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1999) 五月.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 (1945-1995)* 彭明輝 **. 1945年以後的臺灣史學,基本上架構於研究機構與大學歷史系所。研究 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以蒐集史料 與從事研究為主要工作內容。大學歷史系所是史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基地, 在大學任教的史學工作者,一面從事研究,一面培育新一代的史學工作者, 影響可謂深遠;截至1998年止,臺灣地區設有歷史系的學校計12所;歷史研 究所計13所。 本文分析歷史研究機構的工作內容、各大學歷史學系的課程規劃,及彼 此的互動關係,論述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發展,當有助於對臺灣地區歷史 研究概況的初步了解。 關鍵詞:歷史研究機構、歷史系課程、中國史、西洋史、臺灣史 *. 本文部分章節曾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辦之“四十年來臺灣人文教育回顧與展望學 術 研 討 會 ” 上 宣 讀 (1998 年 12 月 19 日 ) , ; 原 題 為 〈 臺 灣 地 區 的 歷 史 教 學 與 研 究 (1945-1995)〉,會中蒙與會學者提供寶貴意見;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正式發表 前,又承兩位匿名審查者提供多項建議;大部分均已採納修訂,謹此致謝;本文撰寫期 間,資料之蒐集由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林果顯、李清瑞協助。.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 .17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引論 1945年以後的臺灣史學,基本上架構於研究機構與大學歷史系所,研 究機構包含下列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 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以從事史學研究與蒐集史料為主要工作內容。 大學歷史系所則是史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基地,在大學任教的史學工作 者,一面從事研究,一面培育新一代的史學工作者,影響可謂深遠;截至 1998年止,臺灣地區設有歷史系的大學計12所:臺大、師大、政大、輔仁、 東吳、淡江、文化、中興、東海、成大、中正;歷史研究所計13所:臺大、 師大、政大、輔仁、淡江、文化、中興、東海、成大、中正、清華、中央、 暨南。設有博士班者有:臺大、師大、文化、政大、中興、成大、清華、 中正。 研究與教學機構的史學研究,代表了臺灣地區的主流史學;雖然其中 也有部分民間學者從事相關研究,但這些研究者在1990年代臺灣史研究蔚 為顯學以前,基本上較不受重視 2。 李東華教授在〈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指出, 臺灣地區史學研究的主要淵源有二:一為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另一 為民國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 3。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肇始於1909年臺 灣總督府博物館設立,以收藏、研究臺灣與南洋自然科學及民俗文化為主 要目標;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在文政學部史學科分設國史學(指日 本史)、東洋史學、南洋史學、西洋史學、史學、地理學講座,開啟臺灣史 1. 本文未將其他機構列入,主要係因部分研究機構雖有歷史研究工作者,但該機構之研 究主體並非歷史,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 央研究院歐美文化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等。. 2. 本文未處理1990年代以後臺灣地區各縣市鄉鎮成立的文史工作室,主要是因為這些文 史工作室的成立與本土化關係較為密切,而非專業之史學研究,宜另闢專文討論。. 3.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1(臺北, 1985. 10): 37- 38。.

(3)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71.. 學研究之風 4。1949年以後,傅斯年所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渡 海來臺,使史料學派成為戰後臺灣史學界的中堅 5。而大陸時期的史學工作 者中,對臺灣史學厥有獻替的另一位學者為錢穆,李東華教授認為,1967 年錢穆移臺定居,其所著各書在臺重印,對臺灣史學發展影響益深 6。 李東華教授的分析,勾勒出臺灣地區史學研究的兩條重要線索:民初 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歷史研究,可謂深刻而有見地。該 文進一步指出,1949年以後的臺灣史學,約略可以1960年代劃分為兩個時 期,1960年代以前為大陸史料學派延續時期,1960年代以後,史料學派的 地位開始動搖,進入解釋史學時代 7;不過,這篇論文並未進一步討論1960 年代以後各領域史學研究的發展情形。 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關連,是臺灣史學界的熱門論題,但究竟影響到 什麼程度,則有待進一步分析;黃俊傑教授在〈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 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中,曾就刊載有關史學方法 論最多的兩分雜誌──《食貨》月刊和《思與言》雜誌,做了統計與分析 8。 黃俊傑教授指出,《食貨》月刊1971-1981年間的論文總數為559篇,與史法 《思與言》雜誌》1970-1980年間的論文總 方法相關者有70篇 9;約占12.5%。 數為257篇,屬文史範圍者有72篇(占28.02%),專談方法論的有3篇(占4.17); 4.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1: 38。. 5.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1: 37- 38。. 6.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1: 38。. 7.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11: 36- 42; 李東華教授進一步說明以1960年代為分期的原因有三:1.從史學理論及方法論而言, 1963年2月15日創刊的《思與言》是對史料學派最早提出批評的刊物;2.就史學研究工 作者而言,1960年代是內地來臺老一輩教授逐漸退隱、凋謝的時代,也是第二代學者大 量崛起的時代;就歷史研究與教學而言,1960年代是歷史研究、教學單位數量上大量增 加的時代。(頁40). 8.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 《漢學研究通訊》,2: 2(臺北,1983. 04): 69-76;2:3(1983. 07): 135- 145。 9.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 《漢學研究通訊》,2: 2: 69。.

(4) .17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屬於社會學的有82篇(占31.9%),而在屬於社會學的82篇中,專談方法論的 有14篇(占13.86%) 10;黃俊傑教授進一步指出,1970-1980年代是臺灣地區注 重史學方法論的年代,其中量化史學、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 合 11,對史學研究有重大的影響。 從李東華與黃俊傑教授的論文,我們發現因著眼點的不同,兩者對臺 灣地區的史學發展,在年代上約有10年的差距。李東華教授以《思與言》 雜誌對史料學派的挑戰為分期依據,黃俊傑教授則以當代西方史學的輸入 (特別以計量、心理史學、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做為臺灣地區史學發 展的分水嶺 12。 杜正勝教授〈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13一文,將臺灣地區的史學工 作者分為四代: 1. 第一代學者:1945年以後來臺的史學工作者,他們的特點有三:1. 學 術與現實保持適度的距離;2. 研究對象重政制而輕社會,重個人而 輕群體,重菁英而輕群眾,重思想而輕物質,所以政治制度史、學 術思想史比較發達;3. 研究方法崇尚實證,不喜理論,以辨別史料 的真偽,發崛原始史料為主 14。 2. 第二代學者:1960-1970年代的史學工作者自國外帶回許多新的觀 念,最突出的是援引社會科學方法到歷史學領域;拓展新的研究領. 10.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 《漢學研究通訊》,2: 2: 70。 11.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 《漢學研究通訊》,2: 2: 70-73。 12. 我個人無意在這篇短文中討論兩者論點的差異性,也無意參與相關的討論;此處僅係以 他們兩位的論文,做為本文討論的起點;此外,宋晞教授亦曾論析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 他的討論比較接近書目式的列舉,而以史料的發崛,各領域史學研究論著,做為論述的 主軸;宋晞,〈民國以來的史學─ ─ 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 講〉,《國史館館刊》,21(臺北,1996. 12): 1-26。. 13.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臺北,1995. 09): 79- 85。. 14.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79- 80。.

