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以七小節鋪陳我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之理由與作 法:依序為研究設計,研究參與者,我的角色,我的準備,

資料的蒐集與紀錄,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及研究品質的檢驗。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由於本研究的主題無法藉由量的研究方法獲致有意 義、有價值的結果,加上研究參與者之殊異性,於是質性 研究方法中生命史研究典範(life history method)的解釋 取向(interpretative framework)(Denzin, 1989,引自王麗 雲,民 89)乃抉擇成為本研究具體採行之方法。企圖全面 理解事象的複雜性,以歷程脈絡來彰顯研究之生命力。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細分為「主要研究參與者」及「其他研究 參與者」,均徵得本人同意(如附錄一)。

壹、主要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以「第二代聾人」 、 「以自然手語為溝通模式」、

「非隔代教養」、「具有表達意願與能力」、「有意願參與本

(2)

30

研究」等五項標準,做為選取主要研究參與者的依據。經 由以下的管道,分別是:聾人相關網站留言、聾人領域相 關聽人的推薦與聾人朋友的引薦等,蒐集到 7 位第二代聾 人,但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其中 5 位均以口語交談,不會 手語;另 1 位口語和手語兼備,但以口語為主;只有一名 符合本研究主要參與者的標準,他的手語名字是酒窩。

酒窩的父母及兩位弟弟均為聾人,自然手語是全家人 唯一的溝通工具,父親以攤販生意維生,母親則為家庭主 婦。而將屆而立之年的酒窩,是極重度聽障者,兩耳聽損 均達 120dB。國小就讀台中縣永順國小啟聰班。國中及高 職均在國立台中啟聰學校就學。畢業之後考入文化大學美 術系,取得學士學位。在學期間學業成績優異屢獲第一名,

1992 年 曾 獲 台 灣 區 第 七 屆 聽 障 國 語 文 競 賽 高 職 組 作 文 比 賽第二名。大學畢業先後於兩家公司擔任電腦美工設計與 報紙美工排版的工作,目前任職於公共電視「聽聽看」節 目負責編劇、攝影及外景導演、網站管理等職務。2001 年 以「新新聽障上班族第三集」影片榮獲比利時聾人國際影 展之首獎,2002 年當選十大傑出聽障人士楷模(餘有關酒 窩之簡略傳記如附錄十六)。

貳、其他研究參與者

除了主要研究參與者之外,在資料收集的過程當中,

凡因三角驗證工作而必須求證於與主要研究參與者相關之

(3)

31

人士者稱之,包含酒窩之父親、母親、老師、同窗與手語 翻譯員等人。

第三節 我的角色

質性研究方法裡的「我」並非豪放不羈的隨性而行。

本研究中,我從「研究者」的身份擬定研究計畫,親自擔 任「訪問者」蒐集資料,最終又回到「研究者」的角色進 行資料分析與報告撰寫。每一個階段均秉持「具專業素養 的主觀」(disciplined subjectivity)(Erickson, 1984)來進 行研究。

壹、身為「訪問者」的角色內涵與客觀性

本研究中,我以「傾聽」 、「同理心」與「分享」三項

準則善盡訪問者的角色。訪問時除了使用「錄音機」紀錄

對談內容外,另以「訪談札記」捕捉研究參與者在整個訪

談過程中之蛛絲馬跡,洞察其語言外之軌跡以利事後兩種

不同資訊來源的分析比較。另外我將抱持由心而生歡喜傾

聽研究參與者的隻字片語,兼顧己身之態度、眼神傳遞與

說話語氣等,讓對方感受到我的真誠。縱然是為了做研究

而必須主動與聾人建立關係之現實,但「真實的友誼」建

立仍是最基本的考量,是那種即使脫離了研究參與者這層

關係,彼此不會因而斷了線、抹了痕。有時針對受訪者的

陳述回以共鳴之聲,分享部分經驗,避免研究者扮演觀眾,

(4)

