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探索的方法與步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探索的方法與步驟"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探索的方法與步驟

在擬定討論的方式之後,參與觀察似乎是必然會採行的探索方式。而 在這場旅程之中,我所扮演的角色、我的心路歷程,不但是影響成果的重 要因素,亦是這趟旅程欲探究的目的之一。故本章將仔細描述研究者角色 的反思歷程,作為日後檢視的依據。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方法為參與觀察,而其蒐集資料的方式主為訪談、

文件分析、錄音及研究者之反省日誌五種資料來源。

一、參與觀察

(一)、參與觀察的意義

參與觀察可以用來研究過程、人們之間和事件之間的關係、人們和事 件的組織,人類社會生活的脈絡,歸納而言,參與觀察包括下列幾個特徵

(黃瑞琴,1991:74):

1. 探究方法的基礎定位於此時此地的每日生活情境。

2. 理論觀點著重於人類生活的瞭解與解釋。

3. 使用直接觀察與其他蒐集資料的方法。

4. 參與觀察者的角色是在建立與維持與現場人們的關係。

5. 參與的觀察方法強調的是一種發現的邏輯。

參與觀察同時交織著研究者的觀看、發問、聆聽與訪談,在這場旅程 之中,參與觀察的重點—多樣的資料蒐集方式與長期關係的維持,時時左 右著研究者的發現,也是研究者敘述的重點之一。

(二)、參與的方式

一個參與者與正在研究社會場所的參與觀察者,有下列潛在的不同處

(黃瑞琴,1991:75-76):

1. 參與觀察者進入一個社會場所的目的,一是進行適合於場所的活 動,二是觀察場所中的活動與人們;而日常的參與者進入社會場 所,常只是為了進行適合的活動。

2. 參與觀察者須有明確的自覺,試著要記住場所中的活動,提

(2)

高注意的層次。

3. 參與觀察者需要做較廣度的觀察,日常的參與者較受限於個 人的目的。

4. 日常的參與者通常侷限於個人的主觀經驗和目的,參與觀察 者則同時經歷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角度,一方面入乎情境之 中,經驗局內人的情感與經驗,一方面出乎情境之外,觀察 現場中的人們和活動。

5. 參與觀察者需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學習以自己為研究工 具,增進自己對情境的敏感度,藉以蒐集豐富的資料。

6. 參與觀察者需作仔細的紀錄,紀錄客觀的觀察和個人主觀感 覺。

因為自己是閱讀討論會的導讀者,故亦為研究情境中的一員,在此我 同時經歷局內人與局外人的角度,需與成員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主動分 享心得,也要客觀地紀錄討論過程與結果。

二、訪談

在尋找合作對象時,我曾經與李老師進行多次的接觸,並且在徵得她 的同意下進行訪談的工作。而在閱讀討論會開始之前與之後,我亦以自我 統合為主題,對閱讀討論會的成員進行開放性與半結構性的個別訪談,以 試圖深入掌握閱讀討論會成員的感受與想法,並且建立關係,對於我而 言,瞭解受訪者的想法是訪談的中心目的,故訪談的目標並不強求受訪者 必須回答所有的問題,而是在建立關係,並引導受訪者對其生命歷程進行 反思(Bogdan,2001:144)。

三、文件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我曾經試圖以寫感想的方式請討論者寫下每本書的感 想,但是經討論者反映「功課太重」而修改成以圖畫的方式,請討論者在 課堂上利用「我的行星圖」,讓討論者反思過去的生命歷程,體會其成長 過程的連續感與獨特感。而讀書會之後也以架設網站的方式請討論者上網 留言,保持聯絡,並且書寫他們對書本的感想。

(3)

四、反省日誌

在每次討論之後,我都會留下反省札記作為反思之用。這部分的東西 主要在觀看我帶領討論時的心境轉化與收穫,與對參與討論者的描述。

五、錄音

在閱讀討論會的進行當中,我徵得討論者的同意以錄音的方式幫助我 記錄討論的過程,但不接受錄影的方式。然而,在討論某些較私密、非關 主題或不願意公開討論的秘密時,討論者亦要求希望不要將此部分錄音公 開或放入研究結果的評析當中。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

在閱讀討論會之前,我所扮演的角色為尋找參與對象、選取閱讀材料、

安排閱讀討論會流程的主辦者;在閱讀討論會進行的過程中,我扮演導讀 者,幫助成員瞭解文意、帶動討論議題、共同建構意義;在閱讀討論會之 後,我為資料分析者。

由於自己具有教師的特質,而成員是一群足以當究者學生的孩子,故 似乎無法泯除與參與者之間身份地位的差異,在此,擬以從教師—學生的 關係著手,先以教導文章閱讀的方式與參與者建立關係,再漸漸將導讀的 權力下放,讓參與者也擔任導讀人,並與他們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係。

一、搖擺於老師與研究者之間—角色的反思

一直到現在,我依然不肯相信自己竟然有這麼大的膽量,能透過李老 師的協助,使他們聚集一堂,共度一個暑假。就個人的背景而言,一個只 上台試教過,從未長期接觸學生的研究生,僅僅憑藉著喜好文學的熱情,

就這麼毅然決然地讓自己與六個孩子單獨相處了二十幾個小時之久,只為 了想從他們身上學得自己亟欲瞭解的課題,又希望可以使自己受歡迎,這 無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挫折。這些挫折來自於孩子直接的反應,而我發現 自己太過生嫩,往往不知如何處理他們的感受,以及我自己的感受:

W 的反應讓我十分沮喪。她靜靜地、羞怯地望著我,要不就是低著頭 完全不說話,而在等待她回應的過程中,不斷地有人提醒我「好冷喔!」。

(4)

雖然我不斷地以笑話試圖放鬆她的心情,但她只是羞怯地笑笑,依然不敢 講話。下課時我把她留下來,問她為何不說話,她說會緊張。當我把錄音 機關掉之後,她顯得好多了,但也只以點頭、搖頭或一兩個簡單的單字表 達她的意見。【2003/7/10-11-札記】

她們的補習好多,C 今天拿補習班的功課問我,看著十幾頁的習題,

我想到難怪她們不願意做學習單。C 雖然討論得很熱烈,但她也還是以補 習班的課業為主。到底這個討論會會不會佔據他們的時間呢?而第一次討 論時,我問過他們的意見,他們說:「就出來玩啊!」但是,我要的不只 是這樣而已。【2003/7/10-18-札記】

然而,由於我與李老師之間的關係,我從孩子的言語中、眼中看出某 些迷惑,不知道該當我是個老師,屬於「老師那一國」,抑或是將我當成 平等身份的外來者,可以安心地慢慢接受我,他們在談論生活上的秘密 時,總不忘吩咐我一句:「不可以告訴她(指李老師)喔!」【2003/7/10-13- 筆記】。另外,這場閱讀討論會的目的,也被老師或家長定位為使孩子有 上「閱讀課」的機會,故在討論進行的同時,我也曾扮演著教導字音、字 形、文意結構的講解,或解答國文、英文問題的教師角色。至今我依然不 瞭解,到底自己是否保持著平衡,在角色扮演上以開放、平等的身份面對 那群孩子,又是否不負每個人對我的角色期待。

對於暑假的閱讀討論會,我一直有著虧欠,覺得自己的不完美,似乎 也影響著討論的結果。但我很高興,孩子肯包容我的不完美。

二、引導討論的反思

如何引導主題的討論,一直是我最頭痛的問題。在第二堂課進行的先 導研究裡,我看出了孩子也許無法真正瞭解閱讀討論會的目的,與我自己 對研究的認知有一大段差距。在「洞」之前的討論,我是以主導性較高、

