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訓練期 2.比賽期 3.復健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訓練期 2.比賽期 3.復健期 "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探討意象的理論、意象的型態,意象能力與動作表現之相關,

共分為三部份:第一節、意象的理論與相關文獻;第二節、意象型態的理 論與相關文獻;第三節、意象能力對動作表現的影響。

第一節 意象的理論與相關文獻

意象(imagery)是指運動員本身沒有實際從事身體練習,而是利用所 有感官(例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去複製或創造運動中的經驗,

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簡曜輝等,2002),又稱為心智練習(mental practice)

或心智複演(mental rehearsal)等。許多的軼事報導與研究皆顯示意象訓練 的實施,對於動作學習或運動表現有實質的效果(Feltz & Landers, 1983;

Weinberg & Gould, 2003)。而意象是如何對於動作技能的學習產生效果或是 幫助運動的表現,可由下列的理論來解釋:

一、 心理神經肌肉理論:

該理論是由 Carpenter(1894)所提出的意動原則推演而來,主張 在以意象模擬動作的過程中,生動的意象會像身體練習一樣激發相關 的肌肉群。這些輕微的神經衝動和實際動作所產生的衝動相似,只是 強度較弱。Suinn(1972)針對滑雪選手所進行的實驗研究顯示,當 選手意象在滑雪道上滑雪時,大腿肌肉的肌電圖電流活動有所改變,

(2)

證實了意象時所牽動的肌肉神經活動是類似於實際動作之神經活動 狀況。因此,透過意象能達到動作技能學習與訓練的目的。

二、 符號學習理論:

該理論由 Sackett(1934,1935)所提出,認為意象乃是將動作在 大腦中符號化的過程。可以讓人利用動作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建立的動 作程式,形成要成功完成動作的藍圖,藉此去熟悉動作該如何完成,

達到更好的動作表現。Denis(1985)即指出心智練習對技術表現產 生助益,是因為其允許意象者計畫動作的表現、認知的準備、連續動 作的複演、動作目標澄清等所造成的效應。Vealey & Walter(1993)

對於此理論則有進一步的說明,認為意象在功能上如同一個轉碼系 統,身體所做的動作都必須先輸入中樞神經系統,就好像是建立一個 動作的藍圖。而意象能幫助完成這個藍圖或是轉碼的過程,能對於動 作更為熟悉也更加自動化,因此表現得更好。

三、 生物訊息理論:

該理論由 Lang(1977,1979)所提出,認為意象乃是經過功能性 組織而儲存在大腦的陳述組合。包含了兩部份:刺激陳述及反應陳 述。刺激陳述敘述在想像中情境的特定刺激;反應陳述則敘述意象使 用者對該特定刺激的反應。意象練習即是這些連結被加強的過程。

(3)

四、 三重編碼模式理論

該理論由 Ahsen(1984)所提出,認為在意象的過程中包含了三 個部份:第一部分為意象本身。意象被定義為一種主要的激發感覺,

具有所有感覺的特質卻又發生於內在,與意象的互動就如同與真實世 界的互動;第二部份是身體的反應。意象活動會導致身體在生理、心 理上的改變;第三部份是意象本身的意義。每一個意象對個體都有其 獨立的重要性與意義,每個人的過去經驗和意象的過程息息相關,因 此相同的意象指導語對不同個體所產生的意象及意義各有不同。

五、 心理技能假說:

該理論認為意象的效果是能夠發展和修正心理技能,例如利用意 象改善專注力、減低焦慮與增強自信心等,而這些心理技能的獲得可 提升運動成績和表現。

六、 自信理論:

由 Bandura(1977)所提出,認為各種成功經驗與口頭誘導的自 我效能經歷,與意象的連結可以增強受試者的自信心。意象訓練提供 受試者對技能從事心理層面的認知與複演,進而提升其自信心與表 現。Mckenzie & Howe(1997)的研究也支持該論點,因為透過意象 練習,受試者對於投擲飛鏢作業的自我效能有所提升,尤其是高意象

(4)

能力及有動作經驗的受試者。Moritz, Hall, Martin, & Vadocz(1996)

的研究也發現不同程度自信心的運動員,其意象內容是有差異的。

七、 促動作用/激發(覺醒)理論:

由 Schmidt(1987)所提出,認為意象的練習對於運動員的影響 在於技能表現的準備水準上。藉由意象的過程,能引起適當的激發(覺 醒)水準,以利於技能的表現。

八、 訊息處理理論:

Donders(1969)最早提出訊息處理理論的看法,經由一些認知 心理學家的後續研究後,提出了訊息需要在中樞系統內,經過一連串 不重複的處理階段才能產生動作的觀念。在刺激的輸入和動作的輸出 之間包含了三階段的過程,分別是認明刺激階段、反應選擇階段與反 應程式階段。意象的過程即是在腦中進行此三階段的反覆練習。

九、 注意性選擇理論:

在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必須能夠掌握動作技術要點,選擇 注意在重要的關鍵的動作技巧與表現上,除去不需要的動作。在意象 練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反覆複演那些重要且有意義的動作,進而有利 於動作的學習與表現。

(5)

十、 動機理論:

個體的內在動機取決於對環境或工作所知覺之勝任感,以及自我 決定的程度(Ryan, 1982)。Paivio(1985)指出意象具有認知及動機 性功能:認知性功能幫助學習者加強動作技能之技巧及策略的學習;

動機性功能則幫助學習者建立參與之動機,幫助學習者找出最佳覺醒 程度以控制其情緒、降低焦慮,亦可幫助學習者增加自信心,因而提 升動作技能之表現。

十一、 記憶組織理論:

Grouios(1992)認為,個體透過認知活動的意象訓練來學習一項 動作技能,而此意象的過程會影響其記憶系統,並且導致更高水準的 表現。根據此理論,意象使得有意義的密碼和負責搜尋組織之神經傳 導所組成之記憶組之間聯繫運作,也就是讓記憶的過程更有效率,進 而提升學習效果和表現水準。

十二、 粗略結構理論:

Lawther(1968)認為針對技能學習初學者而言,學習者必須知 覺整個動作的型態,應注意完整技術的粗略概觀印象,而不是詳細的 動作技巧。而意象訓練可以幫助學習者建立關於動作的粗略結構,因 而提升動作的學習與表現。

(6)

十三、 洞察力理論:

此理論來自於粗略結構之需要,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若要了解整

個或全部技能的概況,需要有洞察力才可能成功的解決問題及增進表 現。學習者在意象動作技術的過程中,透過洞察力以發現和彌補疏忽 的地方。

綜合以上理論,部分學者提出之所以意象訓練能幫助動作技能的學 習,或是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表現,主要是透過三種不同的方式(Martin, Moritz, & Hall, 1990):增進技能、策略的學習與表現:綜觀許多的研究結 果,意象動作技巧的訓練方式,可以增進動作技能的學習與表現。其次,

認知的修正:Murphy(1994)指出意象訓練能有效的改變運動員的思想及 信念,例如自信心、專注能力等的認知修正、達成欲求目標的認知強化等。

最後,競賽焦慮與覺醒水準的調整:運動員對某特定情境進行意象訓練,

可以改變生理的覺醒水準,例如射箭選手利用放鬆訓練以降低賽前狀態焦 慮水準。

另外,有許多的研究分別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試圖去驗證意象 訓練對於動作技能學習效果與表現的影響:

Kendall, Hrycaiko, Martin, & Kendall(1990)對 4 名大學女子籃球選手

(7)

為研究對象,探討意象、放鬆與自我談話的綜合練習對籃球防守技能表現 的影響,結果顯示意象、放鬆及自我談話的綜合練習方式,能增進籃球的 防守技能表現。

林錫芳(1992)以 120 名五專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意象練習對於射 箭技能學習之影響,結果顯示除了 6 公尺項目外,意象練習組的學習效果 均有達到顯著。

Lamirand & Rainey(1994)以 18 名 NCAA 第三級的女子籃球選手為研 究對象,探討放鬆與意象練習對籃球罰球表現之影響,結果指出在罰球的 表現上,並沒有支持意象能提升技能表現的功效。研究者認為可能是沒有 事先評估受試者的心象能力所造成。

王建長(1996)以 14 名五專籃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意象練習對於 籃球平時及實際比賽時罰球技能表現的影響,結果顯示综合練習組比身體 練習組更具有效果。

吳百彩(1997)以 60 名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意象練習對於舞獅 動作學習及保留效果之影響,結果顯示身體練習組的學習效果優於綜合練 習組與意象練習組,同時這三組別在學習保留效果上並無顯著差異。

王明鴻(2001)以 20 名國小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心智訓練對於 網球正拍、反拍抽球及發球學習效果之影響,結果顯示心智訓練組在正拍、

反拍抽球及發球的進步情形均達顯著水準。

(8)

Millard, Mahoney & Wardrop(2001)以 60 名體育課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意象練習對獨木舟翻船出水的技能表現之影響,結果顯示意象練習 組、身體練習組與綜合練習組的表現皆顯著優於控制組。

