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五百罗汉的雕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三 、五百罗汉的雕造"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 : 罗汉造像的中国化

常 青

作为佛弟子与觉悟了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视作他们修行 的榜样。 至迟在公元5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在中国佛教艺术中[1]。 但罗汉像真 正的繁荣期则在10世纪以后。 繁荣的标志主要在三个方面: 根据印度佛典的描述创 造前所未有的罗汉群像,如五百罗汉;在印度原有的十六罗汉群像中增加两名新成员 形成新的十八罗汉组群;还有各式各样的罗汉崇拜,包括对不同群体与单体罗汉的崇 拜。 为了使中国僧俗的修行与供 奉 更 加 方 便,中 国 佛 教 僧 侣 与 艺 术 家 们 在 使 源 于 印 度的罗汉们扎根中国 并 接 近 中 国 人 的 宗 教 生 活 方 面 做 了 许 多 努 力。 10世纪以后罗 汉造像的繁荣,主要得力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得力于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 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 组 群 的 新 起 源、罗 汉 们 的 新 职 责、罗 汉 们 的 新 住 地,以 及 罗汉们的新名称。 换句话说,罗汉像是10世纪以后佛教艺术向中国化纵深发展的重 要标志之一,飞来峰可作为窥视这种趋势的一个窗口[2]

飞来峰是现存杭州地区最大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保存有石刻造像三百余尊,现 编102个龛号,上起吴越(893~978年),下迄明代,以宋元时期的作品为主[3]。 杭州 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决定了飞 来 峰 的 重 要 性。 实 际 情 况 也 是 如 此,因 为 飞 来 峰 造 像 在

[1]

[2]

[3]

张宝玺《龙门北魏石窟二弟子像的定型化》,龙门石窟研究所编《龙门石窟一千五百周 年 国 际 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3—35页。

拙文《从飞来峰看10世纪以后中国佛教信仰与艺术的转型》,《燕京学报》2006年第21期,第 197—203页。

前人对飞来峰造像的 著 述 已 有 多 种。比 较 之 下,高 念 华 主 编 的 《飞 来 峰 造 像》(文 物 出 版 社, 2002年)是迄今发表的该地客观资料最为翔实的著作。本文所用龛号均可见于该书。在描述有关飞来

峰造像客观迹象时从简,读者欲知详情可参考该书。

┈┈┈┈┈┈┈┈┈┈┈┈┈┈┈┈┈┈┈┈┈┈┈┈┈┈┈┈┈┈┈┈┈┈┈┈┈┈┈┈┈┈┈┈┈┈┈┈┈┈┈┈┈┈┈┈┈┈┈┈┈┈┈┈ ┈┈┈┈┈┈┈┈┈┈┈┈┈┈┈┈┈┈┈┈┈┈┈┈┈┈┈┈┈┈┈┈┈┈┈┈┈┈┈┈┈┈┈┈┈┈┈┈┈┈┈┈┈┈┈┈┈┈┈┈┈┈┈┈

(2)

佛教题材与表现形式方面正为我们讨论宋元佛教艺术的几个主要特征提供了实物数 据。 飞来峰有四组十八罗汉,一组未完成的五百罗汉像,可以观察罗汉群的印度传统 与中国的创新性。 对于北宋人 而 言,十 八 罗 汉 与 五 百 罗 汉 属 新 型 佛 教 造 像。 印 度 佛 典描述了十六罗汉,但中国人是如何增加了二罗汉以构成新的组群,则是研究十八罗 汉像起源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十 八 罗 汉 中 的 两 位 新 成 员 被 中 国 人 赋 予 了 理 想 与 实 用的意义,还被冠以象征性与表象的造型,这些方面将在本文的第一部分讨论。 在前 人关于飞来峰的论述中,多次提到了青林洞的罗汉群像,但均没有明确指出所属何种 罗汉组群。 通过比较其他像例,笔 者 以 为,这 些 罗 汉 像 应 属 未 完 成 的 五 百 罗 汉,也 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保存较为完 好 的 五 百 罗 汉 像。 由 于 前 人 对 五 百 罗 汉 研 究 的 缺 乏,我 们有必要对其起源、佛教职责、名 称 等 问 题 作 深 入 研 究,并 与 同 期 造 像 进 行 比 较。 本 文以期探明印度罗汉中国化的进程,请同行学者不吝指正。

一 、从十六罗汉到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首先出现在10世纪中国。 已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例是一组绘画。 北 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年)自称曾得到过一组前蜀(907~925年)画家张氏绘制 的《十八罗汉像》,并为每一幅罗汉画题诗一首[1]。 雕刻于吴越国时期的杭州烟霞洞 的十五身罗汉应是中国现 存 最 早 的 一 组 不 完 整 的 十 八 罗 汉 像[2]。 十八罗汉在北宋 时期越来越流行,造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位于山西长子县崇庆寺三大士殿的 彩塑十八罗汉像即为其中一佳例[3]。 除第68号布袋和尚与十八罗汉像龛造于南宋 外,其他三组飞来峰十八罗汉像(第9、17、24号)均雕于北宋时期。

飞来峰的北宋三组十八罗汉 的 排 列 方 式 各 不 相 同,它 们 的 造 型 与 风 格 则 可 帮 助 我们推断其雕造年代。 第9号为一略呈横长方形龛,位于青林洞南口西侧,高52、宽

[1]

[2]

[3]

邓立勋编《苏东坡全集》第二册第3章,黄山书社,1997年,第73—76页。

据南宋施谔《淳佑临安志》记载,烟霞洞的十八罗汉像由吴越国王钱俶(947~978年在位)出资 建造,见《南宋临安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9页。烟霞洞内现存有十五身罗汉像。韩国学 者崔圣银认为最初的数目应为十八,参见《杭州烟霞洞石窟十八罗汉像研究》,《美术史学研究》1991年第 190—191期,第161—192页。我同意这个观点。但在中国学术界,传统的观点则认为烟霞洞罗汉像原 为十六尊,这一观点见于 多 种 论 著,如 中 国 石 窟 雕 塑 全 集 编 辑 委 员 会 编 《中 国 石 窟 雕 塑 全 集 · 南 方 八 》,重庆出版社,2000年,图版15—24。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五代宋雕塑》,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1988 ,图版55—7。

┈┈┈┈┈┈┈┈┈┈┈┈┈┈┈┈┈┈┈┈┈┈┈┈┈┈┈┈┈┈┈┈┈┈┈┈┈┈┈┈┈┈┈┈┈┈┈┈┈┈┈┈┈┈┈┈┈┈┈┈┈┈┈┈┈ ┈┈┈┈┈┈┈┈┈┈┈┈┈┈┈┈┈┈┈┈┈┈┈┈┈┈┈┈┈┈┈┈┈┈┈┈┈┈┈┈┈┈┈┈┈┈┈┈┈┈┈┈┈┈┈┈┈┈┈┈┈┈┈┈┈

(3)

240厘米,上部略呈拱形。 龛内雕十八罗汉像,依次排列在高12、宽240厘米的长坛 之上,罗 汉 高31~32厘米[1](图一)。 除左起第九、十六身外,其余十六身均结跏趺 坐面向观者,手印多样,似乎展示一种有特殊目的的聚会。 在长坛下方有一则后人题 记曰:“临安钱德范、蒲阳僧贻孙同游。 皇祐二年(1050年)六月二日。”[2]说明第9号 的十八罗汉应早于公元1050年。 多数罗汉像身着交领式僧衣,表面的线刻衣纹不表 现写实感,与同位于青林洞的第14号众罗汉像相似。 据第14号的众题记,第14号 罗汉像雕造于公元998至1003年间,那么,第9、14号两处造像的相似性表明了二者 的雕造年代相近[3]

图一 杭州飞来峰第9号十八罗汉像 (北宋,作者自拍)

图二 杭州飞来峰第17号十八罗汉像 (北宋,作者自拍)

位于青林洞东南口西侧壁面上的第17号之十八罗汉像虽与第9号造像相似,也 均为坐姿,但分上下两层排列。 上层有九身,均坐于一长形台座之上。 另九身刻于下 层,分为三组,每组三身,均位于一平面半圆形龛内,共为三龛。 其中左侧一龛较其他 两龛位于较矮的水平面。 在各龛 之 内,一 身 罗 汉 坐 于 中 部,另 二 身 分 坐 两 侧 (图 二)。

这十八身罗汉像的高度在44~50厘米之间。 他们的衣着虽不尽统一,但主体样式与 衣纹则与第9、14号中的罗汉像相似,表明他们的雕刻时代应大体相近。

玉乳洞中的第24号为飞来峰最大的一组十八罗汉像,也均为坐姿(图三)。 这组 罗汉在排列上有别于前述两组,并在布局上富于变化。 第24号的十八罗汉都近乎等 身,像坐高在106~153厘米间,均倚石灰岩溶洞的自然岩面雕刻而成。 有六身罗汉

[1]

[2]

[3]

