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8 《墨子•辭過》,頁 20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18 《墨子•辭過》,頁 20"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漢代奢華風氣的流行

第一節 漢代奢華風氣的發展

壹、漢代奢華風氣的前承

漢代奢華風氣是承襲自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因為社會經濟 生產力的大幅提升,由於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技術得 到長足的進步,山野荒地大量的開墾和利用,糧食產量和農產品 的數量不斷的增加,工商業也得到良好的發展契機。社會經濟呈 現快速的成長,急劇增加的社會財富影響到社會消費,刺激了消 費欲求的增加,奢靡之風隨之大起。當時奢華消費的風尚,表現 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室居建築高樓瓊宇、巍峨聳立,追求「臺 榭曲直之望,青黃刻鏤之飾」17富麗堂皇的效果;衣飾方面要求

「錦繡文采靡曼之衣」「鑄金以為鉤,珠玉以為珮」18;飲食方 面則是「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 丈,目不能 視,手不能 操,口不能 味。冬則凍冰,夏則飾 饐」19;喪葬方面則是「棺 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 必繁,丘隴必巨」「金玉珠璣比乎身,綸組節約,車馬藏乎壙,

又必多為屋幕、鼎鼓、几梴、壺濫、戈劍、羽旄、齒革,寢而埋 之」20,所謂「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21;奢華風氣在生活的 各個層面快速的蔓延。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的一個鉅變時代,從西周末期開始,

周天子威權陵夷,封建紐帶出現崩解的現象,勢力強大的諸侯彼 此爭霸,為了因應嚴厲的政治挑戰,各國競相變法圖強,大量的

17 《墨子•辭過》(孫詒讓撰,《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印行,

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18。

18 《墨子•辭過》,頁 20。

19 《墨子•辭過》,頁 20-21。

20 《墨子•節葬下》,頁 106-107。

21 《呂氏春秋•節喪》(高誘注、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臺 北,世界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97。

(2)

起用新的人才,「士」的地位在各國普遍上升,封建貴族內部傾 軋激烈,社會流動性大幅增加,史家對此有深刻的觀察:

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至周厲王時廢書而歎。曰:「嗚呼,

師摯見之矣!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

關雎作。義陵遲,鹿鳴刺焉。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 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 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

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 篡子滋起矣。」22

太史公已指出西周晚期封建制度出現崩解的徵兆,森嚴的社會階 層之間出現鬆動,原有的禮法規範也逐漸喪失傳統的約束力,所 謂「諸侯恣行,淫侈不軌」,即明白的指出奢僭風氣大起。班固 也有相同的看法:

及周室衰,禮法墮,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節藻梲,八佾 舞於庭,《雍》徹於堂。……陵夷至乎桓、文之後,禮誼 大壞,上下相冒,國異政,家殊俗,耆欲不制,僭差亡極。

於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 時好而取世資。23

他認為禮法的衰墮及「耆欲不制」,是導致「僭差亡極」的重要 因素。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流動性大增,貴族陵夷、小人上升 的現象日趨普遍,封建禮制喪失原有社會規範的力量,僭越的現 象不僅表現在低階貴族僭用高層貴族的禮制,也表現在庶民仿照 貴族的生活享用,造成奢僭的風氣向下蔓延。

秦統一天下後,未適時給予長期戰亂後的人民休養生息的機 會,內外大肆興作,陸賈說:「秦始皇驕奢靡麗,好作高臺榭,

22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頁 509。

23 《漢書•貨殖傳》,頁 3681-3682。

(3)

廣宮室。」24賈誼也指出:「宮室過度,耆慾亡極,民力罷盡,賦 斂不節」25秦每破諸侯,臨摹其宮室,仿造於咸陽附近,又發「隱 宮刑徒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26,窮奢極欲,

始皇驪山陵墓葬之鋪張,更是眾所周知,史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 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椁,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 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 不滅者久之。27

今考古發掘雖尚未及於始皇陵內部,但對陵園外部的勘查與挖 掘,足可證實文獻記載具有相當的可信度。陵塚全部為人工夯築 而成,呈覆斗狀,1962 年測量的封土底邊南北長 350 米、東西寬 345 米;封土頂部為長方形的平臺,東西長 24 米、南北寬 10.4 米。28陵墓外圍繞著二道夯築圍牆,外牆以內都可以算作秦始皇 陵園的範圍,陵園內有許多建築遺跡、從葬坑與殉葬墓等出土,

發掘到許多重要的文物,但最重要的仍應屬陵園東側外三座兵馬 俑坑。經由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掘、復原與研究,提供了許多當 時軍種區分、布陣形式與武器種類等有關軍事的實務資料,亦證 明秦在短時間之內統一六國,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軍政上的優 勢是一重要的因素。秦始皇驪山陵由文獻對其內部的描繪與考古 對其外部的發掘來看,是仿諸生前宮室建築與佈置;東側外的大

24 《新語•無為》(王利器撰,《新語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發行,1986 年 8 月第 1 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 67。

25 《漢書•賈誼傳》,頁 2296。

26 《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256。

27 《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265。《水經注•渭水》中亦記載:「秦始皇大興厚葬,

營建塚壙于麗戎之後……斬山鑿石,錮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迴三十餘里,上畫 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官,奇器珍寶,

充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所穿近,輒射之,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

後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眾,墳高五丈,周迴五里餘,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

(酈道元,《水經注》,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四年至五十 五年印行,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20。

28 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有多種測量數據,詳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 館館編著,《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199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年),

7。

(4)

型兵馬俑坑象徵屯戍京師外的宿衛軍,可見始皇欲重建其生前帝 國威容於死後的世界,耗費龐大的人力、物力以行厚葬。史載:

至於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

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饟,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 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海內愁怨,遂 用潰畔。29

《淮南子》則指責二世皇帝「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 姓之饑寒窮匱也。」30都指出始皇父子的侈靡及大肆興作,是造 成百姓賦役負擔沉重的要因。秦二世曾說:「凡所為貴有天下者,

得肆意極欲」31,「肆意極欲」一語對始皇父子驕奢縱欲作了深 刻的批判,這或許有漢代士人因批秦而過度的描繪,但衡諸今驪 山陵與兵馬俑等研究與考古發掘,可說明始皇厚葬的事實。秦王 朝內外興作不斷,役使民力過度,導致秦的速亡,漢興,漢代士 人即以此為戒,作為與民休養生息的立論基調。

