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005-Knowledge acquisition: starting from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005-Knowledge acquisition: starting from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4-2416-H-390-003

執行期間:94 年 8 月 1 日至 95 年 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計畫主持人:吳建興

報告類型: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本計畫報告可公開查詢

中華民國 95 年 9 月 1 日

知識淬取之研究:由探討知識特性關聯開始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知識淬取之研究:由探討知識特性關聯開始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arting from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計畫編號:NSC94-2416-H-390-003

執行期間:94 年 8 月 1 日至 95 年 7 月 31 日

人:吳建興

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中文摘要 知識淬取所牽涉到的問題相當多,使得知識塑模與 知識管理的發展效能未如預期。本研究利用蒐集與 彙整有關知識類型、知識屬性、知識淬取、以及知 識代表法等相關資料,其結果並透過學者專家的評 量與建議,對未來知識塑模與知識管理的問題提出 一些建議。主要的發現與結論有(一)以研究彙集的 結果為基礎,由內隱和外顯知識出發,依各學門領 域定義類別,並依此內容定義屬性;(二) 知識淬 取技術確可由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來分,以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可結合各知識代表法的特 性,以既有為基礎,加入多媒體特性以發展更有效 的知識代表技術。 關鍵詞:知識淬取、知識類型、知識屬性、知識代 表法 Abstrac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a multi-dimensional issue that becomes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managing and modeling knowledge.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existing literature in domains of knowledge type, knowledge attribute, knowledge elicitation technique, and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 The summary is then sent to domain experts and practitioners for comments.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re (1) Based on th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knowledge type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omains, such as management, economic, engineering, etc., and then knowledge attributes can be defined accordingly; (2) The knowledg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can be grouped according to tacit knowledge and explicit knowledge, which would be advantageous while acquiring knowledge. Howeve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s can be improved to fit in multi-dimensional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multimedia techniques, such as animation, graph, motion picture, hypertext, etc.

Keywo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type,

一、研究背景 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在國家科技會議擬定未 來知識經濟發展主軸之後,便成為產官學研究的熱 門主題,它並非單純的只透過管理或技術可以成功 的,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可歸納出四個:知識價值、 組織特性、管理方法與策略、以及技術發展。「知 識價值」方面主要探討智價論 (Edvinsson et al., 1996; Wiig, 1997; Halbert, 1996; Stewart, 1998; Benkler, 2002; Liao, 2003)、 學 習 型組 織之 價值 (Huber, 1991; Garvin, 1993; Crossan et al., 1999; Malone, 2002); 及知識經濟論 (Benkler, 2001)等; 「組織特性」方面著眼於如何把組織相關特性與實 施知識管理做顯著性的關聯 (范惟翔, 2001); ,以 達到最有效的組合,並降低推展阻力;「管理方法 與策略」以管理程序為主軸,分項探討知識資源、 知識流動管理、知識取得管理、知識儲存管理、知 識分享與擴散管理、知識創新、以及知識整合與再 創管理 (Quinn, et al., 2000; Gupta, et al., 2001; Holsapple et al. 2001; Bhatt, 2000; Inkpen, 1998),也 有從策略面探討如何有效運用知識管理以取得競 爭優勢(邱俊智,2001; Brooking, 1999; Hansen et al., 1999; Inkpen, 1998)而「技術發展」則研究如何利 用資訊科技以提昇知識管理的效能與績效 (Zhuge, 2002; King, 2000)。Alavi 及 Leidner (2001) 也從觀 念及研究議題上,對知識管理及知識管理系統做了 較深入的探討。林林總總,讓大家對知識管理有了 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也不斷的累積研究能量與推 展研究成果,讓知識管理融入組織,使組織成為一 個知識創新的有機體。 不同類型的知識須要有不同的取得方式才能 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的也需要不同的知識代 表法來把它們呈現出來,例如我們顯然不能完全利 用取得外顯知識的方法來獲取內隱知識,又例如要 怎樣表現決策規則的知識,才能有效儲存、分享、 與擴散呢?於是許多學者專家便發展出各種不同 的方法、程序、及技術來協助取得與代表各類知 識,例如 Schema et al., (1990)提出一個策略表

(3)

al., (1991)透過觀念地圖(concept maps)以深入專家 的認知結構;Wielinga et al., (1992)整理得到四種主 要的方法:資料模式化(data modeling)、結構話訪 談(structured interviews)、frames、production rule 與 predicate 編輯法、以及決策樹建構法;Seagle et al., (1995)提出決策表以協助取得專家的決策規 則;Hewett & Leuchner (2003)也提出第二階決策表 做為知識發掘的方法;Wu et al., (2000) 利用目標 導向策略以協助取得宣告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Gordon(2000)則藉著探討知識關聯性以建構出知 識地圖; 薛智名(2001)則探討網路社群知識地圖的 發掘。雖然這些方法或技術確實對取得知識有很大 的幫助,但是它們與各型態的知識之關聯性如何卻 沒有更進一步的加以分析歸納,使得其應用並未具 體化。本研究專題首先分析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 知識特性,從知識資源的分類角度來考量知識的屬 性,並彙整知識屬性的共通性,以做為其他研究主 題的參考,例如企業中個人的內隱知識是否該有一 項共同的屬性為「可衡量性」,本研究專題同時也 分析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的淬取方法,主要是從人 工 (human) 、 資 訊 科 技 (system) 、 及 其 互 用 (combination)為考量重點,可達到兩點目的:(1) 探討知識特性以瞭解其結構化問題以做為建構知 識管理系統的參考;(2) 透過分析知識特性並建立 知識特性與知識淬取方法、程序與技術之關係。 二、研究方法 本專題研究採分析、設計、驗證三階段法, 分析的內容如圖 1 所示,蒐集國內外有關知識類 型、知識屬性、知識淬取、以及知識代表法等相關 資料,透過個別資料分析與彙整,以建立知識特性 與知識淬取方法、程序與技術之關係。 (一) 知識型態與知識屬性 在分析歸納知識型態之前,必須先對知識來源 加以分類,其可歸納出三個主要的來源:人、文件 及資料庫。『人』包括各領域的專家、組織中各階 層的工作者、學習者等;『文件』則有技術報告、 技術手冊、專題報告、論文、研究報告、實驗報告、 多媒體資料等;『資料庫』則包括一般資料庫管理 系統所規劃的資料儲存體,含有大量資訊者,也包 括多媒體資料在內,對於存在於『人』的知識資源, 我們把它歸類為『內隱知識』。事實上,大自然萬 物景象也包含無窮無盡的內隱知識,不過,它仍須 透過『人』的發掘,所以在本研究中先不加以探討。 而『文件』與『資料庫』這兩種知識資源,因為它 已經型式化了,所以把它歸類為『外顯知識』。然 而,如果再更深入的對知識型態做分析,我們可以 發現知識因其特性及用途可分成數種,許多學者也 從不同的角度來分,例如 Alavi & Leidner (2001)依 來源或特性把它分成十種,例如內隱知識:存在於 人的反應、經驗、思想;外顯知識:已媒體化的知 識。而在知識屬性方面,知識應該要有抽象或具體 的特性、要有其原始來源、要有其可應用的領域、 要有其可測量的方式、要有其所存放的地點。這些 屬性對於研究者或實務工作者都很有用途,特別是 在研究知識資源、比較知識資源、甚至於評價知識 資源時的參考。例如:知識有來源、應用領域、擁 有者…等等屬性。 (二) 知識代表法與知識型態

