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進入農村之公共事務實習課程詮釋學生如何理解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建構式紮根理論的途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進入農村之公共事務實習課程詮釋學生如何理解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建構式紮根理論的途徑"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SR1080125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專案]大學社會責任(USR)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2019/08/01~2020/07/31 從進入農村之公共事務實習課程詮釋學生如何理解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建構式紮根理論的途徑 配合課程名稱: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蔡錦昌 共同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開)

(2)

從進入農村之公共事務實習課程詮釋學生如何理解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建構式紮根理論的途徑

一. 報告內文(Content)

1.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近年來成為台灣高等教育政策的關注 重點之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 計畫)係於 2017 年進行試辦,並於 2018-2019 年正式執行第一期計畫,共計 114 所大專院校參與所通過的 220 個計畫;目前該計畫

已進入第二期計畫,共計89 所大專院校通過審查,所執行的計畫數量為 217 個,教育部並

成立專責單位—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Center fo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負責統

籌推動相關事宜1。同時,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亦從2019 年開始加入大學社會責任的專

案學門,鼓勵教師投入大學社會責任相關的教學實踐研究。由此可見,我國高等教育政策對 於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相當重視。

然而,雖然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大學社會責任許多重視和資源的投入,但大學社會責任究 為何指?此一概念是否有學界或實務界普遍接受的定義和實踐的內涵?抑或是,這個概念是 否如學者Gallie (1955)所言是一個知識上的「本質上爭議的概念」(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呢?儘管過去文獻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曾有過相關定義(Herrera, 2009; Shek et al., 2017),然而學界對於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和核心面向仍未有統一、普遍接受的定義。再 者,大學社會責任著重於個別場域實踐的過程,意即在不同的大學與實踐場域的互動過程 中,大學社會責任將可能會透過不同的實踐方式加以進行,這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持續不斷的 社會建構過程(Berger &Luchman, 1966)。儘管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政策的大方向是希望各大 學能走出教室,運用專業所長去幫助附近社區或是更廣泛的社會議題,然而具體的實踐方式 並沒有規範到非常細節。這樣的做法雖然給予各校執行上的彈性,但也因此對於怎麼叫做達 成大學社會責任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 進而言之,學生乃是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中相當重要的行動者,但他們的觀點卻鮮少被提 及。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實施經常會跟課程結合在一起,而學校團隊在社區場域的實踐往往 需要學生的許多投入。也因為計畫跟課程的結合,學生會是課程及計畫的實踐主體。然而, 過往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多半是以學校整體的執行成果加以呈現,而缺乏學 生參與計畫的相關心得或觀點。這樣的執行結果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到底大學社會責任是 學校的責任還是學生的責任?學生在修習相關課程及進行場域實踐時,會有許多自己的觀點 和對於此類課程的想法。如果學校單位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同時,卻忽略學生的觀點,不 了解學生如何詮釋大學社會責任的話,那這樣的社會實踐課程對學生的意義性為何?學生作 為課程教學的主要接受者,如果他們對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理解僅是完成一些課程的要求, 而沒有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有更多的認識,那這樣計畫結合課程的意義何在? 因此,本研究計畫乃基於大學社會責任概念的模糊性以及在台灣實踐時結合課程的特 質,進而希望了解學生在參與這類計畫的觀點—如何詮釋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以及參與這 些課程對於學生所產生的影響。 2.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本節主要回顧大學社會責任之基本概念和實踐的相關文獻。如前所述,大學社會責任 1 相關資訊詳見該中心網址 http://usr.moe.gov.tw/

(3)

