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小中年級學生自行車騎乘交通教案之研究

─以台中市大甲區德化國小為例

A Study on the Bicycle-riding-traffic Lesson Plan for Middle-grades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A Case Study of Taichung Der Whau Elementary School

系 所 別: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10214016 黃 淑 芬

指導教授:羅 仕 京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7 月

(2)

i

摘 要

自行車駕駛在道路使用中屬於弱勢族群,據交通部統計資料顯現 2012 年起,自 行車 A1 類事故有偏高趨勢,且自行車死亡事故的年齡多數集中在學生和高齡者身 上。對於騎乘自行車通勤的學生來說,有著安全上的警訊。但交通安全只以「融入式 課程」的型態,由教師適時機會教育;然而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有其教導的必要性,所 以需要有教案針對自行車「基本安全」、「禁止事項」以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三 大區塊設計。故本研究針對自行車交通安全設計教案,增進學生自行車騎乘安全為目 的。透過前、後測檢驗教學前後學生對自行車交通安全認知的改變;分析前後測變化 的可能因素,並據此提出改善建議。本研究針對大甲區德化國小中年級學生進行前 測、教學、後測。本研究結果發現此教學活動設計對於中年級來說是有效果的,但因 學生素質之故,導致三年級成效較四年級高;依據試題答題變化率推斷,部份題目內 容在學生的先備經驗中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因此在往後的類似試題,可以考慮刪 除;但在教學內容中可放入稍加提醒。至於答題進步的題目推論教學內容有助釐清學 生不足的觀念。本研究針對國民小學實施學生自行車騎乘交通安全教案教學提出相關 建議,以供相關議題參考施行。

關鍵字:自行車騎乘安全、教案設計、國小中年級

(3)

ii

ABSTRACT

Bicycle riders on public roads are the vulnerabl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from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bicycle Class A accidents are much higher than others as from 2012. Moreover, students and the elderly people are the majority of bicycle fatalities. That is a safety warning for those students who are commuting by bicycles. But the road-traffic safety is usually taught informally in the infusion curriculum. However, teaching road-traffic safety is important, a Lesson Plan which is designed in three parts “the basic safety”, “prohibition” and “riding skill and tips”

would be needed.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post-teaching test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students’ bicycle traffic safety awareness. And offer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possible factors for the changes of pre-test and post-test. This case study is held for the middle grades students at Der Whau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The result shows this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is effective for the middle grades students, and is more effective for forth graders than third graders. Students already gained certain knowledge from prior experiences for part of question contents. Therefore, the similar questions would be considering to be deleted in the future, but they will be put in teaching contents as reminder.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struction can help students to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more correctly. This study offers the related suggestion for Elementary bicycle-riding traffic safety teaching program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Keywords: cycling safety, Lesson Plan, middle-grades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

(4)

iii

謝誌辭

回首這兩年,進修學分班、研究所在職專班,是我求學路上最辛苦但也最充實的 過程;白天在學校面對繁雜且沉重的工作,晚上回歸學生身分,聽著教授們教授著從 未接觸的領域,每當一個學期結束後,往往都有著被掏空的疲憊。但是在教授們的指 導和鼓勵下,一步一步的走到這裡,完成階段性的學習歷程。

「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仰賴許多人的協助,論文才得以順利完成,

首先由衷感謝指導教授羅仕京老師,老師百忙之中總是不厭期煩的教導及提供許多珍 貴的建議。同時也要感謝兩位論文口試委員,張靖老師和歐世明老師,感謝兩位老師 撥冗擔任口試委員並給予論文的相關建議,讓論文更臻完備。

接著感謝同窗夥伴們的互相提點與幫助,特別是思佳、雯雯、美萍、仲寧的協助 和照顧,感謝你們的鼓勵和支持。這段期間也感謝任教學校的支持,感謝校長、主任 和老師們在這段期間的協助和幫忙。

然而,最感謝的莫過於我親愛的家人們,感謝爸媽的支持和鼓勵,感謝兄嫂的叮 嚀和關心,感謝先生不辭辛勞的接送,讓我得以順利完成論文;謝謝你們無怨無悔的 支持和付出,人生的旅程中有你們,是我的幸福。

階段性的求學過程隨著論文的完成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這兩年來所經歷過的一 切,都在生命中留下歲月的烙印;感恩所有經歷過的人、事、物,讓我有所成長、蛻 變。期許自己持續的學習和精進,朝下一個階段邁進。

淑芬 謹誌 中華民國一 0 三年六月

(5)

iv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 3

1.4 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2.1 我國自行車安全相關研究 ... 5

2.2 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 ... 6

2.3 試題與教案設計 ... 7

2.3.1 學科試題設計 ... 7

2.3.2 術科試題設計 ... 8

2.3.3 教案設計 ... 9

2.4 交通安全教案設計回顧 ... 11

2.5 小結 ...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2

3.1 文獻回顧法 ... 12

3.2 準實驗設計 ... 12

3.3 統計分析 ... 13

第四章 教案設計與成效評量方法 ... 14

4.1 設計理念、方法與內容 ... 14

4.2 測驗與評量方法 ... 15

第五章 教案執行與測驗 ... 16

5.1 教案執行 ... 16

5.1.1 設計理念 ... 16

5.1.2 教學對象 ... 17

(6)

v

5.1.3 教學過程 ... 17

5.1.4 學習單 ... 24

5.1.5 教案執行省思 ... 25

5.2 測驗 ... 25

第六章 結果分析 ... 27

6.1 教學成效分析 ... 27

6.1.1 教學前、後施測之比較分析 ... 28

6.1.2 假設檢定分析 ... 34

6.2 綜合討論 ... 37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38

7.1 結論 ... 38

7.2 建議 ... 38

參考文獻 ... 40

附錄一 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測驗前測卷 ... 42

附錄二 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測驗後測卷 ... 46

附錄三 教學投影片 ... 50

(7)

vi

表目錄

表 1-1 A1 類自行車騎士死亡人數統計表 ... 1

表 4-1 評量活動說明 ... 15

表 5-1 教學人數統計表 ... 17

表 5-2 交通安全教案設計 ... 18

表 5-3 測驗題目分類 ... 26

表 6-1 三、四年級前後測答對題數統計表 ... 27

表 6-2 教學前後答題變化(一) ... 28

表 6-3 前後測答題變化(二) ... 28

表 6-4 前後測答題率比較與題目分析 ... 29

表 6-5 三、四年級全體前後測差異 ... 34

表 6-6 三年級前、後測差異 ... 35

表 6-7 四年級前、後測差異 ... 35

表 6-8 三、四年級前測差異 ... 36

表 6-9 三、四年級後測差異 ... 36

表 6-10 三、四年級進步題數差異 ... 37

(8)

v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4

圖 5-1 討論活動 ... 21

圖 5-2 四年級體驗活動紀綠 ... 22

圖 5-3 三年級體驗活動紀綠 ... 23

圖 5-4 學習單紀錄 ... 24

圖 5-5 教學基本模式 GMI ... 25

(9)

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動機

環保意識抬頭,致使節能減碳的觀念孕育而生,逐漸改變國人生活形態。又因 都市化的發展,交通壅塞的情形日趨嚴重,以及油價上漲的情況下,在運輸工具的選 擇上,自行車已經成為經濟又方便的代步工具之一。兼之各縣市為提倡運動風氣與發 展綠色觀光,紛紛設置休閒自行車道,同時各地紛紛成立自行車協會、車隊,甚至不 定期舉辦自行車賽事。

不論是依賴自行車通勤也好,或是休閒也罷,自行車已然蔚為風氣,因此自行車 數量在近幾年成長快速,漸漸出現自行車與汽機車搶道的情形;然而在此背景下,反 思自行車的路權,自行車駕駛在道路使用中屬於弱勢族群,若在車流量大的路上,對 自行車而言隱藏了相當大的潛在危機。