本文所引龛像尺寸,均来自高念华主编的《飞来峰造像》。

2005年5月,我在参观飞来峰造像时记录了这则题记。

下文将进一步讨论第14号罗汉像的年代。

┈┈┈┈┈┈┈┈┈┈┈┈┈┈┈┈┈┈┈┈┈┈┈┈┈┈┈┈┈┈┈┈┈┈┈┈┈┈┈┈┈┈┈┈┈┈┈┈┈┈┈┈┈┈┈┈┈┈┈┈┈┈┈┈ ┈┈┈┈┈┈┈┈┈┈┈┈┈┈┈┈┈┈┈┈┈┈┈┈┈┈┈┈┈┈┈┈┈┈┈┈┈┈┈┈┈┈┈┈┈┈┈┈┈┈┈┈┈┈┈┈┈┈┈┈┈┈┈┈

(4)

图三 杭州飞来峰第24号十八罗汉像局部(北宋,采自高念华编《飞来峰造像》图版36)

图四 杭州飞来峰第24号雷公 (北宋,作者自拍)

分别位于一龛内,自 成 一 体;六 身 罗 汉 分 为 三对,每对位于一 龛 内;三 身 罗 汉 位 于 两 个 相连的 龛 内, 另 有 三 身 坐 于 同 一 龛 内。 有 的罗汉 雕 于 背 靠 背 的 壁 面, 有 的 罗 汉 雕 于 相对而视的龛 内。 这 样 的 排 列 布 局 象 征 着 十八罗汉在山中 居 住 的 一 种 内 在 的 联 系 与 外在的分布。 有四 身 罗 汉 各 有 一 侍 从 僧 人 或供养人,五身 罗 汉 分 别 有 虎、凤 凰、龙、雷 公协侍(图 四 ), 似 乎 象 征 性 地 表 现 着 他 们 的不同身份。

在左起第十八身罗汉的右上方,刻有一身男子像,头戴幞头,身着窄袖长袍,腰间 束带,向左弯腰站 立 在 一 朵 自 右 上 方 飘 下 的 云 团 之 上。 他 的 手 中 原 捧 一 物,现 已 残 缺,向着罗汉作供奉状,表明他的身份应是出资雕造这身罗汉的供养人(图五)。 烟霞 洞中有一身类似姿态的供养 人,给 我 们 提 供 了 更 多 的 信 息。 烟 霞 洞 右 壁 一 身 坐 姿 罗 汉像右侧被一身着铠甲的武将 雕 像 胁 侍,他 也 是 弯 腰 站 立 在 一 朵 自 右 上 方 飘 下 的 云 团之上,双手捧一经匣状物,向着左侧的罗汉作供奉状(图六)。 在罗汉与武将之间有 一方石刻题记曰:“□□都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右仆射□海县开国男食□吴延爽舍 三十千造此罗汉。”[1]很明显,这 身 武 将 雕 像 就 是 吴 延 爽,即 吴 越 国 王 钱 俶 的 母 亲 吴 汉月(? ~952年)的弟弟的象征肖像,作为供养人侍从在这身罗汉像侧。 烟霞洞的 吴延爽供养像似乎代表着一种 吴 越 国 士 大 夫 阶 层 的 供 养 人 像 模 式,而 飞 来 峰 北 宋 时

[1]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 会 编《中 国 石 窟 雕 塑 全 集 · 南 方 八 省》,重 庆 出 版 社,2000年,图 14。

┈┈┈┈┈┈┈┈┈┈┈┈┈┈┈┈┈┈┈┈┈┈┈┈┈┈┈┈┈┈┈┈┈┈┈┈┈┈┈┈┈┈┈┈┈┈┈┈┈┈┈┈┈┈┈┈┈┈┈┈┈┈┈┈┈ ┈┈┈┈┈┈┈┈┈┈┈┈┈┈┈┈┈┈┈┈┈┈┈┈┈┈┈┈┈┈┈┈┈┈┈┈┈┈┈┈┈┈┈┈┈┈┈┈┈┈┈┈┈┈┈┈┈┈┈┈┈┈┈┈┈

(5)

期的第24号一身罗汉旁的文官装束供养人像正延续了这样的传统。

图五 杭州飞来峰第24号罗汉之一及其供养人 (北宋,作者自拍)

图六 杭州烟霞洞罗汉之一及其供养人 (吴越国,作者自拍)

为什么说第24号的十八罗汉完成于北宋? 从罗汉像的风格特征与已知纪年的飞来 峰造像间的比较可以得出此结论。 第24号除第十四、十五二罗汉外,均表现为显胖的中 国僧人形象。 多数罗汉面如卵形,具有胖腮、圆肩与略鼓起的胸部。 他们身着单薄的僧 衣,表面有不写实的程序化的阴刻线衣纹。 这些风格特点,以及他们的体量,都与飞来峰 同一洞中的第28号的六身禅宗祖师像相似。 根据第28号的一则题记,这六身禅宗祖师 像雕于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1]。 因此,第24号的十八罗汉也应完成于该年前后。

十八罗汉来自十六罗汉。 关于十六罗汉的描述可见于唐及唐以前的佛典,以玄奘 (600~664年)于654年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为代表[2]。 《法 住 记》说: 在佛入涅槃 之 前, 曾 嘱 十 六 大 阿 罗 汉 住 世 保 护 佛 法, 等 待 未 来 佛 弥 勒 降 世。

该经还介绍了 十 六 罗 汉 的 名 字 以 及 他 们 在 佛 涅 槃 后 散 居 的 地 点, 包 括 鹫 峰 山[3]

[1]

[2]

[3]

常青《杭州飞来峰第28号龛禅宗祖师像考述》,《艺术史研究》2006年第8辑,第483—500页。

参见《大正藏》第49册,第12—14页。5世纪时,北凉(397~439年)僧人道泰翻译的《入大乘 》提到了佛的散居于山林间的十六大弟子,包括宾度罗与罗睺罗,均负有住世护法的使命。参见《大正 》第32册,第39b页。《宣和画谱》卷一记有南梁(502~557年)画家张僧繇绘的《十六罗汉像》,参见俞 剑华点校《宣和画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31页。但我们无法确认北宋人见到的此画之真伪。

如果张僧繇确曾画过该画,其题材应来自《入大乘论》。

《大正藏》第49册,第13a页。关于十六罗汉及其起源的研究,参见方闻(WenFong),“The Lohansand a Bridgeto Heaven”(罗 汉 与 通 天 之 桥 ),FreerGallery Occasional Papers,no.1,

WashingtonDC,theFreerGalleryofArt,1958;RichardK.Kent,TheSixteenLuohansintheBaimiao Style:FromSongto Early Qing (白 描 画 风 十 六 罗 汉 · 宋 至 清 初 ),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1995。

┈┈┈┈┈┈┈┈┈┈┈┈┈┈┈┈┈┈┈┈┈┈┈┈┈┈┈┈┈┈┈┈┈┈┈┈┈┈┈┈┈┈┈┈┈┈┈┈┈┈┈┈┈┈┈┈┈┈┈┈┈┈┈┈ ┈┈┈┈┈┈┈┈┈┈┈┈┈┈┈┈┈┈┈┈┈┈┈┈┈┈┈┈┈┈┈┈┈┈┈┈┈┈┈┈┈┈┈┈┈┈┈┈┈┈┈┈┈┈┈┈┈┈┈┈┈┈┈┈

(6)

《法住记》的译出无疑激发了十六罗汉的信仰及其图像的制作。 据文献记载,唐代艺 术家就已制作了十六罗汉绘画与雕塑。 段成 式(? ~863年)《寺塔记》记载首都长安 城灵华寺“佛殿西廊立高僧一十六身,天宝(742~756年)初自南内移来”[1]。 这里的 十六高僧像,极有可能就是十 六 罗 汉 像。 编 于1119年至1125年间的《宣和画谱》提 到活跃于8世纪的唐代画家卢楞伽与王维(699~759年)都画过十六罗汉[2]。 但上 述绘画的真伪却无从知晓。 10世纪时,十六罗汉在绘画与雕塑领域已是十分流行的 题材[3]。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罗汉画家是贯休 和 尚,即 生 活 在 这 个 时 期[4]。 据 宋 代文人及官员曹勋(1098~1174年)的记载,杭州禅宗名刹永明寺(即今之净慈寺)建 于954年,当时曾在一佛塔内供奉有金铜十六罗汉像[5],展现了北宋杭州对该题材 造像的制作。

中国艺术家与佛教僧侣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罗汉,但对第十七、十八 罗汉身份的观点却长期不能统一。 我们无法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最先在十六罗汉组 群中加入了这两位罗汉,也无 从 知 晓 他 们 最 初 创 造 这 个 新 型 罗 汉 群 的 动 机。 在 一 首 为贯休所画《十八罗汉像》的题诗中,苏轼说第十七罗汉是庆友,即《法住记》的作者难 提密多罗;第十八罗汉是 宾 头 卢[6]。 南宋僧人志磐认为,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两位应 该是迦叶与军徒钵叹。 志 磐 说: 宾 头 卢 就 是 宾 度 罗,是 原 十 六 罗 汉 之 一。 对 此,《翻 译名义集》的作者宋僧法云 也 持 相 同 观 点[7]。 另外,志磐认为庆友是《法住记》的作 者,他不可能接受释迦授给十 六 罗 汉 的 指 令,因 为 他 并 非 释 迦 牟 尼 时 代 之 人。 《弥 勒 下生经》中提到了四大罗汉,即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徒钵叹,并说他们推迟入涅槃时 间,以便住世护法,等待弥 勒 佛 的 降 临[8]。 他们是在十六罗汉组群形成之前最先接 授释迦住世护法命令的四大 罗 汉。 在 这 四 罗 汉 中,宾 头 卢 与 罗 云 为 日 后 形 成 的 十 六 罗汉成员。 志盘因此认为十八罗汉是来自《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外加《弥勒下生经》

