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青壯年人口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青壯年人口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

Copied!
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青壯年人口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

洪乙禎**

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臺灣民眾主要死因以慢性疾病居多,健康行為被視為控制慢性病及促進健 康的重要途徑。具體的健康行為可包括: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等良好生活型 態。本文利用2004–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資料,選取 19 至 64 歲人口為對象,檢視人口特質和社經背景等因素對於能否落實蔬果攝取和規律 運動的影響效果。結果顯示,教育程度越高、中等收入之人口,落實健康行為 的比例高於其他族群。此外,年齡越長者,規律運動或足量水果攝取的比例越 高;女性攝取足量水果的比例高於男性;經濟條件佳、有伴侶者,則對於攝取 蔬果有所助益。

關鍵字:健康行為、飲食習慣、運動習慣

壹、前言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之2016 年臺灣主要死因統計,其中的前十大死因,

除了肺炎和事故傷害,其他多與慢性疾病有關。事實上,與慢性疾病有關的 死因,早在1980 年代就已經是國人的主要死因,而這些死因中,如心臟疾 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和部分惡性腫瘤的發生等,其預防 與控制,經常和日常飲食、活動與作息等生活型態有密切關聯。世界衛生組 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亡危險因子,每年有6% 的死亡

✽ 作者感謝審查人和編輯提供寶貴建議,使本文論述更為完整。

✽✽E-mail: ychong@faculty.pccu.edu.tw

收稿日期:106 年 10 月 12 日;接受刊登日期:107 年 6 月 7 日

(2)

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2);美國「2015–2020 飲食指南」強調飲食應多吃蔬菜、水果及全榖,少糖、鹽、飽和脂肪及反式 脂肪,也提到健康飲食將有助於預防肥胖、心臟疾病、高血壓和第二型糖尿 病等慢性疾病(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6);歐盟的研究結 果也鼓勵多食用蔬果,增加蔬果攝取可減少肥胖和罹患心血管疾病與部分癌 症的風險(Fulponi, 2009)。所以,形塑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已被視為預防 或控制慢性病,以及促進健康的重要途徑。

何謂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先從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開始理解,包括:過 度油膩的飲食、缺乏運動、缺乏蔬果纖維和鈣等營養素(Chen and Liao, 2002;

Neumark-Sztainer et al., 2002)。如此將可以具體地描述出有益或促進健康的行 為,例如:不吸菸、不飲酒或淺酌、維持理想體重、適當睡眠7 至 8 小時、

每週2 至 3 次的適度運動、正常規律的用餐習慣、均衡的營養攝取等。也就 是說,個人層面上的健康行為,不外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不良嗜好

(飲酒、吸菸、嚼食檳榔)、充足睡眠等等生活習慣(Belloc and Breslow, 1972;

尹祚芊,2000)。

根據1993–1996 年和 2004–2008 年的兩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國人的肥胖問題及與肥胖相關的代謝症候異常盛行率上升最為快速,特別是 糖尿病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衛生福利部對過重的定義是24<=身體質量指數

(BMI)<27,肥胖是身體質量指數>=27。兩次的調查結果顯示,臺灣 19 歲以 上男性的過重與肥胖盛行率由33.4% 上升至 51%,19 歲以上女性的過重與 肥胖盛行率也由33.5% 上升至 35.9%;糖尿病盛行率,男性由 3.2% 增加到 12.0%,女性由 5.5% 增加到 8%;三酸甘油脂偏高的盛行率,男性由 13.4%

增加到20.8%,女性由 6.15% 增加到 7.9%(Pan et al., 2011)。肥胖問題和與 其相關的代謝症候異常,普遍被認為與靜態生活型態、缺乏體能活動,以及 攝取高熱量食物有關,而在各類食物中,蔬果的熱量密度相對較低,因此,

肥胖、代謝症候疾病的防治不外是由飲食與活動兩部分著手。推廣適當的身 體活動和蔬果飲食,是面對國人肥胖問題時的重要策略,也是個人層面健康 行為的具體表現。

為宣導民眾在生活中落實有益健康的行為,進而預防或控制慢性疾病,

(3)

衛生主管等相關單位致力於各種健康促進行為的推廣。例如國民健康署在肥 胖防治主題上,有「聰明吃」、「快樂動」的兩個宣導主軸。前者針對國人的 飲食觀念,提出「健康五蔬果」的口號,其內容是宣導每天至少要吃3 份蔬 菜與2 份水果,蔬菜 1 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 1 份相當於一個 拳頭大小。後者則針對成年人提出身體活動建議量,每週達到150 分鐘的中 度身體活動或是75 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對此活動建議量,則有醫療院所 進一步具體化為「357 運動原則」,意指運動每次應達 30分鐘,每週 5 次,

運動時每分鐘心跳數應達最大心跳數的7 成,大約是感到有點喘,但還能說 話的程度(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

此外,教育部也持續透過學校教育推廣規律運動的習慣。1998 至 2003 年推動的「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 計畫)」中提到「333 運動法則」,

其內容為:每週至少運動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 率需達到每分鐘130 次以上(教育部體育署,2016)。爾後多年,「333 運動 法則」也被國內醫療院所廣泛運用為宣導民眾養成運動習慣的口號。2007 年 有為期五年的「快活計畫」,希望各級學校引導學生每日至少累積30 分鐘的 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達210 分鐘。2013 年 12 月 11 日修正公布的「國 民體育法」中則規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和五年制專科學校前三年,應安排 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週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達150 分鐘以 上。因應此次修法,教育部體育署宣布啟動「SH150 方案」,也就是 Sport &

Health 150 方案,推廣每週在校運動 150 分鐘(教育部體育署,2015)。其中 150 分鐘的內容也就呼應了國民健康署提出的身體活動建議量,以及近年來 醫療院所宣導規律運動時常用的「357 運動原則」。

然而,儘管如前文提到的衛生和教育主管機關,多年來致力於蔬果攝取 和規律運動等健康行為的宣導與推廣,但國人普遍蔬果攝取不足或運動量偏 低的相關報導,仍常見於各式媒體的版面(杭極敏,2012;林珮萱,2013;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倪浩倫,2016)。國民健康署的健康促進統計 年報中,13 歲以上國人的規律運動率從 2011 年的 27.8% 略為上升至 2015 年 的33.4%,18 歲以上民眾每日攝取三蔬二果的比例卻由 19.1% 下降至 12.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一項與大腸癌認知相關的調查也顯示,20

(4)

至49 歲的受訪者中,有 77.4% 運動量不足,未達 333 運動法則,這個年輕 族群有73% 蔬菜攝取量未達 3 份,65.5% 水果攝取量未達 2 份(台灣癌症基 金會,2015)。因此,本文將檢視臺灣民眾能否落實蔬果攝取和規律運動等 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探討社經背景、人口特質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貳、文獻回顧

