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肆章 國民黨執政時期之台灣農民運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肆章 國民黨執政時期之台灣農民運動 "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肆章 國民黨執政時期之台灣農民運動

1945 年 10 月 25 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 受降典禮」。由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接受日本末任總督安藤利吉 之受降書。

至此,台灣政權由日治轉移到國民黨政權手中。接收初期,因種 種接收行動與行政長官公署諸多政策不當引發台灣民眾的不滿。

本節所探討之重點,即從1945 年國民黨接手台灣政權起,直至 2000 年政權轉移至民進黨手中為止,茲詳述此一「國民黨執政時期」

之農民運動,試析如下:

第一節 農民運動的時代背景

二次大戰結束後約半年,國民黨與共產黨間軍事衝突不斷。1948 年末,戰局轉趨對共軍有利。蔣介石政權在經濟崩潰、民心漸失的環 境中,節節敗退。

1949 年 1 月 21 日,總統蔣介石被逼引退下台(但仍暗中操縱政 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然大勢已去,難以挽回。共軍渡過長江後,

佔領南京,國民黨政府由南京遷往廣州(2 月 1 日),再由廣州遷往重 慶(9 月 7 日)。毛澤東於 10 月 1 日在北京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 國大典。

12 月 7 日國民黨政權進入台灣。蔣介石則早在 6 月 24 日到台北,

選定陽明山設立「總裁辦公室」(8 月 1 日成立)。並於 1950 年 3 月 1 日繼續出任總統。

而隨著國民黨政權的潰敗,大批軍民陸續移入台灣,頓時人口驟 1,帶給台灣社會莫大的壓力。這些突然湧入的人口,並非第一線生

1終戰之初,台灣人口僅600 多萬人,但從 1946 年到 1952 年的 7 年間,台灣共增加了約 200 萬 人,其中僅1949 年到 1950 年的大逃亡就進入了軍民約 100 萬人。

(2)

產線上的人口,因此台灣一時承受極大的經濟壓力。

1948 年和 1949 年人口激增,亦是台灣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

1949 年 6 月台灣的物價指數,已是終戰之初的 7000 多倍。令人難以 忘懷的「四萬元換一元」的新台幣發行,即於此時開始。再者,在短 期間移入台灣的大陸人儼然成為一大族群,國民黨政府的各機關要職 以大陸人為主導,位居要津。工作特權與居住環境的隔離,再加上眷 區眷村等族群隔離政策的施行導致二二八事件,社會族群間的矛盾延 續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漸淡化。

1949 年 12 月 8 日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迄今(2005 年)近五十 六年的期間中,試析為三階段論述之:以 1949 年至 1987 年解除戒嚴 前為「威權統治時期」1987 年解除戒嚴至民國 2000 年 5 月 20 日第一 次政黨輪替前為「民主轉型時期」;以及從 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以 後為「民主鞏固時期」

(一)「威權統治時期」:1949 年至 1987 年解除戒嚴期間

1949 年 5 月 20 日,當時的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的陳誠宣告「台 灣地區全省戒嚴」,隨後為配合戒嚴令的實施,同月的二十四日由立 法院通過<懲治叛亂罪犯條例>,對各種擾亂治安或煽動、罷工等罪犯,

均課以重刑。當時之所以宣告戒嚴,是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軍事行動 遭到一連串的重大挫敗,統治權即將易手,為了避免作為撒退地點的 台灣地區受到戰事的波及,以及維持島上的治安起見,因此認為有必 要實施全省戒嚴。在此戒嚴期間,台灣地區無異長期處於非常時期的 管制狀態,因此對各種民間結社、宗教組織或政黨活動等,都有極大 的約束。

(3)

試析此一「威權統治」時期,台灣政治發展的軌跡,可分為三時 2進行討論:

第一個時期是「政治力」的掛帥,大約可以1947 年所發生的「二 二八」事件算起,到1962 年為止。經歷十五年,一切國家運作都在政 治考慮之下進行。即使是經濟活動,也都是在政治的掌握下嚴密進行,

「社會現實」不但不被認定,而且有被嚴重壓抑的情事。

第二個時期是「經濟力」的當道,可以 1963 年做為分水嶺,在那 一年台灣的工業所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開始高於農業,同時民營企 業的重要性也開始超過國營企業(諸如成長率、所佔生產總額的比重、

以及僱用員工數等)。

第三個時期,是「社會力」的反動,也就是從 1979 年開始的這過 去近十年當中,可稱之為「社會力」開始發揮導航力量的時代。「政經 掛鈎」也在這個時期暴露出嚴重的弊端和後遺症,緊接的便是導致社 會上對「反壟斷、反特權、反投機」的警覺。同時,新生的社會問題─

公開化,新生的「社會力」也逐漸展現在地方性的「自力救濟」抗議 行動,以及若干較有組織的「社會運動」浪潮之中。

同時,新興社會運動的另一普同性格,便是透過這些社會運動所 呈現的社會力,也是指將台灣的新生社會問題,加以公開化和更表面 化的功能。

1971 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環境對我國極為不利。1972 年,

蔣經國受命組閣,開始展開本土化政策,並從1974 年起大力從事「十 大建設」,帶動台灣的經濟起飛。1978 年再推出「十二項建設」,繼續 全面建設台灣。

1978 年 12 月,美國宣佈將於次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台

2 徐正光等合著(1989),《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 22-23。

(4)

灣的情勢更加危急,各種政論性雜誌更加蓬勃。

1979 年 8 月「美麗島」雜誌的創刊,並陸續在各地設立分社,儼 然是個「準政黨」的型態。12 月 10 日「美麗島」雜誌社在高雄舉辦世 界人權紀念日活動,引發群眾與憲警之間的衝突,台灣反對陣營勢力 更加壯大。

1980 年代中期,進入急速轉型的時期;原來的威權政治的政體,

由於來自反對運動、各種社會運動的衝擊。

1981 年以後,台灣社會自然會出現具有一定程度經濟能力和知識 水平的「中產階級」,這種中產階級的特色是「在安定中求發展」,他 們不希望社會動盪,不過卻希冀改革,所以是民主政治的推動力量。

1985 年起,台灣經濟成長再次出現高峰。3

1987 年 7 月宣布解除戒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開放,政府 在回復民主憲政常規,不過,台灣地區的自由化和民主化,卻在解嚴 前夕即已開始,解嚴後則更是快速地進行。

(二)「民主轉型時期」:1987 年解除戒嚴至 2000 年第一次政黨輪替 1988 年政治強人蔣經國逝世,國民黨內派系鬥爭逐漸瓦解和重 組。家長式的統治方式逐漸面臨地方性勢力的挑戰,地方性及資本家 勢力興起挑戰中,中央權力慢慢下放。

就在這種經濟社會背景之下,加上國際形勢的挫折壓力,民間力 量乃應運而起,各種改革、抗爭之聲不絕於耳,形成七十年代沛然莫 之能禦的社會運動。最早的社會運動當推消費者保護運動(1980 年),

接下來則是反核運動、原住民運動、校園民主運動、勞工運動和農民 運動…等等,至 1988 年社會運動更達蓬勃之盛況。社會運動對台灣自

3

(5)

