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與黑白雙魚共游:敘說一位拳者在武道上學習 的認真性休閒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與黑白雙魚共游:敘說一位拳者在武道上學習 的認真性休閒歷程 "

Copied!
16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與黑白雙魚共游:敘說一位拳者在武道上學習 的認真性休閒歷程

Swimming with Both the Black and White Fish:

Narrating a Serious Leisure Learning Course of Martial Art

系 所 別:科技管理學系碩 士 班 學號姓名:E10003006 潘 建 良 指導教授:陳 俐 文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2)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與 黑 白 雙 魚 共 游

: 敘 說 一 位 拳 者 在 武 道 上 學 習 的 認 真 性 休 閒 歷

潘 建 良

科 技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

100)

(100)

(3)

i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藉由認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的角度來探討研究者十九年來在 武道上學習的歷程及體悟,進而獲致認真性休閒的特質與效益及遭遇到的阻礙。以敘 說探究(Narrative Inquiry)中的「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方式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將 相關資料進行歸納與整理,以「整體(Holistic)-內容(Content)」作為主要的資料分析方 式,建構出研究者獨特的生命敍說與結果分析。本研究結論共有以下五項:一、拳者 在武道上的學習歷程:從小對武術的憧憬,進國術社練就力與美的外家拳,因緣際會 學習鬆與柔的太極拳。二、拳者在認真性休閒歷程中的啟發與體悟:體認信心對研究 者的重要、領悟學習必須專注持恆、體悟做事要能以簡馭繁、改變好強個性學會吃虧、

漸信機緣與命運之說。三、拳者具有的認真性休閒特質:能堅持不懈、具生涯性、個 人努力、持久性的利益、獨特的精神氣質與強烈的認同感。四、拳者所能獲致的效益:

包含恢復健康、充滿活力、延年益壽、有成就感和變化氣質等個人效益,以及團體表 現、回饋社會與獲得歸屬感等社會效益。五、拳者從事認真性休閒時的衝突與阻礙:

因時間分配不當易導致家庭責任的衝突及朋友關係的疏離。

關鍵字:太極拳、認真性休閒、敘說探究、質性研究

(4)

i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indentify the qualities, benefits and conflicts of Serious Leisu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lies in the Self-Narrative approach, which is a subsystem of Narrative Inquiry. To construct the researcher’s unique life narrative and results analysis,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summarized and organized by means of the Holistic-Content approach, which serves as the main method of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1.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artial arts: This originated with a vision of martial arts in childhood and then led to joining a martial arts club in order to learn the strength and beauty of Wai Jia Quan. It came to an end with the encounter of the softness of Tai Chi. 2.

The inspi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Serious Leisure: The researcher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confidence; comprehended the vital role of persistence while learning;

develop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 point of simplifying everything; transformed the strong personality into humbleness, and as a result of fate and karma, became a Taichi player. 3. The qualities of Serious Leisure are as follows: (1) perseverance, (2) long-term career, (3) 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4) durable benefits, (5) unique ethos, (6) identification. 4. The benefits from Tai Chi: These benefits include personal health, longevity, and feelings of achievement and self-satisfaction which contribute to personal effectiveness. In addition to group accomplishment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all contribute to overall social effectiveness. 5. The conflicts and constraints of engaging in Serious Leisure activities: Due to the improper allocation of time, the researcher faces conflicts in fulfilling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experiences alienation within friendships.

Keywords: Tai Chi, Serious Leisure, Narrative Inquiry, Qualitative Research

(5)

iii

誌謝辭

踏入研究所是個偶然,關關難過關關過是整個過程的最佳寫照。從小我就喜愛數 理的邏輯思考,但畏懼語文的申論寫作,工作上取得四張教師證也都集中在數理方 面。卻因喜愛太極拳而走上質性研究之路,更在俐文老師循循善誘下以敘說來探究自 己的故事。

首先,要感謝「明師」--俐文教授,她是位認真且氣質出眾的老師。在學術上她 給予我無比寬廣的揮灑空間,容許我在遲疑、迷惑中探索找尋適合自己的方法路徑,

關鍵時刻總會給予指點。一路上有老師細心與耐心地教導,讓我重新認識自己過去的 生命歷程,更能學習面對與接納真實的自己,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並確認未來的方 向。也要感謝陳棟樑、劉旭冠兩位老師,在百忙之中撥冗詳閱論文,並於口試時提出 寶貴的意見與建議,讓本論文能更加豐富完整,在此對兩位教授致上十二萬分的感激。

另外,要感恩在天國的王旭東、陳金堂兩位老師對我在武道上的啟蒙,林木火、

郭建成等老師及姜禮池、趙錦湟、張鴻順等教練不斷地教誨並指導我拳術。還有一群 時常指正我錯誤的師兄姊,讓我在武道上學習能日益精進,以今日之我,修正昨日的 我。再者,我要感謝共同奮鬥的同學--永章、翠香、家春,有你們的陪伴,讓我在學 習與研究的路上不孤單。也感謝同事惠美、順康、彥育和香孌對論文的指正與回饋。

最後,特別要將這篇論文獻給我的家人。親愛的爸媽謝謝您們協助照顧小孩及幫 忙處理家務,讓我能專注在論文寫作及認真性休閒的實踐上。我也要感謝親愛的老婆 韻芳當此論文的第一位讀者、校訂者與評論者,在過程中一直支持和體諒。而心肝寶 貝--欣柔、欣妤,謝謝妳們忍受爸爸絞盡腦汁寫不出論文時無端的情緒,家人的陪伴 與鼓勵是我完成此論文的動力來源。也對所有曾幫助我、激勵我的人,致上由衷的感 謝,在我的生命中有你們真好。

潘建良 謹誌 中華民國101年7月

(6)

iv

目 錄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ii

目 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貢獻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太極拳 ... 5

第二節 認真性休閒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9

第一節 質性研究 ... 29

第二節 敘說探究 ... 34

第三節 研究者 ... 3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37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38

第六節 研究的信賴度 ... 42

第七節 研究限制 ... 43

第四章 好強的少年 ... 44

第一節 自我的形成 ... 44

(7)

v

第二節 立志習武強身 ... 46

第三節 在天堂與地獄間流連 ... 47

第五章 初學武藝 ... 51

第一節 白沙國術社習武 ... 52

第二節 羅漢山集訓練功 ... 57

第三節 太極拳的啟蒙 ... 60

第四節 尋明師學武藝 ... 65

第五節 其他經歷 ... 68

第六章 情定太極 ... 72

第一節 再遇明師學太極 ... 72

第二節 太極拳的交流活動 ... 81

第三節 太極拳的初體驗 ... 86

第四節 觸類旁通思太極 ... 101

第五節 太極拳與人生 ... 112

第六節 結語 ... 11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18

第一節 研究討論 ... 118

第二節 研究結論 ... 12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30

第四節 回應與對話 ... 132

參考文獻 ... 136

附 錄 ... 149

(8)

vi

表目錄

(9)

vii

圖目錄

圖1 研究流程圖 ... 38

圖2 敘說分析模式圖 ... 41

圖3 刻劃太極圖像 ... 79

圖4 太極拳的美人手 ... 88

圖5 太極拳的握拳 ... 88

圖6 大海納百川圖 ... 112

圖7 依Stebbins的認真性休閒理論之角色關係圖 ... 118

圖8 認真性休閒之角色循環擴展圖 ... 120

(10)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隨著台灣國民所得日益增加,2011年平均每人所得為518,679元(行政院主 計處,2012)。政府於2001年開始實施週休二日,國人可自由運用的閒暇時間相對增 加,對於日常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提升了。休閒的觀念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對工作以外 的休閒活動更加重視,人們會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並用心經營,也對休閒的時間規 劃有自己的看法與多元選擇(周秀華、余嬪,2005)。當我們依自己的思考方式與意願 來從事休閒活動時,一般會由精神、時間與活動三方面來出發,人們會選擇想要參與 的活動種類及進行方式(黃心佳,2008)。

Stebbins (2001)認為休閒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隨興休閒(Casual Leisure),另一 種為認真性休閒(Serious Leisure)。隨興休閒常具有立即報償、短暫的生活享樂形式,

