流源,組成 1:2:4:8:16 比例,如此才能提高電流源間的相似特 性,在速度提升上採用全差動輸出架構,開關電路為差動對電晶體 (differential pair transistors),每一電流源電流保持固定不變,以達到速度響應快並且降低突波所造 成輸出安定時間延長問題,但其對突波的抑制仍然不夠完好。

(28)

圖 2.11 two stage 的權重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2.4.7

溫 度 計 碼 電 流 切 換 式 數 位 / 類 比 轉 換 器

(Current Mode

Thermometer Code DAC):

如圖 2.12 架構為溫度計碼電流源切換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每一個電流源大小設計 為相同,和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不同的是,將二進位碼的電流源拆成 2N -1 個相 同大小的子電流源,每一個電流源由各別開關控制導通或是截止,因此此種方法必須 將輸入的二進位碼進行編碼,這樣編碼的好處是使輸出類比訊號很容易保有單調增加 特性(Monotonicity),由於數位解碼電路的複雜度會隨數位碼增加而增加,所以溫度 計碼電流源切換數位類比轉換器相較於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在電路上會複雜很 多,同時電流源所佔面積也會大很多,因為要將二進位碼進行解碼轉換為溫度計碼, 還會額外的增加此部分電路佈局,所佔面積隨位元數增加而平方倍增加,位元數高時 很可能解碼電路所佔面積就大於電流源的面積,因為每一電流源為獨立開關控制佈局 拉線複雜度很高,因此此電路雖然擁有高速,單調增加特性,和高解析度特性,但是 要完成高位元數的轉換器非常困難。此種電路搭配其他電路型態,目前仍廣泛應用在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中,主要是因為考量到突波和差動非線性誤差有有優異性能,因為 電流源由數位碼控制並且轉換為類比訊號過程,切換方式是採用依序漸進的方式,每

(29)

當數位輸入碼依序增加或是減少時,相對電流源導通或是截止也是依序變化,在二進 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中間碼由 011~11 轉換到 100~00 每一電流源都在同時動作(導 通或是截止)會產生最大的突波和差動非線性誤差,在此種轉換器上可以近乎完美的被 (a) (b) 圖 2.12 溫度計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a)二進碼轉溫度計碼,(b)電路架構 消除,因為在中間碼時也只有一個電流源被導通或是截止,對輸出端影響也只等同於 1LSB 的變化量,所以在突波和差動非線性誤差上有很優異的表現,這同時也保證此轉 換器為保有單調增加特性,而其缺點在於不容易完成高位元數位/類比轉換器,如 10 bit

(30)

DAC 要有 210 -1=1023 個電流源,同時也要有 210 -1=1023 個控制信號,相對於二進位碼數 位到類比轉換器僅需十個電流源和沒有額外解碼,其難度可想而知。

2.4.8 溫度計碼與二進位權重碼共用的區段式電流源數位/類比轉換器:

雖然溫度計碼有諸多優點,而缺點在於很難完成高位元數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而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在電路複雜度和速度上有很好表現,而突波抑制方面在 可允許範圍內,低位元數的轉換器應用可行性也將相當可行,兩者結合取優點解決缺 點,要完成高位元、高速、合理面積、…等考量下,採取不同區段位元的結合,在[10] 兼具有溫度計碼電流源數目少以及控制碼少地優點和溫度計碼克服 Midcode Glitches 問題,同時具有單調增減特性,此方法常使用於設計高速,高位元數的數位/類比轉換 器。當然同時也有兩者的缺點,之間的權衡分配,以達到最佳設計要求為目的,將部 分的數位輸入碼以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來實現,可以避免完全用溫度計碼數位 到類比轉換器的數位電路過於複雜的問題,並進而提升數位電路的操作速度,而將部 分的數位碼以溫度計碼轉換器來實現,可以避免二進位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突波,差 動線性誤差以及輸出訊號非單調增加特性問題,並提升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解析度。 從以上綜合可知,區段式數位類比轉換器可以對電路的佈局面積,突波問題,差 動非線性誤差以及單調增加特性等條件間,做一最佳取捨,進而得到一個高解析度和 高轉換速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如何將二進位碼和溫度計碼做最佳分段,藉以在電路的怖局面積、突波抑制、差 動非線性誤差、單調增加特性上作一最佳化取捨,以得到一高解析度與高速轉換速率, 為一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課題。在[10]中以十位元數位輸入碼為例子,首先產生 210 個 平均值為 1LSB,標準差為一個σ的等電流源,分別以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和溫 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來模擬與分析,其差動非線性誤差和累積非線性誤差,列於 表 2.1 所示,就累積非線性誤差(INL)而言兩者有結果相同,但是對於差動非線性誤差 (DNL)而言,很明顯的是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遠大於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

(31)