32

而讓對方唱獨腳戲、有孤鳴之感。但也避免反客為主、宣 奪對方述說的意願或打斷其思緒。

貳、身為「研究者」的角色內涵與客觀性

省思研究者的角色,我欲從埋首豐富缺乏秩序的原始 資料中,走出有條不紊的研究成果。但分析資料的關鍵也 是 身 為 人 的 難 處 — 如 何 保 持 價 值 中 立 且 不 失 原 始 稿 的 精 髓?具體而言在本研究裡,縱然無可置辯的將背載依附社 會的價值觀來與研究參與者互動,歷程當中,我將隨時警 惕,放空自己,超越偏見,去蕪存菁的僅留下純粹專業與 知識,以完全的學習者自處。分析資料時,亦採取相同態 度,不做帶有專業知識外的主觀意念解釋,站在研究參與 者之角度,來思索資料呈現的意涵。

在 訪 問 者 與 研 究 者 雙 重 角 色 之 更 迭 中 , 我 將 持 續 反

思:我的背景、專業與人格特質,能否吸引研究參與者傾

吐豐富真實的資料?這些資料的分析與解釋是否存在一個

專業素養的主觀環境下?而我,在接收訊息的歷程,有無

堅守放空心靈的原則,忠誠面對彼此?整個研究是否左擁

真誠右伴專業的如臨淵谷、慎始敬終?

(5)

33

第四節 我的準備

壹、手語翻譯

由於主要研究參與者屬第二代聾人身份,其他研究參 與者亦均為聾人, 「手語」成為本研究必備的溝通工具。為 了克服我手語溝通能力之不足,特別聘請公共電視手語新 聞編譯的手語翻譯員王興嬙(聽人)擔任我與研究參與者 間之溝通橋樑。

除了現職外,王興嬙曾任中天手語新聞主播、公共電 視「聽聽看」節目的手語翻譯員、中華民國啟聰協會手語 翻譯員,目前仍為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的手語翻譯員,也創 辦「戲手工作坊」進行手語的教學與宣導工作,是經台北 市勞工局認證的合格手語翻譯員,從事手語相關工作至少 十年以上。

由於研究的關鍵是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雙方的互動,

本研究因溝通工具之故而必須加入第三者之交叉影響,因 應此變因,而形成手語翻譯員、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三方 的新角色關係,在此有必要說明釐清。手語翻譯員王興嬙 的夫婿是一位聾人,為了同時兼顧周遭的聽人與聾人,王 氏已養成平日表達即手語與口語同時併用(講口語同時手 譯口語內容、打手語同時口譯手語內容)之習慣。加上其 本身豐富的手語翻譯經歷,及對職業道德的遵守。再者,

每次訪談過後的逐字稿經研究者整理出來後,會交由受訪

(6)

34

者審閱,受訪者可經由審閱的機制來確立訪談內容是否忠 於原意,將翻譯錯誤的影響降至最低。

貳、研究前的接觸

由於我和主要研究參與者、其他研究參與者、手語翻 譯員等均非熟稔,因此研究開始進行之前雙方進一步認識 和瞭解顯得格外重要。尤其主要研究參與者和其他研究參 與者均以手語為主要溝通工具,我必須盡早習慣經由手語 翻譯員兩邊轉譯的溝通模式。

然而人際之間的熟稔度若太高,可能會發生涉入太深 而 影 響 研 究 者 主 觀 判 斷 的 問 題 ; 相 反 的 當 處 於 陌 生 狀 態 時,彼此的信賴度卻會有扣分的效果,所分享的事物將會 侷限,加上溝通工具的差異,更增添彼此間的疏離感。為 了在訪談開始時就能取得對方的信任,營造一個盡興、暢 所欲言的對談氣氛,我在正式訪談開始之前,盡可能與主 要研究參與者、其他研究參與者、手語翻譯員等,以各種 型式(例如:親自拜訪、電子郵件、手機簡訊或電話等)

進行接觸,說明我的背景與研究目的,並在人際關係上多

所著墨,以儘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以期正式研究開始時

已達到適當的程度。例如前導性研究中,我與主要研究參

與者酒窩是歷經數封電子郵件及手機簡訊的來回往返之後

才第一次見面,當時雙方的背景目的等資料早已熟稔,彼

此間陌生感覺的確消弭不少。

(7)

