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理論內涵與 實踐途徑 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理論內涵與 實踐途徑 1"

Copied!
24
0
0

全文

(1)

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理論內涵與 實踐途徑 1

謝志斌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講師

摘要

「行佛」是星雲大師提出的一種佛教理念,可視為信仰的 較高層次,是作佛的必要階段,是佛教一切宗教實踐的核 心。從星雲大師的相關論述看來,「行佛」是「佛陀之 本懷」,是人間佛教之要義,更是佛法之真義。「行佛」

不僅對自我的修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佛教的未來發 展,乃至對社會的和諧繁榮都有積極作用。「行佛」理念 有著深厚的義理內涵,與不二、菩提心、佛性、如來藏等 傳統義理融會貫通,而且具有強烈的實踐意義,與傳統的 佛教修行途徑意趣一致,是佛教修行次第當中非常重要的 環節,也是完全與現代社會生活融合對接的一種重要修行 方式。

關鍵詞: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 行佛 宗教實踐

1. 本文係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海外人間佛教本土化問題研究」(項 目號:2019M663808)階段性成果,曾提交於 2020 年 1 月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 佛教研究中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和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合辦的「2020 佛法真義―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2)

「行佛」是星雲大師提出的一種佛教理念,在《佛法真義》中 有單獨篇目進行闡釋。所謂「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 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夠自動自發,覺照現 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2簡 而言之就是「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 3

首先,「行佛」是星雲大師在數十年的佛教實踐所得出的經驗 總結,他曾說:「我雖曾歷經三十餘載的人為障礙,但只要心為佛 教、心行佛事、心存佛法,縱有磨難,終得撥雲見日,佛光普照。」4 其次,「行佛」是星雲大師通過對中國佛教發展歷程的觀察,和對 當下佛教現狀的反思所得出的佛教自救之法,他曾在 2004 年元月 1 日談道:

去年我在各地講話,大多以「行佛」為主題,因為有感於 佛教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播,多以「信佛」、「求佛」為口標,

失去了「行佛」的力量,佛教對人間就減少了參與的動力。

所以希望吾等佛教徒,都能「與時俱進」,大家帶著慈悲 的心、懷著慈悲的精神,抱著廣大的慈悲願,以「行佛」

為志,那麼佛教未來的興隆,將指日可待。5

可見,在星雲大師看來,「行佛」是當前佛教自救之法,也是佛教 未來發展之方向。

2. 星雲大師:〈行佛〉,《佛法真義 2》,高雄:佛光文化,2018 年。

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0.勤耕心田》,1991 年 4 月 6 日星期六,高雄:佛 光出版社,1994 年,頁 131。

4.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20.談空說有》,1992 年 11 月 4 日星期三,高雄:佛 光出版社,1994 年,頁 22。

5. 星雲大師:〈致護法朋友們的一封信〉,2004 年新春告白。

(3)

再次,「行佛」是星雲大師針對目前社會狀況所提出的一種社 會淨化理念,他認為落實「行佛」,家庭便能幸福安樂,治安便能 安全良好,國家便能富強康樂。6「大家都能想佛所想,行佛所行,

則人間就是淨土佛國。」7

一、星雲大師對「行佛」理念的闡釋

「行佛」理念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的重要貢獻之 一,在佛光山的發展和僧信二眾的具體修行方面都具有指導意義。

縱觀星雲大師之生平及其思想演變,可以發現「行佛」理念是其貫 徹始終的一種理念,並不斷提煉,最終成為一種較為成熟、完整、

體系化的思想。馬俊將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發展演變分為三個 階段:第一,青年時期的萌芽探索期,從星雲大師棲霞受戒到赴台 之初的幾年(約 1945-1966),是其「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第二,

中年時期的發展實踐期,星雲大師大師創建佛光山到八○年代末是 其「行佛」思想的發展期(約 1967-1985);第三,晚年時期的總 結提煉期,九○年代至今是星雲大師大師行佛思想的總結提煉期,

對於「行佛」思想的闡發也多集中在這一時期,應該說,「行佛」

思想到了這一時期才真正宣告成立、成熟。8

(一)「行佛」理念的基本內涵和主要內容

星雲大師對「行佛」的基本解釋是:「行佛,就是行佛陀之所

6. 參見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上海:

東方出版社,2014 年。

7.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31.守心轉境》,1994 年 10 月 1 日星期六,台北:佛 光文化,1997 年,頁 150。

8. 馬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載《2017 年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

高雄:佛光文化、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19 年,頁 16-21。

(4)

行。」 9至於佛陀的行為應該以佛陀的教法為參考和標準,他說: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 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 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10這裡也指出了行佛的 一個次第性問題,就是學佛和行佛的關係。要行佛,首先要知道什 麼是佛陀的行為。佛陀涅槃已久,我輩難見真容,只能通過文獻記 載去了解佛陀的一切,因此,

通過依止教法,明白佛陀都說 了什麼,從而了解佛陀,也就 是所謂的學佛,之後才能依照 佛陀的模樣去模仿,努力行佛 之所行,從而進入「行佛」的 狀態。大師說:

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 重 」, 不 重 慧 解, 盲 修 瞎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 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 上沒有實證的功夫,所謂 慧解也只是知識,和研究 哲學差不多,不能獲得宗 教裡的真正利益。學佛的 人,必須「解行並重」,

9. 星雲大師:〈調適生命之道路〉,《星雲法語 1.修行在人間》卷 1。

10. 同註 6。

學佛要解行並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 佛。圖為佛光山馬來西亞東禪寺短期出家 修道會戒子禪修。(人間社資料庫提供)

(5)

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

才能覺他。11

佛陀的教法浩如煙海,佛陀的行法八萬四千,而星雲大師所謂 的「行佛」有其側重點,或者說更為具體和重要的「行佛」,是「度 生」,大師曾說:「信佛,要信到與佛同在;念佛,要念到心佛不 二;拜佛,要拜到和佛共存;行佛,要行到代佛度生。」12大乘佛 教的基本精神和核心特質是普度眾生,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13正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態度。問題在於凡 夫未能成就圓滿果位,是否有度生的可能性?這一問題也有爭議,

如《毗婆沙論》中談及這一問題時指出:「若人自度畏,能度歸依 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歸。」14認為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好 比有人自己陷於淤泥之中,又如何能拯拔餘人? 又如《大日經》

云:「自得度已。又普度一切眾生。名為極度。若人自未得度而得 度人。則不應爾。15」這裡提出一個「極度」的概念,也就是說圓 滿究竟的救度。而對於自己未能得度便先度他人的行為予以否定。

但是,在更多的典籍中所稱歎和宣揚的是自己未度而先度人的 菩薩發心,如《楞嚴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16可見,大乘佛教注重的是這

11.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 •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12. 星雲大師:〈身心安頓的良方〉,《佛光菜根譚 3》,高雄:佛光文化,2004 年,頁 66。

13.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 10 冊,頁 127 上。

14. 《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 26 冊,頁 24 中。

15.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大正藏》第 39 冊,頁 681 下。

1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 19 冊,頁 131 下。

(6)

種發心。又如《涅槃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已為人天師,勝出聲聞及緣覺,如是發心過三界,是故得名最 無上。」17一旦發了自未得度先度他的心願,便已經具有超越的人 格或者說這種可能性,所以這種發心異常珍貴。當然,僅僅是發心 還是不夠的,具體的落實很重要,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我 願堅持不退轉,精修度脫苦眾生。自未得度先度他,盡未來際常無 斷。」18

星雲大師很明顯是尊崇第二種態度的,他認為唯有自己作佛才 是信仰的最高層次,但要達到作佛必須「行佛」。顯然,他認為成 佛之前是可以而且必須「行佛」的,這也與《慈悲道場懺法》中所 說「行菩薩道不休不息,先度眾生,然後作佛」19的觀點是一致的。

這是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現實重於 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的,而這 也是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最核心的特徵之一,即「普濟重於獨 修」。20

星雲大師更進一步指出行佛的基本內容,他在國際佛光會的

「自覺與行佛」演講中,集中闡述了行佛的主要內容和主要途徑。

大師說:

17.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 12 冊,頁 590 上。

18.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正藏》第 3 冊,頁 304 上。

19. 《慈悲道場懺法》,《大正藏》第 45 冊,頁 955 上。

20. 星雲大師指出行佛理念有四個主要特徵:一、實踐重於理論。二、入世重於出 世。三、自覺重於他覺。四、普濟重於獨修。馬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一文對此有詳細論述:「『普濟重於獨修』是『行佛』論最重要的理論特色。