[1]

[2]

[3]

[4]

[5]

[6]

[7]

[8]

段成式《寺塔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10页。

俞剑华点校《宣和画谱》卷二、十,第53、170页。

参见周叔迦《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载《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1991年。

参见黄休复编写于1006年的《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55页。

曹勋《净慈创塑五百罗汉记》,收录在他的《松隐集》一书中。参见王云五主编《四库全 书 珍 本 七集》(台北,1977年)第203册,第1—4页。另见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八,《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 》第4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第751页。

参见《苏东坡集续集》卷十,苏轼《苏东坡集》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10页。

该书卷一说:宾 头 卢 是 不 动 之 意,有 人 称 这 位 罗 汉 为 “宾 度 罗”。 见 《大 正 藏》第 54 册,第 1064b页。

该经译者为西晋(265~316年)僧人竺法护,见《大正藏》第14册,第422b页。

┈┈┈┈┈┈┈┈┈┈┈┈┈┈┈┈┈┈┈┈┈┈┈┈┈┈┈┈┈┈┈┈┈┈┈┈┈┈┈┈┈┈┈┈┈┈┈┈┈┈┈┈┈┈┈┈┈┈┈┈┈┈┈┈┈ ┈┈┈┈┈┈┈┈┈┈┈┈┈┈┈┈┈┈┈┈┈┈┈┈┈┈┈┈┈┈┈┈┈┈┈┈┈┈┈┈┈┈┈┈┈┈┈┈┈┈┈┈┈┈┈┈┈┈┈┈┈┈┈┈┈

(7)

中的迦叶、军 徒 钵 叹[1]。 志 磐 的 观 点 很 有 道 理。 然 而,多 数 宋 代 以 来 的 学 者、艺 术 家、佛教僧侣却不理会或不知志磐的中肯分析,他们仍然像苏轼那样错误地相信十八 罗汉中的最后二位是庆友与宾头卢[2]。 不论他们持何种观点,中国佛教僧俗于公元 10世纪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个新型罗汉组群的创作。

二 、降龙与伏虎:解难与理想的化身

十八罗汉中的后两位的俗名是降龙与伏虎,因为他们分别有龙与虎胁侍,可见于 飞来峰的北宋十八罗汉造像。 有的画家还在他们所绘的二罗汉的画上题写了他们的 名字。 《秘殿珠林》卷八记载了乾隆皇 帝(1736~1795年在位)在1786年为庄豫德摹

《贯休补卢楞伽十八应真》画写的题记中说第十六(应为第十七之误)与十八罗汉的身 份不确定,在请教了章嘉 呼图克图后才得到了 证 据: 第 十 七 罗 汉 是 降 龙,即 迦 叶;第 十八罗汉是伏虎,即弥勒[3]。 分别以龙、虎胁侍,是宋代以来表现这两位罗汉图像的 传统。 在一篇元丰四年(1081年)写成的文章中,苏轼说他在一所寺院中曾经见到过 一尊罗汉像被一龙一虎 所 胁 侍[4]。 根据这个记载,著名佛学家周叔迦先生(1899~

1970年)认为降龙与伏虎与晚期的传说有关,他们在宋代并不一定是两位[5]。 但是, 苏轼在为前蜀国画家张氏所绘的《十八罗汉像》题诗中,就提到了二罗汉分别被龙、虎 所胁侍[6]。 现存 最 早 的 降 龙 与 伏 虎 像 例 可 见 于 杭 州 烟 霞 洞 十 八 罗 汉 群 中[7](图 七)。 这些文献与实物数据表明 此 二 罗 汉 可 能 出 现 在 公 元10世纪的上半叶,并加入 了十六罗汉之中,作为新组群中的最后两位罗汉。 在北宋时期,降龙与伏虎的图像就 已定型了,即二罗汉分别被龙与虎胁侍,也成为了识别十八罗汉题材特征最为显著的

[1]

[2]

[3]

[4]

[5]

[6]

[7]

参见《佛祖统纪》卷三三,《大正藏》第49册,第319b页。

这种看法的另一例可见于《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于1134年在江苏省江阴县乾明院刻 。该碑被毁于1860年。北京图书馆收藏了一件约为嘉庆(1796~1820年)或道光(1821~1850年)年 间的拓本,从中可见十八罗汉的名字,最后两位即庆友与宾头卢。参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 石 组 编《北 京图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第7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页。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秘殿 珠 林———石 渠 宝 笈 续 编》第 8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1 ,第97—98页。

苏轼《应梦罗汉记》,邓立勋编《苏东坡全集》第二册第2章,第63—4页。

周叔迦《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第709页。

邓立勋编《苏东坡全集》第二册,第75页。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南方八省》,重庆出版社,2000年,图版 15—24。

┈┈┈┈┈┈┈┈┈┈┈┈┈┈┈┈┈┈┈┈┈┈┈┈┈┈┈┈┈┈┈┈┈┈┈┈┈┈┈┈┈┈┈┈┈┈┈┈┈┈┈┈┈┈┈┈┈┈┈┈┈┈┈┈ ┈┈┈┈┈┈┈┈┈┈┈┈┈┈┈┈┈┈┈┈┈┈┈┈┈┈┈┈┈┈┈┈┈┈┈┈┈┈┈┈┈┈┈┈┈┈┈┈┈┈┈┈┈┈┈┈┈┈┈┈┈┈┈┈

(8)

两身罗汉[1]。 飞来峰第9、17、24号即展示着现存最早的保存完整的三组十八罗汉 中的降龙与伏虎像例。

图七 杭州烟霞洞伏虎罗汉 (吴越国,作者自拍)

图八 杭州飞来峰第24号降龙与 二罗汉(北宋,作者自拍)

飞来峰的十八罗汉像均无题 记 表 明 其 身 份,但 三 组 像 中 的 降 龙 与 伏 虎 却 可 据 他 们的胁侍动物得以判断。 第24号中的左起第十五身用左手上托一钵,抬头仰视刻于

图九 杭州飞来峰第9号左起第15身降 龙罗汉(北宋,作者自拍)

其上方的一龙(图 八)。 第9号左起第十五 身则 是 用 右 手 上 托 一 钵, 侧 首 看 着 上 方 的 一飞龙 (图 九 )。 第17 号 上 层 左 起 第 九 身 罗汉也 是 用 右 手 上 托 一 钵, 在 他 的 左 上 方 刻有一龙向着 他 飞 下 (图 十)。 这 三 身 像 均 代表了降龙罗 汉。 类 似 的 图 像 还 可 见 于 时 代较晚的艺术 作 品。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有 一幅传 为 宋 代 表 现 十 八 罗 汉 的 挂 轴 画, 中 有一罗汉即手托 一 钵 向 上 对 着 一 条 在 空 中 飞舞的龙[2]

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与他的一些弟子具有降龙的超能力。 例如,《释迦氏谱》卷一提 到“佛往摩竭提国。 有优楼迦叶兄弟三人,学古 仙 道,王 臣 归 信,利 根 我 慢,难 可 摧 伏。

[1]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传为李公麟(1049~1106年)所绘的十八罗汉与观音挂轴,中有一罗 汉骑虎。参见“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书画图录》第1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9年,第279—

80页。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故宫书画图录》第3册,第267—8页。

┈┈┈┈┈┈┈┈┈┈┈┈┈┈┈┈┈┈┈┈┈┈┈┈┈┈┈┈┈┈┈┈┈┈┈┈┈┈┈┈┈┈┈┈┈┈┈┈┈┈┈┈┈┈┈┈┈┈┈┈┈┈┈┈┈ ┈┈┈┈┈┈┈┈┈┈┈┈┈┈┈┈┈┈┈┈┈┈┈┈┈┈┈┈┈┈┈┈┈┈┈┈┈┈┈┈┈┈┈┈┈┈┈┈┈┈┈┈┈┈┈┈┈┈┈┈┈┈┈┈┈

(9)

图十 杭州飞来峰第17号上层 左起第9身降龙罗汉 (北宋,作者自拍) 便往投 宿,乃 至 龙 窟,当 夕 降 龙,明 以 示 之”[1]。 后

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的《四分律》卷三十三记载 释迦曾收伏火龙于他的钵中[2]。 梁僧祐(445~518 年)《出三藏记集》 卷四记 录 有“《目 连 降 龙 经》一 卷 (或云《降龙王经》,或云《降龙经》)”[3]。 梁僧宝唱 集《经律异相》卷 十 四 摘 录 此 经 曰:“目 连 白 佛:‘我 有四禅神足,常 信 行 之。 我 能 取 是 须 弥 山 及 两 龙, 着掌中拋 掷 他 方。’ …… 两 龙 闻 之 即 便 降 伏。 目 连 还复沙门。 龙 化 为 人,稽 首 作 礼,悔 过 目 连:‘愚 迷 狂惑不识尊神,触 犯 云 雾 乞 哀 原 罪。’ 两 龙 忏 悔,前 受五戒,稽首佛足,作礼而去。[4]”佛弟子般陀降龙 事迹,可见于《分别功德论》(失译)卷五:

时摩竭国人民种作,苗稼适生,龙即雹杀。如是经数年,人民饥困死亡者众。

佛愍伤之,欲化此龙。即将密迹、阿难、般陀,至俱持国,诣龙所止……般陀即以 神足隐形,以水灭龙眼火。龙复于耳鼻口出火,亦以水灭此。比丘复以神力,于 龙眼耳鼻口 中 反 复 出 入,而 龙 不 见。隐 形 在 内,现 手 于 外。龙 睹 此 变,即 便 心 伏……自是以往,风雨和调,五谷丰熟,人民安宁[5]

另一位能降龙的佛弟子是迦叶与他的 弟 子 们。 东 晋 隆 安 二 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 译《增壹阿含经》卷十五曰:

五百弟子白迦叶言:“我等先亦有心于沙门瞿昙,当降龙时,寻欲归命。若师 自归瞿昙者,我等五百弟子尽自归于瞿昙所。”……是时,迦叶将五百弟子,前后 围绕,至 世 尊 所,头 面 礼 足,在 一 面 立,白 世 尊 曰:“唯 愿 世 尊 听 我 等 得 作 沙门。”[6]

[1]

[2]

[3]

[4]

[5]

[6]

该书的作者为唐僧道宣(595~667年),见《大正藏》第50册,第92c页。

《大正藏》第22册,第793b页。

《大正藏》第55册,第23b页。

《大正藏》第53册,第75b页。

《大正藏》第25册,第51c—52a页。

《大正藏》第2册,第621c页。

┈┈┈┈┈┈┈┈┈┈┈┈┈┈┈┈┈┈┈┈┈┈┈┈┈┈┈┈┈┈┈┈┈┈┈┈┈┈┈┈┈┈┈┈┈┈┈┈┈┈┈┈┈┈┈┈┈┈┈┈┈┈┈┈ ┈┈┈┈┈┈┈┈┈┈┈┈┈┈┈┈┈┈┈┈┈┈┈┈┈┈┈┈┈┈┈┈┈┈┈┈┈┈┈┈┈┈┈┈┈┈┈┈┈┈┈┈┈┈┈┈┈┈┈┈┈┈┈┈

(10)

这类故事也许会给佛教僧侣 与 艺 术 家 们 带 来 创 作 降 龙 图 相 的 灵 感。 于 是,飞 来 峰 第 9、17、24号的降龙罗汉均手托一钵,如佛所持的降龙钵,作以钵捕龙之姿态。

古代中国人相信龙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它可以为干旱中的人们带来甘露,也可以 平息洪涝灾害。 如果人们期待好天气来保佑收成,他们可以供奉并向龙祈祷,也可以 试图降龙以迫使它服务于人 民。 于 是,人 们 崇 拜 并 需 要 那 些 有 降 龙 本 领 的 高 僧。 萧 梁(502~557年)慧皎(497~554年)撰的《高僧传》卷十记述了在376年入长安的西 僧涉公有念咒令龙服务于人类的本领。 每遇干旱,前秦(351~384年)苻坚(357~384 年在位)就邀请涉公向龙念咒。 咒语之后,龙就下降至涉公的钵中,不久就天降大雨。

苻坚及其属下曾见钵中之龙,对涉公极其崇敬。 在涉公于380年去世之前,前秦没有 遇到因干旱带来 的 灾 难[1]。 据 美 国 堪 萨 斯 大 学 宗 教 学 系 教 授 DanStevenson的研 究,宋代天台宗僧人也有 降 龙 祈 雨 的 超 能 力[2]。 既然佛弟子迦叶具有降龙的能力, 将他作为十八罗汉中的一员加以崇拜是完全合理的。

图十一 杭州飞来峰第24号伏虎罗汉 (北宋,作者自拍)

与 降 龙 相 似, 伏 虎 也 有 象 征 其 身 份 的 胁侍动 物, 但 却 是 纯 粹 的 中 国 人 创 造 的 罗 汉。 飞来峰 第24 号 左 起 第 四 身 罗 汉 以 手 指向左 侧 的 卧 虎, 而 这 只 虎 的 姿 态 似 乎 正 在聆听该罗汉说 法 (图 十 一)。 第9号左起 第十 身 罗 汉 以 右 手 抚 摸 一 现 已 残 损 的 卧 虎。 二者均应表现 伏 虎 罗 汉。 与 降 龙 不 同 的是,印 度 佛 典 中 没 有 记 载 任 何 有 关 哪 位 佛弟子或僧人具有伏虎本领的信息。

但 是, 佛 典 中 记 载 了 三 方 面 与 伏 虎 相 关之事,似 乎 可 以 作 为 中 国 人 创 造 伏 虎 罗 汉的参考。 第一方面是佛教用伏虎来象征去除嗔恚心。 前秦僧人僧伽提婆与竺佛念 翻译的《阿毗昙八犍度论》卷三十说:“世尊现瞋恚,如彼虎凶恶无慈。 如是瞋恚缠,众 生凶恶无慈……瞋 恚 愚 痴 已 尽 谓 之 清 净。”[3]北 宋 僧 人 法 护 翻 译 的 《大 乘 集 菩 萨 学

[1]

[2]

[3]

《大正藏》第50册,第389b页。

DanStevenson,“ProtocolsofPower:Tz’uyunTsun-shih:(964~1032年)andT’ient’aiLay BuddhistRitualintheSung”(威力的礼仪:慈云遵式(1964~1032)与宋代天台俗家信徒的宗教仪式),收

录在PeterN.GregoryandDanielA.Getz,Jr.ed.,BuddhismintheSung(宋 代 佛 教),Honolulu, 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9年,第356页。

《大正藏》第26册,第915b页。

┈┈┈┈┈┈┈┈┈┈┈┈┈┈┈┈┈┈┈┈┈┈┈┈┈┈┈┈┈┈┈┈┈┈┈┈┈┈┈┈┈┈┈┈┈┈┈┈┈┈┈┈┈┈┈┈┈┈┈┈┈┈┈┈┈ ┈┈┈┈┈┈┈┈┈┈┈┈┈┈┈┈┈┈┈┈┈┈┈┈┈┈┈┈┈┈┈┈┈┈┈┈┈┈┈┈┈┈┈┈┈┈┈┈┈┈┈┈┈┈┈┈┈┈┈┈┈┈┈┈┈

(11)

论》(译经于980~983年)卷五说:“瞋恚果今当说以瞋业故,师子、蛇、虎住其人前,生 大怖畏处处驰走。 不善业故,何能得脱?”[1]唐僧玄奘译的《阿毗达磨发智论》卷 二 十 认为“虎喻瞋缠,如虎禀性暴恶凶崄,饮噉血肉。 瞋缠亦尔,暴恶凶 崄,灭 诸 善 根。”[2]

李通玄(635~730年)著的《新华严经论》卷四以中国传统四神之一的白虎象征不吉 利的邪恶灾祸[3]。 总之,佛教认为,瞋恚心是一个人获得觉悟的障碍。 为摧毁这个 障碍,信徒们必须用佛教的理论去修行。

第二方面则是中国僧侣用伏 虎 来 象 征 一 些 佛 教 的 修 行 理 论。 例 如,有 的 禅 僧 用

“伏猛虎”来比喻“打愚痴”[4]。 此外,唐僧道世的《诸经要集》说:“夫神通胜业,非定 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 故经云: 深 修 禅 定,得 五 神 通。 心 在 一 缘,是 三 昧 相。 书 亦有言: 当使形如枯木,心 若 死 灰。 不 充 屈 于 富 贵,不 陨 获 于 贫 贱。 栖 神 冥 漠 之 内, 遗形尘埃之表。 故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 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 所以昙光释 子,降猛虎于膝前。”很明显,道世在此是用 僧 人 昙 光(? ~384年以前)降猛虎来比喻 修行之人消除贪欲与烦恼[5]

第三方面与僧人 们 的 超 能 力 有 关。 佛 陀 跋 陀 罗 (359~429 年)与 法 显 (? ~ 约 422年)译的《摩诃僧祇律》卷四用僧人降伏害人之虎来说明佛教戒律[6]。 我们据此 可以想象: 在古代印度,虎伤害人应是常见或常能听到的事,人 们 也 因 此 希 望 得 到 具 有超能力的僧侣的救助。 事实上,在 古 代 中 国,虎 对 家 居 者 与 旅 行 者 来 说 都 是 威 胁。

中国佛教徒认为,许多高僧有 伏 虎 的 超 能 力。 中 国 佛 教 典 籍 就 记 载 了 许 多 故 事 来 讲 述高僧们如何制伏老虎,并向 这 种 危 险 的 动 物 传 播 佛 法。 例 如,梁 代 僧 人 慧 皎 《高 僧 传》卷七讲述僧人昙猷(? ~390年与396年之间)遇虎的故事,该僧与下文讲述的天 台山石桥罗汉的 传 说 有 关。 一 天,昙 猷 在 “赤 城 山 石 室 坐 禅,有 猛 虎 数 十 蹲 在 猷 前。

