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95 課綱實施後對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 需求影響之研究-以苗栗縣為例

A Study of The 95 Lession Program’s Influence to Teacher’s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Demand of The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in Miaoli County

系 所 別:營 建 管 理 研 究 所 學號姓名:M09416015 沈 惠 珠 指導教授: 蘇 成 田 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六 年 八 月

(2)

誌 謝

兩年研究所學習生涯,在外審通過、論文付梓同時,即將劃下完 成句點。回憶起兩年研究所點點滴滴,若沒有貴人的提攜、指導與協 助,實無法完成碩士論文,在此致上最高謝意。

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蘇成田院長,不辭辛勞分析與指導,且條 例式釐清問題解決我的困惑,讓論文內容更臻嚴謹。

其次,要感謝我的大恩人朱達仁教授,從一開始論文題目建議到 統計分析協助與指導,以及完成整本論文格式與內容修正,朱教授都 不厭其煩鼎力相助,有時忙到延誤吃飯、休息時間,還是無怨無悔幫 忙,在此,再次感謝朱教授。

最後,要感謝一群陪伴渡過兩年快樂時光的同學們,如:旻佑幫 忙修正簡報內容及論文排版;廷鋒的統計指導及研討會鼎力相助;陳 鑾姐心靈支持與鼓勵;柏成論文印刷幫忙;雅慧、玉萍共事兼同學協 助;還有美鷺、秀苓、月琴、羿文、美真、靜茹的鼓勵,由於有您們 的陪伴、協助,讓我論文寫作不在孤獨,而擁有很多資源來解決問題,

而不需孤軍奮鬥。在此,同樣懷著感恩之心,謝謝您們。還有默默在 背後支持陪伴著我的家人。

從今以後,若我有好的成就,功勞要歸功於一路陪我成長那麼多 貴人的相助,謝謝您們,有您們真好。

沈惠珠 謹誌 2007.8.

(3)

摘 要

關鍵字:95 課綱、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休閒活動需求

教育是推動人類希望的重要工程,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而 課程改革則是促使教育創新進步的必要工作。教育部為配合「九年一 貫課程」銜接順暢起見,從 90 年 5 月開始高中職新課程之修訂,94 年 1 月 20 日完成修訂,並發佈自 95 學年開始實施。高中職教師為因 應「95 課綱」新課程之教學,必須進行課程規劃,編寫教材等工作,

教學負擔因而加重。此外教師們亦須隨著科技進步,社會變遷的腳 步,不斷更新教材,俾使學生能及時吸收新知,使教育品質符合學生 及國家的需要。「95 課綱」之實施,使得教師的工作突然加重,內 心充滿無形壓力與不安,以致影響其休閒生活,甚至於身體健康。本 研究旨在瞭解「95 課綱」計畫造成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之程度及影 響休閒活動需求之情形。

由於諸種因素之限制,本研究之範圍僅以苗栗縣之公私立高中職 教師為對象,以本研究所設計之「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及休閒需求之 量表」為工具,對縣內 1,384 位教師進行抽樣調查。並以回收之有效 問卷 348 份,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 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探討後,結果顯示:

一、「95 課綱」實施後,高中職教師普遍認為增加了他們的休閒阻 礙。

二、「95 課綱」實施後,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兼任行政職

務與否、任職學制不同之教師,對造成休閒阻礙之各項影響因

(4)

素都有部分項目呈現明顯之差異,但在不同婚姻與家庭狀況之 屬性上,則無此差異現象。

三、教師是否兼任行政職務、及任職學制不同者,對「95 課綱」實

施後影響休閒活動需求之認知,僅少數休閒型態呈現明顯之差

異,但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婚姻與家庭狀況之屬性上則

無明顯差異現象。

(5)

ABSTRACT

Keywords:95 Course Program, Senior high and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s, Leisure constraint,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job for fulfilling people’s hope and is also

a fundamental task for promoting national development . Whereas, the

teaching course reformation is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step to foster the

progress of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link with The

Program of Nine-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smoothly,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vised the new curriculum of the high school since the May of

2001. The revising had concluded on January 20 , 2005, and began to

implement from 2006 academic years. It is called in this study “95

Course Program “ in short. To mee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95 Course

Program, high school teachers must proceed with curriculum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ation, and other teaching related work. Therefore,

teacher’s working load and burden has been aggravated

significantly .Furthermo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absorb the new

knowledge in time , make educational quality meet student's and

country's needs, teachers must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and

bringing in constant renewal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go well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social changes.The implementation of 95

Course Program intensify teacher’s works, which leads to invisible

pressures and uneasy mind.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teachers of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fter executing 95 Course Program.

(6)

Due to certain limitations, the sampling population of this study consists of only the 1384 teachers who work for public or private senior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 About 500 teachers had been conducted to do a questioner constructed wit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scale.We use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to do data analysis of the 348 effective questioners . We have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indings.

(1) For executing the 95 Course Program, the high school teacher ’s have perceived that their leisure constrains are escalating.

(2)In Leisure Constraint Scale: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eacher ’s gender, age, service years, concurring administrative posts at schools. On the other h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to their connubiality.

(3)In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Scale: Concurring administrative posts

at schools and educational system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teacher ’s .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gender, age, service years and connubiality.

(7)

目 錄

誌 謝 ... I 摘 要 ...II ABSTRACT... IV 目 錄 ...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假設... 3

1.5 研究限制... 4

1.6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2.1 95 課綱計畫與內涵... 6

2.2 休閒與休閒活動... 10

2.3 休閒需求理論... 19

2.4 休閒阻礙... 22

2.5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3.1 研究架構... 28

3.2 研究樣本... 28

(8)

3.3 研究工具... 30

3.4 預測分析... 33

3.5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章 分析結果與討論 ...39

4.1 教師特性之分析... 39

4.2 教師休閒阻礙之分析與差異檢定 ... 41

4.3 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影響之分析與差異檢定 ...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6

5.1 結論... 66

5.2 建議... 68

參考文獻...71

附錄 1:95 學年度苗栗縣高中職教師人數一覽表 ...77

附錄 2:95 課綱對苗栗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 預測問卷...78

附錄 3:95 課綱對苗栗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 正式問卷...82

附錄 4:原休閒活動分類摘要表 ...86

附錄 5:普通高級中學 95 課程暫行綱要科目及學分數表 ...88

附錄 6:普通高級中學現行課程科目及學分數表 ...90

附錄 7:高職 95 課綱與現行科目學分數表 ...92

(9)

表目錄

表 2.1 休閒意義彙整表 ...11

表 2.2 休閒阻礙意義彙整表 ...23

表 3.1 休閒阻礙問項 ...30

表 3.2 休閒活動需求影響問項 ...31

表 3.3 教師休閒阻礙預測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34

表 3.4 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影響預測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35

表 3.5 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預測問卷「信度分析」結果 ...36

表 3.6 教師休閒阻礙預測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37

表 3.7 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影響預測問卷「因素分析」結果 ...37

表 4.1 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響樣本教師屬性分析摘要表 ...40

表 4.2 教師休閒阻礙分析表 ...42

表 4.3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 ...43

表 4.4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 ...44

表 4.5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 ...46

表 4.6 不同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表 ...49

表 4.7 不同婚姻與家庭狀況的教師休閒阻礙差異分析表 ...50

表 4.8 不同學制的教師休閒阻礙差異分析表 ...53

表 4.9 95 課綱計畫對教師各種休閒活動需求的影響程度分析表 ...54

表 4.10 95 課綱計畫對教師八種類型的休閒活動需求的影響程度分析 表...55

表 4.11 不同性別的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差異分析表 ...57

(10)