根據交通部統計查詢網統計資料顯現(如表 1-1),2011 年死亡人數是近年新低。

不過至 2012 年,自行車 A1 類事故有偏高趨勢,根據歷年顯示資料,自行車死亡事 故的年齡多數集中在學生和高齡者身上;而死亡事故時段在上下班(課)時佔相當大 的比例,且越往南部越嚴重。

表 1-1 A1 類自行車騎士死亡人數統計表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2013)

此數據對於騎乘自行車通勤的學生來說,有著安全上的警訊。因此教育部持續推 動「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推廣教育實施計畫」,此計畫也成為各縣市推動交通安全活動 的依據。各級學校亦陸續推行自行車考照活動,以確保學童的騎乘安全;而考照的內 容不外乎:筆試、模擬路考。

年分 A1 類死亡人數 年分 A1 類死亡人數

2008 141 2011 116

2009 140 2012 133

2010 130 2013 41(1 至 8 月)

(10)

2

以本研究者服務學校為例,筆試的內容僅有包含「交通標誌、交通號誌」,且是 學生自行閱讀相關內容,教師並未教導;因此學生的道路安全常識多數來自父母親的 言教與身教,或是學生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不過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多為鄉間小道,

但在連接市區的匯集道路卻有省道經過,車速、車流量較鄉間小道高,因此自行車的 交通考照有需要再加入「基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不宜只有「交通標 誌、交通號誌」,且應由老師教導相關內容。

但交通安全並不屬於「正式課程」,只以「融入式課程」的型態,由教師適時機 會教育,無法全面、完整的讓孩子了解。然而根據研究指出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有其教 導的必要性,特別是「基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兩大區塊的學習,經由 教師教導,學生學習較深刻,且更能理解(陳逸真,2013),所以需要有教案針對「基 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兩大區塊設計。

再者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研究多針對國中學生,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多針對步 行走路,但國中小學童未經考照,仍有騎自行車上路的情形,對於相關知識並不了解 (施瓊娥,2012)會導致危險性相對增加,故須從小教導;因此需為國小學童設計教案 為本研究之動機。

1.2 研究目的

施瓊娥(2012)提及國內現階段的自行車法規並無明確、合理且獨立的規範,又因 道路環境和路權的不友善,導致許多交通事故及道路安全問題的衍生。對於此一現 象,學校教師皆認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認為學校教育在交通安全推廣過程中,扮 演著關鍵角色(劉華華,2011)。

但是受限於教育部所編「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內容較為生硬,亦須使用 者自行上網下載學習手冊,且現階段學校內教師教學時間因某種因素受到壓縮,因此 影響教師教學意願及授課時數(劉華華 2011)。

本研究冀望蒐集學校自行車考照的試卷,了解各校對於「法規」、「道路安全常識」

(11)

3

兩大區塊的測驗比重。彙整試卷並和教授討論後,訂定教學主題,再設計試卷讓學生 前測,並針對學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再進行後測。期望經由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幫助 學生更了解「基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學校自行車考照的試卷

二、分析國小學童須具備的騎乘自行車之相關知識 三、設計國小自行車騎乘教案並分析其成效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張勝雄(2012)統計資料指出,自行車死亡事故的年齡多數集中在學生和高齡者身

上;而死亡事故時段在上下班(課)時佔相當大的比例,且越往南部越嚴重。學童屬於 自行車事故高危險群,交通安全認知性不足(陳逸真,2013)。因此自行車教育應從小 紮根,且納入相關教育課程,使國人對於自行車駕駛行為及觀念能夠達到安全水準(施 瓊娥,2012);所以實施學生自行車騎乘技能檢定有向下紮根之必要。

因低年級學童文字識讀的能力較為有限,因此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對象界定為

「國小中年級學生」,涵蓋騎乘自行車上下學之學生,以及假日騎乘自行車之學生。

(12)

4

1.4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分為七個步驟,如圖 1-1 所示。首先提出研究動機、確定 研究目的、界定研究範圍與對象。接著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文獻蒐集及整理,據以進行 研究設計並建立研究方法,再透過教案、測驗卷編製與實施經資料分析提出結論及建 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問題界定

確定研究目的與範圍

文獻回顧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

分析國小學童須具備的騎乘自行車之相關知識

提出結論與建議

自行車安全相關研究 教案與試題設計

設計課程教案編纂並分析其成效

(13)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國民小學實施自行車騎乘「基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 項」兩大區塊教學成效,參考學生交通安全知識認知測驗之結果,設計教案教學並分 析其成效。因此,本章將針對我國自行車安全相關研究、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教 案與試題設計三大主題進行文獻探討。

2.1 我國自行車安全相關研究

運輸政策白皮書─運輸安全(2013)提及「效率」一向是運輸系統追求的目標,因 此行人、自行車等交通方式長期成為交通環境與空間使用上的弱勢族群,一旦發生交 通事故,往往造成嚴重之傷亡結果,因此建構以人本交通系統、改造弱勢族群友善用 路環境,是發展以人為本之道路安全基礎。

如何型塑人本交通環境思維,進而改造道路環境之安全性?透過宣導、教育,推 動禮讓之開車文化,以及弱勢用路人對於風險環境的自覺。然而林志昇(2012)指出騎 自行車通學的學生之交通安全認知,會受到許多個人背景因素影響,所以學校在進行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時,應參酌與考量學生的背景因素,如此才能有效達到預期效果;

更因國中生的交通安全認知與監護人的觀念與態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所以從國小階 段進行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以期正確的自行車安全概念能向下紮根。

教育部發行之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2009)中明確定義,自行車教學目 的有二,一是「要讓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方法騎乘自行車」,二是「能安全的在各種道 路上騎乘」,就達到自行車教學目標。因此老師需特別對下列安全維護事項,加以輔 導:

一、戴自行車專用頭盔(安全帽):道路行駛中受到衝撞或跌倒事故,導致死亡或後遺

(14)

6

症者,頭部傷害罪多。所以騎乘自行車時務必配戴自行車專用頭盔(安全帽),並確實 符合規定,正確配戴。

二、自行車故障排除與維修:為維持自行車正常性能確保安全騎乘,平時一定要做好 自行車的保養與維護,具備簡易的調整及維修技術更佳。

三、遵守交通安全:為自己及他人的安全,騎乘自行車時除需注意道路環境安全 外,並應遵守各項安全規則。施予正確騎乘自行車和道路安全相關知識教育,從小培 育並建立安全觀念與正確生命價值觀,長大後將更能確保行的安全。

因此國民小學學生及國民中學學生一般道路騎車技術之教學目標為:

一、讓學生知道道路交通法令對自行車之規定事項

二、讓學生知道在道路上正確騎自行車的方法及危險行為。

2.2 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

「3E」為解決交通問題的基礎,分別是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與工 程(Engineering),其中以教育的影響最為深遠(吳佳滿,1995);交通安全教育可直接 影響用路人之認知、態度、行為或技巧。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顯示,台灣地區的 交通事故大多數是人為疏失所導致,代表國人對於用路安全的認知尚嫌不足,由此可 知交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01年度道路交通安全計畫明確訂出交通事故防制6大重點,實施內容架構共分為 管制考核、工程、執行、教育宣導與平交道安全類,六大重點中的「加強道路交通安 全教育」詳列如下:

一、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培訓及課程結合。

二、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教材資訊化。

三、高中職以上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課程規劃及教材製作。

四、推動學校及社會交通安全教育與活動。

(15)