知識表示法的內函,學者 Shrobe & Szolovits (1993)提出五個不同的理論觀點來說明:(1) 知識 表示法是個最基本的代理人,對於事物本身而言, 可用以代替事件本身的代替物,可允許事件本質根 據思想而非行動來決定結果,即透過推理、思考而 非取決於知識的行動。(2) 知識表示法是一套本體 論的建構方法,換言之即可針對特定的問題領域來 建立解答,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應該考慮使用何種表 示方法。(3) 知識表示法是個有明智理性的推理方 式、可用以不連續的推理理論,表達成三個主要部 分:(i) 明智的推理方式來表達出事件的基本概 念;(ii) 可被認可陳述的推理機制;(iii) 建議使用 何種推理的表示方法。(4) 知識表示法為講究實 用、有效地計算的媒介,即完成思想的計算環境。 提供陳述式的原則、明智的推理為使用者帶來一個 務實且有效率的貢獻。(5) 知識表示法為人類表示 方法的媒介,即人類對於問題表達的一語言。本研 究針對目前應用層面較為廣泛的幾種方法進行探 討,包括:語意網路(Semantic Network):主要由 許多代表概念的點及連接點與點之間的弧所組成 的 一 個 樹 狀 圖 ; 框 架 式 知 識 ( Frame-based knowledge):框架表示法是利用分類法的原則,將 知識分門別類而形成一種層次化的知識表示方 法;案例式知識(Case-based knowledge):是用來 描述屬於經驗的知識,而利用案例式知識來進行推 論,稱為案例式推論(Case-based reasoning),會 從過去的經驗中,判定何種相似的案例,並且依據 過去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來決定此次解決問題的方 法;法則式知識(Rule-based knowledge):是一種 淺層的知識表示法,關於問題領域的知識表示成事 實(Fact)的方式,而法則用來處理事實的一種方 法;知識物件(Knowledge object):此法是由物件 導向方法論的觀念演化而來的,物件導向式知識表 知識類型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程序性知識 ……. 領域 可衡量性 來源 ……. 知識屬性 知識代表法 本體論 框架 物件式 ……. 知識淬取 人工 人工∕系統 系統 圖 1:知識特性關係

(4)

示法將外界真實事物抽象對應成物件,其目的在於 使電腦語言的方式與人的思考方式能夠更緊密的 結合。知識本體論(Knowledge ontology)也是一種用 來描述領域知識的方法,且已被廣泛的應用在知識 管理的相關研究中(Storey, et al. 1998; Sowa, 2000; Mcguinness et al. 2002; de Vergara, 2004),它係透過 一個階層式的拓展方式,循著知識深度與廣度逐步 延伸,以形成最後的知識結構體。 (三) 知識淬取方法和知識型態 目前已經有許多關於知識淬取的研究,主要 包括淬取方法、淬取程序和淬取技術。淬取方法以 考量知識型態為基準,包括人工、半自動及自動。 人工方式主要係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將內隱知識 外 顯 化 , Hansen efal.(1999) 所 提 的 codification strategy 即為此種方式;半自動方式透過事先設計 好的電腦系統以取得內隱知識,然後再以正式的知 識代表法轉化之;自動方式則完全是透過資訊系統 (或知識系統)來處理知識資源,並自動轉成知識 代表法所定義的知識,目前的知識探勘即是一個例 子。淬取程序則深入分析每種淬取方法的步驟,逐 步由人工方式,半自動化方式到自動化方式,以提 高淬取效率。淬取技術分析淬取程序中每一步驟所 可以利用的技術,例如 production rules editing 。 另一方面資料探勘、文件探勘、網路資料蒐集行為 探勘,以及思考模式探勘都是近來熱門的研究主 題,不過這些技術都較偏重在外顯知識轉為為外顯 知識的方法。Awad & Ghaziri (2004)在知識管理一 書中提出淬取內隱知識的若干方法與原則,例如面 談專家的方法由高度非結構化的方法到高度結構 化的方法。高度非結構化並不事先列出任何面談問 題,此種方式的優點是專家不受限於某個思考方 向,可以用比較開放的方式來闡述他們的專業看 法,但缺點卻是可能無法聚焦,而且很容易使得他 們的專業知識的關聯性降低。而高度結構化的方式 則完全把事先要問的問題列出,專家則逐一回答, 這種方式是比較好將核心知識淬取出來,但可能會 把知識網縮小,使知識內容不夠豐富。因此結構化 的程度如何,則需視需求而定。其他方法如知識地 圖、決策表等,也都是用來淬取內隱知識的好方 法。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問世,使得淬取內隱知 識的方式更加的多元化,程序也簡化了很多。例如 透過討論區、網路社群、視訊會議、視訊訪談等都 是很值得參考的方法。不過,這些方式所得到的知 識都仍需再透過進一步的處理才能置於『知識』之 列。而外顯知識的淬取方法則主要著眼於如何利用 資訊科技來分類、判讀、歸納或演繹出更有價值的 知識,例如 ID3 可協助歸納決策法則(Quinaln, 1986),研究者也不斷的在研究淬取工具,其目的 不外是為了提高淬取的效能。 (四) 驗證 由於本研究屬資料彙整居多,因此採學者專 家評量的方式來進行驗證的工作,換言之,將所彙 及知識代表法等資料分送學者專家評量,藉此瞭解 其可用性以及對未來發展知識系統的助益。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彙整結果如附件所列: (一) 在知識分類方面,研究發現文獻對知識分類 的方式並沒有一個共同的原則,例如就附件來看, 就有 24 種分類基礎,且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比教 明顯的是利用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兩種方式,但也 有從外顯知識或內隱知識之下再細分的。因此本研 究建議可利用一個分類階層架構來做為分類基 準,至於此分類階層架構的內容則必須再由更多的 例子來做為建構說明。(二) 在知識屬性方面,目 前也沒有很多文獻在談論這個問題,不過,從研究 彙整結果來看,知識屬性定義主要是以 Holsapple & Joshi (2001)所歸納的為主,本重新彙整使其用途 更大,做為知識塑模的基礎。(三) 在知識淬取技 術方面,由研究彙整結果來看,主要分成兩個主 軸,一個是淬取內隱知識的技術,一個是淬取外顯 知識的技術,這些技術都是目前很常用的技術,至 於其與知識類型的關係,換言之,那種知識類型適 合那種技術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並無一致的 看法。不過,本研究建議可先依兩個主軸來選取淬 取技術。(四) 在知識代表法方面,如附件所列, 目前有五種方法,在知識淬取技術過程中係利用這 些方法來表達知識。然而同樣的,其與知識類型的 關係,換言之,那種知識類型適合那種技術會有事 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也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換言 之,有些知識可以用兩種以上的知識來表達,因此 本研究建議在發展知識為基系統,可依照推論方式 來選擇代表法,但在建構知識管理系統時,則可以 利用各種媒體(動畫、圖文、語音等)表達完整知識 為原則。 另外,本研究的結論透過學者專家的評量, 彙整如下的建議:(一) 知識分類太多不容易聚 焦,對知識塑模的幫助有限,建議配合淬取技術, 以外顯知識或內隱知識為核心,依領域分別定出類 別;(二) 知識屬性的用意是為了分散與再整合, 其最終目的在於提高分享效能。然而知識的內函有 一個重要的特性是知識元素的關連,而研究彙整的 結果似乎有點多,建議由第一項的分類結果來發展 各類自身的屬性;(三) 知識淬取技術依內隱知識 和外顯知識彙整得相當不錯,很值得建構知識系統 的參考;(四) 所列的知識代表法內容,係以智慧 型系統之知知識庫為考量重點,也是目前所使用 的,在分類與屬性的基礎之下選擇一個適合的代表 法是有其必要,但由於知識塑模與知識管理並不全 然是以發展智慧型系統為唯一目的,在知識多元的 環境之下,知識創新、分享、再利用、與評量也是 未來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建議以這些未來的需求 為考量,結合多媒體特性發展更有效的知識代表 法。 四、結論

