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朝台灣有閒階級的休閒風格 劉淑冠、黃世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清朝台灣有閒階級的休閒風格 劉淑冠、黃世明"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清朝台灣有閒階級的休閒風格 劉淑冠、黃世明

E-mail: 9511348@mail.dyu.edu.tw

摘 要

任何時代、生活型態和發展都跟有閒階級有密切關係,Veblen透過有閒階級與社會文明的關係,探討西方社會有閒階級明 顯有閒、炫耀性消費與榮譽準則的休閒風格,使有閒階級的行事風格更明確產生。透過主題的陳述,從Veblen觀點整 合Braudel、Sombart、Elias三位學者從物質生活奢侈與行為禮儀面,探討有閒階級休閒風格為目的。 依據歷史資料考察清 朝台灣有閒階級歸類為士紳、官吏、婦女、文人為主軸,研究的發展與思考模式過程參考Veblen有閒階級理論,回顧影響 其休閒行為的因素、休閒行為的特質、休閒風格的呈現。文章運用文獻互證的綜述方式,期能就歷史的史實找出與研究目 的相符的事蹟,並藉這些觀點建構切合研究主題的意念,探討清朝台灣有閒階級休閒行為特質與風格。 第一二章分別為緒 論及有閒階級理論的思維,三至六章分別探討清朝台灣士紳、官吏、貴族婦女、文人階級影響其休閒行為的因素、休閒行 為的特質、休閒風格。研究資料發現,士紳、官吏、婦女、文人休閒風格有其相似性,究其個人動機、目的與社會機會,

有閒階級產生的風格習氣因當時環境、社會潮流而產生彼此間接相關的行為特質。藉由與Veblen理論對話,為休閒研究提 出更多元的探討,對休閒理論印證到歷史研究的文獻分析提出可驗證、修改的空間。

關鍵詞 : 有閒階級、休閒風格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3 第三節 文獻類別與來源

………4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6 第五節 理論架構與研究架構…

………6 第二章 有閒階級理論的思維………9 第一節 有閒階級理論的探討……

………9 第二節 影響有閒階級理論的因素………13 第三節 有閒階級休閒行為特質………

………21 第四節 有閒階級之休閒風格………30 第三章 清朝台灣士紳階級休閒行為因素 …

………46 第一節 清朝台灣影響士紳階級休閒行為因素………46 第二節 清朝台灣士紳階級之休閒行為特質…

………49 第三節 清朝台灣士紳階級之休閒行為呈現的風格 ……53 第四節 小結………

……63 第四章 清朝台灣官吏之休閒風格探討………65 第一節 清朝台灣影響官吏階級休閒行為因素…………

…65 第二節 清朝台灣官吏階級之休閒行為特質………67 第三節 清朝台灣官吏階級休閒行為呈現的風格…………69 第四節 小結………73 第五章 清朝台灣貴族婦女之休閒風格探討………74 第 一節 清朝台灣影響婦女休閒行為因素………74 第二節 清朝台灣婦女休閒行為之特質………75 第三節 清朝台灣婦女休閒的風格………78 第四節 小結………84 第六章 清朝 台灣文人之休閒風格探討………86 第一節 清朝台灣影響文人休閒之因素………86 第二節 清朝台 灣文人休閒行為之特質………88 第三節 清朝台灣文人休閒的風格………90 第四節 小結………

………97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98 第一節 清朝台灣有閒 階級休閒風格的呈現 ………98 第二節 清朝台灣有閒階級的休閒風格與西方有閒階級理論………

………101 第三節 休閒風格與階級的探討………104 參考文獻………

………10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2種。 2.王實甫、王季思。(1995)。《西廂 記》。台北市:里仁書店。 3.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8種,道光15年。 4.周鍾瑄。(1717)

。《諸羅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1種,康熙56年。 5.徐宗幹。(1959)。《治台必告錄》。台北市:台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7種。 6.施懿琳。(2004)。《全臺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7.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北 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4種。 8.唐景崧。(1982)。《詩畸》。台北市: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 9.唐景崧。(1893)

。《謎拾》。台北市: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印行。光緒19年。 10.黃典權。(1966)。《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室。 11.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4種。 12.陳文達。(1719)。《臺灣縣志》,

(2)

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03種,康熙58年。 13.連 橫。(1957)。《雅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 第166種。 14.連 橫 。(1917)。《臺灣通史》。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5.劉家謀。《海音詩》。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6.