因為『實踐重於理論』、『入世重於出世』、『自覺重於他覺』這三點,禪 宗大致也符合,而唯獨『普濟重於獨修』這一點是禪宗所不具備的。」

(7)

佛弟子應以「行佛」為修持的標準,例如:1. 慈悲喜捨是 行佛;2. 救苦救難是行佛;3. 奉獻服務是行佛;4. 義行 仁道是行佛;5. 端正身心是行佛;6. 生活密行是行佛;

7. 尊重包容是行佛;8. 與人為善是行佛;9. 慚愧感恩是行 佛;10. 吃虧委屈是行佛;11. 忍耐接受是行佛;12. 四不 壞信是行佛;13. 與時俱進是行佛;14. 胸懷法界是行佛;

15. 同體共生是行佛;16. 佛化人間是行佛。21

星雲大師提出的 16 個方面已經非常寬泛,極大地擴展了行佛的外 延,也較為成功地將傳統佛教修持與當代社會生活、將個人性修養 與社會性服務很好地連結起來。

(二)「行佛」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行佛」理念是星雲大師對數十年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人 間佛教思想的一次總體概括,對佛教理論的發展和信徒個人修持都 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在人間佛教理論和實踐體系中具有重要 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佛」是佛陀之本懷。星雲大師近年來一直強調人間 佛教是「佛陀本懷」。他曾說:「釋迦牟尼佛代表千百億化身佛,

意即化身千百億以方便救度眾生,故代表行佛。」22

第二,「行佛」是人間佛教之要義。星雲大師強調的「人間佛 教」的正行在於「行佛」,他曾明確指出:「倡導人間佛教就是行 佛的慈悲,廣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唯有行佛,才是人間佛教

21.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22. 佛光星雲編著:〈第二課 如來十號〉,《佛光教科書 1.佛法僧三寶》,台北:

佛光文化,1999 年,頁 13。

(8)

的實踐,所以「行佛」是人間佛教之要義。」

第三,「行佛」是佛法之真義。星雲大師認為,「行佛」就是 於日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和佛共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 所做,如此信佛、學佛,才能有所受用,所以「行佛」是佛法之真義。

第四,「行佛」是信仰層次的較高階段。星雲大師認為:「信 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 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23這在後文修學次第建立部分會 再次談到。

第五,「行佛」是對傳統佛教中個別偏頗現象的糾正。星雲大 師指出:

中國自明清以來,佛教大德們都非常理解佛法,談玄說妙,

差不多都能把佛法說得頭頭是道。遺憾的是大都沒有實證 的功夫。一個對於宗教沒有實際體驗的人,其言行難免不 會走樣。比方說,念佛,你曾有過一心不亂的境界嗎?參 禪,你曾有過心境合一的時際嗎?禮拜,你感到莊嚴的人 格昇華嗎?誦經,你對佛法有大信心,生大尊敬嗎?除了 這些形式的修持外,你對橫逆境界有大忍耐,能不生退心 嗎?你對芸芸眾生能慈悲喜捨,毫不慳吝嗎?在五欲之 前,能去除貪念;在氣憤之時,能去除瞋心嗎?可以說多 少會講佛法的人,自己就是不能實踐佛法。所謂「說到一 丈,不如行到一尺」,由此愈發突顯「自覺」與「行佛」

的重要。24

23. 星雲大師:〈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265。

24. 同註 21。

(9)

第六,「行佛」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易行)。星雲大師曾於 2001 年 11 月 27 日講道:

佛教旨在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首先要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 要。例如,你不喜歡念佛,那就禪坐;你不習慣禪坐,可 以拜佛;你不要拜佛,也沒有關係,你來吃素菜;你說 素菜我也吃不習慣,沒關係,我們可以談禪論道,講說佛 法,甚至也可以來唱梵唄、聽音樂。乃至你不信佛也沒有 關係,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社會大眾一起來行佛做善 事。

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依大家的根機需要而設,

是多元化、多功能的;隨你適合哪一種法門,就順應你。

梵唄音樂也是人間佛教接引眾生的方便法門。圖為佛光合唱團福山分團於 2018 年「佛光好音聲歌唱觀摩賽」總決賽演唱〈偉大的佛陀〉。(莊佳穎 / 攝)

(10)