自己預先設立討論題綱的方式,先發起討論,並且不斷以大量的自我意見 表述間接示範如何「將話說長一點」「說詳細一點」「表達感覺與事實之 間的因果關係」:

(5)

T:不過他們的骨灰現在都遷到臺灣來了,因為我們子孫大部分都在臺 灣。我祖母的墓也是好幾年沒有人去掃。因為她的墓在山上,馬祖的 山非常地陡,我沒有回去啦,可是聽我爸說他們在撿骨的時候,都要 一邊除草,一邊去找我祖母的墓。我會覺得…..因為在掃墓的時候,

你們可能還認識一些墓裡面的人,他在你們已經出生的時候才去世,

那有些是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你也來不及見他一面,所以 去掃墓的時候,可能就是爸媽叫你要去,所以你得去。祖母也是這樣 子,因為她在我爸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那時候,如果我是那個中年 人,我會覺得………對啦,當然會傷心、會難過,不過我覺得比較多 的是愧疚。我會覺得很愧疚,因為沒有去看他,以前常常見面,現在 一年難得見一次面,還不去掃墓。【2003/7/10-8-錄音】

然而,慢慢地,在帶領洞的文本解讀時,我發現孩子對這本小說較 有興趣,有更多的互動,有興趣的地方多半在於情節的生動與突出,後面 的幾本小說亦是如此。甚至在日後網路的言談上,他們對情節的描述依然 是印象最深刻的,如 S 與 I 對「最感動的小說」之描述:

S 的網路言談 可怕的(船長)

一名女水手的自白這本書讓我覺得最生氣的地方是船長利用了陶雪洛 來找出當年被他砍了一隻手的卡拉尼。而且還對自己的船員絲毫不肯 放過他們。還把老查打得很慘。可是船員們一個都不敢站出來於是逃 雪落便取得船員門的信任來一起反抗船長的殘暴,而(壞壞可惡的)

船長就這樣死了,陶雪洛也回到了家。【2003/09/23/05:29:38-47-網 路言談】)

I 的網路言談

「洞」這本書很好看喔!他的內容就在描述史丹利倒楣的被球鞋打中 腦袋,卻遭法官當成小偷定罪,他就倒楣的被送到露營湖,那裡是專 門管訓壞男孩的地方。故事中描寫了許多挖洞所發生很多匪夷所思的 事情,還有一位個性兇狠的監護人處處在監視他們,侵犯他們的隱私

(6)

權。故事中也插了許多過去所發生種種的事,讓這本書更有趣更有變 化。【2003/9/22/22:49:21-48-網路言談】)

之後審視其他討論內容,發現孩子對故事的敘說亦往往重在情節的描 述,與誇張的人物描寫,在「洞」的第二次討論中,我試著讓她們想出討 論題目,這才發現了情節之中的疑問、趣味之處,往往是她們關心的、想 要預測的重點【2003/7/31-32-省思札記】。

在閱讀「一名女水手的自白」時,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討論風氣,

卻又因為孩子對其故事的主題(自我解放的心境)與人物背景較無情感的 介入,又陷入冰點,覺得「這次的討論實在是夠冷的」【2003/8/14-40-省思 札記】。考量到時空背景的限制,我開始利用幾部有名的院線片劇情,如

「麻辣女王」,幫助她們體會女主角的心境。

T:她才剛剛變成一個少女沒多久,那她才十三歲這樣子,就遭遇到這 樣的事情,看到人被鞭打、被殺、看到一個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假設妳們被迫去經歷一種妳們從未想像過的生活,妳們會怎麼辦?可 不可以說說看妳們最厭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U:沒朋友,被虐待、沒錢、當乞丐、被人家設計、沒有親情。

C:應該是一天到晚看到自己討厭的人吧!

T:這跟陶雪洛的生活很像。妳們總該有看過「麻辣女王」吧!

O:有!

I:我看過,是一個很暴力的警察,然後去選美然後選上了。

C:大家都不相信她講的話。

T:選美的生活對她來講就是地獄,這樣懂我的意思嗎?

E:而且她是一個很男性化的警察。

C:而且很暴力。

T:現在陶雪洛的情形就跟她差不多,叫一個二十幾年都沒用過梳子的 人,突然跑去弄假睫毛、然後化妝、穿泳衣,這樣懂我意思嗎?

C:那個女的啊,她不會唱歌。

I:然後一直搞笑。

(7)

E:然後其他參賽者把她的水喝完,她不是叫那個男的給她表演防身 術?

T:我很喜歡那部片。

C:不過我覺得她腦筋動得很快,不是那個耳機哇地一聲她罵髒話嗎?

E:她馬上說吃飯前沒禱告。

T:對啦,所以摟,什麼東西是妳們最厭惡的生活,就像陶雪洛最厭惡 的一天到晚生活在髒兮兮的世界,跟一群講粗話的男人在一起的時候。

C:蠻恐怖的。【2003/8/18-41-錄音】

又如荒原茅屋的討論我用「我的希臘婚禮」這部片,表達主角對於成 長的渴望:

T:在講一個希臘女孩子,在美國生長的希臘女孩子,他們家裡面是很 保守的希臘家庭,你們不要看希臘雕像女孩子都不穿衣服這樣子,其 實希臘人對女孩子是非常保守,比中國人還要保守的。他們覺得希臘 女孩子不可以出去,不可以露面,古時候。

E:那她們以前還可以結婚嗎?

T:就是媒妁之言哪,跟中國古代一樣。

E:啊?….

C:那是千金小姐才是吧?如果是貧苦的人家,不露面不是很可憐嗎?

T:因此她們生長在這個環境下面,所以在那部片的背景,那部片是去 年還是今年拍的,在這個 2002 年的時代裡,她爸爸還是認為希臘女孩 子最重要的使命是嫁人跟生孩子,然後她一輩子就活在那個陰影下,

那其他美國女孩子都可以打扮地漂漂亮亮的,吃三明治,然後可以去 參加那個…..

C:舞會。

T:對啊,舞會啊、童軍營啊,那種正常的交往場所。但她們家的女孩 子要去學希臘文、學做菜怎麼樣,要學做一個傳統的希臘女孩子。她 到了三十歲才敢去選擇自己要上什麼樣的學校,她要做什麼樣的打扮。

E:她不會想逃家嗎?

T:之後她做了這樣的改變之後,才開始了生平第一次的戀愛。那個時

(8)

候是幾歲呢?三十歲。

U:三十歲?Oh my God!

C:三十歲還算好,好老。

O:(笑)

E:我記得以前的中國女孩子都是很早就嫁人了。

T:對啊。大概十五歲就已經成年,大概十五歲就可以嫁人了。

C:那跟她三十歲來比會不會太恐怖了?

T:可是她的長大的感覺是她可以自己作主了那種…【2003/7/21-21- 錄音】

後來的討論內容雖然差點變成談論電影情節的話題,但她們終於知道 了我想表達的意思,也開始在想到底什麼生活對她們而言是難過的、無法 想像的。也開始可以放入情感,踏入文本世界裡,運用她們的觀想為陶雪 洛解決問題:

C:我想我不會常常去跟那些船員。

E:我覺得她太愛管閒事了,她還幫那個船長去打聽。

T:嗯嗯。

C:可是她不知道啊!不過我也覺得她也太傻了吧。

T:為什麼妳們覺得她不應該告訴船長呢?

C:免得惹事上身吧!