器,由於佈局面積和σ2 成反比,以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差動非線性誤差為 表 2.1 二進位碼和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非線性誤差比較 項目 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差動非線性誤差 (210 )0.5 x σ=32σ σ 累積非線性誤差 0.5(210 )0.5 x σ=16σ 0.5(210 )0.5 x σ=32σ 0.5LSB 時電流源佈局面積定義為單為面積 Aunit,若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要達到 差動非線性誤差為 0.5LSB,則電流源佈局面積將會是 1024 x Aunit,若轉換器要求累積 非線性誤差為 0.5LSB,則兩者的電流源佈局面積均為 256 x Aunit,綜合以上分析,將 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和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面積關係列於表 2.2。 表 2.2 二進位碼和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面積比較 項目 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差動非線性誤差 (210 )0.5 x σ=32σ σ 累積非線性誤差 0.5(210 )0.5 x σ=16σ 0.5(210 )0.5 x σ=32σ 面積(INL=0.5LSB) 256 x Aunit 256 x Aunit

面積(INL=1LSB) 64 x Aunit 64 x Aunit 面積(DNL=1LSB) 1024 x Aunit Aunit 根據表 2.2 關係,十位元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採用溫度計碼和二進位碼間區段位元 關係如圖 2.13 所示,圖中橫軸為區段化程度,左方為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二進位碼位元 數 20 到 210 ,右方為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二進位元數,縱軸為正規化後電流源佈 局面積,圖中三條橫線由上往下分別表示累積非線性誤差要求為 0.5LSB、1LSB、 2 LSB 以下時,對電流源面積的需求線,由此可以看出不論那一種型示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32)

源面積就要越大,但是對差動非線性誤差(DNL)而言,由圖 2.13 中由左上往右下粗實 線可以看出,若要求在相同的差動非線性誤差(DNL)情況下,則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 換器顯然需要有較大的電流源佈局面積,圖 2.13 中由右上往左下粗實線可以看出,對 於數位電路佈局而言,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鮮然要有較大面積的佈局面積。 在同時考慮差動非線性誤差(DNL)為 0.5LSB,累積非線性誤差(INL)為 1LSB,則區 段化程度和佈局面積關係如圖 2.13 粗實線所示,在考慮各項因素下,在合乎規格情況 下,面積越小就代表成本越省,至於怎樣最好在圖 2.13 粗實線提供我們很重要參考, 十位元情況下,區段化採用 40% 到 80% 的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或是 60% 到 20% 的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會有最小佈局面積,至於那一點效能最好,在考慮差動 非線性誤差(DNL),和突波最小情況下,約在 80% 的溫度計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加上 20% 的二進位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也就是在十位元轉換器上採用 28 溫度計碼和 22 二 進位碼可有最佳效能。 圖 2.13 十位元數位/類比轉換器採用溫度計碼和二進碼區段位元關係圖 前述討論過的各種架構類比到數位轉換器,又稱為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

(33)

器,輸入信號頻寬可達 1/2 系統轉換頻率,接下來討論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為超取樣 頻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2.4.9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Oversampling DAC):

(a) (b) 圖 2.14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 (a) 2L 位元累積電路架構 (b)位元累積後取平均量示意圖案 和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11],採用數位電路技巧將位元數下降到一定程度,再用比較少位元數的奈奎氏率的

(34)

fin=fs/(2osr),相較於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fin=fs/2,相差了 osr 倍的信號頻 寬。(osr:超取樣率) 圖 2.14(a)以一個八位元電路做說明,b0 為 LSB ,b7 為 MSB,所以低四位元 b0~ b3 採用數位累加器累加 24 =16 次,若低四位元為 0101,在累加 16 次過程中會有五次溢 位,也就是相對於 b4 位元額外的位元 b4'會在這累加 16 次過程中產生五次"1",和 高四位元 b4~b7 同時存於 r4 中,並送到下一級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因此

(a) Binary Rate Multiplier (BRM)

(b)

(35)

下一級的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要有 24 +1=17 位階解析能力,其輸出波行如圖 2.14-(b) 所示,最後用低通濾波器將高頻雜訊濾除得到正確類比訊號輸出,除此種超 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外,在圖 2.15 為 2 進位計數式乘法器電路架構和圖 2.16 為脈 波寬度調變架構,為另外兩種相同功能的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差別僅在處理低 四位元的運算方法不同,從進位以後的電路功能和架構則完全相同。

(a) Pulse Width Modulation (PWM)

(b)

圖 2.16 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 (a) PWM 電路架構信號波型圖

(36)

週期,2.12 式為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輸出位階階數,2.13 式為奈奎氏率的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最小位元端的量化誤差大小對應到此系統的量化誤差量,所以在 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端看入的系統的量化誤差量為 2.14 式,從能量觀點我 圖 2.17 一階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模型 OSR k kf = = , 2 1 0 τ ) 1 2 ( 1 1→ = + −β b l y 12 / ) 1 2 ( 1 = − β e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 1 1 2 3 ) 1 2 ( , 0 2 , 2 sin 3 ) 1 2 ( 2 sin 4 12 ) 1 2 ( 2 sin 2 2 1 2 ) 12 / ) 1 2 (( 2 sin 2 2 ) 12 / ) 1 2 (( ) ( ) ( ) 1 ( ) ( kf f kf f f kf f kf f kf kf f kf kf f kf kf f T f N z E z z NTF π π π π π π β β β β β − ≅ = ≈ − = − = − = − = ⇒ − = − 3 2 2 3 2 2 0 2 0 0 1 3 ) 1 2 ( , 12 1 36 ) 1 2 ( 2 3 ) 1 2 ( 0 k k df kf f kf pe f ≤ − ≤ − = ⎟ ⎟ ⎠ ⎞ ⎜ ⎜ ⎝ ⎛ =