謝金鑾。(1807)。《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0種,嘉慶十二年。 17.藍鼎元。(1958)。《平 臺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14種。 18.佐倉孫三,臺風雜記。 19.藍鼎元。(1835)。《鹿洲初集》。台北:文 海出版社。 20.不著撰人。(1894)。《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52種,光緒20年。 二、專書 1.Veblen

(1857~1929)著,蔡受百譯。(2002)。《休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 2.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

。(1992)。《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Fernand Braudel-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15-18 Century.)第一卷

,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3.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顧良譯。(1999)。《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二

,第五章〈法國的紳士或長袍貴族〉,貓頭鷹公司出版。 4.Werner, Sombart著,王燕平、侯小河譯。(2005)。《奢侈與資本主義》

(Luxurious and Capitalism)。上海人民出版社。 5.Elias.N. 著,王佩莉譯。(199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第一卷:西方國家世俗上層行為的變化》。北京:三聯書店。 6.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 Bammel著,涂淑芳譯。(1996)。《休 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7.Geoffrey Godbey原著,康箏譯。(2000)。《你生命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8.Thomas L.Goodale & Geoffrey Godbey著,馬惠娣等譯。(2000)。《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9.Dennis Smith著,周輝榮 井建斌等譯。(2000)。《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Michael Stanford 著,劉世安譯。(2001)。《

歷史研究導論》。麥田出版。 11.Aristotle著 廖申白 譯。(2003)。《尼各馬可倫理學》。商務印書館。 12.Josef Pieper 著。(2004)。

《閒暇 文化的基礎》。立緒文化。 13.王昭正譯。John R. Kelly 原著。(2001)。休閒導論。台北:品度。 14.史 靖。(1988)。《紳 權的本質》。吳?捄央A《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 15.古諾德著,蔡向陽、李茂增譯。(1998)。《解析中國》。北京:國際文 化公司。 16.巫仁恕。(2005)。《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三民出版社。 17.何炳棣。(1962)。《中華帝國成 功的階梯——明清社會史》。哥倫比亞大學。 18.宋光宇。(1994)。《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19.林玉茹。《

由商到紳─身分投資與政商關係的建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20.吳英偉、陳慧玲譯,Patricia A.Stokowski 原著(1996

)。《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 21.卓克華。(1980)。《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台北:協和台灣叢刊。 22.吳 ?恁C(1988)。《皇 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 23.李 楠。(2005)。《絕世金蓮》。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 24.周惠民。(1995)。《台灣近代史社 會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5.陳孔立。(1996)。《台灣歷史綱要》。人間出版社。 26.陳其南。(1989)。《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

》。台北:允晨文化。 27.陳華民。(1998)。《台灣俗語話講古》。常民文化出版。 28.陳寅恪。(1980)。《柳如是別傳》上?銦C上 海古籍出版社,第175頁。 29.陳捷先。(1997)。《台灣近代史文化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30.黃昭堂著,廖?智譯。(1993)

。《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市。 31.黃秀政。(1992)。《台灣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2.焦潤明、蘇曉軒。(2002)。

《晚清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 33.麥高溫著,朱濤、倪靜譯。(1988)。《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北京:時事出版社。。 34.張家 銘。(1995)。《台灣近代史社會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35.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 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48頁。 36.張世賢。(1978)。《晚清治台政策(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一年 一八七四至一八九 五年)》。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37.張仲禮。(1991)。《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 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48頁。 38.楊彥騏。(2001)。《台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39.費正清。(1987)。《美國與中 國》。商務印書館,第29頁。 40.趙英蘭。(2001)。《民國生活掠影》。瀋陽出版社。 41.廖宜方。(2005)。《圖解台灣史》。台 北:易博士文化。 42.顏娟英。(1997)。《台灣近代史》。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 43.趙秋巖 譯,Thorstein B. Veblen 著。(1969)。

《有閑階級論》。台灣銀行 44.亞里士多德。(1965)。《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三、學位論文 1.李建民。(1989)。《古代散 樂析論-遊藝活動與社會生活之研究》。 2.林孟輝。(1998)。《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3.卓意 雯。(1980)。《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4.吳盈靜。(2002)。《清代臺灣紅學初探》。中央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5.徐萬民。(2005)《劉銘傳與臺灣士紳》。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6.陳佳妏。(2001)。《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 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7.陳珮羚。(2003)。《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8.陳瑛珣。

(2004)。《從清代臺灣托孤契約探討閩台女性財產繼承權修正版》。僑光技術學院。 9.陳佳妏。(2001)。《清代臺灣記遊文學中的 海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10.陳瑛珣。(2004)。《從清代臺灣托孤契約探討閩台女性財產繼承權修正版》。僑光技術學院。 11.