35

參、前導性研究

研究計畫擬定前,我已針對主要研究參與者酒窩實施 前導性研究。經由訪談記錄的轉謄、概念提取、編碼與初 步分析,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決定將原主題—「聾父母 在第二代聾人學習歷程中的角色」修正為「手語在第二代 聾人學習歷程中的角色」 。研究計畫通過後,經口試委員之 建議,再與指導教授討論、及重複閱讀前導性研究的暫時 性分析結果,第二次修正主題為「第二代手語聾人之手語 圖像」 ,新主題的思考面向更趨廣泛周延,可獲致較全面厚 實之訊息。最後論文口試時,口試委員認為主題應聚焦於 本質性研究的發現,因此再次修正為「自然手語在第二代 手語聾人學習中的角色」。

肆、訪談技巧之頓悟

經過前導性研究的實戰經驗,很快的我對「該如何進 行訪談」有了頓悟。原本我的作法是戰戰兢兢的事先擬好 非常細微的問題帶著,然後根據我訪談之前演練多次的提 問順序,一個問題接續下一個問題的方式進行訪談,結果 當對方在回答我的提問時,往往我會分心去構思下一個提 問,而沒有專心的去思考對方的回答內容是否有隱藏值得 追問的線索。

爾後我改變訪談策略,譬如訪談前我僅設定當天以對

(8)

36

方的「學前階段」為對談範疇,在此階段範疇內有關手語 的任何議題都可談。如此這般,我等於是「放空自己」 ,僅 帶著一個大方向,去和對方談話。不但不會如從前般分心 去檢視我所準備的書面題目,構思下一個提問;我可以非 常專心的去「進入」對方回答的一字一句,仔細推敲與思 考其回答內容的微物線索,然後再進一步深入。

改變策略後所獲訊息更顯厚實、系統性、連貫與深 入,訪談流程亦呈現一路抽絲剝繭而非間斷的問題組合。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紀錄

生命史研究資料的蒐集最終必須讓研究者瞭解到研究

參與者當初是在何種時間和空間狀態下抉擇且演變至今的

態度與行為表徵(Hagemaster, 1992)。因此,本研究除了

以深度訪談研究參與者為主要的資料蒐集型式外,相關人

士 的 諮 詢 也 是 獲 取 資 料 的 來 源 , 而 研 究 參 與 者 的 歷 史 文

件、聲音影像紀錄更是不容忽略的關鍵資料(如圖 3-5-1) 。

(9)

37

圖 3-5-1 資料的蒐集與紀錄

壹、深度訪談

訪談對象分為二部分。一為主要研究參與者「酒窩」,

二為其他因與「酒窩」牽涉影響而需訪談的相關研究參與 者。

訪談方式以「直接面談」為主,有關直接面談後需補 強之部分細節則以「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方式進行 對談。

訪談之開場白以「一路走來,談談您的生命與學習歷 程之困境與挑戰?」揭開序幕,訪談之初秉持開放、非結

資 料 的 蒐 集 與 記 錄

深 度 訪 談 歷 史 文 件 聲 音 影 像 紀 錄

研 究 備 忘 錄 訪 談 紀 錄 訪 談 札 記

面 談

手 機 簡 訊

電 子 郵 件

(10)

38

構化型式進行,隨著時間的演進,訪談趨向半結構或甚至 結構式的問題,最後進入深度的訪談,原則上不脫離「漏 斗式」的漸進方式。研究者在訪談之前根據以往文獻預擬

「訪談指引」(如附錄二),但訪談之走向則依研究參與者 的回答內容而機動調整,訪談指引僅呈現大方向指標,屬 參考、預備的性質,藉以拉回偏離主題的對談時有所依據。

然而,實際訪談時若發現研究參與者雖偏離訪談指引的方 向,但所得訊息卻是研究者的盲點且對整體研究具有蒐集 的價值時,則立即修正原訪談指引,納入經研究參與者所 激發的新思考。隨時警惕的是整個訪談之核心,自始至終 圍繞主題進行。

