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所認識的色拉寺及其分院色拉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我所認識的色拉寺及其分院色拉傑"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所認識的色拉寺及其分院色拉傑

見悲青增

見悲青增法師簡介

藏族,一九六七年生於甘孜,十三歲出家,南印度色 拉寺拉然巴班並通過黃教阿闍黎考試,經由印度達蘭 沙拉西藏政府徵選來台學習中文及學術研究方法,以 利未來漢藏兩系佛教思想文化之交流。現為法光佛研 所正讀生。

研究專長:因明學、戒律、中觀、般若思想等。

前言

我雖然在色拉寺,有十六年之久,但我對我們寺院的寺規,還是知道的非常 少。這實是因為,每次糾察師朗讀這近五百年的寺規,就幾乎二個小時,我等唯 是似懂非懂的接受口傳,對其細節真的詳知的人,實在不多;再加上,我未對這 方面多加研究,故若要正式談色拉寺的寺規,我是談不來;但因為所長一再的催 促,而我亦很樂意提供這些生活在色拉寺的點點滴滴,讓想了解三大寺宗風者,

多少有一點訊息及幫助,故才寫下此文。其中不詳或不足之處,還望讀者見諒!

(一)色拉寺的來由

色拉寺是宗喀巴大師的三大寺之一;是宗大師在世時,由他的弟子大慈法尊 所建造。大慈法尊是誰?他是我們教派(黃教)中,第一個到中國弘法者。由於 當時中國皇帝,曾兩次請求宗大師至大陸傳法,然宗大師派「與中國有深緣的」

大慈法尊師,代他去中國大陸傳法。

大慈法尊師,他不負所望的成為當時中國皇帝的國師;且依宗大師之命,在 他從大陸回西藏的時候,建色拉寺。至於色拉寺這個地方,有許多可談的傳奇:

(2)

如宗大師在這,曾完成了許多有關中觀方面的論著;又在這兒出了許多有名的大 師等。若依資深的僧人講的話,那是聽也聽不完的。

(二)三大寺為何成為出家人必要去之處?其內在所藏的密意為何?

宗大師在世時,到處奔波弘法。晚年,才應時勢之需而建了甘旦寺;在建完 甘旦寺後的第八年,建哲蚌寺;第十一年,建色拉寺。自此以後,三大寺成為黃 教教派的根本發源道場;且由此相續而建的黃教寺院,可以說遍滿整個西藏及蒙 古等地。

雖然,有如是多黃教教派的寺院,但是他們都一致的尊崇三大寺。以家鄉的 一首俗語:【女兒長大要嫁,男兒長大要去出家處】-此出家處,就是指三大寺,

即可知藏人對三大寺的敬仰期盼。

其實在家鄉,很多人根本不清楚,為什麼出了家,就一定要到三大寺?但是 他們都清楚,若不到三大寺去體驗一下或學習佛理,他們在自己的小寺,就永遠 沒有出頭的時候。為何如是說?因為就算你多麼資深,多麼有功勞,你在寺內的 排行上,只有坐在最後面的份;且必須做最下等的工作等。

總之,在如是的情勢所趨,令全國的小寺僧人,都只能想辦法進三大寺學習 一趟。其中,對那些身體有殘疾的出家人是很苦的。因為以前沒有車子,步行又 要很久才能至三大寺(有的地方甚至要經一年多的艱苦步行才能到達三大寺)。

在幾乎不可能去之下,他們在寺院,一直沒有什麼地位,也沒有什麼出頭的機會。

然而,這看似很不合理的小寺常規,卻因而招引全國僧人,齊聚三大寺學習。

三大寺可在如是多的眾僧中,精挑細選乃至嚴格的考核;一般而言,對資質好的 僧人,絕不輕易讓其返鄉(即回其小寺),亦即會強制他再學習、再學習(多至 二十年);至於資質較差的,在體驗過上萬人的叢林生活二、三年後,就令其各 回所屬之小寺。

