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Copied!
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研 究 生:鄭任佑 指導教授:蔡虔祿.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2014 年 6 月 研 究 生:鄭任佑 指導教授:蔡虔祿. 摘要. 選手在後場利用反拍擊球可以取代繞頭正拍擊球,使球場上的位移減少達到節省體 力的效果,擊出優質的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能在比賽中達到轉守為攻的效果。目的:本 研究主要透過羽球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在擊直線和對角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了解不同 路線反拍下壓球技術的運動學現象,另外藉由優秀羽球選手之運動學資料,來瞭解反拍 下壓球動作的特徵,以提供教練日後教學與選手訓練的參考依據。方法:以八位大專男 子甲組羽球選手為受試者,使用 8 部(Vicon T20) 紅外線攝影機 (250Hz) 及 Nexus1.7 軟 體來蒐集動作影像資料,再以 Visual 3D 軟體計算運動學數據;所有參數均透過 SPSS 20.0 版統計套裝軟體來計算,並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來檢定,若達顯著則 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為 α=.05。結果:反拍直線切球擊球點的重心前後位置與其 它三種擊球技術有顯著差異(-0.12m),所以反拍直線切球的擊球點會在重心的後面。由 擊球點與重心左右位置、拍面與額狀面角度和擊球瞬間肩關節的角度,可以看出反拍擊 對角球時揮拍軌跡會從外側往內側揮擊以增加擊球角度。. 關鍵詞:切球、殺球、動作分析. i.

(3)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Badminton Backhand Smash and Drop Shot June, 2014 Graduate Student: Jen-Yu Cheng Advisor: Chien-Lu Tsai. Abstract Players may save their energy expense by using backhand stroke instead of round-the-head stroke to decrease displacement distance. Perform high quality backhand drop shot and smash can launch a counterattack during competi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s variable among backhand smash and drop shot in straight and cross court movements. Eight collegiate elite play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Eight Vicon T20. System Cameras (250Hz) were used to collect motion image data, and kinematical data were later computed by Nexus 1.7 and Visual 3D software. We used SPSS 20.0 software to compared the variables by the Frie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 and the post-hoc comparison, the significant levels was as α = .05.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backhand overhead technique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M and the shuttle contact point of backhand drop shot was the least(-0.12m). Therefore, the shuttle contact point of backhand drop shot was behind the COM. From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M and the shuttle contact point, the racket pan angle and the angle of shoulder joint at contact. The players increased the outside-in swing angle while performed the backhand cross court strokes.. Key Words: drop shot, smash, motion analysis. ii.

(4) 謝誌. 完成碩士論文學到的東西很多,每個細節都要很細膩的去完成,字型、間距、格式 都要很小心地調整到位,跟做人一樣多思考生活每個細節才能完整的寫出一篇精彩的人 生。 能夠完成這篇論文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蔡虔祿老師,他很. 有耐心地指導我論文的撰寫,雖然很少見面但老師總是一步一步的教我,條列式的告訴 我哪裡還需要修改。還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黃長福教授和黃貴樹教授,給我貴重的意 見和指導我修改內容。 還要謝謝尹彰學長,每次都打擾你假日的美好時光,總是麻煩你很多事,麻煩到我 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一起做實驗的偉成學弟、橫雯學妹、鈺雪學妹,沒有你們的幫 忙我想凌晨三點可能都還沒做完;力學領域的夥伴們,謝謝也你們的打氣加油!還有崇 實高工的夥伴們,有你們的建議和鼓勵都是我坐在電腦前的動力。謝謝品臻和宥伶你們 幫了我最困難的部分,還有很多很多要感謝的人,謝謝你們! 要邊帶校隊還要寫論文這真的是滿煎熬的,一直期待時間快轉,想著可以拿到畢業 證書的那一幕動力就全湧出來,要把這份榮耀和快樂分享給我最愛的家人,有你們默默 的支持才有今天的我。. 任佑 103.7. iii.

(5) 目 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圖次………………………………………………………………………….………………vi 表次………………………………………………………………….…………...…………vii. 第壹章 緒論 ........................................................................................................................... i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3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 4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反手拍擊球技術探討 ........................................................................................ 7 第二節 羽球上手拍運動學參數 .................................................................................... 9.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2 iv.

(6)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12 第二節 實驗設計 .......................................................................................................... 12 第三節 實驗步驟 .......................................................................................................... 13 第四節 研究器材 .......................................................................................................... 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17 第六節 統計分析 .......................................................................................................... 1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18 第一節 分期動作時間之比較 ...................................................................................... 19 第二節 球體、拍面和重心參數之比較 ...................................................................... 22 第三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度之比較 ...................................................................... 28 第四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速度之比較 .................................................................. 34. 第伍章 結論 ........................................................................................................................ 40 第一節 結論 .................................................................................................................. 40. 參考文獻 ............................................................................................................................... 41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 43 附錄二 實驗受試者基本資料 ..................................................................................... 44. v.

(7) 圖. 次. 圖 1-6-1 反拍切球意識圖…………………………………………………………… 4 圖 1-6-1 關節角度示意圖……………………………………………………………. 5 圖 2-1-1 傳統反拍握法……………………………………………………………… 8 圖 2-1-2 改良版反拍握法…………………………………………………………… 8 圖 2-1-3 反拍握法意示圖…………………………………………………………… 8 圖 3-3-1 實驗流程圖………………………………………………………………...14 圖 3-4-1 場地佈置圖……………………………………………………………… ...15 圖 3-4-2 身體反光球標示圖……………………………………………………… ...16 圖 3-4-3 球拍反光球標示圖……………………………………………………… ...16. vi.

(8) 表. 次. 表 4-1-1 分期動作時間比較表………………………………………………………20 表 4-2-1 基本參數比較表…………………………………………………………… 23 表 4-2-2 基本參數比較表…………………………………………………………… 24 表 4-2-3 重心參數比較表…………………………………………………………… 25 表 4-2-4 重心參數比較表…………………………………………………………… 26 表 4-3-1 肩關節角度比較表………………………………………………………… 29 表 4-3-1 肘關節角度比較表………………………………………………………… 30 表 4-3-1 腕關節角度比較表………………………………………………………… 31 表 4-3-1 肩軸與髖軸角度比較表…………………………………………………… 32 表 4-4-1 肩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35 表 4-4-1 肘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36 表 4-4-1 腕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37 表 4-4-1 肩軸與髖軸角速度比較表………………………………………………… 38. vii.

(9)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分為以下七節:第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問題;第三節、研究目的; 第四節、研究範圍;第五節、研究限制;第六節、名詞操作型定義;第七節、研究重要 性,依序說明研究內容。.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羽球運動的前身是板羽球,但現在羽球和板羽球已發展成不同的兩種球類運動,也 就是使用木板拍打紮有羽毛的球體(類似毽子),並讓它避免落地的遊戲,已有近二千 年的歷史,在古代歐洲、中國、日本都可以看見它的身影(江明宏,1992)。其中源自 古希臘的一種板羽球,更發展出將實木板拍改為木製外框,並在中間綁著緊繃的羊皮, 因具彈性而更容易拍打。這種遊戲曾向東方傳播至古代印度,並遠達暹羅、中國與日本 等地。然而這類遊戲的目的都只是讓球儘量保持在空中而不落地,與現代羽球運動的精 神大異其趣。 19 世紀中葉,印度西部的浦那出現了現代羽球運動,當時是以地名「浦那(Poona)」 來稱呼這種運動。駐在當地英國人頗為喜愛這種新運動,因而將它傳回英國本土。1873 年,在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伯明頓莊園舉行了一場公開表演,引起許多人的注意,並逐漸 傳播開來。後來人們便以該場表演的莊園名稱「伯明頓(Badminton)」來稱呼這項運動, 然而在華語地區該名稱並未普及,而是依球具而稱之為「羽球」運動。 羽球運動在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第一次加入奧運項目,我國選手鄭韶婕、謝裕 興、簡毓瑾、程文欣、方介民、李勝木,皆在奧運會得到了第五名的成績。近日羽球小 將戴資穎也在國際賽上屢獲佳績,在 2012 年的日本公開賽拿下第一面金牌接著中華台 北公開賽也承續鄭韶婕的成績拿下女單金牌,而更在 2013 年的馬來西亞超級賽一路擊 敗各國好手拿下了金牌。上述可見台灣的羽球運動在國際上漸漸嶄露頭角,因此筆者認 為對羽球運動做進一步的研究有助於提升國內的羽球運動風氣和國際賽中獲得佳績。 1.

