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李啟明、郎亞琴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李啟明、郎亞琴"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李啟明、郎亞琴

E-mail: 9706854@mail.dyu.edu.tw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一、瞭解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現況、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二、探討不同背景變項 在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三、探討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 支持間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一、個人基本資料;二、運動參與動機量表;三、社會 支持量表。本研究是以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查,共發放6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82 份,有效回 收率為75.3。回收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12.0 中文版執行,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及 Scheffe 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分析後獲得以下結果: 一、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之整體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得 分情形均在中上程度。 二、性別、球隊年資、學業成績表現、運動技能與整體運動參與 動機達顯著差異。 三、性別、球 隊年資、學業成績表現、運動技能與整體社會支持 達顯著差異。 四、整體運動參與動機與整體社會支持達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 : 躲避球,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

目錄

內容目錄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 iv 誌謝辭  ..................... v 內容目錄 ...............

......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5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躲避球運動發展現況.......... 7   第二節  運動參與動機 理論基礎與研究...... 10   第三節  社會支持理論基礎與研究........ 22 第四節  運動參與動機 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26 第五節 總結.................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 法..........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4 第一節  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現況、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

....... 44 第二節  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背景變項在運動參與動機之差異情形........... 53 第三節  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背景變項在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 63 第四節  台中縣 國小躲避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4 第一節  結論................. 74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79 附錄A 研究問卷預試........

....... 96 附錄B 研究問卷正試............... 99 附錄C 躲避球運動的比賽規則......

..... 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1999),國際躲避球規則,台北市:中華民國躲避球協會編印。 王武昌(1980),台北市青年、學生、運 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水文(1994),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 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 出版碩士論文。 李國華(2004),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313-332。 李碧霞(2001),中年人運動階段、

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 李彩華(1998),台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 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軾揚(2003),我國優秀職業棒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 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沈莉青(2002),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因素調查-以德明技術學院運動性社團為例,德明學報,19

,479-492。 呂銀益(1997),青年橄欖球員參與動機及學習阻礙因素分析與研究,台北市:華泰書局。 何燕娟(2000),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

(2)

動舞蹈課參與動機之研究,中華體育,52,51-60。 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都市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衛生 教育論文集刊,10,53-66。 吳政謀(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191-199。 吳宏蘭(1993),某教學醫院參加健康檢查之運動及攝鈉行為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文忠(1978),談 休閒活動的分類與範圍,國民體育季刊,7,18-21。 林正隆(1998),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 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曉怡(2004),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未 出版碩士論文。 季瑋珠,符春美(1992),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會誌,11,328-339。 洪嘉文(2000),新世界 學校體育願景,國民體育季刊,29,26-35。 洪輝宗(2004),國小學童國術運動運動參與動機因素之差異性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 課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昭坤(2002),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 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紀明德(1999),我國大學院校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活動之分析與研究,台北市:華泰書局。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 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范春源(1994),躲避球運動傳入台灣國民小學歷史 考源,中華民國體育學報,18,69-78。 范春源(1995),日據時代臺灣國民小學躲避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報,20

,167-177。 徐蒲玲(1987),臺北市國小兒童性別、年級、學業成就及家庭社經地位對其休閒活動類型影響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 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3),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2,131-145。 郭 淑娟(1995),國中美術畢業班第一個十年追蹤調查研究,臺灣國立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志弘(1998),奧林匹克路跑參與者生活型 態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張榮(1996),躲避球比賽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96-102。 陳 秀珠(1999),老人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以臺北市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五十五歲以上學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 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百川(1990),國小躲避球運動研究,教師之友,31,16-18。 陳皆榮(1995),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參與休閒 活動態度之影響,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8,413-439。 陳文長(1996),德國慕尼黑大學生休閒參與行為、參與興趣及參與動機之研究,嘉 南學報,22,123-134。 陳麗鳳(1994),肥胖兒童體重控制成效探討,國立陽明醫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聰毅,杜春治(2001),專科學 校學生選修社交舞蹈課程隻動雞與阻礙因素調查-以精鍾商業專科學校為例,大專院校九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8-89。 陳淑 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莊媜夙(1998),角色工 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長庚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莊鵬輝(1995),目標取向、