關於國人運動習慣的主題,陳世能和曾昭玲(2005)的研究利用 1993–

1996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資料,其中談及健康行為的估計結果顯 示,男性、未婚、年齡、教育程度對於從事慢跑運動有正向效果。另外,國 內更多數探討運動行為的研究,是針對特定年齡族群或特定地區人口,也累 積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老年人口的運動或活動行為方面,許志成等人(2003)

對臺灣地區老年人口的研究發現,年齡小於75 歲、女性、教育程度在國中或 以上、個人月平均收入在一萬元以上、沒有工作、自覺健康較好、日常生活 行動無困難,以及罹患慢性病之老人較會從事運動。李惠玲等人(2006)探 討中老年人的身體活動情形,發現除了自我認知因素之外,在人口學變項方 面,經濟條件較寬裕、教育程度較高者,身體的活動較多,且達到顯著上的 意義。魏琦芳和黃毅志(2009)利用 2002 年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的全國大 樣本資料,分析中小學教師健康行為和身體健康與其他職業之差異,發現中 小學教師的運動情況較優於買賣服務業、勞動工人、農林漁牧業,與上層白 領、基層白領無顯著差異,推測可歸因於教育年數。在特定地區居民的運動 參與方面,張淑紅等人(2006)討論桃園縣民眾運動行為與影響因素,在控 制教育程度後,規律運動之比率在不同年齡層存在差異,年齡層越大,規律 運動之比率越高;而控制年齡層後,則發現教育對於規律性運動比率之影響 不存在。楊逸菊等人(2009)以臺北市大安區參與社區活動的民眾為例,發 現影響規律運動習慣和運動時間的因素是性別和年齡,中老年人比青壯年規 律運動的機率高,男性較女性有規律運動習慣。許伯陽和高俊雄(2010)由 所得與時間配置等決策因素,探討臺北市民的規律運動行為,其中對於規律 運動行為有正向影響的因素包括:年齡、退休、家庭月收入,以及休閒時間

(5)

等;而負向影響因素則為婚姻、家管、工作時間,以及家務時間等。

上述國內文獻多數指出,所得水準或教育程度等社經條件,對個人運動 參與行為有重要影響效果。國外也有文獻提及社經階層的影響效果,低收入 家庭比高收入家庭容易產生坐式生活型態,高收入家庭執行規律運動的比率 較高,原因是高收入者運動環境的可近性較佳,故運動行為較好(Brownson et al., 2001; Gordon-Larsen et al., 2000);職業或工作類型也會影響規律運動 習慣,高階層工作者在休閒時間規律運動比率高於低階層工作者(Grzywacz and Marks, 2001; Lindström et al., 2001; Livingstone et al., 2001; Ståhl et al., 2001;

Suadicani et al., 2001; Wardle and Griffith, 2001)。

良好的飲食型態應包括各類營養素的均衡攝取。在各類營養素中,蔬菜 水果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 E、葉酸、類胡蘿蔔素、礦物質、植物性化合物 及膳食纖維,攝取蔬果與降低高血壓、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等的發生率有 關。攝取足量蔬果是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等慢性疾病的有效飲食方 法,因此,國內外也已經有不少研究以蔬果攝取之影響因素為主題。

陳世能和曾昭玲(2005)的研究著重於食品價格對健康的影響,同時也 探討了消費者的營養素攝取行為,發現除了食品的價格因素之外,年齡和教 育程度對於適當的營養素攝取行為有正向的影響。此一主題與前述運動行為 的研究類似,研究對象多為特定年齡族群或特定地區人口。例如有些關於青 少年的研究成果,張富琴(2001)針對臺北市高中生進行研究並發現,一半 以上的高中生蔬果攝取不足;魏米秀等人(2005)的調查顯示,國內大專生 蔬果攝取量能達每日建議攝取標準者不到20%。國外也有類似情況,美國國 家青少年危險行為調查的結果是,12 至 19 歲青少年能每日攝取 5 份蔬果者 僅有22.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0),每日至少吃 2 份以上蔬果者亦只有45%(Neumark-Sztainer et al., 2003)。也有其他研究發 現,青少年的蔬果攝取行為,與家中重要他人(包括父母)的蔬果攝取行為 呈現正相關(陳俐蓉,2009;Pearson et al., 2009; Young et al., 2004)。另外的 部分文獻是以特定地區居民為對象,楊逸菊等人(2009)在臺北市大安區的 調查顯示,66.3% 男性、65.9% 女性每天食用不足 3 份蔬菜,推論該地多數 居民的蔬菜攝取量偏低。李貞儀等人(2011)以臺南縣新營地區的高中職學

(6)

生為例,分析個人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蔬果攝取行為的關 係,僅不到五成的研究對象能總是或常常每天攝取3 份蔬菜,不到三成的對 象攝取2 份水果,自覺健康狀況好者蔬果攝取行為較佳,家庭蔬果可近性和 家庭角色楷模,皆與蔬果攝取行為有正向的關聯。

除了蔬果攝取的主題,也有一些論述其他飲食習慣之影響因素的文獻。

在林姿伶(2001)的研究發現,飲食營養知識較低的人,有攝取高油脂飲食 的習慣,內臟、酒類與醃漬發酵食品的攝取偏高,顯示他們的飲食習慣較不 健康。李蘭等人(1999)、黃美惠(2001)、何英忠(2004)提出營養知識對 於學生或消費者飲食行為影響的相關探討,皆肯定營養知識具有正向效果。

不 過, 也 有 國 外 文 獻 認 為 營 養 知 識 並 無 助 於 改 善 人 們 的 健 康 飲 食 行 為

(McKie et al., 1998; Hamilton et al., 2000)。

前述不少國內外文獻都提及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等因素,對其運動或飲食 行為產生影響效果;但同時,也有其他相關健康行為的研究,是著眼於在學 學生及其照顧者或家庭的背景條件,並發現家庭或父母的社經地位,也會影 響家庭中子女的健康行為,甚至健康成果。李秀珍等人(2009)有一項針對 臺南縣四所國中學生的研究,在運動行為方面,男生顯著優於女生,二年級 和一年級優於三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學業成績較好、健康訊息來源 較多的同學,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較好。林金秋等人(2010)的研究是針 對桃園市某公立幼稚園四到六歲學齡前幼童的主要照顧者,發現在口腔衛生 保健知識和態度方面,高社經地位較優於中低社經地位,進而使對幼童口腔 的保健行為與社經地位顯示出正相關。傅安弘和簡嘉靜(2012)調查並分析 小學生的體型、視力、健康行為狀況,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的小學生飲食 行為較好,家庭社經地位亦是學生自覺健康狀況良好的有效因素。劉美媛和 呂昌明(2006)以北部某大學全體大一學生為研究族群,結果顯示促進健康 行為之重要因素有:健康概念越正向、學期成績越佳、家庭社經地位越高、