猷诵经如故。 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 何不听经? 俄而群虎皆去”[7]。 审视飞 来峰第24号的伏虎罗汉以手指向卧虎,就如同看到了昙猷正在给虎讲经说法。 唐僧 道宣(595~667年)的《续高僧传》卷二十提到了一则关于僧人法向(d.630)的有趣故

[1]

[2]

[3]

[4]

[5]

[6]

[7]

《大正藏》第32册,第90c页。

《大正藏》第26册,第30a页。

原话为“青龙为吉庆,白虎为凶害”。《大正藏》第36册,第745b页。

参见宋僧楚圆《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三,《大正藏》第47册,第623b页。

见于该书卷十,《大 正 藏》第 54册,第100a页。昙光为东晋(317~420年)僧人,其事迹见于

《高僧传》卷十一,《大正藏》第50册,第395c页。

《大正藏》第22册,第257a页。

《大正藏》第50册,第396a页。

┈┈┈┈┈┈┈┈┈┈┈┈┈┈┈┈┈┈┈┈┈┈┈┈┈┈┈┈┈┈┈┈┈┈┈┈┈┈┈┈┈┈┈┈┈┈┈┈┈┈┈┈┈┈┈┈┈┈┈┈┈┈┈┈ ┈┈┈┈┈┈┈┈┈┈┈┈┈┈┈┈┈┈┈┈┈┈┈┈┈┈┈┈┈┈┈┈┈┈┈┈┈┈┈┈┈┈┈┈┈┈┈┈┈┈┈┈┈┈┈┈┈┈┈┈┈┈┈┈

(12)

事。 当法向在宁海(今浙江宁 波)居 住 时,知 有 “大 虫 伤 害 日 数 十 人。 乃 设 禳 灾 大 斋。

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将去。 向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可放此人。’(虎)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法向)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1]

对于雕刻飞来峰罗汉像的出 资 者 与 艺 术 家 而 言,距 他 们 时 代 最 近 的 参 考 文 献 来 自北宋僧人赞宁(919~1001年)。 在《宋高僧传》(成书于988年)卷十中,赞宁写了对 老虎具有独到观点的唐僧志满(? ~805年以前)的故事。 当志满在安徽宣城黄连山 旅行时,听说了老虎在当地制造的灾难。 “满曰:‘虎亦有佛性。’乃焚香祝厌之。 由兹 弭息。”[2]另外,《宋高僧传》卷二十五记有另一位唐僧道荫的故事。 道荫“常念《金 刚 经》。 宝历(825~827年)初,因他出夜归,虎暴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 乃闭目而坐,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其蹲处 涎流于地焉”[3]

以上三方面内容,或其中之一、二,也 许 正 是 激 发 中 国 僧 侣 与 艺 术 家 们 创 造 伏 虎 罗汉的动机,而该罗汉的特点 也 可 以 帮 助 我 们 认 识 他 的 印 度 原 型。 佛 教 中 的 老 虎 的 两个象征,即印度僧人提到的“瞋恚”与中国僧侣说的“愚痴”与“烦恼”,都是信徒们获 得佛教觉悟的障碍。 在佛教徒的 眼 里,这 些 邪 念 就 如 同 一 个 不 信 佛 之 人 正 在 阻 止 人 们进入佛法之门。 另外,古人认为老虎是人类之敌,他们希望具有伏虎能力的高僧们 的来临,从而把凶恶的老虎驯 服 得 如 同 他 们 的 宠 物 一 般。 这 些 记 载 表 明 人 们 不 仅 仰 慕高僧们的超能力,也希望以 崇 拜 高 僧 之 法 来 解 决 他 们 的 实 际 难 题。 关 于 佛 典 所 记 的最初接受释迦旨意住世护法的四罗 汉 的 才 能,新 罗(669~935年)僧人憬兴撰写的

《三弥勒经疏》中说:“屠钵叹(即军徒钵叹)者能降伏外道。”[4]因此,如果我们像志 磐 所建议的那样,将屠钵叹视为 伏 虎 罗 汉 的 印 度 原 型,将 不 会 有 大 错,而 这 位 罗 汉 则 被 中国信徒们赋予了象征佛法的功能与实际的超能力。

三 、五百罗汉的雕造

位于飞来峰青林洞东南入口处西壁的第14号有一组五十七身小罗汉像,是飞来

[1]

[2]

[3]

[4]

《大正藏》第50册,第605c—606a页。

参见《宋高僧传》卷十,《大正藏》第50册,第766c页。

《大正藏》第50册,第871c页。

参见该书卷1,《大正藏》第38册,第323b页。

┈┈┈┈┈┈┈┈┈┈┈┈┈┈┈┈┈┈┈┈┈┈┈┈┈┈┈┈┈┈┈┈┈┈┈┈┈┈┈┈┈┈┈┈┈┈┈┈┈┈┈┈┈┈┈┈┈┈┈┈┈┈┈┈┈ ┈┈┈┈┈┈┈┈┈┈┈┈┈┈┈┈┈┈┈┈┈┈┈┈┈┈┈┈┈┈┈┈┈┈┈┈┈┈┈┈┈┈┈┈┈┈┈┈┈┈┈┈┈┈┈┈┈┈┈┈┈┈┈┈┈

(13)

峰数量最多的一个 罗 汉 群[1]。 这组罗汉雕像分上下五层水平排列,均坐在雕刻简单 的水平台上,没有莲台座。 在罗汉像以外,艺术家们保留了自然的岩石状态,象征着罗 汉们所住的山间。 这些罗汉的动作各不相同: 一些面向观众,一些转头或侧躯向着自

图十二 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第14号众罗汉像 (北宋1000~1003年间,作者自拍) 己身旁 的 罗 汉,大 部 分 为 不 显 足 的 结 跏 趺

坐,只有少 数 罗 汉 为 一 腿 盘 起 一 腿 下 舒,有 的罗汉还 双 腿 交 叉 并 以 一 膝 向 上 或 两 腿 在 踝部相交。 他们的手姿也不尽相同: 许多罗 汉施禅定印,一些罗汉则以一手施禅定印而 以另一手 抚 腿,其 余 罗 汉 或 双 手 合 十,或 迭 双手于胸前,或一手抚膝而另一手作与身旁 罗汉谈 话 的 手 势。 罗 汉 们 的 不 同 坐 姿 与 手 印展示了一个佛教聚会: 有的罗汉在坐禅, 有的罗汉则在一起讨论问题(图十二)。

第14号的五十七身罗汉是在四年间被不同的施主出资造就的。 20世纪50年 代,学者们发现第14号的众罗汉像多数据有题记,一般表达方式是: “清信士 /清信 女 /弟子某某舍净财造某罗汉。”[2]1981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劳伯敏先生 调查青林洞时,发现第14号的多数罗汉题记仍然存在。 基于题记的内容,劳伯敏认 为是普通俗家信徒与僧侣们出资雕造了这些罗汉像[3]。 根据第14号的约二十条纪 年题记,这些罗汉像应完工于北宋咸平三年至六年间(1000~1003年)[4]

除第14号外,这个罗汉组群实际上还包括了青林洞其他岩面外类似尺寸的罗汉 像。 例如,在位于青林 洞 东 南 入 口 处 东 壁 的 第19号的左下方就刻有两身坐姿罗汉 像,其中一尊的身体侧向右。 二像 的 衣 着 与 第14号罗汉像十分相似,表明它们的时 代相近。 其旁的题记曰:“龙兴寺比丘慧兴造罗汉”[5],这种表述方式也与第14号罗 汉题记相同。 另有几身类似的罗 汉 像 刻 在 第19号的右侧,也应属于上述二身一组。

在第14号的左侧有一小岩穴,内部刻有许多相似的罗汉像(图十三)。 在第14号的

[1]

[2]

[3]

[4]

[5]

高念华编《飞来峰造像》计这组罗汉数为57,见该书第62页。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西湖石窟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页。

劳伯敏《关于飞来峰造像若干问题的探讨》,《文物》1986年第1期,第62、63页。

例如,有一则题记刻于上数第四层左起第八身罗汉的右上方,高9厘米、宽8厘米,曰:“弟子 汤用舍净财,造第十二身罗汉,资荐亡考亡妣生界,咸平四年三月·日”,见高念华主编《飞来峰造像》,第 61页。

劳伯敏《关于飞来峰造像若干问题的探讨》,第63页。

┈┈┈┈┈┈┈┈┈┈┈┈┈┈┈┈┈┈┈┈┈┈┈┈┈┈┈┈┈┈┈┈┈┈┈┈┈┈┈┈┈┈┈┈┈┈┈┈┈┈┈┈┈┈┈┈┈┈┈┈┈┈┈┈ ┈┈┈┈┈┈┈┈┈┈┈┈┈┈┈┈┈┈┈┈┈┈┈┈┈┈┈┈┈┈┈┈┈┈┈┈┈┈┈┈┈┈┈┈┈┈┈┈┈┈┈┈┈┈┈┈┈┈┈┈┈┈┈┈

(14)

图十三 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第14号左侧 众罗汉像(北宋,作者自拍)

对面有 一 从 洞 顶 下 悬 的 岩 石, 表 面 也 刻 有 许多 类 似 的 罗 汉 像, 被 编 为 第21 号 (图 十 四)。 在青 林 洞 南 口 东 壁 第5 号 的 下 方 也 有一些罗汉像,被 编 为 第6、7号,同样具有 类似第14号罗汉像的尺寸、风格与形制特 点(图十五)。 第5号的“卢舍那佛会”群雕 完成于公元1022年,由于该龛在雕造时明 显地打破了一些 小 罗 汉 像 龛 的 边 缘,因 此, 旁边的这些小 罗 汉 像 年 代 应 早 于1022年。

