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研究"

Copied!
2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

之研究

受 委 託 者 : 陳柏宗建築師事務所 研 究 主 持 人 : 陳柏宗 研 究 助 理 : 謝定蒼、葉世豪 研 究 期 程 : 中華民國 109 年 1 月至 109 年 12 月 研 究 經 費 : 新臺幣 97 萬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 109 年 12 月

(本報告內容及建議,純屬研究小組意見,不代表本機關意見)

(2)
(3)

目 次

目次...Ⅰ 表次...Ⅲ 圖次...Ⅴ 摘要...Ⅶ Abstract...XI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6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失智症相關文獻 ... 9 第二節 失智症生活環境相關文獻 ... 13 第三節 失智症生活環境設計手冊現今研究進展 ... 21 研究方法與設計 ...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32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34 研討會推廣與手冊擬定 ... 35 第一節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居住環境設計之推廣宣導-研討會 .... 35 第二節 焦點團體與訪談 ... 49 第三節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 ... 50 第四節 小結 ... 54 結論與建議 ... 61 第一節 結論 ... 61 第二節 建議 ... 63 參考文獻 ... .65 附錄一、期初評選紀錄 ... 69 附錄二、期中審查紀錄 ... 73

(4)

附錄三、期末審查紀錄 ... .77 附錄四、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79

(5)

表 次

表 2- 1 症狀與進行期程 ... 10 表 2- 2 失智症患者生活照顧支援體系(生活環境) ... 14 表 2- 3 國內外失智照護政策比較 ... 23 表 2- 4 國外失智照護空間分析 ... 25 表 2- 5 各國失智友善社區規劃建議 ... 26 表 2- 6 高齡失智症環境規劃相關文獻之關注議題 ... 28 表 3- 1 焦點團體專家... 32 表 4- 1 研討會講者與議題名單(台北場) ... 37 表 4- 2 研討會講者與議題名單(台南場) ... 38 表 4- 3 手冊焦點團體名單 ... 51

(6)
(7)

圖 次

圖 2- 1 失智症生活環境理論 ... 13 圖 2- 2 手冊研究架構 ... 16 圖 3- 1 研究流程 ... 31 圖 4- 1 王靜枝教授演講 ... 36 圖 4- 2 陳政雄教授演講 ... 36 圖 4- 3 臺北與會盛況 ... 37 圖 4- 4 臺南與會盛況 ... 37 圖 4- 5 臺北研討會-陳政雄 ... 42 圖 4- 6 臺北研討會-祝健芳 ... 42 圖 4- 7 臺北研討會-湯麗玉 ... 42 圖 4- 8 臺北研討會-王順治 ... 42 圖 4- 9 臺北研討會-徐文俊 ... 43 圖 4- 10 臺北研討會-李梅英 ... 43 圖 4- 11 臺南研討會-白明奇 ... 48 圖 4- 12 臺南研討會-張玲慧 ... 48 圖 4- 13 臺南研討會-王靜枝 ... 48 圖 4- 14 臺南研討會-陳靜敏 ... 48 圖 4- 15 臺南研討會-陳政雄 ... 48 圖 4- 16 臺南研討會-黃中興 ... 48 圖 4- 17 手冊架構 ... 51 圖 4- 18 清楚易辯讀的指標 ... 54 圖 4- 19 友善廁所 ... 54 圖 4- 20 智慧控監控即時反應狀況 ... 55 圖 4- 21 開放式空間方便照護 ... 55 圖 4- 22 智慧照護床墊監測生理數值 ... 56 圖 4- 23 離床監測器 ... 56 圖 4- 24 懷舊傢俱營造熟悉感 ... 56

(8)

圖 4- 25 照片牆保留過去回憶 ... 56 圖 4- 26 善用窗簾控光降音 ... 57 圖 4- 27 空間組成簡潔易辨識 ... 57 圖 4- 28 大片開窗引入自然光線 ... 57 圖 4- 29 開放式廚房提醒用餐 ... 57 圖 4- 30 西勢社區資源結合示意圖 ... 58

(9)

摘 要

關鍵詞:失智症、生活環境、設計

一、 研 究 緣 起

面對高齡社會高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與生命餘年的延長,失智症患者的急速增 加將成為整體社會必須面對的發展趨勢。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在2018年 底全臺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8萬人,至2065年時更將會超過89萬人。因此,如何 藉由環境的設計與導引,提供日益增多的失智者良好的照顧陪伴與生活營造的機 會,為現今臺灣所必須積極面對的重要議題。 臺灣正處於人口急遽高齡化的趨勢,提供失智者安全安心的生活環境,成為 政府推展長期照顧服務與提升照顧服務品質所必須重視的重點。然而,對失智者 的照顧與服務提供,目前僅藉由民國96年起開始推動的長照十年方案與長照2.0 方案,迄今為止只有短短十二年,對於失智者照顧環境設計的了解與正視仍有所 不足。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法探討國內外對於失智者生活支援與照顧政策、生活環境 營造與環境設計三者之關連性,將患者生活建立在居家、社區與機構設施等三種 不同層次進行分類與探討;並藉由焦點團體法以及參與失智症安全安心生活環境 研討會的專家共同探討,提出失智者在居家與社區的生活環境內所應具備的設計 要項,使環境空間能達到安全、安心及安定的性能,貼近患者實際的生活需求。 藉由透過辦理「失智症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研討會」與編撰失智者安全安心生 活環境手冊,來推廣失智症生活環境設計的重要性以及研擬應考量的設計要項, 更希望藉由延伸的研究與彙整撰寫,可作為未來硬體環境設施設計的參考依據, 讓產、官、學三界相關人士對於失智者照顧環境設計可更加了解之外,更希望能 強化一般民眾對於失智者照顧環境設計的認知。

(10)

研討會與影片的分享成果經過彙整後,再次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參與第三次 座談會進行討論。會議旨在於將手冊內容-包含已彙整的研討會重點、國內外近 年來對於失智空間環境設計之研究成果與設計案例,請專家學者檢視研究成果並 提出修正改進建議,以完成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編定,作為本研 究的具體成果。

三、重要發現

透過焦點團體法與研討會歸納各界專家意見可知,若欲營造一處同時可讓失 智者安全安心、也使照顧者能舒適穩定的生活空間,必須在物質及精神兩個層面 同時進行-由無障礙環境的架構、通用設計的運用延伸至療癒元素的導入,減少 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來營造像家一樣的熟悉氣氛,以獲得「安心」。在「安全」 考量方面,可以完善的監護系統,搭配足夠的社會及生活支援,構建出一個能讓 失智者能夠「安定」居住的場域,如此一來,從個別化空間開始的「點」分佈, 串連成居家化的「線」,最後構成社區化「面」的全方位連續照顧,也成就了在 地老化的目標。 另一方面,在針對「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部份,分別從三個 層面進行探討-個別化、居家化、社區化做為第一層架構,進而延伸出生活自立、 確保安全、生活延續、平衡負擔、壓力舒緩共十個章節,各章節再分別於個體的 食衣住行、生活起居等軟硬體方面,提出在規劃上涵蓋了失智者、照顧者以及社 區在內的注意要項,並輔以實際案例向讀者介紹如何將各設計要點活用於環境之 中,期望成為建築、室內設計等相關從業者、經營者與友善社區推動者的參考原 則,使大眾有機會進一步將手冊所列之要點在融合本身條件後,為失智家庭與社 區創造更為友善的空間,落實以環境照顧人之願景。

(11)

四、主要建議事項

建議一 進行住宿式長期照顧機構失智症照顧專區設計研究: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協辦機關:衛生福利部 今年度(109 年)以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為研究主題,在嚴峻的疫 情考驗下舉辦了兩場研討會並且完成設計手冊。該手冊從個別化、居家化以及生 活化三個面項分別提出在食衣住行等方面的設計原則,亦分析了國內外案例做以 實務上參考。 研究成果及手冊可提供給失智症長期照顧機構及居家空間設計參考,包括小 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養護機構、護理之家、醫院等,加速改善臺灣高齡失智 者的整體照顧服務環境。 建議二 提供長照 2.0 與即將到來的長照 3.0,從推動連續性社區照顧以至發展為友善城 市,作為空間輔導、設計改善輔導方案下的參考:中長期可行建議 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 協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小規模多機能與團體家屋皆為現今長照 2.0 積極鼓勵籌設的長期照顧服務, 也是患者在社區中的第二個家。其照顧對象包含輕、中度失能者以及輕、中、重 度失智症患者。本研究所提出建議可提供給衛生福利部主管機關與各縣市政府社 會局及衛生局在未來輔導開辦單位進行空間規劃設計或環境改善設計下作為參 考的要項。 。

(12)
(13)

Abstract

Keyword: A Study on the Design Manual of Safe and Secur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Dementia

I.