貳、西漢奢華風氣的發展

與秦始皇父子「肆意極欲」作法相反,漢初建國即以節儉為 消費的指導思想。漢初諸帝尚儉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引秦之奢 靡亡國為前車之鑒,二是漢初經濟衰疲,百姓困頓。秦末大亂和 隨之而來的楚漢相爭,長期的爭戰,使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 壞,史書上描繪漢初經濟凋敝的情景如下: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 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 乘牛車。32

29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26。

30 《淮南子•兵略訓》,頁 256。

31 《史記•秦始皇本紀》,頁 271。

32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27。

(5)

人民連基本生計的維持都相當困難,因此,當時最重要的是振興 經濟,解決民生衰敝的問題。漢初諸帝懲亡秦之政,採除苛去繁、

寬簡放任的黃老之術,其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使帝王不 多興作,並以身作則倡儉於天下。例如:高祖七年(200B.C.)二 月,劉邦至長安,見蕭何治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 與大倉,規模壯麗,甚怒,對蕭何說:「天下匈匈,勞苦數歲,

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33;又如文帝,史書盛贊其 躬行儉約,文曰: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 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將計之,直百金。上 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

何以臺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 繡,以示敦朴,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 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34

《漢書•景帝紀》亦云:

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以恭儉,孝景 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35 西漢前期,由於秦末戰爭導致社會生產的破壞,物質財富的匱 乏,人們直接面臨的是生存條件的威脅,正如賈誼所說:「漢之 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36在這種客觀形勢下,人 們需要的是發展生產,以解決基本的生存問題,反對任何淫侈之 俗,陸賈、賈誼、鼂錯等紛紛上書主張實行貴粟、積貯、入粟拜 爵、禁游食之民及淫侈之俗等措施,全力發展社會生產,以達到 長治久安的目的。漢文帝「躬修儉節,思安百姓」37也是著眼於 此,社會消費的心態普遍傾向節儉。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

33 《漢書•高帝紀》,頁 64。

34 《漢書•文帝紀》,頁 134-135。

35 《漢書•景帝紀》,頁 153。

36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28。

37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27。

(6)

財富普遍增加,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隨之出現明顯的轉變,原來 被抑制的消費欲望開始釋放出來,人們不再滿足於基本的溫飽需 求,競相追求奢華的享受。其實承襲自春秋戰國時代以來的奢華 風氣,並未因帝王的倡儉而完全消弭,賈誼在文帝時就已指出: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38

他認為到西漢風俗之不淳實直承自秦代而未改:

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餘風遺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

可謂月異而歲不同。39

對社會風氣沿襲的觀察相當敏銳,賈誼並以服制方面的奢僭,具 體的說明社會風尚日趨奢靡的景象已經顯現,文曰: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之閑中,是古之天 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 表,薄紈之裏,緁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 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適,

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 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牆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庶人嬖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40 服飾的變化隨時顯現在外,成為最容易觀察社會風向轉變的重要 指標,當時民間競相追求服飾的奢美豪華,講究質料精美細緻,

這不僅見於富人大賈,一般庶民甚至婢妾者也可以僭用貴族衣飾 的享用等級,這在賈誼看來是極為不當的行為,他進一步指出奢 靡僭制的現象日漸普遍,並已衍生風俗澆薄的弊端,他說:

38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27-1128。

39 《漢書•賈誼傳》,頁 2244-2245。

40 《漢書•賈誼傳》,頁 2242-2243。

(7)

今俗侈靡,以出相驕,出倫踰等,以富過其事相競。今世 貴空爵而賤良,俗靡而爭姦;富民不為姦而貧為里罵;廉 吏釋官而歸為邑笑;居官敢行姦而富為賢;吏家處者犯法 為利為材士。故兄勸其弟,父勸其子,則俗之邪至此矣。41 侈靡相驕,出倫踰等的現象導致社會風氣敗壞,使官吏貪贓枉 法、庶民犯法逐利的情形層出不窮,物質利欲已成為社會上普遍 的價值追求與終極關懷。所以,賈誼在《新書》的〈俗激〉、〈瑰 瑋〉、〈時變〉與〈禮〉等篇中,多次抨擊侈靡之俗及其衍生的 問題。他認為:如果侈靡的社會風氣得不到糾正,則必然出現貧 富懸殊分化的弊病,一方面是貴族豪強為富不仁,一方面是饑寒 之民淪為奸邪盜賊,終將導致社會秩序的失控,所以惟有經由社 會內部禮治秩序的重建,才能使上下有等,風俗歸於淳厚。賈誼 的諤諤之言深刻地反映了西漢前期的社會隱憂,但因其主張未落 實於實際的政治層面,所以奢華的風氣未能及時遏阻,反而在武 帝朝之後益加惡化。

漢武帝即位之初,西漢的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富庶的局面,但 在繁華的表象下已潛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史記•平準書》中 對此有深刻的描述: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閒,國家無事,非遇水 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 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閒成 群,而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梁肉,為吏者 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 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 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

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

41 《新書•時變》(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 京,中華書局出版,2000 年 7 月第 1 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 97。

(8)

也。42

物質經濟的高度繁榮,雖然使得國家富力大為提昇,但也出現了 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是地方豪強武斷鄉曲,一是奢僭失度的現象 已蔚然成風,太史公敏銳的觀察到兩者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係,

奢華風氣影響的層面不單純只是經濟虛耗的問題,「室廬輿服僭 于上,無限度」的現象若不及時矯正,「物盛而衰」的惡果將隨 之而來;奢華風氣除了宗室公卿競相為之外,最為嚴重的是一批

「兼并豪黨之徒」,他們役財驕溢,以經濟的力量追求奢華的享 受,背後隱伏的是一種僭越的心態,表現在外則是「武斷於鄉 曲」,即地方勢力的擴張,所以,奢靡風氣必須由社會階層及政 權控制的角度來觀察,如此才能顯現問題的嚴重性。董仲舒也有 相同的看法,他曾上疏指出當時存在著「荒淫越制,踰侈以相高;

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43的現象。

社會上奢華的風氣有越演越烈之勢,這與武帝興利奢縱的作 風有相當的關係。徐復觀先生認為:漢代社會奢靡之風雖不始於 武帝,但在武帝時大為泛濫則是不爭的事實,他指出:「武帝開 邊之功,究不可沒;但他出之以泰侈之心,更由此而增加了他的 泰侈的生活,以致大量浪費了國家的生命財產,漢代政治社會的 敗壞,實由漢武所造成,這也是鐵的事實。開邊與浪費,二者之 間,沒有必然的關係。但當時言利之臣,以逢迎鞏固權位,使兩 者勾連在一起,於是桑弘羊的財經政策,支持了漢武的開邊,也 助長了漢武的靡侈之心,及成為敗壞政治社會的一股鉅力。」44 明了漢代奢華風氣的盛行,其轉變關鍵在武帝一朝,這與武帝的 政治施為及個人追求奢縱的享樂有密切的關係。