E:船員都恐嚇過她吧!。【2003/8/18-41-錄音】

或是開始瞭解到什麼叫成長體驗,並且分享聽到的經驗:

C:我想到一件事情,我以前有個同學她很開放,很那個,她就是—妳 知道嗎?她以前的打扮就很成熟,超級成熟的那種,金髮,然後怎麼 樣,國小就沒有規定什麼,她國小就有了第一次—那個—

T:真的?

U:Oh my God!好恐怖喔!

C:她跟我講說—那個—我完全都聽不懂。【2003/7/21-21-錄音】

(9)

對於我而言,這些討論的內容、過程與反思,是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 穫,有時,我得放下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她們的需要;有時,我得堅持討論 的原則。但如何幫助討論者持續討論,並且達成意義的交流,卻是需要在 情境脈絡裡去探索的【2003/7/21-22-省思札記】,而這方面,我需要她們 的幫助,更需要經驗的累積。在這裡,我發覺長期累積的關係,往往是幫 助她們開口討論的重點。而在許多的錯誤累積之後,我很高興自己終於做 了一個對的決定,在第十次時才希望她們做生命歷程的探索。因為那一次 的反應是「令我感動的,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那像水晶 一樣美麗。每個人都願意坦誠以對,雖然還是有互相嘲笑、打趣的景象。」

【2003/8/4-34-省思札記】。

第三節 課程規劃

本研究設計以質性研究為主,其課程規劃如圖 5-1:

一、閱讀討論會之課程規劃

經由指導教授建議,考量到國中生的課業壓力。我決定在國一升國二的 暑假之間進行進行閱讀討論會課程。每一~兩次探討一長篇少年小說或一 篇短篇,時間約一個小時。其課程流程可如圖 5-1:

圖 5-1 本研究之閱讀討論會流程設計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進入研究現場與參與研究者之選取

(一)進入研究現場

在確定研究方向之後,我便著手開始尋找願意合作的研究對象,由於

情境的敘說與氛圍 的營造

成員分享想法與 人生經驗

提問與討論 閱讀文本

個人意義建構

(10)

地利之便,自然而然地便希望以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母校為起點,帶領這 個活動。我在國中時期曾受教於李老師門下,由於本身即在李老師的教導 之下閱讀過許多文學作品,故十分瞭解其教學風格與對學生的關係。李老 師亦答允我幫忙將這個活動的訊息告訴任教班級,並且與我討論書籍的選 擇。然而在活動帶領的方式、時間等等,李老師完全放由我決定。對於本 研究的主題—「自我統合」,李老師說:「我是不太瞭解啦,不過讓他們多 讀一點書很好啊!」【2003/6/2-2-筆記】。故李老師給予我的建議多半是 希望如何教導他們欣賞一部文學作品,並且讓他們儘可能地閱讀多本作 品。讓他們樂於閱讀,以激發其創造力與想像力,還有撰寫作文的能力。

李老師:我是希望他能夠,分組的時候,我是希望他能夠用分組討論的 方式,阿分組的時候呢,一定是很好的學生跟不好的學生分組 在一起。不要過份地差別太大,這樣才能夠讓程度好的學生去 引導那些、帶領那些程度不是很好的學生慢慢進入狀況這樣 子。我希望他在閱讀的時候弄一個主題,讓他們去找資料、讓 他們去找書本,各種書本來討論這個題目,比如說「把愛還諸 天地」這本書,「把愛還諸天地」這本書,我是覺得老師不要只 是限定說,你們大家去看這本書,然後討論這本書的好壞。如 果能夠讓他們說,給他們一個題目讓他們討論,我們來討論

「愛」,有寫愛的書,喔,你們去找,像親子之愛啦,或者是男 女之愛啦、或者是同學之愛啦、友愛啦,有關於這類文章都可 以找過來,然後我們來討論那個作者寫得最好,哪一個作者在 敘述某種愛的時候手法是怎麼樣的?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兩個 作者在敘述同樣的一種愛的時候,他們的手法有什麼不同?像 這樣子的話,或許比較能夠吸引他們討論,就是除了閱讀之外,

能夠慢慢地引導他們到寫作的技巧上頭來。【2003/6/10-3-訪談】

李老師之所以希望從自主閱讀著手,是因為她認為現在的國中生閱讀 的態度並不積極:「現在國中生喔,幾乎都不怎麼閱讀了,尤其是那種比 較~字比較多的,文章型式的那種書本,他們都相當排斥,他們比較喜歡 看的是圖畫比較多,字比較少的像那種漫畫之類的東西。所以他們經常~

(11)

恩~在作文上反映出那種文句沒辦法連貫,或者是沒辦法寫出完整的意 思,這樣子的毛病出來。」。【2003/8/18-41-錄音】

這種閱讀態度會反應在課堂上討論文本的態度:「這種漫畫式的文章 他們看得太多了。叫他們看那種比較長篇的、以字為主的那種散文啊,那 種文章,他們就會覺得很沒有耐性,然後就會變成說,那種~你介紹給他 的書,他寧可聽你介紹他的內容,可是他不願意自己去閱讀。然後,他聽 你講的時候他可以聽得很高興,啊可是如果介紹這本書叫她自己去讀,他 是不願意的,因為他沒有耐心去讀。所以這樣子的情形就會造成小孩子的 思考能力很薄弱,沒有辦法往深處、廣處去思考,這也會反應到他的作文 裡面。」【2003/8/18-41-錄音】

然而,李老師希望學生能自主地尋找讀物放入閱讀討論會流程的願望 在這個討論會裡並沒有實現,一則由於「每位討論者想要看的讀物差異實 在太大了」【2003/7/3-7-省思札記】,二則本研究之主題所限,故無法給 討論者太多選擇,這是我覺得非常抱歉的一點。

之後在李老師的協助之下,這個閱讀討論會有了六位自願參加者,這 六位討論者分屬兩個班級,五女一男,平均生理年齡在十三到十四歲之間。

(二)參與討論者之描述

參與討論者的來源來自於李老師任教的兩個班級中,首先報名的同 學。李老師表示「這六個人國文成績不錯,也有興趣」【2003/6/27-4-筆 記】。這五女一男當中,W、E 來自於同一班級,其他人屬於另外一個班級,

而 S 是該團體中唯一的男生。我在第一次與討論者見面時,曾經言明了希 望在漫長的暑假裡,每個人都儘可能地全程參與到底,而她們在後來的討 論中,大部分的人也都做到了。

對於閱讀,C 喜歡看吳淡如的書、S 喜歡看科幻推理系列,而 E 喜歡 文學,希望以後可以當作家;U、I 則認為這個機會應該很有趣(節錄自錄 音筆記)【2003/7/3-6-錄音】。故報名者對於閱讀活動幾乎沒有排斥,有些 也有自己的閱讀喜好。

(12)

三、文本的選擇與分析

對於文本的選擇,主要偏重於主題方面是否可以符合本研究欲探討之 自我統合面向,而其文筆風格是否生動風趣、情節描寫是否新奇又合乎情 理、衝突的安排與化解是否有益於讀者思索,也是本研究選取書本的重 點。除了李老師的選擇與我的選擇之外,選取的另一規準為是否得過國內 外獎項。茲列表 5-1 如後:

表 5-1 本研究選擇的閱讀書單

書名 作者 主角的背景 討論主題 獎項

甜橙樹 曹文軒 皆為 10-15 歲

的男孩 成長的試煉 宋慶玲文

學獎金獎

綠衣人 李潼

〈清明節〉

10-15 歲的男孩

〈懸絲傀儡〉

15 歲的男孩

家族的聯繫 出路的選擇

臺灣省兒 童文學講 少年小說

首獎

Louis Sachar 著 趙永芬譯

14 歲的男孩

自我價值的認定 命運的討論

1999 年紐 柏瑞文學

金牌獎

我是乳酪

Robert Cormier 著

麥倩宜譯

14 歲的男孩

自我身份的追尋 價值觀的爭議 親情的處理

全美圖書 館協會推 薦書單

人間有晴天 W.Holt 著

趙永芬譯 12 歲的女孩

自我價值的認定 性別認同

親情的處理

1999 年全 美圖書館 優良圖書

一名女水手 的自白

Avi 著

徐詩思譯 13 歲的女孩

出路的選擇

價值觀的爭議

1991 年紐 伯瑞文學

銀牌獎 來源:研究者自製

以下便分析各文本之文學要素,作為引導討論者進行文本解讀、建立 觀想世界的工具:

(一)懸絲傀儡

(13)

1.主題

「我事樣樣有人安排,將來怎麼過日子,他們都幫我想好,就像 這樣,抽一下,動一下,阿公是神通廣大的一流傀儡師。」(李潼,

1992:113)

父母過度的愛,往往會變成孩子背後的隱而不顯的絲線,要孩子隨著 他們的眼光舞手蹈足,半點都錯不得。但孩子越大,越少有心甘情願地看 著父母的眼色走自己的路,無不想斬斷那無形的絲線,卻又怕違逆了孝 道。可是一斬斷身上的無形絲線,撤去了父母強力的保護,從未被教導獨 立思考的少年,對自己的前途也茫然不知所終。這是臺灣少年的煩惱,在 新舊交替的年代裡。

但就如同阿磊的父親所言:「環境逼人做不得已的事,都是短暫的,

任何人終究可以走自己的路。」決定,終究在自己的手上。故事中的阿磊 與陳漢本,兩個人都因為父母觀念與出路考量的不同而對自己的前途感到 徬徨,然而敞開心胸以清明的眼光重新看待、選擇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 前途。

2.情節

故事中主要的兩條線索,是兩個少年的家世,阿磊承襲著百年家族傳 統,等著接棒「第五代傳人」的稱號;陳漢本是書香門第出身,等著做一 個人人稱羨的大學生。這兩位主角,都對自己被安排的前途有著疑惑,彷 彿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些「最適當的出路」,就像無形中被安排 的繩索,讓兩個少年不由自主地往前走。情節中陳漢本與阿磊父子對話,

是一個吐露真心的機會,勾起深藏於孝道底下的疑惑不滿,在相互觀照對 方的難處後,阿磊發現自己真的願意繼續舞弄傀儡戲,就算傳統藝術有嚴 重的生存危機,不是浴火重生,便是逐漸沒落。而陳漢本在故事的結尾中 試圖追回那本書,似乎也做了抉擇。

3.環境

故事安排的時空環境,是一九八零到一九九零年代純樸的臺灣鄉下。

新舊價值觀不斷地衝擊在傳統的社會背景中,人們在新舊衝突中,逐漸迷 失了自我的省思,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兩個少年的家庭,正 好反映出小小的時代縮影。

4.人物

(14)

在李潼的小說裡,往往藉由誇張又不失真實的對話、動作,使人物真 實純樸地閃耀著某些光芒。一如故事中的明坤叔,雖然不斷地譏笑著傀儡 戲的沒落,卻也是真心喜歡這門藝術,才會風雨無阻地幫他們跑港搬戲 籠,又不自覺地在大樹下露一手,預祝傀儡戲開演成功,做最忠實的支持 者:

明坤叔擺個武生出場架勢,金雞獨立,關刀手一前一縮,問道:

「來者何人,啥名姓,這麼厲害?」

少年被明坤叔逗笑了,說:「陳漢本。」

……明坤叔又唱又演,戲耍夠了,說:「我反過來派陳家少爺漢本兄 當公差,替咱卸貨、搭戲棚。眾將官!聽到,大事不可延遲,隨我來 啊—」(李潼,1992:109)

6.視角的處理

這篇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寫法,將敘述的聲音與阿磊的視角重疊,藉由 人物的心理獨白、回憶讓讀者貼近阿磊的徬徨無助,更從阿磊的角度去比 對陳漢本的選擇,從兩個人的對話之中,阿磊開始釐清自己的想法,並且 找到支持的友誼。這種寫法是處理心理問題最適當的,也是最自然的處理 方式。

(二)〈清明時節〉

1.主題

掃墓是儀式,是慎終追遠,順天祭祖的表現。但與親友千里迢迢上祖 墳,除草、整理、擺香案,到底是感情的表現還是「例行公事」呢?而家 族的情感,又需要如何聯繫,才能使其長久,不讓情感在例行公事中越見 淡薄?也許從主角遭遇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唯有從生活中實踐,才能使精 神長久。

2.情節

阿邦與桑可之所以會在墳場打工,是因為自家的墳頭被他們整治得乾 淨又漂亮。但這份功勞,與其歸功於對祖先的懷念,還不如說是兩個人比 賽的結果。這這份功勞誤打誤撞地被老伯稱讚成「孝順」,也就這麼誤打 誤撞地開始打工了。而來尋墳的中年人那又羞又急的表現,想必墳裡的 人,是他逝去多年的親人,但為何十年不見他來掃墓呢?這些懸念,是作 者故意保留的空白。

(15)

3.人物

在短文裡,對中年人到來的時間、穿著打扮做了非常仔細的描述,讓 讀者在這客觀的描述裡,去猜測這中年人的身份:

那人頭頂微禿,額上兩鬢有灰髮,看來是五十歲出頭的紳士。他 唇上蓄的小鬍子,修剪得仔細,彷彿是黏貼上去的。

4.環境

墳場通常是一般人所忌諱的場所,人對墳場陰森的印象,往往會與死 亡連結在一起。死亡形象與親情、家族的傳統,就在清明時節串連在一起。

5.視角與聲音

敘述者從阿邦、桑可的視角去敘說故事,而作者並非用「我們」等字 眼,而是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去敘說故事,這減低了人物在故事裡的重 要性,讓人物的地位讓位給情節的鋪陳,雖然這並無不妥,但真實、活潑 的感覺大為減低了。

(三)人間有晴天 1.主題

童年期結束,每個即將邁入少年期孩子,開始脫下童話的彩色羽翼,

伸出好奇的觸角,探索著世界。他們的自尊心剛抽出的新芽一般地敏感脆 弱,探索自己的性別身份,以便獲得異性的愛與同性的認可,並且尋找成 長的楷模,想變成自己心目中的成人模樣。但是親情的期望與牽掛,卻往 往成為新生命探索這個世界的羈絆,因而有了家庭衝突與罪惡感,以致於 在少年時期,許多人都必須在家庭欲賦予他的人物,與自己的期望中做痛 苦的抉擇。這個故事要表達的,便是一位少年進行自我性向的探索與家庭 關係的建立時,從富於敏感的、關懷性的眼光去思考,進而做出抉擇。

另外,當探討當人們習慣於過「正常人的生活」時,會如何看待與正 常人不同的人或事物。人們往往對這些東西懷抱著偏見、恐懼,而無法好 好地瞭解並接納他們,如果自己正好就是這些「與眾不同」的人,或是這 些人的親屬時,必須學會以坦然的態度接受差異,與他們攜手走過人生幽 谷,這是另外一個主題。