表 4.12 不同年齡的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差異分析表 ...58

表 4.13 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差異分析表 ...59

表 4.14 兼任不同行政職務的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差異分析表 ...61

表 4.15 不同婚姻與家庭狀況的教師休閒活動需求差異分析表 ...62

(11)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5

圖 2.1 休閒阻礙層級系統模型 ...25

圖 3.1 研究架構圖...28

(12)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21 世紀是一個資訊爆炸、科技飛躍進歩、社會快速變遷、國際 關係日益密切的新時代。教育部為了配合時代脈絡,依據行政院核定 之「教育改革行動方案」,進行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與教學革新,於 民國 92 學年度開始實施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進行教育改革,

期以整體提升國民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1]。

教育部進行高中教育課程改革之主要目的,在銜接九年一貫課程 與大學通識教育,提升普通教育素質,同時養成身心健康、有責任感 及具備生命價值理念的現代青少年,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優質人 才。為此教育部遂於 94 年 1 月 20 日修正發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 行綱要(簡稱「95 課綱」),並自 95 學年起逐年實施,期使我國十 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更加完整。

95 課綱實施以來,高中職教師除了平時利用時間蒐集資料準備 課程,假日則經常要參與相關課程的研習,學習新課程,這些工作使 得教師在課程與教學的角色發生以下轉變:(1)從「部定課程執行 者」轉變為「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者」;(2)從「被動的學習者」轉 變為「主動的研發者」;(3)從「教師進修研習」轉變為「教師專 業發展」;(4)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能力的引發者」;(5)

從課堂教學「被評鑑者」轉變為「彰權益能」的自我評鑑者;(6)

從孤立自主的「獨室教學」轉變為同儕通力合作的「專業教學」;(7)

從「蔣光超式 」的單向教學轉變為「相互成長」的雙向教學[2]。爰

此,「95 課綱」著實加重了教師的責任與工作負擔,高中職教師除

(13)

了需付出更多時間教學外,並且咸感內心壓力沈重與不安,因而影響 休閒生活,甚至於身體健康,「95 課綱」對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及 休閒活動需求的影響,實值得加以研究瞭解。

1.2 研究動機

近年來,社會環境及生活型態的變遷,致使休閒的功能與價值,

受到世人的肯定與重視。Shivers(1967)[3]指出:「休閒已成為生命 中的一種重要元素,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

家庭或社區,休閒都扮演著重要地位」。休閒也不再只是工作的附屬 品,其具有發展個人之潛能及充實生活內涵之效果,如已成為現代生 活之重心。我國從九十年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國人工作時數減少,

自由時間的增多,提早退休人數的增加,以及休閒、遊憩、觀光產業 的成長,這都顯示休閒時代的來臨。

張少熙(2003)[4]指出休閒與生活密不可分,要成為身心健康的 社會人,個人和團體必須和周遭環境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楊煥烘

(2002)[5]也提到人們把握休閒與娛樂機會,從事相關活動,將可改 善生活品質。Godbey(1994)[6]亦言:娛樂休閒活動對於個人幸福 的重要性正在提昇。還有在台灣相當知名的大前研一,於甫出版的

「OFF 學一會玩,才會成功」一書倡言,充實的休閒生活是維持工作 活力的重要基石[7]。

由於「95 課綱」實施後,教師教學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師 應蒐集並強化重要主題融入課程之教材編寫能力及能因應地區特 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教科書和編選彈性學習時數所需之課程教 材,並具有課程評鑑之能力[1]。教師必須投入較多時間不斷地學習,

導致休閒時間減少。林思妙(1993)[8]、郭泰平(2001)[9]及李勝

(14)

彰(2003)[10]等人指出:工作負荷太大是教師壓力來源之一,另外 教師為了充實專業知能,利用寒暑假參加研習、進修,甚至選修第二 專長來提昇教學品質,進而導致從事休閒活動時間減少。林若慧

(2006)[11]研究顯示,過多的工作量不僅會導致疲憊、易怒的情緒,

也會阻礙到個人參與休閒的機會,因此,「95 課綱」可能為影響高 中職教師休閒生活之關鍵因素。研究者亦為高中職教師之一員,對於

「95 課綱」帶給教師之工作負擔,心理壓力及對休閒生活之影響感 受深刻,但因缺乏具體資料佐證其影響程度,爰引發加以調查研究之 動機。

1.3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

一、探討「95 課綱」實施,是否造成教師個人之休閒阻礙。

二、「95 課綱」造成休閒阻礙是否因教師不同屬性而有所差異。

三、瞭解「95 課綱」影響教師個人休閒活動需求之情形。

1.4 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對於「95 課綱」實施後,對教師 休閒阻礙及休閒需求之影響情形做以下幾點假設,作為研究之主題。

一、「95 課綱」實施後,增加了教師的休閒阻礙。

二、「95 課綱」實施後,對不同屬性教師所造成之休閒阻礙並無顯 著差異。

三、「95 課綱」實施後,不同屬性教師對休閒活動需求影響並無顯

著差異。

(15)

1.5 研究限制

囿於時間、經費等因素,本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一、調查對象無法普及全國,爰以本研究僅以苗栗縣內 16 所公私立 高中職教師調查為研究對象。

二、本研究僅就問卷所涵蓋之因素來探討「95 課綱」對高中職教師 休閒阻礙及休閒活動需求之影響。

1.6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流程首先在建立研究主題,陳述研究背景、動機、目的,

並蒐集針對研究範圍之相關論文、期刊、書籍等文獻資料,加以分類

整理及探討,接著開始提出研究假說與問卷設計之擬定,問卷經預測

確認信度後,著手發放正式問卷與進行回收程序,並對資料加以彙集

整理及進行統計分析,最後依所得結果歸納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研

究流程如圖 1.1 所示:

(16)

圖 1.1 研究流程 資料收集及文獻探討

確定研究目的及研究假設

問卷預測及修改

正式問卷發放與回收

資料彙整與分析 問卷設計

分析結果之探討

結論與建議

確立研究主題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之國內、外文獻並加以探討,作為本 研究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五部份說明, 2.1 95 課綱計畫與內涵;2.2 休閒與休閒活動;2.3 休閒需求理論;2.4 休閒阻礙;2.5 休閒阻礙 之相關研究。

2.1 95 課綱計畫與內涵 一、95 課綱由來

教育部為進行高中教育課程改革,其主要目的在銜接九年一貫課 程與大學通識教育,提升普通教育素質,同時養成身心健康、有責任 感及具備生命價值理念的現代青少年。遂於 94 年 1 月 20 日修正發布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並自 95 學年起逐年實施,讓我國 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更加完整[12]。

(一)修訂原因

1. 面對社會急遽變遷的挑戰:因應知識經濟的興起,網路社會的 形成,以及全球化、市場化的衝擊,使得高級中等學校教育在 學校教育目標、功能或課程方面,都必須有所調整。

2. 因應教育改革的需求:目前在學校類型上走向多元(如普通高 中、完全中學、綜合高中),以適應學生不同的需求;在教育 功能上則突破「升學預備」而同時強調「統整」(integration)

和「完成」 (terminal)的適性教育。此外中等教育也必須掌握

教育機會均等的正義原則,因應城鄉均衡的需求,配合社區特

性的發展。

(18)

(二)舊有課程的缺陷

1. 學科數目與授課時數太多。

2. 教材過於繁雜,且彈性不足。

3. 課程內涵難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

4. 高中職課程與國中教育的脫節、重複。

(三)新課程的改善

1. 高中職教育做好連結中小學與大學教育的橋樑。

2. 針對現有課程的缺失通盤加以改善,進一步提升普通教育的內 涵與素質。

3. 高中新課程修訂原因、訴求理念與特色。

二、95 課綱高中的內涵

(一)訴求理念

強調「生活素養」、「責任感」、「生命價值與意義」之理念期 許新世紀的青年在經過三年的學習與成長後,將具有下列特質:

1. 熱情且富有責任感。

2. 充滿理想並具實踐的能力。

3. 有傳承文化和歷史的使命,且能創新。

(二)特色

1. 考量銜接大學基礎教育及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

(1)重視課程的一貫性,上承大學基礎教育,下續九年一貫課程 的銜接。

(2)重視學生生涯發展,更應注意銜接大學基礎課程。

2. 配合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進行規劃

(1)選取高中、高職、綜合高中共有之部分內容為原則。

(19)

(2)包括:語文、數學、藝術、生活科技、社會、自然、體育及 綜合活動計八大領域十四科,共 48 學分。

(3)分從「生活素養」、「生涯發展」及「生命價值」三層面規劃 課程。

(4)依循「科目減併」原則修訂科目與學分數。

(5)採用學習領域概念,但仍採分科教學。

(6)承襲九年一貫課程的精神,強調學習領域的建立。

(7)顧及高中學科師資培育、課程教學及知識理解之需求,仍沿 用分科教學,而不採取領域教學。

(8)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精神,下放選修課程。

3. 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

(1)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科書和教材,以及編選彈性學習時 數所需的課程教材。

4. 配合高級中學法規定,明訂畢業學分為 160 學分。

(1)包括必修 144 學分及選修 36 學分。

(2)學生於選修科目的選習上有較大彈性。

(3)學校於開課上也有較多的自主空間。

三、95 課綱高職新課程定義由來

(一)修訂原因[13]

1. 教育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過分強調培育專門性人才,三 者目標之訂定缺乏包容性、演譯性、人文性與國際觀。

2. 課程內容未與企業所需及職場所用配合、缺乏整體性學習。

3. 課程設計以升學為導向,學校本位主義濃厚。

4. 各層級技職教育課程與教材缺乏銜接性與統整性。

(20)

(二)舊有課程的缺陷

1. 技職教育設科立系,未能配合產業結構做調整。

2. 課程過凡與授課時數太多,學生負擔過重。

3. 課程的修訂與公佈期間延滯太久,難以趕上時代所需。

4. 課程大綱定的太細,缺乏彈性,常未能與相關學科統整。

四、95 課綱高職內涵

(一)訴求理念[14]

1. 提升人文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方面。

2. 培育符合產業、企業界所需的人才方面。

3. 提供學校發展特色及專業自主的空間。

(二)特色

1. 強化科技整合:將現有八類 78 科統整為 15 群 73 科。

2. 新課程減少部定科目學分數:部定科目自 130~162 學 分

(61.9%~77.1%),降為 87~110 學分(45.3%~57.3%)。

4. 技職一貫:明確規範部定專業科目與學分數,以維繫技職一貫 精神,使職校與技專校院課程得以銜接。

5. 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為使高職、高中與五專課程均依 智以領域課程設計「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至少應達 48 學分。

6. 開設「專題製作」科目:校定必修科目中需開設「專題製作」

科目以培養學生創作及統整能力。

7. 提供學生多樣自由選修課程:各校需開設班級數之 1.5 倍以上 之選修科目,提供學生自由選修,以符合適性學習原則。

8. 明訂四點畢業條件:

(21)

(1)畢業學分數須達 160 學分。

(2)部訂科目及格率至少應達 85%以上,亦即不必科科都及格,

淡既已減少部定學分,及格率不能太低。

(3)專業及實習科目及格學分數至少 60 學分以上。

(4)實習科目及格學分數至少 30 學分。上述規定主要精神再增 進各階層人力所需之基本與專業能力培養;除此之外,亦可 凸顯職業學校的特色。

2.2 休閒與休閒活動 ㄧ、休閒的定義:

休閒(leisure)一詞源自拉丁文「licere」,亦即「被允許」(to be permitted),指的是擺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獲自由活動[15-16];

而在希臘文中的「scole」或「skole」本意隱含著休閒和智慧、物質與 精神的關係,是不受拘束的行動、擺脫工作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及活 動[17]。根據中國歷史記載對「休閒」二字的意涵,漢代許慎注:「休」

字解釋為息止也,定義為人倚靠樹木。人在操勞過甚時,常倚靠樹木 來減低疲乏,修養精神,本意作息止解;「閒」字與「閑」字相通,

從門中有木,古多借用為清閒之意[18]。呂建政(1994)[19]提出,

中文的「休」字是由「人」與「木」所組合,其意象為人倚著樹木或 人坐在樹下休閒,因此,「休」有休息、休憩、休養等暫停勞動之意;

其次中文的「閒」字是由「門」與「月」組合而成,其意象是門中鑲 著一輪明月,而鑲著一輪明月的時刻必是在幽靜的夜晚,而此時獨處 靜思,或與家人友人相聚必是悠閒且怡然自得。所以,「閒」也有著 安閒、閒適、閒逸的意思[16]。

因此 Kelly(1982)[20]認為「休閒」是個體自由選擇的活動,以

(22)

獲得滿足感。Kelly(1990)[21]進一步提到從時間、活動、體驗三個 向度來闡釋休閒的定義:休閒是指在剩餘、可自由支配的時間下行使 的;休閒活動的形式不拘,但需具有正向意義的;在休閒的過程中,

個體對人、事、物均能有所感受,進而產生滿足感。另外 Kelly(1996)

[22]休閒是以從容地或相當無拘束的、不受壓抑的方式來進行。

Godbey(1994)[23]對休閒的定義:以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 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 的、本能的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並為信仰 提供一個基礎[24]。

涂淑芳(2000)[25]書中提及「休閒」是一種個人行為,只發生 在社會滋養和鼓勵的環境。賴清財(2000)[26]指出休閒是指一段自 由時間,以一種悠遊自在的心境,從事各種層面的活動,包含休息、

運動、藝術等,提升人文價值與自我教育的活動。許志賢(2001)[27]

認為休閒是一種心理狀態、態度或經驗,並發展出一套模式來建構所 謂的休閒典範,他以參與者所感受的覺知自由、內在動機來區分休閒 與非休閒,並將心靈狀態分為六組,分別是純粹休閒、與休閒有關的 勞務、與休閒有關的工作、純粹勞務、勞務性的工作及純粹的工作。

綜合各相關研究者對休閒的意義,整理如表 2.1。

表 2.1 休閒意義彙整表

年別 研究者 休閒意義

1975 Kaplan [28]

休閒乃是由三種要素所構成,包括:1.工作相對;2.

自願或自與的活動;3.有愉快的期望或回憶。

1980 Godbey [29]

休閒乃是有個人的文化、物質環境等外在力量獲得相 對自由的解放,以致於個人相信藉由休閒活動過程中 體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和值回代價的感受」。

1982 Kelly [21]

休閒是「個體自由選擇的活動,以獲得滿足感」。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23)

表 2.1 休閒意義彙整表(續)

年別 研究者 休閒意義

1983

Beard and Ragheb

[30]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顯示,休閒可促進人際關係、鬆弛 緊張、枯燥、逃避生活刺激。

1990 Kelly [22]

從總體(客觀的)與個體(主觀的)角度來說明休閒,

從客觀角度而言,休閒具有下列特性:1.休閒是一種 非工作的時間;2.休閒是一種消費;3.休閒是參與特 殊型態的活動。

1990 Kraus [31]

休閒歸納為下列意涵:1.休閒為內心層面的需求;2.

