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三 年以後,土地利用的差不多了,又換鄰近的一塊地砍林燒樹,週而復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三 年以後,土地利用的差不多了,又換鄰近的一塊地砍林燒樹,週而復始"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附  錄

附錄 一 個人姓名標籤

  第二堂歷史課教學時,將個人的姓名標籤黏貼於卷宗夾上,完成歷 史科學習檔案的建立。

(2)

附錄 二 學習檔案的放置及管理

  將歷史科學習檔案集中放置在教室的置物櫃,由歷史小老師協助學 習檔案的放置與管理。

(3)

附錄 三  學習檔案夾的美工佈置

  學生利用閒暇時間進行歷史科學習檔案夾的美工佈置,使學習檔案 更具個人特色。

(4)

附錄 四  檔案主人的叮嚀(學生作品)

  檔案主人透過圖畫描述學習檔案的內容,展現學習歷程與學習成 就。

(5)

附錄 五  第一期臺灣歷史報

臺灣歷史報 第一期 主題: 原住民生活

總編輯:黃嘉玲 編撰:荐子學

出版:高雄市立翠屏國中 出版: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平埔族人的生活

平埔族很早就懂得耕作。他們耕作的方式相當簡單,卻非常有效。他們通常在 離家不遠的地方找一塊地,先將樹林砍掉,然後以火焚燒,利用樹林所留下來的灰 燼為肥料,等待來年土地肥沃了以後,就以樹枝做的木棍在土地上挖洞播種。二~三 年以後,土地利用的差不多了,又換鄰近的一塊地砍林燒樹,週而復始。這種耕作 方式,相當經濟,通常是女人的事,這種耕作的方式,也使得部落社會慢慢地向四 方遷徙。

在平埔族群的社會中,女人通常負責耕作與漁撈的生計。男人則負責打獵與戰 爭。在社會事務方面,女人通常負責宗教,男人則負責政治方面的事。不過,男人 與女人的工作並不是截然劃分開的,例如:男人從外面打獵回來,要進村之前,女 人會出來歡迎,同時,也要做個儀式,希望獵物能重生,下次打獵時還能豐收。

根據文獻的記載,平埔族群中凱達格蘭、雷朗、噶瑪蘭三族在清初尚保存南島 語族文化的主要特質--「干欄式建築」。所謂干欄式建築就是架在椿上的屋宇,是 東南亞古文化中的主要特質。(104 靜琪)

鄒族的馘首傳說

洪水之時,鄒族以射殺野獸為生。一日殺一犬而食,將其頭取下穿於竹竿插在 地上,供眾人娛樂。又一日,獵得一猴,又將頭插於地,眾人更覺有趣。其後,眾 人想:如殺人頭更為有趣。適有頑童經過,乃殺之,取頭高插地,眾人大樂。洪水 退後,各族分散謀生,時日既久,情感也自然疏遠於互殺取頭行樂,逐成馘首習 慣。(106 安怡)

賽夏族矮靈祭

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

在很久很久以前,賽夏族居住的對岸住著一群身高不滿三尺的矮人,他們非常 聰明,能歌善舞。看到賽夏族人的農地貧瘠,於是教導他們農耕的技術,並在收穫 祭的時候邀請賽夏族人前來參加。但是矮人性好女色,常常藉機調戲賽夏婦女,族 人雖然忿恨但又不敢伸張。直到有一次,一群矮人又在調戲一群女子,賽夏的青年 忍無可忍,於是在矮人過河的山枇杷樹橋動手腳,當這群矮人來到樹橋,聽到枝幹 的斷裂聲時,還以為是織布機的聲音,結果全部溺水而死,倖存的只有兩位矮人。

這兩位矮人將訓誨賽夏族人的事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人,並警告他們要 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歉收,甚至會遭到滅 族的命運。說完,便沿著河岸向東離去,離去時一邊撕開山棕葉一邊下詛咒。因 此,賽夏族人為了平息矮人的怨怒、請求他們的原諒,於是將原來的收穫祭改為矮 靈祭。

第一頁

(6)

賽夏族矮靈祭便在賽夏族人恩怨情仇的複雜心理下延續至此。而祭典期間,矮 靈不時的顯靈附身更讓族人不敢掉以輕心,嚴格遵守當初與矮人的約定,並戒慎的 舉辦每一次的矮靈祭。

