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平常心是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平常心是道"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70 香光莊嚴【第一三五期】民國一〇八年十二月

馬祖道一禪師 4

祖師西來意

平常心是道

行、住、坐、臥盡是道

馬祖有次對弟子開示說: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 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 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

盡是道。

他說:「道」不用修就能得到,但不可污染它。什麼是「污染」呢?就是 有生死心、造作心、趣向心,這些心都是染污。如果你想要直接去體悟其中的 道理,平常心就是道。什麼是「平常心」呢?就是心沒有造作、沒有是非、沒 有取捨、沒有斷常,也沒有凡聖的分別。……就如平常的行、住、坐、臥,應 機接物,都是道。

馬祖主張「道」不用修,因為「平常心就是道」,雖說是不用修,但他強 調我們不可生起生死心(樂生懼死的分別心)、造作心(有意向的心)、趣向心(有 希求的心)等這些心,這些心是障道的,修道是在安頓這些心,此外,別無道可 求。

而馬祖所說的「平常心」又是什麼心呢?那就是沒有造作(不刻意去做什麼)

之心,沒有是非之心,沒有取捨之心,沒有斷滅與恆常兩個極端之心,也沒有 凡夫與聖者的分別。止息這種種的分別心,就是「平常心」,就是「道」。

(2)

71

香光莊嚴【第一三五期】民國一〇八年十二月

所以,這「平常心」就是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根本心,如行、住、坐、臥 等四威儀的起居動作,以及待人接物的一切行儀,還包括穿衣、吃飯的日常行 事,都在「道」中。由此,馬祖著力於將禪法生活化,生活中處處皆是禪機,

主張如喝茶、喫飯、搬柴、運水等都在「道」中,端看個人如何在生活中體 證。

所以,「道」要如何修呢?就是要放在「平常」,不要造作。把心放到

「平常」,「平常」就會很簡單;心沒有放在「平常」,那麼,一切就會變得一 點都不簡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造作,眾生的心都是萬般造作,千般計較,百 般需索,為此苦惱得不得安眠,以致煩惱重重。

把善、惡全部都接納進來,接受自己,自己本來就是這樣,舉手投足、穿 衣吃飯,就是本來如此的,人只有本來如此,才有辦法真正地修道。這是心的 平衡、平和,中道是所有修道的基本精神。

心是萬法之根本

接著,馬祖又開示說:

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是心生,心是萬法之根 本。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切法都是心法,一切名相都是心的名相,萬法都由心 所生,心才是萬法的根本。

一切法不論善惡、苦樂,全部都由心所生,都是心性的顯現,心才是萬法 的根本,所謂「萬法唯心」,全體都是佛性。所以,馬祖說「即心即佛」,佛 就是心,心就是佛。這也是馬祖根據惠能大師「自心是佛」的主張,所建立起 的個人禪法宗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因此,受可視為是身與心之間的媒介,可藉由受而從身影響到心 或從心影響到身。這媒介角色的某一面是,不論身體發生什麼事,透

是專注行,而且專注一點,多少有排斥心理。例如,在禪修時有聲 音傳來,心就不舒服,不喜歡聲音,心是處在緊的狀態。而覺知行

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慢你等,你等皆當作佛。」心中有佛性,修行

1998年,我剛進入師大的 校園,當時主要護持學社的是 心蕅學長 (即現在的法照法師) 與心 因學長。常聽他們講起中道社 過去輝煌的時光,有著超過百

上述五個例子也說明了一個 重點─ 眼耳鼻舌身心諸識的作 意心所起不起作用,至少有兩個 重要的變數,一個是我們當時的 心識狀態,一個是境相的麤顯或

在修行心念住時,只要輕鬆地直接觀 照心中生起的心理對象;觀照時,能 觀的心識和所觀的心理對象要有一 距離。泰國的讚念長老更是指出,能 觀的心識是位在眉輪處的「識智」以

 我尚不起布施心  何況慳貪心   我尚不起持戒心  何況觸犯心   我尚不起忍辱心  何況殺害心   我尚不起精進心  何況懈怠心 

This essay primarily discusses Xufa’s opening commentary in the Annotated Commentary on Mahāsthāmaprāpt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through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which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