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

為例

黃乃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出之各種變革現象。學校組織變革 係指學校組織對於新理念之採行,由於意識型態指涉理念體系,因此它可作為學校組 織變革之媒介,並引導學校組織變革的方向。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係指學校組織 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會衍生出不同的變革形態、執行策略及品質。學校 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包括正面及負面兩個向度。正面意識型態會指涉學校組織變革正確 之理念;反之,則指涉錯誤之理念。正、負面意識型態對於學校組織變革的形態、執 行策略及變革品質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為瞭解這些現象,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 所國民中學為個案進行研究,並藉訪談來蒐集資料。經過資料分析與討論,提出結論 與建議。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 關鍵詞:::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 :

壹、緒 論

睽諸當前,教育改革之呼喚與步履宛如風 起雲湧,紛至沓來;學校組織實不能自外於此, 是以學校組織變革隨之而至。 倘將關注聚焦於學校層級,學校組織變革 係 指 學 校 組 織 對 於 新 理 念 之 採 行 ( Daft, 1989:267)。由於意識型態指涉理念體系,是決 定理念是否正確的要素(van Dijk, 1998:5),因 此學校組織變革係以意識型態作為媒介,其也 為 決 定 變 革 品 質 之 關 鍵 ( Beauchamp, 1981:62)。是以,在學校組織變革歷程中,意 識型態將扮演導引變革方向正確與否之角色。 通常意識型態包括正面及負面兩個向度(陳文 團,1999:36-37)。正面意識型態會指涉學校 組織變革正確之理念;反之,則指涉錯誤之理 念。故研究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之各 種現象,將有助於探索構成學校組織變革新理 念之正確要素,以利學校組織變革之成功。 談 論 學 校 組 織 變 革 首 需 探 究 其 變 革 形 態,原因在於變革形態乃決定根本性問題解決 或表面性問題解決之議題(Smith, 1982:318- 319)。Smith 進一步將變革形態分為創生的變 革形態(morphogenesis)與靜態的變革形態 (morphostasis)。所謂創生的變革形態乃指變 革推動者及利害關係人立場間透過辯證所形塑 的方向;所謂靜態變革形態乃指新理念的推 動,以現存的文化規範來形塑變革方向。通常 靜態的變革形態容易衍生出變革越多,問題也 越多之窘境。由此觀之,研究學校組織變革意

(2)

識型態所衍生之變革形態,將有助於探索學校 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以促進學校組織變 革中根本性問題的解決。 其次,談論學校組織變革也必須深究其執 行策略(Daft, 1989:292)。在學校組織變革過 程中,常聽見變革失敗的藉口為:變革理念雖 是正確的,但問題卻出現在執行層級的說法。 前述之觀點,可能忽略在學校組織變革過程 中,以意識型態作為媒介,而產生執行層級扭 曲原先倡導之理念的問題。因此,研究學校組 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之變革執行策略,將有 助於探索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 以縮小理想與實際的落差。 最後,談論學校組織變革也必須探索其變 革品質,組織變革之品質不僅為決定變革成功 與否的指標,更是組織變革之終極關懷。學校 組織變革的品質,包括對變革的問題定義能力 及 問 題 解 決 能 力 ( Watzlawick,Weakland, & Fisch, 1974: xiii)。因此,研究學校組織變革意 識型態所衍生之變革品質,將有助於探索學校 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以促進學校組織變 革的成功。 依據上述研究之緣起與動機,茲以一所國 民中學為研究對象,擬定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探討個案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 變革形態。 二、探討個案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 變革執行策略。 三、探討個案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 變革品質。

貳、文獻探討

談論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之前,必須對 於意識型態的意義加以分析。 意識型態一詞源於法國,具理念之科學或 研究的意義(Plamenatz, 1970:15)。後來又被擴 充為各種不同的定義,包括信念體系、政治世 界觀、凝固情感的解放,旨在維持生活的秩序 (Hodgkinson,1996:211)。基於此,意識型態一 詞 基 本 上 有 兩 種 不 同 的 用 法 ( Thompson, 1984:4)。從一方面來看,意識型態被視為信念 體系或思想體系,旨在導引社會行動及政治擘 劃,此乃是意識型態之中立的觀點。除此之外,

Thompson(1984:76)更引用 Martain Seliger

的觀點,將意識型態視為信念體系,包括限制 的觀點及涵蓋的觀點。就限制的觀點而言,其 把意識型態侷限於特別的政治信念體系;就涵 蓋的觀點而言,其應用意識型態於所有的政治 信念體系,且無論如此信念體系引導行動朝向 維持、毀壞、或重建社會秩序,皆是其適用範 圍,旨在強化不同意識型態對於政治行動選擇 影響的討論。Plamenatz(1970)進一步認為意 識型態是由一套信念、理念所組成,它的功能 在於影響或論證某種行為,並表達某團體或社 群的態度、特質;從另一方面來看,意識型態 常被用來當作來維持不對稱權力關係的歷程, 此乃是意識型態之批判的觀點。基於此,意識 型態被視為錯誤意識,或稱為錯誤的信念體系 (van Dijk, 1998),它受社會階級條件所決定, 也就是說社會階級條件決定意識。它是根據 Marx 階級意識型態的觀念而來,不僅強調主流 團體宰制弱勢團體之意義,而且也強調弱勢團 體 無 法 察 覺 自 己 所 受 到 不 合 理 待 遇 之 意 義 (Plamenatz, 1970)。故意識型態不僅具維持既 存社會關係的功能,也具提升主流團體志趣的 功能,以確保他們不被顛覆。 除此之外,Thompson(1984)也引用 Alvin Gouldner 的觀點,把意識型態視為理性的擘

(3)