(USR)此一概念過去文獻曾有試圖去進行一些定義。學者 Lo 等人(2017)認為,USR 概念 的發想係受到企業社會責任(CSR)相關概念的啟發,強調大學做為社會中的一份子,必須 主動積極去增進公共利益和永續發展。Herrera (2009)認為大學社會責任是一種「介於大學及 社會之間的雙向觀點,蘊含著直接增加批判性的知識使用於社會在經濟上」(p. 40)。這意味 著,試圖去了解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意涵必須考量到大學及社會這兩方面的觀點。另外,學 者Shek 等人(2017) 進一步定義大學社會責任為「眾大學所共同承擔的責任,透過整合社會 責任政策到制度的管理、教學、研究、服務及公共活動,藉以達成社會之改善」(p. 13)。就 實踐面向而言,大學社會責任可被認為是一種大學的能力去推廣一套普遍的原則和特定價 值,以管理、教學、研究及延伸服務等四個核心步驟,經由教學服務及知識移轉而達成倫理 原則、良善治理、對環境的尊重、社會參與和價值的提升(Giuffré &Ratto, 2014, p. 233)。由 此可見,大學社會責任的定義和構面具有多重的性質。 除了定義上的界定,USR 在實務上的實踐也是文獻上的關注重點。學者 Shek 等人 (2017) 探討由香港理工大學於 2015 年所發起的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twork (USRN),作為一種全球性質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網絡。有關於大學社會責任的成效衡量 上,Lo 等人(2017) 發展一個 VPI 模型(Values-Process-Impact model),作為大學推動永續發

展的概念方向,同時進而設想一個從價值、管理、實踐和影響的USR 評估邏輯架構。另 外,Cabrera 等人(2018) 則從多元利害關係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大學社會責任應該要從組 織、認知、參與及教育四個面向來檢視其整理的影響,並藉此發展出相對應的衡量標準。 除了國外的文獻,近年來大學責任在台灣的實踐亦逐漸在學術文獻上出現,包括概念的 引介以及實際案例之探討。例如,吳明錡(2018)探討台灣大學社會責任政策的理念基礎, 而王俐淳(2020)則進一步比較台灣與日本在大學社會責任政策上的理念與策略。而在實踐 個案上,陳文學及邱韻芳(2017)以行動研究法,探討暨南大學參予眉溪部落之計畫,說明 學校透過整合相關資源,以在地化的參與部落會議,進而導入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和協助部落 資訊平台的建置;此一過程說明了大學作為陪伴和培力的角色以及長期信任關係培養對於部 落營造的重要性。同樣的,江昱仁及莊鑫裕(2018)也是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台東大學與鄰 近社區合作推動部落見學旅遊,特別強調對於部落、環境、遊客和師生的友善環境。進而言 之,文獻上逐漸強調去反省大學與場域之間的合作機制,包括去考量大學與鄰近社區的關係 (梁鎧麟,2020)以及雙方達成地方協力治理的過程(張力亞、戴榮賦、黃資媛,2019)。 除了以學校出發探討的文獻之外,亦有研究探討學生能力的養成。例如,李懿純及紀俊龍 (2019)利用焦點團體座談探討參與啟明學校盲生服務活動的大學生,發現透過這些參與活 動,學生培養出多元觀點、對於社會責任的意識,以及同時增進口語表達能力,這也翻轉了 傳統國文課程的上課方式。 綜合言之,儘管國內外的文獻對於大學社會責任在概念上、衡量上以及實踐上有初步的 探討,但多數研究仍屬於初探性質或是個案介紹。尤其多數係由學校的角度出發,而缺乏對 於課程教學和實踐計畫的主體—學生的觀點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補足 這方面的研究缺口,並探討結合大學社會責任課程的教學成效,希望能對於大學社會責任之 研究和實踐有所助益。 3. 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 針對前述的研究動機和目的,以及文獻回顧的結果,本研究提出三個主要的研究問題,茲臚 列如下: (1) 學生如何透過修課來理解大學社會責任的概念? (2) 學生如何透過修課來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3) 修讀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為設計方向的課程,對學生的助益為何?