由化、民主化的貢獻,至少有四點:4

1、衝擊威權體制:使其威權逐漸解體,而轉型為民主體制。

2、訴求本身權利:使各種個人的或團體的基本人權或社會權(如環 保、生態權)受到重視及保障。

3、打破集會遊行禁制:人民從此不再害怕上街頭示威抗議,所以爭 取到集會、遊行、示威抗議、請願、陳情甚至施 壓等權利。

4、學習理性的民主素養:在抗爭與談判妥協的過程中,人民學習到 和平抗爭、理性談判和容忍妥協的民主素養。

國民政府來台後,為鞏固統治基礎,持續執政了三、四十年的「動 員戡亂」與「戒嚴」,使台灣的社會與政治活動受到相當限制。但人民 追求民主自由的努力並未中斷,尤其台灣轉型為工業為主的國家後,

「中產階級」興起,對政治現況不滿,要求更多的自由與參政權。

1988 年元月蔣經國總統去世,副總統李登輝繼任;1990 年被選為 第八任總統。他延續蔣經國的民主改革路線,首先在1991 年 5 月宣佈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全面改選國民大會代表;1992 年立法委員全面改選;並通過修改憲法,將監察院改為準司法機關。

至此,長年來被人民詬病的「萬年國會」全面改選。

1992 年 12 月到 1996 年春,台灣的政治菁英分子更能依循民主的 規律解決他們之間的異議,街頭示威的情形相形減少。

1994 年省縣自治法和直轄市自治法通過立法,並於同年舉行第一 屆省、市長選舉。1995 年修訂憲法,通過總統、副總統直接民選辦法,

由人民直接選舉正、副總統;並於次年三月在世界各國矚目與中共政 權文攻武嚇下,舉辦首屆民選總統選舉。

4蕭新煌著(1989 )<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 新興社會運動 》,台北:巨流,頁 21-46。

(6)

然而,到了1996 年末,台灣行政首長對政治的改革似乎有力不從 心的感覺。總統府考慮召開另一次國是會議,以尋求更進一步政治改 革的共識。台灣的政治權力核心,在公民社會與政治黨團的諸多要求 之下,雖然變得十分順從,但是政黨之間仍然對如何施行新政沒有共 識。

解嚴前的台灣由於政治長期受到威權禁錮,社會也都受到政治的 壓迫,導致各界對於國民黨政府種種「反民主」、「反自由」的作為多 所質疑與挑戰,一再發起政治、社會運動。國民黨政府因應反對運動 對於體制正當性的挑戰,紓解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從1987 年 7 月 15 日宣告解除戒嚴。

正如許多政治社會學家指出的,雖然舊政權中的改革派企圖透過 攏絡一些他認為可以整合的勢力進入體制,以維持政治體制的穩定,

然而當威權體制一開始開放,則新的社會運動和獨立團體將如雨後春 筍一般的相繼成立。而由於既有的政治社會制度對這些新團體的要求 無法處理,因此其要求只能在街頭出現和解決,於是形成大眾抗爭的 局面,這正是台灣解嚴之後的社會政治面貌。5

因此,社會運動在解嚴之後成為「風潮」。社會運動的出現,與長 期以來國民黨政府只注重發展戒嚴體制壓制人民的要求,忽視人民的 基本權益有很大的關係。街頭遊行抗議事件在解嚴前就逐漸出現,不 過在解嚴之後,由於政治的壓制的消除,使得社會運動的街頭抗爭成 為台灣政治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台灣地區的反對勢力的崛起,從民國四十年代以來即已出現,例 如四十年代的「自由中國」半月刊,五十年代的文星雜誌和六十年代 的大學雜誌,都具有提倡自由人權、鼓吹民主憲政、監督政府、批判

5

(7)

執政黨的作用。

不過,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反對運動,主要是以外省籍知識精 英為主,而其反對策略則限於言論層次(辦雜誌論政)。六十年代以後,

本省籍政治精英逐漸有人進入反對陣營,且其反對策略已兼及於議會 參加選舉路線。

解嚴之後社會政治層面之反對運動與農民運動的關係愈形密切,

職是之故,試析國民黨時期政治演變與農民運動的關係,整理如下:

1、日本戰敗國情巨變期(1945 年∼1979 年)

(1)1945 年日本戰敗,國府接收台灣。

(2)1947 年 228 事件。

(3)1949 年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全省戒嚴,政治高壓。

(4)1977 年中壢群眾事件。

2、民心思變政治轉型期(1980 年∼1986 年)

(1)1980 年增額中央民代選舉。

(2)1986 年民進黨成立。

3、傳媒林立選風敗壞期(1987 年∼2000 年)

(1)1987 年,解除長達 38 年的戒嚴,1988 年 520 農民運動的興起。

(2)1988 年報禁開放。

(3)1989 年開放有線電視設立。

(4)1991 年終止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5)1992 年國會全面改選。

(6)1994 年省長民選,24 小時新聞台成立。

(7)1996 年總統民選,政治民主化的推動。

(8)1998 年公共電視開播。

1986 年 9 月,台灣第一個真正的反對黨─民主進步黨,終於宣告

(8)

誕生。政府雖一再宣稱在戒嚴時期公開組織政黨是違法的,但蔣經國 仍採取包容政策。此時期民主進步黨雖在野,仍以政黨參與農民運動。

民主進步黨在 1987 年(解嚴後)-2000 年(政黨輪替前),所從事 的台灣農民運動,依其主題、訴求與發展狀況,可歸納並區分為三個 階段。6

第一階段:自 1987 年至 1989 年

就民進黨整體社會運動發展之歷程而言,此階段可視 之為其發展歷程之萌芽期。

第二階段:自 1990 年至 1992 年

此階段則可視作其社會運動發展之茁壯期。

第三階段:自 1993 年至 1994 年應

此階段則可定之為民進黨之社會運動的開拓期。

這種發展歷程與台灣政治情勢的演變以及社會變遷的過程似有一 定的關聯與一致性。以下即將民進黨在 1987 年至 1994 年間主導之社 會運動的名稱、訴求與時間製成表一,並對運動發生的背景與過程作 概要的敘述與分析。

一、民進黨之社會運動的萌芽期:1987 年至 1989 年

1986 年 9 月 28 日民進黨創黨後,首先於 1987 年發起無條件解除 戒嚴及反對制定國安法的「五一九行動」,緊接著於 6 月 12 日再度發 動「抗議國安法」示威活動,其後再接再厲,至1990 年止,一共發動 了九次以「國會全面改選」為訴求的運動,強烈要求「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直選、建立健全體制、促進新陳代謝」,引發朝野劇烈的衝突。

這些運動旨在凸顯特異的歷史背景下,存在已久之社會資源、結 構分布不均衡,政治結構尤其是國會結構的荒謬與不合理,以塑造民

6民進黨社運部工作報告資料(1993)頁 93-104 以及民進黨大事記(1994) 頁 27-32。

(9)

眾對過去與當時之社會的負面觀感,喚起並凝聚民眾的政治自覺。在 執政當局已於前一年年底宣布即將解除戒嚴之際,民進黨九度發起一 連串抗議「戒嚴」和「制定國安法」的示威運動,其「向威權體制挑 戰」的形式象徵意義似乎甚於實質意義。

