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Simpson、Harrow與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Simpson、Harrow與Goldberger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之比較研究"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量 事 務 , 無 所 清 楚 依 從 。 以 Bloom 等 人 將 教 育 目 標 劃 分 為 「 認 知 、 情 意 與 技 能 」 三 領 域 而 言,由 文 獻 得 知:曾 經 建 構「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理 論 」共 有 七 種,而 E. J. Simpson 與 A. J. Harrow 的 分 類 理 論,是 國 內 學 者 最 常 引 用 與 認 同 的 論 點 。 但 國 內 學 者 多 只 限 於 引 用 , 極 少 有 進 一 步 闡 釋 。 Simpson 與 Harrow 的 分 類 理 論 , 是 否 適 合 運 用 於 各 類 技 能 教 育 , 應 是 值 得 探 討 的 議 題;且 Simpson 與 Harrow 的 分 類 理 論,發 表 於 1972 年,由 於 人 類 知 識 具 有 等 比 級 數 速 度 的 累 積 性 與 衍 生 性,在 歷 經 數 十 年 後 , Simpson 與 Harrow 的 理 論 基 礎 與 假 設 , 是 否 仍 合 宜 於 人 類 知 識 的 新 發 現 , 能 否 改 進 , 應 是 甚 具 研 究 價 值 的 主 題 。 而 近 期 M. Goldberger 重 新 建 立 不 同 以 往 的 分 類 理 論 , 就 理 論 基 礎 可 能 因 人 類 知 識 累 進 而 更 為 厚 實 而 言 , 是 否 對 Simpson 與 Harrow 的 分 類 理 論 具 有 興 替 價 值,更 是 值 得 進 一 步 比 較 研 究 其 異 同 之 處,以 厚 實 我 國 技 能 教 育 之 根 源 性 理 論 基 礎 。

二 、 研 究 目 的

(一 )探 討 我 國 目 前 技 能 教 學 與 評 量 的 問 題 。 (二 )分 析 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之 內 涵 。 (三 )比 較 與 評 判 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之 分 類 理 論 。 (四 )統 整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之 分 類 理 論,提 陳 對 我 國 技 能 教 育 運 用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理 論 之 建 議 。

三 、 研 究 方 法

根 據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模 式 與 理 論 之 內 涵 , 本 研 究 採 用 G. Z. F. Bereday 分 為 「 描 述 」 、 「 解 釋 」、「 並 置 」與「( 狹 義 性 )比 較 」四 階 段 的「 比 較 教 育 研 究 法 」。

(一 )第 一 階 段 : 描 述

(6)
(7)
(8)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模 式 和 理 論 」 , 為 最 主 要 的 研 究 範 圍 。

(

二 )研 究 限 制

由 於 文 獻 中,對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進 行 較 有 系 統 的 分 類、建 構 分 類 模 式、發 展 理 論 者,共 有 七 種,限 於 有 限 的 研 究 資 源,並 因 為 比 較 教 育 研 究 法 須 對 每 種 理 論 的 發 展 背 景 與 內 容 , 作 極 為 詳 細 的 分 析 比 較,為 避 免 過 多 比 較 對 象,造 成 歧 路 亡 羊、失 之 淺 薄,因 此 擇 取 合 乎 某 些 原 則 的 分 類 架 構 與 理 論 , 做 深 入 的 探 討 與 比 較 研 究 。 在 選 取 的 原 則 上 , 分 別 是 : (1)是 否 有 從 理 論 基 礎 發 展 、 (2)是 否 有 詳 盡 的 階 層 分 類 、 (3)影 響 層 面 的 深 遠 程 度 、 (4)發 表 年 序 , 評 估 如 表 1-1 所 示 。 表 1-1 七 種 「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 分 類 模 式 的 評 估 發表 年代 發表人 從理論基礎 發展 詳盡的次 階層分類 影響層面 距今年序 (年) 1970 Dave, R. H. 薄弱 無 小 30 1972 Simpson, E. J. 堅實 有 最為廣泛 28 1972 Harrow, A. J. 堅實 有 部分教育 體系 28 1975 Bassett, R. E. & Kibler, R. J. 薄弱 無 極小 25 1977 Gray, C. E. & Pierce, W. D. 堅實 有 小 23 1980 Goldberger, M 堅實 有 小 20 1984 Padelford, H. E. 薄弱 無 小 16 從 表 列 之 影 響 層 面 而 言 , 最 值 得 擇 取 者 應 是 Simpson 與 Harrow 的 模 式 與 理 論。但 是 兩 者 的 發 表 年 代 距 今 都 已 近 三 十 年,有 必 要 再 選 取 近 期 的 模 式 與 理 論,來 加 以 比 較,因 此 Gray & Pierce 與 Goldberger 兩 者 的 模 式 與 理 論 可 以 列 入 考 慮 。

