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文獻探討"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921 受災學校重建工程

根據吳清山(民78)及湯志民(民80)的研究指出,學校建築規 劃愈完善理想,學生的正面環境知覺愈好,負面環境知覺愈少,對學 生行為的影響則是產生較多的積極行為(如學習興趣)以及較少的消 極行為(如社會焦慮)。由此可知,在震後儘速地重建更好的校園,

對學生的學習非常重要。

民國88 年9 月21 日震災發生後,政府於88 年9 月25 日發布緊 急命令,於89 年9 月21 日制定公布「921 震災重建暫行條例」。教 育部亦於88 年10 月29 日訂定「921 大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重建工 程認養要點」。中央法令的頒布,使得縣市國民中小學校園重建有所 依循。其次,震災後的校園重建,能符合新世紀教育革新趨勢與理念,

教育部委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研訂「地震受災國民中小學建築設計規 範」,推行「新校園運動」,以整體規劃、耐震、綠色學校、人本、開 放、小班小校以及終身學習,做為理念的宣示。南投縣政府委託朝陽 科技大學建築系訂定「南投縣中小學校園整體規劃綱要」,強調校園 重建應具有地方特色、融合社區、田園教學、綠建築、防災救援,以 實現學校「社區化」、「生活化」、「田園化」及「安全化」的目標。重 建方針之釐定,主要是經由南投縣中小學校園調查與分析,考慮南投 縣社區發展及各鄉鎮風貌特色,並透過專家共同研討而得。

在校園重建成立推動組織也是重要的環節,教育部成立「地震受 災中小學重建校舍督導協調會報」;縣政府成立「中小學校園整體規 劃諮詢委員會」;各國民中小學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小組」。總而言之,

重建工作十分繁雜,若無法令的訂頒、重建理念的宣示及組織的運 作,重建的目標將是遙遠而不可預期(黃宗輝,民91)。以下再針對

(2)

校園重建之各項要點說明如下:

一、 政府部門之校園重建政策

921震災後政府部門的重建為:教育部成立危機小組及災後重建 工作小組,協調各方人力積極救災,同時採取「新校園運動」辦理校 園重建,進行校園的重建與更新工程。其他部門的處理過程為:國防 部派遣兵工協助拆除地震受損教室、縣市政府興建簡易教室、青輔會 支援義工指導教師事宜、財政部處理有關災害理賠事宜、交通部門負 責搶修災區道路交通及受損橋樑重建,以利校園重建工作。衛生部門 負責消毒清理災區環境衛生,防止災區發生傳染病。主計處方面負責 核撥救災經費,緊急完成修正會計處理要點。各縣市政府積極建設簡 易房屋及簡易教室。各級學校的工作為醫療救護、建築物鑑定、心理 諮商、復課、收容災童等。

二、教育部的「新校園運動」

「新校園運動」是針對災區校園重建而蘊生之一項社會工程,

最早於89年5月由民間團體提倡,教育部採納之後成為政府推動災校 重建的指引,並擴展為實際的行動。89年7月公開為39個大幅重建的 學校甄選建築師,總計招得廿五位認真、熱忱的建築師,投入災區協 助重建;還組成「新校園運動合作社」。透過這個運動,傳播新價值 與新理念,倡行新作法,並以一種「社會運動」的模式來推動,這個 運動不僅突破公共工程的積習,賦予校園新的生態與形式,更要帶進 新的教育理念、鼓勵師生活用校園。

「新校園運動」是政府推動校園重建的行動主軸,用一種接近社 會運動的方式來推動重建政策,因此「新校園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內 動了起來,帶進許多突破與創意,成為日後公共工程的參考典範。

(一)「新校園運動」的目標

1、讓重建的校園成為具人性化校園,並能符合師生教學與學習的需

(3)

要。

2、落實教育改革的理想,即人本教育、小班教學、開放教育、終身 學習、多元發展的精神。

3、營造多樣化的教學視野,展現社區特色,並能深獲師生喜愛,社 區、家長認同的新校園。

4、期待「新校園運動」能帶動臺灣未來公共建築營建的新氣象。

(二)「新校園運動」校園重建的具體原則

1、確保安全、健康、舒適的無障礙環境。

2、落實高效能且符合機能的教學環境。

3、營建可供社區終身學習及景觀地標之核心設施。

4、依據學校整體規劃推動校園重建工作。

5、成立校園規劃重建小組,落實開放公共參與。

6、建立校園與學區、社區資源之整合與共享模式。

7、確保校園重建期間,學習與生活環境品質。

8、永續發展綠色校園環境。

(三)「新校園運動」的具體措施

1、遴選優秀且熱忱的建築師,提出四項原則:合理的設計費率、適 當地合併個案以達經濟規模、提供合理的設計時間、舉辦公開與 公正的建築師遴選,創造合理的設計工作條件。

2、參與式的推動:各校均成立「校園規劃重建小組」,落實開放公共 參與的過程,建立校園、學區、社區資源的整合與共享規劃模式,

確保校園永續經營與長期發展的理念。

3、「最有利標」的採行:此次營建署代辦的台中縣、南投縣、苗栗縣 三十九所學校,均依據政府採購法相同規定,採「最有利標」的 決標方式辦理工程發包,透過專業公開評選的方式,來擇取優良 營造廠商,藉由此機制所選出的營造廠商,能徹底執行建築師精 心細緻的構想,同時加速校園重建,確保良好的施工品質,以達

(4)

新校園運動的目標。

4、加強督導機制:組成「九二一校園重建專案小組」,並定期召開災 後重建工作會報,確實掌握重建進度及施工品質。

(四)「新校園運動」的展望

1、「新校園運動」不僅要落實營造出健全、多樣、展現地方風格、廣 受師生熱愛、又能得到社區認同的學校,也期待能成為台灣其他 地區校園改造,乃至公共建築營造的新基準。