(5)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73.. 域,推動社會經濟史研究成為顯學 15。 3. 第三代學者:1970年代以後到1980年代之間,因為臺灣地區的經濟 起飛,以及1980年代以後政治禁忌的逐步解除,使第三代史學工作 者討論的面向寬廣,解釋角多度多元而細緻,在介紹外國理論時也 較不生吞活剝,顯示臺史學界對1960-1970年代迷信方法論的反省 16。 4. 第四代學者:1990年代,臺灣歷史界發生較大的變化是臺灣史研究 蔚為風尚,本土意識確立,臺灣史研究與中國史研究重新畫分界線 17。 杜正勝教授此文雖標明就中國史研究而論,但大體指出臺灣史學界的 一般現象。 1990年《新史學》雜誌創辦,杜正勝教授在〈發刊詞〉中指出,昔往 分門別類的歷史研究已經成為過去,今日則要嘗試各種方法,來探索歷史 的真實和意義 18。 15. 不過杜正勝教授在文章中卻提出第二代學者「當時所引介的社會科學方法如量化分析和 心理分析便不一定適合中的史料。附麗社會科學方法的史學著作雖然比比皆是,但真正 令人膺服的著作並不多,反而暴露漂浮無根的困境」;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 未來〉,《歷史月刊》,92: 80。. 16.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80。;黃俊傑教授的論文, 亦對1970年代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有所推崇;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 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漢學研究通訊》,2: 2: 70-73。. 17. 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 80;李東華教授在〈一九 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則認為「臺灣史的研究始終有良好的發展」, 則與杜正勝教授的說法略異;參見: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 發展〉,《中國論壇》,21:11: 40。. 18. 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1: 1(臺北,1990. 03): 3;這篇〈發刊詞〉也對所謂 的“新史學”做了一些解釋,認為「大凡傑出史學家輩出的時代,他們的著作便是一種新 史學」;杜正勝教授進一步說明,過去對所謂新史學的解釋,曾經出現過幾個階段,如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史學蔚為風尚的年鑑史學派(創辦於1929年),注重社會經濟 以及心態史、文化史的研究,在當時被稱做新史學,現在仍有人以新史學稱之。相對於 十九世紀以後,德國史學家利用政府檔案建立歐洲的政治史和外交史而言,年鑑學派所 提出的觀點和做出的研究當然算新史學,但是如果以十九世紀的觀點來看,德國史學家 所做的當然也算是當時的新史學。在中國方面 1904年梁啟超發表〈新史學〉,借用歐.

(6) .17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基於這樣的觀點,杜正勝教授在1990年3月結合一群史學工作者創辦了 《新史學》雜誌,並揭示《新史學》不打算取代任何形式的舊史學,而是要 嘗試各種方法,擴展各種眼界,來探索歷史的真實和意義。希望藉著這種 方向的轉變,使臺灣的史學研究走出一個新的方向 19。作為學術社群的《新 史學》並非天外來鴻,而是經過長久以來臺灣史學界各代學者的努力之後, 尋求新方向的可能性。就史學刊物的發展和史學社群的建立而言, 《新史學》 才剛踏出了第一步,目前它的發展還有待評估。 從第一代大陸來臺學者的史料學派到1990年代《新史學》的創立,臺 灣地區的歷史研究,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洗禮,走過李東華教授所提出的“解 釋史學”,黃俊傑教授所論“社會科學與歷史學的結合”,杜正勝教授所呼籲 的“新史學”,在內容與方法論上有明顯的軌跡可循,未來將朝何種方向發 展,是值得期許和有待觀察的。 本文希望透過歷史研究機構的工作內容,與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對 臺灣地區的歷史教學與研究,做一初階的分析 20。. 洲的史學觀念,與中國有類帝王家譜的歷史觀念相對而舉,此為中國新史學的濫觴。1928 年傅斯年強調新史料的發現,是現代新史學重要的基石,亦即史料學派的奠立,因此也 有人認為史料學派是中國的新史學。1930年代的社會史論戰,及陶希聖主張以社會經濟 史作為解釋中國歷史的主要架構,以及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史學家以馬克思主義史學 作為歷史解釋的基礎,這些都形成不同形式的新史學。而在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的過程 中,傅斯年提出“史料即史學”的歷史方法論,不免矯枉過正,長期以來也遭受到不同程 度的批評;陶希聖的“食貨派”過分重視經濟社會層面,而忽略了人文及思想層面;對於 大陸以馬克思主義史觀為指導原則的學者們,則認為已經脫離了史學的本質。在做這些 檢討時,杜正勝教授認為這些新史學並不令人滿意,因為史學應該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 來揭發真理,啟發人類的思想,導引人類的文明。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 1: 1: 2-3。 19. 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1: 1: 3。. 20. 本文為筆者研究當代臺灣史學的一部分,主要討論臺灣地區各歷史研究機構的工作內容 與大學歷史系課程,至於其他相關論題,諸如歷史研究所碩、博士論文的主題取向、歷 史學及其相關雜誌、學報之分析,各斷代史、專史之研究概況,方法論的探討等,所涉 既廣,內容龐雜,殊非本文所能含蓋,將待日後繼續進行相關論題之研究。.

(7)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75.. 研究與教學機構 1945年以後,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主要寄託於大學院校和研究機構, 大部分史學工作者都在這兩類單位工作。因此,檢討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 與教學,研究機構和大學是其中最主要的基地。. 歷史研究機構 臺灣地區的主要歷史研究機構包含下列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史 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傅斯年於1928年所創辦,是史料學派的 大本營。該所網站說明「史語所追求知識的手段對中國的學術傳統賦予嶄 新的意義,她要走出士大夫的書齋,走出故紙堆,在更廣大、活生生的天 地間尋找新資料,所以發展掘地的考古學、方言調查的語言學、民族調查 的民族學,結合文獻,而回歸到歷史文化的領域,解決其中的課題」 。該所 也強調科際整合的重要性,「早在六十七年前,史語所已經開展學科整合, 各種學科互為工具,其終極目的則落實到歷史文化,研究探索力求客觀。 這在中國學術史上也是一種新典範」 21。 史語所標示的理想是多面向的,雖然創辦者傅斯年是史料學派的燃燈 人,早期亦為史料學派的重要基地。但1970年代以後,史語所已經開始嘗 試多元化的歷史研究。. 21. 資料來源:www.ihp.sinica.edu.tw。.

