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 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

- - -

-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以希特勒影片為例

陳淑銖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

摘 要

本文探討「影視史學」和「書寫史學」,並旁及「心理史學」相關題材等相 關的理論之應用,並舉教學時曾播放過關於納粹希特勒種族主義神話背景和納粹

「優秀人種」培育計畫的影視教材為例,反思如何應用到歷史教學。

關鍵字:影視史學、希特勒、「種族淨化」「生命之泉」

(2)

The historiography of movies- TV material thinks in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province -

take the Hitler movie as an example

Shu-Chu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 historiography of movies- TV and written historiography ", and has a side interest in "the psychological history" correlation the and so on correlation theme application of theory, develops simultaneously when the teaching once has broadcast about the Nazi Hitler racism myth background and the Nazi "the outstanding race" the cultivation plan film and television teaching material was the example, how reconsiders applies the historical teaching.

Keywords: historiophoty, Adolf Hitler, ethnic purify, lebensborn

(3)

壹 壹 壹

壹、 、 、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1980 年代以來入學的大學生,因為浸淫在影視聲光環境中成長,習於閱聽 有聲書、圖畫書、漫畫、動畫。1 1990 年代台灣漫畫書的出版數量,據統計約佔 總出版量的 40%。2圖像(包括電影)做為一種「閱讀」的形式,已經是現代社會 思考的重要模式,因此有些患有「文字閱讀厭食症」的大學生,在上歷史課時看 到密密麻麻的講義或厚重教科書,大概就先放棄一半學習動機了。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等技職體系辦學特色,除了課堂上理論的傳授之外,

重視「做中學」。從高職、專科階段開始,就接受很多類似「工廠實習」,到科技 大學部分課程仍相當重視「專題」實作,工程和設計學院的模型和實體等作品的 製作等,常處於「走動式」和「操作式」的學習環境,習慣實像呈現或「做中學」 而科技大學的學生如同綜合大學,也都必修歷史共同核心課程,根據高職的教師 問卷調查表示:「很多技職體系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已明顯的不喜歡文史學科,所 以選擇進入高職和專科。站在教育論點,提升通識是絕對必要的,但專業科目教 師不這麼認為,職業學校的學生亦有根深柢固的觀念,認為進入職校就是為了學 技藝。」3沒想到上了科技大學還要面對必修的歷史課程,因此如何激起學生興 趣、引導學生進入歷史學習領域,其挑戰性其實是高於綜合大學的學生。

所幸近年拜傳播媒體與資訊科技發達之賜,以及「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

研究風氣和成果趨於成熟,影像資訊不僅提供大眾娛樂與「八大藝術」4,尤其 所謂「歷史電影」既使觀賞者感受歷史的氛圍,也衝擊傳統文字呈現為主的歷史 敘事,影視材料比起學院式論文或教科書,更能寓教於樂,深入人心。台灣近十 年餘來教學媒體發展漸趨蓬勃,亦頗見成效,例如台中文華高中自 1995 年開始 進行「影視教學」活動,目前則發展成歷史科的團隊教學活動,彼此分享教學資 源、作法。流風所及台灣科技大學也很早就引進多媒體教學設備,駱芬美在<重 回歷史現場—影片在臺灣史教學的運用實況及其限制>一文,曾經以台科大通識 學科開設的「台灣歷史與文化」課程為例,分享課程設計和教學現場經驗。5 者也嘗試將影視材料運用在歷史教學上,經由選片、不斷操作和學生回饋中,得

1「除了爸爸、媽媽、同學之外,陪伴我長大,影響我最大的物品就是漫畫書,從我幼稚園中班 還不認識字就開始看小叮噹。」(學號 B9307012 林錦毅)

2 在金石堂 1995 年的書籍銷售狀況中,漫畫年總銷量 13 萬本,是一般書籍的 7 倍,銷售排行前 20名中《蠟筆小新》、《家有賤狗》就佔據了 12 個名次,轉引自陳仲偉著,《台灣漫畫文化史:

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台北市:杜葳廣告,2006 初版,頁 114。

3 《職業學校課程暫行綱要(一部科目部分)問卷意見彙整》(2006 年 5 月),頁 2-4。

4 維基百科「八大藝術」項,一般來指的是: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 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B%E5%A4%A7%E8%89%BA%E6%9C%AF

5「大學通識教育歷史課程研討會」,清華大學主辦,民國 2000 年 11 月 18 日。

(4)

到成長。本文除了從史學史或史學方法的角度探討「影視史學」和「書寫史學」

相關的理論部分,並舉教學時曾播放過關於納粹希特勒種族主義神話背景和納粹

「優秀人種」培育計畫,影視教材為例,並旁及「心理史學」相關題材。

貳 貳 貳

貳、 、 、 、影視史學時代的來臨 影視史學時代的來臨 影視史學時代的來臨 影視史學時代的來臨

一 一 一

一、 、 、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

過去認知狹義的歷史是指「過去事實的記載」,但廣義的歷史還指對事實認 知所得經過傳達的成果。有關記錄及傳達人類「過去」(past)的形式,除了文字 記錄的「書寫歷史」(Historiography、History)之外,如「口傳歷史」(Oral Tradition)

和以圖畫和圖象(icon)表現圖像的歷史(Visual History),6從沒有文字的社會 直到當代,也都屬傳達歷史認知的重要媒體。

自十九世紀西方「新史學」風潮開始,突破傳統記述帝王將相、英雄創造 的軍政史事,1960 年代興起的社會史兼顧庶民具有反精英文化色彩,延續至 1970 年代後「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 history)、日常生活史(history of everyday life)、俗民文化或大眾文化,成了頗受重視的研究主題,使得歷史研究者的視野 題材與方法,更加多元而有生活的真實感。7如「大眾史學」偏向從文化觀點定 義、與上層社會(the upper classes)有別之下層社會(the lower classes)、俗民或 庶民社會(folk society)、即一般人(common people)的歷史。8史學家視野拓展,

史學注入新流派、新領域、新方法開拓,如心理史學、歷史人口學、計量史學、

口述史學、影視史學乃至大眾史學、氣候學等。

現代世界是極度視覺中心 (ocularcentrism)的世界,西方文明從上古時代 就具「視覺和視覺中心主義」的特點,基督教初期的「破壞偶像運動」試圖衝擊 這種視覺和圖像的優勢地位。當代社會的全球化、資本在世界範圍內流動,圍繞 著電視的普及、以音像業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的興起所造成的視覺藝術,佔據統治 地位的狀況。9在台灣,有關視覺文化議題的討論同樣地幾乎與文化研究學科之 發展並行,逐漸受到學者重視。10

6周樑楷等,《史學導論》,台北:空中大學,1995,頁 15-18。

7林正珍,<臺灣五十年來「史學理論」的變遷與發展:1950~2000>《漢學研究通訊》第 20 卷 第 4 期(總 80 期),2001 年 11 月,第 14 頁。

8周樑楷,<大眾史學:人人都是史家>,當代206期,2004 年 10 月,頁 72-85。

9見阿列西·艾爾雅維克(Aless Erjavec)著,高建平譯,<眼睛所遇到的……>,文藝研究2000 年 3 期,頁 140-149。

10 2002年六月,國立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舉辦了首次文化研究國際營,其主題便是

「視覺文化與批評理論」。

(5)

