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Copied!
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傅正思 博士

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研究生:謝丞皓 撰

中華民國一 O 六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研 究 生:謝丞皓 撰 指導教授:傅正思 博士

中華民國一 O 六年八月

(4)

中華民國一 O 六

(5)
(6)

誌 謝

人家都說臺東的土地很黏人,離開學校多年後,能有機會回到母校並且再次 踏入學術殿堂繼續的做進修學習讓我十分的期待,所以我很珍惜這兩年來到臺東 進修的日子,讓我能更深入的向各位師長學習,也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同學,並且 讓我在體育專業領域的知識收穫良多。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首先在此誠摯的感謝傅正思指導教授的付出及用心,您讓 我接觸了學術研究,不厭其煩的教導我,更讓我學習到各方面可貴的知識,以及 在學術論文撰寫及思考邏輯上的成長;再者,感謝兩位口詴委員林正常老師和吳 柏翰老師在論文的修正上提供了寶貴的建議,提供了許多的思考方向並且給了諸 多的啟發。

而論文的完成也非一朝一夕,是需要各方面的資源以及人事時地物的整合。

特別要感謝實驗受詴者的參與;感謝同學門的碧瑛、宏達、宗其、鴻齊、俊安同 學們的指點的督促,讓我有顧問可以諮詢所有關於撰寫論文上的疑難雜症;感謝 順天國小同事們和長官們的體諒以及支持,讓我得以兼顧學業與工作。而這一路 上的艱難感謝有你們的陪伴。

最後僅以此論文獻給曾經鼓勵我、支持我、幫助我的所有人,與我分享這一 份成果與喜悅。

謝丞皓 謹誌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 中華民國一 O 六年八月

(7)

i

TABATA 訓練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

作者:謝丞皓

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國小學童接受為期十週的「TABATA 訓練」後,對於國 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對象為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並以年齡 及性別對應其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 22.7~23.9 以上的男、女學童為實驗對象,

共 26 位學生為實驗受詴者,並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實驗組 13 名與控制 組 13 名學生,然後對實驗組進行為期十週的 TABATA 訓練,再以相依樣本 t 考驗 以及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比對組內以及組間的前、後測成績差異性,採 α = .05 的顯著水準。實驗組成績結果如下:(1)體脂肪率(PBF)前測平均值為 27.85%,後測平均值為 25.82%,實驗組組內及組間考驗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

(2)仰臥起坐前測平均值為 19.53 下,後測平均值為 23.92 下,實驗組組內及組 間考驗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3)坐姿體前彎前測平均值為 27.62 公分,後測平 均值為 28.77 公分,實驗組組內考驗在統計上未達顯著差異,但組間考驗在統計 上達顯著差異;(4)立定跳遠前測平均值為 133.69 公分,後測平均值為 139.85 公分,實驗組組內考驗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5)800 公尺跑走前測平均值為 367.00 秒,後測平均值為 331.85 秒,實驗組組內考驗在統計上達顯著差異;(6) 身體質量指數(BMI)前測平均值為 26.33,後測平均值為 26.08,在統計考驗上皆 未達顯著水準。由研究結果顯示,TABATA 訓練對於國小學童在體脂肪率(BPF)、

在肌耐力、柔軟度都有明顯改善,但在爆發力與心肺耐力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 未有明顯的改善。

關鍵詞:TABATA 訓練、體適能、體重控制

(8)

ii

The influence of TABATA training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hang-Hao Hsieh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fter taking TABATA training for ten weeks. The test objects including boys and girls are senior students of Shun-Tien elementary school in Dajia District, Taichung whose BMI are over 22.7~23.9.

Twenty-six students as trainees are dispatched randomly to tes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is with thirteen students and the ones in test group take TABATA training for ten weeks.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achievem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within each group by giving pre-test and post-test withindependent-sample analysis and paired T test at the level ofα=.05, the result is concluded as follows: (1) average BPF before TABATA training is 27.85% and 25.82% after the training,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both between two groups and within test group (2) average of the frequency of sit-ups is 19.53 times before TABATA training and 23.92 times after the training,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both between two groups and within test group (3) average of the frequency of sit-and-reach is 27.62 cm before taking TABATA training and 28.77cm after the training, not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within test group but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between two groups (4) average of

standing-broad jump is 133.69 cm before taking TABATA training

(9)

iii

and 139.85 cm after the training,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within test group (5) average time of

800-meter running is 367.00 seconds before the training and 331.85 seconds after the training,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within test group (6) average of BMI is 26.33 before taking TABATA training and 26.08 after the training, not reach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eve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the flexibility and muscular endur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mprovesand PBF decreases after TABATA training while muscular power,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and BMI improve

insignificantly.

Keywords: TABATA training,physical fitness,weight control

(10)

iv

目 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兒童肥胖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運動與體重控制之相關研究... 8

第三節 TABATA 訓練之相關研究 ...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2

第二節 實驗架構... 13

第三節 實驗地點與時間... 14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15

第五節 訓練方式... 2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間前測的同質性考驗... 32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成績數據比較分析... 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建議... 45

參考文獻... 46

附錄一... 50

附錄二... 51

(11)

v

表 次

表 1 身體質量指數(BMI)對照表 ... 6

表 2 TABATA 每週訓練內容 ... 21

表 3 各組之間在運動測驗項目的同質性考驗 ... 33

表 4 各組在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同質性考驗 ... 32

表 5「體脂肪率(PBF)」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34

表 6「仰臥起坐」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36

表 7「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37

表 8「立定跳遠」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39

表 9「800 公尺跑走」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41 表 10「身體質量指數(BMI)」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 43

(12)

vi

圖 次

圖 1.實驗架構圖 ... 13

圖 2.相撲深蹲跳分解動作 ... 22

圖 3.原地抬腿跑分解動作原地抬腿跑動作方式: ... 23

圖 4.開合跳分解動作 ... 24

圖 5.登山式分解動作 ... 25

圖 6.弓箭步交換跳分解動作 ... 26

圖 7.仰臥起坐分解動作 ... 27

圖 8.手碰腳踝分解動作 ... 28

圖 9.往前跳+倒退跑分解動作 ... 30

圖 10.實驗組與控制組體脂肪率(PBF)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 33 圖 11.實驗組與控制組仰臥起坐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 ... 35

圖 12.實驗組與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 37

圖 13.實驗組與控制組立定跳遠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 39

圖 14.實驗組與控制組 800 公尺跑走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 41

圖 15.實驗組與控制組身體質量指數(BMI)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 43

(13)

1

第一章 緒論

肥胖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文明病,並且影響著人類的健康。也因為人類的生 活型態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飲食文化的改變而有所變化,造成了現代的國小學童在 於體重控制上有較多的學生是呈現肥胖的情形,並且在體適能的表現上都是待加 強的水準。故本研究為準實驗研究,探討 TABATA 訓練對於國小學童在體重控制 與體適能上是否有所影響,本章主要說明研究問題的目的與性質,全章共分五節 來說明,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研究範 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簡稱為:WHO)研究指出,兒童 肥胖是 21 世紀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超重兒童可能成為肥胖的成人,他 們比非超重的孩子更容易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而且有年輕化的情況,而這又與 過早死亡和殘疾的機會較高有關。依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提出的臺灣兒童及青 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中指出-根據 1992 年、1997 年及 2002 年連續 三回,各間隔五年測得 7-18 歲男女學生體重數據資料的變化,可以明顯察覺兒 童及青少年體重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根據以上資料 顯示,學齡兒童的肥胖的問題逐漸提升,將導致日後在罹患慢性疾病的比率,更 增添國家的負擔。肥胖所造成的相關疾病也成為了許多的國家醫療資源上的一大 負擔(郭加驊、陳九州、陳定中,2000)。所以對於學童的體重控制是一個相當重 要的問題。陳鶴姿(1997)指出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越來越差,所以國人應該要重視 此問題,尤其是平地學童。所以透過家庭和學校的活動機會,才能加強與改善學 童的運動能力。人類活動原本是為了求生存而去跑、跳、攀、爬,而隨著時代的 演進以及科技的進步,使原本需要大肌肉活動的工作也只要用小肌肉來操控即可,