賽夏族也有黥面的習俗,男子於成年時,在上額及下顎各刺一道紋飾。女子則 刺在上額。不似泰雅族在雙頰刺上寬邊的 V 形紋飾。

對於有獵過 2 個首級的男子則在胸前左乳下肋骨處刺第一道紋,獵過 3 個首級 者,在右乳肋骨下刺一道紋,往後如有斬獲,依次再加刺紋。(108 湘祺)

來義丹林豐年祭「禮材」傳真情

來義鄉丹林復興社區,昨天在居民共開的「喜樂發發吾」古道公園,舉辦部落 豐年祭,祭典中重現舊來義每逢豐年祭,男子要上山砍柴,並且捆成「禮材」,扛 到心儀的女方家的傳統習俗,部落中的未婚女子還會暗中較勁,看誰家前面放的

「禮材」比較多。

部落耆老說,每逢豐年祭,未婚男子要到山上砍柴,捆成一束,扛到心儀女子 家中,「禮材」還依樹種不同而有等級之分,最常見的是光臘樹、黃荊、九芎,最 高級的算是最難找的「蘆竹」,因為枝幹細小,必須花很長時間才能砍成一捆,以 表達最高的愛意,如果男子遠行,父親可以代勞砍柴,希望未來討回一房好媳婦。

耆老也說,部落中未出嫁的女子,也會暗中較勁看誰收到的多,萬一女子都沒 有收到「禮材」,還會躲到茅房裡拍打自己的下體作為處罰。(103 宇楨)

魯凱族聖地 -- 霧台

住在霧台的居民大多數為魯凱族原住民,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南段兩側,即屏 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昔日的大南村),其中以霧台 人口最多。所以,霧台也稱為「魯凱族的聖地」。

在魯凱族族語中,霧台稱為「阿滴哩」,意思是指「矛頭」,因為在部落的東 南方,有一座孤峰突起,狀似尖銳矛頭的霧頭山,而矛頭就稱作「阿滴哩」。

但是,據部落耆老的說法,「阿滴哩」之意,是「一處任何人的美麗夢想,都 能實現的地方」。的確,現今的霧頭山,已列為生態保護區,蘊藏很豐富的動植物 資源、原始森林景觀,是任何人都想親近的地方。(105 怡吟)

泰雅族射日傳說

太古時候,天上有兩個太陽,其中一個比現在的太陽還要大很多,因此天氣非 常酷熱,草木都枯死,海、河水都乾涸,農作物不能生長;而且兩個太陽輪流出 沒,沒有晝夜之分,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萬分。有勇士三人,自願前往射下太陽。

即日準備,攜帶乾糧用品,各人並背負一嬰孩一同出發。到太陽去的路是如此遙 遠;他們在陸上吃過的桔子種在地上,想讓它發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離太陽 之處尚遠,而三人變成衰弱的老人,嬰孩們卻長大了。老人們相繼死亡,而成長的 嬰兒繼續前進。有一天他們終於到達太陽之處,於是歇下來,準備太陽第二天出來 時趁機射殺。第二天黎明時,三人等在谷口,見太陽出來了,三人引弓急射,射中 後,太陽流出一堆滾熱的血,其中一人被血從頭淋下來,當場死亡,其他兩人都被 灼傷,急忙逃回。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看見從前的桔子已經長得高大,而且結滿了 果實。回到村中,他們兩人已變成白髮駝背的老人了。可是從那件事起,再也沒有 兩個太陽,而有了晝夜之分;我們在夜裡看見的月亮,便是太陽被射死的屍體。

(106 依芬)      第二頁

(7)

泰雅族黥面文化  黥面的由來

 相傳泰雅族女性,在臉上刺上花紋,是為了逃避死亡災禍,而這種趨吉避凶的 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泰雅族女性的圖騰。     

 黥面的意義

一般人對於紋面感到好奇,泰雅族的紋面是「生命」的象徵,男子紋面必需在 戰場、打獵時有英勇表現,才能紋面;女子則是須有姣好的面貌及織布的本領才有 資格紋面,也是女人出嫁後代表貞節、忠於丈夫的表示。(108 譯平)