與父母同住、自覺健康狀況良好。梁玉秋(2011)也是以某校大學生為對 象,分析家庭社經地位在規律運動行為的差異情況,認為家庭社經地位與規 律運動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僅如此,李妙純和張華庭(2011)、李妙 純和張雅雯(2014)又分別在不同年齡層群體上看到社經地位與健康表現的

(7)

重要關聯;尤素娟等人(2016)也觀察到,家庭所得越高,則子女自評健康 狀況越好,母親教育程度較高,則其子女身高較高且肥胖機率較低,顯示父 母社經地位對子女成年時的健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甚而可能有健康階層的 世代移轉。

在談到健康促進行為或健康生活型態時,不免也需同時關注到其反面的 危害健康行為議題,例如酗酒、吸菸或嚼檳榔等。因為若將危害健康行為視 為健康行為的反向作為,減少危害健康行為的因素或特質,或許意涵對健康 行為的正面效果,此類文獻也有助於廣泛思考健康行為的可能影響因素。許 志成等人(2003)對臺灣地區老年人口的研究發現,年齡小於 75 歲、男性、

教育程度越低、沒有與伴侶同住,以及有工作皆為老年人吸菸的促進因素。

李宜家等人(2003)分析臺灣男性成人吸菸行為,在個人社經地位方面,教 育程度越低,吸菸機率越高,藍領階級吸菸機率也高於高階白領階級。陳世 能和曾昭玲(2005)的研究中,發現抽菸、喝酒行為受到工資、性別、年齡 和教育程度的顯著影響,其中工資越高者,抽菸和喝酒的頻率越增加,不過 教育程度卻分別對抽菸和喝酒存在降低和增加的影響效果。魏琦芳和黃毅志

(2009)探討中小學教師健康行為時,也同時分析危害健康行為,結果顯示,

中小學教師喝酒、吸菸或嚼檳榔的機率都較勞動工人低,並推論與教育年數 有關。楊逸菊等人(2009)著眼於是否有吸菸和嚼檳榔等健康危害行為,其 結果是男性、教育程度較低者,吸菸比例顯著較高。趙海倫和鄭瓊茹(2013)

則是討論戒菸、戒酒和戒檳榔等預防性健康行為,研究對象為花蓮、嘉義地 區200 位 40 歲以上中高齡原住民,發現男性、60 歲以上者、低教育程度者 的預防性健康行為明顯少於女性、41–50 歲者、高教育程度者。這些文獻的 結果多指出,教育程度對減少危害健康行為有顯著效果,工作狀況或其他個 人特質也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綜觀上述關於規律運動和蔬果攝取等健康促進行為及危害健康行為的文 獻,雖已經累積不少數量,也發現個人的年齡、所得、教育程度等人口因素 和社經條件具有影響效果,但大多數國內文獻有著研究對象較為限縮的狀 況,通常是針對特定地區樣本數目有限的訪查,又或者是特定年齡族群的抽 樣調查,因此較缺乏全國性或利用廣大族群為對象的研究成果。又因不同文

(8)

獻的討論主題不盡相同,不容易由歸納文獻成果推論人口特質、社經條件等 因子對普遍人口的影響效果。在過去文獻中,雖有許志成等人(2003)及陳 世能和曾昭玲(2005)採用大規模調查為材料得到研究成果,但其使用的資 料年份已經久遠,且前者著重在公共衛生的意涵,而後者主題是食品價格因 素與健康的關聯,也非探討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素。故本論文希望利用較新的 全國性調查資料,以青壯年人口為對象,探討人口特質和社經背景等因素,

對於規律運動和蔬果攝取等健康促進行為的影響效果。

參、研究方法

本文將探討青壯年人口落實規律運動和蔬果攝取的健康行為,檢視社經 背景、人口特質等因素的影響效果,所採用的資料來自2004–2008 年的國民 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04–2008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

(潘文涵、杜素豪,2011)。此調查之樣本取自臺灣年齡在 0~6 歲和 19 歲 以上之常住居民,包含設籍與不設籍的所有人口(含外籍配偶),但排除軍 事單位、醫院、療養院、學校、職訓中心、宿舍、監獄等機構內之居民。此 調查透過問卷填答方式進行,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資料、教育程度、工作狀 況、飲食攝取相關行為、飲食營養知識、疾病史、身體狀況、健康態度與行 為(減重、吸菸、飲酒、檳榔),以及部分受訪者的健康現況(包括身高、

體重、腰圍、血壓、血糖等身體檢查結果)等。

本文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材料,是選取其中19 歲以上、但排除 65 歲以 上的樣本,也就是說,本研究將以19 歲以上、未滿 65 歲之青壯年人口為研 究對象。這是因為,65 歲以上之樣本將包括退休人口,較不容易透過收入、

工作狀況等問卷填答反映受訪者的社經條件;而老年人口從事運動的行為,

或許受限於身體老化或疾病狀況,部分老年人口也可能因身體功能的限制或 無法自理生活,飲食攝取決定於照顧者,而非本人的意向。再者,2004–2008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針對飲食攝取相關行為的問卷,65 歲以上的 題目與19 歲以上、未滿 65 歲不完全相同,恐有變數定義是否一致的疑慮。

關於本文欲探討的運動和飲食等生活型態,具體可將之區分為規律運

(9)

動、蔬菜攝取、水果攝取等三方面的健康行為,並進一步定義為實證分析的 應變數。在規律運動的衡量方面,參考教育部已推動多年的「333 運動法則」,

其中每週至少3 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的內涵,將規律運動的健康行為定義 為「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雖然「333 運動法則」的內容包括 運動頻率、時間和心跳率(即是強度),但對於多數民眾而言,頻率和時間 遠比強度容易衡量。而衛生福利部或國民健康署等衛生主管單位對於推廣運 動的宣傳或建議,不僅將掃拖地、擦洗門窗等家務與運動皆視為可促進健康 的活動,也都以頻率和時間累積量作為衛教重點(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8)。再者,本文研究材料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項目,僅有各 項運動或活動(包括:步行、散步、跑步、爬山、舞蹈、游泳、健身操、騎 腳踏車、太極拳、外丹功、香功、氣功、各種球類、掃地、擦地板、園藝工 作等)的頻率與時間,並無調查活動或運動後的心跳率。故而本文規律運動 的定義僅著重於每週活動時間總量,經由統計受訪者回答上述各種活動或運 動的頻率與時間,即可換算得每週運動時間,並檢視是否已達90 分鐘標準。

此變數所對應之原始調查的題目內容,可參見表1。

在蔬菜攝取行為的討論中,將適當蔬菜攝取的健康行為定義為「每日蔬 菜攝取量至少3 份」,此即參考前述「健康五蔬果」中蔬菜至少 3 份的口號。

本文資料來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中,關於蔬果類攝取的題目,對 攝取份量的調查是以「碟」為單位,相當於衛生單位飲食指南建議的單位

