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諮詢簡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諮詢簡介"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焦、深化、持續

更新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小一至中六)

諮詢簡介

課程發展議會

二零一五年十一月

(2)

目錄

前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焦、深化、持續 i 1. 為何需要更新及如何更新?

1.1 配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最 新發展

1.2 回應環境變遷

1.3 發揮優勢,力補不足

p. 1

2. 有哪些主要的更新項目?

2.1 課程宗旨 2.2 課程架構

2.3 教學方法(包括電子學習)

2.4 評估

2.5 課程規劃及管理

p. 3

3. 有甚麼支援策略?

3.1 學與教資源

3.2 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進修

3.3 與校外組織合作,提升學校能力

p. 16

4. 常見問題 p. 18

附錄一: 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p. 21

(3)

附錄二: 更新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 程架構圖示

p. 22

附錄三: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六個學習範 疇的副範疇和角度的更新

p. 23

附錄四: 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範疇的學習重點更 新

p. 25

附錄五: 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學習範疇的核心元 素/必須學習的內容更新

p. 32

附錄六: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下的課程更 新發展重點的推行範例

p. 40

附錄七: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之 2002 年及 2016 年版本的主要區別對照表

p. 48

(4)

前言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 聚焦、深化、持續

自2001 年起推出的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一直推動課程及教學改進,旨在促進學 生全人發展,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以達至終身學習為目標。過去十多年來,

學校在課程改革中已取得一定成就,例如:培育了新一代的學生,他們較以往的 學生更主動積極、靈活多變及擁有更強的可遷移技能,且在閱讀能力、數學及科 學的卓越表現備受國際認可;教學實現了範式轉移,由老師主導變為以學生為 本;學校的評估文化改變,更着重促進學習的評估以及作為學習的評估;更多校 内及跨校教師協作亦相應發展。

正當我們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同時,香港以至全球均出現許多變化和挑戰,

如經濟、科學、科技、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隨著課程改革踏入更新的階段,

我們必須加強學會學習課程改革,令已取得的成就可以持續及深化,並且聚焦新 課程元素,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裝備學生應付本地及國際社會上的各種轉變。

這次學校課程的更新(又稱「學會學習2.0」)建基於實踐經驗和美好成果,是十 多年前推行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提升版。這不是「新增」措施,而是未來五至十 年更精準及更聚焦地推動學會學習的持續旅程。這次學校課程更新仍以學生為 本,繼續以學習為中心,尤重優化學習質素和效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加 強關注學生在未來十年通過跨學習領域所發展的必備個人素質,以及發展重點,

如跨課程語文學習、資訊素養及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等,並 配合更新的學習宗旨、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以迅速地回應香港以至全球社 會環境的不同變化。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針對這次學校課程更新的修訂,已於2014 年 年中完成。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及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的更新工作亦正進行,並會 在2016 年完成諮詢後提供給學校參考。教育局鼓勵學校按需要聚焦、深化、持 續校本課程發展,以進一步改善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本諮詢文件介紹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相關的主要更新項目及課

(5)

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並提供教學示例,闡述如何在本學習領域施行有關重 點,尤其在學習宗旨/目標、課程規劃、學與教,以及評估方面供學校參考。學 校在制定2016/17 學年的課程規劃時,可結合諮詢文件的更新項目和課程持續更 新的發展重點,並按照校情、老師的準備情況和學生的需要作考慮。由於這次學 校課程的更新對未來十年的校本課程發展具有影響,並且是制定將來課程更新方 向,以及規劃如何持續現行課程改革的依據,因此我們希望各持份者,特別是學 界,向我們提供意見及回饋。若對本諮詢文件有任何意見,歡迎於2016 年 2 月 15 日前致函: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213 號 胡忠大廈13 樓 1319 室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總課程發展主任(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傳真號碼:2573 5299 電郵:ccdopshe@edb.gov.hk

(6)

1. 為何需要更新及如何更新?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2016)是由課程發展議 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委員會編訂,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 引(小一至中三)(2002)的更新版,並延伸至包括三年高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 教育。

本課程指引的更新內容配合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主導原則和經修訂的學校教育 宗旨,有關後兩者的詳情可參閱《學校課程持續更新:聚焦、深化、持續 概覽》。

世事變化多端,發展一日千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必須與時並 進,以助學生做好準備,應付二十一世紀的生活及工作;同時培育他們成為有學 識、有能力、有責任感的公民,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社會的發展出一分力。以 下將闡述是次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更新的由來。

1.1 配合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最新發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訂出學習架構,有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促進個 人成長,體現公民角色。具體而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旨在讓學生 發掘自我價值及發揮潛能、與他人建立良好而緊密的關係、認識並欣賞人類共同 締造的歷史文化、培養博愛胸襟、發揮尊重多元的精神以造福社會;促進學生對 社會、國家以至全球的當代發展的認識,培養對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責任感。

為落實上述的課程目標,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為學生描繪出不同時 地、制度、文化、價值觀下的社會處境,使他們認識現今世界,分析現在與過去 的關係,思考未來的種種可能,並指導他們融會不同學科的知識,理解不同社會 背景下的事件、人類行為及議題。

在教學方面,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一貫着重透過探究和參與進行學 習,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各式各樣的跨課程和課程以外的活動,與同儕共同 構建知識,為學校和社會的福祉作出貢獻。為支援學生學習,本課程繼續提供機 會,讓學生在真實、富啟發性的學習氣氛下學習;強調學習內容的選擇須與日常 生活、社會發展互相扣連,以配合瞬息萬變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

總括而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學科的發展和本地、國家以及全球社 會的演化均促使本學習領域引入新的內容和知識,裝備學生以應付變化多端的世 情

(7)

1.2 回應環境變遷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情,學校為下一代提供全面教育,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以應對 變化多端的新形勢,至為逼切。學生需要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包括對自己、社 區、國家以至世界的認識,發展人文向度及理解該向度在研習不同科目的作用。

