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報,民70,14期, 161-172頁 • 161 •

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郭主主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學生外顯性與內蘊性特質對教師期擎的預測毅力,以及分析學生 五項心理特質對教師期望的綜合影響﹒研究的對象係台北市園中一年級男生84人,女生76人, 數學教師 4 名。在學年剛開學之初,研究者對所有受試者實施歐迪斯智力測驗、成就測驗、 白發態度問卷和成鼓動機問卷,並評定每位受試的社經7Jç準等級。然後,將這些資料提供給 教師閱覽,並對←個多月的實際師生接觸後,請教師預估學生學期結束時的數學成績,以做 為教師期望的分數。收集的資料經使用護迴歸分析,獲得如下的發現: (1)學生的外顧性特徵 比內越性特徵更能預測教師的期望; (2)學生的五項心理特質對教師期望具有綜合的預測作 用; (3)就男生而言,學業成就及社經水準兩項特質最具有預測教師期望的作用;而女生方 面,則以學業成就、智力與社經水準三項特質最具有預測效力。 教師期望 (teacher expectation) 在教育心理學領城中,可說是研究歷史較鍾的一個問題。其 研究始自於 1968 年,由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的 Rosenthal 和 Jacob叫兩位教育心理學者為先驅。 在他們的「教室中的自我應驗作用 J (Pygmalion in the Classr∞m) 一研究間世之後,此一問題的

研究即引起當代教育心理學者的重視。為了驗證教師期望是否具有如 Rosenthal 等兩位學者所主張的 自我應驗妓果,近主義年來,在這方面的各種研究論文或報告,真是不歸枚舉。在我國有關這方面的研 究,為數甚少,更談不上有系統的研究。今後如能有計劃的研究,不僅對我國師資的培育與訓練,可 提供有殼的參考資料,而且,對現任之學校教師應如何扮演適切的角色,亦可提供相當有價值的參考 資料。 教師期望一旦形成之後,就會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及教學行為,亦即影 響師生交互作用的數量與晶質,終而導致學生在情感興認知兩方面有不同的影響 (Brophy & G叫, 1974 )。筆者在一篇「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研究中,曾發現教師期望的 自我應驗教果是透過影響教師行為(師生交互作用) ,而影響學生自我觀念,再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 。雖然這篇研究並未發現教師期望對認知方面(學業成績〉的影響(郭生玉,民的) ,但是,國外的 很吾吾研究 (Doyle, Hancock,

&

Kifer, 1972; John棚, 1970; Laskaris, 1971; Palardy, 1969;

Schrank, 1968) 均支持教師期望和學業成績有密切的關係。時至今日,教師期望具有自我聽驗的教

果,可說已是不爭的事實 (Brophy & Good, 1974) 。因此,許多研究者將研究的電點轉向於影響歡

師期望形成的有關因素之研究,藉以發現形成教師期望的有力因索,以期避免形成不適當的教師期 望。

影響教師期望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兩個:一是學生的各種生理與心理特徵﹒包括:性 別、外表、社經水準、種族、智力、性向、過去成就、教師評語、學生各項人格特質及實際行為等;

另一種是教師的各種心理特質,包括經驗、價值觀念、專業訓鯨程度及各項人裕特徽等。這兩項因素

如何影響教師期望的形成,自 Finn, Gaier, Peng及Banks (1975) 所提出的教師期望理論模式,

可獲得清楚瞭解:

*本研究係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之研究獎劫而完成,特此致謝。研究資料的分析,承蒙林清山教授的協助甚多,一

(2)

學生資料的輸入 )1 I教師期望的呵成

L 師生丈到 r({])教學的行為 道:唐、歷程 圖1. 教師期望的模式 根按上圖所示,可知教師期望形成的第一個步驟是學生的各種生理與心理資料轍入給教師。然後 ,教師依攝其個人的態度、經驗、價值觀念或人絡特性,對這些輸入的資料賦于不同的知覺,而對學 生形成差別的期望。這些期望進而影響教師在教學中所表現的教學行為〈師生交五作用) .最接影響 剖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而這些實際的表現叉輸入給教師,做為原來期望的同饋﹒或修正期望的線索 。顯然易見,在這個歷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是學生的特徵和教師的特徵兩者相互作用的歷程。由於 研究期間的限制,本研究無法同時兼顧這兩個主要因素對教師期望形成所產生的影響,而僅強調在探 求學生方面的因素之影響。 如上所述,學生有不少的特質會影響教師期望的形成。本研究所選擇的因素主要有五項,包括社 經水準( SES) 、智力、過去成就水準、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以下將簡要探討以往在這方面的研究 趣過,以暸解教師期望形成的研究趨勢。 社趣地位水準是決定教師期望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按 G∞dwin 與Sanders( 1969 )的研究,教 師評定七項預測見童學習成功的因素,結果發現:社經地位水準是預測一年級學生學習成功的最重要 因素,其次依序為IQ 、標準成就測驗分敏、年齡、性別、融事記錄及學業成績 (GPA) 。但是,對六 年級學生成就的預測,七個費項預測毅力的順序為標準成說測驗分數、學業成讀、社極地位水準、性 別、智力、年齡和故事記錄。可見,社經地位水準是預測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均高於智力