(5)

關知識特性問題相當複雜,利用蒐集與彙整有關知 識類型、知識屬性、知識淬取、以及知識代表法等 相關資料,其結果並透過學者專家的評量與建議, 對未知識塑模與知識管理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主 要的發現與結論有(一)由內隱和外顯知識出發,依 各學門領域定義類別,並依此內容定義屬性;(二) 知識淬取技術可由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來分,並結 合各知識代表法的特性,以既有為基礎,加入多媒 體特性以發展更有效的知識代表技術。 參考文獻 邱俊智,(2001)”組織文化、組織學習與技術移轉 對組織創新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 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 文,民 90。

Alavi, M. & Leidner, D.E. (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MIS Quarterly,25(1),107-136. Awad, E.M. & Ghaziri, H.M. (2004), Knowled&ge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Benkler, Y., (2002),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ume: 22, Issue: 1, July, 2002, pp. 81-107. Bhatt, G.D. (2000), “Organizing knowledge in

knowledge development cycl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 4, No. 1, pp.15-26. Brooking, A. (1999), Corporate memory: strategie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don ;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Crossan, M.M., Lane, H.W. & White, R.E. (1999),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 from institution to institu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24, No. 3, pp. 522-537. De Vergara, J.E.L., Villagra, V.A. & Berrocal, J.

(2004),“Applying theweb ontology languageto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efinitions”, IEEE Communication mazagine, 42(7), 68-74.

Edvinsson, L. & Sullivan, P.,(1996),“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ume: 14, Issue: 4, August, 1996, pp. 356-364.

Garvin, D.A. (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1, No. 4, pp.78-91.

Gordon,J.L.(2000),“Creating knowledge maps by exploiting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Knowledge-Based Systems Volume: 13, Issue: 2-3, April, 2000, pp. 71-79

Gupta, A.K.,Govindarajan,V.(2001),“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4,473.

Halbert, D., (1996),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echnology, and Our Probable Futur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52, Issue: 2-3, June 7, 1996, pp. 147-160 Hansen, M.T., Nohria, N. & Tierney, T. (1999),

“What’syourstrategy formanaging knowle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06-116. Hewett, R. & Leuchner, J. (2003), “Restructuring

decision tables for elucidation of knowledge”, 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 46, 271-290. Holsapple, C.W. & Joshi, K.D. (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Vol. 31, pp. 39-54.

Huber, G.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2, No. 1, pp.88-115. Inkpen, A., (1998), “ Learning,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6 No.2 , pp.

King, E. (2000), Data Warehousing and Data Mining: Implementing Strategic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 Technology Research Corporation, February 16, 2000.

Liao, S.H. (2003),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literature review from 1995 to 2002”,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5, 607-618.

McGuinness, D.L., Fikes, R., Hendler, J. & Stein, L.A.(2002),“DAML+OIL:an ontology language forthesemanticweb”,IEEE IntelligentSystems, 17(5), 72-80.

Malone, D. (2001), “Knowledge management: a modelfororganizationallearn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3, pp. 111-123.

Quinn, J.B., Baruch, J.J. & Zien, K.A., (2000),知識 管理與創新。北市: 商周出版;城邦發行。 Quinlan, J.R., (1986), “Induction of decision tree,”

Machine Learning, Vol. 1, pp. 81-106.

Shrobe,R.D.and Szolovits,P.(1993),“Whatis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I Magazine, Vol.14, pp.17-33.

Stewart,T.著,宋偉航譯。智慧資本:資訊時代 的企業利基。台北市:智庫出版社,民 88 年。 Sowa, J.F. (2000),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logical, Philosophical, and computational foundations, CA: BROOKS/COLE.

Storey, V.C., Dey, D., Ullrich, H. & Sundaresan, S. (1998), “An ontology-based expert system for databasedesign”,Data& KnowledgeEngineering, 28(1), 31-46.

Wiig,K.M.,(1997),“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30, Issue: 3, June, 1997, pp. 323-324,399-405.

Wu,C.H.,Kao,S.C.& Srihari,K.(2000),“GDKAT: a goal drive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ool for knowledge base development”, Expert System, 17(2), 90-105.

Zhuge, H. (2002),”A knowledge grid model and platform for global knowledge shar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 22, pp. 313-320.

(6)

附件 一.知識分類彙整 分類基礎 知識分類 說明 舉例 參考文獻 explicit knowledge 可用文字、數字、圖形或是其他象徵物清楚表達 的知識。 操作手冊、SOP 型式化 tacit knowledge 高度個人化,難以正式化,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而且深植在個人的經驗、判斷、聯想、創意與潛 意識之心智模式內的知識。 音樂家彈奏樂器的指法與技巧。

1. Polanyi, M.(1958), 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2. Polanyi, M.,(1966),The Tacit Dimensi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3. Nonaka, I.(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5(1),14-37 理論知識 (theoretical knowledge) 是指利用科學.客觀的方法來蒐集資料與數據,並 加以歸納、分析及驗證後,所得到的一種概念性 (Conceptual)的知識。 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組織行為學的期望 理論、激勵理論。 科學証實 實務知識 (practical knowledge) 是指個人經由對某一特定事件或工作上的實際經 歷,由實做中學習到一些工作上 know-how 的經驗 法則、教訓、因果關係等,一種抽象化程度較低、 詳細、複雜與內隱的知識。 一個人負責引進一個知識管理專案 後,而得到許多豐富、詳細的成功經驗 以及一些重要的關鍵因素等個人內隱 的知識。 林東清 , 知識管理(2004),台北:智勝文化, 14-15 認知的內隱 (cognitive Knowledge) 認知的內隱,是指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難 以外化表達的一些抽象觀念、判斷、直覺。 老王投資股票,不會買在最高點,也不 會賣在最低點,買賣時點恰到好處。 外 在 行 動 表現(專指 內隱) 技術型內隱 (technical knowledge) 技巧型內隱,是指要透過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 與訓練地由”實做中學習”,才能獲得的技能。 棒球愛好者,不斷地練習揮棒的動作-上千或上萬次-才有可能在場上一揮, 就能有不錯成績。

