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相關法規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相關法規比較研究"

Copied!
10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相關法規

比較研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108 年 12 月

(2)
(3)

PG108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相關法規

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呂文弘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108 年 12 月

(4)
(5)

BY

Wen-Hung Lu

(6)
(7)

目次

表目錄 ... Ⅲ

圖目錄 ... Ⅳ

摘要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 的 與 範 圍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7

第一節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部門用電耗能情形 ... 7 第二節 我國水資源供需相關調查 ... 12 第三節 建築耗能現況相關調查 ... 13 第四節 綠建築節水相關研究 ... 16 第五節 國內外給排水設計法令規範彙整 ... 17 第六節 國外水資源情況與雨水貯集發展概況 ... 19 第七節 國內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相關研究 ... 21

第三章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相關指標與法令規範盤點比較 25

第一節 臺灣智慧綠建築發展現況 ... 26 第二節 綠建築節能設計指標發展現況 ... 29 第三節 綠建築水資源指標相關內容彙整 ... 37 第四節 建築技術規則節能設計相關規定發展現況 ... 40

(8)

第五節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節能設計部分修正條文 ... 44 第六節 我國雨水貯集與利用相關法令規範 ... 45 第七節 智慧建築節能節水相關評估內容 ... 46 第八節 電業法節能相關規定 ... 48 第九節 自來水法節水相關規定 ... 49 第十節 中央綠建築相關法規 ... 50 第十一節 地方政府綠建築相關法規 ... 52

第四章 智慧綠建築節電節水設計策略分析 ... 55

第一節 智慧綠建築節能設計策略分析 ... 55 第二節 智慧綠建築節水設計策略分析 ... 60 第三節 小 結 ...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7

第一節 結論 ... 67 第二節 建議 ... 68 附錄一 審查會議紀錄與回應 ... 69 附錄二 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備編部分條文 ... 70 附錄三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部分修正條文對照表 ... 72 附錄四 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 ... 87 附錄五 省水標章管理辦法 ... 89 參考書目 ... 93

(9)

表目錄

表 2-1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電力消費量與占比變動趨勢 ... 10 表 2-2 國外重要之建築給排水設計技術規範架構分析資料表 ... 18 表 2-3 經濟部修定衛生設備最大使用水量標準 ... 19 表 2-4 國外水資源情況及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發展概況 ... 21 表 3-1 各國隔熱基準比較 ... 40 表 3-2 現行雨水貯集與利用之相關法規與技術規範一覽表 ... 46 表 3-3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6.節能管理指標」基本規定 ... 48 表 4-1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現行智慧水表收費價格表 ... 62 表 4-2 自 109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智慧水表之收費方式 ... 62 表 4-3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自來水水費價格表 ... 63 表 4-4 臺灣自來水公司水價表... 63

(10)

圖目錄

圖 1-1 全球氣候變遷相關災害統計與預測分析 ... 2 圖 1-2 國內外因應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相關政策措施 ... 3 圖 1-3 國內外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 3 圖 1-4 我國能源轉型白皮書(草案)推動架構 ... 4 圖 1-5 研究流程 ... 6 圖 2-1 我國各部門用電占比及每日尖峰用電變化 ... 9 圖 2-2 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與年用電量 ... 9 圖 2-3 我國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 ... 10 圖 2-4 服務業全年各項能源與電力消費比例 ... 11 圖 2-5 服務業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 ... 11 圖 2-6 95 年至 104 年水資源平均供需圖 ... 12 圖 2-7 97 年至 105 年每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概況圖 ... 13 圖 2-8 辦公類建築與住宅類建築耗能占比 ... 13 圖 3-1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 25 圖 3-2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 26 圖 3-3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 ... 26 圖 3-4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建築基準規範項目 ... 43 圖 4-1 建築節能策略架構 ... 59 圖 4-2 建築用電節能設計概念... 59 圖 4-3 住商型簡易時間電價 ... 60

(11)

摘要

關鍵詞:綠建築、智慧建築、節電、節水 一、研究緣起 近年來各國政府為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高齡少子化問題, 同時因 ICT 科技發展,智慧網路、雲端技術與物連網之應用,國際間 許多國家政府除開始思考如何在產業發展和促進環境永續之間尋求平 衡點外,並積極開創新科技與生活型態來支撐相關永續政策的推動。 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提出智慧建築、綠建築、永續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 等創新規劃理念與對策議題,對於「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所能發 揮的減碳及節水與產業推升效益,均予高度重視。 2000 年以後全球綠建築評估體系發展更達顛峰,如德國的 LNB、 日本 CASBEE、澳洲 NABERS、新加坡 Green Mark、挪威 Eco Profile、

法國 CECALE、韓國 KGBC、香港 HK-BREEAM 與 CEPAS 等都相繼

成立,迄 2019 年全球正式擁有綠建築評估系統已達 38 個國家。 我國行政院先後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生態城市綠建 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 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亦於 107 年 10 月 3 日奉行政院正式核定施行,涵蓋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 及環境等六大部門,中央相關部會首次訂定 107 年至 109 年的減碳具 體行動,搭配我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基準年 94 年(西元 2005 年)減量 2%的第一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共同 勾勒出國家整體減碳策略藍圖。另依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及我國「能 源發展綱領」,除推動能源轉型外,建築部門亦需積極推動 109 年完 成建築物外殼耗能資訊透明機制並施行,提升新建建築物之建築外殼 節約能源設計基準值,109 年較 105 年提高 10%等。我國綠建築標章 制度亦將節能與節水納為評估指標,且在102 年以前並列為必要項目, 智慧建築亦有節水相關管理項目納入。 用電節能及節水為智慧綠建築重要推動之指標項目,本研究就現 行評估手冊與所涉國內現行相關法規進行比較,探討在新建與既有建 築。

(12)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方式檢視現行綠建築評估手冊 2015 年版及 智慧建築評估手冊 2016 年版中,涉及節能與節水相關評定項目,並比 對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給水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屋內線路裝 置規則及自來水用戶用水設備標準等相關規定,以作為後續研修訂課 題擬議之參考。 三、研究發現 (一)目前智慧綠建築已陸續將新建建築及既有建築納入節能評定認可 的範圍,既有建築首重用電設備能源效率提升「實質減量」,新 建建築則強化外殼節能與用電節能設計之「需量減緩」,透過建 築技術規則、新建建築物節約能源設計標準及電業法相關規定審 查強化節能性能。進一步結合資通訊技術智慧節能科技,透過智 慧可視化介面科技,將可記錄建築單元、用電回路及用電器具的 逐時用電狀況,能夠引導使用者與管理者掌握影響能源使用量的 關鍵因素,強化建築用電目標管理與智慧化節電作為。 (二)節水設計部分,目前僅針對新建建築物透過自來水法、用水設備 標準與綠建築水資源指標進行管理,雖然已能規範多數新建建築 物用水,但因應大耗水設施的供水側與排水側彌補措施,尚涉及 雨水貯集利用、中水再利用及基地保水等相關法規配套檢討。。 (三)運用我國 ICT 與 AIoT 產業技術優勢,加速擴大智慧電表與智慧 水表的佈建計畫,並以使用價格誘導使用者養成節能節水習慣, 除新建建築外,將能全面啟動占比 97%的既有建築進行節能節 水改善,有效達成智慧能源雨水資源管理的目的。。 建議一 持續針對建築節能與節水相關法規或措施進行盤點與比較分析:立即 可行建議。 建議二 規劃以實際案例評估導入智慧節能節水管理措施的成效:立即可行建 議。

(13)
(14)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fa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demand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growing, how to breakthrough in gree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ICT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policy issues and priorities of world'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t had been coped with the impact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developed 38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all over the world, until 2019. And, it also developed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Taiwan. The main isuue of these building policies is focused 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society, so as to fulfill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aiwa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ive regulation, guideline about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sign and permit. By literature review, we have compared the Building Regulation, the Water Law, the Electricity Act and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guideline about water supply and energy efficicncy design. There also included some Self-Government Ordinances or Articles about green building of Taipei City, Taoyuan City, etc. By the other hand, the smart meter policy of the electricity and water supply of Taiwan Power company,Taipei City and Taiwan Water Company which will lead the smart energy and water management was studied within it's fee and demand. Finall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new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should excute the demand reduction act following the regulation and incentives, like time

price and progressive rate through the infrastucture smart grid and smart meter. By this

research, we are look forward to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water comsumption to alleviate the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15)
(16)
(1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對於生態環保與能源永續的需求日益殷切, 依據 BBC 中文網報導,2018 年 10 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發佈警告,目前是減緩全球變暖的關鍵時刻,必須將全 球氣溫升幅限制在 1.5°C,全球氣溫上升 1.5°C 將增加與氣候相關 的危機,包括健康、民生、糧食安全、水資源供應、人類安全和經 濟增長等;如果增加 2°C,問題將更加明顯。該報告強調,1.5°C 和 2°C 之間的最大差異之一,是對珊瑚礁的影響,IPCC 估計,一 旦全球氣溫增加1.5°C,地球將失去約 80%的珊瑚礁;如果增加 2°C, 幾乎所有的珊瑚礁都會消失。珊瑚礁支撐了25%現有海洋物種,非 常容易受到碳污染導致的海水溫度上升和酸性增強的影響,可見暖 化對地球生態的嚴重影響。 為了達到1.5°C 的目標,各國必須大力改變來自化石燃料的排 放,並大規模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 2030 年之前將溫室氣體 排放量削減45%。2018 年 11 月 27 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 最新一份「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經過三年 的停滯期後,在2017 年再次上升。