劃,強調意識型態是一種理性的信念體系,它 激勵主張的論證,以促進意義的創造及傳送, 故意識型態並非受制於特定的信仰、權威或傳 統,而是透過歷史規範的論述,增進理念的啟 蒙,以利主張能得到人們的同意。 由意識型態的意義分析得知,意識型態是 一種信念體系,但各種不同的意義會產生不同 的功能。基於這種意義,以下繼續討論學校組 織變革意識型態的意涵。學校組織變革係指學 校組織對於新理念之採行,由於意識型態定義 為信念體系,會指涉緊密關聯的理念體系,因 此學校組織變革必以意識型態作為媒介,來影 響學校組織變革之方向。同時,因為信念具有 認知性及社會性(van Dijk, 1998:47),所以意 識型態不僅是認知的產物,而且與社會改變歷 程與策略息息相關,故其與學校組織變革密切 相關。深入來看,在學校組織變革的過程中, 團體成員會透過社會互動來形塑、改變及複製 意 識 型 態 , 且 此 意 識 型 態 具 有 共 享 的 特 質 (Plamenatz, 1970; van Dijk, 1998),但它不意 謂著團體成員因意識型態之故而有共同的認 知,而是每個個人對於意識型態有詮釋之空 間,以促進個人的社會化與意識型態的發展, 作 為 轉 介 學 校 組 織 變 革 的 基 礎 ( van Dijk, 1998:30)。故意識型態常透過個人對事物的詮 釋或所採取的行動,加以呈現。 事實上,若以信念體系作為解釋學校組織 變革意識型態意涵的基礎,則價值體系將扮演 建 構 意 識 型 態 的 核 心 角 色 ( van Dijk, 1998:74),故意識型態會指涉特定之價值體系 (Giroux, 1981:40)。由於學校組織變革伴隨者 信念體系,其所指涉價值之共通特質,乃確保 組織進步的要件(Calinescu, 1987:31),加上信 念體系範圍廣泛,本文著重其動機論與目的 論,價值體系作為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的界 定,恰可以回應意識型態之動機論與目的論, 同時它又具探索組織變革之進步的企圖,因此 本文從價值體系來定義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 態。除此之外,意識型態可被視為歷程與結果 (陳文團,1999)。有鑑於此,學校組織變革之 意識型態,可定義為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 成的歷程與結果。因為價值體系是指個人對事 物的偏好狀態(Hodgkinson, 1978:62),所以學 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會透過個人回應變革的 心路歷程或採取的行動,加以顯現,與前面所 言意識型態常以個人對事物的詮釋或採取的行 動加以呈現,不謀而合。 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會與權力相伴而 生,它會經由個人對變革所詮釋的意義,來澄 清學校組織變革階層間的權力關係(Williams, 1988:xi)。此外,價值的角色旨在解釋意識型 態如何服務社會階級(McCarney, 1990:10),加 上權力運用之合理性是提升學校組織健康度的 原因;反之,權力運用之不合理性是形成學校 組織病態的原因(Scott, 1990:339),因此學校 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可包括正面及負面兩個向 度,端賴個人對於學校組織變革歷程權力關係 的感受而定。正面的意識型態會指涉正確的理 念;負面的意識型態則指涉錯誤的理念(陳文 團,1999:18),它們對於學校組織變革的影響 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 歷程與結果,若具有自我反省、開展性批判、 能解決迷團、詮釋、正當性、溝通理性等特質, 則 表 示 學 校 組 織 變 革 具 有 正 面 的 意 識 型 態 (McLeLLan, 1995:83)。反之,學校組織變革 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若具有異化、物 化、絕對、受制於歷史傳統等特質,則表示學 校組織變革具有負面的意識型態(陳文團, 1999:7; Jakubowski, 1990:83)。 學校組織變革的意識型態能決定結構的定 義及意義的分配,進而形成學校組織變革的形

(4)

態(Eagleton, 1976:85)。而學校組織變革形態 包括靜態的與創生的。就靜態的變革形態而 言,它強調單面向意志的貫徹,忽略吸納對立 面之立場來進行變革,組織成員會以系統既存 之規範來回應新理念,並以之作為學校組織變 革的基礎。深入來看,當學校組織進行變革時, 新理念採行會與既存組織文化價值產生矛盾, 若學校組織變革推動者展現絕對的意志,則組 織成員因為有不願意脫離現存生活型態的傾 向,會以舊有組織文化價值來回應新理念,所 以主導整個變革方向仍然以系統舊有的規範為 主,即所謂靜態的學校組織變革形態。例如九 年一貫課程的改革,學校組織體系仍以既存之 聯考至上為其規範,並以之回應改革的訴求, 即是一例。由是觀之,此種變革形態僅著重表 面現象或形式化的改變,反而疏於反省學校組 織運作根本假定的合理性。 相反地,Smith(1982:334-335)提出「熟 稔範圍以外」的理念,來解釋創生的變革形態, 其主要意義有四:首先它用「非」來定義變革 範圍,也就是說變革的範圍係由「非」來定義 「是」的範圍。例如教育改革推動者透過否定 自己的立場,探索教師願意配合的範圍,來決 定教育改革的方向。其次當定義某些事物的意 義,必須同時考慮它沒有辦法解釋的部份。再 者雖然 A 與非 A 是不同的,但是它們皆是整體 的一部份,A 與非 A 彼此相關。最後變革必須 透過 A 與非 A 的辯證,且以形態呈現。具體而 言,創生的變革形態強調以兼容並蓄的方式來 調和矛盾、對立的立場,並透過矛盾、對立立 場間相互轉化之過程,使學校組織以自我演化 為其機制,並據之作為學校組織變革的基礎 (Bateson, 1997:xiii)。深入來看,當學校組織 推動變革時,新理念採行會與既存組織文化價 值產生矛盾,組織變革推動者若能夠對如此矛 盾進行調和,則所有利害關係人不預設立場前 的討論,來建構新的新組織文化規範,藉以修 正新理念,作為主導學校組織變革方向的基 礎,即所謂創生的學校組織變革形態。由此觀 之,創生的變革形態強調學校組織自我核心價 值的改變,著重本質性的改變。 學校組織變革必須透過良好的執行策略, 方能付諸實現,並縮小理想與實際間的落差。 通常學校組織變革的有效執行策略,包括診斷 學校組織變革的需要、發現符合變革需要的理 念、獲得上層階級的支持、致力於漸進式的執 行、克服變革的抵抗、建立變革的團隊及激勵 理念的擁護者(Daft, 1989:293-296)。茲就其粗 略意涵分析如下: 就診斷學校組織變革需要的執行策略而 言,它強調澄清變革的機會程度,若機會程度 太低,則表示變革應該停止;就發現符合變革 需要理念的執行策略而言,它強調人們有為新 選擇發聲的機會;就獲得上層階級支持的執行 策略而言,它強調變革必須爭取上司的支持; 就致力於漸進式的執行策略而言,它強調將變 革分成幾個部份,循序漸進完成目標;就克服 變革抵抗的執行策略而言,它包括注意執行者 的需求、教育、參與、脅迫等;就建立變革團 隊的執行策略而言,它強調各種不同立場的協 調,以利達到系統性改變的目的;就激勵理念 擁護的執行策略而言,它強調尋找自願擁護新 理念者,並透過他們激勵別人擁護新理念。 學校組織變革的品質乃變革的終極關懷, 且學校組織變革的品質,係由對變革之問題定 義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所構成(Watzlawick et al., 1974:31-90)。首先就問題定義的能力而 言,其是植基於對矛盾、對立互補及動態平衡 的理解。此原因有二:首先就理論層次而言, 它會致力於超越現狀的探索,以利學校組織的 真正改變。其次就實踐層級而言,它著重人類 真正經驗的維護,也思考情境的限制,會使對

(5)

問題的定義趨於務實,進而提升問題定義的品 質。其次就問題解決的能力而言,其是植基於 重新構思的行動。重新構思的行動,著重學校 組織根本假定合理性反省,然後主動將學校組 織推向前所未有的境界(Fullan, 1991:29)。此 外,其也會預先探索新方向的後遺症且加以避 免之,以達前瞻問題解決的目的。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之訪談法作為蒐集資 料的方法,並以一所學校為個案作為分析的基 礎。本研究之設計與實施,包括研究場地的選 擇、訪談的進行、資料的處理與分析、信效度 的建立及研究的倫理。此外,本研究為個案研 究自有其限制,也將在文中說明。茲就其細節 分述如下:

一、研究場地的選擇

本研究以台北市林林國中為個案研究對 象,選擇林林國中乃是因研究者與其校長熟識 之故,且校長對於參與本研究有相當之意願, 彼此較容易建立信任感,也有助於獲得各種支 援。此外,林林國中校長於今年暑假(九十學 年度)遴選連任於該校,且其在該校推動變革 也有相當的時間,符合本研究之所需,亦提升 本研究目的達成之可能性。以下茲就進入現 場、林林國中發展簡史,分述如下: (一)進入現場 研究者於民國九十年八月開始本研究之進 行,在民國九十年八月三十日與林林國中校長 取得聯繫拜訪,在校長引介之下,與處室主任、 組長及具意願接受研究者,說明本研究之目 的、細節與希望配合之處,並澄清其對本研究 的疑慮,增進其對本研究的信任,並在獲得其 同意後,正式進入現場。 (二)林林國中發展簡史 林林國中是一所位於台北市的中型學校, 學校採 U 型設計,校舍規畫良好,講求人性化 設計,校園環境幽雅廣闊,林蔭夾道,綠意盎 然,蟲鳴鳥唱,四季各有勝景,頗有林園之勝。 林林國中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 目前約有四十多班級數,教職員工約兩百人左 右,位處於舊社區,是一所老學校,學校教師 的流動率不高。校長是一位女性校長,約四十 多歲,今年暑假經重新遴選而繼續留任,具強 烈道德正義感,教育專業背景出身,上任以來, 積極突破學校發展之困境,推動多項教育革新 方案。

二、訪談的進行

本研究旨在研究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 所衍生的各種問題,由於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 型態是指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 結果,會透過個人回應變革的心路歷程或採取 的行動,加以顯現,加上透過訪談較易捕捉個 人面對變革的心路歷程,因此本研究乃將資料 蒐集之重心放在訪談上,以期對學校組織變革 之意識型態能有深入的瞭解。以下茲就訪談題 綱、訪談方式、訪談對象及時間安排分述如次: (一)訪談題綱 本研究於九十年十月二十六日經由專家座 談後(含教育行政與意識型態的專家),確立研 究方向與目的,同時確立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 態定義為個人回應變革的價值體系。並根據研 究目的擬定以下三份訪談大綱:「學校組織變革 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革形態」、「學校組織變革 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革執行策略」、「學校組織

(6)

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革品質」。由於這些訪 談大綱皆屬訪談的大方向,研究者乃以追著訪 談的方式,並不一定完全按照訪談大綱的順序 來進行,而以研究焦點為核心,過程中盡量保 持著彈性,以利取得更為深入、可用的資料。 (二)訪談方式 由於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的意義,不是 很容易了解,因此在進行訪談前,作者與所有 受訪者進行座談,為時三小時,以澄清本研究 的內容及範圍,並獲得受訪者對於本研究的支 持。 本研究係採一對一的個別訪談方式,期能 勾勒出不同個體面對變革之不同心路歷程或採 取之不同行動,以作為理解學校組織變革整體 故事的基礎。在訪談過程中,為使受訪者回答 之資訊符合本研究的目的,訪談者更再次與受 訪者溝通研究目的,並與之溝通學校組織變革 意識型態的意義,以利蒐集有用的資料。每一 次訪談過程皆於取得受訪者同意後進行錄音, 以免遺漏寶貴的資料,並在當天逐字轉譯訪談 內容。若當天無法轉譯完全,則將訪談重點加 以整理,以作為下次訪談的參考。 (三)訪談對象及時間安排 在訪談對象方面,由於學校組織變革會牽 動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因此本研究係以利害關 係人作為訪談之對象,包括校長、家長會幹部、 教師會幹部、主任、組長、導師及專任教師(如 表一)。由於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乃指在學 校組織變革歷程中,個體回應權力階級所詮釋 的意義,因此它會受在組織中所處的職位所影 響。基於此,本研究根據職位來取樣,校長取 一人,主任取一人,組長取兩人,導師是重要 利害關係人且人數眾多取五人,專任教師則取 兩人,家長會幹部及教師會幹部取參與校務較 多者各取一人,取樣重點在於受訪者能代表各 自的利害關係團體。 在時間安排方面,本研究從九十年十一月 初至十二月底進行訪談,總共為期兩個月,直 到研究者認為所蒐集的資料足以完成本研究之 目的為止。訪談時間安排見表一。

三、資料處理與分析

在訪談資料轉譯成逐字稿後,依據研究目 的及訪談大綱將逐字稿內容加以編碼,以利資 料分析。例如 S1P1/1123 的編碼,S1 代表林林 國中,P1 代表校長,1123 代表 11 月 23 日進行 訪談(詳見表一)。為使資料分析能確保個案之 特質,研究者將編碼過的資料仔細研讀,直到 所理解之意義能夠代表個案之現象為止,並據 以當作資料分析的基礎。 資 料 分 析 著 重 個 體 回 應 變 革 的 意 義 詮 釋,本質已具有認知性及社會性,加上學校組 織變革意識型態是指一套價值體系,因此本研 究從其衍生的現象,並加入文獻的討論,去探 索構成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的價值體系,並 視其為實際影響變革之所在。 表一 林林國中參與訪談人員資料表 姓 名 現 職 性 別 曾任行政職務 訪談日期 編 碼 楓校長 校 長 女 是 90/11/23 S1P1/1123 徐先生 家長會幹部 男 否 90/11/05 S1H1/1123 玲老師 教師會幹部 女 是 90/11/05 S1C1/1105 張老師 導師 男 否 90/11/21 S1T1/1121 王老師 導師 女 否 90/11/21 S1T2/1121 陳老師 導師 女 否 90/12/21 S1T3/1221 羅老師 導師 男 是 90/11/05 S1T4/1105

(7)

(表一 續) 業老師 組長 男 是 90/11/21 S1K1/1121 宗組長 組長 男 是 90/11/21 S1K2/1121 富老師 導師 男 否 90/11/23 S1T5/1123 朱老師 主任 男 是 90/12/21 S1D1/1221 石老師 專任老師 男 否 90/11/23 S1T6/1123 琦老師 專任老師 女 否 90/11/12 S1T7/1112

四、研究信度與效度的建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運用確實性、可轉換 性及可靠性,當作建立信實的基礎(胡幼慧、 姚美華,1996:144)。茲就實際操作情形分述 如下: 首先確實性係指內在效度,指質性研究資 料真實的程度。本研究採三種方式來增加資料 的確實性:1.資料來源多元化:本研究訪談對 象包含了校長、行政人員、教師會代表、家長 會代表、導師及專任教師等,以確保從不同角 度來瞭解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各種 現象;2.研究同儕的參與討論:本研究經過幾 次與專家學者、個案學校受訪者討論,不斷藉 著對話釐清研究的相關概念,並在每一次訪談 後與他們進行檢討與反省,以修正訪談方向, 藉此達到資料的檢核;3.資料收集上有足夠的 輔助工具:本研究備有兩台錄音機、一台轉譯 機及足夠的錄音帶等相關工具,以確保在訪談 過程中能確實將資料收錄,並在訪談後將資料 完整地轉譯成稿。 其次可轉換性係指外在效度之建立,亦即 由受訪者所陳述的感受及經驗,能有效地作資 料性的描述與轉換成文字的陳述。通常增加資 料可轉換性的技巧稱為深厚描述,是建立資料 效度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在訪談過程中隨時做 田野筆記,以利在轉譯訪談稿時,增加當時情 境的回溯,並在轉譯時適時地運用符號,表達 當時的情境脈絡與受訪者的真實感受。 最後可靠性係指內在信度,乃指蒐集的資 料強調個人經驗的重要性與唯一性。研究者將 整個研究過程與決策加以說明,以促進資料的 可靠性。