十九世紀末電影發明不久以後,即紛紛出現以歷史為題材的劇情片,許多 國家文化工作者也拍攝紀錄片。到 1960 年代以來,有些歷史學家漸漸重視影視 媒體的功能,甚至直接參與製作歷史電影。11

在影像掛帥的現代社會,電影與歷史間的密切關係,雖然在 20 世紀中葉,

影像在歷史學的地位還飽受質疑,一直到 1960 年代電影才終於有資格為歷史做 見證。為了迎接電影這種嶄新的傳媒,美國史家懷特(Hayden White)在 1988 年 12 月,《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首創 historiophoty 一 ,他的定義是「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於歷史的見解。」

周樑楷教授首先將 historiophoty 翻譯為「影視史學」介紹給國內史學界。12並且 強調「要使它成為一門學問。影視史學既不是電影史,也不是談如何用影視媒體 來教學。影視史學可以談電影史、談教學,但是影視史學本身是應該是一門學問。

要使它成學問,就必須有自己的知識論…因此,我對影視史學的關心,乃是要從 知識論的基礎,使之成為一門學問。」13

「影視史學」相對應於傳統的書寫史學,其含義並不限於電影與電視,任 何以靜態或動態的圖像、符號,向觀眾傳達歷史事實,傳達人們對於過去事實的 認知,都算是影像視覺的歷史文本以及對於歷史的見解;與此相對應,「書寫史 學」是指通過書面文字向讀者傳達史實以及有關歷史的認知。同時圖像更是做為 一種「敘述」歷史的形式,所以「當我們談論影視史學時,我講的並不只是電影、

電視與歷史,而是講影像視覺的歷史文本,及其中的思想問題,除此之外,非專 業史家的歷史文本,口語的、文字的、圖像的、包括靜態的任何圖像的歷史文本,

都是值得研究,所以文字的歷史文本,歷史小說也是。」14

在媒體已居傳播主流的時代,電視、電影正在改變大眾對歷史的看法。學 生以電視與電影、小說、漫畫甚至電玩的某段歷史描述,到課堂上發問的例子,

不知凡幾。15兩者間的互動與弔詭,學生還有歷史教師可以請教和討論,而離開 學校甚久的社會大眾將如何呢。因此「攝影機的鏡頭」似乎也掌握了歷史的解釋 權。Marc Ferro 也認為:「在人們的印象中,小說或戲劇的情節就時常比歷史知 識更加鮮明。…隨著歲月的消逝以及分析方法的演進,歷史作品也必然會跟著產 生變化,但藝術作品則不然,它反而會變得歷久彌新、根深柢固。」16無疑影視

11周樑楷等,《史學導論》,空中大學出版,1995,頁 15-18。

12 Hayden White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雜誌》90 期(1993 年8 月號),

頁 10-17。

13徐文路整理,<周樑楷教授訪談錄>,《歷史:理論與文化》2001 年 1 月 1 日出版。

【http://htc.emandy.idv.tw/newsletters/003/】

14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23 期,1999 年 6 月,

頁 445-470。

15黃銘亮,<歷史影視教學-以電影「英雄」為例談秦始皇的歷史教學>,「影視教學與通識教 育」,醒吾技術學院通識中心學術研討會(2006 年 6 月 23 日),頁 7。

16 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1998,頁 219-220。

(6)

資訊已成「另類學校」

二 二 二

二、 、 、 、歷史影片概況 歷史影片概況 歷史影片概況 歷史影片概況

歷史影片可略分為「歷史劇情片」、「歷史紀錄片」、「教學片」三大類,

狹義的歷史戲劇係指「有歷史記載與歷史事實之根據」17。歷史影片不論是作為 影視史學探討對象,或歷史教育的輔助素材,都有其特別的意義與價值,甚且可 採用多元動態(multiple dynamic)教學方式,以增進影視史學教學之豐富性。18 現代歷史教育和歷史認知的交融,其選擇放映影片的文本是編劇者和導演在既有 史事認知,運用想像力加以描模,重現「虛中有實」、「實中有虛」19,使得觀 賞者在「虛」、「實」交錯中,「神入」歷史的情境中。電影跟戲劇、小說一樣,

可以激發想像,娛樂大眾,如同 Mark C. Carnes 認為:「電影獨特的敘述能力刺 激了大眾想要跟過去對話的企圖。」20

歷史紀錄片(documentary film)指「再現過去的歷史事件」的影片,它所 表現的人物和事件須準確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能違反歷史的真實,不能用演 員扮演。可以運用歷史影片資料、歷史照片、文物、遺蹟或美術作品進行拍攝,

因此應具有文獻價值。「傳記紀錄片」則指紀錄人物生平或某一時期經歷的紀錄 影片,與一般時事報導片或歷史紀錄片的區別在於以特定人物為中心,不允許用 演員扮演,也不可有虛構的情節和人物。21

透過視覺影像呈現給觀眾的不只是過去曾經發生的歷史,此外還有更多電 影文本以外的內涵,不論是名著改編或紀錄片,都涉及詮釋策略和敘事結構所意 含的文化和社會問題,乃至背後隱含的意識型態。

歷史學者從多部影片的分析,歸納出影視史學的特徵及其相對於書寫史學 的優越性,因為電影(或電視劇)的確比書寫歷史更能表現某些歷史現象,例如 風光景物、環境氛圍以及民俗風情等。歷史影片正是從作品所反映的某一時代的 思想和精神,讓人們去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22電影可涵括人類生活與人性的複 雜性,呈現多面向的世界,影片同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具有某種「攝人心魄」

的震撼力。23影片中的時間、空間感也能傳遞時代氛圍。

17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文化,1998 年初版,頁 74、127。

18 黃乃琦,<「影視史學」的教學分析>,《歷史月刊》,2002 年 3 月號,頁 111-112。

19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23 期,1999 年 6 月,

頁 458-459。

20 Mark Carnes編,王淩霄譯,《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電影》,臺北:麥田,1998,前 言。

21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http://134.208.10.81/cpedia/Content.asp?ID=61238

22Hayden White著,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頁 10-11。

23 如張廣智分析「人約黃昏後」與「紅櫻桃」兩部劇情,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

(7)

參 參 參

參、 、 、 、 「 「納粹與希特勒 「 「 納粹與希特勒 納粹與希特勒」 納粹與希特勒 」 」中的種族政策 」 中的種族政策 中的種族政策 中的種族政策

一 一 一

一、 、 、 、種族主義與優生計畫 種族主義與優生計畫 種族主義與優生計畫 種族主義與優生計畫

希特勒在早年著作《我的奮鬥》中以「一切生命都是一場永恆的鬥爭」,不 成熟的達爾文主義的人生觀,提倡保障種族。對於婚姻「堅持結婚本身不應該是 目的,它必須為一個更高的目標服務:保障種族並且使之繁殖擴大,這才是結婚 的意義。」已經顯露第三帝國優生學的苗頭,而亞利安人則是上蒼賦與「主宰權 利」的「大自然寵兒,最勇敢和最勤勞的強者」24

納粹黨的種族優越論源於希特勒相信「亞利人放棄了血統的純潔性,因此 喪失了他在天堂為自己創造的地位。他因為人種的混雜而沈淪,逐漸喪失了文化 上的創造性。」而「血統的混雜和由此而來的人種水平下降,是舊文化衰亡的唯 一原因,…世界上凡是不屬於優良種族的人都是些糟粕。」糟粕就是猶太人和斯 拉夫人,禁止日耳曼人和這些種族的任何人通婚。25德國社會應淘汰「無生活價 值者」,不受猶太人、流浪者、不合群者、身心障礙者、同性戀者污染。26

