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據時代臺灣柔道運動的傳入與發展(1895~194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據時代臺灣柔道運動的傳入與發展(1895~1945)"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據時代臺灣柔道運動的傳入與發展

(1895~1945)

周光智 1 羅友維 2 僑光技術學院 1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2

柔道運動源自日本,是一個融合心性修養與格鬥技巧的綜合運動,柔 道傳入中國本土的時間遠較傳入台灣的時間為睌,這與台灣自 1895 年甲午 戰後,由日本殖民統治有關,也由於大量的日本軍警進駐台灣各地,台灣 人學習柔道運動的風氣得以普及,且不僅是學習技巧與力道,更重要的是 台灣人從中領略柔道自幕府時代發展以來所蘊含的武士道精神。台灣在日 治時期是柔道運動發展的全盛時期,各地的武德會引領學習風潮,不少台 灣人拜日本教官為師,更有遠赴日本內地學習,這批早期的先進,奠定了 戰後國民政府時期推展柔道運動的基礎。 之後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陸續爆發,身 為殖民地的台灣不可避免的也捲入其中,而柔道運動在此時,也變質為軍 國主義強調皇民化下的政治附屬工具。 本文以柔道運動在日治時期的傳入與發展為主軸,探討柔道在台灣成 長的時空背景與概況,即使殖民統治是台灣這塊土地的深沉哀痛,但卻也 引領台灣走入現代化,並接觸了多元文化與融合異國精神。 關鍵詞:柔道,武德會 主要聯絡者:羅友維 聯絡地址:40404 台中市雙十路一段 16 號 聯絡電話:0933-994997 E-mail: yuweijudo@yahoo.com.tw

(2)

壹、前言

近幾年來跆拳道運動,為我國在國際比賽中贏得多面獎牌,2004 年的 雅典奧運更贏得兩面正式賽金牌,跆拳道運動儼然成為台灣武術運動的顯 學,加上政府主動的提倡與贊助,跆拳道似乎繼棒球運動之後成為台灣的 全民運動。柔道運動相對之下沉寂許多,不僅政府的支持有限,民眾的參 與度不足,選手在國際賽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甚至柔道協會的本身也陷 入長期的分裂與內鬨,徒增不必要的傷害,實為可惜。 事實上柔道運動在台灣的起步,不僅遠較跆拳道為早,更得到當時日 本殖民政府大力的提倡,在各地都有會館可供練習,真正是全省性的運動, 而且台籍柔道選手在殖民統治期間多次赴日本內地參賽,均得到相當優異 的成績。然而,戰後因國民政府的觀點不同,為了徹底將台灣去日本化, 柔道運動不再是政府重視的項目。50 至 80 年代棒球運動為台灣贏得無數面 的獎牌,國民政府當然將焦點擺在「為國爭光」的運動上,對獎牌紀錄乏 善可陳的柔道運動,只有靠民間的力量推展。 研究者身為學校的柔道教師和教練,雖感慨於柔道運動在台灣的推展 有限,但柔道本身所蘊含的,不僅是氣力與技術的發揮,更重要的是個人 心性的提升與修養的建立,這是柔道運動的精髓,也是其他運動所難以比 擬的,研究者期盼本文能讓更多學生了解柔道運動在台灣歷史上的發展與 意義,也更了解柔道學習所代表的意涵。

貳、柔道運動的傳入

一、甲午戰後殖民統治

西元 1895 年歷經自強運動三十餘年的大清帝國與明治維新二十年的日 本帝國,在黃海及中國北方交戰,中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自強運動宣告 失敗(費正清,1994)。反觀日本則以此證明明治維新的成功,並邁向 19 世紀最盛的帝國主義強國之列。 甲午戰後中日雙方所簽訂的馬關條約,為日本爭取到夢寐已久的第一 塊殖民地-台灣,此舉宣告日本已由不平等條約受害國蛻變為殖民帝國主 義的「加害國」,日本擠身強國之鄰,對於第一次取得的殖民地,帝國政府 莫不苦思積極經營,期望以台灣的經營模式,作為日後征服其他殖民地的 經營參考,於是針對台灣地區的農林開發、經濟改革、教育政策等全面性

(3)

的展開,日本大量的技術團隊與職業軍憲警進駐台灣,開啟台灣第二階段 的「現代化運動」(天下編輯,1992),隨著軍人的進駐與日人在台推行「武 德教育」,才使得方在日本本土成為普及的柔道運動傳入台灣。