休閒是一種代表社會階層的符號;3.強調休閒和工作 成對立狀態,亦即乃不必負有任何責任的閒暇時間;

4.休閒是一種活動的形式。

1980 許義雄 [32]

解脫生產勞動後的自由時間或自由活動。

1980 陳彰儀 [33]

工作之外剩餘時間就是休閒,可以做許多事,如家 務、運動、義務工作、所喜好的活動來放鬆自己或是 與工作不同的事。

1988 李明宗 [34]

休閒即為「閒暇」,意指「自由時間」或「可自由支 配的時間。

1990 文崇一 [35]

休閒是:「人們離開工作崗位,自由自在的去打發時 間,並尋求工作外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滿足」。

1990 莊裴瑜 [36]

為從心理或心靈的觀點看,可視休閒為一種自由舒暢 的心境,一種忘我的投入,甚至是一種超真實生活的 狀態。

1991 陳麗華 [37]

將休閒以時間、活動及心理狀態等三個向度來定義休 閒:1.以時間定義:意指「自由時間」或可自由支配 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人們不受制於任何外界加諸 於自身的義務;2.以活動定義:leisure 這個字源於古 希臘文schole, 意指「完全不是因為外來壓力所迫,

可以全心從事之嚴謹活動」,因此其本意與工作或遊 戲有區別;3.以心理狀態:意指不燥急、和平的、愉 悅的、昇華的、澄寧的心理狀態。

1993 張少熙 [38]

內、外二個向度定義休閒:1.外在:從自由時間得到 享受快樂的過程;2.內在:從輕鬆的心態得到經驗的 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24)

表 2.1 休閒意義彙整表(續)

年別 研究者 休閒意義

1993 薛銘卿 [39]

休閒是不包括工作在內、自願或自由的活動以及有愉 快的期望或回憶等意涵。

1996 陳振貴 [40]

休閒具有多面性、是需要時間、是一種活動、 是整 體性、是需要經驗、更需要學習。

1997

行政院青輔 會 [41]

休閒的涵義有四:1.休閒不是經濟的活動。休閒提供 的是:愉悅和快樂;2.休閒是自願自發的活動;3.休 閒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會帶來心理感覺上的輕鬆和自 由;4.休閒通常不是社會上所謂重要的活動,但對個 人而言,休閒活動的經驗是可貴、有意義的,會帶給 人們當場的滿足。

1997 鄭健雄 [42]

休閒具有美滿人生、教育、自由選擇以及提昇生活品 質的意涵。

2000 陳肇堯 [43]

心理狀態的向度來界定休閒則為「閒逸」,意謂著「不 急躁的、平和的、愉悅的、昇華的及寧適的心理狀 態」。

2002 高俊雄 [44]

休閒是扣除人類為維持生命現象、遵守實行責任義 務,或為了謀生存必須從事的活動後,所剩餘的時 間。因此,剩餘的時間又進一步被稱為自由時間,甚 至休閒時間。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二、休閒活動的定義

陳定雄(1994)[45]指出休閒活動係指具有娛樂、創造、遊戲、

保養、慰勞;並能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恢復體力、自我娛樂、促進 身心健康,增進社會關係、喚起工作意願、提昇工作效率為目的;所 從事選擇之自由的、健康的、自動的、自願的、有趣的、自我表現、

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活動,皆稱為休閒活動。在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46]出版的休閒活動專書中對於「休閒活動」做了以下的區 別:休閒活動是因個體內在動機所促發,為追求滿足、愉悅或成就感,

在合乎自願的情況下,個體自廣泛活動中選擇參與的活動。由此我們

(25)

可以得知,休閒活動所包含的範圍是較廣大的,舉凡在休閒時間內所 從事的各項活動,皆可被視為休閒活動。研究者將國內外研究者針對 休閒活動所下的定義如下:

Kraus(1990)[31]賦予休閒活動的定義,包含:1.休閒應被視為 是一種活動,而相對於停頓或完全休息。2.休閒包括極廣泛的活動,

如運動、藝術、遊戲、音樂、旅行、社會活動。3.活動或參與的選擇 是自動,不受強迫或強制。4.休閒是內在動機而促發,意達個人滿意 感、非回饋或外在目標。5.休閒與心靈或態度有關而較無關個人從事 之活動類別。6.參與休閒運動動機是愉快,但其亦可能符合智性、生 理或社會需求。

林清山(1985)[47]從參與者本身心理狀態剖析休閒活動,發現 休閒活動具有共同的特質,包含: 1.是在閒暇參與,不要求任何報酬,

活動本身即是享受。2.是主動參與,發展身心及創造精力。3.是自己 選擇喜愛的活動,當場給予立即滿足。

行政院青年輔導會(1997)[41]對青少年的休閒活動價值之研究,

指出休閒活動的涵義,包含:1.休閒沒有固定的模式。2.休閒是自願 自發的活動。3.休閒不是經濟性的活動。4.休閒通常不是社會上所謂 重要的活動。

黃嘉宗(1987)[48]將休閒活動分為遊樂性、運動性、消遣性、

陶冶性及美術性等五大類。劉宏裕(1994)[49]認為休閒活動是以追 求快樂,享受與身心健康的基本欲求為動機出發,藉著實現而得到一 時的滿足與喜悅的活動形式;但它不只侷限於散心、休養的活動,而 是藉由自願性的學習,持續經驗的累積,讓創造性更豐富,自我啟發 更能實現,使生存變得更有意義,且能追求更幸福的生活。

謝明材(2000)[50]指出休閒活動是在課業完畢或工作後,有一

(26)

段時間完全不受限制,且無任何身心之壓力的時間裡,自發的從事能 達到身心愉悅狀態之活動。張孝銘及高俊雄(2001)[51]解釋休閒活 動係指個人在義務時間外(如工作、睡眠、上課)之自由時間,活動 主要基於一種自由意識、自由選擇、自主決定的行動,以及從休閒行 動中感受休閒意義與體驗。鄧建中(2002)[15]認為休閒活動是閒暇 時所從事的活動,是一種自願自發方式,個體可藉由從事有興趣的活 動中得到愉悅及滿足,更可從參與不同型態的休閒活動裡累積不同經 驗,進而使人生更美好,它是無論男女老幼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項 活動。

周佳慧(2001)[52]將不同研究者[32-34]的觀點對休閒活動所下 的定義,包括:1.從事休閒活動時,其精神狀態應是輕鬆愉快的。2.

從事休閒活動應出自於自發的意願,是自己想要去的,且不求任何物 質上的報酬。3.從事休閒活動是指求生以外的時間。4.可以自由選擇 自己喜愛的活動,並給予立即的滿足。5.所參與的活動是有益身心又 能樂在其中。

三、休閒活動功能

Witt and Bishop 歸納休閒活動具有淨化、放鬆、補償、類化等四 項主要功能[53]。Winthrop 認為休閒活動可滿足 4R 的需求,及休息

(rest)、放鬆(relax)、娛樂(recreation)、求新(renew)四項需 求[54]。Arai and Pedlar(1997)[55]的研究發現,休閒活動具有培養 新的技能,也較能達成暢所欲言,平衡身心與恢復精神,增加團隊成 就與能力改善,以及逐漸凝聚共識等五項效益。陳中雲(2001)[56]

歸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認為休閒的效益,可包括心理、生理、教育

及社交四個層次,分述如下:

(27)

1. 心理效益:包含肯定自我、愉悅心情、自我滿足、自我實現、

獲得成就感、增添樂趣、舒暢身心、消除緊張、紓解壓力、發 洩情緒、欣賞創造真善美即獲得特殊體驗等。

2. 生理效益:包含保持健康、獲得休息、維持體能、消除疲憊、

調劑精神、改善控制疾病及恢復精力等。

3. 教育效益:包含啟發創意、激發個人潛力、刺激心智、增進行 為技能、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多元興趣及促進活動技巧等。

4. 社交效益:包含增進家人感情、促進朋友情誼及拓展社交圈 等。

Iso-Ahola(1980)

[57]

認為,人們從事休閒活動有六大功能,包 括:1.經由休閒參與與遊戲,可獲得社會化經驗而入社會。2.發展與 維持人際行為與社會互動的技巧。3.藉由休閒所增進的工作技能有助 於個人的表現。4.有助於人格發展。5.娛樂與放鬆。6.避免懶惰與反 社會行為。

Bloland(1987)[58]則指出,休閒活動具有六大功能,包括:1.