劳伯敏认为: 这 些 小 罗 汉 像 也 应 刻 成 于 北 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并应归属于第14号一组。 这样一来,青林洞小罗汉像的 总数大约有百尊[1]

图十四 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第21号 众罗汉像(北宋,作者自拍)

图十五 杭州飞来峰青林洞第6、7号 众罗汉像(北宋,作者自拍)

那么,青林洞的这些罗汉像属何种题材呢? 劳 伯 敏 认 为: 艺 术 家 们 是 有 意 设 计、

雕造了这些小罗汉像,它们并 非 无 序 地 随 意 分 布 在 青 林 洞 壁 间。 但 由 于 这 些 罗 汉 像 的数量无法与既定的一种罗汉组群相符合,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劳伯 敏并没有论证这些罗汉像属于何种题材[2]。 笔者以为,当年的出资者与艺术家在青 林洞最初是想设计一组五百 罗 汉 群 像 的,而 第14号的罗汉群像相对多而集中,并且 排列最为有序,很可能就是最开 始 雕 造 的 地 点。 由 于 第14号所在岩面空间有限,无

[1]

[2]

劳伯敏《关于飞来峰造像若干问题的探讨》,第63页。

同上。

┈┈┈┈┈┈┈┈┈┈┈┈┈┈┈┈┈┈┈┈┈┈┈┈┈┈┈┈┈┈┈┈┈┈┈┈┈┈┈┈┈┈┈┈┈┈┈┈┈┈┈┈┈┈┈┈┈┈┈┈┈┈┈┈┈ ┈┈┈┈┈┈┈┈┈┈┈┈┈┈┈┈┈┈┈┈┈┈┈┈┈┈┈┈┈┈┈┈┈┈┈┈┈┈┈┈┈┈┈┈┈┈┈┈┈┈┈┈┈┈┈┈┈┈┈┈┈┈┈┈┈

(15)

法雕满五百身像,艺术家们就 选 择 了 同 一 洞 中 的 其 他 岩 面 来 续 雕。 正 如 一 些 题 记 所 言,这项工程持续了数年,有不少人参与资助,包括僧人与在家信徒。

一个类似的五百 罗 汉 雕 造 工 程 发 生 在 吴 越 国 时 期 的 杭 州 石 屋 洞。 据 南 宋 施 谔

《淳祐临安志》记载: 石屋洞状似石屋,壁上刻有罗汉五百一十六身[1]。 潜说友《咸淳 临安志》卷七十八说该洞窟是由吴越王出资于开运年间(944~946年)开凿的[2]。 考 古调查发现,石屋洞是一个不规则的石灰岩溶洞,高约5.6米、宽10米、深7.8米[3]。 在正壁开有一大龛,内 雕 一 尊 坐 佛 与 二 弟 子、二 菩 萨、二 天 王 像,应 为 吴 越 王 出 资 雕 造。 在大龛的左侧有二小龛,内 部 分 别 雕 有 三 佛 与 一 佛 二 胁 侍 像。 在 上 述 三 龛 之 外 的洞内壁面上,分层雕刻着众 多 的 小 罗 汉 像,其 排 列 方 式 与 飞 来 峰 第14号罗汉像相 似(图十六)。 据施谔的记述,所有这些小罗汉像应表现着五百罗汉与十六罗汉组群。

在罗汉像间,许多铭文题记记载 着 这 些 小 罗 汉 像 是 由 众 多 的 施 主 出 资 雕 造 于 后 晋 开 运元年(944年)至北宋开宝七年(974年)间[4]。 不幸的是,石屋洞中的大部分造像

图十六 杭州石屋洞(吴越国,采自常盘大定、关野贞《支那佛教史迹》第4册,图版56)

[1]

[2]

[3]

[4]

《南宋临安两志》,第168页。关于石屋洞的形制,明人史鉴有较好的描述,见《西村十记》,收 录于丁丙(1832~1899年)编《武 林 掌 故 丛 编》第 二 册,台 联 国 风 出 版 社、华 文 书 局,1976 年,第 1558—

9页。

《中国方志从书·华中地方》第49号,第756页。潜说友说:石屋洞由吴越王出资开凿于“广 ”年间。但是,在10世纪,只有北汉(951~979年)英武帝刘继元(968~979年在位)使用过广运这个年 ,是从974年到979年。北汉仅为北方小国,而吴越王只遵从五代与北宋的年号。因此,这里的“广运”

应为后晋(936~947年)开运(944~946年)之误。

潘一平、乌鹏廷、陈汉民《杭州湖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清代学者陆增祥(1816~1882年)记录了一条石屋洞题记曰:“弟子秦彦韬造此罗汉,奉为父 母亲缘,永充供养,乾祐元年(948年)五月三日。”参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81,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 562页。

┈┈┈┈┈┈┈┈┈┈┈┈┈┈┈┈┈┈┈┈┈┈┈┈┈┈┈┈┈┈┈┈┈┈┈┈┈┈┈┈┈┈┈┈┈┈┈┈┈┈┈┈┈┈┈┈┈┈┈┈┈┈┈┈ ┈┈┈┈┈┈┈┈┈┈┈┈┈┈┈┈┈┈┈┈┈┈┈┈┈┈┈┈┈┈┈┈┈┈┈┈┈┈┈┈┈┈┈┈┈┈┈┈┈┈┈┈┈┈┈┈┈┈┈┈┈┈┈┈

(16)

于1968年被毁,仅少数罗汉像仍完整地保留在洞壁上方,展示着与飞来峰第14号罗 汉像类似的风格特征[1]。 因此,青林洞罗汉像的雕造者们也许想在飞来峰再现石屋 洞的五百罗汉像功德。 然而,我 们 已 无 从 知 晓 为 什 么 飞 来 峰 的 大 部 分 罗 汉 像 没 有 按 期完工,最终使这项工程半途而废。

四 、天台山与五百罗汉的起源

对研究飞来峰青林洞罗汉像 群 而 言,五 百 罗 汉 的 起 源 是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据 目 前 已知资料来看,雕刻五百罗汉 像 的 传 统 确 立 在 吴 越 国 时 期 的 杭 州。 由 于 石 屋 洞 造 像 被毁,雕造于公元1000元至1003年间的青林洞罗汉像群就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 组五百罗汉像,尽管它们没有按时完成。 为了研究一组五百罗汉绘画,前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教授方闻先生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讨论以不入涅槃、住世护法、等待未来佛弥勒 降临为使命的十 六 罗 汉 的 起 源[2]。 十 六 罗 汉 在 释 迦 涅 槃 之 后 散 居 于 十 六 个 地 区。

方闻的研究并没有涉及任何有 关 五 百 罗 汉 起 源 的 文 献 根 据,因 为 这 个 庞 大 的 罗 汉 群 体具有不同与十六罗汉的多种起源依据和宗教职责。

前北京大学考古系教 授、著 名 佛 教 考 古 学 家 阎 文 儒 先 生 (1912~1994年)认为:

五百罗汉应起源于如下三种群体之一[3]

1.根据康孟详(活跃于2世纪下半叶)译的《兴起行经》之序、佛陀耶舍与竺佛念 在412~413年间译的《长阿含经》卷二,五百罗汉就是经常参加佛之说法大会的五百 位罗汉[4]

2.根据求那跋陀罗(394~468年)翻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五百罗汉就是佛的 五百位弟子,包括大迦叶[5]。 至于这些弟子的起源,6世纪的僧人吉迦夜与昙曜翻译 的《杂宝藏经》卷三说他们原 先 是 五 百 位 婆 罗 门,而 他 们 在 成 就 罗 汉 果 前 的 最 后 一 世 是五百商人[6]。 与之不同的是,另一位6世纪时的僧人慧觉译的《贤愚经》卷六认为

[1]

[2]

[3]

[4]

[5]

[6]

王仕伦、赵振汉《西湖石窟探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方闻,TheLohansandaBridgetoHeaven,第24—43页。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06—310页。

《大正藏》第4册,第163c页;第1册,第79b页。

《大正藏》第3册,第646c页。

《大正藏》第4册,第464b页。

┈┈┈┈┈┈┈┈┈┈┈┈┈┈┈┈┈┈┈┈┈┈┈┈┈┈┈┈┈┈┈┈┈┈┈┈┈┈┈┈┈┈┈┈┈┈┈┈┈┈┈┈┈┈┈┈┈┈┈┈┈┈┈┈┈ ┈┈┈┈┈┈┈┈┈┈┈┈┈┈┈┈┈┈┈┈┈┈┈┈┈┈┈┈┈┈┈┈┈┈┈┈┈┈┈┈┈┈┈┈┈┈┈┈┈┈┈┈┈┈┈┈┈┈┈┈┈┈┈┈┈

(17)

是五百盲人变成了佛的五百弟子,进而成为五百罗汉的[1]