二、治台初期的柔道運動萌芽

大清帝國對台灣的統治是消極的,清政府總是將治國焦點放在政治中 心 的 北 方 與 經 濟 重 點 的 東 南 沿 海 , 而 台 灣 在 清 政 府 眼 中 只 是 一 個 藂 爾 小 島,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張勝彥,1996)。清政府對台灣治 理的長期消極與散漫,反而培養出台灣人民強悍的民風。從 1895 年日軍登 陸台灣開始,全台各地組織性抗日活動與武裝對抗頻傳,日人死傷慘重, 武裝鎮壓直到 1902 年後才稍稍停歇,頻繁的武裝暴動也讓殖民政府苦思對 策,台灣總督府改以深入基層的組織強化作為有效控制的基礎,「三段警備 制度」、「保甲制度」的實施,有效控制台灣各地的秩序,日本警察大量進 駐全台各地,徹底掌握地方動態並宣達政府法令,日本警察與台灣人民的 互動是最為密切的,甚至對大多數當時的台灣人民而言,「警察大人」就代 表日本政府(天下編輯,1992)。早在 1885 年,柔道項目已是日本警官養 成教育必修的課程,所有的日本警察派駐各地前,都已具備有相當的柔道 素養,也因此隨總督府而進駐台灣的日本警察,成為台灣柔道發展初期的 「種子教官」,他們在地方基層所肩負的教育使命也將柔道運動逐步傳授給 台灣人民。 其次,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後,為展現擠身帝國主義強國的威嚴與提 升國內民族士氣,於 1895 年 4 月 17 日成立「大日本武德會」(張勝彥, 1996),以宣揚武術運動,並逐步在所有州、縣設立武德會及設備完善的「武 德殿」發展武術,所有的武德殿都規劃有柔道道場與劍道道場,隨著台灣 州及轄內各縣設立武德會與建立武德殿,日本治台初期的柔道運動已從台 灣各地陸續展開。另一方面體育活動的另一個養成地為學校教育,即使國 語傳習所、公學校等均規劃有體操課程,而此時體操的主要目標,是要學 生 經 常 的 注 意 姿 勢 和 肢 體 的 均 一 成 長 , 而 且 保 持 健 康 的 身 體 和 快 活 的 精 神,並養成遵守規律的習慣,一貫的將姿勢的正確性,列為體操科的首要 重點。當時台灣人體格的不良及姿勢的不正,時常被當時的官員、醫師及 教育關係者指出,而體操科是以身體運動為中心的教學科目,透過體操科 的學習,是最為有效的方法(蔡禎雄,1992)。因此柔道運動在此時的學校 教育體制中並未受到重視,反而是民間社團活動的興起,引領了柔道的發 展。

(4)

三、各級柔道比賽的展開

日本警察訓練所規定巡查部長(巡佐),升學時必須具備柔道初段的資 格,否則不准入學,而每個巡查(警員),每一周必須參加二次以上的柔道 比賽(黃滄浪、李佐治,1961),因此台灣總督府在治台初期,便經常性舉 辦柔道比賽,藉此提升在台日人的柔道實力,也鼓勵台灣人民學習柔道運 動,除此之外更有代表台灣州回到日本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日本人,(老松信 一,1967)詳如表一所示。 由表一可清楚的看出,日治初期赴內地參賽的代表全為日本人,且多 半為派駐台灣之日本巡查,主要原因為治台初期,台灣人民受日本文化影 響不深,且總督府尚忙於各地治安的維護與敉平武裝抗日活動,對於人民 的基礎教育尚為萌芽階段,而柔道運動為講究高度技巧性的運動,需經由 相當的訓練,方能成就優秀選手,且要累積純熟的比賽技巧,更需長時間 的訓練與參賽經驗,因此三段警備時期的優異選手,幾乎都來自駐台巡查, 其次是自願赴台任教的日本教師。在日治時期柔道教官,幾乎清一色由日 本人擔任,但有一位難得的特例,他就是高雄州的柔道教官張天煌(五段), 是當時唯一擔任柔道教官的台灣人,因為高超的技巧,而獲得總督府肯定, 專職教授高雄州的巡查。