二、民進黨之社會運動的茁壯期:1990 年至 1992 年

繼「國會全面改選」運動及省市長民選及地方自治法治化改革運 動之後,民進黨的社會運動開始全力朝向達成「國家體制正常化」的 訴求邁進。1990 年 3 月 18 日,民進黨發起「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 民選以及廢除臨時條款」運動,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回應,自動前來 參與此一運動的民眾相當多,學生、佛教單位、原住民、老兵、婦女 界以及中產階級人士均主動參與奧援7,終而醞釀了結合知識界的「野 百合學運」,象徵民進黨在上一階段針對國家政治結構改革的籲求與 努力,已成功有效地獲得了社會大眾更廣泛的認同;尤其是知識界普 遍的共鳴與回響,不僅將這項運動推到一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上,同時 也將反對運動的聲浪與衝擊發揮到極致。

三、民進黨之社會運動的開拓期:1993 年至 1994 年

在逐漸達成國會結構與憲政體制改革,實踐政黨民主政治之際,

原本熱烈尖銳的政治議題,日漸失去群眾的迴響,民進黨的群眾運動 路線也逐漸調整,走向社會福利政策方面。1993 年至 1994 年間,民進 黨針對社會議題共舉辦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主題訴求分別是

「老年年金」(或稱敬老津貼)與「反核四」。

台灣戰後農村經濟發展,故農運一時無發展空間,接著又是二二 八事件及戒嚴,白色恐怖統治時期更無法發展農民運動的可能。不過 1987 年解嚴後的農民運動有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其中較重要的有

7摘錄自中國時報 1990 年 3 月 19 日 3 版。

(10)

1988 年的「五二○」,爭農民權益要求國會全面改選;1988 年的「三一 六」「三二○」「反杜邦」反公害;1997 年的「反東麗在彰化芳苑設廠」

「反核四」;1998 年 2 月,豬農抗議美國通過台灣開放市場,2 月 22 日在彰化,2 月 27 日在高雄。

1978 年至 1986 年民主成長時期,政治發展是一方面開明與另一方 面專制,國民黨政府逐漸容許黨外勢力的運作,雖然臨時條款與戒嚴 令仍實施中,但各項政治參與已有默許之開放,甚至 1986 年成立「民 主進步黨」,為黨外勢力正式進入政黨政治運作之先聲。

1987 年至 1996 年民主起飛時期,政治發展是充滿活力,解嚴廢除 臨時條款,恢復憲政體制、一機關兩階段修憲、第三階段修憲與總統 直接民選,這些政治發展充分掌握社會演變、經濟發展與歷史脈絡。

1997 年至 1996 年民主鞏固時期,政治發展是確立我國修憲後民 主憲政運作的體制,國發會的共識、第四次修憲確立「半總統制」、精 簡政府層級(精省措施)、第六次修憲後確立原住民族發展條款(增修 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第十二項),最後中央政權由民進黨取得,新政 府陳水扁政府 2000 年 5 月 20 日開始執政。

(11)

4-1-1 社會運動的名稱或訴求與時間表(1987 年至 1994 年)

社會運動日期 社 會 運 動 的 名 稱 或 訴 求 1987/5/19 抗議長期戒嚴示威。

1987/6/12 抗議國安法立法院示威活動。

1987/12/25 發動國會全面改選運動,包圍中山堂。

1988/5/20 「五二○」農民赴台北請願事件。

1988/12/25 發動「國會全面改選百萬人簽名誓師大會」。

1989/1/29 推動國會全面改選,老賊下台;抗議國民黨強行通過退職條例。解散萬 年國會,終止臨時條款。

1989/12/25 發動「總統直選、老賊下台」示威抗議活動。

1990/3/18 學生及群眾集結中正紀念堂要求「解散國大,總統直選」。

1991/4/17 號召群眾遊行上陽明山中山樓反對老國代修憲。

1992/4/19 總統直接民選。

1994/5/23 發動「敬老津貼立院靜坐活動」,要求立法院儘速通過「敬老津貼暫行條 例」。

1994/6/26 民進黨中央黨部於北市發動「發放敬老津貼、反對利益輸送」

1994/7/12

核四預算表決,台灣環保聯盟、民進黨中央黨部共同發動「反核四立院 抗爭行動」,動員三千民眾包圍立院施壓。同日,民進黨各地方當針對各 地台電營業處發動反核四抗議行動。

資料來源:羅世宏(1994: 120-123);郭正亮(1998: 274-283);民進黨社運部工作報告(1993: 93-104)

以及民進黨大事記(1994: 27-32)。

第二節 農民運動的組織與抗爭行動

戰後的農民運動,因初期農村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及推行三七五 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的農業政策與措施,農村經濟大大改進 農運極少,尤其二二八事變後的戒嚴,使農民社會運動中斷。因此台 灣戰後到1971 年之間,並無發展農民運動的空間。

1971 年以後,農村因受工業化的負面影響,農村的勞力外流、人 口老化、經濟衰退、缺乏社會性福利措施等現象,更使農村問題惡化,

雖然如此,但政府卻缺少有效政策,尤其1981 年以後,農村環境被破 壞,加上民主意識提高,所以在1986 年,尤其是 1987 年解嚴後,農

(12)

民運動出現蓬勃的發展,這也是戰後,台灣農民運動真正開始的一年。

1986 年剛開始時,是以農民自力救濟行動來推展,而以農民保險、

反對美國火雞肉進口、農運人士參加農業有關會議等的訴求,迫使政 府提前實施農保、暫緩增加美國火雞肉的進口以及邀請農運人士參加 全國農業會議等。

到了 1987 年時,地方性農運迅速發展為全國性的組織,如農民權 益促進會,提升抗議層面,同時也獲得學者、學生以及社運人士的支 持。同年 11 月,除了有地區性的農權會外,全國性農權聯盟組織也有

「農權聯盟」及「農權總會」等團體的出現。

從 1987 年到 1988 年之間,農民運動總共有七次走上街頭,平均 一個多月就有一次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每次均以中央農政政策為抗議 標的,所以具有抗爭的性格,尤其以「五二○」的農民運動更為具體。

試逐一論述台灣戰後主要的農民運動:8 一、「五二○」農民請願運動

1988 年 5 月 20 日所舉行的「五二○」農民示威遊行運動,是以國 民黨中央黨部為抗議目標,是具有抗爭的意義。「五二○」事件造成「二 二八」事變以來,台灣最大的流血衝突事件。此農運的發起和政治力 的支援,是有密切關係。

農民運動興起的原因包括:(一)早期農民受剝削,而心存不滿,

挫折感時日已久,但礙於運動外在條件不足(社會控制緊縮),組織無 法動員有效的資源,農民未見較具規模的運動。(二)1980 年代政治經 濟控制力的鬆動。與社會控制力的減弱,促成農民運動在此時此刻爆 發。

然而,整體而言,農民運動是斷斷續續的,在這之後農民運動即

8 范珍輝著(1998),《社會運動》,台北:空中大學,頁 114-115。

(13)