π π π β β β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們知到,量化雜訊要小於 1/12 如 2.15 式表示,因此我們可以得到超取樣率(OSR) k 值

(37)

如 2.16 式所示。我們知道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階數越高,在其它條件不變情況 下會可有更低的階超取樣率 k 值,在圖 2.18 為二階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模型,從 圖 2.18 二階超取樣頻率數位/類比轉換器模型 ) 3 2 ( 1 1→ = + −β b l y 2 0 0 0 0 0 2 0 2 0 0 2 0 0 2 0 2 2 2 1 ) 2 ( 4 3 2 ) 1 2 ( , 0 2 , 2 sin 1 4 12 ) 1 2 ( ) 2 sin 2 ( 12 ) 1 2 ( ) 2 sin 2 ( 1 ) 12 / ) 1 2 (( ) 2 sin 2 ( 2 ) 12 / ) 1 2 (( ) ( ) ( ) 1 ( ) ( kf f kf f f kf f kf f kf kf f kf kf f kf kf f T f N z E z z NTF π π π π π π β β β β β − ≅ = ≈ − = − = − = − = ⇒ − = − 5 4 2 5 4 2 5 0 2 2 0 0 0 4 2 2 0 0 0 2 2 0 0 1 5 ) 1 2 ( , 12 1 60 ) 1 2 ( 5 ) ( 3 2 ) 1 2 ( ) ( 3 2 ) 1 2 ( ) ( 3 2 ) 1 2 ( 0 0 k k f kf kf df f kf kf df kf f kf pe f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π π π π π β β β β β (2.17) (2.18) (2.19) (2.20) 2.17 式到 2.20 式為超取樣率 k 值推導過程,我們以一例子說明使用一階和兩階超取樣

(38)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差別,若輸入位元數為 b=16 bit,縮減位元β=12 bit,則一階超 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超取樣率 k1st值為 381,使用奈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輸 出位階階數為 17,而兩階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超取樣率 k2nd值下降為 51,使用奈 奎氏率的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輸出位階階數為 19,所以我們知到在相同要求下使用高 階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可以用比小的超取樣率,但是相對的數位電路製作和佈局 面積也會增加。

(39)

第三章 切換電流源式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設計

本章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實際設計,包括設 計規格要求,電路架構,元件在系統中的功能和原理,設計考量,以及設計結果。 電流源式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電路中,電流源的穩定直接影響電路性能,溫度計碼 式的電流源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尤其重視電流源間因為製程因素和特性漂移差異的影 響,採用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技術[1],對電路有重要影響,使電流源間的差異降 到最小,除此之外尚需考量到開關信號對輸出電流產生突波影響和梯度誤差影響,因 此在開關突波上採用串連緩衝電晶體,以解決此問題,在梯度誤差方面採用四對稱排 列消除線性和拋物線誤差。在無線通訊信號處理電路設計上,最後的信號仍然要轉換 回類比訊號,DAC 在電路中已成為必備且關鍵性原件,用以轉換數位訊號到相對應的電 氣類比訊號,以此類比訊好去驅動機件,在轉換為人類所能感受的訊息,因此對 DAC 的 設計及特性有深入了解才能設計出好的電路系統。

3.1 12 bit 數位/類比轉換器規格

本電路設計規格為: 1. 解析度 (resolution)為 12bit。

2. 差動非線性誤差 (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Error DNL) 小於 0.5 ILSB。 3. 累積非線性誤差 (Integral Nonlinearity Error INL) 小於 0.5 ILSB。 4. 轉換率 (Conversion Rate ) 100MS/S。 5. 功率損耗 (Power Dissipation) 100mW。 6. 電源電壓 3.3V。 7. 使用製程 為 tsmc 0.35um 2p4m。 8. 晶片面積為 3.3 mm2 。

(40)

3.2 12-bit 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

本節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實際設計,包括設計 規格要求,電路架構,元件在系統中的功能和原理,設計考量,以及設計結果,設計 一預估負載為 50 歐姆 20pF,轉換頻率為 100MHz,12bit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在各種 架構下我選用主動電流源式的轉換器,因為此種轉換器有最高的轉換速度,但是相對 會有比較高的功率損耗,但是相較於使用電阻或是電容等被動元件式的數位類比轉換 器,則有比較節省面積的優點,所以我的設計以電流源式的架構為主,採用抗製程漂 移偏壓電流源,同時在降低電流切換時產生的突波問題上,採用開關緩衝電晶體,使 突波有效下降,提高電路性能。

3.2.1 12-bit 數位/類比轉換器電路架構

基於速度和解析度,採用圖 3.1 兩級式的切換電流源架構,第一級為 63 個溫度計 碼控制的切換電流源 IMSB,佔高位元數的六碼,第二級為六個使用二進碼控制的權重式 圖 3.1 兩級式切換電流源數位/類比轉換器 切換電流源,佔低位元數的六碼,最後加上一位元 ILSB補償電流源,合計使用 70 個電 流源和 69 條控制線 ,其中 63 條為溫度計碼控制線以控制高位元的 6 碼, 6 條為二進 碼控制線以控制低位元 6 碼的權重式切換電流源。

