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The Ideas of Huma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Rousseau

,

Kant

,

and Humboldt

@hJ.-7f6

uu

@h.

u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cance of educational doctrines of

human

competence 吐evelopment.

I first discuss

the,、 ideas

of human

being proposed by Rousseau

,

Kant

,

and

Humbol此,

and indicate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al doctrines of competence developmen

t.

Then

,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lifelong education currently being

promoted,

I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octrines of huma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Keywords: Rousseau

,

J

.1.;

Kant

,

Immanuel;

Humboldt ,、rV ilhelm

von; Paulsen

,

Friedrich;

Spranger,

Eduard; Emil; formate Bildung;

Aufklarun 皂;

Unmundigkeit;

Neuhumanismus; kraft; Menschheitsidee; Elementarschule; Schulunterricht

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

潘慧玲

I 摘要]

本文皆在檢視自一九六 0 年代以來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情形。 研究發展的背景與研究發展的不同時期是首先探討的兩個重點。其次就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成果變項的測量、研究變項的選取、研究模式、 研究期間以及學校效能與其他研究領域發展的關聯性,作一綜合分析。 關鍵字﹒學校效能、有效能學校運動、學校改進

(2)

自有學校教育以來,人們便不禁要向學校究竟產生什麼效果?學校是否

有其成效?對於這類的問題,自一九六 0年代以來,閱始有了系統化的實徵

研究。而這類研究的開展,除了滿足對於教育的關懷外,事實上,尚涉及政

治領域的問題。因為一個政府通常在做經費預算決策時,需考量各項投資的

效益,教育投資當然也不例外 (Madaus , Airasi 閉,

&

Kellaghan

,

1980) 。

就在一個講求續效以及力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脈絡下,美國在一九六

0年代開始興起政策導向的研究,尤其在柯爾曼等人的認查報告書(

Coleman

et

泣, 1966) 出現後,更掀起學校效能的討論與研究熱潮,至一九七

0年代

中葉,美盛學校效能的研究領域逐漸成形。英國的起步比美國稽晚,其至一

九八0年代方有較為可觀之研究成果(Reynolds, 1992) 。至於其他歐洲、澳

洲、亞洲國家則於 九八0年代中期後開始複製或擴充美、英兩國的研究。

綜觀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雖說rmm聞始時是由美、英兩國所主導,尤其

是美國,然而近二十年來,其他國家對於這個領域的耕耘也有相當程度的貢

獻。其中尤有甚者如荷蘭,它自一九八

0年代中期後,有愈來愈積極的投入

與開發。它在一九九0年開始發行的「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進」窈刊(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對於學校效能研究的發展更是發揮

了推波助瀾之功。

在閱讀學校效能研究相關文獻時,發現要對這一個具有三十多年發展歷

史的研究領域做一個統整性與通盤性的介紹並不容易。區為,在以橫輪空間

的角度下筆時,所涉及的範園便不能僅限於美、英兩圈,其他重要國家的研

究成果也必須納入。然而在這麼做時,又會發現文獻資料蒐集困難,加上各

盛研究發展的背景不同、快f還不同,整理起來實非易事。而在以縱軸時闊的

角度撰寫詩,由於研究的發展與時俱進,一些早期研究的缺失,已在後期研

究中被改進。在這種情形下,詳加釐清過去學者對於學校效能研究的批判究

屬哪一哥哥期的作品,真是否仍適用於批判後期研究,乃成重要之務。衛言之,

本文在撰寫上有幾個特點.第一,在空間的廣度上,所分析的對象雖然無法

避免的需將著重點落在美、英兩國,但仍試著將觀注點績及於其他國家。第

二,在時間序列上,希望從一九六0年代介紹到一九九0年代的今日,如此

交織橫軸的空間角度與縱軸的詩間角度,希望儘可能地掌握學校效能研究領

盒、前

弓F t=I 域的開展與演變。第三,在勾勒整體研究領域的發展時,幾個屬於里程碑的 實徵研究將被凸顯出來,以呈現其在歷史脈絡中的階段性意義。

武、學校效能研究發展的背景

學校效能研究開始於一九六0 年代後潮,而各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以美

國進行得最早。如果我們仔細了解美國學校效能研究的起源與發展,可以發

現它與實際的行動改革是連結在一起的。

美國在二十世紀中期,人們開始將社會制度轉成自我知覺的層次,盟之 閱始試圖診斷社會病徵並力求改革。當學校在一九六0年代被宣於公共領域, 並被希冀成為社會改變的一個機制時,人們便不免要對學校所產生的效能進 行評估。當時除了社會重建進入自我意識的層面助長了美盛學校效能研究外, 教育經濟效益的考量與力求社會均等的意識型態是另外兩個助長因素

(Madaus

,

Airasian

,

&

Kellaghan

,

1980)

0 教育經濟學中側重教育投資的

效益性,尤其當時參與越戰的美國,對於經費使用的報酬率更需主語錄必較。

此外,一九六0年代的美國處於一個力求社會平等的文化脈絡裡,教育被視

為縮短文化不利見童與一般兒童成就差距的一項有利工具。當時美國國會相

信教育機會不均等是一存在的事實,唯為希望藉助研究提供學校改革的堅實

基礎,乃於一九六四年委託柯冒著曼(

James

Coleman) 進行 r 教育機會均等

調查研究 J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urvey) 。以柯駕曼為

首的研究群在受命後,於一九六五年開始研究,一九六六年準時交出報告, 此即一般所稱的柯爾曼報告書(Coleman

et a!.

,

1966) 。然而閣會未等研究

結果出爐即採取行動,這或許是區為當時在大社會 (Great Society) 理念的

推動下,美磁閣會認為避免種族、性別、階級等歧視的承諾行動(

affirmati ve

action) 在教育領域中勢在必行, r 提早開始 J 方案 (Head

Start Project)

與「小學與中學學校教育法案J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乃於一九六五年通過實施(Madaus,

Airasian

,

&

Kellaghan

,

1980)

而當時椅爾曼等人所作之研究便被視為學校效能研究之濫觴。

由於柯吾吾曼等人所提出的研究被解讀為學校並非造成學生學業成就差異

的主要因素,致使得許多後續研究者力圖提出設據駁斥上述說法。有聽學校

具有正面效果的研究紛紛出現,形成了美國在一九七

0年代的「有效能學校

(3)

明」學校可以產生效果。

至於英國,雖也算是學校效能研究起步較早的圓家, {旦較之美國,則晚

了一些。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受到早期研究的影響,例如美齒的柯爾曼報

告書與英國的←勞登( Plow吐en) 報告書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

1967) 均指棟學校對於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有限;另一方面,則可

能自於當時瀰漫了有關教育助長社會不平等以及孩子的可教育位源於個體、

家庭與社區的種種懇法。上述原因使得英國直至 九八0年代方於此領域中

累積較為豐厚的知識基礎 (Reynolds,

1992 :

2) 。

學、學校泣起研究的不同發展啼期

有瞬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曾有學者提出不伺的分期法。較為早期

的分類是美圖學者墨菲等人 (Murphy , Hallinger

,

&

Mesa

,

1985) 為了政策

分析的目的,將學校效能的演變劃分為三個不向但互為關聯的時期 (一)因素

確認持期 (factor

specification

period)

此時期主要在探掘有效能學校之

特徵;(二)概念架構發展時期(conceptual

framework development period)

此詩期研究主要在指認效能因素的功能,並將這些功能與因素加以組織,形

成邏輯性的類別,以作為政策與方案發展之用;(三模式發展時期 (model

de-velopment period)

此時期旨在發展模式來解釋研究結果,並提供學校改造

的指引,而模式的建立仍多倚賴前一時期所發展的概念架構。

不到十年後,英國學者雷諾斯與其不同國家的研究夥伴

(Reynolds

et

扎, 1994) 將時間縱軸往後延伸涵蓋墨菲等人(Murphy, Hallinger

,

&

Mesa

,

1985

)所無法納入的一九八五年後的作品,而將美國的學校成效研究(

School

Eff ects

Research) 百分成三個時期付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九年時期此

詩期主要的研究取徑概有兩類,一為教育產出功能(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 研究,柯爾曼等人之研究(Coleman

et a!.

