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經的能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心經的能量"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作者簡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曾任考選部部長,

現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和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兼任教授。

「心經」是北傳佛弟子以梵文整理而成,歷來諸高僧大德將 其翻譯成中文,自姚秦時代到宋代六百年間,大約有十一種譯本,目

前社會上以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大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流傳最廣,全 文共260字,雖然非常簡短,卻是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精華。眾所皆 知,大乘佛教中以〈大般若經〉為最主要的經典,〈般若心經〉即是此部經典最 精簡、最根本的內容,國人常以「心經」簡稱之。〈心經〉文約義豐,盡攝般若 妙義,自古習誦者眾,果能由淺而深,澈見真空實相,則大藏教典,無不從此流 出,所謂般若為諸佛母也。

世人若能長期薰修,透過學習、思惟、持誦、抄寫等等方式,而透悟此經 揭示之根本思想,安頓自心,覺行漸深,體悟生命宇宙之奧妙,進而幫助身邊 之人,利益眾生。就修行的角度言,將來要上天堂或下地獄,要覺悟成就佛道 或要迷惑沉淪六道,這都是與心有偌大的關係,可見〈心經〉所談的心,是我 們修行的用功處。又修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大事,

這是聖事。煩惱不斷,智慧不開,生死絕不能了,生死不了,修再大的福報也 枉然,是以五祖對弟子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 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因此,這一輩子最重要的是要了生死。波羅 蜜多的「多」是「了」的意思。「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了」已經究竟圓滿 了。一般世人總認為得到名利情或福祿壽,就是幸福的象徵,其實不然,那都 是短暫而容易消失的,最後都成為過眼雲煙,只會留下無限的遺憾而已。真正 的幸福,並非在表面上的擁有,應該是內心上的實得,心靈上的昇華。

常言道,心病還要心藥醫。處於今日各種理念、思想充斥之現代化社會 中,價值多元且常相互矛盾,物欲滔天,心靈空虛,〈心經〉教導透視諸法本

心經的能量

邱華君

40

雜誌607

(2)

質,不被外相迷惑,體察萬法體性皆空,放下執著,正是佛陀替這時代希求開 啟智慧,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者所開的最佳良方。況諸法本是空相,在真空實 相中,雖行六度法,而應該是無一法可以執著,所以不執持六度之相(無智), 不住著得果之心(無得),才是真正大徹大悟,此時才是「行深般若」。

中國自古對此經即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公案、傳說,更令〈心經〉成為家喻 戶曉、廣為持誦的佛教重要經典之一。

「心」是萬事萬物萬象等等萬法的 根源。「經」是經典,足以當作典範之 綱要。在十法界中,將來要成佛做祖,

還 是 沉 淪 地 獄 畜 生 , 無 非 都 是 此 心 做 主、此心所化現,所以經論說「萬法一 心 」 。 心 者 , 境 與 具 境 也 。 平 日 生 活 中,我們是否幸福,心情是快樂或是煩 惱,是憂愁或者是寧靜、悔恨、憤怒等 等諸多情緒,都是心的作用、心的趨向 和 態 度 。 所 以 研 讀 此 經 之 時 , 莫 忘 了 用 「 心 」 去 領 悟 。 「 心 經 」 對 世 人 最

大的功用,就是引導迷途的眾生走向覺悟的正道。在修行中,唯有依般若的妙 智慧,才能讓我們體認實相,了解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的道理,擺脫對我、法 的執著,不被俗情所困,才能真正使身心獲得解脫,讓自性瀟灑自如。同時在 讚揚般若的功能,是真實能去除苦難,而不是理論上說說而已。所謂「真實不 虛」,乃確實能以般若智達到,發揮大神、大明、無上、無等等的作用,能夠 去除一切的苦,並非虛妄之語。