除此之外,意象訓練在使用上也可以同時結合其他的心理介入(包括 放鬆訓練、專注訓練等),例如 Suinn(1972)所使用的視動行為複演法

(visual-motor behavior rehearsal, VMBR),乃是藉由放鬆法與意象訓練的結 合,並且研究發現滑雪選手的肌肉及其神經的活動有增加的現象。

Hall & Hardy(1991)以 30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VMBR 對手槍 射擊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四種射擊成績上均有顯著的提升。

陳貞秀(1993)以 58 名女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VMBR 對羽球初 學者正手發短球學習效果的影響,結果顯示視動行為複演組與身體練習組 均具有學習效果,且視動行為複演組的進步幅度較高。

林啟賢(1998)以 45 名男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 VMBR 對足球踢 球學習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組皆具有學習效果,同時意象練習與放鬆訓練 對意象清晰度也具有學習的效果。

(9)

第二節 意象型態的理論與相關文獻

而意象訓練之所以能幫助動作技能的學習,或是提升運動員的運動表 現,依據 Martin 等(1999)所提出的模式,意象訓練對於動作學習或表現 的影響,具有兩個前置變項:分別是運動情境(訓練、比賽或受傷復原之 情境)與意象的型態,並有一個調節變項:意象能力,如圖 2.1 所示。本章 節即針對意象型態進行文獻的分析與探討,至於意象能力對於技能學習與 表現的影響將在下一個章節中討論。

圖 2.1 意象效果模式圖(取自 Martin 等,1999;第 248 頁)

根據該模式,意象的形態可分為下列五種:

一、 特殊性認知(cognitive specific, CS):是指意象明確的運動技能或動作 技巧,例如足球的罰踢十二碼球或花式溜冰的二迴旋跳躍動作。

1.訓練期 2.比賽期 3.復健期

運動情境

1.特定性認知(CS)

2.一般性認知(CG)

3.特殊性動機(MS)

4.一般性精熟動機(MG-M)

5.一般性覺醒動機(MG-A)

意象類型

1.增進技能、策略的學習與表現 2.認知的修正

3.競賽焦慮與覺醒水準的調整

結 果

1.視覺意象

2.動覺意象

意象能力

(10)

二、 一般性認知(cognitive general, CG):是指意象競賽中的事件和相關的 策略,例如籃球全場緊迫盯人策略。

三、 特殊性動機(motivational specific, MS):是指意象明確的目標或目標 取向之行為,例如贏得比賽上台領獎並得到他人的祝賀。

四、 一般性精熟動機(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MG-M):是指意象對 挑戰的情境之有效因應及精熟,例如意象自己擁有強健的心智能力,

且能夠專注於運動競賽中。

五、 一般性覺醒動機(motivational general-arousal, MG-A):是指意象競賽 中的放鬆、焦慮等感覺,並和運動競賽產生連結,例如意象自己在比 賽中放鬆心情,減低焦慮。

上述五種意象型態,前兩種屬於認知性功能,後三種屬動機性功能。

在使用意象時,運動員可能單獨應用其中某一種意象型態,也可能同時使 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象型態。

而在不同的運動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意象型態又分別會有不同的預期 效果,如表 2.1 所示。在訓練期,使用意象的類型視訓練計畫的目的和運動 員的技術水準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新手較傾向使用具有認知功能的意 象,例如集中注意力在技能的獲得及策略的運用。當技能水準達到一定程 度後,便轉而傾向使用動機功能的意象(White & Hardy, 1998)。然而有些 研究亦發現即使是高水準的運動員,亦會使用大量的特殊性認知意象

(11)

(CS),以更進一步的提高技能層次和策略運用(Hall 等,1998;Moritz 等,

1996)。在比賽期,運動員使用動機功能的意象型態則較為普遍,而且比認 知功能的意象型態在提升運動表現上,有較好的效果(Murphy, 1994;White

& Hardy, 1998)。而在復健期時,運動員則傾向使用動機功能的意象,以增 強復健計畫的依附性、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且使用認知功能的意象取代身 體的練習。

表 2.1 意象模式之理論預期效果(Martin 等,1999)

運動情境 使用的意象型態 可達到之預期效果

訓練期 CS 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和表現 訓練期 CG 促進策略的學習和表現