(9)

六 、 重 要 名 詞 詮 釋

(一 )技 能 (Skill)

是 在 目 標 導 向 下,經 由 學 習 與 練 習,以 適 當 組 織 具 有 意 義 的 動 作 或 行 為 而 展 現 的 能 力 。

(二 )技 能 ( Psychomotor)

(10)

文 獻 中 , 曾 對 教 育 目 標 進 行 領 域 分 類 與 建 構 理 論 者 , 如 表 2-1 所 示 。 表 2-1 教 育 目 標 領 域 的 分 類 沿 革

發表年 發表人 教育目標領域的分類方式

1956 Bloom, B. S. et al. 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情意領域 (Affective Domain)、技能領域(Psychomotor Domain)

1977 Gray, C. E. & Pierce, W. D.

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情意領域 (Affective Domain)、技能領域(Psychomotor Domain)

1981 Romiszowski, A. J. 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情意領域 (Affective Domain)、技能領域(Psychomotor Domain)、人際關係技巧領域(Interpersonal Skill Domain)

(11)
(12)
(13)

(十 )技 能 , 可 以 經 由 長 久 訓 練 或 練 習 的 歷 程 , 成 為 幾 近 天 賦 反 射 動 作 的 精 熟 程 度 。

參 、 S

IMPSON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理 論

Simpson 對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區 分 為 七 大 主 階 層 與 項 數 不 等 的 次 階 層 , 可 以 如 表 3-1 所 示 。 表 3-1 Simpson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主階層 次階層

壹、知覺(Perception) 一、感官刺激(Sensory Stimulation) 1.聽覺的(Auditory)刺激 2.視覺的(Visual)刺激 3.觸覺(Tactile)的刺激 4.味覺(Taste)的刺激 5.嗅覺(Smell)的刺激 6.肌肉動覺的(Kinesthetic)刺激 二、線索的選取(Cue Selection) 三、轉換(Translation)

貳、趨向(Set) 一、心理的趨向(Mental Set)

二、肢體的趨向(Physical Set) 三、情緒的趨向(Emotional Set) 參、導引下的反應(Guided

Response)

一、模仿(Imitation)

二、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

(14)

的 第 一 階 段 。 主 階 層 二 : 趨 向 (Set) 或 譯 為 「 預 備 」、「 準 備 」、「 預 定 」、「 預 勢 」, 是 在 感 官 收 得 刺 激、產 生 感 覺 或 感 應 後,開 始 要 採 行 某 種 動 作 或 意 向 之 肢 體 與 心 智 的 準 備 狀 態 , 是 展 現 行 動 方 向 的 初 步 動 作 與 意 念 。 主 階 層 三 : 導 引 下 的 反 應 (Guided Response) 是 指 在 教 學 者 的 教 學 指 導 下,或 類 似 操 作 手 冊、說 明 書、作 業 範 例、標 準 程 序 單、教 學 影 帶 等 書 面 文 件 或 視 聽 媒 材 的 導 引 下,所 明 顯 展 現 經 引 導 的 動 作 與 行 為 。 主 階 層 四 : 機 械 化 (Mechanism) 或 譯 為「 機 制 」,是 指 技 能 已 成 為 習 慣 性、反 射 性 的 連 續 順 暢 動 作 反 應。機 械 化 的 技 能 表 現,源 於 長 久 或 多 次 的 技 能 練 習,而 能 衍 生 出 成 為 可 以 「 不 加 思 索 、 立 即 正 確 反 應 」 的 動 作 與 自 信

主 階 層 五 : 複 合 明 顯 的 反 應 (Complex Overt Response)

(15)