其實,在這看似現實又勢利的小寺規矩,它暗藏著令人驚異之「通全國之力,

培育精英僧材」之深遠意義;這當然不是家鄉中之小庶民所知,但老實的藏人就 是如是,一直跟從先人所訂下的規矩去作;至今五百多年,這種通全國之力造就 僧材的方式,還是照舊地在進行著。這其中的密意,亦唯是進過三大寺學習或鍛 練過的人,方能真正體會。家鄉的小庶民,當然是無法深知的。

(三)僧人初至色拉寺的狀況

A)色拉寺之組織狀況

自宗大師以後,由三大寺內對宗大師所倡五部大論學習傑出的名僧,其各自 帶領學生學習;後自成一番學風-即形成各個學院──札倉。就色拉寺而言,以 前聽說有五個札倉(即分院或學院)。後來,只有色拉傑與色拉昧二個分院(學 院)。

(3)

在這二個分院下各有十來個康村;何謂康村?它就是由一群同鄉的僧人所組 成的單位。康村下面又分由許多夏中(即僧房-HOUSE);其通常是由一個老師(或 二、三個老師)帶著他們的弟子一起生活的大房院;至於各房的人數,多不超過 三百人,少則是一師一徒。

B)如何成為色拉寺的一份子

一個出家人,到了色拉寺,首先要去找一個同鄉的老師,請他當自己的保證 老師。若他不能擔任,亦可請他介紹一個保證老師。若這還是不成,就只有到大 殿──可睡三天;三天後,就表示這個人,實在是找不到保證人了。康村這時會 以同鄉之誼,幫他找一位責任老師;這位責任老師,可先細察他具不具出家條件。

如果具備的話,這位責任老師要對其住宿、衣物,乃至介紹學經老師等作妥善的 安排,亦即要令之能夠完全安心且順利的學習。

C)最初的二寺規

新人的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一切獻給責任老師(亦即他要承諾,

不管有無理由,一定都聽老師的話,不可乖越分毫。)此時責任老師,要到康村,

向康村糾察師保證自己這個弟子,一定不會破壞寺規;且同意若破壞寺規的話,

糾察師可懲罰他等。康村糾察師得此保證後,亦要到分院住持那裡去保證:自己 的康村沒有一個越規的人,以後也不會有,等負責之語。這種層層保證的寺規,

叫作「馬毛立,雞毛壓」,意思是說,不能像馬毛那樣,一根根豎立起來;要像 雞毛一樣,一根壓一根(即沒有一根不被另一根所壓)。

就拿我們寺院中最大的住持來說,他也要有一位責任老師來保證他,他才能 算是色拉寺的僧人。故在色拉寺裡,沒有一個沒有保證人的出家眾。

由於寺規很多,初來者大多是記不得那許多。所以責任老師大多只會教你二 句,叫你牢牢記住。

1.「牽馬者與趕馬者,有前後」它的意思是:本寺院比你早一步入寺院的人,

都是你的老師。你不但要叫他們老師,且不管對方有沒有出息,你都要尊敬他,

不許有不恭敬的言行。

2.「指向那方,那方就是東方」這句話意思是:不管資深的僧人說的對不對,

都要順從。亦即那人把手指指向西方,說是東方時。你也要說:是是。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寺規太奇怪,有點離譜。對不對?是的,有時確實是有 不太好的情況發生,如大家都知道(即認同)是老師的不對,學生有些冤枉。但 當康村(或分院)判決時,還是會站在贊成老師的這一邊,而懲罰學生(或開除 他!)。

在台灣看來,必然覺得這是很不合情理,不太好了!其實不然,為何呢?以 我們分院色拉傑近四千僧眾來說,其能夠保持如此好的紀律,這都要歸功於這二 個寺規!

這個中的道理是什麼呢?想想,寺內很多人,隨時都可以打你,罵你,開除 你;你只能隨時隨地小心翼翼的,無怪乎紀律會好。這亦可從整個分院,只有住 持、分院糾察師、及康村糾察師三個人在當官(其中也只有分院糾察師,主負責

(4)

寺規之執行否!)卻能將約四千個僧人管得有條有序,一點也不費力下,這不正 說明,上面所提的二寺規,其所帶來不可思議的功效。

總而言之,這種「若不犯錯,實可謂無一人管;反之,是全寺的人都可管」

的研習環境,其微妙處真是不可言說!套句寺內許多老師說的一句話:「我們這 兒的寺規很奧妙,要數十年後,才能感覺出來。」是的,它就是如是的美及甜!