外在報酬對國民小學學童踢毽子之內在動機的影響,體育學報,20,13-24。 張雅棻(2001),體育重點發展學校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訓練 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少熙(2000),台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台北:

漢文。 張榮勳(1998),國民小學學童課餘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豐盛(2004),臺南市國小 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體育課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志銘,翁敏哲,林章榜(2001),明道中學日間 部學生課後參與運動休閒之動機研究,體育學報,30,153-162。 張志銘(1997),中學階段學生參與田徑運動競賽動機之研究-以中華民 國台灣省彰化縣為例,體育學報,2,375-386。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台北:師大書苑。 張玉鈴(1997),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及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未 出版碩士論文。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許銘華(2002),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桌球學生運動社會化與選項動機 對運動參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樹淵(1999),如何提昇大專學生競技運動能力水準,大專體 育雙月刊,43,7-11。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 文。 許素琴(1998),修習羽球課程大學生參與運動動機之研究動機之研究,台北市:文景書局。 許哲彰(1999),國小教師從事規律運動意 圖、行為之預測及影響因素之探討-驗證計畫行為理論,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程俊堅(2002),雲林縣跆拳道館學員參與行為 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童淑琴(1991),工作場所健康促進計劃之實驗研究-以臺電總公司體適能計畫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國恩(1996),我國大專柔道選手的柔道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

,26,193- 199。 黃泰盛(1998),大專學生參與足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屏東:睿煜書局。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

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曾文錄(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 績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葉麗琴(2003),高中學生運動員目標取向、運動員認同、知覺動機氣候、自覺能力、運 動動機與滿足感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7-299。 楊鈞?(2003),2002年我國青少年射箭運動員訓練歷程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楊宜川(1995),社區民眾從事體能活動的情形及其認知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四 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楊韻玲(1996),國民中小學音樂班畢業生學習成效之追蹤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 文。 楊智強(2002),國小學童對舞蹈運動之消費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廖文靖(1999),影響高 職機械科學生技能學習成效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翠薇(1995),北縣某商專學生運動行為 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之研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92。 蔡貞雄(1994),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 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美月(1999),台北市某活動中心六十歲以上老人運 動行為極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賴國熙(2003),休閒運動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北護理 學院及長庚大學護理系學生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陽金樹(1998),國立聯合工商專校學生參與保齡球運動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論叢,9,95-107。 滕德政(2000)。「黑白ㄘㄟˋ!亞當夏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班級躲避球運動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滕德政(2002),柔弱是習自躲避球課?-從新舊制運動的性別意涵比較談起,學校體育,12,103-108。

薛銘卿(1993),休閒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分類法,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

(3)

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戴遐齡(1995),臺北市高爾夫練習場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政權(1996),從國小美勞科合作學習,淺談美勞科「躲避球比賽」教學法,國教天地,121,47-54。

謝鴻隆(2004),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韓大 衛,郭正煜(2002),籃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91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54-161。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 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簡曜輝(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臺灣省學校體育,2

,2-4。 鐘東蓉(2000),臺北市立高中導師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西文部份 Andrew, G. M., Oldridge, N. B., Parker, J. O., Cunningham, D. A., Rechnitzer, P. A., Jones, N. L., Buck, C., Kavanagh, T., Shephard, R. J., & Sutton, J.

R. (1981). Reasons for dropout from exercise programs in post-coronary patient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3(3), 164-168.