(4)

4. 研究設計與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1) 研究方法論

因為大學社會責任在台灣實踐仍屬於初步的階段,又因為該概念的模糊性和在地的不同實踐 性質,本研究採取建構式扎根理論(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的研究方法論(Charmaz, 2000, 2014)。扎根理論係運用一套嚴謹的資料蒐集和分析方法,透過不斷的比較和理論抽 樣,從資料中找出對於某社會互動的過程的理論(Glaser &Strauss, 1967; Strauss &Corbin, 1990)。扎根理論有幾個不同的發展派列,而本研究採取晚近學者 Charmaz(Charmaz, 2000, 2014)所發展的建構式扎根理論,強調建構主義的彈性和多元詮釋可能性,其方法論架構仍 維持扎根理論的基本邏輯,亦即資料蒐集跟分析的過程是同步進行,同時運用初步編碼和聚 焦編碼等分析策略,對於文本資料進行持續的歸納、比較和統整,最後建構出屬於該社會互 動過程的實質理論。 (2) 課程內容 本研究計畫所結合的課程是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下稱中山大學公事所)開設給碩 二學生的必修課「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中山大學公事所長期在南部地區實踐社會 參與相關行動。而本所設計給碩二學生的必修實習課程即結合社會參與的目的和高雄鄰近社 區合作,透過營隊工作坊以及問題解決的方式而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推動。本研究計畫所結 合的課程是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所開設的實習課程。該課程計有 16 位同學選課,並分為兩 組由本研究者及所上另一位老師帶領,分別進入兩個農村社區進行實習。雖然課程設定在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但實際課程的進行係自 2019 年 3 月即開始進行學生實習知能之培 力、讓學生初步了解所要參與社區的現況、主要到社區要進行的任務,然後兩組團隊分別進 駐社區,與社區民眾接觸、了解社區場域人文地產景,然後再與社區幹部共同討論要執行的 行動方案方向,透過蒐集資料,擬定策略,進而執行相關計畫,利用資料蒐集結果結合專業 業師意見、社區意見回饋呈現行動方案內容。最後完成成果後在社區及在學校舉辦成果展, 流程如下表1。 表1、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課程流程 前期 中期 後期 1. 團隊成員接受實習所需 知能訓練(包括場域介 紹、計劃書撰寫、預算 核銷等事宜) 2. 初訪社區,建立團隊與 社區的關係 1. 資源盤點及蒐集 2. 與社區共同討論行動方 案 3. 辦理工作坊與業師、社 區共同討論如何執行行 動方案 1. 完成行動方案 2. 辦理成果展 (3) USR 場域介紹及社會實踐議題 本研究計畫所結合之兩個場域分別為高雄市旗山區大林社區及高雄市旗山區南勝社區兩個農 村型社區,茲介紹這兩個場域及各該社會實踐議題,如下表2。 表2、場域及社會實踐議題介紹 場域 介紹 社會實踐議題 高雄市旗山區大 林社區 該社區位於旗山區最北 邊,居民多數以務農為 主,產業以檸檬為特色 1. 社區文化記憶日漸消逝,缺乏有系統的 圖文資料整理:該社區由於人口逐漸老 化,許多過去豐富的人文產業故事或是

(5)

農產品。因為年輕人口 外流,導致社區高齡化 的趨勢。 老照片缺乏有系統的整理,這樣會導致 社區記憶消失,影響文化傳承。 2. 社區農產加工品缺乏特色,因此在行銷 上遇到困難處:社區檸檬加工後做成的 洗碗精在市面上有許多競爭對手,相較 之下較無特色,缺乏行銷亮點,因此可 能需要重新進行產品設計 高雄市旗山區南 勝社區 該社區位於旗山區最南 邊,產業以荔枝種植為 主,跟大林社區一樣面 臨人口外流問題。 1. 荔枝種植過程中,除了果實生產以外, 會產生許多樹枝廢棄物,過去缺乏循環 經濟的概念而直接丟棄。 2. 社區過去的遊程設計,尤其在規劃荔枝 木DIY 上缺乏具標準化的流程,因為社 區人力不足,這部分是需要改進之處。 (4) 場域與課程之合作機制 由於本所長期以來在高雄地區實踐社會參與,在過去許多計畫都有跟旗山的社區進行合作, 這樣的合作和信任基礎是本研究計畫得以執行的關鍵因素。透過過去合作的連結,本次研究 計畫所結合的課程係先於前一年度由授課教師(本人及另一位老師)探詢兩個社區的合作意願 及可能性,確定之後於本年度(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實際計畫進行期間約為 2019 年 3 月至 9 月)執行實習課程。整體而言,學校團隊與社區的合作機制是以互信為基礎,在計畫的進行 過程並不一開始就預設好所有要做的事情,僅以大方向為目標,主要是透過每次學校團隊與 社區、以及有必要時加入專業業師的共同討論,來不斷修正學校及社區要完成的行動方案。 因此這個過程中大學與社區是處於對等地位的合作夥伴,並非由任何一方來完全主導。 (5)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前述的建構式扎根理論作為方法論策略,結合「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課 程,主要探討學生進入兩個農村社區實習的經驗,以及他們如何詮釋及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為了比較全面了解這個社會建構的過程,本研究依據以下的研究架構訪談三群主要的參與 者:學生、社區(意即主要與學校團隊互動合作的社區幹部)及學校(以授課教師及協助的 研究助理)為主,以了解大學社會責任概念在這兩個農村社區場域建構實踐的過程。概念架 構如下圖1。 圖 1、大學社會責任概念之建構:學校、學生及社區之關係 本研究共計訪談 18 人,其中參與課程的學生 14 人,社區幹部 2 人,課程教師及助理 2 人。訪談進行期間從2019 年 11 月至 2020 年 1 月。訪談大綱及知情同意書詳如附件。除了