希望如下之文能令大家體會一些。

(四)研習的體制

A)班/年限/科目

在西藏時分有(a)先修三班(b)正式研經十三班其明細如下 a.先修三班:

班名:攝類一班/攝類二班/攝類三班 年限:一年/一年/一年

科目:攝類學-因明之基礎學/五部經論之入門基礎 b.正式研經十三班

1.第 1-5 班

班名:新論班/舊論班/新抽集班/舊抽集班/般若班 年限:1 年/1 年/1 年/1 年/2 年 共 6 年

科目:現觀莊嚴論/釋量論/辨了義不了義,二十僧,十二因緣,阿賴耶識 等論

2.第 6-7 班

班名:中觀新班/中觀舊班 年限:2 年/2 年 共 4 年 科目:中觀論著/釋量論

3.第 8-9 年

班名:戒論新班/戒論舊班 年限:2 年/2 年 共 4 年 科目:戒論/釋量論

4.第 10-11 班

班名:阿毘達磨新班/阿毘達磨舊班 年限:2 年/2 年 共 4 年

科目:阿毘達磨論/釋量論

5.第 12 班……又名噶隆班(無量經論班)

年限:至考上格西為止 科目:五部大論之總複習

6.第 13 班……又名拉然巴班(預備至大昭寺的無量經論班)

年限:至考上格西為止

(5)

科目:五部大論之總複習 附註:

1.學習的年限,若不算 12 班,基本上即要念 21 年。若再加上在 12 班/13 班(即考上格西前一直要繼續研習的話)那實在是不可計之年數。

2.至於為何一定要如是分班(即先修三班,後研經十三班)?以其與一般「一 班,一學年」,色拉寺這種分班與年限,是常令外人混亂及不清楚。但或許是為 了尊重傳統吧!儘管目前有許多僧人在進入正式學經班的第一班時,皆自稱自己 是在第四班之語,但是正式場合(或內部)還是要以 1-13 班來談。總之,如是 之學年與班別之間,就圈內的我們,皆是心知肚明的,一點也不會錯。

3.如上的學年,在 1959 年至 1981 年,因時空上的大變動(即流亡印度), 第 1 班至第 11 班,曾縮減成只要念上 12 年;至於在拉然巴班,則會多念至 18 年。如是不按寺規的理由,是因為要儘快把五部大論的圓滿傳承接續下去,故才 如是縮減學年限。對此不得已的狀況,在 1981 年後,寺內一直想重新回到西藏 以前的學習年限──目前正在漸次回復中。

B)辯經課

每年有八次辯經課,其中有四次稱為月課(即整個月皆是辯經)另有四次稱 為半月課(即只有二十多天的辯經)。由於在這些辯經課的日子中,二十四小時 內皆要有法聲(即不許辯經聲或唱誦聲中斷)。故寺內一般是派般若第一班,與 中觀第一班,輪流的整夜辯經。然而這種情況(在印度),已經不能接續下去,

因整天在辯經場上睡睡醒醒,很傷身體,故目前般若新班、中觀新班,多只辯到 隔日凌晨一點鐘,就回房。(這點,前人還是強於我們,我們真該慚愧。)

C)學習「釋量論」及冬季辯經

由於「釋量論」是學辯者必依學的一部論著,故第 1 班-11 班,每年要騰 出一個月或二個月來學此論著。

又因此論著難度很高(因此論是著名的法稱論師,為倡佛教因明的陳那論師 的量論所作之解釋論)及

1.承襲宗大師重視此辯理之工具-量論。

2.延續在西藏惹對即已有的冬季辯經。(參閱如下之附註)