,

1966) 即麗此類;另

一為極端組 (outlier) 研究,極端紐指的是

些在成就測驗上表現比預期的

好很多或差很多的學校;(:::)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時期﹒此時期雜陳並列

了一些不同的現象,初始時此領域的研究受到學界與大眾的獨白,

一九七九

年產生了 里程碑之研究 (Brookover

et a!.

,

1979) 。然至一九八0年代,

刻出琨對於研究方法論大加縫伐的聲音。此外,這時期除可看到以有效能學

校研究為基礎所推動的學校改變計畫,學校改進研究 (School Improvement

Studies) 亦聞自台屋里現; (三) 九八五年至今日幸期 針對前一時期研究的缺失, 此時期作了改進,而 些建韌性 (institutional) 的努力,如「美國教育研究

學會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學校效能「特別興

趣小組J

(Special Interest

Group) 與「毆立有效能學校研究與發展中心J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則,簡稱

NCESRD) 的設立,以及「學校效能與改進」研究期刊的出版,均有助於此 領域的發展。 至於荷蘭學者克里墨斯 (Creemers, 1996) 則將探討的對象擴及於美國 之外的國家,而作了兩大時期的分類 (一)第一代研究,所指的是一九六O末 期苓 九八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心第二代研究,則將一九八0年代中期 以後的作品劃歸此時期。 在檢視上述學者的分期系統後,可以發現有的分期較為籠統;有的較偏 於此領域本身研究焦點與方法演變的析論,有的則僅限於美國的研究或是未 能涵蓋一九八0年代中期以後的作品。為了將觀照童話擴及於多國的發展情形,

並將此領域PIT引發的實務層面,例如學校改進(school

improvement)

,亦

置入分析,乃嘗試作以下之分期。此外,為理解學校效能研究在實際教育環 境中所里顯的意義,亦進行教育改革脈絡的對照,然焦點僅放在美濁。這麼 做→方面是受限於心力, 方面則是由於美國一直是學校效能研究的主力場

域。

在進行學校效能研究不同時期的分析前,先就此一領域幾個值得注意的 現象作 綜合論述﹒(一)在檢視學校效能研究的起源時,可發現其教育改革意

識型態的驅動力量大於學術旨趣的追求(Ralph

&

Fennessey

,

1983

Scheerens

&

Bosk凹, 1997) 。美國在一九七0年代更形成了「有效能學校運

動 J 許多的推動者希望學校能夠幫劫學生獲得基本能力,放於許多地區實

施學校改進方案; (=)Jl:l研究領域在發展過程中意外地產生了第二工業 罔顧

性 (review) 文章。曾有學者(如 Creemers ,

1994 :

9) 指出此領域中的回顧

性文章甚而多於實徵研究,其中有幾篇具舉足輕重地位之作品,廣被引用,

此可如艾德蒙 (Ronald

Edmonds)

九七八年的文章1 趴scussion

of the

Literature

an吐 Issues

Related to Effective

Schooli咚" ,波基和史密斯

(p山 key

&

Smith

,

1983) 之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以及雷凡和雷

若特 (Levine

&

Lezot峙, 1990) 之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這些文章的主要重點在於整理出有 效能學校的特徵; (三)學校效能研究結果的提出在最初僅偏向於學校層級的因

(4)

素,教室層級的探討被另一獨立發展的教學效能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研究領域所囊括。然而近年來,學校效能研究的內涵不斷擴充,教室

層級也成為其中一項重要的探討因素;四這個領域約啟動由於和實務招遠結, 尤其初始的研究僅使用相關研究找尋有效能學校的特徵,故而呈現缺乏理論

依據的現象。近年來,學者們(女日Mortimore,

1992 ; Scheerens

&

Bask位,

1997 ; Slater

&

Teddl況,

1991 ; Stringfield

,

1995) 陸續呼籲學校效能領域中

應致力於理論的發展( Scheere肘,

&

Bosker

,

1997 : 266)

,故相闋的努力逐

漸顯現。以下即進一步就各時期的發展情形{乍一分析。

一、濫觴期:一九六0年代後期

九六0年代的美蜀,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意識型態下,啟動了柯爾 曼等人的調查研究 (Coleman

et a

I.,

1966) 。此研究針對全美4,000所中小學 校長、教師和學生進衍調查,調查範區涵蓋學校特徵(如設施、課程、教材 等)、教職員(如教師訓練、經驗、能力、態度等)、學生(如社經背景、 種族等)。此報告書的研究結果顯示:卜)家庭背景與學生成就間有關聯;

(=l

較之學校的影響力,家庭背景更能解釋學生成就間的差異。對於上述的結果,

一般人將之解讀為學校並未能造成差異

(Cohen ,

1982)

,故而引發許多的爭

議以及後績的研究。 在此濫觴時期,其他研究亦得到類似柯爾曼報告書的研究結論,此可如 英國一九六七年所發布的←勞登報告書o 這些研究發現使得這個時期充斥著 對於學校成效抱持悲觀的氣氛。

序潤其持與鮑斯可 (Scheerens

&

Bosker

,

1997) 曾區分五種與效能相關的

研究類型-村教育機會均等研究; (=)教育產出功能的經濟學研究;日補償方 案的評鑑研究,個)有效能學校研究與學校改進方案的評鑑;ffi)教師與教學效 能研究;並將柯爾曼報告書歸為上述的「教育機會均等研究」類型。不過,

另有人(如Reynolds

et a

I.,

1994) 將柯爾曼報告書歸入「教育產出功能J 類

型。「教育產出功能」研究係以經濟學觀點探討輸入與產出的關聯,亦即探 討學校資源的投入是否有益於學生成績的提升,然令人失望的是此類研究常

常得到不一致的結果 (Scheerens

&

Bosker

,

1997 :

144) 。

二、追求平等期:一九七 0年代

在柯爾曼報告書出爐後,美國傑恩克斯等人(J encks

et a

I.,

1972) 又進

一步指險家庭社經背景較之學校更能解釋學生學業成就的差異,為拒斥這類

說法,學者(如 Brookover

&

Lezot妞,

1979 ; Edmonds

,

1978

,

1979a ;