一般不需特別的技巧與訓練,是大多數人易養成的休閒類型,例如:看電視、聽音樂、

散步、聊天等。認真性休閒則較具有系統與目標去深入某項業餘的嗜好或志願活動,

如攀岩、集郵、練武術、醫院志工等。休閒者在投入追求過程中,會隨著生涯發展階 段有不同目標,繼而發展出不同的技能,最終成為影響一輩子的興趣(周秀華、余嬪,

2005)。

台灣民眾因社會、科技、經濟的變遷及生活型態的改變,擁有的休閒時間越來越 多,對於休閒的安排也日趨重要(林珊如,2005),漸漸成為一個重視休閒生活的社會。

在眾多的休閒活動中,因太極拳兼具保健與養生之道可延年益壽,又富含哲學思維深 具魅力,與其他休閒活動相較,更顯得特別而突出(游添燈,2011)。太極拳可以外練 筋骨皮,內養精氣神(林清俊,2009),是中國傳統的武術也是歷代先人智慧的結晶。

學習太極拳沒有年齡及性別的限制(戴君強,2005),也不用特別的裝備,經濟實惠、

符合成本效益,沒有團體練習亦能單獨進行,可持之以恆學習,公餘、出差、旅遊或 晨昏閒暇均可練習,不需特殊場地(汪忠川,2009;林清俊,2009)。甚至站立、靜坐 或開車都可放鬆完成氣沉丹田、舌抵上顎、頂頭懸等要領。太極拳以意念驅動肢體,

(11)

2

帶動體內氣的運轉(楊翼風、李湘屏,2007),藉由緩和、柔順又圓渾的動作,配合細 長勻慢的呼吸,來達成養生保健並促進身心健康(李凌雲,2007;Chen, et al., 2007;

Michael, Linda, Derek, Alexander, & Robert, 2008; Yong, Leslie, Marcia, & Li, 2004)。

太極拳對人們健康之效益,已獲體育、健康與醫學等領域專家研究肯定,其效果 幾乎涵蓋了全人健康的所有範圍(游添燈,2011)。茲敘述如下:在生理上可增進有氧 代謝能力(高藤曉子、陳裕仁、江界山,2010; Lan, Chen, & Lai, 2008;Lan, Chou, Chen, Lai, & Wong, 2004; Taylor & Froelicher, 2004)、強化心肺功能(汪忠川,2009;洪瑄曼、

陳桂敏,2007;藍孝勤,2010;Chen, et al., 2007)和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呂萬安、

陳旺全、王俊雄,2005;林順萍、黃國禎、陳俊忠、郭博昭,2006;張瓊丹、陳靜敏、

鄭綺、林貴福,2005;Chang, et al., 2008),可提升身體柔軟度、平衡能力及預防跌倒 (林宏憲、楊榮俊、蔡崇濱,2010;林茂榮、黃慧芬,2008;林哲甫、王苓華,2009;

黃泰諭、方進隆,2010;藍青、陳思遠、賴金鑫、黃美涓,2009;Greenspan, Wolf, Kelley,

& Ogrady, 2007; Murphy & Singh, 2008; Wayne & Kaptchuk, 2008),能減緩疼痛及關節 炎的症狀(張明曜、王苓華,2009;Brismee, Zumwalt, & Poklikuha, 2008),改善癌症 病人自我照護能力(Hui, Cheng, & Cheng, 2008),減少骨質流失與促進骨骼健康(林欣 仕、王苓華、黃滄海,2008;林哲甫、王苓華,2009)的功效。

太極拳對於人們心理健康的增進也有助益(王朝瓊、何克,2008;辛治國、孫維 國、陳丙順,2010;李凌雲,2007;謝洪昌、陳文塔、歐美珍,2011),可讓人放鬆 心情(Liu, Mimura, Wang, & Ikuta, 2005),減輕焦慮、壓力與穩定情緒(周春太,2010;

Ruth, William, Catherine, & Erika, 2006),改善睡眠狀況(李峰、韓素萍、張承玉,2009;

徐磊,2010;Li, et al., 2004; Michael, Richard, & Sarosh, 2008),進而增強解決問題的 能力(Raingruber & Robinson, 2007)與提高生活的品質(潘悅、楊楠,2011;Lee, Lee, &

Woo, 2009)。由以上敘述,可知練習太極拳的限制極少卻具有許多效益,非常適合推 廣給各年齡層的人學習並培養成為日常運動,進而發展成為認真性休閒活動。

以關鍵字「太極拳」查詢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與華藝線上圖書館,分別

(12)

3

得到八十五筆論文資料及三百四十六篇期刊文章,發現大部分太極拳研究者在做太極 拳對身心健康效益及學習成效的相關研究,多從量化的問卷調查或短期間的太極拳訓 練、實驗著手,較缺乏對拳者長時間的關注與了解,忽略了拳者內在層次的變化對其 外在行為及內在人生觀的影響。因此,研究者嘗試由認真性休閒的角度切入,以質性 的敘說研究方法,來探究自己從一開始走上學武之路到現在修練太極拳以求道的整體 歷程,而非片面或短時間的了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藉由認真性休閒的角度來敘說探究一位拳者在武道上學習的歷程 及體悟,進而獲致認真性休閒的特質與效益及遭遇到的阻礙。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研究者透過自身在武道上學習、實踐的認真 性休閒歷程,探討下列問題:

1. 探索一位拳者在武道上的學習歷程為何?

2. 探究一位拳者在認真性休閒的歷程中,有何啟發與體悟進而影響其人生?

3. 研究一位拳者符合哪些認真性休閒的特質?

4. 討論一位拳者能獲致哪些認真性休閒的效益?

5. 探討一位拳者在從事認真性休閒時的阻礙與衝突為何?

第四節 研究貢獻

研究者透過自我敘說的過程,反省自己十九年來在武道上認真性休閒的得與失,

期望研究的成果能對他人產生裨益,達到以下利己利人的貢獻:

1. 透過敘說研究者在武道上學習的歷程與轉折,讓經驗再次呈現,重新認識自己。

(13)

4

2. 藉由研究者學習拳術的啟發與體悟,讓初學者更快尋得方向並勇往直前。

3. 透過敘說過程的感染力,去觸動有類似經驗的人們,找出屬於自己的學習路徑。

4. 探究修練太極拳所獲致的效益與遭遇的阻礙,讓人們能更真確了解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雖有諸多好處,但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與考驗,常讓學習者半途 而廢無緣體驗其美好,研究者欲以本身經驗供他人在學習太極拳時,能有更正確的認 知,避開可能之阻礙、衝突與傷害,進而獲得最大之效益。

(14)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太極拳

一、太極哲思

太極的理論博大高深且極其精微,鄭曼青(2007,頁10)謂:「太極之名著於易,

並出於醫經及道藏。其說甚廣,其用甚閎,仲尼所謂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李壽 籛(1998)曰:「太極拳純任自然,養氣之道也。發源於老子,法於亞聖。」以下將綜 合前人的太極哲學思想,敘述說明之。

(一)太極導於易理

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而太極拳論謂:「太極者,

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是太極拳命名的由來(謝亭飛,1985b)。所謂太極之道就 是易經所載陰陽化生萬物之理,即天道或天命(王建今,2008)。易經是前哲仰觀日月 星辰等天象之變,俯察山川江河等地理之勢,感受鳥獸花木等萬物之情而發展出萬物 一體的卦象哲理,此說明中國人的宇宙觀與日常生活。易經是變的哲學,其妙在於以 陰陽來衍變推論宇宙間萬物的本源。太極圖的圓是中國思想中圓融的概念,圖中的白 魚代表陽,黑魚代表陰,兩魚互抱不離、首尾銜接,正是陰陽相濟之象。黑魚的白眼 睛與白魚的黑眼睛驗證了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也表示陰中有陽、陽中育陰的深層拳 理(祝大彤、薛秀英,2007)。可知陰陽同時並存既相生也相剋。將太極的思想運用在 生活中,是要發現其變之機與變之微,當一切事物稍有徵兆微動,就能將之掌握並加 以規範。另外,易經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明君子處世應像天道運行 般,每天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歇。學習太極拳亦應如此。

