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根據研究目的,分為三節來進行研究結果的呈現與討論:第 一節為探討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

第二節為探討不同計分制度下獲勝及落敗女子羽球雙打選手擊球效 果的差異;第三節為建立預測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獲勝率的預測 公式。

第一節 新舊制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的差異

本章節按照研究目的一之假設分為五個部份去探討不同的計分 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競賽模式,分別是:一、時間因素之分析;

二、每局平均回合數之分析;三、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之分析;四、

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分布之分析;五、各拍擊球型態之分析。

一、時間因素之分析

依據溫卓謀(2006)之研究中說明發接發前四拍即決定勝負的回 合數越多代表雙方對峙擊球的能力越差,無法反應出每回合拉鋸時間 與每拍時間的表現,因此本研究扣除在「發接發前四拍」就分出勝負 之回合數,探討來回拍數在五拍以上回合數,以秒單位來計算每回合 拉鋸時間和每拍時間。

表 4-1 為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時間因素描述統計與 t 檢定摘要 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變異數同質性檢定F 值為 8.935,p<.05,達 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樣本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的變異數不具同質 性。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值為-3.251,p<.05,拒絕虛 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 1-1-1「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 打,在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出不同的計 分制度對女子雙打競賽的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有顯著差異。

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值為-1.933,p>.05,接受虛 無假設,拒絕對立假設1-1-2「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 打,每拍平均時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出不同的計分制度對 女子雙打競賽的每拍平均時間沒有顯著差異。

4-1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時間因素描述統計與 t 檢定摘要表

變項 賽制 回合數 平均數(秒) 標準差 t 值 Sig.

新制 322 10.854 9.812 每回合平均

拉鋸時間 舊制 341 13.692 12.569 -3.251* .001 新制 322 0.751 0.140

每拍平均時

舊制 341 0.770 0.119 -1.933 .054

*p <.05

以不同計分制度的女雙競賽每回合平均拉鋸時間與每拍平均時 間分布如圖 4-1。新制女雙競賽每回合平均時間為 10.854±9.812 秒,

舊制為 13.692±12.569 秒,兩者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在每拍平均時 間的比較上,新制為0.751±0.140 秒,舊制為 0.770±0.119 秒,兩者間

的差異沒有達顯著水準。

二、每局平均回合數之分析

本研究將回合定義為從發球到死球即為一回合;再以局為單位計 算每局平均回合數,比較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之每局平均回合數,藉 此了解勝負雙方得失分情形,回合數愈高,代表勝負雙方在得失分差 距愈小。

表 4-2 為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每局平均回合數描述統計與 t 檢 定摘要表,每局平均回合數變異數同質性檢定F 值為 12.939,p<.05,

達顯著水準,表示兩組樣本在每局平均回合數的變異數不具同質性。

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值為-1.840,p>.05,接受虛無假 設,拒絕對立假設1-2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每 局平均回合數的差異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出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女子 羽球雙打競賽的每局平均回合數沒有顯著差異。

4-2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每局平均回合數描述統計與 t 檢定摘要表

變項 賽制 局數 平均數(回合) 標準差 t 值 Sig.

新制 12 36.917 3.147 每局回合數

舊制 10 42.600 9.336 -1.840 .094

*p<.05

以不同計分制度的女雙競賽每局平均回合數分布如圖4-2。新制 女雙競賽每局平均回合數為36.917±3.147 回合;舊制為 42.600±9.336 回合。雖然新制女雙競賽是21 分制,比舊制女雙競賽的 15 分很多出 6 分,但由於新制女雙競賽取消只有「發球方」能獲得加一分的計分

方式及第二位發球,而舊制女雙競賽由於發球權的互相爭奪,往往來 數具同質性。兩組樣本在平均數差異檢定結果,t 值為-2.336,p<.05,

拒絕虛無假設,接受對立假設1-3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

球雙打,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的差異達顯著水準」,代表新制與舊制 14.770±5.568 拍,兩者間的差異達顯著水準。換言之,新制女雙競賽 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顯著低於舊制女雙競賽。

定,使得每回合平均擊球拍數相對較少。而舊制女雙競賽在每回合平 均擊球拍數是14.77 拍,屬於多拍段落。代表舊制女雙競賽透過多拍 的來回調動對手,使對手露出空檔,才能給予致命一擊。李芳(1999)

指出在羽球女雙競賽中,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特別是在防守的能力 的提升,在球場上的來回拍數日益趨多。僅靠扣殺進攻、平打、硬打 已是無法適應當前的形勢,因此雙打競賽中的拉吊突擊打法在國際上 漸成主流。雙打中,有時在防守時需要利用挑兩邊的球把對方調至後 場,以便我方打平球,爭取主動。通過穩定的兩邊吊球拉開對手,然 後伺機尋找進攻突擊的機會。因此,誰的拉吊突擊能力愈穩定,品質 愈好,誰就佔有優勢。形成了一種以「穩健、準確」為主的打法。