Research Rationale

In the face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extension of lifespan,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mentia patients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whole society must face. According to 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the number of people suffered from dementia in Taiwan has exceeded 280,000 at the end of 2018 and will approach 900,000 by 2065. Therefore, how to design and guide the environment to provid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ementia patients with good care and companionship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life creating are important issues that Taiwan must actively face now.

As the population in Taiwan is aging rapidly, providing a safe and secur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has become a priority for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long-term care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services. However, there are only two current projects that provide care and services to dementia patients, “10-year Long Term Care Program” and “Long-term Care Plan 2.0”. The plans have been promoted since 2007, only 12 years. It is obviously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emphasis on the design of care environment for dementia patient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II. Method

This study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upport and care policies for the life of the dementia,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Through focus group, the experts who participated in seminar on safe and secur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entia jointly discussed, and proposed the design key points for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mentia patients at home and in the community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safer, securer and more stable, thus be close to the actual living needs of patients.

(14)

By means of holding symposium and writing manual, it is expected to make not only people who has immers or interested in this filed to have rules or direction to follow while designing, but also for folks who does not know dementia before now h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The results of symposium, case studies overseas and domestic will be discussed together in the third focus group as contents to be added into the manual. Experts and scholars are invited to re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pose the content that needs to be revised and improved.

III. Result

To draw conclusions from focus groups and symposiums, it is suggested that to combine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 so that to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 which makes not only people with dementia secure but also care-givers comfortable. In which, barrier-free design, universal design and healing environment elements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Also, too many useless stimuli should be avoided so that to frame a home-liked atmosphere. Using complete supervise system properly, with abundant social and life support to make people with dementia feel well-supported hence to let them live in stabilization.

The result lays 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manual.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which are individualization, domestication and communization. Based on these three levels, ten chapters are extended which are life-independent, security assureance , lifestyle continuing, burden management, stress balance and exterior environment design and so on. Under these ten chapters come the design suggestions, with three cases study showing the appliance on the true existing cases, it could be suggestions for architects, interior designers, professionals related and community builders who are willing to build dementia-friendly environment. Follow these structure and take their own situations in consider, then put their best effort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better together, so may the environment cares the people.

(15)

緒論

根據內政部(2018b)統計資料,臺灣於1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已達總人口數 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之推估,預計於民國115年 老年人口將超過20%(內政部統計處, 2018a;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9)。而至 2019年底,65歲以上患有失智症之高齡者約為29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2020), 未來亦將隨高齡社會持續成長。失智症者於時間老化的過程中無法完全獨立維持 健康自主的狀態,難免因為認知系統衰退而產生例如注意力減退、睡眠習慣改變、 妄想、幻覺、憂鬱甚至行走等運動功能衰退等症狀,致使個體不易應對遭逢的生 理及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晚年的生活品質。過去一般普遍將其視為身體機能退化 的現象而怠慢輕忽。然而因失智而產生的症狀是不可逆的,醫療照護的協助亦有 所侷限,因此如何幫助失智症者能繼續原有的生活並獲得照顧服務的支持已日益 受到重視與探討。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壹、研究緣起

面對失智人口的快速持續成長,未來至2031年臺灣的失智者人口推估將逾67 萬人,佔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率近8%(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9)。臺灣必須及早因 應此人口數激增對於社會以及經濟的重大衝擊。 失智症者的身心狀態會隨著時間而逐漸下降,然而此種不可逆的狀態卻常因 為一開始的病況輕微或被視為一般老化過程中的一環而被輕忽。待親友家屬察覺 不對時,往往已需要醫療資源的介入照護。為避免耽誤就醫並減少醫療資源的浪 費,近年來已有學者提出由居家環境做為照顧醫療之起點,使失智症者從病程的 初期即不需離開熟稔的環境,即便到了病程的後期亦可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裡,因 而減緩了病程的推進,在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又可以能得到完善 的照護與支援。

(16)

貳、研究背景

面對高齡社會的到來與醫學診療方式的進步,失智者確診人數日亦增多; 由於失智者在認知方面日益衰退與無法治癒的特性,醫療照護的協助是有所侷限, 因此,如何協助患者能獲得原有生活的延續並獲得照顧服務的支持,已成為現今 學界與實務工作所積極探討的重要課題。對於失智者生活照顧的協助的重點上, 並非只有軟體的照顧服務提供,也需要有良好實質環境的建構,方能使患者有獲 得最大自立生活的契機,亦是現今倡導失智者安全、安心、安定生活環境的重要 原因。 近年來以協助失智者獲得安全、安心、安定為生活目標的照顧環境日益受到 重視,其主要強調提供以患者的生活照顧為主,搭配醫療、照護、復健與營養等 服務的提供,期待使患者能持續發揮目前仍保有的自立能力,並延續以往的生活 習慣與社會網絡,使患者能減緩認知功能的喪失。特別是在生活環境營造的構成 面向中,除了給予「安全」的無障礙、促進自立行為並考量減輕照顧者負擔的環 境外,更希望能提供給患者在緊急時能得到及時協助與在平時能有照顧與生活陪 伴的「安心」環境,進一步提供使患者能紓解生活壓力,穩定持續在同一地方經 營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安定」環境為依歸。 此種提供失智者安全安心與安定的生活環境的發展趨勢主要受到下列因素 影響:(1)失智者日漸增加:面對高齡人口的不斷增加,臺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 口在2018年已達到高齡社會14%的門檻,另依國發會從2012年至2060年臺灣老年 人口的推估,至2025年臺灣將達到20%超高齡社會,臺灣失智症協會針對失智症 人口之推估結果也顯示失智者人口的增加已成為必然的趨勢,其數量將在2065年 由現今的28萬人激增至90萬人,也就是說,在面對高齡社會到來的同時,高齡的 失智者亦不斷在持續增加中,並已成為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單位所不可忽視的族群。 因此,如何提供妥適的生活照顧環境,顯然已成為整體社會所必需要面對的重要 課題。

(17)

且大多數患者隨著病程的進展在認知功能方面逐漸下降。但由於患者個別罹患失 智症的成因不同,加上個人成長背景與生活經歷的差異性,使得每個患者在生活 照顧與服務的需求上均呈現相當不同的差異性,也因此在生活照顧的環境設計提 供上必須考量患者基本共同的生活需求,但亦需要兼顧提供部分彈性的調整空間 以便對應個別患者在實際生活上的需求,以減緩個案病程的進展與減少精神行為 症狀的發生(吳玉琴等,2013)。此種針對失智者個別多樣化生活照顧需求的環境 對應與提供,是協助失智者延續以往生活與促進患者發揮殘存自立能力的重要條 件,也是規劃設計者所必需考量的重點。 (3)減輕照顧者負擔的需求:失智者在生活上往往需要有專責固定的照顧者 來提供協助與支援,方能持續在家庭與社區的環境中生活。但是無論此種專責的 照顧提供者是來自於家中的親友或是照顧服務人員,在提供失智者長期生活照顧 與服務過程中,往往需要隨時面對患者可能發生之各種精神行為症狀(BPSD)來加 以對應,進而產生照顧的壓力與負擔。因此,如何使患者的生活照顧環境能促進 患者的認知與辨識能力,進而促進自立行為,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從而使 照顧服務提供者能藉由環境的設計,輕易察覺並掌握患者的生活行為,並在必要 時能適時予以提供協助,將有效減輕照顧服務者的壓力,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 質(苛原実,2012;Chalfont, 2007)。此種環境設計的需求,對於長期陪伴與 提供患者生活協助的照顧者而言,是日益迫切與必要的協助。 (4)專業環境設計的區隔:在以往長期照顧機構環境的規劃設計,往往僅由 接受一般建築教育訓練的建築設計者來提供服務,此種以提供傳統機構的長期照 顧環境對於臺灣以往推動長期照顧的歷程中,具有相當大的貢獻。然而在近年來 面對高齡且具有經濟消費能力的人口不斷增加,且在長期照顧服務學理上強調在 地化、社區化與個別化的生活照顧需求,已使得長期照顧環境的設計逐漸朝向社 區內小型化與多樣化照顧服務環境的設計與提供,如社區日間照顧中心的規劃與 設置(陳柏宗,2012)。另一方面由於失智者的生活照顧環境必須要能針對患者的 認知與生活行為有更為細緻的考量,並對於例如團體家屋或失智症照顧專區等患 者生活照顧環境的設置規範與要點能有所了解,方能使患者在規劃設計者所提供

