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第五十七卷第四期 2012 年,57(4),1-37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

林小慧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 課程研究所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想像力量表」,視其信度與效度,全量表共包含 13 題開放式題項。 研究者透過項目分析、Cronbach’s α、重測信度、個別項目信度、成分信度、組合信度及驗證 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分析處理實證資料。根據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實證資料尚且 支持 Vygotsky 之想像力概念理論(Vygotsky’s theoretical conceptions of imagination)暨想像力 激發機制(the arousing mechanism of imagination)之「想像力量表」的假設模式,兩者適配尚 稱符合。本研究初步發現「想像力量表」可分為「發想力」、「流暢力」、「變通力」,以及「獨 創力」四個分量表,而四個分量表分數表徵之一級潛在因素,可以被「想像力量表」解釋的 百分比分別為 .46、 .96、 .55、 .20。 關鍵字:幻想、創造力、想像力、想像力激發機制、驗證性因素分析 通訊作者:林小慧,E-mail: shlscience@yahoo.com.tw 收稿日期:2012/03/21;修正日期:2012/09/04、2012/11/16;接受日期:2012/12/04。

(2)

2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壹、緒論

《思考致富》(Thinking and grow rich)作者 Hill(1937)說過,從文明至今,每個偉大的 領導者都是夢想家(dreamer),這些夢想家憑藉遠見(vision)、想像力(imagination)暨熱 切的渴望(a burning desire to possess what one wants),在心理和靈性上預見未來的事實成真 (to see reality in their mental and spiritual form before they had been transmuted into physical form),並將原本抽象(intangible)和看不見的夢想轉變成具體存在的發明,同時指出恐懼新 想法的人注定要失敗,因此偉大成就均曾蟄伏逐漸甦醒的夢想,夢想是事實的幼苗。

想像力係人類的一種思維過程,透過不受規則限制的思考活動(the activity of thinking) 及圖像構思(the conceiving of image),將腦中的渴望思維(the thinking of aspiration)描繪出 來。透過想像力的運作,人類的創造力(creativity)與發明力(invention)得以產生,進而發 展科技與社會。是以,所有經由人類創造之有別於自然世界(the natural world)的文化世界(the world of culture),係為植基於想像力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基此,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指出想像力遠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則無限概括世界一切,不僅啟動文明進 步,更是社會進化改革的源泉。 想像力與創造力對於個人成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亦是發展及面對快速變遷必要的社 會能力。研究指出(Imagine Nation, 2008),高達 90%的人認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經濟世代, 想像力思考(imaginative thinking)對於個體創新及成功的影響甚鉅。Vygotsky(2004)指出 任何有關人類產生新想法的活動,包括物理性的物體及心理或情感,均稱為創造性活動 ( creative activity )。 Vygotsky 認 為 人 類 行 為 活 動 約 有 兩 種 基 本 型 態 , 其 一 係 為 再 製 (reproductive),常與記憶連結,本質上係由個體先前所發展暨精緻化之行為模式或早期印象 的重製,這些經驗得以使個體適應周遭環境並生存下來。Vygotsky 所謂的再製理論與 Honeycutt (2003)的研究觀點一致,其認為想像的交互作用(imagined interactions, IIs)如同社會認知 的歷程(a process of social cognition),個體透過社會認知歷程想像自身與他人的互動。

然而,人類大腦不僅能儲存(store)及提取(retrieve)先前經歷的印象或活動(previously experienced impressions or actions),同時也會結合及改造過去經驗並產生新命題與新行為 (generate new propositions and new behavior),此即 Vygotsky(2004)所說的第二種型態。這 種組合性或創造性的活動(combinatorial or creative activity)源自於個體對生命生存及周遭環 境的需要(need)、渴望(aspiration)或慾望(desire)等情感元素,並驅動(drive)個體創造 未來而改變當下。是以,倘若個體活動只侷限於經驗的再製,則其僅能適應過去延伸至未來 的生活模式;然而,創造性的活動卻能驅使個體朝向改變的未來,是人類文明進步生活的原 動力。

(3)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3

有鑑於目前國內、外現有發行或研究發展之擴散性思考測驗,諸如 Guilford(1967)所發 展的「擴散性思考測驗」(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Torrance(1974)所編製的「Torrance 創造性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以及「威廉斯創造力測驗」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Williams, 1980)均應用於創造力的測量。另國內相關 測驗之修訂版本(丁興祥、邱皓政、蔡啟通、林逸媛,1992;吳靜吉,1981a,1981b;吳靜吉、 高泉豐、丁興祥、葉玉珠,1993;吳靜吉、陳嘉成、林偉文,1999;李乙明,2006a,2006b; 林幸台、王木榮,1987;黃博聖、陳學志、黃鴻程、劉政宏,2009)亦均被廣泛使用於創造 力的檢測,因此著重想像力的量表發展並不多。 綜上所述,由於過去諸多研究均著重於「創造力量表」的發展,鮮少聚焦在「想像力量 表」發展的研究。基此,本研究依據 Vygotsky 想像力概念理論,發展「想像力量表」,冀盼提 供一份有效檢視學生想像力程度的評量工具,除了藉以檢核創意教學課程對於大學生想像力 發展的成效暨裨益創意人才培育課程架構的發展外,亦能符膺提升具有想像力素養之教育政 策目標。

貳、文獻探討

「想像力」涵攝「發想力」(initiation)、「流暢力」(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及 「獨創力」(originality)四大主軸之認知能力概念,本研究首先將闡釋想像力內涵之本質(the essence of imagination),作為界定「想像力量表」發展之構念依據;其次,則論述想像力及創 造活動之激發機制;再者,釐清想像力與幻想暨界定想像力與創造力二者之認知歷程差異; 最後,綜合以上論述,作為「想像力量表」編製之理論依據。

一、想像力的本質意涵

(一)想像力的種類

想像力係指藉由抽象運作(with the help of abstraction),從一具體物趨向另一新的具體物 之轉換創造的活動(a transforming, creative activity from the concrete toward a new concrete) (Moran & John-Steiner, 2003)。研究指出(Vygotsky, 2004),人類行為活動約略可分為兩種 型態,包括再製性活動(reproductive activity)與創造性的活動。另 Moran 與 John-Steiner(2003) 論述 Vygotsky 對於創造力理論與發展的貢獻,亦指出 Vygotsky(1987)認為想像力係植基於 記憶(memory),並約略可分為兩種型態,包括再製性的想像力(reproductive imagination)與 創造性的想像力(creative imagination),茲論述如下:

1. 再製性的想像力

(4)

4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機制(the mechanism of triggering),此與 Kosslyn(1983)提出記憶與想像對大腦刺激的部位 是相同(remembering and imagining seem to stimulate similar parts of the brain)的論點一致。 Vygotsky進一步闡釋記憶的觸發(trigger)係由於外在直接刺激(immediate external stimuli), 然再製性的想像力儘管仍以過去環境的輸入為基礎,卻無須視外在直接刺激(immediate external stimuli)為必要前提,而是透過個體內在需求(internal need),意指個體會因內在需求 或外在刺激(external stimuli),聯想(associate)儲存於大腦先前所發展暨精緻化之印象、活 動或影像的記憶(the memory previously experienced impressions, actions or images),係為一發 散思考之類推(analogy)延展的心理歷程(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divergent thinking),亦 即為 Vygotsky 所提出結合最初真實元素層次(combining the initial elements of reality)之「有 中生有」階段,其植基於個體經驗累積的豐富多元程度(the degree of abundant and multiple), 屬於廣義想像力的範疇,與 Hill(1937)所提出之綜合性想像力(synthetic imagination)異曲 同工,其認為透過這種能力,個體可以將所吸收的經驗、教育和觀察為材料重整為新組合。 此外,Hobbes(引自 Brett, 1969)亦認為想像力基本上指涉某種程度上超脫實際經驗束縛的記 憶形式,其搜盡記憶倉庫裡的感官意象,並在藝術目的的驅使下,將意象籌組成新穎愉悅的 模型。當然取材自感官經驗的想像力無法創造全新的事物,但能突破歷史事實的限制。本研 究依據上述理論將Vygotsky 之再製性想像力或者是Hill之綜合性想像力(synthetic imagination) 的內涵作為發展「想像力量表」之構念依據,包括同類屬內的聯想(the same categories of association),即流暢力與異類屬間的聯想(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association),即變通力。

