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荷西時期的民間信仰與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荷西時期的民間信仰與佛教"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新史〉之一―

荷西時期的民間信仰與佛教 1624-1662)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編按

闞正宗教授長於台灣佛教史、近代東亞佛教交涉史等領域,甫出 版《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再發表近 現代台灣歷史最新研究成果,自本期開始,將連載〈台灣佛教新 史〉,以五大分期為主軸:荷西時期(1624-1662)、明鄭時期、

(1662-1683)、清代(1683-1895)、日本殖民時期(1895-1945)、

光復時期(1945- 迄今),完整呈現近現代台灣四百年佛教發展 脈絡與軌跡。

一、前言

鄭成功(1624-1662)入主台灣之前,南台灣由荷蘭人占領,西 班牙人則控制北台灣一帶。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建城,開發貿 易治理南台灣(1624-1662)前後凡 38 年;西班牙統治雞籠(基隆,

1626-1642),直到被荷蘭人驅逐,前後歷時 16 年。

《閩中摭聞》載:

明嘉靖間,俞大猷追海寇林道乾,道乾遁入臺灣;俞駐澎 湖,時哨鹿耳門外。道乾殺土番,取膏血,造舟遁去占城;

(2)

後倭人居之。未幾,荷蘭人舟遭風,借此栖止,約歲貢鹿 皮三萬皮,乃歸荷蘭。崇禎八年,始築臺灣、赤崁二城,

設市城外,漳、泉商賈皆赴焉。1

嘉靖四十二年(1563),俞大猷(1503-1579)追剿海盜林道乾

(生卒年不詳),林道乾遁入台灣:2嘉靖四十五年(1566)3 月,

林道乾再攻福建,又被俞大猷擊退,同年6 月,再遭總兵湯克寬圍 剿,斬首三百餘人,3率眾逃至占城(越南中部)。林道乾遁走之後,

日本人占據台灣,接著是荷蘭人來台,崇禎八年(1635),荷蘭人 築城於大員(今台南安平),吸引漳、泉商賈來此貿易。

荷蘭人據台發展南至南洋,北至日本,西與明朝的貿易,因此 促成離台灣最近的福建、廣東兩省大量的漢人來台。漢人來台,宗 教信仰舉凡民間信仰、齋教、佛教,自明末以來盛行於中土大地者,

必然隨之傳入。

民間信仰、齋教皆與佛教交涉甚深,如《安平縣雜記》載:

凡僧侶住持寺廟者,曰「東家」;借住者曰「客師」。廟 有住持僧,香燈田歸其收用。若遇神誕,住持僧就里內街 衢按戶捐資,名曰「題緣」;建醮演戲,以昭誠敬,或偕 里眾同辦(值年辦理廟中公事者,有爐主、頭家之號)。4

1. 清.陳雲程:《臺灣輿地彙鈔.閩中摭聞》,臺灣文獻叢刊第 216 種,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 年,頁 29。

2. 清.劉錦藻:《臺灣輿地彙鈔.臺灣省輿地考》,頁 113。

3. 《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 296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1 年,頁 59。

4.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52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年,頁 20。

(3)

僧侶住持民間宮廟,還要負責「建醮演戲」,足見彼此互動頻繁。

二、台灣第一座廟宇

明末隨漢人入台的宗教崇拜,大多以從原鄉分靈而來的民間信 仰為大宗,而建於荷蘭人統治時期的大道公廟為第一。據《臺灣縣 志》載:「(在廣儲東里)大道公廟,紅毛時建。」5

據學者的考證,「廣儲東里大道公廟」是原位於「臺南縣新化 鎮豐榮里洋子(仔)五六號」的大道公廟(保生大帝廟),俗稱叫 做「開臺大道公」,1914 年修建時改稱為「大帝宮」。「洋仔」原

5. 清.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0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 年,頁 213。

台南新化保生大帝宮俗稱「大道公廟」,是台灣首座廟宇。

(4)

為洋仔港港埠,先民溯新港溪(又稱蔦松溪)開拓大目降社(今台 南新化一帶),而荷蘭人在大目降社建教堂教化當地原住民西拉雅 族,漢人溯航至此開拓洋仔港為中心,從而建立台灣第一座民間信 仰寺廟,奉祀大道公(保生大帝)。6