四、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分布之分析

依據戴金彪(1998)的分類方式,將每回合(從發球到死球)

依其擊球拍數歸類為以下四個段落:1.發接發前四拍段落(0~4

拍)、2.攻守與攻守轉換段落(5~12 拍)、3.多拍階段(13~19 拍)、

4.超多拍階段(20 拍以上),藉此了解不同段落回合數分布的情形。

表 4-4 為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擊球拍數段落回合數分布摘要 表,以落地得分制(新制)計分的女雙競賽共收集 12 局競賽資料,

合計443 個回合,決定勝負段落分布以「攻守轉換段落(5~12 拍)」

的198 個回合數最多,佔總數的 44.7%;其次為「發接發段落(0~4 拍)」的121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27.3%;再其次為「多拍段落(13

~19 拍)」的 66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14.9%;最後為「超多拍段落

(20 拍以上)」的 58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13.1%。以發球得分制(舊 制)計分的女雙競賽共收集 10 局競賽資料,合計 426 個回合,決定 勝負段落分布與落地得分制(新制)計分的女雙競賽一致,以「攻守 轉換段落(5~12 拍)」的 167 個回合數最多,佔總數的 39.2%;其 次為「超多拍段落(20 拍以上)」的 98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23.0%;

再其次為「發接發段落(0~4 拍)」的 85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20.0

%;最後為「多拍段落(13~19 拍)」的 76 個回合數,佔總數的 17.8

%。

以不同計分制度為設計變項,以擊球拍數段落的回合數為反應變 項,經過百分比同質性卡方檢定結果,拒絕虛無假設,接受研究假設 1-4「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擊球拍數段落回合 數分布的差異達顯著水準」。這表示出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女子雙打競 賽在決定勝負拍數分布的四個段落所佔的比例有顯著差異。事後比較 發現,「發接發段落(0~4 拍)」、「超多拍段落(20 拍以上)」

的調整後殘差值分別為 2.6 和-3.8,絕對值皆大於 1.96 的臨界值;換

言之,以落地得分制(新制)計分的女雙競賽決定勝負段落分布在「發

采;而舊制的打法由於發球權的關係,沒有發球權的一方較為保守顧 16.09%。溫卓謀(2006)以 2003 年至 2005 年全國排名賽前四強及國 際賽前八強的羽球雙打選手為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國際賽女雙選手 決定勝負回合數分布最多的是「攻守轉換段落」及「超多拍段落」這 兩個段落,所佔比率分別高達39.88%和 22.75%,這與本研究舊制的 國際級女雙競賽決定勝負回合數分布相當一致。

五、各拍擊球型態之分析

不同計分制度為設計變項,以發球型態的拍數為反應變項,經過

遠球只能用於破壞對手起動的節奏,只能偶一為之。饒寳建、孔慶霞

(2005)針對羽毛球雙打發球落點變化及穩定性的技術進行統計分

析,研究結果發現當今世界雙打比賽前場內側是主要發球區域,結合 前後場落點的變化。陳益祥(2004)羽球雙打接發球落點與效果之研 究發現發球落點以前場內側所佔的比率最高。李森(2005)探討中國

選手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中國選手的 發球區域基本集中在前場內側(93.3%);而國外選手發球以前場內側 的比率最高(83.33%)。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當符合。所 以涂國誠(2000)指出雙打比賽時,選手應只有兩個積極主動的念頭:

一是攻擊,另一個是作球(製造攻擊機會)。發球亦應發網前小球為 主,接發、還擊也應儘量少用高遠球,避免造成被動。分秒要求處理 以快、狠、準,想辦法爭取主動。

(二)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接發短球型態之比較

表4-6 為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接發短球型態次數分配摘要 表,經百分比同質性卡方檢定結果,拒絕虛無假設,接受研究假設 1-5-2「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二拍接發短球型 態的差異達顯著水準」,表示出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在接發短球型態 使用的次數百分比有顯著差異。經事後比較發現,新制女雙競賽接發

短球分布在「推球」的次數百分比皆顯著高於舊制女雙競賽,其餘的

會。陳俊汕(2000)指出接發球則後發制人,如果判斷準確,啟動快,

還擊及時,就能在對方發球質量稍差時,以殺球及撲球方式贏回發球 權或藉此取得主動地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挑球 推球 網前球 撲球

單 位

圖 4-6 不同計分制度接發短球型態分布比較

(三)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接發長球型態之比較

表 4-7 不同計分制度女雙競賽接發長球型態次數分布摘要表,

經百分比同質性卡方檢定結果,接受虛無假設,拒絕研究假設 1-5-3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二拍接發長球的差 異達顯著水準」,表示出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在接發長球型態使用

「不同的計分制度對國際級女子羽球雙打,在第二拍接發長球的差 異達顯著水準」,表示出新制與舊制女雙競賽在接發長球型態使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