武帝即位後,一改前朝無為而治的消極作法,積極地推行各 項有為措施。在政治上,對內削弱王國勢力、裁抑地方豪強、改 革選官制度、削奪丞相權力、加強控制中央軍隊與嚴密刑法,逐

42 《史記•平準書》,頁 1420。

43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37。

44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收於氏著《兩漢思想史》卷三,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68 年 9 月初版),頁 160。

(9)

步強化中央集權;對外則經由頻繁的軍事與外交活動,積極經營 邊疆,擊百越、匈奴、朝鮮,通西域、西南夷,使漢帝國的聲威 遠播域外。在經濟上,相繼推行幣制改革、鹽鐵官營、均輸平準 與算緡告緡等政策,以供應其有為政治的龐大財政支出,武帝並 打破漢初商人不得為吏的禁令,重用孔僅、東郭咸陽與桑弘羊等 興利之臣主持財政。這種興利並與民爭利的作為,對臣下庶民逐 利風氣的擴散,有推波助瀾之效,以致「士大夫務於權利,怠於 禮義,故百姓倣傚,頗逾制度」45。此外,武帝積極追求個人生 活上奢華的享受,大肆起宮室、闢苑囿,史稱:

武帝廣開上林,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旁南山而 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瀕渭而東,周袤數百里。

穿昆明池象滇河,營建章、鳳闕、神明、馺娑,漸臺、泰 液象海水周流方丈、瀛洲、蓬萊。游觀侈靡,窮妙極麗。……

尚泰麗誇詡。46

宮闕建築富麗壯觀,極盡奢華之事,東方朔曾就此引歷史前車之 鑑來勸諫武帝:

臣聞謙遜靜 ,天表之應,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之 應,應之以異。今陛下累郎臺,恐其不高也;弋獵之處,

恐其不廣也。……奢侈越制,天為之變,……夫殷作九市 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民散,秦興阿房之殿 而天下亂。47

又云:

今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 門萬戶;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 瑁,垂珠璣;

45 《鹽鐵論•散不足》(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 7 月第 1 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 349。

46 《漢書•揚雄傳上》,頁 3541。

47 《漢書•東方朔傳》,頁 2849-2851。

(10)

設戲車,教馳逐,飾文采,取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 之鼓,作俳優,舞鄭女。上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 侈失農,事之難者也。48

認為武帝重興作、享奢華,易使臣民起效尤之心,將導致奢靡風 氣與背本趨末的問題更加惡化。嚴安也曾經上疏勸戒武帝說:

今天下人民用財侈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競修飾,調五聲使 有節族,雜五色使有文章,重五味方丈於前,以觀欲天下。

彼民之情,見美則願之,是教民以侈也。侈而無節,則不 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夫佳麗珍怪固順於耳目,故 養失而泰,樂失而淫,禮失而采,教失而偽。偽、采、淫、

泰,非所以範民之道也。是以天下人民逐利無已,犯法者 眾。臣願為民制度以防其淫,使貧富不相燿以和其心。49 兩人皆指出武帝奢縱的作風,使臣民競相仿傚而導致風氣不淳。

所以,武帝的興利措施與個人奢縱的享受,是西漢奢靡風氣快速 擴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武帝一朝是西漢奢華風氣產生轉變的關鍵 時期,這在鹽鐵會議中有許多著墨。

奢華風氣的快速蔓延及其衍生的社會問題,在昭帝始元六年

(81B.C.)召開的鹽鐵會議中,廣泛的被提出討論。據史載這次 會議召開的背景是:

(杜延年)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後,數為大將軍光言:

「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時政,示以儉約寬 和,順天心,悅民意,年歲宜應。」光納其言,舉賢良,

議罷酒榷鹽鐵,皆自延年發之。50

48 《漢書•東方朔傳》,頁 2858。

49 《漢書•嚴安傳》,頁 2809。

50 《漢書•杜延年傳》,頁 2664。《漢書•循吏傳》,頁 3624 亦指出:「孝昭幼沖,

霍光秉政,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至於始元、元鳳 之間,匈奴鄉化,百姓益富,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於是罷酒榷而議鹽鐵矣。」

(11)

這次會議雖然是以鹽鐵應為公營專賣或開放民營為討論的主 題,但論辯雙方將議題擴及貧富、奢儉、重農抑商與匈奴和戰等 項目,舉凡國家政策、經濟問題、社會風氣與國防外交等相關範 圍,皆有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所以這次會議可視為一次全方位的 政治對話,也可視為時人對武帝朝施政的總檢討51。會議內容後 經宣帝朝的桓寬加以整理而寫成《鹽鐵論》一書,書中對武帝施 政有極為嚴厲的批判,例如〈國疾篇〉中指出::

建元之始,崇文修德,天下乂安。其後,邪臣各以伎藝,

虧亂至治,外障山海,內興諸利。楊可告緡,江充禁服,

張大夫革令,杜周治獄,罰贖科適,微細並行,不可勝載。

夏蘭之屬妄搏,王溫舒之徒妄殺,殘吏萌起,擾亂良民。

當此之時,百姓不保其首領,豪富莫必其族姓。聖主覺焉,

乃刑戮充等,誅滅殘賊,以殺死罪之怨,塞天之責,然居 民肆然復安。然其禍累世不復,瘡痍至今末息。52

指責武帝內外興作,財用匱乏,遂大量起用興利之臣及酷殺之 吏,造成社會不安,後武帝察覺政策失當而改弦易轍,但「其禍 累世不復,瘡痍至今末息」,是對武帝興利政策全面的否定。在

〈國疾篇〉中,賢良採用古今對比的手法,彰顯武帝朝之後奢華 風氣蔓延之弊。文曰:

往者,常民衣服溫暖而不靡,器質朴牢而致用,衣足蔽體,

器足以便事,馬足以易步,車足以自載,酒足以合歡而不 湛,樂足以理心而不淫,入無宴樂之聞,出無佚游之觀,

行即負嬴止則鋤耘,用約而財饒,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 不華,養生適而不奢,大臣正而無欲,執政寬而不苛;故 黎民寧其性,百吏保其官。53

但現今國政弊端未清,社會風氣普遍傾向奢靡,文曰:

51 詳見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 117-216。

52 《鹽鐵論•國疾》,頁 334。

53 《鹽鐵論•國疾》,頁 334。

(12)