帶給個人快樂,可以無冒險地進行社會化經驗與認知。2.增進身、心 健康與增加生活的多樣貌。3.增加個人的自由感、體驗各種生活目 標。4.發展人際關係與建立友誼。5.娛樂與放鬆。6.經由需求而滿足 人生。

Eills and Witt(1991)[59]的歸納,將人類生活中的休閒活動整

理出四種功能,包括:1.淨化功能:是指藉由休閒活動可以消除負面

的心理情緒,或降低過度的正面情緒,有助於維持情緒的平衡。2.放

鬆功能:休閒活動的放鬆有兩種作用面,一種是「恢復」,指人們可

藉由休閒活動恢復生理或心理的健康;另一種是「歧異性」,指人們

可藉由參與休閒活動而逃離其他的活動。3.補償功能:是指休閒活動

(28)

可以彌補個人在生活中的缺憾,得到無法由其他活動中達到的滿足 感。4.類化功能:是指個人會選擇類似生活中其他重要活動的休閒活 動,通常是類似工作的活動,以達成個人在生活中的目標。

Bammel and Burrus-Bammel(1992)[60]認為參與休閒活動有以 下 的 利 益 , 主 要 是 生 理 利 益 ( physiological benefit)、心理利益

(psychological benefit)、社交利益(social benefit)、放鬆利益

(relaxation benefit)、教育利益(educational benefit)、美學利益

(aesthetic benefit)。

胡蘭沁(1993)[61]研究指出:休閒活動有許多正面的意義與功 能,對個人,可促進身心健康,加強社交能力與學習及工作效率。對 家庭,可增進感情,形成溫馨、融洽的快樂氣氛,並使社會結構保持 穩定,提高國民素養及生產力。謝政諭(1994)[62]亦指出:休閒活 動的功能可大略歸納區分:1.增進個人身心的健全。2.擴展現代人的 第三生命圈。3.消弭工業化、都市化社會的疏離感、匿名性。4.促進 工作效率增進利益。 5.預防犯罪及疾病治療的功能。6.開創文化內涵、

提昇生活品味。

鄭金昌(1996)[63]指出,休閒活動的功能在個人方面可促進身 理健康、減少身心障礙症的產生,促進心理的滿足、自我肯定、發洩 侵略性的情緒、消除疲乏與紓解壓力、自我實現與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經驗;增進社交能力,擴展生活經驗,增廣見聞、培養領導合作、服 從及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增進智能發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 家庭而言,家庭共同參與休閒活動,可促進家庭成員彼此了解,提昇 家庭婚姻關係及子女之親子關係。就社會而言,可以改善社會風氣,

穩定社會結構及提高生活素質。經濟方面則可以增進服務效能,帶動

消費性產業及服務業成長。

(29)

鄭照順(2000)[64]歸納休閒功能,具有六項主要功能,包括:

1.增進人際感情功能。2.治療功能:能紓解身心壓力、增進身心健康。

3.社會化功能:增加良好的社會互動、人際互動、適應社會生活。4.

心理補償功能:可以補償工作中的挫折,增加心理滿足感,發揮身心 失衡之補償作用,發洩心理的壓力,增進工作效能。5.教育及文化陶 冶的功能。6.增進個人多元幸福感及成就感的功能。

四、休閒活動的分類

隨著社會進步的進步,生活水準的提升,人類休閒活動日益繁 多,有靜態的、有動態的,有室內的、有戶外的,也有正當性的或非 正當性的,然因依據的標準不同,休閒活動的項目眾多。相關學者再 進行研究時,針對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對象而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在實 證研究中,一般採用三種方式闡述分析。

(一)主觀分類法:依照活動的性質,由研究者本身主觀的予以 歸納、命名。在過去研究中大多以活動性質之分類為主,再配合研究 方向作為分類依據。其優點為可以兼顧周延又互斥之原則,可依所有 活動之性質、目的及個人意願做歸納,缺點為在填答上較因素分析困 難[65]。

(二)因素分析法:研究者先將被研究者所從事或可能從事的活 動項目編製成量表,測驗或訪問受訪者,再依據休閒活動彼此之相關 情形,分析其因素結果。優點為能分析很多活動項目且填答容易,缺 點為研究者常無法瞭解這一類型之特性為何,而造成各類型間之關係 不清楚,尤其在為各類型命名時更感困難[66]。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簡稱 MDS):

研究者將休閒活動兩兩配對,受試者憑對此兩種活動相似程度的知覺

(30)

加以評定,從最相似到最不相似,並可由受訪者說明其相似處,然後 分析其因素類型[67]。

綜合學者對休閒活動的三種分類方式,可知三種方法各有利弊。

主觀分類法是屬於傳統的分類方式,透過研究者主觀的邏輯概念,將 休閒活動內容予以歸類,看似較為簡易,但為使分類內容符合理論基 礎,必須蒐集大量文獻,則顯得耗時費力。因素分析法雖可借重電腦 的統計工具,分類處理比較便利,但種類項目較多,常顯得重疊而不 易劃分清晰。多元尺度評量法因採兩兩配對方式,使問卷變得非常繁 複,造成填答困難,較少研究者採用這類方式。回顧國內學者多依活 動內容相近者歸為一類。

2.3 休閒需求理論 一、休閒需求意涵

從 Marslow(1954)[68]的需求理論而言,人們既然有著以生理 需求為基礎的生理上驅力,這些生理上的需求例如饑、渴,係來自於 個體內在的基本需求,雖然這些是人們的基本需求,但是在不同情況 影響下都有可能發展成為“休閒需求"[69]。

二、休閒需求理論

需求為人類行為之始。而人類的需求理論,就以 Maslow(1954)

[68]的需求層次理論最具代表性,他提出需求漸進的說法,並認為某 些基本層次需求為其他高層次需求的基礎的觀點,在個體產生更高層 次需求以前,這些基本需求必需先獲得滿足。根據 Marslow(1954)

[68]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類有五種層次的需求,而這五種層次

又可區分為七種的需求:

(31)

這是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維持人類身體運作的需求。這些需求的 產生,係個體感受到強烈的驅力,例如饑餓、口渴、睡眠、性慾等。

Marslow(1954)[68]認為這些生理上的驅力是最強烈的,它們優先 於任何其它的需求。舉例來說,當您感到饑餓、口渴時,您必需吃些 食物來填飽您的肚子,口渴時需喝些水,才不致於使您感到痛苦難 過。當這些需求被滿足後,人們就會產生愉快的感覺;因此諸如生理 上的滿足都會讓人感到愉快,當然不止於生理需求時,有時人們也會 藉由食物、性、感官刺激等,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並不是因為滿足 生存的需求。Marslow(1970)[70]進一步認為雖然這是人類最低層 次的需求,但是他強調這並不是人類唯一的需求,唯有更上一層的需 求,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快樂。

(二)安全的需求

這些需求包括安全感、穩定性、秩序與在社會環境中的人身安 全。在人們的生活中,對安全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包括其它的生物 亦是相同。總有許多事情要學習或克服,恐懼感常存在於人們的心 中。例如:社會治安敗壞、青少年飛車搶劫頻傳,這些人不僅搶劫且 又傷人,這讓許多婦女外出形成一種恐懼感,因此安全的需求也就更 加的迫切。

(三)愛與歸屬的需求

包括社交、情感、愛與被愛和與他人建立密切的關係。Marslow

(1954)[68]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們都喜好與人交往並熱

愛他人;相對的我們也希望他人將心比心的態度來對待我們,並且建

立起不同的關係。基本上,人們都有參與或隸屬於某一團體或數個團

體的強烈需求。當生理與安全的需求已部分被滿足時,個體所關心的

就是否為人所熱愛、所接受,或受到歡迎等等。

(32)