(41)

3.2.2

電流源電路—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技術

電流源設計,採用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技術[1],如圖 3.2 電路,為兩級式的 共源極放大器,具有 Vth區域匹配特性外,並為單一偏壓式電流源,同時輸入訊號輸入 到 Mp電晶體閘極,因此訊號輸入不受導線電阻不為零所造成的影響改變。以 12 位元 數位到類比轉換器電路,採用圖 3.1 架構在溫度計碼部分電流源設定為 512 uA,設計 完成後經蒙第卡羅模擬 128 次,結果如圖 3.3 (a)為 H-spice 電流結果[20],(b)為統計圖, 平均值為 512uA,標準差為 16.4uA。 圖 3.2 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

(42)

(b) 統計圖

圖 3.3 抗製程變因的偏壓電流源,蒙第卡羅模擬 128 次電流變化結果

3.2.3 差動式切換開關驅動控制電路

在圖 3.4 為全差動式切換開關驅動控制電路,δ 在圖 3.4 (a)輸出端 Vin+連接圖 3.2 差動電晶體對開關的 D1 端,圖 3.4 (a)輸出端 Vin-連接圖 3.2 差動電晶體對開關的 D1B 端,圖 3.4 (b)中 INV1 的(W/L)P=3um/0.35um, (W/L)N= 1um/0.35um,圖 3.4 (c)中 INV2 的 (W/L)P=1.5um/0.35um, (W/L)N=1um / 0.35 um,為使驅動差動電晶體對開關電路 輸出 D,DB,使電流源在切換路徑時能保持連續,要選擇交越電位在邏輯電位的低電位 區域,因為驅動 PMOS 電晶體對開關時,此交越電位要選擇在邏輯電位的低電位區,若 是選擇在邏輯電位的高電位區時,PMOS 電晶體對開關會同時截止,也就是說電流源在 開關切換時會被強迫斷路,完成開關切換後電流源才又回復電流設定值,若是電流源 每次在開關切換時均發生此現像,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會多花費很多時間在電路充放電 上,而大大影響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訊號轉換速率,而且對電流源做開關動作也會大 大影響電流源的精確度,因此影響數位到類比轉換器的精確度。此交越電位選擇在邏 輯電位的低電位區時,理論上不會影響到 PMOS 電流源,但是實際上開關切換過程中, PMOS 差動電晶體對開關(differential pair PMOS transistor switches)仍然會應為 閘極到電晶體通道間電荷變化而產生擾動,及增加突波現像,將會在下一部份作介紹。

(43)

(a)切換電晶體控制電路

(b) INV1 (C) INV

(d)

(44)

3.2.4

減少開關切換所產生突波對 DAC 輸出影響

在電流源電路中,開關切換所產生突波是因為電荷累積在閘極到電晶體通道間, 在閘極電位改變時,如在 PMOS 電晶體閘極電位由低變高時(ONÆOFF),會將電荷送回 通道上,使電流產生上升現像,反之電晶體閘極電位由高變低時(OFF ÆON),會吸收 通道上電荷,使電流產生下降現像,此又稱為電荷回充現像(charge injection),在 輸出端觀測到現像開關動做時有突波產生(glitch),為了減少突波產生對輸出造成的 影響,使電路效能有效上升,在此部分將採用[2]做法改進以減小影響。

在圖 3.5(a)中 PMOS 差動電晶體開關到輸出端間,再串接一個緩衝 PMOS 電晶體, 並且把閘極接地,使此電晶體操作在三極體區,如同串接一個可變電阻在迴路上,在 PMOS 電晶體開關截止時,此串聯電晶體如同阻抗為無限大的電阻,當 PMOS 電晶體開關 由截止狀態轉變為導通時,跨在串聯電晶體阻抗由無限大轉變為小電阻,其作用就如 同是電阻式的阻尼器,而且有效壓抑在開關動做時所造成的突波(glitch),圖 3.5(b) 為未串接緩衝 PMOS 電晶體的電路,當 PMOS 電晶體開關閘極電位由高電位轉為低電位 圖 3.5-(a) 串聯緩衝電晶體對

(45)

圖 3.5-(b)未串聯緩衝電晶體對電流源,charge injection 出現在輸出端

圖 3.5-(C) 串聯緩衝電晶體對電流源,電晶體由 offÆon, charge injection 不會出現在輸出端

圖 3.5-(d) 串聯緩衝電晶體對,電晶體由 onÆoff, charge injection 出現在輸出端的量會被有效壓抑

(46)