Weber

,

1971) 乃紛紛進行探究。他們親學校效能為一整體,將焦點置於學

校過程變項與成果變項閉的瞬遷,而非單純的檢視輸入(學校資源)與產出

(學生成就)間是否相頤,此 llP ,有效能學校 J

(effective

schools) 的研

究。在英國,學校效能也有與美國同樣的起源,早期研究(如Reynolds,

1976 ; Rutter

,

Maugha刃,

Mortimore

,

&

Oust凹, 1979) 試區反駁←勞登報告

書中有關個別學校成效的差異係由於學生的背曇因素所造成的說法。 在此詩期,出現了異於「教育功能產出 J 的研究取徑一一極端組的研究, 學者企圖透過正極端組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較期望高出甚多)或負極端 紐學校(學生學業成就表現較期望低落甚多)的探討,找出學校的特徵。不 過,學者的心力仍較集中於正極端組(即有效能學校)特徵的報導 (Reynolds

et

al 門 1994 )。韋伯 (Weber, 197 1)約研究為極端組取徑中之一例,它是一

九七0年代初期一項重要的作品o 透過示範學校的提名方式,韋氏從全美找 至~U95所有高比例文化不利學生的市區學校。在訪問其中的17所學校後,發現 六所未能達到其閱讀測驗成功的標準'六所未能符合其市區標準的要求,只 有四所學校同時符合兩項標準。其中兩所位於紐約市,一所在堪薩斯市,一 所在洛杉磯。經過學校的參觀訪談後,韋氏歸結出四所學校具有七項共同的

特徵 (Stringfield,

1994 : 76 ; Weber,

1971)

卜)強勢的課程領導。 口對學生具高度期望。 日良好的氣氛(有目標感、安靜、有秩序) 個)強誠閱讀(重視基本能力,並有額外的閱讀人員致力於教師發展) (西在閱讀教學上運用拼音。 的個別化教學(意指符應個別學生的需求) (七)對學生的進步情形作審慎的評量。 此外,在一九七0年代後期美、英兩國各有重要的研究產生,備受學界

與大眾媒體的關注 (Creemers,

1996 : 38)

,而在美觀吏蔚為有效能學校運

動。在有效能學校運動中,艾德蒙(Ronald Edmonds) 是最知名的一位發言

(5)

者 (Firestone , 1991) 。身為黑人的他,具有奮鬥熱誠與領袖魅力,為了貧窮

兒童與少數民族的受教機會,起而疾呼學校可以幫助貧窮兒童學習基本技能。 艾氏曾任教育局長,其主要關 f裹在應用研究改進學校教育,所代表的是實務

界。另一位代表研究社群的知名學者是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教授布魯克歌瓦

(Wilbur B.

Brookover) 。美國在此詩期重要的研究即出於上述二人之手(他

們的作品如 Brookover

et a!.

,

1979;

Edmon血,

1978

,

1979a;

E吐monds

&

Frederiks凹, 1979) 。其中艾德蒙於一九七八年採文獻分析與歸納方式,提

出與有效能學校招闋的五項因素,廣為人所使用 (Levine

&

Lezot妞,

1990) :

H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習得。 口對學生抱持高期望。 日強勢的行政領導 0 個)經常性地監督學生的進步情形。 (Jj)干IJ於學習的有秩序的氣氛。 而在英國,亦約於同 時間出版了 重要研究,魯特等人 (M.

Rutter

,

B. Maughan

,

P. Mortimore

,

&

J.

Guston) 於-九七九年所發表的〈一萬五

千小詩

中學與其對孩子的影響>

(Fifteen Thousand Hours: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ldren) 。魯氏等人於九七0至一九七四

年以 12所英國倫敦的都市中學為對象,進行一縱貫性研究。該研究至今仍被 視為佳作,主要特點在於學生成果變項的測量並不僅止於學業,其他因素如 出席率、犯罪率與學生的行為問題均涵蓋在內。Rutter於一九/\0 年歸結了 八項促使學校成為高效能的校內因素(潘慧玲,出版中 Creeme凹,

1996 :

39 ;

Reynol仇,

1992 : 8-9)

‘ 卜)學校中智能較高與較低的學生人數維持均衡。 匕)獎勵與懲罰制度:充分運用酬賞、讚美與鼓勵。 日學校的物質環境 良好的工作環境、對學生需求有所回應、良好的照 顧以及建築物的裝潰。 個)有充分讓學生負責任的機會,並能參與學校生活。 (到善用家庭作業,確立清楚的學業呂標,並有信任學生能力的氣氛。 的教師扮演正面性的角色模範,表現準H幸與樂於解決學生問題的行為。 化)良好的教室經營 事前準備課程、維持全班的注意力、獎賞好行為、 迅速處理干擾事件。 的強勢領導伴隨著民主的決策過程,讓所有教師在決策過程中都能表達 意見。 要言之, _.九七 0 年代的作品,一掃前一時期的陰霾'研究結果肯定學 校在學生成就的表現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學者指出不同效能的學校,其學生 的學業成績會有所不同。然而,正由於此一時期的作品旨在力棟學校可以造 成差異,故而學者多集中心力去找尋表現傑出之低社經學校,誠如前述的艾 德蒙,秉持平等理想的追求,呼籲為都市貧窮孩子創造有效能的學校

(E吐血 on缸,

1979a

,

b) 。此 時期以追求平等為核心,所進行的學校效能研

究,多以都市、低社經地位的學校為對象,故被認為忽略了情境 (context)

因素的考量 (Goo吐& Brop旬,

1986 ;

Teddl間, 1994) 。而伴隨其他方法論上

的缺失,引發了下一時期學者的批判。

三、批判期:一九八 0 年代初、中期

進入一九八0年代初期,美濁持續一九七0年代追求平等的信念,以有 效能學校研究發現為基礎,推動有效能學校方案。這些方案通常兼具研究基 礎與推動革新的性質。邁爾斯 (M.

B.

Miles) 與其同僚在一九八三年分析了 35個實施方案,發現其中有 21 個提到艾德蒙 (R. Edmonds) 的作品, 17個提

及布魯克歌瓦 (W.

B.

Brookover) 或雷若特(L.

W. Lezotte)

,

13個則提及

魯特 (M.