大臣擅權而擊斷,豪猾多黨而侵陵,富貴奢侈,貧賤篡殺,

女工難成而易弊,車器難就而易敗,車不累 ,器不終歲,

一車千石,一衣十鍾。常民文杯畫案,机席緝 ,婢妾衣 紈履絲,匹庶粺飯肉食,里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 巷蹋鞠,秉耒抱臿,躬耕身織者寡,聚要斂容,傅白黛青 者眾。無而為有,貧而強夸,文表無裏,紈 枲裝,生不 養,死厚送,葬死殫家,遣女滿車,富者欲過,貧者欲及,

富者空減,貧者稱貸。是以民年急而歲促,貧即寡恥,乏 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誅惡而姦猶不止也。故國有嚴急之徵,

即生散不足之疾矣。54

文中對奢華風氣的論述相當全面性,首先指出奢靡僭越的現象快 速蔓延,不再侷限於大臣及豪猾,常民亦深染奢華的風尚,競相 追求衣食之好,「無而為有,貧而強夸」、「富者欲過,貧者欲 及」是對超額消費具體的描繪,這種現象若不及時導正,將會對 整個社會經濟造成破壞,出現「富者空減,貧者稱貸」的弊象,

屆時許多社會問題不斷湧現,國家刑罰也無法抑遏,這是國家統 治最大的危機,賢良此段論述已將奢靡的問題提高等同政治安危 的層面,可見奢華風氣之普遍,已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鹽鐵 論》書中對奢華風氣描繪描繪最為詳盡的是〈散不足篇〉,其中 將飲食、服飾、宮室、輿馬、器械雕琢、聲色追求、喪葬祭祀、

商品製作與價格等一一作古今的對照比較。由其詳細的描繪,可 看出奢華風氣在當時已相當盛行,在生活上,舉凡食衣住行等方 面,皆可見奢侈性消費的快速膨脹;在階層上,奢靡逾制的現象 不再侷限於貴族官僚層,庶民亦競相浸染,追求奢侈性消費之物 欲滿足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尚。文中最後指出:

宮室奢侈,林木之蠹也。器械雕琢,財用之蠹也。衣服靡 麗,布帛之蠹也。狗馬食人之食,五穀之蠹也。口腹從恣,

魚肉之蠹也。用費不節,府庫之蠹也。漏積不禁,田野之

54 《鹽鐵論•國疾》,頁 334-335。

(13)

蠹也。喪祭無度,傷生之蠹也。墮成變故傷功,工商上通 傷農。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其為害 亦多矣!55

認為宮室、器用、服飾、飲食、喪葬、祭祀等的奢侈浪費,是所 謂的「蠹」,強調社會上下競相追求奢靡的享受將造成物質資源 的浪費,威脅到庶民生計的維持,此外,奢侈品製作的耗時費工,

則是人力資源的虛耗,不利於農業生產。賢良希望統治者以身作 則,為天下儉樸的表率,並主張:政府應該使用行政手段干預,

禁止社會各階層消費活動中盲目的攀比與超負荷開銷,藉以改變 虛矯浮誇的社會風氣,才能消除社會潛在的不安因子。

雖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物質生活快速成長,但由於分配不 均,並沒有使社會整體受惠,反而導致了嚴重的貧富對立,因此,

在《鹽鐵論•散不足》中,賢良有感而發,將當時奢侈逾制現象 描述得淋漓盡致。奢侈為害甚巨,賢良提出因應的對策,主張:

蓋橈枉者以直,救文者以質。昔者,晏子相齊,一狐裘三 十載。故民奢,示之以儉;民儉,示之以禮。方今公卿大 夫子孫,誠能節車輿,適衣服,躬親節儉,率以敦樸,罷 園池,損田宅,內無事乎市列,外無事乎山澤,農夫有所 施其功,女工有所粥其業;如是,則氣脈和平,無聚不足 之病矣。56

所謂「民奢,示之以儉」,強調在上位者應以身作則,具體辦法 是由公卿、大夫子孫率以儉樸,節車輿,適衣服,罷園池,損田 宅等。在〈散不足〉篇中,對消費問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例 如:消費行為不能損害生態平衡,應該用之以時、用之以節,避 免影響動、植物的正常生育;過度的浪費將導致資源的短缺,富 者虛耗物質將使得貧民資源取得困難,貧富差距將更形懸殊;並 抨擊宗教迷信開支是無謂的浪費,提倡以德求福;譴責厚葬風氣

55 《鹽鐵論•散不足》,頁 356。

56 《鹽鐵論•救匱》,頁 400-401。

(14)

盛行,主張減少婚嫁開銷規模,認為爭榮鬥富、相互攀比都是虛 榮心態作祟,這些針對奢華風氣提出的批判與建議,都具有積極 的意義。

但奢華的風氣並未因鹽鐵會議中賢良與文學之諄諄建言而 稍減,在後世反有惡化之勢,主要是因為政府缺乏相應的、有效 的措施,相反的,連漢初諸帝以身作則,倡儉於天下的宣示作為 都付之闕如,元帝初即位,貢禹即上書指出:

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儉,宮女不過十餘,廄 馬百餘匹。孝文皇帝衣綈履革,器亡琱文金銀之飾。後世 爭為奢侈,轉轉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褲刀劍亂於 主上,主上臨朝入廟,眾人不能別異,甚非其宜。……今 大夫僭諸侯,諸侯僭天子,天子過天道,其日久矣。……

方今宮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餘盡可減損。故時齊三服 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 鉅萬。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三工官官費五千 萬,東西織室亦然。廄馬食粟將萬匹。臣禹嘗從之東宮,

見賜杯案,盡文畫金銀飾,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東宮之 費亦不可勝計。57

他認為漢初諸帝皆能循古節儉,以身作則,對風氣的澄清起了示 範的作用,反之,後世奢靡逾制的現象之所以層出不窮,主要是 因為帝王生活豪奢,使臣下起效尤之心,最後造成「大夫僭諸侯,

諸侯僭天子,天子過天道」的亂象。奢華風氣的蔓延既然是由上 而起,就必須從帝王本身導正,甚至未來大統之繼承者──太 子,都應力行儉約,減少無謂的浪費。元帝採納了貢禹部分的建 議,如下詔縮減宮中費用、讓賜宜春苑及減少衛卒等,但這些作 為對整個社會奢華風尚的導正,效果是極其有限的。召信臣在元 帝竟寧年間,徵為少府,亦曾上書奏請:

57 《漢書•貢禹傳》,頁 3069-3070。

(15)

上林諸離遠宮館稀幸御者,勿復繕治共張,又奏省樂府黃 門倡優諸戲,及宮館兵弩什器減過泰半。太官園種冬生  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 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 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乃它非法食物,