(8) .17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55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朱家驊院長的倡導下,成立近代史研究所籌 備處,聘郭廷以教授為籌備處主任,初期工作重點在於檔案資料之蒐集、 中西圖書之添購、研究人員之羅致與訓練,以及研究計畫之釐訂與進行等 項。1965年4月正式設所,郭廷以教授任首任所長。 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範圍,自明末清初以後約四百年來,中國在政治、 軍事、外交、社會、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變遷,研究的主要方向是: (一)四百年間歷史發展的總成績,(二)現代問題的歷史根源,(三)與中國現 代化有關係的諸多問題。由於研究領域拓展及人員之增長,近代史研究所 自1988年2月起劃分為四個研究組,分別為一般近代史組、政治外交史組、 社會經濟史組、文化思想史組 22。 近代史研究所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對檔案的整理,所以初期的該所出版 的著作,有許多即整理檔案之所得;1970-1990年代則著重於近代中國現代 化研究,以及口述歷史,已經出版者約百種,據云正在進行的超過300位。 口述歷史早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artin Wilbur所主持和提倡,最初包含胡 適、蔣廷黻、李宗仁和顧維鈞等人的回憶錄。近史所在郭廷以的領導下, 做了許多口述歷史的訪問,到目前為止仍在繼續進行中。.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為因應解嚴後社會對臺灣史研究的期許,中央研究院於1988年4月設立 “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6月設立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7月10日,黃 富三教授出任籌備處主任;1998年由劉翠溶教授接任。 由於臺灣地位特殊、主權變動頻繁,其歷史內容極豐富而多元化。臺 灣史通常分為史前、荷西、明鄭、清朝、日據、民國等五個時期。每一時 期均有其發展特色,統治者的民族、文化、語言亦大不相同,造成研究上. 22. 資料來源:www.sinica.edu.tw/imh/index.html。.

(9)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77.. 的極大困難。為了有效展開研究工作,該所(處)在研究方式、方法及主題方 面規劃如下: 1. 在研究方式上將著重分工合作,方式為採取國際合作、院內外合作 的方式,結合各界專家,共同進行某一主題的研究。必要時,可將 研究計劃委由所外或院外專家主持,以收分工合作之效。 2. 在方法上致力於科際整合,與相關學門的學者合作,進行共同主題 的研究。希望透過科際整合的研究方式,逐漸塑造出詮釋臺灣史的 理論架構。 3. 在研究主題上擬定優先順序,目前暫定之研究主題有平埔族研究、 臺灣開發史(以土地關係為主)、臺灣商業傳統及家族史等。另外,在 斷代史方面,將朝多元發展方向走,並研擬共同主題,合作研究, 以提高研究效率。 在推動研究的同時,亦將進行基礎工作,即原始史料之蒐集、史籍與 古文書資料之自動化等 23。. 國史館 國史館成立於1912年3月,1955年於臺灣復館,直屬於總統府,以纂修 國史及典藏國家重要史料文獻為職掌。業務分修纂和行政兩大系統:修纂 業務依任務需要,目前共有8個編組,分別為:史事紀要組、史料叢書組、 中國現代史書評組、傳記組、志書組、口述歷史組、建國文獻組、臺灣史 料編撰組等工作 24。 比較重要的成績是有關對日抗戰時期的各種檔案,尤其是經濟部分的 檔案,物資委員會當時的資料大部分收藏在國史館,所以國史館有許多研 究工作者以抗戰時期的財政、經濟、稅收等為研究對象;此外,國史館重. 23. 資料來源:www.sinica.edu.tw/as/intro/ith_c.html。. 24. 資料來源:www.drnh.gov.tw。.

(10) .17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新整理編輯清史稿,已完成出版 25。.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初名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成立於1930年5月1 日,1972年3月改為現名。中國國民黨所以成立黨史會目的有二:1. 蒐集革 命建國史蹟文物,免日久湮滅;2. 為國民黨的奮鬥歷史保存紀錄,備留傳 後世。初期職掌以徵集和典藏近代中國革命史料、文物為主,隨著時間的 演進,逐漸擴大到收藏、整理、研究、編纂、出版、展覽,與學術交流活 動。 黨史會初設於南京,抗戰軍興時西遷重慶,抗戰勝利後重返南京;1948 年12月將所有史料運送臺灣存放,初至臺中,後轉南投草屯,1979年遷至 臺北市陽明山陽明書屋現址 26。.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由“史政局”和“編譯局”合併,史政局可追溯到北伐時 期軍事委員會參謀廳所設的“軍事編纂委員會”,1957年4月,由史政處改為 史政局;編譯局早在1935年5月參謀本部第二廳戰史編纂處設“編譯股”,負 責國際戰史之編譯工作。1973年5月1日國防部為實施組織精簡方案,乃將 兩局合為“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藏有數量豐富的國軍及軍事史檔案,內容有國軍沿 革史、戰史、重要將領、重要單位工作報告、會議紀錄等,並出版包括外 國戰史與軍事理論之研究,兼具現代史館及出版單位的功能 27。. 25.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1989)。. 26. 資料來源:www.kmt.org.tw。. 27. 陳天民,〈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現藏國軍檔案概況〉,《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0(臺 北,1995. 11),65-78。.

(11)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79.. 史編局主要從事有關軍事史的研究,做得比較多的是北伐戰史研究和 對日抗戰的軍事史研究,過去有濃厚的軍方色彩,現在逐漸改變。. 教育機構:大學歷史系所 除了研究機構之外,臺灣的歷史研究主要架構在大學的歷史系所:目 前設有歷史系的學校計12所:臺大、臺灣師大、政大、輔仁、東吳、淡江、 文化、中興、東海、成大、中正;歷史研究所計13所:臺大、臺灣師大、 政大、輔仁、淡江、文化、中興、東海、成大、中正、清華、中央、暨南。 設有博士班者有:臺大、師大、文化、政大、中興、成大、清華、中正。. 1.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所 臺灣大學歷史系成立於1945年,1947年設文科研究所,分為文學和史 學兩部;1954年正式成立歷史研究所;臺灣大學歷史系早期有關中國史的 研究成果極為豐碩,特別是上古社會、魏晉唐末到明清近代,以及中西交 通、西洋史和臺灣史,都有相當耀眼的成績。其後在傳統中國史學、史籍 名著、魏晉政治及思想、唐代政教、宋遼金元及明清社會經濟、史學史、 史學方法及近現代政治史等方面表現也相當傑出 28。在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 和相關課程,可說相當完整,涵蓋古今中外,包括主要的國家、朝代及專 史 2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前身為史地學系,成立1946年,並設有三年制 28. 資料來源:www-ms.cc.ntu.edu.tw/~history/。. 29. 本文未探討各校師資養成與師資來源,係因統計分析不易(如各校師資之背景均列最高 學歷,不易看出其學習過程),將列為未來思考相關論題之參考,未來或可另闢專文討 論。.