希特勒因警告德國人「劣等人種」正污染著亞利安純正血統而發動「種族 淨化」政策,外來種族一旦被消滅,新亞利安人將統治世界。他的親信—副元首 赫斯(Rudolf W. R. Hess)、宣傳部長戈培爾、精衛隊兼死亡集中營首領希姆萊

(Heinrich Himmler)等,皆具備深遠的玄學淵源,並以納粹信條制約德意志人 民以逞征服世界的野心。27中希特勒聲明:人性每 700 年進階一次,最終目的是 產生神子。新人種將集聚所有創造力,他們將遠遠超越現代人,只要亞利安人自 我淨化(purify),便能回復神力,進而恢復初始的神人身份。

1933 年第三帝國成立之後黨衛隊 (Reichsführer SS)作為所謂的「繁殖的種 庫」,他只徵召最身強體健及他認為最俊美的年28輕人-身材高大、金髮、碧眼、

運動員模樣的超級種族。這些準士兵須受過良好教育,除體型限制外,還要具有

域>,《學習與探索》1996 年 6 期,頁 116-122。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文化,1998 年初版,頁 91。又如周樑楷分析「返鄉第二春」和「辛德勒名單」等影片,見周樑楷等,《史學 導論》,頁 297-321。

24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著,董樂山等譯,《第三帝國興亡史》冊一,臺北市:麥田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1998 初版,頁 149-150。

25董樂山等譯,前引書,頁 152。

26Martin Vogt著,辛達謨譯,《德國史》下冊,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0 年初版,頁 1259。

27 據研究希特勒親密隨從都具有「反社會」、「犯罪傾向」,如心理變態、精神混亂、種族主義、

自大狂等人格特質。克勞斯‧費舍爾(Klaus P. Fischer)著,蕭韶工作室譯,《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 史》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頁 388。

28 《納粹與希特勒》片。

(8)

純正的亞利安血統。29如果是軍官則須證明 1750 年至今家族未曾與外族混血。

精衛隊一度多達三百萬人,他們不管是否已婚都被鼓勵儘量生小孩。希姆萊認為 精衛隊對國家及元首負有神聖使命,必須生育健康的亞利安寶寶,他想到「多妻 制」是快速培育優等民族的唯一方法,是讓精衛隊員的太太不只一個。30

二 二 二

二、 、 、 、 「 「 「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 」 」種族優生計畫 種族優生計畫 種族優生計畫 種族優生計畫

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堅信雅利安人是神族的後代,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惟一 的目的就是去統治比他們更劣等的種族。基於對這種種族優越性的狂熱迷信,希 特勒建立了納粹新宗教,鼓吹要建立一個由優等種族組成的德意志帝國,並最終 稱霸世界。為了實現這個夢想,種族純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為了製造所謂的純種「亞利安嬰兒」,1935 年希姆萊粹發起了「生命之泉」

(Lebensborn)計畫,鼓勵精心挑選的德國軍官跟金髮碧眼的「純種」亞利安美女 發生關係,炮製出「完美的」亞利安後代。31容許年輕女性接受精衛隊員求愛,

他暗示德國的亞利安少女,若沒有男朋友或丈夫,也不須放棄當母親的樂趣,鼓 勵繁衍具亞利安身體特徵的精衛隊的嬰兒。根據優生計畫的宗旨:只要生母基因 符合,私生子並不可恥,他們認為女人的唯一功能,是生育小孩繁衍出納粹眼中 的未來的「神人」32

納粹雖然鄙視猶太人血統,對挪威人的北歐血統卻十分賞識。1940 年德國 入侵挪威的時候,德國軍隊指揮官紛紛指使他們在挪威的部下盡量和挪威婦女多 生孩子。挪威有三百萬人口,卻有四十萬德軍駐紮,出於逼迫或出於自願,在 1935 年至 1945 年這 10 年間,大約有 1 萬名德國兒童和 9000 名「希特勒嬰兒」

誕生。這些匿名婦女大多數未婚先孕,孩子也不會在官方文件上登記,納粹利用 當時社會不接受未婚先孕的現實,將這些小孩從母親手中奪走,送到納粹黨徒家 中撫養。若有缺陷的孩子的悲慘結局,通常被處以安樂死或餓死。這些婦女將來 也給自己和孩子帶來終身的恥辱和遺憾。33

希姆萊為了實現所謂「光大德意志優等民族」這一荒謬的目標無所不用其 ,曾經以生孩子的多寡為標準來提拔黨衛軍成員。納粹甚至還嫌十月懷胎批量

29蕭韶工作室譯,《納粹德國一部新的歷史》下冊,頁 423-424。

30 「納粹與希特勒」(Discovery: The Occult Conspiracy),Discovery Communication ,2 0 0 0,文 本<納粹的玄學統治>,http://www.maletx.com/ShowPost.asp?id=12548。

31百度百科,「海因里希·希姆莱」 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55607.htm。

劉 殿 明 , < 希 姆 萊 與 納 粹 德 國 種 族 神 話 > ,《 文 化 報 》 2001 年 114 期 , 見 http://www.zhengzhou.org.cn/phpweb/ShowContent.php?aid=21149&tid=85

32 「納粹與希特勒」(Discovery: The Occult Conspiracy),Discovery Communication ,2 0 0 0,文 本<納粹的玄學統治>,http://www.maletx.com/ShowPost.asp?id=12548。

33 <希特勒當大搞人試驗,挪威曾是核心>

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i.cgi?code=big5&id=20050506204674796。

(9)

生產速度太慢,於是直接綁架其他國家具有亞利安血統和相貌特點兒童,送到德 國給人撫養,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德國的「鐵軍」。二戰期間,在被納粹占領的歐 洲國家至少有 25 萬兒童被送給德國家庭收養。由於戰爭後期德國資源缺乏,許 多被綁架兒童都因營養不良而死去。34

戰時實施「生命之泉」秘密計畫,參與的相關人員在戰後的戰爭犯罪審判 法庭,也未被起訴,所以內情不為外人熟知,直到近年來陸續被揭發,受害者也 出面指證。除遭到社會歧視與遺忘外,許多「希特勒嬰兒」在缺乏正常關愛的環 境中長大,而且從小接受納粹教條「洗腦」,因而受教育程度低下、情感也不健 全。在挪威,不少「希特勒嬰兒」仍在通過法庭爭取他們在戰後遭受恥辱與忽視 的賠償。60 年後,許多當年的「亞利安嬰兒」至今仍活在灼痛的心理傷疤下。351999 年 12 月,德國一家電視台的記者在德國政府檔案的故紙堆中發現了一千多份二 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有關「育嬰家園」的資料。對於出生此地的人來說這是天大的 喜訊。成千上萬當年的「希特勒嬰兒」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真正身份。36

「希特勒嬰兒」們許多人被迫與親生父母分離,遭受許多創傷,或因在納 粹黨徒家中長大,或父親就是黨衛軍成員,他們有很強的負罪感,許多人不肯公 開自己的身份。2002 年才開始首次私下聚會,2005 年正式成立的「生命痕跡」