故即使流亡印度,三大寺仍每年會辦此冬季辯經,以利黃教之各個學院(包 括三大寺各札倉、札西倫布寺)及外教(如薩迦派或苯教)之學辯者,得以共聚 一堂的對「釋量論」作一番大辯經。一般而言,各寺札倉會在每班(即第 1 班-

第 11 班;或 12 班)中挑出 8-10 位辯經成績較優者,代表札倉去參加一年一度 的冬季辯經;然其他欲辯者,亦可自行的去參辯。或許是歷年來,來自各札倉的 精英,在為期一個月的辯經中,皆表現得非常精彩,不知不覺的吸引了許多正在 學辯之學僧,即使沒有多少錢,仍想辦法自費去參加此項冬季辯經。故此能開啟 智慧的大盛會,不但是被選上──得札倉補助路費及受主辦(札倉)單位特別招 待的參辯者極盼;亦是各札倉所有學僧所盼。

(6)

D)考核制度

在西藏,據說只有背書大考。至於辯經考,就由住持平常隨堂檢驗。待學僧 要立宗時,住持就憑其平常的隨堂考量,訂下各個學僧其應屬何等格西之立宗考 試。

目前,因時空上的改變(流亡印度),其考核方式略有變動──亦即不論背 書、辯經、寫作都要打分數(如背書、寫作之總分各為 50 分;加上辯經總分為 100 分後──三科總分是 200 分。又若三科總分在 150 分以上的為第一等,在 150-110 分的是第二等,在 110-75 分的是第三等,在 75 分以下的是第四等──

亦即不及格之等。至於立宗考亦有一些因時因地的變動。今分別談談:

a)背書:每年二次,每次以背完 50 頁為及格──可得 25 分。以次背的愈多,分 數愈高(如 35 分,40 分等);若背到 100 頁,可得滿分 50 分。後若再多背(超 過 100 頁以上),亦是滿分 50。但對此多背者,札倉會評審出背最多的 1、2、3 名,獎賞之。

1.先修三班:以背「讚佛偈」「現觀莊嚴論」「入中論」等大論中之偈誦為主。

2.研經十三班:背書的內容分有二類。

甲)指定科目:即當時正研習的論著。背多不獎賞。

乙)自選印度大師的論著,或宗大師的論著,乃至三大寺內主要大師的著作 來背;至於其他論著不列入為背考的範圍。背多,札倉才會獎賞前三名。(據說 西藏有背至三千或四千頁的學僧;今印度,我知道的有背到一千二百頁;但目前 聽說,最高背到七百或八百頁。如此下降的狀況,實是時代上的變遷,大家無法 如此老實的下功夫背吧!──此或可參閱後文中所談。)

由於考時是由考官(有住持、糾察師,及一些格西老師擔任)他們隨便一翻,

你就要接著背出下一段。這若平時不天天重覆的從頭背熟,是不可能在一年的二 次背考中(一下子的)接背出來。故背書真是一個苦功夫。

b)辯經考:每學年考一次。考時,由主考官抽題,(有時還用抽對辯者)。當場的 相辯二者,要依抽到的主題,各人分別問對方十分鐘,答十分鐘。這項考試對初 習辯經者,即使平時已辯得不錯,但考時還是會怯場的直發抖。然經過多年的鍛 鍊,這項考試反而是較輕鬆了。然而由於給分數的標準差距很大──如有的老師 很嚴,在 100 分中給的很低(如其標準在 50 分就很高);有的老師標準很寬(如 其標準在 50 分是很低)故考者,以其所遇老師計分的不同,其分數就會相差很 大。雖然如是,大家還是很認命,不會去與老師爭辯。

c)寫作:在西藏無此考。目前或是應時代需要,故有此一考。其考試內容,涉及 藏文文法、史記、傳記等;愈高班愈深,愈難考。

d)當格西時的立宗考:一般住持會依學僧這二十年的學習狀況(即依如上考核的 分數作依據)指定參加何等的格西立宗考試(簡稱為立宗)。而學僧在得知自屬 何等格西考後,多會坦然且毫無怨尤的依從(亦即沒有人會去向住持爭辯自己的 成績,或自認自己應是何等格西)。這種謙卑依止的作風,是頗具傳統味。