(12) .18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史地專修科一班;1962年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歷史研究所於1970 年成立。歷史學系的教學目標有二:1. 培養高深史學研究專才;2. 造就優 秀中學歷史師資。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史學方法、史學理論及中學歷史教 材教法、教學實習之訓練,並將中國上古、中古、近代、現代史及西洋上 古、中古、近代、現代史及中國文化史、臺灣通史、世界通史等課程列為 必修課程;另設有國別史、專史、中國斷代史等類課程以供學生選修,期 使學生對中外歷史均能有通專之涵養,以培養教學的專業能力。研究所以 培養專業史學研究人才及大學歷史課程師資為要旨,在課程上以歷史學研 究法、史學理論研究、歷史教育研究為必修課程,並開設各領域專門課程。 教學過程上 尤其注重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之培養,及撰寫論文之訓練 30。 研究所的重心為中國近現代史與臺灣史。.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成立於1967年,研究所成立於1976年,博士班 成立於1987年。歷史系的課程以本國及西洋斷代史為中心,兼及各國別史 及專門史。此外,並鼓勵學生對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 經濟學、政治學等培養廣泛之興趣,並開設資料處理課程,訓練同學使用 電腦的基本能力,讓學生畢業後既能從事史學之專門研究,亦能勝任有關 史學性質之工作,如中學教師、史料編纂、新聞編採等工作,以適應多元 化之社會。 歷史研究所以中國近代現代史、近代中外關係史(包含華僑史)、中國制 度史等領域為研究中心,以培養歷史專業研究人才為目標 31。. 30. 資料來源:www.ntnu.edu.tw/his/index. html。. 31. 資料來源:ccntsr6.cc.nccu.edu.tw/nccucd/103/ORIGINAL.HTM。.

(13)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81..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85年,是該校人文社會學院的第一個研 究所,分為一般史與科技史兩組,招收碩士班研究生,1996年開始招收博 士班研究生,以思想文化史與科學技術史的教學、研究為發展重點,與英 國劍橋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保持密切聯繫,亦時常邀請國外及大陸地區著 名學者來所擔任客座教授或專題演講。該所畢業生除繼續深造,在國內外 大學修讀博士學位之外,大多擔任教育文化工作 32。.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於1993年正式招生,重點領域為中國 東南沿海地區史、宋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史、臺灣史以及華僑史等。學生 除需閱讀大量中文資料外,對重要西文名著亦需涉獵。該所也因此鼓勵學 生多修習外國語文(如日文、英文、法文等),以為獨立從事研究的基礎 33。.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所 中興大學歷史系成立於1968年;研究所成立於1991年,1997年設立博 士班。該系為因應史學研究趨勢,並充分發揮師資專長,組成四個學群: 1. 中國社會經濟史組;2. 近代中外關係史組;3. 思想史及史學史組;4. 臺 灣史組。在研究方向、課程歸劃、學術活動及圖書採購等,均朝上述方向 推展。博士班發展重點為中國與臺灣社會經濟史及近代中外關係史 34。. 32. 資料來源:140.114.119.1/~hist/。. 33. 資料來源:www.ncu.edu.tw/~hi/。. 34. 資料來源:www.nchu.edu.tw/nchuidx/ index.htm。.

(14) .18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94年,發展重點為華南(包括臺灣) 地區的社會、歷史與文化。教學與研究方向著重經濟史、社會史及文化史。 透過上述專史,研究華人外移的背景、移民的方式、海外華人在僑居地的 生涯及其與當地居民的關係,和其他與海外華人歷史有關的課題。臺灣各 族群的關係也是該所臺灣史的重要課題。又因暨南大學所在地為南投埔 里,正是過去漢人與原住民交流頻繁之處;因此南投地方史、漢人與原住 民關係史也是該所研究教學的重點之一 35。.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所 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於1991年設立,歷史系於1993年設立;著重中國 中古史、明清史及西洋文化史。且由於中正大學位於雲嘉南平原的中央, 是臺灣歷史文化的源頭重地,留有南臺灣先民所保存不同文化特色的歷史 記憶,因此也同時著重實際臺灣史的田野調查工作 36。.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 歷史系創立於1969年;歷史研究所原名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立於1985 年,1991年中文所成立,歷史所亦告獨立,1993年改名為歷史研究所,博 士班於1997年招生。教學科目以中國史為主體,兼授西洋史、東洋史(包括 日本史、韓國史等)、東南亞史,並結合歷史與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 互動關係,及具有世界史的視野。 成大歷史系設有:歷史文物館、視聽教室、電腦教室,並設置影視教 學編輯室,以期教學更為生動活潑,提升史學教學及研究成效。. 35. 資料來源:www.his.ncnu.edu.tw/oldhomepage/。. 36. 資料來源:www.ccunix.ccu.edu.tw/~dep-his/。.

(15)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83.. 歷史所創所時,以臺灣史為研究重點,進而擴及1. 臺灣與大陸之研究; 2. 漢文化圈之研究;1993年起亦將西洋史列為研究重點 37。.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成立於1963年,歷史研究所成立於1962年。史學 系強調中國史與西洋史並重,史事研究與史學理論兼備,並未特別強調某 一主體,但該系教師專長、研究,較偏重中國史部分。另因應國內西洋史 與國別史研究人才的缺乏,該系擬從大學部開始培育這方面的人才,因此 未來的發展重點將放在西洋史與日、韓、東南亞諸國史教學。史學研究所 則以中國史研究為重心 38。. 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所 輔仁大學歷史系成立於1963年,於西洋歷史方面特為注重,以期學生 能學貫中西。碩士班成立於1967年,以研究西洋史為主,近年並增加教會 史、中外關係史研究。教學上以中外歷史,中西文化為中心。碩士班以研 究西洋史為主,目的在培養國內西洋史師資,提供與歐美諸國發展關係之 歷史背景知識。 1991年以後,將宗教史研究列為發展特色,先自天主教來華傳教開始 研究,再擴及其他宗教之研究 39。. 私立淡江大學歷史系所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於1966年成立,歷史研究所於1998年成立。歷史系. 37. 資料來源:www.ncku.edu.tw/~history/chinese/ index.html。. 38. 資料來源:www.pccu.edu.tw/pccu/pccu-depart/ liberal-arts/014.html。. 39. 資料來源:www.lacc.fju.edu.tw/ htm/lit03/totals。.