2. 創造性的想像力

Vygotsky(2004)指出人類產生新想法的活動,均稱為創造性的活動,他認為人類大腦不 僅能儲存及提取記憶(store and retrieve the memory),同時也會分解(dissociation)、連結 (association)及重構(reconstruct)經驗以產生新命題與新行為(generate new propositions and new behavior),其內在改變歷程(the processes of internal change)涵蓋誇張之極大化 (maximization of exaggeration)與個別經驗元素之極小化(minimiz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of experience),此即為創造性的想像力。Vygotsky(1987)認為,創造性的想像力也許植基於 過去經驗元素,但由於經過轉換(transform)以致於無法精確找到來源,與 Honeycutt、 Pecchioni、Keaton 和 Pence(2011-2012, p. 82)的研究論述一致,他們認為個體進行假裝遊戲 (pretend games)必須創造一個與現實環境完全不同的規則,亦與 Hill(1937)所提出之創造 性想像力意涵一致,其認為透過創造性想像力,人類的有限心靈直接與無窮智慧連線(the finite mind of man has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infinite intelligence),「預感」(hunches)和「靈感」 (inspirations)便是透過此種能力獲得。

基此,創造性想像力本質上屬於發散思考歷程(the process of divergent thinking),亦即為 Vygotsky所提出結合奇幻元素層次(the level of combining fantastic elements)之「無中生有」

(5)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5

階段,端賴個體創造性頓悟的能力(the ability of illumination)。Cohen(2006)研究亦指出, 孩童在假裝遊戲中會發揮熟悉的場景或創造奇幻的角色。綜上所述,創造性的想像力屬於狹 義想像力的範疇,包含「無中生有」之突破思考(breakthrough ideas)的想像(imagine)。因 此,本研究依據創造性想像力的內涵,作為發展「想像力量表」之構念依據,即獨創力。

(二)想像力的發展

依據 Vygotsky(1998)及 Moran 與 John-Steiner(2003)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前期之幻想 或 想 像 活 動 ( imaginative activity ) 常 不 需 要 任 何 環 境 的 支 持 , 亦 即 情 緒 注 入 心 像 (emotion-infused mental images)暨內在語言(inner speech)會替代實際物體,以作為孩童注 意力的焦點。Honeycutt 等(2011-2012, p. 81)指出孩童在幻想遊戲(fantasy play)中,能透 過角色扮演的機會探索態度、價值及行為,藉以幫助他們瞭解「我是誰?」,另 Cohen(2006) 亦提出假裝遊戲(pretend play)能夠強化認知、社會與情緒發展的觀點,均與 Lillard(2007) 的理論一致,其指出假裝遊戲能夠引導孩童學習如何創造,係為所有藝術形式(art forms)的 基礎。

近來神經心理學研究(neuropsychological studies)發現孩童不需要產生語言(physically produce speech),即可發展內在語言(inner speech)(Baddeley, 1990)。上述論點與 Vygotsky (2004)所提出人類每個顯著的想法均築基於需要、渴望及慾望等情感元素的觀點一致。

Smolucha(1992)指出 Vygotsky 對於創造性功能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function)觀點,包括四個階段,依序為:1.孩童在遊戲當中最先學習創造及操縱象徵(symbols) 及符號(signs);2.孩童在遊戲中會假裝角色替代(object substitution),促使幻想或想像力內 化(internalized);3.想像力係為有意識性之高階心理功能(higher mental function),如同內在 語言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inner speech);4.青春期時能進行概念的思考與想像,成人時創 造性的想像力將臻至成熟,並進行如藝術及科學創造。基此,綜合 Vygotsky 的觀點,想像力 的發展係從孩童就開始,並逐步內化(internalized)至成人而臻至成熟。是以,本研究依據創 造性想像力的內涵發展「想像力量表」構念之一的獨創力,用以檢視大學生創造性的想像力, 檢具適切性。

(三)Vygotsky 之想像力概念理論

依據 Vygotsky(2004)的觀點,認為創造性活動乃植基於大腦結合元素的能力(the ability of combining elements),稱之為想像力或幻想,由此可知 Vygotsky 對於想像力定義係採狹義之 想像力(specific definition of imagination),亦即為創造性的想像力。

想像力不僅是個體終身認知(lifelong cognitive)與情感努力(affective endeavor)的標的 (Eckhoff & Urbach, 2008),亦為社會與文化進化的必要動力(Lindqvist, 2003; Vygotsky, 2004)。Eckhoff 與 Urbach(2008)認為想像力對於創造行動的作用如同催化劑(catalyst),並

(6)

6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提出創造力與認知二者的相關係為 Vygotsky 想像力概念理論(Vygotsky’s laws of imagination) 的關鍵。基此,Vygotsky(2004)對於想像力意涵的闡釋(illuminate)係從認知(cognitive) 的角度出發,其指出為了瞭解想像力與創造性活動之心理機制(psychological mechanism),首 先應加以闡明(

elucidate

)有關人類想像力與實際(reality)之間的關聯,Vygotsky 認為想像

力與實際二者間並非有儼然絕對的分水嶺,其二者係有密切連結關係,並歸納發展四個法則, 裨利詮釋想像力與實際之間的關聯,所提出想像力概念理論(Vygotsky’s theoretical conceptions of imagination)將使我們瞭解想像力並非只是與真實無關的心理娛樂(mental amusement),而 是具有對生活必要的功能性,茲分述如下:

1. 想像力植基個體經驗

想像力所創造的每件事係植基於個體先前所累積的經驗(previous experience)。Vygotsky (2004)指出有關脫離實際之想像力活動,諸如童話故事(fairy tales)、神話(myths)、傳說 (legends)與夢境(dreams),係從實際萃取元素(elements)並加以結合(combination)、 轉換(transformation)及扭曲(distortion)而成。想像力包括很多組合的層次(more and more new levels of combination),首先結合真實元素(combining first the initial elements of reality), 例如作家擷取「魚」(fish)的元素進行寫作;其次結合奇幻元素(secondarily combining fantastic elements),如「美人魚」(mermain)。是以,想像力的創造活動端賴個人先前多樣及豐富經驗, 因為這些經驗提供幻想產品建構的材料,亦即個人經驗愈豐富,所能擷取(access)想像的材 料亦愈豐富多元。綜上所述,本研究將「心像題材豐富性」訂為「想像力量表」的向度之一。

2. 想像力植基社會經驗

想像力所創造的每件事係植基於其他人先前所累積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someone else),或稱之為社會經驗(social experience)。個體透過他人闡述的事實,想像未曾所見之經 驗,來擴展經驗元素。是以,想像力與經驗(experience)二者相互依存(mutual dependence), 亦即想像力植基於經驗,而經驗亦植基於想像力。

3. 情感係為想像力與實際二者的中介

情感(emotion)係為中介(mediator)想像力與真實的重要媒介(Vygotsky, 2004)。心理 學早有共識一個事實,即感覺(feeling)不僅有外在、實際的表達(an external, physical expression),亦有連結想法(thoughts)、影像(images)與印象(impressions)之內在表達 (internal expression),此現象稱之為感覺的雙重表達(the dual expression of feeling)(Vygotsky, 2004)。是以,人們很早即學會透過外在表達來表徵內在狀態(learned to express their internal states through external expressions),而想像力的影像即為內在感覺的表達(the images of imagination serve as an internal expression of our feelings),亦即想像力的影像是個體情感的內 在語言(The images of imagination also provide an internal language for our emotion)。

(7)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7

4. 結晶化的想像力

第四個法則係為實質上表徵某種新事物的幻想建構,從所未有於人類的經驗暨真實存在 的物體,可被具體的表達(it has been externally embodied),亦即結晶化的想像力(crystallized imagination)已然成為真實世界確實存在的物體。是以,透過法則四,想像力變成真實,諸如 想像力結晶化或具體化的例子,包括技術性裝置(technical device)、機器(machine)或者是 工具(instrument)。

綜合 Vygotsky 想像力理論之四法則的論述(參照圖 1),可以確立想像力首先築基於個 體先前累積的經驗;其次,則植基於他人累積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someone else),或稱之 為社會經驗(social experience),亦即個體透過他人事實的闡述,想像未曾所見之經驗,以利 經驗元素的擴展;再者,情感係為想像力與實際二者的中介,除了外在表達(external expression) 以外,還具有連結想法等內在表達之感覺雙重表達。最後,則是想像力具體化階段,亦稱為 結晶化的想像力,因此,依據 Vygotsky 的想像力法則,想像力是創造力的基礎(imagination, as the basis of all creative activity),創造力則是想像力具體發揮的極致。