至於何謂立宗考?大致上是欲當格西者,其必須至第 1 班乃至至第 13 班,

(7)

去回答各班所提出的考題,之後還要在大辯經場上,接受全寺數千名僧眾提問。

當整個通過(這些考試),即可授予格西學位。

今因時空上的演變(即 1959 年後,西藏政府流亡印度)在南印度之三大寺,

其產生格西的方式,與在西藏時有些不同。今亦略述其差異:

在西藏,如第一等格西的立宗,是在每年的一月份,在大昭寺之祈願大法會 上進行。據說每年參加法會的僧眾,多達數萬人。大家都爭相目睹,由三大寺各 個分院所指派出來其(各)院中最優秀的一或二位參辯者,及享受他們精湛辯經 時所釋放出來的法味。

一般說來,此至大昭寺嚴密激烈的比賽,及在比賽後政府頒佈名次並獎賞的 大場面,即是拉然巴格西(第一等格西)正式當上格西的光榮儀式。

至於目前在印度,如何產生第一等格西?我且以我們色拉傑為例:我們寺 內,學僧念到 11 班後,札倉會從其班中挑選出成績較優的,併成 13 班(如我們 在 11 班時的 40 名學僧中,依成績選出 16 名,其餘 24 名則自動升到 12 班;又 我們下下班從 50-60 位,只選出 5 位等──故其入選標準,有時會高,有時會低,

然大致是很公平,故沒有人會抱怨)。由於這班是要在六年中,與三大寺所選出 來的學僧比賽。故此班實是由自班(如前所說的 16 名)及較自前一/二/三/

四/五班的學僧所共聚的一班(即六年考試中,陸續未被陶汰的高班學僧,皆聚 在此班──目前大多維持在 40-50 名)。大家不論高班低班的,皆一再的以複習 五部大論的經義砌蹉著。且由於此班是拉然巴格西的預修班,亦是模範班,故在 寺內頗受尊重。雖然其仍要經由六年順利考過,其方可謂為第一等的「拉然巴格 西」。然因位於此班之榮耀,後大多是擔負教授下一批學僧的工作為多。

至於六年的考試的狀況[即內容與方式]──雖只有辯經與寫作二類,其中 內容亦是已讀過的五部大論,但因考試的對象是各分院的精英者,故難度仍是頗 高。故若不下一番苦研功夫,還是很難得到此一殊榮。

由於六年考試中必有未通過者,今類比一般世間的資歷,來看看我們寺中「拉 然巴班」的資歷:

1.通過第一/二年考的學僧,其相當於大學的資歷;

2.通過第三/四年考的學僧,其相當於碩士的資歷;

3.通過第五/六年考的學僧,其相當於博士的資歷。

當然此中,若完全通過六年的考試,即是拉然巴格西。但若只通過五次,就 只有得第二等格西的份。而此第二等格西,雖與一般在十二班以下的學僧之立宗 方式相同(即只要在各自分院立宗即可)然其會較未入此拉然巴班的格西(即 12 班以下的學僧,其因以後主要是為僧眾服務,故考問時不會太嚴苛。)在考 問上,或工作的安排(如上所說,在通過幾年考後,即已在作任教的工作者)上,

是有所不同。

E)格西法會

立宗者至每班回答考問後,並在整個分院 2,000 多位學僧前接受考問(在西 藏,要接受多過此三倍的學僧考問,其難考可想而知)的同天,還要舉行隆重的

(8)

供養僧眾法會。其不但要供養色拉寺或分院僧人早茶、中餐、晚餐,以及晚上九 點辯經的晚茶;過幾天,還要供養康村、夏中的僧眾;故整個來說,格西法會可 是他一生中最忙的一天了。

至於第一等格西,其不但在本寺立宗/供養,還要遠至甘丹寺或哲蚌寺之祈 願法會立宗/供養則隨個人;有時,亦要派至達蘭沙拉的大昭寺立宗。其輪替在 三大寺或大昭寺立宗的過程頗為複雜,但大致上皆還是依襲著傳統的作風,只是 因時因地作一些調整。