面對種種轉變和發展,學生要學會慎思明辨、發揮創意、積極思考、解決問題,

亦要為參與公民事務,投身社會做好準備。

在本地層面,香港維持高度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仍要面對在社會、經濟、政治、

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挑戰,例如貧窮問題、人力資源錯配、青年失業問題、社會 因對政制發展而各執己見,以及社會發展與文化或環境保育之間的爭議。在國家 層面,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亦面臨種種挑戰:社會方面,人口老化、勞動 人口遷移、城市急速發展;經濟方面,各行各業的競爭優勢有待增強,亦要將「一 帶一路」落實為可行的經濟發展策略;政治方面,需提高管治水平,包括依法治 國等;文化方面,需著眼於加強歷史文物及文化的保育;以及在環境方面,需多 加關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等。在全球層面,全球化一方面為人類發展帶來利益和 新的文化面貌,另一方面亦提高了社會大眾對國際議題的關注和參與。與此同 時,大眾日益關切可能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政治及環境問題,例如目前國際 政局的重大衝突、環球經濟問題和環境議題。

整體而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必須與時並進,引入發展重點,

以培養學生的各種才能和品格,為現在的學業與未來的升學及就業打好基礎,亦 為公民及社會參與作好準備,以回應本地、國家以至全球瞬息萬變的形勢。

1.3 發揮優勢,力補不足

在課程發展議會編制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2002)的引導下所推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已取得以下成 果1

課程組織方面:本學習領域的多個科目採用開放和靈活的課程架構,有助學 校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方便不同學習單元或科目的整合;

課程統籌方面:學校委派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統籌主任,負責課程規劃及 管理,促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各科目之間的合作;

       

1相關資料整合自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檢討研究(2011)、課程發展視察活動、

與教師進行的小組訪問,以及質素保證組視學報告。

(8)

學校文化方面:教師共同備課,準備及分享教材;鼓勵學習領域內外的合作,

從而建立協作文化;

學與教方面:教師採用各種學與教策略及評估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學習 經歷,包括探究學習,以及着重培養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溝通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等能夠用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各科目的共通能力;

學生參與方面:推行四個關鍵項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參與的機 會,尤其是專題研習,有助學生發展探究能力、擴闊學習經歷,在實際處境 中運用所學。

不過在過去十多年,在實施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時仍有不足,須 加以關注:

需要加強高小與初中課程及初中與高中課程的銜接;

需要確保小學常識科及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各科目的課時充裕,亦要 均衡地涵蓋各個範疇及其相關學習重點,讓學生充分掌握科目知識,這點對 初中生尤其重要;

需要加強評估與課程規劃的聯繫,善用評估所得數據,以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需要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為升讀高中及往後升學做好準備;

需要提升學生對國際議題的興趣,以培養全球視野。

學校課程的持續更新乃是2001 年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延續。十五年來,我們在 學校推行改革,亦完成了新學制中期檢討,從之前的改革中汲取經驗,為進一步 改善學校課程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次課程更新鼓勵學校發揮現有優勢,及時改善 不足之處。

總的來說,我們提出以下主要更新項目,以回應教育趨勢和本地及國際社會的各 種變化,並為現在及未來五至十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及 實施提出建議。

2. 有哪些主要的更新項目?

本部分提出本學習領域課程的主要更新範圍,配合持續更新學校課程的發展重 點,並就中、小學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及推行作出建議。

(9)

2.1 課程宗旨

按照學校教育的學習宗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宗旨定出本學 習領域課程的大方向。

學校教育的學習宗旨

根據透過不同渠道所蒐集的資料顯示,學校一致認同七個學習宗旨能滿足二十 一世紀學生的學習需要,並認為這些學習宗旨應繼續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及終 身學習的能力為重心,同時需因應社會的轉變,以及從學校和各學習領域在課 程改革汲取的經驗之上作出更新。

七個學習宗旨更新如下:

1. 掌握兩文三語,有利更好學習和生活;

2. 獲取和建構廣闊而穩固的知識基礎,能夠理解當今影響學習者個人、社 會、國家及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3. 綜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並成為獨立及自主學習者,以利未來進修和工 作;

4.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持守正面 價值觀和態度,珍視中華文化和尊重社會上的多元性;

5. 靈活、有效和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

6. 了解本身的興趣、性向和能力,因應志向,為未來進修和就業,發展和反 思個人目標;

7.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體藝活動,並懂得欣賞運動及藝術。

附錄一列出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2.1.1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課程宗旨、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闡述本學 習領域課程的整體方向。是次課程更新並無更改課程宗旨及學習目標。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課程宗旨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社會和世界,維 持健康的個人發展,成為具有信心、知識與責任感的人,從而為家庭、社區、國 家及世界謀求幸福。」(附錄七,第 2.1.1 章,第 49 頁)。學習目標是基於課程宗 旨,列出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得到的具體內容。在本課程中,學生將學會發展健康 的生活模式、理解歷史對現今及未來的影響、欣賞本身所屬文化及他人的文化、

理解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致力維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解充分運用資源的理 念,以及表現主動而具責任感的公民精神(附錄七,第 2.1.2 章,第 49 頁)。

(10)

配合上述學習目標,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訂定六個範疇裡的學習重 點,明確地定出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中應學習的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附 錄七,第 2.1.3 章,第 49 頁)。我們擬對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的六個範疇的學習 重點作有需要的更新,以切合預期學習成果。總體而言,我們建議作出四方面的 改變:

豐富現有學習重點的說明(例如加入新元素、更新術語、潤飾用詞等);

將現有的學習重點結合或分拆為新項目;

增加新的學習重點,以取代與各範疇關係較弱或不合時宜的項目、豐富現有 的學習重點,或配合新增的的副範疇;

刪去關係較弱或不合時宜的說明。

附錄四列出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範疇中建議更新的學習重點。

2.1.2

是次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更新方向

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著眼於學校課程需要改善的地方。基於上述重 點,我們就現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提出三個更新方向。

(1) 聚焦:人文素養,企業家精神

人文素養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一直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的重要目標,旨 在讓他們重視人文關懷。具備人文素養的學生,會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