表 4-1 Harrow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主階層 次階層 壹、反射動作(Reflex Movements) 一、脊節反射(Segmental Reflexes) 1.肌彎折反射(Flexion Reflex) 2.肌伸張反射(Myotatic Reflex) 3.肌撐持反射(Extensor Reflex)

(16)

主階層 次階層

1.眼-手協調(Eye-Hand Coordination) 2.眼-腳協調(Eye-Foot Coordination) 肆、肢體能力(Physical Abilities) 一、耐力(Endurance)

1.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 2.心肌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二、力量(Strength) 三、彈性(Flexibility) 四、敏捷性(Agility) 1.轉變方向(Change Direction) 2.停止與啟動(Stops and Starts)

3.反應-回應時間(Reaction-Response Time) 4.靈巧度(Dexterity)

伍、技能性動作(Skilled Movements)

一、單純調適技能(Simple Adaptive Skill) 二、複合調適技能(Compound Adaptive Skill) 三、複雜調適技能(Complex Adaptive Skill) 陸、非無序溝通(Non-Discursive

Communication)

(17)

是 身 體 器 官 機 能 發 揮 功 能 的 能 力,是 學 習 技 能 或 發 展 技 巧 性 動 作 的 基 礎 與 工 具 , 可 以 分 為 耐 力 、 力 量 、 彈 力 、 敏 捷 性 等 四 項 次 階 層 。 主 階 層 五 : 技 能 性 動 作 (Skilled Movements) 是 有 效 從 事 複 雜 動 作 性 的 任 務 , 含 有 相 當 難 度 的 具 體 動 作 或 行 為 。 可 自 鉛 垂 方 向 分 級 為「 複 雜 性 程 度( Levels of Complexity)」與 水 平 方 向 分 類 為 「 熟 練 性 程 度 ( Levels of Proficiency) 」 。 主 階 層 六 : 非 無 序 溝 通 (Non-Discursive Communication) 指 包 含 各 種 動 作 溝 通 形 式 的 行 為 組 合。由 於 個 體 常 具 備 獨 有 的 動 作 風 格,因 而 這 類 動 作 的 探 索,有 助 於 瞭 解 或 解 釋 個 體 的 情 感、情 緒、 需 求、興 趣 等,進 而 提 供 教 育 工 作 者 採 行 相 應 的 教 學 活 動 策 略 之 參 考。

伍 、 G

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之 分 類

Goldberger(1980) 對 「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 可 以 如 表 5-1 所 示 。 表 5-1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主階層 次階層 壹、反射動作形式(Reflexive Movement Forms)

一、天賦反射形式(Inherited Reflexive Forms) 二、制約反射形式(Conditioned Reflexive

Forms)

三、探索形式(Exploratory Forms) 貳、一般動作形式(Universal

Movement Forms)

(18)

主階層 次階層 Skill Forms)

肆、功能性的動作形式(Functional Movement Forms)

一、去蕪形式(Algorithmic Forms)

二、低組織化形式(Low Organization Forms ) 三、複雜形式(Complex Forms) 伍、擴展性動作形式(Expansive Movement Forms) 一、闡釋性形式(Interpretive Forms) 二、創造性形式(Creative Forms) Goldberger 對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模 式 闡 釋 如 下 : 主 階 層 一 : 反 射 動 作 形 式 (Reflexive Movement Forms)

指 人 類 天 賦 具 備 的 自 動 反 應。由 於 是 天 生 具 有,只 要 生 理 發 展 正 常 無 不 具 備,因 而 在 教 育 上 可 資 提 昇 之 處 不 多,一 般 在 教 育 上,並 不 會 特 別 將 天 賦 反 射 動 作 形 式 列 為 教 育 目 標 。

主 階 層 二 : 一 般 動 作 形 式 (Universal Movement Forms)

發 生 於「 生 理 基 本 需 求 」的 動 作 反 應,由 探 索 的 歷 程 或 能 力 需 求 的 激 勵 而 得,會 形 成 深 刻 的 動 作 記 憶,也 是 個 體 形 成 特 殊 個 人 風 格 行 為 的 基 礎 , 更 是 專 門 化 技 能 的 先 決 條 件 。

主 階 層 三 : 技 能 性 的 動 作 形 式 (Skilled Movement Forms)