F)入密院學習

當了第一等格西後,應該即至上密院或下密院去學習密法〈至於第二等格西 以下,不是一定要去,可依個人意願〉。又一般在上下密院學一、二年就可以畢 業。你或許會奇怪?顯教要學如此多年,為何密法只要一、二年或更短?這是因 為密法,只不過是顯法的一個方便,其好比二位廚師,用同樣的材料作飯菜時,

因為廚師他們個人在技術上的差異,故作飯菜時的快慢及品味亦有很大的差異一 樣。故密法實只是在將我們已學的顯教(基礎),作最善巧的運用,或令其發揮 最大的功能上的一個學習而已,故其時間不在長,在如何抓到竅門。

(五)研習點滴

1.先修三班

總的來說,先修的三班是最苦的三個班。因為初來,人生地不熟的,不但惟 恐(在如是的大環境下)犯寺規被罰,還要接受一連串的學習。

一般每天從早上 4、5 點(有的人還更早)到晚上十二點,中間一點空都沒 有──要背書/要到老師那兒聽聞講解/要至辯經場辯(一天大多有二場)。若 有信眾要辦祈福供養等法會時,那就更是一個接一個的,連氣都喘不過來。當然,

這對能背/能辯/能理解的人,因能應付的過,故還好;但若是一直背不來/辯 不上/又不能理解的人,那就真是度日如年了。然不管如何,初來者本著自己很 大的抱負[理想],多會咬著牙,硬拼──拼得上,當然好;拼不上,也問心無 愧(因已盡力了)。

2.正式研經班

一般初來的前三年,老師大多是強迫大家學習,可是至第四年後 老師就不 會用強了──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已嚐到了佛法的美味,不會放棄佛法之研習了吧

──故其(老師)對成績不佳的同學,只要求他隨堂聽課,跟上班即好,不會對 之太嚴 至於學生(在過了三年辯經的訓練後),也有一大分野,優越的會更上 進的精益求精了;不優越的就會只是跟著班讀下去──由於自己不會辯。但在聽 他人辯(法義)時,自己也是在學。故目前除了少數人會回鄉,大多是留下來─

─即不管懂不懂的薰習著。

▲由於背書這科,若不是平時就下功夫,屆時是不可能考過。於是大家大多

(9)

是去選一位會逼自己背書的老師,每天去那兒背外,自己早晚亦要從頭複習的大 聲「累積」背。又因為每天只有清晨或睡前有一些自己的時間,故用功的學僧總 是在此──別人還在睡或正欲睡時,大聲朗背。這確實會令狹小僧房中的同住者 受不了。但即使受不了也沒有人敢抱怨乃至阻止。因其是在誦經論是法聲,吾等 隨喜都來不及,如何可以制止!故整個寺內之僧人可謂都在朗讀經論聲的陪伴中 入眠。

▲至於辯經,它是一個讓人著迷的學習方法,它像玩牌,也像玩電腦,它會 不知不覺令辯者整個投入到很晚還不疲憊,就如我們班上的一位同學,有一回從 晚上六點辯到凌晨三點,他的衣服被汗水浸到像從中撈出來似的,當時他因口渴 去喝水,並沖了個頭,一時竟昏闕過去,總之,學習辯經,令我等頭腦不但清晰,

且因彼此深入法義的思辯,其過程實是太美了。

▲一般到戒律班,功課好的同學,都會擔任起教導學生的責任。由於有人每 天要做四/五堂。所以自己學習戒論或阿毘達磨論的功課多少有些耽誤;故目前 資深的格西一再要求這些還在戒律班的同學,在戒論或阿毘達磨論上多下功夫。

目前的方法即是加重這二科的考試。

▲反過來,學不上來的同學,大多會承擔一些寺內的工作如燒飯或為札倉、

康村跑外面辦寺事等。他們雖然在重視學習成績的寺風中,有些會不吃香,但他 們一般都還蠻坦然的接受自己學不上的事實,欣然的護持可學上去的同學。關於 這點,實在是很值得我們讚嘆。