根據2018 年世界危機報告(World Risk Report)的分析,瓦努

(18)

危機。各國領導人或代表在COP 24 會議上的發言提案,將有助於 確定未來幾年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努力,使世界更接近《巴黎協議》 的目標,包括保護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或者進一步採 取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3] 圖1-1 全球氣候變遷相關災害統計與預測分析 [1][2] 近年來各國政府為因應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高齡少子化問題, 同時因ICT 科技發展,智慧網路、雲端技術與物連網之應用,國際 間許多國家政府除開始思考如何在產業發展和促進環境永續之間 尋求平衡點外,並積極開創新科技與生活型態來支撐相關永續政策 的推動。全球主要國家紛紛提出智慧建築、綠建築、永續智慧社區 及智慧城市等創新規劃理念與對策議題,對於「綠建築」與「智慧 建築」所能發揮的減碳及節水與產業推升效益,均予高度重視。

(19)

圖 1-2 國內外因應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相關政策措施[3][4] 2000 年以後全球綠建築評估體系發展更達顛峰,如德國的 LNB、日本 CASBEE、澳洲 NABERS、新加坡 Green Mark、挪威 Eco Profile、法國 CECALE、韓國 KGBC、香港 HK-BREEAM 與 CEPAS 等都相繼成立,迄 2019 年全球正式擁有綠建築評估系統已

達38 個國家。

(20)

我國行政院先後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生態城市綠 建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 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亦於 107 年 10 月 3 日奉行政院正式核定施行,涵蓋能源、製造、運輸、 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中央相關部會首次訂定 107 年至 109 年的減碳具體行動,搭配我國 109 年(西元 2020 年)溫室氣 體排放量較基準年94 年(西元 2005 年)減量 2%的第一期溫室氣 體階段管制目標,共同勾勒出國家整體減碳策略藍圖。另依溫室氣 體減量推動方案及我國「能源發展綱領」,除推動能源轉型外,建 築部門亦需積極推動 109 年完成建築物外殼耗能資訊透明機制並 施行,提升新建建築物建築外殼節約能源設計基準值,109 年較 105 年提高10%等。我國綠建築標章制度亦將節能與節水納為評估指標, 且102 年前列為必要項目,智慧建築亦有節能管理項目納入。 圖1-4 我國能源轉型白皮書(草案)推動架構 [5]

(21)

用電節能及節水為智慧綠建築重要推動之指標項目,本研究就 現行評估手冊與所涉國內現行相關法規進行比較探討,俾能利擴大 智慧綠建築標章制度節電節水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本研究以現行綠建築評估手冊 2015 年版及智慧建築評估手冊 2016 年版中涉及節能與節水相關評定項目,及建築技術規則綠建 築基準、給水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屋內線路裝置規則及自來水用 戶用水設備標準等相關規定為研究範疇,進行後續比較分析。 研究目的包括: 一、 彙整比較綠建築與智慧建築節能與節水相關評定項目。 二、 盤點檢視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給水排水系統及衛生設 備、屋內線路裝置規則及自來水用戶用水設備標準等建築節 電與節水設計相關規定與規範。 三、 比較分析智慧綠建築節電節水設計的精進對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法及比較分析法進行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 相關法規之比較分析,透過現行智慧綠建築評估手冊之內容檢視, 比對建築節能節水設計的建築本體、用電及用水設備與配管線、排 水設備與管線等相關法規,包括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給水排 水系統及衛生設備、屋內線路裝置規則及自來水用戶用水設備標準

(22)

等,以釐清目前在2 標章評定內容中,是否有納入相關規範的可能 性,甚至有將成熟節能節水技術納入應先擴大推動,以作為後續法 令規範增修之基礎。 研究流程如下: 圖 1-5 研究流程 文獻回顧 綠建築 節電節水設計 智慧建築 節電節水設計 用電設計法規 用水設計法規 智慧綠建築節電節水 精進策略探討 1-2案智慧綠建築 節電節水設計分析 結論與建議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的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 AR5)指出,氣候系統觀測的變化顯示暖化是明確的,大氣和海洋 變暖,冰雪的數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增加;最 近的 3 個 10 年比 1850 年以來每個 10 年都溫暖,在北半球, 1983-2012 年可能是近 1400 年來最暖的 30 年。海洋部分,1971 年 至 2010 年間地球氣候系統能量的增加主要反應於海洋暖化,因為 超過90%的能量累積於海洋中,而上層海水(0-700m)溫度的暖化, 幾乎確定在1971 年-2010 年期間發生,但也可能發生於 1870 年代 到1971 年間。冰雪圈部分,過去 20 年格陵蘭與南極的冰層持續損 失質量,冰川退縮也繼續在世界各地發生,北極與北半球春雪覆蓋 面積則持續減少。海平面部分,從 19 世紀中期至今的全球平均海 平面上升速率已經超過在過去的兩千年的平均上升速率,1901 年 至 2010 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0.19 公尺(0.17-0.21)。大氣 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跟工業時代以前相比增加約40%,主要來自化石 燃料排放,次為土地利用改變造成的排放;海洋吸收了約 30%的 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海洋的酸化,自 1750 年以來,大 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氣候變遷的總輻射作用力增加的影響最大。 因此,人類對氣候系統確實有明顯的影響,包括:大氣與海洋的暖 化、全球水循環變遷、冰雪減少、全球平均海水位上升、某些極端

(24)

氣候的變遷。建築、商業、運輸或農業所排放的人為溫室氣體則已 被公認是造成目前全球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 依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分析結果 [1]發現:1911 至 2009 年期間,臺灣地區近地表的年平均溫度上升 了1.4°C,增溫速率相當於每 10 年上升 0.14°C,較全球平均值高(每 10 年上升 0.074°C);在未來科學家推估 21 世紀末臺灣地區的溫度 上升幅度介於 2.0-3.0°C,略小於全球平均值的上升幅度。為因應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的強烈證據,包括臺灣在內的各國政府已經體認 氣候變化是當今最大、長期的挑戰,所以莫不積極地尋求以及採取 適當的調適作為。 第一節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部門用電耗能情形 依據經濟部統計顯示,107 年度電力消費工業部門占 55.93%, 住宅及服務業部門共占35.29%(其中住宅 17.60%、服務業 17.69%); 其中住宅及服務業部門用電比例雖較工業部門低,但夏季用電增幅 明顯,故住宅及服務業部門對夏季尖峰用電影響顯著。上述問題在 我國人口密度與都市化持續發展之情況下,依據國內近年來耗電及 後續推估,即使在各界努力下,耗電仍將持續緩步上升,所以如何 應用更積極有效的方式節約能源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動能源 轉型,勢必為國內未來永續發展重要議題。(圖2-1) 另依經濟部統計顯示,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雖已呈現逐 年減緩的趨勢,但用電總量仍有持續增加的情形,故針對占全國建

(25)

築總量 97%之既有建築,有必要更積極推動節能相關措施。(圖 2-2 及圖 2-3、表 2-1) 圖 2-1 我國各部門用電占比及每日尖峰用電變化[6]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繪製(107 年度) 2-2 我國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與年用電量[6]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迄107 年 12 月 能源部門自 用, 7.12% 工業部門, 55.93% 運輸部門, 0.55% 農業部門, 1.11% 服務業部門, 17.69% 住宅部門, 17.60% 20.20% 19.57% 19.75% 19.55% 19.50% 18.86% 19.37% 18.79% 18.47% 18.58% 19.51% 18.29% 18.35% 17.94% 17.77% 17.99% 17.95% 18.53% 18.21% 17.60% ‐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30,000,000  35,000,000  40,000,000  45,000,000  50,000,000 15% 16% 17% 18% 19% 20% 21%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107年 住宅部門歷年用電占比及年用電量 住宅部門用電占比 住宅部門年用電量(千度)