Rutter)

(Firestone

,

1991 :

16) 。另此時期亦興起了「學校改進 研究 J 此乃建基於大城市中有效能學校方案的實施結果 (Reynolds

et a

I.,

1994 )

吾人如將此詩期的發展主軸拉回學校效能研究峙,可發現相對於實務界 對於學校效能方案推動所表現出的積極與熱衷態度,學說t"j界在此時期則對於 早期學校效能研究展關嚴厲的抨擊,紛紛指練研究中有關取樣、方法等各方 面的缺失。有人付日 Purl∞Y

&

Sm拙, 1983) 指出研究對象多偏於低社經地 位、都市型的小學,其取樣的偏差將影響結果的適用性。另具平等理念,側 重學校改進的取向亦招致學者的批評(如 Ralph

&

Fenness句,

1983)

,因為 立墓於不同學習環境所發展的有效能學校方案恐無法應用於中吾土綠與郊區的

學校。這樣的批評一直持續至戶九八0 年代中期。

由於學術界對於早期研究抱持著負函性約看法,故而表現出來的態度過

異於實務界,他們多半對於學校效能研究顯得興趣缺缺。在一九八四年「美

國教育研究學會」的學校效能「特別興趣小組」場次中,僅寥寥數人參加

(Teddlie

&

Stringfield

,

1993)

,而庫本 (Cuban, 1993) 亦指出當時博士班

的研究生將此類主題置入不獨碰之列。IllS事實徵研究並不多兒,可見者僅如

(6)

泰德利與史敦符德 (Te通 d1ie

&

Stringfiel丘, 1993) 於一九八0年所進行的長

期性研究 o 相較於美國,荷蘭的學校效能研究此持開始聽芽,其係種基於教師效能、

教師行為與教室本位 (classroom-based) 的研究( Creeme凹, 1996) 。另與

美國不同的是,加拿大學校改進研究的拓展較學校效能為旱, 九八0年代

初期先出現了學校改進研究(如 Fullan , 1982) 。

四、追求效率期:一九八 0 年代中期以後至今

美國有效能學校運動在一九七九年開展後,兼具了研究與實務傾向,然

至一九八0年代中期,很明顯的整個重點落在推廣工作上,尤其九八六年

由學校效能運動領導人雷若特 (L.

W.

Lezotte) 所成立的「國立有效能學校

研究與發展中心 J

(NCESRD)

,對於學校效能方案的推動提供了許多實質

上的幫助 o 美國會計署 (U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估計在一九八八年

全美約有41%的學區實施了使用學校效能研究的方案,其中半數的方案始於

一九八六至九八八年期間(Firestone, 1991) 。

除了實務工作的推動,學校效能研究在此時期躍入一個不同的階段。鑑

於前一時期學者所做的各種批判,以及吉德與伯若非

(Good

&

Brop旬,

1986

)所提出的建設俊意見,此時期開始致力於研究方法的改善。例如使用

了新的統計方式,如階層線性模式 (Hierachical

Linear

Mo通elling ,簡稱

HLM) 以及在研究中加入了教室觀察(Creemers,

1996)

,另亦重視情境因

素的檢視。學者將此領域中追求平等的理念轉為效率(efficiency) 的追求。

此時期要間的不僅是我們如何為不利兒童創造較好的學校?還要問我們如何

為所有的學生創造較好的學校? (Teddl時,

1994 :

87)故而此時期,開始以

不向社經地位、年級與國家的學校進行研究。此外,往昔研究使用相關研究

找尋學校效能的特徵'缺乏理論依據,此持期乃嘗試發展理論解釋學校的成

效。權變理論的概念會被用來解釋學校效能因著情境而有所變化的現象(如

Slater

&

Teddlie

,

1991 ; Teddlie

&

Stringfield,

1993)

在此時期有兩項值得一提的實徵作品,一為英國墨提莫等人(p

Mortimore

,

P.

Sammons

,

L.

Stoll

,

D. Lewis

,

&

R.

Ecob) 於一九八八年所作

之 f 學校有影響﹒年輕歲月 J (School Matters: The Junior Years) 研究;

另一為美國泰德利與史敦符德(C.

Teddlie

&

S.

Stringfiel 吐)於一九九三年

所發表的「學校造成差異 J

(Schools make a

d叮叮ence)

0

墨提莫等人的研究以 50 所小學為探討對象,以四年時間觀察 2,000 名學生

在學業與社會層面的進步情形,最後指出有效能學校具有下列的十二項特徵

有目的性的領導;副校長的參與;教師的參與;教師闊的一致性,結構性的

上課時間安排;其智能挑戰性的教學;以工作為中心的環境;有一定的上課

焦點,師生闊的充分溝通,完整的記錄,家長的參與;正面性的氣氛

(Creeme 凹,

1996 : 41-42 ; Mortimore et a

i.,

1988 ; Reynolds

,

1992 :

11-13) 。

泰德利與史教符德 (Te吐dlie

&

Stringfield

,

1993) 在美國所做的研究,

則以路易士安那州學校為對象,始於一九八0年,結束於一九九二年,全程

分四階段。第一階段( 1980-82年)是一前導研究 (pilot

study)

;第二階段

(

1982-84年)是一鉅觀層面的過程

結果研究,研究對象為76所三年級學

生的學校,第三階段 (1984-88年)、第四階段( 1988-92年)則是微觀層次的

縱貫性研究,研究對象為八紐自己對的小學,進行了主要達七年的個案研究。要

言之,該研究的探討範疇包括鉅觀與微觀的學校、教室層級;研究方法兼採 量化與質性技術 o 研究結果發現有效能與無效能兩類極端的學校類型間有差

異存在;有效能學校具有如下之特徵:學生有較多的工作時間;教授新教材,

鼓勵學生獨立作業,對學生真高期望,使用正向增強,僅出現少量的教室干 擾,堅強的紀律;展示學生約作品等。

在國際學校效能研究的舞台上,美國原扮演著耀眼的角色 , i旦隨著其他

國家在一九八0年代逐步地發展,舞台上一枝獨秀的情景不再。一些要角躍

入了這塊獨地,歐洲、澳洲與亞洲的一些國家開始以美、英兩國的研究成果 為基礎,進行複製或擴充的工作。

荷蘭在一九八0 中期後,可看到企蜀找尋有效能學校特徵的努力。學者

們複製美國的研究,結果發琨美國學校效能的五因素模式,並無法完全適用

於荷蘭的學校系統。另一受到關注的議題是學校效能的穩定性,透過不同年 份、群體的研究,學者們希冀了解學校效能是否可以持續。結果有學者的研 究發現(如 Bosker ,

Guldemond

,

Hofman

,

&

Hofma口,

1988 ; Hofman

&

Oorburg

,

1988)

,支持了穩定性的看法仔!自Reynolds

et

泣, 1994) 。

在加拿大,對於學校效能研究的關注往往被學校改進研究所遮掩,且其

理論與背景多以他國研究為基礎。2日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檢視學校效能

的三個面向,學校氣氛、有效的領導與教師效能(Reynolds

et a

i.,

1994) 。

至於紐澳,學校效能研究數量現仍不多,其中大多與學校改進相關。肯德衡

與史斌克 (Cal益、Nell

&

Spinks) 一九八八年的 "The

Self Managing School"

(7)

在澳洲的傳統中,對於學校效能的關切主要是去討論效能概念的哲學與價值

立場,以及探究存在於不同教育組成體(如家長、教師、校長、其他等)的

效能歷程,其所有可能的定義 (Reynolds

et a

I.,

1994) 。 香港地區雖於一九八 0年初期便開始推動 系列的學校改進政策,但罕 見學校效能的研究。相關的研究苛責日一九八六年鄭燕祥進行的探究,其在檢 視學校效能與校長領導風格、組織氣氛的關連情形。另有兩項較為新近的大 型研究 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群所作的「香港中學系統的效能調 查 J 另-為鄭燕祥所領導的「香港小學的教育品質﹒指標與組織要素」計 畫 (Reynolds

et

al刊 1994

)