3.据《四分律》卷五十四记载: 五百罗汉是参加第一、三次结集以修订释迦所说 大法的佛弟子们[2]。 迦栴延子着、北凉僧人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的《阿毗昙毗婆沙 论》之序[3],与玄奘(600~664年)《大唐西域记》卷三有相似的记载[4]

对于如上三种可能的五百罗汉起源之文献,阎文儒先生倾向于第三种[5]。 事实 上,上述三种可能有重叠性。 既然五百罗汉是佛的弟子,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参加佛 的说法大会与佛经的结集。 只有上述第二种文献才真正涉及了五百罗汉的起源问题。

不论怎样,五百罗汉就是佛的五百弟子。 在印度古代文献中,“五百”往往并非一个确切 数字,而是数量众多的象征之一[6]。 因此,五百罗汉也就是释迦众多弟子的象征。

南宋官员曹勋(1098~1174年)撰写的一篇记文提供了宋人关于五百罗汉起源 之说的线索。 在1153年至1158年间,在仕人与平民共同资助之下,杭州净慈寺建立 了五百罗汉堂,曹勋于1159年为该堂撰写了记文。 关于五百罗汉的起源,曹勋说:

原夫《涅槃经》义,谓昔有五百商人,采宝出海,值千盗攘去,并剜其目。商日 夜号痛,欲向无所。人有告之曰:“灵鹫佛氏能救汝苦。与我重宝,引汝见之。”商 且行且舍,至大林精舍,佛为说法,为证阿罗汉果[7]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综 合 了 昙 无 谶 (385~433年)于421年在北凉国(397~439 年)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中的两个不同故事而成的。 第一个故事来自该经卷十六:

萨罗国有诸群贼,其数五百,群党抄劫,为害滋甚。波斯匿王患其纵暴,遣 兵伺捕。得已挑目,遂着 黑  丛 林 之 下。是 诸 群 贼 已 于 先 佛 殖 众 德 本,既 失 目 已,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等今者无有救护。”啼哭号咷。

我(即释迦)时住在祇洹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 药,满其眼眶。寻还 得 眼,如 本 不 异。诸 贼 开 眼,即 见 如 来 住 立 其 前 而 为 说 法。

[1]

[2]

[3]

[4]

[5]

[6]

[7]

《大正藏》第4册,第392c页。

《大正藏》第22册,第968b页。

《大正藏》第28册,第1a页。

《大正藏》第51册,第886b页。

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第310页。

佛经中另一个常见的象征多数的数字是八万四千

曹勋《净慈创塑五百罗汉记》,见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七集》第 203册,第1—4页;潜说 《咸淳临安志》卷七八,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号,第751页。

┈┈┈┈┈┈┈┈┈┈┈┈┈┈┈┈┈┈┈┈┈┈┈┈┈┈┈┈┈┈┈┈┈┈┈┈┈┈┈┈┈┈┈┈┈┈┈┈┈┈┈┈┈┈┈┈┈┈┈┈┈┈┈┈ ┈┈┈┈┈┈┈┈┈┈┈┈┈┈┈┈┈┈┈┈┈┈┈┈┈┈┈┈┈┈┈┈┈┈┈┈┈┈┈┈┈┈┈┈┈┈┈┈┈┈┈┈┈┈┈┈┈┈┈┈┈┈┈┈

(18)

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

在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即绘有西魏(535~556年)时期表现该故事题材的连 环壁画[2]。 第二个故事记载在同经卷三十一:

善男子,我念往昔与提婆达多俱为商主,各自有五百商人,为利益故至大海 中采取珍宝。恶业缘故,路遇暴风,吹破船舫,伴党死尽。尔时我与提婆达多,不 杀果报,长寿缘故,为风所吹,俱至陆地[3]

其他同本异译的涅槃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述[4]。 很明显,曹勋将《大般涅槃经》中 的二故事合而为一了。

关于五百罗汉的起源,笔者不 清 楚 曹 勋 所 记 是 他 自 己 的 创 作 还 是 延 用 了 某 些 僧 人的说法。 如要雕造五百罗汉像,策 划 的 僧 人 应 对 涅 槃 经 中 的 五 百 强 盗 故 事 较 为 熟 知。 对经中二故事的改变与发挥,应是出自中国人的再创作与对该题材的重新解释。

在10至11世纪间,《大般涅槃经》也许正是人们信仰与雕造五百罗汉像的主要文献 根据,曹勋的记文给我们提供了 宋 人 雕 造 包 括 飞 来 峰 青 林 洞 未 完 成 造 像 在 内 的 五 百 罗汉像的文献参考线索。

尽管 五 百 罗 汉 来 自 印 度 佛 教 经 典 ,然 而 ,10世纪的中国人却相信他们居住在天 台 山 ,即 位 于 今 浙 江 省 境 内 的 天 台 宗 发 源 地 的 佛 教 圣 山 。 方 闻 先 生 的 研 究 可 以 使 我们 了 解 这 种 信 仰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情 况 。 简 而 言 之 , 慧 皎 (497~554年)的《高僧传》

讲述了4世纪僧人昙猷(? ~396年)游访天台山、跨越了石桥、遇见了一些圣僧的故 事[5]。 到了隋代,僧人智(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 唐僧玄奘的《大唐 西域记》卷九记载印度传统中的 五 百 罗 汉 居 住 在 临 近 王 舍 城 的 佛 陀 伐 那 山[6]。 在9 世纪以前,天台山的佛教传统也 被 道 教 学 者 们 接 受。 在9世纪初期一个显著转变的 标志是徐灵府(活跃于9世纪上半叶)著的《天台山记》也提到了天台山石桥上方的众

[1]

[2]

[3]

[4]

[5]

[6]

《大正藏》第12册,第458b页。

参见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

《大正藏》第12册,第551a页。

例如,刘宋僧人慧严译的《大般涅槃经》也讲述了五百强盗的故事,参见《大正藏》第 12册,第 700c页。但该经中没有记载五百商人的故事。

方闻,TheLohansandaBridgetoHeaven,第15—16页。

《大正藏》第51册,第920a页。

┈┈┈┈┈┈┈┈┈┈┈┈┈┈┈┈┈┈┈┈┈┈┈┈┈┈┈┈┈┈┈┈┈┈┈┈┈┈┈┈┈┈┈┈┈┈┈┈┈┈┈┈┈┈┈┈┈┈┈┈┈┈┈┈┈ ┈┈┈┈┈┈┈┈┈┈┈┈┈┈┈┈┈┈┈┈┈┈┈┈┈┈┈┈┈┈┈┈┈┈┈┈┈┈┈┈┈┈┈┈┈┈┈┈┈┈┈┈┈┈┈┈┈┈┈┈┈┈┈┈┈

(19)

罗汉[1]。 从那以后,中国人相信五百罗汉就居住在那里,而不是印度。 北宋赞宁的

《宋高僧传》首次正式提出五百罗汉居住在天台山,并介绍了天台山的一座吴越王曾 每年供养的五百罗汉殿[2]。 天台石桥的圣僧们终于在10世纪变成了五百罗汉。

在这种信仰的影响下,宋元时 期 的 人 们 相 信 在 天 台 山 居 住 着 这 个 庞 大 的 罗 汉 群 体。 日本京都大德寺起初完整地收藏了一组来自南宋宁波的表现五百罗汉题材的十 分精美的百幅挂轴 绢 画,每 幅 画 表 现 五 位 罗 汉 与 一 些 次 要 人 物,背 衬 山 水 或 其 他 景 物。 方闻先生研究了后来 为 华 盛 顿 弗 利 尔 美 术 馆 收 藏 的 两 幅[3]。 其中一幅的画家 是周季常,画于公元1178年,表现一位僧人正在跨越天台山的石桥,同时仰视着石桥 上方的两位罗汉。 很明显,该画展示了昙猷在天台山石桥遇圣僧的古老传说,并已如 宋人信仰的那样,将圣僧变成 了 五 百 罗 汉。 另 外,相 传 北 宋 著 名 画 家 李 公 麟 (1049~

1106年)曾绘有《大阿罗汉图》,元代画家吴镇(1280~1354年)题诗赞曰:“天台五百 知何处, 还向图中证有无。”[4]由于人们总 是 把 五 百 罗 汉 与 天 台 山 相 联 系,艺 术 家 们 在飞来峰青林洞中雕刻众罗汉 的 同 时,故 意 留 下 了 溶 洞 中 石 灰 岩 的 自 然 面 貌 作 众 像 的陪衬,似乎象征着众罗汉居住于这座圣山之中。

五 、五百罗汉的使命

据佛典记载,五百罗汉有着多种职责。 如前所述,五百罗汉经常聚集在一起聆听 佛祖说法[5];在佛入涅槃后,他们也参加过佛经 结 集[6]。 另 外,这 个 组 群 也 协 助 住 世护法的十六罗汉。 玄奘译的《法 住 记》提 到 了 十 六 罗 汉 居 于 十 六 个 不 同 地 点,每 位 罗汉由一个庞大的罗汉群体所协助,这些罗汉群体的人数从500到1600不等。 只有

[1]

[2]

[3]

[4]

[5]

[6]