頓時消失。直至1998 年 2 月,政府與美國諮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期間,

因傳出「棄豬保米」的談判底線,才再次出現大規模的農民抗議事件,

詳見表4-2-1、表 4-2-2、表 4-2-3。

4-2-1 1980 年代早期地方性零星農民爭議事件

時間 事件 領導團體或領導

人(身分)

介入團體或介入 (身分)

參與人數

1983.6.2 南投水里鄉玉峰村柑農向鄉農會 及農林廳抗議未通隻其參與病蟲 害及栽培講習

黃朝聰(柑農) 20 餘人

1983.6.22 台中區漁會漁民向漁會抗議未通 知其參加72 年度獎勵建造漁船 及新式網具補助經費

80 多人

1983.8.5 高雄大樹鄉姑婆寮及溪埔地區農 民代表至縣府陳情反對該地區進 行農地重劃

林連忠(縣議員) 謝登文(代表會 主席)

郭明(縣議員)

80 餘人

1985.2.6 中縣沿海地區漁民陳情縣政府抗 議北中區魚會刪除其會員資格

劉銓忠(縣議員) 100 餘人

1985.7.12 南投縣竹山鎮農民因稻穀品種退 化陳情縣政府要求協助解決困境

30 餘人

1985.7.16 彰化縣線西養鴨戶不滿鴨蛋中間 商剝削,停止供貨買賣

20 餘人

1986.4.29 雲林台西海埔地蚵民至縣府陳 情,盼降低海埔地標售地價

300 多人

1987.3.6 花農代表陳情立院要求花卉直銷 400 人

1987.4.16 新竹香山漁民向市府陳情早日興 建港澳

鞏進興(漁民代表)

1987.7.14 宜蘭頭城漁會陳情立院 農委會 及漁業局促建大溪新漁港

頭城漁會 陳金章(漁民代表) 陳添福(漁民代表)

60 餘人

1986.4.29 雲林台西海埔地蚵民至縣府陳 情,盼降低海埔地標售地價

300 多人

1987.3.6 花農代表陳情立院要求花卉直銷 400 人

1987.4.16 新竹香山漁民向市府陳情早日興 建港澳

鞏進興(漁民代表)

(14)

續 表 4-2-1 1980 年代早期地方性零星農民爭議事件

資料來源:1.廖美(1992),《台灣農民運動的興盛與衰落-對 20 年代與 80 年代的觀察》,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聯合報、中國時報簡報資料。

時間 事件 領導團體或領導人

(身分)

介入團體或介 入(身分)

參與人數

1987.7.14 宜蘭頭城漁會陳情立院 農委會及漁 業局促建大溪新漁港

頭城漁會

陳金章(漁民代表) 陳添福(漁民代表)

60 餘人

1987.7.17 嘉義水上農鄉農民要求鄉公所發放 稻田轉作貼補稻

100 餘人

1987.8.5 台東養豬戶陳情縣府抗議肉商公會 抑抵豬價

1987.8.6 高縣旗山養豬戶抗議承銷大戶打壓 豬價,因而集體拒賣豬隻

1987.8.14 南投鹿谷鄉茶葉生產合作社抗議天 仁茗茶支廣告傷害茶農

茶葉生產會社 邱江波(主席) 陳啟吉(省議員)

吳哲朗(國代) 邱政義(鄉長)

100 餘人

1987..8.24 台南新營區農民陳情縣府收購其種 於行水區中的雜糧

30 餘人

1987.9.2 彰化大埔山區農民陳情市政府抗議 包商進行工程時破壞其稻田

張水火(居民代表) 10 餘人

1987.10.24 台南麻豆學甲鴨業者陳情縣府要求 協助解決鴨肉暴跌的問題

謝銀行(全省養鴨協 會理事長)

70 多人

1987.11.13 中縣后里鄉墎南合作農場向縣府陳 情協助該場直接向台肥購置肥料

10 餘人

1987.11.16 中縣東勢 石岡 石平三農事理事陳 情立院要求有關單位修正進口水果 政策,禁止進口或限量進口

東勢農會 石岡農會 石平農會

吳耀寬(縣議 員)

1987.11.17 台東縣東河鄉新東紅糖區蔗農陳情 議會促請縣府協調台糖公司收購價

20 餘人

(15)

4-2-2 1980 年代雲林地區農民拒繳水租運動

時間 事件 領導團體或領導人 介入團體或介入者 參與人數

1987.5.16 民進黨率領水利會員 抗議雲林地院強制執 行水租繳納

林國華(DPP 黨員) 張豐吉(DPP 黨員) 林文平(DPP 黨員) 李江海(DPP 黨員)

民進黨雲林黨部 300

1987.7.3 雲林縣農民陳情省府 拒繳水租

1987.7.6 雲林縣農民抗議雲林 水利會收費及規劃水 陸不理想

李國華 張豐吉

100 餘人

1987.8.26 雲林農田水會移送 96 件拒繳案請法院強制 執行

1987.12.07 林國華率農民至雲林 水利會抗議會長陳新 登施政不善

林國華 鄭南榕(自由時報社

長)

400

1988.2.1 雲林農民向雲林地院 呈遞”刑事自訴狀”控 告會長陳新登瀆職

嘉雲人權會 林國華(執行長)

50

1988.2.3 民進黨雲林縣黨部表 示反對嘉雲人權會發 起的拒繳水租事件

雲林黨部

1988.2.4 嘉雲人權會連署聲明 抗議張豐吉對水租事 件的發言

許能通(會長) 林清聞(副會長) 林國華(執行長)

3

1988.2.4 中國愛國聯盟請農民 不要受人利用並促請 民進黨人士自我檢討 1988.2.8 拒繳水租事件雲林地

院開庭審理

1988.2.24 雲林地院院長出面召 開協調會,水利會會長 陳新登承諾暫緩強制 執行(並決定重新勘查 灌溉用水)

資料來源:同表4-2-1

(16)

表 4-2-3 果農抗議運動一覽表

資料來源:同表4-2-1。

時間 事件緣由 領導農權團體與領導人 抗議對象 參與人數

1987.12.8 「一二0 八」事件 抗議政府開放水果進口

苗栗台中彰化集南部地區 果農

1 立院陳請 2 行政院

1000 餘人

1987.12.14 限制水果進口 要求成立農業部

1.台中山城梨山彰化等農 民權益促進會果農代表 2.東勢、石岡、新社和平農

立法院 45 人

1988.1.1 1988.1.3

「賤賣果農在台北」

抗議政府的產銷政策 及開放水果進口

1 山城農權會 2 南方雜誌 3 學運團體

1 國貿局 2 農委會 3 農產品中間

70 人

1988.1.9 1988.1.11

「賤賣果農在高雄」

賤賣水果,

舉辦說明會

1 山城農權會 2 高雄市工聯會 3 後勁反五輕工作室 4 高醫及其他學校學生 5 後勁反五輕自救會

1 國貿局 2 農委會 3 農產品中奸

說明會到 場數千人

1988.3.16 「三一六」事件

反對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

1 山城南投新竹等各地農 權會

2 工黨 3 夏朝聯誼會 4 南方雜誌 5 綠色和平工作室 6 環保聯盟 7 進步婦盟

8 後勁反五輕自救會 9 蘭嶼青年聯誼會 10 綠十字工作室 11 人間雜誌社 12 學生工作隊

1 在台協會 2 國貿局 3 中央黨部

4000~

5000 人

(17)