Alavi, M. & Leidner, D.E.(2001), “Review: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manamgement systems :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research issues”, MIS Quarterly, 25(1), 107-136 員工知識技能 是指存在於員工身上的技能與知識,包括科學 的、產業專屬的與公司專屬。 台積電員工在無塵茵室中,生產晶片的 過程,包含組織的專屬作業流程與生產 方式。 技術系統 是指實體系統累積的知識,包括資料庫、機器與 軟體程式等。 操作各種機器方法的資料庫 知 道 執 行 的位置 管理系統 是指組織的常規引導資源的累積與分配,管理系 統創造知識取得與流動的管道。 管理者利用知識創造、取得,分享給員 工並應用知識來有效率提升組織工作 的完成。 知 道 如 何 發展運用 價值 可用於知識審查與控制的機制,決定何種知識可 以發展或是允許何種知識建構的活動被允許。 改善決策比例、創新比例、移轉員工的 知識、利用知識提升生產力、移轉最佳 實務促進協調工作等方向來衡量此知 識活動是否被允許。 常規 實現知識價值的方法 推行知識創新的步驟

Leonard-Barton D. (1998),Wellsprings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7)

內含於員工的 觀念型知識 (Embrained Knowledge) 融合了科學知識與優越地位的抽象知識,仰賴概 念化與認知能力。 員工能察覺到公司已逐漸不能適應外 部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危機。 內含於員工的 經驗型知識 (Embodies Knowledge) 它來自於行動與特殊情境脈絡中,並藉由面對面 的接觸、感官資訊以及肢體線索等方式來傳輸。 可透過「實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訓練 及練習來獲取。 老師藉由上課講義,加上手勢的表現來 傳授知識。 內含於組織文 化的知識 (Encultured knowledge) 與達到分享式理解的過程有關,是指存在於文化 體系中的知識,由於它對語言的依賴度極高,因 此,可藉由社會建構與開放式的協商來加以澄清。 日本商品趨向精緻化,與日本對生活上 講究有關。 內含於組織運 作的知識 (Embedded knowledge) 是指存在於系統性的組織常規中的知識,也可能 埋藏於科技、實務或程序中,必須仰賴組織中各 項關係與資源的互動。 HP 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承擔社會責 任,故 HP 的產品中,研發了環保碳粉 匣,將企業文化融入研發商品中。 知 識 儲 存 的個體 可編碼的知識 (Encoded knowledge) 以信號和符號,諸如書籍、手冊、實務規則,及 電子資料的形式登錄下來的知識,編碼時需從其 他各種形式之知識中擷取並彙整知識。 使用 V8 將研討會過程拍攝下來,並且 編輯整理,將同一研討主題放在同一檔 案夾中。

1. Collins, H.(1993), “The strcuture of knowledge”, Social Research, 60, 95-116

2. Blackler, F.(1995),“Knowledge, 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 a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 16(6), 1021-1046 cognitive (know-what) 實證知識 專業人員擁有特定領域的基本知識 奇美工程師知識電子封裝的基本技術 高級技能 (know how) 是指將「書本上習得的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執行。 專業人員必須將所習得的特定領域之專業知識, 應用到複雜的現實問題上,並創造出實用價值, 這是專業人員最頻繁的活動層次。 奇美技術人員,如何將面版切割到做成 37 吋液晶電視的技術。 知 識 運 用 的程度 系統認知 (know why) 對特定專業領域的因果關係深入瞭解,在執行任 務中習得知識,而能解決更大更複雜的問題,以 創造更大的價值。擁有系統認知知識的專業人 員,常可預測事物之間微妙的互動與非預謀行動 的結果,此種知識最終的表現便是展現受過高度 訓練之直覺。 ACER經理人,資訊月做促銷產品的策 略時,思考:NB 價格仍高,未來有機 會取代 DT,競爭對手也會跟進促銷, 然而本公司比較有規模經濟優勢…. 故 主打NB,並降價促銷。

Quinn, J.B., Anderson, P., Finkelstein,

S.(2005),“Leveraging intellec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4), 78-94

(8)

自我創造的激 勵 (care why) 包含追求成功的意志、動機與調適能力。具備高 度動機與創造力的組織,往往比擁有更多財務資 源與有形資產的組織有更傑出的表現。此種知識 使得專業人員面臨外在環境快速變遷時,具有更 強的適應能力。 美商 3M 的年營業額的 30%,是來自 4 年內創新研發的產品。

Nonepistle Truly inarticulate forms of knowledge,the result of implicit learning.

師徒制

社會文化 (Sociocultural)

認知的系統

(Systems of knowledge or knowing, i.e. collective tacit knowledge) 同樣是生長在印度的印度教徒與祆教 徒,對於死亡的方式,前者認為火化並 將骨灰灑入恒河中,後者認為應讓禿鷹 在「寂靜之塔」中啄食死尸。 語意 (Semantic) 具邏輯的抽象知識

(Unverbalized, implicitly known meaning of words, acts, and other phenomena.)

人是動物,動物有情感,故人有情感。 知識結 構、型式 化程度不 同、 知 識 表 達 方式 睿智 (sagacious)

Tacit forms of knowledge that emanate in an acute and keen practical sense.

911 恐怖攻擊發生時,如何替公司做危 機處理,將風險降至最低。

Castillo, J.(2002),“A note on the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1(1),46-57

員工的知識 是指每位員工所具備的知識,具備不同的知識適 合擔任的工作亦不同。 小廣進入 CISCO 上班,他對網路安全、 路由器等軟硬體的認識,與對製造硬體 設備程序的知識等。 團隊的知識 是指團隊的集體知識、團隊的最佳組合方式。 一份專題,由五個人共同完成,老王負 責找數據資料,老李負責採訪等,各司 其職,以達成目標的各項知識。 工作的知識 是指員工擔任此工作,所需具備的知識。 承上,老李採訪的專業素養,為個人工 作的知識。 儲 存 知 識 的單位 組織的知識 有效解決問題的知識、組織重要的價值觀。 台積電的晶圓代工的作業流程設計得 非常好,即使公司裡的某些員工或經理 離職了,公司優秀的作業流程依然存 在,並不會因此消失。

Brooking, T.,& Stalker, G.M. (1961),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London: Tavistock

自覺的 (conscious) 是指個體的外顯知識 柯林頓《回憶錄》 自動的 (automatic) 是指個體性的內隱知識 小廣進入 CISCO 上班,他對網路安全、 路由器等軟硬體的認識,與對製造硬體 設備程序的知識… 知 識 型 式 化 程 度 及 知 識 參 與 人數 物件化 (objectified) 是指社會性的外顯知識 資料庫,ex.Proquest, 將個人內隱的知 識外顯化成論文,並收集與歸類。