宋朝理學大師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其言(楊祖漢,2009,頁338):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 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15)

6

太極圖說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宇宙生成與自然發展的規律與變化,認為世間存在的 一切是以太極為根源(楊祖漢,2009)。從各方面來看,太極圖說對太極拳的理論形成 應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拳經記載太極拳十三勢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等八勢,即八卦之 乾坤坎離巽震兌艮八方位,與進退顧盼定即五行之金木水火土。太極拳根源於易經的 陰陽變化、天地人合一及五行八卦(林清俊,2009)。

王宗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雖變化萬端,而 理為一貫。」武禹襄謂:「未有天地之前,太空無窮之中,渾然一氣,乃為無極。無 極而太極。太極者,萬物之原始也。」陳鑫在《太極拳譜》寫道:「太極陰陽,天地 陰陽;闔闢動靜,柔之與剛。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雙有常。」。楊澄 甫敘述:「太極圖之義,陰陽相生,剛柔相濟,千變萬化。太極拳即由此而出世。」

鄭曼青(2007)則認為:「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意深矣。」陶炳 祥(2008)說:「太極拳用陰陽變異的方式來克敵制勝,富含中國哲理於其中。」

凡天下萬事萬物都不出太極的範圍,至於太極拳法則全本於易理 (王新午,

2003)。太極拳一舉手投足都在反映自然之象,其內在契合天地之心,法日月之行,

因此太極拳講求自然與圓融。太極之思維是易經與道論兩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人 觀物的基本模式,它被廣泛應用在諸多技藝之中,太極拳即是在身體的實踐中體會太 極思維(王子和,1998)。練太極拳者如不明太極之理,不懂太極拳形象由何而生而用,

終其一生將難碰觸到太極拳的真諦。

(二)太極拳原出道家

太極拳原出道家(鄭曼青,2000),太平經記載:「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 可得名者。太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其說明道乃萬物之本 源,也是道家的終極目標(郝勤,1997)。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武術,源自於道家(陶炳 祥,2008),太極拳是一種以技達道的藝術,道貫於術中,術極則可道化,武藝哲理 互為表裡相得益彰(蘇清標,2003)。其透過身體實踐來獲得一種人生價值,是對天道 自然之體悟,所以太極拳以「道」為最終目標。

(16)

7

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莊子言:「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 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指其幽隱不現、難以言說之概念。但老子又曰:「道 法自然。」即依循自然之理可得道。這種模糊的特性,常使道趨於心境的感受與體悟,

因此太極拳由拳來悟道,也繼承了這種特色。許多拳者也藉由太極拳的修練,獲得對 生命本質之體悟。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專氣致柔,能 如嬰兒乎。」「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及 吾無身,吾有何患。」(楊宏儒,1995)此為太極拳之大用。老子所謂的柔或弱不是軟 弱無力,而是一種含蓄、深沉、外柔內剛及堅韌不露的狀態(許光麃,2008)。太極拳 崇尚天地自然之道可養生益壽,要求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無力勝有力、以慢打快、

捨己從人、致柔不爭、學吃虧等都是源自於老莊的學說思想。張揚明(1989)指出老子 教人為道之法,是要人精氣神合一,專心致志於守中養氣。能守中養氣悉心體察身體 氣動之況,運轉純功生之蓄之,則必與道日近。道能生化萬物,置身其境更可如嬰兒 般生機盎然、氣血順暢。老子也說「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說明貪多之病。學習太極拳每招每式都必須潛心修練,才能有所得。

鄭曼青(2007)認為:「太極拳,此為人生哲學之結晶。以其精微而論,較習一切 文藝之難,且有過之,絕非一般武事可比。」學習太極拳要由術、藝、功而進於道,

是順自然之理而成,不可過於躁進,否則反得其害。綜合以上的論述可知太極拳不只 是健身、自衛和觀賞性的活動,更是求道與得道的路徑(沈壽,2006)。

(三)太極拳合於儒家

太極之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王建今,2008)。中庸謂:「不偏之謂中,不 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子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 中。」說明君子要能合乎中庸之道,須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而「時中」這二 字也是太極拳修練者在行拳練架或推手實戰中,須時時秉持的最高原則,所以鄭曼青 將其所創拳社命名為時中學社,確有其道理。時中是在游移變化中,時時保持其中定

(17)

8

不偏不倚,是靈活而不呆滯的。

太極拳論謂:「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又謂:「虛靈頂 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十三勢歌訣言:「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 利頂頭懸。」十三勢行功心解曰:「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在在說明時中對 太極拳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中」是活的、動態的且隨時在改變的,其運用之神妙,

完全操之在拳者。如演練拳招步換身移,就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時中。推手或實戰需 依時勢演變,立身中正以求平衡合適,稍有偏移就只能任人擺佈。吳國忠(1986)說:

「剛開始隨先師學拳時,先師形容太極拳是活的不倒翁。到先師晚年,他老人家又說 學太極拳要像荷花一樣,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風骨志節。」此說明太極拳圓的道理也呼 應了儒家的君子說。而太極拳養生練氣更須如孟子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 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四)太極拳運用兵學

武學及兵學都是人類為了求生存,在文化演進中所留下來的瑰寶。兵學所求的是 在戰爭能獲得勝利,其中的戰術與戰略包羅萬象,但在運用時不外乎陰陽、動靜、正 反、虛實、剛柔及奇正等生剋之理。兵學在太極拳推手與實戰的應用中實為重要。兵 者詭道也,能以寡擊眾,就如太極拳講求無力勝有力、以柔克剛、以慢制快般。拳諺 云:「拳、兵同源。」拳術競技在戰略與戰術方面因與兵法有相通之處,所以拳術常 從兵學中借鑒及吸取精華(沈壽,2006)。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學的精華及兵法的始 祖,其戰術運用變化無窮(張南,2011)。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太極拳 論則言:「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一運用在戰爭,一用在推手實戰,

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孫子兵法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太極拳十三勢歌訣云:「靜中觸動動 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太極拳在用時,須如水般無常形卻有其滲透力,沒有任 何預備動作或預設立場,能因敵變化而隨之改變,讓對方察覺不出更不知如何回應,

此為傳統拳者所追尋的目標。因無常形,所以太極拳招式之運用亦無常勢。接觸對手

(18)

9

剎那,就要察知對手之意圖與底細,所以太極拳需藉由推手來訓練聽勁的功夫,以靜 制動為取勝之道。如十三勢行功心解言:「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太極拳不只合於人類健康、修身及防身之用,深入精研更能將兵法融入自身來實踐。

綜合上述,可知太極之哲學思維是太極拳動作與招式的依歸,其開合即陰陽之 理,由無極而太極,也如同易理與兵學般千變萬化。太極拳是一門講究中庸之道、內 外兼修、養生練氣與師法自然的武術,合於道家與儒家思想。太極拳者以身體來實踐 進而參悟其哲理並追求終極目標--道。

二、太極拳源流

(一)太極拳的起源

太極拳創於何人?何時?至今仍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譬如流傳最廣泛的張三丰 (峯)(豐)創太極拳的說法即有多種版本,列舉說明如下:

1. 曹秉仁編撰《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記載(引自陳振民、馬岳樑,2009,頁116):

張松溪,鄞人,善博,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

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 世。由三峰而後,至嘉靖時,其法遂傳於四明,而松溪為最著。

2. 藍田著《藍侍御集》張三丰傳記載(引自太極武藝學術網www.ck.tp.edu.tw/~cktjc/):

三丰真人,張氏,名全一,字玄玄,其號曰三丰。云身長七尺。丰姿魁偉。龜形 鶴背。大耳圓目。……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應顯莫測。人咸以神仙稱之。……癸 酉九月二十日。自言當辭世。留頌而逝。縣人楊軌三等。置棺殮訖。臨葬。發視 之。三丰復生。……脫形不老。永為物外之逍遙。抱道絕倫。