參、殖民統治下的柔道發展

一、內地延長主義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主義的版圖掀起了極度的變化,民 族主義運動在各殖民地波瀾壯闊的興起,革命的浪潮席捲各地(王曾才, 1992)。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投機客,藉機壯大自己在亞洲地區的發 展(費正清,1994)。但日本政府也意識到歐美國家統轄的殖民地內,所掀 起的民族主義運動相當驚人,受到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民族自決」 運動的影響,自由思潮漫佈全球。首當其衝的是日本政府的內閣改組,以 「立憲政友會」的總裁原敬所首的政黨內閣誕生,迫使日本帝國主義不得 不重新修正其殖民地統治政策,其中最大的轉捩點,是對於台灣統治的最 高指揮者-台灣總督,由原來的武官改為文官擔任,並導入地方自治制度; 在教育上則是建立台灣人教育制度的系統化,進而確立台灣教育制度的日 本化,並實施台灣人和日本人的共學制。

(5)

表一 代表台灣州回到日本參加全國性比賽的日本人 姓名 時間 參賽名稱 地點 備註 大木市藏 (四段) 1929 年 5 月 4 日 御大禮紀念天覽武道 會 日本青年館 巡查 柔道府縣選士 吉浦清市 (六段) 1930 年 11 月 第一回全日柔道選士 權大會 明治神宮 外苑相撲場 一般壯年組 小野原廣 (四段) 岩淵 信 (五段) 1934 年 5 月 4 日 皇太子殿下御誕生奉 祝天覽武道大會 濟寧館道場 府縣選士新竹州巡查 指定選士台南州巡查 久保盛次 (四段) 1934 年 9 月 23 日 第一回內外地對抗柔 道紅白試合 明治神宮 外苑相撲場 台灣新竹 寺浦益雄 (五段) 大木市藏 (五段) 岩淵 信 (六段) 1934 年 9 月 22 日 第一回內外地對抗柔 道紅白試合 明治神宮 外苑相撲場 台中州立巡查 高雄州指定選士 台南州巡查 吉浦清市 (六段) 1935 年 10 月 29 日 至 31 日 第八回明治神宮國民 體育大會柔道大會 明治神宮 外苑日本 青年館 各縣府選府 一般選士權 試合(第三名) 佐藤 磨 (四段) 河上邦治 (五段) 土山 悟 (五段) 1940 年 4 月 7 日 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 檣原神宮奉納全國武 道大會 神宮外苑野 外公演場特 社道場 台南州 台北府 台北府 吉浦清市 (六段) 1940 年 6 月 皇二千六百年奉祝天 覽武道大會 濟寧館 台灣巡查部長 柔道府縣選士 岩淵 佶 (五段) 1940 年 10 月至 11 月 第十一回明治神宮國 民體育大會柔道大會 講道館 大道場 警察官府縣對抗 試合(第二名) (引自老松信一,1967)

(6)

「內地延長主義」政策,其一是台灣的行政制度之變革。日本實施政黨 內閣制之後,台灣總督也改由政黨內閣組織提名選出,換言之,台灣已被 看成是日本的一個地域,是它的地方行政之一環,而非往昔的殖民地。二 為台灣人的反日運動已有新的轉變,以台灣人的地位向上,待遇改善做為 訴求的目的,並以組織化具體的主張來對日本政府提出要求。台灣人的抗 日型態,已由初期的武裝行動改為民主化的政治運動(矢內原忠雄,1988)。 從 1895 年入主台灣至 1919 年,二十餘年間台灣總督府已能有效控制 台灣,在資源開發與土地利用上均有相當成果(天下編輯,1992),為了減 低軍事統治色彩與強化體制,「內地延長主義」的重點,為將台灣視為日本 內地的延長,淡化殖民地色彩,同時重視日本化教育,以日本教育體制徹 底改造台灣人,在「內地延長主義」政策之下,台灣總督府的統治手腕趨 於緩和,允許人民有限度的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台灣的 民間社團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張勝彥,1996),民間柔道社團更由於日 本政府的重視與社會風氣的發揚得以順利推展。

二、民間人士的推行

一般來說,當時台灣民間人士學習柔道的管道,除了正規中小學校教 育外,大多以下列兩種管道較為常見(林永杰,1967)。 (一)向在台日本人拜師學習柔道。 (二)留學日本內地的學校或進入講道館學習柔道。 台灣早期本土柔道先進大多選擇第二項管道,這與「內地延長主義」 時期留日人數大增有關(張勝彥,1996),其中較為著名者,例如留學武術 專門學校的黃滄浪、拓殖大學的謝龍波、早稻田大學的張銀淮、日本大學 的陳呈誥等。當時台灣民眾要接觸與練習柔道運動的主要場所,如官方的 武德館及民間的武德殿,武德館為警察訓練場所,但如有熟識日人亦可有 機會參加練習,而武德殿多半是武術教官,夜間教授柔道或劍道的道場, 一 般 民 眾 多 以 此 為 學 習 柔 道 的 管 道 , 甚 至 有 些 中 學 生 在 學 校 柔 道 課 程 之 外,又到武德殿加強訓練,使得當時普及各地的武德殿,帶動台灣地區學 習柔道的風氣。

