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配合結果之數據及結論提供未來訓練及研究上之建議,分別

說明如下:

一、訓練上的建議

(一)加強選手第三拍主動的能力:根據研究結果,新制羽球女雙 競賽獲勝率以「第三拍效果」的解釋量最佳。換言之,只要 能提高第三拍的控制性,爭取主動來控制對方的回擊球,使 對方處於被動的情況,我方就能準備給對方最後一擊。

(二)培養轉守為攻的意識:根據研究結果發現舊制羽球女雙競賽 獲勝率以「挑抽中後場球效果」的解釋量最佳。在羽球競賽 中選手不可能永遠處於主動情境,因此球員除必須掌握好主 動技術外,在被動情境下,仍能透過嚴格的防守,在多拍對 峙下,表現出強韌性並過渡攻防,伺機反守為攻,奪回主動 局面。

(三)建立「快速、全面」的技術: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影響新舊制 羽球女雙競賽獲勝率的因素有第三拍效果、撲球效果、平抽 球效果、推球效果、挑球效果及挑抽中後場球效果等六項擊 球效果,可想而知技術要求的全面;而前四項擊球效果皆強 調速度及主動,可想而知時間的重要。可見羽毛球運動是一 項快速、技術全面的運動。速度快才能壓迫對手,爭取主動;

技術全面才能多拍來回,轉守為攻。主動時要能保持進攻的 節奏;被動時能透過全面的技術保持防守的韌性。能攻又能 守,球路全面多變化,使對方封不住擋不住,從而創造更多 的主動機會。羽球競賽是一個控制與反控制的過程,除了速 度快還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術,如此一來便能與對手在場上一 較長短。

二、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本研究以樣本資料蒐集進行整體性之分析,未來可針對國內擁有 發展潛力之選手及國際頂尖選手分別進行個別研究。長期蒐集其競賽 資料,經由標記分析,使國內選手了解自己的優點及國際頂尖選手的 短處。藉由這些數據資料在訓練上可配合新制的實施,並透過技術分 析、球路模擬來訓練選手攻防對峙的全面技術以及培養轉守為攻的積

極意識。臨場時,發揮自己的長處,針對對手的缺點給以攻擊,達到 克敵致勝之目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台北羽球網(2007)。國際羽總世界排資料。取自 http://www.ctb.org.tw/05-List-WorldRanking1.asp

王文教、李永波、張家驛 (1995)。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羽 球運動一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王家宏(1996)。怎樣打羽毛球。大陸:蘇州大學出版社。

王榮(2006)。試析新賽制對羽毛球運動的影響。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14(3)

,23-25。

田俊寧(2005)。羽毛球男子雙打發球方通過第3 拍爭取主動的研究。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

自然科學版

),3(04)

,37-39。

田麥久、劉建和、延烽、胡亦海、徐本力、董國珍(2000)。運動訓 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白麗華(2000)。淺談羽毛球運動專項速度。遼寧體育科技,5,23-3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聲明稿(2007)。北京奪金計畫,三年空轉聲明稿。 取自http://www.sac.gov.tw/

呂芳陽、陳麒文(2000)。羽球運動的制度化過程。大專體育,51,

135-139。

呂芳陽、陳麒文(2003)。近年羽球比賽規則演變之探討。大專體育,

65,130-133。

李芳(1999)。羽毛球女子雙打風格之探討。體育科技,35(9),28-39。

李森(2005)。中國羽毛球男雙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的比較 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6),84-86。

林常榮(2006)。男子排球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以

2005

年全國中等

學校甲級聯賽及亞洲四強挑戰賽為析論對象。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邱憲祥(2007)。新修訂羽球規則對羽球運動的影響分析。中華體育,

21(1)

,115-121。

侯淑玲、陳金海、陳敬能(2008)。世界優秀男子桌球雙打選手技術 分析。成大體育學刊,40(3,4),39-51。

凌波(2000)。新規則在羽毛球青年男子雙打項目中試行情況的分析。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14(4),147-148。