能夠實踐佛陀「觀機逗教」的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就能 建設人間淨土。25

易行性是中國宗教發展史上非常顯著的一種特性,歷史證明,

在中國,只有易行的宗教實踐更容易得到廣泛傳播和長期留存,比 如佛教的淨土宗和禪宗,信仰中的觀音信仰等等都具有很強的易行 性。

第七,「行佛」是未來佛教發展的重要方向。星雲大師曾說:

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五十年間,讓我們輔導當地本 土的出家人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 的發展。尤其目前在佛光山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 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其都能成為佛 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傳於 三千世界。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實踐。26

(三)「行佛」的功德利益

「行佛」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在整個人間佛教理論體系和實踐 體系中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地位,那行佛具有哪些功能?究竟能夠 帶來什麼利益?只有對這一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宣揚 和落實行佛理念。星雲大師說:「我心中有佛,佛所有的一切,我 都能奉行,如此即使不求,自有無量的恆沙妙德!」27這句話可視

25. 星雲大師:〈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冊,

頁 190。

26.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27. 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

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頁 419-420。

(11)

為星雲大師對行佛之功能的總體概述,另根據星雲大師的相關著 述,行佛的功德利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自我的功德利益。星雲大師認為:「信佛,不是求佛、

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 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28對自我人生的圓滿,

是行佛的利益之一,根據佛教義理,對自我人生最大的圓滿無疑便 是成佛,對於這一目的,「行佛」也能滿足。星雲大師曾於 2003 年 6 月 22 日在佛光大學光雲館講道:「因此對於現代人講「信佛」,

佛要你信他做什麼?「學佛」,佛也不要你學他;「求佛」,佛有 什麼讓我們求的?「拜佛」,佛也不一定要你拜。總之你先要知道:

佛要我們做什麼?「行佛」!大家要重視「行」字,你不播種,那 裡有收成?你不行佛,怎麼能成佛?」29又說:「根據佛經所載,

如果持五戒,不亂殺,不亂取等,就能再生人間;如果修十善,

有布施的功德,有禪定的功夫,就能生天上。假如能在人間行佛、

結緣,例如對社會多做一些服務貢獻,對大眾多結一些善因好緣,

如 此 經 年 累 月 不 灰 心、 不 懈 怠 的 行 佛 結 緣, 何 患 不 能 成 佛 作 祖 呢?」30

第二,對社會的功德利益。星雲大師認為「行佛是無量、無邊、

無盡的財富」,31這種財富不僅能夠利益自己,還能夠貢獻社會,

28. 星雲大師:〈佛教對「人生命運」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

頁 126。

29. 星雲大師:〈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

頁 84。

30. 星雲大師:〈本錢〉,《人間萬事 11.生命的擁有》,台北:香海文化,2013 年,

頁 101。 

31. 星雲大師:〈進德修業的指南〉,《佛光菜根譚 3》,頁 239。

(12)

他指出:「社會混亂脫序乃由於貪心、自私、執著,故我們要勤修 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讓佛在我們心中顯露。心中有佛,則眼視、

耳聞、手做,皆是佛的風範;大家都能想佛所想、行佛所行,則人 間就是佛國淨土。」32星雲大師認為:鼓舞大眾「行佛」,只要每 天用功修行辦道,用慈悲、德行來改善社會、淨化風氣,這就是佛 的世界,這就是佛的淨土,這就是人間佛教。33可以說,建設「人 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的終極目的,也是行佛的最終目標。星雲大師 在〈自覺與行佛〉中更加明確地指出:

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 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如果一個人

「心中有佛」,眼裡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聽到 的必定都是佛的音聲,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氣息,口 裡所說的必定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做的必定都是佛的事 情;如果人人如此,這就是一個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 福安樂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國家怎能不富強康樂 呢?34

第三,對佛教的功德利益。「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 大悲心,趣入於大乘。」35是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第五章「大 乘不共法」中提到的,「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是菩提心必不

32. 星雲大師:〈信仰修行篇〉,《佛光菜根譚 4》,高雄:佛光文化,2004 年,

頁 189。

33. 星雲大師:〈向佛陀訴說〉,《合掌人生 3.一筆字的因緣》,台北:香海文 化,2011 年,頁 68。

34.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35. 印順:《成佛之道》,《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第 12 冊,新竹:正聞出版社,

頁 11。

(13)

