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種不斷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種不斷 "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種不斷

林崇安

在佛教的宇宙觀下,無始以前,就有無量的眾 生在三界內輪迴著,同時也有一些眾生經由修行而 成佛、成阿羅漢,最後入無餘涅槃而不再投生三界 內。由於眾生的心識具有認知的功能,因而會和外 界互動而受薰習。從緣起無我的觀點來看,眾生經 由長期的薰習,其中有一些「未具種性者」可以轉 變成「具種性者」,但是絕大多數仍然維持未具種 性。具種性者是指具有菩薩種性、獨覺種性 或聲聞 種性的眾生。從數量來看,菩薩種性者少於獨覺種 性者,獨覺種性者少於聲聞種性者,聲聞種性者遠 遠少於未具種性者,因為未具種性者的數量是無窮 的。這三種具種性者大都是順著各自的種性達成各 自的目標。凡是具種性者,必在「有限」的時間內,

修行成佛、成獨覺或成聲聞阿羅漢,並於無餘涅槃 時離開三界。可知,如果一些未具種性者不被薰習 成具種性者,那麼三界內將只剩下未具種性者,永 無出三界者。由此也可知,每位佛菩薩的重任就是 使未具種性者薰習成具種性者,特別是薰習出菩薩 種性者。這便是《金剛經》所說的:「如來善護念諸 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無著菩薩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中解釋說:

「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也就是佛 將度眾的任務交給具有菩薩種性的菩薩摩訶薩,經 由「最勝攝受和最勝付囑」使佛的種性不斷,這是 佛陀的「本懷」。每位佛達成這任務後就進入無餘涅 槃。

菩薩摩訶薩之可貴便在於使佛業延續下去。一 位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漫長過程中,一方面逢事 諸佛,以成熟自己;一方面利益眾生,使一些未具 種性者薰習成具種性者。為何菩薩要經歷數個「阿 僧祇劫」才能成佛?其實這也就是使未具種性者薰 習出菩薩種性並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也就是說,

成佛的時機取決於所化弟子的成熟與否,《大毗婆沙 論》引契經說:

「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 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能寂),二名梅 怛儷藥(慈氏)。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 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復觀二士所化有 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

(釋迦牟尼)便超九劫,於慈氏前得無上覺。」

可知,一位菩薩所度化的弟子們被薰習成具種 性者,特別是,有菩薩種性者可以「接棒」之時,

便是這一位菩薩成佛的時候了。成佛後,有五事必 做,做完就功德圓滿了,《有部毘奈耶雜事》卷 26 說:

「佛有五事必定須作,云何為五?一者未曾發 心有情,令彼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二者久植善根法

王太子灌頂授記。三者於父母所令見真諦。四者於 室羅伐現大神通。五者但是因佛受化眾生悉皆度脫。」

此處,佛對未曾發心的有情令發起無上大菩 提心,是鼓勵未具種性者發起成為菩薩種性者的 願心。「因佛受化的眾生」,是指佛所教導的三種 具種性者,都能邁向各自的目標。至於佛對久植 善根的菩薩(法王太子)灌頂授記,表示已經完 成「交接儀式」了,接著可以放心地進入無餘涅 槃了。總之,一代接一代的菩薩摩訶薩們繼承佛 陀的本懷,各以數個「阿僧祇劫」來累積波羅蜜,

使佛種不斷,如此不斷「接棒」,盡未來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

在文殊師利菩薩教化區的一些菩薩,也跟隨他一 起前來。有出家眾、在家眾,各行各業都有。他們 也頂禮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彼此就討論說,你在

 若有諸眾生  能持是佛名   悉捨諸惡道  速生於善處   常在諸佛前  恒聞說妙法   既覩無上尊  隨心而供養   誦持佛名故  超億千萬劫 

生 淨修無等一切法 生起無邊出要行 種種方便化群生 如是莊嚴國土海 修習莊嚴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門海 普使眾生竭苦源 廣大淨剎皆成就 力海 廣大無與等 普使眾生種善根 力海廣大無與等

從這段經論可以看出,「自性清淨而有無明」、「雖有染心而常恆

「止觀」是佛教的一種修行法門,事實上它們是二種不同的修 法──止與觀,屬於三學中定、慧的範疇,而且具有相互增長的作

願力與神通也是無量 (只不過由於眾生特別重視光明、壽 命,而強調阿彌陀佛的光壽無量) ,一切諸佛的功德皆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