圖1. 想像力本質架構

二、想像力的激發機制

人類進行創造性的活動(combinatorial or creative activity),係植基於想像力所產生的心像 (mental image)暨配合技術力加以改造而成。因此,想像力的激發機制係為創造性活動的前 想像力本質 種類 Vygotsky 想像力概念理論 Vygotsky 四法則理論 再製性想像力 (綜合性想像力) 創造性想像力 經驗 情感中介 結晶化想像力 個體經驗 社會經驗 外在表達 內在表達 創造力

(8)

8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置認知作業,茲簡述如下:

(一)想像力係植基大腦認知

個體想像力之激發機制(the arousing mechanism of imagination)的生理基礎係為大腦認 知,研究指出(周冠生,1995)想像力與大腦皮質的神經聯繫有關,其與大腦深層部位之下 視丘邊緣系統更是密不可分,生理機制極為複雜。

(二)想像力起始於發想力

想像力主要植基於個體既存之記憶圖像或符號等經驗元素,或者是當下觀察及覺知材料 的激發(arousing),所進行各種發想途徑的思考歷程,是以,想像力所創造的每件事係植基 於個體先前所累積的經驗。 Vygotsky(2004)指出,想像力的創造活動端賴個人先前多樣及豐富經驗,這些經驗提供 想像力產品建構的材料,亦即想像力植基於個體所累積的經驗(based on the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其經驗愈豐富,聯想力(association)就愈好。Vygotsky 認為創造性想像展現的 顛峰,即創造性思考的頓悟(illumination),係經過一段為期甚長的時間孕育(gestation), 個體透過日常生活周遭的觀察及體驗,以擴充資料庫(database)之心像題材。基此,個體經 驗愈豐富,能擷取之心像題材亦愈多元,所啟動想法的個數與幅度也相對愈大。

(三)想像力開展於聯想力

此階段係指有所根據之發散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之心理歷程,當個體面對一個新 刺激(stimuli)時,會聯想儲存於大腦之先前經歷的印象、活動或影像(previously experienced impressions, actions or images),亦即個體藉由內在或外在刺激(internal or external stimuli)所 觸發之類推延展的心理歷程,此階段含有邏輯推理(logical reasoning),稱之為聯想歷程(the process of association),係萃取於真實元素(the elements of reality),此即為 Vygotsky(2004) 所提出結合最初真實元素層次(combining the initial elements of reality),屬「有中生有」,包 括同類屬內的聯想(the same categories of association),即流暢力與異類屬間的聯想,即變通 力。

(四)想像力發揮極致於獨創力

Vygotsky(2004)指出個體依據從外界所累積的材料來建構想像,並進行一連串複雜之材 料重構的歷程(a complex process of reworking this material),包括分解及連結。其進一步指出 此階段之內在改變歷程(the processes of internal change)更涵蓋誇張之極大化(maximization of exaggeration)與個別經驗元素之極小化(minimiz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of experience), Vygotsky 認為人類之所以會誇大(exaggeration),係因渴望藉由誇大形式物件(things in an exaggerated form)滿足個體內在需求。另彭姌齡(1988)亦提出想像力雖築基於記憶中的表

(9)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9 象,但絕非單純記憶表象的提取,而是大腦在特定條件刺激影響下,對記憶表象進行巧妙的 加工及組合的歷程。其過程首先使用拆散、輾碎等方式,將這些素材從其所在的表象系統中 分解出來,然後再使用黏合、誇張、聯想等方式,將它們綜合在一起,經過如此的轉換過程, 想像力才能產生。基此,個體植基於前階段之聯想力所產生的心像(mental images),透過創 造思考(頓悟)技能加以組合、轉換及扭曲而成,係結合聯想力與一部分創造力之「無中生 有」的突破思考(breakthrough ideas, imagine),亦即 Vygotsky 所提出結合奇幻元素層次(the level of combining fantastic elements),這些奇幻影像(fantastic images)與實際相異甚鉅,且並 不含括評估(evaluation)、確認(verification)、精緻力(elaboration)與技術層面技能。

(五)想像力實踐於創造力

個體依據想像力所建構出人類從所未有的經驗暨真實存在之奇幻影像,結合改造力 (improvement),包括評估、確認、精緻力與技術層面技能等,逐步修正調整(incremental adjustments)使之被具體地表達暨成為真實世界確實存在的物體。此階段稱之為結晶化的想像 力,亦即為創造力的展現。 基此,整體的心智歷程經過孕育(incubate)、聯想、創造思考、評價、確認、精緻力,再 配合技術逐步修正調整以達到自我表達或問題解決的目的。由於本量表的目的在檢測想像 力,是以,後階段之結晶化的想像力,亦即為創造力並不在檢測範圍,因此,本量表向度將 聚焦於孕育、聯想與創造思考部分,亦即為發想力、流暢力、變通力暨獨創力四個向度(參 照圖 2)。 圖2. 想像力認知激發歷程 發想力 聯想力 變通力 獨創力 結晶化的想像力 想像力思考量表 評估改造 確認精緻 ↓ 具體化 創造力 類推延展 彈性變通 ↓ 異類屬聯想 變通力 類推延展 邏輯推理 ↓ 同類屬聯想 流暢力 突破聯想 結合奇幻 ↓ 創造 獨創力 植基 個體經驗 ↓ 心像題材 豐富性

(10)

10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三、想像力與幻想

(一)想像力與幻想的差異

想像力係源自拉丁文 imaginare,意指創造或表徵影像的活動(the act of creating or representing an image),即形成想法、概念、夢想及幻想心智表徵的心理能力(Imagination can also refer to the ability of the mind to formulate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thoughts, concepts, dreams, and fantasies.)。然幻想則源自於希臘文 phantazesthai,泛指個體描繪或想像某特定的 人、事、物(picture to oneself)。換言之,係指渴望、挫折、期望,甚或個體想像與現實的內 在衝突(A fantasy on the other hand often results from desires, frustration, wishes or even internal conflicts that come about when imagination merges with reality.)。心理學家佛洛以德(Sigmund Freud)認為幻想係指一種滿足(gratification)個體潛藏渴望(hidden desires),亦即為本能衝 動(id impulses),另 Smolucha(1992)則主張想像力偏屬於目標導向(goal-directed)。

在現實生活中所發生之想像的交互作用往往受限於標準(standard),其能將想像的交互作 用與幻想區辨開來(Honeycutt & Brown, 1998; Honeycutt, Edwards, & Zagacki, 1989-1990)。 Honeycutt等(1989-1990)研究指出,幻想不同於想像力在於其在真實生活(real life)不可 能發生或者發生的方式有別於想像情境(imagined situation)。換言之,幻想意味高度的不可 置信(improbable)或者不可能(impossible)的互動溝通(communicative encounters),然而, 想像的交互作用則係指個體預期在其人際生活中會實際經歷或者已經實際經歷的互動溝通。

綜上所述,廣義想像力(general definition of imagination)涵蓋想像力與幻想,其不強調 目標導向;而狹義想像力(specific definition of imagination)則僅指強調目標導向的想像力, 並不包含幻想。

(二)想像力與幻想的關係

有鑑於 Vygotsky(2004)試圖闡明(elucidate)人類幻想與實際行為之間的關係,藉以說 明想像力及創造活動之心理機制,可知 Vygotsky 對於想像力與幻想的闡述並沒有區隔,在文 章中視為同義詞(two names with one meaning)。然 Coleridge(引自 Brett, 1969)卻認為想像 力和幻想並非同義詞(two names with one meaning),而是迥異的兩個詞彙。另 Honeycutt 等 (1989-1990)亦指出想像力與幻想其實存在差異,即幻想比想像力更具有高度不可置信 (highly improbable)或者不可能的互動溝通(impossible communicative encounters)。

本研究較傾向 Coleridge(引自 Brett, 1969)及 Honeycutt 等(1989-1990)的觀點,支持想 像力與幻想二者之認知歷程確實存在差異。是以,有必要加以區分(distinguish)。本研究認為 想像力與幻想相同之處在於二者均植基於渴望與實際兩個面向(dimension),而相異之處則為 渴望與實際交互作用的強弱程度。若以渴望為縱座標,實際為橫座標,會構成一個二維面向 之座標軸,茲將渴望與實際二維關係分述如下:

(11)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1

1. 最佳想像力(excellent imagination)

