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一)"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一─

日本佛教各宗派在台布教發展(一)

闞正宗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日本殖民時期來台的宗派有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高野 派、醍醐派)、禪宗(臨濟宗妙心寺派、曹洞宗)、淨土宗(淨土 宗、西山深草派)、真宗(本願寺派、大谷派、木邊派)、日蓮 宗、法華宗(顯本法華宗、本門法華宗),共八宗十四派。日本佛 教各宗入台後,幾乎都以台北地區為布教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

以及布教工作的深化,逐漸地跨散到全台,展開殖民半世紀的歷史

(1895-1945)。

日本佛教各宗原本傳自中國,而台灣佛教又屬閩浙佛教之支 脈,尤其是禪宗更屬同源同宗,故日本禪宗在台的發展有其利基,

屬於淨土系統的宗派如淨土宗、淨土真宗東西兩派亦有開創性的發 展。以下茲按照來台的時間先後,略述如下。

二、佛教各宗在台發展與布教中心的建立

(一)淨土真宗系

1. 本派本願寺(西本願寺)

1896 年 1 月至 1897 年 7 月,西本願寺派分四期派遣僧侶來台:

第一期,1896 年 1 月,4 名;第二期,1896 年 7 月,3 名;第三期,

(2)

1897 年 4 月,5 名;第四期,1897 年 7 月,6 名。1

西本願寺派來台後,以台北為布教中心,由於還未建立自己的 道場,最初借用北門外的至道宮開設布教所(說教場),以紫雲玄 範(?-1933)為駐在,同時將布教範圍拓展到周邊的八芝蘭、三重 埔、海山口(新莊)、八塊厝、龍潭坡、枋橋(板橋)、水返腳(汐 止)附近。對在台日本人組織「真宗臺北教會」,進行例行布教、

臨時布教;對市內的台民,則集中到至道宮,同時每月下鄉到村落 布教。川原教道(生卒年不詳)為監獄布教主任,由台僧王岱修(生 卒年不詳)為輔助。2

紫雲玄範是西本願寺在台重振開教策略的關鍵人物,1897 年,

紫雲玄範對本山提出建寺申請,1899 年發起台北本願寺說教所新建 計畫,最後選定新起街為寺地,1900 年 5 月 1 日,以「臺北說教場」

的名義開始建寺工程,1901 年 4 月 4 日正名為「臺北別院」。3 1920 年 11 月 28 日,片山賢乘(生卒年不詳)輪番提出更名為

「本願寺派臺灣別院」的申請,但未獲成功;1922 年,佐佐木芳 照(生卒年不詳)輪番接任以來,陸續完成御廟所、鐘樓、會館;

1925 年 3 月,佐佐木輪番確定了別院本堂新建相關建築計畫委員 28 人;1927 年 2 月 7 日,芝原玄超(1881-?)繼佐佐木之後接任 輪番,開始了本堂新建計畫;1928 年 10 月,再度向本山提出更名 申請,主要是「臺北」一詞僅限於北部,給人觀感不佳,且對教化 有所影響;1929 年 1 月 12 日,終獲本山許可。4

1. 〈臺灣布敎〉,《臺灣新報》,1897 年 8 月 29 日,2 版。

2. 【日】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台北:真宗本派本願寺 臺灣別院,1935 年,頁 6。

3. 同註 2,頁 247-249、278-279。

4. 同註 2,頁 247-249、278-279。

(3)

1930 年 7 月 25 日,本堂正 式 動 工;1931 年 12 月 底, 本 堂建築完成;1932 年 1 月 9 日,

舉行本尊遷座儀式。5本堂落成 後,在別院陸續成立了幼稚園、

日曜學校、臺北佛教青年會。6 西本願寺臺北別院是本派 本願寺在台最高布教中心,諸 多政令與決策在此施行,而別 院之負責人屬輪換性質,整個 殖民時期共歷15 任住持。

2. 東本願寺(大谷派)

