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 ~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 ~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溫卓謀

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

~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

研 究 生: 林益民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

~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

研 究 生:林益民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先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3)
(4)
(5)

謝 誌

論文寫作的這段歷程,讓我學習到許多寶貴的課題,心中充滿無 限感激。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溫卓謀老師,總是以無比的 耐心與包容給予我啟發和指導,經常提供精闢之見解,並一再地為我 檢視論文,使我獲益匪淺,特此致謝。

此外,自論文計畫到完成的這段期間,承蒙林耀豐老師、林如瀚 老師對論文提供專業的指導及內容上的建議;還有體育學系的諸位師 長,在求學過程中給予的鼓勵及提攜,在此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意。

同時也要感謝同窗四年的同學們和學弟學妹,因為有你們,使我在求 學的路上不會寂寞,我也才能順利把論文完成,真的由衷感激!

最終,要特別感謝的是我的家人,謝謝你們全心全意地支持我,

每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你們還是盡可能的安撫我、鼓勵我,同時給 我無微不至的關愛和照顧,讓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於學業,成為我 完成學業的最大動力。

論文完成的喜悅,我要和這些曾經與我共同努力的人一起分享,

更感謝你們在這個重要的階段裡陪伴我、幫助我,謝謝大家!

林益民 謹誌

2008 年 8 月 18 日

(6)

以標記分析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之差異

~以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為對象

研 究 生:林益民 指導教授:溫卓謀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一)探討不同計分制度雙打競賽模式的差 異。 (二)比較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及落敗選手擊球效果的差異。(三)

並進一步建立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的預測公式。採影片標記分析 法,蒐集新制及舊制國際女子羽球雙打競賽共 22 局,以百分比同質 性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 元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考驗,所有統計檢定顯著水準(α)皆設定 為.05。在本研究範圍所獲得的結果為:(一)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模 式的主要差異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擊球拍 數段落回合數分布、接發球型態、第三拍至超多拍擊球型態。(二)

不同計分制度及勝負球員在各項擊球效果沒有交互作用。僅能看出勝 負球員在殺球及挑抽中後場球有差異;新舊制女雙競賽在封網球的使 用有差異。(三)預測新制女雙競賽獲勝率的公式為:獲勝率=【.602×

第三拍效果+.542×挑抽中後場球效果+.301×撲球效果+.272×平抽球效 果】;舊制女雙競賽獲勝率的公式為:獲勝率=【.705×挑抽中後場球 效果+.574×挑球效果-.322×推球效果】。由此可知,新制女雙競賽的

(7)

第三拍、挑抽中後場球、撲球及平抽球表現是影響比賽的關鍵;舊制 女雙競賽的挑抽中後場球、挑球及推球表現是影響比賽的關鍵。本研 究將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羽球訓練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羽球、女子雙打、計分制度、標記分析

(8)

A Study of comparing the diversity with different scoring syst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using notational Analysis

Graduate: Yi-Min Lin Adviser: Chou-Mou Won

Abstract

Purposes: 1. To investigate the divers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with different scoring systems.

2.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hots with victorious or defeated players in

different scoring systems. 3. To establish a regression formula that can evaluate the winning r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Method: A total of 22 matches including 12 matches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adopted before 2006(15 points per game, getting the right of service and then gaining a point)and 10 matches of the new scoring system adopted after 2006(21 points per game, gaining a point directly)i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was video taped. Matches were recorded stroke by stroke and analyzed with the notational analysis. Independent t test,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 two-way ANOVA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were utilized for analyze, with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p<.05. Results: 1. The different patterns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scoring systems in badminton women's double competitions were “ the average of rallies per game”, “ the average of shots per game”, “ the paragraph distributions per rally”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shots selection”. 2.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scoring systems and victious and

(9)

defeated players in the shots. There were diversities between the victious and defeated players in the smashes and the drives of mid- court or back of court. Besides, there were diversities on the net smashes in the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of the old and new scoring systems. 3. The formula that can efficiently calculate the winning ra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s of the new scoring system was as below: zy= .602 דthird shots” + .542 ×”the drives of mid- court or back of court” + .301 דnet smash” + .272 דclear shots”. In this way,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hird shots, the drives of mid- court or back of court, the net smashes and the clear shots were the main key points to affect the results in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of the new scoring system. The formula that can efficiently calculate the winning rate for International women's doubles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was as below:

zy= .705 × “the drives of mid- court or back of court” + .574 × “lob shots”-.322 × “push shots”. As a result,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drives of mid- court or back of court, the lob shots and the push shots were the main key points to affect the results in women’s double badminton competitions of the old sc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finding in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for badminton players’ training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badminton, women's double, the scoring system,

notational analysis

(10)

目 次

謝 誌... I 中 摘... II 英 摘...IV 目 次...VI 表 次...VIII 圖 次...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11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8

第一節 羽球運動制度之演變...18

第二節 標記分析理論基礎...24

第三節 羽球雙打技戰術分析...30

第四節 羽球標記分析之相關研究...37

第五節 文獻總結...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研究步驟...5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56

(1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新舊制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61

第二節 新舊制羽球女雙競賽勝負隊伍在擊球效果之差異...80

第三節 新舊制羽球女雙競賽獲勝率之預測公式...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6

一、中文部分... 116

二、西文部分... 119

附錄一:15 分制、7 分制及 21 分制規則修訂表...121

附錄二:SPSS12.0 時間因素資料處理歩驟...125

附錄三:SPSS12.0 每回合擊球拍數段落資料處理歩驟...126

(12)

表 次

3-1 15 分舊制(發球得分制)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一覽表 ...50

3-2 21 分新制(落地得分制)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一覽表 ...51

3-3 羽球雙打電腦標記分析記錄系統 ...52

表 3-4 羽球雙打觀察類目表...53

4-1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時間因素描述統計與t檢定摘要表 ...62

4-2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每局平均回合數描述統計與t檢定摘要表 ...64

4-3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描述統計與t檢定摘要表 ....66

4-4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分布摘要表 ...69

4-5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發球型態次數分配摘要表 ...71

4-6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接發短球型態次數分配摘要表 ...74

4-7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接發長球型態次數分布摘要表 ...76

4-8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第三拍至超多拍擊球型態次數分配摘要表 ...78

4-9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發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0

4-10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發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4-11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接發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1

4-12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接發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4-13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第三拍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2

4-14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第三拍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3

4-15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第四拍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4

4-16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第四拍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4-17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殺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5

4-19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長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6

4-20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長球發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4-21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墜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7

4-22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墜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4-23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擋網前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8

(13)

4-24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擋網前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4-25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挑抽中後場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89

4-26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挑抽中後場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0 4-27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挑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1

4-28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挑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4-29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平抽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2

4-30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平抽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4-31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推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3

4-32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推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4

4-33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網前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4

4-34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網前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5

4-35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撲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5

4-36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撲球效果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4-37 不同計分制度、勝負隊伍封網球效果二因子描述統計摘要表 ...97

4-39 新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描述統計摘要表 ...99

4-40 新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相關矩陣表 ...100

4-41 新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101

4-42 新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2

4-43 新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逐步估計係數摘要表 ...103

4-44 預測新制女雙競賽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4

4-45 舊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描述統計摘要表 ...105

4-46 舊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相關矩陣表 ...106

4-47 舊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 ...107

4-48 舊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與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8

