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荷西時期氣候與現代氣候比較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南荷西時期氣候與現代氣候比較分析"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 : 王重傑 教授. 台南荷西時期與現在氣候比較分析 The climate difference between Dutch Formosa and current Tainan. 研究生 : 王紹霖 學號 : 699440168.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八月.

(2) 摘要 《熱蘭遮城日誌》為一部荷西時期的文獻,紀錄者為荷蘭人,紀錄時間為 1629-1662 年,地點為台南安平古堡。針對其中關於氣象的描述,將其統整分 類,並與現代台南的氣候進行比較,以認識台南在荷西時期的平均氣候特徵。 研究方法的重點,在於將現代的氣象數據轉化為可同過去紀錄比較的形式。另 外,本文也參考鄒(1998)年的研究結果來探討由日誌所得結果的合理性。 由荷西時期的 33 年(1630-1662)與現代 30 年(1981-2010)間之比較分析, 發現過去在春季 3-5 月,偏南風日數較多,但在秋季 9-10 月,則為偏北風日數 較多。在舒適度方面也有相似情形,在過去春季南風日數偏多同時偏暖,而在 秋季北風日數偏多同時偏涼。 比較十七世紀台南平地與現代資料,當地並無明顯小冰期發生狀況。在日 誌紀錄的 33 年間與鄒(1998)使用山區之樹輪比較,顯示冬溫走向的年代際變化 一致,夏溫則不一致。使用尾寮山(山區)現代 20 年資料與台南平地氣溫進行相 關性分析,可知兩地冬溫具有高度相關,但夏溫僅低度相關,或可解釋上述與 鄒(1998)在夏溫不一致的現象。 比較 5、6 月的梅雨季的降雨日長度,過去十七世紀比現代約少兩星期,並 有較高比例在 5 月下旬開始,在 6 月中旬結束,與入梅時間較集中在 5 月上旬 與下旬。同樣利用尾寮山與台南測站的現代觀測,在梅雨季台南雨日與尾寮山 降雨量具顯著相關,1630-1662 的每十年間梅雨季降雨日數呈現低、高、高之 年代際變化,而鄒(1998)之樹輪紀錄降水亦有相同之變化趨勢,兩者一致。 整體而言, 《熱蘭遮城日誌》中的紀錄,足以提供有用的氣象資訊,經過適 度合理的整理,可以增加我們對於荷西時期台南地區氣候特徵的認識。. 關鍵字 : 熱蘭遮城、荷蘭、鄒佩珊、小冰期、梅雨、樹輪 I.

(3) 目錄 摘要 ............................................................................................................................................ I 目錄 ........................................................................................................................................... II 表說 .......................................................................................................................................... IV 圖說 ........................................................................................................................................... V 一、前言 ................................................................................................................................... 1 二、文獻回顧及資料介紹 ....................................................................................................... 5 2.1 文獻回顧 ........................................................................................................................ 5 2.2 資料介紹 ........................................................................................................................ 7 三、研究方法 ........................................................................................................................... 9 3.1 研究方法 : 古今對比 .................................................................................................. 9 3.1.1 舒適度 .................................................................................................................... 9 3.1.2 風速 ........................................................................................................................ 9 3.1.3 風向 ........................................................................................................................ 9 3.1.4 降雨日 .................................................................................................................. 10 3.1.5 如何比較梅雨 ...................................................................................................... 10 3.2 研究方法 : 重建古氣候 ............................................................................................ 11 3.2.1 冬季溫度 .............................................................................................................. 11 3.2.2 夏季溫度 .............................................................................................................. 11 3.2.3 梅雨 ...................................................................................................................... 11 四、研究結果 ......................................................................................................................... 13 4.1 古今對比結果 .............................................................................................................. 13 4.1.1 舒適度 .................................................................................................................. 13 4.1.2 風力 ...................................................................................................................... 13 II.

(4) 4.1.3 風向 ...................................................................................................................... 13 4.1.4 降雨頻率 .............................................................................................................. 14 4.1.5 梅雨 ...................................................................................................................... 14 4.2 重建古氣候結果 .......................................................................................................... 15 4.2.1 冬季溫度 .............................................................................................................. 15 4.2.2 夏季溫度 .............................................................................................................. 15 4.2.3 梅雨 ...................................................................................................................... 15 五、討論 ................................................................................................................................. 16 六、總結 ................................................................................................................................. 18 致謝 ......................................................................................................................................... 19 參考文獻 ................................................................................................................................. 20 表 ............................................................................................................................................. 23 圖 ............................................................................................................................................. 26. III.

(5) 表說 表1. 日誌氣象觀測紀錄。分別列舉春夏秋冬各 6 個例子,下面數字代表其 分類。23 頁. 表2. 熱蘭遮城日誌裡,台南(大員)有紀錄部分從 1630-1662。綠色是有記事 且有氣象紀錄,橘色為有記事但無氣象紀錄,數字部分則是紀錄不滿 一個月的天數。23 頁. 表3. 氣象局公布的舒適度指數、定義的文字。將熱蘭遮城日誌裡關於氣溫 描述分成 6 類。24 頁. 表4. 蒲福氏風級將風分成 7 大類。將熱蘭遮城日誌裡對風的描述分為 7 大 類。 24 頁. 表5. 過去 1630-1662 年每年 5、6 月降雨日總計,及三等分的平均。25 頁. IV.

(6) 圖說 圖1. 格陵蘭島 1950 年之前 1 萬年氣溫變化。利用冰芯氧同位素推估氣溫變 化出現四個冷期,分別在距現代 8200、4200、1400、500 年前 (W.H.Berger,1990)。26 頁. 圖 2.1. 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描繪冬天荷蘭河道結冰,人們 在其上活動的樣子(https://goo.gl/zJmwZw)。26 頁. 圖 2.2. Tåget över bält av lemke 。描繪 17 世紀小冰期,丹麥軍和瑞典軍 在結冰的松德海峽上打戰(https://goo.gl/npdHn8)。27 頁. 圖 2.3. The Frozen Thames。描繪泰晤士河結冰,人們在其上活動的樣子 (https://goo.gl/UaAwDR)。27 頁. 圖3. 樹輪推估過去 500 年冬溫紀錄。台灣北、中、南山區及全台冬季 12、 1、2 月均溫變化圖。灰色部分為有相同變化的時間(鄒 1998)。28 頁. 圖4. 同圖 3,但為夏季變化 (鄒 1998)。29 頁. 圖5. 台灣山區之重建冬季溫度序列與中國大陸歷史文獻(上海冬溫指數和 長江流域冬溫指數)、自然環境紀錄(黃土高原塵暴頻率、敦德冰心之 氧同位素值變化和祁連山樹輪寬度指數)之比較。淺灰色代表各地一致 性冬溫的變化,深灰色代表不一致的冬溫變化(鄒 1998)。30 頁. 圖6. 24 節氣雨量分布圖(中央氣象局 2011)。30 頁. 圖7. 春季 30 年雨量分布(中央氣象局 2011)。31 頁. 圖8. 同圖 6,24 節氣均溫圖(中央氣象局 2011)。31 頁. 圖9. 同圖 6,24 節氣濕度圖(中央氣象局 2011)。32 頁. 圖 10. 同圖 6,24 節氣日照時數圖(中央氣象局 2011)。32 頁. 圖 11. 《白猿獻三光圖》其中一幅。33 頁 V.

