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這些研究多半認為正向心情使人們樂於助人 (Gueguen & Gail, 200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這些研究多半認為正向心情使人們樂於助人 (Gueguen & Gail, 2003"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國內心情影響助人行為的研究較少,值得探討

國外對於心情影響助人行為的研究相當豐富。這些研究嘗試以各種方法引起 受試者的心情,如:看到太陽 (Cunningham, 1979)、閱讀文章 (Aderman, 1972;

Scheier & Carver, 1977) 等等,幾乎都能成功引起某種心情。這些研究使我們了 解,人們在面臨各種情境時的心情狀態,以及這些情境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而引 起的心情可概括分為正向心情和負向心情兩大類。

這些研究多半認為正向心情使人們樂於助人 (Gueguen & Gail, 2003; Isen

& Levin, 1972)。因為正向的心情會使人們以較為正向的觀點接受刺激 (Bower, 1981; Carson & Adams, 1980; Clark & Teasdale, 1985 ; Forgas, Bower, & Krantz, 1984;Isen, Shalker, Clark, & Karp, 1978;Teasdale & Fogarty, 1979;

George, 1991 )。也有人指出,是因為助人可以自我增強,能保持或延長他們的正 向情緒 (Clark & Isen, 1982;Isen et al., 1978),才導致人們有助人的意願。而關 於負面心情與助人的研究結果則較不一致 (Carlsmith & Gross, 1969; Cialdini, Darby, & Vincent,1973; Donnerstein, Donnerstein, & Munger,1975 ; Harris &

Siebal, 1975; Holloway, Tucker, & Hornstein, 1977;Underwood, Berenson, et al., 1977; Moore, Underwood, & Rosenhan, 1973)。但已有研究指出,只要負面心情的 強度夠強時,就可能引起人們攻擊的慾望,而減少助人 (Berkowitz, 1987)。

反觀國內,對於心情影響助人的研究並不多見。國內研究有探討心情與助人 行為的關係者 (張素貞, 1992; 蘇清守, 1990),例如:蘇清守 (1990) 研究國中學 生的助人行為時,發現愉快的心情會大大增進學生助人的意願,而鬱悶的心情則 會減低其助人意願。但此類研究所指的心情,皆是受試者原本心情狀態,並非由

(2)

研究者操弄的結果。正因國內探討心情和助人的研究較少,且至今尚未有人進行 心情、自我覺察對助人影響的研究,故研究者希望藉由一系列的實驗,了解國內 與國外的研究是否能得到一致的結果。

二、音樂是否能影響助人行為,值得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情境與媒體(如:電影、電視),皆有音樂存在。

而許多心理學的研究,也以音樂來引起受試者的某種心情。而且也證實,音樂對 心情有明顯的影響,是一種有效的心情引發工具。如 Magnan 和 Hinsz (2005) 研 究心情與性別對於「建議他人冒險行為」的影響。他們就是在過程中使用音樂作 為背景音樂,以引起受試者正向和負向的心情。也有研究以韓國青少年為對象,

探討搖滾樂與反社會行為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搖滾樂會使青少年有較多的反 社會行為 (Kim, Kwak, Chang, & Yang, 1998)。

儘管音樂對心情的影響力十分明顯,但在心情對助人影響的研究中,大多利 用閱讀、寫作等方法來操弄心情,而極少以音樂作為操弄心情的工具。這種現象,

令人不禁懷疑:音樂對助人的影響是否有限?事實上,至今似乎只有兩個研究對 音 樂 與 助 人 的 關 係 進 行 考 驗 (Fried & Berkowitz, 1979; North, Tarrant, & Hargreaves, 2004),而這兩個研究皆發現:音樂會影響助人行為。因此,研究者 以音樂做為工具,除了想了解音樂對心情的效果外,也想確認音樂對助人的影響。

三、研究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交互作用的研究不 多,值得進行

目前有許多研究探討心情和自我覺察的關係,指出當受試者在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狀態時,因為自我調控 (self-regulation) 機制的運作,心情的強 度會受到影響 (Duval & Wicklund, 1972; Silvia, 2002a, 2002b)。另外,也有研究 討論自我覺察和助人的關係,發現自我覺察會使參與者更樂意助人 (Duval, Duval, & Neely ,1979; Mayer, Duval, Holtz, & Bowman, 1985)。有更多的研究是 探討心情對助人的影響。研究者感到好奇的是,心情與自我覺察對於助人行為是

(3)

否有交互作用?國外雖有交互作用的研究 (例如:Berkowitz, 1987),但因研究不 多,且得到的結果似乎與自我覺察理論的調控作用相牴觸,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值 得進行。