Spender, J.C.(1996),“Organization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mory: 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9(1),63-78

(9)

集體的 (collective) 是指社會性的內隱知識 一份專案,由五個人共同完成,老王規 劃,老李負責採訪…各司其職。 認知的知識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是指以論證或經驗為基礎的知識 李教官今晚去國家音樂廳欣賞國立台 灣交響樂團演出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李教官對此曲精湛的詮譯。 型式化 描述的知識 (knowledge by description) 是指轉移自他人或習自文件的二手知識 公司經理參與知識管理運作實務的研 討會後,帶回一些資料,分享給公司同 仁。

Russell, B.(1997),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事實知識 (knowing that) 是指大自然現象或已發生的事件、實情 尼克森水門案的犯案動機,監聽行為, 可稱為水門案的事實知識。 知 識 運 用 的程度 實作知識 (knowing how) 是指進行一件事的程序之相關知識 奇美技術人員,如何將面版切割,做成 37 吋液晶電視的技術。

Ryle, G.(1984),The Concept of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個人知識 是指存在於成員心智當中的知識 小廣進入 CISCO 上班,他對網路安全、 路由器等軟硬體的認識,與對製造硬體 設備程序的知識…。 組織知識 是指發生於公司整體的策略方向,事業部規劃與 資源分配知識 聯想集團,決定購併 IBM 的 PC 事業部 的決策,並重新分配公司的資源給各事 業部。 知 識 被 擁 有 的 人 數 及 深 入 層 度 結構知識 是發生於團體與部門結構的知識 聯想集團的每個部門思考如何達成總 公司的目標的知識。

O’Dell, C.& Grayson,C.J.(1998), If Only We Knew What We Know: The Transfer of Internal Knowledge and Best Practic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正式知識 表現在理論與公式上,通常以文字或圖表的形式 予以編碼,可透過正式的學習來獲得。 員工操作手冊、工作訓練的教材、行政 程序、經濟學的菲利普曲線。 工具知識 表現在工具和設備的使用上,為了更有效的使 用,尚需要其他要素(非正式、隱性與有條件的 知識),能透過示範與練習取得。 晶圓代工的作業流程,新進員工透過工 程師的示範與練習來學習如何操作儀 器與其他作業的流程。 非正式知識 表現在口頭的互動上,存在於口頭或書面資料(手 冊、指南)中,並能透過與特殊情境脈絡的互動 而習得。 員工們相互討論如何博得上司的獎勵。 有條件的知識 表現在特殊脈絡上,呈零星分佈,有時能夠透過 立即性的學習而獲得。 如何使用開瓶器開罐、如何沖泡一杯咖 啡。 隱性知識 表現在人們心智之中,來自於實務與經驗,可藉 由學徒制與輔導教師來傳遞。 師徒制 知 識 的 性 質分類 價知識 表現於組織中的普遍價值、文化與哲學假定中, 能夠是地方性的或世界性的,並能透過社會化獲 得。 HP 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承擔社會責 任,故 HP 的產品中,研發了環保碳粉 匣,將企業文化融入研發商品中。

Cohen, R.S.& Schnelle, T.(1986), Cognition and Fact – Materials on Ludwig Fleck, Dordrecht: D. Reidel Pub

(10)

正式化知識 (formalized knowledge) 係指經過精鍊的、一般化的組織知識,這種知識 通常表現於操作手冊、工作訓練的教材、行政程 序等文件裡面,是一種外顯與正式化程度較高的 知識,屬於外顯知識。 員工操作手冊、工作訓練的教材、行政 程序。 經驗性知識 (experiential knowledge) 係指個人所擁有的技能與知識,此種知識的內隱 程度比較高,屬於內隱知識。 員工的領導力、技術能力 知識結 構、型式 化程度不 同 浮現性知識 (emerging knowledge) 係介於內隱與外顯程度或者正式化與經驗化知識 之間,此種知識不是個人所擁有,通常為某個團 隊(team)裡的成員都知曉的知識,但又不能用文件 的形式將其完整的紀錄下來,譬如文化、價值觀、 規範等。這種知識為經驗性與正式化知識間轉換 的橋樑,組織中個人的經驗性知識透過團隊中不 斷地互動以達成的共識(即浮現性知識),並在 適當的條件下將該知識發展、擴散成為組織所擁 有的例規,成為正式化知識。 聯邦快遞總裁有一個使用無線科技以 提高效率的構想(內隱知識),經由參 考相關資料(外顯知識)之後,就能具 體的規劃出來。

Hidding, G.J., & Catterall, S.M. (1998), “Anatomy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urning knowledge into capital at anderson”,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 5(1), 3-13

公共的知識

各類知識相關報告,可提供經驗分享及專業建議。 (part of the Knowledge Insight series of reports, which brings fresh insigh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o knowledge)

研究論文、白皮書等。

公開程度

個人的知識

屬於個人內在心智的知識。

(familiarity with an individual resulting from interactions with that individual over a period of time sufficient to ensure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that the individual has the identity he or she claims)

小廣進入 CISCO 上班,他對網路安全、 路由器等軟硬體的認識,與對製造硬體 設備程序的知識…。

Kudva, P.(1999), Relevance of a Knowledge Base for a Teacher As a Professional, 1-13 獨特性 指該項資源必須具有使企業在執行策略時增進效 能或效率的價值。 台積電 12 吋晶圓製造技術。 專屬性 指資源本身與企業的設備、人員、組織、文化或 管理制度之間緊密結合,不易轉移與分割。 台積電專有組織文化,價值觀…等。 策 略 資 源 的角度 模糊性 擁有內隱性及複雜性的特性。 台積電新進員工面試重點,處理公司內 性騷擾的方式…等。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 台北:臉譜 科技 是指有系統的知識 六個標準差的一套實行的細則 知識範圍 專屬性知識 是指特定時空知識 ‧在公司陷入財務危機,經理人如何在 此種情況下,做出較佳的決策。 ‧六十年代,將人視為費用的支出。 李仁芳&朱蓓瑩(2000), 知識整合機制與創新策略配合 類型對知識移轉績效影響之研究-高科技與服務業之 比較, 中原大學企管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p17

(11)

特定領域的知 識 是指在特殊的範圍中,特定活動運作的知識 手機系統中,晶片、顯示器等元件的知 識。 公司的知識 是指發生於公司整體的策略方向,事業部規劃與 資源分配知識 聯想集團,決定購併 IBM 的 PC 事業部 的決策知識。 知 識 涵 蓋 的範圍 整體知識 是指發生於公司整理的策略方向,團體或部門階 層的知識與特定活動的知識 公司經理定訂目標管理,部門根據目 標,訂定實行方案,並執行控制管理與 回饋。

Garrity, E.J., Sipior, J.C.(1994), “Multimediaasavehicle forknowledgemodeling in expertsystem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7(3),397-406