(26)

2-3 我國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6]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繪製,迄107 年 12 月 表2-1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電力消費量與占比變動趨勢[6] (單位:百萬度) 年度 全國電力消費 住宅部門 住宅部門 占比 服務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 占比 1999 160,942,617 32,180,890 20.00% 32,511,724 20.20% 2000 176,503,374 34,899,920 19.77% 34,543,280 19.57% 2001 180,494,021 36,019,005 19.96% 35,656,232 19.75% 2002 190,257,764 38,111,843 20.03% 37,190,957 19.55% 2003 200,464,608 39,947,801 19.93% 39,100,357 19.50% 2004 209,889,229 41,789,118 19.91% 39,588,091 18.86% 2005 218,457,519 44,054,889 20.17% 42,305,543 19.37% 2006 225,966,776 45,555,293 20.16% 42,464,204 18.79% 2007 233,486,691 45,683,137 19.57% 43,124,743 18.47% 2008 229,685,558 45,580,738 19.84% 42,686,844 18.58% 2009 220,713,798 44,151,894 20.00% 43,066,924 19.51% 2010 237,405,348 45,896,972 19.33% 43,427,016 18.29% 2011 242,084,170 45,770,657 18.91% 44,418,059 18.35% 2012 241,214,436 45,800,762 18.99% 43,273,675 17.94% 2013 245,106,640 45,853,267 18.71% 43,567,488 17.77% 2014 251,078,947 46,455,259 18.50% 45,173,898 17.99% 2015 250,019,282 47,137,602 18.85% 44,882,390 17.95% 2016 255,420,051 47,959,972 18.78% 47,332,371 18.53% 2017 266,376,261 47,115,829 17.69% 46,876,589 17.60%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製作。 20.00% 19.77% 19.96% 20.03% 19.93% 19.91% 20.17% 20.16% 19.57% 19.84%20.00% 19.33% 18.91% 18.99% 18.71% 18.50% 18.85% 18.78% 18.49% 17.69% ‐  10,000,000  20,000,000  30,000,000  40,000,000  50,000,000  60,000,000 15% 16% 17% 18% 19% 20% 21% 88年 89年 90年 91年 92年 93年 94年 95年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106年 107年 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及年用電量 服務業部門用電占比 服務業部門年用電量(千度)

(27)

全臺灣服務業全年總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占87.0%。各行業 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量以空調系統與照明及插座占比較高。辦 公大樓用電以空調系統、照明及插座為主,占比超過91%;百貨業 也是以空調系統、照明及插座為主,占比超過81%。(圖 2-4 及圖 2-5) 圖 2-4 服務業全年各項能源與電力消費比例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繪製。 圖2-5 服務業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7]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政府機關辦公室節能技術手冊,經濟部」繪製。 辦公大樓 觀光旅館 醫院 百貨業 空調系統 48.00% 29.00% 36.00% 38.00% 照明及插座 43.66% 11.00% 11.00% 47.00% 通風換氣 2.40% 14.00% 16.00% 5.00% 電梯及其他設備 5.30% 27.00% 37.00% 8.00% 給排水馬達 0.60% 19.00% 0.00% 2.00% 48.00% 29.00% 36.00% 38.00% 43.66% 11.00% 11.00% 47.00% 0% 10% 20% 30% 40% 50% 60% 建 築設備 用電耗能 占比 各行業建築物耗能設備平均用電能量 (kWh )比

(28)

第二節 我國水資源供需相關調查 臺灣每年的降雨量雖十分充沛,但因島嶼地形地狹山坡陡峻, 降雨量在地域及季節分布非常不均,成為雨量豐沛但缺水的國家。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資料顯示,我國 95 年至 104 年水資源供 需利用現況,年均總降雨量 946 億噸中,82%流失(包括 60%入 海及 22%蒸發),僅有 18%(175 億噸,取自河道 13%、地下水 5%)被使用;其中被使用部分取自河川引水量占 45%、水庫供水 量占 23%、地下水抽用量占 32%,主要用水則分別為農業用水占 72%、工業用水占 9%及民生用水占 19%。(圖 2-6) 圖 2-6 95 年至 104 年水資源平均供需圖[8]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重要統計資料P.76,107.06.30 經濟部水利署106 年 3 月水利統計簡訊指出,105 年全國每人 每日平均生活用水量為275.24 公升,較 104 年 273.18 公升增加 2.06 公升(0.75%);如以區間年人均用水量比較,97 年至 101 年呈下降

(29)

趨勢,102 年反轉上升至 105 年達到最高峰,近 4 年用水量大致呈 上升趨勢,其中104 年因受天氣乾旱缺水影響,用水量略微下降, 但103 年後之生活用水量高於近 9 年平均用水量,顯示國人近年來 用水量增加的現象。 圖2-7 97 年至 105 年每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概況圖[8]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水利統計簡訊,106.03 第三節 建築耗能現況相關調查 根據國立成功大學林教授憲德研究文獻指出,建築主要附屬設 備之耗能占比如下:辦公類建築以空調耗能(50%)為主,照明(30%) 及其他設備(20%)居次,外殼熱負荷佔總耗能之比例約為 17% (34%x50%);住宅類建築以其他家電設備 (50%)為主,空調耗能 (20%)、照明耗能(30%),外殼熱負荷佔總耗能之比例約為 7% (35%x20%)。(圖 2-8)

(30)

2-8 辦公類建築與住宅類建築耗能占比[9] 配合綠建築標章之推動需要,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納入各 建築類型用電密度基準(2012 年版以前),作為評估日常節能指標 中再生能源設備節約電量佔該類建築物總耗電量占比之依據,並配 合相關綠建築評定需要逐步更新。2015 年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 手冊,提供建築物動態 EUI 標準計算規範,並列出各分類空間耗 能密度標準,做為建築節能評估之參考,不包括瓦斯、熱水與鍋爐 等能源使用並排除有關揚水泵、電梯及電扶梯等傳直輸送設備用電, 以避免建築樓層高度對用電密度評估分析的干擾。 另經濟部於95 年 7 月 23 日發布各類型建築用戶用電參考指 標,期能協助各類型建築物使用者自我診斷,以避免不自覺地浪費 用電,以每年單位樓地板面積之用電量(kWh/m2.yr)參考指標,以協 助各類建築物管理人員或單位自我節能診斷及評量節能改善之參 考指標。

(31)

該指標係透過國內各類型建築物進行長期調查監測及分析,彙 整分析各類建築物之能源使用狀況,以及建立我國各類用途建築物 用電的參考指標,可作為建築物使用者的能源自主管理之參考依據。 包括:(1)行政院所屬機關、(2)地方政府所屬機關、(3)公立大 專院校、(4)辦公大樓、(5)旅館、(6)醫院、(7)百貨商場等 7 大類建築物,指標依能源使用與建築分類的角度分類,針對台灣南 北不同氣候與複雜的建築使用特性進行歸納及分析所建立之「平均 值」與「標準差」。此外,為提醒特別耗能之建築物使用者,也特 別發布高耗能之前 25%之用電參考指標。依取樣分析結果,國內 各類型建築物之每年單位樓地板面積用電差異甚大,此與建築物及 建築物內裝設之冷凍空調及照明系統之原始設計是否節能,以及後 續之使用行為(如業務量、使用時間及能源之使用管理等)有顯著關 聯。由實測數據分析顯示,大部份之建築物仍有節能改善空間,尤 其前25%之高耗能建築物。 發布用電參考指標之目標,在於提供建築物業主自我評量,並 透過建築物之用電效率差異相互比較,促成節能改善策略之落實, 以全面引導既有高耗能建築物自發性節約能源。 另依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0)研究發現,過去建築物的耗能 分類標準多有賴於可靠又大量的建築耗能量統計基礎,這些統計在 國外多透過電力公司進行,而台灣電力公司對於建築耗能管理著力 不深,致使於國內建築耗能密度EUI 分析與研究統計樣本數有限, 現階段尚無法同時區分建築型態、樓層高低、使用時間、設備密度

(32)