農民運動消失的原因,除了外部社會控制力量再度緊縮,與加大、

內部農運組織的分裂,以及領導者的入獄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來自 於農民的「無力感」,因為此次的農民運動,對於政策產出的影響力不 大。我們從農民運動的情形,以及農民的訴求來看農民利益之所在,

之後,再從農民訴求,與政策產出的關連性,來檢視農民的權力。「五 二0」五千名農民參與街頭示威,提出七項要求:

1.提前實施農民健康保險;

2.免除肥料加值稅,肥料自由買賣;

3.提高稻米保證價格;

4.廢止農會總幹事遴選制;

5.廢止水利會長遴選制;

6.開放農地自由買賣;

7.成立農業部。

二、爭水權反公害的農民運動

雖然從「五二○」以後的農運,其所反映的都是農民所得過低與農 政策的不合理,但由於為取得其他有關社會團體之支持,農運常與環 保或政治運動結合,如1989 年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區的給排水系統遭 到嚴重的水質污染,引起農民不滿。有些農民加入高雄後勁溪流流域 的八個反公害團體抗爭行動,於是年 8 月 23 日北上陳請抗議。同一時 間,原反五輕自救會主力人物劉永玲、蔡朝鵬、李永森等人,在改組 後的「後勁溪清流會」旗幟下,率領環保學生暑期工作隊100 多人北 上陳請。內容是針對後勁溪流域的台塑、加工區及中油高雄廠帶來污 水、地層下陷、土壤污染而進行的抗爭行動。9

三、「一○二五」農民抗議遊行

9摘錄自中國時報,1989 年 8 月 24 日 7 版。

(18)

1988 年 10 月 25 日起,台灣省的農民健康保險開始全面試辦,就 在同一天,台灣農權總會在台北發起了為數近二千人的「紀念台灣光 復節提高農民權益」的抗議遊行,訴求主題則有兩大項,一是「爭取 農民權益」,抗議政府長期以來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經濟政策。二是

「為五二○事件『受害者』請命」,籲請司法單位「更審」。

自「五二○事件」以來,再一次農民上街頭的舉動,一方面延續五 二○遊行的農政改革訴求,再次向政府發出求援和抗議的農民聲音,這 是相當明顯的主題;而另一方面則因為「五二○事件」涉及暴力部分的 一審判決,無法讓農權總會信服,遂欲以此為另一主題,表達他們的 不滿,這也是可了解的動機和目的。10

四、反杜邦的農民運動

1986 年,彰化縣鹿港鎮等農民,擔心杜邦設廠後有公害的發生,

而極力反對杜邦設廠。直到 1994 年,政府決定取消杜邦在台設廠為止,

長期的抗爭的環保運動,除地方菁英、在野黨人士、學生等等的國民 參與外,最大的成員就是農運的農民。

五、聲援「解散國大」的農民運動

1990 年 3 月 18 日,來自全省各地的學生、教授、環保、農運、婦 女聯盟等的各社會團體及民進黨群眾二萬多人,聚集在中正紀念堂共 同聲討國民大會,並辱罵「老賊」,群情激憤,鋸斷旗桿、焚燒國旗。

尤其負責人林秋滿率領的婦女聯盟成員與群眾聲討資深國代,並前往 總統官邸而遭憲警強力阻擋,爆發流血衝突,多人受傷流血。迫使李 總統登輝先生緊急召集高層會議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答應召開國事會 議,並制度改革時間表。

六、反東麗在彰化 芳苑設廠的農民運動

10

(19)

1997 年 2 月 4 日,彰化縣芳苑鄉反東麗設廠的民眾一千多人(多 數為農民)前往彰化縣政府表達反對立場,而與警方發生嚴重衝突,

雞蛋、警棍、石頭、酒瓶齊飛,警民15 人受傷,帶隊抗議的國代林重 謨等四人遭逮捕。11

七、抗議「台地放領政策不公」的農民運動

1997 年 5 月 20 日,台中縣五百多名農民不滿公地放領政策,無法 承購耕地,而串聯並集體至台中縣政府及縣議會陳情,並獲台灣農權 會會長林國華的聲援,在縣議會前爆發警民衝突造成多人受傷。後因 縣議長林敏霖同意組專案小組協助,方結束這場抗爭活動。

八、反核團體醞釀農民運動

1997 年 9 月 17 日,抗議中油氣爆及要求中油遷廠事件,10 月 26 日一項以「反核四,為下一代而走」的反核大遊行活動,下午上千名 反核支持者參與下順利舉行,整個遊行過程尚稱平和,遊行活動下午 五點半左右結束。由國內近六十個環保相關團體所發起的「1026 全民 反核總動員」反核遊行,下午二點在台北市政府廣場集合,來自貢寮 核四廠地區的居民並動員十輛遊覽車北上參與,其中貢寮當地一尊媽 祖神像也被「請」到台北參與遊行活動。遊行活動總指揮楊文衡說,

此次遊行目的,就是要「擋下核四的興建計劃」。12

高成炎是一位資訊專家,早年是海外異議份子之一,在政府解嚴 後才獲准回國,並在台大資訊系擔任教授,並積極投入反核運動,擔 任台灣環保聯盟會長一職。

在擔任台灣環保聯盟會長時,高成炎積極推動核四罷免案而名譟 一時,並且成為台灣社會運動重要領袖之一。不過也因為舉辦多次集 會遊行活動,而違反集會遊行法遭到起訴,判刑。

11摘錄自自由時報 1997 年 2 月 5 日 6 版。

12摘錄自中國時報 1997 年 10 月 27 日 4 版。

(20)

1995 年國代選舉,高成炎集合了環保團體部份人士,共同創立了 綠黨,並且推出了候選人,獲得近二個百分點的支持率,綠黨也當選 一席國代。高成炎表示,貢寮是核四預定廠址,當地居民反核四居多,

因此他的政見將強調反核四,而國民黨現任鄉長趙國棟,因為本身背 負國民黨包袱,反核四或者其他施政根本施展不開,無法滿足貢寮居 民的需求與期望,因此他有相當把握打贏這一場選戰。13

九、高雄中油大林廠農民運動

高雄市小港區沿海十一里約五百餘民眾,1997 年 12 月 24 日上午 再度聚集中油大林廠大門口,抗議大林廠氣爆事件危及居民生命財產 安全,及廠方的回饋訴求答覆未能獲得民眾滿意。居民將混凝土傾倒 在大門口以示「封廠」,搭起帳篷展開長期抗爭,且預定29 日北上經 濟部抗爭。

當日上午九時許,小港區紅毛港、大林蒲、鳳鼻頭等沿海社區十 一里的里長及里民約五百餘民眾,在鳳森里長陳清水召集下,聚集於 大林廠大門口。抗爭人數較一周前的第一波二百餘人抗議場面,規模 擴大。