因素。 Miller, Mc Langhlin, Haddon 和 Chansky (1968)等四人在一項實驗研究中,請準教師閱讀

四位蹦造的學生個案報告,然後評定他們未來的學業成就、教室行為,以及以後中學的學業成就。這

四位個案的智力、學按成績、行為問題的歷史等因素均加以配對,但社經地位水準顯示兩個學生是來

自中等家庭,其餘兩位則是來自低階層家庭。研究結果發現:中階層的學生在十二項量表中,有十項 被教師評定高於低階層的學生,而低階層的學生在未來的成就方面被評定為很差。 Barclay, Stilwell

和Barclay( 1972 )的研究發現社恆地位水準和教師期望共有正的相關。 Rosenthal 和 Jacobson (

1968 )也發現教師對低階層見宜的期望低於高階層的見章。教師期望與社經地位水準有闕,不少學者

的研究結果都支持此一事實(Co叩er, Baron,

&

Lowe, 1975; Freedman,1972; McLanghlin, Miller, & Chansky, 1970; 即哎, 1970; Webster, 1966) 。

再從社經地位水準和師生的交互作用間的關係來看,也可推知社經地位水準與教師期望的關係。 Davis 和DoUard (1940) 的研究發現:高社盤水準的見章獲得教師的稱讀或報酬較多,但低社經 水準的見童卸獲得歡師的批評與懲罰較多。觀察24個五、六年級的教室中的教學,教師的增強行為和 學生社經地位水準的關係時. Friedman 和 Friedman (1973) 發現:教師給予中階層見童的增強較 低階層見童為多,尤其是非語言方面的增強。在一項顛倒的研究中 .H臼hn( 1954) 發現中階層見章 獲得教師較多的支持和接觸,但低階層見童則獲得較多的支配或控制。在評定教師對見童的喜歡程度 時 'L臼cock (1969) 發現教師對中階層見童的喜歡程度高於低階層見章。其他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發

(3)

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索之研究 • 163 •

現(G∞曲cre, 1967; Morri甜n & Mclntyre, 1969 ) 。綜上所述,可知社經地位水準可能影響教師

對學生持著不同的期望。

智力影響教師期望,一直是研究者間最關心的因素。根攘 Finn (1972) 的研究發現:誠市的教

師傾向於認為聰明的學生的學業成就此愚笨學生適當,即使他們的成就一樣。 Mertens( 1976 )的研

究也支持此種結果。一般而言,教師對聰明學生的期望比不聰明學生為高。在一項研究中, Kehle

(1974)認為智力的資料對教師期望的影響非常重要,它和性別、外表肢引力與種族三項資料共有安五

的作用。Sorotzkin, Fleming 和 Anttonen( 1974 )的研究也認為智力和成說水準都是決定教師期望 的有力因素。智力對教師期望的影響,在其他的研究中 (Brown, 1970; Kester, 1969; Keshock, 1971; Maxwell, 1971; Morris, 1966, ) ,也發現有相同的研究結果。

再從師生交五作用的關係來看,智力高的學生往往獲得教師較佳的關心與注意,亦即教師對聰明 學生的態度比不聰明學生為積極。例如, Beez ( 1971 )的研究指出:教師對於聰明學生較不重援教材 、敬的教材較多、較少要求背誦,對他們學業成就和社會適應能力有較佳的預測。一些採用自然形成