對於 EUI 差異的影響,該研究僅能歸納出我國各類建築的耗電強 度 EUI 平均水準,對未來耗能分類管制將有所障礙,故將再利用 DOE 耗電解析各類建築的用電情形,以確認各類建築的 EUI 標 準。 第四節 綠建築節水相關研究 諶思妗(2015)有關綠建築用水基準與節水潛力之研究指出, 近年來國民生活用水量急速增加,「綠建築評估指標體系」藉由「水 資源指標」及「雨水貯集利用」等節水策略,期望擴大節水成效。 基準用水量是檢視使用者節水與否的重要依據,但目前我國未有針 對基準用水量訂定明確標準規範,故無法精確驗證綠建築的節水效 益。該研究將建築用水量推估加入營建使用時間因素,以建築技術 規則之建築類型分類原則建立 55 類建築用水空間,透過文獻掌握 單位樓地板面積人員密度標準、人均年用水量及設施使用率三項建 築 用 水 量 評 估 因 子 , 量 化 建 築 物 用 水 密 度 WUI (Water Unit Intensity),且以簇群原則整數標準化相關推估計算參數級距,建立 各類型建築物之用水需求量基準表。另對於節水效益評估部分,透 過瞭解建築物用水特性,建立建築用水型態的分類,分別檢討各用 水型態之設備節水率及自來水替代率,以量化建築節水潛力,透過 綠建築水資源指標RS8 系統分數值參考評估達成率。[10] 透過該研究完成之建築用水推估模式,推估統計每年取得綠建 築標章案例具體節水成效平均約為 45%,超出一般綠建築平均節

(33)

水效益概估值 30%;另該研究建置建築物用水評估系統之電子計 算工具,可提供設計單位於建物規劃設計階段之節水評估,並能作 為一般民眾簡易且快速檢討用水行為的參考,對於綠建築節水政策 的推動與落實有積極正面引導作用。[10] 第五節 國內外給排水設計法令規範彙整 陳瑞鈴、鄭政利等 2008 年研究指出,國內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除依既有相關建築管理法令執行設計業務外,多數亦參考沿用歐美 與日本現有建築給排水通氣系統之設計規範美日等先進國家之規 範。各國普遍採用之排水通氣系統設計規範計有 NPC (National

Plumbing Code)、IPC (International Plumbing Code)(1995.01)、給排 水衛生設備規準・同解説(SHASE-S 206-2009)等。歐美給排水 系統之設計規範,其相關研究起步較早,主要是由國家給排水配管

規範NPC(National Plumbing Code)收錄整合,成為世界上重要

之給排水參考資料;另一方面,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 美 國 機 械 工 程 師 協 會 ASM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是非營利性質的民間 標準化團體。但它實際上已成為美國國家標準化中心,主導了美國 各界標準化活動,使政府有關系統和民間系統相互配合,發揮到了 政府和民間標準化系統之間的橋梁作用。國外重要之建築給排水設

(34)

2-2 國外重要之建築給排水設計技術規範架構分析資料表 法令規範 訂頒 主體 主要架構 National Plumbing Code (NPC) 美國 1.管理政策與程序 2.定義 3.一般準則 4.器具、水拴及集器具配件等 5.熱水系統 6.給水及配管 7.排水系統 8.間接及特殊污水排水 9.通氣系統 10.存水彎、阻集器及分離器 11.雨水排水 12.特殊配管與儲水系統 13.參考標準 2003 International Plumbing Code (IPC) 美國 1.管理事項 2.定義 3.一般準則 4.器具、水拴及集器具配件等 5.熱水系統 6.給水及配管 7.排水系統 8.間接及特殊污水排水 9.通氣系統 10.存水彎、阻集器及分離器 11.雨水排水 12.特殊配管與儲水系統 13.參考標準 其中,有關排水系統性能試驗部分,明訂 於以下章節: 312.1.1 試驗標準 312.2 排水通氣系統 水試驗 312.3 排水通氣系統 空氣試驗 312.4 排水通氣系統 最終試驗 312.5 給水系統試驗 312.6 重力式污水試驗 312.7 外力式污水試驗 312.8 暴雨排水系統試驗 Uniform Plumbing Code (UPC) 美國 Part 1. 管理事項 Part 2. 設施要求 1.定義 2 材料與替代品. 3.一般準則 4.給排水系統 5.通氣系統 6.間接及特殊污水排水 7.存水彎及阻集器 8 接頭與配管 9.衛生器具 10.給水配管系統 11.建築污水排水系統 12.瓦斯燃料配管系統 13.給水加熱氣與通氣系統 Part 3. 附錄-參考標準 給 排 水 衛 生 設 備 規 準 ‧ 同 解 說 (SHASE-S) 日本 (一)設計技術規範架構: 1.基本原則 2.用語定義 3.配管 4.排水通氣設備 5.衛生器具設備 6.排水再利用設備與雨水利用設 備 7.特殊設備 8.性能評價 (二)技術要項架構: 1.衛生器具設置數量的檢討與確 定 2.給水管徑的決定 3.排水通氣管徑的決定 4.雨水排水管徑的決定 5.油脂截留器的決定 (三)施工階段試驗要求事項:10.4.3 建 築物內污水與雜排水通 氣系統的試驗 10.4.4 敷地排水系統的試驗 10.4.5 建築物內雨水系統的試驗 10.4.6 設備單元類的試驗 資料來源:陳瑞鈴、鄭政利等,「增修訂建築技術規則給排水系統及衛生設備條文與規範」,內政 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成果報告,2008.12。 各國法規雖然均規範衛生器具、給水系統、熱水系統、排水系 統及通氣系統之相關內容,但由於各國系統發展及國情上之差異, 條文規範之內容亦不相同。此外,在排水系統設計依循方面,國外 規範雖然較國內規範相對充實完善,其內容多仍以排水管徑、管材、

(35)

洩水坡度之決定,以及衛生器具之數量計算為主;在通氣系統之設 計依循方面,以通氣管徑、管材及各類通氣方式之設計標準為主。 依該研究成果與建議,內政部於102 年除發布建築技術規則給 水排水修正條文外,並於同年12 月 31 日以台內營字第 1020813315 號令發布「建築物給水排水設備設計技術規範」,為我國自 63 年 2 月 15 日首次訂定該部分規定以來,運用我國實驗設備研究成果所 完成全面更新的重要技術規範。 經濟部 105 年修正自來水法第 50 條,明定自來水用戶用水設 備,應依用水設備標準裝設,並優先採用具省水標章之省水器材, 經自來水事業或由自來水事業委託相關專業團體代為施檢合格後, 始得供水。前項用水設備標章及優先採用省水器具辦法,由中央主 管機關定之;另經濟部修訂自來水用戶用水設備標準第 19 條,明 定用戶管線與其管件及衛生設備,其有國際標準或國家標準者,應 從其規定;其中衛生設備最大使用水量,如表2-3 所示: 表2-3 經濟部修定衛生設備最大使用水量標準 衛生設備種類 最大使用水量 水龍頭(不包括浴缸水龍頭) 每分鐘流量不超過九公升。 小便器 每分鐘沖水量不超過三公升。 一段式水洗馬桶 每分鐘沖水量不超過六公升。 兩段式水洗馬桶 每分鐘沖水量不超過六公升,小號不超過三公升。 蓮蓬頭 每分鐘流量不超過十公升,但最低不得少於五公升。 第六節 國外水資源情況與雨水貯集發展概況 廖朝軒等(2018)研究指出,國際上部分地區,尤其是乾旱地

(36)

區或偏遠地區,水源供給不易的地方,雨水貯留做為非飲用水使用 的做法相當普遍。雨水貯集系統利用屋頂面積收集雨水逕流,經過 簡易的處理後,用作灌溉、沖洗馬桶、洗車等用水,甚至在缺水或 限水時,可以減少對日常用水的需求。另外,收集屋頂雨水逕流也 可以減少對都市供水的需求,增加飲用水供應的永續性。此系統的 優點包括:保護水資源、減少雨水逕流和污染、降低水及下水道處 理費用、以及符合永續發展目標。此外,雨水回收技術只需要簡單 的安裝和操作,在私人住家也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及控制,減少水的 運輸成本及降低維護成本。但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的主要缺點來自 降雨的不確定性以及有限的供應量。[12] 近 20 年來,對都市雨水的開發與利用逐漸得到重視,德國、 美國、英國、日本、澳洲等許多開發國家展開了不同規模、不同內 容的雨水貯集與利用研究和工程。德國、美國和日本是較早開展雨 水資源利用和管理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較為豐富的 實踐經驗。目前這些國家在雨水貯集與利用管理方面已製定出較為 系統全面的法律法規,利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式,開發了各式各 樣的雨水貯集與利用技術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雨水貯集與利用 管理架構、產業鏈和技術支撐體系,其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及 澳洲之水資源情況與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產業發展概況。美國、日 本及加拿大等政府透過手冊、規範或對策方針指導國內建築物設置 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之參考。

(37)