2、「新校園運動」在教育改革團體、建築與環境專業團體支持下,我 們深信校園環境的營造應是教育活動的一環,所以一個設計良 好、人性化的校園,更能傳達出對教育改革的理想。

3、「新校園運動」係為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 學習環境空間,藉由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

整合社區共同意識、建立社區風貌、拓展生態旅遊等課題,改造 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技術 實施應用,從而發揮永續經營目的。

4、「新校園運動」理念的紮根:目前各縣市每年都有預算編給各校作 改建,但如縣市政府不能瞭解新校園的機制與理念,長年以平均 分配經費給各校,每年在有限的經費下作一點點改建,是很難改 造新校園。多數學校在沒有整體規劃制度下,每年爭取一些經費 作工程,那是沒有前途的作法。縣市政府應要求各校先作整體規 劃,才能爭取經費、提校園改建,有規劃就一次完整給經費,成 效才會顯現。各縣市政府要有學校顧問建築師,使有心人與學校 合作,在長時間經營下,從教育部、縣市政府到學校的管控建立 起制度,校園改造才能落實。

5、「新校園運動」永續經營:要有校園改造的理念,要有談環境與建 築的管道,讓未來的校長、老師,瞭解環境與建築的議題,讓他 們知道如何經營管理一座校園,而不是一座監獄式的校園。並且 建築與教育的對話要持續,否則建築師設計一座符合教改理念的

(5)

校園,但學校卻深信圍牆與欄杆才是好的環境管理元素,或是改 變原本設計做新的變更,那就可惜了(余淑敏,民93)!

謝明達(民93)認為在緊迫的災區校園重建工作中,紛雜而新 舊交陳的政令中,「新校園運動」的成就必須歸功於台灣社會多年在 教育改革、校園改造等事件中的努力,透過人脈與經驗的傳承,使這 件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得以在緊迫的時程下完成。雖然實質的成果仍有 改進的空間、教育的成效亦值得進一步檢驗,但完成初期在社會上已 然構成立即而多元的影響。

就單對校園的影響而言,有(1)去中心化的校園配置。(2)高 維護費用校園時代已然來臨,校方對於營運校園的態度上須有更多的 調整。(3)對於學童發展的關照仍然有限。(4)對於教師的教學與班 級經營而言,仍需要磨合與學習。

三、創新實用與人性化的規劃

學校建築的設計要以「功能」為依歸,實用為原則。美國著名建 築學家LouisSullivan 於1880 年即提出學校建築的基本原則:「形式跟 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Castaldi, 1987),因此重建學校建築 的規劃,首應考慮其功能的實用性,任何設計應均需符合教學活動及 使用人(如學生、老師和社會人士)的需要。

而湯志民(民75)指出要使學校建築符合「實用」,可自(1)大小 實用;(2)材料實用;(3)光線實用;(4)設備實用;(5)方便實用等五個 方面予以考慮(李述藺,民92)。

當重建工程完成後各校更呈現不同風貌,如以下之成果:

(一) 格局大幅變化

長久以來,我們常見的學校是高高的圍牆、方正高大的校門、像

(6)

軍營一樣一長條排排座的教室、由外到內貼一成不變的磁磚、平平的 沒有高低變化的屋頂、修剪成動物形狀看起來呆呆的樹。而新校園運 動的學校,有的是一棟棟獨立的小木屋,像民和國小;也有偏重「有 機建築」的觀念,用很多廊道、橋和斜坡道、樓梯等來串聯空間,像 廣英國小;而位於客家聚落的中坑國小(台中縣)則採用「客家圍樓」

的造形;大林國小(台中縣)則陳現「榖倉」的意象。

(二) 造形更具巧思

即使大格局沒有變化,造形上也都有各種新意,最典型的手法是 屋頂形式的變化。同樣是斜屋頂(南投縣政府統一規定),但運用巧 妙各有不同,同樣是雙斜的屋頂,瑞竹國中和新社中學(台中縣)就 截然不同;單斜的屋頂則更能創造變化,並引導空間的方向性,如民 和國小、廣英國小、親愛國小;亦有學校進一步採用重疊多層的屋頂 如郡坑國小。各形各樣的屋頂讓新校園顯得多采多姿,校園的天際線 更加生動活潑。

(三) 校園地標的塑造

新校園的中心建築物不再是行政大樓,許多學校都設計了鐘樓

(南投縣政府統一規定),成為學校新的精神指標,如郡坑國小、親 愛國小、宏仁國中等,有些學校則是以虛代實,學校的中心是個特別 規劃過的廣場或林蔭大道,如育英國小、水尾國小等。

(四) 創意的空間設計

各種空間隨著功能不同而採不同的形式,不再侷限於單元化的矩 形空間。普通教室及專科教室都有正方形、圓形、梯形、六角形的格 局,如南光國小;班群教室的概念更普遍被採用,由二間或三間、四 間、五間、六間不等的普通教室共同合組一個班群,共用一間教師休 息室、樓梯、廁所、甚至中庭及川堂,整體佈局更見溫馨、舒適,尤 其方便實施協同教學,如育英國小、宏仁國中。教室單元的格局與設

(7)

備也有所突破,如育英國小的低年級教室,兩班共用設施,並有夾層 空間和寬大的半戶外空間,提供了豐富的空間層次。

(五) 細緻的聲、光、通風考量

採光、通風、聲響環境甚至班級櫥窗、走廊設計、圖書角的設置 都有細緻的考量,如廣英國小。

(六) 尊重基地所在之獨特條件

首先對基地上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以運用,例如保留基地上的大 樹,作為畢業校友的共同回憶,如台中縣的新社國中、中坑國小均以 校園中的大樹塑造戶外空間的形態;其次基地中的水圳、水池亦規劃 成為校園的主要空間,如水尾國小等。除了自然條件外,人文特色、