「份」。透過受訪者填答每日或每週的數量,即可推算得每日蔬菜攝取的份數,

進而檢視有無達到3 份。在水果攝取行為方面,將適當水果攝取的健康行為 定義為「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1 次」,此定義與前述國民健康署建議「健 康五蔬果」中至少2 份水果有所差異。本文的說明是: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 遷調查中關於水果攝取的題目,僅有食用頻率與次數(例如每日或每週的次 數),並未詢問食用的份量;另外,飲食指南建議的單位「份」約為拳頭大 小,但若一次吃下兩個柳橙或一個稍大的蘋果,也已經達到建議中的2 份,

且若每日攝取水果至少1 次,儘管可能未達建議量,但仍屬規律攝取的表現。

故而本文利用既有研究材料作出此定義,依據受訪者填答的水果攝取頻率與 次數,將可以計算得平均每日水果攝取的次數,並以此檢視是否符合至少1

(10)

表1:變數與調查題目對照

變數名稱 原始調查題目

應變數 每週從事運動 的時間達到 90 分鐘

請問您最近一年中,每週經常從事哪些運動或活動?(例如步行、散 步、跑步、爬山、舞蹈、游泳、健身操(體操、柔軟操)、騎腳踏車、

太極拳、外丹功、香功、氣功、各種球類、掃地、擦地板、園藝工作

等)(註:步行包括平時上下班時之步行)

1)每週   時   分 (2)每天   時   分 每日蔬菜攝取

量至少3 份

綜合來講,請問您多久吃一次蔬菜?(次數的計算:蔬菜類每碟╱每 道算一次)

1)每天,每天   次 (2)每週,每週   次 (3)每月,每月   次

4)都沒吃 平均每日水果

攝取至少1 次

請問您多久吃一次新鮮水果類?

1)每天,每天   次 (2)每週,每週   次 (3)每月,每月   次 解釋變數

性別 個案本人的性別

伴侶情況 請問您目前的婚姻狀況是?

1)單身且從未結過婚 (2)同居 (3)已婚有偶 (4)離婚

5)分居 (6)喪偶

年齡 個案本人的年齡

住所面積 請問您房子坪數多大?  坪

教育程度 請問您的教育程度是?

1)無 (2)自修或私塾 (3)小學肄業 (4)小學畢業 (5)國中肄業

6)國中畢業 (7)高中肄業 (8)高中畢業 (9)高職肄業(含士官學校)

10)高職畢業(含士官學校) (11)專科肄業(含軍校專修班)

12)專科畢業(含軍校專修班)

13)大學╱技術學院肄業(含軍官學校正期班)

14)大學╱技術學院畢業(含軍官學校正期班)

15)研究所以上

個人月收入 請問您個人目前每個月金錢的收入平均大約是多少?(包括年終獎金、

紅利、利息等)

(11)

表1:變數與調查題目對照(續 )

變數名稱 原始調查題目

解釋變數

飲食營養知識 KAP 問卷中與飲食和營養的認知相關,共 26 題

自覺健康狀況 請問您覺得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其他同年齡同性別的人比起來?

1)比他人好很多 (2)比他人好一些 (3)差不多 (4)比他人差一點

5)比他人差很多

三高病史 您曾患有高血壓疾病嗎?  (1)是 (2)否

您曾患有高血脂症疾病嗎? (1)是 (2)否 您曾患有糖尿病疾病嗎?  (1)是 (2)否

居住地區 個案居住之縣市及鄉鎮區

工作行業 請問您現在最主要是做什麼工作?含機構、部門和工作內容,並參照

行業分類表

工作職位 請問您現在最主要是做什麼工作?含機構、部門和工作內容,並參照

職位分類表

每週工時 每週平均工作時數:約  小時

註:(a)2004–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雖對 19 至 44 歲、45 至 64 歲設計有兩份不同 的問卷,但本表所列之原始調查題目乃是兩份問卷的共同題目。

  (b)此調查將臺灣依照地理位置及考慮北部地區人口密度,分為五層:北一層(臺北市與

臺北縣)、北二層(臺北縣市以外、新竹及以北、宜蘭)、中部層(苗栗及以南、嘉義 以北)、南部層(嘉義及以南)與東部層(花蓮、臺東),再考慮客家、山地、澎湖等 三個特殊層,共計八個層別。

  (c)執行調查訪問的時間為 94 年 7 月~95 年 6 月、95 年 7 月~96 年 6 月、96 年 7 月~97

6 月,三段期間均包含八個層別的受訪個案。依受訪者年紀填答適用的問卷,但問

卷內容並不因訪問時間而有差別。

次。蔬果攝取的兩個應變數,對應原始調查的題目內容,可參見表1。

在上述定義下,若符合,將應變數設為1,反之不符合時,則將應變數 設為0。由於「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 90 分鐘」、「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 3 份」和「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1 次」,三項代表健康行為的應變數均屬於二 元的類別應變數,故採用邏輯迴歸模型(logit regression model),以檢驗各 項可能因素的影響效果。然而,規律運動和蔬果攝取等三項健康行為,亦可

(12)

能存在潛在連動關係,或許非完全獨立事件,因此也會採用線性機率模型

(linear probability model),但將三個應變數以彷彿無相關迴歸(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model,簡稱 SUR 模型)的方式加以估計,藉此檢查三項 行為分別估計與考量其間存在相關,是否會造成估計結果的差異。

綜合前述第二節國內外文獻提及飲食、運動等健康相關行為的影響因 素,可歸納為年齡、性別、婚姻、教育程度、工作狀況、經濟條件、營養知 識和其他個人特質等類別。本研究將參考2004–2008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 遷調查的項目,納入年齡、性別、伴侶狀況、教育程度、個人收入、住所面 積、工時、工作型態、飲食營養知識、健康狀況和居住地區等可能的影響因 素,作為解釋變數。本文應變數和解釋變數,擷取自2004–2008 年國民營養 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原始題目內容,都整理於表1。各個解釋變數的定義如 下:

(1)年齡:即為受訪者年齡,以歲為單位,將之區分為五個類別,分別是小於 25 歲、25 歲以上但小於 35 歲、35 歲以上但小於 45 歲、45 歲以上但小於 55 歲、55 歲以上但小於 65 歲。本研究以小於 25 歲者,當作基準組。

(2)性別:屬於二元變數,將女性定義為 1,男性則定義為 0 及視為基準組。

(3)伴侶情況:將受訪者的婚姻狀況歸納為三個類別,分別是單身且未婚、已 婚有偶或同居、離婚分居或喪偶。本文以單身且未婚,當作基準組。

(4)住所面積:即為受訪者居住房屋的面積,以坪為單位,屬於連續型變數。

(5)教育程度:參考問卷選項的設計,將受訪者的教育程度歸類為國中畢及以 下、高中職畢、高等教育,共計三個類別。國中畢及以下,包括表1 原始 問卷選項的(1)~(7)和(9);高中職畢,包括原始問卷選項的(8)、(10)、(11)和