無論訪談對象是主要研究參與者或其他研究參與者,

均徵得同意進行「錄音」(如附錄一)。訪談後立即由我親 自將錄音內容一字一句轉成原始逐字稿,命名為「訪談記 錄」(如附錄三)。由我親自轉謄訪談逐字稿之用意在於只 有我最熟悉訪談進行當時之情況,播放錄音的同時,除了 可重複確認訪談內容,亦能同時發現研究者需進一步探索 之處,另外訪談技巧的精進也能從反覆咀嚼錄音內容中獲 得啟示。此做法雖頗為耗時,但對資料的檢核卻有其必要 性。

訪談進行當中同時記載「訪談札記」(如附錄四),把 面對面接觸時的反應與互動紀錄下來,做為事後資料轉譯 與分析時的輔助。

彙整本研究蒐集之訪談一覽表(如附錄十一) ,共進行

(11)

39

9 次直接面談式的訪談,每次 2 小時,蒐集到的原始稿字 數為 15 萬 6,289 字。電子郵件式的訪談有 15 次,原始稿 1 萬 1,859 字。手機簡訊式的訪談有 19 次,原始稿 5,694 字。訪談部分總計 17 萬 3,842 字。

貳、歷史文件

有關酒窩生平的歷史文件均予以拍照存檔且編號(詳 見附錄五) ,這些歷史紀錄足以反映無法重新呈現的當時,

研究參與者的心境與想法,有助於訪談進行後的交叉驗證。

本研究蒐集與酒窩相關之歷史文件共計 32 份,文 件 之 性質與內容(如附錄十二)。

參、聲音影像紀錄

有關酒窩的聲音影像紀錄或其作品,均蒐集且編號存 檔(如附錄六) ,綜合不同時期的聲音影像紀錄,能窺探主 要研究參與者的人生與學習歷程軌跡,同樣也可作為資料 的驗證來源。

本 研 究 蒐 集 到 與 酒 窩 相 關 的 聲 音 影 像 紀 錄 計 有 13

種,其性質與內容(如附錄十三)。

(12)

40

肆、研究備忘錄

任何時間,尤其每回訪談結束後,立即寫下「研究備 忘錄」(詳見附錄七),紀錄訪談或關於整體研究的體悟、

思考、質疑與新想法,性質傾向自我省思和對話。

第六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綜 觀 分 析 的 工 作 正 如 Neuman( 1997, 朱 柔 若 譯 , 民 89)所言,乃試圖把研究者從原始資料糾纏不清的細節中 釋放出來,進行高層次的思考,進而建立理論與通則化。

秉持上述之理念,本節以「資料的整理」、「資料的總結分 析」與「資料分析的檢核」等三項來進行說明。

壹、資料的整理

本研究的資料主要有訪談紀錄、訪談札記、歷史文件、

聲音影像紀錄、研究備忘錄等。為了方便歸納與摘錄,所

有原始資料皆被賦予代碼(如表 3-6-1、表 3-6-2)。

(13)

41

表 3-6-1 原始資料賦予代碼說明表

代碼群 代碼別 代碼 舉隅 主 要 研 究

參與者

甲 主要研究參與者「酒 窩」以代碼甲命名 第 一 群

共 1 碼

研究者 R 以 R 代表研究者 本人 本 「本」代表主要研究

參 與 者 或 研 究 者 本 人

第 二 群 共 1 碼

其 他 研 究 參與者

父、母 師、窗 友、譯

「師」代表資料從主 要 研 究 者 之 老 師 處 取得

第 三 群 共 1 碼

資料 性質

i b

e

n d p m

i—訪談紀錄(面談)

b — 訪 談 紀 錄 ( 手 機 簡訊)

e — 訪 談 紀 錄 ( 電 子 郵件 e-mail)

n—訪談札記 d—歷史文件 p—聲音影像紀錄 m—研究備忘錄 第 四 群

共 6 碼

資料取得 之日期

031101 代表 2003 年 11 月 01

日所蒐集到的資料

(14)