誠如圖 3 所示,當個體渴望強度(the intensity of aspiration)與實際思考能力(the ability of realistic thinking)二者相當時,會呈現一條想像力最佳化(the optimization of imagination)之 直線 L,這條直線表徵的正是想像力的最大值(maximum imagination)。不過並非每個激發想 像力的刺激物(stimuli)或情境(situation)均符合直線 L,這要視刺激物或所身處情境是否 容易激發想像力(arousing imagination)而定,例如,當個體面對容易發揮想像力的刺激物或 者置身容易激發想像力的情境時,想像力的最大值將轉變為直線 M(參照圖 3),亦即個體不 需有強烈的渴望,即能表現最佳的想像力,這就像個體並不需要有太高的能力,即能答對簡 單題目的道理一樣;反之,若個體面臨很難發揮想像力的刺激物或者置身難以激發想像力的 情境時,想像力的最大值將轉變為直線 N(參照圖 3),換言之,個體必須要有較強烈的渴望, 才能發揮最佳的想像力,這就像個體必須要有較高的能力,才能答對困難題目的道理一樣。 整體而言,由於個體會因所面對的刺激物或者置身激發想像力的情境殊異,造成最佳想像力 表現的差異(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excellent imagination),諸如直線 L、M、N。

2. 幻想

當個體渴望強度(the intensity of aspiration)大於現實性之思考能力(the ability of realistic thinking)時,其表現落點會偏向縱軸且呈現斜率大於 L、M、N 等直線的 A 區(參照圖 3), 表示個體已遠遠脫離現實,呈現不切實際的幻想狀態,直線斜率愈大,代表沒有目標導向 (goal-directed)之幻想程度愈強,亦愈天馬行空,就像是在做白日夢。 圖3. 想像力二維關係 渴望 實際 較佳的想像力 L: y = x B 較差的想像力 M: y = ax(a < 1) A 幻想 N: y = ax(a > 1)

(12)

12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3. 較差的想像力(worse imagination)

當個體現實性之思考能力大於渴望強度時,其表現落點會偏向橫軸且呈現斜率小於 L、 M、N 等直線的 B 區(參照圖 3),表示個體比較無法突破現實框架與束縛,致使想像力受到 較大的引導限制,直線斜率愈小,代表想像力愈差。 綜合以上論述,本研究想像力量表係植基於狹義想像力範疇所發展的量表,內涵應包括 發想力、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是以,本研究將依據此四個向度內涵,發展「想像力量 表」。

四、想像力與創造力

(一)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關係與差異

想像力意謂個體植基真實元素或奇幻元素等心智影像(mental imagery)創造新點子的能 力,而創造力則指有效具體詮釋(interpret)想法的能力,諸如一首歌、一個故事、一種產品, 如同一批判思考歷程(critical thinking process)。此外,想像歷程(imaginative process)與創 造歷程(creativity process)彼此亦能互相連結,即創造力係應用問題解決技術(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s)以有效具體展現(implements)想像力,例如人類想像飛往火星就是一種虛構的想 像(imaginative),然而實際達成目的則需要科學(science)與工程學(engineering)。

(二)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思考導向

想像力係屬擴散性思考導向,起始於發想(initiate)、開展於聯想、極致於獨創(originate); 而創造力則同時涵蓋擴散性思考導向及聚斂性思考導向(convergent thinking),其不僅立基 於想像力所建構出人類從所未有的經驗與真實存在之奇幻影像(fantastic images),同時結合評 價、確認、精緻力暨配合技術(techniques)逐步修正調整以達到自我表達或問題解決的目的 (參照圖 4)。

綜上所述,想像力是一種浪羈漂泊的能力(a licentious and vagrant faculty),不受限制及 抑制(unsusceptible of limitations and impatient of restraint)、挑戰論理學者的框架(baffle logician)、模糊區別的界線(perplex the confines of distinction)、突破規律性的疆界(burst the enclosures of regularity)(Samuel Johnson, Rambler, no.125, 28 May 1751);而創造力則包括相 當程度的智力商數(a substantial amount of intelligence quotient),其不僅創造偉大的歷史,也 是人類想像力組合、改變及創造新事物的基石(Moran & John-Steiner, 2003),亦即 Vygotsky (2004)稱之為結晶化的想像力。

五、想像力量表內涵

綜合以上論述,想像力之內涵應包括發想力、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本研究將依據 此內涵,發展「想像力量表」,茲將所涵攝的構念分述如下(參照圖 5)。

(13)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3 圖4.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認知關係

(一)「發想力」分量表

本分量表係在檢視個體過去經歷之孕育成果,亦即為心像題材的豐富性(the abundant of database),個體經驗愈豐富,所能提取之心像就愈多元。是以,本分量表試題主要為文字想像, 包括「看到大樹的樹根,你會想到什麼……」、「看到海星,你會想到什麼……」、「秋天的黃 昏,使你會想到什麼……」與「看到天上的雲,你會想到什麼……」四組題項。

(二)「流暢力」分量表

本分量表係在檢視個體植基資料庫之既有認知基模(the acquired cognitive schemata of database),藉由內在或外在刺激所觸發之邏輯類推(logical analogy)暨創造全新基模 (schemata)的能力,亦即檢視個體依據內在或外在刺激所產生同類屬內的聯想之反應數量。 是以,本分量表試題主要為圖形想像,包括「兩條橫線的想像圖」、「三角形的想像圖」、「菱 聚斂性思考 擴散性思考 獨創力 變通力 流暢力 發想力 刺激 評估 確認 精緻 技術 想像力 結晶

(14)

14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圖5. 想像力本質暨想像力量表構念架構 形的想像圖」與「正方形的想像圖」四組題項。

(三)「變通力」分量表

本分量表係在檢視個體植基資料庫之既有認知基模,藉由內在或外在刺激所觸發之邏輯 類推暨創造全新基模的聯想力。變通力與流暢力不同之處在於個體能突破現有情境,並從不 同 角度 思 考 暨彈 性 改 變 思 維面 向的 能力 , 包 括 類 別 轉 化能 力( the ability of category transformation)及反應的多樣性(the multiple of responses)之異類屬間的聯想,即變通力。是 以,本分量表試題主要為符號想像,包括「數字 3 的想像」、「數字 9 的想像」、「字母 D 的想 像」與「符號ㄚ的想像」四組題項。

(四)「獨創力」分量表

本分量表係在檢視個體植基於聯想力所產生的心像,透過創造思考加以組合、轉換及扭 曲而成的能力,係結合聯想力與一部分創造力所進行「無中生有」之突破性思考能力,個體 能突破傳統框架,並具新奇獨到之思維,不因循舊制暨展現獨特創新,亦即 Vygotsky(2004) 所提出結合奇幻元素層次的能力,這些與眾不同的奇幻影像與實際相異甚鉅。是以,本分量 表試題主要為圖形設計,共有八組圖形題項。 想像力本質 種類 Vygotsky 想像力概念理論 Vygotsky 四法則理論 創造力 發想力 發想力 獨創力 流暢力 變通力 個體經驗 社會經驗 外在表達 內在表達 評估改造 確認精緻 同類屬聯想 異類屬聯想 誇張極大化 經驗極小化 再製性想像力 (綜合性想像力) 創造性想像力 經驗 (資料孕育) 情感中介 結晶化想像力 聯想力 (有中生有) 無中生有

(15)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5

參、研究方法

一、預試量表題本之編製

(一)擬訂量表構面與題目

本研究工具之編製,係根據 Vygotsky(2004)之想像力概念理論暨想像力激發機制,發 展「想像力量表」共 20 題。量表內容之撰擬涵攝心像題材豐富性的發想力、同類屬內之聯想 力、異類屬間之聯想力及創造思考之獨創力,以確實檢視學生想像力認知能力發展及表現是 否完備。量表構念(constructs)包括「發想力」4 題、「流暢力」4 題、「變通力」4 題以及「獨 創力」8 題等四個分量表。

(二)內容適切性之評估

為力求試題文辭簡要清楚及避免受試者對語意產生誤解,研究者選擇大一學生進行預 試,藉以檢視受試者是否理解量表試題之語意結構,並評估作答時間。同時邀請創意設計、 工業設計、資訊工程、教育心理領域等共 4 位大學教師就題目內容及歸類上之適切性,提供 修正與補充意見,經評定與修正後,再進行最後的檢視與討論,確定「想像力量表」為 20 題。