(13);高等教育,包括原始問卷選項的(12)、(14)和(15)。本研究將國中畢及以 下,當作基準組。

(6)個人月收入:參考問卷中詢問包括年終獎金、紅利、利息等來源,推算而 得的平均個人月收入,將之區分為八個類別,分別是無收入、少於2 萬 元、2 萬元以上但少於 4 萬元、4 萬元以上但少於 6 萬元、6 萬元以上但少 於8 萬元、8 萬元以上但少於 10 萬元、10 萬元以上但少於 20 萬元、20 萬 元以上。本研究以無收入者,當作基準組。

(13)

(7)飲食營養知識:問卷中有 26 題關於飲食營養知識的題目,透過受訪者填答 結果,可計算填答正確的題數,數目越大代表受訪者相關知識越充足,屬 於連續型變數。

(8)自覺健康狀況:問卷中詢問受訪者覺得自己的健康狀況和其他同年齡、同 性別者的比較,將之區分為比他人差、差不多、比他人好三個類別。比他 人差,包括表1 原始選項的(4)和(5);比他人好,包括原始選項的(1)和(2);

差不多,則是對應原始選項的(3)。研究中,利用比他人差當作基準組。

(9)三高病史:問卷中詢問受訪者是否曾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症、糖尿病疾 病,若曾罹患其中任一疾病,則定義為1;若未曾患有這三種疾病,則定 義為0,視為基準組。

(10)居住地區:依照受訪者居住地所屬的縣市和鄉鎮區,按中華民國統計地區 標準分類中的都市化地區分類,辨識上述受訪者之居住地是否屬於都市化 地區(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1993)。若屬都市化地區,定義為 1;若非都 市化地區,定義為0,作為基準組。

(11)工作行業:問卷中詢問受訪者最主要是做什麼工作,且需回答機構、部門 和工作內容。為區分受訪者的行業,依據調查中的行業分類表,歸納為一 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無或其他,共五 個類別,本文以無或其他作為基準組。一級產業包括農、林、漁、牧、狩 獵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二級產業包括製造業、水電燃氣業、營造業;

三級產業包括商業、運輸、倉儲、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 務業;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包括公共行政服務、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 業;家庭主婦、學生、目前無工作者,則歸類為無或其他。

(12)工作職位:為辨別受訪者的工作內容或性質,如前述依據受訪者回答之工 作,對照調查中的職位分類表,區分為職業軍人與義務役軍人、事務性與 非技術人員、專業與半專業人員、管理人員、無或其他,共五個類別,本 文以無或其他作為基準組。

(13)每週工時:將受訪者的每週工作時數區分為五個類別,分別是無工作、少 於20 小時、20 小時以上但少於 40 小時、40 小時以上但少於 60 小時、60 小時以上。本研究以無工作者,當作基準組。

(14)

上述(1)~(3)為人口相關因子,(4)~(6)則是社經條件,此六個變數為本文 自變項,用以檢視人口特質和社經背景條件對於健康行為之影響。在三個社 經條件因素中,收入與教育程度是文獻中常用於代表社經背景的變數,然而 經濟條件應有流量與存量等不同面向,個人收入屬流量面向,而在調查項目 中並無資產相關問題的情況下,住所面積可能代表個人或家庭的資產,相當 於存量面向的經濟條件。至於上述(7)~(13)則為本文的控制變項,用以控制飲 食知識、健康狀態、居住地的都市化與否、工作類型與工時等因素的可能影 響。

其中的每週工時、個人月收入、教育程度等三個解釋變數,性質上皆屬 類別變數,不致發生線性相依的問題,但由於教育水準可能與收入多寡有 關,收入高低亦可能和工時長短有關,故而本文也將進一步採行排除部分變 數的作法,以三個較精簡的模型分別進行迴歸分析:模型I 是排除教育程 度;模型II 是排除每週工時;模型 III 是排除個人月收入。本文利用概似比 值檢定法(likelihood ratio test),將三個模型與完整模型進一步做比較。另 外,本文有一解釋變數是住所面積,前述說明其代表存量面向的經濟條件,

實證分析中並沒有將之與前面三個解釋變數共同進行排除部分變數的作法,

是因為住所面積為連續型變數,而這三個變數皆為類別型,變數型式不相 同;且住所面積可能代表家庭資產多寡,不同於三個變數主要是反映個人條 件,較無相關性的疑慮。

另外補充說明,個人月收入在原始調查結果的資料中,即以所得級距的 分組方式呈現,但因原始問卷選項的所得金額多達26 個級距,而大多數樣 本落在8 萬元以下的級距,故本文將此變數的級距重新歸納為八個。至於年 齡和每週工時,在原始調查結果中都是屬於數值型的資料。考慮年齡的影響 效果不必然為線性,將之區分為五個類別。因為數不少的樣本屬於無工作,

工時數字為零,且工時因素若影響個人的健康行為,也可能不是單調、線性 的影響效果,故本文亦將其歸納為類別變數。

(15)

肆、結果

本研究自2004–2008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選取其中 19 歲 以上、未滿65 歲之青壯年人口後,得到樣本數為 2880 人。研究樣本的基本 資料與各項社經條件、人口特質等因素的分配,如表2 所列。

本文所定義的三項代表健康行為的應變數,基本分配狀況呈現在表3。

樣本中「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的人數為 1488,占總樣本數約 51.67%;飲食方面符合「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 3 份」和「平均每日水果攝 取至少1 次」的分別是 1122 人和 1298 人,占率為 38.96% 和 45.07%。整體 而言,19 至 64 歲的青壯年人口樣本中,落實規律運動和蔬果攝取等健康行 為的情況並不普遍。

三項健康行為的初步分析結果列於表4,本表的分析,是將全部解釋變 數一併納入。自變項的整體結果看來,教育程度在三項健康行為上都呈現顯 著且正數的估計係數,且高等教育的係數都大於高中職畢的組別;45 歲以 上、小於65 歲的年齡組別,在規律運動和水果攝取有顯著且正數的估計係 數,且其中年齡變數的係數值隨著年齡組別越長而擴大;已婚有偶或同居、

住所面積越大,則是在蔬菜和水果攝取上出現正向的效果,不過住所面積的 係數數值相當小;個人月收入則未能從表4 判斷其影響效果。其他變項方面,

自覺健康狀況與他人差不多或較好,在三項健康行為都有正值的係數;居住 在都市化地區,也對部分健康行為有正向效果;性別、飲食營養知識、三高 病史、工作行業或職位、每週工時等,尚未能看出影響效果。不過,如同前 節所述,個人月收入、教育程度和每週工時等三者間或許存在相關性,後續 以排除部分變數之方式進一步分析,將有助於確認這三個變數的影響效果。