事實(fact) 是指可獨立驗證且穩定的真理 經濟學中的供需原理。 模式(modes) 是指可以清楚觀察出事實間的因果關係 R&D 與市佔率的關係。 基模 [綱要] (schemas) 是指導引思考的心理結構 公司行銷推廣活動以 4p 為規劃原則。 直覺 (intuitions) 是指導引思考的心理結構 係指個人所擁有的技能與知識,此種知 識的內隱程度比較高,屬於內隱知識。 知 識 結 構 、 型 式 化 程 度 不 同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是指我們所瞭解但無法解釋的事物、或是對某事 物的偏好。 音樂家彈奏樂器的指法與技巧。

Purser, R.E. & Pasmore, W.A.(1992), Organizing for Learning in William A. Pasmore& Richard W. Woodman (eds. ),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JAI Press

技術 (know-how) 是指一種程序性的知識,它說明某種活動該如何 執行、如何運作。 奇美技術人員,如何將面版切割,做成 37 吋液晶電視的技術。 知 識 運 用 的程度 資訊 是指一種陳述性的知識,代表事實的陳述。 公司經理參與知識管理運作實務的研 討會後,帶回一些資料,分享給公司同 仁。

Kogut, Bruce & Udo Zander. (1993) “Knowledgeof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4 (4), 625-645 元件知識 1. 技 術 性 與 可 文 件 化 的 顯 性 知 識 (Codified Knowledge) 2. 有關一產品中任一零件的知識 3.關於產品各項核心設計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如何 在各元件上實行 手機系統中,晶片、顯示器等元件的知 識。 是 否 具 有 整 合 性 的 知 識 為 分 水嶺 架構知識 1. 系 統 性 、 市 場 性 與 整 合 性 的 隱 性 知 識 (Tacit Knowledge) 2. 串連一產品中各零件的知識 3. 通常存在於組織的例行工作或程序之中,即使 對其作任何改革也是難以觀察出的。 4. 了解各元件如何整合並聯成一完整的系統的知 識 將手機的各個系統,晶片、液晶面板等 元件知識組合成一隻完整可用的手機

Henderson Rebecca M. and Kim. B. Clark(1990),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9-30

知 識 結 構 、 型 式 化程度 認知知識 指儲存在人類的心智模式內,難以外化表達的一 些抽象觀念、判斷、直覺。仰賴概念化與認知的 能力來判斷。 老王投資股票,不會買在最高點,也不 會賣在最低點,買賣時點恰到好處。

(12)

技能 是指要透過身體力行,不斷地練習與訓練,由” 實做中學習”,才能獲得的技能。 棒球愛好者,不斷地練習揮棒的動作-上千或上萬次-才有可能在場上一揮, 就能有不錯成績。 存於產品或服 務的知識 如何幫顧客售後的維修的作業流程 電腦維修 程序性知識 生產作業的流程 六個標準差的實行流程 陳述性知識 指轉移自他人或習自文件的二手知識 公司經理參與知識管理運作實務的研 討會後,帶回一些資料,分享給公司同 仁。 事實的知識 可獨立驗證且穩定的真理 經濟學中的供需原理 知 識 運 用 的程度 概念的知識 知其一,不知全貌,粗略的知曉 無線科技是未來科技的主角 Jijhof, Johnston,&Torraco,(1999) 可移動的知識 (migratory) 存在個人腦中的知識,具彈性,能內化、整合。 程式設計師撰寫程式的知識 知 識 移 動 力 嵌入組織內的 知識 (organization’s embedded) 將知識透過內隱的技巧,例如建立團隊、組織常 規,或以較廣泛的專業知識所聯合的網絡關係而 形成的知識。 HP 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承擔社會責 任,故 HP 的產品中,研發了環保碳粉 匣,將企業文化融入研發商品中。

Badaracco, J.(1991),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二.知識屬性彙整

編號 知識屬性歸類 中譯 說明 參考文獻

1

Conceptual level 概念程度 Cognitive level of knowledge; automatic, pragmatic, systematic, goalsetting/idealistic Degree of abstraction 抽象程度 Ranging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2

Mode 模式 Ranges from tacit to explicit

1.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2.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內容與應用

knowledge about a certain subject(e.g., customers, suppliers, markets) and problem domain where the knowledge can be used (e.g., marketing, production, logistics)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Subprocess in Decision Making/Application

決策或應用的次

要過程 描述該知識的應用過程

Cannon-Bowers, & Blickensderfer (1993), Methods for eliciting declarative knowledge, https://www.spider.hpc.navy.mil/file_download.cfm/FILE_OT_1000215.doc?RI D=TTE_OT_1000012&FID=FILE_OT_1000215&FILENAME=FILE_OT_100 0215.doc. 3 Technical Skills 技術技能 描述該知識的核心技術

(Trains/develops/educates self and others)

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13)

Degree of applicability 應用性程度 how broadly the knowledge can be applied(local or global)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Adaptability 可調整性 Adaptable , flexible

Active 主動性的 描述該知識在組織內外的角色及活動力。 (active within and outside firm, visible)

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4

Observation,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

(不確定)環境下 的觀察力,開明 與互動

描述該知識與組織壞境的影響

1.Richrado C.G. (2003), “The facilitating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inging ideas from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0 (2), 99-114

2.Marshall, G.W., Goebel D.J. & Moncrief, W.C.(2003),”Hiring for success at the buyer-selle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 247-255 Degree of certainty 確定的程度 level of confidence in validity of knowledge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Clean credit report 良好的信用名聲

In the past it was a major potential hurdle for sales applicants due to the 〝representativeness〞 dimension of sales jobs, and mechanical skills for setting up displays and demonstrations. Demonstrated ability to

overcome objections 克服困難的能力

描述該行銷知識的信賴度,描述該知識是如何 能成為某問題的解決方案。

Marshall, G.W., Goebel D.J. & Moncrief, W.C.(2003),“Hiring for success at the buyer-selle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 247-255

5

Control variables 控制變數 描述該知識有那些控制變數

1.Zohar, A.(1999),“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2.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Degree of detail 詳細說明的程度 extent of depth and breath of knowledge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6

complexity 複雜性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routines, individuals, technologies and resources linked to a particular knowledge or asset

Contractor, F.J. & Ra, W.(2002), “How knowledge attributes influence alliance covernance choices: a theory development not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 11-27

7

Degree of importance 重要性的程度

knowledge significance in value generation relative to ensuring organization’s competitiveness(core vs. non-core) 8 Degree of measurability 可衝量的程度 Amenability of knowledge to measurement

Degree of proficiency 精通的程度 Expertise embodied in knowledge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9

Relating 相關性的 描述與那些知識有相關性

1.Parsaye, P. & Chignell. M.(1988), Expert Systems for Experts, New York : Wiley

2.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14)

Understandability 理解性 描述該知識可理解的程度

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10 Degree of recursion 循環程度 描述該知識的階層位置 11 Knowledge state 知識進展性 描述該知識目前的發展軌跡 12 Location 位置 描述該知識目前可取得的地點 13

Management level 管理水準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t which knowledge is applicable (strategic, control, operational Programmability 可轉換與利用的

程度

Extent to which knowledge is transferable and easy to reuse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Codification 外顯化 描述該知識外顯化的方式

Contractor, F.J. & Ra, W.(2002), “How knowledge attributes influence alliance covernance choices: a theory development not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 11-27

14

causal relationship 前後關連 描述該知識與其他知圓的因果關係 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15 Quality 品質(可用性)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knowledge

16 Source 來源 Origins of the knowledge

Subject 主題 Knowledge of an application domain, of self, or of others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17

Naming 給予命名的 描述該知識的命名原因

1.Parsaye, P. & Chignell. M.(1988), Expert Systems for Experts, New York : Wiley

2.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18 Time/Age 時間/年齡 Temporal aspects of knowledge

19

Type 型態

Descriptive, procedural, and reasoning deal respectively with “what,” “how,” and “why” aspects of knowledge

1.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2.Cannon-Bowers, & Blickensderfer (1993), Methods for eliciting declarative knowledge,

https://www.spider.hpc.navy.mil/file_download.cfm/FILE_OT_1000215.do c?RID=TTE_OT_1000012&FID=FILE_OT_1000215&FILENAME=FILE _OT_1000215.doc.