表2-4 國外水資源情況及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發展概況[12] 分 類 德國 美國 英國 日本 澳洲 水 資 源 情 況 年降雨量約700 毫米,每人每年 平 均 分 配 之 降 水量約3,000 立 方米,因河川遍 布,故水資源豐 沛,為維持良好 生態環境,制定 法律和法規,要 求 對 雨 水 進 行 收集利用。 年降雨量約760 毫米,雨量分布 不均,西部為乾 旱 和 半 乾 旱 區,東部為濕潤 與 半 濕 潤 地 區。每人每年平 均 分 配 之 降 水 量約 25,000 立 方米,是水資源 豐 富 的 國 家 之 一。 年 降 雨 量 約 1,100 毫米,每 人 每 年 平 均 分 配 之 降 水 量 約 4,400 立方米。 隨 人 口 增 加 及 降 水 分 佈 不 均,面臨水資源 短缺問題,東南 部 地 區 甚 至 不 再 適 宜 農 業 耕 種。 年 降 雨 量 約 1,788 毫米,約 世 界 平 均 降 水 量之2 倍,但由 於人口稠密,國 土狹小,每人每 年 平 均 分 配 之 降水量約 5,300 立方米,約世界 平均值之1/4。 年降雨量約470 毫米,是一個水 資 源 相 對 貧 乏 的國家,展開以 節 水 為 核 心 的 都 市 雨 水 利 用 設計,主要是透 過 雨 水 收 集 與 利用,節約地下 水開採,並補充 地下水。 政 策 法 規 聯邦水法、建設 法 規 和 地 區 法 規 以 法 律 條 文 或 法 規 形 式 要 求 水 的 可 持 續 利用,聯邦水法 是 建 設 法 規 和 各 州 法 規 的 基 礎。 聯 邦 水 污 染 控 制 法 、 水 質 法 案、清潔水法和 《 雨 水 利 用 條 例》等聯邦與各 州 法 律 法 規 保 障 雨 水 的 調 蓄 及利用。 通過《住房建築 管 理 規 定 》 規 定,促進家庭雨 水 回 收 系 統 的 普及。於 2006 年至 2015 年間 針 對 新 建 房 屋 設立1 到 6 級的 評估體系,要求 所 有 的 新 建 房 屋至少須達到3 級 以 上 的 永 續 利用標準。 每開發1 公頃土 地須設立500 立 方 米 的 雨 洪 調 蓄區;「第二代 城 市 下 水 總 體 規劃」要求新建 和 改 建 的 大 型 公 共 建 築 群 須 設 置 雨 水 就 地 下滲設施。 「 國 家 水 行 動 計畫」為國家水 資 源 政 策 改 革 與 推 動 之 計 畫,目標是水資 源會計、增進用 水效率、保障供 水安全、確保水 價合理、合法市 場 機 制 與 透 明 化水資源政策。 技 術 面 頒布《雨水利用 設施標準》,對 雨 水 水 質 進 行 分類,透過逕流 收集、傳輸與貯 存、過濾與處理 等技術措施,實 施雨水的利用。 實 施 都 市 雨 水 資 源 管 理 和 雨 水 逕 流 污 染 控 制 最 佳 管 理 方 案,強調非工程 的 生 態 技 術 的 開發和應用。 推 動 大 型 市 政 建 築 和 商 業 建 築 的 雨 水 利 用,以倫敦奧林 匹 克 公 園 為 例,透過雨水收 集 和 廢 水 再 利 用,做為灌溉用 水 及 周 邊 居 民 使用。 大 型 建 築 物 如 相 撲 館 、 大 會 場、機關大樓, 建 有 數 千 立 方 米 容 積 的 地 下 水 池 來 儲 存 雨 水,並充分利用 了地下空間。 採 行 多 元 化 水 資源利用,積極 推 動 雨 水 回 收 水 管 線 與 汙 水 回 收 處 理 廠 的 建置,建構完整 的 水 循 環 公 共 設施,確保水資 源安全永續。 資料來源:廖朝軒等,綠建築雨水貯集利用系統之應用推廣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2018.12

(38)

第七節 國內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關於「雨水貯集與利用系統」設置較不普遍,為更有 效推動各機關、學校、民間及工業區設置此系統,以充分有效利用 水資源,政府及相關研究單位對有其設計或應用技術進行相關研 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17 年「雨水貯留設施系統設計與產品模 組化技術探討」,彙整分析國內外雨水貯留利用設備產業及規範相 關資料,提出適合於國內雨水貯留利用系統性模組包括產品標準、 設計標準、設計方法及管理維護事項,期能提供建築師、規劃設計 師、及廠商等有更廣泛、更多元之系統性模組供規劃設計選擇,其 成果可作為日後推廣雨水貯留利用系統設施之重要參考資料。 2013 年進行「屋頂綠化結合雨水設計與建構維護管理之研究」, 主要建立屋頂綠化澆灌需水量及入流量推估方法,並依照推估之成 果建立國內屋頂綠化結合雨水貯集之容量計算模式及相關推估步 驟;2011 年「生態社區的雨水利用系統規劃技術研究」中,針對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其他單位相關報告、專家學者推薦之 12 個社 區中選取4 個社區進行現勘,並提出本土生態社區雨水相關問題。 經濟部技術處 1997 年委託進行「雨水貯留供水系統最適化利 用技術報告」,建立了雨水貯蓄供水系統可行性評估及最適化技術 作業準則;經濟部工業局 2011 年編撰「產業節水與水再生技術手 冊」,針對老舊工業區主要產業彙編節水及水再生技術手冊,主要

(39)

針對於用水回收再利用及廢水回收再利用介紹較多,雨水貯留利用 系統觀念較少;經濟部水資源局 2000 年出版「雨水貯留及中水道 二元供水系統」應用手冊,手冊中對於屋頂雨水貯集供水系統及中 水道二元供水系統利用觀念與設計步驟流程進行介紹;另外台灣雨 水利用協會於 2002 年出版了「雨水利用參考指南」,手冊中對於 屋頂雨水貯集供水系統概念及設計注意要點進行介紹。 國內對雨水利用的研究主要著重在雨水利用系統的規劃設計 及可行性的探討,對雨水貯留利用系統的設施產品、產品規格標準、 系統性的規劃及系統的維護管理方面較為欠缺;另外對於貯水容量 的設計各家有提出不同的計算方式與方法,而比較有代表性的計算 方法有經濟部水利署與內政部營建署所發展的方法,其分別建置建 築物雨水貯留系統的評估方法,內政部營建署提供貯水桶體積標準 計算方法,計算方式較複雜。提出一簡易且適用性較高的方法,對 於推廣應用有有必要性。

(40)
(41)

第三章 智慧綠建築節能節水相關指標與法令規範盤點

因應臺灣氣候變遷、都市熱島減緩與建築節能減碳,內政部賡 續陳報行政院核定推動智慧綠建築相關方案,包括綠建築推動方案、 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的推動後,已建立紮實的基礎,並將從 建築點擴大到社區線、城市面,近期並積極推動智慧社區實證計畫, 將能透過實際案例落實應用智慧綠建築技術的經驗,帶動臺灣全面 拓展永續智慧城市理念。 圖 3-1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資料來源:呂文弘繪製,林宏霖更新。

(42)

3-2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一節 臺灣智慧綠建築發展現況 2011 年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 EEWH 以「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 型」(EEWH-BC)為基準,發展出包含「住宿類」(EEWH-RS)、「廠 房類」(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和「社區類」 (EEWH-EC)等五種評估系統;2017 年新增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 符合東南亞熱濕氣候的特徵,建立EEWH 六大家族評估體系。 圖3-3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簡報,2017

(43)

綠建築在建築類之評估內容係以基本型為基礎,其他廠房類及 住宿類則依據其建築使用特色,酌予調整其評估內容,如廠房強調 性能驗證、住宿類則加強其自然通風等。基本型評估內容,主要考 慮臺灣亞熱帶氣候特性及掌握本土建築特色,依生態(Ecology)、 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

四大指標群,再細分為9 項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 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 污水垃圾等,以量化之標準作為評估依據,構成完整的「綠建築評 估系統」基礎;至於舊建築改善,則是考慮臺灣目前舊建築比例約 佔 97%,且多數舊建築於設計時並未將綠建築納入規劃,這些建 築多存在極大改善潛力,為鼓勵這些建築物進行改善,特別以其改 善前後之性能比較作為評估依據,依據 2015 版手冊規定,合格級 門檻介於3.25 %至 13%,鑽石級則介於 12.5 %至 50%之間,但針 對大規模建築物及耗電強度強的建築物均有優惠,故各等級標章評 定須視個案狀況而定。而社區類則是將原先建築物擴大,期望由點 到面,形成更完整的區域,評估內容包括社區生態、機能、治安等 以符合社區使用機能為主要項目。 EEWH 的整體架構是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範疇和 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減量、廢棄物減 量、室內環境、水資源和污水垃圾改善等九大指標所建立。分別說 明如下: 1.EEWH-BC、EEWH-RS 和 EEWH-RN 以四大範疇和九大指標為架