的教師期望之研究,也發現教師期望聰明學生比愚笨學生有較高的學業成就表現 (Brophy & G∞d,

1970; Finn, Gaier, Peng,

&

Banks, 1975.) 。總而言之,研究的證攘克分支持智力的資料會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不同期望。 教師跌了根據上述的社經地位水準及智力水準形成其對學生的不同期望之外,其他個別差異因素 中,最受歡師注意的因素是學業成就水準。根擴 Rotter (1975) 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過去的成就 表現是決定教師期望的最重要因素,當這個資料缺乏時,社經地位水準及種族兩個因素的影響變成毫 無意義。 Jeter ( 1973 )的研究也發現:敢師對高成就學生的期望比低成就學生為高,且對他們的行 為也較積極。在研究學生資料對教師期望的影響時﹒ Roeber (1970) 發現有三種學生的資料會影響

教師期望,那就是測驗的分數、成就的記錄及過去教師的評語。 Finn, Gaier, Peng 和Banks(1975)

研究教師對全Jj[學生的期望時,發現學生過去的成就分數和教師的期望有密切的關係。

從教師和高成就學生與低成就學生的交互作用情形,亦可推知學業成戲水準對教師期望的影響。

一艘而言,教師和高成就學生的交五作用多於低成就學生,而且交互作用的晶質傾向於更積極和有益

的行為。De Groat 和 Thompson( 1949 )的研究指出:高成就學生獲得較多的讀賞,而低成就學生

部獲得不成比倒的非難。其他不少的研究 (G∞d, 1970; Kranz, Weber,

&

Fishell, 1970; Morrison

& McIntyre, 1969) 也都發現教師傾向於提供給高成就生較多和較佳的交互作用機會。由此可見,

學生的成戲水準資料可能影響教師期望的形成。就學生人格特質對教師期望形成的影響而言,以往的 研究均偏重於學生外在行為和教師喜愛的關係。例如,有些研究發現敬師傾向於喜歡順從和乖順的學 生,而不喜歡主動積極和有主張的學生,結果導致這些學生有較好的成績表現 (F吋lbach , 1969; G∞d & Grouws, 1972; Kelly, 1958) 。至於有關學生的自我觀念與成就動機兩項心理特質和教師期

望的關係,以往的研究似乎很少注意。本研究將此兩項因素列入研究之中,基本的理由是建基於一項 假定,那就是這兩項特質都和學業成就具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共有這兩項特質的學生,其昕表現出 的學習行為或態度,將比較為教師所喜愛。基於此,自我觀念和成就說動穢的資料可能會影響教師期 望的形成。 綜覽以往有關教師期望形成的研究之後,筆者發現有聽個共同的趨勢。第一、在已住的研究中 ,多數的研究均偏重於某一單項的學生特質和教師期望形成的關係。事實上,教師期望的形成是學生 多方面特質的交五作用結果,甚至,是學生各種特質與教師特質粽合的影響結果。因此,研究歡師期 望的形成,從學生各種有關特質加以綜合研究,或和教師特貿合餅研究,其正確性應比單一特質的研 究為高。第二、以往的研究位乎多數踩用虛構的學生資料為研究影響教師期望形成的方法。此種方法 所得之結果,往往無法應用於實際的情墟。因此,研究的外在放度(external validity )較差。第 三、在日住的研究中,踩用虛構的學生資料,都假定第一個印象會影響以接對學生的知覺,符合第一

(4)