(6)

訪談資料外,本研究還利用兩組的實習成果報告書及相關檔案進行多元檢證,藉此廣泛理解 受訪者所表達的核心要旨和概念綜整。透過建構式扎根理論之策略,本研究資料分析的重點 在於對於研究問題的回應,以及呈現場域實作的成果與評量。分析結果呈現於下節的教學暨 研究成果。 (6) 教學評量工具 本研究所結合之課程教學評量主要採質化方式,係透過實習過程中指導老師對於同學參 與程度的觀察,加上學生成果展的結果、實習報告的撰寫,並加上學生組員間的互評,以衡 量學生學習成效及成績。

5. 教學暨研究成果(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1) 教學過程與成果 本研究之教學過程跨越半年以上的社區介入,往返於城市與農村之間。以下將兩個場域的教 學過程以表3 呈現。 表3、實作場域教學過程 實踐場域 教學過程 旗山區大林社區 1、2019 年三月辦理學生實習培力及初訪社區 2、2019 年五月辦理區域文化主題工作坊 3、2019 年六月進行社區文史調查 4、2019 年七月辦理焦點人物訪談、產品設計工作坊、檸檬精油製作 5、2019 年九月於社區辦理成果發表會 6、2019 年十月於學校辦理社區實習成果報告 旗山區南勝社區 1、2019 年三至四月辦理學生實習培力及初訪社區 2、2019 年五月進行內部討論及提案 3、2019 年六月辦理第一次產品包裝設計及優化餐具品質工作坊 4、2019 年七至八月辦理第二次工作坊 5、2019 年九月辦理第三次工作坊及社區成果發表會 6、2019 年十月於學校辦理社區實習成果報告 以下列舉一些活動照片,說明師生團隊於社區的投入內容和教學流程。圖2 至 5 是大林社區 團隊活動紀錄,圖6 至 9 為南勝社區團隊活動紀錄。 圖2、區域文化主題工作坊中大林社區居民上台分享故事

(7)

圖3、大林社區團隊拜訪當地教會及國小進行資料蒐集 圖4、進行大林社區焦點人物訪談 圖 5、大林社區成果展 圖6、師生團隊與南勝社區民眾初步討論 圖 7、設計工作坊中設計師帶領討論 圖8、木作專家指導 DIY 流程步驟 圖 9、南勝社區成果展

(8)