再加上現在的 3C 產品眾多,學童使用 3C 產品普遍,大量的減少學生在外跑跳的 機會,導致學童經常是呈現坐式的生活型態,加速的造成學童的肥胖問題。並依 據衛生福利部 102 年公告「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分析結果顯

(14)

2

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9.8%,其中男生為 33.7%,女生為 25.6%,

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9.5%,其中男生為 34.3%,女生為 24.3%(衛生 福利部,2014)。而全民健康基金會(2016)指出肥胖是萬病之首,與之帶來的疾 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肌梗塞、中風等慢性病及癌症,國人在肥胖盛 行率是亞洲最高,成年男性有近 1/2、女性有近 1/3、兒童則有 1/4 有過重或者 是肥胖的現象,造成這樣的情況原因則是飲食過量以及運動量的不足,倘若能每 天進行 30 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即能有減重效果,並且能降低相關疾病的 產生。並且如果能維持在理想的體重,則將有助於疾病的預防與控制(Muller et al,2001)與(黃暖晴,2003)。

有鑑於研究者的服務學校時常的接到教育局的來文,指出學校內的學童在於 體重控制與體適能達成率都呈現低落的情形,然而近年來 TABATA 訓練在網路上 非常火紅的,有許許多多的人都開始進行 TABATA 訓練的訓練,並且有許多部落 客與健身運動業者都提倡說 TABATA 訓練對於減重有相當的助益,所以掀起來 TABATA 訓練減重的風潮。在李漢庭(2016)翻譯於田畑泉一書中指出並還沒有科 學的數據能夠證實 TABATA 訓練對於減重有所幫助,但是在於體能訓練上是有相 當的助益,並且是許多國家隊與職業選手都採用的一個訓練方式。所以引起研究 者的研究動機,以準實驗研究的方式來進行實驗研究,研究 TABATA 訓練對於體 重控制與體適能的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在實施 10 週的 TABATA 訓練後,對於體脂肪率 (Percentage Body fat 以下簡稱為 PBF)以及體適能檢測等各項數值上的影響與 變化,是否有對於體脂肪率(PBF)以及體適能測驗表現上有所幫助。

根據本研究目的,研究之問題包括:

一、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體脂肪率(PBF)之影響。

二、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肌耐力之影響。

三、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柔軟度之影響。

(15)

3

四、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爆發力之影響。

五、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心肺耐力之影響。

六、TABATA 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之影響。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參與研究之受詴者學生為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高年級肥胖學童。

(二)研究項目:

本研究以降低體脂肪率(PBF)以及增進體適能成績為研究項目,測量學 童體脂肪率(PBF)與體適能測驗是否因介入 TABATA 訓練而有顯著的影響,進而增 進學童的體脂肪率(PBF)與體適能測驗成績。

(三)研究時間:

自民國 106 年 3 月 6 日起 至民國 106 年 5 月 26 日 止。

二、研究限制

實驗組於早自習時間實施30分鐘的TABATA訓練,控制組則依照學校原訂課程 計畫於教室進行早自習。除此之外所有受詴者在學校中的的團體生活,其型態與 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至於受詴者課後的生活型態、作息與活動內容之部分均 無法掌控,是本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僅以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為實驗對象,研究結果僅 供參考,不宜做過度的推論。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假設為:

一、十週的 TABATA 訓練能顯著改善學生體脂肪率(PBF) 二、十週的 TABATA 訓練能顯著改善體適能成績。

(16)

4

第五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一、TABATA 訓練(TABATA PROTOCOL):

TABATA 訓練是一種採用徒手或者是器械的體能訓練法,透過運動 20 秒後,

10 秒休息,然後連續做六組到八組動作的高強度訓練,並且達到精疲力竭的效 果,其強度大概在最大心跳率的 80%~90%的高強度訓練方式,同時鍛鍊有氧與無 氧的能力;而在剛接受 TABATA 訓練時,先以漸進強度的方式慢慢的遞進,讓身 體漸進的習慣訓練強度(李漢庭,2016)。

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

體適能的定義,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動態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 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如果有良好的體適能則有助於各方面的均衡發展(教 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6)。1980 年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將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分為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及競技體適能 (performance-related physical Fitness)。闕月清(2003)在體育教學知識也是 一項重要能力,也在研究中提到「健康體適能」指的是與健康較有關聯的體適能,

並要求有最低限度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與肌肉耐力、關節柔軟度及適宜的身體 成分;另一類稱為「競技體適能」要求有較高的健康適能作為基礎外,還要求有 一定程度的肌肉 瞬間爆發力、敏捷性、平衡感、協調能力、速度、反應時間及 肌力等。教育部體育署(2014)也提到「健康體適能」是由身體組成、肌力與肌耐 力、柔軟度、心肺耐力這四項能力;而「競技體適能」則應具備六項能力,分別 是敏捷性、爆發性、反應時間、速度、協調性、平衡性。而本研究依照教育部體 育署體適能檢測網站所提供之檢測項目來進行檢測。

(一)柔軟度

柔軟度是指單一關節或者是一連續關節的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或 者是生理限制內,伸展肌肉、肌腱與韌帶等組織的能力(洪俊豪,2012)。本研究 以坐姿體前彎做為檢測項目來評估學生柔軟度能力,檢測成績單位為公分。

(17)

5

(二)爆發力

爆發力是速度與力量的綜合能力表現,也就是說肌肉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最 大力量的能力(吳慧君,1999)。本研究以立定跳遠做為檢測項目來評估學生爆發 力能力,檢測成績單位為公分。

(三)肌耐力

肌耐力是肌肉以非最大收縮狀態,於一段設定的時間內持續運動的能力;又 或者是移動次數最大負荷時,持續運動的能力(彭鈺人,2000)。本研究以一分鐘 仰臥起坐做為檢測項目來評估學生肌耐力能力,檢測成績單位為公分。

(四)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指的是長時間的身體活動,心臟、肺臟和血管攜帶氧氣供給細胞使 用的能力,據以較佳的心肺耐力者,除了更有能力應付各種工作挑戰,不易產生 疲倦之外,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也相對比較低 (American collego of sports Medicine[ACSM],2010)。本研究以 800 公尺跑走 做為檢測項目來評估學生心肺耐力能力,檢測成績單位為秒。

三、國小學童

本研究所指之國小學童為 105 學年就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高年級之 在籍學生。出生年月日在民國 93 年 9 月 1 日 至 95 年 8 月 31 日 之間的學生。

(18)