是 將 基 本 或 基 礎 的 動 作 , 以 有「 目 的 性 」與「 意 義 性 」的 原 則 初 步 組 成。生 理 正 常 發 展 導 致 的 成 熟 或 曾 經 深 刻 的 經 驗,都 會 建 立「 技 能 性 動 作 」 的 資 料 庫 。

主 階 層 四 : 功 能 性 的 動 作 形 式 (Functional Movement Forms)

是 指 應 用 前 述 階 層 的 技 能 性 動 作 形 式,轉 移 於 真 實 的 情 境 中,且 是 將 技 能 完 全 在 控 制 之 下 、 避 免 無 目 的 導 向 的 展 現 。

主 階 層 五 : 擴 展 性 動 作 形 式 (Expansive Movement Forms)

(19)

陸 、 S

IMPSON

、 H

ARROW

與 G

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之 比 較

一 、 研 究 背 景 的 比 較

「 研 究 背 景 」 是 指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三 者 , 建 構 分 類 模 式 與 發 展 理 論 時 的 學 術 專 長 或 研 究 立 場,比 較 如 表 6-1 所 示 。

表 6-1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研 究 背 景 的 比 較

Simpson Harrow Goldberger

全名 Elizabeth Jane Simpson Anita Joyce Harrow Michael Goldberger

性別 女 女 男 畢業學校 美國 Illinois 大學 Urbane-Champaign 校 區 美國 Florida 州立大學 美國 Pittsburgh 大學 畢業年代 1955 1967 1970 最高學歷 博士 博士 博士 學位 教育博士 哲學博士 哲學博士 論文主題 家政教育學生問題 運動血液流量回復率 體育教育學生的行為 著作主題 家政教育、女性主義、 技職教育 體 育 課 程 、 道 德 課 程、課程評鑑 教學行為、教學型態、有效學 習、運動技能、體育教育 主要任職機

(20)

表 6-2 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模式與理論之理 論基礎的比較

(21)

式 3.不同形式的技能都有 可能達到中高階層的 層級 可商 榷處 1.肢體動作技能少有歸類 為高階層技能階層 2.難以解釋感官知覺技能 也有高階層形式 1.分類有重合之處 2.闡釋舉證不理想 3.高階層的技能闡釋過 於簡化與唐突 1.闡釋舉證不理想 2.藝術創作直接分類在 高階層的技能,闡釋欠 詳

四 、 適 用 範 疇 的 比 較

雖 然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理 論 的 建 構,都 是 指 概 觀 性、統 合 所 有 整 體 技 能 領 域 的 教 育 目 標 而 論,並 未 獨 指 或 適 用 某 一 體 系、某 一 類 或 某 一 科 技 能 領 域 課 程 而 已,但 研 究 者 的 學 術 專 長、闡 釋 例 證,仍 不 免 成 為 後 世 研 究 者,探 索 其 理 論 建 構 的 成 因,並 推 論 其 運 用 的 範 疇 。 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 三 者 建 構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模 式 與 理 論 的 適 用 範 疇 , 可 以 比 較 如 表 6-4 所 示 。

表 6-4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與 理 論 適 用 範 疇 的 比 較

(22)

Harrow 與 Goldberger 三 者 建 構 的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模 式 與 闡 釋 理 論 , 產 生 的 影 響 層 面 可 以 分 析 比 較 如 表 6-5 所 示 。

表 6-5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與 理 論 影 響 層 面 的 比 較

(23)
(24)