明治16 年(1883),俄國尼可拉教徒在東京駿河台建立宏偉 的教堂,俯看天皇皇居,引發諸多批評,時東本願寺僧石川舜台

(1842-1931)、7松本白華(1838-1926)、8海原讓(生卒年不詳)、

5. 【日】大橋捨三郎,《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頁 310、253。

6. 同註 5,頁 273-277。

7. 石川舜台,明治時代之僧侶,加賀(石川縣)出身,1852年10月8日生,字敬輔,

號節堂,於東本願寺高倉學寮學習;1872 年與大谷光瑩視察歐美,回國後致力 於教團組織、學制的近代化,後往中國、朝鮮布教,1931 年 12 月 31 日去世,

享年90 歲。著作有《真宗安心論》、《大経講話》等。參見《デジタル版 日 本人名大辞典+Plus の解説》,http://kotobank.jp/word/%E7%9F%B3%E5%B7%

9D%E8%88%9C%E5%8F%B0,2020.8.4 瀏覽。

8. 松本白華,明治到大正時代僧侶,1838 年生,生家是加賀石川郡松任的真宗大 谷派本誓寺。1852 年随大谷光瑩、石川舜台等赴歐美視察宗教事情,之後任東 本願寺執事補、上海別院輪番,1926 年 2 月 5 日去世,享年 89 歲。參見《デ ジタル版 日本人名大辞典 +Plus の解説》,http://kotobank.jp/word/%E7%9F%B 3%E5%B7%9D%E8%88%9C%E5%8F%B0,2020.8.4 瀏覽。

日據時代的台北西本願寺,由左至右的 建築為樹心幼稚園、鐘樓、山門。

(4)

小栗栖香頂(1829-1905)、9谷了然(1831-1905)與法主討論後,

決定往華南布教,於是派遣實習人員及留學生前往。

1896 年秋,先在彰化開設教堂、醫院,以管理華南的布教工 作,並在台灣設立 26 個布教所,法主大谷光演(1875-1943)之 弟能淨院(大谷光瑩,1852-1923)因與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1847-1895)關係良好,教勢頗有發展,但北白川宮能久死後,

加上經濟問題,只留下台北、宜蘭、台南、廈門、泉州、彰州等布 教所。10

1897 年 5 月,大山慶哉(生卒年不詳)與松井哲(生卒年不詳)

來台,同年7 月,於台北千秋街設立布教所;1898 年 2 月,遷移至 六館街警察署附近。台南由松井師負責開教,但1896 年 7 月他因 病回日本,由栗本德洲(生卒年不詳)接續布教工作;1897 年 1 月,

准參務和田圓什(台灣事務所長,生卒年不詳)來台視察,2 月,

錄事岡本覺亮(生卒年不詳)來台,不久石川馨(生卒年不詳)以 台北駐在身分來台,並奉派至大陸;另一布教師加藤廣海(生卒年 不詳)7 月亦赴大陸廈門。

大約在1897 年 9 月前後,東本願寺台北布教師有石川馨、岡

9. 小栗栖香頂,幕末明治期真宗僧侶,東本願寺學寮講師,中國開教的知名人士。

豊後國(大分縣)妙正寺了堅與峯子之子。幼學漢學,1844 年入儒者廣瀬淡窓 之門;1852 年入東本願寺學寮,1868 年升為擬講,1870 年,建議推進東本願 寺北海道開拓事業,隨大谷光瑩(現如)赴北海道。1873 年到中國旅行,有感 於當地佛教衰微,決定開教;1875 年,獲東本願寺當局之理解,再度訪中,建 立上海別院著手開教,後因中風立即回國,療養後努力於監獄布教及婦人會之 設置。著作有《真宗教旨》、《喇嘛教沿革》、《蓮舶詩歷》等。參見《朝日 日本歴史人物事典の解説》(http://kotobank.jp/word/%E5%B0%8F%E6%A0%97

%E6%A0%96%E9%A6%99%E9%A0%82,2020.8.4 瀏覽。

10. 〈東本願寺の新築 布敎の大發展〉,《臺灣日日新報》,1920 年 10 月 16 日,

7 版。

(5)

本覺亮,基隆布教師有栗本德洲、村井義明(生卒年不詳)、木本 香林(生卒年不詳),新竹布教師有沼覺圓(生卒年不詳),彰化 布教師有牽田靜諦,嘉義布教師有野野垣諦順(生卒年不詳),新 營布教師有宮尾璙秀(生卒年不詳),台南有本多文雄(生卒年不 詳)、青山常麿(生卒年不詳),安平有白藤定祐(生卒年不詳),