4-49 舊制女雙競賽擊球效果逐步估計係數摘要表 ...108

4-50 預測舊制女雙競賽獲勝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0

(14)

圖 次

2-1 運動競賽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層次關聯圖 ...26

2-2 運動競賽標記分析的內涵 ...28

3-1 研究架構圖 ...49

4-1 不同計分制度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及每拍平均時間比較 ...63

4-2 不同計分制度每局平均回合數比較 ...65

4-3 不同計分制度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比較 ...66

4-4 不同計分制度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分布比較 ...70

4-5 不同計分制度發球型態分布比較 ...72

4-6 不同計分制度接發短球型態分布比較 ...75

4-7 不同計分制度接發長球型態分布比較 ...76

4-7 不同計分制度第三拍至超多拍擊球型態分布比較 ...79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的背景、動機和目的,根據研究的目的提 出研究問題與假設,並針對相關的名詞給予解釋及界定研究範圍。本 章共分為七節:第一節問題背景;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

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解釋;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當今世界羽壇多為中國及東南亞選手所稱霸,但隨著 2006 年羽 球計分制度的改變,已然帶來衝擊。依國 際 羽 球 總 會(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簡 稱 IBF)在 2007 年 02 月 08 日 的 世 界 女子羽球雙打排名,我國選手簡毓瑾/程文欣已在國際羽總女雙佔

有一席之地,排名躍居第 4,是我國羽球歷年來最佳的成績(中華台 北羽球網,2007)。但在 2007 年 的 亞 錦 賽 「黃金女雙」、大會頭號 種子簡毓瑾/程文欣卻大爆冷門以 18:21、17:21 直落二的比數敗給 泰國搭檔丹阿濃/康嘉拉,16 強止步,爭冠夢碎(龍柏安,2007)。

由此看來,現代競技運動的快速發展與不斷的革新,一個國家或地區 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運動情報的傳遞、交流、掌

(16)

握、利用的效率和質量。且由於運動科學的輔助,使得頂尖優秀選手 間的差鉅大幅縮小,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賽前的情報蒐集功課 便顯出其重要性。而在運動情報上最廣為人知的科技資訊之運用,便 是美國的「電腦排球」。電腦排球是美國電腦科學委員會以中國女排 為對象,研究相關文獻、攻守數據、隊員…,蒐集到大量的文獻進行

結構分析,此舉對美國於 1982 年世錦賽及 1984 年奧運會打敗中國有 關鍵性的影響(張智傑、洪聰敏,2007)。可見各國為了能在羽球競

賽上能有更好的表現,無不針對對手的優缺點進行資料的蒐集,用以 避敵之長,攻敵之短,達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在行政院體委會 96 年「推展競技運動」項下,包含「提升運動 競爭實力」、「強化競賽成績效能」及「挑戰 2008 黃金計畫」等 3 項 子計畫,其中「挑戰 2008 黃金計畫」,目的是為延續 2004 年雅典奧 運勇奪2 金戰果,並遴選具競爭實力之菁英運動選手實施專案培訓,

並強化運動科學介入,達成 2008 年北京奧運 7 金目標(行政院體委 會,2007),而羽球運動正是其中培訓的重點項目之一。藉由運動科

學的輔助,建立運動情報資料庫,使具競爭實力之菁英運動選手,從 中研究對手、瞭解對手,可見運動資訊(sports information)在競技場上 的重要程度。運動資訊的主要目的可以由早期的運動賽事成績登錄發

(17)

布,逐漸演進到如今網際網路上的線上轉播、觀戰系統、競賽情蒐 (scouting),甚至於個人健康休閒管理(張厥煒、楊清瓏,2006)。運 動情報所帶來的價值可分為直接價值與間接價值,直接的情報價值包 含了:一、瞭解國際競技運動發展的趨勢;二、瞭解競爭對手;三、

瞭解最新運動技術、戰術及訓練方法。而間接的情報價值包含了:一、

促進競技運動相關領域的提升;二、國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等(張智 傑、洪聰敏,2007)。溫卓謀(2006)指出,教練們都知道,做好「賽 前分析」與「賽後檢討」這兩項工作,是球隊(員)贏球的基本條件,

然而能做到、做好的卻不多,大多數教練還停留在眼觀、手記與口說 階段。做好賽前分析與賽後檢討最根本的工作在於資料的蒐集與量 化,有了量化才能進行比較,讓選手知道這次比賽輸贏的原因。換言 之,競賽影像資料的蒐集與競賽表現的標記分析,是賽前分析與賽後 檢討的必要手段。

國 際 羽 球 總 會 1934 年 創 立 於 英 國 的 格 洛 斯 特 夏 (Gloucestershire)以 來 , 羽球運動賽制經歷各種的改變。國際羽總

為了在大環境中求生存,讓更多人對羽球運動容易了解及參與,因 此,對羽球規則做了革命性的改變,於2006年5月在東京舉行的國際 羽總大會上決議正式改用每球得分的新計分方式,期使羽球運動的比

(18)

賽,賽程縮短、對抗性更強、比賽更激烈及觀賞性提高,為羽球運動 推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邱憲祥,2007)。但以2006年落地得分制的 實施影響最大,不僅令各國羽球教練及選手有相當程度的衝擊,更令 當今羽壇起了重大的波瀾。各國為了能在羽球競賽上能有更好的表 現,無不針對落地得分制進行詳細的研究,評估其對選手所造成的影 響,希望能幫助頂尖選手能早日適應新的制度,從而發揮選手實力得 到好成績。許維茜、溫卓謀與吳玲宛(2006)認為在訓練上可配合新 制的實施,參考每回合拉鋸時間來設定訓練強度,並透過技術的分 析,藉由球路模擬來訓練選手攻防對峙的技術,以及培養轉守為攻的 積極意識,將有助於選手競賽表現的提昇。

因此本研究擬以不同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資訊 的蒐集與分析為研究的主題,藉由不同計分制度來探討女子羽球雙打 競賽表現整體的差異性,探討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時在時間因 素、拍數分布、擊球型態等競賽模式使用上的差異,再進一步分析影 響羽球勝負的擊球效果為何?最後則建立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 的預測公式。期許藉由競賽表現的量化分析,能提供國內羽球教練找 出在新的計分制度下國內外賽事的趨勢,並納入訓練計劃,在賽前準 備中設計出模擬比賽的情況來進行練習,以利選手能更快適應 21 分

(19)

制的競賽制度。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因應運動競技資訊數位化的來臨,藉由比賽影片的蒐集、影片資 訊的建立並結合專業知識的分析,是運動競技水準提升的方向。基於 前述之問題背景,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

二、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下獲勝及落敗女子羽球雙打選手擊球效果的 差異。

三、建立預測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的預測公式。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三點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問題:

一、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

1-1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各項擊球時間因素差 異是否達顯著水準?

1-2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每局平均回合數差異 是否達顯著水準?

(20)

1-3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 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

1-4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 分布的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

1-5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發接發前四拍段落至 超多拍段落之擊球型態的差異是否達顯著水準?

