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

Copied!
1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ing

Master Thesis

指導教授:蔡仁貞 Jen-Chen Tsai

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Effects of Time Course of Bed Rest o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研究生:趙國萍 Kuo-Ping Chao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January, 2008

(2)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Effects of Time Course of Bed Rest o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指導教授: 蔡仁貞( )

研 究 生: 趙國萍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3)

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 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Effects of Time Course of Bed Rest o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本論文係 趙國萍在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經考試委員審查合格,並 口試通過。

考試委員:

蔡仁貞( )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教授

蔡佩珊( )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副教授

邱愛富( )

輔仁大學護理系 副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4)

I 致謝

經過了漫長的五年,我終於即將揮別學生的身份了,當中面臨了家人 生病和死亡,在心力憔悴下,有賴於身邊的老師、朋友及同事的陪伴我 才能順利的完成。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仁貞教授,由於她的指導我才能順利的畢 業,在老師忙碌的行政及教學業務下,還要指導資質篤鈍的學生,今天 學生所有的小小成就,都是老師一點一滴的指導我得來的。感謝口試委 員佩珊老師與愛富老師,在學生迷失方向時,給予明確指引,因為您的 指導,讓我的論文有更進一步的空間。邱院長,謝謝您告訴我,即使在 幾乎都要決定勝敗的最後關頭,只要有一絲機會,都不要輕言放棄。

感謝所有參與收案的病人,你們的配合使我在短時間完成收案的數 量,工作上的伙伴育慎、思靜及郁菁,在我收案時給予我的協助及提供 我資訊,賴昭智醫師在研究過程中提醒我在研究中注意的點點滴滴及統 計上的諮詢。

一路扶持我的同學秀娟,在論文書寫上你不斷的為我澄清及修飾句 子,即使是到了大陸,仍然還要費心我的作業,沒有你的幫助,真不知 道今時今日是否有機會寫這份文章。

感謝我的老公這一段時間包容我的情緒起伏。我天上的老爸,當我面 臨挫折想放棄學業時,耳邊總會出現您曾說過的「笨鳥先飛」飛得慢沒

(5)

II

關係,總會飛到目的地,我要告訴您「我完成學業了!」。

我的同學們,雖然多數已經畢業,但還是要感謝你們平時的鼓勵,同 學是一時的,我想我們將是一輩子的好朋友。僅以此文感謝大家一路走 來曾經陪伴我、協助我及關心我的人,謝謝你們。

(6)

III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臥床時間對於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趙國萍

畢業時間: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

指導教授:蔡仁貞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急診求診之血壓偏高病患於臥床期間的血壓變 化。於96 年 9 月至 11 月間,在北部某教學醫院之急診室中,共 86 位血 壓偏高病患完成本研究。在病患臥床90 分鐘期間,每 10 分鐘測量一次 血壓,以疼痛等級量表及情境焦慮量表做為測量病患的疼痛及焦慮程 度。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混合模式(mixed model)分析。

結果發現如下:(1)急診血壓偏高病患在不同臥床時間下血壓值呈現 顯著變化。(2)在最後混合模式分析下,時間與年齡影響收縮壓變化;

時間、年齡、性別及焦慮程度影響舒張壓的變化。(3)在調整影響血壓 的相關因素後發現病患於臥床第30 分鐘後其收縮壓到達平穩,臥床第 20 分鐘後舒張壓呈現穩定。

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急診求診中之血壓偏高病患經過臥床後,至少 30 分鐘後再次測量病患的血壓,經由建立測量血壓時間的標準,進而

(7)

IV

接受或調整高血壓相關治療。期能藉此研究作為臨床急診護理人員照護 之參考。

關鍵字: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臥床休息、血壓變化

(8)

V Abstract

Title of Thesis: Effects of Time Course of Bed Rest o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stitution: Graduate Institute of Nursing,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uthor: Chao, Kuo-Ping, MSN

Thesis directed by: Tsai, Jen-Chen, Ph.D., Profess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ime course of bed rest on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 sample of 86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completed this repeated measurement study in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a teaching hospital in northern Taiwan from September 2007 to November 2007. We measured each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every 10 minutes for a period of 90 minutes. During the 90 minutes of bed rest, the Numeric Rating Scale and State Anxiety Inventory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patients’ pain and anxiety.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Mixed Model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bed rest. (2) In our final mixed model analysis, time and age affect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hile time, age, gender and anxiety affecte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3) After adjusting for related

factors. The systolic pressure became stable after thirty minutes’ bed rest. The

(9)

VI

diastolic pressure also became stable after twenty minutes’ bed rest.

According to the data, we suggest that for those high blood pressure patients, it may be a better way to follow the blood pressure thirty minutes after bed res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whether a treatment for the hypertension is needed. We hope that can provide further knowledge basis for emergency nursing.

Key word: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in, bed rest,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s

(10)

VII 目錄

頁數 致謝………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目錄………Ⅶ 圖表目次………Ⅹ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4

第二章 文獻查證...5

第一節 高血壓...5

第二節 臥床對於血壓的影響...23

第三節 名詞定義...25

第四節 研究架構...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29

(11)

VIII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所...32

第三節 研究測量方法及工具...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38

第五節 資料統計分析...41

第四章 分析與結果...42

第一節 病患基本資料...43

第二節 病患於不同臥床期間之血壓變化...47

第三節 相關因素對病患於臥床期間血壓變化之影響...60

第四節 調整相關因素後病患於臥床期間血壓之變化...63

第五章 討論...73

第一節 急診求診血壓偏高病患於臥床期間血壓變化相關因素之 影響...73

第二節 調整相關因素後病患於臥床期間達到穩定血壓值的時間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結論...78

第二節 研究限制...78

第三節 護理應用之建議...79

(12)

IX

參考資料...80

中文部分...80

英文部分...81

附錄 頁數 附錄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同意函………93

附錄二. 授權書………94

附錄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研究用人體檢體採集及 受訪者同意書 ………95

附錄四. 基本資料表………97

附錄五. 疼痛及情境焦慮量表………98

附錄六. 血壓測量記錄表………99

(13)

X 圖表目次

圖目次 頁數 圖一 臥床時間對急診血壓偏高病患之血壓影響及其相關因素概念

架構………28

圖二 研究設計圖………31

圖三 資料收集過程………40

圖四 病患於不同臥床時間其平均收縮壓變化………50

圖五 病患於不同臥床時間其平均舒張壓變化………56

(14)

XI

表目次 頁數

表一 病患基本資料分析………45

表二 病患疾病屬性………46

表三 不同臥床期間其收縮壓的變化………49

表四 不同時間點平均收縮壓之事後比較………51

表五 不同臥床時間其舒張壓的變化………55

表六 不同時間點平均舒張壓之事後比較………57

表七 單一因子對病患臥床期間收縮壓變化之影響………61

表八 單一因子對病患臥床期間舒張壓變化之影響………62

表九 相關因素對病患臥床期間收縮壓變化之影響………65

表十 病患臥床期間平均收縮壓之事後比較(調整相關因素後)…66 表十一 相關因素對病患臥床期間收縮壓變化之影響………69 表十二 病患臥床期間平均舒張壓之事後比較(調整相關因素後)70