(16) .18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課程安排採史論與史實並重之原則。除一般基礎史學外,研究範圍包括中、 外歷史、史學史、社會經濟史、學術思想史、藝術文化史等一般史學外, 該系特重臺灣史、科技史、中外關係史 40。. 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 1972 年 , 基 督 教 亞 洲 高 等 教 育 企 促 進 委 員 會 (Commiss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Christian High Education in Asia)願出資協助發展中國藝術 史之研究,東吳大學因毗鄰國立故宮博物院,條件優越,遂成立歷史系, 旨在發展中國藝術史研究 41。 東吳大學歷史系的設立,雖起於中國藝術史之研究,但似乎未在此範 圍多用心力,在課程上與臺灣地區一般大學歷史系並無太大差異。在中國 藝術史研究方面,也因設立歷史研究所之事一再延宕,並未發展這方面的 特色。. 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所 東海大學歷史系成立於1955年,研究所成立於1970年。課程之開授, 原採取縱橫交錯之方式,除斷代史作橫斷研究外,另有經濟史、社會史、 外交史、思想史等專題作縱貫性之研究。近年來安排多元化之課程,如開 授臺灣史、史學田野調查法、考古人類學、博物館學導論等課程,每學期 並安排數次實地調查或考察,以增加學生田野工作之實際經驗。另一方面 則開授歷史與新聞評論、歷史與新聞報導課程,試將歷史學與新聞學結合, 訓練學生認識新聞的深度與廣度,以便將來能以史學的涵養實際投入新聞 工作。並與社會結合,擬與各縣市政府 或文化中心、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 從事有關民俗、中部地方古蹟等方面之考察與調查,及各地方志之編撰,. 40. 資料來源:www2.tku.edu.tw/~tahx。. 41. 資料來源:www.scu.edu.tw/thi/index.htm。.

(17)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85.. 使學生有機會學以致用,並擴大社會服務 42。歷史研究所則以中國史和臺灣 史為重心。. 小結 上述歷史研究機構,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明清以前的中國 史研究為重心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與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收藏史 料與研究的重點均為中國近現代史 43;因此,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以中國近 現代史為重心,乃其來有自。架構於大學的歷史系所,大學部課程重點基 本上均以中國與西洋斷代史為中心;研究所則各有重點發展領域,但創所 年代較早者大抵以中國史為中心,如臺大、文化、師大、政大與東海;其 中師大與政大又以中國近現代史為發展重點;比較例外的是輔仁大學以西 洋史研究為重點,而臺灣地區從事西洋史研究或教學者,有許多學者即出 身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新設立的歷史研究所則有多元化取向,企圖在舊 有的重點發展領域外另闢蹊徑。 整體而言,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各大學歷史系所,不論在教學 或研究上,均係以中國史為重心(特別是中國斷代史);西洋史雖然在歷史系 的課程極為重要(特別是斷代史部分),但就大學教師與研究人員而言,仍屬 少數的弱勢族群。1987年臺灣地區解嚴以後,臺灣史研究蔚為顯學,有愈 來愈多的史學工作者投入此一領域,在可預見的將來,臺灣史很有可能成 為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發展重點。. 42. 資料來源:www.thu.edu.tw/university/depart/ arts/history.htm。. 43. 中央研究院另有其他研究所亦有歷史方面的研究人員,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歐美文化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 籌備處等,但本文不擬在這部分費心著墨,而以比較單一歷史學門的研究機構為討論對 象。.

(18) .18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歷史學系的新課程 臺灣地區各大學的歷史系課程,原本以中國通史、西洋通史(世界通 史)、史學原理(史學導論、史學方法、中、西史學名著)、專史、國別史與 中、 西斷代史為課程核心;其中又以中、西斷代史為重點,在教育部1994 年開放各大學課程自主以前,各校課程大體沒有太大差異,略有出入的只 是部分大學歷史系,可能因缺乏某中、西斷代史或專史專長的教師,而未 開設相關課程。教育部開放各大學課程自主以後,各大學歷史系課程始有 較大差異,本文選擇較具代表性的臺大、政大、臺灣師大、東海與成大, 做為分析討論的對象 44。但因各校實施新課程的時間不一,故僅能就各校較 新的課程標準為分析對象 45。. (一) 國立臺灣大學(1996) 2. 課程設計規劃 除必修學分外,以領域制取代傳統的斷代史、專史與國別史。. 3. 一年級(全部必修)(計需31學分) 46 課名. 上學期學分. 下學期學分. 備註. 中憲與立國精神. 2. 0. 自85學年度起實施. 國文領域. 3. 3. 自85學年度起實施. 44. 這並不意味筆者個人認為這5所學校的課程是最好的,或者筆者個人有何特別的偏好, 而是在各大學課程中找出比較具代表性的5種類型,其他各校的課程大抵可就近取譬。. 45. 因各校歷史系課程修訂時間不一,有的3年一修,有的4年一修,筆者僅就所蒐集到的資 料進行分析,因而只是較新的課程標準,而非最新或現行標準。. 46. 李東華,〈臺大歷史系大學部課程畫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全國歷史系課程 規劃研討會》(臺北,1997. 12. 27),1-24。.

(19)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外文領域(含英文領域). 3. 3. 軍訓一、二. 0. 0. 體育一、二. 1. 1. 中國史一、二. 3. 3. 世界通史上、下. 4. 4. 史學導論. 3. 0. .187.. 自85學年度起實施. 二〜四年級歷史學系共同必修與必選課程(至少68學分) 課名. 上學期學分. 下學期學分. 軍訓三、四. 0. 0. 體育三、四. 1. 1. 中國史三、四. 3. 3. 外國語文第二年. 3. 3. 臺灣史. 2. 2. 備註. 大二必修. 主領域(需修足24學分) 1必修: a.二學期演講課. 共4學分. b.一學期讀書報告課. 共2或3(加1)學分. c.二學期撰寫研究報告. 共2或3(加1)學分×2. 2.選修: 共8〜11學分 範疇課程. 3. 輔助學科(必修一科). 3. 3. 史學方法論. 3. 0. 中西史學名著. 2. 2. 通識教育科目. 必修十二學分. (見備註二之2) 至少6學分 必選一科至少4學分. 備註 一、 輔助學科:必修一科,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考古人類、人文地 理、心理、文化人類等學科。 二、 其他選修部分:.

(20) .18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1. 三大範疇包括中國史、外國史、臺灣史範疇。 2. 所有畢業學分中必含範疇三學分,前近現代史及近現代史8學分。 3. 鼓勵有志深造的學生至少選修一主領域,一副領域(滿十六學分構成 一副領域);二領域應屬不同範疇(包括中國史、外國史、臺灣史,三 大範疇內,每一範疇至少選修三學分)。 4. 每一領域必需包括二學期的演講課,一學期的撰寫讀書報告課,一 學期的撰寫研究報告課。 5. 所有課程均分為演講課、討論課與經典研讀課。前者通常為基礎課 程,後兩者通常為進階課程。基礎課程可要求學生撰寫讀書報告, 進階課程才能指定學生撰寫研究報告。 6. 學生選課除必修97學分外,其餘學分則由學生依個人興趣自由在本 系或全校各系選課。 7. 選課時由導師輔導,儘量依系上規畫的課程,在課程群中選課。 8. 需修習外國語文兩年、包括英、日、法、德文等。例如,大一修習 英文者,大二必修大二英文;大一修習日文(一)者,大二必修日文 (二),依此類推。. 擬開課程分年表(示例:中國思想史領域) 85學年上. 85學年下. 基 礎 古代儒家思想史. 西方佛教名著選讀. 進階 中國中古思想史. 中國近代思想史日文名著. 86學年上 中國現代思潮(3+1). 近思錄研究. 中國近代思想討論. 臺灣近代思想討論. 法華經. 86學年下. 87學年上. 87學年下. 基 礎 宋明理學概論(3+1) 進階 佛教文獻 孔子專題討論(2). 中國中古思想史 孟子思想專題討論 天臺與華嚴. 中國近現代的保守思想.