(10) 第二節 研究問題 在 2006 年 5 月 6 日國際羽總公佈了羽球新賽制後,因為落地得分使比賽時間減少, 雙方皆想積極搶得進攻的機會,而在積極搶攻的情況下還是會出現被動的時候,此時被 動的處理球就變得相當關鍵。在羽球運動技術中,上手擊球可分為上手正拍擊球 (Forehand)、上手反拍擊球(Backhand),上手正拍擊球在羽球運動技術中是典型的基 本動作,而上手反拍擊球則屬於高難度的擊球動作。上手反拍擊球屬於高難度擊球動作 又是被動擊球,所以在羽球戰術中為對方主要攻擊的目標之一(涂國誠,1999)。 善於利用上手反拍擊球可以取代左後方的上手繞頭正拍擊球,使球場上的位移減少 達到節省體力的效果。而有質量的上手反拍擊球雖然力道不及上手正拍擊球的威力大, 但是能快速的回擊、爭取更多的擊球角度、低平球體的弧線控制和達到被動轉主動的效 果(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上手反拍擊球分為:反拍切球、反拍長球、反 拍殺球,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是最能達到快速過網造成進攻的效果。所以要如何有效的 使用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是相當重要的,當對手覺得你已經被動了,而你突然擊出致勝 球造成對手來不及反應,那就是很好的反拍技術。本文主要探討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技 術在不同路線的運動學分析。 羽球基本技術中,初學者覺得最難學的莫過於上手的反拍下壓擊球。連受過訓練的 羽球選手都不見得能擊出質量好的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因為上手反拍擊球是擊球者使 用人體運動非慣用側擊球,所以不論移位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敏度都會限制擊球效果和適 當擊球時機的選擇(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學習者在初學上手反拍技術時 會受到肩、肘、腕關節限制之影響造成不易學習上手反拍技術。大專羽球選手在經過國 小、國中、高中至少六年以上的基本動作練習,自然上手反拍技術有一定的程度,藉由 他們的技術來分析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時的差異,不同擊球路線時的差異。因為在文獻 中上手反拍擊球的相關文獻甚少,所以希望此研究結果能給選手和教練幫助,讓他們了 解動作要領,進而加快反拍擊球學習效果。. 2.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透過羽球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在擊直線和對角之運動學分析,了解不同 路線反手拍下壓球技術的運動學參數,另外藉由運動學參數探究反手拍下壓球動作的最 佳擊球點,希望此研究能提供教練日後教學與選手訓練的參考依據。而本研究主要透過 運動學的參數,並以運動學觀點來了解羽球反拍切球與反拍殺球的技術,其參數如下: 一、球飛行的運動學參數及拍面: (一)擊球後羽球飛行初速度與擊球高度。 (二)擊球瞬間拍面的角度及拍頭的速度。 (三)擊球瞬間重心位置與重心速度。 二、肢段的運動學參數分析 (一)揮拍期與擊球瞬間上肢關節之相對角度與角速度。 (二)肩軸與髖軸之橫狀面旋轉速度與加速度。.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利用 Vicon 紅外線攝影機,針對八名台灣大專羽球甲組男子選手,在經過 熱身與模擬後,進行反拍切球與反拍殺球分別擊出直線和對角測驗的擷取,再將所得資 料進行運動學分析。分析動作範圍是從預備擊球動作時,擊球動作前右腳離地的前十個 畫面,至擊球瞬間後十個畫面的動作為本研究範圍。. 第五節 研究限制 一、動作收集是採人工發球的餵球方式,雖然於實驗中在落點及飛行角度都有加以限制, 但每次餵球依然會有些許差異。此實驗過程中與比賽時的生理、心理狀態亦不盡相 同,本研究不予討論。 二、本研究僅針對台灣甲組男子選手進行分析,研究結果不可推論至其他組別的選手。. 3.

(12)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一、反拍切球 在球場左後方,以背向網子的姿勢擊球,將球擊至前發球線內(如圖 1-6-1)。. 圖 1-6-1 反拍切球意識圖(摘自:涂國誠,2005) 二、反拍殺球 在球場左後方,以背向網子的姿勢擊球,動作與反拍切球相似,擊球時瞬間發力將 球扣至單打線邊位置。 三、擊球點 拍面碰擊到球的瞬間,拍面接觸球的位置。 四、引拍期 自準備期球拍 T 點 Z 方向最高點下拉到球拍 T 點 Z 方向最低的位置。 五、揮拍期 自球拍 T 點在 Z 方向的最小值到擊球瞬間。 六、順勢期 自擊球瞬間到球拍 T 點在 X 方向的最大值。 七、肩軸與髖軸 右肩關節點與左肩關節點,右髖關節點與左髖關節點之連線。. 4.

(13) 八、關節角度示意圖. 肩水平內收、外展. 肩內收、外展. 肩內、外轉. 肘屈曲、伸展. 前臂內、外旋. 腕屈曲、伸展. 腕部尺、橈屈曲 圖 1-6-2 關節角度示意(摘自:薛尹彰) 5.

(14)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對於反手拍的研究都著重於反拍發球的居多,而對於上手反手拍擊球的相關研究並 不多,希望藉由本研究所得到的數據與結果,能夠作為教學上的應用,使熱愛羽球的朋 友能夠輕易地上手。本研究主要針對台灣羽球甲組單打選手為研究對象,藉由運動學分 析中了解選手在反拍切球與反拍殺球的動作,找出兩個動作和不同路線的異同點,另外 也能進一步探討反拍殺球與反拍切球動作的隱蔽性,做為未來羽球相關研究的參考,相 信對羽球訓練的發展有正面的幫助。. 6.

(1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羽球動作技術的相關文獻,分別:第一節羽球反手拍擊球技術探討及 第二節羽球上手擊球技術的運動學參數,分別兩部分來討論,說明如下:. 第一節 反手拍擊球技術探討 一、反手拍握拍方式 廖焜福(2002)指出,以往的傳統式握拍強調拇指內側直貼在球拍柄寬面部位上(如 圖 1-1) ,主要是運用前臂和手腕來發力,並且利用大拇指控制球的落點。現今與球打法 和技術的日益發展,速度加快,技術也比以往細膩,傳統式的反手握拍已經不能適應當 今技術的發展需要。當今的反手握拍法(如圖 1-2)將拇指的前內側部位自然地貼在球 拍 8 號數字至 1 號數字的窄面上(如圖 1-3) 。握拍時掌心與拍柄保持一定間隙能充分發 揮個手指的力量和靈活性,這種反手握拍法的優點是擊球時的技術動作小、發力快,能 擊出更快的球速,同時也能運用手指力量去控制球的落點。將正手握拍之拍柄稍微外轉, 2/3 大拇指伏貼在左側拍柄的菱邊上,食指、中指、無名指與小指扣住拍柄,輕鬆握拍 即可。反手握拍法主要是由大拇指來控制出拍的發力,在擊球的一瞬間,食指及中指握 主拍柄,無名指與小指緊握拍柄,固定好球拍面,才可擊出完美的回球(廖焜福、蔡慧 敏、張淑貞、蕭瑞國,2006)。改良式的反手握拍法可獲得更多的腕關節外展角度,以 增加擊球變化,唯在擊球時承受的負荷將獲得較少的支撐,不利於強力的揮拍動作上, 則此握法較適宜反手墜球、扣球之動作(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 7.

(16) 圖 2-1-1 傳統反拍握法. 圖 2-1-2 改良版反拍握法. 圖 2-1-3 反拍握法意示圖(摘自:廖焜福,2002). 二、羽球反手擊球動作機制 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提到,反拍擊球時,上肢和背部為該項技術所經 常使用到的部位;而上肢主要的運動機制為手臂、腕關節、肘關節及肩關節的應用。從 運動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肌肉、骨骼與關節形成人體的運動系統,而肌肉是活動的根源, 骨骼則建立力臂並傳送力量,關節的可活動性能造成人體的活動,可見關節的活動在人 體運動上的重要性(王順正,1997)。故關節活動角度會限制反手拍的回擊效率,並且 影響到球的飛行路徑及落點是否正確。根據李誠志(1994)的研究結果,針對持拍運動 選手在身體素質上之要求探討: 8.