二、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下獲勝及落敗女子羽球雙打選手擊球效果的 差異。

2-1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發球效果的交互作用 是否達顯著水準?

2-2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接發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是否達顯著水準?

2-3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第三拍效果的交互作 用是否達顯著水準?

2-4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第四拍效果的交互作 用是否達顯著水準?

2-5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第五拍以後各項擊球 效果的交互作用是否達顯著水準?

(21)

三、建立預測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的預測公式。

3-1 在舊的計分制度下,各項擊球效果對競賽的獲勝率是否有顯著預 測效果?

3-2 在新的計分制度下,各項擊球效果對競賽的獲勝率是否有顯著預 測效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目的所延伸出之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一、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

1-1-1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每回合平均拉鋸 時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1-2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每拍平均時間的差 異達顯著水準。

1-2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每局平均回合數的差 異達顯著水準。

1-3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 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4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擊球拍數段落回合

(22)

數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5-1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一拍發球型態 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5-2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二拍接發短球 型態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5-3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二拍接發長球 型態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1-5-4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三拍至超多拍 段落擊球型態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二、探討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及落敗女子羽球雙打選手擊球效果的差 異。

2-1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發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2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接發球效果的交互 作用達顯著水準。

2-3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第三拍效果的交互 作用達顯著水準。

2-4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第四拍效果的交互

(23)

作用達顯著水準。

2-5-1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殺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2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長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3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墜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4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擋網前球效果的交 互作用達顯著水準。

2-5-5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挑抽中後場球效果 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

2-5-6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挑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7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平抽球效果的交互 作用達顯著水準。

2-5-8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推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9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網前球效果的交互

(24)

作用達顯著水準。

2-5-10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撲球效果的交互作 用達顯著水準。

2-5-11 在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隊伍與落敗隊伍在封網球球效果的交 互作用達顯著水準。

三、建立預測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的預測公式。

3-1 在舊制計分制度下,各項擊球效果對競賽的獲勝率有顯著預測 效果。

3-2 在新制計分制度下,各項擊球效果對競賽的獲勝率有顯著預測 效果。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本研究目的、對象、方法等性質,提出下列研究範圍與研究 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2006 年為界限,分別蒐集 2006 年之前以每局 15 分,

發球得分制(舊制)的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比賽,包括雅典奧 運、優霸盃、蘇迪曼盃、中國羽毛球大師賽及各國公開賽等國

(25)

際一流賽事10 局及 2006 年之後以每局 21 分,落地得分制(新 制)的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比賽12 局,兩者合計共 22 局女子 羽球雙打比賽。

(二)本研究主要針對整體性進行分析,以局為單位進行對照,並不 進行選手個人之間的比較。由於競賽對手皆為頂尖選手,因此 假定比賽雙方對手之間技能水準差異不大,對比賽全力以赴。

二、研究限制

(一)國際級女子雙打競賽之影像資料由於轉錄自電視轉播之比賽畫 面,因此影片中會因慢動作重播或電視廣告等因素,部分競賽 過程會遺漏。

(二)觀察競賽過程中,由於攝影機拍攝位置的影響,有部分擊球出 界之落地位置超出攝影機拍攝範圍,因此以球體離開攝影機畫 面的最後時間進行記錄。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計分制度

計分制度在此分別是指發球得分制與落地得分制。本研究所稱的 不同計分制度是以國際羽總在2006 年 5 月東京國際羽總大會決議,

(26)

以每局21 分,落地得分制為新制;2006 年之前是以每局 15 分,發 球得分制為舊制。所以本研究是以15 分舊制與 21 分新制賽事加以分 析比較。

二、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

指在國際性羽球賽(單敗淘汰賽制)女子雙打前八強選手對戰之 競賽,包括雅典奧運、世界羽球錦標賽、優霸盃、中國羽毛球大師賽 及其他國際性羽球公開賽等競賽,分別取發球得分制賽事 10 局與落 地得分制賽事12 局,共計 22 局。

三、競賽模式

本研究之競賽表現包含擊球時間因素、每局回合數、每回合擊球 拍數、擊球拍數段落分布、擊球型態及擊球效果,分別定義如下:

(一)擊球時間因素:依據溫卓謀(2006)之研究中說明發接發前 四拍即決定勝負的回合數越多代表雙方對峙擊球的能力越 差,無法反應出每回合拉鋸時間與每拍時間的表現,因此本 研究扣除在「發接發前四拍」就分出勝負之回合數,探討來 回拍數在五拍以上回合數,以秒單位來計算每回合拉鋸時間 和每拍時間。

1.每回合拉鋸時間:指發球瞬間到球體落地瞬間的持續時間,

(27)

每回合開始與結束的時間以分、秒為單位記錄。

2.每拍時間:將每回合拉鋸時間除以該回合總拍數即為每拍時 間。

(二)每局回合數:回合定義為從發球到死球為一回合。每局回合數 指每局從第一分到最後一分所累積的回合數。

(三)每回合擊球拍數:指每一回合發球到該球為死球所累計的拍數。

(四)擊球拍數段落分布:依據戴金彪(1998)的分類方式,將每

回合(從發球到死球)依其擊球拍數歸類為以下四個段落:

1.發接發前四拍段落:拉鋸拍數在 4 拍(含)以下即決定勝 負之回合。

2.攻守與攻守轉換段落:拉鋸拍數超過 5 拍(含)以上,12 拍(含)以下範圍之回合。

3.多拍階段:拉鋸拍數超過 13 拍(含)以上,19 拍(含)

以下範圍之回合。

4.超多拍階段:拉鋸拍數超過 20 拍(含)以上範圍之回合。

(五)擊球型態:本研究將擊球型態分為發球型態以及回擊型態兩個 部份:

1.發球型態共區分為三種,分別是:

(28)

(1) 網前球:所發之球貼近球網上緣高度,並使球落於對方短 發球線附近之發球法。

(2) 平球:所發之球略高於網而與地面平行之發球法。

(3) 高遠球:將球發至接球方近端線既高且遠之發球法。

2.回擊型態是指第二拍開始的擊球動作(扣除發球),共區分為 十一種,分別是:

(1) 殺球:自高處以極快之球速向對方場地直線下落之擊球法。

(2) 長球:以高手擊球使球呈拋物線,既高且遠落入近對方端線 之擊球法。

(3) 墜球:所擊之球貼近球網高度過網,同時減速下墜之擊球法。

(4) 擋網前球:指將對方在中後場扣殺或快速平抽的球攔擋在網 前之擊球法。

(5) 挑抽中後場球:指將對方在中後場扣殺或快速平抽的球抽截 回中後場之擊球法。

(6) 挑球:從前場較低的部位以低手將球還擊至對方底線,其弧 度較大之擊球法。

(7) 平抽球:所擊之球略高於網而與地面平行又具速度之擊球 法。

(29)

(8) 推球:從前場將球以較平的弧度還擊至對方底線或邊線兩側 之擊球法。

(9) 網前球:以低手擊球使球以略貼網高度過網而落入對方場地 之擊球法。

(10) 撲球:從前場以高手將球下壓至對方場區之擊球法。

(11) 封網球:我方殺球或墜球時,對方擋網前球、挑抽中後場球,

我方另一球員在中場以高手攔截,使球由上往下落在對方前 場。

四、擊球效果

指每一拍發、擊球對該回合勝負結果所呈現出的影響效果,參 考溫卓謀(2006)之研究修訂完成,將各拍擊球效果分為五個等級,

分別給予評分,說明如下:

(一)直接成功,給予2 分:該拍擊球後的次一拍造成死球。例如:

該拍擊球落入對手場地之界內區並導致對手回擊失誤而得 分。

(二)間接成功,給予1 分:該拍擊球後的次三拍造成死球。例如:

該拍擊球後對手回擊成功,但擊球方再將球回擊至對手場地之 界內區並導致對手回擊失誤而得分。

(30)

(三)一般表現,給予0 分:該拍擊球後,雙方球員持續擊球 5 拍(含)

以上。

(四)間接失誤,給予-1 分:該拍擊球後的次兩拍造成死球。例如:

該拍擊球後對手將球回擊至擊球方場地界內區並導致擊球方回 擊失誤而造成對手得分。

(五)直接失誤,給予-2 分:該拍擊球造成死球。例如:該拍擊球失 誤造成對手得分。

五、標記分析

標記分析針對運動競賽中運動員的動作型態、擊球落點與位置、

擊球技術運用的頻率與次數、擊球效果以及時間的相關因素予以記錄 進行分析,藉此了解敵我的優缺點。標記分析可分為即時分析與事後 分析(Hong & Tong, 2000)。本研究採比賽錄影的方式進行事後分析,

將競賽模式分為包含擊球時間因素、每局平均回合數、每回合平均擊 球拍數、擊球拍數段落之分布、擊球型態之次數及擊球效果之平均得 分做觀察記錄。

六、獲勝率

指各隊每局比賽的獲勝率,獲勝率=該局比賽的得分÷(該局比賽 的得分+該局比賽的失分)×100%(溫卓謀,2006)。

(31)

第七節 研究的重要性

行政院體委會在「挑戰 2008 黃金計畫」中,將羽球運動列入有 機會奪金的重點項目之一,其中以國內女子羽球雙打搭擋簡毓瑾/程 文欣在國際賽表現最為突出,其他選手亦有佳作。

羽球運動賽制在2006 年新的計分制度的確定實施,女子雙打賽 事的規則上,從每局15 分之發球得分制演變至每局 21 分之落地得分 制,這對於羽球比賽上的攻防策略將產生重大的改變,而國內研究多 以國際比賽或國內比賽的男女選手為主,卻忽略了新的計分制度所帶 來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擬以不同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 資訊的蒐集與分析為研究的主題,藉由不同計分制度來探討女子羽球 雙打競賽表現整體的差異性。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羽球運動制度之演變;第二節陳述標記分 析的相關理論基礎;第三節分析羽球雙打技戰術;第四節討論羽球競 賽分析的相關研究;第五節文獻總結。

第一節 羽球運動制度之演變

本節針對羽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計分制度的演進及落地得分制

的影響等三點來做說明。

一、羽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羽球運動的確切起源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是羽球運動是由古代 的毽子遊戲逐漸演變而來的觀點是人們都認可的,世界上許多國家和 地區很早就有類似羽球運動的遊戲(陳秋梅、邱憲祥,2005)。相 傳 在 19 世 紀 前 後 , 印 度 孟 買 有 一 種 兩 人 分 別 站 在 網 的 兩 邊 , 以 木 拍 對 擊 插 有 羽 毛 的 絨 線 團 的 遊 戲,名 叫 普 那(Poona)。在 1860 年 左 右,一 位 從 印 度 回 國 的 英 國 退 役 軍 官,將 這 遊 戲 介 紹 到 英 國,首 先 在 格 洛 斯 特 夏 鄉(Gloucestershire)畢 佛 特 公 爵 的 伯 明 頓(Badminton)山 莊 定 下 了 遊 戲 的 規 則,這 就 是 羽 球 運 動 的 最 初 模 式 , 所 以 這 種 新 的 運 動 便 以 伯 明 頓 山 莊 命 名 , 即

(33)

Badminton, 中 文 譯 名 則 為 羽 毛 球 (呂芳陽、陳麒文,2003)。

而隨著國際羽球總會(IBF)在 1934 年成立,到目前國際羽球總會 主辦的重要相關比賽有:一、湯 姆 斯 盃(Thomas Cup)創辦於 1948 年,每兩年舉行一次,採用五場三勝制,為世界男子團體錦標賽;二、

優霸盃(Uber Cup)創辦於 1956 年,每兩年舉行一次,採用五場三勝 制,為世界女子團體錦標賽;三、世界羽球錦標賽創辦於1977 年,

每兩年舉行一次,為世界級的男女單項錦標賽;四、蘇迪曼盃創辦於 1981 年,每兩年舉行一次,比賽項目由男單、女單、男雙、女雙、

混雙等五個項目組成,為混合團體錦標賽;五、奧 林 匹 克 運 動 會 (Olympics)羽 球 比 賽,在 1988 年漢城奧 運 將 羽 球 列 入 表 演 賽 , 於1992 年巴塞隆納成為奧 運 的 正 式 比 賽 項 目,為世界頂尖男女單 項錦標賽;六、世界青少年羽球錦標賽創辦於1992 年,每兩年舉行 一次,專為18 歲以下的青少年舉辦的男女單項錦標賽。

二、計分制度的演進

自從國際羽球總會(IBF)成立以來,經過幾年的實踐,國際羽球 總會於1939年通過了新的《羽球規則》一書,並規定國際羽球總會的 會員國及地區,一定要按照國際羽球總會頒布的羽球規則進行比賽

(呂芳陽、陳麒文,2000;陳秋梅、邱憲祥,2005)。隨著羽球運動

(34)

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促進羽球比賽的商業化程度,近年來 在規則上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訂與變動,其中以15分制、7分制及 21分制最為重要,規則修訂如附錄一。

三、落地得分制的影響

2005年12月11日國際羽總理事會決定,每局21分每球(落地)得 分制將開始試行,從2005年12月15日至18日在中國益陽舉行的第18 屆世界盃羽球賽中率先採用,並於2006年4月的湯優杯比賽結束後,

緊接著於5月在東京舉行的國際羽總大會上經過討論後,決議確定正 式改用新制,為羽球運動推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邱憲祥,2007)。

羽球新赛制首先打破了傳统赛制的計分方法,其主要规定是由原來的 發球得分制改為落地得分制,計分由原來傳统的15分制(女單11分制)

均改為21分制,雙打取消了兩次發球權,這讓羽球運動的比赛方式從 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焦玉娥,2007)。

因此,羽球規則有了革命性的改變,新的計分方式期使羽球運動 的賽程縮短、對抗性更強、比賽更激烈及觀賞性提高。所以規則修訂 後對比賽之影響及因應對策如下(邱憲祥,2007;焦玉娥,2007;王 榮,2006;盧正崇、呂芳陽,2006)。

(35)