組織,成員約 60 名,如今都已年過六旬。2006 年 11 月 4 日約 40 名的受害者首 次在德國東部韋尼格羅德公開聚會。37在聚會中公開講述各自的故事,向世人揭 露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肆 肆 肆

肆、 、 、 、 《 《金髮 《 《 金髮 金髮約翰 金髮 約翰 約翰》 約翰 》 》的尋根之旅 》 的尋根之旅 的尋根之旅 的尋根之旅

2000 年 5 月公共電視播放「戰爭的省思」系列,其中之一《金髮約翰》是 1995 年拍攝的記錄片,片長 57 分鐘。整部紀錄片內容以發掘「生命之泉」祕密 計畫下出生的約翰.多林格(1941 年出生)追尋身世真相的經過,紀錄真人實 地現身說法,情節曲折,頗值得省思。

本片主角約翰就是「生命之泉」祕密計畫下德國士兵和挪威女子的結晶的 一真實故事。約翰是一個 54 歲的公務員,和太太結褵三十年,育有兩個女兒,

34 <希特勒嬰兒首次公開身世>>>>

http://www.tyrb.com/big5/site1/dibu_content/2006-11/14/content_2748509_4.htm

35 <納粹人種淨化計劃產物「希特勒嬰兒」公開聚會>

http://hk.netgirl.us/redirect.php?tid=40996&goto=lastpost

36 <希特勒當大搞人試驗,挪威曾是核心>

http://news.chinesewings.com/cgi-bin/site/i.cgi?code=big5&id=20050506204674796

37 <希特勒嬰兒再聚會 追尋生命痕跡>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8606/2006/11/06/2225@1288749.htm

(10)

遺憾的是十年前大女兒自殺,二女兒在兩年前棄家出走,留下五歲兒子給約翰夫 婦扶養。當約翰家庭面臨解體時,他的生命發生重大改變。約翰無意中發現自己 的真實姓名,原來他是「生命之泉」的兒童。因著某次機緣從電視上一張「生命 之泉」兒童的照片看到童年的自己,也聯絡上照片的主人挪威女子杜莉,但她還 不知自己的身世,兩人曾待過同一所納粹育幼院,所以有份特殊情感,也保持聯 絡。從此約翰展開尋根之旅,他渴望尋找自己親生父母親的下落,極想瞭解他的 出生是源自於父母愛情結晶?還只是納粹為了製造「精英」而間接的工具性「產 品」而已。

原來約翰的父親奧托.艾克曼(Otto Ackermann)22 歲時被派駐挪威,和 的當地省城社恩城女子蘇妃葛約會,他們交往約一年時間,奧托被調回德國兩人 再度見一次面,接著被調到前線,從此失去音訊。幾天後,懷孕足月的女友在奧 斯陸一家「生命之泉」生育據點醫院生下兒子,奧托也來信承認孩子,並取了與 自己相同的名字,而「生命之泉」則給予「1954」代號迎接這位第三帝國「未來 菁英」。而蘇妃葛因為懷了德國士兵的孩子,不被親友接納,周圍的人也很敵視 。她生下約翰後,依規定只容許抱嬰兒一次。五月個大以後的約翰則先後被「好 希望」等五家育幼院養育。戰爭結束時被南方一家屠戶收養,受洗並改命約翰.

多林格,因擁有一頭金髮,被暱稱「金髮約翰」,而蘇妃葛一直維持單身到四十 歲。

約翰拜訪他出生的奧斯陸一家「生命之泉」接生的醫院,接著到「生命之 泉」所屬孤兒院舊址和。約翰看到「生命之泉」留下的照片中的小孩外表都很健 康,但在一起玩耍時卻沒有兒童發自內心快樂的表情,只是枯坐著,眼神飄向遠 方,無法和對坐的人交會,他表示初次看到自己兩歲時的照片時,「感到背脊發 涼」,震撼不已。

接著約翰展開尋母之旅,約翰得到母親的消息時,遺憾的是母親在前一年 已離開人世,不過他去拜訪了阿姨,藉由母親留下的戒指、手錶,幻想著母親的 樣貌,一切有關於母親的抽象身影,都具體起來,充滿孺慕之情地自語:「這真 的是母親戴過的嗎?她的手指好細,不知她多高?」。而最令他安慰的是母親不 斷的向德國軍方爭取讓約翰留在挪威成長,最後一次是相會「在門縫偷看我」 也曾經跋涉到約翰的養父母家去,卻不得見上一面。

約翰又進一步找尋父親的下落,約翰不願相信人家說他的父親不告而別,

遺棄了他的母親。約翰向國際紅十字會和柏林軍事檔案館、挪威國家檔案處等單 位查詢父親的資料,他查到的資料比想像中還多,檔案中紀錄約翰的父親防守調 派、病歷等。他得知父親最後就醫記錄是在二月,拉脫維亞邊界斯泰尼湖,身負 重傷並嚴重凍瘡。

為體驗父親生命終點,他選擇在拉脫維亞冰天雪地的二月,告別家人,親

(11)

自步上父親人生最後戰場,那是一個戰壕,夏天還有小孩在廢墟間看到白骨。回 程前他到父親最後出現的湖畔,湖面積雪結冰厚達二十吋,寒風蕭瑟中,拿起口 袋中父親和家人的照片,想著父親竟然曝屍荒野,當時心裡可能在想什麼,「他 一定感到害怕吧!」這時心靈應與父親極為接近吧!

回程中約翰在故鄉見到與父親一起上前線的叔父艾里希,想起一樁往事對 約翰很有意義,某日在防空洞在前線受傷的奧托.艾克曼在聖誕節放假時曾告訴 艾里希:「我愛上一個挪威女子,我想和她結婚。」因為這句話,約翰多年來心 中的疑惑和壓力完全得到釋放,「原來父親深愛著母親,我是父母親愛的結晶,

而不只是納粹政策下的產物。」有此答案,約翰的生命變得完整,遺憾被彌平了,

因為他知道父母親都愛著他。

伍 伍 伍

伍、 、 、 、優生計畫出生者的行為心理探討 優生計畫出生者的行為心理探討 優生計畫出生者的行為心理探討-「 優生計畫出生者的行為心理探討 -「 -「 -「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 心理史學」 」 」 」 的研究

的研究 的研究 的研究

科技大學的學生大多數尚未修習過或正在修習「普通心理學」之類的課程,

更遑論有能力去理解如何將心理學應用於思考歷史問題。1980 年代心理史學成 研究人物傳記或集體群眾「心態史」的顯學,著名案例為 1985 年 UCLA 歷史系 的 Peter Loewenberg 教授曾由心理史學角度,研究過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38 察納粹青年這一代人在其性格決定時期的遭遇(尤其是童年早期),並研究他們 在童年時期、性心理的形成和政治社會化方面的共同經歷:這些經歷導致了他們 成年時期性格上所具有相似的固結(fixation)和畸變。制約這一代特殊因素如父 母長期離家在外;父親(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歸來;極度的饑餓和貧困;國家 的戰敗。這些因素意味著失去堪孚眾望的政治權威,而且沒有留下什麼可以與之 認同的實在的替者。39