2.情節

書中的主角—虎娃‧安‧帕克,正好面臨著成長的尷尬時期。她擁有 一對發展遲緩的雙親,而讓她在發展自我概念的過程中,不時地為自己扮

(16)

演的人物感到羞恥與罪惡。過去在童年期的相互依賴的親子之愛,在這時 卻成為尋求完美形象的障礙。這些心理的衝突,在外婆的死之後,開始白 熱化,虎娃對外婆的懷念,激化了心裡對父母的不滿,她急切地想尋找一 個可以讓自己安心長大的肩膀,一個不令自己面上無光的親人。而阿姨的 出現與新生活的可能,更使親人的愛與成長的期望,在虎娃的心中拉鋸 著。直到暴風雨的來臨,虎娃慢慢地發現父母的優點與對她毫不保留的 愛,這才真正地瞭解自己的想法,並且願意成為家裡的一份子,負起照顧 父母的責任。

3.人物

在這本書中,人物的描寫能與特殊的文化背景緊緊結合在一起。如虎 娃的外婆,是整個家庭的支柱,更是本書的靈魂人物。作者似乎希望以她 的精神,一個美國母親的人物,作為這個故事的象徵—務實、包容、慈愛 又通達人情的母性。在外婆去世之後,作者又安排了美格這位黑人女奴幫 助這個家庭重新走出失去親人的傷痛。她們知道同樣的習俗,做一樣的 菜,習慣以務實的作風讓一切事務回歸軌道,以寬容諒解的眼光看待一 切,照顧身邊的親人。這是一個成長的孩子最需要的溫情。

作者用她們的眼光、動作與睿智的語言,塑造一位媽媽的形象。彷彿 一靠近她們,就可以看到胖白的圍裙,與雞肉餛飩和炸鯰魚的香味。

4.環境

孕育虎娃的環境—賽特鎮,是一個環境優美,陽光普照,充滿人情味 的地方,一個「上帝的處所」。因為這裡充滿人性的包容,所以讓整個故 事得以平實溫馨地去探討敏感的主題,並且讓一個十二歲少女在一連串的 自我懷疑當中,瞭解真正的愛。書中出現的兩個環境—賽特鎮與派登如旭 市,在虎娃的生命中形成強烈的對比,賽特鎮是虎娃自幼生長的地方,有 她的父母與美麗的兒時回憶,她愛這裡,但卻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脫離這 裡;派登如旭市是虎娃嚮往的美麗世界,有世故的阿姨與多采多姿的新生 活。在這裡,環境的魅力與人物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讀來有種暖洋洋的 感覺。

5.視角與聲音

儘管作者運用少年小說最常見的方式,將敘述的聲音與主角的視角結 合,從主角的心理去體驗情節的發展,但作者成功之處,在於她嚴格遵守

(17)

要以一個十二歲的女孩—虎娃的心境敘寫對世界的認知與想法。虎娃運用 的語言、關心的重點,都與一般十二歲的女孩無異,因此視角與聲音的融 合非常地自然,而且也很能表現出虎娃的心情。

(四)洞 1.主題

這趟綠湖營的成長之旅,有兩個主題,一個主題是史丹利與零蛋尋找 自我價值的過程,另一主題在探討輪迴與詛咒—這些脫離實證世界之外,

凡人無法掌控又捉摸不定的「命運」。這兩個主題的扣合,在於兩位少年 為了洗刷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誤解,開始尋找自我價值,接受試煉。而這些 試煉正好來自於詛咒的存在,而詛咒之所以存在,來自於人們最初的怯懦 與偏見。因此,要解開史丹利家族與使綠湖營乾涸的詛咒的鑰匙,就是對 朋友、對家人無私的愛與勇氣。當史丹利四世與零蛋踏上「上帝的大拇指」

這段旅程,將凱蒂巴婁被剝奪的愛、湯姆受到的種族歧視與左若尼夫人被 背棄的友情一併找回來時,詛咒消除,史丹利家冥冥中回復了自己應有的 命運。

作者沒有給讀者一個確定的答案:到底我們要不要相信輪迴呢?也許 這個答案尚未有定論,但輪迴與詛咒的起與終,都掌握在人的手上。人可 以決定是否以愛消除詛咒,或是讓詛咒繼續流傳。

2.情節

這個故事在情節安排上之巧妙,實在無與倫比。作者以不同字體、不 同的敘述視角將綠湖鎮的故事切割為兩段,使之交叉陳述,互補有無,以 勾勒綠湖鎮與史丹利家族歷史的全貌。史丹利在綠湖營中的生活做為故事 主軸,中間穿插著的另一條線索,卻跳躍、活潑,不受自然時間的拘束,

一下追憶偷豬賊曾曾祖父的傷心過往,一下跟隨著凱蒂巴婁瞭解她從美麗 飽學的女教師成為江洋大盜的過程。而這些過往,恰似敘述者補在故事正 文旁邊的註解,看似僅僅在解開書中的疑惑,但合在一起卻又自成一個完 整的故事。

史丹利‧葉納慈的個人經歷,是從往綠湖營的公車上開始的。在踏上 綠湖營之前,作者對史丹利偷鞋的過程與學校的背景安排閃回的情節說 明,而情節的第一個衝突來自於史丹利因為詛咒而受到冤枉,加入綠湖營 與 D 組少年、長官先生、監護人、筆舞鑰匙先生生活在一起。他必須贏得

(18)

友誼、尊重,才能夠安然無恙地在惡劣的環境下活下去。這時,唇膏盒的 出現帶來了另一轉折,化解了第一個衝突。讓史丹利開始改變他的地位,

也因此與零蛋開始了交換的關係,建立起兩方的友誼。而第二個衝突的開 展,在於大人們對零蛋的偏見與壓抑,當零蛋脫逃時,史丹利也跟著踏上 了尋求水源的路程,在那段旅程裡,兩個人都學會以往學不會的東西—史 丹利學到了自信與力氣,而零蛋學到了知識。故事發展到上面刻有史丹 利‧葉納慈名字的箱子出土,史丹利終於洗刷了他的冤屈;而零蛋也幫助 了自己的朋友,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作者將這兩條線索,藉著幾個重要物品—詛咒、姓氏、唇膏盒、洋蔥、

蜥蜴、腳上的黴菌與桃子—聯繫在一起。他以閃回的手法,像剝洋蔥似地 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過去,解開了之前佈下的謎,也暗合了輪迴的主題,

讓兩段看似不相干的故事,在某些地方又經上帝之手串連起來。

3.環境

時間與空間與命運的主題配合,成為故事中另一個主角。人物存在的 時間、空間,往往塑造,甚至扭曲了人物的個性,但在這個故事裡,人與 時空是互相影響的。命運的安排無不藉由時空的展現加以配合,如史丹利 家族的厄運,便是頻頻「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方」,似乎人無 法逃脫命運的作弄,而只好屈服於命運之下;但另一方面,由於人的作為 是可以影響時空的改變,因此連帶地也會改變命運。,如一百年前,因為 種族歧視而殺害朋友的綠湖鎮人民,扭曲了環境;而一百年後,窮山惡水 的環境考驗著綠湖營中的管訓少年,也藉由他們之手,重新恢復了被扭曲 的環境。因此在這個故事裡,時空的轉變不只是先於人物誕生之前的、中 立的自然環境,更是除了人物之外,見證改變的主角之一。