42

第 五 群 共 3 碼

資料 流水號

-001 -002

依 序 賦 予 資 料 流 水 號 並 以 破 折 號 與 前 碼區隔。

表 3-6-2 原始資料賦予代碼舉隅 第

一 群

第 二 群

第 三 群

第四群 第五群

第 01 碼

第 02 碼

第 03 碼

第 04 碼

第 05 碼

第 06 碼

第 07 碼

第 08 碼

第 09 碼

第 10 碼

第 11

碼 第 12 碼 甲 本 i 0 3 1 1 0 1 -5 5 8 甲本 i031101-558 譯為:

2003 年 11 月 01 日對主要研究參與者甲(酒窩)本人進行 的訪談記錄(面談)流水號第 558 筆資料。

貳、資料的總結分析

首先反覆閱讀所有資料來源,再經由以下的編碼技術

來協助我將眾多分散、平鋪直述的資料統整起來形成有意

義的組織概念(資料分析的完整過程請循序詳閱附錄三至

十之舉隅)。

(15)

43

一、提煉概念

首先逐行檢閱各項原始資料,細察文字描述當中所蘊 藏的中心主旨,提煉出符合該項敘述意義的合適「概念」

名稱(如附錄三) ,並將原始資料中的重要敘述文句標上底 線。

二、群聚概念為類別

再反覆咀嚼所有經提煉而出的概念,將相關概念群組 成較高層次的「類別」,並加以命名(如附錄八)。

三、歸納類別成主軸線

洞察之前編碼後拆解的資料,有如拼圖般整合成為相 關連、具系統脈絡的「主軸線」 ,以 呈 現 最 高 層 次、精 確 、 有深度、複雜且連貫的解釋(如附錄九)。

四、撰寫報告

根據之前循序編碼的結果,釐清自然手語在第二代手

語聾人學習中的角色,撰寫成研究報告。

(16)

44

參、資料分析的檢核

質性資料的分析富涵大量文字和概念的轉譯,因此,

有必要針對資料分析的過程進行檢核與驗證,以下詳述本 研究採行的策略。

一、搖紅旗( waving the red flag) (Strauss & Corbin, 1998,

吳芝儀、廖梅花譯,民 90,p.101)

當訪談內容出現「總是…」或「從未…」等字眼時,我在 心中即啟動「搖紅旗」策略,進一步再確認這些過於肯定 的文句之真實性,是真如其所言?還是誇過其實?抑或僅 為個人講話的慣性用語?避免錯失資料表象所未彰顯的反 面訊息,同時也可阻絕遭受研究參與者同化的危機。

二、編碼備註

前述各階段的編碼過程中,為避免稍縱即逝的創意和

洞見,隨時於資料旁之空白處或另闢檔案夾記載「編碼備

註」(文字或圖表),以忠實捕捉編碼形成的思路歷程及最

終理論的進展軌跡,其作用彷若整篇研究的螺絲釘。而步

驟間並非全然的具有序列性,它們可以視編碼的需要隨時

倒退或並肩齊進。

(17)

45

三、核對方式

每回的訪談記錄(訪談結果逐字稿)由我整理出來後,

即交由受訪者親自閱讀並審閱,若有不符或任何補充則在 表格「修改處」以紅字註記,並請其寫下「受訪者審閱之 回饋意見」 ,以釐清紀錄內容是否符合或偏離訪談進行當初 之原意。因為紀錄由研究者親自執筆,若滲入研究者本身 的主觀解釋,也一併請其校正(如附錄十) 。俟受訪者審閱 完畢擲回修正結果後,其修改處將納入原始逐字稿進行增 補,並以加註「(審閱補:∼)」的書寫方式作為與原始記 錄之區別。例如:

「 小 一 到 小 三 有 口 語 , 聽 人 老 師 轉 走 後 聾 人 老 師 來 是 用 手 語 教 , 三 四 年 級 後 就 都 是 手 語 , 沒 有 用 口 語 了 。 因 為 我 們 啟 聰 學 校 國 中 高 中 部 , 除 了 聾 人 老 師 之 外 , 其 實 有 聽 人 老 師 , 但 是 他 們 不 會 手 語 , 只 好 用 寫 的 , 我 們 就 看 著 板 書 寫,所 以 真 的 不 算 什 麼 有 教 啦,考 試 時 就 死 背。( 審 閱 補 : 對 我 而 言 , 覺 得 學 口 語 很 困 擾 , 因 為 喜 歡 手 語 , 突 然 學 口 語 還 不 習 慣 , 還 好 小 三 後 用 手 語 。 )」( 甲 本 i031020-044)。