(一)電視轉播方面

新賽制比賽時間的掌控及賽程的安排能更精準,對於電視轉播及 記者採訪的時程也能做有效的安排。舊賽制的比賽時間難以控制,很 難向電視台提供預計需要的轉播時間。根據國際羽總統計新規則的比 賽時間約可減少1/3的時間,並且各場球賽的時間較接近,不會像舊 規則快者20分結束,慢者2個小時的時間落差。因為比賽時間的控制 與電視收視率是電視台的生命線,通過增加比賽的激烈程度與勝負的 不確定,吸引更多的觀眾和球迷,可以為電視台獲得更多的利潤,吸 引更多電視台轉播,為羽球運動的發展、推廣與普及做出貢獻。

(二)裁判方面

1.應重新針對新規則有進一步的認識,並熟悉新規則內容。

2.新的計分制度更簡單明瞭,但是比賽節奏加快,尤其是雙打比

賽的換發球頻率增加,對正式的紀錄表格需更熟練,以免登記 表格的速度跟不上比賽節奏。

3.由於發球後落地即得分,故發球審的責任加重,有必要提升發

球審的素質。對於發球犯規要能果斷判決,才能贏得選手的相 任與認同。

4.主審主要為掌控比賽節奏,讓球賽能更加緊湊。新規則規定換

(36)

球需經主審同意,如此可有效的控制球員利用換球的機會達到休 息或擾亂對手比賽節奏的目的。另外,主審可主動更改線審的判 決,也可減少線審有「愛國」的表現。這更正必須是主審主觀的、

主動的更正,而不是在選手或教練或觀眾的要求下更正。

(三)教練方面

1.對新規則需更加了解,而且必須要求球員對規則也有充分的認 識與了解。

2.訓練接、發球變得更重要。因為只要一失誤就會失分,力求提 高選手接、發球的成功率。

3.平時訓練時要配合新的比賽節奏,要求球員在開賽時就進入狀 況。根據中國大陸的相關人員表示在接觸新規則時,初期的訓 練二線隊員表現較佳,一線球員反而表現不好。主要是因為一 線球員已習慣原有的比賽節奏。

4.比賽當時,在球未進行中,教練可發聲指導選手,在關鍵時刻 可讓選手戰術更靈活,贏得勝利。

5.提高選手的心理素質。在訓練的過程中,加強心理素質,選手 才能在球場生存。

(37)

(四)球員方面

1.對新的羽球規則應有充分了解。尤其對發球犯規的規則及對發 球審手勢不了解,以至於一直重覆相同的犯規動作,被判發球 犯規,也不會主動詢問因何犯規,喪失自己應有的權利。

2.新賽制的比賽時間縮短,使選手整體體能負擔變少,因此對選 手來說運動傷害也可降低,可延長選手的運動壽命。

3.比賽節奏加快,球員必須集中精神,儘快進入比賽狀態。而舊 有的比賽經驗必須重新調整,技戰術也需要要改變。

4.盡量減低失誤率,因失誤代表失分。所以實力較強的隊伍在比

賽時不確定因素變多了,弱勢的隊伍在得分方面變容易,增加 比賽的不確定。

5.女子單打的獲勝計分從 11 分加大到 21 分,比賽時間增加一倍

左右,因此對女子單打選手在體力、精力及心理素質等方面負 擔比以往加重。

(五)觀眾方面

1.由於沒有發球權的考量,計分相對明確。只要贏了一球就得到 一分,因此對初學者來說,容易看懂比賽。

2.比賽激烈程度增加,節奏加快,尤其是實力相當的球賽,其偶

(38)

然性更大,可看度提高較無冷場。

四、小結

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會是最受世人矚目的運動賽事,而各單項運動 能否躋身於奧運會內影響其發展的前途甚鉅。國際羽總為了能在大環 境中生存,因此對羽球規則做適當的修訂與改變,使賽程縮短、對抗 性更強、比賽更激烈及觀賞性更高,而且更符合電視台的轉播方式。

透過電視轉播不僅能有廣告贊助及權利金收入,更重要的是能藉由電 視轉播讓世人對羽球運動更了解,進而參與、推廣而使羽球運動普及。

第二節 標記分析理論基礎

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現今運動科學發展的腳步一日千里,

世界各國無不成立運動科學研究單位,來協助優秀運動員在競技場上 獲得勝利。而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某種程度上取決於運動資訊的交 流及掌握,本節針對運動資訊蒐集的概念以及標記分析的內涵與趨勢 分別做說明。

一、資訊蒐集及管理之概念

葉雅正、李香枝(2004)在奧運奪金策略探討中言明我國教練之 訓練處方,泰皆師承師長之訓練模式,由於訓練知識僅侷限於相傳,

所得甚為狹隘,在缺乏專業運動的「質」與「量」及實施方法運用及 引進國際訓練新知情況下,技術瓶頸無法突破,已嚴重與國際體育先 進國家脫節,導致我國整體競技成績停滯不前。由此看來,運動員想

(39)

在競技運動中脫穎而出,除了在訓練處方及訓練模式與國際接軌下,

更重要的是建置科技化競賽資訊。而建置科技化競賽資訊,最需要的 就是資訊的蒐集與管理。

為了提升運動員在國際競賽成績,運動資訊的蒐集至為重要。資 訊蒐集之後,透過分析對手之慣性、特性、技戰術與其優勢與缺點等 資料建檔,並與教練研擬商討克敵制勝的策略。圖2-1 為運動競賽資 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層次關聯圖。溫卓謀(2006)指出資料(Data) 是指一些蒐集所得的事實或事件(如運動競賽的影片),經過彙整、

篩選、分類與計算之後,可轉換為資訊(Information),藉由數位型態 加以儲存,藉以發現或傳達某種訊息(例如,選手表現的優勢與弱 點)。針對資訊深入了解,進一步加以詮釋、說明其意義之後,轉化 為知識(Knowledge),知識可用來做成決策,透過行動和應用來解決 問題。智慧(Wisdom)是指一種直覺性的知識,亦即具備明確判斷且能 有效率地把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及工作上的一種能力。換言之,智慧 是以知識為基礎,運用個人的應用與實踐能力來創造價值的泉源,特 別是指所具備的判斷力與執行能力。

(40)

客觀事實與物件的記錄

— 彙整、篩選

— 分類、計算

加值過的資料,對使用者 有意義、有改變使用者認 知的潛力

— 分析、詮釋

— 推理、關係連結

— 抽象化

有行動力可馬上運用的一 些模式、法則及程序

能睿智及有效地整合、選 擇與利用各種不同知識的 內隱能力

— 領悟、應用

— 驗證、統整

— 價值、信念

決策

運動競賽影片的蒐集

建立競賽影像資料庫,藉 由資訊管理系統的運作,

形成教練決策支援系統

把對手的弱點納入賽前計 畫,設計模擬比賽訓練

競賽過程中能依據比賽的 現場狀況,結合過去的競 賽資訊,調整比賽策略

行動

圖 2-1 運動競賽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的層次關聯圖 資料來源:引自溫卓謀 (2006), p24.