7

五、加強各級學校上放學交通安全維護。

六、加強防制學校學生交通事故及交通違規。

七、推動學校及社會交通事故傷患急救常識教育。

八、加強維護兒童交通安全。

陳一昌等(2008)認為在國小階段推動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目標是透過教育的方 式,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增進兒童交通安全知識與技能,以實踐安全的交通行為。

培育兒童扮演一個好的行人與乘客角色,教導如何保護自己「行」的安全,培養安全 的認知與守法的習慣,並結合生命教育的概念,建立安全行為規範,不做沒有絕對安 全保障的事情,懂得「利他」及「禮讓」的觀念。

然而從徐台生等(2013)在道安年報所整理出的宣導資料中得知,「國小學童交通 安全教育」方面針對「行人的安全、兒童座椅」相關文宣較多,關於自行車方面的宣 導或教育較少。例如:

一、國小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委由靖娟基金會編輯在三年級裡面。

二、教育部和交通部合編的《交通安全學習手冊》在四年級和五年級。

但人們自小即開始扮演乘客及行人之角色,國小開始使用自行車、高中後使用 汽、機車,所以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應該從幼稚園開始直到高中、大學,配合學生用路 之需求,教導其正確的用路知識及技能(張新立等,2008)。

2.3 試題與教案設計

2.3.1 學科試題設計

陳一昌等(2008)指出學校交通安全教育的目標可以歸納成如下:

一、增進學生對交通安全認知的程度,以建立其遵守交通安全規則的觀念。

二、教導學生在每日「行」的活動中,如何因應各項「行」的狀況,進而保護自己,

(16)

8

以避免因無知或疏忽,造成自身或他人的傷害。

三、交通安全教育之實施重視真實及動態的學習,在透過情境佈置與實際演練等多元 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以培養學生正確、可使用的基本能力,進而保障自身終身的平安。

四、培養學生對交通環境的感覺,以增進處理交通環境的能力。

五、透過有趣、互動的遊戲設計,讓學生能在輕鬆、快樂中學習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識 (問題);透過具體、生活化的實作設計,讓學童能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演練,增強其交 通安全基本知識與技能。

六、導正用路人不當之行為舉止,以建立良好交通文化與秩序,創造安全便利的交通。

七、「尊重生命」觀念之宣導,落實關懷交通、珍惜生命之目的。

因此以上述七個項目為主要核心,設計自行車騎乘相關試題。我國現有汽機車考 照試題題庫之學科測驗內容皆以交通法規與交通標誌、標線及號誌的認識為主;國外 的測驗內容除了交通法規與管制設施外尚包括風險感認、防禦駕駛等安全駕駛相關知 識。此外國內測驗的題數、題型、方式及測驗時間皆較國外學科測驗簡單、容易;因 此造成國內之學科測驗以背誦考題為主,未達到教育駕駛人,使其瞭解正確的駕駛觀 念與態度。有鑒於國人對「交通事故風險之感認的不足」,對於「交通法規以及防衛 性駕駛」的試題會有所偏重。

參考各校交通安全試題,發現多數學校試題全為選擇題,且針對「交通安全號誌、

標誌」的辨認;部分學校則是搭配試是非題、連連看兩大題型,題目涵蓋「行人交通 安全」、「交通法規」、「交通安全號誌、標誌」,但是針對自行車部分的試題,卻是少 之又少。

2.3.2 術科試題設計

依據張新立等(2008)之研究國內普通重型機器腳踏車之現行術科考驗項目分成

「直線平衡駕駛、鐵路平交道、斑馬線、交叉路口、環場道路行駛、其他技術操作」

等 6 大項,且各大項中亦可分成數個扣分項目,給予明確之扣分標準,且依項目重要

(17)

9

性給予不等之扣分標準。自行車考照可參照相同模式,對於必要學會之駕駛能力不允 許失敗,依此類推,建立有制度的考照模式。

2.3.3 教案設計

教案(Lesson Plan)是教師在每一單元教學之前,將教師與學生在此單元中要達到 的目標、學習的內容、進行的活動、評量的實施、教具的使用等作事先的規劃,並寫 成書面資料,以便據以實施教學。教案的內容大致包括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程 序、活動與評鑑。

教案的設計可參考教學的一般模式(The 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 GMI),包括 確定教學目標、預估起點行為、進行教學程序、實施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各階段間 並且反覆回饋。

張春興(2004)書中建議教案設計的性質與步驟:

一、教學設計的性質(R.M. Gagne, et al, 1988):

(一)目的在幫助個別學生的學習,雖然常以班級團體的方式進行教學 (二)包括短程與長程兩種設計

(三)必須具備幫助學生心智成長的正面價值 (四)必須經由系統的方法設計完成

(五)以人類的發展心理與學習心理為基礎。

二、完整的教學設計步驟(Dick and Carey, 1985) (一)確定教學目標

(二)檢查起點行為 (三)進行教學分析 (四)訂定作業目標 (五)形成測試題目 (六)提出教學策略

(18)

10

(七)選定教學內容 (八)做形成性評量

(九)做總結性評量。

在設計教案時,教師首先應選擇適當的單元主題,其次,就教學單元的各項要素 作詳細的規劃,這些要素包括:

一、目標:是指學生在學習此單元之後,預期能得到的學習成果,通常包括認知、情 意與技能三個層面。

二、內容:指的是要教學的概念、原理、原則、事實、方法、價值、態度、技巧、操

作等。內容的選擇係依據目標而來,可運用書面資料、電腦軟體或視聽媒體等方式。

三、活動:係指配合目標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所進行的師生互動歷程及方式,這些 活動包括教師講述、學生討論、操作、角色扮演等等。活動的設計需考慮學生的經驗、

場地、設備以及時間等因素。

四、評量:在教學過程中或結束後,須針對目標了解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評量的方 式可採紙筆測驗、口頭問答、或實際操作等方式。

五、教具:教具係幫助教師呈現、說明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活動或評量時使用的工具。

教具可由教師自行製作或使用成品。適當地運用教具可增進教學效果。

六、時間:為配合教學進度、適當的時間分配也是教案成功的要素之一。

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注意下列的原則:

一、具備應有的先備知能:在教學之前,教師應先了解學生已有的先備知能,若不足 應先行補足。

二、以目標為核心,各要素之間要相互配合:目標是教案設計的核心,每一要素均要 與其緊密配合,而各要素之間亦要相互支應。

三、以學生做為設計的核心:教學係以學生為主體,因此,內容的選擇要配合學生的 程度,活動的安排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學習的動機。

(19)

11

四、提供彈性的學習途徑:活動的安排,評量的型式應多樣化,以適合學生不同的需 要,不同的表達方式,而教師亦可依當時的情境而做彈性的選擇。

2.4 交通安全教案設計回顧

參閱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國小部分絕大多數的交通安全教案設計針對

「行人安全」、「乘車安全」、「機車安全」、「交通號誌」等主題做延伸設計,對於「自 行車騎乘」的交通安全教案多在國中階段,顯示國小階段自行車交通安全的教學相對 比例較少,推估原因應是國小生多數步行或是家長接送上下學,因此自行車交通安全 教案比例偏低。

少數自行車教案的設計,內容偏重「交通號誌」、「自行車騎乘技能」;反觀自行 車的道路交通安全常識的教案設計少之又少,檢視此類教案發現設計內容皆在教室內 運用資訊融入教學。這些主題與設計是否符合現實需求?反覆思考,並查閱課程與教 學的相關書籍後,將目標朝向活動式課程「自行車騎乘體驗活動」。

2.5 小結

根據上述文獻探討,綜合評析如下:

一、學生為自行車死亡事故之高風險族群,其上下學通勤時段又為自行車之易肇事時 段,因此學校、家長與學生應正視學生自行車騎乘交通安全,透過教學讓學童對於事 故之預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透過考照為學童的安全做一道安全的檢測防線。