(21)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89.. 分析 臺大的課程中,有幾個特色: 1. 共同必修的中國改為4個學期,計12學分,但不再規定斷代史,即取 消舊課程中的斷代史;世界通史維持8學分。 2. 臺灣史列為必修,4學分 47。 3. 由必修課程可看出臺灣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較強調中國史部分。 4. 維持史學原理課程(史學導論、史學方法、中西史學名著)為必修。 5. 外國語文必須修習兩年。 6. 用領域取代中、西斷代史、專史、國別史等課程。 7. 學生可自行規劃領域。 臺大歷史系的課程,是臺灣地區各大學歷史系課程中變革最大的,舊 課程中重頭戲的中、西斷代史,幾乎都移到通史中解決,取而代之的是領 域課程,而領域課程比較接近研究所的課程內容,其實施成效如何,尚待 觀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8) 4. 課程規劃 臺灣師大係以培育中學師資為目標,故在課程上亦以中學課程為依 皈,加強歷史教材教法、歷史教學實習等課程。1993年「師資培育法」公 布,對臺灣師大歷史系造成相當大的衝激,加上大學課程自主,因而在課 程上有所調整。調整的方向略述如下: 1. 因應1997年國中《認識臺灣:歷史篇》新課程的實施,將臺灣通史. 47. 臺灣史列為必修是臺灣地區各大學歷史系的共同現象,這也說明了杜正勝教授所指1990 年代臺灣史研究蔚為風尚的論點;杜正勝,〈中國史在臺灣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 92: 80。.

(22) .19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列為必修。 2. 臺灣通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史學方法列為系必修 科目 。 3. 學群選修:將課程分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個學群;臺灣史 學群至少選修12學分,中國史24學分,世界史24學分。 4. 專長選修:3個學群中,以選一個學群為限,至少選修8學分。.

(23)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91.. 科目配置表 48 一年級 學分數. 二年級 學分數. 三年級 學分數. 科目名稱 上 下 大 中華民國憲法 2 2. 科目名稱 上 下. 科目名稱 上 下. 學. 與立國精神. 共. 國文. 3. 3. 必 24. 英文. 3. 3. 師. 教育概論. 2. 2. 教學媒體. 2. 歷史教材教法. 2. 教育心理學. 2. 2. 資訊教育. 2. 教學原理. 2. 範 院. 四年級. 學分數. 科目名稱 上. 通識教育. 下. 8. 2. 教學實習. 2. 輔導原理與. 2. 2. 實務. 校 共 必 26. 中等教育. 2. 教育社會學. 2. 班級實務. 2. 系. 史學導論. 2. 2. 史學方法. 2. 2. 中國中古史. 2. 必. 中國文化史. 3. 2. 2. 中國現代史. 2. 修 58. 世界通史. 3. 3 中國近代史 3 西洋近代史. 2 中國上古史 2 西洋上古史. 2. 2. 西洋中古史. 2. 2. 臺灣通史. 3. 3. 西洋現代史. 2. 2. 專. 中國社會史. 2. 2. 史 12. 西洋政治思. 中國社會史 2 西洋政治思想. 2. 2. 2. 2. 2. 中國史學史. 想史 中國現代化. 2. 2. 2. 2. 2 臺灣文化史 2 西洋近古史. 2. 2. 2. 2. 2. 2 中國史學史. 2. 2. 2 中日關係史 2 後現代政經. 2. 2. 2. 2. 2. 2. 2. 2. 史. 析論 中國經濟史 歷史與人類. 2. 中日關係史. 2. 2. 2. 西洋科學史. 2. 2. 2. 臺灣社會史. 2. 明清古蹟與文. 2. 學 臺灣社會史. 物. 48. 體制的變遷 2 魯迅與胡適 2 明清古蹟與 文物. 鄭瑞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規劃〉,《全國歷史系課程規劃研討會》, 99-118。.

(24) .19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斷. 魏晉南北朝. 2. 2 魏晉南北朝史. 2. 2. 代. 史. 史 10. 宋史. 2. 2. 隋唐五代史. 2. 2. 明清史. 2. 2. 秦漢史. 2. 2. 國. 東南亞史. 2. 2. 東南亞史. 2. 2. 別. 美國史. 2. 2. 美國史. 2. 2. 史 8. 日本史. 2. 2 歷史地理. 2. 2. 其. 中國地理誌. 2. 他. 社會學概論. 2. 2. 蒙文. 2. 2. 蒙文. 2. 2. 聽講練習. 1. 1. 日文(一). 2. 2. 日文(二). 2. 2. 四書. 1. 1. 國音. 1. 1. 1. 大學共同必修計24學分,師範院校共同必修26學分,系必修計58學 分。 2. 四書、國音可列入畢業總學分數。 3. 系選修、專史必選12學分以上、中國斷代史必選10學分以上、國別 史必選8學分以上。. 分析 臺灣師大以培育中學師資為主要目標,因中學歷史課程包括中國史、 世界史與臺灣史,故該系課程將這部分均列為系必修,而且有師範院校的 共同必修課程,在課程安排上有下列特色: 1. 中國文化史、世界通史、臺灣通史、史學導論、史學方法等課程, 均列為必修。 2. 中國斷代史:臺灣師大歷史系的斷代史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類似西 洋斷代方式的中國上古史、中國中古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 均為必修;傳統的斷代史則列為斷代史的選修課程。 3. 西洋斷代史:西洋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均列為必修。 4. 斷代史、專史與國別史列為選修,與傳統歷史系課程略近;比較特.

(25)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93.. 別的是,專史中的臺灣文化史,顯示該系強調臺灣史的重要性;比 較不可解的是西洋近古史列為專史。 在本文取樣的各大學歷史系課程中,臺灣師大歷史系的課程,是彈性 最小的,大部分均為必修課;在選修課程部分則以傳統的中國斷代史、國 別史與專史為主,課程上的變化無多。相較於臺大的領域制,政大的群修 制,臺灣師大顯然維持其培育師資的一貫目標,學生的選擇性極小。當然, 學生選課的一元或多元,本即為難有一致答案的命題。. 國立政治大學(1995) 5. 課程規劃 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專題課程與 選修課程。 1. 基礎課程:中國通史(6-8學分)、世界通史(6-8學分)、臺灣史(4-6學 分)、史學導論(4-6學分),大一必修。 2. 進階課程:必選42-46學分,包括史學理論與史學史、中西斷代史、 國別史、專史五個群組,主要是中西斷代史30學分。 3. 專題課程:必修4學分,包括中西斷代史、國別史、專史、臺灣史、 文獻與檔案。 4. 選修課程:共34-38學分,本系14學分,其餘可在外系選課。. 科目配置表 49 修別. 科目名稱. 學分. 學期. 共同:. 國文. 6. 2. 49. 備註. 林能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全國歷史系課程規劃研討會》, 119-129。.