運動教練應透過蒐集該項運動技術相關資料,並將資料進行結構 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儲存於運動競賽資料庫中,協助運動員突破 知識現況,促進運動成績的提升。

二、標記分析的內涵與趨勢

Hong & Tong (2000)將標記分析定義為「將整個完整比賽過程予 以標記來進行分析,標記的內容包含有時間因素(比賽的節奏、運動

(41)

與休息時間比)、空間因素(球員的位置、擊球的落點)、技術型態使 用的頻率、得失分的型態與戰術的應用等」(如圖2-2)。溫卓謀(2006)

認為標記分析強調的是針對比賽的整體資料進行蒐集,進行標記與分 析,與運動競賽表現經常出現的類似標記分析之主要差異在於資料記 錄的完整性與聯貫性。

而標記分析的方法近年來廣泛運用在足球(Hughes & Sykes, 1994)、籃球(Miller & Bartlett, 1994)、網球(Hughes & Tillin, 1995)、排 球(林常榮,2006)、桌球(侯淑玲、陳金海、陳敬能,2008)等競 賽情境相關訊息的分析。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影像技術的提升,藉 由錄影方式全程拍攝競賽過程,再經由電腦影像處理軟體來擷取影片 進行分析。最後將分析的資料經由電腦統計摘錄出重要的資訊,是近 年來標記分析的模式。透過此一事後分析的過程,可以很詳細的量化 我方選手及對手競賽過程的各種表現,評估雙方競賽過程的優缺點 (Hong, Chang, & Chan, 1996)。

許樹淵(1997)指出,運動比賽隨時舉行,有心者必然在觀賞中 加以分析記錄成研究報告。這種方式一旦開展起來,對世界運動新知 資訊的取得與利用,可說最為便捷迅速。可見大量運動競賽的資料,

透過有系統的整合,能成為有用的運動競賽資料庫。而標記分析最重

(42)

要的價值便在於藉由運動競賽資料庫的建立,進而從資料分析中發展 出競賽策略,使競賽選手得以在競賽中找出致勝策略與方法,贏得比 賽。溫卓謀(2006)強調「要做好賽前分析與賽後檢討,最基本的在 於資料的蒐集與量化,有了量化才能進行比較,才能讓運動員瞭解這 次比賽贏?贏在哪裡?為什麼輸?輸在哪裡?跟過去比較起來、有哪 些技術改善了?哪些技術還有待加強。換言之,競賽影像資料的蒐集 與競賽表現的標記分析,是賽前分析與賽後檢討的必要手段」。綜合 上述,標記分析可說是分析探討運動員競賽表現、策略選擇與戰術應 用的一項好方法。藉由標記分析可提供即時的回饋,或藉由事後的分 析,提供更精確的訊息做為教練及選手擬定訓練計畫的參考。

成功的結果

Successful

Outcome

擊球型態分佈 Shot distribution

擊球型態選擇 Shot selection

擊球執行效果 Shot execution

防禦性擊球 Defensive shots 失分失權

Errors 得分得權

Winners

攻擊性擊球 Attacking shots

發球資料 Serve data 回合擊球長度

Rally length

其他 Other

圖 2-2 運動競賽標記分析的內涵

資料來源:修改自Hughes & Franks (2004), p176. 溫卓謀 (2006), p21.

(43)

三、小結

根據上述之理論基礎,如何有效及大量蒐集運動競賽的資料對於 運動研究人員及教練團隊是相當重要。張厥煒、林華韋(2005)在雅 典奧運棒球情蒐資訊系統建構與運作中指出隨著國際賽制的多變,旅 外球員徵召的不確定性,與國際運動訓練科學化等因素的衝擊,我國 棒球需要國內選手能時時維持著應有的國際競爭水準。因此,教練與 球員都需要能夠自主的研發創新棒球技術或訓練方法,也需要懂得如 何善用科技帶來的新工具,以迎合快速進步的時代潮流。而其中的「善 用科技帶來的新工具」即是運動競賽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以現今科 技進步與網路的發達,要取得運動競賽資料並不困難,重要的是如何 善用這些資料透過一連串有系統的處理成為有用資訊與知識系統。

藉由運動競賽資料庫的建置與使用,使教練能確實地針對選手自 身的優點缺失作全盤性的探討和改進,準確地針對選手的優缺點進行 各項訓練計畫,有效率地運用科學方法和統整的資料,提升選手的訓 練成效,促進國內羽球運動水準的提升和創造選手更佳的成績。

(44)

第三節 羽球雙打技戰術分析

一、羽球運動的技術風格

在競技運動中,羽球運動是一種動作精細、步法快速,技戰術多 樣化與對抗激烈的運動項目。它不僅要求選手要有優異的步法、身體 素質、技術與戰術等,更要主動控制比賽,讓對手的回擊球都能掌握 在自己手中,進而掌控比賽,贏取勝利。趙新華(1998)說明世界羽 毛球運動發展趨勢已朝向快速、多變、全面的技術水準。速度是羽毛 球運動的基礎,羽毛球運動離開了快速,就體現不出高水平,而速度 在手法上要求出手動作快;步法上要求起動、移動、制動和回動快;

意識上則要求判斷快、搶位快、選擇動作和完成動作快。羽球中的速 度主要分為三種,即反應速度、移動速度、動作速度。反應速度是指 人體對各種刺激發生的快慢;移動速度是指通過一定距離的最短時 間;動作速度是指完成單個動作時間的長短。這三種速度是相輔相成 的。

白麗華(2000)指出,當今羽毛球運動的技術風格是「快、狠、

準、活」,作為這四個字風格的綜合表現,「快」是靈魂,只有在快的 基礎上發揮「狠、準、活」,才是風格的真正內涵。程勇民(2005)

指出“快、狠、準、活”的技術風格一直被視為中國羽球隊的致勝規律。

(45)

這四字技術風格中,以“快”字為核心,“狠、準、活”以“快”為統一點,

“狠、準”是基礎層次的“快”表達,“活”是高級層次的“快”的表達,對

“狠”和“準”有其支配作用。三者在綜合形成“快”的過程中,表現出總 和律、突前律和更迭律。羽毛球比賽是個控制與反控制的過程,自身 絕對速度快,未必能充分發揮,對手會通過各種技術與戰術組合來限 制你速度的發揮。可見羽毛球場上的“快”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自身 能力體現的絕對“快”;二是通過抑制對手速度發揮而體現的相對

“快”。基於這一認識,對技術風格的核心概念“快”可作如下概括:爭 搶最高的擊球點,使對手回擊的難度最大。

二、

羽球雙打技術分析

羽球技術能力可分為基本技術與應用技術兩種:

(一) 基本技術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1995)指出基本技術的種類有很多種,

球的飛行形式變化萬千。在習慣上根據不同的角度加以區分為:

1.以擊球點在擊球者身體位置的方向分類:正手拍、反手拍、繞頭 擊球、上手球及下手球。

2.以擊球者擊球時在場上的位置分類:前場、中場、後場、左場區 及右場區。

(46)

3.以球的飛行弧線分類:高球、平高球、平球、吊(切)球、殺球、

平抽擋、挑高球、推球、放網前球、撲球。

(二) 應用技術

王文教等(1995)指出應用技術是各種擊球法的戰術應用,羽球 運動技術是指符合人體運動科學原理在競賽規則允許的範圍內,充分 發揮身體潛在能力,有效地完成動作的合理方法,是羽球運動比賽 中,為了一定目的的專門動作方法之總稱。從程嘉彥(1980)、王文 教等人(1995)、王家宏(1996)的研究指出羽球運動技術在應用技 術歸納如下:1.發球技術、2.長球技術、3.吊球技術、4.殺球技術、5.