文化樣貌,也可表達於校園配置、建築空間以及象徵的形式上,例如 親愛國小擷取泰雅族原住民部落的「望樓」元素發展為校內地標,同 時也廣泛運用石板、泰雅紋飾等材料來塑造空間形式,讓新學校和部 落的記憶相連結;另外如客家圓樓及埔里高中大瑪璘文化的保留,都 是讓獨特文化遺產與校園融為一體的具體案例。

(七) 反思操場與圍牆

傳統經驗中,校園內均有一座偌大的操場,並配上PU的環形跑 道,但若校地規模不大,勉強配置200 公尺甚或更大的跑道操場,往 往嚴重影響教學空間的安排。因此許多學校不再規劃僅供集合與開運 動會的環形跑道操場,改以能夠遮蔭、通風良好和安全的草坪替代,

創造出更有趣、舒適的戶外空間,如南光國小、旭光高中都是最好的 例子。另外有鑑於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日漸密切,亦有學校不再興建制 式的圍牆,讓學校更透明、更開放,南投縣政府甚至規定學校重建不 再設高牆,鼓勵學校改採樹籬或以其他較親和的方式來界定空間,更 是新校園基本的共同特徵。

總之,校園要不要圍牆,端視學校與社區關係而定,絕不只是圍

(8)

牆材料與高度的選擇;教室空間的設計,要看教與學的流程與方式,

排排坐的課桌椅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走廊也並不一定只是通過性的空 間,而可以是遊戲的地點或教室的延伸;綠化的校園不僅提供遮蔭或 視覺的美,更可以作為生態教學區;而連接建物之間的廊道,亦不僅 提供遮陽避雨,更可以是藝文的展示區或師生成品的發表區等等。如 此的校園規劃與設計,告訴我們有很多的可能,它不一定要像傳統的 校園一樣。換言之,它不僅要擁有,而且更要求美好,而這正就是新 校園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李述藺,民92)。

四、圖書館在校園重建中的位置

各校在重建工程中,大部份將圖書館的重建納入重建的一部份,

以南投高中及中興高中為例,將圖書館設置在偌大的教學大樓中,或 與普通教室為鄰,或與專科教室為鄰,空間面積都幾乎占1~2樓層,

雖與教學空間接近,能提升師生使用率,但無獨立完整運用空間,發 展受限。且綜觀921重建工程相關文獻,大致能了解新校園運動重建 理念,而大部份文獻研究都就整體重建工程為範圍,惟獨中小學圖書 館重建之相關研究及文獻相當缺乏,學校對圖書館重視程度亦無法得 知。故針對圖書館重建工程之評估及相關研究亦是相當需要。

第二節 中小學圖書館設備標準及營運基準

一、 中小學圖書設備標準

(一)高級中學

民國 53 年 3 月教育部公佈「中學設備標準」,明定「高級中 學圖書館設備標準」、「初級中學圖書館設備標準」,對高、初中 學圖書館之設立目的、圖書資料、家具用品等,均訂有標準。

民國 62 年 8 月教育部修訂「高級中學圖書館設備標準」訂有 原則、設備、說明及參考資料(教育部,民 62)。

(9)

民國 74 年 9 月,教育部公佈「高級中學設備標準」,實施要 點明訂圖書館為學校重點設備之一,訂有原則、設備、說明及參 考資料,並首度提出圖書館為「教學資源中心」的經營理念,可 將視聽中心、教具室及電腦輔助教學設備併由圖書館負責管理 之,透過各種運作方式,充分發揮其教育性功能,輔導學生如何 去利用、多用、善用與樂用。

民國 84 年教育部修訂「高級中學設備標準」,並公布了「高 級中學圖書館設備標準」,分為原則、設備、經營管理、參考資料 四部分。修正標準的特點在於:詳列高中圖書館的工作目標與經 營理念;指出高中圖書館的經營需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視課程 與教學需要發展館藏;增列圖書館自動化標準;加強對教師與學 生的服務,對前者提供教學參考資料及協助課程發展,對後者輔 導閱讀與查尋資料的能力。

民國 88 年 4 月修訂「高級中學設備標準」,在實施要點說明

「圖書館」或「教學媒體中心」為學校重要設備之一,應輔導學 生如何有效的利用、多用、善用與樂用圖書館或教學媒體中心,

以培養其獨立學習、研究之方法與態度,以銜接未來大學教育之 需要(教育部中教司,民 88)。

(二)國民中學

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修正 53 年公布的「中學 設備標準」中之「初級中學圖書設備標準」,於民 59 年公布「國 民中學暫行設備標準」,其中列有「圖書暫行設置標準」與「視 聽暫行設置標準」。

民國 76 年,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學設備標準」中,訂有「圖 書資料設備標準」,規定國民中學不論規模大小、班級多寡,均應 設置圖書館(室),並強調圖書資料之選擇應配合課程之需要,以

(10)

支援教學;與各科教師合作,以配合教學需要;並鼓勵學生有效 利用圖書資料,辦理圖書館讀者教育(教育部中教司,民 76)。

(三)國民小學

民國 54 年,教育部公布「國民學校設備標準」,其中設有「國 民學校圖書設備標準」項目。

民國 70 年公布的「國民小學設備標準」其中的「圖書設備標 準」為現行國小圖書館(室)的人員、館舍設備、館藏購置、服 務項目等設備依據。該設備標準中規定,應依學校規模設置受過 圖書館專業訓練的「圖書教師」處理館務,協助學童利用圖書館 資源;服務對象包括本校師生與社區民眾,服務項目有:配合教 學需要做為學童課外求知之中心,辦理圖書館相關活動,教導學 生利用圖書館及圖書館知識,蒐集鄉土教材,以及成為學生及社 區民眾閱讀諮詢服務站(教育部國教司,民 70)。

二、 中小學圖書營運基準

(一)高級中學

民國 92 年,教育部發布「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 準」,其中就高中圖書館的設立、組織人員、館藏發展、館舍設 備、營運管理、推廣與利用教育等部分都詳列必備的基準。