二、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多數針對步行,對於自行車方面著墨鮮少,以至於小學生 對於自行車騎乘相關認知不足。根據我國自行車相關安全研究,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應 該從小紮根,配合學生用路之需求,教導其正確的用路知識及技能,更因學童識字能 力有限無法自行閱讀相關書籍或法規,因此設計自行車教學教案,教導相關用路知識。

(20)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之主要方法為文獻回顧法、準實驗設計、統計分析,各方法說明如下:

3.1 文獻回顧法

文獻分析法是對文獻作客觀而有系統描述及數量化敘述傳播內容的一種研究方 法,透過文獻的蒐集、分析、研究以獲得所需資料,進而清楚的看到整個研究發展的 脈絡以達到增加探索性研究領域知識的目的。文獻分析在方法上是注重客觀、系統及 量化的一種研究方法;在範圍上,除了分析文獻內容外,更會進一步分析整個文獻的 學術傳播過程;在價值上,不只是針對文獻內容作敘述性的解說,並且是在推論文獻 內容對整個學術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換言之,文獻分析法可以幫助研究者釐清研 究的背景事實、理論的發展狀況,以建立研究的具體方向並確立適當的研究設計及研 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蒐集我國有關自行車事故、國民中小學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和本 研究相關之專書、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網路資源等資料,作為設計教案、施測試 題的參考。

3.2 準實驗設計

應用實驗設計法,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三、四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著重 於「基本安全」與「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參考張新立等(2008)所著之《汽機車駕 駛訓練之學科課程規劃、教材編製與筆試題庫設計(1/3)》,並與指導教授討論後,訂 出「必考題」與教學主題。教學前進行前測,教學後再進行後測。

(21)

13

3.3 統計分析

一、敘述性統計分析

敘述性統計分析是利用計算、測量、描述、劃記和排序等方法,將原始或尚未有 次序且凌亂的資料變成有意義的資訊,以使得原始資料變得有系統、有組織而可以解 釋其所傳遞的訊息。但其僅能就所收集到之資料本身作討論和分析,並不能將其所發 現的意義或訊息推廣到更大的範圍。

二、t 檢定

係用於比較兩獨立群體間平均值是否有差異。本研究擬用「t 檢定:兩個母體平 均數差的檢定,假設變異數不相等」分析「三、四年級的前測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四年級的後測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擬用「t 檢定:成對母體平均數差異檢 定」分析「三年級前、後測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四年級前、後測成績是否有顯著 差異」。

(22)

14

第四章 教案設計與成效評量方法

教案(Lesson Plan)是教師在每一單元教學之前,將教師與學生在此單元中要達到 的目標、學習的內容、進行的活動、評量的實施、教具的使用等作事先的規劃,並寫 成書面資料,以便據以實施教學。教案的內容大致包括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程 序、活動與評鑑。

4.1 設計理念、方法與內容

「確定教學目標」為教學第一要項,參考施瓊娥(2012)及台中市政府所發行的學 生交通安全學習手冊(2013),將此次教學主題扣緊下列四點,其細項於下章節詳述:

一、騎自行車的安全常識 二、自行車靠右騎乘

三、自行車起步後應注意事項 四、牽自行車時等同行人身分

確定教學主題後,便依據主題設計前測卷,用以評估學生的起點行為(先備知 識);同時分析教學教材,蒐集資料,參閱「168 交通安全入口網」中的自行車教學 手冊。

依據教案設計的原理,活動的安排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及學習的動機,而學生對 電視、電影、故事、傳說中的「情境」,必有一定程度的印象,把這些情境落實作教 材使用,可鼓動學生的聯想力及學習興趣。因此選擇設計 PPT 動畫作為引起動機的教 學。

發展活動銜接引起動機的內容,避免單純講述法,可依內容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 呈現方式,活潑教學過程。依據陳龍安(1997)創意思考教學的論點,選擇適合學生背 景的「飛利浦六六討論法」;六六討論法是以腦力激盪法作基礎的團體式討論法。方 法是將大團體分為六人一組,只進行六分鐘的小組討論,每人一分鐘。然後再回到大

(23)

15

團體中分享及作最終的評估。此法的特點在於讓每位參與者均有發表意見的機會,故 可培訓參加者即時作回應的能力。接著藉由學生分享生活中所見所聞,教師從旁了解 學生的相關知識是否足夠?進行形成性評量。將學生討論、分享的內容進行歸納、統 整並釐清迷思概念,建立學生對於「自行車交通安全」的認知脈絡,而非片斷的。

認知性的課程結束後,進行技能性的體驗課程,讓學生可以立即性的驗證、操作。

透過體驗課程,再次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以及該如何將習得的知識正確施行。

4.2 測驗與評量方法

教學與評量是現代教育系統中的兩大部分,兩者之間有互動。評量為教學的一項 後續(follow-up)活動,目的在於用以了解學生學習成果,及調整或擬定日後教學策 略。鑑於評量本身的重要,及其多元化的必要性,評量方法應採多元方式實施。「多 元」也可以指評量形式上的多元,因此不僅有傳統的「測驗式評量」(test-based assessment),也有以活動、遊戲方式進行的「活動式評量」(task-based assessment)。

依據評量內涵,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安排發表、討論等活動方式,評量學生所有學 習歷程中的種種表現。

表 4-1 評量活動說明

評量方式 呈現 評量含意

形成性評量 1.討論故事「單車驚險記」

中,主角犯了那些錯誤

教師透過觀察小組討論可以更快速了解學 生的想法。

2.學生分享生活中所見所 聞

藉由學生自我表述,教師可以了解學生自 家庭教育中習得的「交通安全相關知識」

是否有誤

3.單車體驗 透過實作,觀察學生是否能將所學應用在 生活上

4.學習單 學生活家後和家人分享並繪出體驗過程,

加深學習印象;期待分享同時能影響家中 成員。

紙筆測驗 前測/後測 前測用以評估學生的先備知識。

後測用以再認課堂所學知識。

(24)

16

第五章 教案執行與測驗

為評估教案之成效,本研究之進行方式為實施前測後,再執行教案,依教案 施教後執行後測。本章首先說明教案內容及執行過程,其次為前、後測的說明。

5.1 教案執行

5.1.1 設計理念

教學是一門藝術,同樣的主題,有多種不同的詮釋方法;而騎乘自行車對孩子來 說,是一項充滿趣味的休閒活動,甚至是上學的代步工具。因此,設計活潑、有趣的 自行車交通安全的教學,讓孩子能夠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且希望經由模擬的體驗 過程,提升孩子對於自行車交通安全的重視。

藉由「單車驚險記」的故事引起動機,帶領學生從探究的角度出發,透過觀察、

討論與體驗,並設計 PPT 以資訊融入教學,讓學習活動的過程更充實生動,增進學 習動機與成效。更在課程最後設計闖關體驗,讓孩子實作練習騎乘腳踏車應注意的安 全事項。

針對自行單騎乘安全的相關常識與法規進行選擇,與教授討論過後,選擇下列四 大項九小點作為重點:

(一)騎自行車的安全常識 1.騎自行車不能並排。

2.要遵守交通號誌或是交通警察的指揮;且以交通警察指揮為優先。

3.騎自行車要戴安全帽,並且把扣環扣上。

4.遠離大車子,避免視覺死角和內輪差。

(二)自行車靠右騎乘

1.在一般道路上靠右騎乘。

(25)

17

2.若有自行車專用道,應騎在自行車專用道上。

(三)自行車起步後應注意事項

1.要注意後面有沒有車子,沒有車子的話才能進入車道。

2.不能逆向進入車道。

(四)牽自行車時等同行人身分

1.通過車子很多的路口,可以下來用牽的方式走「枕木紋行人穿越道」過馬路。

5.1.2 教學對象

以服務學校中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三年級兩班,三年甲班 16 人(佔 29.09%),