(17) 1.. 身體機能的要求:視力的清晰與視野的敏銳度;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 等肢體關節動作的知覺敏感性。. 2.. 運動素質要求:全身性肢體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敏性;身體上肢與下肢的爆發力、 肌力、耐力與柔軟度。 由上述資料顯示,視野的敏銳度會限制學習者在使用反手拍技術時的選擇、判斷及. 節奏是否正確。而上肢關節(肩、肘、腕)受柔軟度和活動角度的生理限制,會影響擊 球的節奏與速度外,亦會感覺到反手拍擊球是否正確。 本節小結:反手拍技術從握拍就跟正手拍不一樣了,為了要正、反拍快速的轉換,改 良了握拍方式以因應技術全面和主動、快速、狠準的發展。根據上述的反手擊球技術在 身體機能之限制與運動素質要求,顯現出反手擊球技術的複雜及困難度。. 第二節 羽球上手拍運動學參數 本節的文獻探討針對有關羽球上手拍的運動學參數做收集整理,因上手反拍球的相 關文獻甚少,所以把有關正拍的相關文獻也加入探討。 一、羽球飛行的速度 羽球殺球的最快時速可高達時速 400 多公里,是由一位馬來西亞選手所創下的紀錄, 但是此紀錄不是在正式實驗中所達成的所以只能是茶餘飯後所聊的話題,針對羽球飛行 速度的研究,國內學者楊昌展(2005)對八名大專羽球選手做正、反拍殺球分析,利用 兩部 Redlake 高速攝影機(250 Hz) 同步拍攝三度空間正拍與反拍的殺球動作,正拍殺球 後的飛行速度之初速度為 77.88 公尺/秒,反拍殺球後的飛行初速度為 66.58 公尺/秒,正、 反拍殺球球速上有明顯之差異。 國內、外多位學者針對正拍殺球、切球的球速有相當多的研究,在國內的學者,蔡 虔祿、黃長福、林德嘉、紀世清和張少遜在 1995、2000 與 2001 年對一名世界級選手, 進行殺球動作分析,1995 年殺球速度平均為 62.45 公尺/秒,2000、2001 年殺球初速度 皆為 68 公尺/秒。蔡虔祿(1997)針對五名國內甲組男子選手,做正拍殺球、跳殺、與 9.

(18) 切球的擊球初速度,其速度為跳殺每秒 68.16 公尺、殺球每秒 62.12 公尺與切球每秒 25 公尺。 在 2003 年,蔡虔祿、黃長福、張少遜和賴呈茂對高中優秀羽球選手進行殺球動作 分析,發現其殺球初速度為 84 公尺/秒。而張少遜(2003)也以高中優秀選手為研究對象 進行殺球動作分析,拍攝速率為每秒 250 張,其殺球初速度為 69.9 至 81.1 每秒公尺之 間。2004 年與 2005 年,蔡虔祿、黃貴樹與張少遜研究對象都以大專甲組選手為研究對 象,而影片拍攝速率為 250 張/秒,進行殺球動作分析,其殺球平均速度各為 68.93 公尺 /秒與 75 公尺/秒。2004 年蔡虔祿等人曾做正、反拍殺球的動作分析,其正拍殺殺球初 速為 76 公尺/ 秒,而反拍為 56 公尺/秒。 國外學者 Adrian、Enberg 曾以每秒 730-775 張的影片為拍攝速率,對三名羽球選手 做殺球動作分析,發現殺球初速度平均為 55,96 公尺/秒。而 Gowitzke 和 Waddell 也曾對 八名羽球選手,進行羽球殺球的動作分析,其殺球速度平均為 74.9 公尺/秒。2001 年, Wei Xei,Noor Azuan Abu Osman,Kong Chuan The,Wan Abu Barkar Wan Abas and Mohd Safrushahar Yusoff 在 2000 年優霸盃曾以 50 秒/張的影片為拍攝速率,對九名男子單打選 手進行羽球殺球動作分析,其殺球球速大都從 56.8 公尺/秒至 64.9 公尺/秒不等,,球速 最快曾達 68.7 公尺/秒。 二、上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對分析了羽球選手的上手正拍擊球動作,發現 肩關節史狀面角度與球速有顯著的正相關,擊中球時的肩關節角度越大球速就越快。高 遠球、殺球和切球在肘、腕關節的矢狀面角速度有明顯的差異,即肘、腕關節的矢狀面 角速度越快則球速越快。由上述知,肩關節角度和肘、腕關節角速度皆會影響擊球速度。 張少遜(2003)對正拍殺球擊跳殺動作的分析上發現,跳殺動作與正拍殺球的動作 上肩、肘、腕關節在關節角度和角速度上並無明顯差異。跳殺動作的肩關節為 169.4+13.6 度,肘關節為 187.4+9.6 度,腕關節為 186.8+7.1 度;正拍殺球肩關節為 168.6+9.4 度, 肘關節為 191.7+6.8 度,腕關節為 185.4+7.5 度。跳殺肩關節角速度為-537.2+277.41 度/ 秒,肘關節角速度為-777.4+614.3 度/秒,腕關節-1791+611.91 度/秒;正拍殺球肩關節角 10.

(19) 速度為-696.4+287.03 度/秒,肘關節角速度為-504.1+394.99 度/秒,腕關節角速度為 -1619.4+362.12 度/秒。 楊昌展(2005)在對正拍與反拍殺球的研究中發現,右上肢反拍殺球各關節角度, 右肩關節角度平均為 154.07 度,右肘關節角度平均為 135.13 度,右腕關節角度平均為 169.39 度;擊球瞬間右上肢反拍殺球各關節角速度,右肩關節角速度平均為 201.56 度/ 秒,右肘關節角速度平均為 15 度/秒,右腕關節角速度平均為-85.63 度/秒。 本節小結:上述之文獻皆是國內外學者針對羽球上手球所做研究的運動學參數,多 數都是以正拍的研究居多,只有少數幾拍有做到反拍殺球的實驗,所以作者想進一步對 反拍殺球路線上的不同和反拍切球動作上的研究。. 11.

(20)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研究方法共分成五個部分來加以說明:一、研究對象;二、實驗設計;三、實驗 步驟;四、材料方法;五、資料處理;六、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八位健康且手臂無受傷史的大專甲組男子選手為實驗對象,受試者皆為右 手持拍。身高:176.6 ± 7.5 cm ,體重:74.2 ± 11.1 kg。. 第二節 實驗設計 一、研究架構 切球測驗. 反拍切球 不同路線 直線 對角線. 反拍殺球 不同路線 直線 對角線. 運動學學參數. 運動學: 球體 擊球後球飛行之初速度 擊球後球飛行之角度 擊球後球過網之高度 拍體 擊球時球拍拍面之角度 擊球時球拍之速度 擊球時球拍之加速度 肢段 上肢關節的相對角度與角速度 肩軸的相對角度與角速度 髖軸的相對角度與角速度 動作分期 準備期、引拍期、揮拍期、順勢期. 12. 統計分析. 無母數統計 弗里曼二因 子等級變異 數分析(事後 比較).

(21) 二、比較反拍切球、殺球時的球體、拍體及動作分期的運動學參數,分析反拍切球、殺 球在運動學上的差異。. 第三節 實驗步驟 一、實驗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體育館。 二、測試前,先向受試者說明實驗目的與流程須知。 三、實驗開始前,檢查並校正紅外線攝影機,並讓受試者進行熱身與熟悉場地。 四、在受試者適當之解剖位置、球拍及球貼上反光紙及反光球。 五、每位受試者由預備區位移至擊球區擊球,分別以直線反拍殺球與反拍切球;斜線反 拍殺球與反拍切球做測試。擊出的切球必須落於長為網子至前發球線,寬為單打邊 線往內一公尺的區域內才算標準;擊出的殺球必須落於前發球線至雙打後發球線, 寬為單打邊線往中線一公尺的區域內才算標準,切球落點區中心位於單打邊線與前 發球線之交叉點。. 13.

(22) 六、實驗流程圖(如下圖 3-3-1) 實驗場地布置與安排. 儀器架設與校正. 填寫受試者基本資料並測量肢段參數. 說明實驗流程與注意事項. 換裝、黏貼反光球. 受試者適應場地並做切球練習. 拍攝自然動作、T-pose 及動態學習影像. 開始實驗. 拍攝反拍切球和反拍殺球之影像. 資料收集並處理分析. 圖 3-3-1 實驗流程圖. 14.

(23) 七、場地佈置圖(如下圖 3-4-1). 發球區. 準備區. 位移. 擊球區. 圖 3-4-1 場地布置圖. 15.