保生大帝又稱吳真人,其為閩南民間主要信仰之一,傳入台灣 後甚為流行。

按真人廟宇,漳泉間所在多有,荷蘭踞臺,與漳泉人貿易 時,已建廟廣儲東里矣。嗣是鄭氏及諸將士皆漳泉人,故 廟祀真人甚盛.或稱保生大帝廟,或稱大道公廟,或稱真 君廟,或稱開山宮,通志作慈濟宮,皆是也。7

真人吳姓,名本,生於太平興國四年,不茹葷、受室。業 醫,以活人為心,按病投藥,遠近皆以為神。景祐二年卒,

里人肖像事之,祈禱輒應。適部使者以廟額為請,敕為「慈 濟」。慶元間,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為「英惠侯」。

自是,廟宇遍於漳、泉之間,臺人多建廟祀之。8

吳真人(979-1035),名本(夲),生於北宋,福建漳州人,

在鄉里行醫,濟人無數,死後被奉為神明,景祐二年(1035),宋 仁宗敕廟額「慈濟」;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敕「忠顯」;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敕封「英惠侯」,從此保生大帝信仰遍 及漳州、泉州,並隨閩南移民入台而落地生根。

6. 盧嘉興:〈臺灣最早興建的寺廟〉,《中國佛教史論集(八)》,台北:大乘 文化出版社,1978 年,頁 182-183。

7.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 11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1 年,頁 179。

8. 同註 5,頁 208-209。

(5)

二、齋教金幢派入台

台灣齋教分為三派:龍華、先天、金幢,源於明代羅教。其中 相傳金幢派於天啟二年(1622)傳入台灣,據《臺灣風土志》載:

金幢派之祖蔡權,字文舉,本是浙江寧海縣的一個魚商,

萬曆四十五年,皈依開山祖王左(佐)塘門下的王祖亮為 徒,就棄漁業為齋教的教頭,世稱蔡阿公。天啟二年,先 至福建莆田設堂,後因白蓮教作亂,渡海來臺,創立齋堂。

齋友結盟哥弟,以四海皆兄弟為宗旨,不論長幼、尊卑、

貧富,有無相通,患難相助,疾病相扶持。基層齋友多為 工人,次為行商、農民。荷人據臺期間,此派齋教,極具 勢力,所有經濟實權,幾乎都在他們掌握之中。因為荷人 與蕃族間的金融貿易,全賴他們教徒做媒介。當時有「荷 人治城,漢人治野」的口號,所謂「漢人」,就是指這些 教徒。可知當時的齋教,實具我國近代社會嚴密的組織。

影響所及,甚至後來鄭成功攻臺之能迅速取勝荷人,與齋 教組織的潛在力量,不無重大關係。9

齋教(Tsai-kau)傳自中國大陸,清代以降,齋教為台灣的主流 宗教,大約是日本殖民統治後期逐漸衰弱。齋教共分為三派,曰:

龍 華 派(Liong-hoa-pai)、 先 天 派(Sen-then-pai)、 金 幢 派(kin- tong-pai)。齋教以食菜不食肉為本義,故又稱持齋宗,一般將這些 信徒稱為食菜人,信徒彼此間互稱齋友,教外人士稱齋公、齋姑。10

9. 何聯奎、衛惠林:《臺灣風土志》,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56 年,頁 127。

10. 【日】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臺灣總督府,

1919 年,頁 80。

(6)

其所在之寺廟俗稱「菜堂」或「齋堂」。

《臺灣通史》載:「齋堂則多本禪宗。齋堂者,白衣之派也。

維摩居士能證上乘,故臺灣之齋堂頗盛。」11齋教徒為白衣身分,

進出台灣工作方便,由於人數眾多,故逐漸形成在野的經濟主力,

根據荷蘭1629 年的《熱蘭遮城日誌》記載,來台漢人與當地原住民 做生意,人數「增多幾乎超過當地原住民的人數了」,而為了對抗 荷蘭人築城,一位住在目加溜灣(台南安定)中國人頭家(首領)

Hoytsee 甚至主導對抗荷蘭人,煽動原住民殺害 63 位荷蘭人士兵,

11.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 128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 年,頁 576。

建於康熙年間的台南金幢派代表齋堂慎德堂外觀

(7)

導致荷蘭人急於追捕報復之。12

可見漢人不僅與原住民商貿取得經濟權控制,與原住民混居人 數激增,並領導原住民對抗荷蘭人,在在都使荷蘭人芒刺在背。雖 然無具體證據顯示Hoytsee 是齋教金幢派教徒,但是,「荷人治城,