學生場域實作之成果,在大林社區主要有兩項,茲以下表4 說明其成果內容及對社區之意 義。 表4、場域實踐成果說明 場域 實踐成果內容 對社區之意義 旗山區大林社區 1. 社區回憶日誌:透過收集 大林社區的人文產業故 事,撰寫成社區故事集, 並透過學校團隊的文案和 編輯,加以呈現整體性。 2. 社區檸檬精油清潔慕斯精 緻化:透過重新設計產品 標籤、包裝及行銷,協助 社區精緻化檸檬加工品。 1. 社區回憶日誌的意義在於協助社區 長者整理過往社區曾有的回憶,可 以作為未來文化傳承之用。同時亦 有助於社區民眾凝聚向心力。 2. 社區檸檬精油清潔慕斯的精緻化提 升了社區產品的價值,同時透過行 銷策略幫助推廣,會增加社區民眾 對自己產品的信心,更願意投入社 區品牌的經營。 旗山區南勝社區 1. 社區荔枝木餐具精緻化: 透過提升餐具品質及包裝 設計,讓社區商品更具競 爭力。 2. 荔枝木餐具 DIY 流程設 計:透過與社區及業師討 論完成荔枝木餐具DIY 的流程建置。 1. 社區荔枝木餐具包裝設計的改進, 讓社區循環經濟變為更加可行,亦 成為社區發展特色。 2. DIY 流程的標準化協助社區在發展 遊程規劃上更容易,可以幫助社區 經營能永續發展。 具體的場域實作產出如下圖10 至 13。 圖10、大林社區回憶日誌 圖 11、大林社區檸檬精油清潔慕斯 有關於兩個農村社區場域實作的成效評量,本研究係透過分析訪談資料,並依據學生成果展 及成果報告等資料進行交叉檢證,整理出三大面向如下: a. 學生對大學社會責任概念的多元詮釋:本研究發現,兩組學生投入場域實作後,對於何 謂大學社會責任有著多元分歧的詮釋。基本而言,學生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的詮釋可 分為兩種觀點。第一類觀點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抱持較為肯定的態度。此類觀點包括將大學認 為是大學應該走出教室,去成為社區場域的諮商者、輔導者、意即可應用大學的專業知識來 幫助在地社區。此外亦有同學認為大學應該作為社會參與方案的執行者,強調大學的主動角 色。此外,許多同學提到他們過去的社會參與經驗很重要。這意指有些同學在大學的時候曾

(9)

經參加社區參與的相關計畫,這些會讓同學對於大學的社會參與和社會責任實踐先有概念, 也會對於進入社區實作抱持較為正面的觀念。亦有同學提到 USR 與 CSR 的相近性,這也是本 研究於文獻探討時有所提及,意即大學應像企業一樣採取回饋社會或促進社會整體永續發展 的作為。 第二類觀點係對於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較為質疑者。具體而言,有些學生認為這個實 習經驗並未改變個人觀點,或者去質疑運用課程進入社區的方式,認為這種方式無法達成 USR 的理念。亦有學生表達出原本期待與現實的落差,這代表了學生在進入場域前後可能會 覺得無法達到原本自己的預期,而對大學社會責任,或者說大學團隊所能做到的事情,表現 出疑問之處。 圖 12、南勝社區荔枝木餐具成品 圖 13、南勝社區荔枝木餐具 DIY 體驗流程 b. 課程內容的設計會影響學生對於參與實踐程度的認知和效能感:在此一實習課程,本研 究發現許多受訪的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設計很在意,這主要可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係 指學生能參與實習方案的程度。有些學生表示,課程的彈性,例如學生可以對於計畫內容的 調整或主導程度會影響他們對於實習成效的整體評估。同時,由於社會實踐的過程需要與社 區的不斷對話,如果社區的態度較為強硬,或是已有既定的方向,都會讓學生覺得比較沒有 可以發揮或介入之處,這樣同時會如前一項所談到,影響到同學對於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認 知。第二個層面係與團隊合作的過程有關,意即小組成員對內及對外的溝通協調。本研究在 訪談學生的過程中,發現這種社會實踐的學習過程,一個核心的關鍵是小組成員對於團隊合 作經驗的感受。這包括了小組成員自己內部的分工、協調和溝通的過程,同時也包括小組與 社區之間的溝通。如果對內或對外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順利以及公平的感覺,他們的實踐效 能感會比較高。反之,溝通所產生的挫折會減少實踐效能感。 c. 學生與社區所建構的共同情感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中的重要面向: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強 調大學及社區的共同建構過程。本研究分析訪談結果發現,學校方、學生以及社區都很重視 這種學生團隊與社區的共同情感。其中,許多學生表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是一種大學與社 區共同獲益的過程,社區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大學的專業及創新知識,而學生也在社區參與的 過程中得到來自社區民眾的實務知識。另一個常被提及的面向是,學生認為與社區的互動經 驗會強化彼此的情感及信任感,例如社區長者會把學生當作自己孫子,而讓學生到農村社區 感受到許多溫暖。亦有學生覺得,到課程最後覺得跟社區變成一個團隊,這種認同感的培養 是此類課程評量是否產生影響的一項重要指標。