(15)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高血壓已連續五年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前十名;每年高血壓病患 死亡的人口數亦由民國89 年 1602 人,增加到 94 年 1891 人(行政院衛 生署,2007)。血壓持續增高會造成腦血管意外、心臟病及腎臟疾病等合 併症,導致病患死亡機率增加(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2003; Whitworth, 2003; Whitworth & Chalmers, 2004)。

當病患至急診求醫時,檢傷站護理人員依病患嚴重度給予檢傷分 級,作為醫療處置的根據,而測量生命徵象是最首要的項目,病患血壓 則是重要的指標之一。影響血壓的因素眾多,包括疾病因素、情緒、運 動、藥物及測量姿勢等(Hartley, Lovallo, & Whitsett, 2004; Pincomb, Lovallo, Passey, & Wilson, 1988; Sung, Lovallo, Pincomb, & Wilson, 1990),均可能影響急診醫師對血壓偏高病患的處置。

依據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Ⅶ(JNC-Ⅶ)會議中建議,當我們對 所測得的血壓有疑問時,應在至少5 分鐘後立即測量(Chobanian et al., 2003),但也有研究指出最好 3~5 分鐘時再測量一次(Pickering et al., 2005a)。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隨著病患臥床的時間增加,血壓仍會持續 下降,Sala、Santin、Rescaldani 及 Magrini(2006)針對未加以治療的原

(16)

2

發性高血壓病患,使其採坐姿休息16 分鐘,結果發現有 75%病患的血壓 會在10 分鐘內下降。亦有研究顯示,臥床後 60~80 分鐘期間所測得血 壓值才能反映病人真實之血壓,如此的血壓值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在高血 壓治療的指引(Dieterle, Schuurmans, Strobel, Battegay, & Martina, 2005)。

目前臨床上,對於再次測量血壓的時間依據JNC-Ⅶ及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標準,應於 5 分鐘左右再次測量,但在急診室中,

病患症狀嚴重度被建議優先考量,當血壓低於180/100 ㎜ Hg 時,其檢傷 分級被定位為第三級,表示30 分鐘內處理即可,醫師會先處理病患症狀,

之後要求護理人員再次測量血壓,當測量的血壓值達到高血壓急症(血 壓大於180/110 ㎜ Hg)會積極以藥物治療並會診心臟科醫師;當再次測 量之血壓高於正常值(140/90 ㎜ Hg)但未達到高血壓急症時,則建議於 心臟科門診追蹤。因此病患需要休息多久之後所測量的血壓才能代表其 人穩定的血壓狀態呢?學者建議,於急診室測量病患血壓時需排除病患 的焦慮狀況及極度疼痛情形造成血壓的影響(Fleming, Meredith, & Henry, 2005)。在急診病患焦慮及疼痛程度與血壓變化的相關性研究中,卻沒有

顯著的差別。在有限的文獻中,並無一致的結果可供參考,目前國內亦 無相關的研究。

本研究根據文獻及臨床觀察,採重複測量法,來觀察臥床時間對急 診血壓偏高之病患血壓的影響,並分析臥床病患的血壓於何時達到穩

(17)

3

定,以及在調整相關因素後對血壓的影響。期望藉由此研究,能協助醫 護人員及早偵測急診求診中血壓偏高病患穩定的血壓值,進而使病患能 接受適當的醫療處置,以減少合併症的發生;並針對國內急診病患血壓 測量及臥床時間的標準提出建議,作為臨床急診護理人員照護之參考。

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是針對急診求診之血壓偏高病患:

1. 瞭解臥床時間對其血壓的影響。

2. 調整相關因素後,血壓值於臥床期間達到穩定的時間。

(18)

4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 病患在臥床期間其血壓變化為何?

2. 調整相關影響因素後,病患血壓於臥床期間何時達到穩定?

(19)

5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文獻查證將分成兩部分加以討論:高血壓及臥床對血壓的影響之相 關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節 高血壓 一、 高血壓之定義:

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於 2003 年將高血壓定義為血壓大 140/90 ㎜ Hg 以上。另 JNC-Ⅶ(2003)將高血壓加以分類:收縮壓介 120~139 ㎜ Hg 或舒張壓介於 80~89 ㎜ Hg 稱為高血壓前期;當收縮壓 大於或等於140 ㎜ Hg 或舒張壓大於或等於 90 ㎜ Hg 為高血壓,對於高 血壓又可分為兩期,第一期高血壓為收縮壓介於140 至 159 ㎜ Hg 或舒張 壓介於90 至 99 ㎜ Hg,大於第一期之高血壓稱為第二期高血壓。依據 JNC-

Ⅶ(2003)的建議,測量血壓時應於重複測量兩次後,取其平均值,以 診斷有無高血壓(Chobanian et al., 2003)。隨著血壓上升,心血管意外機 會愈高(Whitworth, 2003)。

二、 血壓的測量

血壓的測量可分為直接及間接測量。直接測量法是將留置針置入個 體動脈內,藉由在血管內所感應到壓力,利用電腦螢幕軟體分析並顯示 壓力之數值,臨床上應用於手術中或重症病人身上。其優點是可持續測 量血壓,缺點為侵入性、易感染及形成血栓,無法廣泛應用於病患身上

(20)

6

(王等,2005)。間接測量法可分為水銀血壓計、無液氣壓型血壓計及電 子血壓計,其原理為利用氣囊充氣導致血流受阻,放氣時血流高於氣囊 壓力導致擾流(turbulent)產生聲音(稱為 Korotko sound),當氣囊放氣,

血流回復時,聲音消失,當聲音出現及消失分別代表收縮壓(Systolic Pressure)及舒張壓(Diastolic Pressure)(Pickering et al., 2005a)。其優點 為非侵入性,不會造成感染的危險,可廣泛應用於臨床(中華民國重症 醫學會,2000)。

依據JNC-Ⅶ(2003)建議,測量血壓時之準備包括:測試者、血壓 計及受測者(Chobanian et al., 2003)。以下分別敘述之:

(ㄧ)測試者

測試者必須加以訓練,以減少測量時的誤差,同時需要具備視 力、聽力及眼耳手的協調(AHA, 2003),包括:

1.視力:能清楚看見三尺以內距離水銀柱的上昇及下降。

2.聽力:足以聽見 Korotko 聲音的出現及消失。

3.眼、耳、手的協調:使用水銀血壓計及無液氣壓形血壓計時,

測試者須先以手指觸摸,確認肘窩動脈位置,再將聽診器膜面 置於搏動處上方,充氣於聽不到聲音時,再充氣加壓30 毫米 水銀柱高後,緩慢以每秒下降2~3 毫米汞柱的速度放氣,直 到聽到Korotko 聲音的出現及消失後完全放氣(Pickering et al.,