(7) 圖 12. 永康氣象站、台南氣象站、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相對位置圖。33 頁. 圖 13.1 舒適度 1630-1662 年及 1981-2010 年日平均分析圖。縱軸 1-6 為嚴寒 到炎熱(表 2),橫軸為 1/1~12/31。34 頁 圖 13.2 同圖 13.1,但為月平均。34 頁 圖 14. 過去 1630-1662 年及現在 1981-2010 年風速分析圖。縱軸是風速級別 (表 3),橫軸是 1/1~12/31,藍色點是現在日平均風速,紅色點是現在 日最大 10 分鐘平均風速,綠色點是現在日瞬間極大風速,紫色點(X) 是過去日誌所記載的風速(表 3)。35 頁. 圖 15.1 風向分析圖。縱軸偏北風是 1,偏南風是-1,橫軸是 1/1-12/31,紅色 點為 1630-1662 年日平均風向,藍色點為 1981-2010 年日平均風向。 35 頁 圖 15.2 同圖 15.1,但為月平均。36 頁 圖 16. 降雨頻率圖。橫軸為月,紅線為 1630-1662 年月平均,藍線 為 1981-2010 年月平均。36 頁. 圖 17. 5、6 月每日降雨日數總和。藍色為 1981-2010 年(左縱軸),紅色為 1630-1662 年(右縱軸)。37 頁. 圖 18. 梅雨期分析圖。為過去 1630-1662 年(紅色)和現在 1981-2010 年(藍色), 入梅出梅間的梅雨期長短,由上到下排列為入梅早到入梅晚。37 頁. 圖 19. 北大武山 500 年樹輪冬季 12、1、2 月均溫趨勢。紅色線分別是 1630、 1640、1650、1660 年(鄒 1998)。38 頁. 圖 20. 同圖 19,但為夏季 6、7、8 月均溫走勢(鄒 1998)。38 頁. 圖 21. 同圖 19,但為 5、6、7 月梅雨降雨量(鄒 1998)。39 頁. 圖 22. 尾寮山與台南冬季均溫圖及相關係數。時間 1993-2012 年。39 頁. 圖 23. 同圖 22,為夏季均溫及相關係數。40 頁 VI.

(8) 圖 24. 同圖 22,為梅雨量及相關係數。40 頁. 圖 25.1 阿姆斯特丹 30 年氣候統計圖 1981-2010 年(荷蘭皇家氣象學會 2013)。 41 頁 圖 25.2 台南市 30 年氣候統計圖 1981-2010 年(中央氣象局 2011)。41 頁 圖 25.3 台南市與阿姆斯特丹氣溫比較圖 1981-2011 年。41 頁. VII.

(9) 一、前言 在距今大約 20000 年前,末次冰盛期後,氣溫開始回暖。到 12800 年前, 發生了全球氣溫驟降,北半球冰蓋擴大,稱之為新仙女木事件(Berger 1990)(圖 1),原因有各種說法,但共同的是,冰期結束,冰蓋融化,造成大量融水注入 密西西比河,再注入墨西哥灣,影響墨西哥灣溫鹽環流變淡,造成熱帶地區熱 能無法藉著洋流傳到高緯度(Broecker 2006),造成溫度驟降,在 11500 年前結 束,持續約 1300 年(Muscheler et al.2008)。 之後地球進入全新世,溫度回暖。但在 8200 年前,出現了一段降溫的波動, 比新仙女木事件降溫小,稱之為 8.2 千年事件,造成原因可能是北美冰蓋融化 形成的融水湖,邊緣冰壩崩塌大量淡水經灌入大西洋,導致溫鹽環流改變所造 成(Barber et al.1999)。約 8000 年前到 5000 年前,溫度回暖,稱之為全新世 氣候最適宜期,原因可能為地球自轉軸傾角改變造成(Hays et al.1976),是人 類開始發展文明的時期。到了 4200 年前發生了 4.2 千年事件(DeMenocal 2001), 此事件造成全球嚴重乾旱,許多文明傾滅,但不知是否與降溫有關係。到了 1400 年前全球再一次降溫,造成歐洲民族大遷徙(Hines et al. 1999)。 到了 15~19 世紀出現的小冰期,一開始被發現原因是在當時加州有一條不 能解釋其存在的冰河(Matthes 1939),推論在近千年有段較寒冷時段,但之後 由冰芯,岩芯的資料證明的確有降溫情況。在歐洲有很多歷史文獻及繪畫都有 紀錄,包括英國泰晤士河及荷蘭運河在經常在某時期冬天結冰,人們在其上舉 辦活動等(圖 2.1-3)。但後來有 Mann(2002)指出小冰期是發生在 16-19 世紀歐 洲及北大西洋一帶區域,在此範圍之外小冰期訊息不清晰,小冰期發生的原因 有很多可能,尚無大範圍且影響時間長的證據被發現。 在東方中國也有對應的情況產生,在中國華南、閩台、西南一帶,在同樣 時期,也就是明清朝代,約 15~19 世紀也同樣出現寒冷極端天氣頻繁出現狀況, 1.

(10) 中國有很多相關研究,利用歷史文獻的紀載,或利用科學分析海洋岩芯、孢粉 化石、冰芯、樹木年輪、珊瑚化石也可以得到古氣候的資訊。例如竺可楨(1973) 利用中國各地的地方誌共六百六十五種方誌,整理出 1400~1900 年共 500 年, 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漢水及淮河結冰年份,以及中國熱帶平地出現霜雪年 份,推論出寒冷冬季出現在 1470~1520 年、1620~1720 年、1840~1890 年。還有 利用花粉孢子(李等 1992),分析過去到現在共 2000 年氣候,藉由需不同溫度 生長的植物,有 14 種熱帶植物及南亞熱帶植物包括胡椒、棕櫚、紅樹、夜香樹、 欖紅樹、栲、野牡丹、杜英、樟、蒲桃、桉、木麻黃、石柯、柞木,代表較熱 氣候,和 5 種中北亞熱帶及暖溫帶植物包括栗、櫟、桑、金縷梅、胡桃代表較 涼氣候,利用岩芯分析各種植物花粉孢子含量的比值,以此推估當時氣候冷暖, 且利用古文獻,整理出中國華南小冰期從 1488 年開始到 1897 年結束,其中有 三個冷期分別是 1501~1537 年、1618~1684 年、1861~1897 年。同樣利用史籍資 料(張與黃 2000)有關環境及社會變化的部分,例如雪界南移、災害頻發、農業 歉收、生態退化、社會動盪等相關紀錄整理出小冰期為 1485~1897 年,其中可 分出三個冷期,分別是 1485~1527 年、1606~1767 年、1835~1897 年。 或利用樹木年輪(鄒 1998)推估古氣候,採集台灣北部鴛鴦湖、太平山,中 部玉山、阿里山、塔關山,和南部北大武山,檜木及冷杉的生長年輪去分析過 去 500 年的氣候。將同一地區同樹種多個樹輪樣本比較將特異的訊息去除後, 先做定年分析,利用(STD)常規標準化、(RES)殘差、(ARS)自回歸標準訂出年表, 之後選擇離採集樹輪的鄰近氣象觀測站及樹輪寬度做百年內的相關函數級反應 函數,計算氣候因子對樹木徑向生長的影響程度。 其中冬季溫度序列(圖 3)分析發現十七世紀初期、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 末冬季溫度相對較低,十九世紀中相對較溫暖,其餘時段各地有區域性差別, 在夏季溫度序列(圖 4)在陰影部分為各山區一致偏低溫時期,其中在 1790~1825 年在全球認為是無夏季時期,台灣北中部山區顯示稍偏低溫,但南部無明顯低. 2.