(24) 第四 研究器材 一、正式羽球場一面。兩個羽球柱和一面羽球網。 二、8 部 Vicon T20 紅外線攝影機(250Hz)、靜態 L-frame 參考架定義空間座標、動態 T 型校正棒、Vicon Nexus1.7.1 動作擷取軟體、身上各部位反光球共計 47 顆(如下圖 3-4-2)、球拍上 7 顆(如下圖 3-4-3)以及羽球上一顆(以反光貼紙黏貼)。. LEM RE RE. RGT RGT. LGT. RMKN. RMKN. LMKN RMA. RMA. RMA. 圖 3-4-2 身體反光球標示圖(摘自薛尹彰,2009) UPRAHD. RMRA. LMRA. UPNERA. LONERA. RATA. 圖 3-4-3 球拍反光球標示圖(摘自薛尹彰,2009). 16.

(2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一、運動學分析 (一)動作分期:利用 Vicon 紅外線攝影機收集反光球資料,經由 Nexus1.7.1 版軟體進 行修勻及補點後,觀察球拍頭運行的方向,來決定準備期、引拍期、揮拍期、擊 球點及順勢期的時間點,並利用 Excel 進行計算分析,選取擊球後球初速度最快 的試驗樣本,作為分析樣本。 (二)球速:將球體飛行的 Vicon 資料匯出後,經由 Excel 軟體運算球體速度。 (三)關節角度和角速度:經由 Nexus1.7.1 版軟體進行修勻及補點後,匯出再輸出 C3D 檔至 C-motion 的 Visual 3D 軟體,光點資料以 Butterworth low pass (截止頻率:6Hz) 修勻,輸入受試者身高、體重及肢段參數以建立模型,再計算關節角度及角速度。. 第六節 統計分析 將所得運動學參數資料,利用 SPSS20.0 版套裝軟體做差異性檢定,以無母數統計 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Frie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rank of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 ,考驗直、斜線的反拍殺球、反拍切球在運動學的差異情形, 若達顯著水準(α =.05),再進行事後比較。而事後比較計算方法和公式如下: ︱Ru-Rv︱≧Z×〔K×(K-1)∕6N〕1/2 Ru、Rv:組的等級平均數;N:樣本數;K 處理組數 Z 的計算:P(概率)=0.5-α/〔K×(K-1)〕;α 為顯著水準.05 得 P 為 0.4958,查附表 A(林清山,1992),得 Z 為 2.635。. 17.

(2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針對八名大專甲組選手進行反拍直線切球、反拍對角切球、反拍直線殺球和反 拍對角殺球等四種動作研究,透過 8 部紅外線攝影機擷取光點資料,再由 Nexus1.7.1 版 軟體和 Visual 3D 軟體來計算分析運動學參數結果。 共分為四節,進行討論,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分期動作時間之比較 第二節、 球體、拍面和重心參數之比較 第三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度之比較 第四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速度之比較. 18.

(27) 第一節. 分期動作時間之比較. 本節針對反拍不同擊球動作和路線,四種動作的分期(引拍期、揮拍期、順勢期) 時間做統計考驗,來分析四種球路在各分期的差異情形。從表 4-1-1 分期動作時間比較 表看出,引拍期、揮拍期、順勢期和全程時間四個時期只有引拍期沒有顯著差異。 引拍期在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時間分別為:直線切球的平均時間為( 0.41 ± 0.22s )、 對角切球( 0.45 ± 0.27s )、直線殺球( 0.41 ± 0.21s )、對角殺球( 0.38 ± 0.23s )。揮拍期在 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時間分別為:直線切球( 0.13 ± 0.01s )、對角切球( 0.11 ± 0.01s )、直 線殺球( 0.08 ± 0.006s )、對角殺球( 0.08 ± 0.009s )。 揮拍期的四種擊球技術在統計上達顯著水準,經事後比較直線切球( 0.13 ± 0.01s ) 揮拍期時間明顯比直線殺球( 0.08 ± 0.006s )和對角殺球( 0.08 ± 0.009s )來的長;而對角切 球( 0.11 ± 0.01s )揮拍期時間比直線殺球( 0.08 ± 0.006s )和對角殺球( 0.08 ± 0.009s )來得 長。 順勢期的四種擊球技術平均時間分別為:直線切球( 0.29 ± 0.13s )、對角切球( 0.16 ± 0.08s )、直線殺球( 0.04 ± 0.009s )、對角殺球( 0.02 ± 0.11s )。順勢期的四種擊球技術在 統計上達顯著水準,經事後比較直線切球( 0.13 ± 0.01s )順勢期時間明顯比直線殺球 ( 0.08 ± 0.006s )和對角殺球( 0.08 ± 0.009s )來的長;而對角切球( 0.11 ± 0.01s )順勢期時間 比直線殺球( 0.08 ± 0.006s )和對角殺球( 0.08 ± 0.009s )來的長。 全程時間的四種擊球技術平均時間分別為:直線切球( 0.83 ± 0.26s )、對角切球( 0.73 ± 0.27s )、直線殺球( 0.55 ± 0.21s )、對角殺球( 0.49 ± 0.25s )。全程時間的四種擊球技術 在統計上達顯著水準,經事後比較直線切球( 0.13 ± 0.01s )全程時間明顯比直線殺球 ( 0.08 ± 0.006s )和對角殺球( 0.08 ± 0.009s )來的長;而對角切球( 0.73 ± 0.27s )全程時間 比對角殺球( 0.49 ± 0.25s )的全程時間長。. 19.

(28) 表 4-1-1 分期動作時間比較表 動作分 期. 事後比較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準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0.41 ± 0.22. 對角切球. 0.45 ± 0.27. ---. 直線殺球. 0.41 ± 0.21. ---. ---. 對角殺球. 0.38 ± 0.23. ---. ---. ---. 直線切球. 0.13 ± 0.01. *. *. 對角切球. 0.11 ± 0.01. ---. *. *. 直線殺球. 0.08 ± 0.006. ---. ---. 對角殺球. 0.08 ± 0.009. ---. ---. ---. 直線切球. 0.29 ± 0.13. *. *. 對角切球. 0.16 ± 0.08. ---. *. *. 直線殺球. 0.04 ± 0.009. ---. ---. 對角殺球. 0.02 ± 0.11. ---. ---. ---. 直線切球. 0.83 ± 0.26. *. *. 對角切球. 0.73 ± 0.27. ---. 直線殺球. 0.55 ± 0.21. ---. ---. 對角殺球. 0.49 ± 0.25. ---. ---. 引拍期. 揮拍期. 順勢期. 全程時 間. *p <.05. 20. *. ---.

(29) 本節討論 由表 4-1-1 得知,反拍後場的下壓技術不管是擊出直線還是對角引拍期時都沒有差 異,而在揮拍期和順勢期裡兩種切球和兩種殺球都是有差異的,這和正拍的高手擊球技 術是一樣的,殺球的揮拍時需快速揮動,產生更大的動能擊球,才能擊出有威力的殺球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而在整體揮拍時間雖然對角切球和直線殺球沒有顯 著,但由全程時間的平均數來看直線殺球還是比對角切球來的短。從動作分期時間的平 均數來看,反拍對角殺球比起其它擊球技術是三個分期和總時間裡最短的,而反拍擊球 又是被認為被動動作,如果能夠利用反拍對角殺球動作時間很短的特性,則可以達到突 襲的效果,使對手來不及做出反應。. 21.