(18)

的環境中獲得生活的助益與支持(李光廷,2004)。此種針對失智者環境規劃設計 的專業培育,已成為未來從事長期照顧環境規劃設計者必要條件,是有別於以往 一般建築規劃設計者所能提供的專業服務。 (5)社區參與的重視:在以往對於失智者處遇條件的設定上,由於對於病症 成因的了解不足,並不支持回歸家庭與社區,更惶論能有正常社區互動網絡的維 繫。然而由於近年來對於失智症成因的了解與對於患者提供生活照顧服務理念上 的改變,已明確支持失智者應要能留在原有熟悉的家庭與社區環境中獲得照顧與 協助,並要能與原有的居家與社區生活能有所延續(苛原実,2012;Hughes and Judd, 2012)。此種理念的改變與導引,使得失智者的生活照顧環境不再跼限於 居家或機構的照顧環境,更必須考量患者在地的社區環境與資源連結,使患者及 其照顧提供者能有持續獲得來自社區居民與專業照顧服務人員協助共同照顧患 者生活的機會,更進一步開始強調如何協助使患者能在友善的社區環境內回歸正 常社區生活,並維繫以往所建構的社會互動網絡,以對應患者多樣的生活需求。 (6)在地老化的強調:使高齡者能在自己所熟悉的社區與居家環境中終老, 已是近年來各國在推動長期照顧服務下的共同目標,同樣的目標亦適用於失智者 的照顧服務之提供,其不僅是由於失智者大多數是高齡者,同時也在於協助患者 能在人生最後的終點上仍能持續獲得延續性的互動、陪伴與支持,使人生能獲得 一個完美的句點(兒玉桂子,2009)。因此,在對於失智者生活所在的社區內,是 否能建構起完整的連續性照顧服務網絡,以便能在患者不同病程進展中不間斷的 提供照顧與服務,支持患者獲得在地的生活營造,成為主要關鍵,亦為失智症生 活照顧環境的建構重點。另一方面,如何在提供照顧服務以外,亦能使患者能被 在地的社區居民所接受,並樂於提供照顧服務與互動支持,使患者能獲得豐富的 生活營造,亦是患者能否在地終老的重要關鍵。 基於前述對於失智者提供長期照顧服務的發展趨勢與成因可得知,對於失智 症生活環境的建構其主要目標在於如何藉由特定的環境設計來提供給患者面對 病症所引起的不便或困擾能獲得緩解,並透過環境的設置使患者能回復或維繫正 常生活,從而獲得治療或減輕失智症所延生引發精神行為症狀等病症的目的,因 此設計重點將著重於探討藉由妥善的環境設計來照顧患者,而非如一般的醫療照

(19)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壹、研究目的

藉由國內外文獻以及實際研究調查探討失智長者居住室內空間所應考量的 重要原則,研究主要目的有三: 一、蒐集國外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瞭解國外失智者環境手 冊介紹之架構、編排方式及內容。 二、完成二場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研討會,擬定400人出席。 三、完成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提供相關單位參考使用。

貳、研究之重要性

本研究計畫可建立於高齡失智症照顧環境相關人員之跨領域對話平台,以研 討會方式互相交換研究心得,進而增加臺灣對於高齡失智症方向研究的深度與廣 度,參考研討會與研究內容所彙編之設計手冊,更能夠提供照顧、建築、醫療、 甚至為患者的家屬等相關人士參考,作為推動臺灣高齡失智症照顧環境技術與認 知的實質成效,保障失智者未來生活環境的建構,為安全、安心以至於安定的失 智症照顧空間規劃建立良好基礎。以下整理對各界預期所產生之貢獻: 一、對於政府單位 1. 提供高齡失智症照顧環境相關產官學界人員互相對話平台。 2. 由設計手冊為出發點,推估未來標準設計圖說之發展可行性。 3. 協助提升臺灣整體高齡失智症照顧環境觀念之水平與價值。 二、對於高齡失智產業相關人員 1. 提供高齡失智者更為完備之照顧服務環境。 2. 引導正確之照顧環境設計模式,降低人力資源的損耗。 3. 以跨領域研究團隊提供自環境規劃設計至營運管理之配套協助。 三、對於規劃設計單位

(21)

2. 提供高齡失智症照顧環境可參考之實例並說明其設計方式。 3. 提升規劃高齡失智症環境的專業性,提高設計品質,創造商譽與商機。 四、對於實際使用的高齡者 1. 獲得身心靈三者兼具的整體照顧環境。獲得安全、安心、安定三者兼具 的整體照顧環境。 2. 提供個人化、居家化以及社區化之全面照護環境,減緩疾病的進程。 3. 在日常生活的環境內即可得到成功老化的契機。

(22)

參、研究範圍

以環境照顧高齡失智者的居住與生活是不僅是本研究的目標,也是未來的照 顧趨勢。處在生活及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比起過去更講究生活的品質,因此如 何透過環境設計改善生活品質,將照顧從物質延伸至非物質的層面,從生理、心 理到精神全面性的提升更顯為重要。本研究分為三大層面進行探討,包含(1)對 失智症的探討、(2)失智症的生活支援與照顧,與(3)失智症照護環境的理論、設 計重點與要項研究架構。 歸納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說明研究流程如下(圖 1- 1): 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研究 <方法 1> 國內外文獻收集、彙整、分析 <方法 2> 專家座談會  對研究內容、手冊內容與研討會 提出方向與建議。  針對設計手冊提出改善建議。 <方法 3> 研討會  探討與比較國內外對失智症 環境照顧之異同。 <結論>  歸納整理各領域專家意見,提出規劃設計要點與建議, 並完成設計手冊。 圖 1- 1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文獻回顧

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段漫長的路,從發病到病情逐漸嚴重通常是好幾年。對 於照顧提供者而言,在患者的輕、中、重度期所要給予的照顧是不同的。輕度時 患者尚能自理生活,然而至中重度或重度時,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輔具、醫療資源 與人力精神,也因此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發展出一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失 智症照顧模式有所其必要。近年來醫院逐漸開始提倡以人性化與友善化的照顧環 境與服務作為改善患者病情的方式之一,國民健康署亦在2010年開始推動各地高 齡友善照護機構的佈建,盼能帶給高齡長者有尊嚴的照護服務。其中,在硬體設 施的部份,以無障礙環境、通用設計與健康環境為基礎的療癒環境包含了對於五 官感受的考慮,其也強調療癒因子能透過外在環境對患者生理的影響,進而對患 者的心理產生正面能量,換言之也就是包含了患者的身體狀況、行為認知、情感 等方面都產生正向的改變,也因此近年來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關注議題。 本章節共分成三個部份,首先介紹失智症與其成因病狀,以對失智症有所 初步了解。第二節從物理性環境、社會性環境與營運性環境三要素的交互作用 探討如何構建出一妥善的失智生活照顧系統,接著從失智症者居住環境的角度 切入,從小範圍的個人居住空間至患者整體生活的社區環境,探討其空間於學 理上及實物上應有之注意事項。最後歸納分析現今國內外對於失智症生活環境 的文獻、手冊其特色,作為後續建構適合臺灣環境手冊之基礎。