(四)受尊重的需求

當個體被人愛且愛人的需求已適當滿足後,這些需求的力量將會 減弱,轉而代之是尋求自尊的需求。Marslow(1954)[68]把自尊的 需求分為兩種:自我尊重和對他人的尊重。前者包括個體之勝任、自 信、成就、獨立自主等;他人對自我的尊重,包括受他人賞識、稱讚、

地位、注重、名譽等。

(五)自我實現的需求

是最高級的需求,當上述四種需求達到滿足之後,這種需求會轉 趨強烈。自我實現包括實現自已的潛能,充分發揮自已的能力等,因 為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天賦、潛能,為達成自我的天賦、潛能,每 個人會盡其本能達到他的天賦、潛能的最高點。

(六)知識與理解需求

Marslow(1970)[70]將人們求知的能力,視為是一種需求。人 們總會對週遭事物詢問為什麼?並且存在著高度的好奇心,想去尋求 解決問題的答案,並建立起其知識與價值體系。

(七)審美需求

此類需求是追求系統、結構與完善,以獲得美感經驗的需求。雖 然此類需求或許並不全然存在於人類基本需求中,不過 Marslow

(1970)[70]堅信,人們都具有他所謂的「審美需求」。

三、休閒需求相關理論 (一)ERG 理論

ERG 理論(Existence,Relatedness,and Growth Theory)是心理學

家 Alderfer(1972)[71]將 Maslow(1954)[68]引用的需求層次理論

加以修正、認為人均有生存、成長與關係等三種需求。生存的需求與

(33)

Maslow 的生理、安全需求類似;成長的需求則與 Maslow 的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相當;關係的需求與 Maslow 的歸屬需求相似。進一步 Alderfer 引用認為需求滿意不必有前進的途徑,同時可以有退而求其 次的現象;而且在同一時間個人可以有二種以上不同層次的需求。

(二)成就需求理論

成就需求理論(Need Achievement Theory)由 McClelland 與 Atkinson(1953)[72]等人提出,主張人們許多觀點都是從文化中學 習而來。其中成就需求、歸屬需求、權力需求等三種需求與個人的工 作滿意有密切的關係。成就需求理論適用職場工作、教育訓練與幹部 培訓等事項上,但在強調人類較高層次需求的同時,卻忽視了人類基 本的需求。

(三)雙因子理論

雙 因 子 理 論 ( Two-FactorTheory ) 又 稱 為 激 勵 保 健 理 論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Herzberg(1966)[73]認為工作滿意與 工作不滿意是兩個極端,其因素是可以分開的。他提出影響工作滿意 的因素是「激勵因子(Motivating Factor)」和「保健因子(Hygiene Factor),凡是與工作本身有直接相關的因素,大體都能促進其滿足 感,而能提高工作效率,此即激勵因子,包括工作本身、認同感、進 步、升遷、個人與專業的成長、責任與成就感等;而無直接激勵作用,

和工作無直接關係的環境因素,如薪資、視導、工作地位、工作安全、

工作環境、個人生活、組織的政策與人際關係等則被稱為保健因子。

2.4 休閒阻礙

ㄧ、休閒阻礙的定義:

Crawford and Godbey ( 1987 ) [74] 認 為 休 閒 阻 礙 ( leisure

(34)

constraints)係指一種情境,顯示影響個人知覺不喜歡或無法投入參 與休閒活動的原因。Jackson(1988)[75]將阻礙界定為:個人偏好一 項活動,但受到干擾以致無法參與此項活動的任何阻撓因子皆為阻 礙。Henderson(1991)[76]表示:休閒阻礙是指任何能抑制個人去參 與休閒活動、減少參與的時間及妨礙個人獲得滿足感的所有原因。

Samdahl and Jeckubovich(1997)[77]也認為休閒阻礙並非絕對限制個 人參與休閒,但卻會影響個人的休閒選擇與經驗。國內學者中,白家 倫(2005)[78]將休閒阻礙定義為:會限制或降低個人對休閒活動品 質、參與次數的種種因素,這些因素除了會讓個人減少對參與的慾 望,並降低愉悅感之外,同時也會抑制個人對休閒的需求。

另本節針對休閒阻礙意義整理如表 2.2。

表 2.2 休閒阻礙意義彙整表

年代 研究者 休閒阻礙意義

1985

Jackson &

Searle [79]

當個人願意參與一項活動,但有一項或一項以上的因素影 響其參與意願,此定義中的個人,包括那些原本沒有興趣 且根本不願參與的人在內。

1987

Crawford &

Godbey [74]

當個人原本有一項休閒偏好,由於休閒阻礙的介入,使此 項偏好無法進行,即個體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投入參與 的因素。

1988 Jackson [75]

凡介於偏好一項活動,和參與此項活動間的任何因子,皆 視為阻礙,即抑制休閒的偏好,或妨礙參與新的休閒,降 低休閒需求的因素。

1991

Jackson &

Dunn [80]

凡干擾一個喜愛休閒者無法參與所喜歡與想參加的活動,

無論任何原因,皆可視為休閒阻礙。

1990 楊志宏 [81]

定義為人們傾向參與某項活動,卻受其他原因影響,無法 持續進行。而廣義的休閒阻礙,是為介於某一有無休閒的 知覺,而影響能否參與此。

1994 張少熙 [82]

狹義:個人傾向參與一項休閒,然而受到一項或一項以上 的原因(阻礙)影響,而不能繼續進行此一活動者,均屬 休閒阻礙。廣義:從有無休閒知覺到能否繼續參與該活動

(35)

表 2.2 休閒阻礙意義彙整表(續)

年代 研究者 休閒阻礙意義

1996 黃立賢 [83]

影響或減少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和愉快程度的種種因素,包 括時間、費用、安全、交通、設備、同伴、資訊等等。

1997 鐘瓊珠 [84]

在參與休閒活動的過程中,出現任何造成限制或影響參與 休閒的頻率、特性與品質的因素,均可視之。

1999 張玉鈴 [85]

個人對休閒失去興趣後或無法自主去選擇喜好的休閒活動 時,便會產生休閒阻礙。

2000 陳藝文 [86]

抑制或中斷參與休閒活動的種種因素,使得人們不論原本 無意、有意或中斷參與一項休閒活動,這些因素統統稱為 休閒阻礙。

2001 林佳蓉 [87]

強迫或非強迫地中斷或限制個人參與某項喜好的休閒活動 的因素。

2002 賴家馨 [88]

任何阻止或限制個人經常性或持久性參與某項喜好的休 閒,或是減少個人參與的慾望,降低參與過程中所獲得的 滿足感。

2005 高懿楷 [89]

休閒阻礙係指個人主觀認知沒機會或參與休閒活動時出現 影響品質之因素皆為之。

2005 白家倫 [78]

會限制或降低個人對休閒活動品質、參與次數的種種因 素,這些因素除了會讓個人減少對參與的慾望,並降低愉 悅感之外,同時也會抑制個人對休閒的需求。

資料來源:本研究彙整

2.5 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

Crawford and Godbey(1987)[74]提出休閒阻礙之模型,研究中 將影響因素分別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個人內在阻礙:

指個人因自身心理狀態與特質會影響休閒偏好與選擇,如壓力、

健康因素、參與動機、知識、自我能力、宗教信仰及對活動的主觀評 價等。

(二)人際間阻礙:

指個人因找不到適當的休閒參與伙伴而影響休閒參與或喜好。如

(36)

青少年學生的參與狀況,時常會受到同儕團體的影響。

(三)結構性阻礙:

指非因個人或人際關係之介入因素所造成的,任何會影響休閒喜 好或選擇的外在因素都包括在內,如時間、休閒設備、金錢、休閒機 會等。

Crawford, Jackson, and Godbey[90]在 1991 年進一步修正休閒阻 礙模式,主張休閒阻礙乃階層(hierarchical)式存在,在參與休閒之前,