3. 黃宗羲著《南雷文案》王征南墓誌銘記載(引自王新午,2003,頁38):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 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

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丰之術。百年以後。

流傳於陜西。而王宗為最著。……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征南。

(19)

10

4. 楊澄甫著《太極拳用法圖解》太極拳原序(楊澄甫,1996,頁5):

太極拳傳自張真人,真人,遼東懿州人,道號三峯……一日在屋誦經,有喜雀在 院,其鳴如箏,真人由窗視之,雀在柏樹,如鷹下觀,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視,

二物相爭,雀鳴聲飛下展翅扇打。長蛇搖首微閃,躲過雀翅,雀自下隨飛樹上,

少時性燥。又飛下翅打,長蛇又蜿蜒輕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並未打著。

後真人出,雀飛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由按太極變化 而組成太極拳。

5. 孫祿堂著《太極拳學》自序記載(引自孫祿堂、孫劍雲,2009,頁170):

元順帝時,張三豐先生,修道於武當,見修丹之士兼練拳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 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 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和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

此拳在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血氣,意在練氣 化神耳。

6. 吳圖南著《科學化太極拳》張三丰列傳記載(引自吳圖南,1969,頁23):

張三丰名通,字君實,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十二歲始專究儒業,然過目便 曉,已能會通大意。中統元年,舉茂才異等,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 用,然非其素志也。……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乃就居焉,中有三尖山,三峯挺秀,

蒼潤可喜,因自號為三丰居士云。

以現代的觀點來看1~3則文章,可發現多處記載近乎神話,減弱了文章的可信度。

即使信其言,也無法斷定文中所載拳法就是現在的太極拳。第4則主要是在強調張三 峯目睹蛇雀相爭,頓悟而創出太極拳,第5則所強調的是張三豐創太極拳的動機在於 養身,第6則從始至終未描述張三丰會打太極拳。可知4~6則文章所描述的張三丰差異 極大。

僅明清兩代,記載有張三丰(豐)(峯)相關事蹟之典籍便多達八十餘種,其活動的 年代橫跨宋元明三朝代達數百年之久,活動區域從遼燕至滇黔幾乎包括整個中國地域

(20)

11

(郝勤,1997)。金庸小說所寫或一般大眾所熟知的張三峯創造了太極拳,這樣的說法 其實都是穿鑿附會而來,肯定都不是太極拳的正確根源(鄧時海,1990)。將張三丰奉 為拳聖且是太極拳的祖師,乃一般拳者積非成是的說法(黃武雄,2005)。因此太極拳 是張三峯所創立的說法,值得懷疑。

另外,除了上述張三峯創立太極拳的說法外,民國之後尚有幾種不同的說法與考 證,分別敘述如下:

1. 宋遠橋之《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的說法:一說認為太極拳在六朝的韓 拱月、程靈洗時已存在,名為小九天,共十四式;一說是唐朝許宣平所傳太極拳 功受業於于歡子,名三十七式又名長拳。又一說是唐朝李道子所傳先天拳亦名長 拳即太極拳;另有一說是宋仲殊學太極功於胡鏡子,後傳明殷利亨,其拳法名後 天法。故太極拳自六朝、唐朝已存在,歷經宋元明清流派更多,在名稱上或有不 同,但實質內容卻是大同小異,現今則統稱為太極拳(王新午,2003;陳龍驤、李 敏弟,2003a)。

2. 王子和及鄧時海的說法:清乾隆時有山西王宗岳所編之陰符槍譜,其太極拳論應 也在此前後所著。而太極拳一詞正始於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論,推論此時太極拳應 已形成,但在此之前並無史實可考。而太極拳思想的淵源,應該可以遠溯到兩千 多年前;至於把思想型態化而形成太極拳術,則是在宋朝理學興起到清代初期的 這段時間逐步完成。因此推論太極拳形成的時期,一定是在宋朝濂溪先生著作太 極圖說之後(王子和,2002;鄧時海,1990)。

3. 唐豪與顧留馨的考證:認為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時,由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所 創。其主要依據為陳氏家譜在九世祖陳王廷旁有注:「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

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及陳鑫所著陳氏家乘中陳王廷一段,有詞云︰「嘆 當年披尖執銳,掃蕩群氛,必次顛險。……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並說明 陳王廷的拳法主要來源為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及當時流行的拳法等。而陳氏一 族拳法少有外傳,直到十四世陳長興始授外姓,如楊祿禪、李伯魁等人有此機緣。

(21)

12

所以說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其後各宗各派才由此而生(唐豪,2004;陳鑫 1996;顧留馨,2011)。

4. 徐震的考證:謂太極拳之遠源是在戰國秦漢時代,但真正的形成卻只有二、三百 年的歷史。所以太極拳創於明朝以前的說法,皆屬「羌無故實,其為偽託,不待 深辨」。並力闢太極拳創自陳王廷之謬,認為太極拳不始於陳家溝而是自王宗岳 傳蔣發再傳陳家溝(徐震,2012a;2012b)。此外,徐震也討論了當時流傳的多份文 獻,證明皆是偽造或假託之詞。

5. 李師融的考證:認為太極拳是由明代的十三勢更名而成,技法以八門五步為核心,

理論是以道家內丹修煉法與太極學說為主,奉行延年益壽的宗旨。太極拳的拳理 成熟於明代且一直延續至今仍具指導價值,其命名始於明末,並由河南省趙堡鎮 蔣發所命名(李師融,2008)。

綜合上述,可知這些記載、說法或考證之內容過於懸殊且缺乏證據,無足夠的說 服力。誠如李亦畬在《太極拳小序》言:「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沈壽,2005)然 中國武術是歷經了數千年慢慢累積而形成的,太極拳的創造應該也是如此,非成於一 時一人,應是擷取了歷代各家拳術精華所成的結晶。歷史的真相為何,或許難以確實 知曉,但透過不同的觀點與視角,對於歷史事件與發展的再詮釋,有時卻比辨別真偽 更具意義與價值。如向愷然先生所說:「拳術之為物,多不見於經史,莫能道其沿革 者,穿鑿附會以求之,無益於技,徒多事耳。」相信未來可在太極拳歷史中留名的人,

必定是能彙整過往太極拳理論並提出創見的人,或是能彰顯出太極拳深邃奧妙功夫之 人,抑是在太極拳的教學上努力不懈而使更多人受益者。

(二)太極拳的流派

太極拳由中國陳家溝一地傳往各方,演變出許多獨俱特色的流派,形成各家爭鳴 的局面,主要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等。而各家太極拳因同出一源,所以其運動 特色與技術方法在內涵上大致相同,但於拳勢動作、招式套路、行拳風格等項目則各 成一格,有顯著的差別(康戈武,1996)。正因如此,以下將介紹各式太極拳的發源與

(22)

13

特點,以作為在太極拳論述上的參考與佐證。

1.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創自陳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九世,自 幼習文練武,功夫深厚,以戚繼光所著《拳經》為藍本,創編十三勢、炮捶等套路,

於河南、山東一帶享有盛譽。有拳經總歌、長短句等傳世(鄭勤、田雲清,1994;顧 留韾,2011)。自陳王庭後,陳家溝武風鼎盛,世代傳承歷久不衰,歷代太極拳名人 輩出。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 ,字雲亭,太極武藝學自蔣發,而後在祖傳武技的 基礎上,發展出現今的陳氏太極拳一路和二路,因行拳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人稱

「牌位先生」。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文章(潘詠 周,2009)。

十六世陳鑫(1849-1929),字品三,以十二年時間寫成了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四 卷,闡揚陳氏太極拳的拳理與練拳經驗。十七世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技擊功 夫極好,為人忠厚,武德高尚。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理論造詣極深,

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匯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 理論十三篇等書(潘詠周,2009)。

陳式太極拳的理念設計,偏重武術層面,剛柔並濟,保有發勁的動作。強調在意 識主導下,由鬆入柔、柔中寓剛,行氣運勁,以鍛鍊纏絲勁為主(顧留韾,2011)。陳 式太極拳行拳時有快有慢,一般在發勁時快,動作過渡時慢。陳式太極拳剛柔相濟,