圖 3.5-(e) glitch 比較,上圖為加入緩衝電晶體電流源, 下圖為沒有加緩衝電晶體電流源 圖 3.5 glitch 抑制電流源電路(a)~(e)及波型比較 時(OFF ÆON),會吸收通道上電荷,使電流產生下降現像突波,隨後因為導通流過電 流源電流而拉回產生更大的突波,若同時有 n 個相同電流源被導通時,輸出端將產生 n 倍突波,同理當 PMOS 電晶體開關閘極電位由低電位轉為高電位時,此類突波也在輸出 端產生。在圖 3.5-(C)中當為串接緩衝 PMOS 電晶體的電路,當 PMOS 電晶體開關閘極 電位由高電位轉為低電位時(OFF ÆON),會吸收通道上電荷,雖可能影響開關電晶體 汲極電位產生突波,但是此時串接的緩衝電晶體為截止狀態,所以不會影響輸出端, 在此同時電晶體阻抗漸漸下降緩衝,電流源電流的導通使不會產生衝過頭現像,其作 用有如一過阻尼器。在圖 3.5-(d)中亦為串接緩衝 PMOS 電晶體的電路[2],當 PMOS 電 晶體開關閘極電位由低電位轉為高電位時(ON ÆOFF),會釋放通道上電荷,雖能影響 開關電晶體汲極電位產生突波,但因為有此一緩衝電晶體存在,雖不能完全消除突波, 但也大大壓抑突波量,在圖 3.5-(e)上方波形為在輸出端和開關電晶體間加入串聯電 晶體後輸出電流波,下方波型為沒有加入串聯電晶體後輸出電流波,兩波型比較後可 以明顯看出電流 glitch 有明顯減少。

(47)

3.2.5

電流源電路—增加電流源輸出阻抗技術

圖 3.6 電流源電路,增加電流源輸出阻抗 1 2 2 dsc dsc mc out Ag r r R = (3.10) 為了有效提高電流源輸出阻抗 ,[13] [14]加入一放大器於電流源電路中,圖 3.6 電路將輸出阻抗由 gmc2rdsc2rdsc1提升到 3.10 式,可抑制開關動作所造成地電荷回饋到電 流源,減少輸出端電壓波動對電流源影響,以增加電流源穩定,同時也使輸出端電壓 範圍增大。

3.2.6 電流源 gradient error 問題解決技術

在數位轉類比電路中,電流源的準確性受到製程影響,其中除了 Vth的變異外尚有 電晶體長(L)和寬(W)因為光罩所造成的誤差,以台灣積體電路公司 0.35 uM2p4m 製程 為例,電晶體長最大誤差達到 0.06 微米(um) ,電晶體寬最大誤差達到 0.04 微米(um), 閘極氧化層厚度(tox)因為加溫氧化時間不同或是溫度不均勻等,均會影響閘極氧化層 的厚度,最大誤差達到 0.008 微米(um),及封裝後受應力不同…等也都會造成影響, 綜合這些變因,我們可歸納假設為線性梯度誤差(linear gradient error)型態和拋物

(48)

線性的梯度誤差(parabolic gradient error)型態,線性梯度誤差分布如圖 3.7 所示, 在二維度空間上成均勻的由高到低分佈,而拋物線梯度誤差分佈如圖 3.8 所示,亦有 圖 3.7 二維線性 gradient error 圖 3.8 二維拋物線 gradient error 可能和圖 3.8 相反呈中間低而週圍高的情況,儘管我們假設成這兩種梯度誤差也還未 必就可以完全符合實際梯度誤差情況。 為了要盡量消除製程梯度誤差,[3][15][16][17]等提出各種不同空間配置方式以 改善減少電流源間誤差,[16][17][18]等提出電流源導通順序選擇以降低 INL 累積誤 差而改善梯度誤差問題。本論文對電流源採用四象限對稱配置方式,如圖 3.9 所示,

(49)

每一電流源含有四個子電流源,分別在不同象限中,在圖 3.9(a)中子電流源"1"分別

(a) 相同位置佈置 (b)鏡面位置佈置 圖 3.9 四象限對稱佈置

在四區塊上,相同位置,此排列方式消除線性梯度誤差效果並不好,而在圖 3.9(b)中 子電流源"1"分別在四區塊上,採用鏡面對稱消除線性梯度誤差效果才能顯現。然而 對拋物線性的梯度誤差(parabolic gradient error)型態而言採用在圖 3.9(a)中子電 流源"1"分別在四區塊上,相同位置,此排列方式消除拋物線誤差效果並反而比圖 3.9(b)中子電流源"1"分別在四區塊上,採用鏡面對稱消拋物線梯度誤差效果反而更 好,因此採用四相線佈置時仍然要小心思考每一小電流源相對應位置,若要比較完全 考量兩者誤差皆有很好效果情況下可採用圖 3.10 的方式。

(50)

本論文對電流源採用四象限交插對稱順序溫度計碼排列方式,如圖 3.10 所示,每 一電流源含有四個子電流源,分別在不同象限中,其溫度計碼電流源導通順序為依照 順序溫度計碼排列方式,此種順序導通並且子電流源又是相鄰情況會有最小差動非線 性誤差(DNL),同時四象限交插對稱使累積非線性誤差(INL)有很好的改善,並且能逐 漸減小。

3.2.7 二進碼轉溫度計碼編碼電路

(a) (b) (c) (d) (e)

(51)