阿美族豐年祭

阿美族原為種小米的農業社會,一直到 19 世紀初引進水稻後,小米才被淘汰。

根據耆老相傳,以往小米收割之後,各部落分別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以感謝 神靈的恩惠,這就是今日所謂豐年祭的起源。

昔日阿美族的主食為小米,阿美族稱小米為「Hafay」或「Lamlo」。事實上,

小米的種類頗多,而日常食用的叫「Tipos」。依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看法,小米是所 有植物精靈中最敏感的一種,而且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靈 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在田裡收割小 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所以每 當阿美族人收割完小米時,他們會舉行豐年祭,一方面感謝神明的保佑,讓他們豐 收,另一方面感謝神明讓他們順利的收割完小米。(103 旭廷)

邵族

 如何成為女祭師

想要成為女祭師的人,大體上會有一些現象,例如夢見祖靈前來給予啟示,或 是夢見自己是一個女祭師等等,於是這個人就會去拜某個女祭師為師,師父會帶想 學做女祭師的人到 lalu 島上去。如果獲得最高祖靈的首肯,那麼想學做女祭師的這 個人會見到最高祖靈。回程時同行者要把最高祖靈請回家,先是舉行祭祀,而這位 求巫的人要睡在正室裡,夜裡不可關上大門,最高祖靈會前來顯靈。如果求巫的人 有了感應,就可以跟隨女祭師學習祭儀的工作,學成之後就可以成為女祭師了。

 狩獵祭的特殊儀式

在狩獵祭中有一個特殊的儀式,就是在「先生媽」舉行儀式之後,便享用族人 帶來的供品,並依規矩把啃剩的雞骨頭丟到祭場旁的排水溝內。據說這塊祭祖用的 雞只能供先生媽食用,不能讓其他人分食,而啃剩的骨頭也不能丟給狗吃,要把啃 剩的肉或骨頭丟棄在水溝裡,讓水流走。這種規矩可能與早期帶著獵犬共同狩獵有 關。狩獵祭原是族人祈求庇蔭賜福的祭典,若將雞骨頭留給獵犬啃食,那麼獵犬在 狩獵時必定懶惰。

第三頁

(8)

 邵族的達戈紋

十八世紀中葉,在水沙漣地區的原住民雖然已經開始穿著布衫,但能繼續從事 樹皮布的製作。她們並且精於編織狗毛夾樹皮的毯子,將樹皮精緻地使用在織物之 上,而製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達戈紋」。清代黃叔橶在『臺海使搓錄』中就曾經這 樣寫道:「水沙漣雖在山中,期番洗之罽,染五色狗毛雜樹皮為之,陸離如錯錦,

質亦細密,四方人多欲購之,常不可得。」文章中所代表的看起來像錦的布料,就 是所謂的達戈紋。在當時這種布料就已經是外人爭相購買的貨物,足以證明邵族織 布技術的精巧。(108 曾婉瑜)

排灣族的婚禮 各式各樣的婚禮

決定結婚的日子,如果十天後要結婚,就拿兩條繩子各打十個結,交給對方。

每過一天,就解開一個結,等結通通打開了,婚禮就到了。

結婚的日子要到了

迎親的隊伍向新娘家中出發。小狗在隊伍裡跑來跑去,據說狗能避邪,可以避 免妖魔鬼怪前來搗蛋。巫婆則高高舉著喜帳在前面開路。

迎親的禮物,都有特別的意義,樣樣要仔細檢查,像香蕉代表新娘的純潔,所 以香蕉皮不能有一點點的斑點。檳榔代表子孫旺盛,所以一定要用完整的整棵檳榔 才行。

搶新娘

搶新娘是祖先留下的風俗,他的來源是新娘為了表示不肯離開家,要跑到偏僻 的地方躲起來。她一邊跑一邊摘下身上佩帶的花環、頭飾,丟在路上,好讓新郎跟 著丟下的東西找到她。

排灣族新郎

依照排灣族的傳統,新郎還有一個大難關 --- 新婚之夜時,新娘要穿一件各處 都縫死的衣服。新郎要用牙齒咬開縫線,才能和新娘入洞房,有時要花好幾天的功 夫呢!而且天數越多,越表示新娘純潔、能幹,所以新郎就得辛苦嚕!(108 佩 婷)