(六)由藏至印,一脈相傳的典故

今只就自 1959 年,中共進駐西藏,藏僧紛紛逃至印度的這段歲月來說:

初至印度的每位青年僧,在歷經東印度水土不服及物質貧乏的大難不死後,

仍堅持秉持五部大論(不離開印度的)傳承的研經。

由於 1981 年前,一直沒有什麼人來出家接傳承。當青年僧在不知不覺中已 邁入中年時,他們憂心於傳承會斷在自己這一代,於是四處在印度、尼泊爾、緬 甸等地去尋弟子來學法!因為當時藏人在印的生活大多還是非常的困難。故僧人 有時要答應負責弟子俗家的一些家計,才能得一弟子,如是可知,實是找不到幾 個弟子,如是空蕩了數年。

終於,在 1981 年後,因大陸政策放鬆,一下子好多藏人的子弟自大陸翻越 高山,再度逃至印度出家,老僧因期盼過甚,每當來接法的僧人不用功,該處罰 時,他們都是心痛的泣曰「此時的您們是菩薩乘願再來,我真的不敢輕視您或打 您!但你們要用功呀!要接下前人辛苦翻譯、學辯的精華(法)呀!」

這些話對不經事的少年僧,其當時真的是不知老僧之意為何?但待學成之 後,每想到老格西為法之心,乃至他們已陸續凋零時,內心真是萬分的感激及悲 痛。

相信這段歷史應已可以說明了──為何藏地五部大論基本上要學 21 年,而

(10)

印度早期,只學 12 年(最多亦不過 18 年)之理由了。其即是在令已快要斷了接 續的研習(五部大論)得在 12 年內,快速的學完一輪──以如是即表此傳承得 以不斷之意!至於目前,因接法的人數已穩定,故五部大論的學年已慢慢的在恢 復(增加)至(要學)21 年。

後語:

今且就如下幾點來看色拉寺/色拉傑之學制的可貴:

1.在西藏色拉傑的時代,令學者回鄉達 95%,留在色拉傑的 5%學僧,還要 修學 20 年至 40 年,如是大規模的栽培(一個僧人),依此學制上其所造就出來 的能人或成就者應是非常可觀及可貴。

2.初至印度之藏僧,雖然生活如是艱辛下,仍互相勉勵「我們千萬不要各自 流散至生活條件較印度好的外國,我們應該儘速的在印度將傳承延續下去──此 對傳承如是重視之時代使命感更是令人敬佩及可貴。

3.目前在印度還有萬名學僧在苦背,苦辯的研習此-五部大論研習的傳承。

我不由得的要說──真的,佛教中的三乘(小乘、大乘、金剛乘)其不管是 學制上、傳承上、學風上,乃至修證上,在藏傳佛教都有其圓滿的成就,故其真 是值得我們珍惜愛護的人類寶藏呀!

因此我亦深盼,我此粗淺的介紹,能令有緣者,對此「人類的寶藏」生起嚮 往,以至學習成就,終而真實利益他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空中大學 94

國立空中大學 96

減:本年度提列折舊數 本年度期末帳面價值 本年度提列折舊數 醫療成本 管理及總務費用 上年度期末帳面價值

本澳主要經濟環節在 2010 年第 2 季及上半年與 2009

美國於 2005 年第一季經濟增長較預期遜色,本地生產總值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5.0%放緩 至 3.7% a ,季度變動率 b 只錄得 3.5%的增長。私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則分別由 2004 年第一季的

他於 1791 年 9 月 22 日生於倫敦附近的紐因格頓,法拉第的父親是一個鐵匠。法

麥可·法拉第是一般被認定為於 1831 年發現了感應現象的人,雖然 Francesco Zantedeschi1829 年的工作可能對此有所預見。法拉第發現產 生在閉合迴路上的電動勢(electromotive

幾何」兩字?可能是拉丁文 Geometria (即幾何學 歲上,乘了半年的船到印度傳教;四年後經澳門進入明朝時期的中國。此後再也 沒有回歸故鄉,西元 1610 年逝於北京,得年不滿 58 歲。他 19 歲時加入耶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