許紀霖。(2004)。《都市空間視野中的知識份子研究》。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 12.黃繼慶。(2005)。《臺灣官設城隍信仰 研究》。 13.曾淑貞。(2004)。《晚清小說中婦女地位的研究-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 14.蔡清波。(2005)。《台灣古典詩自然 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15.楊湘玲。(2001)。《清季台灣竹塹地方士紳的音樂活動─以林、鄭兩 大家族為中心》。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16.賴蕙琦。(2002)。《清代諸羅地區士紳的公共參與》。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 四、期刊、雜誌、新聞文獻: 1.王冬芳。(2002)。《中國婦女纏足之始的再探討》。當代史學,第5卷第1期,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 研究所,。 2.台東師院學報,民91,13 期(下),77~106 頁JOURAL OF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Vol.13-2,pp.77~106 (2002) 3.文學芳香在民間,語言篇,閩南語民間故事 (一),第五十五集,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院。 4.石萬壽。

(1985)。台灣風物,第三十五卷,第一期。 5.石萬壽。(1985)。台灣風物,第三十五卷,第二期。 6.李明宗。(1997)。《晚明文 人的休閒生活及其反映的時代意義》。台灣師大體育研究第四期。 7.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週年校慶特刊 8.劍橋中國晚清史(二)。

(2003)。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10.鄭政誠。《清光緒年間台灣官吏懲處之研究(1875-1895)》。台灣人文,第3號。 11.戴寶村

。(1984)。《清李淡水開港之研究(1860─189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11號。 五、西文資料 1.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 2.Elias,N.1987a:Involvement and Detachment. Translated by Edmund Jephcott,Oxford:Basil

Blackwell(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3). 3.Hall,T.D.1986:Incorporation and the world-syste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3,pp.390-402.

(3)

4.Russell. R. V.(2002). Pastime: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2nd.ed) Champaign,IL: Sagamore Publishing. 5.John R. Kelly,

“Outodoor Rescreation Particip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Leisure Sciences, 3 (1980), 129-154 6.Veblen, T.(1899).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7.Kelly, J. R.( 1974). Socialization Toward Leisure: A Development Approa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6 : 181-93. 8.Kelly, J. R.(1990). 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六、其他或私人提供資料 1.中國網,《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ta/439111.htm。2004。 2.中國台灣,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2001213/A5796.html。 3.

李筱峰。(2001)。《台灣歷史與文化的特色》。世新大學,總統府演講講稿。 4.李國華。《八旗軍由盛轉衰的歷史教訓》,製作:孫 健,劉慶,魏鴻文,軍事歷史研究供稿。 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jssdjt/2005-05/10/content_200485.htm 2005-05-10 5.黃琪惠

。(1997)。《台灣的女性形象與女性藝術》。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大學校院通識教育巡迴講座。 6.清際時期台灣閩籍女性衣 飾制度,2004。 7.清代台灣婦女狀況一瞥,《統一論壇》,(2001年12月31日) 8.清朝時代,清軍的佔領,

http://members.shaw.ca/aifeichen/mainp4c.htm 。 9.郭弘斌。(2003)。台灣人的台灣史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index.htm。

10.黎陽。(2004)。《讓清官自己走出來》,華岳論壇 - http://washeng.net/。 11.臺灣衣飾文化縱橫談。(1998)。 12.薛雲峰,《走 一趟臺灣茶街》,自由時報,大紀元網站。 13.漢文化在臺灣的傳播。(2004)。中國臺灣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 Summarize the methods used to reduce moral hazard in debt contracts.2. Basic Facts about Financial Structure Throughout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package tours in Europe. 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 The performance-importance response function: Observatio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 - 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the West..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 Asia and

By seminars and case particip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optimized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of elderly leisure activities will be proposed as not

Florida, R.,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 New York. (Ed), Toward Scientifi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