(三)預試量表題本的施測

本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學生共 208 人(參照表 1)進行預試量表題本的施測,除透過 量化檢證程序,進行試題難度與鑑別度的評估分析外,並依據預試資料建立變通性類別編碼 與獨創性獨特加權計分標準。 表 1 「想像力量表」預試人數統計分析摘要 正式施測對象 總人數(N) 累計 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北科大創設系 38 38 18.27 18.27 北科大建築系 41 79 19.71 37.98 北科大化工系 39 118 18.75 56.73 北科大經管系 48 166 23.08 79.81 北科大電機系 42 208 20.19 100.00 合計 208 100.00

(16)

16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四)預試分析與結果

1. 項目分析及結果

本研究將所蒐集的 208 份預試資料,藉由 SPSS for Windows 18.0(以下簡稱 SPSS)進行 試題難度與鑑別度等項目分析,依據:(1)計算各題項與量表相關,小於 .3 者刪除;(2)自量表 中刪除該題項後能提高內部一致性係數者刪除;(3)計算量表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之因素負荷量,小於 .3 者刪除;(4)計算各題項之決斷值(critical ration, CR),將未達顯著水準者刪除的刪題標準進行篩題。分析結果顯示,「發想力」分量表之第 1 題、「流暢力」分量表之第 7、8 題,以及「獨創力」分量表之第 13、14、15、16 題依據刪題 標準予以刪除,共刪除不良試題計 7 題。

2. 探索性因素分析及結果

本研究為了驗證每一分量表試題所量測的能力相同,以四個分量表的題目為觀察變項, 共計 13 個觀察變數,依序為「發想力」(V2, V3, V4)、「流暢力」(V5, V6)、「變通力」(V9, V10, V11, V12)、「獨創力」(V17, V18, V19, V20),並依據量表構念萃取四個因素,以主軸法 (principal axis factoring)暨最小斜交法(direct oblimin)進行因素分析,所抽取四個因素間的 相關係數介於 .28~ .66(參照表 2)。 表 2 因素分析所抽取 4 因素間的相關矩陣(N=208) 因素 1 2 3 4 因素一 1.00 因素二 0.38 1.00 因素三 0.31 0.28 1.00 因素四 0.66 0.59 0.36 1.00 其中因素一與因素四(r= .66)及因素二與因素四(r= .59)的相關數值偏高,本可依 據理論將相關較高的兩因素合併為一,然本研究考量因素一(變通力)與因素四(流暢力) 所植基理論基礎均為個體因刺激所觸發之邏輯類推的聯想力,其二者差異僅只在同類屬內與 異類屬間的聯想,故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因素間之高相關數值並不意外,但本研究為區辨個 體同類屬內和異類屬間的聯想能力,決定保留原設計架構,而非將之予以合併。其次,因素 二與因素四雖所企及之認知歷程相同,然所植基的觸發機制確實迥異,因素二(發想力)的 觸發源自外在刺激,而因素四(流暢力)則透過個體內在需求,因此兩因素間之高相關數值 亦可預期,但為區分均築基於個體大腦資料庫元素,卻有不同觸發機制的認知能力,本研究 亦決定保留原設計架構,而非將之予以合併。

(17)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7 此外,因素分析所抽取出四個共同因素,共可解釋之變異量為 47.08%(參照表 3),茲 將轉軸後各題項之組型負荷量(參照表 3)分述如下: 表 3 轉軸後之組型矩陣 斜交轉軸後之組型負荷量 代號 題項內涵 因素1 因素2 因素3 因素4 共同性h 2 (V10) 數字9的想像 -.73 -.02 -.00 -.07 .54 (V12) 符號ㄚ的想像 -.72 -.08 -.01 -.02 .53 (V11) 字母D的想像 -.71 -.02 -.02 -.06 .51 (V3) 秋天的黃昏會使你想到什麼 -.13 -.90 -.01 -.08 .83 (V4) 看到天上的雲,你會想到什麼 -.01 -.79 -.04 -.06 .63 (V2) 看到海星,你會想到什麼 -.03 -.72 -.01 -.17 .55 (V18) 圖形設計 -.04 -.03 -.47 -.06 .23 (V17) 圖形設計 -.01 -.02 -.45 -.01 .20 (V19) 圖形設計 -.08 -.06 -.39 -.02 .16 (V20) 圖形設計 -.09 -.08 -.38 -.06 .16 (V6) 三角形的想像圖 -.01 -.00 -.04 -.77 .59 (V5) 兩條橫線的想像圖 -.03 -.02 -.06 -.62 .63 (V9) 數字3的想像 -.09 -.09 -.01 -.54 .31 總累計變異量 47.08% 註:粗體係量表題項歸為同一概念(construct)之因素負荷量。

(1)因素一

因素一的特徵值為 2.89,組型負荷量絕對值依序「數字 9 的想像」(V10)為 .73、「符號 ㄚ的想像」(V12)為 .72、「字母 D 的想像」(V11)為 .71,共 3 題(參照表 3),命名為「變 通力」分量表。有鑑於「數字 3 的想像」(V9)與因素四「流暢力」分量表在因素分析架構下 視為同一個因子,因此本研究將「數字 3 的想像」(V9)歸類至因素四。

(2)因素二

因素二的特徵值為 3.09,組型負荷量絕對值依序「秋天的黃昏,使你會想到什麼……」 (V3)為 .90、「看到天上的雲,你會想到什麼……」(V4)為 .79、「看到海星,你會想到什 麼……」(V2)為 .72,共 3 題(參照表 3),命名為「發想力」分量表。

(18)

18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3)因素三

因素三的特徵值為 1.35,組型負荷量絕對值依序「圖形設計」(V18)為 .47、「圖形設計」 (V17)為 .45、「圖形設計」(V19)為 .39、「圖形設計」(V20)為 .38,共 4 題(參照表 3), 命名為「獨創力」分量表。

(4)因素四

因素四的特徵值為 3.28,組型負荷量絕對值依序「三角形的想像圖」(V6)為 .77、「兩條 橫線的想像圖」(V5)為 .62、「數字 3 的想像」(V9)為 .54,共 3 題(參照表 3),命名為 「流暢力」分量表。 整體而言,依據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量表各題項檢測之因素符合理論構念, 組型負荷量絕對值皆大於 .30,提供量表構念效度之參酌證據,正式量表內涵和題數如表 4 所示。 表 4 「想像力量表」之向度與檢測能力摘要 分量表 主要檢測能力 題號 題數 發想力 個體過去經歷的經驗 個體心像題材的豐富性 個體提取記憶或心像能力 V2, V3, V4 3 流暢力 個體邏輯推理的能力 個體觸發反應數量能力 個體同類屬性的聯想力 V5, V6, V9 3 變通力 個體類別轉化的能力 個體觸發反應的多元性 個體彈性改變思維面向的能力 個體不同類屬性的聯想力 V10, V11, V12 3 獨創力 個體創造思考的能力 個體分解、組合暨連結的能力 個體結合奇幻元素之突破思考能力 V17, V18, V19, V20 4 合計 13

二、正式量表題本之編製

(一)正式量表構念與題目

本研究原量表合計 20 題,經項目分析與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刪除 7 題,保留 13 題,定名

(19)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19 為「想像力量表」,計有四個分量表,依序為「發想力」3 題、「流暢力」3 題、「變通力」3 題、 「獨創力」4 題(參照表 4)。

1. 發想力

本分量表之試題類型主要為文字想像,每個題目會提示一個主要題幹,共有 3 題,每題 均附 24 個答案欄,受試者必須發揮想像力完成句子,且無須完成每題全部的答案欄,方能進 行下一題,句中可以加形容詞加強受試者所想到的東西,作答時間共計 6 分鐘,如以下例句 所示。 例:看到樹葉,你會想到什麼…… (1)一艘船。

2. 流暢力

本分量表之試題類型主要為圖形想像,每個題目會提示一個未完成的圖形,共有 3 題, 每題均附八個答案欄,受試者必須發揮想像力完成圖形,並給一個標題,且無須完成每題全 部的答案欄,方能進行下一題,句中可以加形容詞強調受試者所繪製的圖形,作答時間共計 6 分鐘,如以下例句所示。 例題:圓形圖 答案1 答案2 答案3 答案4 標題: 象棋 標題: 時鐘 標題: 碼錶 標題: 眼鏡

3. 變通力

本分量表之試題類型主要為符號想像,每個題目會提示一個符號,共有 3 題,每題均附 八個答案欄,受試者必須發揮想像力完成圖形,並給一個標題,且無須完成每題全部的答案 欄,方能進行下一題,圖中可以加形容詞補充受試者所繪製的圖形,作答時間共計 6 分鐘, 如以下例句所示。

(20)