「受訪者審閱之回饋意見」除了作為研究的參考外,

亦賦予一個資料代碼,納入該次訪談記錄之其中一筆資 料。校正結果無誤,此時才由研究者進一步執行編碼與分 析工作。由於訪談是藉由手語翻譯為媒介來進行,故此階 段的核對機制有其必要性。

接續的編碼過程將不再一一請研究參與者過目,直到

最終的研究結果,亦即手語圖像稍具雛形時,因為當中添

(18)

46

加許多研究者的詮釋語言,必須再一次請其驗證。若其中 有不妥處,我則重新省視編碼過程,修正後再請其審核,

來回數次直至研究參與者皆同意為止。因為是生命故事形 式的撰寫,為避免研究者單方面的詮釋偏見與誤解,此部 分的核對機制對整體研究的信賴度尤其重要。

四、協同編碼者

協同編碼者的角色目的,在彌補研究者思考上的盲

點,擷取他人珍貴有益者而納之,使得資料分析能更臻完

整與周延。具體作法是:商請一位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

所碩士班畢業、對質性研究方法及聾人領域皆熟稔的同

學,自提煉概念起,分別各自編碼,並隨時進行一致性之

核對。兩者結果相同則佳,若二人的編碼結果有異,則進

行討論。此時,研究者將以下述的態度來處理每一次的分

歧:因為質性資料的分析著重在大量文字的解讀,由各有

主觀的二人來編碼,要達至百分之百的一致性幾乎不太可

能,重要的非如何避免主觀,而是尋求與他人主觀的平衡

點,並以最接近原始資料的精神為最後定稿之依據。橫貫

資料編碼的過程是以研究者為主,協同編碼者來確證我的

編碼結果,兩者間的校對與討論恆而為之,不曾間斷。

(19)

47

五、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

本研究除了訪談資料外,尚包含其他如書面、影像等 之資料來源。訪談對象除主要研究參與者酒窩本身外,亦 涵蓋與之有關的其他研究參與者。因此本研究將進行多方 資料核對的三角校正,比較不同來源、不同方法、不同對 象蒐集到的資料,持續交叉檢驗,以釐清資料的真實性。

除了以上五種檢核方法外,不斷將各階段資料分析所 凝聚出來的結果與相關文獻交互印證,以比較共通性與差 異性,並以此激發思考,而資料中邏輯與脈絡的檢驗更是 自始至終永遠存在。

第七節 研究品質的檢驗

壹、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之關係省思

我,與主要研究參與者酒窩及其他研究參與者在此研 究進行之前可說是分置於人生道路上的兩條近平行線,兩 者並無友誼或任何型式的對話,尤其溝通工具的不同與限 制,因為研究的關係,我必須在相對人生的有限時間內拼 命滲透挖掘對方的生命軌跡,是愉悅抑或難堪,均無能倖 免。因此有了「研究前的接觸機制」(詳見本章第五節)。

我期待的也正是真正感同身受的友誼建立而非有所為

(20)

48

而為的人際關係。具體而言當我從事研究時,將同時兼顧 資料蒐集的厚實與正確性,以及對人類尊嚴的人性關懷。

意即研究歷程當中,我會隨時回首警惕,自己是否忽略了 研究參與者的任何感受,採取主動發現並做適當處理,真 誠與研究參與者進行互動,以提高所蒐集到的資料之可信 度。

研究者對研究所抱持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到研究參與者 的參與程度,倘若我在這方面有所缺失,自省不足,也將 間接導致無法獲取豐富且真實的資料,則研究的品質度將 大打折扣。因此,與研究參與者之關係這個面向上,我將 隨時警惕己身是否:

一、放空心靈為謙卑的學習者?