「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規定高中須依圖書館法 第四條及高級中學法第十六條規定設立高級中學圖書館。組織人 員方面規定設置主任,由校長遴聘具專業知能者擔任之。其中對 專業知能資格部分並有詳細解釋認定。除主任外規定分組辦事並 依高級中學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成立圖書館委員會,並依高級中學 法第二十條規定設置組長及職員。高級中學圖書館應參加圖書館 專業團體、圖書館合作組織、圖書館輔導體系及資訊網路系統 等,以促進館務發展。

(11)

館藏方面-高級中學圖書館應訂定館藏發展政策,就館藏發 展目標、館藏特色、採訪計畫及經費運用等項加以規範,作為館 藏發展之依據。其中規定高級中學圖書館應具備基本館藏如下:

(1)圖書、視聽資料及電子資源等出版品至少一萬二千冊(件);

全校學生人數在一千人以上者,每逾一人,應增加十冊(件);

且其每年館藏增加量不得低於基本館藏之百分之三。

(2)期刊及報紙合計一百種;全校學生人數在一千人以上者,每逾 五十人應增加一種。

館舍設備方面-高級中學圖書館館舍及設備除考量未來發 展需求外,並得依下列標準設計:

(1)閱覽席位之數量,以全校學生人數每三十人一席計。

(2)閱覽席位應保留適量之網路節點,供讀者自備電腦上網,其面 積每席二點三平方公尺以上;並提供電腦供讀者使用,設置適 量之資訊檢索席位,其面積每席二點八平方公尺以上。

(3)行政服務所需之面積,每人十平方公尺以上。

(4)開架書庫之面積,每平方公尺置圖書一百二十三冊計;且其每 平方公尺置裝訂期刊ㄧ百零七冊計。

(5)閉架書庫之面積,每平方公尺置圖書二百四十八冊計;且其每 平方公尺置裝訂期刊一百二十四冊計。

(6)現期期刊之面積,每平方公尺置期刊十種計。

(7)現期報紙之面積,每平方公尺置報紙八種計;過期報紙之面積,

每平方公尺置報紙十一種計。

資訊系統部分-應參酌圖書館專業人員意見,依下列規定設 計、建置及維護:

(1)依圖書館法第六條規定之各種技術規範設計、建置及維護之。

(2)系統包括管理、採訪、編目、流通、期刊及網路公用查詢目錄 (WebPAC)等模組之整合性應用系統、作業系統及資料庫管理系

(12)

統等軟體,並包括運作所需之各項硬體設備。

(3)需建置供讀者檢索及連結相關之首頁(Home Page),其內容應包 括有關圖書館服務資訊。

(4)為維護系統之安全及正常運作,應依法令編列預算,辦理維護 作業。

營運管理方面-應擬訂短程、中程、長程營運計畫,以為營 運規劃之依據。營運計畫,主要內容包括:(1)營運目標(2)

組織設立(3)館藏發展(4)館舍設備(5)人員配置(6)經費 編列(7)服務要項(8)利用教育(9)業務評鑑。而服務要項 包括:(1)技術服務(2)讀者服務(3)資訊服務(4)行政服 務。且圖書館之服務時間,每週以不得低於四十小時為原則。

推廣與利用教育-高級中學圖書館應實施圖書館利用教 育,以協助師生充實資訊素養、利用圖書資訊、擴大學習領域、

奠定終身學習能力(教育部,民 92)。

(二)國民中學

民國 91 年,教育部發布「國民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 準」,也就設立、人員組織、館藏發展、館舍設備、營運管理、

推廣與利用教育等部分列舉必備的基準。

組織人員-與高中不同的是國中以班級數來設置人員組 織,學校班級數在十三班以下者,置圖書館組長或職員至少一 人,學校班級數在十三班以上者,置圖書館組長及職員至少各一 人,隸屬於教務處;學校班級數在二十五班以上得設圖書館主任 一人。由校長就具有專業知能之專任教師聘兼或遴選專業人員擔 任。

(13)

館藏方面-國民中學圖書館館藏蒐集與選擇,應符合設置之 目的,並配合校務發展及社區特性,訂定館藏發展計畫,力求館 藏均衡發展。其中規定基本館藏量以九千種(件)為原則;學校班 級數逾六班者,每增一班以增加二百冊(件)為原則。前項年增加 量以不低於總館藏量百分之三為原則,每年館藏購置費至少應占 教學設備費百分之十五以上。國民中學圖書館應訂購期刊至少三 十種,報紙至少五種,其內容具典藏價值者,並得予裝訂保存。

館舍設備方面-國民中學圖書館之館舍與設計,應由校 長、建築師、學者專家、圖書館工作人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 及社區人士等組成小組共同規劃之。圖書館空間配置,得依功能 區分:(1)工作行政區(2)閱覽典藏區(3)參考資訊服務區。

國民中學圖書館空間面積以下列數量為原則,並得視學校 條件予以增減:

(1)二十四班以下學校:相當二間普通教室大小。

(2)二十五至三十六班學校:相當三間普通教室大小。

(3)三十七至四十八班學校:相當四間普通教室大小。

(4)四十九班以上學校:按照比例增加。

營運管理方面-國民中學圖書館館藏書目內容應符合書目 資料著錄總則(CNS13227)之標準,書目資料交換應符合機讀編 目格式標準(CNS13226)之規定,以利書目資料交換、抄錄編目 等工作之進行。前項書目資料,應提供讀者檢索使用。國民中學 圖書館除另有規定外,每週開放總時數以四十小時為原則,並得 視師生需要,於課餘實施彈性開放。

(14)

推廣與利用教育方面-國民中學圖書館應結合學校及社區 資源,共同推行活潑多元之圖書館利用教育,擴大學習領域,充 實資訊素養。國民中學圖書館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實施途徑如下:

(1)實施主體:圖書館工作人員、教師、學生及志工等。

(2)實施時機:新生始業輔導、週會、班會、班級圖書館時間、

社團活動、圖書館週及定期舉辦活動等。

(3)實施方式:公開講授、書面宣導、辦理活動及配合教學等。

(4)實施內容:認識圖書館、工具書與網路資源之使用指導及 閱讀指導等。

國民中學圖書館得協助教師指導各班成立讀書會及班級書 庫,鼓勵學生閱讀(教育部,民 91)。

(三)國民小學

民國 91 年,教育部發布「國民小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 準」,同樣也就設立、人員組織、館藏發展、館舍設備、營運管 理、推廣與利用教育等部分列舉必備的基準。

組織人員方面-國民小學圖書館應設組長或幹事;班級數二 十五班以上得設圖書館主任一人,由具圖書資訊專業之教師兼 任。組長、幹事至少曾接受過六週以上之圖書資訊專業訓練,每 年並應接受六小時以上之在職專業訓練。

館藏方面-國民小學圖書館館藏基準為圖書資料六千種或 每生四十種以上,期刊十五種以上,報紙三種以上。國民小學圖 書館每年館藏購置費至少應占教學設備費百分之十以上。

館舍設備方面-宜設置於適中地點,方便師生使用;如與 社區共用,則以不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為原則。國民小學班級數 二十四班以下之圖書館應設可容一個班級學生數之教學空間,

(15)

二十五班以上得視學校規模大小及需求設置合理教學空間,以 利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實施。國民小學圖書館空間配置,得視功 能區分為閱覽、參考、資訊檢索、期刊、視聽、書庫、教具、

教學及工作等區。

營運管理方面-國民小學圖書館營運應配合學校教育發 展、支援教學、充實學生學習活動為目的,以提供各類型媒體 資源,成為學習與教學資源中心。國民小學圖書館每週開放總 時數以四十小時為原則,得視親師生及社區民眾需要調整開放 時間,並得實施非上課日彈性開放。國民小學圖書館應結合社 教機構、社區資源,充實圖書館服務。

推廣與利用教育方面,國民小學圖書館應實施圖書館利用 教育,其內容為認識圖書館、使用工具書、運用網路資源、電子 資料庫及培養閱讀能力等,以奠定終身學習之基礎。國民小學圖 書館應積極辦理各項推廣活動,如讀書會、班級書庫、故事時間、

新書介紹、閱讀護照、駐校作家、藝文展覽、專題座談與講座等,

以激發讀者使用圖書館之興趣與知能(教育部,民 91)。

綜而觀之,不管是設備標準或營運基準,高級中學皆訂定得較為 詳實,在人員組織方面也甚為明確。高中規定要設圖書館主任,且有 法源依據,反觀國中小卻要依班級數多寡決定人員編制。在館藏或館 舍設備部分,亦可看出優於國民中小學許多;在管理營運方面,高中 及國民中小學較為一致。但在與社區互動部分,卻可看出國小反而著 墨許多,有要把國小圖書館變成社區資源中心趨勢。然而,國小圖書 館資源較少卻要與社區分享愈多,其功效如何倒是值得探討。「高級 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對高中圖書館的設備條件或如何營運都 有詳細而確切的規定,因此對早已具規模的高中圖書館,實是一個可 以好好檢視與參照的機會。但中小學圖書館之設備標準或營運基準,

(16)

其本身皆不具強制性,只得作為輔導及評鑑之依據,這是較為可惜之 處。

第三節 中小學圖書館經營

中小學圖書館的經營服務,是開放教育實施的基礎,師生由此知 識銀行,可以找到開放學習的資產;中小學圖書館的經營服務是落實 因才施教的好場所,對於不同程度 不同興趣性向的學生,由這裡可 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知識內容;中小學圖書館的利用是發揮師生專長、

多元學習的大利器,是教育改革的先鋒,是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先 備能力;也是『學習如何學習』的好資源(曾雪娥,民 86)。

圖書館是服務的機構,以服務為目的、因使用而存在。圖書館的服 務人員透過專業能力,以便於顧客利用的角度整理、組織、儲存與加 值資訊,致力於提供能滿足顧客的資訊需求、有效益的資訊服務(莊 馥瑄,民 92),故提供有效能的服務是設置圖書館的前提。

然就目前所見的圖書館績效評估觀察,多是由資源的投入或產出 進行衡量,缺乏整體性的資源運用評估(王珮玲,民 88),故就全 方位評估是很需要的。

陸雯玉(民 86)從館員與讀者的角度,探究其對公共圖書館效 能評量指標與面向的重視情況,研究藉由文獻探討以確立評量公共圖 書館效能的適切指標,並歸類成七項評量面向,包括:(1)傳統量 化指標;(2)實體環境;(3)館藏取得;(4)服務提供;(5)

公共關係;(6)館員效能;(7)管理效能。

陳佩雯(民 92)指出檢視圖書館績效評估相關文獻論述,多著 重在圖書館績效評估指標建構、圖書館評估施行步驟說明、經營效率

(17)

衡量,如館藏量多寡、館藏資源利用率、讀者進館次數等,或針對讀 者滿意度作衡量,未有對圖書館整體經營績效建構衡量模式,因此本 論文針對現行圖書館績效評估的缺失進行修正,整合「效率」與「效 能」兩部份,作為衡量圖書館績效指標,「效率評估」指圖書館投入 之成本是否獲得最大量產出,藉以衡量圖書館行政管理效率;「效能 評估」指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有效的被讀者利用,衡量圖 書館所擬定目標與讀者需求是否相同。運用效率與效能兩觀點可以更 客觀且正確了解圖書館績效。

江淑芬(民89)認為大多數的圖書館研究人員都同意提升績效是 達成圖書館管理的責任,但是對於「績效」則仍缺乏共識。至今,對 績效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定義:

1、績效就是目標的達成:持這種看法的研究學者佔了大部分。

2、使用者的滿意程度:使用者愈滿意,代表績效愈高。

3、圖書館反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愈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調整,