個印象的,教師會很清楚知覺到,而不符合的教師則往往忽略掉。但是,在實際的情況之下,教師對 學生的期望常常是在閱讀學生有關資料,並交互作用一段時間以後所形成的。因此,欲研究教師期望 形成的影響因素應揉用此種方式較為適當。 基於以上的認識,本研究將接用在自然情攝下引發的教師期望,藉以探討影響教師期望的因素。 本研究擬探討的問題有下列兩個: 一、分析學生的外顯性特徵( SES 、智力、學業成就〉和內蘊性特徵(自說觀念、成就動機) 兩個因素中,何項因素對教師期望具有較高的預測毅力? 二、分析學生的社經水準、智力、學業成就、自我觀念和成鼓動機等五個因素,對教師期望 共有何種預測毅力? 根據上述兩個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兩個假設,加以考驗: 一、學生的外顯性特徵比內蘊性特徵更能預測教師的期望。 二、學生的社經水準、智力、學業成就、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等五項特質能有按預測教師的 期望。 方法 一、研究曼試 本研究的對象係為四名閩中教師和84名國一年級男生及76名女生。他們是取自台北市土林區一個 園中的一年級學生。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下列各項研究工具收集資料,以便考驗假設: 抖桂經水準評量表:此量表係由家長教育程度及職業類別兩部分所構成。社經水準共分為五個等 級,第一等級代表高階層,而第五等級代表低階層,其餘類推。凡家長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的評定等 級平均數接近1者,列為第一等級,而平均數接近5者,列為第五等級。教育程度的分顯等級如下: 第一等級:大學及專科以上畢業者。 第二等級:高中或高職畢業者(包括專科未畢業者)。 第三等級:初中或初職畢業者(包括高中或高職未畢業者)。 第四等級:小學畢業者(包括初中或初職未畢業者〉 第五等級:小學未畢業及不識字者。 職業額別的等級也分為五個等級,其分法如下: 第一等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管理人員,包括:教授、工程師、醫生、律師、法官、特級 軍官、廳處長及大公司董事長和經理。 第二等級:半專業人員及次級行政管理人員,包括:中小學教師、書記官、護士、校級軍官 、科室主任、各商業業主。 第三等級:技術工人及基層行政管理人員,包括:技工、普通公務員、尉級軍官。 第四等級:半技術人員及一般買賣工作人員,包括:木匠、泥水匠、售貨員、推銷員、零售 商及士級軍人。 第五等級:勞工,包括:農夫、工人、攤販等。 口歐迪斯智力測驗:此測驗為邱維拔和黃由義(民 66) ,所修訂。測驗內容主要包括:歸納、對此 、推理、組句、語文、釋義、計算和聞形識別等混合編製的題目。信度芳面,曾建立折半信度、重測 信度、接本信度和古雷信度,其範圍自 .79一 .87 。按度方面,以學業成績為教標,其相關為 .58, 以其他智力測驗為教標,相關為 .58一 .61 。可見,本湖驗的信度和教度均適合本研究之需要。 目教師自觸成觀測驗:此測驗係由:1::林園中教務處,根撮園小的課程內容而歸製'包括國語、算

(5)

園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 165 • 術、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四類的題目。此湖驗的目的是在鑑定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國小成就水準'以為 實施教學之依接。受試者在此測驗的得分是為本研究的成就測驗分數。 明自我態度問卷:此間卷為郭為藩(民61 )所編訂,旨在測量學生的自我觀念。包括謝量五種的 態度: (1)對身體特質; (2)對自己能力與成就; (3)對自己人格特質; (4)對外界的接納; (5)對自己的價值 系統與信念。在量表上得分愈高者,表示自我觀念愈積極;分數愈低者,表示自我觀念愈消極。此量 表的信度與教度研究,接張蓓莉(民的〉的研究指出:以回納西自我觀念為教標,得到 .79 的教標放 度。各分測驗的折半信度從 .51至 .86 ;重測信度範圖從 .66至 .88 。可見,此量表的信度與教度亦符合 本研究的需要。 田成就動機問卷:此間卷為筆者根據數位國外學者研究所使用的問卷,配合我國文化背景,加以 改編而成(郭生玉,民62 )。全量表共有50題,旨在測量學生的學業成就動機。按度方面,以教師對 學生成就性行為所評定的分數為外在效標,得到按標放度為 .62(n=130) ;信度方面,以折半信度法 考驗,得到折半信度 .86 。可見,此工具之信度與教度,尚能符合本研究之需要。計分方式為符合標 準答案者,每題給予1分,最高為50分。分數愈高,表示成就動機較強。反之,則表示成就動機較弱。 三、實施程序 因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求影響教師期望形成的有關因素,故於學年度剛開學之初,即給予受試者 實施歐迪斯智力測驗、教師自編成就測驗、白說態度問卷和成就動機問卷。並請指導活動執行祕書依 上述家長教育程度和職業的等級評定受試者的社經水準。根攘這五項資料製成每位受試者的個人綜合 報告資料,並呈現給任諜的數學教師閱讀。在閱讀後,給教師有一個月的時間和學生貧際接觸,然、後 ,請教師依其對學生的印象預估學生學期結束時的數學科目成績。預估時請教師依期望的高低,先行 將學生分成五個不同的期望組,然後再分別給于每個學生數學的期望分數,這個分數就是用來代表本 研究教師期望的指數。 四、資料分析 資料依上述的程序收集齊全之後,先做初步的分類與整理,以便進行統計分析,考驗假設。為了 考驗上述兩個假設,本研究的分析係以接迴歸分析( regression analysis )為主。在實施此種分 析時,本研究將男女資料分別處理,其理由是因為以往的研究認為性別和教師期望具有密切的關係(