漢人治野」的說法十分可信。

首先將金幢派傳入福建莆田的是蔡文舉(1584-1654),之後其 門人再傳入台灣。蔡文舉生平如下:

文舉號華宇,興化莆田上俞村人,萬曆十二年(1584)九 月五日生。及壯,貿易浙江之溫州,初由陳仲孫之勸誘,

皈依龍華。其後文舉於金華府遇金幢教二祖董應亮,遂改 宗為金幢教徒。時萬曆四十七年,文舉卅八歲,開祖左塘 去世之年。在此學習二年以後,天啟二年(1622)奉命歸 莆田建設樹德堂,此為福建金幢派之始。其後得門下十人,

稱為蔡公十大房頭,時人稱蔡阿公教。自崇禎二年起至十 年八年間,每年上京謁祖,獻納米銀於祖堂,前後十八回 云。於是二祖夫人器重,任為福建頭領。崇禎八年白蓮教 亂被捕投獄,幸得免死,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1654)病 歿,享壽七十一。13

前述,蔡文舉將金幢派傳入福建之後,崇禎八年(1635)因白蓮教 之亂,其派下再傳入台灣,但是當時來台應該是一般信徒而非領導 階層。其中,台南金幢派代表齋堂慎德堂建於康熙年間。根據慎德

12.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臺南市政府,2002 年,頁 4-5。

13. 李添春:《臺灣省通誌稿.人民志宗教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年,

頁97-98。

(8)

齋堂碑文記載:

清康熙間,其門人蔡阿公派下,始渡臺建新堂於赤崁東安 坊,顏曰慎德。地僻而隘,不堪容膝。癸巳(光緒十九年,

1893)其派其下再渡臺,與善信林朝治、林月治、林等治、

何秀姑、黃夏治等,議鳩資改建,購一花園地於廣慈庵 前……適慎德堂犯折,議與本堂合併。14

相 傳 清 康 熙 年 間, 蔡 阿 公( 文 舉 ) 攜 徒 鄭 起 雲 來 台 開 教, 康 熙 五十八年(1779)在台南西竹圍創立西德堂,尋又於東安坊建立慎 德堂。15無論如何,齋教傳入台灣可能遠從

荷西時期開始,清朝納台灣為版圖之後,金 幢派及其他二派的歷史逐漸清晰。

三、普陀山僧釋華佑遊台灣

(一)最早來台的僧人

隨著漢人移民台灣,民間信仰及齋教活 動已然展開,漢傳佛教的傳入也應不晚於此 時。第一位來台僧侶的活動揭露於1923 年 4 月《臺灣日日新報》:

釋華佑游記 鄭芝龍在臺之時(元和時 代),普陀山僧釋華佑與其友蕭克來 游臺灣,自蘇澳(今臺北州蘇澳郡)

14. 林學周:〈慎德齋堂碑文〉,《臺灣宗教沿革志》,台北:至善堂,1950 年,

頁16。

15. 同註 14。

釋華佑遊台之資料,刊於

《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4 月 24 日,8 版。

(9)

入山,躬歷各蕃社而出諸羅(今臺南州嘉義郡),克俠客 也。腰弓配劍,饑則射鹿以食,所至圖其山川,志其脈絡,

是為臺灣最初之探險者。16

「元和時代」是日本年號,為幕府時代德川秀忠(1579-1632)

主政的最後一個年號,時間為1615-1623 年。連雅堂則認為,釋華 佑「其來遊也,或言鄭芝龍據臺時」。17

鄭芝龍(1604-1661)原為海盜顏思齊(1586-1625)部將,於 1625 年隨其入台:

天啟五年,海寇顏思齊入臺灣,鄭芝龍附之,而荷蘭猶盤 踞臺灣;思齊引倭人剽掠海上,與荷蘭共有臺灣之地,以 為巢穴。其所屬部下多中土人;中土人之入臺灣,自思齊 始。思齊死,賊眾立芝龍為長,於是鄭氏遂有臺灣之地。

(清)順治三年,芝龍降;荷蘭遂盡據臺灣。18

天啟五年(1625),鄭芝龍隨顏思齊入台灣,直到順治三年

(1646)降清為止,這段時間長達 21 年,但也有稱「明萬歷(曆)間,

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19無論如何,釋華佑來台時間,

大約在荷蘭人據台時期至鄭芝龍降清期間。

〈釋華佑遊記〉殘稿在日本殖民時代仍可得見,連雅堂的《雅

16. 〈俠客射鹿〉,《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4 月 24 日,8 版。

17.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1.序跋.臺灣遊記書後》,臺灣文獻叢刊第 208 種,