反觀圈內,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始自一九八0年代中期(作品如方德隆,

民75) ,至今十多年,研究多屬零星的個人作品,且多為學位論文,筆者所

參與的「國際學校效能研究計畫 J

(International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rogramme

l 簡稱ISERP) 為一例外。這些學位論文依其性質大致

可分為兩類: (-4第一類是採問卷方式調查學校效能的高低,再以不同的變項

與學校效能作相闕,多年來此領域的學位論文多半循此模式(如方德隆,民

75

;李皓光,民斜,吳i 青山,民78; 吳璧如,民旬,林金福,民81 ;林新發, 民79 ;陳淑嬌,民78 ;陳慶端,只75 ;游進年,民79 ;楊煥烘,民77; 劉春 榮,民81 等)日第二類則是以問卷調查方法找尋學校效能的評量指標(如 吳清山,民78 ;蔡培林,民82) ,此類研究仍屬少數,國內相關學位論文整 理如衰 。檢視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圈內在這領域的耕耘,並未能如美、英 等園,亟力找尋有效能學校的特徵。反之,國內多數的研究者通常採用國外 學者所發展的量表,透過問卷調查進行學校變項(如組織結構、組織文化、 校長領導等)與學校效能高低的相關分析。這種情形事實上也可在香港早期 的研究中看到,但其近年來已跳脫此種集臼,致力於學校效能的認查與指標 的建立。台灣雖然也有學校效能指標建立的研究,唯一方面因屬學位論文, 規模較小,一方面則多未能脫離他國概念與觀點的套用。 當吾人檢視不同盟家的學校效能研究結果時,可發現其中存在著許多的 共通性,而在與過去研究相較峙,亦可看到有其共同之處。雖是如此,卻發 現有些學校效能特徵並無法適用於每一個圓家,儕女日美國的研究強調強勢校 長領導的重要性,英國則發現校長、副校長、教師參與決定等因素均與效能 相關;而在荷蘭,對學生的經常性評鑑與教育領導二的素皆未能有效地解釋

學校效能( Creeme間, 1996) 。有鑑於此,學者們乃企圖以系統性的跨國研

究,尋找各圓學校效能守主徵的共1奇與差異因素,這也是前所述及的,此符其時 問始重視情境因素的考量。筆者所參與的「國際學校效能研究計畫 J (ISERP) 即為此時期國際性合作中之例。 表一 圈內學校效能相關學位論文一覽表

「研究

研究者 題 自 主要自變項 依變項 對象 林新發(民 79) 我[ijJ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 校長領導行為、 組織結效 工專 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 組織氣氛 關係之研究 方德隆(民 75)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 組織結構 組織效能 能織係之研究 i 陳淑矯(民 78) 留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 校長領導型式、 組織效能 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防傢 教師工作投入 之研究 園中 游進年(民 82) 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 學校氣氛 學校效能 能之關舔研究 林金福(民 81) 園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 校長領導型式 學校效能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教師工作投入 蔡培林(民 82) 屆民中學學校管理模式與學 學校管理型態 學校效能 校效能照係之研究 陳慶瑞(民 75) 曹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 校長領導模式 學校組織效能 之研究 楊煥烘(民77) 園小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成 校長領導型式 教師工作滿意 熟度之配合對教師工作滿意 教師成熟度之配 組織效能 及組織效能認知的影響 三p、 吳清山(民 78) 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校效 管理模式 學校效能 國小 能開係之研究 吳璧如(民 79) 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 組織文化 組織效能 能之關係研究 劉春榮(民 81) 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 組織結構、組織 學校效能 諾與學校效能惜 i 係研究 承諾 丰皓光(民 84)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 樣本的背景變項 學校效能評量 之研究 指標重要性 知覺與現況感 受

(8)

ISERP 始於一九九二年,所參與的國家或地區,除我國外,尚有美國、 英園、荷蘭、挪威、加拿大、澳洲及香港等。為了改進以往研究的缺失, ISERP 在研究設計上做了較為周詳的考量:採用多因子 (ml山i-factor) 、多

層次 (multi-level) 的研究設計。在多因子方面,顧及先前變項、過程變項

與成果變項等三類。在多層次方面,囊括鉅觀層次(如社會文化背景、劉家 教育政策)與微觀層次(如校長領導、教室中教師教學活動等)變項。另者, 為降低文化因素的干擾,各國決定以數學科為研究範圈,數學科成績便被用

來做為區別樣本學校效能的規準;而中、{It社經水準學校的七歲兒童成為計

畫開始時的研究對象。這項計畫前後持續數年,資料蒐集的工作雖已於一九 九五年完成,整體計畫的國際比較成果則仍處於準備出版的狀態,不過屬於 撞車內部分的研究結果已於前幾年發表於不同的專案報告中(如李球吟、潘慧 玲,民的;黃政傑、李球吟、張新仁、清慧玲,民 82 ;黃政傑、李除吟、張 新仁、潘慧玲,民 86 ;張新仁,民的;潘慧玲、葉嘉惠,民 83

)

肆、管效能學技實做研究的合析

誠如前述,與效能相闋的研究有多類,其中以有效能學校研究取向與學 校效能領域最為相闕,故此處以有效能學校的實徵研究為範圈,就其研究方 法、研究對象、成果變項的測量、研究變項的選取、研究模式、研究期間、 與其他研究領域發展的關聯等項,進行檢視,關注的焦點將置於隨著時間遷 移所產生的轉變現象。

一、研究方法

早期學校效能研究概籠罩於量化研究派典的氛區下,許多研究利用現成 資料庫進行統計分析或是採用問卷調查方法,了解學校效能的特徵。克理墨

斯 (Creemers, 1996) 提及一九七0年代使用正、負極端組設計的研究,其

資料多採自現成的資料庫。例如艾德蒙和其伺僚 (Edmonds

&

Frederiks間,

1979

)在其研究中,第一部分作了許多數學、閱讀測驗與家庭社經背景的相

關分析,第二部分則重新分析了柯爾曼等人 (Coleman

et a

i.,

1966) 之調查

資料。另布魯克歡瓦等人 (Brookover

et a

i.,

1979) 在其針對68所學校所進

行的研究中,資料蒐集採用了問卷調查,包括對四、五年級學生、校長與教 師的施測。

至 九八0年代,開始有較多質性方法的採用,學者或使用教室觀察,

或使用陪談以作較深入的探討(如 Teddlie

&

Stringfield

,

1993) 。然而,各

國研究至今,仍有十分強調量化取向的國家,荷蘭便是其中的一個。

二、研究對象

誠如前述,學校效能研究在一九七0年代重視平等的理念,主張貧窮孩

子也能習得基本能力,因之,早期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城市、低社經的學校(如

Edmonds

,

1979a

,

b ; Weber

,

1971) 。艾德蒙所提出的五因素說曾被斥為只適

用於城市地區較低社經背景的學校。經過一九八0年代學者的批判,研究對

象遂涵蓋中社經地位、郊區與鄉村學校。

另者,早期研究旨在檢跟學校是否有其成效,故將對象置於基礎教育階

段。一九七0年代的作品,除了魯特等人 (Rutter

et

吼, 1979) 以英國中等

教育階段為探討對象外,其餘多以小學為研究樣本。

三、成果變項的測量

學校效能研究在初期發展時較關切讓孩子在學校習得基本能力,飽之,

學生成果變項的測量,往往限於學業成績,尤其是偏向較低層次認知能力的

評量。學者們不斷反省學校效能之意義與內涵,認為不該僅用學業成績作為

效能的指標,故而,較高的認知能力(例如思考能力等),以及情意、社會

層面的測量(諸如社會行為、對學校的態度等),後來漸為學者所採納,做

為測量學生成果的變項(如黃政傑、李昧吟、張新仁、潘慧玲,民鉤,

Mortimore et a

i.,

1988 ; Rutter et a

i.,

1979 ;