(21)

7 2005a)。

(二)血壓計

血壓計的組成包括壓脈帶、氣囊及水銀柱。

1.壓脈帶:依據 AHA(2004)的建議,充氣囊袋(Inflatable bag)

的長度應為袖套(Cuff)的 80%或手臂圓周寬的 40%,袖套長度必 須足以環繞肢體。未測量時袖套應為放氣狀態。

2.氣囊:目的是將充氣囊充氣,產生壓力壓迫動脈產生阻斷局部

血液通過。每次充氣使水銀上昇約10 毫米汞柱,再以每秒下降 2~3 毫米汞柱的速度放氣。

3.水銀柱:包括水銀及水銀柱。水銀柱應垂直而無破損,水銀量 在氣囊未充氣下,水銀應在零點。

(三)受測者:

受測者如採坐姿背部須有支托,雙腳勿交叉。測量部位的衣著宜 寬鬆勿拘束,手臂放輕鬆,圍繞上臂的袖套要均勻束緊,血壓計及 手臂測量部位應與心臟位置相同高度。測量血壓以前,受測者應該 充分休息,可靜坐5 分鐘以後才測量,避免因運動、尼古丁使用、

手臂姿勢、肌肉張力、膀胱擴張及環境噪音和溫度對個案的影響

(Pickering et al., 2005a)。

三、 影響血壓的因素

(22)

8

決定個體血壓最重要的因素是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及周邊血管 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其他影響血壓的因素有情緒、進食、運動、

環境溫度、懷孕、藥物、姿勢快速改變,睡眠等(Ganong, 2005)Pickering 等(2005)建議在測量急診病患之血壓尚須考慮臥床休息時間、藥物治 療及急性疾病狀態對其血壓的影響。以下針對影響病患之相關因素,包 括:基本屬性、生理狀態、焦慮狀態、藥物治療及生活型態,分別加以 敘述之。

(一) 基本屬性:

年齡及性別對血壓的影響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結論。Watson 等(1980)

針對26 名無合併症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面對壓力的 程度及身體活動強度為主要引起血壓變化之因素,且與肥胖相關,但與 年齡、性別及種族則沒有相關。

不同性別之個體面對刺激時的血壓變化也不同(Lawler, Wilcox, &

Anderson, 1995; Weinberger, Fineberg, & Fineberg, 2002; Zanchetti et al., 2005)。Lawler 等人(1995)以 64 位男性與 55 位女性為對象,分析不 同性別面對壓力時的血壓變化,利用心算、電視遊樂器及回憶生氣事件 會談等方法,測量研究對象歷經壓力時的血壓變化,結果發現,男性在 面對壓力時,其收縮壓較女性為高。另有學者觀察18,326 位 46~59 歲婦 女之血壓變化,發現停經後婦女之收縮壓、舒張壓均高於停經前及停經

(23)

9

時期婦女的血壓,且女性血壓的增加與停經相關而非年齡(Zanchetti et al., 2005)。Weinberger 等人(2002)以 272 位 33 至 80 歲的受測者為對象,

其中71%之研究對象目前為高血壓病患,經由非侵入性手指皮膚感應器 測量受測者之脈搏搏動方式(noninvasive measures of vascular compliance by pulse wave analysis),藉由儀器顯示出的震幅大小分析血管順應性,結 果發現所有高血壓個案及正常血壓女性受試者中,年齡越高其血管順應 性越低,血壓也愈高。

然有研究顯示,血壓數值會隨者年齡增加(Kotsis et al., 2006; Martins, Nelson, Pan, Tareen, & Norris, 2001)。Martins 等人(2001)觀察 18 歲以 上未加以治療之高血壓病患,包括6,635 位男性與 7,189 位女性,結果發 現,在年齡小於45 歲之成人中,男性收縮壓及脈搏壓高於女性,年齡大 45 歲呈現相反的結果。Kotsis 等(2006)針對 1,596 位年齡由 10 歲至 87 歲之邊際性高血壓病患,測量其 24 小時血壓值,結果發現青春期的女 生其24 小時血壓值無論是收縮壓、舒張壓或是平均動脈壓均大於男生;

青壯年(20~60 歲)族群比較下,男性的 24 小時之收縮壓、舒張壓及平 均動脈壓數值大於女性;年齡在60 歲至 70 歲的族群中,女性的 24 小時 平均血壓值、收縮壓及舒張壓大於男性;當年齡大於70 歲時,男性的 24 小時平均血壓值、收縮壓及舒張壓大於女性。結論指出,無論是24 小時 平均收縮壓(r= .24, p< .0001)或是收縮壓(r= .13, p< .0001)皆與年齡

(24)

10

呈現正相關,而性別與年齡之間血壓值的差異,是由於雌性激素及雄性 激素接受器在心肌細胞上的直接調控心臟肌肉而導致的血壓變化。

根據以上研究顯示,男性的血壓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但女性則主 要以停經期為分界,停經後血壓隨者年齡增加而上升。因此,本研究將 年齡與性別納入研究分析之變項中。

(二) 生理狀態:

一般而言,身體姿勢會因重力影響而導致個體血壓的變化(Ganong, 2005)。在靜態狀況下,收縮壓測量值於平躺時高於直立姿勢,舒張壓則 反之;而姿勢對血壓的影響,是由於神經血管(neurovascular mechanisms)

速調適,導致初期代償現象(Stewart, 2002)。依據 AHA 的標準,當姿勢 由仰臥快速轉為站姿時,三分鐘內收縮壓下降大於20 ㎜ Hg,舒張壓下 降大於10 ㎜ Hg 以上稱之為姿勢性低血壓(Pickering et al., 2005a),臨床 上可讓受試者的頭部由原先水平姿勢突然抬高60 度,做為替代診斷是否 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方式。當身體由水平姿勢突然增加角度到直立姿勢 時,因重力關係,血液積聚下半身,使得回心血量暫時減少,血壓下降,

患者出現頭暈、噁心、意識改變情形,心臟及頸動脈壓力接受器啟動,

心跳加速(Pickering et al., 2005b)。

Stewart(2002)以 13-19 歲共 23 名健康青少年為對象,將其分配至 頭部抬高35 度及 70 度兩組,結果發現當個案身體姿勢由仰臥,以頭高

(25)

11

階梯試驗(Head-up tilt test)快速變為 70°組時,其血壓降低大於 20 ㎜ Hg,同時出現相關症狀,包括頭重腳輕感及噁心感,但身體姿勢由仰臥 快速變為35°時平均動脈壓並不會改變,這種現象約在 1 分鐘內消失。另 有研究以14 名慢性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病患為對象,在頭 高階梯試驗80°(使病患於臥床時,突然改變其頭部姿勢,由 0°抬高至 80°),每2 分鐘檢查血壓,發現 10-15 分鐘時,病患明顯出現血壓下降、