另外,前一節提到,考量三項健康行為或許存在連動關係,也會採用線 性機率模型,以彷彿無相關迴歸的方式加以估計,此結果列於表5。大致上,

估計係數的正負值與顯著性,和表4 沒有很大差異。表 5 中,僅有少數變數 的顯著性略有不同,例如: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的年齡組別,在規律運動 和水果攝取也呈現顯著正值的估計係數;高中職畢的組別,在蔬菜攝取的效

(16)

表2:樣本基本資料

變 數 樣本數 變 數 樣本數

性別 工作行業

 男性 1425  無或其他 656

 女性 1455  一級產業 262

伴侶情況  二級產業 796

 單身且未婚 625  三級產業 580

 已婚有偶或同居 2017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586

 離婚、分居或喪偶 238 工作職位

年齡  無或其他 644

 小於25 歲 344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17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580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1658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557  專業與半專業人員 440

 45 歲以上、小於 55 歲 845  管理人員 121

 55 歲以上、小於 65 歲 554 教育程度

住所面積  國中畢及以下 1143

 小於20 坪 54  高中職畢 1031

 20 坪以上、少於 40 坪 745  高等教育 706

 40 坪以上、少於 60 坪 1179 每週工時

 60 坪以上 902  無工作 742

飲食營養知識  少於20 小時 114

 10 題以下 1154  20 小時以上、少於 40 小時 776

 超過10 題、20 題以下 1563  40 小時以上、少於 60 小時 939

 超過20 題 163  60 小時以上 309

自覺健康狀況 個人月收入

 比他人差 716  無收入 841

 差不多 1476  少於2 萬元 655

 比他人好 688  2 萬元以上、少於 4 萬元 797

三高病史  4 萬元以上、少於 6 萬元 366

 無 2380  6 萬元以上、少於 8 萬元 142

 有 500  8 萬元以上、少於 10 萬元 37

居住地區  10 萬元以上、少於 20 萬元 31

 非都市化地區 948  20 萬元以上 11

 都市化地區 1932

註:(a)樣本總數 2,880。

  (b)研究中住所面積和營養知識兩個解釋變數,屬於連續型變數,但在本表格是採用次數 分配方式以呈現其概況。

(17)

表3:健康行為的基本分配

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 1392 1488

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3 份 1758 1122

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1 次 1582 1298

表4:三項健康行為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量 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 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性別(基準組:男性) 0.157 1.170 −0.086 0.918 0.732** 2.080 伴侶情況(基準組:單身且未婚)

 已婚有偶或同居 −0.177 0.837 0.346** 1.414 0.384** 1.468  離婚、分居或喪偶 −0.286 0.751 0.010 1.010 −0.094 0.910 年齡(基準組:小於25 歲)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0.171 0.843 0.013 1.013 0.051 1.052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0.256 1.292 0.142 1.152 0.702** 2.017  45 歲以上、小於 55 歲 0.337* 1.400 −0.098 0.907 1.142** 3.134  55 歲以上、小於 65 歲 0.566** 1.761 0.227 1.255 1.385** 3.997

住所面積 0.000 1.000 0.002** 1.002 0.002* 1.002

教育程度(基準組:國中畢及以下)

 高中職畢 0.268** 1.307 0.129* 1.137 0.520** 1.683

 高等教育 0.406** 1.501 0.261** 1.298 0.796** 2.216 個人月收入(基準組:無收入)

 少於2 萬元 −0.149 0.862 0.233* 1.262 −0.010 0.990  2 萬元以上、少於 4 萬元 −0.073 0.930 0.360** 1.434 −0.038 0.963  4 萬元以上、少於 6 萬元 0.010 1.010 0.304* 1.355 0.121 1.129  6 萬元以上、少於 8 萬元 0.187 1.206 0.417** 1.518 0.456* 1.578  8 萬元以上、少於 10 萬元 0.644 1.903 −0.016 0.984 0.552 1.736  10 萬元以上、少於 20 萬元 0.876** 2.401 0.268 1.307 0.019 1.019

 20 萬元以上 0.683 1.981 0.024 1.024 −0.811 0.444

飲食營養知識 −0.006 0.994 0.004 1.004 0.006 1.006

自覺健康狀況(基準組:比他人差)

 差不多 0.078 1.082 0.269** 1.309 0.176* 1.193

 比他人好 0.289** 1.335 0.146 1.158 0.278** 1.321

(18)

表4:三項健康行為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續)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量 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 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三高病史(基準組:無) 0.219* 1.244 0.016 1.016 −0.111 0.895 居住地區(基準組:非都市化地區) 0.246** 1.279 0.018 1.018 0.562** 1.754 工作行業(基準組:無或其他)

 一級產業 −0.204 0.816 −0.601 0.548 −0.222 0.801

 二級產業 −0.507 0.603 −0.428 0.652 −0.030 0.971

 三級產業 −0.562 0.570 −0.644 0.525 −0.060 0.942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0.574 0.563 −0.475 0.622 0.205 1.227 工作職位(基準組:無或其他)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1.366* 3.920 0.179 1.196 0.927 2.526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0.295 1.343 0.007 1.007 −0.093 0.911

 專業與半專業人員 0.405 1.499 0.406 1.500 0.072 1.075

 管理人員 0.524 1.688 0.070 1.073 0.132 1.141

每週工時(基準組:無工作)

 少於20 小時 0.584 1.793 0.264 1.302 0.296 1.345

 20 小時以上、少於 40 小時 0.383* 1.466 0.504** 1.655 0.457** 1.579  40 小時以上、少於 60 小時 0.253 1.287 0.297 1.346 0.181 1.199

 60 小時以上 0.209 1.233 0.374 1.775 0.017 1.017

註:符號** 和 * 代表雙尾檢定下 P 值小於 5% 和 10%。

表5:三項健康行為的線性機率模型分析結果—彷彿無相關迴歸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 量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 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係數 係數

性別(基準組:男性) 0.038 −0.015 0.118**

伴侶情況(基準組:單身且未婚)

 已婚有偶或同居 −0.029 0.081** 0.061**

 離婚、分居或喪偶 −0.054 0.008 −0.046

年齡(基準組:小於25 歲)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0.019 0.012 0.059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0.125* 0.043 0.078**

 45 歲以上、小於 55 歲 0.149** −0.011 0.166**

 55 歲以上、小於 65 歲 0.211** 0.064 0.210**

(19)

表5:三項健康行為的線性機率模型分析結果—彷彿無相關迴歸(續)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 量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 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係數 係數

住所面積 0.000 0.001** 0.001*

教育程度(基準組:國中畢及以下)

 高中職畢 0.104** 0.036 0.065**

 高等教育 0.139** 0.068** 0.115**

個人月收入(基準組:無收入)