訓練期 MS 促進設定過程、表現及結果目標

訓練期 MG-M 增加自信心及自我效能;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

促進心理的堅韌性 訓練期 MG-A 覺醒與焦慮水準的管理

比賽期 CS 提升運動技能表現;促進集中注意力焦點 比賽期 CG 提升策略表現;促進集中注意力焦點 比賽期 MS 促進設定過程、表現及結果目標

比賽期 MG-M 增加自信心及自我效能;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

促進心理的堅韌性 比賽期 MG-A 覺醒與焦慮水準的管理

復健期 CS 促進復健運動的學習;維持運動技能;促進痊癒 復健期 CG 促進復健的計畫和策略;維持運動策略

復健期 MS 促進復健目標的設定以及復健計畫的依附性

復健期 MG-M 增加復原的自信心及自我效能;幫助選手維持積極 正面的態度及因應疼痛;促進心理的堅韌性及復健 的依附性

復健期 MG-A 覺醒與焦慮水準的管理

(12)

影響意象的因素除了意象的型態之外,意象的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影 響因素。意象方式可區分為內在意象以及外在意象兩種(Mahoney & Avener, 1977)。所謂的內在意象是指個人從自己的身體裡意象動作表現,並且體驗 到與實際運動情境中相同或類似的知覺;外在意象指的是個人從外在觀察 者,也就是第三者的角度來觀看自己,如同在螢光幕上看到自己的表現。

由此種界定來看,可以發現內在意象是結合了多種身體的感官知覺在內,

而外在意象則只包含了視覺成分。

在 Mahoney & Avener(1977)所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優秀的運動員較 常使用內在意象,其他後續的研究也發現由內在意象所引起的肌肉活動電 位會高於外在意象(Jacobson, 1931;Hale, 1982)。Rotella, Gansneder, Ojala &

Billing(1980)以滑雪選手為研究對象所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技巧較好的 選手是以內在意象的方式將動作的過程加以視覺化,而技巧較差的選手則 是從外在意象的角度,將整個身體表現視覺化。

在陳炯煌(1994)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內在或外在意象,都能有效 的促進精細動作的學習效果與表現。Gould & Damarjian(1997)在探討意 象訓練對於流暢經驗(顛峰表現)的文獻中,也曾提出有關意象使用的方 式,當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學習效果時,應使用內在意象,而若是為了 增進運動表現,則建議使用外在意象。然而內在意象、外在意象與成績表 現之間的關係,兩者的優劣仍缺乏實證性的研究支持。

(13)

第三節 意象能力對動作表現的影響

在探討意象訓練對技能學習的文獻中,許多研究者發現到意象能力會 影響到技能學習的效果(Goss, Hall, Buckolz, & Fishburne, 1986;Hall, 1992)。同時,優秀的運動員比起一般人而言,有較好的意象能力且較常使 用意象策略(Barr & Hall, 1992)。意象能力可分為視覺意象和動覺意象兩 者,前者是指個體利用心智想像在腦海中形成視覺的影像,而後者是指個 體沒有從事身體動作,卻能夠體會真正實施動作時的感受。

Issac(1992)針對跳躍床選手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高意象能力選手的 進步情形比低意象能力選手顯著。該學者認為,高意象能力加上意象訓練 是影響動作技能進步的重要因素。

張惠如(1994)以 235 位大學一般與運動相關科系學生為研究對象,

探討運動員與非運動員的意象能力在認知技能表現的差異。結果顯示運動 員無論在視覺意象能力或動覺意象能力均優於非運動員。在認知技能表現 上,高動覺意象運動員的表現優於高動覺意象的非運動員。同時研究者指 出,只要意象能力高,則技能表現就會較好。若是能提升學習者的意象能 力則會對動作技能的學習與表現有所幫助。

Goss, Hall, Buckolz, & Fishburne(1986)對於不同意象能力選手的動作 學習、保留效果與習得所進行的比較,研究結果指出高視覺高動覺意象組 在動作學習上,所需要的回合數最少。顯示意象能力與動作學習是有相關

(14)

存在的。

Rogers, Hall, & Buckolz(1991)對溜冰選手進行 16 週的意象訓練後,

動作意象問卷的得分顯著的得到改善,因此提出,意象可視為一種能力或 是技能,且就如同其他技能一樣,透過規律而有計畫的訓練,意象訓練可 以獲得明顯的改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evocational) 、轉銜的工作訓練(transitional work training/vocational adjustment)、半 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emi-skilled work training)、技術性的工作訓練(skilled

訓練課程需符合全日制訓練(訓練期間 1 個月以上、每星期訓練 4 日以上、每日 訓練日間 4 小時以上、每月總時數 100

學員應提供之資料包括:1.身分證正反面影本。2.郵局/銀行存摺封面影本(須為參訓學員 個人新臺幣存摺,補助費用由訓練單位代轉者免附)

本課程除重視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外,還着重加強文學、中華文

閱讀能力的涵蓋面不斷變 化,傳統閱讀訓練不足以 面向新世代的要求,跨學 科協作能發展更全面的閱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