五、研究倫理

質性研究在現場的工作牽涉到研究對象的 生活,所以經常引發倫理上的兩難與道德上的 關切。因此,研究者必須不斷地對倫理的衝突 與困境進行省思(黃瑞琴,1991:155)。本研 究對研究倫理之省思有四,茲分述如下: (一)滲透 研究者參與個案學校之會議,並全程記錄 相關事宜;此外,訪談進行的地點,亦全程在 該校校園中進行。 (二)匿名保護 訪談資料的呈現及對個案學校校名、受訪 者的姓名一律化名呈現,並加以保護。 (三)誠實信任 本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誠實的告知受 訪者本研究乃國科會之研究專案,除學術本身 的研究價值外,更企盼為學校組織中的變革帶 來進步,同時拉進理論與實務上之落差。此外, 在訪談前皆再次確認受訪者之意願,徵求其同 意後才進行訪談。 (四)情境之倫理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時時反省自己的態 度、行為及說話方式是否與受訪者一直處於對等 的地位,以避免影響受訪者之思考及答題方向。

(8)

六、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結論撰寫方式乃以概括性敘述之 方式呈現,但此為個案研究,且僅一所國民中 學為例,不能類化到其他情境,為本研究的限 制。

參、訪談結果的分析

根據研究目的歸類進行訪談結果的分析。 玆分述如下:

一、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

革形態

(一)具公開、透明、溝通可能性特質的意識 型態衍生的變革形態 所以溝通協調變得相當重要,一切措施 都要公開化、透明化,並透過溝通的無 限可能性,找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 案。學校裡面除了行政之外還有教師 會、家長會,所以作一些重大的決定, 都會兼顧另外兩方面的意見與看法。 (S1D1/121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公開、、、、透明及溝通無限可能性的狀況, 會以兼顧對立立場的方式,來進行學校組織的 變革(S1K1/1121),會衍生創生的變革形態 (Smith, 1982)。 (二)具教師不會抗爭特質的意識型態所衍生 的變革形態 各科目課程的發展我們學校都是由我們 老師發起,主任和組長都會盡量配合, 是依種很開放的關係,主任在將上面的 理念告知我們老師,這其實都是很雙向 的一個互動關係,下面也不會造反、抗 爭、反對,基本行政與教師間是互相轉 變的關係。(S1T7/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能出現權力弱勢者不會造反、抗爭的狀況, 會以行政單位與教師間相互轉變之共演化關 係,來推動學校組織的變革,會衍生創生的變 革形態(Bateson, 1997)。 (三)具校長能反省特質的意識型態所衍生的 變革形態 領導者自己本身要不斷地反省思考,將 別人的意見納進來,從校長的領導專業 出發,這樣才能確保妳的領導不會流於 單面向觀點的貫徹。(S1P1/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領導者能反省的狀況,會避免單面向 觀點的貫徹,以推動學校組織的變革,會衍生 創生的變革形態(Smith, 1982)。 (四)具校長自我鞏固堅持特質的意識型態會 所衍生的變革形態 校長比較強勢,有時後她底下的行政人 員或是老師可能就會碰壁,而且就算妳 講別的,她不會再去轉化!所以會有些 老師難免會顯得怕她。(S1C1/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校長表現很強勢的狀況(S1P1/1123), 以及自我鞏固的堅持,會使學校成員絕得很孤 單,感覺都沒有人可以互相支持(S1T1/1105)。 又 因 為 校 長 被 理 解 為 權 威 的 象 徵 (S1P1/1123),也造成別人恐懼情緒及壓力,

(9)

更流於單方面意志的貫徹(S1T4/1105),而不 會透過自我轉化的歷程,誘發與別人進行共變 關係的建構,以致無法經由系統核心價值的改 變,來推動學校組織的變革,會衍生靜態的變 革形態(Smith, 1982)。 (五)具教師勉強答應去作特質的意識型態所 衍生的變革形態 校長往往一旦認為這是好的理念,可行 的時候,往往會極力貫徹,即使他人有 一些意見,她仍是會盡量去說服他人, 直到老師們可能會覺得煩了,受不了反 正也說不過她,那就勉強答應去做,可 是這樣往往做的感受不是那麼地好,容 易照原來方式去做。(S1H1/1105) 學校組織變革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出 現人們勉強答應去做、但卻感覺不好的事情, 容易照原來的方式去做,進而以系統既存的規 範,來推動學校組織的變革,會衍生靜態的變 革形態。(Smith, 1982) (六)其人們受制於傳統特質的意識型態所衍 生的變革形態 因為我們傳統的觀念太重,而我們的革 新是要該變這些傳統,但是我們無法完 全放棄傳統的模式,像溝通、領導都有 一個既定的規範,太多雜務,老師面臨 這 樣 的 革 新 未 必 有 那 麼 多 心 力 。 (S1T6/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人們受制於傳統束縛的情形,將已既 存的規範當作推動學校組織變革的基礎,會衍 生靜態的變革形態(Smith,1982)。 (七)具認為新理念就是好特質的意識型態所 衍生的變革形態 好像出現一味跟著政策走,認為新理念 就是好的,會使得變革表面化及形式 化,表面上有很多改革的訴求,但衍生 更多的問題。(S1T1/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新理念就是對的狀況,但是實際上什 麼都沒變(S1C1/1105),容易出現新問題,會 衍生靜態的變革形態(Smith, 1982)。

二、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

革執行策略

(一)具教師自主權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 革執行策略 大概是推動九年一貫的相關活動,剛開 始其實心理是很排斥的,因為遇到新的 政策難抗拒,因為剛開始會覺得怎麼可 能把十幾科合成七大領域呢?…其實九 年一貫她其實還給老師教學的自主權, 所以也就能坦然接受。(S1T3/1222)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 , 出 現 教 師 具 有 教 學 自 主 權 的 狀 況 (S1T5/1123),且出現透過溝通讓大家說出自 己 的 聲 音 、 並 能 體 諒 弱 勢 者 的 狀 況 ( S1T1/1121 ), 會 注 意 執 行 者 的 需 求 (S1K1/1121),來克服對變革的抵抗,作為執 行 學 校 組 織 變 革 的 策 略 ( S1T3/1121; S1D1/1221)。 (二)具協調再協調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 革執行策略 行政的部分,在行政會報的時候去形成 某些決議,而在行政會報之前會先開主 管(各處室主任)會報先形成某些共識, 行政會報時會達成初步的共識,如果這 件事攸關導師或教學研究會的事,便再 去與各教學研究會討論,以形成行政單

(10)