可少的要素―悲願之兩個重要方面。行佛,可視為菩提心的一種 重要體現甚至全部提現,也必然包括這兩個方面。如果說前面所提 到的對自我和對社會的功德利益是「不忍眾生苦」,那「不忍聖教 衰」也是其中應有之義。星雲大師曾說:

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最近我提倡「行佛」運動,

並且訂定今年(2004 年)為佛光會的「行佛年」,希望大 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實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

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

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以自私自利……。唯有大家真 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在二六時中,

不管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

如此自己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人間。36 可見,在星雲大師看來,「行佛」不僅可以提升信仰的層次,更是 是佛教發揚光大、根植人間的重要途徑。

二、「行佛」理念理論依據

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理念,並非心血來潮的一時興起,而是 有著長期的積累和深厚的積澱。一方面,這是星雲大師在自己數十 年的宗教實踐經驗和宗教傳播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另一方 面,行佛理念有著佛教義理的強大支撐,背後蘊含著深邃且豐富的 佛教理論。

36.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14)

(一)菩提心與「我是佛」

首先,從星雲大師的論述種可以看到,「行佛」理念的主要支 撐是星雲大師一再強調的「我是佛」。星雲大師說:

我能自覺行佛:「我是佛」了,我會自覺別人的教導只是 一時的啟發,今後我必定要自覺。我自覺內心的煩惱深厚,

我必須要勇敢的去除;我自覺我的計較、得失、妄想很多,

我也得奮力去對付。我自覺我的做人不夠圓滿,我自覺我 的學問不夠厚實,我自覺我的專長太少,我自覺我利人的 方便不夠,所以我要努力充實自己。我不但「自覺」,還 要「行佛」,因為「我是佛」,怎能不行佛呢?佛陀的慈悲、

般若、解脫,我都能奉行,以期我能像佛陀一樣的解脫自 在,因為我已承認「我是佛」了。37

在星雲大師看來,我行佛,就是因為我是佛;因為我是佛,所以我 就必須行佛。所以,「行佛」和「我是佛」是直接的因果關係。可 以說,「行佛」是「我是佛」自然而然的顯露。

從傳統佛教理論來看,「我是佛」與菩提心的概念相似。而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區別小乘佛教的一個根本出發點,在印度佛教 和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而且不斷豐富變化。一般認 為,所謂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智度論》卷 41 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星雲大 師不斷強調要直下承當我是佛,就是為了成佛。「我是佛!只要你 敢如此自承,當下已然走上成佛之道,還怕沒有成佛的一天嗎?」38

37. 星雲大師:〈我是佛〉,《人間萬事 11.生命的擁有》,頁 165。

38. 同註 37。

(15)

又如《大日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就 是如實知自心清淨,如實知「我是佛」。星雲大師提出「我是佛」,

強調直下承當,這就是菩提心的自覺在現代社會的一種新的表述方 式。

(二)如來藏與佛性

對「我是佛」的承認和承擔,是菩提心 的自覺。而「我是佛」背後的支撐,應該 是大乘佛教的佛性和如來藏思想。從字面 意義上理解,「真如」隱藏在煩惱中,攝 藏如來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來藏」。

「如來藏是指,與一切眾生的煩惱身中,

隱藏著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是成就如來 人格的可能基礎。」39有了對如來藏的承認,

才會發出「我是佛」的肯定,星雲大師強 調這種對如來藏的自覺,他說:「從內心 學習,要自覺行佛:許多人學習都是向外 追求,這是捨近求遠,真正能學習的是自 己的心,也就是一種『自覺』的能力。有 了自覺,就能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清楚 學習的方向。」40有了這種自覺,敢於承認 我是佛,才能進而行佛。也可以說,行佛,

39.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頁 196。

40. 星雲大師:〈四種學習〉,《星雲法語 6.做人四原則》,台北:香海文化,

2009 年,頁 73。

「行佛」就是以自覺的心,

做一切清淨的行為。圖為 星雲大師一筆字《自覺》。

(16)

就是開發如來藏,顯發佛性。星雲大師認為:

所謂「行佛」就是以自覺的心,做一切清淨的行為,不管 行住坐臥,什麼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 淨;把自己內心的寶藏開發出來,就是自覺行佛。41