在動作終點時剛、過程中柔。全套動作在剛柔、快慢、開合之中,相互依存轉換,能 接連不斷一氣呵成。

2. 楊式太極拳

楊 式 太 極 拳 始 自 楊 福 魁 (1799-1872) , 字 露 禪 , 河 北 永 年 縣 人 , 從 陳 長興 (1771-1853)學習太極拳得其秘傳。之後楊露禪至北京教拳,清廷親貴王公多從受業而 聲名大噪,因武藝高強時稱「神拳楊無敵」。他為適應達官顯貴體弱年邁的體質,擴 大授武範圍,因此刪減陳式太極拳中的發勁、跳躍及難度較高的動作,使之柔化便於

(23)

14

學習又照樣可練出功夫,進而創編出楊式太極拳。楊露禪傳子班侯(1837-1892)、健侯 (1839-1917)。健侯傳子少侯(1862-1930)、澄甫(1883-1936)。(戚靜之,1972;陳龍驤、

李敏弟,2003b;傅鍾文,2008;馮國棟,1983)

楊澄甫體格魁梧,外軟如棉內堅如鐵。動作大開大展,拳勢渾厚雄壯。推手技巧 精妙,善於化發,被打者未覺其動便已騰空跌出,獨步一時。楊澄甫曾任南京中央國 術館與浙江國術館教務長,授拳於南京、杭州、廣州及漢口等地,從學者眾,名揚海 內外,著有太極拳術及太極拳體用全書闡發其拳理。楊氏祖孫三代,長年教拳因應群 眾需要,在教材教法上日趨完備,風格平正簡易,易為廣大民眾所接受,所以楊式太 極拳是近代傳佈最廣的拳術之一(王子和,2002;陳炎林,1980;陳龍驤、李敏弟,

2003b)。

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是自然、柔和及優美,使人在運動中感到舒適(魏樹人,2011)。

架勢簡潔舒展、結構謹嚴且輕靈沉著;身法圓滿中正、不偏不倚;動作要求鬆柔、緩 慢勻速,多採自然呼吸;練法由鬆入柔、平正樸實。楊澄甫總結楊式太極拳的技法為:

「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 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楊澄甫,2002)

3.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由武禹襄所創。武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縣人,自幼習武好文,

先從楊露禪習太極拳,後跟隨陳清萍學陳氏新架,又於舞陽獲王宗岳所著太極拳譜。

此後鑽研拳譜、揣摩拳架有所領悟,進而創編武氏太極拳。著有打手要言、四字不傳 秘訣、十三勢行功心解及身法十要等。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畬,李亦畬又傳郝為真(郝 少如,2002;鄭勤、田雲清,1994)。

武式太極拳動作簡潔緊湊、連綿不斷、出手不過足尖。其步法嚴謹、分清虛實、

小巧靈活而不侷促,弓步時前腿膝蓋不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身法中正安舒,

運動時講究起、承、開、合,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注重內氣潛轉與虛實變 換。其身法要點有裹襠護臀、提頂吊襠、鬆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中正、氣沉丹田、

(24)

15

涵胸拔背等(郝月如,2002)。

4. 吳式太極拳

全祐(1834-1902)河北大興縣滿族人,初從楊露禪習楊式大架,後拜其次子楊班侯 為師學楊式小架,善於柔化。傳其子鑒泉(1870-1942),他自小從漢改姓吳,又名愛紳,

幼時好武善騎射。吳鑒泉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融合與修改,去掉發勁、跳躍和重複的 動作,形成一種拳架小巧緊湊、柔和均勻、圓活連綿的拳術。他教弟子推手時,要求 立身中正且寧靜而不妄動,手法嚴密細膩綿柔。在技擊上強調以靜帶動、以柔濟剛、

以小制大及以退為進。(陳振民、馬岳樑,2009;康戈武,1996)

吳鑒泉演練太極拳,有慢、快架子兩種。快架子演練起來既輕快又柔和,是一種 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太極拳術。他對太極劍、太極對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槍等器 械也非常精熟。1928年吳鑒泉被上海精武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1935年創設鑒泉太極 拳社於上海,從此吳式太極拳流傳國內外。(陳振民、馬岳樑,2009)

吳氏太極拳共有84式,其動作特點為綿延不絕與鬆靜自然。吳式太極拳架式雖小 巧,但具大架功底開展而緊湊,卻又舒展自如。其基本要領有懸頂弛項、含胸拔背、

轉腕旋膀、塌腰收臀、展指凸掌、屈膝坐腿等。馬步時,要求重心偏向進攻方向一側。

在轉身改變方向時,均以全腳蹍轉的方式(康戈武,1996)。

5.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創始於孫福全(1860-1933年),河北完縣人,字祿堂,晚號涵齋。幼年 跟從李魁元讀書兼習形意拳,後獲李引薦其師郭雲深,繼而從其學習形意拳,盡得真 傳。中年受教於八卦掌名家程廷華,後又拜武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為師,皆得真髓。

孫祿堂聚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三家精義,融會而創孫式太極拳。晚年擔任南京國 術館武當門門長,又應聘為江蘇國術館副館長,於兩校教學期間,精心培育武術人才。

著有形意述真、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及太極拳學等書,後經其女孫劍雲彙 集為孫祿堂武學錄出版(孫祿堂、孫劍雲,2009)。

孫式太極拳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勢如行雲流水綿延不斷。步法有進退相隨、

(25)

16

移步輕靈和邁步必跟、退步必撤之特點,因此也稱為活步太極。另外,此拳以開手及 合手為動作轉換銜接的基礎,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鄭勤、田雲清,1994)。

6. 鄭子太極拳

鄭子太極拳創於鄭曼青(1902-1975),浙江永嘉人,原名鄭岳,字曼髯,號蓮父。

原專精於詩、書、畫三絕並於大學教授,但因身體孱弱乃拜皖中九代名醫宋幼庵為師,

研習醫道。二十七歲向楊澄甫學太極拳,經年得其大要,期間適逢楊澄甫夫人臥病,

群醫束手無策,經鄭曼青悉心診治終告痊癒,楊師感其恩乃將太極拳、劍及要訣傳授 之(徐憶中,2004;2008)。1938年鄭曼青任湖南國術館館長,調派全省各縣國術館長 及教官傳授太極拳,但因時間不敷,乃刪減楊家一百廿八式老架精簡為三十七式,名 曰簡易太極拳(徐憶中,2008;鄭曼青,2007)。

鄭曼青四十八歲時攜眷來台,後應邀創設時中拳社於台北中山堂頂樓。弟子有林 宣敏、徐憶中、劉錫亨、羅邦楨、陳志誠、黃性賢、陶炳祥、干嘯洲、宋志堅、鞠鴻 賓、吳國忠、蘇紹卿等人。他由哲學、醫學與科學等角度來闡釋太極拳,令人耳目一 新。著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鄭子太極拳劍專輯、曼冉三論、

易全與老子易知解等書。晚年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鄭曼青,2007) 傳與弟子,叮嚀研習。終生以「詩書畫拳醫」五長名世,有五絕老人的美譽。

鄭子太極拳講究鬆沉、虛實分清、虛靈頂勁、磨轉心不轉等,強調「湧泉無根腰 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行拳要求立身中正與平正均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 有不靜」;掌要保持美人手,手背筋不浮露,腕背自然伸直;握拳要外形似緊非緊,

內裡大鬆。推手時講求「不化自化走自走」、「不動手,動手非太極」、「渾身是手 手非手,但須方寸隨時守所守」等。鄭曼青比喻打太極拳有如陸地上之游泳(鄭曼青,

2007)。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太極拳在六家的源流上,有陳王庭、陳長興、楊露禪、楊澄 甫、武禹襄、郝為真、吳鑒泉、孫祿堂、鄭曼青等分別繼起與開創。現雖分六大派別,

但楊家傳承自陳家,而吳、武、孫、鄭四家又皆根源於楊家太極拳,所以拳架高低、

(26)