6

四、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

國民小學學童年齡介於 6 至 12 歲之間,而高年級學童年齡都大約在 11 至 12 歲之間,而依下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所提供之肥胖定義,可 清楚知道學生在該年齡層時肥胖之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之計算公式為:BMI=體重(KG) / 身高(m2)。

表 1

身體質量指數(BMI)對照表

男性 女性

年齡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BMI 介於) (BMI≧) (BMI≧) (BMI 介於) (BMI≧) (BMI≧) 6 13.5-16.9 16.9 18.5 13.1-17.2 17.2 18.8 6.5 13.6-17.3 17.3 19.2 13.2-17.5 17.5 19.2 7 13.8-17.9 17.9 20.3 13.4-17.7 17.7 19.6 7.5 14.0-18.6 18.6 21.2 13.7-18.0 18 20.3 8 14.1-19.0 19 21.6 13.8-18.4 18.4 20.7 8.5 14.2-19.3 19.3 22 13.9-18.8 18.8 21

9 14.3-19.5 19.5 22.3 14.0-19.1 19.1 21.3 9.5 14.4-19.7 19.7 22.5 14.1-19.3 19.3 21.6 10 14.5-20.0 20 22.7 14.3-19.7 19.7 22 10.5 14.6-20.3 20.3 22.9 14.4-20.1 20.1 22.3

11 14.8-20.7 20.7 23.2 14.7-20.5 20.5 22.7 11.5 15.0-21.0 21 23.5 14.9-20.9 20.9 23.1 12 15.2-21.3 21.3 23.9 15.2-21.3 21.3 23.5 說明:

(一)本建議值係依據陳偉德醫師及張美惠醫師 2010 年發表之研究成果制定。

(二)7-18 歲之體位標準曲線,係依據 1997 年台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

(800/1600 公尺跑走、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四項測驗成績 皆優於 25 百分位值之個案)檢測資料。

(三)5-7 歲銜接點部份,係參考 WHO BMI rebound 趨勢,銜接前揭兩部份數據。

(四)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

(19)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之陳述將針對研究目的來探討相關理論與研究發現,其內容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為學童肥胖之相關研究、第二節為體重控制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 TABATA 訓練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兒童肥胖之相關研究

一、學童肥胖之現況以及影響

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變成肥胖 成人的機率更高,達三分之二,研究顯示, 肥胖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包括增加 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血脂異常、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 險。並依據衛生福利部 102 年 公告「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

分析結果顯示, 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9.8%,其中男生為 33.7%,女 生 為 25.6%,國中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 29.5%,其中男生為 34.3%,女生為 24.3%(衛生福利部,2016)。肥胖除了容易引起三高(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 之外,也是慢性腎臟病和末期腎臟病的危險因子(黃俊祺、洪啟智、黃尚志、陳 鴻鈞,2014)。由於台灣地區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國人的飲食文化有所改變,

使得國人過重與肥胖的情況逐漸趨增,而學童的體重上升幅度也大於身高。而兒 童的肥胖情況不僅容易引起對於糖尿病、心臟病等等的慢性疾病,更對骨骼、肌 肉、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與社交學習上有所影響(蘇秀悅、成必筠、祝豐年,

2014)。隨著國人在飲食文化上的改變,Pereira,Kartashov,與 Ebbeling(2005) 等人的長期追蹤研究指出攝取速食與體重的增加及胰島素組抗性有顯著的正相 關。雖然目前台灣食用速食的比例相較西方國家來說還是比較低的,但是未來可 能還是會逐漸增加,所以不可輕忽速食對國人造成的健康影響(許秀卿、陳志道、

蔡美華、蕭芝殷,2011)。所以國人如不改變生活型態,將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

更會造成國家與社會的負擔。

(20)

8

二、兒童肥胖的成因

學童肥胖的原因十分的複雜,由許多因素交互影響,主要是環境(飲食、運 動與生活作息)和遺傳之間的交互影響結果(蘇秀悅、成必筠、祝豐年,2014)。

而近年來肥胖的盛行率快速增加,由此可見在環境因素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機 會,其中包括了飲食的攝取,吃進了太多的熱量,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作 息不規律,並且因為 3C 產品的發達,使得人常常偏向於靜態的生活型態並且運 動量的不足都是造成人體肥胖的關鍵因素(Maffeis,2000)。含糖飲料的攝取會增 加糖份的攝取但卻不能夠增加飽足感,容易造成攝取熱量的增加;多數研究顯示 含糖飲料的攝取會增加肥胖的盛行率或造成體重的增加(Malik,2006)。許秀卿、

陳志道、蔡美華、蕭芝殷(2011)研究指出發現青少年每天攝取兩罐以上含糖飲料 的盛行率達近 40%,且含糖飲料的攝取營養價值低,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骨折及 齲齒的風險,值得我們深切警惕。而熱量消耗也是一個身體胖瘦的關鍵因素,在 熱量消耗少於熱量攝取時,則體重就會上升,而經常的累積後,就會造成肥胖。

而造成體重增加的機轉主要與三者有關:基礎代謝率、生理活動量及食物熱效應 (尤嫣嫣,1999)。基礎代謝率低者容易肥胖,對於熱量的攝取如果沒有控制則就 容易肥胖。陳維昭、余麗娟(1994)指出,肥胖的人在基礎代謝率上相較於正常體 重者,是屬於能量代謝體質低下的。而生理活動量則是因為在現代化的影響,使 得人因為科技帶來的方便而減少了活動量,活動量的減少使得能量消耗也因此減 低,使得熱量累積進而造成肥胖情形(尤嫣嫣,1999)。食物熱效應在人攝取比較 高脂的食物時所產生的熱作用較小,所以消耗的熱量也會減少(黃伯超、游素玲,

1991)。所以人必頇要提高身體活動量來讓身體消耗熱量,才能降低肥胖的情況,

所以研究者透過 TABATA 訓練來研究對於國小學童在體重控制上的影響與效果。

第二節 運動與體重控制之相關研究

油脂是一項人類在演化上的重要傑作,脂肪能夠以最小的空間來儲存及大的 能量,而能擁有大量油脂的人在匱乏時期就能夠佔有生存上的優勢,但現今坐式 的生活型態社會當中常見到營養過剩的問題,悄悄的已經把這個優勢轉變為劣勢 了(張豐麟,2001)。由於科技得發達,人們在體重控制與檢方上也多了許多的方 法,於是有些人就透過吃藥或者詴吃維他命以及看減肥門診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

(21)

9

體重,甚至有些人採用節食的方式來達到減重目的,但以上這些方法只是暫時性 的,是不法增進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黃德壽,2010)。而在基本上,在日常生活當 中,一天的熱量攝取量,男生大約需 1800~2300Kcal,而女生大約需要 1500~

1800Kcal(許丁龍,2009)。適度的運動是維持身體健康每日必備的課題,而運 動不足、飲食不當及攝取過多的熱量,是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的主因(黃德壽,

2010)。所以人們要做體重控制時,採取運動的方式來進行控制是最健康且最長 久的方式。

關於健康與體育運動方面,曾有不少的研究資料顯示運動 對於人體體重的 控制,有著一定的效果 (Powers &Howley, 2001)。 也有一些研究指出以肌力 為主的運動訓練對於降低體脂肪率(PBF)也有所助益 (Kraemer , Volek , Clark , 1999; Treuth, Hunter, Kekes-Szabo, Weinsier, Goran, Berland,1995)。