(11) 值。由鄒(1998)綜合前人研究(圖 5)包括張(1980,1984)中國南部近 500 年冬 季溫度變化以及中國歷史時期降塵天氣氣候學初步分析、吳與林(1981)歷史時 期清藏高原氣候變化初步分析、姚等(1990)敦德冰帽中的小冰期氣候紀錄、Wang and Zhang(1984)近千年祁連山區樹輪與氣候關係,可看出在淺灰色特別是 1630~1690 間有段冬季低溫時期。 樹輪地點的研究總共有六處,但我們需要的是北大武山部分,這部分的研 究得出,北大武山地區樹輪窄輪主要反應出前一年 11 月至 1 月溫度、寬輪反應 出當年 5 至 7 月氣溫及雨量變化,可利用此特點和台南 1630-1662 年古氣候做 對比,看是否有一致變化。 因此本文研究動機,利用過去文獻裡的氣象描述,重現當時 17 世紀中期天 氣概況,和現在 19 世紀後期氣候比較,了解當時氣候特性,推估當時氣候,也 利用鄒(1998)的研究看 17 世紀裡氣候本身有什麼變化,和文獻比較是否有相同 現象發生,過去文獻橫跨 1630-1662 年,約 30 年,實際氣象紀錄不到 30 年, 現在則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每 30 年為一獨特區間做標準,取距離 現在最近 30 年,取 1981-2010 年,兩者相比較。 台灣中央氣象局在 2011 年也出版了一本《臺灣 24 節氣與氣候--1981~2010 資料統計》大致將台灣分成四個區位,每個區位取四個測站,分別是北部(基隆、 臺北、淡水、宜蘭)、西部(新竹、臺中、梧棲、嘉義)、東部(蘇澳、花蓮、成 功、臺東)、南部(臺南、高雄、恆春、大武)。利用 24 節氣為劃分標準, 「24 節 氣和民眾生活作息關係密切,各行業舉凡和天氣有關的事務,其中尤以農事活動 (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為最」 ,各項氣項要素以節氣為單位,藉此看出 東、西、南、北四區及平地和全台的異同,例如(圖 6)為二十四節氣雨量分布 圖,利用先民的智慧結合現有雨量觀測數據,讓農民可參考利用,或是同樣季 節,在 1981-2010 年間的變化(圖 7)。 本論文著重在同一地區,也就是台南地區,所以只挑出南部的部分(臺南、. 3.

(12) 高雄、恆春、大武)。南部氣候特點是年溫差小,均溫高(圖 8)可看出南部(淺 綠色)大部分時間均溫都是全台最高,但在小暑到處暑之間,反而均溫比中、北 部低,南部溼度乾溼分明,夏秋溼、冬春乾(圖 9)南部(淺綠色)位於東北季風 背風面,東北季風主導時間從 10 月上旬開始到 4 月下旬結束,在節氣上約從寒 露到穀雨,由於位在背風面導致下沉氣流,天氣穩定晴朗溼度較低,在雨量方 面,降水極度不均,90%集中夏秋,冬春旱(圖 6),年日照時數全台最高,四季 都陽光充沛(圖 10)。. 4.

(13) 二、文獻回顧及資料介紹. 2.1 文獻回顧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記載氣象的歷史資料十分豐富,主要密切連結農業生 產與民眾生活,從殷商的甲骨文、周朝春秋時代的詩經,到宋朝有沈括的夢溪 筆談(洪與陳 1985)。古代也有氣象觀測儀器,但大多已不見實物,只剩文字描 述,例如唐代有相風銅鳥,類似近代的候風雞,西漢利用碳容易吸濕的特性所 做的天平式溼度計或東漢利用空氣濕度與弦張力變化所做濕度計,唐代利用風 聲的音調或樹被風吹彎的狀態來定義風速,類似於近代蒲福風級。 中國古代關於氣象紀錄主要被歸類在皇宮所屬天文台,但天文台主要功能 是歷法頒布,明清時期出現許多類似天氣預報的氣象諺語,陸地上有徐光啟的 《農政全書》 ,例如「東北風,雨太公。」在講述東北季風常造成迎風面大量降 水,或是「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形容卷積雲出現後天氣轉壞的狀況,雖然 初時天氣明朗,但約半天光景後,天氣會隨氣旋或鋒面的移近而轉壞,風速增 強,卷積雲也會隨著水氣增加而逐漸增厚,雲層向下伸延轉為低層雲,產生降 雨。海上氣象諺語則有明代張燮所著<東西洋考>,例如「朝看東南黑,勢急午 前雨;暮看西北黑,半夜看風雨。」此言意為早晨看到東南方向一片烏雲,將 有一陣急雨,傍晚看到西北方向一片烏雲,半夜就會颳風下雨。 也有利用雲種搭配日月預測天氣,如劉伯溫(應是後人所寫,但掛名劉)所 著三光圖,如(圖 11)古書曰 : 「東西黑白雲來掩日,無風自長,兩邊會合, 主當夜子時有暴風猛雨。」其實在解釋熱對流旺盛產生的雷陣雨,但不一定發 生在半夜。明清國外傳教士來中,帶來不少先進氣象觀測儀器,氣象觀測在中 國也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 在台灣有文字歷史四百年來,歷經了荷西、明鄭、滿清、日本、國民政府 到現在,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關於天氣現象的記錄從荷西時期,地理大發現時 5.

(14) 代,荷蘭以台灣大員(台南)為根據地進行貿易,當時建設兩座要塞,一座位於 今安平的熱蘭遮城,另一座落在現今赤崁的普羅民遮城。《熱蘭遮城日誌》,為 荷蘭人記錄日常貿易的一本記錄,裡面也簡單記錄了當時一些氣象災害。到了 明鄭時期,並無任何對於氣象紀錄的發現。滿清時期,1685 年~1764 年期間氣 候,氣象描述零散紀錄在台灣府志、台灣縣志、台灣志略、重修台灣縣志,在 1874 年發生牡丹社事件,日人在恆春半島有七個月觀測紀錄,但尚未發現,第 二次鴉片戰爭後,1885 年開通淡水、基隆、安平、打狗四港口通商,建立關稅, 加上西嶼燈塔和鵝鑾鼻燈塔建立,總共六處,開始有簡單氣象觀測。 對於氣象數據有系統的記錄是直到日治時期才開始,從洪致文(2007)所著 台灣氣象傳奇清楚講到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算一個分水嶺,之前都是船舶、 燈塔、海關、地方誌等,零星紀載天氣數據及現象,一直到日治後有系統設觀 測站,有系統按時間觀測等,這方面論述已有很多整理歸納。 那在 1895 年之前的紀錄呢,雖然零散,但如能有系統加以整理,也許能發 現古今氣候些微的不同,特別是本文所關注的《熱蘭遮城日誌》 ,其源由距今約 400 年前,荷蘭創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其目的為在亞洲發展貿易通商,其總部 設在巴達維亞,也就是現在印尼的雅加達,當時風帆時代,船在海上全靠風和 潮流航行,因此天候氣象的紀載,自然成為日誌不可少的部分(熱蘭遮城日誌一 冊)。來台灣荷印公司的船隻南風季節來自巴達維亞、暹羅(今泰國)、柬埔寨、 廣南與東京(今越南)等地,運來南洋各地的貨物,有時也運來一些歐洲貨物, 北風季節來自日本,運來日本的銀和其他貨物,傳達日本的政情與商情。此外, 全年都有中國戎克船來往,運來很多中國的貨物,並運回很多日本銀和南洋的 貨物。 船隻在海上從事貿易活動之外,也常發生戰爭,或遭遇搶奪,當時荷蘭與 葡萄牙、西班牙敵對,互相攻擊,戰場從歐洲延伸到亞洲(熱蘭遮城日誌一冊)。 1634 年以前,閩粵沿海,海盜盛行,著名的有鄭芝龍、李魁奇、鍾斌、劉香等. 6.