17

步法舒緊與風格雖有不同,但姿勢的規矩、動作的準則,卻也離不開楊式太極拳的特 色及要領(徐震,2012a),呈現出各自發展但又脈脈相承的局面。

三、太極拳的特性

太極拳是運動、是功夫,也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生活哲理與心血體驗的結晶。太極 拳的特性會因習拳者認知上的差異或體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與見解。汪永泉說 楊式太極拳的特點是舒服、得意與大方(劉金印,2011);戴君強(2005)提出太極拳學 習不受年齡性別限制、人體的重心放於一腳、全身是一體成型的轉動、利用地表回饋 的能量、上半身肘關節沒有明顯屈伸動作、用大腦的意念透過運動神經、被動開始主 動攻擊和利用別人的力量還擊等八項;楊澄甫(2002)認為太極拳要虛靈頂勁、含胸拔 背、鬆腰、分虛實、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及動中 求靜等十項要點。郝少如(2002)則謂其特點是求太極的內在為主,以意行氣走內勁,

煉精氣神而合一。

研究者認為石覺(1984)在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編纂的太極拳圖解,其所提的太極 拳十個特性所涵蓋的面向完整廣泛且較具代表性,故以此來歸納說明之:

(一)心靜神怡的意氣運動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引自楊宏儒,1995,頁39)。太極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身和心相調 和,需以氣為媒介,氣能流暢,則身心自然調和(言如山,2005)。太極拳既練意也練 氣,意動而後身動,藉由內在意識指揮外部動作,使內外神氣鼓盪、協調相合。能將

「意」用得更細緻、正確、深刻及全面的人,才能成為太極拳的佼佼者(張義敬,1996)。

(二)身肢放長的鬆柔運動

放鬆是解除練拳者身、心緊張狀態的一種方法。當骨骼韌帶自然放鬆,整個肢體 會隨之放長,久練之就能產生全身柔韌的彈簧勁,進而成為掤勁(石覺,1984)。太極 拳所要求的柔軟是關節靈活後,能彼此呼應巧妙配合(張義敬,1999)。身體能夠鬆柔,

(27)

18

神經系統就會很靈敏,機警性也會提高,與他人皮肉相接便能確實感受到其體內的虛 實(馬承九,1994)。

(三)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

纏絲要求全身及四肢需密切配合,做到無有不纏,纏絲為螺旋式運動就像槍膛之 來福線,是推手中的關鍵(謝亭飛,1986)。在熊衛(2009)創立的太極導引中,也十分 注重太極拳螺旋纏絲的觀念,認為旋轉可促使全身關節、骨縫、脊椎及肌肉間的僵硬 處打開來。而經常變換力點的圓形運動,在圓周各點所負荷之力大小相等,當觸及任 一點,則萬點同應,此為觸不及身的道理,也是太極拳運用力學原理來化解力的方法 (鄭曼青,2007)。

(四)立身中正的虛實運動

立身中正安舒才能維持重心的平衡中定,分清虛實、上下相隨行拳才可圓活順 暢。虛實訣云:「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工夫一 場空。」(沈壽,2005,頁197)。陳照奎說:「左手向下發勁則左腳虛,向上發勁則 左足實。」這乃是手足之虛實(馬虹,2000)。太極拳經曰:「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 總此一虛實。」此虛實即太極思維中的陰陽理論,因此虛實具有相對、轉化與合一的 特性。而虛實的具體做法,則是在肌肉放鬆的過程中,有意識地留少許彈性空間(張 雍,1994)。

(五)腰脊領先的整體運動

腰為左右轉動之樞紐,脊為人體之中軸,練太極拳需以腰脊為主宰,才能上下前 後左右運轉自如,在技擊上則能千變萬化,將所蓄之內勁自丹田導至作用點上發出(石 覺,1984)。立如平準才能虛靈頂勁、活似車輪、以腰來主宰,無處不隨腰圓轉;含 胸拔背以蓄其勢,發勁時力才能由背脊而出(陳微明,2002)。太極拳是知己的功夫,

將身體視為一個整體比做氣球,必須上下相隨、圓滿完整與周身練成一家(謝亭飛,

1985a)。

(28)

19

(六)一氣呵成的連貫運動

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由始至終皆要綿綿不絕、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太極拳經所 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呵成也 (楊澄甫,2002)。太極拳在一動全動的基礎上,行拳要往復摺疊且綿延相連,將內氣 與外神貫注於動作中,不可有絲毫的間斷。

(七)能柔能剛的彈性運動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堅。」武禹襄也說:「極柔軟,然後極堅剛。」

楊澄甫(2008,頁8)認為:「太極拳是柔中寓剛,棉裡藏針的藝術,在技術上、生理 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太極拳是內功、靜功與氣功,是在穩靜鬆軟中求輕 靈虛無的功夫。凡是違反了鬆柔這一原則的,都不能被稱為太極拳,至少不是正品(張 義敬,1999)。

(八)可快可慢的對應動作

太極拳行功走架時,動作要勻慢到似停非停,卻不可有任何停頓、呆滯或斷勁,

以求氣機通暢。由慢轉快時動作仍須沉著,不可有飄浮錯亂之象。這樣才能做到拳論 所言:「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境 界(石覺,1984)。

(九)以輕制動的槓桿運動

太極拳是符合科學之力學原理的,當力矩相同時,力臂越長則施力越小,兩者呈 反比關係。所以推手時,要盡量將施力臂拉長來達到省力的效果,以接觸對方之處為 支點,自己則以腳為施力點,可增加施力臂長度,非由手上來處理。因此拳經云:「其 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

又力矩有順逆之分,同向相加,反向相減。如對方施壓於左半身,我在左邊與之 對抗,則兩力矩相減,大者為勝;反之,立身中正以脊為支點,左邊順其勢,右邊向 其按出,兩力矩同為逆時針方向當為相加。此正借彼之力反予彼,讓對方措手不及而

(29)

20

跌出尋丈之外(鄭曼青,2007)。可達借力使力,牽動四兩撥千斤之效。

(十)百體如一的和諧運動

以上九項特性彼此相互有所關連,並非各自獨立,全身的肢體動作需如樂團之合 奏,協調一致不可各唱各的調,如此才能達到一動全動、周身一家的效果(石覺,

1984)。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而動,如是方可上下相隨,如有一處不動,即便 散亂也(楊澄甫,2002)。太極拳是全體的運動,可使四肢百體皆平均發展,毫無偏重 之處,所以能去病延年也(戚靜之,1972)。

第二節 認真性休閒

一、認真性休閒的緣起

認真性休閒概念的開創是出於 Charles K. Brightbill 於1961年所寫:多數人會就 自己想獲得的生活去衡量各種機會,在空閒時間做一些使自己能保持活力,並獲取個 人滿足感或存在感的休閒活動(Stebbins, 2001)。這些用語在現今看來或許十分平常,

但在以前則不然,因為那時在美國或加拿大,絕大多數的人將工作視為唯一有價值的 活動(葉源鎰,2011)。

1975年Stebbins獲得經費挹注,他開始著手研究在Dallas-Fort Worth地區的業餘活 動參與者,一開始以業餘的戲劇演員、考古學家、棒球選手等為研究對象,後來因 Stebbins對音樂的喜好,又加入業餘古典音樂家的研究。之後到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任教,又陸續以加拿大的天文學家、業餘魔術師、單口相聲表演者及足球選 手等對象進行了研究(Stebbins, 1992)。

累積了數年對業餘者參與活動過程的研究,Stebbins於1982年提出認真性休閒 (Serious Leisure)一詞,並將之定義:「認真性休閒是個人有系統地去從事業餘者 (Amateur)、嗜好者(Hobbyist)或志工(Volunteer)的活動。參與者常因活動的挑戰性、

豐富性及趣味性而深受吸引,持續不斷地投入無比的專注與時間,藉此機會去獲得並

(30)

21

表現其特殊的知識、經驗與技能,從中去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進而達成自我 實現的目標。」(Stebbins, 1982; 1992)。