心跳上升情況(Ingemansson, Holm, & Olsson, 1998)。Luukinen、Koski、

Laippala 及 Kivela(1999)指出姿勢快速改變是一個生理上的刺激,與神 經血管的活性相關交感神經活化及迷走神經活性抑制相關,造成短暫生 理反應。

文獻提到疼痛與血壓的關係。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在中腦導水管周圍 灰質區域(periaqueductal grey area; PAG)對疼痛的調節與血壓控制是一 個重要的區域(Depaulis, Pechnick, & Liebeskind, 1988)。有學者於 16 位 慢性疼痛病患之PAG 周圍施予手術,於手術前、手術後及手術一年後分 別以疼痛視覺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s; VAS)及 McGill 疼痛問卷評估 其疼痛知覺及血壓變化情形,並以電刺激深入腦部的PAG 喙狀區,檢視 血壓調節情形,研究發現止痛的深度是由大腦深部的PAG 喙狀區所引 發,並且與顯著的動脈血壓降低有關(Green et al., 2006)。

Marco 等學者(2006)針對腎結石、心肌梗塞、小腸阻塞、骨折、燒

(26)

12

燙傷壓碎性傷害、刀傷、截肢、結膜擦傷及脫臼等急性疼痛共1,063 位病 患進行觀察,結果發現病患之生命徵象與疼痛分數沒有顯著的關連。

Fleming 等人(2005)針對急診室輕度等級檢傷病患,於檢傷時測量初次 血壓,五分鐘後測量第二次血壓,將兩次血壓平均後與其疼痛程度比較,

結果發現收縮壓值在140 ㎜ Hg 或平均動脈壓在 90 ㎜ Hg 以上的 765 位 血壓高的病患中,疼痛程度與病患的平均動脈壓的變化並沒有相關

(r=- .02),但疼痛分數為 10 分時,相較於 0~9 分病患,平均動脈壓上

8.4 ㎜ Hg(p< .10),表示當病患處於極度疼痛時,血壓值才會受到 影響。

另有學者分析129 位病患於接受侵入性醫療程序期間的疼痛與血壓 之變化,執行醫療程序期間每15 分鐘及醫療程序結束時分別以 0~10 分 量表測量疼痛情形及血壓,結果顯示無論是基礎血壓值或血壓的變化皆 無法有效的預測疼痛的程度(Logan, Sheffield, Lutgendorf, & Lang, 2002)

依據以上有限文獻顯示,疼痛程度與血壓改變的關聯性並沒有一致的 結論,即使在侵入性醫療措施時,輕度或中度的疼痛並不會影響血壓的 表現,僅在病患極度疼痛時,有血壓上升的情形。過去的研究中,病患 疼痛的程度對血壓變化的影響結果不ㄧ,因此本研究擬在病患臥床時測 量一次病患疼痛程度,以確認疼痛程度對不同的臥床時間血壓變化的影 響。

(27)

13

(三) 焦慮狀態:

焦慮狀態對於血壓會造成影響(Chaves & Cade, 2004; De Jong, Moser, An, & Chung, 2004; Jhalani et al., 2005; Watkins, Blumenthal, & Carney, 2002);而焦慮為急診病患常見的現象之一,Byrne 與 Heyman (1997)

針對急診病患的焦慮狀態進行研究,以96 位急診病患進行研究,將其疾 病嚴重程度區分為輕微及嚴重病患(不包括接受急救的病患),利用質 性研究歸納出急診病患最關切議題共29 題,以問卷了解病患對於這些項 目是否感受到焦慮,並將焦慮議題與年齡、性別和疾病嚴重度加以分析,

結果發現,急診病患平均每人有6.9 個項目感到焦慮,其中女性對於不能 穿衣服接受檢查感到焦慮之比例顯著高於男性(p= .01),對於醫師無法 檢查出不舒服的來源而感到焦慮項目年輕男性高於女性(p= .01),疾病 程度嚴重者較常出現焦慮(p= .001)。

鄒、留及葉(2005)針對 180 位急診觀察室之病人,以問卷調查其焦 慮情況,並比較年齡、性別、疾病及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與焦慮程度 關係,且將其研究結果與中國行為科學中一般民眾之焦慮常模比較,結 果顯示,急診觀察室病患之焦慮程度(34.01±7.68)大於常模之焦慮程度

(29.78±0.46)(p<.05),急診觀察室中病患 20 歲以下及 60 歲以上之 病患焦慮程度較高,女性的焦慮程度高於男性(p< .05),不同疾病種 類與其焦慮程度無顯著差異(p> .05),病患對本身疾病了解程度與其

(28)

14 焦慮程度亦無顯著差異(p> .05)。

Olsson 及 Hansagi(2001)以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方式,了解急診 病患重複就診之原因,會談10 名過去一年中就診 6 到 17 次之病患,根 據內容分析法分析會談資料,其結果顯示,病患重複就診之原因有1.感 受到如同威脅生命般的疼痛或其他症狀,2.排山倒海的焦慮迫使他們至急 診尋求協助,3.沒有被告知明確的診斷。

在血壓與焦慮相關性研究中,De Jong 等人(2004)比較急性心肌梗

塞住院病人54 位、門診慢性心臟衰竭病患 32 位及健康志願者 31 位之焦 慮程度及其與心跳和血壓變化之間的關係,以焦慮簡明症狀量表(the Brief Symptom Inventory; BSI)中的焦慮次量表為測量工具,結果發現,

焦慮程度與心跳及血壓沒有相關,在急性心肌梗塞(r=- .23, p< .05)及 健康族群中(r=- .27, p< .05),其焦慮程度愈高,收縮壓愈低,結論指 出,服用β抑制劑、適應現象及複雜的生理現象(如疼痛狀況、體液容 積改變)造成了焦慮程度與血壓變化相關性未如傳統研究的結果。

從過去的文獻中,並未發現病患之焦慮程度對血壓改變有所影響,過 去研究對於焦慮的程度僅測量一次,本研究擬於臥床開始測量病患一次 焦慮狀態,以了解不同的焦慮程度對血壓變化的影響。

(四) 藥物治療

在血壓控制藥物治療方面,常見有利尿劑、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

(29)

15

BB)、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轉化酶抑制劑

(Concert Enzyme Inhibitor; ACEI)及血管收縮抑制劑 (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Inhibitor; ARB)(Chobanian et al., 2003; Whitworth, 2003),其對 血壓的影響分述如下:

(1)利尿劑:分為三大類:thiazide 及 thiazide 相關的利尿劑,

主要為抑制遠端曲小管對氯、鈉及水分的再吸收,並促進氯、鈉及水 分的排出;保鉀型利尿劑阻斷腎小管上醛固酮(Aldosteron)效益,

造成鈉及水的排出;環形利尿劑抑制亨利氏環及遠端區小管對鈉及氯 的再吸收。結果造成水分排出增加,心臟的前負荷減少,鈉離子降低 導致心跳速率降低,繼而降低血壓,利尿劑可以減少體液容積,以減 少心臟負荷,建議使用在左心室射出量(Ejection Fraction; EF)小於 40%的病人(Chobanian et al., 2003)。