位與各教學研究會的共識,如果沒辦 法,那就各教學研究會再去找一個召集 人,開會以達成共識再分工合作執行, 其 實 就 是 經 過 協 調 再 協 調 。 (S1K1/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協調再協調的狀況,能夠透過共識的 建立,然後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加強變革團 隊的建立,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三)具無宰制性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執行策略 對於許多的政策推動,都會透過許多開 會、合理的程序進行,而不是說了就作, 不像有的學校是強壓式的方式!開學成 員包括所有的成員,老師、行政人員、 家長代表等,透過漸進程序,再推動。 (S1H1/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利害關係人間(含行政人員、教師、家長 等)出現無壓迫性的互動,會採取漸進的程序, 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四)具共識形成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執行策略 現在已經不是校長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我們學校比較是透過各個團體形成共 識,再藉由行政單位推行行政業務,循 序漸進慢慢去達成目標。主要還是希望 達到教師會、家長會、行政單位的理念 一致並共同努力。(S1K1/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透過共識建立,達到整合行政單位、家長 會、教師會的目的,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作 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五)具歧見整合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執行策略 有爭議的事情會有個行前會,以利歧見 的整合,因為要不然很容易流於各說各 話,且所有與教師、學生切身相關的一 定會開會討論(S1H1 /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開行前會、歧見整合的狀況,可以避 免流於各說各話,會顧及利害關係人的權益 (S1P1/1123),以發現符合變革需要的理念, 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Daft, 1989)。 (六)具教師自我察覺意願特質的意識型態衍 生的變革執行策略 現在整個學校好像也整個動起來的感 覺,去支持九年一貫課程的改革,原因 在於每個領域的老師都會有一種自覺, 覺得自己應該主動去吸收一些新知,也 會自己去參加或辦理一些研習活動,還 會自費聘請講座。已經由校長與主任推 動,延伸至教師內發了。(S1D1/12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師具有自我察覺、主動吸收新知的 意願,會增進教師在學校組織變革推動的過程 中,展現實踐新理念的熱情,進而促使新理念 成為學校的核心價值,並獲得教師的真誠支 持,因此具教師自我察覺特質的意識型態,會 促進教師對新理念的擁護,作為執行學校組織 變革的策略。 (七)具教師無自主權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 變革執行策略 教師並沒有自主權,教師也不能決定學 校的運作方式。因為行政與家長加起來 過半,所以決策權並不在教師身上。校

(11)

長遴選也是如此,最後都還是保障現任 校長,除非有實際違法的證據,或家長 帶頭反對,反而是教師反對並沒有什麼 用。(S1T4/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師沒有自主權的狀況,教師不能參 與校務決定,會壓制教師的反對聲音,作為執 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八)具照著校長意志做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 的變革執行策略 一個學校組織的改變,一定也包含了老 師的思考模式相關,她和前一任校長完 全不同的模式,妳就是要照我的做,所 以底下也就容易產生一種「妳越說,我 就越不做」的情形了!(S1T1 /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完全照校長意志來做的狀況,會衍生 教 師 的 故 意 不 配 合 行 為 ( S1K2/1121; S1T4/1105),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九)具校長與教師對立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 的變革執行策略 校長剛開始和老師比較是對立的型態, 有些時候她可能只聽底下幾個行政人員 的,就容易忽略了其他立場的人的看 法,畢竟思考的點是會有不一樣的。而 且有些情形她會會越描越黑的,導致發 生了問題再補救。(S1C1 /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校長忽略別人立場,導致校長與教師 對立的狀況,會衍生出發生問題後再補救的行 為、以及教師勉強自我的行為(S1K2/1121), 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十)具教師只在乎自己權益特質的意識型態 衍生的變革執行策略 各個聲音都會出來,每一次都會全體參 加,可是往往沒有結論,而且人多更沒 有辦法決議任何事情。而只有少數的老 師會講話,大部分的都比較是沒有意 見,教師會變成往往是只在乎爭取他自 己的權益。(S1H1 /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 , 出 現 教 師 只 在 乎 自 己 權 益 的 狀 況 (S1K1/1121),並辯護自己的利益,會衍生教 師的應付了事行為,作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 策略(S1H1 /1105)。 (十一)具校長不願擷取他人優點特質的意識 型態衍生的變革執行策略 對於開會可能會有人提意見,但是校長 的反應很快,她會很快的把你的意見打 回去,而那些東西正好可能是你所提的 弱點,但是她並不會去擷取優點部分, 所以也往往造成很少有人再勇於去提第 二次了,團體討論的氣氛相當不足。 (S1T2 /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校長強勢倡議自我理念的熱情,而無 法擷取別人的優點,衍生部屬不願參與及投入 討論的行為,甚至教師常覺得做不來,而出現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為(S1T4/1105),作為 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十二)具教師固著於傳統特質的意識型態衍 生的變革執行策略 教師常習慣於原來的教學方式,有任何 變革會出現抗拒,更不願意把第一線的 問題反應給上級。(S1K1/1121)

(12)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師固著於傳統的狀況,會衍生教師 不願回饋問題給上級的行為,作為執行學校組 織變革的策略 (十三) 具年資高教師固著於傳統思維特質的 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執行策略 因為年資較高的老師他們可能已經習慣 傳統的領導或思維模式,只要事情少, 將分內的工作做完,其他的事情他們並 沒有參與的意願,也絕對不會去管,所 以校務的運作,常會落在少數熱心的老 師身上,這樣也造成一個危機,就是這 些老師會被加速燃燒,消耗很快,一旦 挫 折 感 發 生 , 大 家 很 容 易 退 縮 。 (S1T5/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年資高教師固著於傳統的狀況,會衍 生大部份人不願參與討論的情形,使變革會落 在少數熱心人士的身上,且教師容易退縮,作 為執行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

三、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所衍生的變

革品質

學校組織變革的品質,包括對變革的問題 定義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兩個向度。所謂問題 定義的能力,乃在於定義問題的合理性,如透 過理解別人來定義問題,會使問題的定義趨於 合理;所謂問題解決能力,係指促使變革能朝 更好的境界發展。以下茲就學校組織變革意識 型態所衍生的變革品質狀況,分析如下: (一)具體諒教師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品質 我們學校算真的還不錯啦!都會和我們 老師溝通,也都蠻諒解我們各科的實際 情況。(S1T1 /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能與教師進行溝通,並體諒教師的實際狀 況,會透過理解教師的歷程,以利澄清問題的 本質(S1T3/1221),來增進變革的問題定義能 力。 (二)具權力平衡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品質 教師會的進入對於學校機制的改變是很 正面的,對於校長決策也或多或少具有 影響力,不像以前那種封閉、校長說什 麼作什麼,現在都能透過一種會議的方 式,對於議案進行討論,討論的空間也 逐漸擴大,解決問題的效益也加大。現 在學校也呈現一個權力平衡的狀態。 (S1K2/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具有開放性、且教師會與學校行政體系呈 現權力平衡的特質,會增進問題解決的效益 (S1K1/1121;S1P1/1123;S1T5/1123)。除此 之外,若藉以運作教評會,可以確定聘到優良 的教師(S1D1/1221);若藉以發展學校與社區 的關係,能維持不錯的關係等(S1H1/1105), 均能促進學校組織的發展(S1K1/1121)。 (三)具共識建立特質的意識型態會增進變革 的品質 在我們學校裡面,很強調團隊的和諧, 也不會為了執行一項政策,一竿子打翻 一船人,不會為了執行一些政策,而完 全不管個人的想法,所以我們學校、主 任都很注重溝通協調,讓我們慢慢的討 論去獲得共識,我們也因有共同的行動 方向,而展現能量去完成這些事情。 (S1T7/1105)