會先遭遇個人內在的阻礙,在克服個人內在阻礙後,選擇自己的休閒 偏好採取行動,之後再延伸至人際間阻礙,當遇到人際間阻礙時,就 要利用溝通、互助合作來克服個人內在及人際間阻礙後,最後會面對 結構性阻礙,克服了這三項阻礙後,就會行動決定參與意向。

Crawford 等(1991)[90]將其修正,提出層級系統模型,如圖 2.1 所示:

資料來源:[90]

圖 2.1 休閒阻礙層級系統模型

Edington, Compton and Hanson(1980)[91]則將休閒阻礙分成八

休閒偏好

結構性阻礙 人際間的阻礙

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共

同性和協調 參與層次

休閒動機

(37)

類,包括:1.態度阻礙:某些人不信任也不關心休閒,認為休閒只是 特殊階級才有。2.知覺阻礙:是想像或真實的,都經過遭到失敗、拒 絕後一段時間才形成,少數民族及殘障人士也有同樣情形。3.資訊阻 礙:鄉村地區主要缺乏休閒機會的發展,都會區居民則面對太複雜的 選擇可能阻礙休閒的實現。4.消費阻礙:是暫時障礙,某些事先決定 的事。5.社會文化阻礙:如少數民族在休閒追求受到社會排斥,可能 是年紀或性別造成。6.經濟阻礙:一般從事休閒活動大都要花錢,對 經濟地位弱勢者,這阻礙更明顯。7.健康阻礙:疾病會改變每個人的 生活形態,進而形成不能克服的阻礙。8.經驗阻礙:若缺乏休閒經驗 為基礎,也會形成休閒阻礙。每個人如缺乏對休閒智慧、體力及社會 的技巧,通常會避免參與休閒活動,沒有人希望在休閒中失敗或得到 負面經驗。

二、休閒阻礙的因素:

陳思倫(1996)[92]指出阻礙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有二:(一)

休閒外在阻礙之因素,包含:1.外在經濟因素。2.人口因素。3.社會 結構。4.社會型態。5.罪犯和破壞公物、都市髒亂等情形。6.資源。

7.大眾交通工具。(二)個人阻礙因素,包含:1.個性。2.知覺和態 度。3.知識和技能。4.性別。5.年齡與家庭生命週期。6.文化和次文化 的影響。7.目標和生活型態、居住地區。8.職業、收入、金錢分配。

9.可利用之休閒時間。

張坤鄉(1991)[93]指出國中教師休閒阻礙的因素,依其分別為 時間、環境與場地設施、金錢、能力、交通及家人問題。李國華(1994)

[94]以台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調查參與休閒

運動之狀況發現,參與休閒運動最感困擾的是:1.工作、家務太忙;

(38)

2.沒有同伴,缺乏指導;3.場地、設備不足;4.體力不足。

陳麗娟(2002)[95]指出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因素,依其分別為 休閒運動設施品質、休閒運動設施所提供服務好壞、休閒運動設施可 及性及位置、休閒運動設施週遭環境及休閒運動設施所提供活動項目 等阻礙因素。謝鎮偉(2002)[96]以輔大教職員為研究對象,發現時 間、場地設施、同伴、費用、交通等因素為影響參與休閒運動的前五 名。粱玉芳(2004)[16]指出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因素,依其影響程 度次序分別為活動時間無法配合、教學負荷太重、本身個性不喜歡、

對休閒活動沒有興趣及活動項目花費太高等阻礙因素。張少熙(2004)

[97]以台灣地區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指出休閒運動阻礙是願意參與 休閒運動,因受某些因素的影響,而很少或無法參與休閒運動的原 因。休閒運動阻礙的因素依序為:1.時間;2.天候;3.同伴;4.場地設 備;5.器材裝備。林祐鋐(2005)[98]以台中縣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

指出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依序為時間層面、經濟層面、場地層面、個人 層面、家人層面等阻礙因素前五名。徐慶忠(2006)[99]以屏東縣高 中職教師為研究對象,指出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依序為社會阻礙、機會 阻礙、同儕阻礙、經驗阻礙及個體阻礙。

本研究綜合以上對休閒阻礙的觀點,發現教師的休閒阻礙大部份

以缺少時間、場地、設施、同伴及費用為影響休閒因素,若能減少工

作負擔,增進休閒活動的益處,克服任何阻礙,相信對教師生活品質

及健康是有所助益。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 95 課綱計畫實施後對高中職教師的休閒阻礙與休閒活 動需求影響進行分析,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與研究,研究方 法分成四部份說明:3.1 研究架構;3.2 研究樣本;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方法,分述如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如圖 3.1 所示,依據本研究的動機、目的和探討相關文獻,提出 本研究架構,探討 95 課綱對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需求影 響之關係。

3.2 研究樣本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 95 學年度苗栗縣內 16 所公私立高中職現職教師為研 教師屬性:

1、性別 2、年齡 3、教育程度 4、服務年資 5、兼任行政職務 6、任職學制

7、婚姻與家庭狀況

休閒活動 需求之影響 休閒阻礙:

個人內在阻礙 人際間的阻礙 結構性阻礙 實施 95 課

綱實施後

(40)

究對象,並依據苗栗縣教育局(2006)所統計各校教師人數共計 1,384 人為研究標的母群體,進行抽樣及問卷調查。

(一)預測

本研究之預測問卷採用立意抽樣的方式進行,針對苗栗縣內 16 所公私立高中職學校,教師人數共計 1,384 人(如附錄一),選取苗 栗縣四所公私立高中職:包括苗栗農工、建台中學、君毅中學及大成 中學,每校選取 30 位教師做為預測樣本,共計發放 120 份問卷,回 收 112 份樣本,回收率 93.3%,無效問卷 8 份,有效問卷 104 份,有 效回收率為 86.66%。

(二)正式測驗

本研究之正式測驗採用配額便利抽樣進行,吳明隆(2003)[100]

提到預測對象人數以調查問卷中量表的 3-5 倍人數為原則,最好介於 120 位至 200 位之間。正式問卷以學者 Gay and Airasion(2000)[101]

及 Sudman(1976)[102]的觀點,認為樣本的大小應根據研究種類來 決定,以描述性研究為例,樣本人數至少應有母群體人數的 10 %;

如果母群體較小時,則樣本人數至少要有 20%左右;如果是地區性的

研究,平均樣本人數在至 1,000 人之間較為適合[100]。為符合上述母

群體樣本小要 20%及地區性研究平均樣本 500 人以上的條件,本研究

針對苗栗縣內 16 所公私立高中職學校,教師人數共計 1,384 人(如

附錄一)進行抽樣。主要內容包括:休閒阻礙、休閒活動需求及個人

基本資料等三部分。共計發放問卷 553 份問卷,回收 395 份問卷,回

收率為 71.43%,無效問卷 47 份,有效問卷 348 份,有效回收率為

88.10%。

(41)

3.3 研究工具

「95 課綱」對苗栗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影響問 卷的編製,參考粱玉芳(2004)[16]編寫的「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 阻礙及休閒活動參與的量表」,確定預測題目。預測問卷分別為三部 分:第一部休閒阻礙情形分為十一題三個類型、第二部休閒活動需求 影響四十一題分為八個類型包括:「運動型」、「嗜好閒逸型」、「家 庭活動型」、「休憩型」、「戶外遊憩型」、「知識型」、「娛樂型」

以及「社交服務型」、第三部教師基本資料分為九題。內容如下:

一、休閒阻礙題項

本研究參考粱玉芳(2004)[16]編寫的「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 阻礙之量表」,將內容修正為「高中職教師休閒阻礙量表(leisure constraint scale)」。計分方式:採李克特 Likert 五等量表,從「非常 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分別 給予 5、4、3、2 及 1 的分數。全部題項採正向題問答,量表各題項 之得分相加可得知休閒阻礙分數愈高,表示休閒阻礙的程度愈高。如 表 3.1 所示。