(15) 人。荷蘭人在華商和海盜之間周旋,謀取利益,有時大獲漁翁之利,有時被騙 虧損。 《熱蘭遮城日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內部文件,讀者原為該公司的高層 主管,目的在於為長官書信作證,因此秘書書寫日記時,顧及上司,尊崇上司 的筆觸,時常出現,日誌原本一定還有很多珍貴的史料,可惜今已不知下落, 大概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時,已被荷蘭人自行銷毀了。 台灣被荷蘭所殖民,那時荷蘭控制許多殖民地,為了治理的方便,荷蘭官 方要求各殖民地的總督,記錄每日發生的事,主要包括天氣、貿易、傳教、爭 戰等,紀錄的類型有書信、日記、報告和決議,原文是古荷蘭文,經過學者江 樹生匯集翻譯,名為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市政府出版,總共有四大冊,分別在 1999、2002、2004、2010 出版。. 2.2 資料介紹 先將《熱蘭遮城日誌》截取內文的一小段如下 :. 「1634 年 04 月 20 號 有西南南風,好天氣,但很熱。近中午時,於本月 17 日派去 堯港、打狗與淡水的那艘舢舨回到此地,帶回消息說,海盜劉香於本月 14 日 已經航離打狗,又說,他們因為上岸取水,跟野人衝突,約有二、三十人被野 人殺死。因此確信,他們已經渡往中國沿海,在 Pedro Branco 或澳門諸島去 搶奪米了。那些以前派去那裏數次的新港人都沒有看見戎克船,因此確信,他 要來攻擊的凶惡計畫,由於嘗到太大的痛苦,正如大部份中國人所說的,已經 停止了,這個計畫,是個非常兇惡魯莽的事,但我們認為那是該海盜愚蠢可笑 的計畫,沒有大砲,竟想要奪取有四個稜堡,周圍都用磚頭城牆包圍的城堡。」 7.

(16) 由上文可看到,一開始是日期,之後會先記錄天氣,然後才是當天發生的 事及其他事項,舉例各取春夏秋冬連續小段紀錄 (表 1)。 在天氣方面,主要會提到關於冷暖、風向、風大小、降雨,紀錄地點在熱 蘭遮城(現今台南安平古堡,台南市安平區),雖然只有簡單的訊息,但時間橫 跨約三十年,從 1630~1662 年,但資料零散(表 2),主要在 11 月到隔年 2 月這 段時間紀錄會缺漏,大約歸納起來是 33 年中,1 年內有連續 5 個月以上氣象紀 錄的有 19 年,完整連續一年有氣象紀錄的只有一年為 1634 年。 現在的數據採用 1981~2010 台灣中央氣象局局屬台南測站(台南市中西區) 逐日觀測,其中 1998 年 5 月到 2001 年 12 月,台南測站整修,觀測資料以鄰近 永康測站(台南市永康區)取代(圖 12)。 日本從 1895 年開始統治台灣,因氣象觀測關乎經濟與民生,在 1896 年計 畫籌設氣象觀測站,台南氣象站是台灣最早設置的五座氣象站其中一站,其他 同時有台北、台中、澎湖、恆春站興建,興建於 1897 年,隔年完工,設置地點 位於台南市區山丘鷲嶺,設置原因除了地勢高,適宜觀測,其他原因為行政機 關的群聚效應,清末台南最繁華地區為五條港(海安路附近),隨著發展飽和, 到了日治時代,為了興建官署、消防局、聚會所、氣象站等大批政府機關,開 始從沿海往東,較為內陸,地勢較高發展,所以氣象站附近才會這麼多政府機 關,現多已被列為古蹟。 國民政府遷台,接手台南氣象站,一直到 1977 年由於空間狹小,在舊觀測 站旁興建新辦公廳舍,到 1998 年因新舊站交接,觀測工作先轉交永康氣象站, 2002 觀測工作返還舊站旁新建大樓。. 8.

(17) 三、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 古今對比 3.1.1 舒適度 由於過去沒有溫度計提供精確數據,只有主觀感覺的敘述,利用台灣中央 氣象局提供的舒適度文字定義(表 3),將舒適度分為 6 級,1 到 6,由冷到熱, 將過去 1630~1662 年對冷暖的描述也大致分成 6 級,在 1981~2010 年逐日氣象 觀測數據的部分,利用舒適度公式 :. 算出舒適度,同樣利用(表 3)進行分類,分成 6 級,把過去跟現在都做一 樣分類,可做全部年日平均(圖 13.1),和全部年月平均(圖 13.2),即可比較。. 3.1.2 風速 1630~1662 對風的描述,只有風力強弱,利用現有蒲福風級,其所定義的 風速及風力術語來分級,但因蒲福風級每級間格太小,文獻內關於風力的描述 較籠統不精確,所以自訂新的間格把蒲福風級 0 級無風定為 1 級、1-2 級微風 定為 2 級等(表 4),至於 1981~2010 逐日氣象觀測有平均風速、最大平均風速、 最大瞬間風速三項風速同樣利用(表 4),分類成 7 級,可作全部年的日平均(圖 14),即可互相比較。. 3.1.3 風向 1630-1662 年偏北風則標記 1,偏南風則標記-1,東西風和無資料則不計入, 1981~2010 年觀測數據則是 360 度風向,<90 度或>270 度,偏北風標記 1,>90 度且<270 度,偏南風標記-1,東西風不計入,可作全部年的單日平均(圖 15.1), 也可做全部年的單月平均(圖 15.2),即可互相比較。 9.

(18) 3.1.4 降雨日 1981~2010 年紀錄每日有下雨標記為 1,無下雨標記 0,下雨天數除以總天 數(月份為單位),可得單年單月份降雨日頻率,再將 1981~2010 年同月份相加 平均,即可得 30 年單月降雨日頻率,1630~1662 年同樣做法,差別在不一定每 天有資料,但同樣以降雨天數除以有資料天數(月份為單位),做全部年份的月 平均(圖 16),再將兩者互相比較. 3.1.5 如何比較梅雨 <1>5、6 月梅雨季降雨日比較 現在定義(1981~2010) :以降雨日來估算,跟第 4 項降雨日一樣,單純把 5、 6 月每日列出來,有降雨大於等於 1 毫米,標記為 1,其他不計入,即可算出 30 年內,5、6 月間那些日子有降雨,這麼做的原因,是梅雨通常是範圍廣,雨 量豐的降水方式,有些小區域熱對流降雨也許被記入降雨日,但梅雨的降水型 態較容易被重複累加,有較大的值。 過去定義(1630~1662) :跟前述方法一樣,但因為過去紀錄沒有準確數據, 所以有記錄到降雨或陰天都標記為 1,也是因為過去樣本數不足,雖然橫跨 30 年,有記錄到梅雨降水的只有 19 年,同樣重複累加,算出值(圖 17),即可過 去現在互相比較。. <2>入梅、出梅間,梅雨期長短比較 方法 1 是利用陰雨日的累加比較過去 1630~1662 年和現代 1981~2010 年梅 雨期的長短與早晚,方法 2 則又不同,包括梅雨期的定義也要改 : 現在定義(1981~2010) : 梅雨的定義(陳 1998),五、六月間連續降雨超過 4 天,每天平均 9 毫米以上的第一天為入梅,最後一個個案的次天為出梅。 過去定義(1630~1662) : 連續 5 日有 3 日陰雨或連續 2 日陰雨,第一個個 案的第一天為入梅,最後一個個案次天為出梅。 10.