民眾針對大林廠於 13 日發生瓦斯冷凍儲槽氣爆造成工人三死一傷 事故,認為大林廠工安事故不斷,威脅居家安全,因而於一周前的抗 議行動中,提出六項訴求,並限期中油於 25 日答覆。中油雖已提出書 面答覆,但未獲民眾滿意,因而再展開 24 日的抗議行動。14

十、豬農不滿 WTO 雙邊談判農民運動

近五千名豬農 1998 年 2 月 11 日起上街頭,抗議美國在 WTO 雙邊 談判中要求我方大幅調降豬肉關稅。部分豬農不滿美國在台協會接見 代表的態度,憤擲豬糞及雞蛋,警方二度舉牌警告,引發豬農群情激

13摘錄自中國時報 1997 年 10 月 27 日 7 版。

14

(21)

憤和現場數百名鎮暴警力發生言語衝突。抗爭隊伍隨後分裂兩派,分 別前往經濟部及農委會陳情,養豬團體揚言,如果政府不能在談判中 固守底線,將會發動更大規模的遊行帶豬仔包圍總統府。

為避免美方在 WTO 農業議題中對我方作出不合理要求。來自全省 各地養豬團體及豬農近五千人,從十日晚間九時就陸續包乘遊覽車北 上,並於十一日清晨五時起在台北 大安森林公園集結。豬農們有的頭 綁「抗議」黃帶,有的高舉「以具體行動反制無理強權談判」、「反對 使用美國飼料穀物原料」、以及「畜牧業劊子手」等白布條。部分團體 並高喊口號,同時要求主辦單位提高訴求層次「不要被搓掉」。

由於人數眾多,為避免引發衝突,主辦單位原本希望採取車隊遊 行方式進行抗爭,經濟部次長尹啟銘也到場要求與豬農溝通。不過話 還沒講完,群情激動的豬農代表就決定整隊以遊行方式直赴AIT 抗 議,警方獲悉後立即派出數百鎮暴警察團團圍住AIT,引起豬農一陣 噓聲。15

十一、台中縣農民反德商拜耳租地案

拜耳台中港設廠案捲土重來後,台中港區四鄉鎮,支持與反對的 兩路人馬即積極展開運作,獲蟬聯的梧棲鎮長尤碧玲,以民意為後盾 及選票壓力,動員行政系統及樁腳,兵分兩路馬不停蹄,日夜發動連 署,經過彙整結果,計連署人數約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七人,漏夜動員 裝訂成冊送交省議會。

梧棲鎮公所動員十五部車,上千人一起前往省議會抗議,清水、

沙鹿及龍井鄉等,將分別由各鄉鎮自行前往,清水鎮將出動三部車趕 往聲援,縣議員楊秋雲、蔡嘉藤等人和民眾「作夥」反拜耳,以民意 為後盾,督促省議會就拜耳租地案,在未獲多數居民同意前,對該案

15摘錄自中國時報 1998 年 2 月 12 日 7 版。

(22)

設廠暫緩審議。

支持拜耳台中港投資案的「台中港區經貿發展協會」,為整體國家 利益及港區未來發展考量,發動連署支持拜耳設廠,共有一萬五千多 位民眾簽名連署支持拜耳,該會幹部將這份連署書,送交省議會專案 小組,表達另一種聲音,作為省議會在審查拜耳案的一份參考依據。

會長蔡啟明說,這份連署書的重要意義,是支持拜耳民眾,敢勇 於站出來表達意見,尤其該協會成立未久,即獲得民眾群起響應,可 見民眾不再為反對而反對,並已了解拜耳的確是高科技產業,該會送 交連署書到省議會,絕對不是要與反拜耳人士互別苗頭,不會大張旗 鼓,僅是前往表達支持的具體行動。16

520 這一時期農民運動的發生,由於外來支持者與草根行動者的 互動,使零細化的農民自立救濟事件,形構為組織化,具連續性、主 動性的農民運動,而行動劇碼的變化,內涵的豐富化,由集體陳情、

請願→旅行動員+遊行示威→集體暴力,是這時期農民大眾抗爭風潮 中最醒目的現象,在 520 事件時也進一步引發類似都市游擊戰的暴動。

於興盛時期,農民團體從長期處於被支配與脫政治化之情境(作為台 灣社會中最保守的部門之一),於短時間再政治化轉變為激進的行動 者,17足見解嚴後的台灣,各地區的農民抗議事件有日漸加多、激烈的 現象。

農民運動自從 520 事件後,無論規模或參與人數均減少許多,且 不再出現有類似全國性的抗爭行動,活動也僅限於地區性的請願、示 18。農運的領導者在520 後相繼入獄,加上農民自身的保守性格,

更增加了大規模動員農民參與集體抗議風潮的困難,也是促成農運的

16摘錄自中國時報1998 年 2 月 16 日 3 版。

17 吳旻倉(1991),《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與發展(1945-1990)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頁51-57。

18

(23)

聲勢遠較前半年遜色的重要原因。

台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 1960 年末期已顯現出來。農民不 滿,受剝奪的狀況持續的惡化,國家政策的措施無法挽回農業相對於 工商業等其他部門的不力情勢,而農民的陳情事件,也由零細化、地 區化,發展成全國性的運動風潮。期間農民權益促進會的成立、社運 團體及部分有農民背景的政治人物的介入並領導,佔相當關鍵的因 素。外部環境改變之際,縱使不滿、剝奪的情況仍存在,但集體行動 的產生卻發生了問題,政府的強力打壓,加上社會控制的在緊縮,使 得農民運動經過幾年努力累積的資源,在「520 事件」被消耗殆盡19 誠如黃俊傑在「論農民運動的現在與未來」一文中所說,當前農民運 動已達到其臨界點,農運必須在這個臨界點往上提升,才能真正落實 所訴求的目標。現階段農民運動團體必須把握問題的特質,從政治經 濟學的立場,提出一套解決方案。

第三節 農民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這段時期農民運動的代表人物以林國華最具代表性,他是1988 年 520 農民運動的總指揮,1993 年 520 農民運動總指揮,曾任三、四屆 立法委員,是台灣農權總會會長20。其他經歷如下:服務台灣省政府、

錦裕紡織公司廠長、古坑鄉農會常務監事、第一屆民進黨中央執行委 員、台獨聯盟中央委員等。以下就當時之報章媒體及相關文件加以剖 析,再以訪談,深入了解進一步的資訊。

一、林國華與520 農民運動之文件分析:

1988 年 5 月 20 日,台灣全省的農民聚集在台北街頭,準備前往中 正紀念堂集合,由於人數眾多,集合時間整整花了一個上午,一直到

19 同註 18(頁 90-91)。

20 台灣農民權益促進總會,主要係以提高農產品價格、積極照顧農民權益、提高農產品的救助基 金及魚糧收購、增加農業災害及各項補助金,並在各縣市成立農權會,以發揮實質效益。

(24)

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才正式整隊出發,一路上,農民拿著旗子,領導 的民眾拿著麥克風說著這次遊行的訴求,他們要求政府實施農民保 險、成立農業部門,以及政黨退出農業社會和水利會等等。