琉璃珠對魯凱族的特殊意義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對非常相愛的男女,因為兩人的身分地位相差懸殊,所 以他們的婚事遭到男方父母的反對,於是癡情的男女便殉情以明志。

然而,他們的死並沒有讓這段悲苦的愛情告一段落,雙方家長還是爭吵不休、

互相指責。後來,證實這對情侶真的是身分地位不同,於是兩家人便將男女的屍體 各自安放在兩個棺材中,等過了一段時間再打開來看,結果發現男方的棺材中都是 一些珠圓玉潤、色澤光亮的琉璃珠,而女方的棺材一打開則是一些質地粗糙、形狀 呈現不規則的琉璃珠。由此可見,男方的身分地位的確比女方高,魯凱族因此以琉 璃珠來象徵階級,只有貴族才能擁有琉璃珠。

第四頁

(9)

達悟族飛魚祭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以前,達悟族人是不吃飛魚的,因為吃了飛魚以後會長皮膚病。天 神看了以後覺得實在很可惜,於是託夢給長老,要長老到海邊的一塊石頭等他顯 靈。

長老如期赴約,結果來了一隻黑翅膀的飛魚,教導長老捕飛魚的方法、季節、

禁忌,以及招魚祭的儀式。後來長老帶著族人舉行飛魚祭,果真捕捉到許多飛魚,

而且族人們吃了飛魚也都沒有問題。從此,達悟族人每年都舉行飛魚祭。(108 一 文)

雅美族頭髮舞

雅美族婦女多半留有一頭烏黑細長的頭髮,平常梳著髮簪紮在後腦勺,或者以 布條及傳統珠鍊固定。逢祭典時,女性族人的裝扮,上身著黑紅相間的背心樣式,

配上灰白主調的裙子,頭上戴著椰樹編織成的禮帽出席,是族人最隆重的習俗。

雅美迷人的「米瓦拉慶尼」頭髮舞是這麼展開的,她們相互交叉握手,自然地 舞動身體,隨著自己發出的節奏,彎下腰把長長的髮披落地,在猛然抬頭朝前仰,

此時頭上的千萬髮絲搖曳,揚起了一道優美的弧線,短暫的停留在頭頂上,像神來 的一筆潑墨,瀟灑自如,渾然天成。

甩髮的動作持續著,整體觀之相當撼人,是雅美婦女體能的精緻表現,一般人 在彎腰甩頭的動作上難能持續如此長久與震撼效果。

頭髮舞在雅美婦女舞來,也具有原始的美感,配合著藍天大海當背景,能讓她 們奔放而淋漓盡致的發揮,如今在蘭嶼旅遊,晚上還能在當地旅館欣賞到這類舞 蹈,但是不曉得是時空不對,還是太拘謹,頭髮舞的力與美舞來遜色多了。(106 宗霖)

嘉玲老師 如果你說給我聽,我可能會忘記。

如果你做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

如果你讓我做做看,我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記得將歷史報的讀後感寫下來喔!!!

                       

第五頁

(10)

附錄 六  第二期臺灣歷史報

臺灣歷史報 第二期 主題:臺灣地名的故事

    總編輯:黃嘉玲 編撰:孟逸夫

    出版:高雄市立翠屏國中 出版: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日

  台北

顧名思義是在臺灣的北部,它是由「臺灣」和「北方」所組成而來的。

基隆

基隆原名叫「雞籠」,那是因為很早以前有人說,基隆口背後的那一座山,形 狀像一個雞籠;也有人說,基隆市因為當時有一個平埔族-叫做「凱達格蘭族」,

人們簡稱後面兩個字,發音(台語)成了雞籠。到了清光緒元年(西元 1875 年),

清朝的官員就選擇接近的音,改用較文雅的字,叫基隆,有『基地昌隆』的意思。

打狗

打狗叫打鼓,是另一個平埔族「馬卡道族打狗社」的譯音。後來在民國 9 年

(西元 1920 年)日本人把『打狗』改成相近的日語讀音『高雄』。

有關打狗,有一個很有趣的傳說:位於打狗的北邊有一座山,也就是現在的高 雄壽山,以前叫打鼓山,或是打狗山,也叫埋金山。原來在明朝時,有一位大海盜 叫林道乾,他打劫海上來往的商船,搶了很多的金銀財寶,後來朝廷派了一名大官 叫俞大猷來追捕他,他逃到臺灣的打鼓,而且把全部的黃金埋在山裡,並留下他的 妹妹看守著,然後他殺了山下的平埔族人,用他們的血和石灰,把船修補好,繼續 航海逃往中南半島,再也沒有回臺灣,不久他妹妹也死了。後來有些人聽說打狗山 上有黃金,紛紛的跑去挖掘,結果什麼也沒挖到。倒是傳說壽山長出一種神奇花,