 少於2 萬元 −0.006 0.056** −0.036

 2 萬元以上、少於 4 萬元 −0.005 0.083** −0.025

 4 萬元以上、少於 6 萬元 0.006 0.069* 0.023

 6 萬元以上、少於 8 萬元 0.040 0.097* 0.099**

 8 萬元以上、少於 10 萬元 0.134* −0.008 0.128

 10 萬元以上、少於 20 萬元 0.211** 0.061 0.015

 20 萬元以上 0.155 0.002 −0.166

飲食營養知識 0.000 0.001 0.000

自覺健康狀況(基準組:比他人差)

 差不多 0.048** 0.065** 0.004

 比他人好 0.095** 0.036 0.031**

三高病史(基準組:無) 0.065** 0.006 −0.041

居住地區(基準組:非都市化地區) 0.077** 0.006 0.099**

工作行業(基準組:無或其他)

 一級產業 −0.018 −0.130 −0.080

 二級產業 −0.097 −0.092 −0.033

 三級產業 −0.117 −0.142 −0.032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0.126 −0.105 0.033

工作職位(基準組:無或其他)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0.334** 0.056 0.146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0.088 0.011 −0.043

 專業與半專業人員 0.108 0.106 0.000

 管理人員 0.121 0.024 0.032

每週工時(基準組:無工作)

 少於20 小時 0.133** 0.051 0.071

 20 小時以上、少於 40 小時 0.079 0.107** 0.112**

 40 小時以上、少於 60 小時 0.054 0.059 0.047

 60 小時以上 0.048 0.124** 0.005

註:符號** 和 * 代表雙尾檢定下 P 值小於 5% 和 10%。

(20)

果則未達顯著性。估計係數的相對大小,表5 也與表 4 相當一致,例如:年 齡變數在規律運動和水果攝取兩行為上,年齡越長的組別呈現越大的係數 值;教育程度在三項健康行為的效果,高等教育的係數都大於高中職畢的組 別。故而可推論,表4 未考慮三項健康行為的相關性,將應變數分別以邏輯 迴歸模型作估計,應不至於有大幅偏誤結果,所以,後續排除部分變數的討 論,也將是分別對三個應變數採行邏輯迴歸模型。

規律運動的迴歸分析結果如表6。在人口特質因素中,性別和伴侶情況 無顯著影響效果;但45 歲以上、小於 65 歲的兩個年齡組別,年齡越長,「每 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的機率越高,此解釋變數的 P 值多數小於 5%。在社經背景中,住所面積沒有顯著影響效果;教育因素則有助於落實規 律運動,且與表4 結果相同的是,高等教育的係數大於高中職畢,教育程度 越高,「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的機率越高,高中職畢和高等教 育的勝算比分別是1.3 和 1.5 以上。勝算是指規律運動機率相對於未規律運 動機率之比值,即是:規律運動機率╱未規律運動機率。勝算比大於1.5 是 表示高等教育人口的勝算╱國中畢人口的勝算>1.5,也就是在其他條件相同 的情況下,高等教育人口規律運動的勝算超過基準組(國中畢及以下)勝算 的五成。不過,個人月收入並沒有單調或線性的影響效果,在本文的研究樣 本中,個人月收入約在8 萬至 20 萬的族群,「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 90 分

表6:規律運動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 90 分鐘)

模型I 模型II 模型III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性別(基準組:男性) 0.143 1.154 0.166 1.180 0.131 1.139

伴侶情況(基準組:單身且未婚)

 已婚有偶或同居 −0.229 0.796 −0.177 0.838 −0.154 0.857  離婚、分居或喪偶 −0.353* 0.703 −0.306 0.737 −0.265 0.767 年齡(基準組:小於25 歲)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0.172 0.842 −0.175 0.840 −0.155 0.857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0.213 1.238 0.258 1.294 0.277 1.319  45 歲以上、小於 55 歲 0.237 1.268 0.345* 1.412 0.369** 1.447  55 歲以上、小於 65 歲 0.438** 1.550 0.579** 1.785 0.577** 1.781

(21)

表6:規律運動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續)

模型I 模型II 模型III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住所面積 0.000 1.000 −0.001 0.999 0.000 1.000

教育程度(基準組:國中畢及以下)

 高中職畢 0.279** 1.322 0.279** 1.322

 高等教育 0.436** 1.547 0.444** 1.559

個人月收入(基準組:無收入)

 少於2 萬元 −0.169 0.844 −0.117 0.890

 2 萬元以上、少於 4 萬元 −0.045 0.956 −0.063 0.939  4 萬元以上、少於 6 萬元 0.072 1.075 0.017 1.018  6 萬元以上、少於 8 萬元 0.301 1.351 0.197 1.218  8 萬元以上、少於 10 萬元 0.753* 2.124 0.665* 1.944  10 萬元以上、少於 20 萬元 0.745* 2.106 0.900** 2.459

 20 萬元以上 0.727 2.068 0.655 1.925

飲食營養知識 −0.006 0.994 −0.006 0.994 −0.006 0.994

自覺健康狀況(基準組:比他人差)

 差不多 0.090 1.094 0.087 1.090 0.074 1.077

 比他人好 0.310** 1.364 0.295** 1.343 0.305** 1.356 三高病史(基準組:無) 0.206* 1.228 0.219** 1.245 0.234** 1.264 居住地區(基準組:非都市化地區) 0.295** 1.342 0.241** 1.273 0.252** 1.287 工作行業(基準組:無或其他)

 一級產業 −0.263 0.769 −0.080 0.923 −0.227 0.797

 二級產業 −0.564 0.569 −0.393 0.675 −0.497 0.609

 三級產業 −0.574 0.563 −0.456 0.634 −0.563 0.570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0.570 0.566 −0.433 0.649 −0.547 0.579 工作職位(基準組:無或其他)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1.473* 4.363 1.487** 4.422 1.336* 3.803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0.299 1.349 0.460 1.584 0.250 1.284

 專業與半專業人員 0.494 1.638 0.583 1.792 0.381 1.464

 管理人員 0.626 1.870 0.686 1.986 0.482 1.619

每週工時(基準組:無工作)

 少於20 小時 0.581** 1.788 0.564** 1.757

 20 小時以上、少於 40 小時 0.444** 1.560 0.384* 1.468

 40 小時以上、少於 60 小時 0.276 1.318 0.255 1.290

 60 小時以上 0.214 1.239 0.215 1.240

註:符號** 和 * 代表雙尾檢定下 P 值小於 5% 和 10%。

(22)