有時候,把如來藏看作是佛性的異名,「如來藏與佛性為同一 意義,佛性可說是『佛的本質』,或者說是『佛的本性』。一切眾生,

皆具有與佛相等的本性,因此眾生皆具有成佛的勢能,未來皆能成 佛」。42星雲大師認為,對我是佛的承認就是對佛性的承當。星雲 大師說:「我是佛這句話不是傲慢的話,也不是夜郎自大的狂妄之 言,這是佛陀開示的言教。」說明我是佛來自己佛陀的言教,接著 說:「佛陀成道時說『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當,

要肯定自我,要我們自己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性能。」 43但同時他 又強調,人雖有佛性,但要成佛,必須經過行佛,大師說:

行佛結緣是眾生成佛的本錢: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

亦即人人都可以成佛。雖然人人皆可成佛,也都有成佛的 願望,但是成佛作祖並非一蹴可即,而是需要「三祇修福 慧,百劫修相好」,須經累劫的修行、結緣,才有成佛的 一日。44

41. 同註 40,頁 73-74。

42. 于淩波:《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如來藏」條。

43. 星 雲 大 師:〈 我 是 佛 〉,《 佛 法 真 義 2》, 高 雄: 佛 光 文 化,2018 年, 頁 43。

44. 星雲大師:〈本錢〉,《人間萬事 11.生命的擁有》,頁 101。

(17)

(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出自《華嚴經》,經云:「心佛及 眾生,是三無差別。」45心、佛、眾生三者沒有差別,因為眾生本 具的自性清淨心,凡聖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

迷失自性就是眾生,體悟自性就是佛。「謂心佛眾生。雖在因在果。

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來平等。初無有異。」46星雲大師也作 過相關論述: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是已經證悟成佛 的眾生,眾生是未修證的佛陀;佛陀是「所作已辦,不受 後有」,眾生是「所作未辦,流轉生死」。因此,如果我 們能「行佛所行」、「學佛所學」,則必定可以離苦得樂,

解脫自在。47

星雲大師很重視對這一思想的闡釋,並於行佛連繫在一起,他說:

佛經裡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說明了佛是已 證悟的眾生,眾生是未修證的佛,「學佛」與「行佛」其 實不難,只要我們能落實「行佛所行」、「學佛所學」,

必能得到佛法的妙用。48

星雲大師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作為一種支撐,來論證「行佛」的可 能性和必要性。

45.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 9 冊,頁 466 上。

46. 《三藏法數》,《大藏經補編》第 22 冊,頁 233 上。

47.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48. 星雲大師:〈四種威儀〉,《僧事百講 2.出家戒法》,高雄:佛光文化,2012 年,

頁 85。

(18)

三、「行佛」理念的實踐途徑

「行佛」理念的提出有著深厚的理論內涵支撐,但其出發點和 落腳點還是注重實踐。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觀非常寬泛,他說:

修行,非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寺廟閉關才有修行,也 非衣著破舊、不要家庭和財富的苦行才算修行,一個人生 存在世間上,那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有 關係,故修行要在眾生身上求。修行要從佛心去修,與佛 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的 修行意義放大。《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定學》49

星雲大師將「行佛」視為一種重要修行,認為:「雖然有的人先修 後悟,有的人先悟後修,不管先悟先修,總之,悟道後要依道而修、

依法而行,要在人間『行佛』,從生活裡服務大眾,培養福慧資糧,

等到因緣具足,自能開悟『成佛』,這也是為什麼諸佛都在人間成 道的原因。」50

(一)「行佛」與傳統佛教修行的對接

「行佛」並非是星雲大師在傳統佛教之外創造出的修行方式,

而是對傳統修行方式的一種現代化闡釋,也是對過去各種佛教實踐 的一種總結和新解讀。比如 2003 年他在佛光大學光雲館談到:「我 們倡導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行佛的慈悲,具有佛的智慧,跟佛 一樣正見宇宙人生的真理,乃至廣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具備

49.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0. 勤耕心田》,1991 年 4 月 6 日星期六,頁 131。

50. 星雲大師:〈薪火傳燈〉,《人間佛教語錄》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 年,

頁 221。

(19)

『無我』的風度、寬宏大量等。能夠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如 此信佛、學佛,才能有所受用!」51這裡將六度、四攝、四無量心 等概念加以融合。