Adams & La Voie, 1974; Carter, 1952; Hess, Shipman, Brophy, & Bear, 1969 )。

結果 根接控迴歸分析的結果,列表說明如下: 一、外顯性與內蘊性特價預測教師期望的權迴歸分析 學生的外顯性特徵是否比內蘊性特徵更能有按預測教師的期望?為了解答此問題,本研究以學生 的社經水準、學業成就和智力三個因素,做為外顯性特徵,而以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做為內蘊性特 徵,然後據此從事援迴歸分析,表一和表二就是男生的復迴歸分析結果。 表一 男生的外顯性特徵複迴歸分析摘要表 變具來頓 SS df MS F R2 R 迴歸變異 7960.65 3 2653.55 39.75* .5985 .7736 誤差變異 5340.35 80 66.75 總 和 13301 *F.05 ( 3,80) =2.76

(6)

表二 男生的肉蘊性特價攏過歸分斬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R~ R 迴歸聽其 1915.34 2 957.67 6.81* .1439 .3793 誤差贊其 11385.66 81 140.56 糖和 13301 *F.05(2,81) =3.15 表一的結果顯示:男生的社經水準、學業成就和智力三項外顯性的特徵和教師期望的祖相關為 .7736 t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39.75, P<.O日。根接這三個外顯性的特質,可以預測教師期望的 變異量大約為60~右。從表二的結果來看,男生的自我觀念與成就動機兩項內蘊性特徵和教師期望的接 相關為 .3793 ,也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6.81 , P<.05) 。根攘這兩項內蘊性的特質,可以預湖 教師期望的變異量大約為14% 。 綜合上述結果,可知使用外顯性的特質預測教師對男學生的期望,其預測的教力比內蘊性的特質 為高。 表三女生的外顯性特徵種迴歸分析摘要表 變其來頓 SS df MS F R2 R 迴歸變異 4094.10 3 1364.69 24.65* .5067 .7118 誤差變異 3985.82 72 55.36 總 和 8079.92 *F.05 (3,72) =2.76 表四女生的內祖特徵總過歸5t折摘要衰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R2 R 迴歸贊其 706.1 2 353.09 3.50* .0874 .2956 誤差變異 7373.73 73 101.01 總 和 8079.92 *F.05 (2

,

73) =3.15 表三的結果顯示:女生的社盤水準、學業成就和智力三項外顯性的特徵和教師期望的接相關為 .7118 ,連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24.65, P<.05) 。根按此三項外顯性的特徵,可以預測教師期望 的變其量大的為51% 。從表四的分析結果來看,女生的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兩項內蘊性的特質和教師 期望的種相關為 .2956 '也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3.50, P<.05) 。根攝這兩項內蘊性的特質, 可以預測教師期望的變異量大約為9~右。 結合上述結果,可知外顯性的特質比內蘊性的特質更能預測教師對女生的期望。 二、五項學生心理特質預測教師期望的權迴歸好析 學生的社經水準、智力、學業成就、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等五項特質綜合在一起,對教師的期望 具有怎樣的預測致力?為解答此一問題,本研究以這五項學生特質做為預測變頁,而以教師期望做為 按標變項,進行接迴歸分析。表五和表七分別是男女生的接迴歸分析結果。表六和表八是五項心理特 質的相對重要性的分析結果。

(7)

