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見,國際教育的諸多可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看見,國際教育的諸多可能"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採訪整理/張毓軒

(《明道文藝》編輯)

◎ 圖/張善禮教授 提供

看見,國際教育的諸多可能

——張善禮教授分享中小學國際教育現況及其願景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緒論提 到:「在一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任何一 個角落的變動都可能影響我們周遭的生 活。」當世界的連動變化動輒出現蝴蝶 效應的現代,我們該如何拓展小我及群 體的國際視野,又該如何經由教育,引 領年輕學子迎向今天和未來世界?

因著這樣的提問,我們訪問到輔仁 大學德文系張善禮教授。張教授曾留學 德國海德堡大學專研日耳曼語言學暨文 學研究,返國後投身教職,近年獲聘擔 任教育部高中第二外語教育學科中心主 任,亦擔任《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製作及全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研習指導教 授,對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不遺餘力,

常奔波於臺灣縣市及各中小學校園宣講

「國際教育政策與行動」、「學校本位 的國際教育規劃」以及如何連結課程,

協助建構完整且紮實的國際教育網絡,

協助各校學生樂於接觸各式海內外文化 交流,建立自信,將個人和社會的生存 與發展空間推展至國際社會。  

全球化時代來臨

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國際教育應

明道文藝 451

20

(2)

有之場域及文化視角為何?

對此,張教授說:「第二次全球化 時代已經到來,且是快速發展又不可逆 轉的趨勢,它涵蓋了每個國家所有社會 領域以及人民的私生活、職業生活、社 會生活等各面向,個人的一生甚至下一 代都將深受全球化影響。」

「此全球化是人類未曾經歷的新情 勢,個人及其父輩皆須學習調整心態和 腳步以應合實際,而學校和社會也須重 新調整方向。此一新挑戰,亦帶來向上 提升的機會。」張教授分析:「在與鄰 近各國競合的情勢中,長期國際化的經 驗是我們截至目前的一種優勢,也是臺 灣學生面對全球化可以依賴的基礎。然 而此一優勢正漸次流失當中。」

臺灣的年輕人該何去何從?張教授 以為,臺灣既需在地打拼者,亦同時 需要能從本土出發、於國際為臺灣爭取 機會和發展空間的人才;即便「在地打 拼」仍須具備充足之國際常識,可獲取 跨國新知,並能彈性掌握變化、適應多 元環境。張教授舉2008年全球金融風 暴為例,說明其不僅衝擊全球經濟和物 價,並對各行業及每一家庭造成一定影 響。

正因「跨文化及跨國際的碰撞是無 限挑戰也是無限機會」, 張教授援引

《天下雜誌》478期專題所示:「全球 大企業最重用印度人擔任CEO,因為印

度人習慣使用母語和英文、又從小就生 活在多種族、多元文化的環境,針對全 球化時代的要求做好準備。」對此,張 教授建議臺灣學子:「必須在學習過程 中有計畫地在語言、知識、能力、人格 特質等層面,為全球性的競爭及合作,

預先做好充足準備。」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

開闊反思視野

當問及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現 況,張教授感嘆:中小學教學現場常面 臨一真實挑戰,即各科課程已負載太多 內容,師生經常被迫趕進度,教學幾乎 變成「以進度為主體」,教育成了「以 教材為主體」,但是「以學生」為主體 的教育在哪裡?而我們又該如何將國際 教育順利納入原有課程中?

張善禮教授致力推廣國際教育,主持多場講座與研習。

21

文化長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板橋的林本源園邸為例,當時板橋林 家是臺灣的首富,從林家花園的平面圖,可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協辦單位: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