會結出美麗可口的果實,路過的樵夫都會摘下來吃,但是如果想把這個果實帶回 家,那他下山的時候一定會迷路,所以以後再也找不著這種果樹了。

    淡水

原稱「滬尾」,滬是捕魚的器具,尾是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帶。因為淡水河 口,是設滬捕魚的末端處,故稱之。

石牌

位於士林和北投之間的「石牌」。以前經常有漢人、原住民在此地爭城,清廷 為確定雙方的界限,故立石於兩者交界處,因此取名為石牌。

  大稻埕

位於今日的台北大同區。相傳以前遍種水稻,並有一處公用的曬穀場,俗稱大 稻埕。

萬華

原名「艋舺」,起源於凱達格蘭平埔族的翻譯音,是「獨木舟」的意思。

台北萬華原名『艋舺』,是一種平埔族用的獨木舟。後來日本人以日語發音,改成 發音相近的萬華。     

第一頁

(11)

   在附近的山區,有幾個年輕人常在一起打獵,有一天他們圍捕一頭大水鹿,正 要逮住的時候,卻碰上了湖水,大水鹿撲通一聲跳到水裡,游到湖中的孤島,獵人 們沒辦法渡水,感到很失望。後來其中一人,突然叫大家注意,原來是一隻小小的 老鼠,蹲在一片樹皮上,用細長的尾巴伸進水裡,搖搖擺擺,居然向前走了。於是 他們靈機一動,砍掉了大樹,在樹幹中挖出一條凹溝,把前後兩頭削得尖尖的,並 用了一條細長的樹枝作搖槳,試了幾次,果然可以走的不錯,很快就抓住了肥美的 大水鹿。

烏來

烏來是泰雅族語『溫泉』的意思。傳說以前有一個原住民打獵經過這裡,看見 西岸邊煙霧迷濛,走近一看,水從岸上隙縫冒出來,用手試了一下,好像滾開的熱 水,大叫了一聲『烏來哥伊路』,也就是熱水的意思。後來,他就回去告訴村裡的 人,不久後漸漸有人搬來住,就跟著叫烏來,住在這裡的原住民一直懷疑溫泉有 毒,所以不敢飲用這裡的水。

阿里山

傳說好幾百年前,這一座山原是禿山,山北住著一個打獵維生的年輕人,名叫

「阿里」。有一天,他在上山打獵的時候,看見一隻兇猛的老虎,正追著兩個採花 的少女,他們嚇的臉色像雪一樣白,兩腳乏力的倒在樹下,看來就要被老虎吃了,

阿里也不知哪來的力氣,拉滿了弓,使盡力氣一射,居然打中了老虎的一隻眼,老 虎痛的哇哇叫逃走了,兩個少女才從地上爬起來,卻不知從哪兒鑽出來的老人,一 手挾著一個,死命的往山坡上拉,阿里認為老人是壞蛋,就奪下他的拐杖,狠很的 往老人身上打,老人痛的哇哇叫且趕緊放手,『咻』的一聲不見了,兩個少女哭喪 著臉說:「因為他們兩個偷偷的跑到山裡來玩,天神派老人捉他們,現在他們犯了 罪,天神一定會發怒,燒光這一帶的生靈。」阿里聽了十分難過,就獨自跑上山 頂,把雷火引開,阿里被劈的粉身碎骨。後來,他的血肉竟長成了草木,從此阿里 山的名字也就流傳下來

    苗栗

舊名叫「貓裡」,是取道卡斯平埔族貓裡社的翻譯音而來,平埔族語是平原的 意思。

  軍屯政策

當年鄭成功軍隊屯墾的土地叫「營盤田」。屯墾的地點包括:台南市以北的新 營、舊營、大營、又營、下營、後營、將軍營、中軍營、營頂、營後、柳營,和林 鳳將軍駐軍開墾的林鳳營。還有一名大將軍林圯在開墾荒地的時候,碰上了凶悍的 原住民,他率兵圍殺,結果不幸遇害,為了紀念他才有的林圯埔的地名。另外台南 市以南的營前、營後、左營也是。     