• 167 • 園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島生五項llÌ理特質預測教師期望的權迴歸吾吾析 表主 R R2 F M5 df 55 源 來 其 變 .7873 .6198 話 .43* 1648.切 64.83 Edn5 月 4 8243.98 5057.02 長 長 艷 艷 歸差 ~ 誤 13301 和 總 *F.05 (5,78) =2.37 男生五項心涅特質預測教師期望的相對重要性 衰六 P 5.50 .84 104.85 .53 3.80 .022 .361 '0001 -.469 .055 F 預測變其量(% ) 社智學自成 6.28 .97 52.61 .27 1.85 項 準力就念機 變 水 成觀動 經 業我就 測 預 從表五的結果來看,男生的五項心理特質和教師期望的值相關為 .7873,逼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 (F=25.43, P<.05) 。根讓這五項心理特質,可以預測教師對男生期望的變其量大約為62ß言。每一 個特質究竟能預測教師期望的變其量為多少?這個問題可從表六的預測變項相對重要性之分析結果獲 得答案。表六的結果顯示:在62%的預測變異量中,以學業成說這一項因素的預割變異量為最犬,大 約為53克,其次為社經水準,預測變異量為 6寫。這兩項因素的預測作用均連到顯著水準 (P<.05) 。其餘三個因素的預測變其量可說徵不足道,均未達到顯著水準 (P<.05 )。由此可見,使用學業成 就和社經水準兩項因素,就可以很有殼的預湖教師對男生的期望,其預割的變異量約佔62% 中的95克 之多。 女生五項,心理特質預測教師期望的權迫歸骨折 表七 R R2 F M5 df 55 源 來 異 變 .7264 .5277 15.64* 852.76 54.52 5 叩 4263.77 3816.15 其 異 艷 艷 歸差 迴 誤 8079.92 和 總 *F.05 (5,70) =2.37 女生五演心理特質預測教師期望的相對重要性 表λ 預測 P .017 .0001 .0001 .111 .473 F 5.95 17.34 37.16 2.61 .52 預測變異量(% ) 社智學自成 7.44 17.77 25.46 1.77 .35 項 準力就念機 變 水 成觀動 經 業我就 表七的分析結果顯示:女生的五項心理特質和教師期望的接相關為 .7264 ,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 準( F=15.64. P<.05) 。根接這五項心理特質,可以預測教師對女生期望的變其量大約53克。在

(8)

這53%的變其量中,每一個心理特質所能預測的百分比為多少?從表八的預測變項相對重要性分析資 料,可以說明此一問題。依據表八的資料顯示:在53~苦的預捌變異量中,學業成就的預測毅力最大, 約為25克,其次為智力因素,預瀏變異量約為旭先,再其次為社經水準,預測變異量約為 7% 。這三 項心理特質的預測作用,均逼到顯著水準( P<.05 )。其餘兩項心理特質的預測效力,則甚為微小 ,均未達到顯著水準( P>.05 )。因此可見,採用學集成就、智力和社經水車三項特質,就可以很 有殼的預捌教師對女生的期望,其預測的變異量約佔總變其量53% 中的96%之多。 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第一、探討學生外顯役和內極性特徵對教師期望的預測效力;第二、探討學 生五頃心理特質對教師期望的預測毅力。茲分別討論如下: 一、外顯性與肉誼性特街和教師期望的關係 根攘攘迴歸分析的結果,在男生方面,外顯性特徵可以預測教師期望總變異量的60% ﹒而內蘊性 特徵則只能預測 14J百;在女生方面,外顯性特徵可以預測教師期望總變其量的51J右,而內蘊性特徵則 只能預測 9% 。雖然這些的預測毅力均連到統計上的有意義水準。但是,顯而易見,無論是男生或女 生,預割的變異量以外顯性特徵為最大。換句話說,以學生的社經水準、智力程度和學業成就三項心 理特質預測教師的期望,其預測放力比依據學生的自我觀念及成就動機兩項特質為大。這可能的解釋 是:社種水誰、智力程度和學業成就三項特質是屬於比較長體可觀黨的特徵,教師容易從學生的各種 行為表現中感知而獲得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這三項特質之中,有兩項(智力和學業成就〉是屬於 認知的特性,而這個特性一直是學校教師所最關心者。吳宗賢〈民66 )在研究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 待及喜愛的關係中,曾發現學生認知的品質和教師期待及喜愛共有密切的關係,此事實正足以說明本 研究的發現。相反的,學生的自載觀念和成就動機兩項特質,是屬於比較難以覺察的特性,教師在平 目的教學中甚少能從學生的行為體會出來,故這項內蘊性特徵對教師期望的預測欽力不如外顯性的特 徵。由此可知,本研究的第一個假設一「學生的外顯特徵比內蘊性特徵更能預測教師的期望 J '獲得 結果的支持 o 二、五項'1)理特質對教師期望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第三個假設為:學生的社經水準、智力、學業成就、自我觀念和成就動機五項特質綜合起 來能有敷預湖教師的期望。依攘分析的結果可知,在男生方面,這五項心理特質河以預測教師期望的 總變異量為62結;在女生方面,則可預測53克,兩項的預測變其量均達到統計上的有意義7t準 o 因此 ,本研究的第二個體設獲得事實的支持。為進一步瞭解何項心理特質最具有預測教師期望的致力,預 測變項相對重要性分析的結果顯示:在男生方面,以學業成就最具有預測的毅力,佔 53~右,其次是社 經水準﹒估 6克,兩者的預測作用共佔預測總變其量的95J右;女生方面,也是以學業成就的預測毅力 最大,伯25% '其次為智力,佔18% '再其次為社經水準﹒佔 7% '三項特質的預測效力共佔總變異 量的96佑。由此可見,學業成就是預測教師期望最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事實的可能原因是因為學 業成就向來為教師所重棍,一切的教學活動莫不力求增進學生的成就。社經水準也共有預測的作用, 其可能的原因是學業成說和社經水準具有密切的關係,而教師主要的反應是根按學業成就而非社經水 準'如果將學業成就因素控制,社經水準的預制毅力可能因而消失。 在本研究中,五項心理特質綜合一起只能預測教師期望總變異的53%攘的此,此事實說明了影響 教師期望形成的因素,可能相當值雜,而且還有很多。如欲正確暸解此問題,未來的研究餅乎應根攘 前面所述及的理論模式,同時探討學生各種特徵和教師各頃特質的綜合影響,這是研究影響教師期望 形成的一個新方向。而且,為了提高研究結果的外在效度,未來的研究應探用學生各種重要資料給教 師閱讀,並經一段期間的實際交五作用後所獲得的教師期望。