悉奏罷,省費歲數千萬。58

特別指出冬生 韭菜茹之栽培,過度追求飲食講究,也是一種奢 華浪費的行為,雖然這是栽種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但在倡儉者眼 中看來是「不時之物」,為滿足口腹之欲而浪費人力與財力,都 應該予以禁止。匡衡也曾上疏元帝指出:

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廉恥之節薄,淫辟 之意縱,綱紀失序,疏者踰內,親戚之恩薄,婚姻之黨隆,

茍合徼幸,以身設利。不改其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 而不用也。59

認為奢華風氣導致逾制越等的情形日益普遍,若不及時加以改 正,將造成刑罰難禁的社會失序問題。

成帝朝奢華的風氣益形惡化,史稱「天下亡兵革之事,號為 安樂,然俗奢侈,不以畜聚為意。」60,多位大臣針對此一社會 弊象,紛紛提出建言。谷永引秦之速亡以諫成帝之奢,他毫不諱 言的指出:「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

二者陛下兼而有之。」61這段議論其實是對成帝極為嚴厲的批判。

除了帝王生活奢華為臣下批評外,外戚、宗室與大臣奢縱之風亦 不遑多讓。西漢自元帝朝以降,政風日益衰頹,帝王或重用外戚,

或寵愛佞幸,其生活上奢僭逾制的享樂,常伴隨著政治上貪污腐 敗的弊象,遂引起有識之士的不滿,如鮑宣就曾對成、哀時期重 用外戚、佞人的腐敗政治提出抨擊,他說:「竊見孝成皇帝時,

58 《漢書•循吏傳》,頁 3642-3643。

59 《漢書•匡衡傳》,頁 3333-3334。

60 《漢書•食貨志上》,頁 1142。

61 《漢書•谷永傳》,頁 3459。

(16)

外親持權,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奢 泰亡度,窮困百姓,……今奈何反覆劇於前乎!」62臣屬奢靡逾 等的現象,引起了君王的注意而下詔禁止。例如:成帝在永始四 年(13B.C.)詔曰:

方今世俗奢僭罔極,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 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 廣第宅,治園池,多畜奴婢,被服綺縠,設鐘鼓,備女樂,

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寖以成俗,而欲望百姓儉 節,家給人足,豈不難哉!63

此即指出:車服、婚嫁、喪葬等過制逾越的現象在王公近臣中已 極為普遍,更進而影響到一般官吏與庶民,奢華遂成為盛行的社 會風尚。哀帝在即位之初就已下詔:「制節謹度以防奢淫,為政 之先,百王不易之道也」,嚴禁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 及豪富民奢僭無限,64但完全沒有發揮約制的效果,甚至出現外 戚貴冑生活奢靡,競逐聲色之好,而與人主爭奪女樂的僭越行 為,《漢書•禮樂志》詳述其事,文曰:

是時,鄭聲尤甚。黃門名倡丙強,景武之屬富顯於世,貴 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過度,至與人主爭女樂。

哀帝自為定陶王時疾之,又性不好音,及即位,下詔曰:

「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鄭衛之聲興。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 貧,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鄭衛之聲興則淫辟之化流,而 欲黎庶敦朴家給,猶濁其源而求其清流,豈不難哉!」65 這種「奢泰則下不孫」的事實,讓帝王憂心忡忡。平帝元始三年

(3A.D.),王莽奏請定車服制度,使吏民養生、送終、嫁娶、

62 《漢書•鮑宣傳》,頁 3087。

63 《漢書•成帝紀》,頁 324-325。

64 《漢書•哀帝紀》,頁 336。

65 《漢書•禮樂志》,頁 1072-1073。

(17)

奴婢、田宅、器械之品皆有所制,66應是希冀經由律法的明文規 定,使人民生活享用有所節度,進而消弭奢華的風氣。但由西漢 奢華風氣延亙至東漢的史實來看,王莽此一政治措施應未發揮太 大的功效。從西漢晚期諸帝屢次下詔禁奢侈、明儉約,或以律法 規範之,可看出當時風俗不淳已衍生許多社會問題,連帝王都無 法視而不見,希望經由詔令的禁制以挽頹風,但證諸事實,朝廷 的詔令與法規,已無法遏阻奢靡風氣的蔓延,這是因為奢華風氣 的形成並非單一因素,其涉及的範圍及階層相當廣泛,所以,企 圖經由政治律法的制約來改善此一風氣,無疑是緣木求魚的作 法。陳崇曾針對奢華風氣提出諫言,他認為:「驕奢逾制者,兇 害之端也」67,是針對西漢晚期奢華風氣提出的深切批判。

 、東漢奢華風氣的發展

東漢立國之初經歷了動盪不安的時期,社會經濟相對疲弱,

統治階級缺乏講求奢侈的物質基礎,加以東漢前期君主刻意倡導 節儉,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倡儉於天下,因而東漢前期社會風氣較 為清正。但隨著經濟的成長,社會財富的累積,消費的物質條件 得到改善,奢華的風尚再度得到發展的空間。值得注意的是伴隨 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奢華風氣在此一社會階層中大為盛行,此 外,和帝以後出現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王權旁落的混亂局面,

這兩股政治勢力各恃權勢,奢靡僭越的風氣愈演愈烈。東漢奢華 風氣盛行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因消費失衡強化了貧富 懸殊的現象,使得經濟問題與政治亂象交互糾葛,導致東漢政權 面臨嚴峻的威脅,引起士人的憂患意識,不斷的針對時弊提出建 言。

王符在《潛夫論•浮侈》中,對貴戚豪強奢靡的生活作了深 刻的揭露。他首先推崇西漢文帝:「躬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 帶劍,集上書囊以為殿帷,盛夏苦暑,欲起一臺,計直百萬,以 為奢費而不作也」,繼而指責京師貴戚:

66 《漢書•平帝紀》,頁 355。

67 《漢書•王莽傳》,第 4116 頁。

(18)

衣服、飲食,車輿、文飾、廬舍,皆過王制,僭上甚矣。

從奴僕妾,皆服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細緻綺縠,冰紈錦 繡。犀象珠玉,劇魄 瑁,石山隱飾,金銀錯鏤, 麂履 舄,文組綵 ,驕奢僭主,轉相誇詫,箕子所唏,今在僕 妾。富貴嫁娶,車軿各十,騎奴侍僮,夾轂節引。68