頁52。

18. 邱文鸞:《臺灣遊行記(一)》,臺灣文獻叢刊第 211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65 年,頁 1。

19.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赤崁筆談》,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台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年,頁 1。

(10)

堂文集卷1.序跋.臺灣遊記書後》說:「釋華佑臺灣遊記一卷,

久求未得。日者林君孔昭自新竹來,攜以相示。有臺灣內山總序一 篇、雜記一則、圖十三幅,各有說語,似繇辭;是為青烏家言。」

又說「圖中有紅毛大山。臺人謂荷蘭為紅毛。以名考之,當在荷人 入臺後。」20「青烏家」乃是指古代勘輿學家,故釋華佑為一位精 通風水地理的僧人,連雅堂認為,釋華佑來台應在荷蘭人入台之後

(1624 年荷蘭人占領台灣)。

大約1624-1646 年,荷蘭人、鄭芝龍在台時期,普陀山僧釋華 佑與蕭客可能是迷航而漂流來台,從蘇澳上岸。蘇澳雖在蘭陽平原 極東,但漢人活動在此從未停止,海盜亦往來其間,文獻載:

(蘇澳)離城南四十五里,為蘭界東勢之盡頭。澳口即深 水外洋。該澳內寬外窄,中有石礁鎖束,左為北風澳,右 為南風澳,皆可避風湧(湧因風而起,其浪如山,舟多溺 覆)。當春夏間,內地漁舟、小商艇亦有收泊於此者。相 其口道,似較便於烏石港,然人烟未能稠密,諸船亦不甚 往來也。初,蘭未開闢,每有山水惡劣之嫌。相傳自明嘉 靖末林道乾寇海,曾踞住數月,以夥伴病損過多,始行移 去。21

自古以來,蘇澳港之便利性猶勝於其北方之烏石港,每當春夏 期間,中國大陸沿海各省漁船、商船會來此停泊,主要目的是與原 住民交易。前述嘉靖四十二年(1563),俞大猷追剿海盜林道乾,

20. 同註 17,頁 52-53。

21. 清.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 92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 研究室,1961 年,頁 33-34。

(11)

林道乾遁走台灣時,曾盤據蘇澳數個月,可見,至少自晚明以來,

蘇澳地區就有漢人定期來此活動。

又如1662 年鄭成功克復台灣這一年,「康熙壬寅,五月十六 至十八三日大風,漳州把總朱文炳帶卒更戍船,在鹿耳門外為風飄 至南路山後;歷三晝夜至蛤仔難,船破登岸。番疑為寇,將殺之;

社有何姓者,素與番交易,力為諭止」。22漳州把總朱文炳的兵船 漂至蛤仔難,當地原住民欲殺之,被一位與當地原住民交易的何姓 漢人所救,可見蛤仔難甚早即原漢雜處,故釋華佑與蕭客來台,平 地原住民對於漢人應該不陌生。他們二人走過的路線,據〈釋華佑 遊記〉載:

余至臺地,獲睹奧區;而後山一帶望氣蒼鬱,困於攀躋,

未愜素懷。蕭客忽得異牛於二贊行溪,龐然巨象,日行 三百里;因售以五十金,遂乘以行。過蛤仔嶺,望半線山,

平行四十日,糧食已盡,而東南之區獨未遍歷;復與蕭客 射鹿為餐,饑食其肉、渴飲其血,凡十數日,始達諸羅之 界。23

釋華佑二人行走東部平原,在二贊行溪(今台南、高雄交界處 的二仁溪)以五十金買下巨牛一頭,遊歷台灣南北,連雅堂謂「而 內山一圖,南自琅橋,北至雞籠,山川脈絡,記載尤詳」。24琅橋

(嶠)即今恆春半島東北角、台東縣最南端的卑南道。可以說,從 最南端的恆春北至基隆,釋華佑皆繪有地圖。連雅堂就釋華佑所走

22. 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頁 140。

23. 釋華佑:〈釋華佑遊記〉,收於《臺灣詩薈雜文鈔(遺著)》,臺灣文獻叢 刊第224 種,頁 22。

24.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1.序跋.臺灣遊記書後》,頁 52。

(12)

過的地方略作考證:

余曾考其地望。里劉今作理劉,在木瓜溪北,其外則花蓮 港。華佑圖中亦有此港,不載其名,但言可泊舟,惟懼潛 濟,故防備特嚴,阻其險要,若敵人登山發砲,則難為禦 矣。巴老臣未詳何地,以圖觀之,在交里宛北,中隔一溪。

交里宛今作加禮宛,番社也,則巴老臣當為今之鵲仔埔,

而冬仔爛為新城三棧之地矣。25

根據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所載「蛤仔難三十六社」,與

〈釋華佑遊記〉殘稿紀錄有關者,有:巴嘮辛仔員社(一作巴老臣 那浮)、佳笠苑社(一作交里苑)、冬仔爛社(一作徵也難懶)三 處,26連雅堂考證出其地所在,理劉在花蓮木瓜溪北,加禮宛在今 花蓮市,鵲仔埔則是今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一帶,冬仔爛則為花蓮 新城三棧溪一帶。

晚清福建省陸路提督羅大春(字景山,生卒年不詳),1874 年 6 月奉派渡台協助淡水等地防務,7 月考察「自蘇澳起至花蓮港之北 止」,發現「曠人稀,新城漢民僅三十餘戶耳;外盡番社也」,其 中加禮宛為「奇萊平埔之番,居鯉浪港之北者」六社之一;理劉社 為「南勢番」,乃「居鯉浪港之南者」七社之一,而理劉社此時已 歸順。27故推斷釋華佑從蘇澳上岸後,曾在花蓮一帶活動,之後從 西部平原的諸羅(布袋或北港)出海。

釋華佑從諸羅出海回福建安溪,當時諸羅所屬有兩個港,一

25. 同註 24,頁 53。

26. 同註 22,頁 141。

27. 清.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 308 種,台北:臺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年,頁 46-47。

(13)

是布袋,一是北港,「北港在嘉義西北,後隸雲林」,28當時諸羅 的海港稱為「魍港」,指的是布袋或北港。「魍港」開發甚早,

明嘉靖末年,倭寇因被戚繼光(1528-1588)圍剿而逃入基隆,「雞 籠遭倭焚掠,國遂殘破。初,悉居海濱。既遭倭難,稍稍避居山 後。忽中國漁舟從魍港飄至,遂往來通販以為常」。29「魍港」自 古以來即有中國漁民在此活動,並到基隆與倭寇貿易。「至萬曆 末,紅毛番泊舟於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臺灣焉。」30荷蘭人 占領台灣後,在「魍港」開闢商貿(闤闠),並把這裡稱「臺灣」,

由此來看,釋華佑受到漢人漁民的協助,從諸羅的布袋或北港出

28.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3.筆記.臺灣史跡志.北港》,頁 26。

29. 《明史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 307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年,

頁184。

30. 同註 29。

古魍港地勢圖

(14)

海不足為奇。

(二)釋華佑與李光地

前述,釋華佑來台時間大約在荷蘭人據台時期至鄭芝龍降清期 間(1624-1646),最後從諸羅(布袋或北港)出海,來到福建安溪 李光地(1642-1718)家。

華佑既去,居於安溪李光地家,未久圓寂。光地好堪輿,

愛其書秘以為寶。數傳之後,其裔孫某攜至鹿港。某死,

遂散失。聞關帝廳蕭氏存六十餘葉,北斗街人某亦有三十 餘葉。31

李光地為清初重臣,乃協助施琅(1621-1696)平台的功臣之一,

其生平如下:

李光地,字晉卿;福建安溪人。幼穎異;年十三,舉家陷 山賊中,得脫歸,力學慕古。順治九年(案,康熙九年)

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乞省親,歸。十三 年,耿精忠反,鄭錦據泉州;光地奉親匿山谷間,錦與精 忠並遣人招之,力拒。32

李光地13 歲(1655)時,舉家陷盜賊,康熙九年(1670)28 歲中進士,康熙十二年回鄉省親,康熙十三年,鄭經陷泉州,李光 地奉雙親藏匿於山中。

31.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1.序跋.臺灣遊記書後》,頁 53。

32. 《清耆獻類徵選編》,臺灣文獻叢刊第 230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7 年,頁 378。

(15)