三年乙班 15 人(佔 27.27%),共 31 人(佔 56.36%);四年級一班共 24 人(佔 43.64%)。

教學學生情況如表 5-1。

表 5-1 教學人數統計表

5.1.3 教學過程

於 4 月 3 日當天進行教學,囿於教學場地的限制,因此將三個班分時段教學,教 學後立即進行後測。

班級 人數 男生 女生 三年甲班 16 6 10 三年乙班 15 9 7 四年甲班 24 15 9

(26)

18

5.1.3.1 教案

表 5-2 交通安全教案設計

【活動名稱】 腳踏單車行不行? 【適用年級】 國小三、四年級

【授課時數】 1 節(40 分鐘) 【設 計 者】 黃淑芬

【教材來源】 交通安全手冊/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

【參考資源】 1. 交通安全入口網:

http://168.motc.gov.tw/TC/Teaching.aspx

【設計理念】

教學是一門藝術,同樣的主題,有多種不同的詮釋方法;而騎 乘自行車對孩子來說,是一項充滿趣味的休閒活動,甚至是上學的 代步工具。因此,設計活潑、有趣的自行車交通安全的教學,讓孩 子能夠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且希望經由模擬的體驗過程,提升 孩子對於自行車交通安全的重視。

藉由「單車驚險記」的故事引起動機,帶領學生從探究的角度 出發,透過觀察、討論與體驗,並設計 PPT 以資訊融入教學,讓學 習活動的過程更充實生動,增進學習動機與成效。更在課程最後設 計闖關體驗,讓孩子實作練習騎乘腳踏車應注意的安全事項。

【教學研究】

學 生 經驗

90﹪以上的學生已有在馬路上騎腳踏車的實際經驗。

教 學 重點

了解自行車應遵守的交通安全規則

主題單元目標 活動具體目標

1.了解自行車的路權範圍 2.了解自行車應遵守的交通安 全規則。

3.培養良好的態度與觀念。

1.能正確說出自行車路權使用規 則。

2.能了解交通安全相關法規。

3.能依照遵行標誌指示行駛 4.能正確遵守自行車的騎乘規則

(27)

19

能力 指標

教學活動 教學

資源

教學 時間

評量方式

交 2-3-2

交 4-4-3

交 2-3-3

一、引起動機:

運用「單車驚險記」故事引發學生注 意力。

1.故事引導:習慣賴床的小饅頭,在開學第 一天就睡過頭了!由於走路上學太慢,就 騎著自行車上學。誰知,心急的小饅頭,

一路橫衝直撞,不僅騎車穿過枕木紋行人 穿越道,還逆向行駛。

二、發展活動:

1.小小糾察隊(分組討論)--教師將全班 分成 3~4 組,請學生討論剛剛故事中小饅 頭錯誤騎自行車的行為有可能有哪些?

2.將討論出的結果寫下來,或畫下來。並 且請小朋友說出應該如何改進。

3.請學生分享曾經看過或聽過他人不正 確騎自行車的案例,並說出應如何改正。

4.歸納

(1) 騎自行車的安全常識 (2) 自行車靠右騎乘

(3) 自行車起步後應注意事項 (4) 牽自行車時等同行人身分

PPT

PPT

紙、筆

PPT

PPT 交 通 安 全 入 口 網站

3 分鐘

6 分鐘

6 分鐘

5 分鐘

5 分鐘

能 專 心 聆 聽 故事內容

能 思 考 騎 自 行 車 時 的 錯 誤行為。

能 參 與 並 完 成小組任務 能 發 表 個 人 經驗。

能 專 心 聆 聽 自 行 車 騎 乘 應 注 意 安 全 事項

(28)

20

三、綜合活動:

1.「腳踏單車行不行」?

帶孩子在校園模擬情境中讓孩子 體驗腳踏單車應該注意的規則 2.請孩子回家分享,並將自己今天 在校練習情形畫下來,寫出遵守 的規則。

3.後測

「 枕 木 紋 行 人 穿越道」

海報 自行車 紅綠燈 學習單

10 分 鐘

5 分鐘

能 專 心 聆 聽 遊戲規則 能 遵 守 自 行 車 騎 乘 安 全 規則

能 明 確 畫 出、說出騎乘 自 行 車 的 安 全規則

(29)

21

5.1.3.2 討論活動

針對「單車驚險記」的主角─小饅頭─在上學途中做了哪些錯誤的行為,請學 生分組討論,藉以了解學生對於「非文字表述」的交通安全相關常識是否有較多的認 知;並藉由學生討論分享時,近一步了解學生的「交通安全相關常識」背景以及從家 長身教上學得的是否正確。討論活動之照片如圖 5-1。

學生分組討論誤騎自行車的行為

學生分組討論誤騎自行車的行為 學生分組討論誤騎自行車的行為 圖 5-1 討論活動

(30)

22

5.1.3.3 體驗活動

自行車交通安全體驗課程前,先製作「枕木紋行人穿越道海報」、「紅綠燈」以及 體驗指示卡。請學生騎自行車戴著安全帽,依照指示卡的內容做出正確的行為。體驗 活動之照片如圖 5-2、5-3。

小關主隨機抽考指示卡內容 騎士準備依照指示卡內容通關

紅綠燈 騎士準備依照指示卡內容通關 圖 5-2 四年級體驗活動紀綠

(31)

23

圖 5-3 三年級體驗活動紀綠

小關主隨機抽考指示卡內容 騎士準備依照指示卡內容通關

騎士準備依照指示卡內容通關

(32)

24

5.1.4 學習單

設計學習單讓孩子練習反思、回饋和分享。學生填寫之學習單範例如圖 5-4。

圖 5-4 學習單紀錄 課程結束後的回家作業

(33)

25

5.1.5 教案執行省思

透過 PPT 動畫引起動機,學生皆聚精會神,但是在「小小糾察隊」討論主角犯 錯部分,少數學生表示找不到錯誤,詢問後發現因為其家人會有同樣的行為,由此可 知家庭教育對於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發現此情況後在「歸納」部分,再次 強調正確的騎乘行為,並在不影響教學流暢度下,及時微調教學步驟,請學生在黑板 上畫出正確的腳踏車騎乘路線,用以檢測學生認知性的正確度。

統整歸納自行車交通安全要點時,帶入曾經宣導的「內輪差」並讓學生了解「視 覺死角」,在影片欣賞一併作觀念釐清與提醒時,發現學生對於「內輪差」、「視覺死 角」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警覺度不足,顯示自我防衛駕駛的認知性不足。

為了進行體驗活動,做了「枕木紋行人穿越道」海報,放在地上讓學生騎乘腳踏 車依照指示騎乘,可惜海報經過兩個班的使用後已經破損;若是能在地上繪製「枕木 紋行人穿越道」,對於交通安全的教學更具有幫助,一來可以運用在交通安全體驗、

宣導,二來可以在自行車考照時模擬實作。

此教學流程經過三次教學驗證後,部分教學設計及教具可以修正,讓教學更完 整,詳述如下:

一、討論、分享的過程,部分學生的語言說明無法完整表達,但是透過具體圖像便能 清楚陳述,因此可以設計「十字路口圖卡」學生在討論、分享過程中會更清楚。

二、「體驗活動」安排 10 分鐘,然而教室移動到戶外、布置「枕木紋行人穿越道」海 報,佔用了 2 分多鐘。若能減少佈置時間,能讓體驗課程更有效率。

5.2 測驗

美國教學評量專家 R.J.Kibler 等曾在 1974 年出版、1978 年再版的《教學目標與 評鑑》(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一書中,提出「教學基本模式」(The General Model of Instruction, GMI),把教學的基本歷程分為教學目標、學前評估、教 學活動、評量等四部份,進而闡述四者之間的交互關係。