他們懂得自尊自重,追求自我實現,尋求生命的意義和追求卓越。當他們與別人 相處時,會懂得互相尊重和平等地對待別人。他們視個人利益和共同福祉同樣重 要,會致力建立一個關愛和包容的社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他們珍視歷史和 文化作為人類的共同經驗,加強他們對美的欣賞能力,以及致力推動可持續發 展,讓人們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讓他們:

相信自己是獨特和有價值的、對自己有高期望和經常追求卓越;

關注他人的福祉和願意為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珍視歷史和文化作為人類的共同經歷;

加強對美的欣賞能力;及

熱愛大自然和關注它的可持續發展。

請參閱附錄6.1有關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課題示例。

(11)

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是指樂於構思嶄新意念的精神和將意念實踐的能力。個人、社會及人 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活動可幫助學生發展與企業家精神相關的特質,例如:

具備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積極主動和承擔責任;

預計和承擔風險,並為可能的失敗作準備;

敢於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意志堅定,努力不懈;及

把握未來機遇。

請參閱附錄6.2的示例,了解如何透過經濟科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

(2) 深化:

《基本法》教育、電子教學和共通能力

《基本法》教育

《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以法律文件的形式闡明「一國兩制」

的重要理念,表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以及香港 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同時,《基本法》亦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同政策的 落實。

為發展《基本法》教育不同的目標,教育局將繼續依循「多重進路、互相配合」

的策略,支援及加強《基本法》教育,以提升中、小學學生對《基本法》中「一 國兩制」的概念的認識,以及了解《基本法》與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鼓勵學生了解《基本法》,並非只限於豐富其關於地區性、國際性和全球性的知 識,更重要的是能加強他們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包括法律、公義、國民身份認 同、民主、自由、個人權利、平等、包容、尊重不同意見和理性,以培育學生成 為有識見、富責任感的公民,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的福祉作 出承擔和貢獻。教師須按課程、學齡,以及學生需要,靈活選取多元化的學與教 資源,從不同角度教授《基本法》,以及提供學習機會,讓學生明白、實踐和反 思學習內容。

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學生可透過小學的常識課程、中學的中國歷 史、世界歷史、生活與社會等課程,明白「一國兩制」的歷史背景和原則,認識

《基本法》的基本概念和背後的理念。負責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老師在教導 學生認識《基本法》時,應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評估策略,如探討議題、釐 清價值觀、電子教學、體驗學習、參與式學習等。

(12)

附錄 6.3 列出教育局為了在初中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推廣《基本法》

教育而製作的資源。

電子學習

資訊素養意指有效及合乎道德地使用資訊的能力和態度,目的是幫助學生:(i) 認識對資訊的需求;(ii)找出、評估、提取、整理和表達資訊;(iii)創建新的想法;

(iv)應付資訊世界的變化;和(v)秉持使用資訊的道德操守,避免作出缺德的行為,

例如網絡欺凌及侵犯知識產權。

我們建議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推廣電子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資訊 素養。電子學習是指一種開放而靈活的學習模式,透過應用電子媒介(包括數碼 資源及通訊工具)以達至學習的目標。電子學習的重點在於提升學校的學與教效 能,以及協助培養學生在二十一世紀必備的能力(如自主學習)。教師可就此發 展教學造詣,透過電子學習提升、改良及完善現有的學與教策略,或開展新的教 學法。

請參考附錄 6.4 的示例,了解如何把流動學習融入地理科實地考察。

共通能力

自2001 年起,我們已針對二十一世紀學生的學習所需,在學校課程中識別了九 項至為重要的共通能力。建基於課改的實踐經驗、社會變化以及最新研究結果,

為了讓教師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使學生能綜合應用共通能力,上述九項共通能 力按性質分成三組:基礎能力、思考能力、個人及社交能力。

基礎能力 思考能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溝通能力 明辨性思考能力3 自我管理能力

數學能力1 創造力 自學能力2

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 協作能力

注1 和 2:在《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 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2001),1稱為運算能力,2稱 為研習能力。

注3:過去譯作「批判性思考」。2015 年起,建議使用「明辨性思考」作為 critical thinking 的中 譯,以強調其要義是謹慎思考,明辨分析。為保持課程文件用語的一致性,所有於2015 年或以 後更新的中、小學課程文件均會相應更新。我們理解其他華語地區的教育專業部門及群體仍多採 用「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思維」,我們將按需要予以註明。

(13)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透過適切的學與教活動,為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 習情境,以發展共通能力,以及學習領域/科目為本的專門技能。學校應整體規 劃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有關的學與教活動,讓學生能有效並合宜地發 展個別或不同組別的共通能力。

附錄 6.5 示範如何設計學與教活動,促進學生發展整全性思考能力。

(3) 持續: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跨課程語文學習

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課程發展議會於2001 年訂立的七個學習宗旨之一,是讓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的 國民身份,致力貢獻國家和社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2001)的小學 課程架構亦強調「把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列作小學常識科新課程架構下六個 學習範疇之一」,而「在不同類型中學就讀的初中生,均須學習中國歷史及中華 文化,因為兩者都是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課程的必需學習內容」。

為配合已更新的學校教育的學習宗旨第四項(本簡介,第 2.1 章,第 4 頁),培 養學生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及鼓勵學生欣賞中華文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 領域將繼續致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正面觀感,以及對國家、文化 和人類的責任感。學校可透過小學常識科、中學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地理、生 活與社會等科目,教導學生認識中國現代發展及《基本法》,加深學生對國家的 認識。學校可以自行設計跨課程的學習活動,把有關課題內相關的學習元素串連 起來,例如幫助學生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不同面向。學校亦可透過舉辦跨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範疇或科目的內地交流活動,為學生帶來極具意義的學 習體驗。