第一節 失智症相關文獻

壹、失智症(Dementia)定義

失智為一種疾病而非正常的老化過程,一般病患多有多重智能缺損。根據 DSM-5(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 的定義,其為一種腦部退化的 認知障礙症(major neurocognitive disorder)。臨床症狀包括在語言、感覺、動作 整合、執行功能、整體注意力與社交方面的認知障礙,且這些障礙必須與先前 個體狀態有顯著落差,會干擾日常活動的獨立進行(例如付帳單或吃藥),同時此 狀況無法以另一種精神疾病做更好解釋。

(24)

失智症依其病程可分為初期、中期與後期(表 2- 1)。從發病至病殞其病程 平均約八至十年。當個體出現(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例如經常發問、重複 購物、易忘記最近發生的事;(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無法處理 每個月的帳單;(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方向感 變差容易迷路;(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例如誤認鏡中的自己為 另一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 力、(8)判斷能力變差或減弱;(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10)情緒和個性的 改變-例如易出現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口不擇言(衛生福利部國 民健康署, 2018) 等症狀時,即需注意是否即為罹患失智症。雖然正常老化也會 產生類似的狀況,但與失智症差別在於,正常老化所忘記或當下無法處理的事 情在過一段時間後會再想起或能再處理,然而失智症者卻無法再次回想起(宜蘭 縣政府衛生局, 2018)。 表 2- 1 症狀與進行期程 初期 (輕度、健忘、2-4 年) 中期 (中度、混亂、2-4 年) 末期 (重度、失智、2-4 年) 經常健忘 忘記親友姓名 無法辨認家人 重覆相同話語 困惑焦慮 無法語言溝通 忘記日常物品稱呼 忘記日常生活事物 吞食困難 數字認知障礙 錯覺幻覺 失禁 正常判斷減低 夜不眠 長期臥床 什麼都沒興趣 經常漫遊而走失 喪失日常生活能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失智症依其成因及病徵可分為神經退化型、血管型、混合型及其他共四種 類型,分述如下: (一)、神經退化型失智症 明顯的早期病徵為記憶力衰退。患者對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辨認出現障 礙,為兩種以上的認知功能退化且具不可逆性。常見的亞型有(1)阿茲海默症

(25)

要為海馬迴受損後,腦部產生異常老年斑與神經纖維糾結,大部份失智症患者 多屬此種類型;(2)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為第二常見的 失智症。特徵為早期即有身體僵硬、步履不穩、手抖、重複且無法解釋的跌倒 現象、幻覺幻聽、情緒不穩及妄想等情況;(3)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ration)-受傷的額葉與顳葉導致個體在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與喪失控 制行為的能力,語言障礙亦為常見症狀之一(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9)。 (二)、血管型失智症 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細胞死亡使得個體智力減退,是造成失 智的第二大成因。常見的病徵有情緒及人格上的變化(例如憂鬱)、尿失禁、假延 髓性麻痺(例如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行走障礙(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9)。臨床診斷上必須有時序關聯的腦血管病變,可再細分為中風後血管性失 智(post-stroke vascular dementia)與小血管性失智症(dementia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s)。前者可能因一次腦中風便造成失智,後者病程則類似阿茲海默症, 屬於漸近式的惡化,但病識感較佳,至晚期亦能保留較完整的原始人格。(傅中 玲 et al., 2015) (三)、混合型失智症 若病患同時患有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即為混合型失智症(惟明, 河野 和彦, 公文, & 學習療法中心, 2017)。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失智症 失智症係為一臨床症候群,其成因眾多,除腦部病變外,營養失調(如缺乏 葉酸、維生素 B12)、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異常、肝昏迷)、中樞神經感染(如 愛滋病、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腦部腫瘤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失智產生。然而此 種失智症與神經退化型失智症及血管型失智症不同之處在於,當特定疾病治癒 之後,其失智症狀即有可能部份或完全痊癒。因此在診斷上必須排除此類可回 復性的疾病(傅中玲 et al., 2015)。

(26)

貳、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

失智症者因大腦細胞病變產生了一系列在認知及反應於外在環境的精神行 為症狀,也就是所謂的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這些精神行為症狀可分為(1)核心症狀-係指所有 失智症者皆會出現的症狀(基隆市衛生局長照管理中心,2019),包括記憶障 礙、定向力障礙、理解與判斷力下降與執行能力退化與(2)周邊症狀則包涵如不 安焦慮、攻擊言語與行為、遊走、幻想、大小便失禁、不安等。 約九成以上的失智者會出現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的問題(傅中玲 et al., 2015), 然而不同類型的失智者容易發生的精神行為症狀也有所不同。例如逾半數的阿 茲海默型失智容易有「妄想」,而在這半數之中約有七成五的妄想與財產竊佔有 關(例如:懷疑媳婦偷走自己的錢包、存摺、印鑑等) ; 路易氏體失智則有八成以 上有妄想,並且有七成有「幻覺」的產生,以及相較其他類型失智更早出現吞 嚥障礙,容易導致進食困難甚至拒食 ; 額顳葉型失智較不會有妄想與幻覺,但 半數會有「不受控」的行為症狀(例如:順手牽羊商家擺在門口的貨品)出現,而 在面臨不熟悉的環境或照顧者時,額顳葉失智也容易因為混亂發生動手打人的 暴力行為。 多項研究都指出精神行為症狀會對照顧者造成巨大的負擔,因為其發生的 頻率高,使家庭照顧者的生活品質隨之下降,失智者本人住進機構的時程也會 因此而提前,同時伴隨著照顧費用的提高。然與難以治癒的失智症核心症狀相 比,精神行為症狀更有機會在適當的治療中獲得控制,因此如何在早期發病時 便正確診斷,做好相應的預防與準備是失智照護上非常重要的課題(池田学, 2010)。

(27)

第二節 失智症生活環境相關文獻

在失智症者老化的過程中,照顧服務與生活經營兩者必須同時兼顧。當失 智症者隨著病情的推進而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時,來自外界的幫助-不論是家 人、朋友的非正式照顧或是由政府、非營利組織所提供輔導與協助,對於患者 都是極為迫切且有用的協助。換而言之,照顧服務的提供與否和照顧環境是否 能有效支持患者盡可能的延續原有生活會直接影響其生活品質。在此考量下, 以下就失智症者的生活環境與其規劃設計概念進行說明。

壹、失智症生活環境定義與內涵

失智者安全安心的生活環境係強調以妥適的環境來照顧患者,使患者能減輕 病症以回復或維繫正常生活,進而達到減緩病症的目的。對於失智者而言,此種 生活環境的設計必需要能協助患者克服或減輕認知障礙所造成各種不適。 當照顧服務者擬透過環境來提供生活照顧時,往往需要透過物理的環境、社 會的環境(對人的)與管理的環境(規範的)三方面共同努力促成(圖 2- 1)(Cohen & Weisman, 1991)。在物理環境方面,主要面項包含有建物形態、室內設備傢俱與 裝飾、實際眼睛可見的場所等實際生活空間的構成;在社會的環境方面,主要面 項為家人與朋友的互動網絡、照顧服務提供模式;在管理的環境方面,主要面項 為照顧服務提供的理念與內容、管理模式與相關法令規範。此三者彼此相互影響, 相輔相成,且必須因應患者個人的背景屬性來進行調整與搭配,方能使此種生活 環境進一步形成對於失智者提供生活照顧支持的環境。 圖 2- 1 失智症生活環境理論 (資料來源:(日本建築学会, 2009)

(28)