(f) (g) (h) 圖 3.11 3 位元二進碼到溫度計碼編碼器

(a)溫度計碼編碼器 (b) cell decoder 圖 3.12 6 位元二進碼到 63 碼溫度計碼編碼器 二進位碼轉換為溫度計碼電路如圖 3.11 和圖 3.12,我們電路架構中,前 6 位元 B1 到 B6 直接採用二進碼去控制電流源切換開關,後六碼 B7 到 B12 採用溫度計碼,需 要將二進位碼轉換為溫度計碼,我們分兩部份轉換,將 B7 到 B12 分成兩組,B7 到 B9 和 B10 到 B12,各三位元,轉碼電路如圖 3.11 (a),圖 3.11 (b)到圖 3.11 (h)為個別 溫度計碼轉換電路,在圖 3.12 (a)為使用兩組三位元的二進位碼轉換為溫度計碼電路 和圖 3.12 (b),組成六位元的二進位碼轉換為溫度計碼電路,為了使電路開關動作一

(52)

(a)方塊圖 (b)電路圖 圖 3.13 栓鎖電路 致,消除電路延遲影響,以及電路簡化,拴鎖電路置於驅動電路前,拴鎖電路動作由 時脈波控制,電路如圖 3.13 所示,因此 12 為元輸入碼的前六位元和後六位元轉出的 63 個溫度計碼可以同步輸入到 DAC 電流源的切換開關。此 DAC 電路分兩部分,前六位 元為二進位碼,後六位元二進位碼要轉換為溫度計碼,後六位元編碼到溫度計碼為 63 各個別信號,圖 3.14(a)為電路方塊圖和(b)電路模擬結果,此部份為數位電路,為減 少對電流源穩定度的影響,此部分必須與以隔離,以增加電路系統的穩定性。 (a) 方塊圖 3.3 編碼電路 H-spice 模擬結果 圖 3.14 6 位元 2 進位碼轉溫度計碼 (a) 方塊圖 (b) 編碼電路模擬結果

(53)

3.2.8 完整電路

完整電路架構如圖 3.15 所示,數位/類比轉換電路中電流源的精確直接影響轉換器的 效能,本文使用溫度計碼和二進位權重碼組成 12bit 的轉換器,為達到設計上要求使 用 6bit(63)的溫度計碼,要使每一個溫度計碼的電流源相同,gradient error 的考量 圖 3.15 完整晶片電路架構 變的非常重要,其中又以拋物線的梯度誤差補償最為困難,本篇使用交插對稱電流源 配置,以 cell 1 為例子,電流源 IMSB 1 分成四個 cell 1,在不同象限上,和開關電晶 體分開,並且隔離,以避免被數位信號影響到電流源穩定,無論是線性梯度誤差或是 拋物線式的梯度誤差,都可以以圖 3.7 和圖 3.8 做說明,以圖 3.7 做線性梯度誤差說 明每一電流源的四個子電流源總合一定相同,以圖 3.8 做拋物線式梯度誤差說明每一 電流源的四個子電流源總合會趨進於平均值,而自動壓抑在一定小的範圍之內,且使 整個數位/類比轉換電路(DAC)的各電流源誤差自動調整到該晶片平均的梯度誤差上。 在溫度計碼式的數位/類比轉換電路並且採用此四對稱佈置,電流源開關控制線會是很 困難完成的,溫度計碼輸出端到電流源開關為各別控制,63 個溫度計碼電流源並且採

(54)

四對稱配置會有 252 條拉線,為使拉線一致性,我同時使用四個相同的 6 位元到 63 溫 度計碼編碼器,每八個子電流源為一排,八排組成一個象限,以減化拉線複雜度。這 樣排列最後會多 4 個子電流源,其中兩個由 B5 控制,一個由 B4 控制,所以從 B4~B5, TM<1>~TM<63>的每一子電路在實際電路以及佈局上可以說完全相同。而 B1~B3 的子電 路,因為電流源大小不一樣且為二進位比例,我們設計時僅改變電流源電晶體的(W/L) 值,而其他的開關電晶體等則和所有其它電流源配屬完全相同,所以整個電路架構雖 然很大,因為設計一致性,可有效減短設計時間。

3.3 電路模擬結果

經由上述電路設計,電路採用圖 3.10 架構,我們首先完成 6 位元 64 位階溫度計 碼部分的模擬,圖 3.16 為六位元 DAC 輸出兩端電流波形,單端電流為 32256 uA,每一 電流增量為 512 uA,訊號轉換週期為 64 ns,6 位元 64 位階溫度計碼完成階梯波數位 碼轉換時間為 4.1 us ,資料擷取後經由 Matlab 程式運算,差動非線性誤差(DNL)最大 值為 0.012 I LSB,所有差動非線性誤差值顯示於圖 3.17,累積非線性誤差(INL)最大 值為 0.014 I LSB,所有累積非線性誤差值顯示於圖 3.18,圖 3.19、圖 3.20 和圖 3.21 為同一電路依照台灣積體電路公司 0.35um 2P4M 混合信號製成提供參數變異,Vth為正 負 100mV,電晶體長 L 為正負 0.04um,電晶體寬 W 為正負 0.06um 執行蒙帝卡蘿模擬重 圖 3.16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電流波型

(55)

圖 3.17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DNL 值

圖 3.18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INL 值

(56)

圖 3.20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Monte Carlo 128 次 DNL 分佈圖