廖威彰、賴舜發、謝錦城(1997)的研究當中指出,在體重控制的教學當後,

不僅對於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與重高指數有所幫助,更在心肺耐力、肌力、肌耐 力、柔軟度的表現上都有顯著的差異。肥胖者採用控制能量攝取,但如果仍是少 運動,脂肪還是無法代謝,體型就不容易改變(McArdle et al,2000)。而美國運 動醫學會(ACSM,1991)指出以規律的有氧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騎腳 踏車等等,每週至少三次,每次持續三十分鐘以上,才能有效的達到運動減重的 效果。而 McArdle 等(2000)指出,中強度運動對於心肺適能大於低強度,但兩者 都能達到減重效果,落顧及體適能的能力提升,則以中強度優於低強度。教育部 為鼓勵國人多給自己有運動的機會,並能養成運動的習慣,於是,提出「運動 333」的建議,即希望國人能一星期維持三天(運動頻率);每次持續有氧運動至 少 30 分鐘(運動時間);每次運動時,皆能讓每分鐘心拍數跳到 130 下(運動強 度)。以 上的方式即使不配合採取飲食控制,乃能有效地達到減肥或體重控制的 效果。

第三節 TABATA 訓練之相關研究

TABATA 訓練是一種採用徒手或者是器械的體能訓練法,透過運動 20 秒後,

10 秒休息,然後連續做六組到八組的高強度訓練,並且達到精疲力竭的效果,

其強度大概在最大心跳率的 80%~90%的高強度訓練方式。Tabata 等(1996)指出

(22)

10

TABATA 訓練能有效夠改善無氧能力 anaerobic capacity 與最大攝氧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李漢庭(2016)指出,TABATA 訓練能時訓練有氧與無氧

的機能,對於運動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最大攝氧量

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

與最大氧赤字 Oxygen Deficit 上有明顯的幫助。肖斌(2015)指 出 TABATA 對於調節代謝與脂肪消耗有促進的功能,並且使用較少的時間即可達 到較好的減肥的效果,而採用中等強度的訓練方式,適合年輕人來做為減重的處 方。所以針對不喜歡單調跑步的學生及受限於運動場地的問題,透過簡單、易學、

又富變化的 TABATA 訓練,能消耗全身多餘的體脂肪率(PBF),控制 BMI 在正常範 圍,更能增加健康體適能。所以 TABATA 訓練動作先以中強度較為安全,並且能 讓學生較容易操作實施,透過不同的訓練動作設計,讓學生能在心肺耐力、肌耐 力、爆發力、柔軟度等能力上都有所增進。並且讓學生了解只要能充分利用時間,

每天找一些時間來從事運動,就能為健康體適能帶來幫助。

許倍芳(2016)曾以高職的一年級新生為對象,實驗組 70 人,控制組 70 人,

實施 24 次的 TABATA Traning 運動訓練;研究結果發現 TABATA Traning 的介入 對於健康體適能中的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等都有相當大的效益。

柯閎仁(2016)則以六週極低量的高強度間歇訓練(TABATA)對國中學生進行 研究,共招募 35 名學生,依照重高指數將其分為正常組、過重組、肥胖組三組,

分別進行極低量的高強度間歇訓練(TABATA)來探討體脂肪率(PBF)、腰圍、臀圍 及心肺耐力的改變;研究結果發現,在進行六週極低量的高強度間歇訓練(TABATA) 後發現,對於肥胖組的體脂肪率(PBF)有顯著改善,而正常組、過重組及肥胖組 在最大攝氧量、腰圍、臀圍接有顯著的改善。

肖斌(2015)以 60 名肥胖大學生為實驗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為 TABATA 組、持 續有氧運動組及控制組;研究結果發現,TABATA 組與持續有氧組均能對體重與 體脂肪率(PBF)有顯著的降低,而 TABATA 組則比持續有氧組使用了更少的時間而 達到了更好的減重效果。

何正峰、李文志與王定堯(2008)指出,美國運動醫學年會於 2007 年針對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提出新的觀點,認 為 HIIT 可以增強高強度時的運動表現、提升脂肪代謝的速率以及有氧耐力,甚 至兩週的 HIIT 就可以提升在相同強度下脂肪代謝的比例。「高強度間歇訓練」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模式,原理是利用高運動強度搭配 短暫休息,讓訓練過程能反覆處於高強度運動刺激狀態,藉此獲得更高的生理刺

(23)

11

激(李柏鈞、林貴福,2011)。而李漢庭(2016)研究指出,在經過每週三次的 TABATA 訓練後,身體會記住刺激與訓練效果,產生 PGC-1α並且維持高濃度至少 24 小 時,然而也會增加 GLUT4 的產量,進而提升糖代謝機能。

(24)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TABATA 訓練法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項訓練方式,本實驗為準實驗研究設 計,透過 TABATA 訓練法來瞭解對於國小學童在體重控制上的影響,將分為兩個 組別,其一是 TABATA 訓練法的實驗組;其二為未施予訓練的控制組,以 TABATA 訓練法及未施予訓練為實驗設計的自變項,而將體脂肪率(PBF)與體適能成績設 為依變項,透過前測與後測方式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 研究對象,第二節為實驗架構,第三節為實驗地點與時間,第四節為研究方法與 與工具、第五節為訓練方式、第六節為資料分析與統計。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小高年級肥胖學生,以年齡與性別對應其身體 質量指數超過 22.7~23.9 以上的男、女學童為實驗對象,受詴者是經過家長及學 生本人同意後才正式成為本研究的受詴者。受詴者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成為實驗 組及控制組。實驗組除了進行一般體育課課程之外,另外進行連續十週,每週兩 次,每次 30 分鐘的 TABATA 訓練法。控制組則維持一般體育課課程,不再做任何 訓練。並於訓練介入之前、後實予前測、後測。參與研究之教師是由研究者本人 擔任教學。

(25)

13

控制組 前測測驗項目:

1.體脂肪率檢測

2.一分鐘仰臥起坐測驗 3.坐姿體前彎測驗 4.立定跳遠測驗 5.800 公尺跑走

6.測驗身體質量指數(BMI) 測量

國小高年級學童

第二節 實驗架構

圖 1. 實驗架構圖 實驗組 A 每週兩次 TABATA 訓練

後測測驗項目:

1.體脂肪率檢測

2.身體質量指數(BMI)測量 3.坐姿體前彎測驗

4.立定跳遠測驗

5.一分鐘仰臥起坐測驗 6.800 公尺跑走測驗

資料統整與分析

(26)

14

第三節 實驗地點與時間

一、實驗地點:

本實驗於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之田徑場與體育館進行訓練與測驗。

二、實驗時間

(一)本實驗時間自民國 106 年 3 月 6 日起 至 民國 106 年 5 月 26 日止。

(二)本實驗於民國 106 年 3 月 6 日起 至民國 106 年 3 月 10 日進行實驗前測。

(三)本實驗於民國 106 年 3 月 13 日起 至民國 106 年 5 月 19 日進行 TABATA 訓練。

(四)本實驗於民國 106 年 5 月 22 日起 至民國 106 年 5 月 26 日進行實驗後測。

(27)

15

第四節 測驗方法與工具

一、體脂肪率(PBF)檢測

(一)測驗器材:

精密型身體組成分析儀 (X-SCAN PLUS II)

(二)測驗前準備:

學生空腹並穿著輕便服裝且脫鞋。

(三)施測步驟:

1.每位學生於前測與後測各測驗一次。

2.學生站上精密型身體組成分析儀。

3.雙手握住檢測儀。

4.於精密型身體組成分析儀上靜置至測量完成。

5.紀錄學生體脂肪率(PBF)。

(四)記錄方式:

1.成績紀錄以百分比為單位。

(28)

16

二、身體質量指數(BMI)測量

(一)測驗器材:

全自動身高體重計(HW-3050)

(二)測驗前準備:

學生空腹並穿著輕便服裝且脫鞋。

(三)施測步驟:

1.每位學生於前測與後測各測量一次。

2.學生站上全自動全自動身高體重計。

3.於全自動身高體重計上靜置至測量完成。

4.紀錄學生身高、體重。

5.換算身體質量指數。

(四)記錄方式:

1.測量紀錄身高以公分(CM)為單位,取至小數點第一位。

2.測量記錄體重以公斤(KG)為單位,取至小數點第一位。

(29)

17

三、柔軟度檢測--坐姿體前彎

(一)測驗器材:

箭頭型坐姿體前彎測定器

(二)測驗前準備:

擺放箭頭型坐姿體前彎測定器,並請學生脫鞋。

(三)施測步驟:

1.學生坐下,兩腿分開與測量器兩邊 15 公分處同寬,膝蓋伸直,腳尖朝上。

2.雙腿腳跟底部請確定與測量器之 25 公分記號平齊,測驗中膝關節要保持 伸直,不可彎曲。

3.測驗時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抖動), 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觸及測量器,暫停 2 秒,以便記錄。

(四)記錄方式:

1.成績紀錄以公分為單位。未滿一公分無條件捨去。

2.連續施測兩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修改自教育部體育暑體適能網站,2016)

(30)

18

四、爆發力檢測--立定跳遠

(一)測驗器材:

立定跳遠墊-訓練用(SJM-0601)

(二)測驗前準備:

準備適合測驗之平坦不滑之地板。

(三)施測步驟:

1.每位學生於前測與後測各測驗一次。

2.每次測驗一人,每人可詴跳 2 次。

3.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腳半蹲, 膝關節彎曲,雙 臂置於身體兩側後方。

4.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同時落地」。 5.成績丈量由起跳線內緣至最近之落地點為準。

(四)記錄方式:

1.成績紀錄以公分為單位。未滿一公分無條件捨去。

2.可連續詴跳兩次,以較遠一次為成績。

(修改自教育部體育暑體適能網站,2016)

(31)

19

五、肌耐力檢測---1 分鐘仰臥起坐

(一)測驗器材:

碼錶(JEX-500 百人記憶碼錶)、綠波墊。

(二)測驗前準備:

鋪設綠波墊,並將碼表歸零準備計時。

(三)施測步驟:

1.每位學生於前測與後測各測驗一次。

2.預備時,請受詴者於墊上或地面仰臥平躺,雙手胸前交叉,雙手掌輕放

肩上(肩窩附近),手肘得離開胸部,雙膝屈曲約成九十度,足底平貼地 面。

3.施測者以雙手按住受測者腳背,協助穩定。

4.測驗時,利用腹肌收縮使上身起坐,雙肘觸及雙膝後,而構成一完整動作,

之後隨即放鬆腹肌仰臥回復預備動作。

5.聞(預備)口令時保持(2)之姿勢,聞「開始」口令時盡力在一分鐘內做 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 結束,以次數愈多者為愈佳。

(四)記錄方式:

以次為單位,計時六十秒,記錄其完整次數。

(修改自教育部體育暑體適能網站,2016)

(32)

20

六、心肺耐力檢測---800 公尺跑走

(一)測驗器材:

碼錶(JEX-500 百人記憶碼錶)、發令槍(JEX 雙發發令槍)、發令彈。

(二)測驗前準備:

碼錶計時歸零準備開始計時。

(三)施測步驟:

1.每位學生於前測與後測各測驗一次。

2.發令口令依序為:各就各位→發令(槍響)。

3.學生聞各就各位口令時於起跑線前就位。

4.聽聞槍響則開始測驗,直至跑完 800 公尺。

(四)記錄方式:

成績紀錄以秒為單位,取至小數點第一位無條件進位。

(33)

21

第五節訓練方式

一、實驗組

實驗組除了進行一般體育課課程之外,另外進行連續十週,每週兩次,每次 訓練包含暖身活動及總共 6~8 組動作的 TABATA 訓練及緩和伸展,共 30 分鐘,學 生採漸進增加強度與動作組數。訓練課表如表 2 所示:

表 2

TABATA 每週訓練內容

週次 暖身活動 TABATA 訓練 緩和伸展

第一、二週 (六組動作)

操場慢跑 2 圈(約 500 公尺) 、關節 活動操

動作內容:

1. 相撲深蹲跳 2. 原地抬腿跑 3. 開合跳 4. 登山式

5. 弓箭步交換跳 6. 仰臥起坐

地板伸展操

第三、四週 (七組動作)

操場慢跑 2 圈(約 500 公尺) 、關節 活動操

動作內容:

1. 相撲深蹲跳 2. 原地抬腿跑 3. 開合跳 4. 登山式

5. 弓箭步交換跳 6. 仰臥起坐 7. 手碰腳踝

地板伸展操

第五 至 十週 (八組動作)

操場慢跑 2 圈(約 500 公尺) 、關節 活動操

動作內容:

1. 相撲深蹲跳 2. 原地抬腿跑 3. 開合跳 4. 登山式

5. 弓箭步交換跳 6. 仰臥起坐 7. 手碰腳踝 8. 往前跳+倒退跑

地板伸展操

資料來源:參考李漢庭(2016),TABATA 之父揭開瞬間燃脂的秘密

(34)

22

圖 2. 相撲深蹲跳分解動作

相撲深蹲跳動作方式:

(1)將腰背部打直然後往下蹲,蹲至雙手手指觸地為止。

(2)雙手手指觸地後立即向上跳躍。

(3)騰空飛越著地後接續(1)的動作繼續操作。

 

正面圖 側面圖

(35)

23

 

正面圖 側面圖

圖 3.原地抬腿跑分解動作 原地抬腿跑動作方式:

(1)雙手自然前後擺動,兩眼直視正前方。

(2)抬腿時應注意膝蓋要抬到與肚臍同高。

(36)

24

 

 

圖 4. 開合跳分解動作

開合跳動作方式:

(1)從立正動作開始進行,雙手雙腳向兩側打開呈現「大」字型。

(2)緊接著雙腳併攏,雙手向上合起並拍掌。

(37)

25

 

正面圖 側面圖

圖 5. 登山式分解動作

登山式動作方式:

(1)雙手貼地,做出伏地挺身的動作。

(2)單腳往前收,並且不碰到地面,而另一腳伸直。

(3)準備交換腳的時候,身體微微懸空,然後在空中換腳。

(38)

26

 

正面圖 側面圖

圖 6. 弓箭步交換跳分解動作

弓箭步交換跳動作方式:

(1)向上跳躍然後雙腿前後分開。

(2)分腿落地時做出弓箭步動作,並下蹲。

(3)下蹲時注意後腳膝蓋盡量接近地面但不碰到地面,前腳膝蓋不超過腳尖。

(39)

27

 

正面圖 側面圖

圖 7. 仰臥起坐分解動作

仰臥起坐動作方式:

(1)雙腳屈膝仰躺,雙手交叉放在肩膀上。

(2)起身坐起時,雙手手肘碰到膝蓋。

(3)向後躺下時,肩頰骨碰到地面。

(40)

28

 

 

圖 8. 手碰腳踝分解動作

手碰腳踝動作方式:

(1)雙腳打開與肩同寬,右腳往前(往內)抬起時,左手碰觸腳踝。

(2)換腳,用右手碰觸左腳腳踝。

(3)接著右腳往後(往外)抬起,並右手碰觸腳踝。

(4)換腳,用左手碰觸左腳腳踝。

(41)

29

 

 

 

(42)

30

 

正面圖 側面圖

圖 9. 往前跳+倒退跑分解動作

往前跳+倒退跑動作方式:

(1)雙手擺在胸前,雙腳同時向前跳四步

(2)跳完四步後,倒退跑回一開始跳躍的位置。

(43)

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

一、本研究以 SPSS 18.0 fo Windows 統計套件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二、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各測驗項目於前測的同 質性檢驗。

二、以相依樣本 t 考驗來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在組內前、後測上的成績差異考 驗。

三、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比較實驗組及控制組在組間前、後測上的成績 差異考驗。

四、本研究之所有統計考驗水準訂定為α = .05。

(44)

3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以實驗組 13 人;控制組 13 人,共 26 人為受詴對象,實驗組受詴者 接受為期十週,每週兩次的 TABATA 訓練。控制組則無參與訓練課程,依本實驗 研究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間前測的同質性考驗

本研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兩組經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組受 詴者之間在運動測驗項目的前測成績及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同質 性檢驗,由表 3、表 4 得知顯示各組無顯著差異存在( p > .05),這表示各組受 詴者在接受訓練之前,基本能力的表現上是相當的。

表 3

各組之間在運動測驗項目的同質性考驗

項目 組別 平均數±標準差 F 值 P 值 體脂肪率(PBF) 實驗組 27.9±2.2

3.698 0.066 控制組 26.9±3.3

仰臥起坐(次) 實驗組 19.5±9.4

0.049 0.827 控制組 19.5±9.7

坐姿體前彎(公分) 實驗組 27.6±6.8

0.700 0.411 控制組 24.2±8.6

立定跳遠(公分) 實驗組 133.7±24.1

0.087 0.770 控制組 140.4±23.8

八百公尺跑走(秒) 實驗組 367.0±65.3

0.003 0.958 控制組 387.7±72.2

(45)

33

表 4

各組在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同質性考驗

項目 組別 平均數±標準差 F 值 P 值 身高(公分) 實驗組 150.4±5.3

0.469 0.500 控制組 154.5±5.7

體重(公斤) 實驗組 59.6±5.7

1.964 0.174 控制組 65.8±9.1

身體質量指數(BMI) 實驗組 26.3±1.9

2.424 0.133 控制組 27.6±3.4

第二節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成績數據比較分析 一、體脂肪率(PBF)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在其前測、後測之 體脂肪率(PBF)的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0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 樣本t考驗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5所示。

圖 10. 實驗組與控制組體脂肪率(PBF)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0 5 10 15 20 25 30 35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46)

34

表 5

「體脂肪率(PBF)」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體脂肪率

(PBF)(%)

實驗組 27.86±2.19 25.82±2.66*#

控制組 26.89±3.25 26.68±3.51 註:*為組內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註:#為組間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如表 5 的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的體脂肪率(PBF)前測平均數為 27.85,

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25.82,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為佳,故在經過為期十週的 TABATA 訓練後,發現對國小學童的體脂肪率(PBF)有明顯降低,為了進一步瞭解 體脂肪率(PBF)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5 顯示,在體脂肪率(PBF)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達到顯著差 異水準( p < .05);如表 5 的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學童體脂肪率(PBF)的前測 平均數為 26.89,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26.68,顯示後測的成績雖比前測為佳,發 現對國小學童的體脂肪率(PBF)沒有明顯進步,為了進一步瞭解體脂肪率(PBF) 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 表 5 顯示,在體脂肪率(PBF)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未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p

> .05),由此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對於國小學童的體脂肪率(PBF)的成績上有明 顯的效果。然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5 所示,顯示在排除了前測的 影響因素後,兩組在體脂肪率(PBF)的數據資料表現上是有所差異。在柯閎仁 (2016)以 35 名國中生做為研究對象,經由 6 週,每週 4 次,每次進行 4 分鐘的 20 秒訓練及 10 秒的間歇訓練,結果顯示訓練有助於改善體脂肪率,與本研究結 果相同。詹文琪(2013)以 49 名國小四年級男學童為研究對象,共分為三組,分 別進行控制組、間歇性跑走訓練組、間歇性跑走運動訓練配合飲食教育組,經由 12 週,每週 3 次的實驗訓練,結果顯示在體脂肪率(PBF)上有顯著改善,與本研 究結果相同。於柯莉蓁(2017)以 27 位高中保齡球旋手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 分為連續訓練組、分段訓練組以及控制組三組,經由 6 週,每週 3 次的高強度循 環訓練(High-Intensity Circuit Training, HICT),結果顯示在分段訓練組的

(47)

35

訓練上有助於改善體脂肪率,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於林彥廷(2010)以 43 位國小 學童為研究對象,經由 8 週,每週 2 次,每次 60 分鐘的阻力訓練,結果顯示訓 練有助於改善體脂肪率,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於劉祐君(2017)以 32 名中年女性 坐姿工作者為研究對象,經由 8 週,每週 3 次的高強度間歇壺鈴訓練,結果顯 示在體脂肪率(PBF)上有顯著改善,與本研究結果相同。綜觀上述研究結果顯示,

在間歇性的訓練中皆能有效的改善受詴者的體脂肪率(PBF),而本研究的 TABATA 訓練也屬於間歇訓練的一種,同樣在體脂肪率(PBF)的降低效果中有顯著的改善 成果。

二、一分鐘仰臥起坐 (肌耐力)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其前測、後測之仰 臥起坐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1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樣本t考驗 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6所示。

圖 11.實驗組與控制組仰臥起坐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

0 5 10 15 20 25 30 35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48)

36

表 6

「仰臥起坐」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仰臥起坐

(次)

實驗組 19.53±9.35 23.92±8.09*#

控制組 19.46±9.70 18.69±9.30 註:*為組內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註:#為組間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如表 6 的分析結果顯示,仰臥起坐的前測平均數為 19.53,而後測的平均數 為 23.92,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為佳,故在經過為期十週的 TABATA 訓練 後,發現對國小學童的仰臥起坐有明顯進步,為了進一步瞭解體仰臥起坐的前、

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6 顯示,在仰臥起坐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p < .05);如表 6 的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學童的仰臥起坐的前測平均數為 19.46,而後測的平均 數為 18.69,顯示後測的成績未比前測成績佳,由此發現對控制組學童的仰臥起 坐並沒有進步。由此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對於國小學童的仰臥起坐的成績上有 明顯的效果。然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 6 所示,得知組間效果 達顯著水準,由結果顯示在排除了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兩組在仰臥起坐的成績表 現上有所差異。於周于量(2017)以 57 名國中生做為實驗受詴者,經由 6 週,每 週 2 次,於體育課中進行每次 4 分鐘 TABATA 訓練,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有助於 提升受詴者仰臥起坐成績,並且達顯著成效。於吳建智(2016)屏東縣國中生共 53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經由 8 週,每週 3 次,於體育課中介入 8 分鐘的 TABATA 訓練,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有助於提升受詴者仰臥起坐成績,並 且達顯著成效,兩者研究結果皆與本研究研究結果相同,由此更可證明在 TABATA 訓練中能有效的增進仰臥起坐的成績。