(44)

構,其中,EEWH-RS 在日常節能指標中多一項「固定耗能設備」, 而 EEWH-RN 則多一個減碳指標; 2.EEWH-BC 和 EEWH-RS 的門檻指標皆為節能和水資源指標,此 為必要檢討項目,而 EEWH-RN 則無門檻指標; 3.EEWH-GF 仍以四大範疇為主,但指標項增加高階主管承諾、空 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綠色交通、再生能源、員工休閒健康 管理指標、創新指標和環境彌補措施; 4.在生態範疇內取消「生物多樣性指標」,在日常節能指標中多一 項「能源成本評估」;室內環境指標中增加「空氣品質」之項目; 門檻指標則有高階主管承諾、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 和日 常節能指標。 「智慧建築標章」制度於92 年訂定,並自 93 年開始實施,隨 後於 100 年配合科技進步及社會需求修訂評估內容。依據 99 年開 始執行之「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從102 年 7 月 1 日開始,新建 之公有建築物總工程經費在2 億元以上者,須申請智慧建築候選證 書及標章。 為使評估制度更簡便易操作及加強評估內容之明確與客觀性, 本所於103 年 4 月邀請智慧建築之專家學者及具申請經驗之業界先 進組成編審小組,分別針對各評估指標之內容,邀請該指標之原執 筆委員與該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逐項檢討,為使評估內容更完備周 延,於104 年 5 月完成草案後,進行網路徵詢及辦理多次說明會徵 詢各界意見並據以修訂,主要包括分級方式由指標數改為總分制、

(45)

調整指標項目、簡化評估內容、鼓勵智慧創新、明確說明各評估項 目應檢附之圖說文件與鼓勵項目之計分標準,同時配合制訂申請參 考範例等,藉由這些修訂,讓申請標章更簡易且有明確之遵循依 據。 第二節 綠建築節能設計指標發展現況 綠建築標章日常節能指標之建築外殼耗能評估[13],是以現行建 築技術規則節能法規標準嚴格20%作為基準;同時再加入中央空調 系統納入節能管制規定及照明系統的節能要求,對於建築的節能設 計有更大的保證。其中空調節能評估除規範採用高效率冷凍主機外, 並鼓勵採用變頻、主機運轉台數組合、CO2濃度外氣控制等節能設 備系統,建置建築能源管理系統,執行空調系統設計測試調整平衡 (TAB)與性能確認(Cx)作業等;照明節能評估則以提高燈具 效率與照明功率為主,在確保健康照明前提下,規範照明總耗電 量。 日常節能指標是EEWH-BC 的必要「門檻指標」,亦即本指標 不合格則無法取得EEWH-BC 之認證。唯本指標以建築外殼、空調 系統及照明系統等三項來進行節能評估,任一建築物必須同時通過 三項評估才算合格。本指標對於建築外殼節能的要求,比現行「建 築技術規則」中的節能基準強化約 20%;對於空調設備系統設計 勵行防止冰水主機超量設計的機制,平均可節約 30%以上的空調 設備容量;對於照明設計,強制要求採用高效率燈具設計,平均大

(46)

約節約20%的照明用電,可說是一個十分周全而有效的節能指標。 由於日常節能的影響因素十分複雜,其節能手法之規劃並非簡 單的原則所能言盡。不同類型的建築物,用電模式與用電密度不同 之建築物,各有不同的節能重點,因此節能規劃原則常因建築類型 而相異。作為「日常節能指標」的規劃策略,以下以建築外殼節能 設計、空調效率設計及照明效率設計三方向,依其節能之重要度次 序提出設計重點如下: 一、外殼節能的規劃重點: 1.學校、辦公類建築物,應盡量設計成建築深度 14 米以下的平面, 以便在涼爽季節採自然通風,並停止空調以節能。 2.切忌採用全面玻璃造型設計,辦公類建築開窗率最好在 35%以 下,其他建築在合理採光條件下,不宜採用太大開窗的設計。 3.盡量少採用屋頂水平天窗設計,若有水平天窗其開窗率應抑制 於 10%以下,且必須採用低日射透過率的節能玻璃。 4.開窗部位盡量設置外遮陽或陽台以遮陽。 5.東西日曬方位避免設置大開窗面。 6.空調型建築多採用 Low-E 玻璃。 7.做好屋頂隔熱措施(U 值在 0.8W/(m2.K)以下)。 建築外殼設計之節能評估,除必須過建築技術規則有關屋頂平 均傳透率Uar、外牆平均傳透率 Uw 與玻璃可見光反射率 Gri 之相 關規定之外,尚須通兩項評估: A.強化水平天窗窗的日射遮蔽要求:第一項評估在於減少天窗太陽

(47)

輻射,以減緩熱衝擊、降低空調能源,亦即對於室內空間(具二 分之一以上外牆之空間視為室內空間)以及如涼亭、地下通道出 入口、月台候車亭、球場看台、表演台等聚集人員活動之半戶外 空間之屋頂(但非聚集人員活動之半戶外之遮雨棚、屋簷、陽台、 通廊不在此限),如設有水平仰角≦80 度的透光天窗水平投影總 面積 HWa 大於 1.0m2時(仰角>80 度或面積 1.0m2以下時免檢 討),檢討其水平透光天窗日射透過率。 水平開窗總面積在 1.0~30m2 時,就必須全面採用高性能節能 玻璃(日射透過率約0.3);達 30m2以上時,在節能玻璃之外,還 必須漸漸加強玻璃遮蔽性能;達180m2以上時,節能玻璃之外的外 遮陽遮蔽率必須高達二分之一以上方能合格(日射透過率0.15), 此要求也比建築技術規則嚴格一些。若為太陽能光電玻璃的屋頂設 計時,不透光的太陽能晶片面積比可視為遮蔽遮陽來計算,太陽能 晶片版以外之透光玻璃部分以其日射取得率 ηi 作為規範之計算。 此部分變數之定義與計算請參見「建築節約能源設計技術規範」。 B.強化建築外殼節能指標 20%:第二項評估在於強化建築節能設計 水準,亦即要求建築外殼節能指標之計算值 EV 比現行法令合格 基準值 EVc 強化 20%(建築外殼節能效率 EEV 低於 0.8)。 建築外殼耗能指標值 EV,可採納「建築節約能源設計技術規 範」所規定之精算法或簡算法計算值來評估,但依該規範規定免計

(48)

算而在建管上可通過之案例,在綠建築標章審查中,必須重新依該 規範完成正常之計算值,方能評估。最新技術規則採用ENVLOAD、 Req、AWSG 與窗平均遮陽係數 SF 雙軌制,在 EEV 亦遵照辦理, 兩者擇一規範即可。另外,機容量大於50USRT 之中央空調型建築, 為了檢討其 HSC 值,規定只能採精算法,而不得採用簡算法。即 使規模低於建築技術規則所定計算規模,仍必須依該規模完成指標 計算才能進行認證。若為大型空間建築類型,且開窗率低於 10% 之法定免計算規模者,仍應依規範完成 EVc 之計算。若為單棟之 多類複合建築物,各類別依規範檢討合格後,依照各類樓地板面積 加權使 EEV 低於 0.8 即可,若各類面積均低於法定計算規模者, 則以最大面積部分之建築類別計算、規範之;若為多棟之多類複合 建築物,則需分棟分別檢討之。 二、空調節能的規劃重點: 1.嚴格執行空調熱負荷計算,避免冷凍主機超量設計,依空調重 要度而定其備載容量,且不宜採太高的備載設計。 2.選用高效率冷凍主機或冷氣機,切勿貪圖廉價雜牌貨或來路不 明的拼裝主機,以免浪費大量能源而得不償失。 3.採用主機台數控制、VAV 等節能設備系統。 4.主機及送水馬達採用變頻控制等節能設備系統。 5.風管式空調系統採用全熱交換器等節能設備系統。 6.採用 CO2濃度外氣控制空調系統。 7.大型醫院或旅館等需要大量熱水之建築物可採用吸收式冷凍機

(49)