在失智症者的生活照顧支援體系中,可依其身心狀況分為輕度(CDR≤1)、中 度(CDR=2)、重度(CDR=3)。在居住的安排方面,至中度部份,患者雖需他人的協 助-如親友照顧或居家服務,但由於大部份患者仍能自理基本日常生活,故一 般多仍生活在自家。然而到了重度時,則必須仰賴他人的協助,故多被轉介至 機構、醫院中。 表2- 2失智症患者生活照顧支援體系(生活環境) 若患者接受社區式服務,輕中度的患者可在社區中接受日間照顧中心、小 規模多機能、團體家屋的服務,使其可以不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延續原有的 生活方式;團體家屋與家庭托顧也能提供給中、重度的患者完整的照顧服務; 在傳統的住宿式機構方面,則有身心障礙、老人福利機構、護理之家等服務設 施以供使用(陳政雄, 2006b)。 身心狀況 輕度 中度 重度 生活能力 部份可以自理 需要別人照顧 居 住 安 排 居家式 一般住宅 (服務+住宅) 一般住宅 (照顧+住宅) (轉介到機構、醫院) 一般住宅(在宅臨終) 社區式 日間照顧中心 小規模多機能 團體家屋 家庭托顧 住宿式 (機構) 身心障礙/老人福利機構 (失智症照顧專區) 安寧 病房 護理之家 (資料來源:(陳政雄, 2006a)

(29)

貳、失智症生活環境規劃設計概念

受到失智症人數的急劇增加,其特殊的照顧需求使照顧者的負擔遠大於對一 般患者。然而過去對於長期照顧機構環境的規劃設計多為接受一般建築教育訓練 的建築師,建物的設計以機構化、醫技化為原則,這樣的設計雖然能高效率的給 予患者有效快速的治療,但同時亦給人冰冷、疏離的感覺,特別是在對環境高敏 感的失智症患者上尤為顯著。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的經濟能力提升以及對公共 衛生的了解,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範籌的概念逐漸興盛(社團法 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2017),換言之也就是落實以「人」而非以疾病為中心的照護。 如同 Planetree 所倡導的照顧模式-相同的空間除了能讓患者感到安穩放心、受 到尊重之外,也應讓照顧人員對於相同的空間感到舒適,使其更願意持續參與後 續的照顧行為(Brawley, 2006)。在此觀念的轉換下,現今長期照顧機構的照顧模式 紛紛轉向個別化、居家化與社區化發展。以下就此三大重要面項進行個別說明:

一、個別化照顧

為對應失智者在失智症個別成因與認知程度的差異且考量每個人不同的背 景與生活需求,在患者個別生活所及的範圍內的環境設施運用與照顧服務的提供, 必須能針對每個人進行量身打造的生活安排與照顧的協助,此同時亦為確保失智 者生活品質的重要環境構面之一。 個別化照顧的目的為改善以往在機構照顧的缺失。有鑑於以往失智者在病院 或機構內往往受到齊頭均等的輸送帶式的服務,這樣的服務提供模式不僅容易漠 視患者本身尚存部份可自立生活的行為與能力,也容易由於患者精神行為症狀的 發生而遭受不當的行動約束或藥物約束,造成患者生活更加混亂、孤立、焦躁與 不安。由於失智者的個別屬性、生活背景與病程進展的差異性相當大,使得個別 需要獲得的照顧服務亦大為不同。故此需因應患者個別的需求來擬定照顧計畫, 同時積極鼓勵患者在生活營造過程中發揮既有剩餘的生活自立能力。 藉由個別化照顧的導引,使得以往以強調以效率提供照顧為主體的服務輸送 模式逐漸轉換成為如何協助患者以經營自我生活為主體的服務輸送模式,讓照顧 服務提供者的角色由以往患者的照顧提供者成為生活的陪伴者。此亦意味著患者

(30)

在生活照顧環境中應要能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來自我選擇經營自己個別的生活與 節奏,而照顧提供者相對成為患者在必要時能獲得協助的生活輔助者與守護者的 角色(Grealy, McMullen, & Grealy, 2008; 邱銘章 & 湯麗玉, 2006)。因此,在環境設 計的對應上,應需考量如何使照顧服務提供者能藉由例如結合廚房與餐廳的開放 式廚房空間,在照顧服務者在處理炊煮或家事的同時,能同時以視覺兼顧到患者 的活動安全,並在必要時提供協助的設計方式,避免患者被不當約束,同時也減 輕照顧提供者的壓力。 個別化照顧的另一重點為私密性的強調。為使患者能在較為安靜與舒適的居 室環境下維持原有的生活以減少躁動不安與患者彼此間的干擾,提供個室化的寢 室空間成為必要的考量。同時藉由患者原有熟悉的傢俱與裝修佈置,亦能使患者 獲得對於居住所在場所的認同(郭蕙瑜, 2012)。而個室的提供更進一步落實了個 別化照顧的實踐,使照顧服務的提供更能因應患者在自己居室內個別的需求而有 相對應的照顧服務。 綜合前述文獻回顧的探討,可以瞭解到近年來對於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 設計之發展趨勢均朝向個別化、居家化與社區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本研究以此 三項構面作為探討失智者生活環境的研究架構(圖 2- 2 手冊研究架構) 社區化 個別化 居家化 失 智 症者 圖 2- 2 手冊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1)

二、居家化

為營造失智者的生活重心,維持患者的生活節奏,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提供患者的自宅或提供像家一樣的單元照顧環境,已成為穩定失智者基本生活的 重要環境構面。 在以往無論是提供高齡者或者是失智者照顧服務的場所設計,多依循傳統一 般醫療院所病房空間的規劃組合模式,也就是在居室的分區計畫以 30 至 50 人等 較多人數兼併以三至六人房的方式來進行規劃設置,同時往往以長廊來連結個別 居室空間。面對過多人數的集居行為,容易使失智患者受到過多刺激與干擾,進 而造成生活上焦躁與不安;且以長廊式串連居室空間的空間組合模式,不僅容易 使患者難以辨識自己的居室,亦容易造成讓患者進出居室卻無法獲得與他人進行 正常互動的機會,甚至誘發徘徊遊走的精神行為症狀產生。除此之外,多人房的 居室設計不僅使患者無法獲得私密性,室友彼此間亦容易互相影響與干擾,造成 生活上的壓力與不安。此種空間的組合設計模式並不適合失智者生活的居住與照 顧的獲得。 近年來受到北歐與日本對於失智者提供團體家屋來對應照顧需求的影響,在 設施的分區與空間組合模式已開始採用單元照顧的模式。單元照顧主要強調為因 四人 四人房 四人 四人房 四人房 四人 以往機構的照顧空間 近年單元照顧所強調的居家化生活照顧空間 個人房 個人房 個人房 個人房 個人房 個人房 個人房 客廳餐廳廚房等居家 生活空間 與其他單元連結空間 與隔壁單元共用空間 餐廳 圖 2- 1 居家化照顧概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2)

應失智者認知能力與對環境適應能力日漸低落的狀況,必須採用小規模的單元模 式,每個單元以 9 至 12 人來進行分組及分區,使患者彼此間能有基本熟識與互 動的機會;同時減少以走廊來串連居室,以家庭的生活空間來銜接個別居室,實 際的提供客廳、餐廳、開放式廚房與個別居室等居家空間場所,使患者能在熟悉 的居家情境中獲生活上的穩定並發揮居家生活應有的互動與自立行為的促進(圖 2- 1);另當需要提供24 小時入住的居室時,以提供患者個人房為主,藉以確保 患者的隱私與穩定的基本生活(莊秀美,2008;陳政雄,2009)。 單元照顧此種以促進患者居家生活為主的空間規劃概念與組合模式,近十二 年來已被廣泛運用在臺灣日間照顧中心與團體家屋的規劃設計,甚至已有高齡者 長期照顧機構的設計亦開始採用單元照顧的方式來提升住民的生活品質。在未來 提供給失智者照顧服務設施的規劃上,仍應以單元照顧為基本要件以維繫患者基 本居家生活形態、穩定患者生活節奏,並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成為失 智者安全安心的生活環境之重要構成要素。