鳳山有廣岡荷織(生卒年不詳),宜蘭有加來亨(生卒年不詳),

恆春有山田哲司(生卒年不詳),並在彰化設立施藥所及女校,在 台南、鳳山、安平設立日語學校,同時計畫從恆春及宜蘭進入原住 民山地布教。11

1898 年 2 月,青山常丸等二人以布教使身分來台,12 3 月,大 谷派在台信徒達2663 戶,1 萬 4 千餘人,稍早來台的布教師野野垣 諦順調往台南,白藤定祐(生卒年不詳)調往嘉義。13截至1898 年 6 月,大谷派在台共有 14 位布教師,分駐台北、宜蘭、台南、嘉義、

鳳山、安平等7 個分教所。14

1898 年 11 月,大谷瑩誠(1887-1948)抵台,隨即成立台語 研究中心,1899 年 9 月起,開始在台北布教所或四處巡錫,以台 語對台民布教,15並以台北為中樞,積極在新竹、台中、彰化埔里、

嘉義、安平、台南、鳳山、恆春、卑南、宜蘭等地區布教。對於 原住民地區的布教主要在恆春、卑南、宜蘭,其中埔里頗取得佳 績。16

11. 〈台灣布敎傳道一斑〉,《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9 月 23 日,2 版。

12. 〈大谷派布教使〉,《臺灣新報》,1898 年 2 月 8 日,2 版。

13. 〈大谷派本願寺の布敎〉,《臺灣新報》,1898 年 3 月 11 日,2 版。

14. 〈大谷派本願寺の布敎〉,《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6 月 5 日,2 版。

15. 〈連枝巡回土語説敎〉,《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 9 月 12 日,2 版。

16. 〈大谷派本願寺布敎一斑〉,《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 11 月 2 日,2 版。

(6)

截至1901 年 10 月,大谷派在台北縣的日本人信徒有 500 人,

台灣人信徒5,900 餘人;17到了1909 年 3 月,台北廳(市)日本人 信徒428 人,但台灣人信徒掛零。18同年7 月,統計全台佛教各宗 布教情況,大谷派布教師5 位,日本人信徒 624 人,台灣人信徒 504 人,19萎縮的台灣人信徒有所增長。1912 年 5 月,大谷派在台 南信徒達800 餘名。20

1926 年 11 月 7 日,原青島駐在開教使芳原政信,取代古川輪 番補,接任南方開教監督兼臺北別院輪番住持。21 1928 年 4 月 25 日,作為御大典紀念事業之一的免囚保護事業在臺北別院正式成 立,名為「臺灣共濟會」。22

大谷派在台最高布教中心原位於台北大稻埕六館街的布教所,

1899 年 4 月 25 日,遷移至府前街;23 1920 年 10 月,在台北江頻 街覓得2,700 坪建寺土地,著手臺北別院之建立;24 1924 年 12 月 15 日,32 坪木造伽藍正式動工;1927 年 10 月 31 日竣工。25

17. 〈臺北縣下各宗信徒狀况〉,《臺灣日日新報》,1901 年 10 月 20 日,2 版。

18. 〈臺北の信教と信徒〉,《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3 月 7 日,4 版。

19. 〈本島の宗教狀況 佛教〉,《臺灣日日新報》,1909 年 7 月 2 日,2 版。

20. 〈臺南の宗教界〉,《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5 月 17 日,2 版。

21. 〈開敎監督來任 大谷派本願寺へ〉,《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26 年 11 月 8 日,2 版。

22. 〈東本願寺別院の臺灣共濟會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1928 年 4 月 25 日,

15 版。

23. 〈大谷派説敎塲〉,《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 4 月 25 日,5 版。

24. 〈東本願寺の新築 布敎の大發展〉,《臺灣日日新報》,1920 年 10 月 16 日,

7 版。

25. 〈大谷派本願寺別院本建築著手〉,《臺灣日日新報》,1924 年 12 月 20 日,

5 版。

(7)