表 3.1 休閒阻礙問項

類型 題號 問 項 內 容 2 95課綱實施後,個人工作因素。

3 95課綱實施後,教學工作量大。

4 95課綱實施後,備課時間增加。

5 95課綱實施後,自編教具或教材。

個人內在阻礙

10 95課綱實施後,帶給心理壓力,減少休閒活動。

1 95課綱實施後,學校行政事務加重我的工作負擔。

6 95課綱實施後,學校不定期召開相關教學研討會。

7 95課綱實施後,研討會、研習會活動太多。

8 95課綱實施後,主要休閒活動受到嚴重影響。

結構性阻礙

9 95課綱實施後,影響我的休閒時間。

人際間阻礙 11 95課綱實施後,人際關係改變(志同道合同伴休閒變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42)

二、休閒活動需求量表

本研究問卷參酌梁玉芳(2004)[16]所編寫的「彰化地區國中教 師休閒活動參與之量表」,將內容修正為「高中職教師休閒活動需求 之量表」八個類型 41 題,將部份相似內容修正為適用之量表。計分 方式:本量表將實際參與的程度,採李克特 Likert 五等量表來計分,

將實際從一年中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分「完全不受影響」、「稍有影 響」、「中度影響」「高度影響」及「完全受影響」。分別給予 1、

2、3、4 及 5 的分數。全部題項採正向題,量表各題項之得分相加,

可得知休閒活動需求改變程度分數愈高,表示休閒活動需求影響愈 大。如表 3.2 所示。

表 3.2 休閒活動需求影響問項

構面 題號 問 項 內 容 戶外遊憩 6 野餐

戶外遊憩 27 開車兜風

戶外遊憩 31 週末或假日的旅遊 戶外遊憩 32 健行

休憩型 11 聽音樂 休憩型 13 收聽廣播 休憩型 20 靜坐沉思 休憩型 33 午間休憩

休憩型 35 騎單車閒逛、運動

知識型 9 逛書店

知識型 15 閱讀(工作以外休閒活動)

知識型 21 從事進修及研究(語文、電腦)

知識型 22 研習活動

知識型 24 聽演講(工作以外之演講活動)

知識型 26 參觀展覽 知識型 41 閒暇剪報

社交服務 3 社團活動(工作以外)

社交服務 25 與同事朋友聚會 社交服務 29 拜訪親友

社交服務 34 宗教活動

(43)

表 3.2 休閒活動需求影響問項(續)

構面 題號 問 項 內 容 社交服務 38 聊天

娛樂型 7 聽演唱會 娛樂型 8 逛街購物

娛樂型 14 看電影(到電影院)

娛樂型 16 上網(工作以外)

娛樂型 30 看電視 娛樂型 37 KTV 唱歌 家庭活動 4 佈置住家 家庭活動 23 家族聚會 家庭活動 28 探望父母 家庭活動 39 親子活動 嗜好閒逸 1 繪畫

嗜好閒逸 2 製做手工藝品

嗜好閒逸 5 收集物品(集郵、錢幣)

嗜好閒逸 10 園藝(葹花種草)

嗜好閒逸 12 插花 嗜好閒逸 18 攝影 運動型 17 游泳

運動型 19 慢跑、快走 運動型 36 跳舞

運動型 40 健(塑)身運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教師個人基本資料

基本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兼任行政職務、

任職學制、婚姻與家庭狀況、每月所得、每月休閒費用支出。

(一)性別:(1)男 (2)女。

(二)年齡:(1)20-30歲 (2)31-40歲 (3)41-50歲 (4)51-60 歲(5)61歲以上。

(三)最高教育程度:(1)專科 (2)大學 (3)研究所以上 (4)

其他。

(44)

(四)任教學校服務的年資:(1)未滿1年(2)1-3年(未滿)(3)

3-5年(未滿)(4)5-10年(未滿)(5)10-15年(未滿)(6)

15-20年(未滿)(7)20年以上。

(五)兼任行政職務:(1)是 (2)否 。

(六)任職學制:(1)高中 (2)高職 (3) 綜合中學 。

(七)婚姻及家庭狀況:(1)未婚 (2)已婚尚無小孩 (3)離婚 或分居 (4)喪偶 (5)最小子女在6歲以下 (6)最小子女 在6~12歲 (7)最小子女在13~19歲以上 (8)子女都已獨立,

在外居住。

3.4 預測分析

將預測回收的有效問卷輸入電腦,以 SPSS for Window 12.0 的統 計套裝軟體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及「效 度分析」,作為建構信效度的考驗。包括休閒阻礙量表及休閒活動需 求預測量表,皆採相同原則進行分析,取捨之後的題目納入正式問卷。

一、項目分析

(一)休閒阻礙量表

預測問卷之項目分析以遺漏值檢驗、平均數、標準差、偏態、極 端組 t 檢定、總分相關及因素負荷進行項目分析,題號 1 以編碼 C1 代替依此類推,分析結果如表 3.3 所示。遺漏檢驗中無高遺漏;平均 數每題均在 3.15 以上,偏態分析無高偏態現象;極端組 t 檢定 C2、

C11 未達顯著水準;總分相關僅 C2、C11 相關係數<0.3 者,同樣僅

C2 呈現低的因素負荷。11 題中刪除 C2 及 C11,其餘 9 題均予保留。

(45)

表 3.3 教師休閒阻礙預測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題號 編碼 遺漏

檢驗 平均數 標準差 偏態 極端組

t 檢定 相關 因素 負荷

保留或 刪除 1 C1 1.0% 3.67 0.97 -0.33 -8.15 0.47 0.59 ○ 2 C2 0.0% 3.56 0.83 -0.55 -3.85 0.30 0.38 × 3 C3 0.0% 3.78 0.96 -0.43 -8.33 0.54 0.64 ○ 4 C4 0.0% 3.74 0.92 -0.66 -6.08 0.42 0.51 ○ 5 C5 1.0% 3.62 0.87 -0.29 -5.29 0.37 0.46 ○ 6 C6 0.0% 3.23 0.94 -0.41 -5.61 0.44 0.53 ○ 7 C7 0.0% 3.22 0.91 -0.30 -4.80 0.40 0.48 ○ 8 C8 0.0% 3.25 0.91 0.19 -7.89 0.63 0.77 ○ 9 C9 0.0% 3.31 0.87 -0.02 -6.88 0.57 0.72 ○ 10 C10 0.0% 3.37 1.00 -0.19 -10.43 0.64 0.78 ○ 11 C11 1.90% 3.14 0.88 0.08 -3.48 0.30 0.44 ×

○代表保留,×代表刪除

註:刪除預測問卷題目第2、11題,共2題

(二)休閒活動需求影響量表

預測問卷之項目分析以遺漏檢驗、平均數、標準差、偏態、極端 組 t 檢定、總分相關及因素負荷進行項目分析,題號 1 以編碼 B1 代 替依此類推,分析結果如表 3.4 所示。遺漏檢驗中無高遺漏;雖平均 數部份題項偏低,但偏態分析中僅 B5、B31、B36 有高偏態現象;極 端組 t 檢定 B22 未達顯著水準;總分相關僅相關 B22 係數<0.3 者,

無題目呈現低的因素負荷。故本部份 41 題中刪除 B5、B22、B31 及

B36,其餘 37 題均予保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2.The discriminations of the teenagers’s leisure hinders are als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s leisure attitudes in the attributes of gender, school systems, sufficiency of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service quality gap of leisure farms through the consumers' ideas, and applies Kano’s two-dimensional quality analysis to not only explore servi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disposition tendency on the safety and health attitude for the workers of a government-owned enterprise..

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set more preferential policies regarding health and medical care, financial security, life and leisure, as well as housing and social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work enthusiasm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ttitude of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ffect of the enthusiasm.. I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games which has been used in number and calculation instructions for fifth g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