(26) .194..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必修24學分. 英文. 6. 2.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 4. 2. 國精神 通識. 8. 基礎:. 中國通史. 6-8. 2. 必修20學分. 世界通史. 6-8. 2. 臺灣史. 4-6. 2. 史學導論. 4-6. 2. 三、進階: 必修42-46學分. 1.史學史、史學方法、中西史學名 著學讀等必修4-6學分 2.中國斷代史必修18學分 3.西洋斷代史必修12學分 4.國別史必修4-6學分 5.專史必修4學分. 四、專題: 必修4學分 五、選修: 應 修 34-38 學 分 ( 本 系 所 開 選修科目必修14學分,餘可 自由至外系選課). 分析 政治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有下列特色: 1. 基礎課程與其他大學的必修課程接近,即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臺 灣史、史學導論。 2. 取消史學方法的必修,改以史學史、史學方法、中西史學名著選讀 等必修4-6學分。 3. 比較具特色的是群修課程;群修課程包括進階課程、專題課程、選 修課程。而群修課程中,基本上係以中西斷代史為中心,其中進階 課程部分,中西斷代史合計30學分,約占71%。 4. 專題課程必須撰寫論文,是政治大學歷史系課程的特色之一。.

(27)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95.. 政治大學歷史系課程注重階段性的學習,但在群修的進階課程、專題 與選修課程中,基本上係以中、西斷代史為主,輔以專史和國別史,與傳 統課程相較,內容上的改變不大。. 國立成功大學(1998) 6. 課程規劃 成功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基本上為傳統的歷史系課程,即各年級 有必修課與選修課,課程的重心為中西斷代史。 1. 中國通史(6學分)、世界文化史(6學分)、臺灣史(6學分)、史學導論(4 學分),大一必修。 2. 中國現代史(6學分)、世界現代史(6學分),大二必修。 3. 史學方法,大三必修。 4. 大二、大三選修科目以中西斷代史與臺灣斷代史為主。 5. 大四選修以專史、國別史與專題為主。. 成功大學歷史系1998學年度入學新生課程規劃表 50 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必修:. 必修:. 必修:. 必修:. 國文(3/3). 中國現代史(3/3). 史學方法(2/2). 通識教育(2/2). 外文(3/3). 世界現代史(3/3). 社會學科(2/2). 社會學科(2/2). 中國通史(3/3). 憲法與立國精神(2/2). 通識教育(2/2). 程 世界文化史(3/3). 社會學科(2/2). 體育(0). 選修:. 史學導論(2/2). 通識教育(2/2). 臺灣史(3/3). 軍訓(0). 選修:. 西洋專史(4-6). 國文(3/3). 體育(0). 中國斷代史(4-6). 臺灣專史(4-6). 西洋斷代史(4-6). 國別史(4-6). 課. 內. 50. 一年級. 中國專史(4-6). 蔡茂松,〈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課程報告〉,《全國歷史系課程規劃研討會》,99-118。.

(28) .196..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外文(3/3) 容 英語聽講實習 (1/1) 軍訓(0) 體育(0). 選修:. 臺灣斷代史(4-6). 中國斷代史(4-6). 國別史(4-6). 西洋斷代史(4-6). 論文(3/3). 專題(2/2). 臺灣斷代史(4-6) 國別史(4-6). 必選: 計算機應用(2/2). 分析 成功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有下列特色: 1. 新規劃的課程幾乎與舊課程相近,並沒有太大改變。 2. 加強臺灣史,不僅列為大一的必修課,在斷代史與專史方面,也有 臺灣斷代史與臺灣專史的課程。 整體而言,從成功大學歷史系的課程內容,可以看到舊課程的影子, 除了對臺灣史特別加強之外,而臺灣史也是成大歷史研究所碩、博士的發 展重點。. 私立東海大學(1997) 7. 課程規劃 東海大學歷史系的課程規劃,基本上是降低必修學分數,讓學生有更 大的選擇空間。. 課程配置表 51 科目名稱. 51. 學分. 修習年級. 張榮芳,〈東海大學歷史系必修課程規劃〉,《全國歷史系課程規劃研討會》,131-137。.

(29)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一、中國史(一)─ ─ 古代史. 2. 一上. 中國史(二)─ ─ 中古史. 2. 一下. 中國史(三)─ ─ 近世史. 2. 二上. 中國史(四)─ ─ 近現代史. 2. 二下. 二、世界史(一)─ ─ 上古史. 2. 一上. 世界史(二)─ ─ 中古史. 2. 一下. 世界史(三)─ ─ 近代史. 2. 二上. 世界史(四)─ ─ 現代史. 2. 二下. 三、臺灣史(一)─ ─ 荷鄭時期. 2. 一上. 臺灣史(二)─ ─ 清治時期. 2. 一下. 臺灣史(三)─ ─ 日治時期. 2. 二上. 臺灣史(四)─ ─ 當代. 2. 二下. 四、史學導論(一)─ ─ 史學概論. 2. 一上. 史學導論(二)─ ─ 史學導讀. 2. 一下. 史學方法(一)─ ─ 史學方法. 2. 二上. 史學方法(二)─ ─ 史學理論. 2. 二下. .197.. 備註:共必修32學分,另必修歷史系所開課程28學分,合計必修60學分。. 分析 東海大學歷史系的課程,是臺灣地區歷史學系中,對學生要求本系學 分最少的學校,必修加選修僅60學分,在課規劃上有下列特色: 1. 中國史、世界史、臺灣史各8學分,且均須修讀兩年。 2. 史學原理課程8學分,與中國史、世界史、臺灣史等相同。 3. 歷史系本系學分大量減少,學生可多選讀他系課程。 相對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接近研究所課程的領域規劃,政治大學的階段 式學群規劃,臺灣師大的師資培育,成功大學歷史系的固守傳統,東海大 學歷史系的課程顯然是較自由開放的,學生可有較多樣化的選擇。但過度 放任的課程,對專業科目的要求是否足夠,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30) .198..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小結 臺灣地區各大學歷史系課程自主後,出現多元化的課程規劃,可謂各 出機杼。本文選取較具代表性的5所大學略做分析,從中或可看出些許端倪。 臺大歷史系的領域制,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深入相關課程,除基礎必 修課程外,課程的深度為各校之冠。政大歷史系的群修制,循序漸進,由 基礎課程而進階課程,最後進入專題,但其群修課程以傳統的中西斷代史 為主,加上專史與國別史,實質內容的改變並不大。臺灣師大歷史系謹守 培育師資的初衷,學生選課的自主性較小,廣度周延,深度略缺。成大歷 史系固守傳統,除加強臺灣史外,在中國史和世界史部分,可說變革無多。 東海歷史系訂定的必修課程甚少,學生有較多自主的空間,不僅本系課程 可自由選擇,學分亦少;且因本系學分較少,故可選修較多外系課程;惟 在歷史專業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有待評詁。 其他各大學歷史系課程,大體可以在上述5所學校找到相近的課程模 式,歷史學系課程的多元化,是否使未來臺灣地區的史學研究有更多元的 發展,尚有待時間的考驗。. 結論 臺灣地區的歷史教學,在未實施新課程之前,係以中國史和西洋史為 中心,加上史學原理課程;而在中、西歷史中,又以斷代史為主要的課程 內容,因此在習慣上,史學工作者常以所做研究之斷代為專業,尤其中國 斷代史專業是臺灣地區史學研究人口最多的。與歷史相關的學會大抵亦以 斷代為名,比較著名的如上古秦漢史學會、唐史研究會、宋史座談會、明 代研究學會、中國近代史學會等,而較缺乏專史類的學會 52。在各大學歷史. 52. 就筆者所知,有一中外關係史的定期研討會,但其他專史似未見類似組織。雖然學會並 不一定代表該領域有較多研究人口,但臺灣地區習慣以中國史、世界史將史學工作者分 類,且常以中國斷代史判斷史學工作者的專業,乃為一普遍觀念。.