在「心經」經文中談「無」有21處,說「不」字有9處,講「空」字有7處,

三字即是「無不空」。歸納言之,以「空」字為核心,依「空」字探索,不難發 現,空而非斷滅空,真空中存在著妙有,如此才能透悟「心經」之真諦。可見此 經是將心做最深入而徹底的探討,期將附著於真心之外的妄念去除,使真心能顯 現,那麼佛心才能真正起作用,不為妄念所掩蓋,才不致於對真理無法認知,

而永世迷迷糊糊沉浮在苦海之中。而且〈心經〉標明以無所得為宗旨,由於諸

No.607 Aug. 2017∣

41

(3)

法當體即空,在真空之中,實無一法可得,以是之故,所以菩薩依此妙智慧,能 徹底產生作用。人生確是一片苦海,心會苦,肉會痛。人生、人苦、人死,這三 者環環相扣,「苦」本是生死之間的橋梁。清朝順治皇帝出家詩云:「不如不來 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一來一去之間,也只有煩惱與悲哀而已。輪迴流轉 或還滅,均是心之所想,心之所成。只有放下、放空、放平,才能放心。此經所 說的「無」是真空妙有的理體,當機緣成熟,即可幻化萬物,如果世人不解其中 道理,就會被其外相迷惑,因而隨境起舞而造業。有智慧的人,對生滅、垢淨、

增減,仿如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即不離,表明現象的變化,看清 真相,自然就不會因其外相的變化而現出喜憂的情緒所困擾,一切回歸真實,自 然無憂無喜,自由又自在。般若乃諸佛之母,為眾生本具之妙慧,所謂:諸佛以 法為師,法即般若波羅蜜多。眾生本具如來智慧,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無 妄想執著,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前。修行者首要在修心,斷煩惱、開智慧,心 定專注,精進不懈,必有所獲。由於世人迷於塵境,如不返觀自照,恐被情所迷 惑,因而違背真理行事,遂遭因果報應而在生死海漂流受苦。世尊以此經的觀自 在菩薩作為開頭,來提醒修行人,如要脫離苦海,就要依此法來修學,才能有 此位菩薩的成就。佛陀在弘法利生時,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使眾生 心生喜悅,修行佛道,脫離苦境。

佛經有顯、密之分,「經」是顯說的咒,「咒」是密說的經。「故說般 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 訶」。此段〈心經〉的密分為密說。密說是心無分別,是不可思議的行法。佛 經顯分可宣說、注釋,密分不必解說,解說易失去密咒本義。密是內心誠守真 實,專心致力,以免顯而分散意志力,導致向外追求而失去佛在心中的本真。

在藏傳經論中,此五句咒語,則分別代表「修行成佛的五層逐步上升的道 次第」,內容極深奧廣博。分別代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 道」等,由入道至成佛的修行進程。

綜之,〈心經〉內文,大乘各宗派依其見解容有不同解釋。但其內容揭示 佛陀引導修行者除妄顯真,進入佛境重要經典,則為同一。而修行者一本初 衷,念念清淨,化為永恆,而能常住真心。

心經的能量

42

雜誌60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人類很早就會利用打結來處理各種生活 上的問 題, 然而結的數學理論卻只有百年的 歷史。 而且, 在這百年之中的絕大部分時間 (1900-1983), 幾乎都是以結的外空間的拓樸 為主 要的研究方法。 1984

在佛教的宇宙觀下,無始以前,就有無量的眾 生在三界內輪迴著,同時也有一些眾生經由修行而 成佛、成阿羅漢,最後入無餘涅槃而不再投生三界

。不來不去曉了如是不起不滅其慧常住。說是語時。二百比丘逮清淨眼。時須菩提問

"I'd like a big glass of orange juice, please," John

這樣一個小心 謹慎,追求完 美,潔身自愛 的人,是不可 能會做 故意 吸食大麻 這 種自我毀滅的 行為,.. 況且,警方調

令德山大師改弦易轍,步入禪門。「過 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 可得。」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不 住於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剎那剎那

判斷二個結是否同型並不是一件簡單 的事, 最好的方法是先找出一些結不變量 (knot invariant), 也就是對於同型的結給一 個廣 義的代數數值 (可能是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