(49)

37

三、坐姿體前彎 (柔軟度)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其前測、後測之坐 姿體前彎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2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樣本t考 驗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7所示。

圖 12. 實驗組與控制組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表 7

「坐姿體前彎」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坐姿體前彎

(公分)

實驗組 27.62±6.82 28.77±7.76# 控制組 24.23±8.60 24.00±10.00 註:#為組間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50)

38

如表 7 的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坐姿體前彎的前測平均數為 27.62,而 後測的平均數為 28.77,顯示後測成績比前測成績略為進步,為進一步瞭解坐姿 體前彎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7 顯示,在坐姿體前彎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如表 7 的分析結 果顯示,控制組學童的坐姿體前彎的前測平均數為 24.23,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24.00,顯示後測的成績未比前測成績佳,發現對控制組學童的坐姿體前彎並沒 有進步。而由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在 TABATA 訓練後在坐姿體前彎成績上並沒有 顯著差異。然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 7 所示,得知組間效果達 顯著水準,由結果顯示在排除了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兩組在坐姿體前彎的成績表 現上有所差異。所以綜合以上結果推論,TABATA 訓練雖未能有效提升學童在坐 姿體前彎的成績表現。在洪振勝(2016)以運動訓練課程方式進行 8 週、每週 3 次的運動訓練,其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學童的柔軟度有顯著進步。對照研究者在整 個訓練課程中另有安排緩和伸展運動,雖在組內成績上未有顯著差異,但仍能改 善其柔軟度並有效的維持學童在該項成績的表現,不至於因為年紀的增長而導致 成績的退步。

(51)

39

四、立定跳遠 (爆發力)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其前測、後測之立 定跳遠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3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樣本t考驗 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8所示。

圖 13. 實驗組與控制組立定跳遠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表 8

「立定跳遠」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立定跳遠

(公分)

實驗組 133.69±24.12 139.85±27.03* 控制組 137.92±24.45 138.23±24.27 註:*為組內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52)

40

如表 8 的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的立定跳遠的前測平均數為 133.69,

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139.85,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為佳,故在經過為期十 週的 TABATA 訓練後,發現對國小學童的立定跳遠有明顯進步,為了進一步瞭解 體仰臥起坐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 出的結果如表 8 顯示,在立定跳遠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p

< .05);如表 8 的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學童的立定跳遠的前測平均數為 137.92,

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138.23,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也些許進步,為了進一 步瞭解體立定跳遠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8 顯示,在立定跳遠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未達到顯著差異水 準( p > .05)。由此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對於國小學童的立定跳遠的成績上有 明顯的效果。然後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所得結果如表 8 所示,得知組間效果 未達顯著水準,由結果顯示在排除了前測的影響因素後,兩組在立定跳遠的成績 表現上並無差異。於袁鴻佑(2014)以 40 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經由 12 週,每 週 2 次,每次 30 分鐘的拳擊有氧訓練,結果顯示訓練未能有助於改善立定跳遠 成績,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於李孟臻(2016)以 144 位九年級國中生為研究對象,

經由 12 週,每週 2 次,每次 45 分鐘的高強度循環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訓練未能 有助於改善立定跳遠成績,與本研究結果相同。但在吳建智(2016)屏東縣國中生 共 53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經由 8 週,每週 3 次,於體育課中介 入 8 分鐘的 TABATA 訓練,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有助於提升受詴者的立定跳遠成 績,並且達顯著成效;於周于量(2017)以 57 名國中生做為實驗受詴者,經由 6 週,每週 2 次,於體育課中進行每次 4 分鐘 TABATA 訓練,結果顯示 TABATA 訓練 有助於提升受詴者的立定跳遠成績,並且達顯著成效,兩者研究均與本研究實驗 結果不相同,所研究者推論在於 TABATA 訓練動作選擇上的不同,所以導致研究 者在本次研究中在立定跳遠成績上並無顯著差異。

(53)

41

五、800 公尺跑走 (心肺耐力)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其前測、後測之800 公尺跑走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4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樣本t考 驗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9所示。

圖 14. 實驗組與控制組 800 公尺跑走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表 9

「800公尺跑走」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800 公尺跑走

(秒)

實驗組 367.00±65.34 331.85±71.70* 控制組 387.69±72.24 366.54±81.81 註:*為組內前測與後測數據比較達顯著差異(p<.05)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54)

42

如表 9 的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的 800 公尺跑走的前測平均數為 367.00,

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331.85,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為佳,故在經過為期十 週的 TABATA 訓練後,發現對國小學童的 800 公尺跑走有明顯進步,為了進一步 瞭解 800 公尺跑走有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 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9 顯示,在 800 公尺跑走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達到顯著 差異水準( p < .05);如表 9 的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學童的 800 公尺跑走的前 測平均數為 387.69,而後測的平均數為 366.52,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也 些許進步,為了進一步瞭解 800 公尺跑走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 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9 顯示,控制組學童在 800 公尺跑走 的前、後測上經過相依樣本 t 考驗,成績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然後進行單因子 共變數分析,表 9 得知組間效果未達顯著水準,由結果顯示在排除了前測的影響 因素後,兩組在 800 公尺跑走的成績表現上並無差異。雖在統計考驗上未達顯著 差異,但在圖 14 以及表 9 中所顯示,實驗組學生的進步幅度高於控制組學生。

而據研究者觀察與推論,為什麼在 800 公尺測驗中組間比較中未達到顯著差異原 因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該項測驗實為同時測驗,可能有強亨利效應(John Henry effect)的情況,控制組學童為了不甘輸給實驗組學生而力求表現,導致 本次實驗的效果不如預期。

(55)

43

六、身體質量指數(BMI)

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童在經過十週的訓練與控制之後,學童其前測、後測之身 體質量指數(BMI)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如圖15所示,然後將測驗的數據再以相依 樣本t考驗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統計考驗,所得其結果如表10所示。

圖 15.實驗組與控制組身體質量指數(BMI)前測、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對照圖

表 10

「身體質量指數(BMI)」前測、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與統計摘要表

項目 組別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身體質量指數

(BMI)

實驗組 26.33±1.88 26.08±2.28 控制組 27.55±3.36 27.09±3.60

0 5 10 15 20 25 30 35

實驗組 控制組

前測 後測

(56)

44

如表 10 的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童的前測平均數為 26.33,而後測的平 均數為 26.08,顯示後測成績比前測成績略為進步,為進一步瞭解身體質量指數 (BMI)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10 顯示,在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前測與後測驗成績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如表 10 的分析結果顯示,控制組學童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前測平均數為 27.55,而 後測的平均數為 27.09,顯示後測的成績比前測成績也些許進步,為了進一步瞭 解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前測、後測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相依樣本 t 考驗進 行統計分析,所得出的結果如表 10 顯示,控制組學童在身體質量指數(BMI)的前、