星雲大師肯定傳統宗派中一些特定修持方式的價值,但又儘量 將其與行佛連繫起來,進行現代化的轉化,挖掘其現代價值,比如 對淨土宗的念佛方法,他談到:「無論什麼行業,什麼年齡,任何 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持。尤其對於繁忙的現代人,更是契機。

許多人傳出預知時至,或瑞相顯現的事蹟,因而鼓舞各行各業的 人,精進念佛或行佛,對於現實的人間,積極參與,努力奉獻,更 加難能可貴。」52

另外,如信佛、念佛、拜佛、學佛等都是傳統的宗教實踐方 式,星雲大師對這些方式的價值都給予一定的肯定,但認為在此基 礎上應該更加提升,進入行佛階段,他 2004 年在《人間佛教序文 選》的自序中寫道:「近來我積極提倡『行佛』運動,認為一位佛 弟子,除了信佛、念佛、拜佛以外,還要行佛,即『成佛所成、行 佛所行』。」而且一再強調行佛的獨特性和重要性,認為:「對於 信仰,當然信佛、拜佛、念佛都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行 佛』。你沒有行佛,光是靠祈求,沒有播種,田裡面的稻苗怎麼會 成長呢?……因此,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把信佛、求佛的 觀念,提升為行佛,必定能有所感應。」53

51. 星雲大師:〈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頁 85。

52. 佛光星雲編著:〈第四課 宗派〉,《佛光教科書 9.佛教問題探討》,台北:

佛光文化,1999 年,頁 39-40。 

53. 星雲大師:〈我與禪淨共修―解在一切佛法 行在禪淨共修〉,《百年佛緣 12.行佛篇》,高雄:佛光出版社,2013 年,頁 178-179。

(20)

(二)「行佛」與佛教修學次第的建立

星雲大師不僅有意將行佛與傳統的常見修行方式進行融通,還 致力於對它們進行比較,進而建立一種修學次第的邏輯和系統。隨 著星雲大師行佛理念的不斷成熟,逐漸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完整 的佛教修學次第,依次是:「信佛」、「求佛」、「拜佛」、「念 佛」、「學佛」與「行佛」。星雲大師在〈信佛的層次〉一文中,

對這六個層次的情況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

一、信佛:一般人信佛,剛開始僅止於表示不反對,承認 自己是佛教徒,但是並不是真的認識佛教,對佛教的義理 並不了解,也沒有皈依受戒,只是覺得佛像很莊嚴,知道 佛教很好,甚至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 母之教,只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二、求佛: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 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 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

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 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

三、拜佛: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 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 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

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昇華。

四、念佛:有的人剛開始念佛,只是隨緣的念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

(21)

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 舒暢、輕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 佛。

五、學佛:經過念佛,身心有了感受之後,再經師長指導,

覺得應該要學佛。所謂「學佛」,佛有慈悲,自己有學到 他的慈悲嗎?佛有智慧,自己有佛的智慧嗎?佛有願心、

忍耐,佛是無有執著、無有計較、無不放下,如果自己也 能如佛一樣無牽無掛、自由自在,這就是「學佛」。

六、行佛:學佛如果沒有實踐,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因此學佛之後,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慈悲喜捨,要行四攝法,

要有六度萬行,要「行佛所行,做佛所做」,如果能夠如

拜佛如法,身心感到輕安歡喜,就是信仰的昇華。(慧延法師 / 攝)

(22)

佛所說的去實踐,到了最後即「我是佛」,這就是學佛的 最高層次。54

星雲大師認為,信佛的最高層次是作佛,他說:「信仰佛教,

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

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55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重在實踐,重在具體落實,這是人間佛教 一貫的主張,如他指出:「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

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

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 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56所以,在肯定了行佛與傳統佛教修行之 間的一致性,並在建立的修學次第中對行佛給予很高的層次劃分,

必然會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行佛?」一方面,行佛既 然是信仰層次中很高層次,那必然會提出相對於較低層次更為高級 的要求,比如星雲大師指出:

學佛者,要明自心與佛感應道交,修行才有根本,而不是 無根的浮萍。布施供養,拜佛禮懺等等,是逐漸止息吾人 的妄想分別,從中觀照念頭,再更進一步「行佛」,於日 常生活中,與諸佛打成一片。