(10)

(2) 教師教學反思 本研究計畫執行結束,對本研究者而言,主要的教學反思有如下三點: a. 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是一種持續的社會建構過程,包括學生、教師及實踐場域。本研究 發現,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本身就容許多元的詮釋,不同的行動者在其中會有不同的感 受。而且隨著場域的不同,亦會有不同的實踐結果。因此,本研究者認為此類結合大學社會 責任的實踐課程應該要擁抱多元開放的觀點,不要局限於標準化的評量標準。 b. 細心的課程設計以及與社區的合作共識建立是未來相關課程規劃的重點考量。本研究者 認為,大學社會責任課程教師在場域選擇、課程設計上應當有事先的詳細規劃,要考量到行 動方案是否可以符合教學及社區的需求。這需要與社區建立好合作共識,才能讓學生和社區 有更多的收穫。 c. 良好的大學-社區關係需要長期的經營建立。不同於一般的教室上課課程,社會實踐課程 需要長期培養與場域的良好關係。本研究者認為教師必須多花一些時間認識社區,與社區建 立互信關係,這樣才能讓社會實踐課程可以順利進行。 (3) 學生學習回饋 首先,有關於學生學習成果評估之部分,從訪談內容及成果報告,學生有提到一些學習 成果的回饋,包括認為實習課程協助同學提升了團隊合作的知能,以及對於社區營造的進一 步認識,並且透過與社區的合作學習到許多課堂學不到的實務知識。 再者,在教學歷程之評估上,學生的回饋主要認為,因為這個實習課程跨越兩個學期, 中間的暑假是實習主要進行的時間,但同學的時間未必都能配合,這會造成進度的控管問 題。此外,學生亦針對團隊分析提出一些建言,這也是團隊合作課程需要克服的一項議題。 第三,有關研究成果之分析評估,本研究主要係根據前面分析的三點主要發現:多元的 大學社會責任詮釋、課程設計的重要性、以及大學和社區的關係建立去思考學生的回饋,而 正面及負面的回饋都是未來課程重新設計規劃的基礎之一。

6. 建議與省思(Recommendations and Reflections)

本研究主要的建議與省思有如下兩點: 首先,本研究認為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應該重視其本質和對於學生的意義。所謂的本質 意指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員,我們教師為何要辦理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課程?是否僅僅是因為 教育部的政策,為執行計畫而執行計畫呢?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有深刻反省大學社會責任此 一概念的意義性。同時,因為這類計畫都會結合課程,如果我們僅將學生當作執行計畫的工 作人員,而忽略了課程本身應該具備的教學意涵,那這樣的課程設計對學生來說並沒有太大 意義,而只會是另一個學分取得的過程而已。本研究者認為,教育部、各大學、以及教師都 應當對此加以不斷思考,而不會讓大學社會責任只是另一輪的計畫經費消耗。 第二,學校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重點。這個連帶涉及到一 個核心議題-大學究竟對於社區能提供怎樣的幫助?由於跟課程結合的關係,大學團隊往往 每年更動,或者是在上課期間才有辦法與社區合作,這種過去常被認為是蜻蜓點水式的社會 參與往往缺乏實效。而大學團隊基於經費關係、或者專業知識侷限,未必能提供給社區場域 真正需要的解決方案。同時,有些社會實踐方案如果僅僅是以學校計畫為主導,往往會變成 對於社區的叨擾,而非去解決社區的問題,這個都是之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時必須加以 考量的重點。

(11)