後測上經過相依樣本 t 考驗,成績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p < .05)。而由結 果顯示實驗組學童在 TABATA 訓練後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成績上並沒有顯著差 異,所以本實驗研究假設並未獲得支持。於蔡一豪(2017)以 22 名大專籃球乙組 選手為受詴者,進行 30 天,每天 1 次,每次 8 分鐘的高強度間歇訓練,研究結 果顯示對於受詴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沒有顯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於 姚宏璋(2013)以 30 名大學體育系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高強度組、中等強度組、

控制組三組,進行 8 週,每週 3 天的室內腳踏車不同強度踩踏間歇訓練,研究結 果顯示對於受詴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沒有顯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同。於 蔡清華(2009)以 120 名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 8 週,每週 3 次,每次 40 分 鐘的運動課程介入,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受詴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沒有顯著差 異,與本研究結果相同。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顯示,間歇訓練對於身體質量指數(BMI) 是沒有顯著成果的,故研究者推論,在訓練前受詴者處於體脂肪率(PBF)高但肌 肉量不足的情況,而在過程會促進能量的消耗,同時因為訓練的強度因素,所以 受詴者降低了體脂肪率(PBF),但相對的增加了肌肉量,所以在體重上其實沒有 太大的變化,所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就沒有明顯的改善。有些人體重正常,但 體脂肪率(PBF)並不一定在適合的範圍內,而有些人體重雖然過重,但不見得是 體脂肪率(PBF)過高(林正常,2005)。

(57)

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針對國小高年級肥胖學童為對象,將學生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分為實驗 組與控制組,實驗組進行為期共十週的「TABATA 訓練」,並將實驗組與控制組在 體脂肪率(PBF)、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800 公尺跑走以及身體質 量指數(BMI)六個項目的成績進行組內前、後測與組間前、後測的統計考驗,獲 得以下結論:

TABATA 訓練對於實驗組學生的組內前、後測中,除了坐姿體前彎成績以及 身體質量指數(BMI)上未達顯著差異以外,在體脂肪率(PBF)、仰臥起坐、立定跳 遠、800 公尺跑走四個項目的成績上均達到顯著差異,所以研究者推論在十週的 TABATA 訓練能夠降低學童體脂肪率(PBF),並且提升學童在肌力、爆發力以及心 肺耐力。而在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組間前、後測驗當中,立定跳遠與 800 公尺跑走 的成績在組間比較上未達到顯著差異,而在體脂肪率(PBF)、仰臥起坐、坐姿體 前彎三個項目的成績上均達到顯著差異。由此可見本實驗研究對於學童體脂肪率 (PBF)以及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的體適能能力上有其效果存在。

第二節 建議

一、 本研究進行為期十週,每週進行 2 次的訓練,在未來有後續研究者進行研 究時,建議可以增加訓練週數或者增加每週訓練頻率,比對是否會因為訓 練時間與訓練頻率是否能有更顯著的差異。

二、 本研究對象只針對高年級肥胖的學童,建議未來進行該研究項目的研究者,

可以針對不同 BMI 體位者來進行實驗研究,探討在不同體位中,何者的訓 練成效最顯著。

三、 本研究對象為高年級肥胖的學童,其目的在探討體適能以及體重控制的部 分。建議未來要研究該項目的實驗者,可以將對象變更為專項運動團隊的 學童,探討在專項運動訓練上是否對學生有所幫助。

四、 本研究因限於人力因素,故實驗對象僅針對臺中市大甲區順天國民小學高 年級肥胖學童來實施,在樣本取樣上略微不足,若能擴大研究對象,相信 研究結果能更加精確。

(58)

46

參考文獻

尤嫣嫣(1999)。肥胖問題的探討。學校衛生,35,85-89。

何正峰、李文志、王定堯 (2008)。兩週不同型態跑步訓練對有氧及無氧耐力之 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8,82。

李柏鈞、林貴福 (2011)。高強度間歇訓練在提升運動表現與健康促進的應用。

文化體育學刊,12,40。

李漢庭(譯)(2016)。TABATA 之父接開瞬間燃脂的秘密。臺北市。如何出版有限 公司。(Tabata Izumi,2015)

李孟臻(2016) 十二週高強度循環訓練課程介入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 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建智(2016)。探討 TABATA 介入體育教學對學生體適能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肖斌(2015)。TABATA 與持續有氧運動對大學生減肥效果的對比研究。青年時代,

24,89。

林正常(2005)。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彥廷(2010)。阻力訓練對國小學童肌力、身體組成及心率變異度的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周于量(2017)。六週 TABATA 間歇訓練對於國中學生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姚宏璋(2013)。不同強度間歇訓練對男性大學生無氧動力、身體組成和心肺耐力 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柯閎仁(2016)。六週極低量高強度間歇訓練對不同體位之國中生心肺適能及身體 組成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柯莉蓁(2017)。高強度間歇循環訓練對競技保齡球選手專項體能及運動表現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洪俊豪(2012)。六週振動訓練對國小學童爆發力與柔軟度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59)

47

洪振勝(2016)。運動訓練課程對於提升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運動自我效能之探 討。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袁鴻佑(2014)。十二週拳擊有氧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基隆市。

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2016)。台灣肥胖率亞洲第一。2016 年 8 月 2 日,

取自

http://www.twhealth.org.tw/index.php?option=com_zoo&task=item&i tem_id=680&Itemid=65

許倍芳(2016)。TABATA 多媒體教材對高職生的健康體適能效益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許秀卿、陳志道、蔡美華、蕭芝殷(2011)。青少年肥胖及其相關行為之探討。

台灣家庭醫學雜誌,21(2),57-66。

郭加驊、陳九州、陳定中(2000)。運動與肥胖專論。北體學報,7 。180-192。

蘇秀悅、成必筠、祝豐年(2014)。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防治。醫學與健康期 刊,3(2),11-24。

張豐麟(2001)。身體脂肪與體重控制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5(2),

123-129。

陳維昭、余麗娟(1994)。正常體重和不同肥胖程度女性之身體組成及基礎代謝率 研究。中華營誌,19(4),407-420。

陳鶴姿(1997)。國小學童體格、基本運動能力與種族、年齡關係之研究。臺中師 院學報,11,661-698。

黃俊祺、洪啟智、黃尚志、陳鴻鈞(2014)。肥胖與腎臟病。內科學誌,23(2),

98-105 。

黃暖晴(2003)。社區成人肥胖者之體重控制行為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伯超、游素玲(1991),營養學精要。臺北市,健康文化事業公司。

彭鈺人(2000)。體育測驗與測量。臺北市,師大書苑。

詹文琪(2013)。間歇性跑走配合飲食教育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廖威彰、賴舜發、謝錦城(1997)。國小學生體重控制班教學對健康體能之影響。

體育學報,22,295-30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Complete Example with equal sample size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s whether pop- ulation means are different by comparing the variability among sample means with

3.2 Rolle’s Theorem and the Mean Value Theorem 3.3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Functions and the First Derivative Test.. 3.4 Concavity and the Second Derivative Test 3.5 Limits

By correcting for the speed of individual test takers, it is possible to reveal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tems in a test, which were modeled by item discrimination and

With regards to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spects, we employed those made up by ourselves &#34;The Questionnaire of trigonometry study present situation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For HSK: If a test taker is late and the listening test has not begun, test takers can enter the test room and take the test; if a test taker is late and the listening test ha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YCT (Levels I-IV)Test: If a test taker is late and the listening test has not begun, test takers can enter the test room and take the test; if a test taker is late and the list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