(9)

園中教師期擎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 • 169 • 參考資料 吳宗賢:學生個人晶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民 66年 .16輯,第 27-76頁 。 邱維城:修訂歐迪斯智力測驗。載於師大教育心理系主編:心理測鞍實施手冊,第二珊,民國的 年。 郭為蕃:自我觀念的評量。載於郭為薄著:自我心理學。開山書店,民國61年。 郭生玉:園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民國62年 015輯,第451-534 頁。 郭生玉: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民國69年 013期,第 133-152頁。 張蓓莉:各種教育安置下園中聽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與適應之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68年。

Adams, G. R.,

& La Voie

, ]. C. The effect of student's sex, conduct, and facial attractive-ness on teacher expectancy. Education, 1974, 95, 76-83.

Barclay,

J.

R., Sti1well, W. E., & Barclay, L. The influence of parentaloccupation on social interaction measure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fi仰rnal

01

Vocational Behavior, 1972,

2. 433-446.

Beez, W. V. Influence of biased Psychological reports on teacher behavior and pupiI per-forma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lndiana University, 1970). Dissertation Abstracls

Inter-national, 1971 , 缸, 3329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0-26, 903)

Brown, W. E.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information on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er expect-ancy (Doctoral dissertation

,

Indiana University

,

1968). Dissertation Abstracls

Interna-tional, 1970, 30, 4822,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0-07, 428)

Brophy, J. 且, & Good, T. L. Teacher's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xpectations for children's classroom performance: Some behavioral data. j,仰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1970, 61, 365-374.

Brophy,

J.

E., & G∞d, T. 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þ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 Y.: Holt

,

Rinehart & Winston

,

1974.

Boeber, E. D.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on the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0). Dissertation Abstracls

Inter-national, 1971 , 缸, 3329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1-20, 860)

C∞per, H. M., Baron, R. M., & Lowe, C. A. The importance of race and s∞ial class in-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of expectancies about academic performance. j,伽rnal

01

EducationαlP紗chology, 1975, 啊, 312-319.

Davis, A, & DoIlard, ]. Children

01

bondag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1940.

de Groat, A., & Thompson, G. A.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eacher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among sixth-grade pupiIs. Journal

01

Exþerimental Education, 1949, 18, 57-75. Doyle, W., Hancock,缸, & Kifer, E. Teachers' perception: 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J仰rnal

01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rception, 1972, 7, 21-30.

(10)

ality characteristics. J仰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1o.鈔" 1969,駒, 126-132.

Finn,].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01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2

,

42

,

387-410.

Finn, ].且, Gaier, E. L., Peng, S. S., & Banks, R. E. Th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 achievement: A naturalistic study. Urban Educati01也 1975, 2

,

175-197.

Freedman

, ].

Stimulus characteristics and subject prejudice as determinants of stereotype attribution.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砂chology, 1972, 虹, 218-228.

Friedman,且, & Friedman, P. Frequency and types of teacher reinforcement given to lower-and middle-class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1973.

G∞d, T. Which pupi1s do teachers call on? Elementary School fi仰rnal, 197α 嗨, 190-198. G∞d, T., & Grouws, D. Reaction of male and female teacher trainees to descri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Technical Report No. 62

,

Center for Research in Social Be-havior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

1972.