Stebbins (2001)提到資訊時代的人具有隨興休閒(Casual Leisure)與認真性休閒 (Serious Leisure)兩種不同的休閒型態。認真性休閒較具目標導向,參與者會有系統地 深入某項志願或業餘活動,卻不以此為生,例如攀岩、衝浪、集郵、學習拳術、擔任 醫院志工等。相對地,隨興休閒較具有立即報償的性質,不需特別的技巧或訓練,在 短時間內就能得到愉悅的感受,如聽音樂、看電視、散步、小憩、猜謎、拼圖等。休 閒的學習活動會反映出個人的態度和價值,休閒參與者會隨著生涯階段的發展而產生 不同目標,在追求過程中,也會發展出不一樣的技能,進而影響其一生的志趣(周秀 華、余嬪,2005)。

二、認真性休閒的特質

在日常生活裡人們總是會去從事隨興休閒,至於是否會從事認真性休閒活動,除 了外在的客觀因素如時間、金錢等,更與個人內在所具備的認真性休閒特質強弱有重 大關聯(葉源鎰,2011)。Stebbins (1992)為了區分認真性休閒與隨興休閒,提出認真性 休閒參與者應具有的六大特質,敘述如下:

(一)能堅持不懈(Perseverance)

認真性休閒者在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與目標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 過程中除了產生愉悅、美好的經驗外,也可能會遭遇到各種挫折、困難、危機或其他 的突發狀況。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想盡辦法克服這些逆境,並持續參與該活動。例 如:活動過程中的怯場、難堪與焦慮;因訓練而感到疲累和倦怠;比賽受傷造成身體 的危險等,他們都能以正向態度去面對並排除,更加努力向前。因此,認真性休閒者 不只是熱愛自己所選擇的活動,面臨外在阻礙及危機時,都能始終如一(葉源鎰,

2011)。所以認真性休閒者的第一項特質是要能積極參與並有堅持不懈的毅力。

(31)

22

(二)具生涯性(Long-Term Career)

認真性休閒的生涯性是個人在休閒角色中的一種階段,而此階段能反應出個人在 休閒角色中知識、技巧與能力的連續性變化(Gould, Morre, McGuire, & Stebbins, 2008)。生涯性是一種隱性的歷程,在認真性休閒的過程中,參與者也許能設定出目 標,卻很少能明確規劃出其階段性路徑(趙芝良、陳瑋苓,2010)。認真性休閒是一種 需要長期投入時間與精神的活動,其參與者常需經過不斷努力地追尋,才能發現自己 的生涯目標。但對於所認同的活動卻能始終如一熱情地參與,投注時間、精神、金錢、

自我認知及個人努力等,視為個人生涯發展的目標,甚至當作自己的事業般努力經營 與實現。例如:業餘畫家可能要數年才能賣出一幅畫;太極拳者每天在犯錯與改錯中 提升自己,常需數十年方能有所成就。

(三)個人努力(Significant Personal Effort)

陳其昌、張婷婷(2009)研究攀岩活動參與者,認為個人努力是指認真性休閒者需 擁有完整的知識和嫻熟的技巧,所以他們會不斷地努力學習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 此,認真性休閒者不同於隨興休閒者玩票性質的態度,他們常不甘於現狀,會透過持 續充實自我,加強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能,進一步去獲得更高層次的經驗和能力。在 過程中,不斷去克服所遭遇到的困難,持續勇往直前而不退縮。蔡佳杕(2010)研究太 極拳武者,認為他們會盡最大努力去完成每一項任務與目標。例如:學習太極拳推手 練習聽勁,每次不斷地去調整自己的姿勢,感受對方的來力,要靈敏到對方將發未發 之際就封鎖其進路。

(四)持久性的利益(Durable Benefits)

認真性休閒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能感受到一般娛樂所帶來的短暫快樂與 滿足外,更能獲得持久性的利益。例如:追求認真性休閒所需之知識、能力與技術來 自我實現,增加個人智慧和心靈滿足的個人充實,因認真性休閒所獲得的效益而自我 提昇等。認真性休閒者透過參加活動還能獲得自我表達、歸屬感與社會互動等成就

(32)

23

感,甚至只是投入休閒活動就能獲得自我滿足的樂趣,其實參與活動本身就是最大的 樂趣所在(葉源鎰,2011)。

(五)獨特的精神氣質(Unique Ethos)

一群認真性休閒者組成的團體中,會存在有別於其他團體的想法、信念或價值觀 等,進而形成其獨特的精神(Gould, Morre, McGuire, & Stebbins, 2008)。所謂獨特的精 神是將未定型或分散於四處的活動、人員及組織等組合而形成一獨特之領域,加上參 與者的付出所產生的結果(顏伽如、林禹良,2003)。認真性休閒者不同於一般的隨興 休閒者,他們所組成的團體因具有相同的觀念與看法,會發展出獨特的價值觀與信 念,形成共同的規範,進而展現出不同於一般大眾的次文化(Subculture),這種次文化 就是認真性休閒的獨特精神氣質(Stebbins, 1982)。認真性休閒參與者會以身為團體的 一份子為榮,也會為了團體的好處而犧牲個人的部分利益,這是認真性休閒次文化中 的另一種哲學。

(六)強烈的認同感(Identification)

認真性休閒參與者對所熱衷的活動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他們樂於分享自己參與活 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當談起他們所熱愛的活動時,通常會興高采烈、滔滔不絕地述 說來與人分享並推廣該活動,特別是在面對新加入的朋友時,更是如此。討論起該休 閒活動時,他們會有驕傲且興奮的傾向,對於所參與的相關活動也都會很樂意去積極 配合。

由上述的六項特質,我們可以知道認真性休閒者比一般隨興休閒者投注更多的時 間、精力與個人情感,也多了一份的責任與義務,更願意對所參與的活動及團體付出 時間與金錢,也能積極學習相關的知識與技巧。在從事休閒活動過程中,具有認真性 休閒特質的參與者,會去克服所有的困難、挫折或各種負面狀態,勇往直前突破逆境,

並追求相關的知識、技巧及能力,不僅能認同該活動的文化、精神與價值,也能從中 獲得成就感、自我實現、自我充實和自我表達等持久性的利益(陳寬裕、歐典灝、歐 人豪,2009)。他們會發展出共同的規範、價值與信念,進而形成不同於一般大眾的

(33)

24

次文化。在強烈的認同感驅使下,他們會熱衷參與活動並引以為傲,這也是認真休閒 者所擁有的獨特精神氣質。

三、認真性休閒者的類型

Stebbins (1992; 2001)將認真性休閒活動的參與者區分為三種類型,即業餘者 (Amateur)、嗜好者(Hobbyist)與志工(Career Volunteer)。以下將針對這三種類型,逐一 說明之。

(一)業餘者(Amateur)

十九世紀的人們從事業餘活動,大多是為了金錢或工作需要;但現代選擇藝術、

運動或科學等活動的業餘者,則是因活動本身的強烈吸引力而去從事(Stebbins, 1980)。業餘者對於自己所熱衷的休閒活動,總期盼自己在該領域能表現出專家般的 水準。他們在知識與技能上不斷努力去追求、精進與突破,由於對該活動的投入及認 真的態度,使他們表現出的行為更具有系統性與組織性。業餘者大多會在運動、藝術、

科學等專業化的範疇中,展現出認真性休閒的特質,如戶外冒險活動、藝術創作、觀 光參訪及體育運動等。

根據Stebbins (1992)所提的P-A-P系統(Public-Amateur-Professional System)的理論 去區分專業者、業餘者與一般大眾三者的關係,可知業餘者與專業者最大的不同處,

在於業餘者並不倚靠該活動來維生,但其投入的程度與技巧卻是與專業者相似。業餘 者對於熱衷的活動,其認真的態度與投注的心力非一般初學者或玩票性質的大眾所能 比擬。由專業者、業餘者與一般大眾三者的關係,可知一般隨興休閒者隨著時間的投 入與態度的轉變,會慢慢成為業餘者,最後甚至可成為專業者。

(二)嗜好者(Hobbyist)

嗜好者是指利用自己的空閒時間,有系統性並持續去參與自己特別感興趣且喜愛 的活動,他們會因參與活動的持久性利益及樂趣而持續投入,但此活動不見得與自己 賴以維生的職業有關。嗜好者通常認為參與活動不具義務性與必要性,所以嗜好者的