20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例題:看到或聽到數字「8」,你會想到什麼…… 答案1 答案2 答案3 答案4 標題: 眼鏡 標題: 雪人 標題: 無限大符號 標題: 手銬

4. 獨創力

本分量表之試題類型主要為圖形設計,每個題目會提示一個圖形,共有 4 題,受試者必 須發揮想像力完成圖形,並給一個標題,圖中可以加形容詞補充受試者所設計的圖形,作答 時間共計 8 分鐘,如以下例句所示。 例題:圓形 例題:圓形 設計圖1 設計圖2 設計圖3 標題: 時鐘 標題: 象棋 標題: 碼錶

(二)正式量表題本的施測

本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所大學生共計 847 人(參照表 5)進行 正式量表題本的施測,透過量化檢證程序,進行試題難度、鑑別度、信度與效度的評估分析。

(三)計分標準與實施細則

1. 計分標準

本量表共有四個分量表,茲將計分標準分述如下:

(21)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21 表 5 「想像力量表」受試人數統計分析摘要 正式施測對象 年級 總人數(N) 累計 百分比(%) 累計百分比(%) 北科大土木系 大一 44 44 5.19 5.19 北科大化工系 大一 39 83 4.60 9.80 北科大資工系 大一 46 129 5.43 15.23 北科大經管甲 大一 48 177 5.67 20.90 北科大經管乙 大一 52 229 5.08 27.04 北科大光電系 大一 46 275 6.14 32.47 北科大機電系 大一 32 307 4.60 36.25 北科大電機甲 大一 43 350 4.25 41.32 北科大電機乙 大一 36 386 5.43 45.57 北科大車工系 大一 30 416 5.08 49.11 北科大建築甲 大一 39 455 3.78 53.72 北科大建築乙 大一 43 498 5.08 58.80 北科大創設甲 大一 43 541 6.02 63.87 北科大創設乙 大一 37 578 3.54 68.24 北科大電子甲 大一 51 629 4.37 74.26 北科大電子乙 大一 46 675 5.90 79.69 北科大工設系 大一 50 725 5.43 85.60 北科大材資系 大一 52 777 6.14 91.74 臺師大美術系 大一 37 814 4.37 96.10 臺師大工教系 大一 33 847 3.90 100.00 合計 8470 100.00

(1)發想力

發想力係在檢視個體心像題材的豐富性之孕育成果,其所累積的經驗愈豐富,發想力愈 好。評分標準係計算受試者文字想像的反應數量,每個反應計 1 分,得分範圍介於 0 至 72 分。

(2)流暢力

流暢力係在檢視個體依據內在或外在刺激所產生同類屬聯想之反應數量。評分標準係計 算受試者圖形想像的反應數量,每個反應計 1 分,得分範圍介於 0 至 24 分。

(22)

22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3)變通力

變通力係在檢視個體彈性改變思維面向的能力,包括類別轉化能力及反應多樣性之異類 屬間聯想的反應數量,評分標準係依據本研究將 208 位受試者反應編碼(coding)所建立的類 別標準,共計二十一個主分類(primary category),每個主分類下又細分為次分類(subcategory), 共計一百四十三個次分類。本量表係根據次分類計算受試者符號想像的反應類別數量,每個 類別計 1 分,重複類別不計分,得分範圍介於 0 至 24 分。

(4)獨創力

獨創力係在檢視個體聯想力與結合奇幻元素層次之「無中生有」的能力,為了確實評定 個體獨創力的表現,本研究統計 208 位受試者的反應頻率(the frequency of response),並將每 個反應依據頻率(frequency)與加權值(weighting)成反比原則給予加權分數(weighting score),亦即頻率愈大,加權數愈小;反之,頻率愈小則加權數愈大原則評定獨特力。 本量表評分主要合計受試者圖形設計之兩種獨特加權分數,包括該反應主分類加權分數 與次分類加權分數,主分類得分範圍介於 1 至 21 分,次分類得分範圍則介於 0 至 4 分,總得 分範圍介於 0 至 100 分,茲方述如下: A.主分類加權分數 主分類加權係依據受試者反應頻率倒數排序,反應頻率倒數最高者得 21 分,次高者得 20 分,依序至最低者得 1 分,得分範圍介於 0 至 21 分(參照表 6)。 B.次分類加權分數 次分類加權係計算該次分類反應頻率與總頻率(total frequency=1,816)比值的倒數,再 將該倒數與全部次分類倒數總和(the sum of reciprocal=50,249)之比值乘以 100,即為該反應 之加權值,反應頻率 1 者得 4 分,反應頻率 2 者得 2 分,反應頻率 3 至 7 者得 1 分,反應頻 率 8 以上者皆得 0 分,得分範圍介於 0 至 4 分(參照表 7)。

2.施行細則

本量表採團體施測,每位受試者均有一份量表題本及答案紙,作答時間計 40 分,加上量 表指導說明,共需約 45 分鐘完成。實施步驟首先請受試者填寫答案紙上的基本資料,其次由 研究者進行作答說明,最後確認受試者瞭解作答方式後,才正式進行量表施測。

(四)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化工、資工、經管、電機、建築、工管、創意設計、 光電、電子工程、材資、工業設計,以及師大美術、工業教育等系之大一學生共計 847 人進 行量表題本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如表 5 所示。

(23)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23 表 6 主分類加權值摘要(N=208) 主分類 編碼 反應頻率 占總頻率(%) 倒數 加權值 天馬行空 A 7 0.39 259 19 動態情節 B 51 2.81 36 9 動植物 C 65 3.58 28 8 自然景物 D 43 2.37 42 10 人為景觀 E 214 11.78 8 4 藝術創作 F 36 1.98 50 12 科學實驗 G 7 0.39 259 19 物質變化 H 11 0.61 165 17 慶典炮竹 I 6 0.33 303 20 國防武器 J 20 1.10 91 15 醫療設施 K 21 1.16 86 14 機械工具 L 29 1.60 63 13 文教用品 M 42 2.31 43 11 食品餐飲 N 99 5.45 18 7 生活用品 O 394 21.70 5 1 五官表情 P 113 6.22 16 6 人物職稱 Q 172 9.47 11 5 休閒活動 R 218 12.00 8 4 圖形符號 S 248 13.66 7 2 知識資訊 T 3 0.17 605 21 內臟分泌系統 U 17 0.94 107 16 合計 1,8160 100.00 2,212

(五)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施測資料回收後將之輸入電腦,首先以 SPSS 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採用的統計方法包括 內部一致性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對於遺漏值的處理皆採用 EM 算則,係利用完整資料推 導遺漏變項之條件機率函數,用以計算在所依據參數估計值下對數概似函數之期望值 (expectation),並將遺漏資料填補為完整資料。其次,為了檢測「想像力量表」之相關層面 與階層性建構,以 Amos 18.0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24)

24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表 7 次分類加權值摘要(N=208) 次分類 反應頻率 占總頻率(%) 倒數 加權分數 化學反應、賑災救援、建築設計、數字符號、瞬間動作、 電力設施、計量工具、其他動物、表情 1 0.06 1,816 4 2 0.11 908 2 自然生態、商業行為、五官表情、生活作息、執法建築、 海防設施、航空工具、民俗藝術、消防排水設施、次數 分配圖形、國防設施、化學反應、 3 0.17 605 1 高樓建築、生活設備、交通工具、飲食烹調、宗教建築、 實驗器材、物理反應、武器零件、表演道具、藝術圖騰、 調味料、理論 感官情緒、傳統建築、繪畫工具、衛浴設備、科學器材、 雲海雷電、廢棄物 4 0.22 454 1 古蹟建築、圖書文集、內臟器官、童話 5 0.28 363 1 3C電器用品、食品飲食、計重工具、超自然、物質結 構、煙火鞭炮、建築材料、餐具、藥物、 6 0.33 303 1 國防武器、衛生用品、健身活動、表演活動、商標符號、 鳥禽、樂器 7 0.39 259 1 8以上 0.44 以下 227 以下 0 醫療器材、教學設施、美容器材、動態圖形、山嶽河川、 天體景觀、房屋建築、抽象符號、交通工具、行車零件、 獎章旗幟、休閒設施、藝術表演、醫療器材、飲料冰品、 角色人物、機械器具、教學設施、文具用品、點心糕餅、 蔬菜水果、電器用品、計時工具、輔助工具、表情動作、 肢體動作、肢體部位、五官部分、虛擬人物、卡通人物、 電影人物、娛樂活動、娛樂器材、幾何圖形、立體圖形、 運算符號、健身器材、文字符號、道藝術作品、路系統、 指示符號、按鍵符號、圖形符號、科學符號、衣物毛毯、 肢體動作、美容器材、情節人物、藝術裝飾品、花草樹、 交通設施、紀念碑匾、魚貝類、動物、昆蟲、建築周邊 設備、招牌、電器周邊配備、染色體、食物、容器、胚 胎、3C周邊配備、飾品、武器、家具 合計 1,816 50,249 註:加權分數 1,816 100 50,249 = × 1 反應頻率