三、社區化

為延續失智者在社區內的原有生活,減緩認知能力的衰退,在原有社區內提 供失智者照顧與服務,已成為現今失智者生活環境的主要發展構面。 由於精神行為症狀的影響,在以往能提供給失智者的照顧場所中,除了患者 的自宅以外,大多數的失智症者往往被送至精神病院接受醫療照顧或到長期照顧 機構接受照長期照顧。但這些照顧提供場所往往與患者原有生活所在的社區完全 沒有關連,甚至不被考量。所幸近年來隨著對於照顧服務觀念的轉變,開始強調 應使患者回歸到自己的家庭與原有熟悉的社區內接受生活的照顧服務,以便使患 者能在原有生活情境中獲得生活延續的機會(三好春樹, 2012)。然而即使是要提 供患者生活照顧服務的設施,亦必需考量設置所在地是否在患者生活所在的社區 範圍內,以及如何運用社區的意象或建築元素來做為規劃設計的素材,使提供照 顧的場所能連結患者原有生活情境,呼應患者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 另一方面,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亦需考量未來經營管理與照顧服務的提供如何 能結合在地的社區資源,例如社區內超商、市場、公園、甚至是患者以往常光顧 的理髮店、雜貨店等,使得患者的生活營造不會被跼限在生活照顧提供設施所在

(33)

的範圍內,而是更能拓展活動範為至社區內的生活營造點,豐富患者的在地生活, 進而減少患者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與影響(圖 2- 2)(日本建築学会, 2009)。 藉由社區資源的規劃與連結,在社區照顧環境的長期規劃與發展上,必需要 藉由社區內不同層級照顧設施的建構,如日間照顧中心、團體家屋、長期照顧機 構等,逐步在社區內建構起能使患者無論在輕度、中度及重度,甚至是臨終安寧 的連續性照顧服務體系,以協助患者能在病症的不同階段,都能持續在社區內獲 得足夠的照顧與服務,並使其能獲得在地終老的心願,落實提供患者的照顧服務 能有社區化與在地化的生活實踐(圖 2- 3)。 社區照顧 關懷據點 市場 超市 公園 綠地 社區範圍 (生活圈) 患者 理髮店 熟悉商店 患者照顧 設施 圖 2- 2 社區化照顧概念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4)

團體家屋

社區範圍

失智社 區服務 據點 患者 家 醫療 機構 住宿式長照機構 (失智症照顧專區) 失智日間 照顧中心 圖 2- 3 社區連續性照顧 團體 家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5)

第三節 失智症生活環境設計手冊現今研究進展

整理近年來國內外年關於高齡失智者照護環境的規劃設計研究,包含一般空 間的感知與設計,到失智症者於社區照顧機構環境中的設計準則。分述如下:

壹、國外

(一)Cohen & Day(1993)-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此書是國外失智照護環境實證研究之濫觴。過去雖已有部份專書探討,但仍 屬少數,且大多以理論研究為主。此書以案例分析方式架構於先前的學術理論, 探討物理環境與失智症者間的交互作用,不僅對當時暨有的失智症的照護環境提 供一系列的實務建議,也對未來有意進行規劃建議的設計單位有所幫助。 作者 Cohen 與 Day 共分析美國境內 20 個失智照護環境,包括日間照顧中 心、喘息服務單位、社區服務據點與其他長期照顧中心。研究團隊探討了這些照 護中心當下所遭遇及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以嚴謹的研究架構為這些問題進行明 確分類,進而再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研究結果提出,在硬體方面應減少環境中傳統機構化的意象、使用沒有壓力 的裝飾傢俱與應用懷舊物品擺設、將照顧設施規劃為小規模的居住單位、區分公 私空間-從給住民的隱私空間至進行活動的公共場域-也就是分隔私密、半私密、 半公共、公共空間等;在軟體服務方面,應積極開發當地資源拓展成為連續性照 顧、鼓勵親朋好友的陪伴等,有效結合軟硬體服務提供,方能有效打造友善失智 照護環境。

(二)Brawley(1997)- Design for Alzheimer’s Disease: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Better Care Environments

學者 Brawley 於 1997 年出版此書,是一本結合實務與理論的照護專書。研 究內容指出外在的物理環境會對個體的生活品質與行為造成強烈影響。因此若有 良好的環境設計建議,對於失智症的照護者或是設計單位都是莫大的助益。此書

(36)

簡潔扼要並以大量圖片說明失智症如何影響個體的認知系統與行為能力,包含 (1):針對特定主題例如療癒、增加自立能力、減少困惑、增加安全與提升行為能 力的探討;(2)對照明、色彩配置、質地、聲音的設計建議;(3)對傢俱、織品、地 板材質、牆面、天花板與門窗等的進一步建議說明;(4)對護理之家、居住環境以 及其他照護單位的空間規劃建議-如居室大小、形狀、空間配置、戶外空間設計、 尋路系統。

(三)Brawley(2005)- Design innovations for aging and Alzheimer's: Creating caring environments

此書是Brawley 為了讓高齡者與阿滋海默症者能擁有更佳舒適的居住環境所 出版的一本詳細的規劃設計手冊。作者認為可以環境作為改善高齡個體健康的媒 介之一,因此文章內容首先說明因應老化而衰退的感官感受-例如因模糊的視線、 重聽、行動反應遲緩而需在照明、聽覺、色彩配置、地板、聲音、尋路系統等提 出相對應的環境改善設計;接著提出如何維持高齡者與阿茲海默症者的自立、增 加行為能力、最大化其行動力、保有社交網絡促進健康。以大量圖片說明。隨著 永續建築與友善建築的概念逐漸受到大眾的重視,該書亦建議應有公正第三方來 對照護環境進行認證。除此之外,作者以實際案例解釋住民的居住問題、說明長 照機構如何由過去以效率為主的照顧模式轉變成為現今受到如 Planetree、Green House Project 等概念影響以人為核心的照護服務。 (四)兒玉桂子等人(2009)-認知症高齢者が安心できるケア環境づく り 此書內容主要分成六大類向,分別為(1)日本高齡失智者的照顧環境;(2)國外 高齡失智者的照顧環境;(3)失智症照顧實踐和構建設施環境指南;(4)高齡失智 照護機構量表;(5)單元顧設施的實踐與及其對高齡失智症的影響;(6)高齡失智 者的家庭照顧環境。此書首先說明日本與歐美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國家對於失智照 護機構在軟硬體方面所提供的服務。接著研究團隊以Weisman 等人在 1996 年所 發展的Theapeutic Environment Screening Scale (PEAP)量表為基礎,因應日本境 內民情進行修正,成為日本境內包含以失智老人為探討焦點的前趨研究之一。

(37)

(五)日本建築學會(2009)-認知症ケア環境事典: 症状・行動への環境対Q&A) 此書內容主要分為四大部份,首先說明失智症的照護環境,接著從日常生活 的食衣住行角度看失智症照護環境所應注意事項。且因失智症者較正常者在生活 會面對更多各式各樣的問題與困難,因此研究團隊針對其症狀、精神行為症狀, 從實務的角度提出所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貳、國內

(六) 靳燕玲(2013)-高齡者失智照護機構居住單元空間規劃之研究 本篇研究首先以文獻回顧闡述高齡失智者的行為特徵以及在居住空間中可 能面對的問題,同時整理關於高齡失智照顧相關法規。第二部份實地調查臺灣現 有的失智照顧設施,記錄其遇到的困境與因應對策。最後參考日本高齡失智機構 環境指標(PEAP)的評估標準,以此標準對應國內機構遇到的問題並提出建議。 研究團隊比較國內外對失智照護的相關法規 (表 2- 3)。研究結果指出,相 較於日本,丹麥較強調高齡失智者的自主權,無論是生活上的自理還是心靈層面 的關懷,都是不斷強調「讓高齡失智者說出來」藉此讓患者表達出其需求,機構 主要以支援的角色提供協助,不做過多的干涉,但最終仍可讓患者對機構產生安 心感與歸屬感。 對於日本的分析,日本一開始強調團體家屋之概念,然隨著失智者的數量日 益增加且照護人力不足問題浮現,日政府開始制定相關保險制度並且將患者分級。 輕微者以預防性探訪來取代進入機構照護,並將在地老化之觀念導入社會,同時 於醫院與住家之間提供服務據點中心,讓民眾可以針對臨時性需求與問題獲得解 決。於建築法規上也因應服務據點中心之設立需求進行相關法規的增修。 表 2- 3 國內外失智照護政策比較 丹麥 日本 臺灣 (1)少人數制 (2)配置充足的職員 (3)確保生活的持續性 (1)小型多功能居家照 護設施 (2)建築法規適用性檢 (1)強化辨識力 (2)強化機能及生活能 力