1930 年 12 月 14 日, 東 本願寺發生火災;26 1934 年 9 月 1 日,重建動工;27 1935 年7 月 7 日,印度式的本堂 舉行上梁儀式;28 1936 年 10 月21 日竣成,主殿採古印度 佛教造型,鋼筋水泥結構,

一樓273.2 坪,二樓 245.5 坪;

1936 年 11 月 7 到 8 日, 由 代理館長大谷瑩誠親自主持 佛像遷移安座。29

(二)禪宗系 1. 曹洞宗

明治29 年(1896)2 月,日本曹洞宗兩大本山派遣木田韜光(生 卒年不詳)、足立普明(生卒年不詳)、佐佐木珍龍(1865-1934)、

若生國榮(1865-1943)、櫻井大典(生卒年不詳)、鈴木雄芳(生 卒年不詳)6 位布教師來台;同年 7 月,特派長田觀禪(生卒年不 詳)、陸鉞嚴(生卒年不詳)、芳川雄悟(生卒年不詳)取代木田

26. 〈東本願寺火災に本山より見舞〉,《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0 年 12 19 日,2 版。

27. 〈東本願寺臺北別院 盛擧遷佛遷座式 工事費廿七萬五千圓〉,《臺灣日 日新報(漢文版)》,1936 年 11 月 6 日,8 版。

28. 〈信仰の力で再建された東本願寺の本堂 臺灣では珍らしい印度樣式 七 日に盛大な上棟式〉,《臺灣日日新報》,1935 年 7 月 4 日,7 版。

29. 同註 27。

火災後重建的東本願寺台北別院本堂,外 觀為印度風格,在台灣很少見。

(8)

與櫻井,接著於台北設立曹洞宗務支局(設於台北艋舺龍山寺內),

由陸鉞嚴任教務監督,佐佐木珍龍任宗務監督;同年11 月,宗務 局提出「臺灣島布教案」,隨後制定〈臺灣布教規程〉。30

曹洞宗在台布教師中,佐佐木珍龍可說是靈魂人物。31 1895 年 6 月,佐佐木即奉命來台,他先在台北城石坊街的天后宮設布教所,

同時在艋舺龍山寺設出張所,以台灣人為布教對象,幾乎是日本佛 教各宗最早對台灣人布教的。1907 年,大石堅童(1868-1934)來 台,亦以台灣人為布教對象,每年農曆觀音菩薩相關紀念日,都會 對台灣人信徒說法,信徒漸次增加。到了1911 年,布教地點遠達 深坑、水返腳(汐止)、基隆、桃園,有2 千多戶的信徒。1910 年5 月,台北東門外臺北別院落成後,特地組織台灣人觀音講會,

1911 年 2 月,舉行第一次講會。32就佛教各宗而言,曹洞宗對台灣 人的布教努力,凌駕其他宗派之上。

1901 年底,佐佐木珍龍離台,接續他在台北的布教工作及臺北 別院的創建者,分別是第二代正覺慈觀(生卒年不詳)、第三代菅 原正蒼(生卒年不詳)、第四代山田祖學(1862-1907)。33

1907 年 5 月,山田祖學籌募了一萬八千餘圓基金,欲在台北

30. 【日】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編纂委員會,《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東京:

曹洞宗宗務廳,1980 年,頁 66。

31. 關於佐佐木的生年,根據《曹洞宗名鑑》的記載,是生於 1866 年(慶應二年)

9 月 12 日,參見【日】松金公正:〈日本殖民地統治初期佈教使眼中之臺灣 佛教―以佐佐木珍龍《從軍實歷夢遊談》為中心〉,《史聯雜誌》,35 期,

1999 年 11 月,頁 22;而《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則記為 1865 年(慶應一年)

9 月 12 日,參見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編輯委員會:《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 史》,頁291。本文採用《曹洞宗海外開教傳道史》說法。

32. 〈布敎上の新發展〉,《臺灣日日新報》,1911 年 2 月 27 日,3 版。

33. 〈臺北の寺院(五)曹洞宗臺北別院〉,《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2 月 24 日,

5 版。

(9)