(31)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199.. 系新課程實施後,大部分學校仍以中、西斷代史為主要課程內容,本文選 樣的5所學校(臺大、政大、臺灣師大、成大、東海),只有臺大歷史系的領 域式課程,打破以中、西斷代史為重心的格局;東海歷史系選課的限制雖 少,但所開課程仍以斷代史為主,由此可見臺灣地區大學歷史系以中、西 斷代史為課程重心的根深柢固。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 黨史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重心為 非近現代史,另外5個機構都以近現代史為主 53;歷史研究機構以近、現代 史為研究主體,也局部地影響了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研究取向 54。 1990年代以後,臺灣史研究風氣的興起,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1987 年臺灣地區解嚴以後,愈來愈多的專業和非專業史學工作者投入此一行 列。在可預期的未來,臺灣史應為臺灣地區歷史研究的顯學。 本文分析歷史研究機構的工作內容、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並討論彼 此的互動關係,論述臺灣地區歷史學研究的發展,當有助於對臺灣地區歷 史學研究概況的初步了解 55。. 徵引書目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博士論文提要暨碩士論文目錄》,臺北:行政院國科會,1987。 2.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 3. 宋晞,〈民國以來的史學──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上午在中國歷史學會年會上講〉, 《國史館館刊》,21(臺北,1996. 12): 1-26。 53.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所揭示的研究範圍雖有史前、荷西、明鄭、清朝、日據、 民國等時期,但清中葉以後已可劃入近代史範圍,而在研究人口上,亦是以臺灣近現代 史為主體。. 54. 有關臺灣地區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課程與碩、博士論文取向,筆者另文〈臺灣地區大學 歷史研究所的課程與碩、博士論文取向分析〉,已完成初稿,將於近期內發表。. 55. 全面討論臺灣地區的歷史學發展,則有俟未來其他相關論題的進一步分析。.

(32) .20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4. 李東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歷史學研究的發展〉,《中國論壇》21: 1 (臺北, 1985. 10): 36 -43。 5. 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1: 1(臺北,1990. 03): 1 -4。 6. 政治大學社資中心,《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1977。 7. 政治大學社資中心,《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1985。 8. 政治大學社資中心,《全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臺北:政治大學,1989。 9. 政治大學圖書館,《中文博碩士論文索引光碟資料庫》,臺北:政治大學,1998。 10.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 1986-1989。 11.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全國歷史系課程規劃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1997. 12. 27。 12. 張哲郎(主編),《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1993。 13.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下),香港:中文大學,1988。 14. 陳天民,〈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現藏國軍檔案概況〉,《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臺北:中 研院近史所,1995. 11),65-78。 15. 黃俊傑,〈近十年來國內史學方法論的研究及其新動向(民國六十年至民國七十年)〉, 《漢學研究通訊》,2: 2(臺北,1983. 04): 69-76;2:3(1983. 07): 135-145。 16. 網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處 www.sinica.edu.tw/as/intro/ith_c.html。 17. 網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www.sinica.edu.tw/imh/index.html。 18. 網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www.ihp.sinica.edu.tw。 19. 網站: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www.kmt.org.tw。 20. 網站: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www.pccu.edu.tw/pccu/pccu-depart/ liberal-arts/014.html。 21. 網站: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系www.scu.edu.tw/thi/index.htm。 22. 網站: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www.thu.edu.tw/university/depart/ arts/history.htm。 23. 網站:私立淡江大學歷史系www2.tku.edu.tw/~tahx。 24. 網站: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www.lacc.fju.edu.tw/ htm/lit03/totals。 25. 網站:國史館www.drnh.gov.tw。 26. 網站: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www.ncu.edu.tw/~hi/.

(33) 臺灣地區的歷史研究機構與歷史系課程(1945-1995). .201.. 27. 網站: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所www.ccunix.ccu.edu.tw/~dep-his/。 28. 網站: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www.nchu.edu.tw/nchuidx/ index.htm。 29. 網站: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www.ncku.edu.tw/~history/chinese/ index.html。 30. 網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ccntsr6.cc.nccu.edu.tw/nccucd/103/ORIGINAL.HTM。 31. 網站: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40.114.119.1/~hist/。 32. 網站: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www.his.ncnu.edu.tw/oldhomepage/。 33. 網站: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www-ms.cc.ntu.edu.tw/~history/。 34. 網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www.ntnu.edu.tw/his/index. html。 35. 劉子健,〈史學方法和社會科學〉,《食貨月刊》,復刊,15: 9&10(臺北,1986): 371 -374。.

(34) .202..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 The institutions of history study and the courses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in Taiwan’s University (1945-1995) Ming-fui Pang. After 1945,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is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s of history study, the departments and graduate schools of history in university. Those institutions includes: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in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in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s Preparatory Office in Academia Sinica, Academia Historica, KMT Historical Commission, and so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ose institutions are collecting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researching historical study. The departments and graduate schools of history in university are the other important institutions of history study. The workers in university both devote to history study and to train new history workers. Until 1998, there were 12 departments and 13 graduate schools of history i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stitutions of history study, the program in the departments of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 of each other. It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ography in Taiwan when we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study. Key Words: Institutions of history study, programs of history department, Chinese history, Western history, Taiwan history.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4.. The Colonial State and Rural Protests in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

This study primarily re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in-service teachers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Institut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Learning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n embodied cognition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According to a team at Baycrest’s Rotman Research Institute in Canada, there is a clear link between bilingualism and a delayed onset of the symptoms of Alzheimer ’s and other

Prize-presentation Ceremony cum Sharing Sessions of the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e-Reading Award Scheme 2019 and Highlights of learning & teaching strategies in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