Ted吐lie

&

Stringfield

,

1993) 。

四、研究變項的選取

早期教育產出功能研究的重點在於檢iTI寬輸入變項對於產出變項有{可預測

力,對於其間的學校歷程則待之為 黑盒子,未能加以探討。後來的有效能

學校研究希望了解是什麼因素造成了學生的差異,故 些過程變項逐步進入

了研究者的視野。例如布魯克歐瓦等人 (Brookover

et a

i.,

1979) 納入學校

氣氛的探討,魯特等人 (Rutter

et

泣, 1979) 則檢視對於學業的重視程度、

(9)

背料來源

1.

Murphy

,

P.

Halling肘,

&

R. P. Mesa

(1

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 and developing

;i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

t.

Teacher College Record

,

86(4)

,

620

﹒課程與教學的組織 規範 緊密聯結的課程 一期望 學習機會 組織的過程 直接式教學 合作性的過程 4咀

'

一凝聚力和支持 ﹒課程與教學的支持 ﹒結構 一明確的學術目標 參與機會 教學領導 酬賞和認可 經常性的檢核 安全‘有秩序的環境 結構性的教職員發展 一家庭 學校的支持 學校環境 ﹒學生成就 ﹒學生行為 學生學習結果 圈二多層面學校奴能模式 學校技術層面 圖一 單一方向性的學校效能模式

管料來源 1.

Murphy

,

P. Hallinger

,

&

R. P. Mesa (1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s and developing a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

t.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

86(4)

,

619

五、研究模式

區旦→日至可→ 1 !j\,£!j\'IiI已

教師在課堂中的行為、獎罰方式、學生的責任與學校參與情形等變項。

此外,情境因素量是另一重要的考量。 f自若非與吉德 (Good

&

Brop旬,

1986

)在回顧學校效能研究的文章中指陳往昔研究不重視情境因素,然而此 種情形自 九八0 年代中期後已有改善。研究者(女DHallinger

&

Murphy

,

1986 ;

T巴拉dlie

&

Stringfiled

,

1985

Wimpe1berg

,

Teddl芯,

&

Stringfi1ed

,

1989

)紛紛納入社經背景、年級、城鄉別等變項(引自Reynolds 目前

31)

,甚至是國則變項(如ISERP研究) ,以了解這些不同的脈絡因素是否

影響研究結果的詮釋。

大多的研究模式在早斯作品中所呈現的是學→方向的考量,其假定了一

個三步驟的過程,亦即探討學校如何透過整體特徵面約營造,形塑學校氣氛,

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如l圖一所示 (Murphy,

Hallinger

, &

Mesa

,

1985

)。逐漸地,單 方向性的模式無法詮釋許多所觀察到的現象,學者們

乃提出不同的研究模式,強調變項之間的互動性,並涵蓋了不同層面的考量,

此可如墨菲等人 (M盯phy ,

Hallinger

,

&

Mesa

,

1985) 與序漓斯 (Scheere肘,

1990

)所提出的模式(詳圖二、三)。另在「國際學校效能研究計畫」

(ISERP) 中所提出的模式,考量了鉅觀與微觀層次,而在學生的成果變項

(10)

宵料來濃 川c咄he帥er阻

ren

缸叩n肘叫

1閻s (ο阱

990的).岫o∞o叫1 e伯et叩les阻s 閃s間ea帥aJ仙he

祖e de肝vel

由句pm叩

of

proc臼es品sind刮Ie阻at岫or凹s

of

sch抽。∞o剖I

f

閒ett叩叫o叫叩mn呵1啥g.

School

Effe卸ctJV,間e叩'n呵ess

and

School

lmpr,叩o悶'menlι, I川(1),

73

成果變項 學笙 1.數學科學業成就 2. 學生態度(自我 概念、數學起度 、學習態度〕 3. 民主態度 4. 制握信念

5 出席辜

!

一一--.一一 圓囡 囡際學校毅能比較研究模式 過程變項 (一)學友膺品才 i 教職員工生人數 2 辦學目標 3. 學校組織和管理 ω 垂直灰原話 1 教師背景(性別、受教背景‘進修 情形、任教年膏、擔任職務‘教學 時數) 2. 數學課程/教學 3. 親師 1彈擊 4 教師期望 5 教師制握信念 6 教學行為(教師引導‘學生/小組 ﹒管理/組織) 7 教學品質(教室管理技巧、維持適 當的教室行為、維持學生注意力‘ 提供學生練習及復習、展現發問技 巧‘呈現多種教學行為、營造積極 學習氣氛,促進正冉的自我概念、 佈置積極的教室環境) 背景變項

鉅 II JfI 改

l 社會 經濟與文化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2 教育制度 3. 教育經曹 4 教師實格、進修、待遇 5 數學課程/教科書政策 6. 教學措施 7. 評鑑措施 先前變項 學笙 l 數學科學業 成就 2 智力 3. 性別 4. 家長的社經 地位 ﹒產出 學生成就(就以 下區章作校正) 一先前的成就 智力 社經地位

J

固三學枝頭能整合模式 ﹒背景 較高行政層級且可給于的成就鼓舞 教育消曹主義的發展

一共變項,如學校大小‘學生的組成、學校類型﹒郊區/市區

﹒過程

「軍在百頁-

-

-i

!

一成就導向政策的程度

i

l

一教育的領導

|

|

一教師的告作性計畫與共識

i

i

一就內容和正式結構而言,學i

!