涂國誠(2000)。羽球雙打戰略擬定及戰術應用的分析。大專體育,48,

69-74。

庾耀東(2004)。羽毛球戰術選用原則及實施要點分析。韶關學院學 報(自然科學版),25(12),93-95。

張厥煒、林華韋(2005)。雅典奧運棒球情蒐資訊系統建構與運作。

大專體育,

76,25-30。

張厥煒、楊清瓏(2007)。視覺化運動資訊系統之探討。

張智傑、洪聰敏(2007)。運動情報的搜集與分析。國民體育季刊, 40-44。

許維茜、溫卓謀、吳玲宛(2006)。不同計分制度對國內羽球女子單 打競賽表現之影響。成大體育學刊,39(4),30-40。

許樹淵(1997)。運動資訊就在身旁。大專體育,

30,6-7。

陳俊汕(2000a)。羽球雙打發球及接發球的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

49,140-147。

陳俊汕(2000b)。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54,

81-88。

陳俊汕(2001a)。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發球及接球之研究。體育 學報,30,343-354。

陳俊汕(2001b)。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第三拍技術探討。體育學 報,31,239-248

陳秋梅、邱憲祥(2005)。羽球運動的起源及發展。大專體育,76,

138-144。

陳益祥(2004)。羽球雙打接發球落點與效果之研究-性別與勝負局 之比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535-556。

焦玉娥(2007)。從規則變化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西北民族大學學 報(自然科學版),65,74-77。

程勇民(2005)。“快、狠、準、活”技術風格對中國羽毛球運動的促 進與制約。體育學刊,12(2),99-101。

程嘉彥(1980)。羽球教練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羽球月刊社。

楊新芳、許偉民(2005)。羽毛球競賽女雙項目的制勝規律。體育學 刊,12(2),102-104。

楊繼美(2002)。羽球「五局七分」新賽制之探討與分析。北縣體育,

14。

溫卓謀(2006)。國家級與國際級頂尖羽球雙打運動員競賽表現之標 記分析。屏東縣:睿煜出版社。

葉雅正、李香枝(2004)。奧運奪金策略探討。大專體育,

75,1-9。

趙新華(1998)。從 96 湯、優杯看世界羽毛球發展趨勢及對策。南京 體育學院學報,12(1),64-66。

潘莉(2004)。談羽毛球女子雙打項目的扣殺與封網。南京體育學院 學報(自然科學版),

3(1)

,54-55。

盧正崇、呂芳陽(2006)。2006 年羽球落地計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

83,19-23。

龍柏安(2007,4 月 13 日)。亞羽賽 黃金女雙出局。自由時報,B1 頁。

戴金彪(1998)。當今羽毛球男子雙打技戰術運用情況之分析。上海 體育學院學報,

22(2)

,36-40。

饒寶建、孔慶霞(2005)。關于羽毛球雙打發球落點變化及穩定性的 技術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4(1),97-98。

二、西文部分

Hong, Y., & Tong, Y. M.(2000). The Playing pattern of the world’s Top Single Badminton Players in Competition– a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8, 185-200.

Hong, Y., Chang, T. C., & Chan, D. W. (1996). A comparison of the gam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quash players in competitive situation by not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31, 89-104.

Hughes, M. D., & Sykes, I. (1994). A computerized no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1992 back-pass of patterns of play in English socc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12(2), 180.

Hughes, M. D., & Tillin, P. (1995). An analysis of the attacking strategies in female elite tennis players at Wimbled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13(1), 86.

Miller, S. A., & Bartlett, R. M. (1994). Notational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demands of basketbal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12(2), 181.

Pearce, A. J. (2002). A physiological and not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conventional and new scoring systems in badminton.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3, 49-67.

附錄一:15 分制、7 分制及 21 分制規則修訂表

首先發球之球

12.2.1 如果只有一方

留分數算起。

附錄二:SPSS12.0 時間因素資料處理歩驟

每回合拉鋸時間:「Transform」→「Compute」→「輸入公式:(結束 分×60+結束秒)-(開始分×60+開始秒)」。

每拍平均擊球時間:「Transform」→「Compute」→「輸入公式:每 回合拉鋸時間÷每回合總拍數」。

附錄三:SPSS12.0 每回合擊球拍數段落資料處理歩驟

每回合擊球拍數段落:「Transform」→「Recode」→「Into Different Variables」→「將擊球拍數變數(舊值)變拍數段落(新值:1.發接發前 四拍階段、2.攻守轉換階段、3.多拍階段、4.超多拍階段);1~4 拍轉 為1,5~12 拍轉為 2,13~19 拍轉為 3,20 拍以上轉為 4」。

相關文件