(30) 第二節. 球體、拍面和重心參數之比較. 本節將拍頭速度、球拍面與水平面夾角、球拍面與額狀面夾角、球飛行初速度擊球 點高度等運動學參數做整理、統計,進而分析四種球路在運動學上的差異。實驗結果如 下表 4-2-1 和 4-2-2 所示。從表 4-2-1 和 4-2-2 四種擊球技術的線性參數都有達顯著水準, 經事後比較來看出哪兩種擊球技術是有差異的。 一、基本參數比較 拍面與水平面的角度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90.12 ± 4.62∘)、對角 切球 (88.97 ± 4.01∘)、直線殺球 (82.06 ± 3.51∘)、對角殺球 (82.75 ± 4.28∘)。經事後 比較直線切球 (90.12 ± 4.62∘)和對角切球 (88.97 ± 4.01∘)擊球瞬間拍面與水平面角度 大於直線殺球 (82.06 ± 3.51∘)和對角殺球 (82.75 ± 4.28∘)。 拍面與額狀面的角度四種擊球技術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2.3 ± 8.58∘)、對角切球 (35.71 ± 3.85∘)、直線殺球 (6.95 ± 5.29∘)、對角殺球 (21.46 ± 5.81∘)。經過事後比較 直線切球 (12.3 ± 8.58∘) 和直線殺球 (6.95 ± 5.29∘) 擊球瞬間額狀面角度顯著小於對 角切球 (35.71 ± 3.85∘)和對角殺球 (21.46 ± 5.81∘)。 拍頭速度在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8.66 ± 1.74 m/s)、對角切球 (25.33 ± 10.12 m/s)、直線殺球 (34.31 ± 3.70 m/s)、對角殺球 (34.10 ± 5.67 m/s)。經過事 後比較直線切球 (18.66 ± 1.74 m/s) 的拍頭速度顯著慢於直線殺球 (34.31 ± 3.70 m/s) 和對角殺球 (34.10 ± 5.67 m/s);對角切球 (25.33 ± 10.12 m/s) 顯著慢於對角殺球 (34.10 ± 5.67 m/s);則直線殺球 (34.31 ± 3.70 m/s) 和對角殺球 (34.10 ± 5.67 m/s) 沒有差異。 擊球點高度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身高比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18 ± 0.13 倍身高)、 對 角切球 (1.20 ± 0.07 倍身高)、直線殺球 (1.31 ± 0.07 倍身高)、對角殺球 (1.32 ± 0.07 倍 身高)。經事後比較直線殺球 (1.31 ± 0.07 倍身高) 和對角殺球 (1.32 ± 0.07 倍身高) 的 擊球點皆比直線切球 (1.18 ± 0.13 倍身高)、 對角切球 (1.20 ± 0.07 倍身高) 來的高。 球飛行初速度的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25.81 ± 4.30 m/s)、對角切球 (30.54 ± 4.01 m/s)、直線殺球 (49.95 ± 6.24 m/s)、對角殺球 (53.74 ± 8.02 m/s)。經事後比 22.

(31) 較直線切球 (25.81 ± 4.30 m/s) 和對角切球 (30.54 ± 4.01 m/s) 的球飛行初速度皆慢於 直線殺球 (49.95 ± 6.24 m/s) 和對角殺球 (53.74 ± 8.02 m/s)。. 表 4-2-1 基本參數比較表 事後比較 參數.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準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90.12 ± 4.62. *. *. 對角切球. 88.97 ± 4.01. ---. *. *. 直線殺球. 82.06 ± 3.51. ---. ---. 對角殺球. 82.75 ± 4.28. ---. ---. 直線切球. 12.3 ± 8.58. *. 對角切球. 35.71 ± 3.85. ---. *. 直線殺球. 6.95 ± 5.29. ---. ---. *. 對角殺球. 21.46 ± 5.81. ---. ---. ---. 直線切球. 18.66 ± 1.74. *. *. 對角切球. 25.33 ± 10.12. ---. 直線殺球. 34.31 ± 3.70. ---. ---. 對角殺球. 34.10 ± 5.67. ---. ---. 拍面與 水平面 的角度 (deg). 拍面與 額狀面 的角度. ---. (deg). 拍頭速 度(m/s). *p <.05. 23. *. ---.

(32) 表 4-2-2 基本參數比較表 事後比較 參數.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準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 *. ---. *. *. 1.31 ± 0.07. ---. ---. 對角殺球. 1.32 ± 0.07. ---. ---. ---. 直線切球. 25.81 ± 4.30. *. *. 球飛行 初速度. 對角切球. 30.54 ± 4.01. ---. *. *. (m/s). 直線殺球. 49.95 ± 6.24. ---. ---. 對角殺球. 53.74 ± 8.02. ---. ---. 擊球點 高度與 身高比 (倍). 直線切球. 1.18 ± 0.13. 對角切球. 1.20 ± 0.07. 直線殺球. ---. *p <.05. 二、擊球重心之比較 表 4-2-3 和 4-2-4 是將四種擊球技術的擊球點與身體重心位置和重心速度的運動學 參數做統計考驗,進而分析四種擊球路線的差異。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前後距離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0.12 ± 0.21 m)、對角切球 (0.02 ± 0.40 m)、直線殺球 (0.17 ± 0.12 m)、對角殺球 (0.26 ± 0.28 m)。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前後距離僅有直線切球 (-0.12 ± 0.21 m)明顯比其它三種擊球技術來 的後面。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左右距離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0.58 ± 0.20 m)、對角切球 (0.62 ± 0.11 m)、直線殺球 (0.53 ± 0.13 m)、對角殺球 (0.46 ± 0.14 m)。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左右距離則是對角切球 (0.62 ± 0.11 m) 和對角殺球 (0.46 ± 0.14 m) 有顯著差異。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上下距離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15 ± 1.20 m)、對角切球 (1.18 ± 1.11 m)、直線殺球 (1.34 ± 1.11 m)、對角殺球 (1.35 ± 1.10 m)。四 24.

(33) 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1.15 ± 1.20 m) 與對角切球 (1.18 ± 1.11 m)和直線殺球 (1.34 ± 1.11 m)、對角殺球 (1.35 ± 1.10 m) 各有顯著差異。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前後速度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0.69 ± 0.39 m/s)、對角切球 (0.02 ± 0.40 m/s)、直線殺球 (-0.55 ± 0.30 m/s)、對角殺球 (-0.49 ± 0.37 m/s)。對角切球 (0.02 ± 0.40 m/s) 和其它三種擊球技術皆有顯著差異。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左右速度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0.57 ± 0.32 m/s)、對角切球 (0.49 ± 0.18 m/s)、直線殺球 (0.56 ± 0.26 m/s)、對角殺球 (0.66 ± 0.29 m/s)。 這四種擊球技術則在統計上沒有呈現顯著差異。 擊球點與身體重心上下速度在四種擊球路線上的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0.13 ± 0.20 m/s)、對角切球 (-0.16 ± 0.20 m/s)、直線殺球 (-0.37 ± 0.28 m/s)、對角殺球 (-0.51 ± 0.21 m/s)。四種擊球路線中,對角殺球 (-0.51 ± 0.21 m/s) 和直線切球 (-0.13 ± 0.20 m/s) 與對 角切球 (-0.16 ± 0.20 m/s) 有顯著差異。 表 4-2-3 重心參數比較表 參數. 擊球點 與身體 重心前 後距離 (m). 擊球點 與身體. 擊球技術. 事後比較. 平均數 ± 標 準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0.12 ± 0.21. *. *. *. 對角切球. 0.02 ± 0.40. ---. 直線殺球. 0.17 ± 0.12. ---. ---. 對角殺球. 0.26 ± 0.28. ---. ---. 直線切球. 0.58 ± 0.20. 對角切球. 0.62 ± 0.11. ---. 重心左 右距離. 直線殺球. 0.53 ± 0.13. ---. ---. (m). 對角殺球. 0.46 ± 0.14. ---. ---. *p <.05. 25. ---. *. ---.

(34) 表 4-2-4 重心參數比較表 參數. 擊球點 與身體 重心上 下距離 (m). 身體重 心前後 速度.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 準差. 事後比較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 * *. 直線切球. 1.15 ± 1.20. 對角切球. 1.18 ± 1.11. ---. *. 直線殺球. 1.34 ± 1.11. ---. ---. 對角殺球. 1.35 ± 1.10. ---. ---. ---. 直線切球. -0.69 ± 0.39. *. 對角切球. 0.02 ± 0.40. ---. *. *. 直線殺球. -0.55 ± 0.30. ---. ---. 對角殺球. -0.49 ± 0.37. ---. ---. 直線切球. 0.57 ± 0.32. 對角切球. 0.49 ± 0.18. ---. 直線殺球. 0.56 ± 0.26. ---. ---. 對角殺球. 0.66 ± 0.29. ---. ---. 直線切球. -0.13 ± 0.20. 對角切球. -0.16 ± 0.20. ---. 直線殺球. -0.37 ± 0.28. ---. ---. 對角殺球. -0.51 ± 0.21. ---. ---. (m/s). 身體重 心左右 速度. ---. (m/s). 身體重 心上下 速度. --* *. (m/s) ---. *p <.05. 本研究收集到反拍直線殺球的球飛行初速度為:49.95 m/s 比楊昌展 (2005) 的研究 反拍殺球於飛行初速度 66.58 m/s 還要低,本研究殺球落點是從邊線往內延伸一公尺處 的寬度,而受試者為了打進規定的區域降低擊球力道,也有可能本實驗不是專門看殺球 技術,而是用實戰的情境帶入研究中,所以測得的球速會較低。由表 4-2-1 看出,拍面 26.