(38)

(4)重視家庭氣氛 (5)保護隱私權 (6)尊重自我決定權 (7)活用僅存能力 (8)共享資訊 (9)設計出可協助認知障礙 的環境 (10)定位在最終住所 討 (3)環境刺激的質與調 整 (4)安全及安心的支援 (5)維持生活的持續性 (6)自己選擇與決定 (7)確保私密性 (8)促進居住者交流和 互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一) 蔡淑瑩(2015)-高齡失智者空間感知與設計準則 該研究首先對英國、日本與臺灣三者於高齡失智照護空間進行政策的分析, 提出優點與建議改善之處。接著提出英國、澳洲以及日本三國在空間規劃上所提 出實質建議(表 2- 4)。 英國的案例中,有近 6 成的失智症患者選擇繼續留在原有的社區中生活。因 此保障其生活安全為重要課題。為此,英國政府針對高齡失智者容易產生障礙或 是造成障礙的居家環境,提出下列四點-(1)提供視覺刺激、(2)提供空間方向標 示、(3)去噪音及消除反光物品、(4)安全的環境。希望藉由減少生活障礙源並增加 明確標示來提升高齡失智者的自主能力。澳洲的案例將環境因素分為外在設計之 物理性環境與因人產生影響之時間性環境兩種,因此在設計失智症者友善環境應 注意這兩要點。日本的案例中則強調失智者五感感受的重要性。透過改善患者的 五感感受以及重視患者的心理層面需求於環境設計上是重要的。該研究團隊針對 上述各國案例提出六點建議-(1)一般原則:提供安全與尊重隱私、培養自立能力 等(;2)正向刺激:例如使用暖色系、鼓勵患者種植植物,感受生命的成長等;(3) 安全性:例如避免眩光、傢俱佈置使用防跌防撞保護、避免患者接觸危險物品等; (4)辨識性:例如提供適當的空間或物件指示、充足的照明;(5)可及性:例如保留 各空間可彈性性使用的可能、提高格局佈置的視覺通透性等;(6)可實踐性:例如 增加物品的可及性、確保所使用物品是患者熟悉且可安全操作的。最後以此六項 建議透過實地探訪瑞智機構,對家屬與患者實際生活空間提出改善建議。

(39)

表 2- 4 國外失智照護空間分析 英國 澳洲 日本 (1)提供視覺刺激 (2)提供空間方向標示 (3)去噪音及消除反光 物品 (4)安全環境 (5)提供視覺刺激 (6)提供空間方向標示 (7)去噪音及消除反光 物品 (8)安全環境 (1)物理性環境 (2)時間性環境 (3)物理性環境 (4)時間性 環境 (1)以我為中心思考生活環境 (2)像家庭的親近環境 (3)容易理解的環境 (4)傳述五感的環境 (5)提高自主性、自尊心、個性的 環境,以賦予安心感 (6)生活需求空間 (7)以我為中心思考生活環境 (8)像家庭的親近環境 (9)容易理解的環境 (10)傳述五感的環境 (11)提高自主性、自尊心、個性的 環境,以賦予安心感 (12)生活需求空間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二) 蔡淑瑩(2016)-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 本篇研究首先就國內外的高齡失智政策進行闡述。在美國之社區照顧模式起 源於舊金山華人社區中的高齡者不願意到護理之家,故由社區開始發展日托機構。 爾後因執行成效佳,遂推廣至全美並且成立全國性專業協會(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專責來提供服務與技術指導。在英國則是強調若一般民眾對失智症 認識有所增加,將有助於改善失智症者於社區中的生活。此外,藉由讓患者參與 社區中的活動,讓其能生活於其中,可以使患者感受到自己仍是社區中的一份子。 美、英、日三者皆強調失智症之預防勝於治療之觀念,然相較英美,日本將 失智症家屬的感受一併納入討論,特別強調民眾的社會支持,設施與服務的提供 非常詳細且多元,不論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皆有完善的資源,讓高齡失智者甚至 能獨自居住於自宅,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表 2- 5)。 研究團隊根據前述各國的案例分析提出六項要點,分別為(1)辨識性:讓失智 者可辨明方向;(2)安全性:社區中應有可供協助的相關設備設施;(3)可及性:社

(40)

區中的各空間應容易讓失智者抵達;(4)社會支持性:提供生心理上的支持外,也 讓社區民眾認同失智者,以達在地老化目標;(5)舒適性:社區中的空間尺度與品 質能符合失智者需求(6)熟悉性:設備設施是失智者所熟悉使用且能安全便利操作 的。 研究結果指出,對高齡失智者而言,社區中最重要的場域分別為日照中心、 公園綠地以及市集。研究結果亦提出高齡友善的社區環境應有良好的街道布局- 即為有良好的視覺通路,避免視覺死角或急彎的道路;熟悉的建築型態-建物外 貌的更新對失智症者往往會造成難以理解的辨識障礙,因此建議盡量減少複雜的 設計、融合新舊特色或是加強建物的特色;此外,環境中的提示音、標誌和指標 皆屬於環境中的指路線索。清楚易讀的刺激可以幫助指引失智者回家的路,故建 議應提供有利失智者於在社區活動的有利線索與刺激。 表 2- 5 各國失智友善社區規劃建議 美國(Dementia Friendly America,2016) 英國 (Alzheimer’s Society,2013) 日本(c.f.日本衛生 署,2016) 臺灣 (1)住宅-獨立生活和 有意義的參與 (2)市政府-緊急預防 準備與救援、方 便、人性化的交通 與環境、方便、人 性化的交通與環 境 (3)超市-失智友善企 業顧客與員工支 持 (4)診所-早期診斷與 優質照顧/病人與 照顧者支持 (5)長期照顧中心-專 業記憶力減退支 持與服務 (6)專業服務(法律、 (1)讓失智者參與 (2)改變對失智症 之刻板印象並 增加認識與理 解 (3)行動不便能參 與社區活動 (4)認同失智者貢 獻 (5)確保早期診斷 (6)實質支持使失 智者能參與社 區生活 (7)以社區為基礎 解決方案 (8)一致且可靠的 交通選項 (9)易於定位導航 2015 年新橙色計畫: 將患者社區設定成良 好環境。 (1)失智症照顧支援 (2)新增高齡失智者 友善區域 (3)新增高齡失智正 預防、診斷、治 療、復健、照顧 等普及化推進 (4)重視失智症與親 屬觀點 2007 年行 政 院 提 出 「 長 期 照 護 十 年 計 畫」,2013 年 推 動 「 失 智 症 防 治 照 護 政 策 及 照 護」。

(41)

金融)- 失智自覺 和響應客戶服務 (7)教堂-歡迎和支持 的精神環境 的環境 (10)尊重和推廣企 業服務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整理) 以環境設計要點或撰寫手冊的方式提供給設計者或照顧者參考及依循,以建 構適合失智者在其中獲得良好的環境設施往往是對失智者在生活上最直接的助 益,其不僅可以協助延續其原有的生活,更可減少認知上的困擾與障礙,因此一 直是各國學者所努力探索的重點。回顧前述研究,學者 Cohen 偏重於失智者照 顧環境的建構方式,以案例分析為主軸,闡述對於各種失智症照顧環境應考量的 關鍵問題與概念;另一篇 Cohen 與 Weisman 的研究認為環境設計能夠緩解高齡 失智症症狀,並且針對護理與生活空間提出設計指南和方法。內容主要置重點於 環境設計的原則前、中、後的計畫,包括環境的屬性、建築物的構成以及活動場 域的建構,同時也提出多種機構設計的方式;Brawley(1997)對於護理環境以及創 新的照顧環境設計各提出不同建議;於護理環境層面,首先提出重視醫療保健和 老年生活設計的策略,認為在老化及阿茲海默症的關聯性中,個人化感官環境的 建構是十分重要的觀念,並針對護理設施的室內設計,以案例方式對於設計層面 的手法進行解說。在創新的老年失智症照顧環境設計議題中(Brawley, 2006),學者 亦認為需將重視個人在家庭與社區中維持活動,以及個人化的需求視為必須滿足 的環境設計條件,同時也提出花園及戶外活動空間的確保與建構方式,針對不同 年齡與病症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提供相對應的照顧環境規劃模式;兒玉桂子等人 (2009)以實踐環境的評估與維護的觀點,撰寫高齡失智者可以安心的照顧環境其 主要由日本國內外的照顧環境進行探討,提出失智症照顧實踐和設施環境創建的 環境支持指南,並由失智症機構的照顧環境,提出適用高齡失智照顧環境的量表 與用後評估,進而深入至失智者之居家照顧環境進行說明;日本建築學會(日本 建築学会, 2009)以環境該如何針對失智症的症狀與行為做出因應為主題,撰寫認 知症照顧環境事典。內容由失智症照顧環境的基本概念進行說明,進而由患者日