三、日式學校教育的柔道推展

日本在學校教育體制中加入柔道項目,這與柔道之父-嘉納治五郎有 莫大的關係,嘉納先生本身即從事教育工作,他在 1897 年任職日本第一高 校校長兼文部省參事官(松本方三,1970),隨後又接任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7)

因此對於在學校教育加入柔道運動一事向來積極爭取,經由文部省的調查 評估與帝國議會提出的建議案,喚起日本教育界熱烈的討論與研究評估, 終於在西元 1911 年 4 月順利通過,在師範學校、中等學校的男子體操教材 中,加入劍道與柔道課程,在 1913 年學校體操教授要目中,課程排定項目 有體操、教練、遊技、擊劍與柔術等項目(松本方三,1953),到了 1926 年的學校體操教授要目中,擊劍與柔術正式更名為劍道與柔道(范春源, 1995)。 1931 年也就是文部省通過將柔道運動納入學校教育的二十年後,中等 學校實施規程明定柔道為必修項目(老松信一,1967),從此柔道運動在學 校體育教育中更大放異彩。 下方表二為 1936 年「學校體操教授要目」中,所公佈的「中等學校柔 道教材配當表」,以此可看出日人柔道教育的完整性,同時重視技巧練習與 精神訓練。

肆、戰爭陰影下的變遷

一、皇民化運動

西元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場的幅員廣大,使得大日本帝國 的人力調度嚴重吃緊,隨後又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極需台灣青年赴中國 戰場或南洋參戰,為了有效推動戰爭機器,小林總督在台實行更為徹底的 思想改造「皇民化運動」,鼓勵人民為了帝國的光榮而犧牲奉獻,將武士道 精神發揮到極致(張勝彥,1996)。此時台灣民間的社團活動大多已停滯發 展,全體為戰爭而動員,且強迫台灣人認同日本帝國與天皇,禁止說台語, 甚至要求台灣人民改日本姓氏,並砍燒人民家中的祖先牌位與神佛偶像, 強制大家穿和服到神社參拜,祈禱日本「武運長久」(天下編輯,1992)。

二、變調的柔道運動

當時的學校教育也產生變遷,不但每天朝會要向北鞠躬、拍掌遙拜天 皇,還增加實施類似軍事的訓練,原本的體操科目改為「體鍊科」隨著學 校教育的變革與「皇民化運動」的發展,柔道運動成為體鍊科武道課重要 的一環,而此時的柔道運動,已淪為軍國主義發展國力的訓練工具之一, 學校體育已然變質。

(8)

表二 中等學校柔道教材配當表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四、五學年 基 本 動 作 姿勢 兩人一組抓襟法 進退(移動法) 力的用法 破勢用法 施技與被施技者 護身倒法 自 由 練 習 技 巧 膝車 釣進頂腳 出腳掃 過肩摔 大外割 浮腰 袈裟壓制 崩袈裟壓制 釣進腰 大內割 拂腰 小內割 拋摔 彈腰 送腳掃 內腿 丟體 小外割 肩壓制 橫四方壓制 上四方壓制 裸勒 崩上四方壓制 片羽勒 送襟勒 拂釣進腳 移腰 小外掛 摔法連絡變化 臂緘 臂挫十字壓 壓制連絡變化 形 基本動作 摔倒動作 特別動作 談 話 柔道意義與目的、練習的心得、道場心得、自由練習與比賽心得、柔道德性養成 訓話、柔道技術理論與柔道進步概要等。 (引自松本方三,1953) 隨著軍國主義的抬頭,代之而起是身心的鍛鍊之強調,以及增進國防 體力的推進。此時的學校教育,中等學校以上的男生必修加授劍道、柔道 或弓道,女生在師範學校、高等女學校、實業學校中,必須加授弓道或薙 刀(蔡禎雄,1993)。 1939 年小、公學校規則再度改正,主要是在規定高學年男生,必須在 教科時間外教授武道(柔道及劍道),同年 8 月 4 日,總督府以訓令第 68 號公布了「小學校及公學校的武道指導要目」,在前文的意旨中,強調兒童 身心的鍊成及國民的人格陶冶之重要。主要內容在強調武道,以簡易的基