  王田

荷蘭時期留下的『王田』,也就是公家的田地。鄭成功接收之後,改為『官 田』,後來官田、王田也變成了地名。台中大肚鄉和台南永康鄉都有王田的地名,

台南烏山頭水庫附近也有官田鄉、官田村和官田溪的地名。

第二頁

(12)

臺灣剛開墾土地的時候,每一個租田的人,都可以分配到一張犁,一張犁大概 可以開墾五甲地,每家人依人數或能力的不同分到的犁就不一樣,因此有了二張 犁、三張犁、五張犁、六張犁、七張犁、八張犁、九張犁、十張犁、十二張犁、十 三張犁、十四張犁、十五張犁、二十張犁、二十四張犁、二十八張犁和三十張犁等 稱呼。

甲、股、分、節

至於一甲有多大呢?大概是 11 畝多。,農民把土地看成了生命,所以也有一 甲、二甲、三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九甲、十甲、十一甲、十二甲、十三 甲、十四甲、十六甲、十八甲、三十甲、百二甲、甲頭、甲尾、甲中、甲圍、五甲 埔、五甲村、五甲尾、六甲勢等地名。

同樣的,農業經營有時分成幾「股」或幾「分」,這些也成了地名,例:一 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六股、七股、八股、九股、十股、十一股、十三 股、十六股以及頭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九分、十分、十一分、十三分、

十八分、十九分、二十分、二十四分、三十二分、七十分都是。

在宜蘭地區,十佃戶為一個開墾組織稱作「結」,一結、五結、十六結、三十 九結等也是和土地有關的地名。

嘉義

「諸羅」即現在的嘉義,是東方諸山羅列的意思。後來因為林爽文的動亂,地 方百姓協助官兵守城有功,所以清廷『嘉其忠義』,而改名為嘉義 。

鶯歌

桃園的鶯歌老地名叫「鶯歌石」,明朝年間位在台北和桃園中間,是南北必須 經過的要道,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小村落。

有一天,這兒忽然狂風大作,村子兩旁多出兩塊巨大的石頭,一塊像活生生的 鸚鵡,一塊像要飛的鳶鳥。到了夜裡,這兩塊巨石居然吐出煙霧,煙霧越噴越多,

人們爭先的逃走,沒來得及逃走的人都死了,這個地方再也沒有人敢居住了。

後來鄭成功的軍隊路過這個地區,巨石又吐出了大量煙霧,吃掉了士兵。鄭成 功派人去查,原來是從那兩塊巨石吐出來的,就命令士兵用大砲轟,一下子,就轟 掉了鸚鵡石的頭和鳶鳥的嘴,從此再也不會作怪,地方上又恢復了平靜,也漸漸的 繁榮起來,這兩塊巨石,就是現在的鶯歌山和三峽的鳶山。

   新竹

  新竹舊名「竹塹」,原來是道卡司平埔族竹塹社的領域,因此取其譯音。清領 時期,改稱新竹,意指在竹塹新設立的縣。

  南投

  南投是臺灣唯一不靠海的縣市,地名翻譯自洪雅平埔族南投社的社名。

    埔里

泰雅族稱埔里為「星星之屋」。夜晚從高處眺望,萬家燈火,猶如天上的星 辰,十分閃耀亮麗。

第三頁

(13)