代表績效愈高。

4、圖書館員對工作滿意度的表現。

但對中小學圖書館而言,圖書館不只是提供服務績效而已,更有 其它功能存在。如美國自西元1960 年以後,逐漸以[教學媒體中心]、

[教學資料中心]、[學習資料中心]、[學習媒體資料中心]….等名稱 逐漸取代[中小學圖書館]一詞,這代表其館藏和服務比傳統的中小學 圖書館廣泛。除了書籍和期刊之外,也提供各種影片、幻燈片、投影 片、唱片、錄影帶、電腦媒體..等各種設備,以支援教師的教學及學 生的學習。教學資源中心有別於傳統的圖書館,不只在於它含括教具 室、視聽中心和電腦教室,蒐集了印刷、非印刷與電子三方面的媒體,

更重要的是教學資源中心負有幫助師生有效地來尋找、評鑑、使用和 創造資訊,以達成終身學習的特殊任務(黃添輝,民89)。

施冠概(民75)認為健全的「教學服務中心」至少可以達到下列 功能:

(18)

1.有計畫的整理教學媒體,不致散失。

2.教師瞭解現有的教學媒體項目、件數及存放地點。

3.提供協助製作教學媒體。

4.實施使用教學媒體改進教學方法。

5.增加參與研討改進教學方法的機會。

6.啟發教師研究教育問題的興趣。

7.充實教學研究會研討內容。

8.有助於學校發展計畫之研討。

陳雪華(民79)也在媒體與服務標準一文中介紹美國兩種重要媒 體服務標準,根據「資訊之力量」指出「教學資源中心」應提供下列 服務:

1.培育師生成為資訊的有效使用者。

2.資源與器材能滿足教學與學習需要。

3.提供新科技以做為教學與學習工具。

4.館舍的設計需符合課程師生教學與學習需求。

5.結合館外資源,支援教學活動。

6.提供教學設計指導。

7.協助教師研究。

8.提供自我評鑑資源。

李世忠(民79)認為「教學資源中心」(IRC)的功能應該包括 下列幾項:

1.選購、分編軟硬體。

2.器材、教材之流通。

3.提供教學設計指導。

4.提供教材製作與拷貝的服務。

5.安排視聽場地。

6.訓練教師運用教學方法、器材與教材。

(19)

7.推廣教學新科技。

8.提供教學諮詢服務。

林孟真(民85)認為今日的中小學圖書館應以「教學資源中心」

的角色存在於學校教學環境中。為配合多元化社會的需求,教學資源 中心要採用各種新媒體和新技術,以具有下列七項的功能:

1.支援教學,並整合各科教學。

2.協助教師研究,以充實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提供學生自我成長的環境。

4.建置看不見牆壁的學校,規劃多元化媒體的教室。

5.規劃個別差異的學習單元,安排隨機教學的課程方案。

6.奠定終生教育的基礎,實現生涯教育之理念。

7.陶冶個人情操,提供休閒教育的情境。

中小學圖書館的工作內容主要有兩大項,一是技術服務:包括資 料徵集、分類編目與典藏。二是讀者服務:包括流通、利用教育與推 廣服務。目的在充實館藏資料,支援教學。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 代圖書館經營的理念已由早期「管理重於服務」,轉變為「管理與服 務並重」,再進步到現代的「服務重於管理」的觀念。因此,為配合 教學需要,並達到預期效果,進而培養學生具有尋找資料和利用資料 的能力。現代中小學圖書館的經營,除了充實館藏資源外,更應積極 地重視利用與服務。(池增輝,民86)

綜合以上,中小學圖書館經營,不能僅以借閱流通單項行之,其 中應有傳統化的指標,如館藏、館舍設備等,亦須包括服務功能項目,

如「教學資源中心」培養師生終身學習能力之各項功能。除此之外,

圖書館在學校整體中發揮的功能,及在社區中是否能變成社區資源中 心,等等定位功能,亦須考量。據此,南投縣921中小學圖書館重建 後經營,應作是全面性規劃,不再侷促片面功能,如此才不致失衡,

有所偏頗。

(20)

第四節 圖書館與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的時代業已來臨,此一概念將為本世紀教育與學習的核 心思想。它意味著學習活動與過程,不是開始及結束於個人參與正規 學校教育的時候,而是終身的歷程。個人的學習,始自學齡前的階段 就已開始,在學校教育之後,乃將持續,直至生命終了。此種學習觀,

從西方世界而論,早在古希臘時代,在柏拉圖的思想中就已出現。其 後的昆提連(Marcus Fabius Quintilian)、阿奎奈(Sain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盧梭(Jean Rousseau, 1712-1778) 、 柯 米 尼 斯 (Jphn Amos Comenius, 1592-1672)、及康德(Immannel Kant, 1724-1804 )等人的著作中,

也一再提出。至二十世紀,在大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著作中,

更受到極大的重視。

就東方社會而言,此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在中 國文化中早就根深柢固,早巳深入人心。中國古代的孔子早就提出這 種終身學習的思想,而日本也早就有「修業一生」的說法。可見,無 論東西文化,對終身學習的觀點,早已出現,源遠流長。(黃富順,

民 93)

克洛伯里( CroPley, 1979 )對教育的五點看法:

1.個人的教育應終其一生。

2.導引個體有系統的獲取、更新、提升或完成知識。提升技能 和態度,以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生活。

3.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達成自我實現。

4 培養個體增造能力與動機從事學習,不必把大部分的學習時 間花在傳統學校或類似學校機構。

(21)

5.接受所有可能的教育影響,色括一切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 的教育及各種教育活動。

上述對教育的看法,事實上也是終身教育體系的特徵(Dave, 1973)。

各類型圖書館雖各有不同功能,其服務對象不盡相同,但在政府 所規劃實施的終身教育及讀者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推展過程,都扮演 著極重要的角色。其重視此項政策的程度、圖書館經營運作績效及服 務的熱忱,都影響到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成敗。其所扮演的角色略 述如下:

(一)終身學習場所

終身學習的場所屬多元化、多樣化,包括學校、工廠、公司、

社教機構、室內、室外、家裡、車上、空中、甚至利用網路、遠距教 學……等,可說處處是教室,處處可受教育,處處可學習。但教學場 所必須力求方便、舒適、安全、健康,設備齊全、地點適中、適合獨 立學習或共同學習。所以為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仍需設立適當的學 習場所,尤其將來設立社區學院,進修研習班,或第二專長的學習,

各地區各類型圖書館最適合開闢為終身學習的場所,供個人或團體使 用。其設備如考慮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符合視力保健的燈光、冷熱 適中及清新空氣品質的空調、音響清晰的擴音設備、教學媒體用的投 影機、幻燈機、放映機、影印機、電視、電腦、打字機、微縮閱讀機、

光碟閱讀機等,可充分提供使用並簡化相關手續。

(二)資訊傳播中心

我國各級學校都開設電腦或資料處理課程,年輕學生皆已具備 電腦操作技能;各類型圖書館也都在積極推動電腦自動化工作。如民 眾不諳電腦的,到了圖書館,可依簡要說明書操作,查詢所需訊息,

亦可由館員指導使用。圖書館平日蒐集各類資訊,包括學習活動、研 習、講座、展演、藝文、康樂、旅遊等資訊,建檔上網,讀者隨時都 可查詢。一般圖書館亦編印刊物定期報導,或以單頁方式呈現;以大

(22)

型海報張貼、或印成卡片,便於郵寄且易於保存;平時各項活動要發 布新聞;又在電視台或廣播電台廣播,所以圖書館儼然成為資訊傳播 中心,任何資訊除了海報、刊物、報紙、電視、廣播外幾乎可經由電 話、傳真(fax)、電子郵件(E-mail)、書面或口頭查詢,亦可運 用台灣學術網路(TANet)、網際網路(internet)或全球資訊網路

(WWW)等方式查詢所需資訊。

(三)資源供應中心

圖書館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寶庫」,典藏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文獻、

先人的智慧結晶。最新的研究發明資料,甚至當天的最新消息。或許 經由圖書資料、非書資料(含視聽資料),亦可在光碟或網路上查閱、

錄印所需部分,對於終身學習獲取教材可稱得天獨厚,迅速又新穎。

如某圖書館未蒐藏某項資料,又可透過合作組織,向其他合作館請求 服務,更可透過網路向國外查詢或提供所需資訊,如此已接近地球村 的目標,確實成為「無圍牆的圖書館」了。

除了上述課程、教材所需的資源外,人力資源亦屬重要的項目。

任何一位達到合格水準的館員,在正常情況下都具有某一學科背景,

並能適切地指導讀者如何有效的利用圖書館,如何查詢並取得所需的 資訊,也就是能夠指導讀者如何學習、如何選擇資訊,並用在解決問 題方面。所以館員本身就是民眾終身學習的教師。至於經由光碟、網 路、館藏資料等所獲得的人才庫,亦為延聘指導教師的重要線索。

(四)終身學習的領航者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詳述,時代的脈動即將進入 21 世紀,

人類社會接受著激烈的挑戰,例如資訊時代的來臨、國際化的形成、

科技知識的持續暴增、經濟富裕中亟需人文關懷、社會開放後的個人

(23)

潛能發展及國家的競爭力等,為因應此等挑戰,訂定了終身學習社會 的發展目標,如鼓勵追求新知、促進學校轉型、鼓勵民間參與、整合 學校體制、培養國際觀及地球村知能、保障全民學習權及認可全民學 習成就等八項目標;又提出具體途徑 14 項並附錄了 14 方案,每一個 方案都條列了目標、方法及行動步驟。內容豐富,目標明確,方法具 體可行,可稱面面俱到。惟是否妥善宣導以建立全民的共識?是否認 真執行以貫徹政令?是否落實持續辦理相關活動?能否把握時效並 加強各單位的聯繫?實賴各相關單位各相關人員共同努力,尤其社教 文化機構,包括圖書館、社教館、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文化中 心、動植物園、音樂團等,務必扮演領航者角色,帶頭示範,普遍推 廣,持續執行,方能蔚成風氣,形成文化。

(五)終身教育行銷與推廣中心

每一種政策的形成、公布、執行及推廣,都要經過審慎的思考、

研議、宣導、試辦、實施、追蹤及評量檢討。要將其內涵、緣由、目 標、方法等讓大眾了解其重要性及需求性,使之喜愛,進而認真的面 對。換言之,要像工商企業界推出一項新產品時,務必運用各種有效 的方法,透過不同的管道,將新產品或新技術的特色、效能及優點,

廣為宣傳,讓使用者因了解而產生信心,進而成為忠實的長期顧客。

圖書館正可配合「資訊中心」與「資源中心」的角色,善盡「行銷」

的工作,無論運用文字、圖畫或其他視聽媒體,運用大眾傳播,甚至 隔空傳遞,間歇性刺激或持續性呈現,廣告週知,並積極推廣,實為 極重要的一環。換言之,圖書館扮演著終身教育的行銷與推廣中心。

(六)心靈昇華補給站

自從民國 85 年 10 月,李總統登輝先生首倡「心靈改革」後,

社教機構無疑地成為重要的執行部門。欲減少社會功利主義、導正人

(24)

生價值觀、提升人文精神素養、增進祥和風氣,實賴各層級全民一致 響應是項改革號召,善用各項有利的寶貴資源,如沐春風地接受薰 陶。圖書館的文物典藏、藝文展演、閱覽流通、參考諮詢、講座研習,

以及館內環境規劃、館員熱誠服務,義工愛的奉獻,直接、間接的促 進館員與讀者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作用,增進民眾身心靈的整體健 康。圖書館遍布全省各鄉鎮市區,在推動全民終身學習的熱潮中,也 就成為各地區心靈昇華的補給站。