《大正藏》第51册,第1055a页。

《大正藏》第50册,第880b页。

在十九世纪,这组画中的十二幅进入了美国,十幅被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购买,两幅被弗利尔美 术馆收藏。关于波 士 顿 艺 术 博 物 馆 收 藏 的 十 幅 罗 汉 画,参 见 WuTung主 编,MasterpiecesofChinese PaintingfromtheMuseumofFineArts,Boston:TangthroughYuanDynasties(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中 国画杰作<唐至元代>),Boston,TheMuseumofFineArts,1996。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那两幅罗汉画图 ,参见方闻,TheLohansandaBridgetoHeaven。

顾嗣立(1669~1722年)编《元诗选二集》第十八卷,长洲:顾嗣立秀野草堂,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第14页。

《长阿含经》卷二,《大正藏》第1册,第79b页。

参见后秦(386~417年)僧人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的《四分律》卷五四,《大正藏》第 22 册,第 968b页;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第306—310页。

┈┈┈┈┈┈┈┈┈┈┈┈┈┈┈┈┈┈┈┈┈┈┈┈┈┈┈┈┈┈┈┈┈┈┈┈┈┈┈┈┈┈┈┈┈┈┈┈┈┈┈┈┈┈┈┈┈┈┈┈┈┈┈┈ ┈┈┈┈┈┈┈┈┈┈┈┈┈┈┈┈┈┈┈┈┈┈┈┈┈┈┈┈┈┈┈┈┈┈┈┈┈┈┈┈┈┈┈┈┈┈┈┈┈┈┈┈┈┈┈┈┈┈┈┈┈┈┈┈

(20)

居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的第二位罗汉迦诺迦伐蹉被五百罗汉所协助[1]

《法住记》的记述也许给了中国佛教信徒去认知与表现五百罗汉职责的灵感。 因 此,他们试图将五百 罗 汉 与 十 六 或 十 八 罗 汉 相 联 系,并 赋 予 他 们 相 同 的 义 务 与 居 住 地。 约在飞来峰青林洞罗汉像雕造九十年之后,佛教信徒们于1098年在广西宜州会 仙山白龙洞造立了综合五百罗汉与十八罗汉之名的石碑。 该碑暗示所有这些罗汉均 为释迦弟子: 十八罗汉为遵佛之嘱住世护法的大罗汉,而五百罗汉为他们的助手[2]。 我们知道,十八罗汉来自十六 罗 汉,因 此,他 们 应 该 具 有 如《法 住 记》所 言 的 与 十 六 罗 汉相同的职责: 住世护 法、等 待 弥 勒 的 降 临。 既 然 五 百 罗 汉 有 着 协 助 十 六 罗 汉 之 一 的使命,我们就有理由看到中国佛教信徒将这两组罗汉结合在一起,并希望他们共同

图十七 《江 阴 军 乾 明 院 罗 汉 尊号》碑正面拓本(采自北京图 书馆善 本 部 金 石 组 编《北 京 图 书馆藏画像拓本汇编》第7册)

造福于宋王 朝 的 人 们。 我 们 还 可 以 想 象, 在1098 年 以前,中国佛教信徒就用这种观念 与 信 仰 来 制 作 五 百 罗汉像,而杭州石屋洞中的五百罗 汉 像 的 制 作 正 是 这 种信仰之下的成果,因为史书记载 该 洞 的 罗 汉 像 数 目 是500加16。 在飞来峰青林洞内雕造五百罗汉的最 初构想或许 也 是 这 样 的。 但 这 种 信 仰 起 源 的 具 体 时 间尚不清楚。

刻于1134年的另一块石碑则清楚地记着两组罗 汉的名字与 五 百 罗 汉 的 住 处。 这 块 罗 汉 碑 原 位 于 江 苏江阴乾明 院, 毁 于1860 年。 北京图书馆收藏了一 幅清嘉庆(1796~1820年)或道光(1821~1850年)年 间的碑正面拓本,我们可见该碑从 上 至 下 先 刻 十 八 罗 汉之名,标题 是 “住 世 一 十 八 尊 者”;再 刻 五 百 罗 汉 之 名,标题是“石 桥 五 百 尊 者 ”[3](图 十 七)。 碑 上 的 这 种名称布局延续了广西白 龙 洞 碑 样 式。 但 是,北 京 图 书馆并没有 发 表 该 碑 的 背 面。 南 宋 儒 官 高 道 素 记 述 了该 碑, 他 的 不 完 整 记 录 可 见 于 清 代 学 者 缪 荃 孙

[1]

[2]

[3]

《大正藏》第49册,第13a页。但是,玄奘并没有提及在印度及西域有五百罗汉造像。

该碑的名称是《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发现于1949年以后,各金石 学家均无著述。该碑记载了 十 八 与 五 百 罗 汉 群 中 的 每 一 位 罗 汉 之 名。参 见 白 化 文 为 《五 百 罗 汉》写 的 ,该书由李增新、高寿仙撰文,师均、晓雪、闻里编绘。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该碑名为《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参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画像拓 本汇编》第7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页。

┈┈┈┈┈┈┈┈┈┈┈┈┈┈┈┈┈┈┈┈┈┈┈┈┈┈┈┈┈┈┈┈┈┈┈┈┈┈┈┈┈┈┈┈┈┈┈┈┈┈┈┈┈┈┈┈┈┈┈┈┈┈┈┈┈ ┈┈┈┈┈┈┈┈┈┈┈┈┈┈┈┈┈┈┈┈┈┈┈┈┈┈┈┈┈┈┈┈┈┈┈┈┈┈┈┈┈┈┈┈┈┈┈┈┈┈┈┈┈┈┈┈┈┈┈┈┈┈┈┈┈

(21)

(1844~1919年)编纂的《江阴县续志》。 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碑背原刻有许多捐 资人名,多数是妇女。 碑背的一则题记说: 赵妙智、孙九十 娘 与 其 他 人 等 出 资 造 了 一 坐弥勒像,并其龛与座[1]。 这个弥勒,就是印度佛典所记的十六罗汉住世等待的未 来佛祖,如今则被中国人改为 被 十 八 罗 汉 在 五 百 罗 汉 协 助 下 住 世 等 待 的 佛 祖 了。 碑 背的这种布局使笔者联想到飞 来 峰 青 林 洞 第19号的弥勒三尊像被同时代的一些小 罗汉像环绕的事实。 尽管乾明院 碑 并 没 有 提 及,我 们 可 以 想 象 碑 上 提 到 的 十 八 罗 汉 很可能在当时中 国 人 的 观 念 中 就 与 五 百 罗 汉 居 住 在 同 一 个 地 区。 如 果 这 个 推 测 成 立,那也不是一个新的观念,而北宋时期刻就的白龙洞碑以及更早的现已不存的作品 也许早就包含了这 样 的 想 法,因 为10世纪的人们已接受了五百罗汉居于天台山的 观点。

上述推想还可以被曹勋的记述所证明。 当提及五百罗汉的功能时,曹勋认为:

盖其因苦,愿力普摄无边,散处山林,分形显化,作人间福田。亦所以示人 从生有贪,因贪受苦,因苦得报,回向正念,具大神通,成就一切者[2]

由此看来,曹勋发展了《法住 记》的 记 述。 事 实 上,“散 处 山 林,分 形 显 化,作 人 间 福田”,正是《法住记》所述的十六罗汉的义务与职责,但现在,曹勋却将这些职责加在 了五百罗汉身上。 曹勋文是参考了《大般涅槃经》为杭州净慈寺落成的五百罗汉像撰 写的,其观点却与上述二碑不谋而合。 如前所述,这个观点的起始或许可以追溯至10 世纪。 因此,飞来峰青林洞的小罗汉像与石屋洞的五百罗汉、十六罗汉像的出资与雕 造者们也许均有这种造像的 动 机。 那 些 罗 汉 像 分 布 在 不 同 壁 间 的,象 征 着 他 们 散 处 山林,去完成他们的共同使命。

六 、五百罗汉的圣号

杭州石屋洞与青林洞的五百罗汉像的出资者与雕造者们是否已经知道众罗汉的

[1]

[2]

缪荃孙《江阴县续志》卷二一,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4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 公司,1970年。

曹勋《五百罗汉记》,参见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八,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9 ,第751页。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雇主屬 經營蘭 花栽 培,從 事生產 管理、 蘭園清 雇主屬 經營食 用蕈菇 栽培, 從事蕈 菇包產 瓶製作 雇主屬 經營蔬 菜栽 培,從 事育 苗、生 產管 雇主領 有目的 事業主 管機關

約西元前一世紀的 《周髀算經》 相傳畢氏定理是商代由商高發現的, 全書第一節就記載著 一個名叫商高的人, 對周公講了這樣一段話: 「折矩以為勾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

The Seed project, REEL to REAL (R2R): Learn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hrough Film-making in Key Stage 2,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film-making as a means

有關歐拉的紀念郵票,最早在 1957 年,瑞士(圖一)及前蘇聯(圖二)為了紀念歐 拉二百五十週年誕辰而發行。圖三由前東德(DDR)於 1983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

印度佛法的經藏、律藏、論藏,合稱《三藏》。三藏的結集共經 歷了數百年,其結集過程,是藉由現存的《摩訶僧祇律》 、 《說有律雜 事》 、 《十誦律》 、 《五分律》 、 《四分律》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師) 二千五百人爲師。小司徒曰。五人爲伍。五伍 爲兩。五兩爲卒。五卒爲旅。五旅爲師。師 師 師、 師 、 、衆也 、 衆也 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