(34)

25

專業程度常不及業餘者,但他們對於熱衷的事物,還是會與業餘者有著一樣認真的態 度。黃孟立、高俊雄(2007)研究晨泳會員指出:「嗜好型的認真性休閒者,將晨泳視 為生活的原動力、每天的例行公事,也可以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由此可知,他們 和那些毫無目的、邊作邊玩的隨興休閒者是不同的。

Stebbins (2002)將嗜好者分為以下類型:

1. 收藏家(Collectors):嗜好型收藏家是以個人喜好或社會性理由為出發點,不同於以 牟利為目的的商人,他們會有一套針對收藏品的歷史與價值的評鑑方式。例如:

收集郵票、錢幣、畫作或拳譜等。

2. 製造者及工匠(Makers and Tinkers):指家具製造者、摩托車修理者、拼布編織者、

裁縫師及寶石工藝匠這一類的人。但自己在家中油漆牆壁或修理器物等,並不屬 於此類。

3. 活動參與者(Activity Participants):指具有挑戰性,但無競爭性的活動參與者,他 們可以從外在環境取得知識與技術,並透過活動來展現自己以獲得滿足。如衝浪、

健身、練拳、賞鳥與旅遊等。

4. 非職業性的運動員(Players of Sports or Games):這類人除了要具備知識與技術外,

所參加的活動或比賽具有競爭的性質且受到較多的規範。如太極推手比賽、風帆 比賽、飛盤活動和攀岩等。

(三)志工(Volunteer)

對志工而言,志願服務是出於自願而非強迫性的行為,他們認為幫助別人是一件 極有意義的事,他們也樂於奉獻自己的時間與金錢,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獲得快樂與成 就感,並在安慰苦難者的過程中感受到被需要,此方面是志工與業餘者、嗜好者兩者 最大的不同處。李曉婷、陳美芬與蔡必焜(2011)的研究亦證實:「志工參與對於心理 健康存有正向關係,即擔任志工可豐富個人生活,進而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志工透過自我價值感的認同過程,增強其服務的參與意願。因此,志工有以下兩種特 質(Stebbins, 1982; 2001):

(35)

26

1. 利他主義(Altruism):志工在參與活動時,除了部分是自己的興趣外,還有很強的 利他動機,願意幫助他人,這是業餘者與嗜好者這兩類認真性休閒者所沒有的。

擔任志工除了犧牲時間外,也可以在利他的志願服務中得到愉悅感,藉由貢獻國 家與社會的機會,讓自己在志願服務的經驗中學習和成長(趙芝良、林詩萍,2011)。

2. 委派任務(Delegated Tasks):志工因服務單位或他人的要求,有時會被委派去處理 某些專門的工作,如展覽會的導覽、醫事服務、稅務解說等,所以他們必須不斷 學習與接受訓練來充實自己。我們在許多的活動場合中,能夠發現他們藉由自己 的知識、經驗與技能來對世界做出貢獻。

一般休閒參與者會因感受到活動的強烈吸引力,而由一位新手或邊學邊玩的人轉 變成為認真性休閒者,其主要的動機來自於他們對活動態度的認真與認同(李德仁,

2009)。依據P-A-P系統理論與研究者的觀察,許多學習武術或參與太極拳活動的人,

一開始可能是在家人或朋友的邀約、慫恿或對此活動感到好奇而參與。但學習一段時 日後,即有可能成為認真性休閒嗜好者中的活動參與者,進而參加比賽成為運動員或 於活動中擔任志工服務,在經年累月長時間的努力與投入後,漸漸成為一個學有專精 的業餘者。之後再進階,則可能成為一位專門從事武術活動或太極拳教學的專業者。

四、認真性休閒的效益

認真性休閒者能從所參與的活動中,去獲得滿足、快樂與持久性的利益,這些特 點是吸引眾多認真性休閒者能持續不斷投入其休閒活動的重要因素。所以,Stebbins 根據George Homans在1974年所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將活動參與者在認真性休閒的 價值循環中,所能獲得的利益與回饋,分成個人及社會兩方面來說明之(顏伽如、謝 智謀,2004;Haworth, 1997; Stebbins, 2001):

(一)個人效益

認真性休閒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藉由暫時拋開現實生活中的義務與壓力,可 以獲得許多的個人效益,如消除疲憊、恢復精力、維持體能、使身體充滿活力及促進 身體健康等,也可以宣洩多餘的體力及增進活動的技巧。另外,藉由學習新的知識與

(36)

27

技能來自我充實、發揮潛能、實現自我及表現自己,從中產生不同於一般大眾的自我 形象,進而提升自我的認同感及獲得自我滿足,並獲取寶貴的經驗。在活動參與中,

雖可能獲致經濟上的利益,但這對認真性休閒者而言卻非主要的目的。

(二)社會效益

認真性休閒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除了可以獲致個人效益外,更能透過活動獲 得社會效益,如團隊的表現、社會吸引、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等。在參加活動時,

認真性休閒者可以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結交許多志趣相同的朋友,擴展自己的社 交生活圈,和其他參與者產生共同的價值觀,進而形成團體的次文化及獲得歸屬感,

這也使得個人會對團體持續地付出並能維持團體的運作。此外,也能表現出社會服務 的功能,因認真性休閒者在活動中的付出與貢獻,使自己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覺及幫助 他人後所產生的喜悅感。

Stebbins在2007年指出認真性休閒對人們有下列四項重要性,分述如下(葉源鎰,

2011):

1. 使工作和休閒能更加協調:大眾可透過休閒的活動參與,獲得工作上所缺乏的團 體歸屬感,使得人們因經驗的分享而產生更多的連結,進而增加個人及社會的融 合。

2. 獲得工作般的滿足感:未在職場工作的人也可藉由認真性休閒活動的追求,獲得 類似工作ㄧ般的滿足感。

3. 產生次文化社群:認真性休閒參與者可藉活動為媒介,與其他人共同形成具有獨 特看法、特質及價值的團體。

4. 開創事業的第二春:退休者或在原工作領域的機會和時間減少之人,可透過認真 性休閒活動的參與,開創出事業的第二春。

綜合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認真性休閒者比隨興休閒者,對於自己所參與的 活動有著更多的努力與付出。相對地,認真性休閒者除了可以感受到活動時短暫的快 樂與娛樂效果外,更能獲得深層的滿足感與存在感。依研究者數年來的參與及觀察發

(37)

28

現,許多武術參與者或太極拳的愛好者,從一般大眾到嗜好者再進階到業餘者或志工 的過程中,他們持續且有系統性地利用自己的閒暇時間,去參與和自己職業不見得相 關的休閒活動,將之列於生活中的優先位置,從中獲得許多持久性的利益,促使自己 在認真性休閒中一路深入更上層樓。其中有少數的拳者,能秉持努力、堅持不懈的精 神,進一步去鑽研拳術的本質與內涵而成為專業者,甚至開創出事業第二春。另有一 批人,在武術的技巧上雖不一定能有突出的表現,但因其熱心公益而成為不可或缺的 志工。

拳者在武道上學習的歷程中,雖然會呈現出不同的認真性休閒類型,程度也不 一,但他們都可以藉由參與活動而獲得知識、經驗與技能,更能獲致自我充實、自我 表現、自我滿足及自我認同等效益。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因大家理念與價值觀相近,

易結交成為朋友,形成擁有獨特次文化的團體,並於其中找到歸屬感。他們將所從事 的活動作為生活重心,不斷地去參與、接受挑戰、投注奉獻與堅持不懈,即使感到疲 累、忙碌或面臨低潮,仍然能堅持參加活動,以求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進而達成 自我實現的目標,此時他們便能享受認真性休閒所帶來的實質效益,而他們對活動的 專注與投入也能對社會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

The usag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has provided a passageway to satisfy the need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net usage/online behavior and Interne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It also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leisure lives, or even health.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activity demand to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cross-strait visitor’s tourist experience.With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es stated as abov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