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中文文獻 王俐淳(2020)。台灣與日本大學社會責任政策之比較。新社會政策,第 66 期,頁 84-90。 江昱仁、莊鑫裕(2018)。大學協力部落「旅」力發展之經驗-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例。 社區永續觀光研究。第 2 卷,第 2 期,頁 1-18。 吳明錡(2018)。大學社會責任之實踐。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第 6 卷,第 1 期,頁 62-67。 李懿純、紀俊龍(2019)。大學生社會責任養成之實踐與反思:以單元式體驗學習融入「國 語文能力表達」課程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 40 期,頁 25-45。 陳文學、邱韻芳(2017)。大學協力下的部落治理-以暨南大學參與眉溪部落為例。台灣原住 民族研究學報,第 7 卷,第 1 期,頁 1-26。 梁鎧麟(2020)。大學睦鄰運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場域議題探索與課程設計。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第 9 卷,第 2 期,頁 38-43。 張力亞、戴榮賦、黃資媛(2019)。大學與地方社群的協力合作策略與挑戰:以埔里空污減 量為例。中國行政評論。第 25 卷,第 2 期,頁 31-56。 英文文獻

Berger, P. L., &Luchman, T. (1966).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Doubleday.

Cabrera, J. J. B., Mera, B. del R. M., &Espinosa, K. V. B. (2018).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s.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14(4), 220–230. https://doi.org/10.17265/1548-6583/2018.04.006

Charmaz, K. (2000). Ground theory: Objectivist and constructivist methods. In N. K.Denzin &Y. S.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pp. 509–535). Sage.

Charmaz, K. (2014).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Sage.

Gallie, W. B. (1955).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56, 167–198.

Giuffré, L., &Ratto, S. E. (2014). A new aradigm in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 Journal of Education & Human Development, 3(1), 231–238.

Glaser, B. G.,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Herrera, A. (2009).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ies. In G. U. N. forInnovation (Ed.), Higher

education at a time of transformation: New dynamic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NI/Palgrave

Macmillan.

Lo, C. W.-H., Pang, R. X., Egri, C. P., &Li, P. H.-Y. (2017).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In D. T. L.Shek &R. M.Hollister (Eds.),

(12)

Shek, D. T. L., Yuen-Tsang, A. W. K., &Ng, E. C. W. (2017). USR Network: A Platform to Promot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D. T. L.Shek &R. M.Hollister (Eds.),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Springer.

Strauss, A. L., &Corbin, J. 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三. 附件(Appendix) 附件一、知情同意書 個別訪談知情同意書 計畫名稱與內容: 本計畫是關於大學社會責任之研究,旨在瞭解學生如何透過參與農村之實習課程去理解並實 踐大學社會責任,藉以了解此類課程之教學成效及大學社會責任未來實踐參考。 進行方式: 本計畫邀請您參與一對一的訪談,地點為您方便的地點,時間約為半小時到一小時,請您分 享有關本次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之經驗(請參考附件訪談大綱)。為了資料紀錄的正確 性,訪談時將錄音。如果您不願意錄音、不願某段發言錄音,或中途想停止,請隨時提出。 我們將提供一份統一超商商品卡 500 元予您(含退出者),聊表謝意。 參與風險與資料保存運用: 錄音資料彙整為逐字稿後會再請您確認,我們會負起保密責任,未來研究成果不會呈現您的 真實姓名,亦會盡力避免他人從研究發表辨識出您。但在非預期情況下您的身份或仍有可能 受到揭露,請您慎重考慮是否接受訪談。您受訪與否並不會影響個人成績或相關權益。 錄音與逐字稿將妥善保存在研究團隊成員設有密碼的硬碟或電腦裡,且於計畫執行日結束 (2020 年 7 月)三年後刪除銷毀,並只使用在本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及教學之用。若您有興趣 瞭解研究結果,可提供您報告摘要。 退出權益: 過程中,若您感到不舒服,想要暫停或退出研究,我們會完全尊重您的意願。先前已蒐集的 資料將予以銷毀。即便研究結束,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聯絡我們。 研究團隊: 計劃主持人: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蔡錦昌助理教授 經費來源:教育部 計畫聯絡人:蔡錦昌,電話:XXXXXXX,E-mail:cctsai0624@mail.nsysu.edu.tw 研究參與者簽署欄: 錄音:□同意-錄音 □不同意-錄音 成果回饋:□無需 □研究完成請提供報告,寄至(電子信箱或地址)_____________ 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研究團隊簽署欄: □本同意書一式兩份,將由雙方各自留存,以利日後聯繫 計畫主持人/共同主持人/研究人員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附件二、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學生) 1. 請問您在這堂實習課程活動中所負責的工作為何?(或在個別的工作項目上所負責 之角色)。與其他團隊成員如何互動?