20

Usage 可用程度 Used for practical, intellectual, pastime, spiritual, pursuits, or for no pursuit (i.e., unwanted .)

1.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2.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1

Volatility 生命週期 Extent to which knowledge is subject to change Holsapple, C.W. & Joshi, K.D.(2001),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resource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31(1), 39-54

(15)

knowledge,

https://www.spider.hpc.navy.mil/file_download.cfm/FILE_OT_1000215.d oc?RID=TTE_OT_1000012&FID=FILE_OT_1000215&FILENAME=FIL E_OT_1000215.doc.

2.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3.Parsaye, P. & Chignell. M.(1988), Expert Systems for Experts, New York :

Wiley

Type of Representation 代表的型式 描述該知識用何種何識代表法

1.Cannon-Bowers, & Blickensderfer (1993), Methods for eliciting declarative knowledge,

https://www.spider.hpc.navy.mil/file_download.cfm/FILE_OT_1000215.d oc?RID=TTE_OT_1000012&FID=FILE_OT_1000215&FILENAME=FIL E_OT_1000215.doc.

2.Zohar, A.(1999), “Teachers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the instruction of higher order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413-429 23

Communication 傳達性 描述該知識流通的方式 (Written and oral communication)

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4 Strengths 優勢 描述該知識可能帶來的價值 25

Limitations 限制程度 描述該知識的限制項目

1.Cannon-Bowers, & Blickensderfer (1993), Methods for eliciting declarative knowledge,

https://www.spider.hpc.navy.mil/file_download.cfm/FILE_OT_1000215.d oc?RID=TTE_OT_1000012&FID=FILE_OT_1000215&FILENAME=FIL E_OT_1000215.doc.

2.Parsaye, P. & Chignell. M.(1988), Expert Systems for Experts, New York : Wiley 26 Experience 此知識過去所執 行的評價 描述該知識過去的績效 27 Recognition 認同度 描述該知識的一孺評價度與評價重點

1.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Marshall, G.W., Goebel D.J. & Moncrief, W.C.(2003), “Hiring for success at the buyer-selle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 247-255 3.Parsaye, P. & Chignell. M.(1988), Expert Systems for Experts, New York :

(16)

Creativeness 創造性 描述該知識的創造觀點,以瞭解其形成歷史。

1.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Richrado C.G. (2003), “The facilitating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inging ideas from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0 (2), 99-114

3.Contractor, F.J. & Ra, W.(2002), “How knowledge attributes influence alliance covernance choices: a theory development not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 11-27

4.Marshall, G.W., Goebel D.J. & Moncrief, W.C.(2003), “Hiring for success at the buyer-selle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 247-255 5.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8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he knowledge-recipient firm

組織或公司吸收

的能量 描述該知識在企業可利用的狀況

1.Contractor, F.J. & Ra, W.(2002), “How knowledge attributes influence alliance covernance choices: a theory development not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 11-27

2.Marshall, G.W., Goebel D.J. & Moncrief, W.C.(2003), “Hiring for success at the buyer-seller interfac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 247-255 29

Risk aware risk awareness, manages risk

風險知覺度,管

理風險 描述該知識可能潛藏著那些風險

1.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2.Richrado C.G. (2003), “The facilitating factors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inging ideas from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10 (2), 99-114

30

Teachability 可傳授性

描述該知識

(Teachability is a concept related to, but not identical with observability and imitability of knowledge.)

Contractor, F.J. & Ra, W.(2002), “How knowledge attributes influence alliance governance choices: a theory development not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8, 11-27

31

Responsibility 責任 描述該知識相關的責任

Abdolmohammadi, M.J. , Searfoss, D. G.& Shanteau, J.(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attributes of top industry audit specialists”,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6, 1-17

三.知識淬取彙整

號 知識淬取技術

(17)

1

Focus group: Theory and practice

焦點團體法是一種被廣為應用的行銷研究方法之一。在過去,焦點團體法經 常被管理人員用來測試消費者對於行銷方法的反應、和創造新的構想 (Stewart and Shamdasani,1990)

1. Stewart, D. W. & Shamdasani, P. N. (1990), Focus Group: Theory and practice, Newbury Park, Cali. : Sage Publications

2. 歐素汝(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弘智文化出版 2 問卷法(questionnaire) 操作流程 1. 決定問卷內容所需涵蓋之資料。2. 收集既有之相關問卷。 3. 擬新題、修舊題。4. 題目序列安排。5. 問卷格式化。 6. 事先編列欄目,並且於前置打碼。7. 請同儕建議。 8. 問卷第一次修正。9. 徵詢使用者意見。 10. 問卷第二次修正。11. 小規模的前測試。 12. 問卷第三次修正。13. 主持人員訓練。14. 進行調查。 所謂問卷法(questionnaire)乃指研究者將研究所欲收集的情報,以問題的 形式寫出並編成表格。以郵寄或某人分發給有關人員(樣本戶)填寫之一種 蒐集研主題選定(問題提出)腦力激盪法用型態的創造法進行圖解主題選定 再次腦力激盪法整理、圖解反覆結論究資料的方法。 1.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洪葉文化 2.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台灣: 東華 3 McGraw 和 Harbison-Briggs 提出七類 知識擷取技術 概念分析, 非結構式訪談, 結構式訪談, 工作分析, 處理軌跡及模型分析, 模 擬及自動化輔助工具分析, 群體專家的擷取技術,如腦力激盪、決策共識等

Karen L. McGraw & Karen Harbison-Briggs(1989),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NJ: Prentice-Hall, pp376

1.Think-aloud problem-solving Or commentary 要專家自己對提出解決的方法,一直不斷 的評論!或是要別的專家對此評論,可以 錄製起來 2.Teach Back 拿出之前或是其他來源的資訊,然後叫專 家評論 4 Protocol-Generation Techniques 3.Observational techniques 觀察記錄專家在處理問題的過程

Milton, N.(2003), Protocol-generation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74-0-0.htm 5 Protocol Analysis Techniques 1.定義“知識物件”為何? 通常是文章 2.分析文字或是面談記錄,主要是以文字為基礎的。定義該領域的主題、屬 性、觀點。