至於戰時出生的納粹嬰兒成長歷程,不論是集體心態或個案研究,尚少見 之中英文文字記載。《金髮約翰》片中傳主並不是重要領袖人物,只是芸芸大眾 一小份子,但透過他的生命史卻可以作為「心理歷史」(Psychohistory)運用到 歷史教學的實證,並藉機讓學生認識與體會近代歷史學,除了傳統的政治、文化 史之外,還有如心理史學、計量史學等新研究領域的發展,以實例開拓學生史學 視野。

本片主角約翰想尋根是基於不斷的自我質疑「我是誰?」、「我的父母親是

38 Peter Loewenberg, Decoding the Past, CU Press,1985.

39Peter Loewenberg著,張同濟譯,郝名瑋校,〈納粹青年追隨者的心理歷史淵源〉,《史學理論研 究》1996 年 3 月號,133-134。

(12)

誰?」「誰我生命中重要的人?」約翰在探索身世過程中,找到母親的妹妹和遺 物,走過父親曾待過的戰場,在不同的時間體驗父親生命歷程,透過這趟尋根之 旅,約翰有了不同體驗,最後也得到滿意的結果,原來他的存在是因為相愛。

約翰人生充滿待填補的漏洞和缺憾,直到長大以後,因缺乏母愛,內心的 陰影仍揮之不去,雖然另一半不離不棄,並教他適切使用語言以表達內心的感 受,但心理問題卻是在「尋找之旅」中找到答案,如以下四點所述:

一 一 一

一、 、 、 、約翰的 約翰的 約翰的 約翰的「 「 「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 」 」

個人認同(personality identity)多個層面早在青年期之前即已展開(例如性 別認同),根據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等發展心理學理論,青年期是 一個深入探討自我的時期。試圖找出「我是誰?」(自我肯定)、「我希望成為什 麼樣的人?」,及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我要往哪裡去?)40,並且知道如何達 到將來的目標;雖然有不同的想法及經驗,但仍感到自己是一完整的個體,不但 有過去,而且有現在、將來,並可將一些片斷串連起來。生命就變得有持續性,

有方向和目標,反之認為自己充滿了矛盾,對立的想法、沒有方向感,以及不知 如何把這些對立、衝突、片斷的對自己的認識拼湊起;過去、現在、將來也缺乏 連貫性,生命就變為分散而瑣碎的經驗,於是產生了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

在認同模糊中度日。41

1998 年澳洲少女卡雅在養母陪同下千里迢迢來臺尋親,造成轟動。當卡雅 見到生母及姐姐時喜極而泣地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十七年來我要的就 是這個答案。」42接二連三還有遠從澳洲紐西蘭、瑞典、美國跨海來台尋親的青 少年。被收養子女尋根的動機不同,但多數為了解開身世之謎,希望填滿一塊失 落的人生拼圖,經由追尋過去、寄望未來、找回真我以免抱憾終生。近代研究指 出,尋親是一種「治療」,使當初那段不明白的「悲劇」、不公平的「過去」以及 夾雜著當初分離的「創傷」得以化解、平復。這個被帶走的孩子彷彿撕裂的衣裳,

需要針線細密地縫補。尋根可以使大家都走出陰影,卸下多年來累積的千頭萬緒 及心中的龐大石頭。一旦圓了心願,就可以從困惑中解脫,從此可以主導自己的 生命,提升自己的尊嚴與價值、重新出發,繼續人生的新目標。43

40 Robert J. Sternberg, Pathways to Psychology , (2ND Edition)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9.中譯本見陳億貞譯,《普通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2006 初版九刷,頁 330-335。

41 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83 年修訂版,頁 452。鄭石岩,「生命教育工作坊」

http://www.ylib.com/author/newstone/file_040224/file2_7.asp

42《聯合報》1998 年 6 月 10 日,八版。

43張耐,<心中永遠的痛─《兩種不同的愛》-好書導讀>,《書評雙月刊》56 期,2002 年 2 月,

頁 33-34。

(13)

二 二 二

二、 、 、 、 「 「 「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 」 」兒童的社會化 兒童的社會化 兒童的社會化 兒童的社會化

人類之所以有文字、語言及所衍生出的文化,是因為社會互動的結果。這 個互動的過程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使人們能夠發展認同、信仰與技能,以便能 主動參與這個社會。「社會化」(socialization)重要的經驗學習過程,使生物體的 人變成社會性的人,也就是轉變成社會成員,這個文明化的過程,受到種種因素 影響,使人格或自我能夠發展。44

父母在小孩成長過程中的角色:家庭是兒童最初社會化的環境,影響人格 的健全和生活職能。慈濟志工發現九歲男童小王(化名)出身問題家庭(父親是 老榮民,母親智障,原住在北部山區的簡陋鐵皮屋),嬰幼兒時期幾與雞、狗一 起成長、搶食物,胖得像吹了氣的氣球一樣,無法站立,只會爬行,看到車既追 又叫,還用手去攪拌自己的糞便,不會說話,而是發出「汪汪」「喵喵」的叫聲,

幾與動物無異。45父母親和家人尤其是母親,又是兒童最密切的人,而離開父母 集體人工養育的兒童,人格社會化的情形又如何?

三 三 三

三、 、 、 、 「 「 「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生命之泉」 」 」 」兒童的性格發展 兒童的性格發展 兒童的性格發展 兒童的性格發展

心理學研究者發現很少人能記得出生後前幾年的經歷,此現象稱為「嬰兒 失憶症」(infantile amnesia),幼童無法對特殊經歷形成長期記憶。46但在嬰兒時 期逐漸展現情緒分化與控制,會對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顧者,特別是母親,產生 強烈而長期的情緒聯繫,形成依附情結(attachment)。47而艾力克森研究個體一 生的性格變化,嬰兒期是信任感的奠基期,嬰兒與透過與他人關係,如照顧者對 嬰兒情緒與生理需求的滿足程度,形成「信任與不信任」的基本態度,此時期的 正面發展會造成未來生活的樂觀態度。48

德國戰敗不久,慕尼黑大學兒童心理學專家即對部分「生命之泉」兒童展 開人格成長長期追蹤。影片中約翰去拜訪黑布呂格教授,他分析這些兒童一生特 質:「他們身體健康、精力旺盛,但仔細觀察發現很不對勁,例如語言發展和學 習極度緩慢,雖然會講話卻表達不出心裡感覺和情感;不會和人眼神交會;到很 大仍不會用湯匙自己進食;照顧者在旁時表現正常,一旦離開即大哭,極度沒有

44 「青少年工作資源中心」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Socich03.doc

45 <男童雞狗為伍 沒上過學>,《自由時報》2006 年 4 月 4 日。

46陳億貞譯,《普通心理學》,頁 32。

47心理學家 Mary Ainsworth 研究孩子有三種反應模式:躲避依附(avoidant-attachment pattern)、

安全依附(secure-attachment pattern)與抗拒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 pattern)。陳億貞譯,《普 通心理學》,頁 322-324。

48陳億貞譯,《普通心理學》,頁 324。

(14)

安全感;長大之後不能堅守固定目標,經常轉換訓練計畫,容易半途而廢。」他 指責道:「納粹這項可惡的實驗,證明人不能靠人工養育,母親對嬰兒才是最重 要的!」。約翰專注地聽著教授的分析,表情木然,無奈地表示他有分析的那些 特質,尤其是說不出內心的感覺,幸好太太陪他,教他言語表達。