(19) 之後將兩者用圖繪出,依照入梅早到晚,將兩者畫在一起比較分佈狀況(圖 18). 3.2 研究方法 : 重建古氣候 利用鄒(1998)論文《台灣山區近五百年變化 : 樹輪寬度的證據》,得知台 灣南部山區近五百年氣候變化,包括有冬季溫度、夏季溫度、梅雨等。加上《熱 蘭遮城日誌》的資料,來重建 1630-1662 年冬溫、夏溫,梅雨情形。樹輪採集 地點在屏東縣北大武山區,取距離最近有觀測溫度及雨量的測站,選擇尾寮山 自動測站,地點在屏東縣霧台鄉海拔 1018 公尺,緯度比北大武山區稍高,在現 代也可利用台南氣象測站和尾寮山自動測站做冬季均溫、夏季均溫及梅雨的相 關係數,推測如兩地有高度相關,則過去 1630-1662 年日誌記錄與樹輪氣候表 現也有相關。. 3.2.1 冬季溫度 由樹木年輪讀取出過去 500 年 12、1、2 月冬季均溫走向(圖 19),將其中 1630~1660 分成三等份,1631-1640 年、1641-1650 年、1651-1660 年,發現有 低、高、低的走向,將文獻中資料,同樣 1630-1662 年分 3 等分,1630-1640、 1641-1650、1651-1662 年,觀察舒適度的變化,同樣也將兩地現代冬溫數據做 相關係數。. 3.2.2 夏季溫度 由樹木年輪讀取出過去 500 年 6、7、8 月夏季均溫走向(圖 20),將其中 1630~1660 分成三等份,發現有低、高、低的走向,同樣由文獻資料,1630-1662 年分三等分各十年,觀察舒適度的變化,同樣將兩地現代夏溫數據做相關係數。. 3.2.3 梅雨 把 1630~1662 分成三等份約各十年,由(圖 21)可看出有梅雨雨量趨勢有低、 高、高走向,而從熱蘭遮城日誌整理出氣象數據,只有雨日的資料,所以要驗 11.

(20) 證台灣南部山區和台南平原地區的氣候相關性,利用南部山區樹輪採集地點為 北大武山山區,距離最近的自動測站(溫度、降雨)為尾寮山測站,測站開站時 間為 1992 年,所以取 1993~2012 年尾寮山 5、6 月雨量與台南 5、6 月雨日做相 關係數,再將樹輪氣候資料和日誌紀錄做對比看是否一致。. 12.

(21) 四、研究結果 4.1 古今對比結果 4.1.1 舒適度 由舒適度圖日平均比較(圖 13.1)可看出 1630~1662 年日平均(紅色點),已 經經過 11 移動平均,每十一點做一平均連成線(紅色線),因日誌記載較殘缺, 所以劃出來的線呈現較劇烈震盪,1981~2010 年日平均(藍色點),同樣 11 移動 平均連成線(黑色線),有完整觀測紀錄,曲線較平滑,兩相比較,過去在春季 3 月到 5 月中旬氣溫比現在偏暖,在秋季 9 月到 10 月比現在偏涼,在夏季(6~8 月)和冬季(12~2 月)大約重合,在月平均(圖 13.2),也是同樣情形。. 4.1.2 風力 在風速方面,把現在 1981~2010 年有觀測的的三種風速紀錄做 30 年日平均, 包括日平均風速(藍色點)、日最大平均風速(紅色點)、日瞬間極大風速(綠色點), 在將三者做 11 移動平均,每十一點做一平均連成線,得到分別藍、紅、綠三條 線,日誌上 1630~1662 年有紀錄的風速紀錄同樣約三十年日平均(紫色點),將 點連成線,因資料不足及數據差異過大,為了平滑,採取 31 移動平均,每三十 一點做一平均連成線(紫色線)。 兩者做比較(圖 14),可發現日誌在紀載風速上的特性,跟台灣的季節風轉 換頗契合,在冬季通常是又大又穩定的風,所以紀錄常常較於直觀、誇大,接 近瞬間極大風,在春季則是因季節風變換,較常呈現微風狀態,也就是平均風, 在夏季風力差距大,偶爾有颱風出現,平時則微風居多,平均起來反倒接近最 大平均風。. 4.1.3 風向 年風向走勢圖(圖 15.1),將偏北風定為 1,偏南風定為-1,過去 1630-1662 13.

(22) 年約三十年風向日平均(紅色點),做 11 移動平均連成線(紅線),現在 1981-2010 年 30 年日平均(藍色點),11 移動平均(黑線),可發現過去在春季 3 月到 6 月 中旬紅線一直在黑線下,偏南風日數比重比現在高,在秋天 9 月上旬到 10 月底, 紅線在黑線之上,過去偏北風日數比重比現在高,在月平均(圖 15.2)也看到同 樣情形。. 4.1.4 降雨頻率 降雨頻率圖(圖 16),1630-1662 年月平均(紅色點),1981-2010 年月平均(藍 色點),可看出過去 1630~1662 年降雨頻率明顯較低,可能是當時雨日真的較少, 也可能是資料紀錄的特性,只會紀錄較大事件,但還是可以看出降雨時間分布 趨勢,因為在冬、春及梅雨季時,都還有符合現代降雨日特徵,但是在夏天, 特別是 8 月差別很大,可能是 8 月的降雨型態偏向午後雷陣雨,區域小、時間 短,以至於在記錄時,容易被忽視,造成在降雨時序比重上有這麼大的不同。. 4.1.5 梅雨 利用前面論述的方法一畫出(圖 17),過去 1630-1662 年完整 5、6 月紀錄 有 19 年,將 19 年 5、6 月降雨日累加(紅色點,左縱軸),現在 1981~2010 年有 完整 30 年 5、6 月降雨紀錄,1 毫米以上降雨才計入,將其累加(藍色點,右縱 軸),兩相比較, 過去 5、6 月降雨日開始在 5 月下旬,結束在 6 月中旬,現在 開始在 5 月中旬,結束在 6 月下旬,過去降雨時間比現在晚一星期發生、早一 星期結束。 利用方法二定出的規則,定出現在(1981-2010)梅雨期(藍條),過去 (1630-1662)梅雨期(紅條),將兩者依照發生早晚時間排列(圖 18),發現藍條 平均分布,紅條集中在上下兩端,表示過去入梅時間多集中在 5 月上、下旬, 在 5 月中旬開入梅案例幾乎沒有。. 14.