(13)

學校組織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出 現團隊和諧及共識建立的狀況,會經由顧及他 人的想法來定義問題,使人們展現解決問題的 意願,會提升變革對問題定義的能力。 (四) 具紛爭折衷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品質 如果碰到問題,大家可以談,試著去解 決問題,若出現紛爭,便只能選擇一個 折衷的方案,大家還是可以接受,大部 分都能解決問題。(S1K1/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紛爭折衷的狀況,能達到整合歧見的 效果,會增進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力。 (五)具人們積極解決意願特質的意識型態會 增進變革的品質 覺得有什麼事情不合理,我們各辦公室 也有代表可以去跟行政人員、校長溝 通,現在大家都比較積極去解決一些問 題,但會發現以往自己不知道的問題, 不過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好。(S1T6/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人們展現積極面對問題熱情的狀況, 能發現以前不知道的問題,並幫助澄清問題, 會提升變革對問題定義的能力。 (六)具教師關心它校新構想的意識型態衍生 的變革品質 現在老師們願意伸出觸角,去看看外面 在做什麼,和以前封閉的心態已經比較 不一樣,會去關心別的學校有什麼新的 構想、課程、會議型態…。以讓學校整 個學校更進步了。(S1T6/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師願意打開心胸去看看他校新構想 的狀況,會促進學校的進步,提升變革對問題 解決的能力。 (七)具上級命令宰制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 品質 關於九年一貫的推行、課程教材的全面 更新,一個命令下來,學校就得跟著追 趕,平常的教學活動已經夠繁複了,還 得花很多的時間去研習,說實在的,我 們很無力!而政策也常常做沒多久,就 又改了,使得我們總是會茫茫然、無所 適從的感覺。(S1T1 /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受權威者命令宰制的狀況,會使弱勢 者產生無力感,也會使其對於變革無所適從, 會抑制變革對問題定義的能力。 (八)具一條鞭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品 質 我所感受到的很多老師的反應是:很 累!因為他們的確有投入,所以他們會 覺得累;那也有的一條鞭式改變(從局 裡的命令下來,校長很多時候也不能說 什麼),嚴重退步,行政工作份量增加, 不但不能幫你,而且常會叫老師做很多 事情,活動越來越多,但是對於第一線 的 教 師 的 教 學 並 沒 有 很 大 的 幫 助 。 (S1T4/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育局命令下來之一條鞭的改變,校 長與教師無權置喙的狀況,將無法有效解決學 校 的 問 題 , 導 致 學 校 辦 學 的 嚴 重 退 步 (S1C1/1105),進而抑制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 力。 (九)具宣導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變革品質 行政比較傾向概念的宣導。例如行政支

(14)

援教學或妨礙教學,這樣的事情不是就 行政人員說有就有應該去詢問老師。 (S1K1/1121)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行政人員對教師進行概念宣導的狀 況,將無法透過理解教師來定義問題(S1C1 /1105; S1T4/1105),進而抑制變革對問題定義 的能力。 (十)具無法整合意見特質的意識型態衍生的 變革品質 因為每個人切入的思考點是不一樣,所 以有很多議案出來的時候,難以整合意 見,變成往往不了了之或是原地踏步, 甚至產生新問題。(S1C1/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難以整合意見的狀況,會創造新問題, 進而抑制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力(S1T2/1121; S1T4/1105 ; S1T6/1123)。 (十一)具人們僅注意自我利益特質的意識型 態衍生的變革品質 我們學校常常總是要開會,那會往往就 是固著在某些人的意見身上,我覺得除 非是跟自己本身利益相關的,要不然其 實大部分的老師並不會那麼去注意問題 的。(S1C1 /1105)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教師極力辯護自己利益的狀況,或表 現漠不關心的態度,往往難以澄清問題的本質 (S1C1 /1105),進而出現無法合理定義問題的 困境,進而抑制變革對問題定義的能力。 但是其實有一點遺憾的,效率還是很 差,因為會有一種本位主義,都要一旦 有事情牽涉到他們本身的權益,他們才 會跳起來爭取,不過,這也已經晚了。 (S1T5/1123) 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 果,出現人們極力辯護自己權益的狀況,他們 容易表現非理性的動作(S1T5/1123),導致效 率降低、成效不彰的問題(S1T1 /1121),會抑 制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力。

伍、訪談結果的討論及反省

一、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可由倫理、

功能與反省三種價值構成

經由訪談所得之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特 質,加上文獻的交叉討論,以期發現確保學校 組織進步更具共通性的價值。茲就其分類原理 分述如下: 首先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 結果,具公開、透明、溝通可能性(Derrida, 1989;

Eagleton, 1990; Fay, 1987)、自主性(Thompson, 1984; Foucault, 1997)、協調再協調(Luhmann, 1990)、無宰制性(Boudon, 1989; Jameson, 1983; Nussbaum, 1990; Ricouer, 1986)、體諒弱勢者 (Noddings, 1984)、權力平衡(Torbert, 1991) 等特質,表示具倫理性的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 態。反之,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 與結果,具校長自我鞏固堅持(Fay, 1987)、教 師無自主權(Thompson, 1984)、照校長意志做 (Thompson, 1984)、受上級命令宰制或一條鞭 貫徹(Boudon, 1989 ; Jameson, 1983)等等,表 示不具倫理性的學校變革意識型態。 其次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

(15)

結果,具教師不會抗爭、共識形成、岐見整合、 紛爭折衷等等特質,表示具功能性或效力的學 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Boudon, 1989; Macherey, 1988; Ricouer, 1986; Thompson, 1984),因為它 們有助於消弭權力階級間的衝突。反之,學校 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具教師 勉強去做(Ricouer, 1986; Williams, 1988)、校 長 與 教 師 間 對 立 ( Boudon, 1989; Macherey, 1988; Thompson, 1984)、宣導(陳文團,1999)、 無法整合意見(May, 1994)等等特質,表示不 具功能性的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 最後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 結 果 , 具 校 長 能 反 省 、 教 師 自 察 覺 意 願 ( Boudon, 1989; Thompson, 1984)、人們積極 解決問題意願(Blanke, 1990)、教師關心他校 新構想等等特質(Habermas,1990),表示具反 省性的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反之,學校組 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歷程與結果,具人們受制 於傳統(Derrida, 1989)、認為新理念就是好的 ( Boudon, 1989 )、教師只在意自己的權益 (Boudon, 1989)、校長不願意擷取他人優點 (Boudon,1989)、教師固著於傳統(Ricouer, 1986)、年資高的教師固著於傳統思維(Derrida, 1989)、人們僅注意自我利益(Boudon, 1989) 等等特質,表示不具反省性的學校組織變革意 識型態。 綜合上面的分析得知,學校組織變革意識 型態可以由倫理、功能及反省三種價值所構成。