4.人物的描寫

作者使人物具體化的秘訣,主要藉由兩者:綽號(姓名)與喜好的物品。

如史丹利‧葉納慈這個順著念、倒著念都可以的名字;長官先生象徵威權 的綽號、潘丹斯基先生外號叫老媽,與綠湖營少年相互稱呼的綽號。這個 綽號不但代表著人物的性格,也是人物關係相互連貫的依據,一個建立關 係的體系。

另外一個使人物具體化的依據,在於對其關連物品的瞭解與反常、誇張 的情緒動作,使得讀者一想到監護人,便想到她那又長又尖的暗紅色指甲

(19)

與釘土耳其玉的靴子;一想到凱蒂巴婁,就想到她的唇膏與「一吻奪命」

的外號:

「這是我很特別的一瓶指甲油。有沒有看見它那暗暗的、飽滿的 顏色?店裡是買不到的,我得自己調配。」………監護人把瓶子 旋開了。「就是響尾蛇的毒液。」她用一支小小的刷子開始在她左手 的指甲上塗著。「它完全沒有毒性…等它乾掉以後」。她塗好指甲之後 站了起來,然後伸手用她的手指頭碰碰史丹利的臉,尖尖濕濕的指甲 好輕、好輕地滑下他的臉頰。他覺得他的皮膚癢了起來。

但是在這本小說中,人物的性格趨向扁平性格的描述,而其誇張的手 法,讓這個故事顯得似真非真,帶有超自然的意味。

5.視角與聲音

敘述主體在史丹利的故事裡,以史丹利的視角去看整件事情的發展,

而其敘述聲音卻在故事之外,對史丹利的心路歷程也描寫甚少。這種寫法 除了凸顯情節的曲折性,也帶有讓讀者自己去想像、評判史丹利眼中的綠 湖營的意義。而在另外一段補註裡,敘述主體則運用不定內聚焦的視角去 敘說漫長歷史的發展。從頭到尾,敘述主體都在故事之外,以旁觀者的角 度去敘說故事的發展,這雖然增加了看故事的趣味性,但少了感同身受的 心路歷程。

(五)我是乳酪 1.主題

本書的第一個主題,無疑地是亞當尋找自我身份的過程。張子樟教授 在序文有言:「整本書是亞當‧法默尋找身份、尋找自我的多面探索過程。」

然而,亞當不僅藉由拼湊記憶的過程建構自我的存在,更展現出一個十四 歲少年鍥而不捨地追尋真相,以回應親子之愛的強烈感情,人的價值來自 於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存在主義者言,人是個被拋擲在世上的存在,但人 可以對自己負責。亞當的命運雖然早已在四歲時便被決定,導致亞當被軟 禁在療養院裡,身心受到極大的控制,無法長期保有自我的記憶,必須一 次一次地回溯過去的傷痛。但是他可以保有建構自我的權力與鍥而不捨的 勇氣,這是人之尊嚴、自主的象徵。

第二個值得探討的主題始於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國家社會體制的專制 與強橫,打碎了一般人民對民主國家的幻想,使人開始質疑,一切的是與

(20)

非,忠貞與背叛,是否就如我們想像的如此顯而易見,黑白分明?在訪談 紀錄中,作者以錄音帶轉述為主體,使讀者見識政府當局冷酷無情的一 面。當保護人民的公權力轉而成為善良公民的劊子手時,亞當的父親是否 會因當初的抉擇後悔?此無定論,但已足夠讀者掩卷欷噓。

2.情節

故事一開始,是亞當的自述,他要去探望在羅特堡的父親。這段從摩紐 門到羅特堡的旅程,夾雜著亞當大量的心裡獨白與曲折離奇的遭遇,亞當 從充滿希望地出發、到歷經狗、流氓追趕、腳踏車被偷等等的厄運,仍然 因為親人的愛與艾咪的期待而堅持下去,但到了旅館卻發現對艾咪的記憶 與小歇旅館的全家旅行是自己虛假的幻想。當亞當終於回到羅特堡的醫 院,與每位病人致意時,讀者才猛然醒悟,這趟旅程完全是象徵式的。亞 當堅持要去探望父親,是因為他對父親的存在依舊保持著希望,其實他探 望的對象是自己的記憶。亞當因為精神上的創傷而一再地失去記憶,而腳 踏車旅程也因此會不斷地再現。

另一段線索是多次凌亂的訪談紀錄,亞當在布林特(醫生?)的操控下,

強迫自己面對痛苦,慢慢地填補記憶的空白。這段先是保羅‧狄爾蒙,後 為亞當‧法默的個人記憶,以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寫就,讓讀者以旁觀者 的角度看一個十四歲男孩如何在探索身世真相與尋求外界友誼認同的欲 望之間掙扎,因而使亞當創造了艾咪這個人物。從發現疑點、澄清疑點,

到家人相互坦誠,狄爾蒙一家人鞏固了親情,卻在不久之後喪失性命。

這兩條線索從一開始毫不相關的情節,到相互呼應,交織出亞當完整的 心理歷程,腳踏車旅程的描寫讓讀者抓住亞當一生的歷程,瞭解到他如何 完成這一段自我探索之旅。

3.人物

在腳踏車旅程中,作者藉由亞當的心理獨白去描寫亞當自己,一個恐 懼與外界接觸,又擁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回憶的個體。這個戴著土克帽、穿 軍用外套,看起來畏畏縮縮的男孩,有著「怕上千種東西,不,是上百萬 種。就好像既有幽閉恐懼症,又害怕開放空間」的靈魂,敏銳脆弱易受傷 害,但他用顫抖的手把著腳踏車的龍頭,誓言保護包裹,對抗一切欺侮、

控制的外力因素。在人物的描寫上,我們可以清楚地從他的行動與言語中 感到他的恐懼:

(21)

我今天早上為什麼不吃藥呢?

………我可以感覺出那個服務員和那女人目不轉睛地盯著我,他 們的目光射穿了我的後腦勺,但我並沒有回頭。這時,一個可怕的聲 音直灌入我耳內,像命運的吶喊,我的牙齒突然痛起來;我張著嘴,

冷風刺痛的我的牙齒,痛得要命。我想閉上嘴卻辦不到,我的下顎像 被鎖住了一樣,再也合不攏。接著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聽見的是自 己的叫聲。

作者以一種壓抑的筆調,敘述他失控的場面,讓亞當的恐懼像潮水一 樣冷冷地襲捲而來,這種因過度絕望而無法自持的感覺,瀰漫於全書之 中,與壓迫他的、冷酷的環境互相呼應,成為沈重的嘆息。

4.環境

政治是污穢的,這是許多人的親身經歷。但是會因為政治鬥爭而犧牲 人命的政府,往往只能在人的耳語中流傳。作者詳細地描寫著看似民主,

實為專制的政府如何控制人民生活,無非是想赤裸裸地呈現渺小的個人如 何被政府這個龐大的怪物宰制。這種被宰制的悲哀,來自於喪失自我。喪 失自我意味著價值觀的失落與不信任,比之其他人生經歷而言,這種悲哀 是更加深沈,而且無法言喻的。一家人被暗殺,與一個年輕生命的殞落,

比之龐大的組織利益是多麼微不足道,而這樣的環境,迫使人不斷地去重 新建構自己的存在。

5.視角與聲音

視角與聲音的轉換是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在亞當的腳踏車旅程中,

作者十分生動地從第一人稱的敘述聲音、敘述視角去建構亞當的心理世 界,將他心理的矛盾、衝突予以最大的強化效果;而另外一段的錄音帶紀 錄,剛開始是以外聚焦的視角,甚至完全隱藏了敘述聲音的存在,讓讀者 自行去猜測、建構故事的因果關係,而隨著訪談的進行漸漸深入亞當的記 憶,作者才開始加入敘述的聲音,從亞當的視角去評判布林特與他之間的 互動關係。但是敘述主體在這裡是逸出故事之外的,讓讀者從旁觀者的角 度看冷酷無情的審問如何壓迫著亞當、宰制他的想法,從而增加了情節的 張力。