(42)

常生活作為失智症照護環境考量的切入角度,以問答方式提出如何利用環境解決 失智症狀與行為產生精神行為症狀的可能性。 在國內的文獻中,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 2013 年開始對於失智症的機構、空 間感知及社區環境進行相關研究,靳燕玲(2013)由國內外對於高齡失智者照護政 策及法令進行評析,進而提出高齡者失智照護機構環境改善策略的芻議,並以失 智者的照護空間需求為主,研擬照護空間需求與環境設計準則;蔡淑瑩(2015)則 利用國內外高齡失智症照顧相關政策的分析,進行了高齡者失智症居家環境規劃 要點、空間感知設計準則以及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表 2- 6)。 表 2- 6 高齡失智症環境規劃相關文獻之關注議題 年份 書名 作者 章節目錄 關注議題 個 別 化 居 家 化 社 區 化 2000 老人性痴呆症 のための環境 デザイン―症 状緩和と介護 をたすける生 活空間づくり の指針と手法 Uriel Cohen Gerald D.Weism an 著/浜 崎裕子 譯 1. 阿茲海默症與環境設計 2. 開始規劃與計劃之前 3. 計畫的基本原則 4. 設計的基本原則/環境的屬性 5. 設計的基本原則/建築物的構 成 6. 設計的基本原則/活動的領域 7. 典型機構設計的適用 8. 環境的評價 ○ 2009 認知症高齢者 が安心できる ケア環境づく り―実践に役 立つ環境評価 と整備手法 兒 玉 桂 子 足立啟 下桓光 潮 谷 有 二 1. 日本高齡失智者的照顧環境 2. 國外高齡失智者的照顧環境 3. 失智症照顧實踐和設施環境 創建的環境支持指南 4. 高齡失智症老人院的護理環 境老人環境考慮量表 5. 單位照顧設施的實踐及其對 高齡失智症的影響 6. 高齡失智者的家庭照顧環境 ○ ○ ○ 2009 認知症ケア環 境 事 典 ― 症 状・行動への 日 本 建 築學會 1. 失智症照護環境的概念 2. 從日常生活角度看失智症照 護環境 ○ ○

(43)

3. 症狀、行為的環境應對 Q&A 集 4. 與失智症照護環境相關的關 鍵詞 1993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Uriel Cohen 1. 介紹 2. 案例分析 3. 關鍵問題與概念 ○ 1997 Designing for Alzheimer's Disease: Strategies for Creating Better Care Environments Elizabeth C. Brawley 1. 老化與阿茲海默症 2. 感官環境 3. 特殊的護理設置 4. 實施有效的室內設計 5. 設計過程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承上所述,由高齡失智症環境規劃相關文獻之關注議題之表 1 可得知,目前 文獻中對於本研究所提及之個別化、居家化與社區化三項層面之議題皆有所觸及, 其中更以居家化最為重要,由此可知,提供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之設計要點, 應由居家化的家庭及家人互動為核心,其次為針對患者個人之差異的個別化需求 考量,進而發展至社區外部的支持環境,而機構的設計也應以塑造失智者另一個 家的概念,規劃以居家化為目標的照顧環境,本研究將以此為主軸,繼續檢視其 他文獻的內容與構成,並於實際研究中再逐步進行修正。

(44)
(45)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章節共分為兩部份,在上一章節回顧文獻建立學術理論後,於本章第一小 節說明整體研究流程,第二小節則說明所採用之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建立研究流程,其說明如下: 期 初 階 段 期 中 階 段 期 末 階 段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五章 第三次焦點團體 研究動機、目的 文獻回顧 設計手冊 生活環境 失智症 第一次焦點團體 議程與手冊架構初擬 第二次焦點團體 第一次研討會(臺北) 期中審查 整合成果與編訂手冊初稿 期末審查 成果報告 第二次研討會(臺南) 議程修訂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圖 3- 1 研究流程

(4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為了解國內外對於失智症者照護環境的發展與其差異,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 焦點團體、專家訪談以及實地訪查進行研究調查,其說明如下:

壹、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蒐集國內外針對失智症照顧環境撰寫之書籍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相關研究 報告,以個別化、居家化以及社區化三項層次進行分析,同時探討適用於臺灣失 智者之生活環境條件與概要,以初步建立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應 有內容,作為後續研究的發展基礎。

貳、焦點團體(Focus group )

焦點團體法採取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專家座談會方式,研擬第二階段研 討會之相關議題與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撰寫方向;第二階段因應 武漢肺炎疫情嚴重,大型集會遊行皆不建議舉辦,故除討論失智照護環境相關議 題外,亦討論研討會之替代方案

惟自期中報告後疫情趨緩,改回辦理第二場研 討會

第三階段擬定針對研究團隊撰擬之設計手冊進行評估修正並予以建議,以 作為適用於臺灣之失智者安全安心生活環境設計手冊之內容要項。 依諮詢主題不同,依其性質邀請不同專家進行座談會,專家名單如下(表3-1): 表 3- 1 焦點團體專家 場 次 一 專 家 專 長 領 域 白○○ 失智症、認知與行為神經學 王○○ 長期照護、高齡照理、失智照護 楊○○ 老人物理治療、神經物理治療 黃○○ 長期照護、高齡照護

(47)

場 次 二 專 家 專 長 領 域 張○○ 失智症、老年醫學 張○○ 職能治療、失智照護 場 次 三 專 家 專 長 領 域 王○○ 長期照護、高齡照理、失智照護 白○○ 失智症、認知與行為神經學 張○○ 失智症、老年醫學 廖○○ 高齡照護、長期照護 劉○○ 老年照護、長期照護 盧○○ 高齡照護、長期照護

參、深入訪談(In-deepth Interview )

深入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為目前社會科學中常被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 也是在質性研究中常採用的方法之一。經由深入的訪談專家學者能以透過更專業 的眼光來探索失智患者居住環境的優劣。訪談方式彈性,可根據文獻資料事先擬 好訪談題目,亦可針對訪問者想了解的議題隨時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雙向互動、 直接、面對面的溝通、深入等是採用訪談法的優點,但亦需避免在訪談時受到受 訪者影響,致使訪談內容偏頗,並盡量維持中立、客觀的態度進行訪談以避免失 真。 訪談對象為高齡醫學專長專家,長年耕耘於高齡醫學及連續性長期照護,訪 談內容以機構內的空間設計規劃為主。

(48)

第三節 研究設計

壹、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預期成果之一為辦理兩場研討會,然因武漢肺炎疫情嚴重,為使群 聚感染機會降至最低,減少疫情擴大之可能,已和業務單位商討研討會以梅花座 安排。

貳、研究範圍

考量一般失智者家庭的經濟狀況多半無法負荷環境改造,長者對於居家環境 的改造大多亦持反對意見(陳柏宗, 張家銘, 蘇玲玉, & 王雅婷, 2019),且民 眾對於陌生對象進入家中探視調查的接受度及意願並不高,更使得若欲以失智高 齡者的私人居家空間進行研究探討倍加困難,故研究手冊內容之案例分享將以國 內失智照護機構為探討對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四)訓練場地各班次教室之環境條件、設備數量等級、建築

Through despair and hope Through faith and love Till we find our place On the path unwinding In the circle. The circle

In implementing the key tasks, schools should build on past experiences an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tasks in line with the stage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