跨課程語文學習

跨課程語文學習是綜合語文學習和科目內容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向,讓學生通過語 文,以全面和綜合的方式,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獲取知識和發展 技能。語文教師集中幫助學生掌握如何準確運用語文(例如詞彙和語法),讓他 們認識文意連貫和措辭恰當的重要性。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教師則 可以在學與教過程中,着意使用相應的語文闡釋科目內容,以促進學生把語文知 識和技能轉移至人文學科的學習,同時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相關的語文知識和技 能完成課業,以顯示他們對科目內容的掌握。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教師與英國語文/中國語文教師可通過以下方 式進行協作,以促進跨課程語文學習:

(14)

訂定學習切入點和可行目標,擬訂教學計劃和進度,幫助學生轉移相關的語 文知識和技能;

發展能連繫學生學習經歷的學、教、評材料和活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與英國語文/中國語文科共同擬訂一個主 題,讓學生閱讀及討論相關材料,並安排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或任務,以拓 寬他們的學習經歷;

讓學生多接觸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典型文章類型(例如:論說 文體);及

教授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相關的語用功能(例如:比較和對比、

闡述),以幫助學生完成相關學習領域的課業。

2.1.3

統一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

學習目標

我們擬在有關課程更新的重點方面增添兩個分項。首先,附錄七,第 2.1.2.1 章

(第 49 頁)將清楚說明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現有的學習目標和所建 議的課程更新重點的目的有甚麼關連,以幫助教師了解有關重點並非新事物,早 已在課程中出現。另外,基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各科內容性質不同,附錄七,

第 2.1.2.2 章(第 49 頁)強調因為不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有著不同的 內容本質,故此在各科目中發展有關重點的優次是有所不同的。

2.1.4

發展跨學習領域學習活動以支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的

STEM 教育

STEM 是 代 表 科 學 (Science) 、 科 技 (Technology) 、 工 程 (Engineering) 及 數 學 (Mathematics)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在本地現行課程中,STEM 教育是透 過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及數學教育學習領域推動,其宗旨是:

在科學、科技及數學相關範疇讓學生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

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及

提倡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態度。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與 STEM 教育的預期學習成果有共通之處,尤 其在促進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理解和應用,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協 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並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等。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能促進 STEM 教育。透過跨學習領域的科目協 作,為學生提供機會,加強他們綜合及應用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及 其他科目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並透過解難來發展相關的技能、價值觀和態度。

(15)

2.2 課程架構

2.2.1

把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納入為重要的課程目的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提供一個框架讓學校自行規劃和發展校 本課程,提供學生所需的學習經歷,以達至課程宗旨。該課程架構列出學生在各 個學習階段應有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為緊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各 科的最新發展,照顧本地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不同需求,以及學生發展所需(附 錄七,第 2.2.1 章,第 50 頁),我們擬更新 2002 年制訂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 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把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納入為重要課程目的,透 過多元化的課程組織模式,在教學和校內評估相輔相成下,把課程目標一一實 現。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經更新後會保持靈活開放,容許學 校和教師自行決定採用最切合學校環境和學生需要的課程組織模式,同時緊貼香 港社會和世界轉變(附錄七,第 2.2.2 章,第 50 頁)。靈活開放的課程架構亦有 助加強學校和教師對課程的擁有感。附錄二以圖表展示擬更新後的個人、社會及 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

2.2.2

更新副範疇及探究角度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六個學習範疇擬保持不變(附錄七,第 2.2.3 章,第 50 頁)。透過這六個學習範疇,學生可認識個人和群體(範疇 1 和 6)

與時間(範疇2)、空間和環境(範疇 4)的關係,以及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質世 界的位置(範疇3 和 5)。六個學習範疇及副範疇訂定學生需掌握的主要概念、

知識以及探究角度。是次課程更新雖不會修訂範疇1 的副範疇,但擬改動先後次 序,使學習內容更為順序。至於範疇 2、3、4、5、6 則擬新增副範疇,以納入相 應範疇之相關科目的新內容和知識。附錄三列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六個學習範疇的副範疇內容和探究角度的修訂建議。

2.2.3

更新核心元素

本課程提供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旨在幫助學校為本學習領域進行課程 規劃和檢視,以確保課程能平均分配六個學習範疇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在第一至 第三學習階段達到各範疇的預期學習成果。我們建議本課程的核心元素作必要的 更新,內容大致如下:

改善核心元素的現有內容(如引入新元素、更新專有名詞、修飾用字等。);

整理現有內容,並加以綜合;

增添新內容,以取代與各範疇關係較弱和過時的內容、豐富現有內容,或對 應新增的副範疇;及

刪除與各範疇關係較弱和過時的內容。

(16)

附錄五列出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學習範疇的核心元素/必須學習的內容的更新建 議。

2.2.4

提升共通能力

我們建議修訂在2001 年提出的九項共通能力,優化和更新共通能力在各學習階 段的學習目標及注釋,以緊貼教育研究的最新發展,以及香港社會和世界的轉變

(附錄七,第 2.2.7 章,第 50 頁)。我們提出兩個修訂方向:第一是把九項共通 能力分成三組,包括基礎能力、思考能力及個人及社交能力,以鞏固各項能力之 間的關連;第二將相關的共通能力組成綜合運用的共通能力(例如協作式解決問 題能力、整全性思考能力),以加強學生對各項共通能力的了解和綜合運用。協 作式解決問題能力涉及綜合運用三項共通能力於解決問題,分別是協作能力、溝 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而整全性思考能力則涉及綜合運用明辨性思考能力、創 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於處理複雜的問題或議題。

2.2.5

鼓勵培養及發揮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會繼續着重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

(附錄七,第 2.2.8.章,第 50 頁)。本章以2002 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 領域課程指引》的同名章節為本,介紹有助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的學習環 境和機會(如六個學習範疇的研習、《基本法》教育、跨學習領域的教學活動等)。

學校在推行價值觀教育時須注意兩點:第一是學校應繼續致力推廣七種首要的價 值觀和態度,以及學校所着重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第二是着重培養學生在不同 情況運用首要價值觀和態度的能力,並教導學生在作決定時反思這些價值觀和態 度。

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教育/培育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連繫各學習領域/