Adamson, B. J., & Wade, K. J. (1986). Predictor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among health science students. Australian Journal Science Medicine in Sport, 10(4), 3-10. Anderssen, N. (1992). Health promotion aspects of family and peer influences on sport participation. In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3, 343-359. Aznar, S., & Merino, B. (1996).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Spanish youth through the national health survey. Preventive Medicine, 32,455-464. Biddle, S. J. H., Fox, K. R., & Boutcher, S. H. (1996). Physical active an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London: Routledge. Berry, D. (1971). A multi-aphasic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adult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22(1), 48-56. Butcher, J. (1983).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Journal, 48(5), 11- 14. Cousins, S. O. (1993). The determinant of late life exercise in women over age 70.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55(2), 240. Caplan, G. (1976).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th :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rron, A. V., Hausenblas, H. A., & Mac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1), 1-16 Coakley, J. J. (1994). 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St. Louis, MI: Mosby Year Book Cobb, S. (1979).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In H. I. Mccubbin, A. E. Cauble, & J. M. Patterson, (Eds.), Family stres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Illinois:

Springfield, 189-199.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s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319-366. Deci, E. L., &

Ryan, R. M. (1980). 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 In Berkowitz, L.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 39-80.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Duda, J. L., & Chi, L., & Newton, M. (1990).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OSQ.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University of Houston, TX. Ewing

& Seefeldt(1989). Overview of youth sport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Elliott, E. S., & Harackiewicz, J. M.(1993) Achievement goals and orientation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d Social psychology, 65,904-915 Greendorfer, J. L., & Lewko, J. H. (1978). Role of family members in sport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49(2), 146 –152. Gill, D.L., Gross, J.B., & Huddleston, S. (1983).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n youth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4, 1-14.

Gould, D., Feltz, D., & Weiss, M.(1985). Motive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youth swimm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inters, 16, 126-140. Gould, D., & Petlichkoff, L. (1988).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ttrition in young athletes. In F. Smoll, R. Magill, & M. Ash (Eds.), Children in sport (3rd ed., 161-17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Hovell, M. F., Kaplan, R., & Hovell, F. (1991). Analysis of preventive medical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P. A. Lamal (Ed.), Behavioral analysis of societie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pp. 181-200). Washington, DC.

Klint, K. A., & Weiss, M. R.(1987). Perceived competence and 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youth sports: A test of Harter’s compe-tence motiv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9. Lock, J.Q., & Wister, A.V. (1992). Intentions and changes in exercise and behaviour: a life-style perspective.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7(3), 195-208. Lopez, R. A.(1999). Las comadres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Affilia. Journal of Woman

& Social Work, 14, 24-41. Longhurst, K., & Spink, K. S. (1987).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us-tralian children involved in organized sport.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2, 24-30. Lian, W. M., Gan, G. L., Pin, C. H., Wee, S., & Ye, H. C.(1999). Cor-relates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in Singapore. Am J Public Health. 89(10),1578–1580. Mull, R. F., Bayless, K. G., Ross, C. M., & Jamieson, L.M.(1997). Recreation Sport Management(3thed).IL: Human Kinetics. Norman, A., & Bente, W.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3(4), 341-348. Ojeme, E. O. (1989). An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goals for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mong selected Nigerian University Athlete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ology of Sport, 24(2), 163-173. Robinson, D. (1992), “A descriptive model of enduring risk recrea-tion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1), 52-63.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The New York: McGraw-Hill. Stucky-Ropp, R.C., & DiLorenzo, T.M. (1993).

Determinants of exer-cise in children. Preventive Medicine, 22,880–889. Scanlan, T.K., & Lewthwaite, R. (1986).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etition for male youth sport participants: I. Predictor of competitive stres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6, 208-227. Stipek &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 Allyn & Bacon. Scanlan & Simons, (1992).The construct of sport enjoyment. In G.

Smith, Sallis, J. F., Hovell, M. F., Hofstetter, C. R., & Barrington, E. (1992). Explanation of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wo years us-ing social learning variables.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34(1), 25-32. Treiber, F. A., Baranowski, T., Braden, D. S., Strong, W. B., Levy, M., & Knox.

W.(1991). Social support for exercise: Relationship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ult. Preventive Medicine, 20(4), 737-750. Weiss, Chaumeton, Weiss, M. R., & Chaumenton, 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 S. Horn (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61-10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編號 主持人 計畫名稱 審查結果 CF12202 許惠恒 在亞洲國家多中心隨機研究比較 Joint Asia Diabetes. Evaluation (JADE)

5.體能活動與體適能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6.心理健康與心理失調 (Mental health and

本會自 2019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