化 , 難 以 充 分 支 持 認 知 心 理 活 動 在 高 階 層 技 能 形 成 的 重 要 地 位 。 (4) 適 用 範 疇 : 就 學 識 專 長 而 言 , 適 用 於 體 育 技 能 教 育 領 域 。 高 階 層 技 能 因 分 類 失 之 簡 化 而 較 難 明 確 因 應 。 (5) 影 響 層 面 : 較 未 形 成 普 遍 性 的 影 響 力 。 也 不 具 官 方 認 同 的 色 彩 。 在 我 國 教 育 界 , 是 僅 次 於 Simpson 之 外 , 能 受 到 較 多 引 用 的 分 類 理 論 。 3.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內 涵 的 分 析 結 論 (1)研 究 背 景 : 具 有 體 育 技 能 教 育 學 識 專 長 背 景 。 (2) 理 論 基 礎 : 以 人 類 學 術 知 識 呈 幾 何 性 累 積 的 特 質 而 言 , 具 有 較 為 為 豐 厚 的 理 論 基 礎 , 以 「 發 展 行 為 學 」 研 究 人 類 技 能 動 作 行 為 的 學 習 形 成 原 理 , 已 開 始 跳 脫 「 教 學 者 中 心 」 的 教 育 思 想 。 「 情 境 因 素 」 的 提 出 , 更 對 技 能 學 習 具 有 相 當 意 義 。 (3) 分 類 結 構 : 充 分 掌 握 「 不 遺 漏 」 與 「 兩 兩 互 斥 無 交 集 」 的 分 類 原 則 , 採 「 垂 直 階 層 」 分 類 ; 但 闡 釋 舉 例 不 適 當 。 (4) 適 用 範 疇 : 因 為 垂 直 階 層 分 類 , 故 同 樣 適 合 用 於 重 視 技 能 水 準 層 級 分 類 的 教 育 與 訓 練 體 系 , 體 育 、 舞 蹈 、 美 術 、 音 樂 等 技 能 , 也 有 充 分 的 支 持 論 點 。 (5) 影 響 層 面 : 曾 發 表 一 系 列 研 究 報 告 , 顯 現 深 入 研 究 , 但 時 空 環 境 所 限 , 尚 未 引 起 廣 泛 性 的 影 響 。

(三 )三 者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理 論 之 比 較 與 評 判

1.研 究 背 景 的 比 較 結 論 與 評 判

(25)
(26)

分 類 在 最 高 層 級 , 並 不 合 理 。 4.適 用 範 疇 的 比 較 結 論 與 評 判 由 分 類 結 構 與 闡 釋 例 證 而 言, Simpson 的 理 論 最 適 用 於「 技 能 評 等 需 求 、 但 不 含 知 覺 動 作 內 涵 的 技 職 教 育 」 ; Harrow 的 理 論 最 適 用 於 所 有 的 技 能 形 式 的 教 育 議 題 , 但 高 階 層 技 能 層 級 難 以 施 用 ; Goldberger 的 理 論 , 適 用 於 不 嚴 格 需 求 詳 盡 垂 直 層 級 分 類 的 技 能 評 等,重 視 創 造 性 與 闡 釋 個 人 獨 特 理 念 的 高 階 層 技 能,也 能 作 為 支 持 理 論 。 5.影 響 層 面 的 比 較 結 論 與 評 判 Simpson 的 理 論 具 有 全 面 性 的 影 響 , 被 視 同 是 「 典 範 」 的 地 位 , 甚 至 被 認 為 是 代 表 官 方 所 認 同 的 教 育 觀 點,對 多 數 教 育 工 作 者 已 經 形 成「 先 入 為 主 」的 觀 念,其 他 分 類 模 式 與 理 論,很 難 具 有 解 構 典 範 地 位 理 論 再 重 構 的 機 會。但 Simpson 慣 以 認 知 心 理 學 的 角 度 來 闡 釋 技 能 的 學 習 歷 程,致 使 部 份 教 育 界 經 常 獨 重 認 知 領 域 能 力 或 智 育 表 現 的 成 因 之 一,是 可 堪 進 一 步 深 入 研 究 的 議 題,對 我 國 教 育 尤 其 具 有 高 度 的 啟 示 。

(27)
(28)
(29)
(30)
(31)
(32)

顏 聰 玲 ( 民 88) , 不 動 產 系 畢 業 生 就 業 技 術 能 力 之 分 析 研 究 。 載 於 「第 十 四 屆 全 國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研 討 會 論 文 集——一 般 技 職 及 人 文 教 育 類」 , 頁 65-70。 台 南 : 崑 山 技 術 學 院 。 饒 達 欽、曾 淑 惠 (民 89),職 業 學 校 專 業 類 科 教 師 標 準 之 研 究。載 於「第 十 五 屆 全 國 技 術 及 職 業 教 育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 一 般 技 職 及 人 文 教 育 類」 , 頁 511-520。

Bassett, R. E. & Kibler, R. J. (1975). Effect of training in the use of behavioral objectiv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4(2), pp. 12-6.

Bereday, G. Z. F. (1964).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Chapter 1.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gne, R. M. ;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Chapter 3. New York: Holt, Rinetart &

hinston.

Goldberger, M.(1980). A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Forms.