圖 3.21 6 bit 交叉對稱順序溫度計碼 DAC 輸出 Monte Carlo 128 次 INL 分佈圖 複 128 次的結果,圖 3.19 平均值為 512.9 uA 標準差 1.648E-05 A,圖 3.20 顯示 DNL 分布情況,平均值為 0.094 I LSB,標準差 0.0008 I LSB,圖 3.21 顯示 INL 分布情況, 平均值為 0.158 I LSB,標準差 0.0019 I LSB。

(57)

圖 3.22 12 bit DAC 輸出 DNL=0.54 I LSB (ss 25°C)

圖 3.23 12 bit DAC 輸出 INL=0.3 I LSB (ss 25°C)

表 3.1 12 bits DAC Pre-simulation 結果

ITEM DNL INL TT FF FS SF SS 3.3V 3.63V 3V 25° 75° 125° 175 ° Iout(max) 1 0.14 0.18 ν ν ν 16 mA 2 0.63 2.18 ν ν ν 26 mA 3 0.2 0.18 ν ν ν 19 mA 4 0.17 0.17 ν ν ν 21 mA 5 0.54 0.30 ν ν ν 14 mA 6 1.28 18 ν ν ν 29 mA 7 0.5 0.28 ν ν ν 12 mA

(58)

8 0.19 0.26 ν ν ν 17 mA 9 0.34 0.24 ν ν ν 16.4mA 10 0.73 0.55 ν ν ν 16.3mA 接下討論完整數位到類比轉換器設計模擬結果,電路採用圖 3.1 架構,在完成 6 位元 64 位階溫度計碼部分的模擬後,圖 3.21 為 12 位元 DAC 輸出兩端電流及電壓波形 (SS 25°C),單端電流為 14 mA,每一電流增量為 3.4 uA,訊號轉換週期為 10 ns,12 位元完成階梯波數位碼轉換時間為 41 us ,資料擷取後經由 Matlab 程式運算,差動非 線性誤差(DNL)最大值為 0.54 I LSB,所有差動非線性誤差值顯示於圖 3.22,累積非 線性誤差(INL)最大值為 0.3I LSB,所有累積非線性誤差值顯示於圖 3.23 ,表 3.1 為 pre-simulation 在電路設定值不改變下,僅改變外部情況的溫度和電源電壓,和在不 同製程條件(TT, FF, SF, FS,SS)情況下結果,10 項中有七項合乎規格,三項超出規格, 其中在第二項 FF corner 情況可以看出輸出電流明顯比較大,在輸出電阻為 50Ω情況 下,使得輸出端電壓震幅為 26mA x 50Ω=1.3V,導致輸出端有變形現象而使累積非線 性誤差超出規格,在第六項情況也是因為電流太大,導致輸出端變形而超出規格,在 第十項超出規格是因為操作溫度過高導致超出規格。

(59)

第四章 晶片佈局

本章將介紹數位/類比轉換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的實際電路佈局結 果。

4.1 電流源設計和佈局

4.1.1 電流源設計

在此部份包刮電流源設計電路規格和電路佈局考量,圖 4.1 電路中各電晶體規格 和電路參數詳如表一,為使 DAC 的電流源不受開關切換動作影響,將電流源和開關控 制電路分開佈局,如圖 4.2 所示為圖 4.1 電路部局結果,圖 4.2 中輸入信號均為直流 電壓,為一靜態操作電路,圖 4.3 為開關切換電路以及驅動電路,因為此部份開關動 作會影響電流源穩定所以必須予以隔離以確保電流源穩定和輸出端穩定,用不同 well 予以隔離確保干擾降到最小,圖 4.4(a)為單一開關切換電路以及驅動電路佈局結果, 圖 4.4(b)為八單元開關切換電路以及驅動電路佈局結果,表 4.1 為電流源電晶體規格, 其中 MP 1,MP 2 為主要電流源電晶體,因為在高六位元採用二進位碼轉換溫度計碼以 及未克服梯度誤差問題,採用四象限對稱佈局,因此在溫度計碼控制部份電流源為表 上最大 W/L 的四倍,也就是在實際電路上有效 MSB 的電晶體規格為(W/L)P=(8/2)*4 (um),而二進位碼控制部份最大電流源電晶體規格為(W/L)P=(8/2)*2 (um),次大者電 晶體規格為(W/L)P=(8/2)*1 (um),此兩位元二進碼控制電流源可以佔用四象限對稱佈 局中的三個空間,且使用相同大小的電流源,剩下四位元因為電流源規格不同且四象 限對稱佈局沒有多餘空間,因此要額外佈局,其規格大小為表 4.1 中MP 1 部分(W/L)P =(4/2), (2/2),(1/2),(0.5/2)(um) ,分別為二進位控制電流源的第 4,3,2,1 碼, 這四位元電路佈局雖然不在四象限對稱佈局中,但是其佈局方式除電流源電晶體大小 不同外,其他偏壓電路,電流源切換開關電路等則完全相同,將不再將其佈局放入文

(60)