圖 5-5 教學基本模式 GMI

教學目標 學前評估 教學活動 評量

回饋

(34)

26

因此確定教學目標後,便設計交通安全前測進行學前評估,檢驗學生的先備知識。

教育心理學理論(張春興,2008)中提及,記憶分成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長期記 憶的信息提取形式分成回憶法(recall)和再認法(recognition)。

1.回憶法(recall):當提示(問題)出現,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相關知識。將以前學過的 東西重新表現出來,亦稱復現法、復述法或再生法,例如:填空題、問答題、解釋名 詞,觸景傷情。

2.再認法(recognition):搜尋長期記憶,找出與呈現資訊一致或近似的知識、答案;

指認、認得以前學過的東西。一般常用是非題或選擇題來測量再認。

依據《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中對於「長期記憶」的定義,交通 安全知識隸屬於長期記憶;更因為樣本對象設定在中年級,考量樣本的文字表達力,

因此學前評估(前測)部分,使用「選擇題」測驗方式;讓學生從舊有的先備知識當中 進行「再認」,於是設計了 10 題選擇題,在教學前兩週,委託中年級老師統一於 3/20 測驗,測驗題目如附錄(一)。內容涵蓋自行車「基本安全」、「禁止事項」以及「騎乘 技能與注意事項」三部分,其分類如下表 5-3

表 5-3 測驗題目分類

分類 題目

自行車基本安全 Q8

自行車禁止事項 Q2、Q3、Q4、Q6、Q9 自行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 Q1、Q5、Q7

前測試為了測驗學生的起始能力,而後測則是為了瞭解教學前後學生能力的差異 性。且為避免受測者練習、心理疲勞、記憶等因素影響後測成績,因此將後測題目作 微幅的調整與修正;除了將題目「順序」調整、部分題目的題幹換掉之外,更將題幹 順序做調整,避免記憶因素影響後測成績。

(35)

27

第六章 結果分析

本章將分析前後測的結果,進而探討教案實施的成效。

6.1 教學成效分析

本研究欲透過前、後測的比較,用以分析、推論教案教學的成效,前、後測 結果如下:

三年級甲班學生前測答對總題數 132 題,平均答對 8.25 題;三年級乙班學生前 測答對題數 125 題,平均答對 8.333 題;四年級學生前測答對題數 189 題,平均答對 7.875 題。三年級甲班學生後測答對題數 141 題,平均答對 8.8125 題;三年級乙班學 生後測答對題數 147 題,平均答對題數 9.8 題;四年級學生前測答對題數 201 分,平 均答對 8.375 題。三年級全體進步 23 題,四年級全體進步 9 題。

由此可知,交通安全的知識經由教師教學,學生的交通安全知識是有增長的。其 結果整理如下表 6-1:

表 6-1 三、四年級前後測答對題數統計表 名稱

年級 答對題數

前測 平均 後測 平均 進步

三年級甲班 132 8.250 141 8.8125 9 三年級乙班 125 8.333 147 9.8 22 四年級甲班 189 7.875 201 8.375 12 合計 446 8.109 489 8.891 43

為分析教學成效,因此建立本研究之假說,其假設如下:

假設 1:教案實施前後測驗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教案實施前後前後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假設 2:三年級前後測測驗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三年級前後測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假設 3:四年級前後測測驗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四年級前後測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36)

28

假設 4:三、四年級前測測驗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三、四年級前後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假設 5:三、四年級後測測驗結果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三、四年級後測測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假設 6:三、四年級測驗進步題數是否有顯著差異 H0 :三、四年級測驗進步題數無顯著差異

6.1.1 教學前、後施測之比較分析

本研究在 5.2 測驗一節中提及:「為避免記憶因素影響後測成績,因此將題目「順 序」調整、部分題目的題幹換掉之外,並將題幹順序做調整。」在進行敘述統計的整 理時,為了比較方便,以選項敘述為準則,相同選項排在一起,以利比較、觀察。

由下表 6-2 數據變化可觀察出教學前後答題變化情形: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第六題、第七題、第九題、第十題經教學後答題率提升;第五題、第八題無變化,意 即教學對此兩題的內容無影響;第四題則是經教學後成績退步。整理如表 6-2、表 6-3。

表 6-4 則為前後測各答題率之比率。

表 6-2 教學前後答題變化(一)

表 6-3 前後測答題變化(二) 題號

前測答對率最高 Q8 前測答對率最低 Q2 後測答對率最高 Q7、Q8 後測答對率最低 Q3 前後測選項正確答案作答化情形 題號

進步 Q1、Q2、Q3、Q6、Q7、Q9、Q10

不變 Q5、Q8

退步 Q4

(37)

29

表 6-4 前後測答題率比較與題目分析

第 1 題:在道路上騎腳踏車時,下列何者錯鋘?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不能騎在人行道上(前測)

必須靠道路左邊騎乘(後測)

7% 9%

進步 保留

必須靠道路右邊騎乘 24% *87%

只要靠邊(不論靠左或靠右)騎 乘就可以

*69% 4%

分析:

部分學生將行人的步行規則直接套用在騎士身上,因此有學生認為騎腳踏車「只 要靠邊(不論靠左或靠右)騎乘就可以」。經過教學後,多數學生便能建立正確觀 念。故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建議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第 2 題:腳踏車不可以騎在下列哪一種道路上?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人行道 *62% *76% 進步

(前測 答對 率最 低)

保留

一般道路 22% 13%

山間小路

16% 11%

分析:

部分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中習得「自行車可以騎在人行道上」,經過教學後,學 生能了解「人行道」是行人專用。故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建 議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38)

30

第 3 題:騎乘腳踏車時,遇到前方有十字路口而要左轉時,依規定 (*為正確 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可以直接左轉 2% 0% 進步

(後測答 對率最

低)

保留

採二段式左轉 *64% *76%

如果後方無車,可以左轉

35% 24%

分析:

部分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中習得「如果後方無車,可以左轉」,經過教學後,學 生能了解兩段式左轉的安全性,並在體驗活動中,正確做出。故後測成績較前測 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建議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然而此題在後測中答對率(76%)最低,詢問答錯的學生,多數皆因為「家人行為」

產生的經驗太過深刻,所以作答時無法正確回答。

第 4 題: 左圖的意義是什麼?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禁止自行車進入 *80% *78% 退步 保留

禁止停放自行車 18% 18%

注意自行車 2% 4%

分析:

將此題目放入測驗卷,因為校園的交通安全標誌認識布置中,即有此圖;但並未 在教材中放入,進行教學。推估作答部分學生以猜測方式答題。

(39)

31

第 5 題:騎乘腳踏車經過沒有號誌的路口時,應該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

後測答題比 率

變化 建議

加速通過 5% 4% 不變 可略過

停車確定左右無來車時,快速通過 *95% *95%

管他有沒有車,衝就對了 0% 1%

分析:

從答題選項「管他有沒有車,衝就對了」的比率變化判斷,部分學生並未詳細研讀選 項描述,而是依循前測作答記憶而答題。

第 6 題: 左圖的意義是什麼?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

後測答題比 率

變化 建議

自行車專用道 7% 0% 進步

(進步最 多)

保留 行人及自行車專用標誌,自行車優

先行駛

20% 7%

行人及自行車專用標誌,而且行人 優先

*73% *93%

分析:

學生不了解此圖代表含意,經教學後,學生皆了解此為「行人及自行車專用標誌」,

故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進步,但仍有少數學生誤以為自行車優先。由數據判斷,建議 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40)