Occasional Paper No. 35. MI: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Goldberger, M.(1980).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Styles on Motor

Performance, Self Concept, and Social Skill Development. MI: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Teach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Gray, C. E. & Pierce, W. D. (1977).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learning domains: A new formulation -- Pierce-Gray Classification Model for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 domains.

Illinois: History Department,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

Gronlund, N. E. & Linn, R. L. (1990). Student exercise manual for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teaching,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Harrow, A. J. (1972). A Taxonomy of the Psychomotor Domain. A

(33)

Mckay.

Losh(1996). A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 The skills standards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ployment Security (pp.67-74). Taipei, Taiwan:

Employment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Administration, Council of Labor Affairs, Executive Yuan.

Padelford, H. E. (1984). Acquiring psychomotor skills. Journal of

Epsilon Pi Tau, 10(2), 35-40.

Romiszowski, A. J. (1981). Designing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cision

making in course planni 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London: Kogan

Page.

Simpson, E. J. (1966).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3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lassifications of

Psychomotor Domai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roposed by Simpson,

Harrow, and Goldberger

Zen-Pin Lee*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 of education is to build clea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cognitive, psychomotor, and affective domains constructed by B. S. Bloom is known by most educators. But there is a great lack of rationale foundation in describing psychomot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current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VE). To meet this demand, the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domain proposed by Simpson, Harrow and Goldberger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for this comparative stud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juxtaposition, and comparison ”. A practical taxonomy of psychomotor domain can be found for the application in TVE after this investigation.

T h e r e fo r e , S i m p s o n ’ s t a x o n o m y e mp h a s i z e d t h e i mp o r t a n c e o f cognitive ability on psycho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is available for h i g h e r l e v e l s k i l l e v a l u a t i o n . B u t i t i s n o t s u i t a b l e for e v a l u a t i n g sensory percep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skills. In the case of Harrow’s taxonomy,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low-level psychomotor skill but not available for describing high-level psychomotor skills.

(35)

For Goldberger’s taxonomy, his new concepts about “Learner-Centered” and “Environment Factors”, can be helpful for constructing a complete psychomotor domain objectives. But it is not available for describing some skills with detailed depth differences.

A better taxonomy was constructed in this research for TVE. It is suggested that Simpson’s taxonomy can be used as the main body but several good points in Harrow and Goldberger’s taxonomy can be cooperated into it. They are: (1) extending the description of perception level with “Kinesthetic Perception” and “Balance Perception” (2) reorganizing the lower three levels into ”Inherited Reflexive Motors”, “Conditioned Reflexive Motors”, and “Exploratory Motors”, (3) joining the “Skills of Sensory Perception”, “Skills of Physical Motion”, and “Skills of Tool Operation”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Mechanism Level to cover all kinds of skills, (4) lessening the cognitive description in Mechanism Level.

數據

表 4-1 Harrow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的 分 類   主階層  次階層  壹、反射動作(Reflex  Movements)  一、脊節反射(Segmental Reflexes) 1.肌彎折反射(Flexion Reflex)  2.肌伸張反射(Myotatic Reflex)  3.肌撐持反射(Extensor Reflex)
表 6-1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研 究 背 景 的 比 較
表 6-2 Simpson、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能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模式與理論之理 論基礎的比較
表 6-4 Simpson、 Harrow 與 Goldberger 技 能 領 域 教 育 目 標 分 類 與 理 論 適 用 範 疇 的 比 較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lements of Computing Systems, Nisan & Schocken, MIT Press, www.nand2tetris.org , Chapter 9: High-Level Language slide 2.. Where we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Elements of Computing Systems, Nisan & Schocken, MIT Press, www.nand2tetris.org , Chapter 9: High-Level Language slide 2.. Where we

L1:add eax,C_minutesInDay ; totalMinutes+=minutesInDay call WriteString ; display str1 (offset in EDX) call WriteInt ; display totalMinutes (EAX) call Crlf. inc days

FUEL LEVEL TRANSMITTER: Low Level Fuel Pressure : High Pressure TRANSFER PUMP SWITCH : ON. 與繼電器 K1 串聯之 Blocking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Units of Work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work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vel I, II and III Reading Skills.. The Units of Work also

If care was not taken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texts, there would be a danger of describing Chinese mathematical thought solely in terms of ‘Chinese didactic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