(23) 4.2 重建古氣候結果 4.2.1 冬季溫度 北大武山樹輪紀錄推估 1540-2000 年,約五百年冬季氣溫(圖 19),再用紅 線把 1630-1660 年分成三段各十年,溫度有低、高、低趨勢,日誌文獻紀錄 1630-1662 年冬季舒適度同樣也分成 1630-1640、1641-1650、1651-1662 三段, 約各十年平均可得到分別為 3.0175、3.0625、2.7917,也有低、高、低趨勢, 有抓到中間最高的訊息,而且也符合前 10 年比後 10 年高的變化。 在現代 1993-2012 年台南和尾寮山冬季均溫相關係數 0.8423 高度相關(圖 22),顯示樹輪生長受冬季溫度很大影響,而山區又和台南平地冬季溫度有高度 相關,顯示過去日誌和現代觀測數據,在冬季溫度表現是一致的。. 4.2.2 夏季溫度 同樣樹輪紀錄推估過去 500 年夏季溫度(圖 20),用紅線把 1630-1660 年分 成三段各十年,溫度趨勢低、高、低,日誌文獻 1630-1662 年各分約十年夏季 舒適度平均分別是 5.0625、4.9716、5.0061,有高、低、高走向,與山區在夏 季溫度方面,則沒有吻合趨勢。 在現代 1993-2012 年兩地夏季均溫相關係數 0.0715 低度相關(圖 23),而 樹輪的紀錄也顯示在過去 1630-1662 年間和日誌紀錄不一致。. 4.2.3 梅雨 同樣樹輪推估過去約 500 年梅雨降雨量變化情況,用紅線把 1630-1660 年 分成三段各十年,梅雨降雨量有低、高、高走向(圖 21),利用相關係數比對現 在 1993-2012 年尾寮山 5、6 月雨量和台南 5、6 月雨日相關係數 0.4699 為顯著 相關(圖 24),由日誌整理(表 5)可看出 1630-1662 年間分三段各約十年,5、6 月降雨日數的確有低、高、高分布,符合大武山樹輪紀錄梅雨量變化。顯示兩 地夏初梅雨降雨表現一致。 15.

(24) 五、討論 過去(1630~1662)舒適度總平均為 4.01,現在(1981~2010)舒適度總平均為 4.03,沒有明顯冷熱差別,把冬天 12、1、2 月獨立出來舒適度平均過去是 3.1, 現在是 3.0,過去比較高,但因為過去 1630-1662 年冬天資料太少,所以常常 有一筆較低或較高數據,就會造成平均結果大不同,至於夏天 6、7、8 月舒適 度平均過去是 4.94,現在是 4.91,日誌關於夏天的紀錄較多,這樣的結果較為 可信,也就是夏天較無差別,整體而言過去比現在,全年總平均、夏、冬兩季 舒適度無大變化。 雖然(圖 5)可發現台灣山區和中國內陸有溫度有連動關係,特別在本文所 研究的 1630-1660 年之間,有段溫度較低時期,但在平地則無發現這個現象, 也許是因為平地沒有連續的觀測紀錄,無法看出其變化趨勢,單就 1630-1662 年和 1981-2010 年比則是無明顯差別。 參考鄒(1998)研究 1630-1660 年間,30 年溫度變化,冬季有低、高、低趨 勢,夏季也是低、高、低趨勢,日誌內紀錄冬季 3.02、3.06、2.79 有同樣現象。 但夏季 5.06、4.97、5.01 則無相同趨勢,推測為夏季山區下雨機率大,溫度改 變和平地不一致。 但在冷熱轉換春季和秋季時,過去(1630-1662)春季(3-5 月)偏南風頻率比 現在(1981-2010)較高(圖 15.1),表示春季偏南風日子較多,舒適度(氣溫)也 較暖(圖 13.1)。在秋季(9-10 月)也是熱轉換到冷時間,過去(1630-1662)偏北 風頻率比現在(1981-2010)稍高(圖 15.1),9、10 月舒適度(氣溫)較涼(圖 13.1)。 梅雨部分,對比 1630-1662 年及 1981-2010 年 5、6 月梅雨季與梅雨期,可 發現現代梅雨降雨在 5 月中旬開始、6 月下旬結束,過去則是開始於 5 月下旬、 結束於 6 月中旬,過去比現在晚一個星期開始、早一星期結束(圖 17)。在出梅、. 16.

(25) 入梅期間梅雨期則是現在(1981-2010)分布較平均,過去(1630-1662)較極端, 過去梅雨期集中在早發生時間長、晚發生時間短兩端,較缺少 5 月中旬的入梅 (圖 18)。最後則是 1630-1662 年這段時間裡梅雨季降雨日數的趨勢有低、高、 高現象(表 5)。 研究可以改善的方向有, 《熱蘭遮城日誌》裡習慣用好天氣、晴朗等,來形 容一天天氣,但好天氣是冷是熱不知實際狀況,只能分類如(表 3)所示,把春 季、秋季晴朗歸在舒適,冬季晴朗歸在稍有寒意,夏季晴朗歸在悶熱。如果春 夏秋冬的晴朗這一部分分類可更嚴謹,當出現晴朗、好天氣這類形容時,利用 日誌前後文來解讀,也許在夏天颱風走後一天,天氣是晴朗的但由於有風,舒 適度等級也許是舒適的,而不是我所分類的悶熱,體感溫度加入風的因素又會 複雜許多,也許結果又會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紀錄者是荷蘭人,荷蘭位在中高緯度,對氣溫的感 受度,和東方亞洲人應該有明顯的不同。如阿姆斯特丹 7 月均溫為 17.6 度、1 月均溫 3.4 度、全年均溫 10.19 度(圖 25.1),而台南市 7 月平均溫度為 29.2 度、1 月均溫 17.6 度、全年均溫 24.3 度(圖 25.2),兩地 1-12 月月均溫比較(圖 25.3),台南市(紅線)、阿姆斯特丹(藍線),兩地年均溫差了 14.11 度。猜測荷 蘭人對熱度感受很深,紀錄日誌時可能有過度反應,到了冬季,對冷的感受較 麻痺,在冷熱的感受上都有高估的可能,比實際偏高。. 17.

(26) 六、總結 本文取 1630-1662 年每日《熱蘭遮城日誌》氣象紀錄,紀錄地點在現今台 南安平古堡,與 1981-2010 年每日台南氣象站觀測數據,將現在的數據轉為可 和過去紀錄比較的形式,除此之外參考鄒(1998)所著論文《台灣山區近五百年 氣候變化 : 樹輪寬度的證據》樹輪採集地點在北大武山區(屏東縣),與日誌 1630-1662 年紀錄,約三十年間氣候變化的比較。 1. 在舒適度方面,過去平均 4.01 比現在 4.03,現在比過去高一點,但差別不 大,台南平地一帶在 17 世紀受小冰期影響不明顯。但若把冬夏單獨出來看, 冬季過去 3.1 比現在 3.0、夏季過去 4.94 比現在 4.91,也沒有明顯小冰期 發生證據。 2. 利用鄒(1998)結果比較日誌 1630-1662 年間溫度變化,冬天有符合低、高、 低變化情況,夏天不符合低、高、低變化情況。藉由現代 20 年 1993-2012 年台南和尾寮山做相關係數,發現冬季相關係數 0.8423 高度相關,夏季 0.0715 低度相關,可知兩地冬溫具有高度相關,但夏溫僅低度相關,可解 釋上述與鄒(1998)在夏溫記錄不一致的現象。 3. 台南地區梅雨季過去(1630-1662)比現在(1981-2010)降雨時間短約兩星期, 並有較高比例 5 月下旬開始、6 月中旬結束。過去(1630-1662)在 5 月中旬 入梅較少,入梅時間較集中在 5 月上旬及下旬。 4. 同樣在梅雨季, 1993-2012 年台南雨日和尾寮山雨量具顯著相關,相關係 數為 0.4699。過去 1630-1662 年間日誌降雨日數有低、高、高變化,和鄒 (1998)研究發現樹輪紀錄有一致變化,證實由日誌所得結果的合理性。. 18.