(35) 與水平面角度、擊球點高度和球速裡四種擊球動作都是切球動作和殺球動作有顯著的。 反拍擊球技術的擊球點高度與球速和正拍擊球技術一樣,切球動作的擊球高度和球飛行 速度都比殺球動作低和慢(廖偉成,2012;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在拍頭速 度上,對角切球和直線殺球沒有顯著關係,但是由平均數來看直線殺球的速度還是比對 角切球來的快,所以殺球動作需要利用拍頭快速揮動的特點擊出有力量的殺球。而不一 樣的是拍面與額狀面的角度,在不管反拍的切球或殺球動作,直線拍面與額狀面角度都 比對角拍面與額狀面角度小,所以在做反拍對角擊球技術時需要有更大的拍面角度才能 擊到球,此時擊球員就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做擊球時的變化,而防守員就可以利用這 個特點事先預測擊球員所要擊出來的球增加積極搶攻的機會。 表 4-2-2 重心距離和重心速度比較表,直線切球的重心前後距離和其他三種有顯著 差異,也是唯一呈現負值的平均數,代表直線切球的擊球點是在重心後面擊到球的,也 是說直線切球會在身體後面擊到球,另外三種擊球技術都在重心前擊到球。研究者推論 受試者在擊直線切球技術時為了減少拍面在額狀面角度的變化,而讓擊球點在身體後面 擊球穩定拍面,進而提升反拍直線切球擊過網落在規定的地方。反拍對角切球是擊球點 與身體重心左右距離最遠的和對角殺球有顯著差異。身體重心前後速度方面只有反拍切 球是正值,其它三種擊球技術皆是負值。在反拍直線切球、直線殺球和對角殺球時身體 都還是往後移動時擊到球的,只有反拍切球擊到球時稍微地往前,反拍切球揮拍期比較 長,又需要有比較大的角度,所以才要等身體往前移動時擊球。反拍四種下壓球技術擊 球點與重心左右速度是沒有達顯著差異,而垂直速度則是對角殺球下降的速度皆比直線 切球和對角切球快,對角殺球需要轉身的角度大而揮拍期又需要較大的動能,利用身體 往下掉提升反拍殺球的威力。. 27.

(36) 第三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度之比較. 本節討論受試者在擊球瞬間右手上肢關節角度,分別為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及 肩軸和髖軸的角度變化。共四部份,茲敘述如下: 一、. 肩關節角度,如表 4-3-1: 肩關節四種擊球技術的水平內收/外展角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32.73 ± 14.92. deg)、對角切球 (25.51 ± 14.57 deg)、直線殺球 (31.29 ± 11.46 deg)、對角殺球 (27.82 ± 10.14 deg);內收/外展角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76.66 ± 23.24 deg)、對角切球 (-85.03 ± 15.83 deg)、直線殺球 (-100.95 ± 15.78 deg)、對角殺球 (-104.33 ± 14.90 deg); 內轉/外轉角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40.99 ± 22.18 deg)、對角切球 (-43.27 ± 11.70 deg)、直線殺球 (-50.12 ± 7.12 deg)、對角殺球 (-47.85 ± 12.42 deg),四種擊球技術 肩關節的水平內收/外展和內轉/外轉皆沒有呈現差異;而內收/外展直線切球 (-76.66 ± 23.24 deg)和對角切球 (-85.03 ± 15.83 deg) 角度顯著小於直線殺球 (-100.95 ± 15.78 deg)、對角殺球 (-104.33 ± 14.90 deg)。. 28.

(37) 表 4-3-1 參數. 肩關節角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準 差. (單位:deg) 事後比較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32.73 ± 14.92. 對角切球. 25.51 ± 14.57. ---. 直線殺球. 31.29 ± 11.46. ---. ---. 對角殺球. 27.82 ± 10.14. ---. ---. ---. 直線切球. -76.66 ± 23.24. *. *. 內收(+). 對角切球. -85.03 ± 15.83. ---. *. *. 外展(-). 直線殺球. -100.95 ± 15.78. ---. ---. 對角殺球. -104.33 ± 14.90. ---. ---. 直線切球. -40.99 ± 22.18. 內轉(+). 對角切球. -43.27 ± 11.70. ---. 外轉(-). 直線殺球. -50.12 ± 7.12. ---. ---. 對角殺球. -47.85 ± 12.42. ---. ---. 水平內 收(+) 水平外 展(-). *p <.05. 29. ---. ---.

(38) 二、肘關節角度,如表 4-3-2: 肘關節四種擊球技術的屈曲/伸展角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41.74 ± 10.23 deg)、 對角切球 (37.49 ± 6.49 deg)、直線殺球 (44.72 ± 7.24 deg)、對角殺球 (39.94 ± 7.33 deg);內旋/外旋角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54.19 ± 8.73 deg)、對角切球 (58.78 ± 7.37 deg)、直線殺球 (62.40 ± 7.24 deg)、對角殺球 (62.16 ± 11.62 deg)。肘關節屈曲/伸展 方面,直線切球 (41.74 ± 10.23 deg) 和對角切球 (37.49 ± 6.49 deg) 與直線殺球 (44.72 ± 7.24 deg) 有顯著差異,直線殺球 (44.72 ± 7.24 deg) 與對角殺球 (39.94 ± 7.33 deg) 有顯著差異。內旋/外旋則只有直線切球 (54.19 ± 8.73 deg) 和直線殺球 (62.40 ± 7.24 deg) 有顯著差異。. 表 4-3-2 參數. 肘關節角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 準差. (單位:deg) 事後比較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41.74 ± 10.23. (+). 對角切球. 37.49 ± 6.49. ---. *. 伸展. 直線殺球. 44.72 ± 7.24. ---. ---. *. (-). 對角殺球. 39.94 ± 7.33. ---. ---. ---. 直線切球. 54.19 ± 8.73. (+). 對角切球. 58.78 ± 7.37. ---. 外旋. 直線殺球. 62.40 ± 7.24. ---. ---. (-). 對角殺球. 62.16 ± 11.62. ---. ---. 屈曲. 內旋. *. *. *p <.05. 30. ---.

(39) 三、腕關節角度,如表 4-3-3: 腕關節在四種擊球技術的平均角度為:屈曲/伸展的直線切球 (-31.65 ± 12.95 deg)、對角切球 (-32.31 ± 12.09 deg)、直線殺球 (-25.24 ± 8.91 deg)、對角殺球 (-28.61 ± 10.34 deg);尺曲/橈屈的直線切球 (-35.08 ± 8.09 deg)、對角切球 (-32.34 ± 7.95 deg)、 直線殺球 (-16.01 ± 5.90 deg)、對角殺球 (-16.28 ± 9.15 deg)。腕關節屈曲/伸展方面 直線切球 (-31.65 ± 12.95 deg) 和直線殺球 (-25.24 ± 8.91 deg) 有顯著差異;對角切 球 (-32.31 ± 12.09 deg) 和直線殺球 (-25.24 ± 8.91 deg)、對角殺球 (-28.61 ± 10.34 deg) 有顯著差異。在尺曲/橈屈方面直線切球 (-35.08 ± 8.09 deg) 與對角切球 (-32.34 ± 7.95 deg) 和直線殺球 (-16.01 ± 5.90 deg)與對角殺球 (-16.28 ± 9.15 deg) 皆有顯著差異。. 表 4-3-3 參數. 腕關節角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平均數 ± 標準 差. (單位:deg) 事後比較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31.65 ± 12.95. *. 屈曲(+). 對角切球. -32.31 ± 12.09. ---. *. 伸展(-). 直線殺球. -25.24 ± 8.91. ---. ---. 對角殺球. -28.61 ± 10.34. ---. ---. ---. 直線切球. -35.08 ± 8.09. *. *. 尺曲(+). 對角切球. -32.34 ± 7.95. ---. *. *. 橈曲(-). 直線殺球. -16.01 ± 5.90. ---. ---. 對角殺球. -16.28 ± 9.15. ---. ---. *p <.05. 31. *. ---.