二、徹底放棄偏見採行「具專業素養的主觀」?

三、人文主義的關懷以誠相待?

四、摒棄高舉研究的正當性改著眼於伙伴關係的建立?

五、謹守研究應具的專業誠信與倫理?

另外較引人詬病的是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主觀性,雖不可避 免但我將盡可能審慎。具體作法是:在我原有的價值觀內,

有關性別認同、情緒反應、社會及知識階層等既有偏見暫 擱一旁。加上接受專業訓練後的自我檢視,包括:

A、隨時歸零避免個人偏誤

B、不斷檢核可能影響資料正確性的因素

C、檢討自身在研究過程中每一步可能衍生的影響

上述精神將伴隨我在研究旅程中奉為圭臬。

(21)

49

貳、研究者對資料的確證與解釋

高敬文(民 91)強調質性研究者對於「一致性」的要 求,除了追求「穩定性」,更要注意「可追蹤的變化」

(trackable variance)。如何能抽絲剝繭,超越對傳主表面 行為觀察,掌握傳主的人格特徵,是生命書寫的一大挑戰

(王麗雲,民 89)。因此當我埋首研究資料的同時,將隨 時警惕自己對現象的敏感度是否仍舊存在?敏感程度將關 係著資料是否被徹底展現。另為了能夠執行厚實的描述,

本研究對研究時間採取的態度是以達成資料充足為優先考 量,而非受限於預設的研究時間進程。

分析資料時,有學者強調需要「多元並置的觀點」介 入(McWilliam, 2000)。因此,本研究除了進行三角校正 核對多方資料來源與多元方法以檢驗資料的真實性外,也 詳細交代資料蒐集、紀錄、分析的方法並舉例說明(如編 碼過程舉隅) 。面臨衝突或問題時,解決策略、轉折過程與 最終結果亦鉅細靡遺的忠實呈現,讓讀者知悉。研究進行 當中,除了對資料抱持「搖紅旗」的警覺態度,隨時向指 導教授諮詢外,同時也商請熟悉質性研究方法及聾人領域 的本所同窗一同參與編碼及其他資料分析歷程的校對與討 論,包含;

一、資料表達、說辭之權威性

二、資料解析之深層脈絡

三、資料分析的厚實描述

(22)

50

四、對資料是否隨時保持開放、質疑與警覺 五、資料的反面訊息是否彰顯

最後當然也委請研究參與者審閱資料的正確性,以臻 研究信度之飽實。

生命書寫的最大挑戰是尋找焦點或主題(theme)來引

導生命史的發展,這個焦點或主題在資料閱讀和撰寫的過

程中可能不斷的被修正更改(王麗雲,民 89)。那麼整個

資料分析的過程是否僅在文字表層游移穿梭?如何能針對

研究情境的不同層面懷抱更深入的思維,以及和其他場

域、事件做一比較?Bogdan 與 Biklen( 1998,李 奉 儒 譯 ,

民 90,p.236)建議擴展分析視野的方法之一,是將在特

殊場域中所觀察到的具體事件和關係,提升到較高的抽象

層次,改變陳述句的措辭或創造一些簡語來捕捉資料所呈

現出來的精神。因此當我在執行編碼程序及對資料分析進

行各種檢核策略時,將特別關心發展出來的主題是否涵蓋

至脈絡深層,能否拉高思考層次而非僅在文字間換句話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具二年以上中子研究經驗;執行中子散 射、繞射以及台澳中子計畫 SIKA 實驗設施 運轉計畫。2.凝態物理系所博士畢業,具良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本專題研究目的旨在活用 kinect 捕捉人體動作,並設法順暢與 設備連動的方法;同時對 HTML5(少許)與 javascript 進行研究,設

IRB 編號 SE19403A-1 計畫主持人 陳周斌 計畫名稱 大腸直腸癌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創傷後成長的關係之追蹤研究 審查意見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基於 TWSE 與 OTC 公司之特性,本研究推論前者相對於後者採取更穩定之股利政 策 (Leary and Michaely, 2011; Michaely and

事前事後比較((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前測//後測 前測 前測 前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 後測))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研究設計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