(27) 致謝 因為修業年限四年已滿,是該離開的時候了,研一時發生了一些事情,主 要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一直卡住,感謝有校外的醫療就診、及校內的諮商輔 導,讓我一步步重建自己,對我而言研一是一段沉悶喘不過氣的回憶,後來休 學一年,一直有持續接受治療,這段時間很感謝家人的陪伴支持,特別是我媽, 一直承受我的跳針式的抱怨,也使她心情低落。 之後復學到了研二,開始找尋自己想做的題目,有想到一個題目是<都市計 畫和氣候的關係>,主要是針對世界上一些城市,例如巴西利亞(巴西首都)、坎 培拉(澳洲首都)等,一些近代人為意志大規模移動人口而不是因地利、資源而 發展起來的城市,想探討這些城市都市計畫裡是否有氣候因子影響,例如日照 方向影響棒球場開口朝向、風向影響道路的開闢等,後來因為自己沒能力去索 取到這些資料而作罷,之後王老師給我一個題目是<8 天預報對於颱風預測的改 進>,需要會使用 fortran 程式語言與 grads 繪圖軟體等,遇到這些東西讓我覺 得特別害怕和煩躁。 所以在不知何時看到有關《熱蘭遮城日誌》的新聞報導,之後進一步翻閱, 才有做目前這個題目的想法,所以目前這個題目<台南荷西時期與現在氣候比較 分析>是在研四近一年才完成。 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是指導老師王重傑教授,智昇學長,怡文助理、 心怡學姐、璧瑜、稚偉、智航、國豪、家餘,黃婉如教授,還有感謝很多教會 的朋友,及很多我知道或不知道但我有受過他們益處的人,最後要感謝我的家 人,哥哥、爸爸、媽媽,我無法想像沒有他們存在的世界,因為只有他們會對 我無限度的包容,感謝神。 感謝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中心大氣研究資料庫提供大氣研究資料 來源,使本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19.

(28) 參考文獻 王紹武與王日昇,1990: 1470 年以來中國滑動四季與年平均四季變化的研究。 氣象學報,48(1),26-35 頁。 李平日、譚惠忠、及侯的平,1992: 2000 年來華南沿海氣候與環境變化。第四 季研究,第一期,86-94 頁。 竺可楨,1973: 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6(2),226-266 頁。 吳祥定與林振耀,1981: 歷史時期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徵的初步分析。氣象學 報,第 39 期第 1 卷,90-96 頁。 洪致文,2007: 台灣氣象傳奇。台北市,玉山出版社,1-296 頁。 洪世年與陳文言,1985: 中國農書叢刊 - 中國氣象史。台北市,明文書局。 姚檀棟、謝自楚、武筱舲、及 L. G.Thompson,1990: 敦德冰帽中的小冰期氣 候紀錄。中國科學(B),第 11 輯,1196-1201 頁。 陳隆勛、朱乾根、羅會邦、何金海、董敏、及馮至強,1991: 東亞季風。北京 市,氣象出版社,1-362 頁。 陳正改,1998: 台灣梅雨面面觀。地球科學園地季刊,第 5 期,全。 張偉強與黃鎮國,2000: 中國熱帶的小冰期及其環境效應。地理學報,第 55 卷第 6 期,744-750 頁。 張德二,1980: 中國南部近 500 年冬季溫度變化的若干特徵。科學通報,第六 期,270-272 頁。 張德二,1984: 我國歷史時期降塵的天氣氣候學初步分析。中國科學(B),第 3 輯,278-287 頁。 鄒佩珊,1998: 台灣山區近五百年的氣候變化 : 樹輪寬度的證據。國立台灣 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1-181 頁。 20.

(29) 江樹生譯,1999: 熱蘭遮城日誌 1,台南市,台南文化局文化資產科,1-479 頁。 江樹生譯,2002: 熱蘭遮城日誌 2,台南市,台南文化局文化資產科,1-702 頁。 江樹生譯,2004: 熱蘭遮城日誌 3,台南市,台南文化局文化資產科,1-589 頁。 江樹生譯,2010: 熱蘭遮城日誌 4,台南市,台南文化局文化資產科,1-833 頁。 羅建育、陳鎮東,1998: 台灣大鬼湖沉積物分布所反映的古環境意義。湖泊科 學,10(3),13-18 頁 Berger ,W.H.,1990: The younger dryas cold spell—a quest for cause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Volume 3(3), 219-237. DeMenocal,Peter B.,2001: Cultural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Science ,292 (5517),667–673. Hays,J.D., J.Imbrie ,and N.J.Shackleton, 1976: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Orbit: Pacemaker of the Ice Ages. Science ,194 (4270): 1121–1132. Hines, John,Karen Høilund Nielsen ,and Frank Siegmund,1999: The pace of. change: studies in early-medieval chronology. Oxford,UK,Oxbow Books. Matthes, F.E.,1939: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glaciers,1930-40..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1,p518–523. Mann,Michael E., 2002 : The Earth system: physical and chemical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ittle Ice Age, 1,p504-509. Muscheler, R.,B. Kromer, S. Björck, A. Svensson, M. Friedrich, K. F.. 21.

(30) Kaiser ,and J. Southon ,2008 : Tree rings and ice cores reveal 14C calibration uncertainties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 Nature. Geoscience ,1(4) , 263–267. Wang, Y.,and X. Zhang,198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e ring and climate change since 1000 years BP in Qilian Mountains.. Kexue Tongbao,28(2),1647-1652. Wallace ,S. Broecker ,2006: Was the Younger Dryas Triggered by a Flood?. Science ,312 (5777), 1146–1148.. 22.

(31) 表. 22. 18. 14. 17. 4 17. 10 22. 4. 20 15 18 10. 23. 2. 1662. 1661. 1660. 9 22. 16 20. 1659. 9 2. 29 4 16 25. 1658. 2. 1657. 2. 1656. 1653. 1652. 1651. 1650. 1649. 1648. 1655. 25 4. 26. 1647. 1646. 1645. 1644. 1643. 1642. 1641. 1640. 1639. 1638. 1637. 1636. 1635. 1634. 17 6. 1654.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633. 熱蘭遮城日誌裡,台南(大員)紀錄部分從 1630-1662,綠色是有記事且 有氣象紀錄,橘色為有記事但無氣象紀錄,數字部分則是紀錄不滿一 個月的天數。 1632. 表2. 1631. 日誌氣象觀測紀錄。分別列舉春夏秋冬各 6 個例子。. 1630. 表1. 18. 9 21.

(32) 表3. 氣象局公布的舒適度指數、定義的文字,將熱蘭遮城日誌裡關於氣溫 描述分成 6 類。. 表4. 蒲福氏風級將風分成 7 大類,將熱蘭遮城日誌裡對風的描述分為 7 大 類。. 24.

(33) 表5. 過去 1630-1662 年每年 5、6 月降雨日總計及三等分的平均。 年. 5、6 月降雨日. 1630. 10. 1633. 12. 1634. 15. 1635. 5. 1636. 3. 1637. 11. 1643. 11. 1644. 17. 1645. 16. 1646. 12. 1647. 17. 1648. 15. 1650. 20. 1651. 15. 1654. 21. 1655. 24. 1656. 17. 1657. 9. 1661. 25. 25. 平均天數. 9.33. 15.43. 18.5.