(40) 四、肩軸與寬軸角度,如表 4-3-4: 肩軸角度在四種擊球技術平均度數為:直線切球 (57.89 ± 7.65 deg)、對角切球 (42.04 ± 9.42 deg)、直線殺球 (45.65 ± 12.11 deg)、對角殺球 (33.13 ± 13.51 deg)。四 種擊球技術中只有直線切球 (57.89 ± 7.65 deg) 和對角切球 (42.04 ± 9.42 deg) 與對 角殺球 (33.13 ± 13.51 deg) 有顯著差異。 髖軸角度在四種擊球技術平均度數為:直線切球 (57.87 ± 14.93 deg)、對角切球 (48.91 ± 12.50 deg)、直線殺球 (52.48 ± 13.09 deg)、對角殺球 (45.02 ± 13.57 deg)。 四種擊球技術只有直線切球 (57.89 ± 7.65 deg) 和對角殺球 (45.02 ± 13.57 deg) 有 顯著差異。 表 4-3-4. 肩軸與髖軸角度比較表. (單位:deg) 事後比較. 平均數 ± 標準 差. 對角切球. 直線切球. 57.89 ± 7.65. *. 肩軸角. 對角切球. 42.04 ± 9.42. ---. 度(deg). 直線殺球. 45.65 ± 12.11. ---. ---. 對角殺球. 33.13 ± 13.51. ---. ---. 直線切球. 57.87 ± 14.93. 對角切球. 48.91 ± 12.50. ---. 直線殺球. 52.48 ± 13.09. ---. ---. 對角殺球. 45.02 ± 13.57. ---. ---. 參數. 髖軸角 度(deg). 擊球技術.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 --*. *p <.05. 32. ---.

(41) 五、本節討論 四種擊球技術在肩關節皆呈現水平內收、外展和外轉的角度。在反拍擊球瞬間 肩關節水平內收雖然在四種擊球技術上沒有呈現顯著差異,但是細看四種擊球技術 水平內收的平均角度,直線切球和直線殺球的水平內收角度則是比對角切球和對角 殺球的角度大,也代表在擊直線技術時肩關節水平內收會比較多,而擊對角技術肩 關節水平內收角度較小。肩關節外轉在這四種擊球技術雖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和外 展一樣,殺球角度都比切球角度還要大,所以殺球擊球點會比切球的擊球點高和前 面。 肘關節角度直線殺球屈曲角度跟其它三種擊球技術有顯著,但是從數據來看直 線殺球屈曲角度也比對角切球和對角殺球的角度大;而殺球動作上肘關節旋內的擊 球角度則是比切球動作的旋內角度大。 腕關節雖然在伸展角度上,直線切球和對角殺球沒有顯著效果,但我們還是可 以看到殺球時腕關節伸展和橈曲的角度都比切球動作的角度還小,因為殺球快速地 揮動,使得腕關節的伸展和橈曲在剛移動的時候就擊到球。 肩軸和髖軸角度則是直線切球角度最大,這和擊球點在重心後面有關,反拍直 線切球的擊球點相對於其它三種球路都來的後面所以肩軸和髖軸角度也就來的大。 綜合以上各關節角度推論,在擊反手對角路線時,擊球點離重心位置會比較外 側,而肩關擊水平內收的角度比較小、肘關節屈曲角度也比直線小,所以揮拍軌跡 會比直線的揮拍軌跡更外側以利擊出反拍對角技術的路線。殺球擊球點高度比較高 所以肩關節外展的角度也比較大,依動力鍊的觀點看殺球的揮拍速度較快,遠端的 關節因為速度比較快,所以擊球瞬間腕關節和肘關節的角度也相對比較小。. 33.

(42) 第四節. 擊球瞬間上肢關節角速度之比較. 本節討論受試者在擊球瞬間右手上肢關節角速度,分別為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 及肩軸和髖軸的角速度變化。共四部份,茲敘述如下: 一、肩關節角速度,如表 4-4-1: 肩關節水平內收/外展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241.86 ± 187.52 deg/s)、對角切球 (403.12 ± 154.06 deg/s)、直線殺球 (389.42 ± 137.89 deg/s)、 對角殺球 (359.81 ± 237.66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241.86 ± 187.52 deg/s) 比其他三種擊球技術速度明顯慢。 肩關節內收/外展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315.76 ± 148.52 deg/s)、對角切球 (338.66 ± 153.88 deg/s)、直線殺球 (675.26 ± 204.27 deg/s)、 對角殺球 (551.95 ± 290.63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315.76 ± 148.52 deg/s) 與對角切球 (338.66 ± 153.88 deg/s) 速度顯著慢於直線殺球 (675.26 ± 204.27 deg/s);而對角切球 (338.66 ± 153.88 deg/s)也顯著慢於對角殺球 (551.95 ± 290.63 deg/s)。 肩關節內轉/外轉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231.60 ± 207.18 deg/s)、對角切球 (-226.41 ± 176.93 deg/s)、直線殺球 (20.13 ± 230.56 deg/s)、 對角殺球 (65.89 ± 282.68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231.60 ± 207.18 deg/s) 與對角切球 (-226.41 ± 176.93 deg/s) 皆和直線殺球 (20.13 ± 230.56 deg/s) 與對角 殺球 (65.89 ± 282.68 deg/s) 有顯著差異。. 34.

(43) 表 4-4-1 參數. 肩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單位:deg/s). 平均數 ± 標準 差. 事後比較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241.86 ± 187.52. *. 對角切球. 403.12 ± 154.06. ---. 直線殺球. 389.42 ± 137.89. ---. ---. 對角殺球. 359.81 ± 237.66. ---. ---. 直線切球. 315.76 ± 148.52. 內收(+). 對角切球. 338.66 ± 153.88. ---. *. 外展(-). 直線殺球. 675.26 ± 204.27. ---. ---. 對角殺球. 551.95 ± 290.63. ---. ---. ---. 直線切球. -231.60 ± 207.18. *. *. 內轉(+). 對角切球. -226.41 ± 176.93. ---. *. *. 外轉(-). 直線殺球. 20.13 ± 230.56. ---. ---. 對角殺球. 65.89 ± 282.68. ---. ---. 水平內 收(+) 水平外 展(-). *p <.05. 35. *. *. ---. * *. ---.

(44) 二、肘關節角速度,如表 4-4-2: 肘關節屈曲/伸展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15.71 ± 109.51 deg/s)、對角切球 (-80.48 ± 130.56 deg/s)、直線殺球 (-142.25 ± 152.01 deg/s)、 對角殺球 (-50.44 ± 164.88 deg/s)。肘關節在四種擊球技術皆呈現伸展的角速度也都 沒有顯著差異。 肘關節內旋/外旋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420.90 ± 111.47 deg/s)、對角切球 (-496.94 ± 101.96 deg/s)、直線殺球 (-703.57 ± 206.30 deg/s)、 對角殺球 (-616.08 ± 330.62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420.90 ± 111.47 deg/s) 和直線殺球 (-703.57 ± 206.30 deg/s)與對角殺球 (-616.08 ± 330.62 deg/s) 外 轉角速度有顯著差異;而對角切球 (-496.94 ± 101.96 deg/s) 和直線切球 (-420.90 ± 111.47 deg/s) 也呈現顯著差異。. 表 4-4-2 參數. 肘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單位:deg/s) 事後比較. 平均數 ± 標準 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直線切球. -115.71 ± 109.51. (+). 對角切球. -80.48 ± 130.56. ---. 伸展. 直線殺球. -142.25 ± 152.01. ---. ---. (-). 對角殺球. -50.44 ± 164.88. ---. ---. ---. 直線切球. -420.90 ± 111.47. *. *. (+). 對角切球. -496.94 ± 101.96. ---. *. 外旋. 直線殺球. -703.57 ± 206.30. ---. ---. (-). 對角殺球. -616.08 ± 330.62. ---. ---. 屈曲. 內旋. *p <.05. 36. ---.