系統。 8.辦公室、展示館、體育館等尖離峰明顯之建築物可採用儲冰空 調系統。 9.大型高耗能中央空調建築物宜採用建築能源管理系統 BEMS 及 執行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TAB)及性能確認(Cx) 。 現代建築物可能同時擁有中央空調系統部分空間,以及採用窗 型、分離式之個別空 調部分空間。EEWH-BC 的空調節能評估法, 須將中央空調系統部分與個別空調部分之範 圍界分清楚,對於非 明顯裝設中央空調系統之一般居室空間,不論已裝或未裝空調機, 均應視同採個別空調系統來評估,兩系統依以下兩類方法求其EAC 值後,再依式2-4.4 求 其系統得分 RS42。為防止申請單位規避空 調審查,本手冊對於建築空間複雜、無通風採光的空間、大型空間 等,明顯無法以個別空調系統達成者,或設有空調機房的建築物, 均認定為中央空調系統,不得以個別空調系統的建築物為藉口來逃 避本指標之規範,但對於無人常在且無空調之機房、倉庫、廠房則 可免評估,且系統得分 RS42 為 1.5 分。另外,5HP 以上非單體機 組、可變冷媒量多聯分離式系統或立式箱型機系統,必須視同中央 空調系統來審查其空調節能效率。 假如同一申請案同時具有中央空調系統與個別空調系 統兩部 分,這兩部分先分別求得中央空調子系統得分與個別空調子系統得 分後,再以兩部分得分的空調樓地板面積加權計算值為其最終系統 得分。

(50)

(一)中央空調系統部分節能評估法 中央空調系統部分的節能評估法,對辦公、百貨商場、旅館、 醫院等四類採 ENVLOAD 指標之中央空調型建築以及採 AWSG 指標之中央空調型建築物,分別採用下列 兩種不同評估法。 (1)取得 ENVLOAD 指標之中央空調型建築物 EEWH-BC 對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的辦公、百貨商場、旅館、醫 院等中央空調型建築物 之中央空調系統節能評估法,必先計算其 空調系統節能效率EAC 之後,再計算其系統得分 RS42。空調系統 節能效率 EAC 之計算,對大小空調規模採取不同評估方式。當主

機總容量≦50USRT 時,可以主機效率 COP 高於政府公告之 COPc

標準之比例來評估,依EAC=0.8-Σ(COPi-COPci)/ COPci 來計算其

EAC 值(例如某辦公建築之主機效率高於標準 30%時,則 EAC= 0.5,其系統得分 RS42 為 8.48 分),但也可依公式 2-4.6 之 HDC 法(熱源容量密度Heat Source Capacity Density &及主機性能係數 COP Method)來檢 討評估。當主機總容量>50USRT 時,採用 HDC 法來規範,亦即以(1)防止主機超量設 計、(2)鼓勵高效率主 機、高效率送水系統、高效率送風系統、(3)獎勵空調節能技術 等, 三項因子之加權評估法來進行。 (2)取得 AWSG 指標之中央空調型建築物 大型空間類及其他類之中央空調型建築物,由於沒有法定的 ENVLOAD 規定,也沒有固定的室內使用模式與空調模式,因此難 以採用明確的量化基準來評估。本手冊對於此類建築物之空調系統

(51)

節能評估,採取「空調節能計畫書」之審查方式。「空調節能計畫 書」應依「空調最大熱負荷計算規範草案」之模式進行空調熱負荷 計算,提出合理之冰水主機容量需求說明,計算書可將主機容量的 安全係數納入,同時必須附上標準負荷計算查核表以利審查。審查 委員會依據此「空調節能計畫書」之合理性,判定其空調節能設計 合格與否。 (二)個別空調系統部分節能評估法所謂個別空調系統是指採用窗 型或分離式空調之系統。由於窗型或分離式空調機(含 VRF) 目前已有COPc 規定,不符 COP 規定之空調機者理應無法上 市,為了鼓勵高效率空調設備,對於採用具有能源局能源效 率標示一、二級之個別空調系統的建築物,其EAC 值為採用 一、二級能源效率標示之個別空調設備之面積比例 Ar、Ar' 計算之,其系統得分RS42 最高值可達 12 分。建築物中通常 採用空調之空間,不論是否裝設空調機,對於非明顯設置中 央空調之一般居室空間均應視同採個別空調系統送審,申請 者應盡量提出能源效率標示證明以求高分,若無證明,其 EAC 視同 0.8,其系統得分只能取得最基本 1.5 分。 三、照明節能的規劃重點: 1.所有居室應保有充足開窗面以便利用自然採光。 2.盡量避免採用鎢絲燈泡、鹵素燈、水銀燈之低效率燈具。 3.一般空間盡量採用電子式安定器、高反射塗裝燈具之螢光燈。 4.高大空間盡量採用高效率投光型複金屬燈、鈉氣燈來設計。

(52)

5.閱覽、製圖、縫紉、開刀房、雕刻室等精密工作空間之天花照 明不必太亮,盡量採用檯燈、投光燈來加強工作面照明。 6.不要採用超過合理照度需求的超量燈具設計。 7.配合室內工作模式做好分區開關控制,以隨時關閉無人使用空 間之照明。 8.合理設置自動調光控制、紅外線控制照明自動點滅等照明設 計。 9.於大型辦公室窗邊設置晝光感知控制自動照明點滅控制系統。 10.室內採用高明度的顏色,以提高照明效果。 照明系統節能評估法以提高燈具效率與照明功率為主,照明節 能評估首先必須通過EL≦0.8 合格檢驗,才能繼續進行系統得分計 算,其合格之關鍵變數為燈具效率係數IER 與照明功率係數 IDR, IER 為實際總用電功率與設計總用電功率基準之比,IDR 為主要作 業空間之設計照明功率密度與照明功率密度基準之比。判斷式之意 義在於要求採用高效率燈具,並抑制過度照明設計,希望能達成以 全面螢光燈設計之20%節能量。為了達成此目的,設計者可以選擇 高發光效率光源以及採用安定器 Bi、照明控制方式 Ci、高效率燈 具Di,同時必須依據 CNS 國家照度標準設計並防止過大設計來達 成。為了查核方便起見,申請書必須檢附各層照明燈具配置圖與各 層燈具數量表以供確認。 本方法是以健康照明為前提之總耗能量管制法,希望能尊重照 明設計之自由度,並同時取得照明效率與節能要求之平衡。選用太

(53)

多鹵素燈、白熾燈、水銀燈等低效率光源;或採用無安定器、無反 射燈罩之低效率燈具;或採用太多間接照明之設計,或超高照度基 準之設計,自然較難以通過本指標的查核。 第三節 綠建築水資源指標相關內容彙整 台灣雖然有豐沛的降雨量,年平均降雨量高達2500 公釐以上, 但因人口稠密之故,每人平均雨量僅為世界平均的六分之一,成為 聯合國組織認定的缺水國家之一。此外由於台灣受限於先天地形與 氣候環境的關係,如山坡陡峭以及豪雨過於集中性、分佈不平均, 使八成以上的降水都直接急流入海,而可供利用之雨水在全年總降 水量中不到兩成。近年來,國民生活用水量急速增加,然而,水庫 的淤積、水源保護的困難、以及國人無節制的用水習慣等問題,更 使缺水問題有如雪上加霜。尤其台灣長期以來的低水價政策更造成 水資源建設的虧損與供水品質之低落,面也造成民眾浪費水資源的 習慣,例如在72 年至 82 年的 10 年間,台灣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 成長將近一倍以上。台灣目前已處於在新水源開發不易的情況下, 節約用水勢必成為缺水對策最重要的方法。作為「水資源指標」的 規劃策略,以下對策可提供設計參考:[13] 1.大小便器與公共使用之水栓必須全面採用具省水標章或同等用 水量規格之省水器材 2.將一段式馬桶改成具省水標章的兩段式馬桶 3.省水閥、節流器、起泡器等省水水栓之節水效率較有限,改用

(54)

自動感應、自閉式或腳採式水栓,有更好的節水效率 4.採用具備減少冷卻水飛散、蒸發、排放功能之節水型冷卻水塔 5.冷卻水塔除垢方式由化學處理方式改為物理處理方式 6.飯店旅館類建築之浴室盡量以淋浴替代浴缸 7.鼓勵設置空調冷凝水回收系統 8.盡量不要設置大耗水的人工草坪或草花花圃,假如裝設的話, 盡量以自動偵濕澆灌等節水澆灌系統來彌補 9.設陸上親水設施、游泳池、噴水池、戲水池、SPA 或三溫暖等 耗水公用設施時,必須設置雨水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設施 10.開發總樓地板面積兩萬 m2以上或基地規模 2 公頃以上者,必 須設置雨水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設施。 EEWH-BC 之「水資源指標」為門檻指標之一,水資源指標的 評估法其系統得分必須大於 1.5 才算合格。水資源指標亦先計算 WI 指標,WI 指標由各節水項目(大便器、小便器、水栓、浴缸或 淋浴、雨中水設施及空調節水)得分累計而成。 申請者使用應提出省水器材的統計表以利查核。由於私人使用 之水栓一般節水管制不易也較難評定其效益,因此本指標僅針對供 公眾使用之水栓為對象,要求全面裝置自動感應、自閉式或腳踩式 水栓,或流量符合省水標章基準規格之省水配件或器材,如省水閥、 節流器、起泡器等。若使用效果較好的自動感應、自閉式水栓或腳 踩式水栓,則給以較高的評分。然而,對於旅館客房、病房單元內 之私人使用水栓,或拖布盆水栓或專供清潔用途之水栓,由於節水