(25)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25

肆、研究結果

一、基本統計分析

表 8 是全體受試者(N=847)接受「想像力量表」之得分的描述統計,包括各分量表暨 總量表之平均值、標準差,以及得分之最小值與最大值。 表 8 「想像力量表」描述統計(N=847) 分量表 題數 平均值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發想力 3 20.52 12.10 0.00 72.00 流暢力 3 14.04 4.79 0.00 24.00 變通力 3 10.54 4.80 0.00 24.00 獨創力 4 16.15 13.20 0.00 62.00 全量表 13 66.24 23.54 0.00 159.000

二、信度檢驗

(一)內部一致性信度

本階段主要以 Cronbach’s α 值檢定「想像力量表」之內在一致性,總量表之 Cronbach’s α 係數為 .77,各分量表之 α 值則介於 .47 至 .88,依序為「發想力」為 .88、「流暢力」為 .73、 「變通力」為 .80、「獨創力」為 .47(參照表 9),顯示本量表之 Cronbach’s α 信度尚在可接 受的範圍。

(二)重測信度

本研究選擇一班受試者(N=38)進行兩次相同之「想像力量表」,前後間隔 8 週。所得 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二次施測結果相關為 .71,達 .01 之顯著水準,各 分量表之重測信度值則介於 .42 至 .64,依序為「發想力」為 .45、「流暢力」為 .57、「變通 力」為 .64、「獨創力」為 .42(參照表 9),顯示本量表之穩定性尚在可接受的範圍。

(三)個別項目信度(individual item reliability)

此指標乃以 Amos 18.0 進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以評估測量變項對該潛在變項之指標信 度(indicator reliability),第一階因素負荷量的平方(λ2)介於 .15~ .77,除了「兩條橫線的

想像力」(V5)、「數字 3 的想像」(V9)及圖形設計 V17~V20 外,其餘因素負荷量的平方均 高於 .50。此外,四個一階因素能被第二階共同因素解釋的百分比,分別為 .46、 .96、 .55、 .20

(26)

26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表 9 「想像力量表」之信度一覽(N=847) 發想力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全量表 Cronbach’s α (N=847) .88 .73 .80 .47 .77 重測信度 (N=38) .45 .57 .64 .42 .71 個別項目信度 (N=847) .46 .96 .55 .20 組合信度 (N=847) .89 .81 .80 .47 .82 (即徑路係數 γ2),除「發想力」與「獨創力」之因素負荷量的平方未達 .50 外,「流暢力」 與「變通力」之因素負荷量的平方均高於 .50 且呈顯著性(參照表 9),顯示本量表之個別信 度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四)成分信度與組合信度

本研究以 Amos 18.0 進行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一階因素之成分信度(ρC= (∑λ)2/[(∑λ)2+(∑ε)])依序「發想力」為 .89、「流暢力」為 .81、「變通力」為 .80、「獨創力」 為 .47;二階因素之組合信度(composite reliability, CR)為 .82,除「獨創力」外,其餘均高 於 .70(參照表 9),顯示本量表之成分信度與組合信度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三、效度檢驗

(一)驗證性因素分析

研究者進一步透過 Amos18.0 軟體最大概似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ML)進行二 階驗證性因素分析,以考驗「想像力量表」之四因素模式是否與資料適配。全量表共計有十 三個觀察變項,可提供 91(=13×14÷2)個資料點,實際估計參數為三十個,自由度 61, 整體模式可辨識。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如圖 6 所示,茲從「基本的適配標準」(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整體模式適配度」,及「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三方面來進行模式適配度的評鑑, 以考驗量表模式是否能解釋實際觀察值。其中,「基本的適配模式」主要是檢測模式之細列誤 差或輸入有誤等問題;「整體模式適配度」則是測定整個模式與觀察值的適配程度,屬於模式 的外在品質;而「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即在評量模式內估計參數的顯著程度、各指標和潛 在變項的信度,隸屬模式的內在品質,適配評鑑結果如表 10 所示。

(27)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27 圖6. 「想像力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構(標準化解)。+係數係指設定1之參數變項。 首先,依據表 10 所示,模式基本適配度的檢驗結果,各觀察變項之誤差變異數皆無負值, 因素負荷量均介於 .39~ .88 之間。其次,為了釐清模式之外在品質,本研究進一步考驗整體 模式適配度,所得之 χ2 =107.60,p= .000,達顯著水準,表示必須拒絕理論上共變數矩陣與 觀察資料矩陣相符之假設,但由於 χ2值會隨樣本數而波動,只要樣本數夠大,幾乎所有模式 都可能被拒絕。是以,本研究將參酌 Amos 18.0 所提供的其他適配指標,包括絕對適配指標之 V5 V6 V9 V10 V11 V12 V17 V18 V19 V20 發想力 .54 .04 .45 .80 想像力 V2 V3 V4 +.43 .45 .39 .43 .20 +.76 .77 .73 .45 .74 .98 +.68 .55 .96 +.68 .72 .68 +.83 .88 .84 .69 .77 .70 .46 .52 .47 .57 .59 .44 .19 .21 .15 .18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31 .23 .30 .54 .48 .53 .43 .41 .46 .81 .79 .85 .82 .46

(28)

28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表 10 「想像力量表」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適配度評鑑(N=847) 評估項目 理想評估結果 本研究徑路模式 模式適配度評估 1.無負值 是 佳 基本 合適 誤差變異 2.達顯著水準 除res 2外, t值均大於2.58 未盡理想 因素負荷量 介於 .5~ .95 .39~ .88之間 未盡理想 χ2 不顯著 χ2 =107.60 (p= .000) 未盡理想 GFI ≥ .90 .981 RMR ≤ .05 .318 未盡理想 絕對 適配 指標 RMSEA ≤ .05 .030 AGFI ≥ .90 .972 NFI ≥ .90 .971 CFI ≥ .90 .987 增值 適配 指標 TLI ≥ .90 .983 PNFI ≥ .50 .759 PCFI ≥ .50 .772 模式 外在 品質 精簡 適配 指標 卡方自由度比 1~3之間 χ2 /df=1.764 佳 模式內 在品質 所估計的參數 均達顯著水準 是 佳 適配度指標(GFI)、RMR、平均近似值誤差平方根(RMSEA),增值適配指標之調整後適合 度指標(AGFI)、NFI、比較適合度指標(CFI)、TLI,以及精簡適配指標之 PNFI、PCFI、卡 方自由度比(χ2 /df)來考驗模式的適配度。其次,如表 10 所示,除了誤差變異之 res 2 未達顯 著水準暨 RMR 未盡理想外,GFI、RMSEA 等絕對適配指標指數皆在理想數值範圍內,是以 模式與觀察值尚稱相符。在增值適配指標方面,AGFI,NFI、CFI、TLI 之適配指數亦在理想 範圍內,假設模式與獨立模式比較起來適配良好。另精簡適配指標方面,PNFI、PCFI 及卡方 自由度比等適配指數皆在理想數值範圍內。基此,就整體模式而言,不同構念之「想像力量 表」的假設模式與實際觀察值尚且符合。

再者,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評鑑部分(參照圖 6),所 有估計的參數均達顯著水準,第一階因素負荷量 λ 分別是 .83、 .88、 .84、 .68、 .72、 .68、 .76、 .77、 .73、 .43、 .45、 .39、 .43,因此,一階因素對指標變項之個別項目信度(Standardized

(29)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29 Regression Weights,類似回歸係數的 R2)依序為 .69、 .77、 .70、 .48、 .52、 .47、 .57、 .59、 .54、 .19、 .21、 .15、 .18(因素負荷量的平方),除 V5、V9、V17、V18、V19、V20 外, 其餘皆大於 .5 的理想門檻值。第一階因素被第二階因素解釋的因素負荷量(即徑路係數 γ) 分別為 .68、 .98、 .74、 .45,是以四個一階因素能被第二階共同因素所解釋之百分比,依 序為 .46、 .96、 .55、 .20(徑路係數 γ2),綜上所述,本研究之假設模式的內在品質尚在可 接受範圍內。 最後,依據「想像力量表的因素效度考驗:二階 CFA 模式」檢驗結果顯示,四因素之「想 像力量表」二階模式與資料之適配度尚稱符合。