(45) 三、腕關節角速度,如表 4-4-3: 腕關節屈曲/伸展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120.51 ± 86.17 deg/s)、對角切球 (-210.27 ± 116.98 deg/s)、直線殺球 (-425.19 ± 171.20 deg/s)、 對角殺球 (-465.89 ± 327.52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直線切球 (-120.51 ± 86.17 deg/s) 和直線殺球 (-425.19 ± 171.20 deg/s)與對角殺球 (-465.89 ± 327.52 deg/s) 有 顯著差異;而對角切球 (-210.27 ± 116.98 deg/s) 和對角殺球 (-465.89 ± 327.52 deg/s) 有顯著差異。 腕關節尺曲/橈曲在四種擊球技術的角速度平均數為:直線切球 (-38.59 ± 110.22 deg/s)、對角切球 (-132.03 ± 115.62 deg/s)、直線殺球 (-35.91 ± 5148.95 deg/s)、 對角殺球 (-54.17 ± 193.90 deg/s)。腕關節在四種擊球技術中皆呈現往橈曲移動,但 四種擊球技術沒有顯著差異。. 表 4-4-3 參數. 腕關節角速度比較表 擊球技術. (單位:deg/s) 事後比較. 平均數 ± 標準 差. 對角切球.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 *. 直線切球. -120.51 ± 86.17. 屈曲(+). 對角切球. -210.27 ± 116.98. ---. 伸展(-). 直線殺球. -425.19 ± 171.20. ---. ---. 對角殺球. -465.89 ± 327.52. ---. ---. ---. 直線切球. -38.59 ± 110.22. 尺曲(+). 對角切球. -132.03 ± 115.62. ---. 橈曲(-). 直線殺球. -35.91 ± 5148.95. ---. ---. ---. 對角殺球. -54.17 ± 193.90. ---. ---. ---. *p <.05. 37. *.

(46) 四、肩軸與寬軸角速度,如表 4-4-4: 肩軸角速度在四種擊球技術上的平均角速度為:直線切球 (-56.83 ± 72.79 deg/s)、對角切球 (-83.70 ± 79.39 deg/s)、直線殺球 (31.69 ± 108.71 deg/s)、對角殺 球 (27.77 ± 131.45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對角切球 (-83.70 ± 79.39 deg/s) 和其 它三種擊球技術皆呈現顯著差異。 髖軸角速度在四種擊球技術上的平均角速度為:直線切球 (4.47 ± 42.71 deg/s)、 對角切球 (9.15 ± 52.65 deg/s)、直線殺球 (47.37 ± 69.09 deg/s)、對角殺球 (62.40 ± 60.72 deg/s)。四種擊球技術中僅對角殺球 (62.40 ± 60.72 deg/s) 和直線切球 (4.47 ± 42.71 deg/s) 與對角切球 (9.15 ± 52.65 deg/s) 有顯著差異。. 表 4-4-4 參數. 肩軸與寬軸角速度比較表. (單位:deg/s) 事後比較. 平均數 ± 標準 差. 對角切球. 直線切球. -56.83 ± 72.79. *. 對角切球. -83.70 ± 79.39. 直線殺球. 擊球技術. 直線殺球. 對角殺球. ---. *. *. 31.69 ± 108.71. ---. ---. 對角殺球. 27.77 ± 131.45. ---. ---. 直線切球. 4.47 ± 42.71. 髖軸角 速度. 對角切球. 9.15 ± 52.65. ---. (deg). 直線殺球. 47.37 ± 69.09. ---. ---. 對角殺球. 62.40 ± 60.72. ---. ---. 肩軸角 速度 (deg). --*. *p <.05. 38. *. ---.

(47) 五、本節討論 反拍擊球是背對著網擊球的,所以上肢關節呈現的方向皆與正拍不同,僅有肘 關節的伸展角速度是一樣方向的。反拍殺球時,由數值可以看出肩關節外展角速度、 肘關節的外旋角速度和腕關節伸展角速度,這三個關節角速度是呈現較快的速度, 因此推論影響反拍殺球威力的因素有:肩關節外展角速度、肘關節外旋角速度、腕 關節的伸展角速度,所以在訓練反拍殺球時應加強這三個關節角速度。在改良式反 拍握拍方式後,雖然可以有更多的腕關節外展角度,但是在擊球時手指承受的負荷 也相對的變小(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利用肩關節外展和肘關節外旋 帶動加速腕關節的擺動速度,就可以改善改良版反拍握拍手指承受不夠的問題。. 39.

(48) 第伍章. 結論. 本研究透過八位甲組選手進行反拍不同路線和擊球方式之實驗,透過優秀選手的反 拍擊球動作做為分析,則歸納出三點結論,茲敘述如下:. 第一節. 結論. 一、反拍下壓球四種擊球動作中,直線切球為了穩定擊球時的角度,相對於其它三種擊 球技術,擊球點會比身體的重心還後面擊球。直線殺球、對角切球和對角殺球則因 為擊球角度和揮拍速度,擊球點會在身體前面擊球。. 二、反拍擊對角球時,擊球需要更大的角度往對角揮擊,所以揮拍軌跡會從外側往內側 揮擊,以增加手腕伸展角度使擊球瞬間打到球的外側而擊出銳利的對角球。. 三、反拍對角殺球靠著身體旋轉帶動,擊出球的飛行出速度比反拍直線殺球快。. 40.

(49) 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王露敏(2009)。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張家昌、林政宏、蕭智君(2004)。探討羽球後場正拍擊球動作協調型態。彰化師大體育 學報。 張少遜(2003)。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昱達(2008)。主動及被動羽球殺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楊昌展(2005)。大專甲組羽球選手正拍與反拍殺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廖焜福、蔡慧敏、張淑貞、蕭瑞國(2006)。羽球運動握拍法之探討。亞東學報,26,325-330。 廖崑福(2002)。羽球運動。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廖偉成(2014)。羽球不同正拍切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雅詩(2008)。羽球正拍與反拍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作之三度空間 生物力學分析,中華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2,189-200。 薛尹彰(2009)。羽球正拍網前擊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 41.

(50) 英文部分 Huang, K. S., Huang, C. F., Chang, S. S. & Tsai, C. L. (2002). Kinetic Analysis of Three Different Badminton Backhand Overhead Strokes. Proceedings of X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00-203, Spain: Universidad de Extremadura. Komi, Kaneko, M., and Auro, O. P. V. (1987). EMG activity of the leg extensor muscl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echanical efficiency in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exerci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 Medicine, 8, 22-29. Lynn, M. S. (1996). Scientific rationale and physiologial basis for the use of closed kinetic chain exercise in the lower extremity. Journal of Sport Rehabilitation, 5, 2-12. Tsai, C. L. , Huang, C. F., & Jyh, S. C. (1997).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t Badminton Forehand Overhead Strokes. XVI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356, Tokyo. Tsai, C. L., & Huang, C. F. (1996),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wo Types of Badminton Forehand Smashes. The 1996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Scientific Congress, p120. Dallas, Texas. Tsai, C. L., Huang, C. F., & Chang, S. S. (1998).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the Badminton Smash and Jump Smash Between Taiwan Elite and Collegiate Players. Proceedings of the X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59-262, Konstanz. Tsai, C. L., Huang, C. F., Chang, S. S., & Lai, C. M. (2003). Biomechanical Analysis Between Badminton Standing Smash and Jumping Smash In the Different Target Setup.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XIXth Congress, Book of Abstracts, 393, Dunedin. Tsai, C. L., Huang, C. F., Lin, D. C., & Chang, S. S. (2000).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n three Different Badminton Overhead Strokes. Proceedings of the XV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831-834, Hong Kong.. 42.

(51) 附錄一 受試者同意書 您好: 本研究為碩士論文之實驗,所獲得的資料僅供研究之用,絕不外流。研究目的 主要探討羽球反拍切球與反拍殺球不同路線運動學參數的差異。依實驗研究規定及 保護受試者的健康與權益,研究者有責任將整個研究的過程向受試者告知,讓受試 者充分了解實驗流程,並隨時回答受試者的問題,且保護受試者實驗過程中的安全。 受試者在實驗過程若有任何不適,可以立刻要求終止實驗。若您願意參與本實驗, 請在同意書下方的簽名處簽名,及填寫聯絡資料,表示同意並遵守研究者所安排的 實驗內容。 論文題目: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指導教授:蔡虔祿教授 研究者:鄭任佑 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62 號 受試者簽名: 聯絡電話: 聯絡地址: 日期:中華民國___年__月__日 感謝您熱心配合,使本實驗可以順利進行,且對本研究貢獻良多,謝謝您。. 43.

(52) 附錄二 實驗受試者基本資料. 論文名稱:羽球後場反拍下壓球之運動學分析. 基本資料表 姓名. 出生年月日. 身高. 就讀學校. 體重. 系所. 年齡. 慣用手. 專長(單雙). 球齡. 肢段參數 左側. 肢段別. 右側. 腳長 膝寬 踝寬 手肘寬 腕寬 手掌厚 肩窩厚 髂寬. 44.

(5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專案執 行團隊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Pursuant to the service agreement made between the Permanent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Incorporated (“Grantor”) and the Grantee in respect of each approved programme funded b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