(七)民眾休閒活動中心

因科技發展,機械取代人力,自動化設備縮短工作時間,讓一 般民眾增加了休閒時間,也重視了休閒活動的安排。圖書館當然成為 民眾休閒的好去處。根據國外學者調查研究,圖書館使用者,仍以青 少年學生為多,近年來家庭主婦為教養 18 歲以下少年兒童的使用率 相當高。但由於醫學的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化社會的形成,

對於老年人的安養及其休閒生活的照料,老人福利的重視,也都是刻 不容緩的事。社教機構安排有利於民眾休閒活動的環境與機會,圖書 館規劃適合民眾悠遊自樂或與人共樂的情境,實為主要職責之一,何 況在終身學習社會中,圖書館多設計一些寓教於樂的活動,使民眾不 分年齡、身分、地位,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快樂學習,如此多樣化與彈 性化的休閒活動中心,當可收到兼顧休閒與學習的雙贏目標(程良 雄,民 87)。

從圖書館被納入在終身教育體系的脈絡中,到中小學圖書館是實 施終身教育的場所之一,以及它在學校的教學與學習活動所扮演的角 色,在在顯示圖書館的服務本質,及其在學校的教育角色。尤其近一、

二年來,國中小學提倡的開放教育,正是落實終身教育的策略之一;

(25)

特別是它所揭櫫的理念,強調學生本位的教學,應提供學生開放的學 習空間、開放的學習方法與開放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在自由的學習氣 氛與學習環境下,自動自發的學習。這些理念的提倡,正與中小學圖 書館的服務目標、性質與功能不謀而合,顯示中小學圖書館不僅是實 施開放教育的良好場所,而且也是實施終身教育,培養終身學習最好 的場所之一(林美和,民 85)。

綜合以上的看法,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教育不再是一種「終結 的教育模式」,而是窮究其終生的歷程。故學習是無所不在的,但要 培養「學習如何學習」的終身學習技能,圖書館正是最好的場所。而 青少年正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中小學圖書館正可引領他們學習,

並培養其終身學習能力。同樣地,社區民眾也可透過中小學圖書館推 廣活動培養學習技能,完成終身學習的目標。因此中小學圖書館所肩 負的責任十分重大。

第五節 學習型社區與終身學習

在全球化的時代,社區終身學習理念是因應時代的教改方向,

學校和民間團體藉由統整、合作的社會資本,影響社區的發展,落實 社區成人教育,促進社區學習與共同經營。(陳瑩霓,民 92)

陳義霖(民 92)在其研究指出,針對社區教育整合:

1.針對教育行政機關提出的建議

(1)倡導以國民中小學作為推展社區教育的中心,以實現終身學習 社會理想。

(2)輔導社會教育工作站建置成社區教育資源中心,以有效整合社 區學習資源。

2.

針對社區教育機構提出的建議

(26)

(1)創新機構經營行銷策略,以吸引民眾參與及突破經費不足窘境。

(2)積極發展機構特色並主動參與策略聯盟合作機制,以因應多元 化的終身學習需求。

對於社區學習網絡,張苑珍(民 91)認為:

1.社區組織的管理者須引導並規劃組織的「工作-學習」網絡之運 作,以促進組織轉化為學習型組織的運作,並與學術機構或高等教 育結合,以推動組織成員的正規與非正規學習。

2.社區組織應針對社區人口特質與族群特性進行學習需求的調查與 分析,並依據其需求設計學習活動,由具有成人學習專業素養的人 員協助進行學習輔導及諮詢的工作。

3.善用社區的社會人際網絡,網羅社區專業人士投入各項社區學習活 動,進行各項正規、非正規及非正式學習的培訓,成為社區學習的 志工,實際投入社區學習活動的經營與推動工作。

4.組織由中央至地方之「規劃委員會」、「輔導委員會」和「行動委 員會」,促進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

5.政府應整合社區學校資源、工商企業資源、社區資訊業者及政府各 項社區數位網絡資源,協助社區數位學習網絡之軟、硬體基礎建設 的建立。

6.由社區公、私部門組織共同規劃「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的組織架構、

決策、權力結構及資源分配的機制。

7.政府部門應與社區組織共同合作,籌措辦理社區學習活動的資金。

8.對於社區組織對社區學習網絡的建構,應鼓勵多元化規劃、採用多 樣化策略及創新發展,以符應社區組織不同的組織型態、利益和文 化需求。

蔡秋東(民 90)認為震災學校建築之重建規劃原則:

1.確保安全、健康、舒適的無障礙環境。

2.落實高效能且符合機能的教學環境。

(27)

3.營建可供作社區終身學習及景觀地標之核心設施。

4.依據校園整體規劃,推動校園重建工作。

5.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小組,落實開放公共參與。

6.建立校園與學區、社區資源之整合與共享模式。

7.確保校園重建期間,學習與生活環境品質。

8.永續發展的綠色校園環境。

綜上觀之,中小學圖書館資源最易與社區教育資源結合。南投 縣 921 地震後重建的中小學圖書館在學習型社區營造,確有其重要任 務。圖書館不但可以成為學校教學資源中心,也可和社區整合成為學 習型社區資源中心,與社區分享各項資源,教育與發展社區民眾終身 學習概念,帶動學習型社區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

選手於競賽場地不得交談,如遇場地、材料、..之問題,皆以舉

中華民國第四十九屆全國分區技能競賽 第二部份 競賽場地規劃與設備材料準備.

二、民國96 年1 月3 日下水道法第21

備註:地下配電線路裝 置、施工標準,在國家 標準未頒布前,暫依台 灣電力公司所訂之地下 配電線路設計、施工及

高中部國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英文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備取 若干 高中部數學科 1 實缺 以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規定為準

項次 加分項目 環保標章規格標準 備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