(2)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 BB):為交感神經阻斷劑之一。

交感神經系統活性會經由刺激心臟、周邊血管及腎臟系統,造成心臟 做功增加、心跳速度增加及心輸出量增加、血管阻力增加及水分滯留

(Oparil, Zaman, & Calhoun, 2003)。BB 阻斷β接受器作用,減少末 端血管阻力、心臟作功及心跳速率,使血壓降低。

(3)鈣離子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 CCB):鈣離子在 心肌收縮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在整個週期中包括4

(30)

16

期:第 0 期表示鈉離子由細胞外流入細胞內的去極化期,第一期表示 快速去極化,此時鈉離子不再進入,第二期為平原期,此時鈣離子流 入,第三期為快速去極化晚期,此時鈣離子不再流入,鉀離子流入,

直至第四期為基礎期。CCB 減少鈣離子穿過膜細胞流入心臟傳導系 統,導致電器生理降低,造成心跳速度及心收縮力降低。JNCⅦ(2003)

建議,如果病患有氣喘、呼吸道疾病無法使用BB 時,建議使用 CCBs。

(4)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cert Enzyme Inhibitor; ACEI):人體腎臟之近腎絲球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JG cell)分泌腎素(renin),腎素將血管收縮素原轉變為血管收縮素

Ⅰ(AngiotensionⅠ),由肺部產生的轉化酶(ACE)將 Angiotension

Ⅰ轉化成AngiotensionⅡ。而 AngiotensionⅡ為一種強力血管收縮劑,

使血壓上升。ACEI 作用在阻斷 AngiotensionⅠ轉化成 Angiotension

Ⅱ,以達到降低血壓的功效,及減少因心血管合併症死亡的發生率

(Chobanian et al., 2003)。

(5)血管收縮素原Ⅱ接受器抑制劑(AngiotensionⅡReceptor Blocker; ARB):ARB 阻斷 Renin-Angiotension-Aldosterone(RAA)

系統,減少血管收縮效應,水分滯留減少以降低血壓(Beevers, Lip, &

O'Brien, 2001)。對於慢性腎臟疾病族群,建議使用 ACEIs 及 ARBs 以減少慢性腎臟疾病惡化至腎病末期(End Stage Renal Disease;

(31)

17

ESRD)(Chobanian et al., 2003; Whitworth, 2003)。

(五) 生活形態:

生活形態例如:進食、咖啡因、飲酒、抽菸及運動習慣均可能影響個 體的血壓,以下分別加以探討之。

1.進食情況:用餐時,血液於腸胃道循環增加,導致血液在心、

肺及腦循環減少,造成血壓下降,常見於高血壓病患及神經功能障礙 病患。一般研究中,將餐後血壓下降定義為餐後二小時內收縮壓下降 大於20mmHg(Kohara et al., 1998; Puisieux et al., 2000;

Puvi-Rajasingham & Mathias, 1996; Trofimiuk, Huszno, Golkowski, &

Szybinski, 2003a, 2003b)。這些族群包括:老人(Puisieux et al., 2000)、

高血壓病患(Kohara et al., 1998)、糖尿病病患(Trofimiuk et al., 2003a, 2003b)及自主神經失調者(Puvi-Rajasingham & Mathias, 1996)。

Kawaguchi、Nomura、Miyajima、Nakaya、Mouri 及 Ito(2002)比較 20 位年輕人(平均 25.6±5.6 歲)與 20 位老年人(平均 78.3±5.6 歲)

在餐後血壓下降情形,研究發現年輕人餐後之血壓心跳與餐前比較並 無明顯差別,但是其血液中之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濃度有增加 的情形。

2.咖啡因:咖啡因(caffeine)會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昇及心臟 刺激作用。Sung 等(1990)採雙盲實驗設計針對 34 位健康且血壓正

(32)

18

常的年輕男性,均進行仰臥踩腳踏車運動,最多一小時為限,再將其 分配予咖啡因(caffeine)3.3 mg/kg 組及安慰劑-控制組兩組,結果發 現,給予caffeine 組,其收縮壓、舒張壓及周邊阻力增加(p< .001),

但心搏出量或心輸出量不受影響。亦有學者比較健康老人及年輕人飲 caffeine 及安慰劑飲料後之血壓變化,於飲用後每隔 15 分鐘測量 其血壓共三次,發現飲用caffeine 組,血壓高於其基礎血壓值(p< .01)

(Arciero, Gardner, Benowitz, & Poehlman, 1998)。另一研究比較有

(n=20)無(n=14)高血壓家族史的健康男性對於 caffeine 與安慰劑 在血壓方面的影響,發現使用caffeine 後兩組舒張壓均會上升,此研 究顯示不論有無家族史,caffeine 對於個案血壓均會造成影響

(Pincomb, Wilson, Sung, Passey, & Lovallo, 1991)。Pincomb 等學者

(1988)研究年齡 20~36 歲無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之健康族群,比 較給予caffeine 與安慰劑對其血壓的影響,發現給予 caffeine 組,其 收縮壓及舒張壓與給予安慰劑組之血壓顯著不同(p< .01),給予 caffeine 組之血壓顯著高於給安慰劑組之血壓。Hartley 等人(2004)

比較性別不同對caffeine 及安慰劑在心臟血管之反應,結果發現男女 性別對caffeine 在血壓控制的機制不同,男性主要是因血管阻力上升

(p< .001)而血壓上昇;女性則是因心臟搏出量上升(p< .001)繼而 心輸出量上升(p< .001)。

(33)

19

根據以上研究報告結果可得知,caffeine 對於血管阻力及心收縮 力的影響,會直接反應在血壓上,長期使用時造成慢性或急性的血壓 影響。依據JNCⅦ的建議,使用含咖啡因飲料應於 30 分鐘後再次測 量血壓(Chobanian et al., 2003)。

3.飲酒:依據 JNCⅦ的指引,每天飲酒在 30 ㏄以下,有助於血 壓控制(Chobanian et al., 2003)。酒精對血壓所產生急性反應的研究 相當廣泛,Ryan、Butler 及 Howes(2001)針對 98 名平均年齡 47.9±

9.7 歲之男性,平均每週飲酒 315 克的情況下,測量其平躺時之血壓,

結果發現,飲酒量與收縮壓上升有顯著的正相關,但與舒張壓沒有明 顯相關。Kojima 等(1993)將 21 位習慣性飲酒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

分為兩組,分別使用酒與相同卡路里的飲料做為控制,在餐前及餐後 2 小時測量血壓,比較兩組血壓之變化,結果發現,飲用兩種飲料後 皆會出現血壓下降情形,但是飲酒所產生的血壓降低顯著高於使用相 同卡路里飲料明顯升高。Maheswaran、Gill、Davies 及 Beevers(1991)