(二)成分效度與組合效度

成分效度與組合效度係指抽取變異比,亦即潛在建構可以解釋指標變異量的比率,為聚 斂效度的指標,建議值最好大於 .50(李茂能,2006)。本研究以 Amos 18.0 進行二階驗證性 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四個一階因素之成分效度(ρ =(∑λr 2)/[(∑λ2)+(∑ε)])依序「發想力」 為 .72、「流暢力」為 .49、「變通力」為 .57、「獨創力」為 .18;二階因素之組合效度為 .54, 除「流暢力」與「獨創力」外,其餘均高於 .50,顯示本量表之成分效度與組合效度尚在可接 受範圍內。

伍、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由於過去諸多研究均著重於「創造力量表」的發展,鮮少聚焦在「想像力量表」發展的 研究。有鑑於想像力不僅是人類從蟄伏逐漸甦醒夢想的搖籃、驅動文明社會進化的動力,更 是個體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資訊科技與經濟變遷之重要社會能力。是以,本研究依據 Vygotsky想像力概念理論,編製「想像力量表」,冀盼提供一份有效檢視學生想像力程度的評 量工具,除了藉以檢核創意教學課程對於學生想像力發展的成效暨裨益創意人才培育課程架 構的發展外,亦能符膺提升具有想像力素養之教育政策目標。 本研究屬於初探性質,除忠實臚列研究結果外,並針對值得討論的空間提出未來學術社 群,以及研究者仍待深究議題的建議。

(一)「想像力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1. 信度部分

根據 Cronbach’s α、重測信度、個別項目信度、成分信度、組合信度等統計分析結果顯示, 「想像力量表」之「發想力」3 題、「流暢力」3 題、「變通力」3 題、「獨創力」4 題,其 Cronbach’s α除「獨創力」( .47)外,其餘均在 .70 以上( .47~ .88),全量表 α 信度值在 .75

(30)

30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曹筱玥、林小慧 以上,顯示「想像力量表」大致上檢具內部一致性之信度。另在重測信度(ρ)部分,四個分 量表均在 .40 以上,全量表則在 .70 以上,表示本量表的穩定度(ρ)尚在可接受範圍內。再 者,個別項目信度除「發想力」( .46)及「獨創力」( .20)外,其餘均在 .50 以上( .55 ~ .96),另四個一階因素能被第二階共同因素解釋之百分比,除「發想力」( .46)及「獨創 力」( .20)外,則均在 .50 以上( .55~ .96),表示本量表之指標信度尚在理想範圍內。另 成分信度除「獨創力」( .47)外,其餘均在 .80 以上( .80~ .89),二階因素之組合信度 為 .82,顯示本量表之建構信度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2. 效度部分

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驗證性因素分析等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想像力量表」之探索性因 素分析部分,所抽出的因素與本量表的結構相符合,且試題結構亦堪稱穩定。四個分量表共 13題之因素負荷量皆在 .38 以上( .38~ .90),解釋量占量表總變異數的 47.08%,顯見本 量表尚且具有一致而穩定的結構。再者,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亦發現,「想像力量表」其一階 因素之成分效度除「流暢力」( .49)與「獨創力」( .18)外,其餘均在 .50 以上( .57~ .72), 二階因素之組合效度為 .54,顯示本量表之抽取變異比尚在可接受範圍內。

(二)「想像力量表」為多向度階層心理構念之假設尚且契合觀察資料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想像力量表」可謂一多構念、階層性之能力量表,其一級因 素包括「發想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四個構念,四者可進一步抽出二級共同 因素,亦即想像力思考能力。就模式評鑑結果而言,大部分指標落在可接受範圍內,假設模 式尚且契合觀察資料。然而一些評鑑指標,諸如因素負荷量、χ2、RMR 及誤差變異之模式適 配度評估未能達到理想門檻,說明本量表仍有追溯探究和反覆求證的努力空間。

(三)發展客觀量化之「變通力」評分標準

本研究所發展之「變通力」分量表,目的在檢視個體藉由刺激所觸發之邏輯類推聯想暨 突破現有思考框架並彈性改變思維面向的能力。是以,為了評定受試者類別轉化之異類屬間 聯想的反應數量,本研究依據 208 位受試者預試反應進行編碼,藉以建立類別評分標準(主 分類:21;次分類:143),並根據次分類之編碼標準計算受試者反應類別數量。因此,本研 究對於開放性「變通力」分量表的評分機制,建立客觀量化之評分標準。

(四)發展客觀量化之「獨創力」評分標準

本研究所發展之「獨創力」分量表,目的在檢視個體結合奇幻元素層次之「無中生有」 的創造力想像能力。因此,為了評定受試者創造力之想像能力,本研究統計 208 位受試者的 反應頻率,藉以建立獨創力評分標準,並根據頻率與加權值成反比原則給予加權分數

(31)

曹筱玥、林小慧 想像力量表之編製 31 (加權分數= 1,816 50,249 1 反應頻率 100 × )。因此,本研究對於開放性「獨創力」分量表的評分機制, 建立客觀量化之評分標準(獨創力=主分類加權分數+次分類加權分數)。

(五)「獨創力」在想像力思考能力範疇的功能性與解釋力

1. 「獨創力」係屬天才特質能力

依據 Vygotsky(1987)之想像力概念理論,「獨創力」係為結合奇幻元素層次之「無中生 有」的創造性頓悟能力(the ability of illumination),亦即個體藉由驅動誇張極大化與經驗極小 化之創造性想像力,達到滿足內在需求的渴望。Vygotsky 認為人類藉由訴諸這種組合或創造 性的能力,才敦促文明進化動力旋踵而至。又 Hill(1937)研究揭示,當人類心靈受到強烈渴 望情感的刺激時,即會叩啟創造性想像力的運作,因而造就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作家、音 樂家和詩人。Hill 認為這種靈機一動(hunch)的第六感(sixth sense),正是天才(genius) 與凡夫(ordinary individual)的分野。因此,「獨創力」在想像力思考能力範疇較諸其他的「發 想力」、「流暢力」及「變通力」尤為更甚,它是新發明、新原理、新法則等絕佳點子的橋樑, 這說明「獨創力」在想像力思考能力中深具要角功能,係屬天才特質的能力。

2. 「獨創力」在驗證性因素分析的解釋力

整體而言,「獨創力」是想像力發揮極致的主因,深具重要功能,理論上應檢具相當程度 的解釋力。然研究結果顯示,「獨創力」在驗證性因素分析所呈現之測量模式的構念效度,並 未被實徵資料所充分支持,本研究茲將可能原因暨未來探究方向詳加論述如下:

(1)實徵資料的變異太小

研究揭示「獨創力」係屬天才特質的能力,是想像力表現極致的重要潛在變項。然本研 究正式量表施測的參與者雖屬立意取樣,卻是常態分配母群的縮影,換言之,「獨創力」表現 優秀的極端值相對少數,如同天才之於普羅大眾一般。是以,由於天才僅占普羅大眾少數的 緣故,多數參與者的表現無法彰顯「獨創力」,致使實徵資料的變異過小,因而無法充分驗證 「獨創力」係為想像思考能力的重要構念。基此,本研究認為未來有必要悉心鑑別「獨創力」 對於想像思考能力的功能性與解釋力。

(2)尋求有效樣本驗證「獨創力」檢具想像思考能力的解釋力

本研究認為針對「獨創力」是否為想像思考能力之重要構念一案,未來可進一步藉由立 意取樣,尋求各行業諸如藝術家、作家、音樂家、詩人、發明家,以及商業、工業和財務專 家等傑出人才的合作,檢核「獨創力」對想像思考能力的功能性與解釋力。誠如 Hill(1937) 研究指出,天才和凡夫最大的分野在於其善用創造性想像力,這種靈光乍現(ideas began to “flash” into his mind)的心智活動,只有當個體身處於不受限管理框架與引導束縛時,才能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auchy, Gauss, Laplace, Poisson (from left to right) Cauchy, Gauss, Laplace, Poisson (from left to right)... Poisson and Poisson Process Poisson and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三個月大的嬰兒在聆聽母語時,大腦激發 的區域和成人聆聽語言時被激發的區域一

類別 弱項 強項 (寫作能力/困難) 自閉症 理解和表達. 言語、缺乏 想像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