員林

  以前的員林原來是樹木叢生之地,後來墾民從四方陸續開墾此地,留下圓形的 林地,並在這裡建村莊,故取名「員林」。

  彰化

彰化的舊地名為「半線」,原來是巴布薩平埔族半線社的範圍。清領時期改稱 為彰化,取其「彰顯皇化」之意。

梅花鹿

兩、三百年前,北從苗栗後龍一帶的海岸平原,南到屏東平原之間,四處都有 梅花鹿、水鹿和山羌在活動,臺灣可稱的上是『鹿之島』,所以還留下了鹿耳門、

鹿港、鹿野、鹿場、鹿湖、鹿谷、鹿寮、鹿堀、打鹿埔、鹿子坑等地名。其中鹿場 原是捕鹿的獵場,鹿寮原是獵鹿設下的小屋。

梅花鹿已經從野外絕跡了,但並沒有絕種,許多研究單位和動物園都利用人工 蓄養的方式,保存這一類稀有動物。

  猴子的由來

  從前,原住民除了打獵、捕魚,也要種稻、種小米。

  有一個人很貪吃,每天幹活的時候都提早溜回住的地方,而且偷偷的把大鍋裡 的芋頭吃掉,後來回去的人只能吃小芋頭,大家都很生氣,但又不知道是誰偷吃 的。有一天,大家都想到了一個法子,讓做飯的人把飯先送稻田裡給大家吃,貪吃 的人回到住的地方,找不到東西吃,氣的哇哇叫。有幾個人回來一看,氣的追著貪 吃的人團團轉,他急急忙忙的爬上屋頂,又跳上樹上猛力搖晃,後來他覺得他太羞 恥了,不敢回族人那兒去,最後變成了一隻猴子。

  台南

  台南地方是台灣本島最早開發的地方,明鄭時期稱「承天府」,清領改為「臺 灣府」,後來又稱「台南府」,從此有了台南的地名。

  旗山

  蕃薯是台灣最本土的作物,旗山舊名稱「蕃薯寮街」,即是以前居民在這裡築 寮開墾時,種植蕃薯而得名。

  屏東

  屏東舊稱「阿猴」,原來是馬卡道平埔族阿猴社的舊址,後來因為位於半屏山 的東南方,改稱「屏東」。

   

嘉玲老師

世界上沒有無趣的事物,只有對事物不感興趣的人。

  機會經常在敲你的門,

  如果你不注意聽,它敲累了,就去敲別家的門了。

※以上資料摘自於馬筱鳳,《阿公的布袋--台灣地名的故事》。

第四頁

附錄 七 學習單四 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學生作品)

(14)

  藉由清康熙時期、清光緒元年與清光緒十三年的臺灣行政區域規劃 與沿革,學生從中明瞭清廷建置臺灣的過程與臺灣先民移墾的路線。

(15)

附錄 八 學習單五 讓歷史再次重現(學生作品)

  藉由歷史主題圖像化,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呈現當時的生 活情景。

(16)

附錄 九  讀書心得感想之文字敘述(學生作品)

(17)

附錄 十 讀書心得感想之歷史聯想(學生作品)

(18)

附錄 十一  口述歷史(學生作品)

一、訪問的對象:

  我的外婆,她出生在美濃.成長的地方也是在美濃.是個道地的客家人.出生於日 本統治時期-民國 24 年.在家中是排行老二.國小畢業.其中前兩年讀的是日本書.所 以會說一些基本的日語.

二、以下是訪問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1.因為出生於日治時期.所以.每當看到日本警察都有什麼感覺?

  當然是很害怕阿!能躲就盡量躲.最好不要被看到.因為他們手上都拿著長長的槍.

2.在小時候(日治時期)最怕什麼事情?

  戰爭的時候.因為戰機都會在屋頂上飛來飛去.還不時聽到爆炸聲.

3.當時的「教育方式」是如何的?

  老師非常非常的嚴格.在學校都必須講日語.如果講臺灣話被發現.就會受到嚴厲  的處罰.

4.老師是用怎樣的方式教你們?

  當時並不流行愛的教育.老師們都用鞭打教育.教不會就用打的.打到會為止!

5.國小六年的「求學過程」?

  讀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是七歲(民國三十一年).讀了兩年的日本書.每天要去上學  前.都要先去山上砍柴.然後再把柴背回家.才可以去學校上課.那時的小孩子能上  學就很好了.根本沒有書包可以背.也沒有鞋子穿.都是光著腳去上學的!     

 (後來因為要照顧兩個弟弟.所以只讀完國小)

6.求學時.曾發生哪些趣事?

  因為當時老師管教很嚴格.能把書讀好就不錯了.所以根本就沒什麼有趣的事發生.

 而且時間也過了那麼久.即使有也全忘光了.

7.讀完了六年的書以後.都做些什麼事情?

  跟著爸爸種田.照顧幼小的雙胞胎弟弟們.