575 位健康個案為對象,觀察其一週內飲酒對血壓的影響,將其區 分為3 天內喝酒及 4~6 天內喝酒兩組,其中 3 天內喝酒者血壓顯著 高於4~6 天內喝酒組。另有學者針對 316 位 18 至 26 歲且有飲酒習 慣的成年人,將其分成為戒酒、每天喝1 種酒、1~2 種酒、2~3 種 酒及3 種酒以上五組,每隔 3 週探訪一次,測得血壓共 3 次,研究發

(34)

20

現,每天喝1~2 種酒的成年人收縮壓較低,經過年齡、性別及身體質 量指數調整後,發現喝三種酒以上的成人血壓高於其他組別(Gillman, Cook, Evans, Rosner, & Hennekens, 1995)。在日本,學者以 306 位男 性工作者為對象,觀察酒精對其血壓之影響,結果發現每天飲用30 克或以上的酒精者,其收縮壓明顯高於無飲酒習慣或每天使用30 克 以下酒精的男性工作者(Wakabayashi, 2005)。另有學者以 2,179 位 40~54 歲男性工作者為調查對象,將其飲酒習慣分為每天喝酒、經 常喝及每月喝一次酒三組,以5 歲做年齡間距,比較年齡與飲酒狀態 對於血壓的影響,結果在45~54 歲族群中,每天喝酒及經常喝酒族 群與收縮壓升高有關,40~44 歲經常喝酒與舒張壓明顯增加,結論 顯示,45~54 歲正常血壓的男性工作者,習慣性飲酒與收縮壓增加 呈線性關係(Okubo, Miyamoto, Suwazono, Kobayashi, & Nogawa, 2001)。

根據以上研究可知,飲用酒精可導致個體血壓下降的急性反應,

適當的飲酒量有助於控制血壓,但長期過量的使用或飲用多種酒類會 導致血壓上升。所以,本研究過程中將禁止個案飲酒並對個案以往飲 酒史應加以分析。

4.抽菸:抽菸會造成人體動脈血壓的立即增加(Di Carlo &

Ippolito, 2003; Fogari et al., 1996; Freestone, Yeo, & Ramsay, 1995)。

(35)

21

DiCarlo 及 Ippolito(2003)對於 50~60 歲之有無高血壓個案兩組各 10 名,研究其抽菸對血壓的反應,請個案連續抽 4 支菸,分別在未 抽菸時、每支菸後及最後一支菸的60 分鐘後測量血壓,研究發現,

從第一支菸起血壓即會上升,其後的三支菸使用後血壓上升明顯,兩 組個案的血壓均會增高,高血壓病患尤其明顯。另有學者分析6 位高 血壓病患 於抽菸後血壓的反應,在抽菸 90 分鐘後測量其血壓,研 究發現血壓上升(Freestone et al., 1995)。Forgari 等(1996)以 7,109 位男性為對象,年齡由18~60 歲,其中 3,872 人有抽菸史,研究者 將個案年齡層區分為18~30 歲、31~40 歲、41~50 歲及大於 50 歲 4 組,測量其血壓及心跳,研究發現,無論哪一組,有抽菸史的男 性其收縮壓和心跳明顯高於未抽菸者,但有抽菸史的男性舒張壓顯著 低於未抽菸者組。依據JNCⅦ建議,抽菸者在抽菸後 15 分鐘血壓會 回到基準值,因此,建議於30 分鐘後再測量血壓(Chobanian et al., 2003)。

5.運動習慣:運動會刺激個體交感神經,增加心跳、心搏出量而 使血壓上昇,運動過後因周邊血管擴張,血壓下降(Ganong, 2005)。

Watson 等人(1979)觀察 26 位無合併症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現,身 體活動狀況及長期的臥床休息均會影響血壓。 Izdebska、Cybulska、

Sawicki、Izdebski 及 Trzebski(1998)比較 8 位輕度高血壓及 9 位正

(36)

22

常血壓之個案,於個案進行中等強度運動20 分鐘後測量其血液動力 學的改變,發現輕度高血壓族群在運動後60 分鐘平均收縮壓、舒張 壓、總周邊阻力及局部血流阻力降低;而正常族群於運動後20 分鐘 除了總周邊阻力明顯下降外,收縮壓、舒張壓及局部血流阻力降低情 況不明顯。另有學者觀察25 位正常血壓及 21 位高血壓成人在運動後 24 小時血壓變化,發現收縮及舒張壓同時降低,但收縮壓下降時間 較舒張壓持久(Wallace, Bogle, King, Krasnoff, & Jastremski, 1999)。

在一篇回顧23 篇研究的文獻報告中指出,包含 12 個正常血壓及 22 個高血壓之個案在做完有氧運動過後,無論是白天、夜晚或24 小時 之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明顯降低(p= .003, p= .005, p= .001)(Pescatello

& Kulikowich, 2001)。依據 JNCⅦⅡ的建議,運動後應休息 30 分鐘 後,再次進行血壓測量(Chobanian et al., 2003)。

由以上文獻得知,在急診求診病患中可能影響其血壓變化之因素 除人口學資料外尚包括、姿勢變化、疼痛程度、焦慮狀態、使用酒精、

咖啡因飲料及尼古丁及身體活動狀況等,然而,文獻中並未提及這些 因素對血壓的影響是否因病患的臥床時間的長短而有所不同,所以本 研究擬就此部分加以探討。

(37)

23

第二節 臥床對於血壓的影響 一、 臥床對於健康成人血壓的影響

在文獻查證的過程中發現,僅有兩篇研究提出臥床對於健康成人血 壓上的影響,其結果發現在14 位健康的自願者經絕對臥床休息 21 天後,

其平均收縮壓由137+5mmHg 降至 116+4mmHg(Takenaka et al., 1994)。

一篇針對32 位健康者,探究在不同臥位對血壓變化的影響,以不同的臥 位十分鐘(側臥、平躺及垂頭仰臥式),測量其血壓值,結果顯示,左右 側臥90 度之血壓值顯著低於平臥或垂頭臥位(Jones & Dean, 2004)。

二、 臥床對於血壓偏高患者的影響

臥床時間對血壓變化的影響相關研究有限,Sala 等(2006)將 55 名 未治療的高血壓病患分為兩組,實驗組(n=27 人)採坐姿 16 分鐘,對照 組(n=28 人)則先臥床 42 分鐘後,採坐姿 16 分鐘,從病人採坐姿後的 16 分鐘內,每兩分鐘測量一次血壓,共進行 9 個時間點的測量,研究發 現實驗組於坐姿休息的16 分鐘內,收縮壓平均下降 11.6mmHg,舒張壓 則下降4.3mmHg,而對照組在坐姿 16 分鐘期間,收縮壓僅下降

1.8mmHg,其血壓值的變化並未達到統計上的意義,而此研究中,對於 對照組臥床期間並未進行血壓的測量,臥床時間對血壓的影響無法被觀 察。是否因對照組先臥床,血壓已大幅下降,造成其後採坐姿時,血壓 下降不明顯,此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38)