建寺,34可惜同年8 月 15 日病逝基隆。35山田去世後,繼任布教總 監的大石堅童接續別院的創建工作,1909 年 1 月正式動工,1910 年2 月底竣工。36 1912 年 9 月 17 日,一場風災將木構的台灣別院 吹垮,所幸後堂無恙;37 1921 年 12 月,臺北別院舉行重建動土;

1923 年 1 月落成,2 月 6 日舉行佛像安座大典。38

殖民初期(1895-1907),佐佐木珍龍奠定曹洞宗在台布教基 礎,而臺北別院落成後的首任院主大石堅童則在原有的基礎上開拓 發展。曹洞宗在台事業除佛教學林外,至1941 年止,曹洞宗在台 創建之寺院、布教所及聯絡道場至少有55 座,充分顯示其在台布 教成果。

2. 臨濟宗妙心寺派

根據《鎮南山緣起》的記載,日本臨濟宗最早來台的是日本安 東縣鎮江山臨濟禪寺住持細野南岳(1867-?),時間是明治 30 年

(1897)初。39同年2 月,細野移錫至圓山劍潭寺,40後自感獨力難 支在台布教事業,乃於初夏又回到日本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第一 次來台僅停留半年。

細野南岳第二次來台是在1897 年的冬天,原本成功聯絡到大

34. 〈寺院設立の計畫〉,《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 5 月 29 日,第 5 版。

35. 〈布敎使の遷化〉,《臺灣日日新報》,1907 年 8 月 17 日,第 5 版。

36. 〈曹洞宗別院開堂〉,《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5 月 29 日,第 7 版。

37. 〈暴風水害彙報 曹洞宗別院倒壞〉,《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9 月 18 日,

2 版。

38. 〈曹洞宗別院の本堂落成と萬靈供養〉,《臺灣日日新報》,1923 年 1 月 17 日),第7 版。

39. 【日】松本無住:〈鎮南山緣起〉,收在黃葉秋編《鎮南紀念帖》,台北:

鎮南山護國臨濟禪寺,1913 年,頁 3-6。

40. 〈台灣布敎傳道一斑 臨濟宗〉,《臺灣日日新報》,1898 年 10 月 6 日,2 版。

(10)

德寺派管長見性宗般(松雲)禪師(生卒年不詳),預計同年的12 月來台,但後因見性宗般與所住持寺院的法務重疊,欲暫緩一、二 年,故未能來台。等待未果的細野南岳只好在回日本找尋有緣的大 德,這次接觸到的是足利天應禪師(生卒年不詳)。

1898 年 1 月,臨濟宗僧人滹山生(生卒年不詳)來台,寄住於 台北劍潭古寺,同年4 月,滹山生與同派的細野南岳、河尻宗現和 尚(生卒年不詳)等在北投溫泉之虞兆山麓結庵,命名為虞兆庵。

虞兆山距北投溫泉僅七、八町(一町約109 公尺),隔著淡水與觀 音山相望,而虞兆庵的發起人即是松本無住居士(1864-1918,原 名松本龜太郎,無住為其號)。

1898 年早春,足利天應禪師來台,與細野南岳暫居北投虞兆 庵,二人有意開山建寺;41 1898 年 8 月,從華南視察來台的茂木啟

(生卒年不詳),拜會在北投結茅而居的佐佐木照山(1872-1934),

並在松濤園會談被抗日民眾襲擊之事。1898 年 10 月,臨濟宗來台 的僧人至少有住在北投虞兆庵的川尻宗規(生卒年不詳)、上原實 道(生卒年不詳),與住在劍潭寺的高橋醇嶺(生卒年不詳)。42 同年冬,足利天應再度來台,43主要工作是配合松本龜太郎所成立 的「道友會」,以講師的身分每週於淡水館演講。44不過,足利天 應離台後,「道友會」運作也跟著中斷,直到1913 年 5 月,在大 津總長為首的13 人發起下才重新運作。45

41. 同註 39。

42. 同註 40。

43. 【日】平田源吾:《北投溫泉誌.北投漫錄》,頁 87。

44. 〈臺北布敎の狀况一斑 臨濟宗〉,《臺灣日日新報》,1899 年 4 月 20 日,2 版。

45. 〈道友會再興〉,《臺灣日日新報》,1913 年 5 月 30 日,2 版。

(11)