四 四 四

四、 、 、 、 「 「 「 「三歲決定一生 三歲決定一生 三歲決定一生 三歲決定一生?」 ?」 ?」 ?」

約翰記得小時候某次養母帶他去搭火車,當他一看到火車就哭鬧不已,不 肯塔車,旁人以為他無理取鬧,養母只好揍他一頓。他自剖可能感到上火車就意 味著要離開他熟識的環境和人群,所以打從心裡對火車產生排斥。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 theory)的中心思想指出,

決定人們每日思考、感情及意志的心智過程,大多發生在無意識狀態(the unconscious),根據研究發現證實,無意識心智運作的確存在而且重要。49並強調 潛意( subconscious)的衝動及人性的非理性面,將人的潛意識比作海中冰山(ice berg)的被淹沒部分,人的行為受無意識支配,意識只是「冰山一角」50。人們 之所以難以記起這些童年記憶,是因為透過防衛機制「壓抑」(repression)來抑 制記憶的浮現。弗洛伊德認為這些童年記憶、情感與記憶未被意識察覺,但仍可 從某些觀察出蛛絲馬跡。51還不會以言語表達情緒的孩子,對外在世界認知可能 沈入意識之下,在不自覺的相關情境又再浮現。曾有一位校長從小喜歡看田裡的 南瓜成長,六歲開始不敢看去田裡看南瓜成長,餐桌上的南瓜令他莫名其妙的頭 暈眼花,甚至想吐,一直持續到成年。原來「南瓜情結」之形成是某一次看南瓜 時被蛇嚇到,從此潛意識把南瓜和蛇連結起來,那種曾被驚嚇而引起的頭暈就伴 隨出現。52

陸 陸 陸

陸、 、 、 、影視教學的心得 影視教學的心得 影視教學的心得 影視教學的心得

一 一 一

一、 、 、 、學生的感想 學生的感想 學生的感想 學生的感想

書寫史學和影視史學都必須經過濃縮、移位、象徵與修飾的過程;兩者都 難免有「虛構」的成分,有其共同的局限性。53影視材料不論是電影或記錄片,

49 Mark Solms撰,黃榮棋譯,<佛洛伊德重出江湖>,《科學人》28 期,2004 年 6 月,頁 48-52。

50 維基百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6%B4%9B%E4%BE%9D%E5%BE%B7#.E6.BD.9B.E 6.84.8F.E8.AD.98.EF.BC.88the_unconscious.EF.BC.89

51陳億貞譯,前引書,頁 33。

52 謝水乾,<南瓜情結>,《國語日報》,2005 年 11 月 20 日,版四。

53 張廣智,前引書,頁 6。

(15)

所呈現本質是「虛中實」也好「實中實」也好,假使能被定位清楚之後,任何作 品都可以被批評討論的。54由應用影視教材有關納粹種族主義衍生的大屠殺和

「生命之泉」的講題,經由影片觀賞、內容講解以及心得與分享,學生除了重新 認識納粹歷史之外,也走了一趟心靈之旅,並不斷增強自我認識和回饋。茲將學 生心得分列如下:

(一 一 一 一) ) ) )自我學習的增強 自我學習的增強 自我學習的增強 自我學習的增強: : :

除此主題明顯記錄片之外,「金髮約翰一片」觀看後,同學也聯想並介紹相 關的漫畫、動畫《怪物》(Monster);以及相關科技操控基因、人工智慧的《千 鈞一髮》(Gattaca)、《駭客任務》等電影。

《怪物》(Monster)55這部有關「血統優越計畫」漫畫的主角也叫約翰,「怪 物」的誕生有其漫長的歷史,作者牽出了東德時期的人體實驗,對孤兒院的孩子,

尤其是政治犯的孩子進行人性實驗,看怎樣的教育會教出怎樣的孩子。前東德管 制下的「511 幼兒之家」類似「生命之泉」,用來試驗培育完美士兵的實驗場。

其中有一位名叫「葛利馬」的自由記者也是實驗體,在這實驗中有部分的小孩會 因過度的憤怒、悲傷,或施加強烈壓力時,會使院童產生另外一個人格,而當時 他在幼兒之家經常看一部電視卡通《超人蘇坦那》,使得他後來遭受到危難時,

會形成暴力人格,最緊急時往往能化險為夷。「511 幼兒之家」接受的課程,會 讓他們的記憶一天天淡薄,好像連自己的名字都會忘記,於是小孩子之間為了怕 忘記,都要彼此記住名字。長大以後的葛利馬不認為自己會被別人記得,他連如 何愛自己的孩子也做不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笑,什麼時候該哭,就連自己的 兒子去世時,也不知道該做什麼反應才好,造成他的妻子氣得離他而去。

主角約翰被「渥夫將軍」送到「511 幼兒之家」,準備訓練成像希特勒的這 樣的領導者,有如天使般的少年,卻有冷血的人格,在此展現了他「怪物」的天 分。約翰最能獲取他人信任,具有穿透人性的天賦,不需要動手,只要小小的煽 動,全院的師生全部互相殘殺,只有約翰存活下來。作者並不單從天馬醫師這一 條線索及德國單一地點來追查約翰,許多登場的人物與地點都提供了拼圖的拼 片,供讀者組合怪物形成的原因。56

「怪物」約翰與家庭的關係薄弱,不斷地尋求無子嗣的中年夫婦家庭。雖 然他似乎是個完美的孩子,與收養他的家庭和樂融融,卻不知為何殺死養父母,

尤其是十七歲前的養父母,包括渥夫將軍的親戚和朋友。約翰自問如果這個世界

54 周樑楷,<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興大人文學報》32 期,下 冊,2002 年 6 月,頁 1109。

55 浦澤直樹,劉曉歸中譯,《怪物》,台北:東立出版社,2001 年 6 月初版。

56 http://web.cc.ncu.edu.tw/~s1272009/monster.htm

(16)

上,沒有一個認識我,沒有人可以叫出我的名字,那麼「我」是真實存在的嗎?

除了我自己相信我是「我」之外,還有什麼東西可證明我是「我」嗎?這也是約 翰感受到的「恐怖」,所以約翰一直以來都在找尋著名字,而且約翰最怕的事情 就是忘記自己的妹妹安娜。渥夫將軍臨死前,要天馬醫師叫他的名字,因為名字 是他活著的證明,如果連名字都被人遺忘,那麼活著跟死亡並沒有兩樣。

漫畫對於人性醜惡或真實面的描繪,或許正因為那些與我們生長在同一世 界中的「怪物」們,所展現出的正是或多或少會出現在我們心中怨恨、恐懼、麻 木感等,讓我們在否定與逃避中,又不可避免的受到它們的吸引,想要一窺人心 底層究極扭曲的可能性,尼采所謂「要瞭解怪物,首先必須成為怪物」,或許如 此才能正瞭解已成為地球上怪物的人類。57

( (

( (二 二 二 二) ) ) )分組專題報告 分組專題報告 分組專題報告 分組專題報告: : :

影片觀賞後,對於猶太人民族性、希特勒的一生、納粹政權興亡史等主題可 再深入探討。

( (

( (三 三 三 三) ) ) )德國人對檔案的重視 德國人對檔案的重視 德國人對檔案的重視 德國人對檔案的重視: :