鐘」的機率較高,但其他較高和較低收入的族群,運動情況與無收入的基準 組並沒有顯著差異。另外,自覺健康狀況較他人好、有三高病史、居住都市 化地區者,規律運動的機率較高;飲食營養知識、工作行業和多數工作職 位,普遍都無顯著的估計係數,其中僅有軍人呈現顯著大於零的係數;工時 因素方面,相較於無工作的基準組而言,每週工時少於40 小時者,「每週從 事運動的時間達到90 分鐘」的機率較高,而每週工時 40 小時以上者,規律 運動的情況則與無工作者無異。

蔬菜攝取是否達到每日至少3 份的分析結果,列於表 7。在人口特質和 社經條件的部分,性別、年齡沒有顯著影響;伴侶情況和住所面積兩因素顯 示有顯著且大於零的估計係數,住所面積越大、已婚有偶或同居者,「每日蔬 菜攝取量至少3 份」的機率較高,其中住所面積的估計係數很小,與表 4 結 果相同;教育因素表現出正向效果,特別是高等教育效果更顯著,勝算比大 於1.3,根據前段說明,勝算是:適量攝取蔬菜機率╱未適量攝取蔬菜機率,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高等教育者適量攝取蔬菜的勝算超過基準組(國 中畢及以下)勝算的三成;個人月收入的因素,則是在8 萬以下的組別可觀 察到,適量蔬菜攝取的機率顯著大於無收入的基準組,係數值落在0.2 至 0.5 之間,也與表4 結果類似,但其他所得族群與基準組無異,所得因素並沒有 遞增、單調的影響效果。其餘控制變項部分,自覺健康狀況和他人差不多者,

表7:蔬菜攝取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 3 份)

模型I 模型II 模型III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性別(基準組:男性) −0.091 0.913 −0.081 0.922 −0.106 0.899 伴侶情況(基準組:單身且未婚)

 已婚有偶或同居 0.309** 1.363 0.355** 1.426 0.345** 1.412

 離婚、分居或喪偶 −0.037 0.964 0.013 1.013 0.008 1.008

年齡(基準組:小於25 歲)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0.021 1.021 0.007 1.007 0.024 1.024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0.125 1.133 0.133 1.142 0.158 1.172  45 歲以上、小於 55 歲 −0.146 0.864 −0.101 0.904 −0.098 0.907  55 歲以上、小於 65 歲 0.166 1.180 0.223 1.250 0.191 1.210

(23)

表7:蔬菜攝取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 3 份)(續)

模型I 模型II 模型III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住所面積 0.002** 1.002 0.002** 1.002 0.002* 1.002

教育程度(基準組:國中畢及以下)

 高中職畢 0.146 1.157 0.150 1.162

 高等教育 0.297** 1.346 0.289** 1.335

個人月收入(基準組:無收入)

 少於2 萬元 0.218* 1.243 0.235* 1.264

 2 萬元以上、少於 4 萬元 0.375** 1.455 0.363** 1.438  4 萬元以上、少於 6 萬元 0.343** 1.409 0.314** 1.368  6 萬元以上、少於 8 萬元 0.491** 1.634 0.430** 1.538  8 萬元以上、少於 10 萬元 0.056 1.057 −0.013 0.987  10 萬元以上、少於 20 萬元 0.349 1.418 0.251 1.285

 20 萬元以上 0.050 1.052 0.007 1.007

飲食營養知識 0.004 1.004 0.004 1.004 0.003 1.003

自覺健康狀況(基準組:比他人差)

 差不多 0.275** 1.316 0.268** 1.308 0.291** 1.338

 比他人好 0.157 1.170 0.142 1.152 0.173 1.189

三高病史(基準組:無) 0.011 1.011 0.024 1.024 0.010 1.010

居住地區(基準組:非都市化地區) 0.046 1.047 0.014 1.015 0.020 1.021 工作行業(基準組:無或其他)

 一級產業 −0.630 0.532 −0.392 0.676 −0.583 0.558

 二級產業 −0.460 0.632 −0.240 0.786 −0.382 0.682

 三級產業 −0.650 0.522 −0.438 0.645 −0.592 0.553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0.466 0.628 −0.251 0.778 −0.407 0.665 工作職位(基準組:無或其他)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0.247 1.280 0.362 1.436 0.270 1.310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0.006 1.006 0.190 1.209 0.092 1.096

 專業與半專業人員 0.467 1.595 0.577 1.780 0.509 1.663

 管理人員 0.139 1.149 0.244 1.277 0.146 1.157

每週工時(基準組:無工作)

 少於20 小時 0.266 1.305 0.305 1.357

 20 小時以上、少於 40 小時 0.543** 1.720 0.545** 1.724

 40 小時以上、少於 60 小時 0.311 1.364 0.340 1.404

 60 小時以上 0.377 1.381 0.301 1.423

註:符號** 和 * 代表雙尾檢定下 P 值小於 5% 和 10%。

數據

表 1:變數與調查題目對照 變數名稱 原始調查題目 應變數 每週從事運動 的時間達到 90 分鐘 請問您最近一年中,每週經常從事哪些運動或活動?(例如步行、散 步、跑步、爬山、舞蹈、游泳、健身操(體操、柔軟操)、騎腳踏車、太極拳、外丹功、香功、氣功、各種球類、掃地、擦地板、園藝工作 等) (註:步行包括平時上下班時之步行) ( 1)每週   時   分 (2)每天   時   分   每日蔬菜攝取 量至少 3 份 綜合來講,請問您多久吃一次蔬菜?(次數的計算:蔬菜類每碟╱每道算一次) ( 1)每天,每天  
表 2:樣本基本資料 變 數 樣本數 變 數 樣本數 性別 工作行業  男性 1425  無或其他 656  女性 1455  一級產業 262 伴侶情況  二級產業 796  單身且未婚 625  三級產業 580  已婚有偶或同居 2017  公共行政與社會服務業 586  離婚、分居或喪偶 238 工作職位 年齡  無或其他 644  小於 25 歲 344  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 17   25 歲以上、小於 35 歲 580  事務性與非技術人員 1658   35 歲以上、小於 45 歲 557
表 3:健康行為的基本分配 否 是 每週從事運動的時間達到 90 分鐘 1392 1488 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 3 份 1758 1122 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 1 次 1582 1298 表 4:三項健康行為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 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性別(基準組:男性) 0.157 1.170 −0.086 0.918 0.732** 2.080 伴侶情況(基準組:單身且未婚)  已婚有偶或同居
表 4:三項健康行為的邏輯迴歸分析結果(續) 每週從事運動 時間達到 90 分鐘 每日蔬菜攝取量至少3 份 平均每日水果攝取至少1 次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係數 勝算比 三高病史(基準組:無) 0.219* 1.244 0.016 1.016 −0.111 0.895 居住地區(基準組:非都市化地區) 0.246** 1.279 0.018 1.018 0.562** 1.754 工作行業(基準組:無或其他)  一級產業 −0.204 0.816 −0.601 0.548 −0.222 0.801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21 粉刷 林宏儒 優勝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臺南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