(六)〈野風車〉與〈荒原茅屋〉

「野風車」與「荒原茅屋」由於主題相同、情節與篇幅皆相似,故擺

(22)

在一起對照分析。

1.主題

幼雛第一次學飛,總要躍下枝頭,才能學會飛行。這兩篇故事的主角—

二疤眼子與大荒,都是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脫離親情的保護,被迫成為 大人的孩子。二疤眼子為了一家生計,代替父職,守著曠野中巨大的風車,

與風搏鬥;而大荒為了保護親人,獨自穿越黑夜中的荒野,為母親求助。

這兩個孩子,彷彿經歷了一場成長的儀式,證明了自己的勇氣與能力,擔 起家庭的責任,與父母的關係,從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關係,轉而成為共 患難的生命共同體。

然而,兩位主角面對困境的反應,卻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而有著全 然不同的態度。二疤眼子追尋著父親的楷模,希望提早接受試煉,成為真 正的男人;而大荒自幼處於母親溫柔的羽翼之下,最希望依戀的是小屋之 中溫暖的呵護,而不是荒野嚴酷的考驗。兩相比較之下,越發使人咀嚼不 同成長歷程的苦與甜。

2.情節

野風車的故事,從父子兩人仰望著巨大異常的六纜風車開始。作者將 衝突安排於風車的野性亟待強壯敏捷的身手去馴服,如同使人敬畏的自然 力量等著人類以生命探索,以維持生存。在二疤眼子看來,風車是糧食與 精神的支柱,是他的世界,他一切幸福的來源。但象徵大自然力量的風車,

是桀驁不馴、變幻莫測的,風車的動與不動,超乎於人類控制之外,而二 疤眼子可與天鬥、不甘服輸的生存意志,成為整篇故事的精神象徵。無風,

他拿磚塊砸天空,狂風,他爬上風車與風搏鬥。故事中間,作者穿插著一 段偷糧的往事,是他第一次承受證明自己能力的代價。成長的確需要付出 代價,而二疤眼子為了一家人的生存,勇於挑戰生與死的代價,他在那一 夜之間真正成長了。

而荒原茅屋裡的大荒所面臨的衝突,卻是在臨時的危難裡,瞭解到迫 切的責任感。故事的開頭,昏暗的荒原與媽媽生產的痛苦三番兩次拉扯著 大荒的恐懼與愛,卻還是無法讓一個孩子跨出稚嫩的腳步,面對他最大的 恐懼,去走險惡的十里路。化解衝突的關鍵,卻是在媽媽從昏迷之中醒來,

對大荒的那一笑—這代表著她寬容的愛,寬容大荒的軟弱,不願使自己的 痛苦讓孩子難受。大荒在明瞭這層感情之後,終於決定去面對外面嚴酷的

(23)

世界,讓自己長大。

3.人物

人物,是曹文軒的小說裡極力想描述的東西。一切感情,都是從人物 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不論是寫二疤眼子、二疤眼子的父親、大荒、大荒的 母親,作者都以十分細緻又含蓄的描述,藉由人物的動作、言語、身形,

自動活靈活現地出現在讀者眼前,足見作者功力之深厚。看二疤眼子即將 偷糧之際,父子的一段對話:

「河水涼呢。」父親說。

「不怕。」

「河水涼呢。」父親重複著,透出一股猶豫。

「我去了。」二疤眼子像隻小狐狸,在樹叢裡機靈地鑽著。

父親坐在樹下,看著兒子一閃一閃的黃燦燦的身子,在嘴裡自語著:「河 水涼呢。」

這段父子之間短短的對話,就鮮明地勾勒出父親期盼孩子偷糧到手卻 又擔心安危的猶豫,與兒子的年輕氣盛的模樣。讓讀者會心一笑。

而父親對孩子的疼惜與訶責,更是行動中描繪地入神。在二疤眼子被 風車一甩,跌下湖,他父親爬到湖邊把他撈起來….

天下起大雨來。

只有四葉篷的風車在均勻地轉著。

雨中,父親給二疤眼子一下一下搓著他瘦背上的污垢,不時地用力 在他的背上猛拍一巴掌…..

一副人物畫,刻著父親片刻的心情,不忍打不忍罵,卻又不肯鬆口。

4.環境

這兩篇故事所營造的自然環境,不是溫和的田園風光,而是神聖的、

活生生的、野蠻的、不能為人類所控制的自然,卻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 然。人類在自然底下學會敬畏,卻也學會強韌地反抗,以維持自己渺小的 生命力。這種自然環境,才會造就出二疤眼子這個人,才能使大荒成為父 親的兄弟。

5.聲音與視角

儘管作者是以固定內聚焦的方式,從主角的視角去經歷他們的成長,

但其敘述的聲音並非以「我」來扮演主角,這種手法,在某種程度上達到

(24)

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含蓄效果,因為作者對主角的心路歷程描寫得並不多,

更多是以描寫其外在的動作去凸顯主角的性格,不過太多的外在敘述,而 少有主角自己的話語,使得本應活蹦亂跳、大吵大鬧的男孩太過沈默了。

(七)一名女水手的自白 1.主題

這本書的題材,毫無疑問地是「正義」。在女主角陶雪洛—一個生長於 上流社會的貴族女孩—踏上海鷹號的那一刻開始,便開始了她自我懷疑、

自我解放的歷程,並且也在這段旅程中,找到了她人生的方向,與一生信 仰的目標。作者安排主題展現的題材,是女主角在社會階級、事實與秩序 的兩難中所做的價值抉擇。

2.情節

文本的敘述是以整體閃回的方式,借陶雪洛的回憶敘述整個故事。在 破題之始,作者讓已成為女水手之後的陶雪洛敘述她的生長背景與驚人遭 遇(被控謀殺、遭受審判)與乘搭海鷹號的理由,並交代了日記的存在。

這些部分的訊息,不僅簡要地描述了背景,更引導著讀者從現在的陶雪洛 之眼,觀看過去的陶雪洛,並且躍躍欲試地繼續讀下去。

在故事的開端,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藉由人物的想法而描繪出一個上層 社會年輕女子的樣貌—淑女的打扮、嚴正而呆板的教育、膽小而稍嫌幼稚 的想法。這個純潔而又恪守規範的富家小姐,毫無疑問地與船上的生態格 格不入,但由於騎士黨(船長)與圓顱黨(船員)的明鎗暗鬥,使陶雪洛 成為兩方勢力極力保護卻又警戒的對象。在雪洛上船之際,警告、匕首、

圓形陳請書與下層船艙出現的頭顱不斷地向她預言著暴風雨的來臨,而第 一場衝突的降臨(人為的暴風雨),則是雪洛基於天生的教養—「保護上 層社會的正義與秩序」而做的決定,這壓制了船員第一次的反叛,也使得 雪洛見證了兩個人的死亡,並且開始對自己信賴的謝克利船長與價值觀

(秩序大於一切)產生懷疑。在正義感的驅使下,她因為內疚與自責而做 出了當水手的決定以補償自己的過失。而在第二場衝突(自然的暴風雨),

引發了謝克利船長對雪洛的報復行動,也考驗著雪洛與船員的友情,使之 產生了第二次的反叛行動,這場反叛行動雖然也遭到壓制,使得雪洛獨自 面對謝克利船長的追捕,但也使得雪洛真正獲得了船員的認同與尊敬,成 為該船船長。