戊午,鄭氏復攻泉州,諸縣皆不守,南北道塞;俾叔日火 呈走福州求援,從兄光斗等由西道迎將軍喇公哈達之師於 漳平,同母弟光垤、從弟光埌等由北道迎巡撫吳公興祚之 師於仙遊。光垤路與賊遇,三戰皆捷,遂奪白鴿嶺。光斗 導將軍自大深經湖頭,援兵兩道俱進;泉州圍遂解,諸縣 皆復。以功,陞學士。服闋入朝,召問機務;因言鄭氏可 滅狀,薦施琅可用。後琅果破鄭,降之,壬戌,疏乞奉母 還家。33

戊午年(1678),鄭經再攻泉州,李光地兄弟光斗、光垤、光埌三 人皆立戰功,李光地因而升任大學士,入京為官,後薦施琅征台,

壬戌年(1682)奉母還鄉。

如果說,釋華佑是在鄭芝龍降清的1646 年回到安溪,當時李光 地年僅5 歲,不可能與其相交,應該是其家長輩結識釋華佑;而釋 華佑留下的〈遊記〉,在李光地長大後,因好堪輿而「愛其書,秘 以為寶」。34

來自普陀山的釋華佑及蕭客由今蘇澳入台,遍歷台灣各地後,

從諸羅離台,投寄於福建安溪,最後圓寂於此。可以說,釋華佑是 第一位入台僧人。從釋華佑的殘稿中可以看得出來,當時已有不少 漢人入台,惜未聞有關宗教信仰之事。雖文中有「巴老臣人多識字,

有讀『論語』者、『孝經』者;但茫然作菩薩誦耳」,35但此處之「菩 薩誦」應是指如誦咒語而不通其意。

33. 《泉州府志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 233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7 年,頁 101。

34.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3.筆記臺灣漫錄.釋華佑遺書》,頁 144。

35. 連雅堂:《雅堂文集卷 1.序跋.臺灣遊記書後》,頁 52。

(16)

四、結語

荷西時期(1624-1662)因商貿之所需,大量漢人從閩粵來台,

甚至早在明嘉靖時期(1522-1566),就有大陸沿海省分的漁民或商 人,來到台灣與原住民交易,在獲得原住民信任後雜處其間。浮海 來台的漢人,此時必然帶著原鄉神祇以祈求平安,宗教信仰自然傳 入。

史有明載的宗教活動,有民間信仰、齋教信仰與佛教僧侶活動。

第一座民間信仰寺廟,即今台南新化區的「保生大帝宮」,俗稱大 道公廟,又稱「開臺大道公」,為宋代發源於漳州的醫神信仰。

齋教三派之金幢派,相傳於崇禎八年(1635)因白蓮教之亂而 傳入台灣,當時荷蘭人在大員雖掌握商貿往來管理權,但漢人工商 階級卻牢牢掌握「在野」的主導權,故有「荷人治城,和人治野」

的口號。1662 年鄭成功攻台戰勝荷蘭人,也與齋教祕密潛在組織有 關。

台灣佛教史上,以第一位來台僧人釋華佑最為傳奇。據推測,

他大約在荷蘭人統治至鄭芝龍降清之間來台,但從他回福建安溪住 在李光地家來看,應該是在鄭芝龍離台降清前後。他從蘇澳上岸後,

遍歷台灣東西部,所到之處描繪山川圖誌,最後從諸羅布袋或北港

(魍港)出海。雖然釋華佑可能是因迷航來台,對台灣佛教亦談不 上貢獻,但在佛教史上驚鴻一瞥,令人嘖嘖稱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拾壹、報名時間:即日起至 107 年 8 月 28 日上午 11:00,上班日報名至下午 4:00。. 拾貳、報名地點:本校輔導室。 (地址:臺中市清水區建國路

  著有《台灣佛教一百年》、《重讀 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續 篇)》、《台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台 灣佛教史論》、《中國佛教會在台灣—.

申請時間 校內申請期限:106年2月18日起至106年3月24日止 洽辦處室人員

後階段甄試標準之考生,係屬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福建省金門縣、福建省連江

•至最近連續居留港澳或 海外期間之計算,係以 本簡章申請時間截止日 為計算基準日往前回溯 推算6年或8年。但計算 至西元2015年8月31

• 至最近連續居留港澳或 海外期間之計算,係以 本簡章申請時間截止日 為計算基準日往前回溯 推算6年或8年。但計算

報名時間:自公告日至民國年108年7月5日(星期五) 中午12時額滿為止

—— 荷色月影︰朱自清《荷塘月色》及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第十二組: 海怡寶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