8.在家裡通常都做哪些家事?

  幫忙照顧兩個弟弟、煮飯、洗衣服.每天都要上山砍柴再拿去賣.

9.小時候最喜歡吃什麼、玩什麼?

  小時候沒什麼東西可以吃.大部分都吃蕃薯(地瓜)長大的.那時也沒什麼可以   玩.都是玩石頭和泥土.

10.衣服從何來?

  因為和兄弟姊妹的身材並不符合.所以是撿鄰居不要的衣服來穿.

11.住什麼樣的房子?

  住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土角厝.

12.出遠門時.使用什麼交通工具?

  家裡並沒有交通工具.所以出門一律採步行.

13.玩什麼遊戲?

  跳格子、丟沙包、打彈珠、玩紙娃娃(自己動手)

三、今昔之異同

(19)

  以前和現在不管是生活(食、衣、住、行、育、樂),還是學習知識的過程都 大有不同.

1.「食」的方面:

以前的人幾乎沒有食物可以選擇.只能吃些簡簡單單的食物.外婆還說吃蕃薯吃   到怕了呢!

哪像我們現在.想吃什麼就能馬上吃得到.還有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食品任你    選!

2.「衣」的方面:

以前的人在冬天的時候都穿不暖.有些比較貧窮的人可能每天晚上都會”皮皮    剉”.

而現在的人根本不用擔心會不會著涼.

3.「住」的方面:

以前大部分都是住三合院.現在的社會.經濟繁榮.在都市中到處都能看到高樓大   廈.

4.「行」的方面:

外婆說上學一定全部都用”十一號公車”-自己的雙腳走路去學校.

現在.每天早上都可以在校門口看見騎機車.或開車的家長載著小朋友來上學.也   有人騎自己的腳踏車...

5.「育」的方面:

常聽長輩們說以前的老師管教都很嚴.而且犯了一點錯就會被打或體罰之類的.

現在的師生之間就像朋友一樣.教法也活潑有趣好玩多了!

6.「樂」的方面:

  像外婆那時代的小孩子.是沒有玩具的!他們會覺得「石頭」就是很好的玩具.

  但我們現在呢?玩具的種類可多了!還有遊樂場可以去.我們真是「生在福中不   知福」ㄝ!

四、求學過程的差異

  我覺得以前的人真的好辛苦唷!他們從小就要分擔家事.有的人想要讀書還沒辦 法讀.下課後還有一堆事情等著你做.比如說:砍柴、煮飯、洗衣服...去讀書時也 不像我們有書包可以背.教育方式又很嚴格...這些都和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我們 現在可以輕輕鬆鬆的讀到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

五、感想

  我的感想很簡單.就是我學到了以前的人經過哪些時期.哪些事情.還有他們的生 活經歷.求學過程等...還學到了昔日和今日的差別.也知道他們成長中的辛酸.

聽完了他們酸甜苦辣的童年往事.我們應該要更加懂得”惜福”.

一年四班 陳佳綺

附錄 十二  歷史科學習檔案成果分享(學生作品)

(20)

 

  透過學習檔案成果分享,學生訓練自我表達能力,分享學習過程的 點點滴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影片一開始以苗栗 大埔張藥房遭到拆除的 畫面, 帶給觀眾強烈 的衝擊。接著時空背景 倒退到十多年前,白米 炸彈客的事件現場。一

太空船興奮地靠近,才發現其上空氣 稀薄得難以停駐;有的星球冒出熱情

剛開始,使用的材料是小型的飲料 杯,鑽洞在杯子的中下層,用紗布覆蓋

有效期限一年 多次使用 (* 需要 ICP 批准 ). 不同國家 /

SPCE061A 的開發是通過線上調試器 PROBE 實現的。它既

• 少年人自願或同意 與他人進行性活動 亦有可能 是有人利 用本身與少年人之間 權力差異 的特殊地位而對少年人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駐中 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瀋陽 柳條湖附近,炸毀了南滿鐵 路的其中一段,並誣稱鐵路

地函、地核。所 謂 的地殼,就是 一層 由堅硬的 岩石所 構 成的薄殼,只 不過 這 層薄殼並 不是完 整 的一片,而是 像一 塊大拼圖,由 數十 片稱為「板塊 」的 薄 殼拼合而 成,雖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