校課程的章質

i

l

有秩序的氣氛

i

l

評鍾的潛力

1

:二三工二三

i 班級層次

i

i

學習持閱(包括家庭作業〕 i

l

一結構性教學

(

1

學習機會

i

i

一學生進步的高度期望

i

i

一評鑑與翰核學生進步的情形l

l

一增強

i

﹒輸入 教師經驗 每位學生 苦用 家長支持

(11)

參考書目

方德隆(民 75 )。留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致能觀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至五 口口

T五、#主

雷諾斯和史拓 (Reynolds

&

Stoll

,

1996) 指出學校改進研究的學者(如

Fullan

,

Hall 與 Miles 等人)所使昂的學校改進策略,很少是周到學校效能研 究所提供的知識基礎。近年來,學者呼籲應致力於此二研究領域的結合,目 前已可看到部分的努力成果。雷諾斯等人所編的"Making Goo丘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即在探討此二領域各自

發展的情形,並尋求彼此結合的途徑。另荷蘭所出版的「學校效能與學校改 進」期刊,從其于自名便可知其努力的方向。 已有三十多年發展歷史的學校效能研究領域,雖然曾經遭受方法論的權 伐,不過各國學者在回顧、綜合不同實徵研究的發現後,1lU給了我們一個大 致清楚的輪廓,讓我們了解到促進學校效能的共同因素為何(Scheere肘,&

Bosker

,

1997 :

207) 。而一些國際性研究亦讓吾人認知到學校效能特徵有其 脈絡的適用性,各圓對於有效能學校特徵的發現並非完全一致。 在肯定學校效能領域開發所提供的貢獻之餘,事實上,我們也應該看到 了此領域發展所遇到的瓶頸。首先是它的發展不能僅是死守學術研究的本分 而不往前路,進而推動學校的革新工作。因此,我們看到過去美國以學校效

能研究成果為依據,所實施的學校改進方案,而近十餘年來,學校效能與學

校改進研究也逐漸地合流發展。其次,除了不同的文化脈絡對於學校效能會 有不同的詮釋外,不同年代亦可能產生不同的學校效能特徵。近年來,各國

所積極推動的學校本位革新,以及一些授權賦能(

empowermen t

)的領導概

念,都使得學校效能研究面臨概念轉化的必要性。故今後此研究領域可朝以 下的方向繼續努力:發展學校效能的理論、深化研究方法、增加長期性研究、 精緻化研究模式、擴展國際性合作、結合其他學術領域進行探究、並配合教 師專業化與結合學校改進研究,以期教育品質的提升。

在學校效能研究開始前,有關教學效果以及不同教學方法與教科書使用

所產生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便已經開始了( Creeme凹, 1996) ,研究結果顯

示某些教師行為、教學方法的特徵與教科書的使用有助於學生成就的提升,

這領域的相關研究在前後出版的教學研究手冊(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中 (Gage,

1963 ; Travers

,

1973 ; Wittrock

,

1986)

,曾有詳盡的

回顧。然而這個領域在過去的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與學校效能研究領域是

各自獨立發展的。在一九八六年的教學研究手冊中,古德與

f白若非 (Good

&

Brop旬, 1986) 針對學校效能研究撰寫了一篇回顧性文章,而在同一手冊

中,也刊登了伯若非與吉德 (Brophy

&

Goo丘, 1986) 罔顧教學效能研究的文

章。在這兩篇文章中,共有328筆文獻被列舉,但其中只有9筆文獻是被共同

引用的。由此明顯看出,教學效能研究與學校效能研究長期以來分途發展的

事實。然近年來有關教育產出的綜合整理報告中,開始結合了學校與教室層

級中的輸入與過程變項,而在新近的研究中,多層級的研究模式更納入了學

校與教室層級變項的考量(如黃政傑、李盼〈吟、張新仁、潘慧玲,民 86

;

Teddlie

&

Stringfield,

1993)

0

學校效能研究領域除與教師效能研究有所關遠,其與學校改進研究亦存

在著弔詭的關係。從前面的分析中可知,早期學校效能研究具有濃厚教育改

革的意識型態,故有許多學校效能方案的推動,用以改變學校,提供不利兒

童良好的學習環境。識此之故,在實務界,學校效能與學校改造是相互關連

的,然而在學術界,卻可見到學校效能研究與學校改進研究獨立發展的現象。

七、與其他研究領域的關聯

綜觀學校效能的研究多偏於短期性質,郎在一個時崗點上測量學生成就。

然而有關效能是否具有穩定性 (stability) ,是學者們日益關切的重點。故

而,將研究時間拉長,於不同的時間點測量成果變項,成為學界漸漸使用的

方法,例如墨提莫等人 (Mortimore

et a!.

,

1988) 以四年的時間進行2,000個

學生學業與社會層面表現的追蹤,泰德利與史敦符德 (Ted也ie

&

Stringfiel忌,

1993

)的研究則自一九八 0年持續至一九九三年,其中花費七年的時闖進行

十六所學校配對的個案研究。

(12)

李睞。寺、潘慧玲(民83 )。圓小學校效能對學生數學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李皓光(民 84 )。讀民小學學校教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民78 )。國民小學管理模式與學枝頭能關係之研究。圓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璧如(民'19 )。圓其小學組纖文化與級路線能之鶴係研究。國立高雄都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e 林金結(民 8]) 。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與學校效能闖係之研究。毆立政治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新發(民79 )。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經串串氣氛與組織績效闖係之研究。 獨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新仁(民 83 )。不同學校教能的劉小教師教學行為之觀察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學系。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3 日1I1-S-0 17-013 。 陳淑嬌(民 78 )。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形式、教卸工作投入與組緝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領慶瑞(民75 )。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道局性之研究。獨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 游進年(民 79 )。圓民中學組緣氯氛與學校教能之關係研究。圈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李睞。寺、張新仁、潘慧玲(民 82 )。劉際有殼學校管理與教學合作之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政傑、李球吟、張新仁、潘慧玲(民 86 )。園民小學學校教能縱貫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楊煥烘(民77 )。國小校長領導形丈與數師成熟度之配合對教師工作滿意及經鐵畫畫能認 知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民 8]) 。國民小學組緩結構、組織承諾與學校強能闢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 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慧玲、葉嘉惠(民 83 )。一假區小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科會補助 大學生暑期參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4-01 芯-C003-01-025日。 蔡培林(民 82 )。區民中學學校管理縷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出版中)。學校效能相關概念的釐析。教育研究資訊。

Brookover

,

W.

B.,

Beady

,

C.

,

Flood

,

P.

,

Schweitzer

,

J.

, & W臼enbaker,

J. (1979).

Sc渦。of

social system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chool can make a

difference.

New

York: Praeger

Brophy

,

J.

,

&

Good

,

T.

(1

986).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achievemen

t.

In M. C

Wittrock

(Ed.)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

pp.325-375)

NewYork: MacMilhm

Cohen

,

M. (1982).

Effective

schools: Accumulating

research

findings.

American

Education (Jan-Feb)

,

13-16

Coleman

,

J. S.

,

Campbell

,

E.

Q.,

Hobson

, C.

F.

, McPartlan益, J., Moo述,

A. M.

,

Weifeld

,

F. D.

, &

York

,

R. L.

(1

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Creemers

,

B. P. M.

(1

996). The history

,

value and purpose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D. Reynolds

,

B. P.

~在 Creemers,

P S. Nesserlrodt

,

E. C. Schaffer

,

S

Stringfield

,

& C.

Teddlie (Eds.)

,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9-23). NY:

Pergamon一

Creemers

,

B. P. M. (1996).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knowledge base. In D. Reynolds

,

R. Bollen

,

B.

Creeme 間,

D. Hopkins

, L.

Stoll

, &

N. Lagerweij (Eds.)

,

Making good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

{j

y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pp.36-58). New

York: Routledge

Cuban

, L. (1

993). Forewnrd. In C. Teddlie

&

S.

S甘ingfield

(Eds.)

,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ix-xi).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epartment of Eudcation and Science

(1

967).

Ch

jJ

dren and their primary schools

London: HMSO. (The Plowden Report)

Edmonds. R. R.