在當時,台灣才剛解嚴不久,這樣的集會遊行給了執政者極大的 威脅感,保守的社會氛圍,仍然將這些遊行的目的都視為社會秩序的 破壞者,因此,政府當局動用了鎮暴警察,在那一刻,原本訴求和平 的遊行,突然演變成暴力事件。經過一整天激烈的衝突,集會遊行的 群眾仍舊聚集在台北街頭,儘管鎮暴警察不斷用水柱驅散人群,但他 們仍然不願意離開,他們堅定的站在原地,合唱了「農村曲」,道盡了 農民的辛苦。一直到夜晚,聲援的群眾不斷湧入,這群人當中有學生 也有路過的民眾,他們後來都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農民的血淚,

換來了勝利的果實,當天的訴求,最後也都被立法通過了。52O 事件 可說是農民運動的重要里程碑。(表4-3-1)

表 4-3-1 五二 O 農民事件發展過程表

時間 內 容 5 月 20 日

AM10:00

來自台東縣、嘉義縣、苗栗縣、南投縣、高雄縣等二千餘名農民集合在孫文紀念館,

保一隊員及警校學生之鎮曓部隊800 人,亦嚴陣以待。

AM11:30 領隊林國華帶領千餘農民抵達現場,但農機於雲林當地被警察攔阻,而遊覽車也 在內湖交流道附近被阻攔,因此主辦之雲林農權會仍有許多人未到。申請路線被更改。

AM11:35 林國華請已到達之民眾,先休息填飽肚子,準備 12:00 出發。

林國華與王化榛協調,准照原申請路線遊行。因一部宣傳車沒有領隊,林國華任命蕭 裕珍為第一副總指揮。等候雲林農權會人員抵達,比原出發時間晚了45 分鐘。

PM12:45 3000 餘農民從孫文紀念館靠仁愛路之門口出發,開始遊行,前導為農家婦女。

路線:仁愛路Æ敦化南北路Æ南京東路Æ林森北路口。沿途由總指揮林國華、副總指 揮蕭裕珍輪流向台北市民做訴求,並籲台北市民加入遊行隊伍。

PM02:04 在南京東路、林森北路口時,隊伍突破第一道警員之封鎖線,是警民第一次衝突。

PM02:10 路線:南京東路Æ中山北路Æ復興橋Æ中山南路立法院。

PM02:20 青島東路有兩輛噴水車、兩輛補水車。國民黨中央黨部一輛噴水車、兩輛消防車、拒 馬、蛇籠網、鎮暴警力……

PM02:25 農民要求進入立法院內上廁所,被警方拒絕,雙方口角,引起民眾不滿,開始向門內 推擠,並有人以汽水空罐攻擊警察。

PM02:30 警方鎮暴部隊從立法院正門衝出,與民打成一片,其中有 3 名群眾(2 農民、1 民眾)

被抓入立法院內,群眾情緒更為高張、紛大喊「警察打人」,並要求放人。

(25)

續 表 4-3-1 五二 O 農民事件發展過程表-1

時間 內 容

PM2:40 雙方衝突再起,林國華要求 5 分鐘內放人,沒有結果。林國華頭部遭齊眉棒及石磚塊 擊中,血流如柱,送台大醫院急救。

PM03:00 警民繼續衝突。

立法院橫扁被一憤怒的農民摘下,該橫匾被貼上「農亡國亡,農政千古」標語。

混亂中,一名治安人員蕭國平在現場冒充民眾日報記者蒐證,被發現後遭圍毆,並被 帶到宣傳車上示眾,以「人質交換人質」為談判籌碼。

中央社記者黃朝順也被人當成治安人員,毆打並示眾。

PM03:04 警方以噴水車由立法院內向外噴水,企圖驅散群眾。

PM03:40 立法委員朱高正到現場安撫群眾,並進入立法院與台北市警察局局長廖兆祥交涉放 人,但並沒有具體結果。

PM03:50 總指揮林國華急救後負傷返回現場,警方發射強力水柱衝擊他。

林國華與邱連輝、許國泰進入立法院、交涉放人事宜。

鎮暴部隊及鎮暴車出現在青島東路,並向中山南路推進,準備強制驅散群眾,此時,

抗議隊伍之三部宣傳車立刻開到路口,與警方形成對峙局面。

中央社記者黃朝順經證實身分後,被群眾放回。

PM04:20 警方仍不放人,群眾轉往國民黨中央黨部抗議。隊伍於常德街口被拒馬、蛇籠網擋住。

PM04:35 警方出示第一次警告牌,要求群眾解散。

PM04:45 拒馬後方之警察再度以石塊攻擊群眾。

台南農權會舉起第一面警告牌「行為已違反憲法及軍警人員中立原則。」

PM05:00 立法院鎮暴部隊在青島東路鎮暴車,連續逮捕 9 名民眾。

濟南路被封鎖。

PM05:30 隊伍由徐州路開始遊行,路線:徐州路Æ林森南北路Æ忠孝東路Æ警政署。

在警政署前抗議。

PM5:57 群眾拆下警政署及警務處招牌。

PM6:20 隊伍聚集行政院門口,與警方鎮暴部隊再次衝突,多人遭齊眉棍擊中,血流如柱。

傷者拾起木棍、石頭反擊之,雙方對立。

隊伍轉往城中分局抗議。

PM6:50 林國華與分局二組長協調放人,沒有結果。

蕭裕珍接主要指揮責任(在公園路)。

群眾要求城中分局放人。

PM7:00 城中分局便衣人員放火燒自己的機車。

PM7:10 謝長廷進城中分局交涉放人,沒有結果。

PM7:20 警方以兩部水車及鎮暴部隊「驅散」民眾,天成飯店附近民眾及欲搭車南下之旅客,

紛紛遭池魚之殃。

PM7:30 宣傳車上人員遭重擊、噴水、拳打、並被捕送入城中分局。蕭裕珍、林國華等被捕。

20 多名開南學生路過被打後,加入行列。

PM7:40 一名過天橋之路人,被警察打中腦門,血流滿面。在餐店進食之一名孕婦被打昏。

忠孝西路兩旁商店提早打烊。

PM8:10 第一顆汽油彈投向鎮暴部隊。

(26)

續 表 4-3-1 五二 O 農民事件發展過程表-2 時間

PM8:12 PM8:15 PM8:20 PM9:00

內 容

國大代表洪奇昌出面試圖溝通未果。

第二顆汽油彈投向鎮暴部隊。

洪奇昌安撫群眾在鎮暴部隊前和平靜坐,請求警方不要再施暴。

現場由副指揮陳錦松負責。

顏錦福、謝長廷陪同李江海向警方交涉放人,但李江海反而被逮捕。

PM10:1530 多名大學生陸續上台演講,要求警民雙方和平。學生靜坐於警民之間。

PM11:10 台權會會長李勝雄律師,到城中分局查詢被捕者情形,卻被四名便衣毆打,致李律師 伏倒在地,背部瘀血,左小腳趾骨烈。

PM12:00 學生繼續演講,並向警方喊話。

5 月 21 日 AM0:10

民眾在鐵路局新建大樓被捕。

AM00:50 一部車號 107-0869 的自用小客車衝向鎮暴部隊、車輛被擊毀、駕駛門劍秋被捕。

AM01:20 群眾靜坐並呼口號「和平!和平!」於忠孝西路希爾頓飯店前。

學生向警方要求:

一、立即釋放被捕民眾;二、警方鎮暴部隊先撤退,否則將堅持靜坐。

AM01:30 台北市警察局長廖兆祥向現場民眾下令五分鐘內離去,否則將強力驅散。

AM01:35 軍方隊伍歩向學生,以高壓暴力攻擊靜坐者,林宗耀(林濁水)奮力掩護學生,在棍 棒拳腳中,學生及林宗耀被捕。警方再度採鎮暴行動,並噴水驅散天橋上群眾、群眾 四處奔逃,近一千名群眾則集中在台北火車站前。

AM1:45 張俊雄、王聰松、洪奇昌、謝長廷等到城中分局協調。

AM2:54 行動詭異男子將車號 112-3567 警方偵防車翻覆後縱火焚毀。5 分鐘後撲滅。

AM3:00 鎮暴驅散範圍擴大至重慶南路與延平北路平交道附近。朱高正及其兄朱高輝在城中分 局被圍毆,致昏倒,送國泰醫院急救。

AM4:10 榮電公司工程車被拖到鐵軌上焚燒,致火車無法行駛。新生報運報車被破壞。

AM4:20 軍警沿忠孝西路朝台北郵局、忠孝大橋、延平北路分三路鎮暴,並大肆逮捕民眾。

AM4:40 鎮暴部隊深入群眾聚集的福星國小、重慶南路、開封街及附近道路。

AM5:10 情勢已緩,部分車輛進入市區。基隆市支援警力到達。

AM6:20 城中分局前、警力陸續撤回。

AM7:00 警方最後一次遠至洛陽街、中華路口鎮暴,群眾陸續散去。

資料來源:台灣人權促進會,1998/06/01,<台灣人權>第 4 期.頁 26-29。

林國華畢業於台大土木系,出生於貧困的農業縣分—雲林縣,對 於農民沒有受到國家應有的照顧感同身受。1988 年的 520 農民運動,

林國華擔任總指揮,也因此,他坐了兩年又六個月的黑牢,但他從不 後悔自己流血犧牲為農民換來應有的權益和福利。當時參與的農民和

(27)

林國華等人都因為遊行被判有罪,時空轉換,整個台灣社會的背景也 和過去大不相同了,今天我們要跟著林國華的聲音一起回到過去,體 驗當時台灣農民是如何才能換得今日的成果。

520 農民運動幾乎已經形成台灣農運的圖騰,而當年擔任總指揮的 林國華也儼然成為「520」的精神化身,對於因為抗爭而進了黑牢的這 一段過去,他也有特殊的體驗。林國華有著內斂堅強的特質,如同典 型農民的素描,在農民運動走向沈潛階段的今天,曾任立委的林國華,

仍然關注農民的各項權益,走過激情抗爭的年代,今天我們跟著理性 的林國華一起面對農運未來的發展。21

由於熱中政治,林國華積極介入農權會。1988 年 5 月 20 日,率 領「雲林縣農民權益促進會」成員,釀成流血衝突事件的林國華,曾 任民進黨中央評議委員,多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其過去一向熱中於 政治反對運動。

據了解,林國華之所以能夠躋身民進黨中評委,乃是民進黨中的

「新潮流」系統所支持,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其在雲林縣的政治反對 活動中,與朱高正、張豐吉、李文平等系統成對立之勢,並經常彼此 較勁。

雲林地區的政治氣氛一向比較特別,而介入農權會活動的一些積 極分子,身分背景相當複雜,加上派系間的恩怨,以及林國華的特定 政治背景,也使得民進黨中央一些領袖人士不願介入此次活動。民進 黨籍立法委員中,除了邱連輝、許國泰在衝突爆發後,在農權會一些 人士的要求下才出面參與協調工作外,其餘的民進黨立委都不願惹上 這個是非。

林國華對於520 事件這次遊行,發生這樣的結果覺得很難過。他

21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民主真情對話,引自 http://www.cbs.org.tw/ND/democracy/p9.htm

(28)

也不願意發生這樣的情形,對這樣的結果,他願意負起完全責任。這 次申請到中央黨部遊行,主要的訴求有農民保險、減輕農民肥料負擔、

增加稻米收購數量和價格、開放農地自由使用等,但是在隊伍走到中 央黨部前就被警方擋住了,造成群眾情緒激動,如果讓我們完成遊行 抗議,應當不至於造成衝突。22

二、訪談本時期農民運動代表人物林國華先生之內容分析:

這段時期最具時代意義的農民運動就是 1988 年發生的 520 事件,

林國華先生認為 520 整個事件中最深刻難忘的事情,有下列四項:

1.截至目前為止 520 真相沒有真正大白

當時屬於威權體制時期,開會不敢太公開,520 由林國華個人擬定 方法,開會只是形式。

遊行人員接近一萬人的數據較為可靠,因為有龍山寺的老人、街 上遊民、台北大橋代賑的工人,以及台北縣附近農民的子弟共同參與。

2.影響農民權益和生計才是 520 農民運動的主要因素

他分析發動 520 運動有二個較長遠的因素,一是水租太高,二是 未保障農民收益。以及當時兩個很重要的因素,第一個是,開放火雞 肉進口,雞賣不出去,再加上香吉士開放進口,使台灣的柳丁農賣不 出去,整體而言,影響農民權益和生計,是引發 520 農民運動的主要 因素。

3.威權體制下先鎮壓才引起暴動

當時仍在威權體制下,軍警採取鎮壓措施,民意代表知內情而先 行離開,沒有人願意前去溝通,致使發生暴動的事情。

4.利用機會把事情擴大,突顯問題的嚴重性

參與者利用機會,將事情擴大,唯有機會擴大,才會突顯問題的

22

數據

表 4-2-2 1980 年代雲林地區農民拒繳水租運動  時間  事件  領導團體或領導人  介入團體或介入者  參與人數  1987.5.16  民進黨率領水利會員 抗議雲林地院強制執 行水租繳納  林國華(DPP 黨員) 張豐吉(DPP 黨員) 林文平(DPP 黨員)  李江海(DPP 黨員)  民進黨雲林黨部  300  1987.7.3  雲林縣農民陳情省府 拒繳水租  1987.7.6  雲林縣農民抗議雲林 水利會收費及規劃水 陸不理想  李國華 張豐吉  100 餘人  1987.8.26  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大地上流浪的過程中,他教會農民們釀酒,因此成為酒

中央主管機關依規定辦理前項第一次查核後,第二

2011 年,美國民眾 發起「占領華爾街 運動」,抗議「富

4.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之種苗 業登記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規定 之農民或農民團體證明文件、具備蘭花產 業經營事實之事業單位證明、具備食用蕈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勞動部自民國 92 年起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下稱本計畫),以民間

( )如圖為自民國 79 年到 88 年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用紙量(kg)折線圖,請問哪一年間,每

1970 年代末期至 1995 年:許多農業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研發以迄 1995 年第 一個產品上市。Monsanto 為此時期最早的投資者,且為第一個將農業生技產 品上市的公司,其他如 Syngenta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