科目的不同範圍、德育及公民教育、跨課程學習活動和全方位學習經歷。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8 年提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架構,列出七個首要培育 的價值觀和態度。這些價值觀和態度,反映了中國和西方文化/價值觀,亦配 合學生與社會的需要,對學生全人發展至為重要。該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 態度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

我們建議學校於推行價值觀教育及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時,應聯繫個 人、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的不同層面,並配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情。

學校應以全校參與模式進行課程規劃,緊密聯繫各學習領域/科目,設計相關 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價值觀教育可呈現於相關課題和合適的學與教活動當中,幫助學生如何應用和

(17)

思考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或可引入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能從多角度認識議題,

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分析,並持守正面價值觀和態度,作為判斷和決策的依據。

2.2.6

加強中國歷史及文化教學和《基本法》教育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在更新課程後有兩大重點:第一是繼續加強中國 歷史及文化教學(附錄七,第 2.2.5 章,第 50 頁),我們擬保持本部分內容不變;

第二是擬新增加強《基本法》教育(附錄七,第 2.2.6 章,第 50 頁)的章節,加 深學生對《基本法》的歷史背景和「一國兩制」原則的了解,以及認識《基本法》

部分章節的內容和背後理念。

有關不同的課程組織和課時的分配,可參閱本簡介第2.5.2 章。有關個人、社會 及人文教育不同科目與其他學習領域的協作,可參閱本簡介第2.5.2 章內有關透 過跨課程研習促進學生對國家的認識的示例,以及本簡介第2.1.4 章有關在本學 習領域透過跨學習領域協作支援STEM 教育的說明。

2.3 教學方法(包括電子教學)

2.3.1

更新教學設計原則

為幫助學校和教師把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融入實際教學(附錄七,第

4.1 章,第 52 頁)

,我們擬對教學設計的主導原則作有需要的更新。修訂着重與 時並進,配合科目和教學方法的轉變(特別是重點推動電子教學,利用創新的教 學法幫助學生在資訊時代學習)、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所需等。另外,修訂後的 原則亦着重選擇最切合學習目標、學生能力和學習需要的教學策略,善用教師在 課堂設計和教學的專業知識,以及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2.3.2

改變教學方法,提升學與教成效

我們會繼續強調探究學習、專題研習和全方位學習,作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學習領域的學與教的取向的重要性。我們擬新增兩個章節。首先,附錄七的第

4.2 章(第 52 至 53 頁)主要闡述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教學中,

推行課程更新發展重點的策略。本章以 2002 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 域課程指引》「學與教的取向」一節之內容為本,重新整理和編排,配以示例解 說,突出各發展重點之間的關係,闡釋如何細心規劃單一學習活動,有效呼應各 項發展重點(包括人文素養、企業家精神、電子學習、共通能力及促進學生對國 家的認識)。其次,附錄七的第 4.3 章(第 53 頁)主要講述如何在個人、社會及 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改進教學方法,以提升學與教的成效。此章節亦建議兩項支援 學生的措施,第一是為學生提供學習專科用語的支援,以加強學生在特定科目的 閱讀和寫作能力,提升學生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成效。第二

(18)

是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包括議題為本的探究方法),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機 會。

2.3.3

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會繼續着重照顧學習者多樣性(附錄七,第

4.4 章,第 53 頁)

。本章以2002 年《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

「照顧學習差異」之內容為本,增加兩大重點:第一是強調在個人、社會及人文 教育學習領域中常見的各項學生特質;第二是提倡採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包括 適異性教學、翻轉課堂),以照顧學習者多樣性。

2.4 評估

2.4.1

更新校內評估設計原則香港在課程改革的短期及中期

評估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以及香港在課程改革的短期和中期檢討中所辨識與評估 相關的議題,為更新評估策略提供了背景。我們擬修訂設計評估模式的原則,以 配合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經修訂後,評估模式會更着重提供適時而有 效的回饋,讓學生參與評估過程,將評估視為學與教的一環,以及使初中及高中 的評估方式互相配合(附錄七,第 5.1 節,第 54 頁)。

2.4.2

評估學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與電子評估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將繼續着重運用不同的評估模式(包括測驗 和考試、學生自評與同儕互評、專題研習、作業、價值觀和態度評估),以達到 不同的評估目的,亦擬配合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增加兩個重點,即「如何評 估學校課持續程更新的發展重點」及「如何在學校推行電子評估」(附錄七,第

5.2 節,第 54 至 55 頁)

2.4.3

校內及校外評估主導原則

我們擬添加兩個新章節。第一是關於校內評估,為主流學生、資優學生及有特殊 教育需要的學生制定校內評估主導原則,並闡釋學校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 習領域全面評估架構的發展(附錄七,第5.3節,第55頁)。除此之外,《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2002)中關於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 的原有內容將有所延伸,包括討論「對學習的評估」、「促進學習的評估」及「作 為學習的評估」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將總結性評估用於進 展 性 用途,有效提 高學生的學習成效(附錄七,第5.3節,第55頁)。第二是關於校外評估,將著眼 於新公開考試措施帶來的轉變,以及學校應如何幫助學生做好準備,迎接公開考 試(附錄七,第5.4節,第55至56頁)。

(19)

有關《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2002)及其更新版本的主要 區別,請參閱附錄七的對照表。

2.5 課程規劃及管理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將繼續着重提供均衡涵蓋六個學習範疇的課程,

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我們擬修訂課程規劃及管理方式,以及課程調適或校本 課程規劃主導原則,幫助學校及教師規劃及管理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相關科目課程。

2.5.1

課程規劃的五個階段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即將推出)提出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分為五個階段,這項 建議可應用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為學校及教師提供學習領域/科 目層面的校本課程規劃方法(附錄七,第 3.2 節,第 51 頁)。課程規劃的五個階 段,即(1)情景分析;(2)課程規劃和資源配置;(3)推行課程;(4)持續監督;及(5) 檢討與評鑑,將有詳細介紹,並舉例說明這五個階段如何能應用於學校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課程規劃,以配合學校 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