(9)

礎動作來圖謀心身的修鍊,以及武士道精神的涵養,是為武道科之目的(李 園,1981)。將武道指導要目的公布及實施,做為皇民化教育的一環,而身 心的鍊成和國民性格的涵養,從初等教育開始就得實施,它意味著「日本 軍國主義」的抬頭,學校體育已逐漸走入軍事化訓練。而令人玩味的是, 隨著殖民母國腳步逐步走向戰爭的台灣,柔道運動在學校的發展,卻是最 興盛的。

伍、結

台灣自 1895 年接受日本殖民統治,雖然因此失去了與中國政府的政治 關聯,且淪為殖民地,並被迫接受異國統治者的文化入侵,然而不可否認 的,日治時期的五十餘年,卻也是台灣真正走入現代化與建立制度的時期, 台灣原本的草莽文化,加入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風格,棒球、柔道、劍道等 運動也因此傳入台灣,對台灣人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穫。 柔道運動拜在台日人的推廣,得以傳入並在台灣深根,官方的武德館 及民間的武德殿,是提供台灣人民拜師學習柔道技藝最好的管道,而內地 延長主義實施後,大量的台灣學生留學日本內地的學校或進入講道館學習 柔道。 雖然戰爭的爆發,柔道教育不免因時空背景的因素,而走向軍國主義 教條化的控制工具,然而,卻也為台灣培養出,日後在國民政府時期發光 發熱的柔道界前輩。

參考文獻

王曾才(1992):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天下編輯(1992):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社。 矢內原忠雄(1988):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東京:岩波書店。 老松信一(1967):柔道百年。東京:時事通信株式會社。 李園會(1981):日本統治下關於台灣初等教育研究。東京:瑞和堂。 松本方三(1953):學校柔道的指導。東京:杏林書院株式會社。 松本方三(1970):柔道百年的歷史。東京:講談社。 林永杰(1967):中華民國柔道的近況。講道館。東京:講道館柔道。 范春源(1995):日據時期台灣國民小學躲避球運動與發展之研究。體育學 報,20 期,5-11 頁。

(10)

黃滄浪、李佐治(1961):柔道學。高雄:立文出版社。 張勝彥(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費正清(1994):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書局。 蔡禎雄(1992):日據時代台灣人的初等學校體育科之進展。體育學報,14 期,1-13 頁。 蔡禎雄(1993):日台一體化政策下的台灣人初等學校體育科概況。體育學 報,15 期,127-136 頁。

(11)

The Introductio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Judo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between

1895 and 1944

Kuang-Chin Chou , Yu-Wei Lo

Abstract

Judo, originated in Japan, is a sport that combines training of the mind and fighting skills. The introduction of judo to Taiwan is much earlier than that to Mainland China because the island was taken over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ended in 1895. As a large amount of Japanese police officers and soldiers were sent to Taiwan, judo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Taiwanese people, who not only learned the skills of judo, but also the spirits of samurai that had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time of Sengoku Jidai. It was the heyday of judo in Taiwan when the island was rul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during which time butokokai were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local areas where many Taiwanese learned judo from instructors. Some of them even went to Japan to learn judo. These pioneers of judo built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judo after Taiwan was turned back to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ushed by the militarism, Japan invaded China and started the World War II. Taiwan, rul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as also involved in the war. It was then when judo became a political tool that aimed to turn Taiwanese into people that subjected to the Japanese emperor.

This study described the historic backgrounds and development of judo when it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and developed during the time of Japanese governing. Although being ruled by a foreign government was truly sad, people in Taiwan was led into the modern era and got in touch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pirits.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Last but not least, a summary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enerable Master's thought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presented to describe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as

To be an effective practitioner, a defined body of form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s the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to meet workplace requirements. The important

*More abl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interest may further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pop music, cartoons, movies, television, etc.) in post-war Hong Kong to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 Gauss on Germain: “But when a person of the sex which, according to our customs and prejudices, must encounter infinitely more difficulties than men to.. familiarize herself with

To ensure the Xianbei and Han people would 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Emperor Xiaowen (reigned 471-499) not only moved the capital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 but also carried out

A majorit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adopted project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eneric skills but this was only evident in a small number of

Generic methods allow type parameters to be used to express dependencies among the types of one or more arguments to a method and/or its return type.. If there isn’t suc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