二、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之倫理、功

能與反省價值自成一個體系

從訪談結果與上述的討論得知,創生的學 校組織變革形態,係由倫理性、功能性及反省 性之學校組織變革的意識型態所衍生;靜態的 學校組織變革形態,係由不具倫理性、不具功 能性及不具反省性之學校組織變革的意識型態 所衍生,因此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歷程 與結果之倫理特質、功能特質及反省特質間, 具有緊密關聯的關係,它們自成一個體系。基 於此,學校組織變革的意識型態可由倫理、功 能與反省三種價值所構成。此外,從訪談結果 及文獻的討論得知,倫理性乃指能提升合理權 力關係的目的、功能性乃指能展現整合歧異的 手段、反省性乃指能展示超越傳統的熱情;反 之,無倫理性乃指不能達到關懷弱勢的目的、 無功能性乃指不能展現整合歧異的手段、無反 省性乃指不能展示超越傳統或新理念的熱情。 因此,倫理可以視為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 的目的;功能可視為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 的手段;反省可視為學校組織變革之意識型態 的動機。

三、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

與結果,若具倫理性、功能性與反

省性,則為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

反之,則為負面的意識型態

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具有正面及負面兩 個向度。從訪談結果與文獻的討論得知,學校 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若具倫 理性、功能性與反省性,則會衍生變革品質的 提升,可視之為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 態。反之,若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 程與結果,若不具倫理性、不具功能性與不具 反省性,則會衍生變革品質的降低,可視之為 學校組織變革的負面意識型態。

(16)

陸、結論與建議

本文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三點結論,並據 以提出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結論

本研究結論旨在討論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 態與變革型態、變革執行策略、變革品質間的 關係,可簡單歸納如表二: 表二 學校組織變革意識型態與變革形態、變革執行策略、變革品質間的關係 變革形態 變革執行 策略 變革品質 意識型態 變革形態 變革執行策略 變革品質 正面意識型態 (倫理性、功能性、反省性) 創生變革形態 1.注意執行者需求 2.團隊方式 3.漸進方式 4.發現符合理念 5.激勵理念擁護者 1.問題定義能力高 2.問題解決能力高 負面意識型態 (無倫理性、無功能性、無反省 性) 靜態變革形態 1.壓制教師聲音 2.教師故意不配合 3.發生問題再行補救 4.教師應付了事 5.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6.教師不願意回饋問題 7.執行落在少數人身上 1.問題定義能力低 2.問題解決能力低 (一)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會衍生創 生的變革形態;反之,會衍生靜態的變 革形態 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係指學校 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具有倫理 性、功能性及反省性,強調具公開、透明、持 續溝通、教師不抗爭、校長能反省等特質,會 加強對立立場的管理及相互轉化關係的探索, 作為推動學校組織變革的基礎,會衍生創生的 變革形態。 反之,學校組織變革的負面意識型態,係 指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 不具倫理性、不具功能性及不具反省性,強調 校長自我鞏固堅持、教師勉強答應去做、人們 受制於傳統、認為新理念就是好的等特質,會 強化單面向意志貫徹,仍以系統現存的規範, 作為推動學校組織變革的基礎,會衍生靜態的 變革形態。 (二)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會衍生有 效的變革執行策略;反之,會衍生消極 的變革執行策略 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係指學校 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具倫理 性、功能性與反省性,強調教師自主性、協調

(17)

再協調、無宰制、共識形成、歧見整合、教師 自我察覺意願等特質,作為推動學校組織變革 的基礎,會衍生有效的變革執行策略,包括注 意執行者的需求來克服對變革的抵抗、加強團 隊的建立、漸進的方式、發現符合變革需要的 理念、激勵理念的擁護者等執行策略。 反之,學校組織變革的負面意識型態,係 指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不 具倫理性、不具功能性及不具反省性,強調教 師無自主權、照著校長意志做、校長與教師對 立、教師只在乎自己權益、校長不願擷取他人 優點、教師固著於傳統、年資高教師固著於傳 統思維等特質,作為推動學校組織變革的基 礎,會衍生無效的執行策略,包括壓制教師聲 音、教師故意不配合、發生問題再行補救、教 師應付了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教師不願意 回饋問題給上級、執行落在少數熱心人士身 上,皆會使得變革的執行趨於消極。 (三)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會提升變 革品質;反之,會降低變革品質 學校組織變革的正面意識型態,係指學校 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具倫理 性、功能性與反省性,強調體諒弱勢者、權力 的平衡、共識建立、紛爭的折衷、積極解決問 題意願、關心他校新構想等特質,作為推動學 校組織變革的基礎,既會提升變革對問題定義 的能力,也會提升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因 此它會提升變革品質。 反之,學校組織變革的負面意識型態,係 指學校組織變革價值體系形成的歷程與結果不 具倫理性、不具功能性與不具反省性,強調上 級命令宰制、一條鞭、宣導、無法整合意見、 人們僅注意自我利益等特質,作為推動學校組 織變革的基礎,既會抑制變革對問題定義的能 力,也會抑制變革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它 會降低變革品質。

二、建議

本研究屬個案研究,故所作的建議不能類 化到其它學校。由於意識型態乃個人為服務權 力階級所詮釋而生的意義,因此對於領導階級 之建議甚為重要。以下茲就結論提出下列幾點 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注意識型態的影 響 學校組織變革會經由意識型態為媒介,來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成功與否,且由個人回應 變革的心路歷程或採取的行動,加以顯現;特 別是利害關係人的回應影響尤為重大。因此領 導者應理解利害關係人對於變革詮釋的意義, 以利檢測新理念是否因個人詮釋的問題,而出 現扭曲,使變革的成效受到影響。例如領導者 透過開會溝通學校組織變革議題時,應激勵人 們的開放討論,並顧及利害關係人的困難處 境,主動為學校成員經營良好的變革環境,讓 他們對於學校組織變革有正面的感受,並認知 到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很有價值,也很有意義。 (二)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提升倫理性 學校組織變革會經由意識型態為媒介,來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成功與否。由於具倫理性 的目的是構成正面意識型態的要素,能提升變 革的品質,因此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提升倫 理性。基於此,在學校組織變革推動的過程中, 領導者應本諸公開、透明、溝通可能性、提升 教師自主性、進行協調再協調、展現無宰制性 行動、建立權力平衡關係,以提升學校組織變 革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在學校組織變革的過 程中,領導者應避免自我鞏固堅持、教師無自 主權、照自己意志做、宰制或一條鞭貫徹的狀 況發生,而讓學校組織變革推動過程中,出現 無倫理性的機制。

(18)