2.5.2

校本課程規劃主導原則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2002)建議的校本課程發展原則 將有所擴展,成為一個包括課程調適/校本課程規劃主導原則的新章節(附錄 七,第 3.3 節,第 51 至 52 頁)。該章節強調10 項主導原則,當中「綜合採納學 校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及「加強電子學習」這兩項原則與課程更新的發展 重點最有直接關聯。

在規劃及管理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或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 課程時,應特別留意以下幾點:

不同學習階段的銜接(附錄七,第 2.3.1,2.3.2,3.3 及 3.4 節,第 50 至 52 頁)

重視不同學習階段的銜接,確保學生掌握升讀下一學習階段所需的知 識、技能及價值觀和態度。由高小至初中及由初中至高中學習階段的銜 接尤其重要,能確保各學習階段順利進行,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 發展。

(20)

與其他學習領域的銜接(附錄七,第 3.3 節,第 51 至 52 頁)

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生須運用從不同學習階段汲取的知識、技能、價值 觀和態度,從而豐富及加深學習經歷。這類綜合學習活動有助鼓勵教師 同心協力,實現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例如:運用初中的跨課程研習 引導學生把不同科目(如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及或宗 教科)的有關元素連繫起來,幫助學生理解「一帶一路」的不同範疇(如 涉及國家地區的不同歷史和文化、全球的經濟和政治情勢、中國不同地 區的經濟發展、香港特區的優勢和潛力,以及合作的機制和重點)。

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之間的關聯(附錄七,第 2.2.9 節,第 50 頁)

六個學習範疇的學習目標訂定學生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中 應學到的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在課程規劃及教學方面,應強調 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之間的關聯,以幫助學生達至個人、社會及 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促進全人發展。

課程組織的不同模式(附錄七,第 2.3 節,第 50 至 51 頁)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開放靈活,學校可採用不同 課程組織模式,以達至課程要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提供 不同的課程組織模式(即獨立科目模式、綜合課程模式、混合模式)。

學校應採用最符合學生需要及學校條件的課程組織模式,以提高學生的 學習效能。

學校應對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初中課程進行檢視,以確保課 程滿足本學習領域課程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平等的學習機會。為 此,我們將提供一份課程檢視表,供學校採用/選用。

課程時間分配(附錄七,第 1.24 及 3.5 節,第 48 及 52 頁)

小學常識科的課時應佔總課時的 12%至 15%。學校可將其中 80%的課 時用於學習核心元素,並將其餘20%的時間靈活分配至其他與個人、社 會及人文教育相關的學習機會(例如引進新的學習元素、在課堂或全方 位學習環境中深入探究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課題),藉此創造課程空 間。

初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課時應佔總課時的 15%至 20%。本學習 領域的課程架構開放靈活,學校可採用不同的課程組織模式,以達至學 習目標。學校可透用採用另類的上課時間表,靈活運用學習時間。例如:

可於一個學期安排兩個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每週四節課,每節 40 分鐘;而不是全年安排四個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每週兩節 課,每節40 分鐘。

(21)

在初中層面,無論學校採用哪種課程組織模式來推行個人、社會及人文 教育學習領域課程,都應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總課時的25%時間用 於中國歷史及文化的教學。

為促進高中通識科及其他高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有效銜接,

以及加強沒有修讀高中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目的理科學生在相關方 面的學習,學校不妨為這些高中學生提供一系列與個人、社會及人文教 育相關的學習經歷,例如班主任課、週會、聯課活動等,增加他們不同 的學習經歷,提高他們對選修科目的人文層面的理解及興趣。

3. 有甚麼支援策略?

3.1 學與教資源

優質的教學資源可幫助學生學習,支援教師的促導角色(附錄七,第 6.1 節,第

56 頁)。隨著資訊年代的到來,電子學習已成為教學法發展的重要趨勢。有見

及此,運用教學資源以支援學生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學習,尤其 是自主學習,將着重以下幾方面:運用電子資源(附錄七,第 6.2 節,第 56 頁);

運用學校圖書館及其他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及社區資源)(附錄七,第 6.2.2 節,

第 57 頁);以及如何在數碼時代下管理學校及社區資源(附錄七,第 6.3 節,

第 57 頁)。

3.2 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

課程領導與教師的專業發展是透過提高教師能力,以加強學校推行改革動力的重 要策略。近年來,教師專業發展強調教師參與學習社群的重要性,校內和校外教 師之間協作文化的發展是學習社群發展的關鍵。在校內,教師透過科組共同規劃 校本課程及制定教案與教材,或參與由政府或大學舉辦,並獲課程或科目專家支 援的學校發展項目,均能讓教師參與課程及課程資源的發展。在校外,不同學校 的教師可透過發展專業網絡,交換意見及分享教學經驗。

3.3 與校外組織合作,提升學校效能

提升學校效能是指加強學校的各項資源,以配合轉變帶來的新需求。家長參與及 社區服務向來被視為提升學校效能的寶貴社會資源。新的思維則視學校為社區的 一部分,在學生的學習上,學校與社區可攜手合作,為學生提供重要的學習機會。

(22)

例如:

學校之間建立合作關係,為學生開設高中選修課程;

學校可參與由本地大學推動的學校支援項目,以借助校外專家的專業知識;

學校可與本地大學協作開設課程;

學校可與商業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讓學生有機會在實際環境中學習商務 知識;及

學校可與本地大學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借助大學課程或科目專家提供的校本 諮詢服務。

(23)

4. 常見問題

問1: 學會學習 2.0 是甚麼?

答1: 自2001 年起所實施學會學習課程改革,是用以應對本地及全球經濟、

科學、技術、社會及政治方面的變化。學會學習2.0 是該項改革的課程 更新。為使學校教育與時並進,保持學生在全球各地的競爭力,香港的 學校課程須著手進行下一輪更新,以深化及延續之前的改革成果,聚焦 於需要規劃的課程。持份者可通過多種途徑持續參與,為課程持續更新 釐定方向。

問2: 學會學習 2.0 是另一項課程改革嗎?