搓球技術、6.推球技術、7.勾對角球技術、8.挑球技術、9.接殺球技術。

羽球應用運動技術訓練目的,在於使運動員能掌握、提高和完善羽球 運動專項運動技術,從而最終使他們在比賽中得以發揮其最佳的運動 技術。

三、羽球雙打戰術

分析

朱瑞飛(2006)指出戰術是指根據對手的技戰術、打法、體力和 思想意志等因素所採取比賽勝利的一種對策。在羽球比賽中運用戰術 的目的為:(一)調動對方位置,進攻空檔。(二)爭取主動、控制對方。

(三)使對方重心失去控制,處於被動。(四)揚長避短,控制局面。(五)

(47)

消耗對方體力,準備最後一擊。而庾耀東(2004)指出羽毛球運動是 一項比智慧、比體力、比耐力的運動項目,在雙方技術水平接近情況 下,控制與反控制的競爭十分激烈,選手要根據自己和對手的技術特 點,選擇、設計好比賽戰術,並在比賽中加以運用,爭取勝利。故合 理地選用羽毛球戰術將是獲得比賽勝利的關鍵,其中戰術選用原則分 別如下:

(一) 針對性原則:是指選用和制定比賽戰術必須以比賽雙方的技術、

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打法特點及比賽場地條件等眾多客觀因素 為主要參考依據,選用和制定揚長避短的戰術方案。

(二) 靈活性原則:是指運動員在戰術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場上的情況,

靈活運用戰術。因為球場上情況千變萬化,運動員必須根據場上 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自己的戰術和打法,也就是「戰術應變能 力」,真假虛實交替變換,將使對手防不勝防。

(三) 可能性原則:是指要根據實際具備的條件和經過努力可以具備的 條件來選擇戰術。從戰術實施角度看,可能性原則要求充分注意 和考察自己是否具備完成該戰術的主客觀條件。從戰術設計角度 看,可能性原則要求充分考慮戰術實施後可能出現的情形,因為 戰術實施會帶來新的局面、新的問題,雙方都可能產生戰術調整

(48)

和修正,應針對新的情況採取應對措施,從而提高戰術的應變能 力。

而涂國誠(2000)針對羽球雙打戰術提出十項原則有:

(一) 雙打專項技術的完備:雙打除了需要加強全面性(單打)的 技術訓練之外,特別重視「高、快、平、前」打法的快速進 攻技術(如扣殺球、快速吊切、網前推撲、平抽球、發短球…)、 隊形位置輪轉的步法及提高應變的能力。

(二) 展現優點,隱藏弱點:展現己方攻擊優勢才能掌控戰局,攻

擊對方弱者或弱點能使對方窮於防守,出現漏洞,使其較無 暇察出我方弱點。

(三) 速球壓低過網,造成主動:雙打比賽時,選手應只有兩個積 極主動的念頭:一是攻擊,另一個是作球(製造攻擊機會)。

發球亦應發網前小球為主,接發、還擊也應儘量少用高遠球,

避免造成被動。分秒要求處理以快、狠、準,想辦法爭取主 動。

(四) 放棄單打意識,合理為主:有時隊友表現較差,仍應鼓勵建 立信心,不可為了求勝搶球,想單獨作戰,如此亂了隊形,

更速顯敗跡。

(49)

(五) 觀察敏銳,搶敵機先:須有練習觀察對手擊球的習慣,盡可 能搶先時機迫使對方離開有利的位置,造成我方有利的攻擊 機會。攻擊機會只在瞬間,如稍一遲疑,就會失去大好時機,

更可能被對方搶去先機,所以要把握主動攻擊的機會。

(六) 迅速找球,提早處理:提早處理球,可使對方來不及回到最

佳的擊球位置或準備擊球,則易出現防守缺失與處理不當的 失誤。

(七) 擾亂位置,快速攻擊:雙打兩人合作的優劣在於輪轉時隊形

位置的適時適位。把球擊至各角落使對方在位置輪轉時出現 漏洞,而快速攻擊。

(八) 混合雙打,任務分明:強弱或男女搭配,各自的守備範圍及 任務能明確,注意配球,維持優勢隊形。

(九) 努力堅持至最後一分鐘:雙打常由於實力相當或實力堅強,

往往攻殺來回二、三十拍不見得失分,漫長比賽的勝負在於 是否努力堅持至最後一分鐘。

(十) 加強信心鬥志,反敗為勝:居於劣勢時,冷靜思考、正確判 斷,變更戰術加強信心與鬥志,短時間求得有利戰術打法,

以圖反敗為勝。

(50)

綜合程嘉彥(1980),王家宏(1996),王文教等(1995),涂 國誠(2000)等人的論述,將羽球雙打戰術分為進攻戰術及防守戰 術,說明如下:

(一)進攻戰術:

1.前四拍進攻戰術:指從接發球、第三拍回擊、第四拍回擊等 前幾拍積極搶攻的戰術。

2.攻人戰術:針對對方較弱的選手進行攻擊的戰術。

3.攻區域戰術:指針對對方的弱點區域進行攻擊的戰術。

4.混合戰術:在比賽一開始時, 將前幾項戰術混合向對方進行 試探的戰術。

5.根據對手技術, 打法、心理、持拍手和配合情況制定的戰術。

6.進攻輪轉戰術:指雙打球員以前後輪轉的方式變更位置,向 對方施以攻擊的戰術。

(二)防守戰術:

1.接發防守戰術:指從接發球開始將球挑往後場,直接由防守 開始對打。

2.守中反攻戰術:利用對方進攻的漏洞,從防守的態勢轉變為 進攻的戰術。

(51)

四、小結

綜觀世界羽壇,羽毛球運動技術與戰術發展總趨勢正向“快速、

全面和特點突出”方向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羽毛球運動的訓練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各國在該項目上的投入越來 越大,羽毛球場上的競爭,不僅僅是運動員之間的競爭,也是教練間 的競爭。因此,掌握好戰術的應用原則,發揮自己的優勢,針對對手 的弱點進行攻擊,以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

第四節 羽球標記分析之相關研究

一、不同計分制度的研究

由於新的競賽制度的實施,為了使選手能更好地適應新競賽規則 帶來的影響,凌波(2000)以中國青年隊雙打集訓中 24 場男子雙打 的比賽,分別以 7 分制和 15 分制進行時間統計,發現以 7 分制進行 比賽每局的平均時間比15 分制的減少 45%~50%,一場比賽的總時間 減少了25%~30%。

Pearce(2002)以 6 位澳洲國家級男子羽球運動員,分別以每場三 局 15 分與每場五局 7 分兩種計分制度進行比賽,探討不同計分制度 羽球單打運動員在生理反應與技能表現的差異,針對技能表現藉由標

(52)

記分析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局 15 分制的羽球單打競賽,每 回合的平均擊球拍數6.7±1.1 拍,每回合拉鋸時間 7.9±1.4 秒,在五局 7 分制的羽球單打競賽,每回合的平均擊球拍數 6.4±1.3 拍,每回合

拉鋸時間6.6±1.0 秒,兩者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採用標記分析法,以 2005 年 及 2006 年全國第一次羽球排名賽女子單打前八強競賽為研究內容,