「德國軍事檔案館」保留二千多萬件德軍資料,供軍人家屬查閱,約翰到「德 國軍事檔案館」查詢父親的資料,沒想到資料意外地多,包括在調勤異動、就醫 病歷等,逐筆登錄。德國人保留檔案的精神也讓學生開了眼界(B9307058 程志 賢)。而「約翰到檔案室的神情,那樣的殷殷期盼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也令人 感動」(A9402073 王榕田)。在課堂也趁機向學生介紹檔案的來源、保存、利用 價值與意義,以及台灣保存歷史檔案的相關機構,或者進一步播放幾段利用中國 第一歷史檔案館拍攝的《清宮祕檔》58

(四 四 四 四) ) ) )多元文化觀的認知與建立 多元文化觀的認知與建立 多元文化觀的認知與建立 多元文化觀的認知與建立: :

納粹因種族淨化而屠殺猶太人、吉普賽人或斯拉夫人,種族優越論創造出來 的「精英」證實是失敗的,不要過於迷信所謂「優生學」(Euginics)或「資優生」;

「基因真能夠註定人類的一生嗎?良好基因使他擁有金髮碧眼、健美身材以及皎 好面貌,他一定會快快樂樂過完自己的人生嗎?個人的命運在還沒出生之前,就 該被如此註定了嗎,我不這麼認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未免太不公平了,也太

57李衣雲著,《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台北縣汐止:新新聞, 1999,頁 190-191。

58 《清宮祕檔》(湖南電視節目中心授權,台北:家群文化事業公司發行),其中較受學生喜愛 的如<太監的命運>、<李連英的一生>、<後宮嬪妃秀女>、<皇帝的一天>等集,因為利用 第一手檔案原件,排除傳統「戲說」宮廷之類的戲劇之道聽塗說。

(17)

小看人類的能耐。」(A9408004 許芳瑜)。

(五 五 五 五) ) ) )生命回顧與自我認同 生命回顧與自我認同 生命回顧與自我認同 生命回顧與自我認同、 、 、自我定位 、 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 自我定位 : :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如父母親的缺席)、環視周遭、對自己未來為人父母角 色的認知。很多學生看過影片之後,也重新回溯生命歷程,例如有同學「小時被 奶奶帶大,回到家裡不適應」( B9402092 古晧霆),「我更加的感受到自我認同 的重要性,有些人一輩子忙忙碌碌的過,卻始終不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何事,該 何 方 , 只 知 道 遵循 別人給的路來走,卻 從未問自己存在的意 義為何。」

(A9408009 林良益),「時時警惕自己是否有遵守自己的目標前進,讓懷疑困惑 失落的自我,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A9402095 古仁毅),所以本片亦可做為 生命教育的材料。

「那些在希特勒種族優越論下,所生下的小孩,窮其一生不斷的在追尋『我 是誰?』這個答案,在一般人眼中答案可能就只是「我是台灣人,父母是某某某」 乍看似乎很普通,但是這卻是生為人的立基點,沒有這些作為前題,很容易就產 生『我為什為要活在世上?』一旦這關過不去,可能就會走上絕路,這是現今社 會自殺行為比率上升的原因。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很廣,小由自我到親人、到家庭 大則到種族,能夠自己很有條理的確定這一切,自然而然就會有自我認同,也能 夠以一個健全的身分活在世界上。」(A9402070 林哲民)

( (

( (六 六 六 六) ) ) )對戰爭的反思 對戰爭的反思 對戰爭的反思 對戰爭的反思: : :

約翰在父親最後停留的斯泰維尼湖畔感嘆:「一切都是為了祖國的榮耀」,然後又 回到母親的墳前告白:「若不是戰爭,我們會是快樂的一家」。學生對戰爭作了省 思「我們要記取戰爭所帶來教訓,化解自欺欺人的種族優越感,人民的基本生存 權不能被剝奪,別讓金髮約翰的故事再次重演。」(A940209 劉柏宏)。也有同學 分享電影《沈默的美國人》心得:「現在很多人會以浪漫的觀點看待戰爭與死亡,

會使人間悲劇失焦,德軍掀起二次大戰,追究起因的最深層或多或少都飄散著這 樣的因子。戰爭不美,同樣,歷史心不浪漫。」(A9408016 李吉輝)

(七 七 七 七) ) ) )尋根 尋根 尋根 尋根: : :

有學生表示清明節返鄉掃墓時,更能真切感受到「飲水思源」真義,更進一 步體會到除了血緣的根之外,追尋「心靈上的根」也是今後人生的一大功課。「我 認為這個片子給我很重要的觀念:就是歷史真的跟人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歷 史會反映出你生長的時空背景。而在不同時空下所蘊育出來的人,其個性等也都

(18)

有所不同。」(A9408007 黃銘遠)

(八 八 八 八) ) ) )體驗親情的重要性 體驗親情的重要性 體驗親情的重要性 體驗親情的重要性: : :

「從這次影片中體驗和學習到什麼,相信每個人有所不同,而我體驗的就是 一個字-愛,愛會使一個人進步,也使一個人墮落,一個缺少愛的人,其行為將 會產生偏差」(A9402079 周天賜)。期許自己將來能付出全部的愛來養育下一代,

更有多位同學表示期待「另一半」也能分享本片的觀念。不過當問起他們將來如 果組成雙薪家庭,他們的孩子要給誰帶?大多期待自己的母親或長輩能為自己帶 小孩。

也有同學觀察到現代父母整天工作,沒時間關心孩子,送孩子去托兒所,

很少與他人互動,就會像「生命之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愛聽課),做 事常虎頭蛇尾(沒有責任感),缺乏創造力的情形(報告用抄的,不想自己寫),

也很難表達心中的情感(不懂釋放壓力,以自殺結束生命),這不就是「草莓族」

的特徵!(B9202029 林世傑)

( (

( (九 九 九 九) ) ) )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

很多同學表示和約翰比起來,自己實在很幸運,生於太平時代,未曾遭遇戰 爭導致骨肉分離,今後也更想和家人保持親密關係。「突然覺得很感謝老師給我 們欣賞這一部片子,讓我對現在家庭發展有一種新體悟,讓我一直很想寫出對於 時下家庭概況的認知,也了解到原來我們都是這社會中最幸福的一群人,畢竟我 們跟劇中主角約翰不同的一面,因為我擁有健康的家庭。」(A9402085 莊志揚)

二 二

二 二、 、 、 、影視教學的原則 影視教學的原則 影視教學的原則 影視教學的原則

將影視資訊應用在歷史教學現場,以達到傳遞歷史知識和培育人文素養,

根據實際經驗,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則:

(一 一 一 一) ) ) )影片播放時間 影片播放時間 影片播放時間 影片播放時間應掌握 應掌握 應掌握 應掌握, , ,不宜過長 , 不宜過長 不宜過長: 不宜過長 : :

較長影片或須先經剪接處理,否則容失敗,例如以納粹大屠殺為背景的經典 電影《辛德勒名單》,因為片子太長,加上是黑白片,雖然關鍵情節是偽史,不 過近乎記錄手筆呈現的大屠殺場景部分可剪輯供學生感受時代氣氛。所以學生觀 賞後的震撼性並不如想像中的強。又如 1989 年候孝賢導演的名作《悲情城市》,

片長 157 分鐘,無法一次播畢,其教學效果實遠不如節奏明朗的愛情悲劇《天馬

(19)

茶房》。

(二 二 二 二) ) ) )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 : :