32

第 7 題:腳踏車行近斑馬紋行人穿越道前,應該如何?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

後測答題比 率

變化 建議

有行人穿越時,不管行人直接騎過 去

0% 0%

進步 (後測答對

率最高)

保留

依號誌指示或交通警察之指揮通 過

*93% *98%

按鈴聲加速通過 7% 2%

分析:

部分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中習得「按鈴聲加速通過」,經教學後,學生多數能了解「行 人穿越道」上行人優先通行的交通道德。故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

建議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第 8 題:騎乘腳踏車時應該戴上安全帽,請問下列哪一種是正確的戴法? (*為正 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

後測答題比 率

變化 建議

戴上就好不用扣上扣環 2% 0% 不變

(答對率 最高)

可略過 戴上並把扣環扣緊 *98% *98%

隨便套上就好 0% 2%

分析:

從答題選項的比率判斷,部分學生並未詳細研讀選項描述,而是依循前測作答記憶而 答題。因本題答對率(98%)在前後測中都是最高的,由此判斷學生對「戴安全帽的正 確動作」已經有足夠的認識,因此可在教學過程中提醒即可。

(41)

33

第 9 題:騎腳踏車經過車流量很多的路口,不敢過馬路的時候,可以怎麼做?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不管他,直接衝 2% 2% 進步 保留

下來牽著腳踏車走斑馬線通過 *95% *96%

騎在大車子旁邊跟它一起過馬路 3% 2%

分析:答錯學生中多數認為「騎在大車子旁邊跟它一起過馬路」,然經教學釐清學生 錯誤觀念後,多數學生了解「內輪差」和「視覺死角」的危險性,明白在路上要和大 車子保持安全距離,因此後測成績較前測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建議此題應保留並 納入教學內容。

第 10 題:

如左圖我們騎車過馬路時,要騎在? (*為正確選項) 選項 前測答題比率 後測答題比率 變化 建議

斑馬線上 7% 5% 進步 保留

腳踏車專用道 *84% *89%

快車道 9% 5%

分析:此標線鮮少出現在學生生活經驗中,或是有機會接觸但並未留意;經教學後學 生明白騎車要騎在「腳踏車專用道」,更明白斑馬線上不能騎腳踏車。因此後測成績 較前測成績進步。由數據判斷,建議此題應保留並納入教學內容。

小結:

將題目區分成「基本安全」、「禁止事項」以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三部分;由上 述數據變化與分析可知,「禁止事項」中的「號誌、標誌」部分應結合社區背景,介 紹常見的交通標誌、號誌,才能符合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活用。另「禁止事 項」以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部分經由教學皆有進步,故須納入主題,進行教學。

(42)

34

6.1.2 假設檢定分析

本研究針對中年級用「t 檢定:兩個母體平均數差的檢定,假設變異數不相等」

分析「三、四年級的前測答對題數是否有顯著差異」、「三、四年級的後測答對題數是 否有顯著差異」、「三、四年級的進步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用「t 檢定:成對母體 平均數差異檢定」分析「三、四年級全體前、後測答對題數是否有顯著差異」、「三年 級前、後測答對題數是否有顯著差異」、「四年級前、後測答對題數是否有顯著差異」。

所有檢定信賴區間為 95%,其結果如下:

下表 6-5 為「三、四年級全體前後測差異」,由表中可知三、四年級全體後測平 均答對題數 8.890909 題,變異數 1.691582;三、四年級全體前測平均答對題數 8.109091 題,變異數 2.061953。前後測雙尾 P 值= 5.83E-0.5。後測變異數小於前測變異數,代 表經由教學後,交通安全概念不完整的學生有進步,所以整體差異性有縮小。再由 P 值=5.83E-0.5 < 0.05 可知,三、四年級全體前後測差異達顯著水準;換言之,依此教 案教學對三、四年級整體而言,是有效果的。

表 6-5 三、四年級全體前後測差異

變數 三四年級後測 三四年級前測

平均數 8.890909091 8.109090909 變異數 1.691582492 2.061952862

觀察值個數 55 55

t 統計 4.362658236 P(T<=t) 雙尾 5.82887E-05 臨界值:雙尾 2.004879288

由下表 6-6 可知:三年級全體後測平均答對題數 9.290322581 題,變異數 1.012903226;三年級全體前測平均答對題數 8.290322581 題,變異數 1.479569892。

三年級全體前後測雙尾 P 值 = 0.000310438。三年級後測變異數小於三年級前測變異 數,代表經由教學後學生有進步,所以整體差異性有縮小。再由 P 值= 0.000310438 <

0.05 可知,三年級前、後測達顯著水準;換言之,依此教案教學,是有顯著效果的。

(43)

35

表 6-6 三年級前、後測差異

三年級後測 三年級前測

平均數 9.290322581 8.290322581 變異數 1.012903226 1.479569892

觀察值個數 31 31

t 統計 4.075186236 P(T<=t) 雙尾 0.000310438 臨界值:雙尾 2.042272456

由 下 表 6-7 可 知 : 四 年 級 全 體 後 測 平 均 答 對 題 數 8.375 題 , 變 異 數 2.157608696;四年級全體前測平均答對題數 7.875 題,變異數 2.809783。四年級全體 前後測雙尾 P 值= 0.062482456。四年級後測變異數小於四年級前測變異數,代表經 由教學後學生有進步,所以四年級整體差異性有縮小。另因 P 值= 0.062482456 > 0.05 接受 H0假設。推斷「四年級前、後測成績並無顯著差異」。

表 6-7 四年級前、後測差異

四年級後測 四年級前測

平均數 8.375 7.875

變異數 2.157608696 2.809782609

觀察值個數 24 24

t 統計 1.957890021 P(T<=t) 雙尾 0.062482456 臨界值:雙尾 2.06865761

由下表 6-8 可知:三年級全體前測平均答對題數 8.290323 題,變異數 1.47957;

四年級全體前測平均答對題數 7.875 題,變異數 2.809783。三、四年級全體前測雙尾 P 值=0.312424 。三年級前測變異數小於四年級前測變異數,代表教學前,四年級對 於交通安全的認知組內差異較大。另因 P 值=0.312424 > 0.05 可知三、四年級在教學 前對於自行車交通安全的相關常識並無顯著差異。

(44)

36

表 6-8 三、四年級前測差異

三年級前測 四年級前測

平均數 8.290322581 7.875

變異數 1.479569892 2.809782609

觀察值個數 31 24

t 統計 1.023066494 P(T<=t) 雙尾 0.312424164 臨界值:雙尾 2.02107539

由下表 6-9 三年級後測平均答對題數 9.290323 題,變異數 1.012903;四年級後測 平均答對題數 8.375 題,變異數 2.157609。三、四年級後測差異雙尾 P 值= 0.012639。

由變異數判斷,四年級組內差異較三年級大,但是較前測時有縮小,推斷教學是有成 效的,但是未達預期成效;三年級組內差異小,推斷整體素質較一致,且教學達預期 成效。由 P 值=0.012639 < 0.05 可知三、四年級在教學後對於自行車交通安全的相關 常識有顯著差異,且對三年級的教學成效大於四年級。

表 6-9 三、四年級後測差異

三年級後測 四年級後測

平均數 9.290322581 8.375

變異數 1.012903226 2.157608696

觀察值個數 31 24

t 統計 2.614410794 P(T<=t) 雙尾 0.012638969 臨界值:雙尾 2.02269092

由下表 6-10 三年級全體答對題數平均進步 1 題,變異數 1.866667;四年級全體 答對題數平均進步成績 0.5 分,變異數 1.565217。三、四年級進步成績差異雙尾 P 值