(三)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有效力 學校組織變革會經由意識型態為媒介,來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成功與否。由於具功能性 或效力的手段是構成正面意識型態的要素,能 提升變革的品質,因此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 提升功能性或效力。基於此,在學校組織變革 推動的過程中,領導者應妥善化解教師的抗 爭、建立共識、化解岐見、折衷紛爭,以提升 學校組變革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在學校組織 變革推動的過程中,領導應避勉強教師、與教 師間對立、宣導、擴大意見紛歧的狀況發生, 而讓學校組織變革推動過程中,出現無功能性 的機制。 (四)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激勵個體的反省 能力 學校組織變革會經由意識型態為媒介,來 影響學校組織變革的成功與否。由於具反省性 的動機是構成正面意識型態的要素,能提升變 革品質,因此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要提升個 體的反省能力。基於此,領導者應能反省、激 勵教師自察覺意願、激勵人們積極解決問題意 願、激勵教師關心他校新構想,以提升學校組 變革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在學校組織變革過 程中,領導者應避勉人們受制於傳統、認為新 理念就是好的、教師只在意自己的權益、自己 不願意擷取他人優點、教師固著於傳統、年資 高的教師固著於傳統思維、人們僅注意自我利 益等狀況的發生,而讓學校組織變革推動過程 中,出現無反省性的機制。 (五)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必須展示哲學思維 的能力 通常學校組織變革會由一個理想性理念開 始,然後以變革形態影響理念實踐的途徑,且 可能產生與原先理念不同、甚至產生背道而馳 的結果。其原因在於學校組織變革經由意識型 態的媒介,原先認為好的理念,可能會因靜態 變革形態而被刻意扭曲,因此產生壞的結果。 反之,創生的變革形態係由學校組織變革的正 面意識型態所衍生,會降低理想與實際的落 差。又學校組織變革形態的呈現必須經由哲學 思維的反省,因此領導者必須展示哲學思維的 能力,來探索合理的學校組織變革形態,以利 其所影響的變革途徑,降低理想與實際的落 差。具體而言,領導者應加強對立立場的管理、 相互轉化關係的探索,促使學校組織能基於自 我演化的歷程來進行改革,以利學校組織變革 的成功。反之,在學校組織變革推動過程中, 領導者應避免單面向意志貫徹、照原來方式去 做、既定規範、衍生新問題等狀況的發生。 (六)學校組織變革的推動必須展示執行的能 力 通常學校組織變革會由一個理想性理念開 始,然後到了執行層級可能產生與原先理念不 同,甚至產生背道而馳的結果,原因在於學校 組織變革經由意識型態的媒介,原先認為好理 念,在實行的時候可能會被刻意扭曲,而產生 壞的結果。而良好的執行策略會由學校組織變 革的正面意識型態所衍生而出,其影響的變革 途徑能降低理想與實際的落差。具體而言,良 好的學校組織變革執行策略,包括注意執行者 的需求來克服對變革的抵抗、加強團隊的建 立、漸進的方式、發現符合變革需要的理念、 激勵理念的擁護者等執行策略。基於此,領導 者應該激勵上述學校組織變革執行策略的應 用,來展示執行的能力,以降低理想與實際的 落差。反之,在學校組織變革推動過程中,領 導者應避免壓制教師聲音、教師故意不配合、 發生問題再行補救、教師應付了事、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教師不願意回饋問題給上級、執行 落在少數熱心人士身上等狀況的發生。

(19)

參考書目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的思考:信度 與效度?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 慧(主編),質性研究(p.141-158)。台北市:巨 流。 陳文團(1999)。意識形態教育的貧困。台北:師大書 苑。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Bateson, G. (1997).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NY: Ballantine.

Beauchamp, G. (1981). Basic components of a curriculum theory. In H. A. Giroux, A. N. Penna, & W. F. Pinar(Eds.),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Alternative in

education (pp.63-68). Berkerley, CA: McCutchan.

Blanke, V. (1990). Ideologies, In V. Blanke (Ed.),

Knowledge and administration (pp.85-172). Columbus,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oudon, R. (1989). The analysis of ideolog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Calinescu, M. (1987).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Daft, R. (1989).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3r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errida, J. (1989). Edmund Husserl’s of origin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Eagleton, T. (1976). Criticism and ideology: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New York: Verso.

Eagleton, T. (1990).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Verso.

Fay, B. (1987). Critical social science. Cambridge, MA: Polity Press.

Foucault, M. (1997).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New York: The New Press.

Fullan, M. G.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iroux, H. A. (1981). Ideology, culture & process of

schooling. London: Falmer Press.

Habermas, J. (1990). A review of Gadamer’s truth and method. In G. L. Ormiston & A. D. Schrift (Ed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 From Ast to Ricoeur

(pp.213-272).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odgkinson, C. (1978). Toward a philosophy of

administra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odgkinson, C. (1996).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New York: Pergamon.

Jakubowski, F. (1990). Ideology and superstructure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London: Pluto Press.

Jameson, F. (1983).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London: Methuen.

Luhmann, N. (1990). Essays on self-refer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cherey, P. (1988).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In R. Selman (Ed.), The theory of criticism(pp.463-466). New York: Longman.

May, T. (1994). Difference and unity in Gilles Deleuze. In C. V. Boundas & D. Olkowski (Eds.), Gilles Deleuze

and the theater of philosophy(pp.33-50). New York:

Longman.

McCarney, J. (1990). The real world of ideology. Brookfield, VT: Ashgate.

McLellan, D. (1995). Ideology. Muckingham, MK: Open University Press.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 moral education. Los Ange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ussbaum, M. C. (1990). Love’s knowledge: Essays on

(20)

University Press.

Plamenatz, J. (1970). Ideology. London : Pall Mall.

Ricoeur, P. (1986). 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cott, W. R. (1992).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3r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mith, k. k. (1982). 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thinking about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P. S. Goodman and Associates (Eds.),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pp. 316-37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Thompson, J. B. (1984).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Torbert, W. R. (1991). The power of balance: Transforming

self, society, and scientif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

van Dijk, T. A. (1998).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illiams, H. (1988).Concepts of ideolog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atzlawick, P., Weakland, J., & Fisch, R. (1974). Change. New York: Notorn.

作者簡介

黃乃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Nai-Ying Whang is a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E-mail: t04014@cc.ntnu.edu.tw

(21)

2005,50(1),101-121

A Study of the Ideology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Schools: The Cas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Nai-Ying Wh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how ideology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aiwan’s secondary schools.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schools means the adoption of a new idea by an organization; ideology refers to a set of closely related ideas. Therefore, ideology as a medium will influence the direction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schools. In general, the ideology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schools may be defined as the process of forming new value systems. Ideology itself involv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ceptual systems: these will cause different patterns of change, and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change and different qualities of change in schoo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se phenomena, the present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collect the data. It uses a junior high school as the basis for its analysi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change in demand and/or change in supply on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with the aid of diagram(s). Consumer and producer

To take collaborative actions to face the challenge arising from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 issued a circular in April 2017 to remind all schools to formulate and put i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school personnel of DSS schools in operating their schools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 new DSS schools a quick reference on the

Phase diagram of water.. •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special schools (with boarding section, if appropriate) in receipt of aid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 However, inv(A) may return a weird result even if A is ill-conditioned, indicates how much the output value of the function can change for a small change in the

A majorit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adopted project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eneric skills but this was only evident in a small numbe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