貴戚豪強在衣服、飲食、車輿、文飾、廬舍等各方面僭越過制,

連奴僕等的衣飾也競相奢華,這種驕奢炫耀的心態「轉相誇詫」,

導致奢華風氣快速蔓延,出現「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不逮及」

的現象,即使財力不足以負擔奢靡的消費,也要勉力為之,出現

「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本業」的畸形消費現象,點出奢華風氣 盛行下的超額消費,對人民已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若放任這種 情形繼續惡化,終將出現「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 」

69的後果,對整體社會經濟有不良的影響。王符深刻的揭露了奢 侈消費對生產活動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彌補的,換言之,生產與 消費之間要維持均衡的發展,否則勢必造成社會經濟的全面崩 潰,他警告說:貴戚豪家的窮奢極欲,將使廣大人民「饑寒並至」,

「愁怨者多」,總有一天會「下民無聊而上天降災,則國危矣」。

70

王符的批判不僅注意到社會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提出資 源分配不公的問題,窮困者因財力不足而導致生活資源的被剝 奪,會造成政權統治的重大危機,將奢靡浪費的風氣與國家安危 聯結起來,對照東漢中晚期的政治弊象,這個觀察是相當深刻。

王符劃分奢和儉的標準與傳統儒家相同,都是強調禮法等級的規 範原則,他既指責貴戚、豪家們的生活奢靡僭越,也指責「群司 士庶」即小官吏和平民百姓也出現僭侈的消費行為,這些奢華逾 制的不當舉止,應該嚴格的禁斷,他強調所有人在生活各方面都

68 《潛夫論•浮侈》(王符著、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 華書局出版,1985 年 9 月第 1 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 130。

69 《潛夫論•浮侈》,頁 130。

70 《潛夫論•浮侈》,頁 120。

(19)

應該按其身分,享有不同的生活等級,不可輕易的逾越,如此才 能建立一個上下有序的社會。崔寔在《政論》中也對東漢晚期奢 靡僭越風氣的盛行,提出嚴厲的批判,他指出:「夫人之情,莫 不樂富貴榮華,美服麗飾,鏗鏘炫燿,芬芳嘉味者也,晝則思之,

夜則夢焉」,追求衣飾之美、口腹之欲,本來就是人的天性,「無 須臾不存於心」,因此要以制度規範之,否則奢僭的現象將層出 不窮,但當時「法度既墮,輿服無限,婢妾皆戴瑱楴之飾,而被 織文之衣」,法度的約制力量遭到破壞,奢靡風氣大起,人民棄 廢本業、競逐末業的風氣盛行,這將導致整體經濟失調,進而引 發社會秩序的混亂,對照當時歷史發展的實況,可謂是觀察入 微。71

桓、靈之際外戚與宦官嚴重的政治衝突,導致兩次黨錮之禍 的爆發,政治亂象與奢靡僭越的社會風氣互為因果。靈帝時呂強 曾上疏,痛陳宮中奢靡所帶來的社會弊象:

臣又聞後宮綵女數千餘人,衣食之費,日數百金。此穀雖 賤,而戶有飢色。案法當貴而今更賤者,由賦發繁數,以 解縣官,寒不敢衣,飢不敢食。民有斯 ,而莫之卹。宮 女無用,填積後庭,天下雖復盡力耕桑,猶不能供。昔楚 女悲愁,則西宮致災,況終年積聚,豈無憂怨乎!72

他對外戚、宦官及其親屬奢僭的行為,也提出批評,語曰:

又今外戚四姓貴倖之家,及中官公族無功德者,造起館舍,

凡有萬數,樓閣連接,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

喪葬逾制,奢麗過禮,競相放效,莫肯矯拂。《榖梁傳》

曰:「財盡則怨,力盡則懟。」《尸子》曰:「君如杅,

民如水,杅方則水方,杅圓則水圓。」上之化下,猶風之

71 《群書治要》(魏徵撰,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印行)引 崔寔《政論》,頁783。

72 《後漢書•宦者列傳》(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二版,以下引用版本 同此),頁2529。

(20)

靡草。今上無去奢之儉,下有縱欲之敝,至使禽獸食民之 甘,木土衣民之帛。73

指責「外戚四姓貴倖之家」及「中官公族」等,在館舍建築方面 過度講究,喪葬逾制過禮的現象也相當普遍,若不能及時矯正,

將使奢靡的風氣快速蔓延,造成社會資源無謂的浪費。呂強不僅 對外戚與宦官奢僭的行為提出批判,也對靈帝因奢靡而厚聚斂的 不當政策提出諫言,他指出:

天下之財,莫不生之陰陽,歸之陛下。歸之陛下,豈有公 私?而今中尚方斂諸郡之寶,中御府積天下之繒,西園引 司農之臧,中廄聚太僕之馬,而所輸之府,輒有導行之財。

調廣民困,費多獻少,姦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 之臣,好獻其私,容諂姑息,自此而進。74

奢靡消費的風尚使得政府官員貪瀆的風氣大起,未料連帝王 都汲汲於個人私產的聚歛,以售官鬻爵、巧立名目等方式,將國 家名器視為個人累積財富的手段,而東漢帝國就在政治黑暗、經 濟衰疲與社會風氣敗壞等交互糾葛的問題中解體。

73 《後漢書•宦者列傳》,頁 2530。

74 《後漢書•宦者列傳》,頁 2532。

(21)

第二節 漢代奢華風氣的具體表現

漢代奢華風氣不僅綿歷時間長,其涵蓋的範圍也相當廣泛,

舉凡日常生活食衣住行、婚喪祭祀、休閒娛樂等方面,都受到奢 華風氣的影響,因此首先針對此作一概述,以明奢華風氣蔓延之 廣。其次,奢華風氣在漢代最為士人所詬病的是快速蔓延,其影 響的社會階層非常廣,奢靡僭越的現象不再侷限於上層社會,一 般庶民亦深染此一風氣,衍生出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危及帝國 統治的基礎,所以,亦針對此作一說明,以明奢華風氣影響之深。

壹、奢華風氣在生活方面的具體表現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普遍的提升,人們在滿足 生存之溫飽欲求外,開始追求更高級的生活享用,導致漢代奢華 風氣在食、衣、住、行等物質享用等方面快速的蔓延:

一、飲食方面:

在生產技術原始,物質供給普遍不足的時期,人們僅能追求 基本的溫飽以維生,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普遍提升,物資供給的種 類與數量,因生產技術的進步而大幅成長,人們對飲食的需求不 再只是「吃飽」,開始追求滿足口腹之欲的奢華享受,《鹽鐵論•

散不足》中對此有相當深入的描繪:

古者,穀物菜果,不時不食,鳥獸魚 ,不中殺不食。故 徼罔不入於澤,雜毛不取。今富者逐驅殲罔罝,掩捕麑鷇,

耽湎沈酒鋪百川。鮮羔 ,幾胎肩,皮黃口。春鵝秋鶵,

冬葵溫 浚,茈蓼蘇,豐 耳菜,毛果蟲貉。75

不僅食物種類繁多,且按時令有不同的享受,除此之外,對飲食 器皿也有相當的要求:

75 《鹽鐵論•散不足》,頁 349。

(22)

古者,汙尊抔飲,蓋無爵觴樽俎。及其後,庶人器用即竹 柳陶匏而已。唯瑚璉觴豆而後彫文彤漆。今富者銀口黃耳,

金罍玉鍾。中者野王紵器,金錯蜀杯,夫一文杯得銅杯十,

賈賤而用不殊。箕子之譏,始在天子,今在匹夫。76

這種對飲食的講究並不限於貴戚富人的宴飲活動,一般庶民鄉飲 聚會也是盤飧滿案、五味雜陳: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饗。其後,鄉人飲酒,老者 重豆,少者立食,一醬一肉,旅飲而已。及其後,賓婚相 召,則豆羹白飯,綦膾熟肉。今民間酒食,殽旅重疊,燔 炙滿案,臑 膾鯉,麑卵鶉鷃橙枸,鮐鱧醢醯,眾物雜味。

民間肉食的風氣也逐漸普遍: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故諸侯 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今閭巷縣佰,阡伯 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夫一豕 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77

從上述記載來看,「古者」「其後」或「今」,已指出飲食一 個大致的演變過程,其中包括食物品種的增加,製作方法的改 進,以及飲食習俗的變化等等,由此可見漢代已經有比較完整的 飲食結構,飲食水準大幅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副食的種類繁 多,顯示時人對口腹之欲的講究,肉食的種類也不斷增加,相應 的製作方法也很有講究,歸納起來有羹、炙、炮、煎、熬、蒸、

濯、膾、脯、臘、醢、鮨、菹等的製作方法,78可見得非常講究 飲食的變化。為了去除原料的腥臊,在烹調過程中大量使用各種 調味料,除了一般的鹽、醬之外,蔥、薑、韭、蒜、桂皮、花椒

76 《鹽鐵論•散不足》,頁 351。

77 《鹽鐵論•散不足》,頁 351。

78 林劍鳴、余華清、周天游、黃留珠,《秦漢社會文明》(臺北,谷風出版社,中華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頁240-243。

(23)

等都廣泛使用,以求飲食的美味。此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 副食品種類的多樣化,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說明漢代食肆 行業已經出現,飲食需求已有商品化的趨向。這從《史記》中的 記載也可以得到證實:「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賣漿,小 業也,而張氏千萬。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簡微耳,

濁氏連騎」79即使是販漿售脂、薄利營生的小商販也有經營致富 的機會,即一般民眾的日常飲食不再侷限於家庭料理,某些食品 經過加工的手續,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化的產品,要得到顧客的欣 賞才有銷售競爭的條件。因此,飲食不再只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 需求,人們追求的是精緻美食所帶來心理性上的滿足,而口腹之 欲的追求是永無止盡,使得飲食奢侈的風氣蔓延開來。一般民眾 的飲食水準雖然有所提升,但相對來講還是無法與貴戚富豪相比 較,由〈散不足〉篇中對富貴人家飲食之精緻與講究的描繪,可 以看出飲食享受過度的現象相當普遍,此外,對飲食器皿也很講 究,這由漢墓出土的文物可以得到證實,例如:北京大葆臺漢墓 中出土一件鎏金漆案,表面繪有臥鹿草葉紋,長約二米,寬約一 米,下有四個銅馬腿,製作十分精美;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北邊箱 出土一套食用器具,在一件漆案上陳設有小漆盤五件、漆耳杯一 件、漆卮二件與竹箸一雙,應是當時貴族飲宴時的實際擺設。

漢代農業生產進步,釀酒的技術也相對提升,漢人嗜酒的記 載頗多,出土文物中可以證明飲酒風盛的材料也不少,曹參「日 夜飲醇酒」,整天醉酒而「不事事」80。民間釀酒、酤酒日漸普遍,

除逢年過節斗酒自勞之外,婚喪嫁娶、送禮宴客,也是無酒不歡。

秦代設有酒禁,81漢代亦然,唯祭祀或天子賜酺始能群飲作樂,《史 記•孝文本紀》云:「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 百戶牛酒。酺五日。」《集解》引文穎曰:《漢律》『三人已(以)

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今詔橫賜得令會聚飲食五日。」《索 隱》引《說文》云:「酺,生者布德,大飲酒也。」82漢代國有喜

79 《史記•貨殖列傳》,頁 3282。

80 《史記•曹相國世家》,頁 2029。

81 錢劍夫,〈大酺考〉,《中華文史論叢》1984 年第 4 期,頁 55-67。

82 《史記•孝文本紀》,頁 417。

(24)

慶則令天下大酺,民間會飲的酒食有些是政府賞賜的。在災荒之 年,為避免糧食的虛耗,朝廷往往下令禁酤酒,如東漢和帝永元 十六年(104A.D.)「詔兌、豫、徐、冀四州雨多傷稼,禁沽酒」

83,順帝漢安二年(143A.D.)「禁沽酒」84,桓帝永興二年(154A.D.)

因日食,詔曰:「朝政失中,雲漢作旱,川靈涌水,蝗螽孳蔓,

殘我百榖,太陽虧光,飢饉荐臻。其不被害郡縣,當為飢餒者儲。

天下一家,趣不糜爛,則為國寶。其禁郡國不得賣酒,祠祀裁足。」

85均曾有禁酤酒之令。在酒文化發展史上,漢代也是一個重要時 期,表現之一就是酒類的品種日益繁多,有以各種糧食釀做的 酒,如稻酒、黍酒、秫酒,米酒等等,也有以果品為原料的酒,

如葡萄酒、甘蔗酒,還有用香料或草藥釀的酒,如椒柏酒、桂酒、

菊花酒、蘭英酒等等,漢代釀酒技術已相當發達,86說明當時對 此一消費有普遍的需求,民間酒肆相當普遍。【圖1】

83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頁 192。

84 《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頁 273。

85 《後漢書•孝桓帝紀》,頁 299-300。

86 林劍鳴、余華清、周天游、黃留珠,《秦漢社會文明》,頁 141-146。

(25)