(55)

器材的採用會影響其使用機能,或實際無節水管制效益,免予評 估。 針對一些大量耗水的建築案例也要求設置彌補措施,例如採用 大量人工草皮、草花花圃之設計,或設置按摩浴缸、SPA、三溫暖、 噴水池、戲水池、游泳池等大耗水設施,要求其設置節水澆灌系統、 雨水貯集利用或中水利用設施等彌補措施(mitigation)。大量耗水 項目之彌補措施評估,是依專家建議之開源及節流之方法,若符設 置彌補設施條件者,於綠建築申請時,必須提出該項彌補設施之設 計圖面與計算說明書,以利查核。若同一申請案中有一項以上大耗 水項目時,必須個別採取彌補措施方能通過,若同時採用雨水或中 水系統彌補者,其替代率或設施容量規模,必須依項目數量累算才 能獲得及格。設置雨水或中水的再利用者,必須依簡易評估計算法, 提出雨、中水之自來水替代率之設計計算書,同時必須提送自來水 與雜用水分離之給水配管系統圖,以作為評審依據。 現代空調設備的冷卻水塔用水量已超越日常生活用水量,成為 空調型建築物最大的耗水源,其節水技術日漸受到重視。近來,作 為最新的空調節水技術,例如減少冷卻水飛散、蒸發、排放之節水 型冷卻水塔技術,以及對於冷卻水塔除垢方法採用物理處理技術來 代替化學處理技術,將源源不絕排放的空調機冷凝水回收的冷凝水 回收技術已經日漸市場化,值得「水資源指標」的重視。 自來水替代率是大耗水項目彌補措施中最重要之評估,所謂自 來水替代率就是雨水或中水之再生水量與總自來水使用量之比例。

(56)

由於雨水貯集技術為較單純、通用的水資源利用法,目前採簡易評 估計算法以利推廣。 第四節 建築技術規則節能設計相關規定發展現況 我國綠建築政策之發展,自88 年起迄今已歷經 19 個年頭,循 序從基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制度,同時積極 應用推廣;另於 97 年及 99 年分別報奉 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 建築推動方案」及「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創國際間以政府政 策導向全面推動綠建築的先例。建築技術規則於93 年 3 月 10 日增 訂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開啟了綠建築法制化的新頁,並自 94 年 1 月 1 日實施「綠建築設計技術規範」,98 年 7 月 1 日則將前述建 築技術規則十七章章名修正為「綠建築基準」;該部分條文及設計 技術規範並於101 年 5 月至 6 月賡續修正施行;108 年 8 月再大幅 修正,納入海拔800 公尺以上氣候區相關建築節能設計規定。 新建建築物外殼節能設計,主要是管制建築物來自外部的熱能, 以減低建築空調負荷與耗能。現行建築節能法規針對新建或增建建 築物之管制項目,包括:(1)屋頂與外牆隔熱性能、(2)建築外殼耗 能量、(3)立面開窗部位之窗熱傳透率與遮陽係數、(4)窗面平均日 射取得量及(5)外殼等價開窗率。其中部分項目並依臺灣氣候差異, 區分為北、中、南三區不同基準。我國新建建築物節能設計法令與 制度推動歷程: 一、強制性法令規定:我國自民國84 年起於建築技術規則增訂辦公

(57)

廳 等 4 類 增 建 或 新 建 建 築 物 須 進 行 建 築 物 外 殼 耗 能 量 (ENVLOAD)設計,並持續修法擴大管制項目與管制範疇, 101 年修正後每年全國新建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 85%以上已納 入節能設計管制。建築節能法規推動歷程: (一)84 年 3 月增訂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45 條之 1 至3 規定增建或新建(辦公廳類、百貨商場類、國際觀光 旅館、觀光旅館)建築物,地面以上樓層總樓地板面積 4,000m2以上之建築物外殼耗能量(ENVLOAD)。 (二)88 年 8 月增修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45 條之 1 至第45 條之 7 規定,建築節能設計管制項目擴大,包括: 建築物外殼耗能量(ENVLOAD)、外殼等價開窗率(Req)、 平均熱傳透率(屋頂與外牆U 值) (三)93 年 10 月訂定發布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 「綠建築」,建築物節約能源在建築外殼方面採用 ENVLOAD、Req 指標之強制型規範,為較先進的性能式法 規;98 年 5 月修正為「綠建築基準」,並增修相關條文與 基準。 (四)101 年增訂建築物外牆及開窗部位之隔熱與遮陽基準, 2 種檢討方式擇一適用;適用範圍為學校類、大型空間類、 住宿類建築物不限面積全面適用,除特殊情況外,其他各 類建築物樓地板面積超過1000 m2亦應適用。 (五)108 年 8 月 19 日再修正發布建築節能法規,並自 109 年 1

(58)

月1 日實施。修正重點包括: 1.導入動態 ENVLOAD 基準,增加管制分類並簡化公式與規 範。 2.新增高海拔山地氣候建築節能規範。 3.建立自然通風節能評估法規,誘導良好通風平面的設計。 我國位處亞熱帶氣候區,夏天高溫炎熱,故要避免室外的熱傳 入室內;但在冬天時氣候涼爽,也需確保人、照明與設備之發散熱 能傳出至室外,並引入較涼爽的氣流。透過「建築技術規則」建築 節能法規,管制建築隔熱與外殼耗能量(ENVLOAD),從建築方 位、合理開窗、外遮陽、隔熱與自然通風等不同面向綜合評估,以 達到節能設計要求。 我國已訂定亞熱帶氣候區最嚴格的屋頂隔熱標準,以阻隔透過 建築物水平屋頂面傳入室內最大量的太陽日射熱能。另在建材隔熱 性能方面,依建築研究所研究發現,隔熱性能太高的建材,雖然夏 季可有效阻隔太陽日射熱能,但秋冬外氣涼爽季節,卻也阻礙室內 熱之排出,反而需開啟空調,造成耗能的不合理現象。目前我國建 築隔熱標準法令,正是兼具隔熱與通風排熱功能的科學量化基準。

(59)

3-1 各國隔熱基準比較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修正。

3-4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7 章綠建築基準規範項目

數據

圖 1-3  國內外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圖 2-3  我國住宅部門與服務業部門歷年用電占比 [6] 資料來源:本研究參考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月報繪製,迄 107 年 12 月  表 2-1  我國住宅與服務業電力消費量與占比變動趨勢 [6]  (單位:百萬度) 年度  全國電力消費  住宅部門  住宅部門  占比  服務業部門  服務業部門占比  1999    160,942,617    32,180,890  20.00%   32,511,724  20.20% 2000    176,503,374    34,899,920  19.
圖 2-8  辦公類建築與住宅類建築耗能占比 [9] 配合綠建築標章之推動需要,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納入各 建築類型用電密度基準(2012 年版以前),作為評估日常節能指標 中再生能源設備節約電量佔該類建築物總耗電量占比之依據,並配 合相關綠建築評定需要逐步更新。2015 年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 手冊,提供建築物動態 EUI 標準計算規範,並列出各分類空間耗 能密度標準,做為建築節能評估之參考,不包括瓦斯、熱水與鍋爐 等能源使用並排除有關揚水泵、電梯及電扶梯等傳直輸送設備用電, 以避免建築樓層高度對用電密
表 2-2  國外重要之建築給排水設計技術規範架構分析資料表  法令規範  訂頒  主體  主要架構  National  Plumbing  Code (NPC)  美國  1.管理政策與程序2.定義 3.一般準則  4.器具、水拴及集器具配件等  5.熱水系統  6.給水及配管  7.排水系統  8.間接及特殊污水排水 9.通氣系統  10.存水彎、阻集器及分離器 11.雨水排水 12.特殊配管與儲水系統 13.參考標準  2003  International  Plumbing  Code    (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s the world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shortages of fresh water will occur more often and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water supplies will become critical.. Some may ask, “Since

Consistent with the negative price of systematic volatility risk found by the option pricing studies, we see lower average raw returns, CAPM alphas, and FF-3 alphas with higher

On the other hand, by (22), the triangle inequalit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operator norm... On the other hand, by (22), the triangle inequality,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