24

此外,Dieterle 等學者(2005)針對血壓偏高之急診病患(於入急診 時,血壓大於160/100 ㎜ Hg)進行研究,隨後將病患分成兩組(未知有 高血壓15 位,已知有高血壓但未加以治療病患 26 位),病患先採平躺姿 勢共兩小時,每五分鐘(24 個時間測量點)進行血壓測量,並於病患出 院後進行一次血壓測量,結果發現,自平躺開始之10 到 20 分鐘,兩組 收縮壓明顯下降(p< .01),舒張壓則沒有差異血壓測量完畢後發現,其 中分別有7 位未知有高血壓病患及 5 位已知有高血壓病患血壓達到標準 值(低於140/90mmHg),研究者建議,要區別高血壓及正常血壓最佳時 間是在病患入急診臥床後60(p< .05)至 80(p< .01)分鐘,對於血壓大 160/105mmHg 以上之病患其敏感度達 90%以上。

在急診中,血壓值為病患檢傷分類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急診病患多 在突發狀況下進入急診求診,血壓的測量是立即性的,在此時所測得的 血壓之可信度就有待商確。就上述研究中可發現,不同的臥床時間,或 者不同的姿勢對血壓的影響皆有所不同。再者,文獻中多以未治療的高 血壓病患為對象,而急診室的病患病情複雜,臨床上可觀察到有許多病 患為已診斷確認的高血壓病患,但因未按時服藥而入急診,對於這些病 患而言,測量病患血壓的時間及評值也愈形重要。

(39)

25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 急診血壓偏高病患:本研究是指急診求診病患,於檢傷站,利用 Welch-Allyn 血壓計測得第一次血壓≧140/90 ㎜ Hg(收縮壓≧140

Hg 或舒張壓≧90 ㎜ Hg),五分鐘後進行第二次血壓測量,兩 次血壓數值經過平均後,仍≧140/90 ㎜ Hg 者。

二、 臥床時間:指急診求治血壓高病患於急診診察區,經由醫師診視及 執行相關檢查後,於30 分鐘後開始持續臥床 90 分鐘,開始臥床時 先調整頭部姿勢,研究開始期間可更換姿勢,但頭部高度不能在一 秒內快速上升60°,可以自由交談、閱讀書報或睡覺。

三、 血壓穩定:指急診求治之血壓偏高病患,於臥床期間每次測得之血 壓值相比較,經由事後檢定,發現兩次不同時間所測得之血壓值,

p 值> .05,定義為穩定的血壓值。

四、 疼痛程度: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Pain, IASP)之定義,疼痛是一種不愉悅的感覺及情緒經驗,這個 經驗會令個人意識到潛在性或現存性的傷害,或者以表現此傷害的 用語來描述的不愉悅感覺或情緒(IASP, 1986)。本研究將疼痛定 義為一種主觀的、不愉悅的感覺,以疼痛類別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做為疼痛強度的測量。

五、 焦慮狀態:指個人對於緊張和壓力的主觀感受,並呈現出暫時性情

(40)

26

緒反應的活動(Spielberger, 1983)。本研究將焦慮定義為情境性焦 慮,指個人面對的一種暫時性的情緒狀態,並以情境焦慮量表分析 研究對象之焦慮程度。

(41)

2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在觀察病患於臥床期間血壓之變化,並分析血壓到達穩 定的時間與調整相關因素後臥床期間對病患血壓的影響。

(42)

28 基本屬性

年齡、性別、高血壓病史及高 血壓藥物服用狀況、運動習慣

臥床期間 血壓變化

臥床時間對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之影響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架構圖 疼痛程度

焦慮狀態

(43)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探討臥床時間對急診血壓偏高病患血壓影響及其相關因素,

經由調整相關因素後,探討對其血壓變化之影響。以下依研究設計、研 究對象及場所、研究工具、資料收集過程及資料統計分析分別加以敘述。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重複測量方法,針對某醫院急診血壓偏高病患進行收案。病 患若於檢傷站測得第一次血壓≧140/90mmHg,於五分鐘後測得第二次血 壓,兩次血壓之平均值仍≧140/90mmHg 時,研究者即將此病患列為潛在 個案,並將其安排至診察區內,經醫師診察,完成各項檢查程序(平均 約為30 分鐘),確認病患不會有立即性的危險並經醫師同意後,由研究 者向病人解釋研究目的及過程,取得病患口頭同意後協助其填寫研究同 意書。先請病患排空膀胱後,至獨立觀察區域之急診推床上開始臥床,

測量其血壓並圈選疼痛程度及情境焦慮量表,因過去相關研究測量個案 血壓時間最短為16 分鐘(Sala et al., 2006),最長為 120 分鐘,而血壓顯 著下降的時間約在60-80 分鐘(Dieterle et al., 2005)。因此本研究擬使病 人臥床90 分鐘,在病人臥床期間,每隔 10 分鐘測量一次血壓、心跳,

並將所測量的數值逐一記錄,期間並進行基本資料如生活形態、服藥狀 況的收集,第90 分鐘測量血壓值後,由醫師再次評估個案病情以決定將 病患轉回診察室或於觀察室休息。最後將所有資料藉由相關統計方法加

(44)

30 以分析比較。本研究設計如圖二。

(45)

31

(46)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場所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取北部某教學醫院之急診室中,血壓偏高病患 做為研究對象,收案病患需符合以下條件:

一、 年齡大於18 歲,符合 JNC-Ⅶ(2003)定義之高血壓標準者,病患 於檢傷站測得第一次血壓若≧140/90 ㎜ Hg 時,於五分鐘後測得第 二次血壓,其平均值仍≧140/90 ㎜ Hg 時,即符合收案條件。

二、 意識清楚,具有識字能力,可以國台語溝通者。

三、 同意參與本研究,並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條件:包括長期臥床狀態、腎臟末期疾病、糖尿病併發高血壓 者、癌症末期、懷孕、發燒合併寒顫情況、外傷與急性精神病患、

急性冠心症候群(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急性中風、急 性出血、及其他檢傷分類為一級之急診病患。研究期間如病患因病 情需要,由醫師開立醫囑,使用止痛或高血壓治療藥物、無法配合 床上使用尿壺及便盆或必須即刻下床接受檢查,及需立即住院者則 予排除。

本研究預計收集的樣本數,將以前趨研究結果的施測值為參考基準,

並以「樣本數目軟體」,以檢力達到0.8 為原則(盧及林,1996),計算出 所需的樣本數約為37 人,預估收案人數為 50 人。

(47)

33

第三節 研究測量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採客觀血壓測量及結構式問卷調查方式,研究工具含:個案基 本資料表及疾病治療資料表(附錄四)、疼痛程度及情境焦慮狀態評估(附 錄五)、血壓計及血壓監測紀錄表(附錄六)。各研究工具之介紹分述如 下:

一、 基本資料記錄表:

依據研究目的,本資料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及生活形態,包括:運 動習慣、抽菸、喝酒、喝咖啡習慣,疾病特性資料表內容包括高血壓病 史、高血壓治療資料,此次就醫疾病屬性,高血壓藥物治療部分由研究 者以查閱病歷作為依據。年齡:以出生年月日表示,以就診日期減出生 年月日之後的真實年齡為病患的年齡,性別:以身份證或健保卡註明之 性別為主,規律運動習慣:指每週三次或以上之規律運動,抽菸習慣:

指每天數次的抽菸行為稱之,以『包』為計算單位,已戒抽菸習慣是指 連續2 個月以上沒有實質抽菸行為稱之,喝酒習慣:指每天或每週數次 的喝酒行為稱之,以『cc』為計算單位,已戒喝酒習慣是指連續 2 個月

以上沒有實質喝酒行為稱之,喝咖啡習慣:指每天數次的喝咖啡行為稱 之,以『cc』為計算單位,已戒喝咖啡習慣是指連續 2 個月以上沒有實 質喝咖啡行為稱之,確定為高血壓患者:指經由醫師診斷為高血壓之病 患,服用的高血壓藥物:記錄其藥物名稱、使用劑量及方式。

(48)

34

二、情境焦慮狀態記錄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

SAI 是由 Spielberg 等人(1983)所發展,用以描述個體對情境的感 受,包括20 項內心感覺的情境,採 1~4 之 Likert 四分計分法,分別表 示「一點也不」、「有一點」、「頗為」及「非常」四個等級,總分最低為 20 分,最高為 80 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高;其中第 1、2、5、8、

10、11、15、16、19 及 20 題為反向題(Spielberger, Gorshuch, Lushene, Vagg,

& Jacobs, 1983)SAI 內在一致性 Cronbach’s α為 .83~ .92(Spielberger et al., 1983);中文版之情境焦慮量表由鍾與龍(1984)兩位學者共同翻 譯,以隨機抽樣175 位國中生測試信度,其再測信度 r= .74,而內在一 致性Cronbach’s α為 .90,顯示此工具有良好之信度。

三、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數字等級量表普遍用於測量疼痛強度,將一條線區分為十等分,標明 0~10 的等級,0 分表示完全不痛,10 分表示你能想像的最痛狀況,請受 測者圈選出目前疼痛的等級。

Ferraz 等人(1990)評估風濕性關節炎之慢性疼痛病患,將其分為讀

寫與無法讀寫兩組,以VAS(visual analogue scale)NRS(numerical rating scale)及 VRS(verbal rating scale)為疼痛測量工具,於常規性的醫療照 護前後測量病患疼痛程度,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三項工具之信度,

結果發現,能自行讀寫的病患,三項工具在照護前後兩次評估結果之相

(49)

35

關係數分別為, .94、 .96 及 .90,而在不能自行讀寫之病患則為 .71、 .95 及 .82,結論顯示 NRS 有較高的可信度。

Ware、Epps、Herr 及 Packard(2006)比較 FPS-R(Faces Pain Scale Revised)、VDS(Verbal Descriptor Scale)、IPT(Iowa Pain Thermometer)

NRS 四種工具對於輕微認知障礙老人的研究,六十八位平均簡式心智 狀態檢查(Mini Mental Status Exam; MMSE)分數在 23 分以上者,於住 進急性病房時,以四種工具評估對疼痛的感受,結果發現,四種工具建 構效度在 .56 至 .90,再測信度為 .77 至 .89(NRS 為 .87),建議在認 知功能完整的病患使用NRS 測量其疼痛狀態。

Berthier、Potel、Leconte、Touze 及 Baron(1998)針對 290 位急診病 患(200 位是外傷,90 位非外傷病患)比較 NRS、VRS、VAS 三種工具 使用在急診室病患之急性疼痛強度測量,結果顯示,NRS 與 VAS 高度相 關,外傷(r= .80, p< .001);非外傷病患(r= .91, p< .001),NRS 可以 用在約96%的急診就診病患。Bijur 與 Latimer(2003)評估於急診室使 NRS 於急性疼痛上的效度,以 VAS 為校標效度,發現 NRS 與 VAS 高度相關(r= .94, 95%CI= .93- .95),Berthier(1998)等及 Bijur 與 Latimer

(2003)學者建議於急診室使用 NRS 比 VAS 更適合用於急性疼痛的測 量。

(50)

36

四、血壓測量記錄:

1. 血壓測量:血壓之測量是以壓脈帶綁於病患右手上臂,充氣囊袋

的長度為袖套的80%或手臂圓周寬的 40%,袖套長度足以環繞肢體,血 壓測量時,維持受測者手臂伸直,至血壓數值顯示出來,並記錄之。

2. 血壓測量記錄表:此表格將登錄每個時間點所測得病患的右手血 壓值,符合收案條件之病患,經過醫師診視及各項檢查後(約三十分鐘)

測得血壓值為第一次之血壓值,其後90 分鐘每 10 分鐘測一次血壓值,

10 次血壓值。

五、血壓計:

本研究採用由美國公司生產 Welch-Allyn “LifeSign”臨床生命徵象監 視器,本儀器構造包括儀器面版,螢幕可以顯示收縮壓、舒張壓及每分 鐘脈搏次數,可自動設定連續測量15 分鐘及每 3、5、10、15、30、45、

60 與 90 分鐘測量一次。外部構造包括:壓脈帶接口連接壓脈帶、變壓器 及電源接點連接機器與插座、掛機孔固定機器於支撐架上。此儀器可以 測量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及每分鐘脈搏次數,由儀器供應商負 責儀器維修、保養及儀器之校正。此生理監視器準確度已通過美國醫療 儀器發展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AMI)之標準(Braam, de Maat, & Thien, 2002; C. R. Jones, Taylor, Poston, & Shennan, 2001; Modesti et al., 1996)。Jones 等人(2001)

(51)

37

亦表示此儀器符合英國高血壓協會(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 BHS)

的標準,在收縮及舒張壓的測定上,BHS 將儀器之精準度分為 ABCD 四 個等級,A 等級為誤差在 5mmHg 以內,而 D 等級為大於 15mmHg 以上,

本儀器達到BHS 分級中在 A 的標準。Braam、de Maat 及 Thien(2002)

建議此儀器適合監測急診室病患之生理參數。Modesti 等(1996)亦指出 Welch-Allyn 臨床生命徵象監視器適合使用於成人、幼童、老人及孕婦,

此外,儀器不會因受測者姿勢影響血壓值的判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is respect,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 sess volumetric as well as morphological surface changes of the orbital cav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oth tooth- borne

If we recorded the monthly sodium in- take for each individual in a sample and his/her blood pressure, do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sodium consumption also have higher blood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this way, the philosophy of tea giving with lif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l esh and blood, and with wisdom and sadness and the course of Buddhist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kalemia ECG by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1)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groups with high involvement have a highe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tent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