中,僅以文字敘述,在最後完整佈局中,為求整齊此四個低位元電流源將被分布於四 象限對稱電流源外部相對位址,使電路外關整齊一致。 圖 4.1 電流源電路及偏壓電路 (a) 電流源電路及偏壓源佈局 (b)八電流源單元佈局 圖 4.2 電流源電路佈局結果 (a)單一電流源單元佈局 (b) 八電流源單元佈局

(61)

表 4.1 電流源電路及偏壓源電晶體規格 Transistor Size(W/L)-um Transistor Size(W/L)-um MP1 8,4,2,1,0.5 / 2 Mp5 9.5 / 1 MP2 8,4,2,1,0.5 / 0.35 MN1 1.66 / 2 MP3 1 / 2 MN2 1.66 / 2 MP4 1 / 2 MN3 1 / 1 (a)切換電晶體及驅動控制電路 (b) INV1 (C) INV2 圖 4.3 切換電晶體及驅動控制電路

(62)

表 4.2 切換電晶體及驅動控制電路電晶體規格 Transistor Size(W/L)-um Transistor Size(W/L)-um MP1 2 / 0.35 MP6 3 / 0.35 MP2 2 / 0.35 MN1 1.5 / 0.35 MP3 2 / 0.35 MN2 3 / 0.35 MP4 2 / 0.35 MN3 3 / 0.35 MP5 3 / 0.35 (a) 開關及驅動電路單元佈局 (b) 八單元佈局 圖 4.4 開關切換電路及驅動電路佈局結果 (a)單一單元佈局 (b)八單元佈局

4.1.2 溫度計碼電流源佈局

六位元溫度計碼電流源和兩位元的二進位權重碼佈局結果,如圖 4.5 所示,(a)為 四分之ㄧ佈局結果,(b)為完整四象限對稱電流源佈局結果。

(63)

(a) 六位元溫度計碼電流源及開關、驅動電路四分之ㄧ佈局 (b) 完整四象限對稱電流源佈局 圖 4.5 電流源及開關、驅動電路佈局 (a) 四分之ㄧ電路佈局 (b) 完整四象限對稱 佈局

5.1 溫度計碼編碼電路設計和佈局

此部份為二進碼轉換為溫度計碼轉換編碼電路,將數位到類比轉換器中高六位 元二進碼轉換為 63 碼溫度計碼,分兩階段轉換如前章節第 3.2.7 節方式,此處

(64)

5.1.1

二進位碼轉溫度計碼編碼電路

二進位碼轉溫度計碼編碼電路,數位到類比電路的高六位元部分將轉換為 63 碼溫 度計碼,分兩階段轉換,將六位元分為兩各三位元,由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八碼溫度 計碼,其中第零碼固定為"0"並不需要轉換電路,設計電路如圖 4.6(b)到(h)為三位 元二進碼轉換為七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圖 4.7(a)到(g)為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八 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佈局,(h)為完整三位元二進碼到七碼溫度計碼轉碼電路的佈 局結果,輸入二進碼走線以水平方向輸入到各編碼電路,編碼輸出由垂直方向拉線接 到下一級輸入,如此可以使電路在佈局時有一致性,使接下來電路佈局設計能夠更一 致,因為溫度計碼電路控制電路到電流源切換開關間會有大量拉線數量,若是沒有有 效規畫,會使往後佈局更為困難,表 4.3 為各編碼電路電晶體規格表列。 (a) (b) (c) (d) (e) (f)

(65)

(g) (h) 圖 4.6 三位元二進碼轉換為七碼溫度計碼各碼轉碼電路(a)~(g) (a) (b) (c) (d) (e) (f)

數據

圖 2.3  累積非線性誤差
圖 2.9 中所示為四位元二進制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 2.10 式為輸出電壓公式,是 直接以二進制碼數位碼控制電流源的開關,決定該電流源的導通與否,由於 DAC 輸入 碼均為二進制碼,所以二進制碼數位到類比轉換器可以不需要解碼電路,這樣的特性 可以使數位電路部份的複雜度大大下降,進而減少數位電路的佈局面積,並且在電路  圖 2.9     二進位碼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操作速度上有最少的延遲,儘管擁有這些優點,使設計者喜歡採用於電路中,但在下 列因素的缺點下,此電路仍然有很大限制:
圖 2.11     two stage 的權重電流切換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圖 2.17 為一階超取樣數位到類比轉換器模型[12],超取樣率(OSR) k 並不須要是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ehrotra,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with relevance feedback in MAR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97. Chakrabarti, “Query

[23] Tiantong You, Hossam Hassanein and Chi-Hsiang Yeh, “PIDC - Towards an Ideal MAC Protocol for Multi-hop Wireless LANs,”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 “A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vector quantizer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isum, Vol. et al., “Error surfaces for multi-layer perceptr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16] Goto, M., “A Robust Predominant-F0 Estimation Method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Melody and Bass Lines in CD Recordings,”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rma,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bird species based on sinusoidal modeling of syllable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Chen, “Adjustable gamma correction circuit for TFT LCD,”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vol. K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Gamma (γ) Line System Similar

[3] Ke Xiaolong, “Study on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trol of High-precision Measurement Platform for Optical Aspheric Surfac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n, “The Application of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in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Man and Cybemetics, vol.6,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