答2: 不是,學會學習2.0 只是對十多年前推行的學會學習課程改革的強化。

它並非另一項改革,而是香港課程發展大道上的一段繼續學習旅程。基 於過去學生的表現出色,教師亦已準備就緒,加上過去十年來累積的良 好經驗,學校宜以更集中的方法保持課程改革的現有趨勢,推動校本課 程的有效發展。在學會學習2.0 中,課程維持以學生為本,並繼續專注 於改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成效。

問3: 為持續更新學校課程而建議的發展重點,如何利用過去十年推行個人、

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帶來的優勢?

答3: 過去十年來,配合學會學習課程改革,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 課程已在課程組織、課程領導、學校文化、學與教以及學生參與2.多方 面取得顯著成就。這些正面的影響和經驗為進一步改善學校課程打下了 重要的基礎,並有助學校落實課程更新的建議發展重點。例如,學校及 教師可建基於學生廣闊的知識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培養他們的人 文素養和企業家精神。此外,教師可以運用多年來在課程發展中累積的 知識、技能及經驗,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發展工作,以回應課程更新的 發展重點。

       

2 資料來自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綜述調查發現(2011 年),課程發展探訪及由課程 發展處對教師進行的焦點小組訪談,及來自質素保證小組的報告。 

(24)

問4: 不少學校已培育學生類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人文素養的各 種特質,為甚麼仍須將人文素養訂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 程發展重點之一?

答4: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本港、國家及全球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發生變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及環境範疇正快速進化。不 少人認為普遍價值觀及利益將日趨多元化,個人所承受的壓力沉重,學 生面對的世界要比以往複雜。有見及此,我們有需要將人文素養訂為個 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發展重點之一。

問5: 為何將企業家精神納入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方 向?

答5: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一貫注重培養學生企業家精神所需要 的特質,包括積極主動、勇於承擔責任、堅毅不屈、默默耕耘、與人 合作、慎思明辨、發揮創意等。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日新月異,人們的需要瞬息萬變,當中隱含了很多 不確定性。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大大改變了經濟面貌,數碼革新對經濟 的影響尤其深遠。在未來數十年,我們需要充滿創意、具備創新思維 和企業家精神的畢業生,為社會帶來更創新、更好的意念,並能把意 念轉化為行動。為了幫助學生適應種種變化,學校應進一步加強培育 學生的企業家精神,特別是鼓勵他們評估和承擔風險,培養他們接受 挫敗的勇氣和懂得把握當前最好的機會等。

問6: 如何在推行《基本法》教育時保持客觀和中立?

答6: 《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與年輕人現在和將來的生 活息息相關,故此他們有需要認識《基本法》的重要性。教育局一直十 分重視推廣《基本法》,視為一項常規的長期工作,以確保《基本法》

教育與時俱進。為支援《基本法》教育,教育局為教師製作課程支援教 材,並安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在推行過程當中,教育局對一些有爭議 的問題,均採取客觀中立的原則,只提出各種觀點,輔以事實及知識,

亦考慮學生的水平及課程空間。隨著教育局對學生自主學習及第四個資 訊科技教育策略的推廣,學校可運用最適合本身條件及課程發展需要的 策略,靈活推廣《基本法》教育,而又不失客觀中立。

(25)

問7: 今次更新為何未有提及領導才能、決策能力及其他二十一世紀能力

(21st century skills)?

答7: 訂定目標、採取主動、團隊合作及決策能力已包含在九項共通能力(例 如自我管理能力)及兩種綜合運用的共通能力(協作式解決問題能力及 整全性思考能力)內。我們的架構已涵蓋大部分的二十一世紀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例如運用資訊科技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創造力、

解決問題能力及溝通能力。職業能力(Career Skills)及就業能力

(Employability Skills)則屬於專門能力,將於生涯規劃教育中通過「其 他學習經歷」及「全方位學習」得到發展。

問8: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教師在推行課程更新的發展重點的過 程中,會得到甚麼支援?

答8: 我們將制定發放資料的策略,以便有需要的人士能獲取所需的資料。不 同職位的教師的專業能力將透過專業發展課程及相關的課程支援教材 而得到提升。我們將立足於現有的優勢,支援校內校外的個人、社會及 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學習社群的發展,以便進行意見及經驗交流,分擔改 善教學質素的責任。我們亦鼓勵社會各界攜手合作,針對有關學生學習 的問題,作為增加教師資源的策略,讓教師能順應轉變帶來的新需求。

(26)

附錄一:小學教育的七個學習宗旨

下表為《基礎教育課程指引:聚焦 深化 持續(小一至小六)》(2014)所修訂的七個學習宗旨:

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內的七個學習宗旨 說明

1. 責任感  懂得分辨是非善惡,能適切地履行自己在家庭、社會和國家

所擔當的責任,並對多元的價值觀,展現接納與寬容

2. 國民身份認同  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並懂得關心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

負責任的公民

3. 閱讀習慣  養成廣泛閱讀的興趣和主動閱讀的習慣

4. 語文能力  積極主動地以兩文三語與人溝通

5. 學習能力  發展獨立學習的能力,特別是自我管理能力及協作能力

6. 廣闊知識基礎  透過八個學習領域的課程,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為升讀中

學作好準備

7.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對體藝活動的興趣和基本鑑賞能 力

 

資料來源:《基礎教育課程指引》(2014)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chapter1.html#s1.7

21 

(27)

附錄二:更新後的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架構圖示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提供學習經歷,

讓學生就所遇到與 個人、人類社會和環境相關的

議題進行探究

六個範疇

以相關學科知識作為學習資源,

提供不同的探究角度

技能 價值觀和態度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宗旨 

個人

與 群性發展

時間、

延續 與轉變

文化 與 承傳

地方 與 環境

資源 與 經濟活動

社會體系 與 公民精神

課程持續更新的發展重點

多元化的

課程組織模式

聚焦

人文素養

企業家精神

深化

《基本法》教育

電子學習

共通能力

持續

促進學生對國家的 認識

跨課程語文學習

學、教和評估

之間的有效連繫

(28)