(25)

這些遭遇雖然使雪洛受到試煉,但使雪洛真正面臨信仰破滅的肇因,

卻還是父母的態度。當她回到上流社會的生活,發現過去所學的一切原來 都隱藏在假象底下。這使她決定返回海鷹號成為一名水手,做了真正永不 回頭的決定。

3.環境

這一段在大海上的回憶錄,其鉅觀的歷史環境,為十九世紀初的美國社 會。。上層階級信仰的,是「一切運行如常的秩序」,這個秩序規定了白 人歧視黑人,女人只能是「淑女」,而上流社會與下層階級是兩個平行,

完全不相干連的世界—連處事準則也不能相提並行。作者藉由船長之口審 判陶雪洛,將上層階級的父權思想刻畫得唯妙唯肖:

「好,現在站在我們跟前的女孩,她承認那把殺害哈林先生的凶 器為她所有,她對那把刀的來源說了謊,她曾被教導如何使用那把刀 子,她也學會了,依照格林先生的說法—好得讓人不敢相信。大家並 公認,她這個女孩的每一項作為都是不合常理的。紳士們,我們身為 萬物之靈的人類,難道還不該睜大眼睛注意看?維護世間的自然秩 序,難道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嗎?」

而微觀的環境,一個隨時都會有暴風雨洗禮的,僅能靠風力前進的雙軌 帆船,一個下層階級生存奮鬥的地方,人的力量無法凌駕自然,必須同舟 共濟才能度過難關,也因此,水手們顯現了難得的寬容,默認了雪洛的存 在。在這裡,秩序因為友情而漸漸瓦解。

沒有這個環境,雪洛無法經歷價值觀的挑戰,也無從選擇另外一條路—

從淑女變成水手。

4.人物

整本書真正描寫的人物,只有敘述者本身—陶雪洛。而雪洛的形象,

除了自己的陳述之外,船員與船長對她的評語,也是重點。而作者對次要 人物的描寫,是經過陶雪洛的眼光去陳述的。她與船員之間的對話、她的 感覺,建構了我們對其他人物的認識。這本書裡運用了大量的心理獨白與 對話、與當時陶雪洛對自我身體形象的描述,建構陶雪洛這個人的存在。

5.視角與聲音

這本書依舊是以主角的視角與聲音去敘述整個故事,其對聲音的運 用,卻設定從現在的陶雪洛敘述過去的陶雪洛,因此有時過去的陶雪洛所

(26)

不知道的事情,現在的陶雪洛就先在後面補上了。這種回憶的寫法雖然能 使讀者一開始便從比較成熟的眼光跟著現在的陶雪洛評判過去的她—她

「幼稚」的行為、她「累贅」的衣著,但是這也侷限了讀者必須從現在的 陶雪洛的觀感去評判過去發生的經歷,使得暗含作者的價值觀表露無遺,

減少了讀者想像的空間。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資料處理部分將依循質性研究的規準進行,力圖保持資料的原貌,並 以編碼的方式對資料進行分析。

一、資料處理

質性研究強調信實度與真誠性之建立,故在研究歷程中力圖以多元的 資料蒐集方式佐以理論探討的向度分析資料、檢核資料。本研究擬以閱讀 討論會的錄音、觀察、文件分析等資料與李老師的訪談、網路上的討論與 學生的訪談、上課的錄音等作交叉檢證的工作,以求效度的建立。並明白 闡述我在研究過程中的反思與背景。

而在資料處理上,資料來源有五項:錄音(訪談與讀書會的紀錄) 筆記、網路言談、學生的書面心得與我的反省札記。這些文件都被標上日 期、第 份資料與文件類型。如【2003/6/10-3-訪談】以便存檔,供資料 分析時參酌運用。閱讀討論會與訪談筆記的錄音記錄以對話形式記錄之。

二、資料分析

(一) 編碼處理

1. 討論會流程的編碼

討論會錄音的編碼是依學生討論的方向,分成主題、人物、情節與環 境四大部分,進行三級編碼,並以色筆做資料的歸類,如表 5-2、表 5-3:

表 5-2 編碼系統一—文本的解讀

(1 紅 2 藍 3 紫 4 橘 5 淡藍 6 鉛筆 7 粉紅)

1 情節的建構(紅) 1. 情節的因果關係(紅)

2. 注意重點情節(藍)

1 情節

(藍)

2 延伸的討論(紫) 1. 與其他情節連結(紅)

2. 對情節的感想(藍)

(27)

1 注意主題(紅) 1 關鍵主題(紅)

2 次要主題(藍)

2 相關作品的討論(藍) 同主題的電影、作品的聯想

2 主題

(紅)

3 將主題具體化,觀照到本身的世界(紫) 1.對主題的意見表達(紅)

2.自我經驗分享(藍)

1 整體描述(紅) 1 衣著特徵(紅)

2 言語特徵(藍)

3 名字(紫)

4 生理特徵(橘)

5 人物的成長背景(淡藍)

6 人物的行動(鉛筆)

3 人物

(紫)

2 學生對於人物的評價(藍) 1 學生對於人物心路歷程的認識(紅)

2 對整體性格的描述(藍)

1 學生對時代背景的建構(紅) 1. 描述時代背景(紅)

2. 對時代背景的感想(藍)

4 環境

(橘)

2 學生認為環境對人物的影響(藍) 1. 影響人物的性格行為(紅)

2. 影響人物的成長背景(藍)

表 5-3 訪談的編碼

(1.紅 2.藍 .橘 4.紫 5.淡藍)

1.家庭網絡的描述 1. 描述其相處事件

2. 描述血緣、輩份

2.情感的發抒 對於家人相處的想法

家庭

3.價值觀的判斷 1. 對家人行為的判斷

2. .對自己行為的判斷

1.同儕網絡的描述 1. 描述相處事件

2. 描述關係遠近

2.情感的發抒 對於朋友的想法

同儕人際 關係

3.價值觀的判斷 1. 對朋友行為的評價

2. 對自己行為的評價

自我概念 1.自我生命歷程的回顧 1. 事件的回憶

2. 隱喻的運用

(28)

2.鏡中自我 從他人的眼光中看待自我

3.自我認知 1. 個性

2. 能力表現

1.出路決定的主體 1. 父母

2. 自己

2.自我意識的展現 1. 另有想法

2. 接受

生涯規劃

3.自我與外界的衝突、支持、調適 1. 朋友的意見 2. 父母的意見 3. 自己的意見

(二)轉譯的處理

在錄音帶的轉譯過程中,研究者以下列代號作為轉譯代碼如表 5-4:

表 5-4 轉譯代碼

代碼 代表意義

() 備註非正式語言之動作、聲音

語氣的拉長

粗體字 分組討論或團體討論的開始

引起討論的問題

_ 話語中的重點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牛頓, 1643 – 1727 — Euler 關於這個級數的求和方法非常有創意是一個數學系學生應該具備的常識, 但事與願 違。 我在求學的階段並不知道這段有趣的歷史,

師一趟,後來他也想把我帶去台南,一開始我還覺得是不是又是哪個江湖術士在 騙人,但我哥說在 程老師 程老師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我國佛學界泰斗印順導師(以下簡稱印老)於 1942 年(當時 37 歲) ,在他的《印 度之佛教》 (以下簡稱《 1943

A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 『我當往世間趣』 ;或念: 『我 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