漢代飲食消費在社會各階層中都大幅的提升,可見對飲食的 講究已成為普遍的社會風尚。宮中在膳食方面的花費更為驚人,

《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記載:「舊大官湯官經用歲且二萬萬,

太后敕止,日殺省珍費,自是裁數千萬。」87即指出東漢和帝時,

宮廷一年的膳食費多達「二萬萬」,經裁抑後膳食費才減少到「數 千萬」,可見宮中飲食之奢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西漢定陵 侯張放常「設宴飲之會」,史載:「富平、定陵侯張放、淳于長等 始愛幸,出為微行,行則同輿執轡,入侍禁中,設宴飲之會,及 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88《後漢書•逸民傳》

亦云:「就故為設麥飯葱葉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 旨,故來相過,何其薄乎?』更置盛饌,乃食。」89可見麥飯葱 葉之食被視為普通飲食,用以待客則過於寒酸菲薄,會招致批評 與不滿的,可見當時認為宴客必須嘉餚醇酒並置,才足以顯現待 客的誠意。民間飲食消費也大幅提升,《鹽鐵論•散不足》中就 指出:富人祈望山川時「椎牛擊鼓」,中者「屠羊殺狗」,貧者「雞 豕五芳」90《論衡•譏日篇》亦云:「海內屠肆,六畜死者日數 千頭」91。婚喪嫁娶,尤重宴飲,宣帝五鳳二年(96 B.C.),秋八 月,詔曰:「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 樂也。」92連帝王都允許婚宴饗客以酒肉。此外,發喪受吊也要 招待酒肉。不論是日常飲食或婚喪等特殊儀典,追求飲食之好成 為普遍的社會風氣,因此,在飲食方面奢靡消費的情形,普遍存 在於兩漢社會中,這種風尚除了見諸史籍記載之外,漢代考古發 掘中大量出土的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等圖繪,留存了豐富的圖 像資料,【圖2】經由文字史料與圖像資料的結合,可以對漢代飲 食、宴飲等方面的習俗與儀節,作進一步的探討。

87 《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頁 422。

88 《漢書•敘傳上》,頁 4200。

89 《後漢書•逸民傳》,頁 2765。

90 《鹽鐵論•散不足》,頁 351-352。

91 《論衡•譏日篇》(王充撰,《論衡》,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印行,中 華民國八十年五月新五版,以下引用版本同此),頁233。

92 《漢書•宣帝紀》,頁 265。

(26)

二、衣著方面:

服飾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很早就擺脫了單純護體、禦寒 的實際功用,隨著文明的進展,服飾所傳達的文化意涵越來越豐 富,經由服飾的形式、質料與配件的搭配,具體且明確的彰顯個 人的社會身分或政治地位。在封建時代配合禮制規範的約束,是 有一套彰顯「尊尊貴貴」的冠服制度,史載:「降及戰國,奢僭 益熾,削滅禮籍,蓋惡有害己之語。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

文罽玉纓,象鑣金 ,以相夸上。」93可見得封建制度的解體、

禮儀典章的破壞,最容易被人觀察到的就是服飾奢僭的現象日益 普遍,迄秦國商鞅變法時,為了「明尊卑爵秩等級」,嚴格規範

「臣妾衣服以家次」94,商鞅為法家代表,雖然與儒家的治國理 念不同,但對於明尊卑貴賤之別的等級觀,與儒家有相同的看 法,他也贊同以服制明別等級的作法。西漢立國之初,採行道家

93 《後漢書•輿服志上》,頁 3640-3641。

94 《史記•商君列傳》,頁 2230。

(27)

清靜無為的政治觀,雖沿襲秦朝典章制度,對統治階層及各級官 員的服制有所規範,違制者將處以刑責,但對一般庶民或許尚未 制定明確的遵循原則,所以服飾奢僭的風氣在漢初就已出現,賈 誼曾針對此指出:「民賣產子,得為之繡衣、編經履、偏諸緣,

入之閑中,是古者天子后之服也,后之所以廟而不以燕也,而眾 庶得以衣孽妾」「今貴人大賈屋壁得為帝服,賈婦優倡下賤產子 得為后飾」,即服飾僭越的風氣盛行,且競相追求「白縠之表,

薄紈之裏,緁以偏諸,美者黼繡」服飾華麗的效果。文中所強調 的「眾庶」「孽妾」「大賈」等主要是指庶民階層,他們穿著精 緻的絲織品,上面還有華麗的刺繡,是極盡裝飾效果的奢侈品,

甚至連社會身分低下的「賈婦優倡下賤產子」都可以穿著猶如后 妃般的衣物,這種服飾奢華逾制的現象在賈誼看來,將對禮制規 範造成嚴重的破壞,這就是他所謂的「踳」95 《鹽鐵論•散不 足》中對服飾奢華的描繪更具全面性,賢良首先以古今對照的方 式,點出當時服飾奢華的傾向,文曰:

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及其後,則絲裏枲表,直領無褘,袍合不緣。夫羅紈文繡 者,人君后妃之服也。繭紬縑練者,婚姻之嘉飾也。是以 文繒薄織,不粥於市。今富者縟繡羅紈,中者素綈冰錦。

常民而被后妃之服,褻人而居婚姻之飾。夫紈素之賈倍縑,

縑之用倍紈也。……古者,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後,

大夫士狐貉縫腋,羔麑豹袪。庶人則毛  彤,羝 皮 。 今富者鼲 ,狐白鳧翁。中者罽衣金縷,燕 代黃。96 顯示人們對穿著方面的要求日漸提高。賢良重視服飾等級區隔的 原則,但當時奢靡的消費普見於庶民階層,「富者」消費能力高,

穿著的是「縟繡羅紈」,即使經濟能力普通之「中者」,也感染 衣著奢華的風氣而「素綈冰錦」,服制逾等的現象也相當普遍。

除了對服飾穿著講究奢美的效果,連鞋、襪及其他配飾的搭配也 要求完美,文曰:

95 《新書•孽產子》,頁 107。

96 《鹽鐵論•散不足》,頁 3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 36 號(1959 年),頁 53-56;高崎直道, 〈如來藏思想の歷史と文獻〉 ,收入平川彰等編, 《講 座大乘佛教 6: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 年),頁

20 《傳心法要》 , 《大正藏》冊 48,依序見頁 379 下、頁 380 上、頁 380 中。頁 381 上、頁 381 上。 《宛陵錄》 ,頁 384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教育統籌局 第 15頁 二零零三年二月. 諮詢文件內的建議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

本課程共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基本網頁概念介 紹開始,帶領學員循序漸進使用 FrontPage 2003 建 立個人網頁;第二階段著墨在 Flash

本課程共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由基本網頁概念介 紹開始,帶領學員循序漸進使用 FrontPage 2003 建 立個人網頁;第二階段著墨在 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