四、採用心理實驗軟體測量助人意向,值得嘗試

在助人的測量方法上,不論國內或國外,以往對於助人的測量方法多為實驗 觀察 (Gueguen & Gail, 2003; Isen & Levin, 1972; Job , 1987)或問卷測量 (羅瑞 玉, 1998)。然而,實驗觀察雖然客觀,但因其不易量化,故其敏銳度及精確性較 為不足。而以問卷方式測量助人意願和行為,因是由受試者自評,容易受到社會 期許的影響,而非以真實狀況作答。因此,本研究測量助人意願的方式,雖然也 是使用問卷題型,但卻改以心理實驗軟體進行測量,以紀錄受試者在助人相關問 題上的反應,以求更精確的了解其處理助人相關訊息的狀態。而在行為測量的部 份,則是參考 North 等人 (2004) 及 Berkowitz (1987) 的研究,將助人行為加以 量化,以更清楚的比較結果的差異。

基於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心情狀態對助人意向之影響。

(二) 探討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意向之影響。

(三) 了解在助人意向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是否有交互作用存在。

(四) 探討心情狀態對助人行為之影響。

(五) 探討自我覺察狀態對助人行為之影響。

(六) 了解在助人行為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是否有交互作用存在。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不同心情狀態對受試者的助人意向是否有影響?

(4)

(二) 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受試者的助人意向是否有影響?

(三) 在助人意向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是否有交互作用存在?

(四) 不同心情狀態對受試者的助人行為是否有影響?

(五) 不同自我覺察狀態對受試者的助人行為是否有影響?

(六) 在助人行為上,心情與自我覺察是否有交互作用存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助人意向」「助人行為」「正向心情」「負向心情」

「自我覺察」等,分別界定如下:

一、助人意向 (helping intention)

助人意向是指受試者是否願意幫助某一目標人物。在本研究中,是指受試者 在電腦上,作答助人相關問題時的反應時間與答案。答「是」的反應時間愈短,

則助人意向愈高;答「是」的反應時間愈長,則助人意向愈低。答「是」的項目 愈多,則助人意向愈高,答「是」的項目愈少,則助人意向愈低。

而答「是」反應時間的計算,是以填充項 (filler) 答「是」的反應時平均數 減去助人意向項目答「是」的反應時間平均數。故受試者在助人意向項目上答「是」

的反應時間愈長,相減後所得之值愈小,表示助人意向愈低;受試者在助人意向 項目上答「是」的反應時間愈短,則相減所得之值愈大,表示助人意向愈高。

二、助人行為 (helping behavior)

助人行為是指對需要協助者提供實際行動的幫助。在本研究中所指的助人行 為,依實驗不同而分為兩種:

(一)實驗一

本實驗所指的助人行為是指受試者在一份虛構的慈善團體連署書、與一份慈 善團體志工服務報名表上簽署的結果。無助人行為即是不簽署聯署書、亦不同意

(5)

參與志工服務。有助人行為則又分為兩種:簽署連署書、填寫志工服務報名表。

志工服務報名表上有兩種選項,一為每月服務 2 小時,另一為每月服務 8 小時。

(二)實驗三

本實驗所指的助人行為,是受試者協助研究者進行抄寫工作時,抄寫的數據 資料格數的量。受試者填寫的數量愈多,表示受試者付出的努力程度愈多,亦即 提供的協助愈多。每填寫一格記 1 分,未協助抄寫者記為 0 分。

三、正向心情 (positive mood)

本研究所指的正向心情是指愉悅的好心情。在研究一及研究三中使受試者產 生正向心情的方式,是給受試者聆聽舒服愉快的音樂。在研究二中,引發受試者 產生正向心情的方式,則是要求受試者想愉快的事件,並且描寫此事件與自己當 時的感受。

四、負向心情 (negative mood)

本研究所指的負向心情,在研究一及研究三中是指煩躁的、不愉悅的壞心 情,而使受試者產生負向心情的方式,是給受試者聆聽吵鬧、令人感到煩躁的、

接近噪音的音樂。在研究二中的負向心情是指悲傷、難過的壞心情,而使受試者 產生悲傷心情的方式,是要受試者想悲傷的事件,並且描寫此事件與自己當時的 感受。

五、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本研究之自我覺察,是指客觀自我覺察 (objective self-awareness)。自我覺察 是以自我為注意對象的一種經驗狀態。本實驗用以引發受試者自我覺察的方式,

是以大型鏡子置於受試者前方,使其能清楚觀看自己的鏡像,以及在白紙上畫自 畫像。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實驗數據的標準差:單一測量與平均值的 可能偏差程度,重複或增加實驗次數不會 減少其值,其代表單一測量的精密度。.

所謂宗教方法,是指 宗教幫助人實現心靈超越 的方法。不同的宗教,其 宗教方法也是不同的。基 督宗教的宗教方法可稱之

公職人員或其關係人,原則不得與公職人員服務或受 其監督之機關團體為補助、買賣、租賃、承攬或其他 具有對價之交易行為,例外情形於符合該法第

複選通過標準: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 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另外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在 1930 年以後的一段時間,人口

補助金額 每人每次得發給 500 元。但情形特殊者,得於 1,250 元內核 實發給 。 每人每年以 4 次為限。.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