附錄三: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六個學習範疇的副範疇和角 度的更新

(注:變更的地方以藍色斜體顯示,刪除部分加上刪除線。)

範 疇 副 範 疇 角 度

1. 個人與群性 發展

 自尊

 健康的生活方式

 與性有關的議題

 自我管理

 人際關係

個人作為個體和社會的一 份子

(此範疇綜合個人與社會教 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和 倫理及宗教教育的內容和 知識)

2. 時間、延續與 轉變

 時間與時序

 認識過去 原因與影響

 轉變與延續 歷史的重要性

 歷史的詮釋

人與時間的關係

(此範疇以歷史教育的內容 和知識為主,也綜合了地理 教育、公民教育和倫理及宗 教教育的內容和知識) 3. 文化與承傳 文化的基礎與特點

 習俗與傳統

 現代世界的挑戰、衝突 和影響

 文化的全球化、差異與 相互作用

人存在於文化世界中 (此範疇綜合歷史教育、地 理教育、倫理及宗教教育及 文化研究的內容和知識)

4. 地方與環境 某地的自然和人文形貌

地方與環境的本質

 空間連繫與相互關係

形態與作用

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 保育和可持續發展

人與空間和環境的關係 (此範疇綜合地理教育、環 境教育、經濟教育、歷史教 育的內容和知識)

5. 資源與經濟 活動

 資源的運用

 生產及消費

 人與工作

 交易

政府在經濟的角色

經濟體系之間的相互依 存

物質世界中的人

(此範疇綜合經濟教育、地 理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內容 和知識)

(29)

範 疇 副 範 疇 角 度 6. 社會體制與

公民精神

 權利、義務和公德 社會 價值

 社會規範、規則和法律

 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 份和世界公民身份

 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及 其相互關係

人組成的群體

(此範疇綜合公民教育、政 治教育和倫理及宗教教育 的相關內容和知識)

(30)

25

附錄四:第一至第三學習階段六個範疇的學習重點*更新

*範疇 2 及範疇 3 的學習重點將於 2016 年更新。

(注:變更的地方以藍色斜體顯示,刪除部分加上刪除線。)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學習重點 ─ 第一學習階段

範疇1 範疇2 範疇3 範疇4 範疇5 範疇6

個人與群性發展

自尊

自我管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際關係

與性有關的議題

時間、延續與轉變

時間與時序

認識過去

原因與影響

轉變與延續

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的詮釋

文化與承傳

文化基礎與特點

習俗與傳統

現代世界的挑戰、衝突 影響

文化的全球化、差異與相 互作用

地方與環境

某地的自然和人文形貌

地方與環境的本質

空間連繫和相互作用

形態與作用

人與環境相互關係

保育和可持續發展

資源與經濟活動

資源的運用

生產及消費

人與工作

交易

政府在經濟的角色

經濟體系之間的相互依存

社會體系與公民精神

權利、義務和公德社會價

社會規範、規則和法律

本地居民身份、國民身份 和世界公民身份

社會體系、政治體系及其 相互關係

知識和理解

1. 能識別人類成長和發展 的不同階段,明白瞭人類 的成長和發展存在的 中或有個別差異 2. 了解吸食毒品的禍害 3. 認識保持個人及環境衛

生和安全的方法及其重 要性

4. 了解自己的興趣並明白 個人的情緒和與不適當 行為對會影響自己及 他人均會有影響(例如:

當個人的需要得不到滿 足時)

知識和理解

1. 認識時間與時序的分別 2. 認識本地社會經歷不同

階段的轉變

3. 認識對國家、民族歷史 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及事

技能

1. 識別事件發生的次序,並 按時序排列相關事件 2. 辨識對國家歷史影響深

遠的事件及當中重要歷 史人物的故事

知識和理解

1. 認識由不同文化背景人 士形成的本地社會中不 同的群體和社群 2. 知道認識中華民族文化

的重要特色和中華文化 的主要習俗、傳統與特徵 3. 了解知道不同一文化 景人士的特徵群體以及 其他不同文化群體人士 的不同習俗交往方式

技能

1. 識別本地社會不同的風 俗、習慣及傳統

知識和理解

1. 認識我們所身處居住環 境和鄰近地區的獨特形

2. 了解某地的我們所身處 的環境中自然和人文形 貌的分佈,描述這些分佈 在不同地方有何不同 3. 了解本地的人文活動如

何影響自然環境,又怎樣 受自然環境所影響

技能

1. 對我們的四周環境作出 細心的觀察

知識和理解

1. 明白消費物品及服務不 能夠滿足我們所有的慾 需要

2. 明白人們會使用不同方 法來管理資源的運用 3. 認識社會中各行各業,明

白人們是透過工作賺取 收入

4. 識別政府提供的設施與 服務

5. 認識人們為了滿足需要 而交換在本地社區和世 界各地生產的物品和服

知識和理解

1. 識別個人在不同社群中 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並認 識當中所包含、行使和承 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 2. 認識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之處,以及尊重他人權利 的重要

3. 掌握「一國兩制」的方針 和《基本法》一些基本理 念的基礎知識

4. 認識《基本法》、規則和 法 例對 社 會 的 重 要 性,以及基本法對香港特 別行政區居民(簡稱香港 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們堅信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學習,而且在智能方面,各有所長 。 因此,擬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334” Web Bulletin, Education Bureau, Hong

學校進一步把價值觀教育、常識科及 STEAM 教學內容自然連繫起來,發展成跨課程

hk/t c/curri cul um-dev elo pment/kl a/ pshe/ references -and -res ou rces/ ch inese-hist or y/ index.htm l.. 教 育 局 編 制 的 學 與 教

這個開放的課程架構,可讓學校以不同 進程組織學習經歷、調節學習內容的廣

• 學校可依據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按其辦學宗旨及使命,並因應 校情、學生需要和社會期望等,發展具校本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例如:Nearpod / Plickers 輕省課時及提高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