歷史教學和電影欣賞本質互異,上課時要將歷史影片與史料閱讀結合,以史 實為根本,配合閱讀講義、課本與相關史料,作為學習歷史知識的背景知識,兩 者關係應主從分明,不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影視史學」成為課程,既如前 論有其必然性,然身為歷史教師,在課程實施之前,仍需就其可行性評估。

(三 三 三 三) ) ) )記錄片製作與拍攝者背景 記錄片製作與拍攝者背景 記錄片製作與拍攝者背景 記錄片製作與拍攝者背景、 、 、立場 、 立場 立場: 立場 : :

一如史家的有其史觀、歷史記憶的選擇和擷取,影響歷史知識的建構記錄片 製作,記錄片的訪談者應遵守專業與倫理,如阮美姝女士製作的《二二八事件慘 案紀實》、《二二八事件談訪記錄》是從受難者家屬立場拍製,同時也出版專書,

不同於藝術再創作的電影《天馬茶房》或鄭文堂導演的歷史影片《傷痕二二八》

59。另外婦女救援基金會拍攝的《阿嬤的秘密》60一片,透過十三位台籍慰安婦 的現身說法,回首埋藏內心五十多年的痛苦祕密。此片以口述紀錄片呈現,訪談 者除了客觀之外,也須具備同理心,更要謹守訪談倫理,挖掘問題分寸要如何拿 ,才能避免傷口上灑鹽。61

(四 四 四 四) ) ) )問題討論與分享 問題討論與分享 問題討論與分享 問題討論與分享: : :

觀賞影片之後,可和學生分享哪一幕印象最深刻或最受感動?那一段時代或歷史 背景不理解、需要補充?否則影視教學成為關燈後正好睡覺。曾有學生反應,僅 播放影片而不同共討論的老師是不負責任的,更達不到教學效果。

( (

( (五 五 五 五) ) ) )書面心得報告 書面心得報告 書面心得報告 書面心得報告: : :

由約翰人生投射自己生命史和經歷,例如同學的分享「您是否曾經思考過自 己存在的意義呢?您的存在只是為了生育下一代、教育下一代?為生活而忙碌,

59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委託公共電視臺製作(2005),本片以戲劇方式再現歷史現場,亦能 對時代氛圍、歷史真相,有更詳細的描述,電影學者李道明稱之為「歷史影片」而非「歷史紀 錄片」。http:// pts.org.tw/~web02/228/page2-2.htm.

60 「婦女救援基金會」在 1998 年完成「台籍慰安婦」的紀錄片和專書。婦女救援基金會主編,

《台灣慰安婦報告》,台北:1999 年 7 月。

61 片中前兩段訪問者(訪問閩南和客家阿嬤)都隱身在麥克風之後,但最後一段太魯閣族慰安 婦時,王清峰律師則出現在鏡頭內,她的提問方式令有些的同學覺得不舒服,「前面看了很感 人,很為那些慰安婦抱不平,不過沒想到片子看到最後居然很生氣那位採訪者」(B9307077 賴 建翔);「那個白目的律師卻又二度傷害到她,這使得許多同學都一直在罵」(B9307015 季維康)。

(20)

直到死亡,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歷史激發閱讀者的思想,透過閱讀、受教育和 外部環境之影響,漸漸形成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觀念和理念,進而形成 個人特質」(A9408006 王中平)。

(六 六 六 六) ) ) )觀賞者參與 觀賞者參與 觀賞者參與 觀賞者參與「 「 「 「再創造 再創造 再創造 再創造」 」 」的動態關係 」 的動態關係 的動態關係: 的動態關係 :

影片具有故事性才能吸引人,觀看者又可以從中發揮「再創造性」,參與影 片中人生的再創作。例如 1882 年 11 月號的《世紀雜誌》登一篇短篇小說 ”The Tiger or the Lady?”62文章刊布後讀者如潮的反應,造成大轟動,都極想知道結 ,到底國王的女兒指示心愛的人選擇哪一扇門?是猛虎或是美女?作者除了將 讀者導入人性迷宮,包括自己,有的讀者乾脆自己編續集或另外創作新版本。學 生看過《金髮約翰》後,也往往意猶未盡,他們會進一步想問「如果約翰找到是 不同的答案,結局會如何?」「約翰的大女兒為何自殺?」「有一天可能出現複 製人,或經由試管嬰兒可以量身訂做我心中的資優寶寶嗎?」「對於自己的存在 視 為 理 所 當 然 , 但 如 果 有 一 天 接 到 一 些 文 件 影 響 自 己 存 在 時 會 怎 樣 ? 」

(A9402079 周天賜),因此他們也參與了再創造的思考。

(七 七 七 七) ) ) )選片宜考慮學生心智狀態 選片宜考慮學生心智狀態 選片宜考慮學生心智狀態 選片宜考慮學生心智狀態: :

科技大學二技的歷史課只有兩學分,大部分學生已服過兵役或有社會經歷,

心智較成熟,而四技學生歷史課雖一年共四學分,授課時間較充裕,可的深入某 一主題,然而大一或大二學生的心智有時仍處於後青春期,人生尚如朝陽初昇,

欲經由歷史影視材料得到人情悲喜的啟示,尚須教師耐心引導。筆者在 2004 年 第一學期的「歷史與文化」課程中(資訊工程和資訊管系各一班)嚐試以深澤七 郎原著短篇小說改編,今村昌平導演的《楢山節考》,影片作為介紹「物質文化 與精神文化」,以及日本傳說中特殊的「婆捨」文化63,結果同學對於人在匱乏 社會中顯現赤裸裸的「原始人性」覺得不可思議,心理受到極大衝擊,也有學生 問我幾歲時第一次看此片?當時感受如何?才想到學生的年齡也許尚未成熟到 能夠體認人性原始本質,而無法接受畫面中呈現人性陰暗面,事後也因此內疚不 已,恐傷害學生心靈。不過經過課堂介紹日本歷史文化背景,以及進一步從文化 理論的分析,也有學生主動去找原著小說閱讀,也和我略分享心得,結果到學期 末的考卷,學生給該片很高評價,也令我大為舒解,兩年來仍陸續有多位學生常 提起受到該片的啟發。經此深深體會到以後應用影片教學,在選片時應該注意到 配合學生的心智年齡。

62 Larry Yust 導演、Clifton Fadiman 合製解說,「猛虎或是美女?」(台灣版,年代影視發行)。

63 深澤七郎著,吳蕙萍譯,《楢山節考》,台北市:星光,1996 年初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clever and simplifying strategy: pairing up all the rays coming through the slit and then finding what conditions cause the waves of the rays in each pair to cancel each other.

This essay wish to design an outline for the course &#34;Taiwan and the Maritime Silkroad&#34; through three planes of discussion: (1) The Amalgamation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Nicolas Standaert, &#34;Methodology in View of Contact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17th Century &#34;,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 Chung

Sunya, the Nothingness in Buddhism, is a being absolutely non-linguistic; 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34;satyas&#34; is in fact the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linguistic and

The relief fresco &#34;Stories of the Buddha's Life&#34; embody the adv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a profound outlook on life, religion and life and death, ultimate care, life

Apart from actively taking forward the &#34;Walk in HK&#34; programme announced by the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in January this year to encourage people to walk more, we

mNewLine ; invoke the macro This is how you define and invoke a simple macro. The assembler will substitute &#34;call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