(34) 圖. 圖1. 格陵蘭島 1950 年之前 1 萬年氣溫變化。利用冰芯氧同位素推估氣溫變 化出現四個冷期,分別在距現代 8200、4200、1400、500 年前(Berger 1990)。. 圖 2.1. Winter Landscape with Ice Skaters。描繪冬天荷蘭河道結冰,人們 在其上活動的樣子。(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zJmwZw) 26.

(35) 圖 2.2. Tåget över bält av lemke 。描繪 17 世紀小冰期,丹麥軍與瑞典軍 在結冰的海峽上戰鬥。(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npdHn8). 圖 2.3. The Frozen Thames。描繪泰晤士河結冰,人們在其上活動的樣子。 (Wikimedia Commons,https://goo.gl/UaAwDR). 27.

(36) 圖3. 樹輪推估過去 500 年冬溫紀錄。台灣北、中、南山區及全台冬季 12、 1、2 月均溫變化圖。灰色部分為有相同變化的時間。(鄒 1998). 28.

(37) 圖4. 同圖 3,但為夏季變化。(鄒 1998). 29.

(38) 圖5. 台灣山區之重建冬季溫度序列與中國大陸歷史文獻(上海冬溫指數和 長江流域冬溫指數)、自然環境紀錄(黃土高原塵暴頻率、敦德冰心之 氧同位素值變化和祁連山樹輪寬度指數)之比較。淺灰色代表各地一致 性冬溫的變化,深灰色代表不一致的冬溫變化。(鄒 1998). 圖6. 24 節氣雨量分布圖。(中央氣象局 2011). 30.

(39) 圖7. 春季 30 年雨量分布。(中央氣象局 2011). 圖8. 同圖 6,24 節氣均溫圖。(中央氣象局 2011). 31.

(40) 圖9. 同圖 6,24 節氣濕度圖。(中央氣象局 2011). 圖 10. 同圖 6,24 節氣日照時數圖。(中央氣象局 2011). 32.

(41) 圖 11. 圖 12. 《白猿獻三光圖》其中一幅. 永康氣象站、台南氣象站、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三地相對位置圖。 (google earth). 33.

(42) 圖 13.1 舒適度 1630-1662 及 1981-2010 日平均分析圖。縱軸 1-6 為嚴寒到炎 熱(表 2),橫軸為 1/1~12/31。.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1981-2010. 圖 13.2 同圖 13.1,但為月平均。. 34. 8 1630-1662. 9. 10. 11. 12.

(43) 圖 14. 過去 1630-1662 年及現在 1981-2010 年風速分析圖。縱軸是風速級別 (表 3),橫軸是 1/1~12/31,藍色點是現在日平均風速,紅色點是現在 日最大 10 分鐘平均風速,綠色點是現在日瞬間極大風速,紫色點(X) 是過去日誌所記載的風速(表 3)。. 圖 15.1 風向分析圖。縱軸偏北風是 1,偏南風是-1,橫軸是 1/1-12/31,紅色 點為 1630-1662 年日平均風向,藍色點為 1981-2010 年日平均風向。. 35.

(44) 1 0.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9. 10. 11. 12. -0.5 -1 1981-2010. 1630-1662. 圖 15.2 同圖 15.1,但為月平均。. 0.45 0.40 0.35 0.30 0.25 0.20 0.15 0.10 0.05 0.00 1. 2. 3. 4. 5. 6. 1981-2010. 圖 16. 7. 8. 11. 1630-1662. 降雨頻率圖。橫軸為月,紅線為 1630-1662 年月平均,藍線 為 1981-2010 年月平均。. 36. 12.

(45) 18. 12. 15. 10. 12. 8. 9. 6. 6. 4. 3. 2. 0 4/26. 0 5/2. 5/8. 5/14. 5/20. 5/26. 6/1. 1981-2010. 6/13. 6/19. 6/25. 7/1. 7/7. 1630-1662. 5、6 月每日降雨日數總和。藍色為 1981-2010 年(左縱軸),紅色為 1630-1662 年(右縱軸)。. 4/29 4/3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7/1 7/2 7/3. 圖 17. 6/7. 1999 1645 1656 1994 1657 1650 1996 2005 1634 1995 1654 2004 1981 1986 1643 1983 1646 2002 1984 2006 1997 1987 2003 2007 1992 1661 2001 1636 1988 1644 1651 2010 1648 1998 1993 1985 1647 1635 2008 1655 1989 1633 1637 1982 1990 2009 1630 2000 1991. 圖 18. 梅雨期分析圖。為過去 1630-1662 年(紅色)和現在 1981-2010 年(藍色), 入梅出梅間的梅雨期長短,由上到下排列為入梅早到入梅晚。. 37.

(46) 圖 19. 北大武山 500 年樹輪冬季 12、1、2 月均溫趨勢。紅色線分別是 1630、 1640、1650、1660 年(鄒 1998)。. 圖 20. 同圖 19,但為夏季 6、7、8 月均溫走勢。(鄒 1998). 38.

(47) 圖 21. 同圖 19,但為梅雨降雨量。(鄒 1998). 20. 25. 18. 22. 16. 19. 14. 16. 12. 13. 10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尾寮山冬季 圖 22. 2007. 台南冬季. 2010. 相關係數 : 0.8423. 尾寮山與台南冬季均溫圖及相關係數。時間 1993-2012 年。. 39. 10 2013.

(48) 23. 29.5. 22.5. 29. 22. 28.5. 21.5. 28. 21. 27.5. 20.5. 27.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尾寮山夏季 圖 23. 2007. 台南夏季. 2010. 相關係數 : 0.0715. 同圖 22,為夏季均溫及相關係數。.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尾寮山梅雨量 圖 24. 2013. 同圖 22,為梅雨量及相關係數。. 40. 2007. 台南梅雨日. 201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13. 相關係數 : 0.4699.

(49) 圖 25.1 荷京阿姆斯特丹 30 年氣候統計圖(1981-2010)。(荷蘭皇家氣象學會 2013). 圖 25.2 台南市 30 年氣候統計圖(1981-2010)。(中央氣象局 2011). 35 30 25 20 15 10 5 0 1. 2. 3. 4. 5. 6. 7. 阿姆斯特丹. 8 台南市. 圖 25.3 台南市與荷京氣溫比較圖(1981-2010)。. 41. 9. 10. 11. 12.

(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就文白比與命題取材來看,今年的文白比例,在題數上是 19:23,在配分方面則是 1︰1。可以預 期的是 109 年、110

網路上進行天氣瓶購買的價錢的蒐尋,其造型有各式各樣,有些作成吊飾,有的可 以擺在桌上當擺飾品或夜燈,天氣瓶的商品琳瑯滿目(如下圖一、A-D),發現新台幣約 在

天然氣多元化供應:烏克蘭危機發生後,波蘭曾呼籲歐盟成立能源 同盟(Energy Union),並在 Swinoujscie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五) 錄取分發任用後如發現有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33 條或教師法第 14 條第 1 項各款之情事者,依有關法令規定處理。. (六)

本天皇在位的時段來當作分期的依據而被分為三期,分別是前期(1895-1911 年) 、中 期(1912-1925 年) 、後期(1926-1945 年) 。1895 年至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