(l

979a). 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

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37

(1),

15-24

Edmonds. R. R.

(J

979b). Some schools work and more can.

Social Pa

Ji

cy

,

9 (2)

, 28刁2

Edmonds. R. R.

(1

981). Making public schools effective.

Social Policy

,

12

, 56品。

Edmonds. R. R.

, &

Frederiksen

,

J. R.

(1

979).

Search for effective schools: The identi

fj.

cation and

ana佇到's

of city

schools 的at

are instr

lJ

ctionally effective for

poor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70 396)

Firestone

,

W. A.

(1

991). Educators

,

researchers and the effective schools movement

In J. R.

Bli 間,

W. A. Firestone

, & C.

E. Richards (Eds.)

,

Rethinking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12-27). Englewood Cliffs

,

NJ: Prentice Hall

Fullan

,

M. G.

(1

982).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ge

,

N.

L.

(Ed.) (1963).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cago:

Ran西 McNally

Good

,

T.

L.,

&

Brop旬,

J. E.

(1

986). School effects. In M. Wittrock (Ed.)

,

Handbn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

,

pp

.5

70-602). New York: MacMillan

(13)

&

Michelson. S. (1972).

Inequality: A re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New York: Basics

Levine

,

D. U.

, &

Lezotte

, L.

W. (1990). Unusually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National Center for Effective School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

Madison

,

WI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0 032)

Marla帥,

G. F.

,

Airasian

,

P. W.

, &

Kellaghan

,

T.

(1

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Mortimore

,

P. (1992). Issu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D. Reynolds

&

P. Cuttance

(Eds.)

,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Cassell

Mortimore

,

P.

,

Sammons

,

P.

,

Stoll

, L.. Lew間,

D.

, &

Ecob

,

R. (1988).

School matters:

The junior years. Somerset

,

England: Open Books.

Murphy

,

J.

,

Hallinger. P.

, &

Mesa

, R.

P.

(1

985). School effectiveness: Checking

prog-ress and assumptions and developing a role for state and federal government

Teachers Co

l/

ege Record

,

86 (4)

,

615-641

Purkey

,

S. C.

, &

Smith

,

M. S.

(1

983). Effective schools: A review.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83 (4)

,

427-452

Ralph

,

J. R.

, &

Fennessey

,

J.

(1

983). Science or refor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ef-fective schools mode

l.

Phi Delta Kappan

,

63

,

689-694

Reynolds

,

D.

(1

992).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British literature. In D. Reynolds

,

&

P. euttance (Eds.)

,

School effectiv

e-ness: Research

,

policy and practice (pp

.l

-24). London: Cassell

Reynolds

,

D.

,

Bollen

, R., Creeme凹, B., Hopkir間,

D.

,

Stoll

, L., &

Lagerweij

,

N. (Eds.)

(1

996). Making good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

e-ment (pp.94-112). New York: Routledge

Reynolds

,

D.

,

Teddlie

,

C.

,

Creemers

,

B. P. M.

,

Cheng

,

Y.

c., Dundas,鼠,

Green

B.,

Epp

,

1.

R.

,

Hauge

,

T. E.

,

Schaffer

,

E. C.

, &

Stringfield

,

S. (1994). School

effective-ness rtsearch: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In D. Reynolds

,

B.

P. M

Creemers

,

P S.

Nesserlro 缸,

E. C. Schaffer

,

S. Stringfield

, &,

C. Teddlie

(Eds.)

,

Advances in s(: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25占 1).

NY: Pergamon.

Reynolds

,

D.

, &

Stoll

, -L. (1

996). Merg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he knowledge bases. In D. Reynolds

,

R. Bollen

, B. Creeme凹, D.

Hopkins

,

L.

Stoll

,

&

N. Lagerweij (Eds.)

,

Making good schools: Linking school effectiv

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pp.94-112). New York: Routledge

Rutter

,

M.

,

Maughan

, 鼠,

Mortimore

, P吋& Oust凹,

1.

(1979).

Fifteen thousand hours: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ldren. Cambridge

,

MA:

Har'.'ard

Uni-versity Press

Scheerens

,

J. (1990).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indicators of school functio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

I (I),

61-80

Scheerens

, J. ,在 Bosker ,

R.

(1

997).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Pergamon

Slater

,

R.

0.

, & Te吐dlie, C.

(1991). Toward a theory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lea吐,

ership.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

3,

247-257

Stringfield

,

S. C.

(1

994). Outlier studi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D. Reynolds

, B.

P

M. Creemers

,

P S.

Nesserlro血,

E. C. Schaffer

,

S. Stringfield

, &,

C. Teddlie

(E吐 s.),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73-83). NY

Pergamon

Stringfield

,

S.

C. (1

995). Attempting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The

case

for

school

evolving

into

high

reliability

organization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

6

,

67-96

Ted廿 lie,

C.

(1

994). The study of context in school effects research: History

,

methods

,

results

,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In D. Reynolds

, B.

P. M.

Creeme凹,

P S

Nesserlrodt

,

E. C. Schaffer

,

S. Stringfield

, &,

C. Teddlie

(E西s.),

Advances in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85-110). NY: Pergamon.

Teddlie

,

C.

, &

Stringfield

,

S. (1993).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 Lessons learned from

a IO-year study of school effec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ravers

,

R. M. W. (Ed.)

(1

973).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Chicago

Rand McNally

Wittrock

,

M. (Ed.)

(1

986).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 New York

(14)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rea

'df;ul-.f2切fJ- Va且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area since the 1960s. First

,

the background and

different period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re explored. Then

,

the

empirical

school effective studies are analyzed

from

aspacts of

research methods

,

sampling

,

measurement of outcome

,

the

selection

of variables

,

research models

,

study period

,

and the links with other

academic

areas.

Keywords: School Effectiveness

,

Effective School Movement

,

School Improvement

九 0 年代中小學

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

張明輝

E 摘要]

九 0 年代,我國中小學學校組織,受到校園民主化趨勢以及相關教

育法令公布的影響,產生前所未見的變革,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及中小學,

為目應此種變革趨勢,除了調整其專業領導的魚色與行政運作方式外,

在中小學的實質教育內涵與發展趨勢上,也已進行若干的調整與改革;

而九 0 年代有關教育先進國家,在中小學學校教育的革新方面,亦已投

注相當多的心力並已進行實質的改革,以因應二十一世紀人才培養的趨

勢。

本文首先引介美函、英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等l@]家有瞬中小學

學校教育革新的主要策略,其次,分析我國在向一時期中小學學校教育

的重要革新政策與措施;再就我國與教育先進劉家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

之共同特徵加以歸納析述,另則預測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的可能動向以

為參考。

關鍵詞 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a good school, one works

 After a school term ends, schools shoul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 plans and all aspects of their work over the past year (Evaluation) before setting up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Fukien Secondary School Affiliated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Chow (Eds.), Changing classroom and changing schools: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pp. Hong Kong: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Briefing Seminar for School Leaders of WiFi 900 Schools... Coherent Development of IT in Education Strategi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for Fostering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3.1 Phase I and Phase II Impact Study reports, as a composite, have concluded that with self-evaluation centre stage i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ri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