(13)

2. 請問對您而言,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為何?(大學於在地社區應當扮演甚麼角色? 可以做甚麼?)參與這堂實習課程的過程前後如何影響你對大學社會責任的認知? (請舉例說明) 3. 請問您在這堂課程過程中與在地社區互動的經驗為何?有無任何困難與挑戰?(請 舉例說明) 您認為學校團隊對於社區的影響為何?為什麼? 4. 對您來說,修習此堂實習課程挑戰為何?(和一般課程的區隔性?)收穫為何?(請 舉例說明)您認為對你未來生涯發展的助益為何? 5. 請問您對於修習此堂實習課程還有甚麼想要補充或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訪談大綱(教師) 1. 請問您在這堂實習課程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與其他團隊成員如何互動? 2. 請問您這堂實習課程的設計原則為何?您期待學生可以學到甚麼?您認為最後成 果如何? 3. 對您而言,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為何?(大學於在地社區應當扮演甚麼角色? 可以做甚麼?) 您在課程進行中有無結合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如果有,做法為何? (請舉例說明) 4. 請問您在這堂課程過程中與在地社區互動的經驗為何?有無任何困難與挑戰?(請 舉例說明) 您認為學校團隊對於社區產生的影響為何?為什麼? 5. 對您來說,開設此堂實習課程挑戰為何?(和一般課程的區隔性?)收穫為何?(請 舉例說明) 6. 請問您對於未來開設此堂實習課程還有甚麼想要補充或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訪談大綱(研究助理) 1. 請問您在這堂實習課程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負責的工作為何? 2. 請問您在這堂課程過程中與學校團隊互動的經驗為何?有無任何困難與挑戰?(請 舉例說明) 3. 請問您對於這次學校團隊協助社區的直接產出的想法為何?您知道其他社區民眾 對於這些產出的觀點如何呢? 4. 請問您,除了學校團隊這次計畫的直接產出外,您認為學校團隊對於社區產生的其 他影響為何? 5. 對您而言,大學社會責任此一概念為何?(大學於在地社區應當扮演甚麼角色? 可以做甚麼?) 參與此課程有無影響您對於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認知? (請舉例說明) 請問您認為學生是否有透過此課程理解到大學社會責任? 6. 對您來說,協助此堂實習課程進行之挑戰為何?收穫為何?(請舉例說明) 7. 請問您對於未來開設此堂實習課程還有甚麼想要補充或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嗎? 訪談大綱(社區) 1. 請問您在這堂實習課程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負責的工作為何? 2. 請問您在這堂課程過程中與學校團隊互動的經驗為何?有無任何困難與挑戰?(請 舉例說明) 3. 請問您對於這次學校團隊協助社區的直接產出的想法為何?您知道其他社區民眾 對於這些產出的觀點如何呢? 4. 請問您,除了學校團隊這次計畫的直接產出外,您認為學校團隊對於社區產生的其 他影響為何? 5. 請問您認為大學於在地社區應當扮演甚麼角色?可以做甚麼?此次活動有無改變 您對於大學的想法? 6. 對您來說,參與此堂實習課程進行之收穫為何?

(14)

7. 請問您對於未來大學開設此類社區參與之實習課程還有甚麼想要補充或覺得可以 改進的地方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國的課程綱要均強調運算的概念性了解。我國 2009 年課程綱要談到所謂

 幫助教師掌握跨課程閱讀的理念,規劃實 踐的方法;透過校本經驗分享,促進教師

觀念學習一 速率公式的變化 對應能力指標. 6-n-08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發覺「主題說話活動」的確能讓學

為學生提供真實 的學習經歷,從 中了解如何實踐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