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最高布教中心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是由 第4 任台灣總督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1852-1906)開基、46梅山(得 庵)玄秀(1858-1920)創建。1899 年 12 月,梅山率 10 名雲水僧 來台住於劍潭寺,行腳托缽布教,後應有志官民之請,到淡水館提 倡草鞋精神,結識兒玉源太郎。1900 年 7 月,梅山轉錫至圓山,47 並建成「圓山精舍」(又稱「鎮南精舍」),此為鎮南山臨濟護國 禪寺的前身,48兒玉並皈依梅山。49

1900 年 11 月,「鎮南山護國臨濟禪寺」名稱獲官方認可,准 予募款建寺,與此同時,梅山著手於福州設立出張所。1903 年,得 禪宗各派士紳之助,謀於兒玉,獲支持建寺,但就在工程將展開之 際,1904 年 2 月,日俄戰爭爆發,兒玉源太郎奉派滿洲任總參謀 長,並透過臨濟宗大本山管長招請從軍布教師,梅山玄秀投入第三 師團,隨第二軍征戰滿洲各地,建寺計畫因而頓挫。後梅山因病回 台,1905 年 9 月再回圓山,同年 12 月,兒玉凱旋歸台,重啟當年 建寺計畫,但卻於翌年7 月病逝,幸親近兒玉的諸氏繼承其遺志,

繼續勸募,最後終得寺成,50梅山玄秀為首任住持。

臨濟宗妙心寺派來台較其他佛教宗派為晚,主要原因是他們初 期重心放在對岸,直到1897 年方派僧侶來台開教。1899 年底,布 教總監梅山玄秀來台,1900 年申請建寺,但募款不順,1903 年在

46. 施德昌:《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護國禪寺》,台中:民德寫真館,1941 年,

無頁碼。

47. 〈臺北の寺院(七)臨濟宗護國禪寺〉,《臺灣日日新報》,1910 年 2 月 26 日,

5 版。

48. 【日】松本無住:〈鎮南山緣起〉,收在黃葉秋編《鎮南寫真帖》,頁 46- 53。

49. 同註 46。

50. 同註 47。

(12)

總督兒玉的支持下開始建寺,1906 年終於落成。第二任布教總監長 谷慈圓(1880-1918)來台後,從 1916 年起加強與本土寺廟齋堂聯 絡,同時創辦鎮南學林,重起佛教道友會,而道友會的創立目的其 實也影響了臨濟宗往後在台的布教策略。

初期的臨濟宗妙心寺派其實是把重心放在對岸,直到兒玉源太 郎的福建政策失敗後,臨濟宗才將重心放在台灣,並積極地展開建 寺工作。臨濟宗妙心寺派來台開教有兩個重要人物不可不知,一是 初期(1899-1914)人物梅山玄秀,他與第 4 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 郎私交甚篤,進而得其助創建圓山臨濟寺,為台灣開教奠定堅實基 礎。其次是執掌殖民中期(1916-1945)寺廟齋堂聯絡策略的東海 宜誠(1892-1989)。有關於東海宜誠事蹟,日後再述。

台北臨濟護國禪寺大雄寶殿是日本江戶時代佛寺之典型建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而台灣本地立寺百年的具規模名剎,則 因受指定為淨土宗分寺或布教所,而接受由 日運來贈送的阿彌陀佛尊像。 如鹿港龍山寺 在明治 36 年(1903) 曾為日本真宗本願寺的 分寺,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r]

天台宗布教所申請建寺獲許可,寺名為「南叡山大正寺」,地點位 於壽町,正式舉行動土, 47 同年 6 月 9 日落成遷入,18 日舉行佛像 安座。 48 高雄布教所更晚至 1934 年 3 月才啟用, 49

曹洞宗佐佐木、鈴木身先士卒,集合各宗僧侶,以及菊地慶治 郎、鹿山豐、內藤無一庵、小躓和夫等有志之士,創立「大日本臺 灣佛教會」,目的是「開放自家信仰之志念,維持社會道德,進而

為此,我體會大師這本書,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即是要從本懷

所謂宗教方法,是指 宗教幫助人實現心靈超越 的方法。不同的宗教,其 宗教方法也是不同的。基 督宗教的宗教方法可稱之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