觀眾生苦與佛眼感應,聞善妙語與佛身感應;做不請友與

54. 星雲大師:〈信佛的層次〉,《人間萬事 12.悟者的心境》,台北:香海文化,

2013 年,頁 225-227。 

55. 星雲大師:〈信仰的層次〉,《迷悟之間 3》,台北:香海文化,2002 年,

頁 137。

56. 同註 54,頁 227。

(23)

佛身感應,行利生事與佛心感應。57

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境界和理論水準。另一方面,星雲大師又將行 佛與大眾日常生活全面接軌,將行佛的外延擴大,使其具有更加普 遍的實用性和更加具體的操作性。

(三)「行佛」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對接

人間佛教的特質之所在,就在於佛法與生活的不二,將佛法的 智慧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行佛」作為一種核心的修行理念,

也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星雲大師認為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 行佛:

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弘法邁入第五十六個年頭;去年 出版《雲水三千》時曾有人問我:什麼叫雲水三千?也有 人問我: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我回答:天上 的白雲飄來又飄去,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回來;出家人行 腳就是雲水。雲水到哪裡去呢?三千大千世界。所以,雲 水就是「行佛」。58

星雲大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行佛,這大大擴展了行佛的範圍。所 以在他的表述中,行佛涉及到現代社會生活的行住坐臥各個方面。

比如前文所述,在「自覺與行佛」演講中,星雲大師所列舉的 行佛 16 條,大部分都是對具體的日常行為的一種引導。比如救苦 救難、奉獻服務、義行仁道、端正身心、尊重包容、與人為善、慚

57. 星雲大師:〈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金剛經講話》,台北:佛光文化,

1998 年,頁 323。

58. 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

(24)

愧感恩、吃虧委屈、忍耐接受、與時俱進等等,都被視為一種「生 活密行」,其內在都是「佛化人間」的行佛。

此外,星雲大師還曾提過一些更為具體的日常規範,如:「佛 要我們做的是『行佛』,行佛之所行。佛慈悲,我就待人慈悲;佛 給人歡喜,我就給人歡喜;佛有大忍耐、大勇敢的力量,我也能有 忍耐、勇敢的力量。」59「信佛、拜佛、不如行佛,給人幫助,給 人方便,都是好的善行。」

總之,在星雲大師看來,一切利益自他、利益人間的事情都是 行佛。總體原則就是,依照佛陀教法,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

即「存佛之心,行佛之行」,60從而實現行佛與現代日常生活的全 面對接。

59. 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冊,

頁 419。

60. 星雲大師:〈陳貴謙答真侍郎德秀書〉,《佛教叢書 9.藝文》,高雄:佛光 出版社,1995 年,頁 57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

星雲大師詮釋佛法,自覺性的在緣起之間,善巧方便的詮釋經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Hsing Yun and Fo Guang Shan provides an effective exploration of how Buddhism can be successfully transmitted

提起佛教的慈悲,一般都會聯想起佛教的慈善事業,但是星雲

堂入室,窺其玄密;而有些信眾經常像趕場似地在各道場之間跑來

與其說台灣「人間佛教」重視佛教三世觀,毋寧說其

星雲大師多年來弘法利生,明言「人間佛教旨在建設人間淨 土」, 1 顯示「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的終極目標。然而,一處世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在 小一的教學中,教的是紮 實、基礎的功夫,老師教學的 每一步路走的都是耐心與毅力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A1: 資訊系統的操作對於我們來說友善程度沒有那麼高,雖然它每年持 續的在改進啦,其實大家都知道 TIMS 非常的難用,從以前就通道說 TIMS

※ 有錢的人大多剛開始也是一個不起眼的角 色,微軟的創辦人Bill Gates,大家都知道 他讀哈佛大學、中途休學,在自家的車庫開 始創業;Dell 電腦的總裁Michael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就是因為覺得蔚藍的大海彷彿能把所有的煩悶也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

對外發行。 1 1995 年,星雲大師再次有感於編輯一套面向廣大佛教初

我每天都再三自我反省: 替別人 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 朋友相處有沒有言而無信?師長傳授的道理,我有沒有好好認

事實 1: 很多家庭暴力因為社會對受害人的支持不足,而使受害人沒有勇氣公

以上的實驗與計算都是極為精密與微量的,即使儀器再精良,要測量出一兆分之零點幾的尺

其實我的想法是不一定,如果是以節目來說的話,有個節目像是:食在有健康,我們家也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