Milton, N.(2003), Protocol analysis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76-0-0.htm 6 階梯技術(Laddering Techniques) 分為許多種類如下: 1. Process ladder 2. Attribute ladder 3. Decision ladder 4. Composition ladder 5. Concept ladder 文中指出,當決定下一個樹枝節點時, 要問為何用此點?如何判定?等等之類 的問題。

Milton, N.(2003), Laddering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78-0-0.htm

7 圖意法(Diagram-Based Techniques)

分為許多種類如下: 1. State transition networks

Milton, N.(2003), Diagram-based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18)

2. process maps 3. concept maps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88-0-0.htm 1.給予專家學者一些卡片,每張卡片有相同的主題。 2.分類後,卡分會成一堆一堆的,其中每一堆都有相 同之處 card sorting 3.專家指出卡片上的屬性,指出屬性和價值的訊息, 其中排列包含了物件或圖片等,而不是只有一般像 課文般的容易。 8 相關性分析技術(Sorting Techniques) triadic elicitation 隨機找出三個,試問三個中有那些不同以及相同的。

Milton, N.(2003), Sorting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80-0-0.htm 準備元素 ( Elements ) 「元素」是指要分析的對象,也就是想要探討的事 物。 引出構念 ( Constructs ) 在任何三個元素中,其中有兩個元素擁有共同的特 質,而第三個元素不具備這個特質,這樣就可以區 分出第三個元素和另外兩個元素的不同,這個特質 稱之為構念。 9 元素格技術相關性分析 (Repertory Grid Technique) 資料分析 經由元素三元組引出構念所形成的凱利方格的分析 方式有單一方格的聚類分析與不同方格的比較分 析,經由不同的分析可深入了解個人心靈深處所建 構的構念系統。

‧Burr, V. & Butt, T.(1997),

(許慧玲譯, 個人建構心理學入門—解讀你的心靈,台北市:心理 出版社有限公司)

‧Kelly, G. A.(1955) ,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Norton

10

Limited-Information and Constrained-Processing

Tasks

‧ Limited-information and constrained-processing tasks are techniques which either limit the time and/or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the expert when performing tasks that would normally require a lot of time and information to perform.

‧細分出 20 個問題的技術(twenty-questions technique): 知識工程師問專家,而專家只可以回答 yes/no

Milton, N.(2003), Limited-information and constrained-processing tasks, Retrieved August 30,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86-0-0.htm

11

Timeline ‧ 利用時間軸的方式去寫出流程,流程需要順的時間軸來寫出來 ‧ 要徑分析圖

Milton, N.(2003), Timeline,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90-0-0.htm

(19)

12

矩陣技術(Matrix-Based Techniques)

Useful examples are: Concepts vs. Properties (attributes and values)

Problems vs. Solutions Hypotheses vs. Diagnostic techniques

Tasks vs. Resources

‧Milton, N.(2003), Matrix-based techniques, Retrieved August 30, 2005,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182-0-0.htm http://www.epistemics.co.uk/Notes/90-0-0.htm (plot) 13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和集體訪談的目的相同,想讓受訪者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以發覺 人們內心的情緒、態度或動機。(黃俊英,1979) 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台灣東華 14 德爾菲法之整理介紹 操作流程 1. 組成德爾菲法執行小組,成員必須對德爾菲法有相當了解,同時必須熟悉 統計方法和具有問卷設計的能力。2. 界定專家預測的主題範圍。 3. 選擇專家,組成小組:一般以 10-12 人或 15-20 人為宜。 4. 向專家們解釋德爾菲法的實施方法,同時對研究主題適當溝通,以掌握問 題的焦點。 5. 設計初次問卷:加以預試、預測與修正,問題的數目需 考慮問題困難度及專家們回答問卷所需花費的時間,然後作第一階段問 卷調查。 6. 針對第一階段問卷資料,彙整專家們的個別意見。 7. 整理專家意見作成彙總表,製成下一階段問卷,分別請每一位專家參酌答 覆,對各項項目補充修正,或說明堅持原評估的理由。 8. 匯集專家們的修正意見、說明或答辯。 9. 將專家們的意見加以綜合,成為具通盤性而趨於一致的結果,若無法達此 目的,則重複 7、8、9 步驟,將可逐漸引出趨於一致的結果。 徐文遠(1996),老人運輸問題之研究,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15 觀察法 操作流程 1. 決定研究目標。2. 決定要觀察的對象團體。 3. 獲准進入該團體(或者在實驗室觀察,則安排對象進入實驗室)。 4. 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5. 進行研究,觀察並紀錄外野筆記數星期,數月 甚至數年。6. 危機處理,諸如面臨對象懷疑你是某種間諜。 7. 從觀察研究脫離。 8. 分析資料。9. 寫報告,提出所見。 為蒐集非語言行為資料的初步技巧。雖然觀察法多半為眼見或視覺資料的蒐 集,它也包含經由其他感覺的資料蒐集,諸如:聽覺、觸覺、或嗅覺,所以 呂辰民(1994),行銷研究:方法論與 SPSS/PC+實力應用,三民 出版

(20)

觀察法是一種可以蒐集個人內隱知識 四.知識代表法彙整 (摘錄自:曾憲雄,2002,專家系統導論、工具與應用,松崗出版社。) 編 號 知識代表法 說明 1 語意網路(semantic network) 主要由許多代表概念的點及連接點與點之間的弧所組成的一個樹狀圖 2 框架式知識(frame-based knowledge) 框架表示法是利用分類法的原則,將知識分門別類而形成一種層次化的知識表示方法

3 案例式知識(case-based knowledge) 描述屬於經驗的知識,而利用案例式知識來進行推論,稱為案例式推論(case-based reasoning), 會從過去的經驗中,判定何種相似 的案例,並且依據過去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來決定此次解決問題的方法

4 法則式知識( rule-based knowledge) 為一種淺層的知識表示法,關於問題領域的知識表示成事實(fact)的方式,而法則用來處理事實的一種方法

5 知識物件( knowledge object) 由物件導向方法論的觀念演化而來的,物件導向式知識表示法將外界真實事物抽象對應成物件,其目的在於使電腦語言的方式與 人的思考方式能夠更緊密的結合

6 知識本體論(knowledge ontology) 一種用來描述領域知識的方法,且已被廣泛應用在知識管理的相關研究中,它係透過一個階層式的拓展方式,循著知識深度與廣 度逐度延伸,以形成最後的知識結構體。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rough study in various knowledge contexts and through engaging in a rang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acquire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Process:  Design  of  the  method  and  sequence  of  actions  in  service  creation and  deliver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appearance  of  buildings, 

“Water control and useful knowledge: rive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 China, Northern Italy and the Netherlan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Global Economic

• To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t the secondary level.. • To take part in demonstrations

● the F&B department will inform the security in advance if large-scaled conferences or banqueting events are to be held in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and

 The pre-primary institution is able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round theme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rands and

– Knowledge to form the basis for decision aids – Knowledge that reveals underlying skills..

Daily operation - Sanitizing after guest checked-in / swab test (guest 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