分別以每場三局15 分(舊制)與每場三局21 分(新制)兩種計分制 度進行比賽,探討不同計分制度對羽球女子單打競賽表現之影響。以 獨立樣本t 考驗分析時間因素的影響及百分比同質性卡方考驗分析技

術型態的影響,顯著水準設定為α=.05。研究結果顯示:(一)新制每 回合平均擊球拍數為7.76±1.33 拍顯著多於舊制的 6.58±0.75 拍;(二)

新制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為 8.12±1.59 秒顯著多於舊制的 6.66±0.80

秒;(三)新制每拍平均反應時間為 1.06±0.06 秒,舊制為 1.05±0.08 秒,兩者差異未達顯著水準;(四)新制發球型態選擇發長球的百分 比為74.83%顯著高於舊制的 56.86%,選擇發短球的百分比為 20.82%

顯著低於舊制的 38.1%;(五)新制得分型態在直接得分的百分比為 23.57%顯著高於舊制的 14.85%,在對方失誤得分的百分比為 75.06%

顯著低於舊制的84.03%;(六)新舊制失誤型態在受迫及非受迫失誤

(53)

方面,皆無顯著差異。由這些數據指出在訓練上可配合新制的實施,

參考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來設定訓練強度,並透過技術的分析,藉由 球路模擬來訓練選手攻防對峙的技術,以及培養轉守為攻的積極意 識。

二、不同段落回合數分布與擊球時間因素的研究

戴金彪(1998)採用觀察統計和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以 1997 年中國羽球公開賽球八強的男子雙打運動員為研究對象,並將比賽中 每回合擊球拍數的統計分為發接發前四拍、攻守與攻守轉換段落

(5~12 拍)、多拍段落(13~19 拍)及超多拍段落(20 拍以上)等四 個不同段落。研究結果發現,決定勝負回合數分布最多的是「發接發 前四拍」及「攻守與攻守轉換段落」這兩個段落,所佔比率分別高達 42.4%和 40.6%,而比賽中超過 12 拍以上段落的球,僅佔 16.09%,

說明了男子雙打運動員在發接發前四拍是否穩定及攻守與攻守轉換 段落上能否爭取主動的機會直接關係比賽雙方的勝負。

Hong & Tong (2000)以 1996 年香港羽球公開賽 10 場男子單打為 研究對象,透過數位錄影記錄選手每一拍擊球。研究方法針對球員擊 球的落點與位置分布、發球型態、擊球型態、擊球效果,進行探討,

共分析了 6962 個擊球拍數。研究結果發現:男子單打選手平均每場

(54)

打2.3 局(game),平均每局拉鋸 47.61 回合(rally),平均每回合來回 7.37 拍(shot)。

三、發接發前四拍擊球型態與效果分析

羽球雙打是羽球比賽裡速度最快、攻守最激烈的項目。如果其他

技術在伯仲之間,則勝負往往取決於發球的質量。接發球則後發制 人,如果判斷準確,啟動快,還擊及時,就能在對方發球質量稍差時,

以殺球及撲球方式贏回發球權或藉此取得主動地位(陳俊汕,2000)。

由此可見發接發前四拍的重要性。陳俊汕(2001a)透過分析 18 場共 40 局的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的比賽資料,探討其發球的落點及 效果、接發球的效果以及不同接發球落點的接發球效果。其中發球的 效果包括發球得分、主動、一般、被動、失誤;接發球效果包括接發 球成功、得分、主動、一般、被動、失誤效果等。所得資料經過統計 與分析後,得到(一)在發球效果方面: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的 發球效果,以發球被動為主,被動率為 64.87%。(二)在接發球效果 方面: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的接發球效果,以接發球主動為主,

主動率為44.64%。

此外,陳俊汕(2001b)還透過衛視體育台(STAR SPORTS)之轉 播畫面,以事後錄影的方式,分析1999 至 2000 年世界級羽球男子雙

(55)

打選手的第三拍技術,總計12 場(25 局),共 1015 個第三拍。以卡 方考驗的適合度考驗分析資料後發現: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接發 球效果以接發球主動的百分比最高,占 57.54%;最少的是接發球被 動,占3.15%。而當接發球主動時,第三拍的效果以被動占大多數,

比例為 61.64%;當接發球一般時,第三拍的效果亦以一般為主,比 例為 44.11%;當接發球被動時,第三拍的效果則以主動和得分占絕 大多數,合計達 93.74%。整體來說,世界級男子雙打選手的第三拍 效果以被動為主,其比例為 44.83%。至於第三拍主動的情形是可能 的,其比例占16.85%,而第三拍得分則只占 5.52%。這顯示當今世界 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的接發球以主動的情形為主,藉此擺脫被動局 面,爭取組織反攻。

田俊寧(2004)以 2001 年世界羽球錦標賽、中國公開賽、2002 年湯姆斯盃賽、全英錦標賽等4 項男雙賽事為研究對象,統計其中男 雙比賽的1978 個發球和 2422 個接發球進行分析,探討男子雙打發球 方通過第3 拍爭取主動的研究,將發球方第三拍的效果,分為失誤、

被動、一般、主動、和得分等。研究統計結果:(一)發球直接得分 只有 28 個,佔 1.42%;發球後取得主動有 457 個,佔 23.1%;發球 效果一般有725 個,佔 36.65%;發球後被動有 596 個,佔 30.13%;

數據

表 3-2  21 分新制(落地得分制)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一覽表  競賽名稱  球員姓名  比數  獲勝者  2006 中英人壽大師 盃半決賽  高崚、黃穗 v.s. 杜婧、于洋  #  21:16 高崚 黃穗  2007 世錦賽女雙半 決賽  小椋久美子、潮田玲子v.s.高崚、黃穗  * 25:23 高崚 黃穗  2007 法國公開賽女 雙決賽  張雅雯、魏軼力 v.s
表 3-4  羽球雙打觀察類目表 (一)發球型態  類目  網前球  平球  高遠球  代號  1 2 3  (二)擊球型態  類目  殺球  長球  墜球  擋網前球 挑抽中後 場球  挑球  代號  1 2 3 4 5 6  類目  平抽球  推球  網前球  撲球  封網球  代號  7 8 9 10 11   (三)擊球效果  類目  直接成功  間接成功  一般表現  間接失誤  直接失誤  評分  2 1 0 -1 -2  資料來源:改自溫卓謀(2006),P62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本節依
表 4-1 為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時間因素描述統計與 t 檢定摘要 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F 值為 8.935,p&lt;.05,達 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樣本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的變異數不具同質 性。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值為-3.251,p&lt;.05,拒絕虛 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 1-1-1「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 打,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出不同的計 分制度對女子雙打競賽的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有顯著差異。  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表 4-7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接發長球型態次數分布摘要表  新制  舊制  接發長球型態  次數  百分比  次數 百分比  調整後殘差  殺球  33  56.90%  19  46.34%  1.04  長球  9  15.52%  6  14.63%  0.12  墜球  5  8.62%  6  14.63%  -0.94  挑抽中後場球  7  12.07%  2  4.88%  1.23  平抽球  4  6.90%  8  19.51%  -1.89  總和  58  100%  4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gt;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