=0.164089。三年級進步題數變異數大於四年級進步題數變異數,代表教學後,三年 級整體進步幅度較大,且個別進步幅度也較多。另因 P 值=0.164089 > 0.05,可知三、

四年級進步成績並無顯著性差異。

(45)

37

表 6-10 三、四年級進步題數差異

6.2 綜合討論

經上述結果分析發現依此教案教學,對於中年級學生是有助益的,但是對於四年 級的教學成效是不明顯的,然而對於三年級的教學卻是有顯著成效,推測原因可能如 下列幾點:

一、三年級甲班為第二班教學班級,三年級乙班為第三班教學班級,因此教學的流暢 度和全面性的掌握較佳,因此學生對於教材的吸收較佳,故成績明顯優於四年級。

二、四年級學生素質差異較大,因此受極端值影響整體表現。

三年級進步分數 四年級進步分數

平均數 1 0.5

變異數 1.866666667 1.565217391

觀察值個數 31 24

t 統計 1.411773613 P(T<=t) 雙尾 0.164089041 臨界值:雙尾 2.00758377

(46)

38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本研究分析國小中年級自行車交通安全教案之教學成效,結果摘要如下:

一、教案設計過程融入多元評量和創造性思維的理念,豐富教學過程的內涵和活潑 性,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助益。

二、透過體驗式活動檢測學生對於自行車安全教學成效,由結果可知此種學習、評量 方式,對於學生學習有顯著成效。

三、國小交通安全宣導多數針對「行的安全」、「交通號誌」、「乘車安全」三大部分,

因此學生對於「自行車禁止事項」、「自行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認知較不足。

四、依檢定分析判斷,此教學活動設計對於中年級來說是有效果的,但因學生素質之 故,導致三年級學生在信賴區間 95%有顯著差異,而四年級學生在信賴區間 95%

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信賴區間 90%有顯著差異。由此可確定此教案教學有其成 效。

五、四年級學生因自身因素,所以在信賴區間 95%內教學前後沒有顯著差異,但由「平 均數」和「變異數」的數據變化判讀,學生在教學後有進步,因此此教案教學對 於四年級學生而言,是有效的。

六、依據表 6.4 的比較、分析,「自行車禁止事項」中「號誌、標誌」經教學後明顯 進步,故「自行車禁止事項」必須適時納入教材中;「自行車基本安全」中「配 戴安全帽」因宣導多次,且學校規定騎乘自行車務必戴安全帽,因此此題答對率 最高,故「自行車基本安全」可以減少比重。至於「自行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

經由教學皆有進步,故「自行車騎乘技能與注意事項」部分必須納入主題,進行 教學。

七、進步最多的題目為第 6 題「 左圖的意義是什麼?」經由教學後學生進步最 多,比對第 4 題「 左圖的意義是什麼?」未經教學答題反而退步,可知標誌、

號誌有其教學的必要性,且教學效果顯著。

7.2 建議

對未來國小中年級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一、因此教案教學實施有效,所以可依此教案設計理念,納入其他重要議題進行教學。

由於「自行車禁止事項」學生的認知程度不佳,因此建議可針對此部分設計教案。

二、依據此測驗結果推論,教學過程有其成效,但可針對學習弱勢的學生再進行補救 教學,以期提升自行車交通安全認知。

(47)

39

三、國小交通安全宣導多數針對「行的安全」、「交通號誌」、「乘車安全」,建議應將 自行車交通安全教育一同納入。

四、對於舉辦自行車考照的學校,建議利用「交通安全入口網」的影片資料,在考照 前進行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於自身安全的警覺性。

(48)

40

參考文獻

1.內政部警政署 (2013,9/24),統計資料查詢。

2.汪小月、林安邦、林豐福、林墊傑、吳明王玉、席世民、徐台生、陳子儀、陳世賢、

陳雪玉、陳家秀、陳滿、黃偉蓉、黃永和、鄭軍亮、劉韻珠、譚寧君 (2005),「交 通安全學習手冊」,交通部、教育部。

3.吳佳滿 (1995),「如何落實大專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4.林志明、林信得、林繼國、黃新薰、張開國、葉祖宏、吳熙仁、洪憲忠、喻世祥 (2013),

「運輸政策白皮書」,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5.林志昇 (2012),「臺中市國中生騎自行車通學之交通安全認知之研究-以東峰國中 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班,台中。

6.施瓊娥 (2012),「自行車法規合宜性分析與騎士認知之探討」,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

7.徐台生、劉韻珠、王小芸、賴東閔、謝育芸、劉俐良、林文閔、潘政欣 (2013),

「道路交通安全 101 年年報(上)(下) 」,交通部。

8.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2012),「教育部 100 年各級學校校園 安全事件統計分析報告」。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293 9.張勝雄、曾平毅、陳菀蕙、賴淑芳、林麗香、高桂娟、卓欣慧、陳玟潔、盧湘蓁、

林聖超、熊宇凡、吳佩容、陳一昌、張開國、葉祖宏、周文靜 (2012),「道路交通 事故特性與對策比較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0.張新立、王國川、吳宗修、吳繼虹、羅仕京、吳舜丞、周東石、梁竣凱、賴祈延、

邱美珍、鄭翰澤、陳政瑋、蔡維唐、陳政凡、馬绅富、賴怡安、廖哲聖、高士勛、

陳一昌、張開國、周文靜、葉祖宏 (2009),「汽機車駕駛訓練之學科課程規劃、教 材編製與筆試題庫設計(2/3)」,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1.陳一昌、張新立、王國川、吳宗修、吳繼虹、羅仕京、李明山、張開國、葉祖宏、

周文靜、吳舜丞、周東石、楊舜棠、賴祈延、邱美珍、鄭翰澤、陳政瑋、蔡維唐、

陳政凡、馬绅富、李盈數 (2008),「汽機車駕駛訓練之學科課程規劃、教材編製與 筆試題庫設計(1/3)」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2.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五版),心理出版社,台北。

13.楊宗璟、艾嘉銘、楊振遠、時建文、曾炳彰、孫宏佳、邱再亨、沈芳如、楊麗芬、

李聰明、朱思琪、柯金城、羅榮福、樂群、陳純青、王雅雯、顧曉勤、王萬新、陳 宣志、程鈞蔚、林信宏、張玉燕(2013),「學生上放學交通安全學習手冊」,交通部、

(49)

41

台中市政府,台中。

14.劉華華 (2011),「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實施現況之探討─以台中市海線地區為 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

英文部分

1. Kibler, R. J., Cepala, D. J., Miles, D. T. and Baker, L. L., (1974).Objectives for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Allyn & Bacon, Incorporated.

(50)

42

附錄一

國小自行車交通安全測驗前測卷 年 班座號: 姓名:

小朋友交通安全和我們生命有很大的 關係,學校做的交通安全宣導,就是為了 大家的安全;現在你已經到了學校規定可 以騎乘腳踏車上學的年級了。請你挑戰一 下,看自己對於腳踏車的交通安全了解有 多少?

( ) 1.在道路上騎腳踏車時,下列何者錯誤?

(1)不能騎在人行道上。

(2)必須靠道路右邊騎乘。

(3)只要靠邊(不論靠左或靠右)騎乘就可 以。

( ) 2.腳踏車不可以騎在下列哪一種道路 上?

(1)人行道。

(2)一般道路。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Service Innovation, discussing on the composite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from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Considering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narrow site, we build these land-improving supporters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lurry wall, and through the

Results from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clude: (1) the testing performance for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ing the constructive traffic safety teaching program does not

This study appli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thod to elementary school’s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previous related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However, if we do not analyze the bus driving behavior and driving safety factors (e.g., car following gap or passing sight distance) while designing the control and safety system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