G∞dwin. W.

,

& Sanders

,

J.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ffect of selected variables upon teacher exp凹tation of pupil suc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

1969.

Goodacre, E. Teachers and their ρ吵的, home background. London: NFER, 1967.

]eter,].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differential classr∞m interaction with children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ial expectations of pupil achievement (Doctorai dissert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72).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73, 錯, 4680.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3-7579)

Johnson, R. Subject performance as affected by experimenter expectancy, sex, of experi-menter, and verbal reinforcement. Canadian Journal

01

Behavioral Sci仰ce, 1970, 2, 60-66.

Kehle

,

T. J. Teachers' expectations: Ratings of student performance as biased by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he Journal

01

Ex.,戶吻nental Educati帥, 1974,峙, 54-60.

Kelly

,

E. A study of consiste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instructor grades and termed ex-amination grades. Journal

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58, 峙, 328-334.

Keshock

,

J. D. An inv崗位gation of 也e effects of the expectancy phenomenon upon the in-telligence

,

achievement

,

and motivation of inner-city elementary sch∞11 children (加ctoral disserta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97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1)

園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堅定研究 • 171 •

62ωA.

L間α)Ck, E. Taching and learning in city schωl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9.

Maxwell

,

M. L.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x俱到己tation on the 1. Q.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971),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71 , 缸, 3345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1-01

,

725)

McLaughlin, J. A., Miller, C. K., & Chansky, N. M. Prognoses made by special educators.

Mental Retardation, 1970, 5, 20-24.

Mertens

,

D. Expectations of teachers-in-training: The influence of a student's sex and a behavioral vs. descriptive approach in a biased psychological report. jl仰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76, 14,(旬, 222-229.

Miller, C., McLaughlin, j., Haddon, J., & Chansky, N. S∞io-economic class and teacher bias. Psychological Reþorts, 1968, 23, 806.

Morris

,

G. L. A study of some the determinants of teacher mark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Houston, 1966).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66, 錯, 6478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的-05, 381)

Morrison, A., & McIntyre, D. Teachers and teaching. Baltimore: Penguin Books,凹的-Rist

,

R. Student social class and teacher expectations: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ghetto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仰~ 1970,曲, 411-451.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均Igmali,仰的伽 classroo肌: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 Y.: Holt

,

Rinehart & Winston

,

1968.

Rotter

,

N. G. The infIuence of race and other variables on teachers' ratings of pupi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197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1975,路'; 7134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 75-9694, 264)

Palardy

,

J. What teachers believe- What children achiev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969

,

69

,

370-374.

Schrank, W. The labeling effect of ability grouping. Journal 01 Educational RI個,earch, 1968, 62, 51-52.

Sorotzkin, F., Fleming ,旦旦, & Anttonen, R. G. Teacher knowledge of standardized test informatíon and its eff也t on pupil 晦,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01 Ext馴imental

Education, 1974, 曲, 79-85.

Webster

,

S. W. The teacher as an alien: 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eachers for disadvantaged schools. In S. W. Webster(Ed.)

,

The Disadvantaged Learner. San

(12)

Bulletin of Educationa\ Psycho\ogy, 1981, 14,161-172.

Taiwan Norma\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China.

F ACTOR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 EXPECT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HENG-YU Kuo

The po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1 )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both students' exterior and interior characteristics for teachers expectations; (2) the combinative effects of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such as intelligence,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self-concept,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ociaeconomic status(SES), in predicting teacher

ex-pectations.

The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included 84 boys

,

76 girls

,

and 4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Early in the semester the subjects were administered intelligence test,

achievement test

,

self-concept questionnaire

,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In-formation about students' SES was provided by the school. Based on the data described above, a psychological report card for each student was made and the teachers were in-formed of it. After approximately one-month teacher-pupil interaction

,

the teacher expecta-tions were induced through the teachers' estimating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tudents' exterior characteristics predicted the teacher expectations better than the interior characteristics did; (2) F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could be used in combination to predict the teacher expectations; (3) In terms of its im-portance in rnll~ing the desired prediction for teacher expectation, the best predictor for boy students was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next SES, as for girl student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was achievement test scores, next IQ, third SE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compare in the formulation stage as the case teacher asked them to look at additional mathematical relationships, whilst they were required to compare in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第二語言學習架構 修訂説明 二階 LR2.1.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Twilight of the Gods: The Beatles in Retrospect (London 1973).. 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